时间:2023-08-07 17:05: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应急技术预案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reinforcement;emergency technology plan
中图分类号:TV6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07-03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建设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尤其是水利水电事业,水利水电工程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十分重要。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各项高科技的施工技术不断涌现,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仍旧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使得水利水电工程无法按时完工,甚至无法继续建设,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除险技术十分重要。文章简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常出现的集中突发状况,进而根据这些状况介绍了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一些除险技术,希望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中除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仅供参考。
1 工程险情主要特点
1.1 突发性
我们都知道灾害的出现都是突发性的,灾害性气候、地震等导致的自然灾害本身都是突发的,比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对水利水电设施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具有突发性,对工程紧急除险而言也是突发性的,因此应对起来很有难度,所以自然灾害导致的危险是非常严重的。
1.2 不确定性
灾害发生前,往往灾害出现的时候其时间和区域都无法预估。灾害发生后,受损的工程设施是否安全,影响因素多;且无法判断短时间内灾害是否再次发生。能否及时排除工程紧急险情,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1.3 破坏性
自然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尤其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其不但会使得设施受到影响,还会对工程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有时候还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干扰。
2 除险加固的技术分析
2.1 安全性评价
2.1.1 安全性评价的范围
①对除险作业安全性的评价;②对工程上游水利水电设施安全性的评价;③对工程设施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④对工程设施本身安全性的评价。
2.1.2 安全性评价的规范
安全性评价对工程而言至关重要,必须做好安全性评价工作。针对各类工程险情,出具相应的除险技术规范。
2.1.3 要以最快的速度掌握险情信息的技术方法
险情发生后,要查明险情具体原因,分析发生险情的原因,这是除险技术决策的必要基础阶段。如果当时环境恶劣,形势还非常紧急,做到这一点,有较大的难度。需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能迅速获取险情具置的遥感科技、迅速勘测设施受损的专用设备、迅速传送信息数据的信息化科技等,应该加大这方面设备的研发和具体使用。
2.2 应对方案的明确
应对方案是工程除险时的科学核心。特别是对水库之类的项目来讲,只有明确了应对方案,才能马上进行紧急处理、及时排除工程险情。在具体研究的时候要分析研究许多问题。如以下几点:①紧急除险技术措施是否可行。是否能快速有效的排除险情。②应对方案是否符合现场抢险作业条件。物资、设备、空间等的供应是否满足要求。③分析现场的技术要求。紧急除险的技术要求都不是很明确,一些细节性的内容都不是很具体。所以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紧急除险的技术方案进行细化,并且合理应对现场实际情况。
2.3 技术预案研究
当前我国已经意识到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出台了比较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级应急预案,但大多只是组织指挥。就连水利水电工程应急预案也只是停留在组织指挥阶段,技术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到位,如此一旦出现险情,很可能因为技术不过关而导致无法及时将险情消除,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要特别加强水利水电工程除险的研究,并且能够制定相关规定,使得项目立项、O计、建设、运行等环节更加具体,能做到有法可依。项目立项审查时注意加强对可能造成工程险情及其后果的自然灾害的论证和把关,水库水电站尤为重要。设计时充分考虑水库大坝的泄洪能力问题。建设时进一步做好相关基础性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研究,查明自然灾害的具体情况。运行期加强重大危险源及安全等的监测与分析,做好应急预案。特别对历史较长、标准较低的水利水电工程,要加强它们的除险技术准备,完善技术预案的制定,这是首要任务。
3 除险施工技术研究
3.1 重点研究对象
3.1.1 江河堤防的排险
主要包括裂缝、渗水、滑坡、管涌、漫溢、漏洞、决口、塌陷、风浪、陷坑等。其中如果裂缝一旦变大,可能出现滑坡、崩岸等情况。管涌是比较常见的。危害非常大的有堤防漫溢和决口,一旦出现,必须马上排除危险。还有如果不及时补漏洞,将快速发展成为堤防决口。
3.1.2 近坝库岸的排险
对近坝库岸造成危害多数都是地震、强降雨,也威胁着水利工程的安全。主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涌浪、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等,并且对抢险求援工作也有很大的阻碍。
3.1.3 土石坝的排险
土石坝在我国病险水库中占有一大部分,溃坝事故最多的也是它。溃坝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坝坡失稳、渗流破坏、洪水漫顶等,遭遇超标准洪水、泥石流、水库泄洪能力不足、泄洪时闸门失灵、地震及地震涌浪等这些都是导致溃坝的主要原因。
3.1.4 泄洪洞、溢洪道、消能设施、闸门失事的排险
假如泄水体系发生问题的话,其对项目来讲导致的后果是非常恶劣的。
3.1.5 进水口、地面厂房、开关站、输电设备的排险
滑坡、地震、泥石流、崩塌、滚石、飞石等灾害会对此类设备带来严重的损坏。
3.1.6 地震与洪水的排险
虽说拱坝、重力坝、面板堆石坝之类的项目本身的抗震能力比较好,不过因为有些工程本身就存在问题,所以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可预计的后果,此时尽快的分析处理是必要的。
3.2 重点研究内容
3.2.1 迅速查看灾害情况
这是除险工作成功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工程施工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收集及相关安全问题的自然危害的信息采集;②损害的位置及破坏的可恢复性大小;③以及当前所处的环境因素和除险加固工作的难易程度。采用先进设备工具和技术手段,迅速查看灾害情况,是处理事故的关键。
3.2.2 迅速各就各位
除险工作人员、机械设备、物资用料迅速到达指定位置,这是除险工作成功的先决因素。水利水电工程抢险施工中由于自然灾害原因导致的,除险工作可能会比较麻烦,道路可能会因为各种突发状况如崩塌塌陷等导致道路交通中断,可能还需要各种临时作业进行抢修等工作。如何迅速各就各位,并且迅速抢通塌方、滑坡、滚石的道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交通顺畅,疏散群众保证人民群众安全,是经常会遇到又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3.2.3 迅速除险工作
迅速除险工作是实现工程应对方案的核心。根据现场实际险情,迅速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应对方案,根据现场环境等因素迅速、合理的除险。当然,迅速除险工作首先需要解Q一些必要的问题:①找出最高效的施工方法。综合全面的思考现场的实际条件、环境、气候等,通过对比,选出其中最符合现场抢险作业要求的的施工技术方案。②提前研究出应对突发状况的方法。确定好方案后,在施工前根据考察地质环境等因素,分析出可能会遇到的突发状况,以及平时没有遇到过的各种难题,提前研究出解决方法,以保证除险工作快速有效地进行。如在舟曲泥石流抢险疏通中,采用路基箱铺垫法,解决了防反铲沉陷问题。③合理分配人力物力。水利水电除险工作要求的赶时间、任务重、人力物力消耗都是不可控的,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所以要按最艰难最恶劣的情况准备物资设备人员,以确保抢险工作的顺利完成。④组织性纪律性。现场规划好方案,抢险人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各司其职,以保证抢险工作指挥高效,沟通无障碍,从而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3.2.4 安全控制措施
工程除险安全包括两个方面:①工作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控制。采用高科技的技术探测仪等设备,勘探出安全隐患,以保证人员设备的安全,从而再进行抢险救援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伤亡。②工程设施安全二次伤害的控制。如若抢险设施本身就有损伤,一些设备仪器的操作,而讷讷更会引起二次震动爆破等,使已受损的工程设施险情加重。
3.3 常用方法研究
3.3.1 分类别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方法研究,按照除险的方位和类型,可分为江河堤防、土石坝、面板堆石坝、重力坝、拱坝、泄洪系统、引水发电系统。对于抗风险能力略低的中小型水库,而且数量非常大,它们可以成为一类别的。对于发生率比较高的地质灾害,可以把它们单独分类研究。这样研究不但全面而且更加的系统具体的找出对策,做到对症下药。
3.3.2 分专业研究
按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施工专业类型,可分为开挖(推挖装运)、钻爆、钻灌、混凝土作业、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除险等。这样研究可相对深入;并且可以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方面的提高。
3.3.3 技术研究路线
针对某一类型工程抢险施工技术或某一项抢险施工专业技术,收集有关工程除险的资料信息,分析工程除险加固适用性的影响因素是现在的除险施工与安全技术,应用“四新”技术,研究快速、有效的抢险施工技术。与设备制造商的技术合作进行了加强,新设备的研发做到了很好的应急抢险。
4 结束语
国家的建设项目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发展,种类日益繁多,然而,水利水电项目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却是更加显著,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水利水电工程所做出的贡献。自然灾害严重阻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除险加固工程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对待自然紧急灾害的技术研究提高一个新的高度,有助于更加快速有效的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以上的研究分析过后我们可以得出,安全性评价是除险加固工程的首要环节,安全性评价的规范必不可少;应对方案是工程除险时的科学核心,技术预案研究水平需要提高。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完善,做到了以上几点,相信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技术一定会更上一个高度,并且有望超过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我们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复习的重要知识载体。教育教学过程是否能顺利实施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选用的教材有密切的关系。因而,选用科学合理的教材非常重要。
我们学校是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本人在使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和触动,也有一些困惑和看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必修一和必修二分别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简述人地关系,必修三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学习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等七个选修模块则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因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十个模块形成一个整体,遵循规范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原则,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内容主要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产生机制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强调人类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以及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的重要性。教材内容的设计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自然灾害”为重点,以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为案例。本套教材内容的选择突出时代的需求和国家的需求,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材内容的编写总体布局还有以下几个亮点:1、每一章节前设置“引言总述”,简述各章节学习的背景、意义。“引言总述”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使新知识的学习自然过渡。2、每一章前呈现各章节的“学习目标要求”,突出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重点。学生学习“学习目标要求”,有利于增强学习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3、各章节的教材内容除正文内容外,还设置了丰富的阅读资料、地图、图表、景观图、示意图、思考题、活动题等内容。“地图、图表、景观图、示意图”等图表内容形象逼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地图、图表、景观图、示意图”等图表内容有利于突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诱发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阅读”内容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和相关内容的诠释,学生学习“阅读”内容,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和认知水平。“思考题”、“活动题”等活动内容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参与“思考题”、“活动题”等活动内容的实践与探究,不但能强化、巩固相关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还能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与技巧等。因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总体目标要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有: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列举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和评估中的作用;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标准要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构建的教材内容上都有呈现。第一章第一节内容“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对应的内容标准“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第一章第二节内容“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对应的内容标准“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应的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第一节内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对应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中国的地质灾害”对应的内容标准“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第二章第三节内容“中国的水文灾害”及第四节内容“中国的气象灾害”对应的内容标准“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第二章第五节内容“中国的生物灾害”对应的内容标准“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第三章第一节内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对应的内容标准“列举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和评估中的作用;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第三章第二节内容“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及第三节内容“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对应的内容标准“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因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编写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构建教材内容的,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
因而,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是我们能落实高中地理课程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标准要求,顺利完成高中地理相关内容学习的关键所在。然而,本人在使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选修5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在一些环节的实施还是感到比较棘手,有些困惑。
1、教科书中每一章前都有呈现各章节的“学习目标”,为何不同时呈现各章节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呢?我们师生都拥有教科书,但是学生手头并没有课程标准。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和高考命题的依据,体现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如果在每章前能同时展示学习目标要求和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不但能明白每章节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而且能清楚要理解掌握的重点内容,那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2、教材中有些章节的教学内容欠严谨,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如教材第29页“青藏高原灾害带”。教材正文内容介绍:“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风雪、地震、雪崩等”能理解,但对于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有“寒潮”就比较费解!教材第9页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寒潮”,正文内容介绍“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由此可见,寒潮是指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入侵,导致冷空气所经之处气温骤降。而青藏高原海拔高,北方冷空气不易入侵,受寒潮影响应该比较小,寒潮灾害应该比较少。再如教材第57页“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图2.44“我国松毛虫危害区”。图中内容呈现:“我国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教学用书第79页右侧的教材内容诠释却注释为“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于中温带,而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马尾松毛虫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中温带还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落叶松毛虫是主要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还是中温带地区呢?又如教材第25页“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表现”,教材的正文内容介绍:“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是旱灾多发区”。而教材第45页“我国的气象灾害,教材的正文内容却介绍:“全国有四个旱灾多发区,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我国旱灾较严重的地区除华北地区外,是东北平原严重还是华南、西南、江淮地区呢?
3、教科书中有些章节教学内容的选择欠合理。标题下的正文内容应该是为了诠释、说明标题的观点或结论,而本套教材有些章节的正文内容与标题的观点并非一致,有文不答题的感觉。如教材第24―29页“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材以“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三个小标题来呈现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但是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标题下正文内容后半部分内容却主要介绍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标题下正文内容的后半部分却主要介绍我国东西部农业灾害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标题下的正文内容却只以“我国6个灾害带的主要灾种及原因”来呈现。教学内容中有些章节的一些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诠释,学生学习本套教材后,在做相关的习题时不知如何把握。如教材第13页“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教材把洪涝灾害归为水文灾害,而有些教材或习题把洪涝灾害归为气象灾害。又如教材第7页“热带气旋”,对于风力达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不同海区有不同的称呼“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称其为台风,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北太平洋东部称飓风,印度洋称旋风”。本人认为,教材编写时若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在正文底部用小字体加以注释说明。
4、教科书中有些章节的活动题、思考题设置的梯度把握不好。活动题、思考题的设置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本套教材的有些章节活动题、思考题设置的梯度把握不好,有些题目的难度较低,根本达不到活动题、思考题设置的目标要求;而有些章节的有些内容是有必要设置活动内容以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本套教材却没有深挖。如教材第33页思考题“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教材第30页第一自然段正文内容有介绍“地震规模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教材第31页第一自然段正文内容又介绍“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我国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对于设置的思考题“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教材的正文内容已经介绍得很详细、很明白,设置这样的思考题,对于高中学生,显然难度梯度不够。本人认为,如果在正文内容只介绍我国地震及地震灾情特点,然后呈现我国东西部经济、人口等方面东西部差异的图表内容,再设置相关的思考题,思考题的难度梯度就较为合理。又如教材第7页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教材内容呈现“热带气旋(台风)剖面图”,这一知识就有许多角度可以设置活动、思考内容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为什么台风中心为无风少云、干暖的天气?为什么是台风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而不是台风中心风力达12级以上?如何辩证地评价台风灾害?”但本套教材却没有去挖掘。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细节的准确性。对于科技新闻报道而言,仅关注突发事件的基本内容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有效的报道为科学应对灾难事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在进行地震报道的时候,科技新闻报道要对地震发生的科学原因进行描述,要对余震的发生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还要对地震的震源深度和地震波的传播方向进行报道。在进行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时,除了基本的新闻要素,还要对食品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包含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危害和食品中有害成分在人体中的作用原理,以及食用食品后的处理措施等。
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的知识性。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科技新闻报道需要积极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进行应对策略的分析,找到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灾难信息传播受众的针对性。在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因为个人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的受众会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灾难新闻中的科技新闻报道应在事件发生之后通过有效的方式,将事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和科学知识以特定的方式传播给有相关需求的受众,并及时进行信息的更新。
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服务性。因为灾难性事件会对受众的生产生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人们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服务性有较高的需求,如能帮助人们全面地认识灾难性事件,应对事件的措施及方法等。对于科技新闻报道而言,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必须要为人们分析灾难发生的原因,并提供必要的灾难应对方法。
采编人员的科学素养。虽然很多自然灾害是人们无法抗拒的,但人为造成的灾难是可以预防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灾难的发生原因有必要的了解,所以采编人员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需要让受众认识到人为的灾难是可以预防的,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可在平时做一些预防措施。由于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会涉及到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所以采编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积极了解各种科学知识,同时要注意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积累,保证知识面有足够的宽度,从而满足不同灾难事件报道的需求。(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060-04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亚欧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西北是塔克拉玛干等大沙漠,风沙已危及东部大城市;西北部的黄土高原,泥沙冲刷而下,淤塞江河水库,造成一系列直接潜伏的洪涝灾害。中国有约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而工程建设项目多是暴露于这些自然灾害之下的,灾害的多发必然会对建设项目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有必要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自然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管理。
1 自然风险概述
1.1 风险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期间内,某一事件导致的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
美国学者A.H.威雷特认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
比较经典的定义是美国人韦氏给出来的:“风险是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综上所诉,风险一词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含:一是指风险意味着出现了损失,或者是未实现预期的目标:二是指这种损失出现与否是一种不确定性随机现象,可以用概率表示出现的可能程度,但不能对出现与否做出确定性判断。
有学者认为单纯从范畴的角度去界定风险是不够的,他们尝试从风险要素的交互角度去解释风险的本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是:
①美国人cllicker和Posner提出的,风险应是损害(hazard)和损害暴露度(exposure)两种因素的综合,并给出了表达式:
风险=损害×暴露度
式中,暴露度是指风险承受者对风险的暴露程度,它包含了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可能性。
②我国的杜端甫教授认为,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并给出了如下数学公式:
R=f(P,C)
式中R――风险;
P――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
C――不利事件发生的后果。
1.2 自然风险
1.2.1 定义自然风险就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造成财产损毁或人员伤亡的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生命安全的风险。
1.2.2 自然风险(灾害)分类①气象灾害。包括风暴大风、干热风、暴风雨、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高温及早灾等。②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③洪水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等。④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⑤地腰灾害。包括由地址引起的各种灾害已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⑥生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流行性传染病等。⑦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大火等。
这种自然灾害的分类是按照灾害发生的特点、灾害管理及城市减灾系统来进行分类的,虽然不是直接以工程建设项目的自然风险来分类,但是1~5类都是工程建设项目所直接面对的风险,尤其是气象及极端的天气情况是工程建设项目所经常面临的自然风险。6、7类风险可能会对建设项目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1.2.3 特征自然风险的特征是:自然风险形成的不可控性,自然风险形成的周期性,自然风险事故引起后果的共沾性,即自然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其涉及的对象往往很广。具体说来其特点如下:
①产生次生灾害。直接灾害常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火灾、水灾、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有可能造成数倍于直接灾害的严重损失。②高灾损失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产业林立,又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果发生重大灾害必然造成严重的损失。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如果遭遇重大灾害,则i有可能使整个项目彻底损毁、失败。③周期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呈现一定的周期或者季节性,如袭击我国的台风,常发生在5-10月。以7、8两月最为频繁。④明显的地区差异。由于我国领土广阔,由西向东等的地形复杂且不同,各地区气候、地质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自然灾害的地区差异性是我国灾害的一个重要特点。⑤客观性和不可控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预防但是不能阻止或者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2 自然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
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过程――施工阶段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露天工厂内完成的。施工过程受天、地、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天气对施工过程的影响通常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质量、投资费用以及施工安全,可以说建筑业是最典型的靠天吃饭行业。因此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项目可能面对的自然风险及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有所了解,尤其对于气象及天气变化等常遇到的风险情况要了解,可并运用于相应的施工管理过程,从而预防一些重点自然灾害对建设工程的影响。
下面本文就从项目的成本、工期、质量、安全四个方面浅谈自然风险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并通过一些简短的举例进行补充说明:
2.1 自然风险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2.1.1 对施工过程中的影响。①防灾成本;②灾害造成的直接破坏损失,包括对物的破坏和对人的伤害;③由于工期的增加而导致成本上升(工人工资、机会成本、贷款)。
2.1.2 对材料成本的影响。一些重大灾害会导致城市、农业、工业等大范围的破坏及损失,由此会使建筑材料价格产生变动。如:今年春季的西南大旱,导致西南农业大灾,由此可能致使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物价上涨,最终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5.12大地震。由于大量
房屋遭到破坏,灾后重建急需大量的建筑材料,需求的激增也会导致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
2.2 自然风险对项目工期的影响
2.2.1 对施工过程中的影响。①工人效率降低,在一些极端天气或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如高温、低温、大风、下雨等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效率会受到很大影响;②自然灾害导致的停工,如各地方都有规定,当温度、风力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工地必须停工:③自然灾害发生时,或由于损坏的建筑或设备进行修复而必须增加的时间。
2.2.2 对材料等的运输产生影响。当自然灾害导致建筑材料的运输路线破坏、受堵,而材料储备又不充足时则很大可能会导致施工工期的拖延,如大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导致路线中断等。
2.3 自然风险对项目质量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建设项目的质量产生影响,而被天气、气象等的极端变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混凝土和钢筋,气温、湿度、风力等的变化都会对混凝土的浇筑、养护产生影响。如:在高温下拌合和浇筑混凝土,水分蒸发快,引起坍落度损失,难以保证所设计的坍落度,易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抗渗和耐久性。著掺用减水剂的混凝土,温度高气泡易挥发,降低其含气量,且变得不稳定,空气量难于控制,使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变得较为困难;且高温时,水泥水化反应加快,混凝土凝结较快,施工操作时间变短,容易因捣固不良造成蜂窝、麻面以及“冷缝”等质量问题:如果脱模后不能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脱水将影响水化反应的正常进行,不仅降低强度,而且加大混凝土收缩,易出现干缩裂缝。
2.4 自然风险对项目安全的影响
2.4.1 灾害导致直接导致的安全事故。如,雷击及由此次生的火灾等导致的人员伤害,大风导致的脚手架、建筑物的倒塌对人员的伤害事故、夏季高温导致中暑等。
2.4.2 极端天气等对人心理产生影响,并由此导致事故率的上升,如:在高温天气施工时,工人很可能会心烦气躁,导致施工中不够细致,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由于天气炎热而不戴安全帽等。
3 自然风险管理
从上文可见,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的影Ⅱ自不小,大的灾害甚至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此有必要对建设项目的自然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尤其对于灾害多发地区、多发时期。虽然灾害的发生我们是无法阻止的,但是我们可以加强管理,使灾害的损失达到最小。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风险应对、风险决策,具体如图1所示。
下面本文就以自然风险管理的程序为线,谈谈如何对工程项目的自然风险进行管理。
3.1 风险识别与估计风险识别,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判断在项目周期中已经面临和潜在的风险,识别风险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会计、统计、项目执行情况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项目风险的识别过程。
风险估计,是在识别项目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加以分析,对项目的每个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运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风险因素、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预测风险发生的时间段。本文把此阶段的工作设计为下面的表格。
如果工期较长,可将工程项目分成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分析,可以按时间均分,但是我的方法是按照工程的里程碑或关键事件进行划分,因为同一个风险对项目的不同施工阶段的影响是不同的,每个施工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也便于对已经建好或者说暴露于风险中的资产进行计算。
表中:a、b、c、d是对项目工期的划分,Pal表示在a阶段风险1发生的频数。
如果有的风险发生的频率高,或者是同一风险不同强度间的损害程度差别较大也可以对每个风险再按其强度稍微细分以下,不过也不宜分过多,过多了费力也意义不大。
风险识别与估计的方法:
(1)专家法:专家法是指以专家来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①专家会议法,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通过座谈讨论得出预测的结论:
②德尔菲法,运用这种方法时,由协调者以函件形式,向互相不见面的有关专家发出问题表,要求专家对问题表所列示的问题作明确回答,收回的答卷经协调者归纳整理和分析后,再将结果以函件形式发送给有关专家。如此反复几次。在此期间,专家可以根据上轮归纳的结果,修改或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坚持或修改的理由。采用这种方法须运用特制的调查表格和综合、归纳、整理的科学方法。其过程简述如下:匿名征求专家意见归纳统计匿名反馈归纳统计……意见稳定,停止。
(2)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根据以前发生风险的资料,预测未来发生某种自然风险的可能性。此法比较适用于有大量统计资料的情况。
首先,对以往的自然风险资料进行初步统计,找出可能发生的自然风险因素:
然后,对风险的发生情况进行估算,估算的步骤如下:
①选取某种要计算的风险因素:
②对该风险的情况进行统计;
③对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按照不同的时间段计算该风险在每年中该时间段内发生的概率或者说频数,计算结果如下面的例图(数据是虚构的,主要是表达此步的输出的大概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形式表示出来):
④重复以上步骤,对其他风险因素进行估算,然后完成上面的工程周期――风险表。
3.2 风险评价
3.2.1 计算在各施工内,各种灾害的强度范围,或者说是风险强度的期望值。
如:一个施工期跨越了一月、二月、三月,则将上面估算的这三月的风险情况再进行汇总计算,Pa=P1+P2+P3
Pa表示在a施工期间发生某种风险的频率;
P1表示在一月份发生某种风险的频率:
3.2.2 风险发生后对项目造成的损失
①专家法。具体方法同上面的风险识别与估计中的专家法。
②线性回归法,我们可以得到某种风险的等级和损失之间的关系,即线性关系:Sa=Ax+By+C。
式中S表示损失:
X表示某种风险的等级的大小,如风力大小、地震烈度、雨量多少等:
y表示暴露于风险中的投资的多少。
③综合前两步,计算项目在某一阶段损失的期望值Ea=PaxSao
3.3 风险应对方法
3.3.1 风险对策
(1]预防风险。风险预防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就是在风险发生前积极做好相关的计划获准备,防患于未然。①在项目开始时就要做好防御风险的准备,按照前两步评估结果,对该阶段发生概率比较大的、可防御的风险要做好相关的风险排除计划,并准备好所需的一些工具、材料。②在做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对于受此阶段自然风险影响大的施工作业应尽可能避开此阶
段;在施工场地的设计时,要合理安排、分割,材料储存、施工场地、人员居住区等,避免由于灾害发生时的次生灾害;③加强相关教育,使工作人员在风险到来时能有条不紊地采取行动,减少由于人员的行为不善而造成的风险或损失。
(2)减轻风险。对于自然风险来说,减轻风险主要是为了减少风险发生的不利后果,减少损失。自然风险的种类、形式都是知道的,并且很多单位经过多年的施工都有一些应对自然风险的具体的施工、技术方面的措施。所以对于风险评价中采取相关措施能使损失减少的风险项,就应按照风险排减计划,积极采取行动。
(3)回避风险。回避风险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也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面临巨大的威胁,项且管理班子又没有别的办法控制风险,甚至保险公司亦认为风险太大,拒绝承保,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务损失。
(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将风险转移至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人或其他组织,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轻不利后果,而是在风险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有能力承受或控制项目风险的个人或组织。当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减轻和预防策略,或风险发生频率不高,但潜在的损失或损害很大时可采取此策略。①保险类风险转移,项目组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通过签订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到其他人身上。②外包,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分包商身上。
(5)接受风险。接受风险是指由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承担损失时,就可用这种策略。接受风险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最省钱。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
(6)后备措施。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定后备措施。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措施。①预算应急费。这是一笔事先准备好的资金,用于补偿差错、疏漏及其他不确定性对项目估计欠精确性的影响。②进度后备措施。对于项目进度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项目各有关方一般不希望以延长时间的方式来解决。因此,项目管理班子就要设法制定出一个较紧凑的进度计划,争取项目在各有关方面要求完成的日期前完成。从网络计划的观点来看,进度后备措施就是在关键路线上某位置的一段时差或浮动时间。
3.3.2 风险监控: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它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任何风险管理计划,即使事先经过认真的分析和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仍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者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发挥控制和监督的作用,以保证实现项目过程风险的预期目标,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善未来项目的选定和设计。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规避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
本文觉得工程项目的自然风险监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事前、事中、事后。
(1)事前监控。事前监控,首先包括在风险发生前对风险的识别、评估,然后作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的计划,本文上面的内容也是属于风险事前控制的范围,这是属于管理层面的监控;其次是技术层面上的事前监控,如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管理,是指对于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超前或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发生风险的征兆,及时采取校正行动并发出预警信号,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的发生。
(2)事中监控。事中监控,就是在风险发生过程中加强对风险发生情况的关注,并且监督控制相应的风险防御计划、措施的实施情况,防止因管理的不善、相应的措施没做到位而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3)事后监控。事后监控,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后,积极做好相关的记录,一则是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建设项目提高有用的经验和资料;二则是及时和有关部门或者主体联系,对发生的损失进行索赔,使自己的损失得到补偿,如:建设单位向乙方、保险公司索赔等。
3.4 风险决策
(1)防御风险的成本、效益。前文主要论述了面对自然风险可以选择的主要应对措施。本阶段的任务是计算防御某种自然风险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费用(F),也就是计算3.3中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成本,以及采取此措施后能为项目减小的损失是多少(J),也就是效益如何,最后再决定应该采取哪种应对方法。
因为风险防御的措施比较多,有的技术措施等可能比较复杂,各企业也可能会各不相同,所以本阶段的方法是由相关主体或建设单位有经验的人员来计算,即专家法。
(2)根据上面的风险成本效益的评估结果及专家的意见,最后决定该阶段可采取何种风险应对的策略。
4 结语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同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这其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现在很多施工建设单位往往也凭着感觉和经验来防御这些自然风险,对于这个科学的时代,这些是不够的。很多人也可能觉得,很少有什么项目会因为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导致整个项目失败的情况,所以对于自然风险的管理也不大在意,并且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接受。然而,近些年来大规模的、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给我们以很好的警示:各地的大小地震、沿海甚至内地也刮起了台风、大范围的雪灾、旱灾、每年夏季的城市洪涝灾害、天气气温的极端变化……,这些是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对于一个建设项且来说肯定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小的自然灾害虽然对建设项目不能一次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是如果管理得当却可以使项目的损失减少,达到降低其风险的目的。
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正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到方案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方面都是前后照应、相互联系的。系统工程的目标就是要使用这些方法使系统达到最优,上文虽然使用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基本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但是本人觉得方法是要让人掌握和使用的,并不是越复杂越好,有时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当然,各种方法都会存在缺点和不足,还有待补充和改善。
参考文献:
[1]李风.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M]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05:P1-15
[2]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3-17
[3]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P1-30,124-139,150-170
[4]孙裕君,尤勤,刘玉国.现代项目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5:P287-315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1/2[1]。相比我国其它山地区域,西南地区山地城镇比较集中,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用地条件有限,加上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对地形和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敏感脆弱,成为灾害易发区。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等自然灾害通过冲刷和淤积,摧毁城乡居民点,破坏基础设施,淤塞河道和水库,掩埋农田和森林,严重威胁山区人民生命财产与工程建设安全,制约山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因此,减轻山地灾害是构建山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格局,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2]。
1 西南山地城镇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1.1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西南山地城镇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环境条件复杂、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山地地区生态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较低,当外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一定界限,自然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崩溃。近年来,快速城镇建设改变了自然生境条件,原来的自然生态网络系统被分割、破碎化,绿色空间被挤压、缩小,生物发展受到限制,生物多样性消失,使自然环境的缓冲能力减弱,造成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生态环境的脆弱导致环境失去平衡能力,各种由自然生态失衡导致的灾害时有发生。
1.2人地关系矛盾突出
山地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紧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有限的可建设用地上集中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山地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与敏感,对山地进行大填大挖,破坏了原生态植被系统,导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1.3快速城镇化的冲击
在目前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冲沟、山体成为西南山地城镇扩张的目标区域。在城镇不断扩张建设的过程中,西南山地城镇的传统布局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带来的不仅是山地城镇特色的消亡和环境条件的恶化,更破坏了原有的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使地质灾害和工程灾害频繁发生。
1.4 经济发展滞后
西南山区普遍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都成为诱发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复杂脆弱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给城镇防灾系统的建设增加了难度,基础建设费用的投资也相应增加,因此,西南山地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非常薄弱。此外,西南山地城镇中已有的各类防灾资源配置并未得到整合和优化,造成重复投资且效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西南山地城镇的总体防灾能力。
2 西南山地城镇灾害的特点
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加之山地的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城镇灾害威胁性要比一般城镇更严重。山地城镇灾害具有如下特征:
1)灾害分布范围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是一个丘陵、盆地、高原、高山较多的国家,尤其在西南地区有两大高原、一大盆地,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据统计,西南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山地灾害约占全国的30%-40%,呈现出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等特点[3]。
2)灾害多样复杂。山地城镇灾害种类多样复杂,按照灾害的发生方式看,山地城镇灾害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山洪灾害等;二是人为灾害,如火灾等。而且在山地地区灾害往往并非独立发生,时常会伴随着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灾害链。当多种灾害同时发生时,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累积,不但会波及更大范围的区域,而且使灾害损失增大[4]。
3)人为灾害日趋严重。山地城镇中的人为灾害在不断增加,而山地地质灾害等传统自然灾害,人为诱因也越来越强,如人类修建公路、铁路、劈山开矿等经济活动及滥垦滥伐,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山体坍塌等地质灾害。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各类防灾硬件设施建设及抗灾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威胁呈现减缓趋势,而人为灾害将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成为城镇灾害的防范重点[3-4]。
3 山地城镇建设防灾减灾对策
3.1 合理规划布局
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城镇选址和布局经验丰富,对今天的城镇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这些选址理念多强调因地制宜,选择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顺应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山地城镇,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为防止人为因素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城镇安全带来的威胁,规划应注重山地城镇用地评价,积极主动规避灾害敏感区域,而不是消极避让,将经过整治的滑坡等地质灾害敏感区进行绿化,将其建为公共绿地,成为楔入城镇的绿色廊道或斑块,降低城镇的整体建设强度[5]。
3.2 人居环境理论的应用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山地城镇有其特殊性,由于地形的特点,各种关系相互联系。尤其是在灾害发生时,次生灾害的发生机率很大,危害性很严重。所以,其防灾理论与方法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山地城市特点的基础上,以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来指导山地城镇的防灾减灾[3]。
3.3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由于山地城镇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灾害损失严重,首先要加强人们的防灾安全意识。其次是加强自然灾害的警示宣传教育,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遭受自然灾害的惨痛教训,深刻分析当前山地城镇面临的严峻形势,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增强开展防灾减灾、保护生态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最后是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新闻媒体和防灾减灾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防御滑坡、泥石流、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基本常识,帮助人们掌握和认识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懂得如何防灾避险,提高人们应急自救、抗灾减损能力[6]。
4 小结
西南山地城镇防灾减灾应该根据山地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及山地城镇灾害的特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以山地人居理论作为支撑,并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通过有效措施防止或者减少灾害的发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山地人居环境浅议[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4): 1-3.
[2]崔鹏.中国山地灾害研究进展与未来应关注的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2):145-151.
[3]赵万民,李云燕.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与防灾减灾的思考[J].新建筑,2008(4):115-120.
应急预案演练与启动
由于台州的特殊地理位置,台风多会发生,因此,医院制定了台风应急预案。院部要求每个科室每年都要组织台风、停水停电、信息系统瘫痪、发电机带负荷等的应急预案和演练1次以上。通过定期进行演练增加医护人员及相关部门、科室对预案及流程的熟悉度,明确自身职责,以便应对突发灾害事件时避免产生慌乱、各部门协调不当等问题[2]。对于应急演练的内容,负责人会先写好演练脚本发给每一位员工,熟悉脚本并提出宝贵意见,科室演练要求负责人提前3天以上通知到科室每一位员工,要求参与率90%以上,演练结束后,科室人员共同讨论和分析整个应急演练的效果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方案,及时发现预案及流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原因,持续改进并不断优化应急预案[3]。在台风登陆前2天,科室护士长会再次组织紧急演练,以加强值班人员对台风应急和处置方面的熟悉,提高工作效率。政府部门台风应急预警后,临床科室根据医院要求第一时间启动科室防台风预案。根据预案,病房内各项防台风准备工作有序展开,协调组、医疗救治组、后勤保障组按照预案要求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各科室在台风登陆前2天完成抗台物资准备。医院成立以科室主任、护士长为首的应急医疗队,24小时待命院内外应急救援工作,科室腾出备用床位以备接收灾害造成的伤员。同时,临床科室积极向病友及陪护家属开展防台抗台宣传,提醒大家做好准备。科室护士长对接医学工程服务部和保卫科对全科室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巡查,对窗户、房门等安全隐患重新检修和加固,并特别疏通各楼层屋顶排水管道。科室仪器负责人对接医院设备组对转运设备以及设备蓄电功能进行详细检查,并准备好应急物资。
保障患者和员工安全
1.抗台工作科室强调干部党员带头,强化干部意识。科室主任、护士长按照医院要求台风登陆当晚留在科室,以加强抗台风力量,病房增加医务人员备班,科主任、骨干尽量留在科室,每一个医疗组至少有一个人留在病房。以防止内涝导致医护人员被困无法到达医院,可以保证足够的医疗力量应对日常医疗任务。对于第二日的洪水,启动紧急支援,临床科室护士长第一时间上报上班人员的住址及联系方式给院办,院部统一安排路线和医院车辆接送员工上班,保证员工的安全,免于因蹚水受伤感染的风险。2.有效管理引导患者及家属做好防范。台风登陆之前,通过院内广播系统、责任护士口头反复告知患者和家属减少外出、不在院内走动。台风登陆前一天,临床科室护士长进一步排查并遵循医院的规定,患者和家属只许进、不许出。对于台风天出院的患者,取得患者的同意,要求患者出院时间避开台风。帮助住院的老人接送检查,做好与患者家人的沟通,减少担心。3.安全排查,避免安全隐患。科室护士长根据排查表负责病房安全巡查和排险,排查内容包括病房内每一个房间的设施设备、信息应急用物、急救用物和常用物资的数量等,及时维修损坏的门窗、设施设备等,拟定科室抗台期间的人员安排说明,并制定应对人员的职责明细,将相关信息到交流群,确保每一位员工知晓。台风期间,值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漏水和漏电等异常情况,及时报修。4.准确识别风险点,布防重点环节。本着不放过每一个重点环节、薄弱环节和部门的原则对科室重点区域进行布防,对薄弱环节进行一一指导,对值班人员加强相关方面的培训。对于高楼层病房要关注墙面的漏雨和玻璃窗的防护,尤其对大片玻璃的玻璃窗进行关注,必要时做好加固,科室完成积水预防用物,布类,脸盆、干燥拖把及水瓢等的准备工作,预防地面湿滑致患者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后勤保障与物资供给医院机房、变电箱、大型设备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运行。我院变电箱和弱电机房都设立在地下室,医院花费巨资自建第三路供电系统(双重电源:国标一级供电),在此次抗灾中发挥出“救命”作用;医院内部自发电系统建设了两路,每路都可独立运行;UPS系统作为第三套系统,保障医院关键科室和机器在内外部均断电的情况下,单机独立运转1至10余小时不等。院部对防台物资进行监控和统一调配,建立物资供应预警体系,临床科室在院部基础上准备值班人员的食物(3天左右的食物),准备雨衣、雨鞋等雨具,在台风登陆前三天,科室主班负责清点和领用好各种急救物资和普通物资。科室对接并协助膳食科,并在每餐饭点时间帮助膳食科发放饮食,保证患者的正常饮食供应。合理调配人力,关爱医院员工除了院车接送上班人员和为科室员工准备值班食物外,由于交通问题,临床科室的个别员工为了抗台风可能会连续工作,科室主任、护士长强制执行院部的要求,避免科内员工的长时间上班。护士长负责科室的全面管理与安全保障工作,并负责灾害发生时的弹性排班,如根据伤员人数、病情严重程度、有无手术等情况随时调整值班人员,使每班的护理人员配备相对合理,保证护理的连续性和安全性[4]。科室护理组长负责护理质量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物资管理和应急救援队工作等。科主任、护士长在台风登陆时期,做好科室每一位成员的慰问工作,确保员工安全。科室遇到人力资源紧张时,第一时间上报医院医务部、护理部调配人员,解决部分人员长时间过劳上班的问题。交通恢复,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到院上班。科室主任、护士长对每一位员工进行电话访问和确认,确保员工安全。抗台过程及台风过后,科室对在抗击台风行动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树立科室榜样,传递正能量。灾后复盘,总结经验台风过后,病房对科室抗台过程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行全面复盘,科室晨会上科主任会把需要处理的事情逐一安排分配,保证能做到信息互通,全盘应对;科学的应急预案和演练,是抗台风取得胜利的保障;对于每一次台风都会形成一份复盘总结,形成经验并不断完善,也是抗台胜利的保证。
小结
临床科室针对多次台风和暴风雨的积极应对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住院患者的影响,保证了患者安全,应对效果显著。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科学的台风应急预案和演练等方面落实每一项工作,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台风、暴风雨的形势变化,提出强有力的应对决策,严格实施,落到实处,科室负责人做好全程监控,防止灾害的蔓延。有效应对措施不仅确保了每位救援者和被救者(特别是患者)安全,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失。在不断与台风等自然灾害抗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和应对方案,建立真正可靠、操作性强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全面复盘,为以后类似事件能快速响应提供高质量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洁.抗灾结果=“结构+过程”管理——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抗击特大台风“利奇马”管理纪实[J].中国医院院长,2019(20):26-27.
2陶凤琴.无脚本应急演练发现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流程问题[J].护理学杂志,2014,29(23):42-44.
中图分类号:B848.4,B8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7-0488-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7.010
地震是一种较难被预测且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震后受灾群众来说,可能不仅要忍受身体伤残的痛苦,还要面临失去亲人、财产受损等引起的心理危机与心理障碍[1]。对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1999年台湾地震中幸存者的研究均证实了地震灾难创伤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2-3]。国外研究也发现地震后早期灾民表现出诸如情绪低落、失眠、敏感、易怒和生理不适应等特征[4-5]。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预防震后相关心理症状出现呢?Boscarino等人对9•11事件中部分受害者的研究发现,事件发生后早期受到干预的受害者,比早期没受到干预的受害者表现出更少的心理症状[6]。Everly 等人认为[7],在重大灾难发生后3~4周内进行干预比较恰当。但目前,对于重大灾难事件中受灾群体的研究一般是在一年以后甚至数年以后[8-9]。基于此,5•12地震发生后一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启动“心灵阳光工程-汇川行动”计划,组织心理专家进入灾区进行心理安抚和相关调查工作。尽可能地了解震区不同受灾群体的早期心理特征,为心理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已有研究表明地震中有无亲属遇难群体的躯体症状、情绪特点及亲人伤亡程度影响幸存者心理恢复力[8-9]。Edwards研究认为[10],在应急事件中,心理应对方式在事件刺激与心身健康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也是保持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探讨地震中有无亲属遇难群体的人格、心身健康及应对方式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08年5月22日至5月26日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南湖体育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灾民集聚点及安县灾民集聚点进行调查。在安置点以临时帐篷或铺位为单位对210名来自重灾区灾民进行调查,年龄均在18岁以上。由于部分灾民身体或情绪的原因,未能完成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北川71份、安县76份、曲县22份、绵阳及其他地18份),排除“有无亲属遇难”栏中没填写任何信息的6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1份。其中无亲属遇难者102人[男53人,女49人;未婚16人,已婚86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2人,高中及以上61人,9人未填;平均年龄(41±14)岁];有亲属遇难者79人[男40人,女39人;已婚63人,未婚14人,2人未填;初中及以下47人,高中及以上25人,7人未填;平均年龄(36±12)岁]。两组在性别、婚否,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P=0.001)。本研究中“亲属”是指与受试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
1.2 工具
1.2.1 人格量表
采用沃建中根据Costa和MeCrae的NEO-PI-R量表[11]修订的大五人格量表。该量表分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6种人格层面。考虑到灾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取了15种人格特质进行调查,分别是合群、想象、变通性、信任、利他、独立、同情、坚持、敢为、自律、耐心、镇定、敏感、责任、乐观,共89道题。正向题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则分别计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为0.873。
1.2.2 应对方式量表
根据肖计划[12]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进行修订,采用专家判断法删减题量,最后得到21道题,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维度。正向题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则分别计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为0.745。
1.2.3 心身健康量表
根据沃建中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并参考中国台湾心理学会编制的“九一二地震灾民身心现状调查表”相关维度,编制由53道题组成的心身健康量表,包括情绪健康状况(抑郁、孤独、恐惧、愤怒、焦虑、烦躁、强迫、回避、自杀、自罪、漠然)、认知障碍(注意障碍、兴趣丧失、自我效能)及生理适应状况(失眠、饮食、身体不适)3个维度。正向题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反向题则分别计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为0.921。
1.3 误差控制
因受灾群体受教育程度不一,采用访谈式与独立完成问卷相结合。在调查前,对所有主试进行培训,把问卷中各个项目的解释进行统一。另外,考虑到此时受灾群体情绪情感的复杂性,首先对受灾个体进行心理安抚,然后视个体的情绪状态来决定是否适合继续问卷调查。
1.4 统计方法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有无亲属遇难者人格变化特点比较
如表1所示,有亲属遇难者在合群、信任及乐观上得分均低于无亲属遇难者。
2.2有无亲属遇难者心身健康状态比较
表2显示,有亲属遇难者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无亲属遇难者(除自我效能维度外)。
2.3 有无亲属遇难者应对方式比较
表3显示,有亲属遇难者在退避、自责及幻想上得分均高于无亲属遇难者。
2.4 有亲属遇难者人格、应对方式与心身健康总均分的相关分析
用人格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得分与心身健康总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合群、敢为、镇定、乐观与心身健康总均分呈负相关(r=-0.29~-0.51,均P
2.5人格、应对方式与心身健康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心身健康总均分为指标,对有无亲属遇难者人格、应对方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0.05水平上,影响有亲属遇难者心身健康状况的有乐观、敏感人格特征和自责、退避、合理化、幻想应对方式。影响无亲属遇难者情绪状态的有想象、乐观、自律、信任人格特征和退避、自责应对方式(见表4)。
3 讨 论
本研究对重震灾区群众人格特点测查发现,有亲属遇难群体在合群、信任及乐观人格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无亲属遇难群体,说明有亲属遇难群体比无亲属遇难群体更倾向于独处、更没信任感,更不乐观,这与陈静等人的研究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即受灾群体家庭伤亡程度越大,其心理创伤也越大[9]。其原因可能是亲人遇难群体除财产损失外,还处于丧失亲人的极大悲痛中,不愿与人交流,且还不愿承认亲人遇难的事实或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对周边的人更倾向于持怀疑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合群、信任及乐观的人格特征。提示对有亲属遇难群体的合群、信任、乐观人格特点的干预有利于其心身健康的恢复。
心身健康评估量表测查发现,除自我效能外,有亲属遇难群体在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和注意力障碍、兴趣丧失及生理适应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无亲属遇难群体。在不良情绪维度上,与张本等人[8]对唐山地震受灾群体的不良情绪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有亲属遇难群体比无亲属遇难群体负性情绪更突出。在生理适应各维度上,有研究发现有亲属遇难群体出现生理不适的症状更明显[8,13],与本研究倾向一致。在认知维度上,有亲属遇难群体注意力障碍、兴趣丧失相对更明显,说明地震还影响到了亲人遇难群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以上结果提示,不仅要重点干预有亲属遇难群体的某些不良情绪,还要注重其认知或生理适应上的干预。
在本研究中,有亲属遇难的群体更倾向于退避、自责、幻想应对方式。根据应对方式维度的划分,退避、自责、幻想属不成熟型应对方式[14]。其原因可能与遭受财产损失、亲人遇难的多重负性事件的影响有关。提示要注意有亲属遇难群体的退避、自责和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干预,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关分析发现,有亲属遇难群体的心身健康状况与合群、乐观等人格特征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应对方式各维度也有一定程度相关。说明人格、应对方式与心身健康状况有内在的联系。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乐观、敏感人格特征和自责、退避、合理化、幻想应对方式对有亲属遇难群体的心身健康有重要影响。而自责、退避的应对方式和乐观的人格特征共同影响着两群体的心身健康状况。不同的是合理化、幻想的应对方式与敏感的人格特征对亲属遇难组的心身健康有影响,而信任、想象、自律人格特征对无亲属遇难群体的心身状况有影响。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越消极,其心理健康程度越低[15-16],另外灾后心理危机也与人格的一些特征有关[17],这些结论与本研究一致。提示对有亲属遇难的群体尤其突出其乐观、想象的人格特点和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干预。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人格特质具有稳定性特点。本研究考查两群体的人格差异特点是基于不同负性事件强度可能会影响某些人格特征暂时改变的假设,但由于不可能做前测,只能在抽样方法及样本量上进行控制,假设有无亲属遇难群体在震前人格特征各维度没显著差异,若震后调查有差异,可能是两群体不同地震创伤大小引起的。另外,本研究由于受客观环境限制,在样本量上可能不足,故有无亲属遇难群体的对比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Norris FH,Friedman MJ,Watson PJ,et al.60,000 Disaster victims speak:Part 1.An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emp irical literature,1981 -2001 [J].Psychiatry,2002,65(3):207-239.
[2]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4(1):17- 19.
[3]Chou FH,Chou P,Su TT,et al.Survey of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a Taiwanese village population 21 months after and earthquake [J].Aust NZ J Psychiatry,2004,38(5):358-364.
[4]Kato H,Asukai N,MiyakaY,et al.Post-traumatic symptoms among younger and elderly evacuees in the early stages following the 1995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in Japan [J].Acta PsychiatrScand 1996,93(6):477-481.
[5]Chen CC,Yeh TL,Yang YK,et al.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ost-traumatic symptoms among survivors in the early stage following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J].Psychiatry Res,2001,105:13-22.
[6]Boscarino JA,Adams RE,Figley CR.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mployer-sponsored crisis interventions after a major disaster Int [J].Emerg Ment Health,2005,7(1):9-22.
[7]Everly G.S.,Mitchell J.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A new area and standard of care in crisis intervention(2nd ed.)[M].Ellicott City,MD:Chevron,1999.
[8]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00-202.
[9]陈静,杨旭光,王静爱.巨灾后幸存者心理恢复力初步探讨-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1):86-91.
[10]Edwards JR,Cooper CL.Researvhin stress,coping and heal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issues [J].Psychol Med,1988,18:15-20.
[11]Jr Costa PT,McCrae RR.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M].Psychol Assess Resources,Inc.Odessa,FL,1985.
[12]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13]Breslau N,Davis GC,Andreski P,et al.Traumatic events and posttr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n urban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 [J].Arch Gen Psychiatry,1991,48:216-222.
[14]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15]董惠娟,顾建华,邹其嘉,等.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题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 [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88-91.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183-06
杨晶(1975-),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社会学。(北京 100102)
通过史诗来认知民族美学的特质本来是常规研究手法,但对于那些以汉语为母语的研究者来说,民族语文书写的民族史诗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因此这带来了用汉语史诗版本来研究民族美学的合法性问题。同时,也开启了“非本土传统”以外的研究世界如何才能进入研究情境的理论探索。利用蒙古族史诗的汉译版本,以灾难意识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开掘,解析其背后隐藏的美学因素,不但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探索,更是对蒙古族美学特征的一次集中检视。
一、史诗汉译版本考察的理论缘起
进入汉译本的蒙古史诗并以此为据进行相关的阐释本身是危险而无奈的,因为研究者不得不随时面对数量有限却又难以溯及本源的史诗译本。对于史诗研究而言,“田野与文本”之间的矛盾并非一个新话题,在20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过程中就已出现,只是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由于新方法的介入(如人类学)等,将原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阈扩展,史诗研究由过去的“汇编”之路走向“田野之路”且越来越成众家之宠,“田野与文本”之矛盾由是更为彰显。这对于史诗研究来说,一个直观的益处就是反思在文本整理、移译、转换、写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随时保持警惕已成为史诗研究者的本能。如有的学者较早地提出了“民间叙事传统的格式化问题”,认为格式化文本违背口承传统法则,掺杂了参与者大量的移植、改编、删减、拼接、错置等并不妥当的操作手段,致使后来的学术阐释,发生了更深程度的文本误读。而对此的应对措施即是从认识论角度引入“叙事语境一演述场域”,这一实现田野主体性的研究视界,从而期望探索一条正确处理史诗文本及文本背后的史诗传统信息的田野研究之路(换言之,即对史诗动态文本的完整把握,笔者)。应该说这样的理论构想确实有的放矢,是对“文本与田野”问题的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但这一方法论的实现却有一条隐含的原则,那就是研究者必须是以研究对象的民族语言为母语的,且要达到精通并能用于研究的水平。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广大研究者来说,这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尽管通过后天努力有些人能够达到一定水准,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对“本土传统”以外的广大研究世界,这条路几乎无法通行。那么汉语世界或者说“非本土传统”以外的研究世界如何才能进入研究情境?并且保持这种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史诗传统信息表达的研究呢?
或许一条现实的捷径即是寻找理想中的文本,通过对理想文本的阐释尽可能地减少误读,最大限度地迫近史诗的本质,从而有利于民族气韵和灵魂的生动表达。就史诗版本而言,经籍本一般被认为较为全面、真实地保存了史诗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原生面貌,是研究史诗的原始形态、发展流变弥足珍贵的资料。经籍翻译本是指经籍本翻译成的其他文字的版本,是研究者借以了解、研究史诗的重要工具。就蒙古族史诗而言,笔者在仅有的十几种史诗汉译本中选择了经籍翻译本为主要阐释对象。据笔者统计,现有较完整的汉译本蒙古史诗约14种,《江格尔》的译本就有四种。同时,也要看到“史诗的稳定并不在史诗本文的语言层面上,而是在核心主题层面和惯用表达方式上”,因而对蒙古史诗文本的选择过程中,需着重以史诗母题和基本表达方式较为完善的版本为阐释对象,并辅以比较对照。具体而言,中国的蒙古史诗有三大分布中心,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巴尔虎地区、哲里木盟扎鲁特——科尔沁地区、新疆一带卫拉特地区。而国外学者把中国以外的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布分为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和蒙古国的喀尔喀及西部卫拉特等四个流传中心。这样蒙古史诗共有七个分布中心,而在国内外的研究惯例中又把整个蒙古英雄史诗归纳为三大系统,即布里亚特系统英雄史诗、卫拉特英雄史诗、喀尔喀——巴尔虎系统英雄史诗。虽然蒙古史诗分布广泛,异文较多,但从整体上说却集中于一定的主题,即英雄战胜“蟒古思”(恶魔);也有一定模式,即英雄经历磨难和考验,借助外力最终打败蟒古思的叙事方法。或许由经籍本和核心主题两项限制性条件,能够保证本文论述最大限度地贴近蒙古史诗的原初信息。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评估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一、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流程
安全评估的主要内容有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这四个环节。
(一)风险识别
作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分析的第一步工作,风险识别是整个安全评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所谓风险识别就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公路桥梁施工阶段潜在的主要风险及其主要因素辨识出来,并进行分析、整理。
(1)桥梁施工风险分类
在进行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识别之前,首先要明确桥梁施工风险的类型。根据桥梁工程施工阶段常见的风险事态的特点和风险管理对策的不同,施工阶段常见的风险事态分为如下几类:质量事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和其它风险事态
1.质量事故
由于施工的因素而导致的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在施工阶段的质量缺陷,或由于施工原因导致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都可以归结为施工阶段的质量事故。此类事故可以通过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等方法减小事态的发生概率等级,从而降低风险等级。
2.意外事故,
由于管理、操作等不当而导致的人员伤亡、工期延误等偏离预期目标的风险事态,可以归结为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大多由于现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够,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而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手段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减小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降低风险等级。
3.自然灾害
由于自然原因而导致的结构损伤、人员伤亡、时间损失等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虽然无法人为控制其发生,但是可以通过气象预报等手段预知事态的发生,从而采取措施减小风险的损失等级,达到降低风险等级的目的。
4.其它风险事态
除以上三类概括的其他风险事态类型,比如环境污染事故。此类风险事态虽然不直接影响桥梁工程结构损伤、人员伤亡、工期延误等,难以用量化指标表达,但是会破坏周边环境、影响施工企业形象,必须加以注意。
(二)风险估计
高速公路桥梁安全评估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风险估计。风险估计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桥梁施工阶段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后果进行定量估计,为下一步风险评价工作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主要分为风险概率大小估计和风险后果估计两个方面。
(1)风险概率估计
桥梁风险概率估计是指针对桥梁工程施工期间的各种风险事故,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定性或定量地估计各种风险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为后续风险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2)风险损失估计
风险估计的另一关键问题是描述风险事态的影响程度,也就是风险损失估计。从定义的角度出发,风险损失估计可以理解为在风险事态影响下系统状态与目标的偏离程度。在具体形式上,风险损失估计基于损失的物理形式的基本单位建立。
(三)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考虑风险概率和风险后果,采用一定的指标(如风险度)来确定风险值的大小。然后,结合风险评价标准,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系统风险严重等级、整体水平及可接受程度等,再据此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四)公路桥梁施工安全评估流程:桥梁施工风险任务分解、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具体流程如下图
(公路桥梁施工安全评估流程图)
二、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策略
(一)风险应对策略
所谓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应对是指在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项目施工风险的整体水平和潜在影响,以风险管理目标为依据,规划和选择合理有效的风险处置对策和应对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保障桥梁建设项目的施工安全。桥梁施工风险应对的基本过程包括:①了解项目风险水平;②事先拟定风险应对策略;③选择风险应对措施;④制定风险应对方案;⑤风险应对方案实施等。
桥梁建设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缓解、风险接受、风险储备、风险监控等。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风险水平和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策略的组合。
(1)风险规避:对已有确切把握要发生的风险,或者对判断有较大发生概率的风险,可以采取规避的方法,使自己免遭风险损失。在风险辨识中,某项风险因素的得分足够大,即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大时,应该放弃与该项风险因素相关的工程或工程方案
(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也叫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当建设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减轻和预防策略,或风险发生的概率不高而潜在的损失很大时,可以采用风险转移。
(3)风险预防:风险预防是指减少风险发生的机会或降低风险的严重性,设法使风险最小化。风险预防策略通常包括工程法、教育法和程序法。
(4)风险缓解:风险缓解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将桥梁的施工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
(5)风险接受:风险接受是由风险主体自行承担风险后果的风险应对策略,因此又称风险自留。在制定桥梁施工风险应对策略时,当建设方案的某些风险无法回避或可能获得较大利润,或是当采取其它风险应对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造成的损失,并且该损失没有超过风险主体的承受能力时,可以采用这种风险策略。
(6)风险储备:风险储备是指根据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规律事先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措施和实施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加以应对,以保障施工安全,实现预定目标
(7)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跟踪监测和识别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变化,动态掌握结构风险水平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施工风险加以控制,以保障施工安全,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
(二)风险决策原则和流程
(1)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决策流程
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决策主要是在建设风险识别、估计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建设方案的决策和对风险应对计划的决策,其决策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过程:包含①建立风险决策原则;②进行决策评价;③建立风险应对与监控计划;④建立风险应对决策原则;⑤对风险应对计划进行决策评价,选择最佳应对策略;⑥建设方案的实施;⑦修改应对措施或重新进行风险分析;⑧循环以上过程,直至建设项目施工结束。
(2)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决策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好、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在进行施工风险应对决策时,所选决策方案必须切实可行,避免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实施、形同虚设,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对症下药的原则:在进行桥梁施工风险应对决策时,首先必须根据施工风险的性质和大小,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选取适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必须对症下药。
3.节约成本、量力而行的原则:所谓成本合理、量力而行是指在获取同样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成本最小的策略。同时,要综合衡量所选策略的使用成本和风险主体的投入与收益的关系,考虑主体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以免得不偿失。
4.考虑风险决策主体决策能力的原则:对高速公路桥梁建设方案进行风险决策,风险主体和风险决策者不同,决策结果不尽相同,应考虑风险主体对施工风险的应对决策能力,坚持尊重专业,科学决策。
5.综合全面的原则: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过程可能面临多种风险,因此,在进行风险应对决策时,要考虑全面周到要对各种风险有所准备,避免顾此失彼。
结语: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施工的安全评估尤为重要,需要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不同而随时变化,我们要增强施工安全评估意识,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策略,保证高速公路桥梁的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网企业;风险;作用
电力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方面会遇到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本文主要阐述了电网财产保险管理、风险类型及其作用。财产保险是电力风险处置的方法之一,是电力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一、财产保险管理
财产保险一般是以单位财产(动产、不动产)作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被保险方由于遭受各种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利益损失和财产损失,均有保险方根据保险合同支付赔偿。财产保险实施
要求参保企业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财产保险的方法为企业分担资产管理风险。
1、财产保险管理理念
以“抓应用、促成效”为主线,深化内控建设成果应用,研究供电事故赔偿工作中风险存在情况,按照内控建设要求,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取得实施效果。在供电责任事故赔偿工作过程中,强化内控评价监督、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服务依法治企的要求。
2、加强财产保险的必要性
电网企业资产地域分布广,且多为户外资产,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侵袭。同时,电网企业也因为用户范围广,在输送电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电力商品本身原因或电网企业过失行为对用户造成损失。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电网企业资产运转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资金安全可以通过保险的手段来实现,财产保险成为弥补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例如龙卷风、强降雪等自然灾害造成电力设备、线路严重损坏,电网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积极投保,为抢险抗灾、恢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获得了大量的赔偿资金,为灾区电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而,建立完善的财产保险管理机制是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能够分散风险,可有效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3、财产保险管理的目标
将规避供电责任事故发生及降低事故赔偿金额的风险管理目标融入岗位授权、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信息沟通、流程监控、有效性评价、缺陷改进等控制活动,推动企业管理从单一制度管理向体系化管理转变、从传统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控转变、从职能条块化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公司供电服务质量,持续增强财务防范经营风险、调控资源配置、引领价值创造的能力,服务公司发展大局
二、电力企业存在风险分类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按照风险的性质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产生社会的环境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等。本文仅从风险标的分类进行划分并作简要分析。
1、财产风险。财产风险是指导致一切有形财产的毁损、灭失或者贬值的风险以及经济的或金钱上的损失风险。供电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众多的资产分布在无围墙无边界的广袤的大地上,特别是农电体质改革后,原有的农村的集体资产产权模糊,给资产的管理带了更大的难度。近年来因人为原因,恶劣天气等原因,电力资产遭损、被盗的次数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财产管理的风险也日见突出。
2、人身风险。在电力企业经营活动中,劳动力因素是生产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电力企业各级员工的身体和生命面临着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关系到员工本人的身体和生命,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或支出的增加、家庭生活的安定,而且给电力企业生产带了影响。人身风险所致的损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收入能力损失;一种是额外费用损失。
3、责任风险。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疏忽或过失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依照法律、契约或道义应有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由供电企业在供电质量上造成的严重质量事故(电压、谐波失衡造成的供电中断),对用户造成较大的损失;供电员工在工程施工设计工作中造成的较为重大的安全事故和损失;供电企业必须承担责任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财产保险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1、分散和转移风险。由于自然界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具有偶然性,因此各种风险不可避免的存在。财产保险可以将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划分,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共同承担,通过将经济损失分散,平均分摊经济损失,使风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散,可减轻企业的损失严重程度。这一点对于现金流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组织和个人尤为重要。对电网企业而言,分散在各地的供电企业,同样面临着各种这样的风险,通过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同时又可利用支出的小额保险理赔费用弥补生产的非固定,利于电网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在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减少民事纠纷协调
电网企业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以及较大的安全风险性,因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事故伤害问题,随着法制环境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受到责任事故伤害后索赔积极性不断提高,这就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多的民事纠纷。电网企业实施财产保险后,可将出现的事故交由保险公司,通过财产保险公司对责任事故进行协调和处理,一方面减轻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另一方面能够协调电网企业与政府百姓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电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方面减轻了电网企业公司领导和员工处理事故所面临的大量繁琐的法律和事务性工作。
3、具有节税作用。通过投保财产保险,将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和损失,化为固定的、适量的保费支出,列入成本费用,可以分摊损失成本费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保险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合理做到节税,同时,保险赔款可以直接用于意外灾害造成的损失,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4、融通资金。财产保险融资主要是通过保险公司参与筹资和投资来实现的。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险费用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险费用收取和使用并不是一致进行的,而闲置的部分可以进行保值增值,为维持保险公司正常经营,需要进行投资。而随着保险基金规模的扩大,保险公司成为极其重要的投资方,这也表现在其在资金融通方面的作用。
(作者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北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