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5: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历史教学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苏州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引言
新课程改革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而且教学方法以及手段都有了新的创新和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工作做好,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
1.目前我国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羁绊了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虽然我国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一直是历史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滔滔不绝的向学生讲授知识点,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被动的学习,严重降低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能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说,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羁绊着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发展。
1.2历史教学气氛和历史学习气氛不够浓厚。众所周知,高中历史是一门副科,在高考成绩中占的比重比较少,很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工作重心放在语数外上面了,对历史教学的关注力度远远不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历史的学习态度,造成高中历史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极大的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不仅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重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历史缺乏了学习的兴趣,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是徒劳枉然的。
1.3学生本身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历史虽然是文科考生高考中必考的科目,但是由于历史是一门副科,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历史的学习只要在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部分的历史课下作业都是应付了事,根本不认真用心的去完成。
2.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1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引领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来带动学校的发展,以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参加一些专业化的培训,比如说研修或者进修等等,全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还要明确新课改的方案,尤其是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点要求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之后首先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新课改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给学生作相应的有关新课改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新课改方案有一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的学习能够心中有数,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授课。
2.2教师还要学会灵活的做好备课,在新课改下教师除了要备课本、备学生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活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开设各种特色的教学课程,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综合格式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应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灵活的对学生实施教学,最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到生活当中去,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一样的引导方式,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得到真正传授,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2.3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技能,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质疑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问以及所思、所悟都能够变为他本身的财富,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使得学生能够在质疑中求的发展和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插图的办法展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会引起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的主题。最终起到总结性并且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探讨中实现自我价值,学习知识。
2.4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单纯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新课改的要求是传统的评价内容、主体、以及评价方法都要改变,注重学生自我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分认定和模块教学为主,学分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共同决定的,模块教学评价就是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注重情感过程,而不仅仅是只看结果,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了解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实力,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
3结语
新课改革的教学方式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前进,开发新的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我们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变通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秀辉.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高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09):156.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52-01
在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培养目标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课教学就成了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三不”专业,有的人认为它可有可无、无关痛痒,于是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就凸现了很多的问题。作为一名历史专业教师,应该研究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做出贡献。
一、中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性质有别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定位的不同决定了大多数学校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得不在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加大对专业技能的课时安排,无形中就压缩了文化课的课时,甚至只是在与历史相关专业开设历史课。比如文秘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和幼师专业等。其他专业要么压根不开设历史课,要么以社会课或者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形式开展。
2. 学生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初中毕业后没能升入高中的毕业生,由于初中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许多学科是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走入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能够在将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在他们看来,文化课特别是历史课压根没有用,现在用不上,将来也用不着,不愿学习历史课,甚至对于学校开设历史课还有抵制情绪,不配合学校的安排,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公然与教师“对着干”,无端制造一些问题、扰乱课堂秩序来发泄自己对历史课学习的不满情绪。
3. 历史专业教师的问题
正是由于学校对于历史专业不重视导致学校不开设或者很少有专业开设历史课,导致许多历史专业教师面临着“失业”的窘境,不得已只好转行,转教其他学科。即使开设有历史课的,学生对历史课不上心、不愿学,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逐渐失去信心,不想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改革和创新,不想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随便讲讲的课堂现象就日益凸显,还有些教师因为学校的不重视,学生的不愿学,干脆把历史课变成了自习课,最终导致历史课在课堂上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果。
二、解决中职历史教学问题的对策
1. 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思路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根据规划的要求,改革调整适合学校情况的课程安排。既要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操作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又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有着很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既成人又成才,课程设置上,既要加大操作能力的课时,又要兼顾素质培养方面的课时安排。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历史专业教师自行编制适合学校学生发展需求的内部教材,在课程调整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2. 学生应改变认识,发挥自身主动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改变自身对历史课无用处的错误思想,古人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清醒地把握全局,不迷失方向,有利于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作为一名中职学生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的学习,发挥自身主动性,借鉴历史人物的智慧,吸取历史的精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 历史专业教师要转变思想,改革教学
前面我们分析了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是受学校大环境和学生小环境影响导致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历史专业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要认识到历史课对于中职学生素质能力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历史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历史课和他们所学专业的关联。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历史景区或者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这样把专业和历史课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其次,历史专业教师要改革自身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课的关键。历史课教师更应该注意新课的导入方法,可以采用名人名言引入法、历史典故引入法、历史剧引入法等等,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也可结合课堂讨论法教学或者情景模拟教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中职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校为长远利益考虑,为学生将来考虑,调整模式,适当变革;需要各位教师转变思想,不断摸索;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放开眼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去求知。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知识牢固、善于沟通协作和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铺就一条成才之路。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历史记载和解释了人类活动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诠释和研究了人类社会中发生事件和行动,为我们了解过去,预测未来提供了参考依据。历史作为一个桥梁,沟通了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历史学从事的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可以“通古今之变”,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学习历史,对学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形成时期的高中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遗憾的是,当前高中历史课程却没有受到应该有的重视,没有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受这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历史课在教学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对比之下,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开始教学必将进入死胡同。
2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2.1历史教师人文素养较低:
课堂上的历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思想的启迪者、道德的引导者,还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和学生情感、信念的塑造师。历史教师不仅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还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材更加简约化、抽象化和理论化,再加上高中历史课程课时较少,教学任务重,考试压力大,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实际情况却是,高中历史教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究其重要原因,与其自身任务素养较低有密切关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学科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历史学的综合性极强,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和民族关系等等。可是很少有高中历史教师能具备这种深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2.2课堂教学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其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课堂出现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以及可安排多次分组讨论。课堂讨论过于频繁,课堂看似热闹,却忽视了教学重点,学生容易开小差,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之所以会出现课堂形式化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新课程要求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3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3.1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综合素质:
有人说,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其知识面更应宽广,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及时、定期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有助于在课堂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知识。“学为人师,行为规范”是北师大的校训。这八个字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品性规范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做到品行端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一堂课。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首先是先喜欢一位教师,然后才会喜欢他的授课。因此,教师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3.2将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想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走向“授之以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我们教学中要既要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同时也不应全盘舍弃传统教学模式,应两者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高中历史,我们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电影片段或一段乐曲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相关历史事件的目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讲授“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相关内容,如“皇帝”称号的由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巩固的措施等等。通过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4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在保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军.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片面形式及改进措施[J].走进新课程,2007(3)
沈丘一高中自2010年开展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改。两年间,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高校和和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现将笔者在工作中进行历史教学革新的探索与感悟做一归纳反思。
一、《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的重要性分析
虽然目前的新课改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但是不少教学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模式的束缚,对于组织教学依旧不用采用新课改的精神。对于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解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深入了解高中历史的特点、主要内容等,帮助教师了解其中的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思想态度转变。同时,对于《解读》研读的加深,还有利于进一步吃透课程资源,创造一定的历史情境,启迪学生领悟历史的变化过程,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
二、新课改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差距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历史在中招考试的时候属于开卷考试,所以初中对于历史等课的教学并不重视,大多数学生只是大致的给学生划定一定考试的范围,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自己亦不重视。导致大部分高中生并没有得到初步系统的历史训练,历史的水体系结构不能满足高中教学的要求。因此,开展新课改的时候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甚至连最初级的朝代顺序都模糊不清,如此的知识体系显然不可能对于比较深入的历史理论透切了解。比如,在讲述必修1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之时,就要求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基础的薄弱,已经成为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
(二)教学内容容量大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
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偏多,必修课每学期在25课时左右,在加上学校选用的是"北师版"的教材,教师如果想透彻的讲述教材,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清晰的了解,教师在授课之时必须要补充大量的内容,内容之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是历史课时一周只有两节,这就导致课程的进度缓慢,教师在补充相关的内容之后基本上不能按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如若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则必要的内容补充就无法进行。
(三)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现实的压力之间的矛盾
新课改主张"以学生为主",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历史教学。但是教学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又会面临"如何引导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保障,在本来就很捉襟见肘的有效课时里,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多余时间来供学生思考探究。所以,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就处于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认知一定的历史规律;同时高中生又会面临着日益紧迫的高考压力。所以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虽好,但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实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三、加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使学生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刨除旧有的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种新的学习教学理念。历史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的历史基本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对于当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等具备一定的认识,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构建初步的知识和思想体系。
(二)教师之间加强合作,革新备课形式
1历史最新的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与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
2强化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历史组成员每周都应集中在一起,为将要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加以讨论,对于如何实现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攻破重点难点以及如何更好的现实教学效果加以讨论总结,并对以前所学的内容的经验以及疏忽之处加以更正等。这样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大致可以得出所要讲习的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然后在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备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想达到此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让学生融入课堂,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置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开动思维,认真的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并对于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关联体系。
结论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所以需要在理解新课改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正,通过改进历史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内,获取历史知识,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质量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历史新课改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创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24-01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时期,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不再单纯的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只有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每位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之后都有所提高和发展,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教学。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学生都没有对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把历史放在了副科的位置之上,他们认为历史学习只需要最后抽出时间进行记忆即可,平时没有必要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历史学习知识。同时,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历史学好学坏无所谓。在种种错误意识的影响之下,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导致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实现初中历史新课标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努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认真备课,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只有备好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时,才会成竹在胸。有些教师对备课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备课就是翻翻教材,写写教案,其实不然。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方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深层次中隐含的东西。当今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教材,导致课堂教学的深度不够或者学生不能理解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是照本学科,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第二次》这一部分中的"进攻北京和火上圆明园"的教学内容时,许多教师只是准备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时间、国家、等,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历史小故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本部分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学生一定会对本部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斗志。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只有对学生做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以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快的接受教学内容。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就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中倡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因材施教贯穿到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传统的课堂上,相同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分层不同的层次,更加学生的层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之后才会有进步,他们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不应该默守陈规,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敢于创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3.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提高学生积极性
历史知识较为枯燥,教师在讲述知识点时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因为书本知识点缺乏趣味性,许多历史知识离我们的时间距离较遥远,在学习时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理解较吃力。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历史故事了解历史知识的背景,也为书本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扩展学生知识面。高中历史包含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件以及人物的故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故事,具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并且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通过相关人物、相关事件将多个历史时期串联在一起,展现每一个时间段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背景,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的历史背景更加熟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3.增添教学生动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因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来辅助历史教学,通过讲述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课本内容的认知。在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使得教学内容更具生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进而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方式
1.运用历史故事设下悬念。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吸引W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遥远的历史时期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该时期的历史故事来为学生留下疑惑,设下悬念,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讲古代皇帝的生活,联系影视剧中皇帝的形象来讲述比如秦始皇、朱元璋等著名皇帝的故事,减少学生的距离感。由于从小就看过许多有关宫廷剧的内容,加上教师讲解的有趣历史故事,学生会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好奇,因此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听课效率与听课质量。通过在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来为课本内容设下悬念,能够为课堂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运用历史故事强化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许多知识是十分抽象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为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间述道理,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同时,历史故事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通俗易懂化,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引用当时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混乱,感受到人民百姓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东汉末年时期的痛苦,从而可以分析出东汉末年政权瓦解的必然性。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背景,掌握社会状况,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历史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那么在中师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看法。
1.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创设和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中师历史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比如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现在我正驾着能够超越时空的飞艇,带你们去远古游玩,去不去?”短短的一句话,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被调动起来了。毕竟乘超越时空的飞艇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况且是去远古游玩。在远古会遇见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这可能都是学生这时很想知道的。这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就会非常有利。学生们带着这样的好奇听老师的讲解,效果肯定是好的。
2.进行目标分层模式的教学
在新时期里,进行中师历史教学必须对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认识透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让中师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给予认识,通过历史材料获得智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模式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毕竟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采用齐步走的方式实施教学,学困生必然会跟不上学习的步骤。故而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中充分地发挥出主体作用。比如我们就以《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可以采用目标分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设置两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目标,主要是以教材内容的掌握为基础,该层次目标所面向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第二层次目标相对而言要高一些,不仅要掌握教材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对思维空间进行开拓,面向的对象不是多数学生,而是少数学生。比如在进行第一目标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设计好的历史问题板书出来,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目标来进行阅读,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解决,对学习目标中的难点和重点展开讨论,并归纳和总结。在第二个目标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学生的发言只有有理都应该肯定。通过讨论之后最后进行归纳:人类的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3.激发学生质疑
在中师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采用激发学生质疑的模式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中师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进行质疑,毕竟质疑是创新的一种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积极创造出质疑的良好的环境,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并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保护。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从质疑到对问题的解决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一直处于对问题的思考中,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比如在教学《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可能会问:就雅克萨之战结束以后,中国和俄罗斯政府两国之间进行谈判,中国做出了让步,进而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但是课本上为什么说该条约是一条平等条约?作为教师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看书或者查阅网络资料,进而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4.科学设计课后练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主阵地不可置疑,但是除了课堂内,在课堂外同样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完某一历史知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比如在教学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以后,组织学生解答:在世界各国中,那些国家是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通过这种具有探索性的课后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采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在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则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5.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重要。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效率就会很高。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这样的一个位置,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在进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方式比较多,如合作探究模式,质疑——讨论模式等。作为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尤其是通过交流合作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结语综上所述,在中师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有必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目标分层模式的教学、善于激发学生质疑,在课外做好科学设计课后练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积极培养,相信只要这样积极地努力,一定会发挥出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吉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中师历史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9):75.
从教材中的导语导入新课。如《春秋争霸》一课的导语设计得很好:“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过‘反戈一击’,我们就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这样导入能使教学很快进入主体。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课。如在讲《古代希腊》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体育,你喜欢哪一项目?北京奥运会看过吗?你知道奥运会与希腊有什么关系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课。在讲《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所熟知“三大件”为切入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这些事物,循循善导,让他们既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又使课学生听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兴致怏然。
正所谓,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开始,它的迸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虽然导课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我们要紧紧攥住课堂导入这把金钥匙,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启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2.精心设疑,鼓励质疑,独思善动,激发思维。精彩的灵性来自于深邃的思考。设疑是引子,学生动起来,脑子灵起来是目标。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如在学习《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追其原因,学生对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中东地区的动荡源于什么?纷争的焦点有几次是通过站战争结局的?寻根求源,学生理解了“历史因素”的概念。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教材多发问,向同学多提问;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
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了预习,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中,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谈见解,然后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最后加以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提升运用,大胆创新。面对鲜活的个体,学生本身充满了感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改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聚焦历史,自由辩论,分析评价,探究反思。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远远不够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才是关键。把问题放心大胆的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探究中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例如:对“岳飞抗金”这一史实评价的处理。我首先拟出截然不同的观点,A观点:岳飞抗金是正义的;B观点:岳飞抗金是非正义的。然后把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A组:“岳飞抗金就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生产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人民流离失所。”B组:“岳飞抗金,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唇枪舌战、辩论激烈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对南宋的战争给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的历史学科,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改这一机遇,认真学习新课改,将先进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以达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与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简要论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历史学科的认可。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主动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历史学科,那么他们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消极的学习行为。可见兴趣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础,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容小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1.1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来感染学生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的学科的态度。学生喜爱老师,自然会把对老师的喜爱转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正所谓“爱屋及乌”。教师在平时要外塑形象,内修品质,赢得学生的喜爱、尊重与信任。外塑形象:要注意自身的外在形象,做到衣着整洁、举止大方、语言得体、礼貌待人,要从外在形象上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至少不能让学生产生反感。内修品质:要做一个学识型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将爱的阳光雨露洒向全体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品德来吸引学生,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格魅力。
1.2 以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
多媒体图文并茂、形神兼备,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呈现教学内容,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历史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人与事,学生学起来感到具有一定的距离性,不易理解,采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历史事实,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难以达到的,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由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这是现代综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历史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重任,这也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摒弃以往只重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人类文化遗产,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平时教师要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学习,勤于实践,将人文教育有机地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我们需要弄清人文教育的内涵,这样才能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人文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不能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人文教育,而是要以教师自身的激情来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要让学生学会用心体验,站在古人的角度,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体验古代的人文知识,将所隐含的人文特质内化与提升为自己的道德品行,融入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中。其次,要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落实人文教育。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吃洋快餐,过西方节日,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学科高度重视,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真正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