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5: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14-01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展了高校教育教学时空,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可能。丰富的视听材料,近乎真实的模拟场景,趣味横生的动漫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知识传播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学习真正全面调动眼、耳、口、鼻等感知器官,全方位的训练观察及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信息获取的自由与方便,使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学习规律,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实现真正有效学习。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为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提供了可能
1.创新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拓展了教育和教学时空,使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和位置、角色等发生改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建了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改变了过去由外部刺激而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改变过去主动施教者角色,教学媒体成为教师用来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创设学习的情境。
2.创新学生认知过程
合理应用动画、文本、图像、图形、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信息、创新展现教学信息的平台,制作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的教学课件,使学习内容有声、有色、有形,通过图音并茂,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引导学生由单纯掌握书本知识,上升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立体”知识。
3.促使学生个体化学习
教育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独特的教学程序,创新的学习情境,使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各自适应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个体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学观念的更新
1.建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时代在发展,教学手段在进步,就势必促使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认知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和提高。因而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要增加学生实践操作、实际练习和社会实践等以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把课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让知识和信息在相互传递中碰出火花,引发思考,增强认知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3.培养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检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改变过去教师对知识和信息的独占性
医学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教学场地对医学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医学高校继续教育不同于其它理工类、文史类高校的继续教育。医学高校继续教育是一种很注重实践的教学活动,必需保证每个学员有足够的实验空间和实验时间。学员在医学基础课学习阶段,理论课约占总学时数的3/5,实践课约占总学时数的2/5,实验课所占总学时数比重高,实验动物、实验器材消耗大。医学类比起其它理工类、文史类高校的教学投入要大得多,每招一名学生,就要相应增加实验人员、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实验条件。比如简单的观察实验,学生利用显微镜、示教载玻片等实验器材观察各种细菌,我们必须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如果这个实验不是学生亲手做的,而是我们实验人员做好放在显微镜上让学生看一眼,那就完全失去了实验的作用。每增加一名学生,就意味着基础课的十几门学科都要增加相应的实验条件,不是简单的增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问题。学员进入医学临床课学习阶段,学校不但要保证学生的上课教室、吃、住、行等相应场所,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当规模三级甲等医院供学生实习,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因此说医学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本校实验条件和实习基地等条件的约束,它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作保证。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对策分析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的增长比例远小于招生的增长速度
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的增长比例远小于招生的增长速度,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成为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08年,普通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平均增长13%,招生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2002年到2008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9.1平方米下降到17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4册下降到65.2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0元下降到5390元。因此无法回避的是办学条件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培养质量。
(二)高校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的理顺
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高校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接受高校教育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同学也是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没有把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学习放在首位。我国高职院校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成立时较短,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中,把对学生和学校校园环境的管理等非教学方面的工作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教学质量方面的管理却显得不那么十分重要。
二、提高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内涵建设,确立适合高职特色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企业满意就是教学质量的标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教学质量对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工作放在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位置,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职”,因此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的培养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面向市场及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业或调整专业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市场需求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高校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的设置是以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分类为框架,设置有市场需求的专业,然后根据专业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解决了校内、校外实训的建设问题,既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能真正达到了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三)建立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激发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高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这种合作不单单仅限于学生就业方面。虽然促进学生就业是目的,但高职院校也要参与到企业发展中去,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的问题。倡导我国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共享教学和科研成果,生产和实验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以祢补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不足。这样,企业通过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来实现企业科技含量提升的机会,并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获得更多熟练的、掌握先进操作技能的人才来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学生通过企业的真实环境的实习、指导等,对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及工作要求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社交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就业准备,满足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会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即参与教学过程,又参与到教学计划的修订、学生的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和教研、科研中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可。产学研训结合做的成功,才能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才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样即保证了教学质量,有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企业需求。
(四)进一步加大师资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高校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导和岗位的针对性,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的熟练性。推动教师参加业务实践,增加一线工作的经历,大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师结构问题。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高,学术水平高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完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胆任用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作为学校教学业务骨干。建立一支动手能力强并能达到一定行业技术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重要保证。
(五)加大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凸显高校教育的职业角色
“双证书制度”是毕业证和相关资格证得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否是企业鉴别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实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和要求学生考取所从事行业的相关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职业技术水平和实操能力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形成,为就业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04-02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成绩显著。但毋庸置疑,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农业高校成人教育表现出的现行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成人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如何紧密依托“三农”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出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是目前农业高校成人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现状
目前,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中主要有以下因素制约其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
1.成人教育办学观念有待转变
成人教育在有些农业高校中始终处于地位模糊的尴尬境地,甚至有些高校只是将其作为创收的“副业”来抓,办学思想以效益为先,重创收、重规模,轻管理、轻培养。有些农业高校管理者对成人教育的定位和职责认识不清,对其效益和作用定位不明,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把握不准,正是这些主观因素导致办学者轻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导致办学者丧失了农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激情。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质量和教学管理难以保证。
2.成人教育“普教化”倾向严重
成人教育教学长期以来深深地被烙上“普教化”烙印,缺乏成人自身特色。成人教育培养方案学历导向严重,教学计划往往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或复制,专用教材严重缺乏,课程体系僵化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学员工作、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学欠缺目的性;教学方法重理论灌输,轻案例和事例等实践教学分析。以上种种现象造成成人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缺乏成人教育尤其是农业成人教育的特色,使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影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3.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原本就紧张的高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在满足全日制教育办学需求的基础上,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在教学师资上往往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长期缺乏一个灵活而完善的成教师资用人制度,农业高校也没有对成人教育师资进行长期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导致现行成教师资力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尤其是具有生产和管理经验的实践型教师严重缺乏,造成农业高校成人教学教师难请,教学难进行,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4.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欠缺规范性和制度性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由于不被重视,成人教育并未像全日制本科教学那样有单独的教学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而是由高校各院系成人教育办公室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统一负责和具体承担。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欠缺规范性和制度性。同时,各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够,且往往是身兼数职,事务性工作繁重。
大多管理人员缺乏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专业知识,学校对管理人员培训不够,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较为松散,易流于形式,管理效率低。
二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的特性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是农业高校联系社会的良好渠道,是农业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员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在教育教学上具有自身的特点:(1)教育目标的方向性。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应始终围绕“三农”建设,坚持用高校教育和科研资源为“三农”建设服务。(2)教育对象的社会性。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是社会全体成员,对农业高校而言主要是以广大农村人力资源为教育和服务对象。(3)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全民实行终身教育。(4)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是以教授学员各种实用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为目的。(5)教育手段的多样性。由于成人教育的时空要求,成人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三 提高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更新成人教育办学观念,加强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思想建设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高校应该认真审视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神圣职责,树立质量工程观念,端正办学动机,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效益。积极探索以市场需求尤其是以我国目前农村实际状况、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民迫切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方向,重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的竞争力。
2.培养农业科技集成型人才,加强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目标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反映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西安外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中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的人群也是非常庞大的,那么,怎样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怎样将这一步走好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民办教育体制也随之应运而生。
一、认清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出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人才资源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这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我们同样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
1.政策法规不完善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民办教育享有自主权。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仍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①应适当地从宏观上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2.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目前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性仍然很显著,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教育需求不是很旺盛等原因,导致民办教育不被重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3.没有高质量、完整的教师梯队
民办高校教师梯队的不完善是阻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办高校目前的教师基本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聘请公办高校已退休的教师为主,这样的结构构成导致了大部分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现今民办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4.生源质量较差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虽然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学生整体质量与公办院校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一般学生只有考不上公办院校的一本、二本,才会去考虑民办学院,才会去比较、选择上哪所民办院校,这也就导致了民办院校生源质量整体较差。
5.社会的认可度较低
以上所说的诸种原因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所认可,能够与公办院校的学生有共同竞争的平台,能够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够做好,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真正走上与公办院校并驾齐驱的道路,因此说,民办高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工程”建设就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同样也是一个契机、机遇。我校对“质量工程”建设非常重视,不断研究如何做好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最近又起草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旨在对“质量工程” 建设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建设工作。
二、提高质量意识,“质量工程”建设有所突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2007年1号、2号文件精神,学校起草并制定了《西安外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质量工程”建设和评审工作。
经过两年的建设,学校培植了一批校级“质量工程” 建设项目,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冲击省级、国家级评选奠定了一定基础。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民办高校大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研究》2007年被评为省级教改立项项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荣获2008年省级特色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和旅游与酒店管理两个高职专业,荣获2007年、2008年省级重点专业;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荣获2009年第五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急救护理学”课程荣获2009年省级本科精品课程等。
但是同时,我校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获得省级项目的不多,冲击国家级更是很少。因此,学校领导也多次反复强调“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提高质量意识的突破口就在于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学校争光。
三、不断探索办学特色,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
1.明确学校定位和指导思想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根本。西安外事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校发展定位:“培养能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它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 “基础实、能力强、口径宽、素质高”的人才。
2.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
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合理布局统筹的前提下,使民办院校的专业与市场切合度能够最大化,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从2005年学校升为本科普通院校以来,截至2009年共申报获批18个本科专业,涵盖7大学科门类,覆盖10个二级学科,逐步形成了以文学、经管类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模式。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英语、计算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四年不断线”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行课外学分制。
3.加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在合理规划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我校将“质量工程”建设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本学期开学初期,针对“质量工程”建设,学校领导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校领导在会议上强调,我校现在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型阶段,学校要坚持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目的,以建设促成果,采取“选点、整合、培植、检查、总结、评选”等措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同时为今后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校研究制定了相关文件,同时又起草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在已取得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规划今后的建设方案和内容。
4.“质量工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1)明确目的。“质量工程”建设的一系列项目: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等都是一种引导性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推进高水平院校的教学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让更多的院校和在校学生能够受益,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逐步缓解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正如周济同志所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公正的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院是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②
(2)选好突破口,以点带面。“质量工程”建设涉及面宽,涵盖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各教学部门要根据学校的规划,结合本部门的实际,选出亮点,落实具体措施,形成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抓实抓细,落到实处。
(3)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力度,注意持续性。“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在于建设,通过前期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申报成功后的建设工作同样重要。“质量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工作,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等都有一个建设周期和后续的审查工作,不是说申报成功就一劳永逸了,要不断地建设,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向和领域,同时,学校也要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属于我校的品牌和特色。
四、小结
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学校的教育规模、结构、质量能够更加协调发展,使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创新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竞争力。因此,自从国家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对此就高度重视,这是我校在新时期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注释:
①王军胜,刘喜琴.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困难与决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3):39.
②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参考文献:
“质量工程”建设反映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西安外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中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的人群也是非常庞大的,那么,怎样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怎样将这一步走好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民办教育体制也随之应运而生。
一、认清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出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人才资源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这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我们同样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
1.政策法规不完善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民办教育享有自主权。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仍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①应适当地从宏观上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2.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目前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性仍然很显著,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教育需求不是很旺盛等原因,导致民办教育不被重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3.没有高质量、完整的教师梯队
民办高校教师梯队的不完善是阻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办高校目前的教师基本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聘请公办高校已退休的教师为主,这样的结构构成导致了大部分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现今民办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4.生源质量较差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虽然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学生整体质量与公办院校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一般学生只有考不上公办院校的一本、二本,才会去考虑民办学院,才会去比较、选择上哪所民办院校,这也就导致了民办院校生源质量整体较差。
5.社会的认可度较低
以上所说的诸种原因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所认可,能够与公办院校的学生有共同竞争的平台,能够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够做好,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真正走上与公办院校并驾齐驱的道路,因此说,民办高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工程”建设就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同样也是一个契机、机遇。我校对“质量工程”建设非常重视,不断研究如何做好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最近又起草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旨在对“质量工程” 建设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建设工作。
二、提高质量意识,“质量工程”建设有所突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2007年1号、2号文件精神,学校起草并制定了《西安外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质量工程”建设和评审工作。
经过两年的建设,学校培植了一批校级“质量工程” 建设项目,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冲击省级、国家级评选奠定了一定基础。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民办高校大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研究》2007年被评为省级教改立项项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荣获2008年省级特色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和旅游与酒店管理两个高职专业,荣获2007年、2008年省级重点专业;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荣获2009年第五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急救护理学”课程荣获2009年省级本科精品课程等。
但是同时,我校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获得省级项目的不多,冲击国家级更是很少。因此,学校领导也多次反复强调“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提高质量意识的突破口就在于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学校争光。
三、不断探索办学特色,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
1.明确学校定位和指导思想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根本。西安外事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校发展定位:“培养能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它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 “基础实、能力强、口径宽、素质高”的人才。
转贴于
2.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
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合理布局统筹的前提下,使民办院校的专业与市场切合度能够最大化,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从2005年学校升为本科普通院校以来,截至2009年共申报获批18个本科专业,涵盖7大学科门类,覆盖10个二级学科,逐步形成了以文学、经管类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模式。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英语、计算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四年不断线”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行课外学分制。
3.加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在合理规划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我校将“质量工程”建设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本学期开学初期,针对“质量工程”建设,学校领导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校领导在会议上强调,我校现在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型阶段,学校要坚持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目的,以建设促成果,采取“选点、整合、培植、检查、总结、评选”等措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同时为今后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校研究制定了相关文件,同时又起草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在已取得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规划今后的建设方案和内容。
4.“质量工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1)明确目的。“质量工程”建设的一系列项目: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等都是一种引导性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推进高水平院校的教学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让更多的院校和在校学生能够受益,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逐步缓解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正如周济同志所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公正的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院是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②
(2)选好突破口,以点带面。“质量工程”建设涉及面宽,涵盖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各教学部门要根据学校的规划,结合本部门的实际,选出亮点,落实具体措施,形成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抓实抓细,落到实处。
(3)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力度,注意持续性。“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在于建设,通过前期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申报成功后的建设工作同样重要。“质量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工作,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等都有一个建设周期和后续的审查工作,不是说申报成功就一劳永逸了,要不断地建设,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向和领域,同时,学校也要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属于我校的品牌和特色。
四、小结
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学校的教育规模、结构、质量能够更加协调发展,使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创新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竞争力。因此,自从国家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对此就高度重视,这是我校在新时期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注释:
①王军胜,刘喜琴.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困难与决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3):39.
②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35-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及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使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通过我校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班,分析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从微观上剖析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状况。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我校三个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进行问卷访谈,其中1班70份,2班70份,3班80份,调查目前教育教学质量状况,为系统构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实证材料基础。
2.方法。
通过对学生抽样问卷调查来进行。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采取平均抽样的方法,对抽样班级所在的学生进行深入调查,保证了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还借鉴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及其社会上对于类似选题研究的相关文本资料,对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初步研究,采用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方式进行。
二、结果
1.就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来看,显示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
究其原因在于:成人高等教育单独开班进行教学的课时很少,一般与普通高校学生同时上课,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态度、效果、管理以及教书育人方面,都没有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此种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满意度。见表1
2.就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来看,对学校教师总体的满意度不高原因在于。
教师注重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忽视成人教育特点,没有考虑到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习效果差。由于没有专职的成人教育教师,学校招聘的教师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人格魅力等方面没有多大问题,关键在与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教师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互动交流的次数多与层度深,与成人教育学生可能缺乏交流,只有在课堂上才交流;课外缺少更深层次的互动。另外,高校教师对学生也缺乏公平的认识。为成人教育学生一般是“混文凭”,所以导致对成人学生缺乏公平的对待。见表2
三、讨论
通过对我校三个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教学质量的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可以窺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者对成人教育质量认识存在误区。
应当看到,当前,一些普通高校领导干部对发展成人教育的认识不足,他们重经济轻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就教育部门内部来说,重普教、轻成教的思想依然存在。个别办学单位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将经济利益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认为少一些管理便少一份投入,多一个学生便多一份收入。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不愿花力气、动真格,缺乏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规范的督学制度,或是一些制度形同虚设、个别办学单位放松对教学规律的研究,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致使管理上存在混乱。这种在很长时期内建立起来的观念和体系已显示出诸多不适应。这种错误的教育管理源于教育管理者对成人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新认识不够。因此,成人教育的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彻底改变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的倾向,突破狭隘的旧教育观念,切切实实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2.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57 -02
一、经管类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对经管类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相对欠缺
如今,许多高校并没有针对经管类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方法。经管类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而国内外目前对课堂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学科旨在说明自然, 最多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经管类学科则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是关于人的科学或者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因此,我们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采用自然科学学科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经管理类学科是不合理的。虽然近些年对经管类教育教学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该领域的探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经管类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难量化
教师的工作成绩绝大部分体现在学生的素质提高上,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应通过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来体现。而教育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教育产品是有思想、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同时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模糊性、迟效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从学生的全面素质角度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即使我们把可评价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定,如通过课程教学质量来衡量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我们传统的做法――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科成绩是否科学?这是不是又会助长像高中阶段的死读书的现象呢?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多去参与社会活动,感受工作岗位?这些又如何来纳入我们的成绩考核系统呢?
二、经管类学科课堂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和企业需求脱节
高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然而,如今一方面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就业难,这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是有距离的。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进入不了状态,常常表现出实际应用水平的欠缺。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要与时俱进,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相关岗位所需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从而不断更新并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虽然,近年来高校一直在倡导教学改革,但往往有浮于形式。从高校管理层面,鼓励教学改革无从下手;从课程教学层面,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老套。
(二)学生缺乏企业体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大学生中的大多来自于高中三年后,涉世未深,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没有体验就难以深刻。作为一个大学经管类学科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我深有体会,我在给成教班学生上管理课程时,学员们的眼神中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他们时而皱眉,时而沉思,即使课间也凑上讲台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出各种问题。而同样的课程上给高中三年后的学生,学生们的脸上更多展现的是迷茫,听到动听处虽也动容,却往往课上哈哈一乐,课下却难有多少收获。
(三)实践教学环节虚浮
经管类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特色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经管类学科的教学内容应更加强调同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环节。但是现在大多高校的经管类课程,教学计划上设置了专业所必须的实践内容,可是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却只是停留在课堂讲授教材的层面上,而很少安排教学实践活动。甚至有的院校在毕业实习这个最重要的环节,由于经费紧张或联系不到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等原因,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管理,结束后拿回一个实习证明即可,从而使得毕业实习形同虚设。
(四)专注技能培养,而对综合素质重视不够
经管类学科外延广泛,更加强调应用性,相对于理工科来讲,要求学生涉猎的内容要更加广泛,要具有较强的发散型思维。如今,我们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细化,要求每一门学科提炼出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其实,不断细化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管理类学科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而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本课程的知识点,显然对相关学科和课程的涉及非常少。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经管类学生的“专而不全”,这样知识结构显然是做不好管理工作的。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亦是如此,管理工作的成功,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优秀的管理者是不能有“短板”的。
三、加强经管类学科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从领导到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从领导到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切实把专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打破传统的为考试服务、以教师为中心的思路,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教师重视,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
(二)经管类学科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但更是素质教育。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构建管理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全方位提高其执行能力。所以,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应在对社会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广基础;专业课侧重学生专业业务素质的提高,强调适应性;实践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应用性;素质拓展课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强调前瞻性。各高校还应依托地方经济,结合本校专业优势,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
(三)深化校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
校企共建共同培养人才是学校和企业接轨是高校改革的方向。高校要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调整师资结构,鼓励企业专业进校园,安排学生有计划地深入企业,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设专业专用实验室,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提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竞赛。
(四)提高经管类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的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直接由教师组织和主持的,因此教师的思想态度,业务能力直接制约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的,也是巨大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使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教师的素质始终未受到真正的重视。事实上,大多经管类专业的教师从高校到高校,普遍缺乏从事经管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学时泛泛空洞、坐而论道现象较严重,为此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经管类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现代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使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结构有了新的标准。企业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综合性工作,它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管理工作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整体工作水平和效率。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是具备大局观念,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方明.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实验室研究索,2008,27(12):122-125.
一、教育教学主体因素:教师队伍现状
在调查中,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师资水平是制约成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显示,教师们将师资水平列为仅次于生源质量的第二位因素,学生则将它看成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因素。
1、队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但仍存在严重缺陷
这次我们的调查包括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以及“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
由上表可见,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大致趋于合理,学历结构也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同时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其他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了35%,这说明为适应成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而进行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已引起了相关领导和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的总体学历层次依然偏低,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高级职称者严重匮乏。
2、工作负荷与职业压力较重,培训提升缺少途径
在我们给出的目前影响成人高校师资培养的五个相关因素中(限选二项),“资金投入不足”和“教师负担过重”两项分别被54%和40%的老师选中,依次成为首选的两项因素。
由于成人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师资数量的不足,加上长期以来专业及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变化,迫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们不断开设新课程,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备课与教学中,造成教师们大都处于负担过重的状态。
我们同时还调查了目前教师专业提高的主要途径。选择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提高的老师有54.2%,另外有50.9%和48.2%的老师选择参加进修班和阅读专业书刊,而选择外出交流、参加实践和教学研讨的教师人数则均低于40%。由此可见,成人高校师资培养尚缺少途径,特别是缺少与同行交流切磋的教学研讨机会。
3、教学水平受到普遍认可,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在回答问卷中“您对所学专业的教师总体教学水平评价”一题时,学生们的答案见表1。
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反映较差和极差的是极少数。用人单位的访谈反馈也说明了这一点,51.7%的单位对成人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总体评价较好,另外48.3%的单位认为一般。应该说成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肯定。但同时,成人高校的现有教学水平缺失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4、对教科研认识明显不足,沟通能力亟待加强
本次调查中,在教师影响教学水平的6个因素选项中(限选3项),教师组的选择依次是: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知识和教学态度。222位教师中只有7人选择了科研能力,仅占总人数的3.5%。学生们在回答同样的问题时,也只有14%的人认可科研能力与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的正比关系。对教科研的认识偏差与教科研水平偏低互为因果,严重阻碍了成人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影响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在6个备选项中,学生们将教师的表达沟通能力排在了第一位,有51.3%的人认为很重要,居二、三位的分别是专业知识和教学态度。而在教师们的选择结果中,表达沟通能力这一项排在第五位,仅有28.7%的人认为很重要。较之教学对象的需求,成人高校教师的沟通意识明显欠缺,沟通能力亟待加强。
二、教育教学主体因素:学生素质现状
对学生这一主体性因素的现状、特点及需求的了解和认知,是提高成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
1、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素质普遍偏低
由表2可见,成人高校生源质量普遍偏低,这是影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直接因素之-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成人高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目的,以及学习风气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会给成人高校的发展带来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2、工学矛盾愈显突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本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68.2%的学生和57.4%的教师认为“工学矛盾造成的缺课和精力不足”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文化基础薄弱”,有40.2%的老师和30.2%学生选择。
今天的学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的工学矛盾和更加激烈的心理冲突。迫于现实的压力,在处理这对矛盾时,学生们会更多地向工作一方倾斜,成人高校普遍存在的出勤率下降、迟到严重,甚至“混学”现象等正是这一问题的表征。
文化基础薄弱是学生们面临的另一主要学习障碍。成人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在职人员,他们脱离学校系统教育时间已久,知识基础很不牢固。另一些所谓“三校生(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生)”,其学业基础也相当薄弱。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本次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只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完全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
3、社会实践优势独具,内在学习动机尚需激励
本次调查中,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63.8%的学生认为,较之普通高校学生,成人高校学生的最大优势是他们具有的社会实践背景,其次则是他们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以及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为成熟的身心发展。
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总体看来,是多种学习动机并存,内在动机强度不够。在被调查的242人中,有69.4%人选择为了提高个人素质,34.3%出于工作需要,同时也有56.6%的人是为了获取文凭,还有4.1%的人表示为了家人来学习,甚至有2.5%的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而学习。可见,虽然积极的学习动机占有一定比例,但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出于外界压力,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就难以支持有效的长期学习。
三、教育教学核心因素:教学过程现状
成人高校近年来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教学过程的现状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培养模式传统单一
从表3来看,关于成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共识,即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从表4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虽然成人高校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一些进展,如“双证书”型模式的出现,但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并由此带来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2、实践教学严重缺乏,成教特色难以体现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成人高校在教学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其办学缺少鲜明的特色。在调查中,有50.5%的教师和50%的学生一致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操作性内容;40.3%的教师和41.3%的学生认为教材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性内容。此外,从用人单位收集到的信息也显示,成人高校的毕业生与学习之前比较,变化最小的是实践与创新的能力,这也印证了目前成人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性内容与环节的弊病。
3、网络教学开展普遍,思想教育凸显不足
此次调查显示,有72.7%老师和59%学生所在学校或专业开展了网上辅助教学,有59.7%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这些数据表明,在成人教育领域,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被愈加广泛地采用,这已进一步引起了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的改变,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在开展网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学生参与意愿和实际教学的效果上,调查的结果显示:参与意愿强烈而且收到较好效果的学生只占调查总人数的21.7%,而不愿、不能或偶尔参与并且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却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9.4%,另有33%的学生表示出有限的兴趣和一定的收效,其余极少数人尚处在茫然或观望中。
本次面向教师的调查显示,在学生培养中最不被重视的便是思想道德教育,仅有16.4%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侧重这方面的培养。与此相呼应的是,被调查的学生中,也只有18.2%的人肯定,通过在校学习本人思想文化方面有所提高。
四、教育教学保障因素:学校管理现状
学校管理工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对此也作了专项调查。
1、管理制度还需完善,质量监控不够到位
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八区的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均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管理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其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可见,管理制度的不够科学合理与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缺乏,是教师们认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在开放问题的回答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比较集中的是:第一,现有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必要的弹性,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以修讯第二,教学质量及其环节缺少必要的监控,应尽快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第三,对教师及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尚需调整,以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四,执行制度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制度形同虚设,应加大奖励和惩罚力度。
2、班主任工作用显著,管理者素质有待提升
在237个被访学生中,有119人认为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占总数的50%;85人认为所起作用一般,占总人数的36%;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是认可或高度认可的。但是也仍有占总人数6.8%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发挥作用,认为作用很小的也占到了7.2%。这些数据说明,班主任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其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目前成人高校的管理人员素质虽得到了基本的认可和正面的评价,但还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在表5中,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三位因素,这充分说明,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从问卷调查中得知,管理人员素质中最为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其次是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然后是组织管理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
[作者简介]王建平(1957-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和数学教学;常从淼(1956- ),女,河北辛集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词汇学;王洪林(1963- ),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河北 沧州 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29-02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各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但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连年扩招,多数高职院校忙于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构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如学校的管理理念不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专业设置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师资和实训条件不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等。要积极创造提高质量的大环境,才能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全力把工作重点放在强化教学质量提升上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明确职责。院校的主要领导应从征地、盖大楼、跑经费、争招生指标等事务性琐事中解放出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精力投入,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深入教学第一线, 了解教学工作, 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使全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服从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在各部门各环节全方位管理,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质量意识、较强科学管理能力、较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管理队伍,对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仅靠教学,要靠学校的整体工作,学校的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都应围绕教育质量提升来进行。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使之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是办好一所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3.健全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要的手段。建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和教育信息反馈制度是质量管理的前提。人才培养是院校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教育质量是在这个系统工程的每个环节中逐步修炼的一个综合过程,是全面素质的积累。只有抓实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有目标管理,更要有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高必需的步骤,只有高度重视每一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才能促进高等院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本,是办学的主体。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
高学历的毕业生只是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之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更广阔的空间在于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充实教师队伍。同时,积极聘请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兼职教师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学校专职教师难以处理的一些实践教学内容。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2.建立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师资队伍的现状,科学合理定位,制定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改革,建立长效机制,为吸引和稳定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建立定期对在职教师有计划进行强化培训的机制,安排他们到一线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全面提高“双师素质”尤为必要。应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双重需求出发,设立师资培养专项基金,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进修条件,稳定教师队伍。
三、实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专业建设应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专业不能以是否齐全为目标,因为永远全不了。随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专业方向)设置、调整的前提是立足于国情和地方经济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保证有力的师资支撑和质量优势。依据社会需求调研和预测,与毕业生就业出路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实际上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效益来进行的。专业不随着社会需求动态发展,进而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学校就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质量。
四、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动态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这个导向,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仅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调整依据、序化教学内容。要树立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修补或填充,要敢于舍弃那些陈旧的、重复的、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过深的东西。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多少年不变或变化不大,不仅不利于发展,实际上就是原地踏步走,甚至就是倒退。要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标准的要求与相关专业课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排序,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课程集合,融教、学、做为一体,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五、校内外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实训基地作支撑,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单凭学校的实训教学条件,培养不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强合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合作运行的质量,创造合作发展的空间,让行业企业看到实现合作后双赢的前景。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的互相补充,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铺垫,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逐步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发展能力、更加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和人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任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