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8 16:44: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规划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态规划设计

篇1

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不断恶化,保护环境的形势也变得越发的严峻,作为对环境改造最为直接的景观设计中,对生态性设计呼声也越来越成为设计界的主流呼声。对生态性设计的呼声也越发成为了设计界的主流呼声。但是也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进行生态性,并且还要考虑如何在进行生态性设计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生态的功能与文化的特点。

一、规划设计的生态性

在景观设计中,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及绿化等方面。西方绿色研究提倡市内绿色的景观与室外自然的融合,内外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也将成为景观的一部分;然而景观则是对自然的改善和提升。景观规划第一方面将取代拥挤的、污染严重的、混乱的、充满凶杀的城市,第二方面也将代替荒凉的、未开化的山林。它给人类带来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而是长久的精神愉悦,更具有着持续不断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原则还应要该体现在节约上。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扩张迅速猛烈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的诸多弊端,与如何协调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的规划与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性的意义。

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新兴的词汇还是规划的理念。生态环境建设不但要高水平和高质量地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还要精心做好生态环境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生态的系统,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达成协调及统一。

现代规划设计与传统规划设计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要和谐性的规划自然要与人共生,要做到人类回归于自然,亲近于自然,自然融于环境,环境融于自然;同时还要营造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的环境,要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更要呈现出繁荣、生机与活力。其二,可持续性生态的设计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此它能实现现代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在能够取得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时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高质增长;把自然环境作为公共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其三,整体性生态环境它不只是单单追求环境美与自身的繁荣,而是要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社会环境生态化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社会环境整体上的生态化,从而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环境的建设将会逐渐的改变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环境的污染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低污染等有效管理,为社会环境带来强大的动力。

二、建设生态环境的内涵特征

作为环境生态休闲的空间载体,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它不仅是生态休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能否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休闲环境,生态化建设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环境生态性的科学内涵在于:

1、充分的利用绿色植物,发挥植物的生态的功能与调节生态的平衡;

2、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我们要提高艺术水平与文化品位,提高游览的观赏价值,提高社会的公益效益,提高保健的休养功能,做到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与娱乐需要,还要提供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群落;

4、以有效的绿色屏障和隔离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也是规划设计景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关键设计

生态整体的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规划方法是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规划方法,因两者倡导的价值取向就不同,两者决定了规划的思想、内容、技术、程序等方面的不同,并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观。生态环境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系统思想将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

2、综合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环境的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

3、区域观。生态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开放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全过程接受社会公众参与,体现民主和追求社会公正的规划准则,不仅仅是规划制定过程中,在规划实施、管理、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5、动态观。以静态的蓝图为手段的所谓“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来解决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也是困难的,不能单纯从规划层面上找出路,必须将规划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解决,只有规划、建设、管理形成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才能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四、结语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化与节能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帕高.阿森西奥,生态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能够有效的将城市特色资源与城市建设合理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极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以及协调性,实现城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来说就是采取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的对策,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从跟上本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因此,本文根据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分析了进行城市生态设计的内容,最后讨论了城市生态设计的要点,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建设的现状控制好城市空间发展和延伸的趋势,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然生态的原则。为了维持生态平衡,设计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发展对生物和自然

的影响,避免对自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经济生态的原则。在进行城市生态设计规划过程中,要以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析各行业之间的能量流动规律以及对外界的依赖型等。三是社会生态的原则。城市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城市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四是复合化生态的原则[1]。要对整个城市生态和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规划,要采取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实现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成防污型的城市;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从建设公共、生产、防护、附属等绿地方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实现城市绿化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自然、城市、人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还要加强对城市的综合治理力度,重点解决人口密度、交通拥挤以及脏乱差等难题,大力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另外,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有效控制水资源、建筑、交通等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质量,要遵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复合化生态的原则,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利用土地换来生态环境必经之路。就目前而言,比较突出问题主要道路、河流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保证形成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布局结构[2]。

在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的结构和模式进行合理的配置,不断优化综合功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获得比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要营造各种模式的生态配置类型,要满足游憩、隔离、美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进行城市生态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生态卫生、安全、整合、文明以及文化。

在进行生态卫生建设过程中,要采用生态导向,保证经济可行,同时做好生活废物和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进行生态安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城市居民饮水、饮食、居住、减灾和生命等安全;在进行城市生态产业设计过程中,要对生产、消费以及运输等产业进行合理非控制和调整,实现工厂生产与周围社会系统的区域耦合,形成灵活多样的产业结构,促进硬件和软件的协调开发;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不断优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大程度的降低热岛和温室效应以及水资源的消耗,生态景观设计具体包括地理格局、水文环境、生物种类以及人类活动,通过合理的设计,达到物理、生态以及美学等方面的创新,具有很强的整合性、流通性、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等特点[3]。在进行生态文化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要保证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保证城市居民建立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三、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设计的要点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精心编制生态城市设计,从而体现独具一格的城市环境、形象、文化和风格等。具体包括城市景观、城市工业以及城市居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等。

(一)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建立以建筑和园林、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设计人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环境特性,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其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各种地形水文等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系统性理论对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大面积绿地,从而快速有效的达到人类理想的宜居环境,从根本上维护城市的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对非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尊重地域的特征,保护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要族中城市地域的文化和人文背景,具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在设计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做好文化的继承和保护[4]。城市的地域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格调和风貌,因此,要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

(二)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生态建筑、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文明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进行城市居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地质、水文、气候以及地理等因素,同时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保证居住区的选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建筑节能低耗,要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避免形成光、化学以及放射性的污染;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建筑之间的朝向和间距,有效解决采光、通风的问题,同时还要采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等;最后,要不断增加居住区的绿地,进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的绿化率,适当增加公共绿地等[5]。

(三)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出现人口和交通拥挤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生态理论等知识,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城市居住环境[6];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采取高起点和高标准,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中的各项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新建的工业园区要建立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采用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态工业体系,同时为了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产业进行适当的生态转型,扩大生态产业的开发力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设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从城市景观、城市工业以及城市居住区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丽娜.基于物能代谢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研究[D]. 西北大学 2013

[2] 杨昭明.析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J]. 城市建筑. 2013(22)

[3] 201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J]. 江苏城市规划. 2013(06)

篇3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to d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facing resources,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and put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 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 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环境,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将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其共享性、 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

2、转变传统生活方式。 尽可能的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遵循自然自我调节、 循环再生、 生态制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以及城区建筑建设,以便实现低污染、 低排放、 低能耗的目的。

3、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在进行城市产业结构规划时,应当以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引导,将市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实现由过去能源消耗性增长向着依靠科技进步增长的转变,通过大力发展重点项目而促进低能耗产业、 服务产业、 现代文化产业等的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1、城市基础规划设计

(1)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设施、商业设施、住宅、教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近期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城市路网规划。 城市路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各项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城市的路网对整个城市的作用,就如同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样,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的基本骨架。路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城市是否能正常运转。 在规划设计路网的形式(或走向)的时候,除了考虑人流、 车流以及市民空间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个城市将来的通风状况,只有整个城市有良好的通风状况,才有可能保障市民具有良好的通风。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 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 利用、 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阈限物质法。任何空间、 资源规划均有一个 “度” ,要考虑“最适” 和 “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二、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第三、相生相克原则。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 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 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 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 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要求。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 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第一、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第二、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第三、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 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 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注重节能、 低耗、 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 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改善生态环境规划、 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人口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 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 坑、 塘、 湖、 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3)绿化系统的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 规划由公园、 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 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 防风林、 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 高度搭配、 树冠大小、 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玲.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08,(04)

[2] 谭佼. 浅析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J]. 经营管理者, 2011,(09)

[3] 罗保明.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8,(05)

[4] 李颖. 汉江之花 城中之岛——襄樊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J]. 华中建筑, 2006,(12)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1) 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 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 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城市。

1. 2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1. 2. 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1. 2. 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1. 2. 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1. 2. 4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1. 2. 5 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1. 2. 6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1. 2. 7 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2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 1 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 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2. 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人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 3 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 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雅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2. 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3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 1 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3. 2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 3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 4 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3. 5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3. 6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3. 7 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篇5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益加剧,它极大的威胁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总体上生态环境在恶化,虽然局部在进行改造,但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等现象。另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当前的生态经济指标和预期的发展。

1.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综合分析,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1)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2)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经济,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3)市场压力: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负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为了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形象,应当采取刻不容缓地行动,迅速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2.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2.2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1)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A、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B、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C、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献的延续,指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D、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2)规划内容要点为:A、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B、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C、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D、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E、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结构;F、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的涵养;G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H、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I 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J 完善的管理机制。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路径

基于对以往城市的建设经验积累和理论的探索,规划梳理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生态城市建设系统构架由5个层次构成,上一个层次的提出是构成下一个层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构架以此逐层递进,将消减生态危机,使城乡建设逐步回归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上来。

3.1目标层:“低碳”、“生态”、“绿色”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立足国情,引导城市以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大限度的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来建设和发展。这既是当前切实可行的缓解发展与生存矛盾、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路径,也是中国在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中领导这场“生态革命”的责任。

3.2理念层:真正确立“人本、协调、创新、可持续”的政府治理理念

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型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生态问题已成为涵盖整个城乡的区域乃至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生态城市的生态不单单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关系。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城市生产要素及其资源优化配置方式,还是城市功能和空间,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坚持“人本、协调、创新、可持续”的治理理念,并以此为基本准则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3.3技术层:全面、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撑作为保障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的开发、节约能源的建筑设计,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和碳的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污水和固体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生物多样化、城市生态规划等。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撑作为保障。不但应重点研究绿色建筑、低碳能源使用、绿色交通、循环经济、水生态系统、废弃物利用和绿色基础设施等多种复合技术体系,还应大力研发低成本、高回报的低碳适宜技术。

3.4执行层:制定政策、创新思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公众参与

(1)制定政策:定制合理的生态建设政策,修改完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从城乡规划关键要素土地、设施、建筑等方面对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基本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进行修编。

(2)对接规划:主要通过生态建设目标、理念和技术手段,指导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项目设施,从土地、设施、建筑等城市建设关键要素入手,强调与不同层次的规划对接,即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阶段对接。

(3)转变方式:生态城市建设还反映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上,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应通过开展系列的宣传教育、示范评选、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推广绿色生态的理念,形成集约、智能、环保和健康、文明、节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发挥合力:生态城市建设要以资本为后盾,应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合力,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可通过政府扶持、民间融资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环保节能产品。

(5)搭建平台: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有条件、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成熟、适宜的技术和经验,同时应向国际输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城市向低碳、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要加大园林绿地规划力度,除城市应有的公园,苗圃,防护林等外,还应规划诸如郊区森林公园、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宽型的环境林带、大面积草坪等绿化并将一产生产中的农田地景引入城市中,共同构筑立体交互、网状联接的点、线、面的三维绿化空间。

参考文献;

篇6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

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者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篇7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1)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的场所,环境设计应是校园精神的着力体现。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在学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指导下,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闭环境。景观力求做到造型新颖活泼,为环境增色。作为校园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亦值得关注。从资料上显示,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的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2)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常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常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常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不胜枚举,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5)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

2.规划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无论本绿化区域,还是整个图书馆周边,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借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三、规划结构分析

在学院图书馆周边绿化环境改造及布局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周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一个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校园绿地系统。校园环境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近几年,许多城市对学校周边的围墙提出“透空化”的要求,即是借重校园环境为城市服务。而一些学校进而提出的“城在绿中,绿在校园”,也充分展现了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图书馆西侧的外围墙的“透空化”处理,使的位于银湖北路上的行人与车辆能清晰的看到本绿化区域斜坡上的景观布置,在坡面的的景观处理上,通过环境景观元素的组织,既达到丰富校内景观,又改善周边生态。

(一)、植物配置

本地段在结构上可分为四块,按植物的生长习性,运用生态种植手法,将乔灌木,常绿色叶植物有机的搭配种植,层次分明,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四季常青。力求达到有花有草有果,鸟语花香的意境:

1.图书馆前广场西侧绿地,由于本绿化地段相对于学校正门前的银湖北路要高,在围墙外,较易看到本绿化地段,而在前广场西的斜坡绿地,面积较广,特别显眼,因此是本绿化地段的视点。设计以金叶女贞,蜀桧,红花继木,三种灌木,组成对称式色块,远处观来,似托起太阳,喻意大学生为天之骄子,高校内的教师是将天之骄子托上天空的人。当人站在图书馆前广场西边缘时,微风带来清凉的水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空气中还夹杂着似隐似现的茶花的香气,这种感觉不胜美妙。因此,在本地块上,安排种植茶花,在造近花架一侧,还种植了主调树红叶李与夹竹桃。

2.图书馆西侧绿地,这一块绿地,既有平坡,又有斜坡,平坡在上,斜坡在下,平坡与图书馆主楼之间有一种水泥过道,斜坡则朝西,面朝水塘与银湖北路。在平坡上,布置种植了几株夹竹桃与紫叶李,桃李结实,鼓励人辛勤的劳动与刻苦的学习,都将会有成功的果实。以红花继木与金叶女贞组成花朵状图案,“好花不常开”,但是,这些模纹,所构成的图案,却会一年四季“开”到头,花开代表希望到来,祝福每位从本校走出去的同学都能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斜坡上以简洁的波纹状图案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由于紧临水塘,波纹状图案就显的有意义,从远外看到这图案,你会发现,图书馆似建水上,有一种海市蜃楼的错觉,荡漾在眼前。

3.弯曲的河岸,种植的了大量垂丝杨柳,广泛的载植于塘畔,其柔软下垂的枝条,与水景融为一体,很自然的将本绿化地段整体的与水塘相融合了。形成“万柳垂下绿丝绦”、“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样意境。在卵石路的另一侧,座椅边的花坛中,铺植以三色堇,色彩丰富,给人以炫目,视觉上得到充分享受。座椅后的小花坛,则种植龙柏,与多姿多彩的三色堇在色彩上形成鲜对比,又有一种淡妆素裹的味道。

4.驳岸,由于已经做好,但是,没有任何植被,因此,我在其上,种植了一些草皮,以起到固土护坡之功效,防止水土流失,景响到卵石路的景观。

(二)、功能配置与景点做法

在沿塘岸铺设的的卵石道路,具有按摩做用,有一定的健身功效。卵石路南侧设一排座椅,既可让便于广大师生在此读书看报,又可一边欣赏水景,一边呼吸略带湿润的空气,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释放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换个好心情。在卵石路的北尽头,前广场西侧斜坡的坡角草坪上,铺设一段步石,便于从花架方向进入,本地段,满足人的亲水性。步石道旁,设一块湖石,既能起到导向做用,同时湖石线条浑圆流畅,洞穴透空玲巧,做为孤赏石,也是可为一观的景点。“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化,树配石而坚”,一块好的湖石,为本地段景观增舔雄壮之势。

(三)、设计手法

学院图书馆西侧空地,主要采用的是西方古典的几何图案式构图方法,即组成模纹的样式多为圆形、方形或二者组合的形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简洁的图案也暗含了做人的哲理。

四、规划布局特征

1.塑造校园文化气氛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技能的开拓性人才已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师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图书馆是校园内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其周边景观规划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不仅仅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图书馆周边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高水准、高标准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

2.营造一个景观化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穆尔所提之校园“场所精神”。正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教职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而学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可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高度。图书馆周边绿化改造后的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作用也是犹为重要。

3.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曾经在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五、绿化树种规划

1.树种选择原则

(1)适地适树,树木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景色优美,还要能适应所在地段的封及小气候等自然条件。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变化,考虑到四季枝叶的变化,最忌枝叶光秃,根据植物的性状,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垂直绿化,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

2.树种造景注意事项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如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发新叶;秋季植物结实,而叶子也会由绿变黄或其它颜色。杨柳会早于其它的植物发芽,预示春天的到来;梧桐早凋,一叶知秋。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正如人们经常看到的文字描述象梨云、海棠雨、丁香雪、紫藤风、莲叶田田的荷塘、夏日百日红遍的紫薇等。这些景色无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叫人留恋,难以忘怀。

首先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明晰的了解。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最后,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创造变化着的七彩空间,让人们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六、结束语

一个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首先是进行场地分析,对土地上的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要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这是规划和设计之前的工作,然后再进行总体研究并提出设计途径,这是一个典型的景观设计的过程。

景观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展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精彩的瞬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裘鸿菲,高翅,吴雪飞,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中国园林。

[2] 俞孔坚,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建筑师及规划师论坛。

[3] 赵纪军,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4] 支文军,刘江,胡蓉,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5] 万敏,吴亭,许晓林,景观化校园,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 陈孝青,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中国园林。

[7] 胡长农,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8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which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d of the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the concep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ies and eco-city are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first step in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city.

Key words: eco-city; urban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的锐减,使得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城市生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在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分析和评判当今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强烈呼唤。为使城市能够成为人类有效利用资源及能量的绿色家园, 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并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 结合生态学的原理、 方法, 应用规划科学、 系统科学的手段, 去辨识、 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确定最佳生态位, 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 政策和计划, 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 以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学、 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 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 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发展方向, 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 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 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 环境问题, 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既与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城市规划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等,也可以说主要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水、大气、 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管育、 修复和重建, 主要涉及区域环境污染、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水源涵养、 城市绿化等方面。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则强调运用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社会、经济、 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城市社会、经济建设、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目标的总体规划。

二、合理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 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 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 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 河、 湖、 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 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 融生态环境、 城市文化、 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 提高生态效益、 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功能, 提高其生态效益、 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 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 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高起点、高标准、 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 同时努力发展旅游、 教育、 医疗、 物流、 文化、 信息、 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 设计、孵化中心, 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提高生态经济在 GDP 中的比重。

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 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 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 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②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 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 化学污染、 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 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③ 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 生活垃圾。④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 推广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 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 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

篇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危机”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城市发展必须选择的是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维护全球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变革势在必行。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就成了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一、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互不干涉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脱销原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产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基本设计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河、沿湖等周围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集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的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有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垂直绿地、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三、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通过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四、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施。苏州园林在规模、布局、风格、色彩等方面以自然、小巧、淡雅为主,设计上更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全园布局,自然和谐。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更应该改变观念,以适应时展的新潮流。

篇10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建设开始逐渐转型为生态型城市。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而且还应该反映人文需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1 生态城市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也能得到很好的维护,达到社会的和谐,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生态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各种要求。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生态城市,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创建使生态持续和谐的生活环境。

2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设理念还不太成熟,起步较国外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城市建设的脚步,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方面不够科学合理造成的,使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主要的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和物种灭绝等。人们的生活环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城市的经济建设也受到了阻碍。

3 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设计

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时,首先要全面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城市的生态设计还要体现出该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特点,展现出城市的特有风格和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城市自然生态的特点,人文景观成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人文景观以各种生态景观、园林和建筑为主。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进行城市的平面规划,而且还要做好城市空间轮廓线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街道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在做好低层生态建筑的同时,兼顾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的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城市园林的美观性,而且还要融合城市的文化、地域生态理念和历史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城市的共享性,园林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河湖两岸的林带等地区。示范产业园区是一种生态型的工业体系,以生态化为前提,体现出其特有的经济性和高科技性。示范产业园区还应该同时兼顾发展教育、物流、文化、医疗、信息和房地产等。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调整产业形式,建立生态产品设计、研发和孵化为一体的产业系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可以有效提高GDP中生态经济的比重。为了更好地对城市企业进行生态管制,还应该建立企业环境的行为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到企业的信用体系之中,并定期向社会媒体进行公布。城市的居住区也是进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居民的生活环境融入完善的精神文明。

4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也开始逐渐提升环保意识。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绿色的生态概念。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绿色生态植物,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建筑的景观,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使得建筑物得到全面的使用。绿色植物在城市中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有效地锁住城市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近几年,城市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物周围的绿色植物还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因此,城市的绿化在城市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规划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城市规划的有关部门开始将城市的综合绿化面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第一,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师的要求进行绿化效果的确定;第二,根据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绿化功能进行确定;第三,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进行确定。

5 生态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居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调节城市局部的小气候,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净化环境和减轻旱涝灾害等。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不仅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源泉,而且还为居民提供公众环境的机会和场所。在最近几年,湿地成为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在生态规划中要恢复和保护城市湿地,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符合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5.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中心。因此,为了改善城市发展的方向,就需要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方案。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方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的特色,制定一个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居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包括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要素,只有在城市规划时同时兼顾三者,才能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5.3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包括山、水等自然景观,而且还应该包括历史文物古迹,这些景观是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变形成的,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平衡的生态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融入这种原生的自然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城市景观的种类。这些自然景观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人们放松休息的地点,居民的观赏和休闲的同时还可以回忆熟悉的环境和文化,增添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5.4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区别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需要建立一定的城市缓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化带成为了规划设计的重点,忽略了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在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在规划设计中,兼顾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应该在城市边缘地带建立一个逻辑清晰的城市绿色缓冲地带。

6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生态问题也日趋严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在开展各项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都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特点,将生态环境因素和规划设计方案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