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8 16:44: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集体经济发展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集体经济发展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基层组织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团队的建设,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对现有班子成员建设不重视,更缺乏对后备力量的储备,目前基层班子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基层班子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存在拉票选村干部的情况,例如:通过在村中家族庞大、帮派结伙等方式进行拉票从而当选村长,而不是通过能力的考核,致使很多会经营懂管理的优秀人才被埋没。三是基层班子的团队精神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班子成员的待遇较低;班子成员的关系不协调,喜欢单打独斗,就很难形成合力,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村级经济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也较难弥补。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村,虽然发展林果、高山蔬菜等农产品的立地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二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多数村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创业,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贷款控制过严,很难贷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又难以集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1.3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的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没有真正体现

农村目前实行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统一经营项目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尤其是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低价征用,垄断经营,高价销售,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成为空谈。

1.4政策导向偏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村级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要承担各项社会职能,如计划生育、五保户抚养、征兵优抚、水库维护、山林抚育、电力通信、道路、医疗、村庄整治等生活保障功能和公益事业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近几年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导向偏差和资金扶持不足,加上村级事权过多,造成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起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是增强服务功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

2.2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3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是扎实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有计划地把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完善村会计委托制,推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加快村账乡(镇)会计委托机构建设;三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四是推进新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推进土地征用较多且农民已基本农转非村及集体资产较多、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

篇2

1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农业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丰城市农业人口有100多万,每万人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40名科技人员,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还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2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1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不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2 扶持农业经济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两方面购买力的萎缩,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导致这些部门生意萎缩、失业率上升,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2.3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低,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 扶持农业经济是迎接新形势挑战的需要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会对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因比较效益低而放弃或减少生产,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3.1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

 

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3.2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篇3

一个地方经济腾飞,是靠发展内源性经济还是发展外源性经济,无疑要取决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环境。我市是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像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那样靠吸引外资加快发展。在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我市如何增创新优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议:

(1)召开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出台一个含金量高的文件,表彰一批民营经济先进典型,形成一种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2)优化“五个环境”,即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入手,带动整个发展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清除妨碍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一是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下大气力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个人对自身利益和财富积累的关心之上。四是优化市场环境,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成长。五是优化舆论环境,形成谁发展谁光荣,尊重民营企业家就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氛围。

(3)重点支持“四类企业”,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最有活力的企业,是我市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我市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397家,从业人员3万人,2002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8亿元,创利税3.52亿元。可根据企业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重点扶持民营企业50强。

篇4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持续增加村级集体可用资金为主要目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满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和管理的支出需要。总体工作目标为:到2015年底,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量超过450万元,村均达到50万元,年均增长20%。

二、发展方向和增收途径

1.向招商引资要收入,鼓励村集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各村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意识,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今后凡村级组织引进的项目落户到工业园区、标准厂房的,其引进的企业项目生成税收的留成部分,前三年按30%奖励到村,提高村集体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2.向“资源”挖潜要收入,加强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对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进行登记造册,对村现有的集体厂房、设备、商业用房、闲置的校舍、办公用房等所有资源进行认真核查,对显失公平、价格偏低的资源要进行价格上调,对租赁、承包、使用集体资源都要按规定程序进行立项和公开招标,发挥村级资源使用的最大效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向管理节流要收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对村级资金进行扎口,从源头上规范村级资金的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行立项审批,各村新建项目要量力而行,不得举债建设,无立项审批的一律不许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各村非生产性支出,对有集体积累资金的村可参与投资区工业园区建造标准厂房,交由区统一对外租赁,每年获取一定的租金,增加集体收入。

4.向产业化结构调整要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鼓励村集体领办、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包装项目上争资金,增加集体收入,也可开展生产经营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充分利用各村自身条件,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一些不在园区规划区之内的村,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土地连片流转后用路、沟、渠平整后的溢余部分的土地收益来增加集体收入,

5.向提供劳务服务要收入,提高各村服务园区的能力。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对园区绿化、道路管护劳务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大,各村可根据需要成立劳务服务队承接区内绿化、公路的管护任务,由区支付一定的管护费,增加集体收入,同时也可以为进区企业、园区建设提供运输、劳务等方面的服务来获取一定收入。

三、组织领导与目标考核

1.加强组织领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行由区办事处统一组织、部门分工协作、村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区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协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各村负责人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应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研究制定本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措施,确保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

篇5

(二)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三)农业科技推广难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篇6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篇7

一是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二是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四是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二、调整农业结构

把握区域经济特点,发展优质、名牌产品,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型、低变化”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种养业要在布局上实现转移,即从不适宜区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转移,从分散产区向集中规模化产区转移。要以科技示范区为载体,按照市场需求淘汰传统低劣品种和落后技术,大力推广良种工程,把引进、选育和推广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突破口,寻求地域、季节和市场差异,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农产品种植模式。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

三、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公司与农户通过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和相互投资入股,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尽管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但其生产不再是单个的行为,而是统一规范的要求。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积极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參加,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

四、改变农业科研体制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篇8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科技创新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科技创新面向企业、面向市场,促进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吸引重大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推进高技术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努力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提供科技支撑。

总体目标:通过实施科技创新计划,推进科技创新三大支柱产业和九条产业链建设,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发展,到2012年,全区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超过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产学研合作技术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全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全区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经济发展素质显著提升,为建设创新型新市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和基本布局

(一)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轻纺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和数控机床、船舶制造、节能环保、专业设备、粘胶纤维、服装玩具以及乙烯、醋酸、氯碱九条重点产业链,主攻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尽快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为先进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和*都市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科技创新的基本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着重从产业领域和区域两个方面进行统筹布局。

1、产业布局。(1)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依托在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骨干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研发平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2)以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轻纺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行业性工程中心和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拉长产业链条。(3)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重点,以省农科院、高等学校、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示范基地,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区域布局。结合我区产业布局和创新资源的地域分布,形成“四带六园区”的区域布局,即沿江产业带、沿江北大道产业带、沿金江公路产业带、沿西部干线产业带和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化学工业园区,以汽车及零部件、水处理设备为主的*经济开发区,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中山科技园,以船舶制造产业为主的龙袍船舶工业园,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实验区,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主的金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主导产业建设

1、现代装备制造业

依托瓜埠、雄州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以数控机床、精密设备等产品为核心,成立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内最大的数控机床制造基地;依托美国钻采、煤矿机械等企业,以采油(气)井口装置、矿用防爆电器、乳化液泵等产品为核心,加速矿用装备制造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增强研发能力;依托中大金陵客车、变速箱厂等企业,以绿色能源公共车辆和关键零部件等产品为核心,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重点在产品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2、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蓝深制泵集团、ITT、贝特环保等企业,发挥在宁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水处理装备、水环境监测装备,形成国内影响较大的泵类产品和水处理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环保装备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

3、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长澳制药、亚东启天等企业,扩大生物医药的产业规模,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市医药研发资源优势,促进我区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4、石油化工产业

依托*化学工业园区和红山精细化工园,加快发展一批化工类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园区基础化工行业规模大的优势,大力促进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化工产业发展。

5、新型材料产业

依托诺尔泰、大华织造等企业,重点发展碳素纤维、特种织带等产品,培育支柱产品,打造优势品牌,同时推动产业向高档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6、化纤轻纺产业

依托兰精公司、法伯尔、林茨等企业,开展粘胶纤维等相关产品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吸引科技含量高的下游产业入驻我区,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化纤轻纺产业园。

7、现代循环农业与旅游观光农业

依托省农科院和相关高校,加快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整合止马岭、大泉湖自然资源,实施生态农业大开发。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打造特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养殖、特种水产和观光农业等五大农业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集中度的现代农业实验区。重点建设科技示范推广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品牌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贸易区、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六个主体功能区。

8、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利用富硒农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延伸富硒产业链,重点建设沿滁圩区为主的20万亩无公害富硒稻米生产基地,推进富硒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富硒大米优质、营养、保健水平,开发富硒胚芽米、富硒杂粮、富硒饼干、富硒系列饮品及调味品,打造龙头企业,力争培育成为我区第一个农业上市公司。

(二)创新机制体制,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实质性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要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积极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引导和促进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比例达100%,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合作关系比例达100%,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比例达100%。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额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总体平均占销售额6%以上。鼓励企业实施技术股权激励制度。推进企业专业研究院(所)、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争取用3-4年时间培育一批有实力、上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三)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以三大支柱产业发展为导向,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把企业的人才和创新需求作为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切实把研发和人才培养转移到产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上来。形成主导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研发、重点人才培养协调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吸引在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合办研究开发机构。引导企业通过联合攻关等方式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研究开发行业和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探索建立以产权为纽带,以企业为投入主体,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型产学研联合体。

(四)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化学工业园、*经济开发区、中山科技园、红山精细化工园等创新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形成创新密集区。进一步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生力军作用,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搭建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采取联合开发、委托研究、自建或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共建研发机构、技术开发基地,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对新创建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对新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每个产品分别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

(五)充分依托*技术人才优势,强化技术创新源头建设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组建由相关企业联合出资为主的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积极支持转制科研机构来我区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鼓励和支持在宁高校、科研机构来*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发挥优势,为我区培养中高级创新人才。认真落实技术、管理等要素作价入股参与分配等有关优惠政策。以技术、资本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实现科研机构产权的多元化。支持企业参与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收购转制科研机构的产权。鼓励转制科研机构通过产权置换等形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

(六)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重点围绕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推广农业及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等,创办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科技评价、咨询、知识产权事务、技术产权交易、人才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鼓励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信息和技术服务优势,整建制转为中介机构。凡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能够解决的事项,都应加快改革,尽快交给市场和中介机构去承担。设立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协会发展等。对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可以认定为非营利机构,享受国家非营利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

(七)建设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加强区科技创业中心、*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北分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系统的服务平台,强化服务能力,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引进、技术支持等系列化服务。对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发展中有关工商登记注册、税务登记、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立项,以及优惠政策落实等提供“一站式”服务。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根据我区支柱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一批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用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科技成果和科技创业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

(八)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大幅度增加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开拓科技创新的投资渠道。在财政预算体系中设立研究与发展(R&D)政府预算收支一级科目,加强政府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投入的总体水平和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尽快达到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规定的比例。

进一步落实相关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鼓励科技型企业采用会员制组建信贷互助担保机构。加快建立市场化的高新技术创业投资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创业投资进入和退出机制和通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创业板IPO融资,为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技术与资本的融合。

(九)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工作方针,支持高校和企业科技人才双向交流。设立企业科技人员高校访问学者补助资金,支持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访问,参与科研和教学等工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来我区创新创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转让科技成果,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一次性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采用股份形式实施转化的,可将成果形成股权的7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引进计划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后备人才联合培养补助资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中后备人才的培养。

(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作用

把知识产权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把获取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作为评价一个创新团队、机构和地区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准。支持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其发明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对于有巨大市场空间、有利于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大专利,区专利申请专项资金可以全额资助其专利申请和维持费用。对知识产权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实行政府补助,给予适当奖励。引进1-2家科技项目咨询公司,对引进机构实行政府补贴,每或咨询1个专利或科技项目,根据服务内容,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按照“增加投入、保障重点、调整结构”的原则,加大财政对上述领域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市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调整我区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优先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重点平台建设。2009—2012年,争取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合投入2亿元,并引导带动企业及各类社会资本投入5亿元以上,用于各项科技支撑措施的实施。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我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

加大落实现有科技政策的力度,支持使用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已有财政政策予以消费补贴,鼓励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对使用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项目,在科技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和支持。

(三)加大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科技项目和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引导资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等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发展。

(四)加大科技人才集聚力度

篇9

美国杂志报道指出经济时代必将促进社会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体育和休闲健身行业。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与外交的重要方式。体育所包括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其中健身娱乐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有学者预测健身娱乐行业必将在未来席卷世界,带来新的经济大潮。有一些发达的国家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健身娱乐的社会,而且在发展中国家里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城市也已经感受到了健身娱乐所带来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距离这个时代尚且有一定距离,但科学技术发展已经为体育的健身娱乐提供了物质基础,健身娱乐行业的发展基础已经充分具备。如今政府对消费的支持政策极大刺激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娱乐健身行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表现即体育类的娱乐健身活动已经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国家实行的工作制及节假日制度使得人们有更多闲暇时间锻炼身体,这些发展表明娱乐健身业作为新型经济增长点所形成的一个产业正向我们快速走来,成为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料库,查阅近年来有关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论文和期刊十余篇。

2.逻辑分析法。运用了类比、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相关研究的信息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与探讨,以求得到较完整准确的论证结论。

3.专家访谈法。就研究内容,走访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俱乐部的高层管理工作者及健身教练,进行了相关专题的探讨,将讨论后的各种信息汇总、分类。

二、现状。

全民健身氛围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健身娱乐行业发展的现状成了很多体育产业管理人员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城市的休闲体育设施正在逐步完善,然而就当前状况来说,体育经济的发展仍然不太乐观,很多地区体育施设与体育活动开展尚且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一)农村的公共文化休闲体育设施不够完善。

很多农村居民的生活比较单一,几乎没有什么设施可以用来锻炼。很多农村人如果想锻炼身体的话,只能去县城的休闲广场,极不方便。因此,这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的农村人民需要的,不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现阶段经济建设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农村的健身设施落后于城市,农村的居民所获得的福利体育服务落后于城市居民。

(二)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有很大难度。

现阶段我国政府尚且缺乏专门组织机构来负责体育健身娱乐行业事务的组织和传播,很多地方政府都只是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投资体育事业并不十分关心,导致体育事业很难开展。此外,由于一些群众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他们认为参加体育休闲活动还不如在家看电影。很多人都有宅在家里的想法,这样不仅不能够带动娱乐健身这一行业的发展,而且自己也不能真正得到身心上的愉悦。

三、问题。

(一)休闲意识比较薄弱。

通常休闲的体育产业都被看成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消遣及恢复体力活动,其实不然。人们在参与娱乐休闲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身心进行调整,而且这一过程还有可能产生可观经济效益,休闲娱乐健身业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的质量。国民应当认识到休闲娱乐健身业的意义不仅仅是恢复体力这一个方面,调整精神状态更为重要。实践证明,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以让那些处于高竞争压力、高节奏中的人们暂且走出喧嚣的尘世,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休闲体育的场地不足。

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休闲活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关统计表明所有休闲的活动当中,与体育活动相关的休闲活动占总体比例的75% 左右,这充分表明休闲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了休闲活动主流。当前我国的休闲体育还处在初级起步的阶段,其投资过低,而其中用于发展娱乐健身的体育投资更少。我国的人均体育用地的面积远低于发达国家,此外,体育场地的分布也不均衡。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在广场和住宅小区进行休闲活动,然而这些体育场地仅占总数的10% 左右,给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休闲体育类型的服务经济同传统的休闲经济有很大区别,它的本质是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致力于提高社会的发展素质。对于增强国民的素质来说,休闲的体育服务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对休闲体育旅游和体育用品制造等行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体育产业的一种,休闲体育需要专门人才来为其制定发展规划,扩大影响,目前,休闲体育的经营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健身娱乐行业发展。在新的形势之下,培养专业的健身娱乐管理人员对保证体育产业商业化的运作极为重要。

(四)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制度还不健全。

体育市场化与社会化的程度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强,有很多的体育活动不再是简单胜负问题,它们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及其它利益。另外,体育事务管理与运作也会跟企业运作等诸多的社会经济领域挂钩。我国当前体育法制的建设还是相对落后的,一些法律并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经济和体育发展,所具备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缺乏有效执法和监督的体系。如果休闲类型的体育产业想得到切实发展的话,一定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促进娱乐健身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

四、对策研究。

作为一种产业,健身娱乐业近些年来的发展极为迅速,已逐步进入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行列。相应的,其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管理的制度和法规也更加完善。在我国,健身娱乐产业仍然十分年轻,尚且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这一行业必将在我国取得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由于健身娱乐包含的项目比较多,从按摩、桑拿等高档项目至健美运动等比较普及的体育项目;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到的种类资源培训,几乎全部包含在健身娱乐经营的范围内。甚至有部分企业开设了气功、武术及至拳击等特色项目,呈现出了全方位的发展态势。从当前我国的体育健身娱乐行业消费来看,健身娱乐这一行业的总体正呈现出逐渐兴旺的发展趋势。有相关数字表明,我国的居民健身娱乐消费趋势正在逐年上升。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健身娱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健身娱乐行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更多的体育经济价值。健身娱乐活动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它已经逐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体育健身同休闲娱乐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带动一批相关的产业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还可以扩大内需,最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张伟。体验经济背景下健身俱乐部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

[2] 袁绍辉。体育健身娱乐业对于体育经济发展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5)。

[3] 胡爱本。体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甘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16)。

[5] 李政,姜彬。试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33)。

[6] 石岩,舒宗礼,刘华冰。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体育学刊,2007(5)。

篇10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各个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但是,各地开发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发展定位及规划问题。在我国,经济开发区在分类上可分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产业工业园。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跟风,在缺乏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急忙上马一些经济开发区,导致定位不清晰,规划不科学,不符合当地的产业特点。

2.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1)管理体制不够规范。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开发区管委会基本上属于政府的派出机构,采取了行政事业管理模式。很多开发区都成立园区的平台公司,但是如何界定管委会与平台公司之间的职权边界,就没有很好地明确。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发区的管委管得过多,管得过细,管得过死,平台公司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在园区投融资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我国各地政府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充分,管委会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经济权责界定不清晰。由于国土、工商等系统实行垂直管理,造成了诸如土地储备、规划和审批,环境执法检查等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审批权仍保留在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区无法自行直接审批办理,行政办事效率低下。许多企业办理生产、经营审批事项时既要去政府相关部门,又要去管委会相关部门,更为艰难。

(3)激励机制缺乏。开发区一般远离城区,交通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但是,目前开发区职工待遇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一样,没有任何优势,加之园区条件的艰苦对人才就缺乏吸引力,并削弱开发区工作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导致园区难留住高素质人才。

3.发展的制约条件问题

(1)土地问题。开发区要建设与发展,前提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当前开发区在土地供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土地指标紧张。当地政府获得的土地指标有限,在保障当地的重大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需求后,剩余安排给园区的土地指标就不多了。②征地拆迁问题。当前征地拆迁已成为制约经济园区发展的一大瓶颈,很多招商引资来的项目迟迟不能落地,主要是没有解决好征地拆迁问题。

(2)资金问题。园区从规划、征地拆迁到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很多地方财政并不宽裕,寄希望于财政预算安排大量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并不现实,且园区从规划到项目投产产生效益需要一定的周期,在周期内,很多地方财政是难以做到持续性地投入资金用于园区建设的。

二、对于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思考建议

1.找准定位,特色发展

发展经济开发区就是要整合利用已有的资源。首先,就要找准定位,特色发展。考虑因素:一是本地的优势产业在哪里,比如有些地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鱼米之乡,就发展农业相关的济区;一些地方制造业条件较好,配套产业链成熟,就可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特色产业的经济区。二是要符合国家政策的导向。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及下一步可能需要淘汰转型的产业不能或需要慎重上马。

2.理顺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

(1)创新管理体制,整合优势资源。我国的经济开发区经过了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开发区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创新管理体制,整合区域内各类优势资源。要充分发挥园区投融资公司在园区投融资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2)充分赋予园区管理权限。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充分赋予开发区相应的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权限,代表同级政府在区内行使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减少管理层次,使得企业从事生产、投资、经营等各项审批事项均能在开发区集中办理,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3)创新园区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灵活用人机制,对在园区工作的人员实行聘任年薪制,进行企业化考核管理,同时保留公务员身份。

3.解决发展的制约条件

(1)保障开发区的土地需求。一是土地指标的保障。当地政府在土地指标分配方面,要重点向园区进行倾斜;同时要支持引导园区进行重大项目包装,向上级部门争取土地指标。二是征地拆迁问题。经济开发区的很多在乡镇,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协调好开发区与当地乡镇的关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征地拆迁中的主体作用。

(2)创新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一要充分发挥园区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利用国家的各类政策性贷款,如国家开发银行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解决部分园区建设所需资金问题。同时,充分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引进社会资本与民营资本,开发建设园区。二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扶持,解决当地财政在园区建设方面投入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费洪平.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D] .科学出版社, 2000.

[2]孙宇.我国经开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 .中国外资, 2016(23).

[3]刘群.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建议[J] .《中国国情国力》,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