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将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迅速迈进,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传输过程的数字化及网络化,及时有效的采集和传输信息;提升自身决策支持能力;通过诸多的先进的加密技术,提升自身信息的安全性。当前,信息化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小型水利工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传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还有一些技术需要不断的完善。比如,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够;未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是构建完善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进程。
1.1对共享资源的要求
水利工程实际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文件,这些文件全部都是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相互往来过程中而产生的,实际下达或者上报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特点且十分复杂,怎样才能对这些资源进行良好的共享,科学合理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便于及时有效的查询和利用,要想做好这些,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1.2对管理决策实效性提出的要求
主要要求信息传递过程中要有较快的速度以及时间间距要短。构建系统的根本性目的在于使其能够很好的汇总,并且,对现阶段发生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及时有效的统计数据与科学安排各项任务。另外,还要求水利工程项目相关人员应按照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解决好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原材料、工程进展速度、安全生产等诸多的环节。所以,增强系统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1.3对管理决策提出的科学性要求
要想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就必须有相应的有效数据作为支撑,及时的搜集、加工以及整理工程各环节重要资源,对工程全局进行综合性考虑,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逐渐朝着科学化管理、流程化管理方向发展。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实际构建管理系统时应始终遵循着实用、易用的基本原则,在建设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基础上,根据企业提出的管理电子化与信息化要求,树立良好的项目管理思想,确保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系统能够很好的推动工程各项数据以及工作流程向信息化与电子化方向发展,同时,其还能够按照实际中已经明确的工程进度计划与阶段目标,对所有资源进行跟踪、比较分析以及合理配置等,这对于工程管理的有效性赋予了良好的决策支持,使得工程进度、成本与质量得到了全方位的控制,而且,还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2.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2.1制定防汛抗旱决策系统
这一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构建良好的防洪调度、灾情评估、汛情监视与旱情监测、抗旱信息处理的一个决策系统,加强监视力度,以第一时间发展汛情、旱情,对防汛抗旱的动态加以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认真细致的分析受灾的具体程度以及汛情和旱情实际发展趋势,以便于相关人员决策过程中有相应的依据,制定有效的能够降低水旱灾害损失率的措施。
在构建防汛抗旱决策系统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诸多的预测预报模型以编制出完善的方案,并提供会商,指出对防汛抗旱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帮助相关领导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2.2构建水情和雨情预警系统
应构建完善的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实施自动化的水情、雨情预报预警。对于城市保护堤防区、河道险工险段等诸多的位置处进行水情水位测报装置的安装,及时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实际反馈的信息,从而做好水情预报预警工作。
2.3构建水资源配置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根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有效结合本区域中经济发展情况与具体的发展规划,通过已有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以及水资源优化系统,在各水平年下,全面详细的分析和准确计算不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各水利工程实际供需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帮助政府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始终遵循着有效性、可持续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针对地表水、污水处理回用水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洪水系统模型;确保能够对供需不同的水资源进行均衡计算;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的构建,以模拟和不断优化一系列的供需方案,制定出具有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相关领导者与决策部门的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2.4构建梦龙管理系统
梦龙管理系统的开发商主要运用了Link Works协同工作平台,使得工作者实际工作中可按照具体情况进行模块的增减,很好的实现了全方位的功能设计,尤其在进度管理上,效果极为显著。采用该系统,对于绘制与修改网络图及进度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梦龙管理系统呈现出了先进性、灵活性、高效性、功能显著等优势特征。这对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给予了良好的技术保障。然而,由于存在较大的建设困难性,所以,其实际应用的不够普遍。
2.5构建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主要是由北京化科软件公司自行研制的;其实际涵盖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施工管理、进度管理、计划管理、安全管理、统计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等众多方面。该系统可以灵活的结合各工程具体情况实施合理的改造,所以,其普遍应用于各水利工程系统建设中,另外,在该系统基础上研发出的系统也投入到了实践中运用,像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黄河公伯峡工程等都有使用。不过,该系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即不具备较高的数据整合能力、操作界面难以达成一致,所以,还需要不断的整改与完善。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应可续合理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国际上一些新技术成果予以及时的关注,借鉴国内外成果经验,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创造性劳动,唯有做到这些,水利工程才能够朝着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勇.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O1):52.
[2]魏飞.海虞镇海虞工业水厂工程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08):109一l10.
[3]陈凯.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2):41—42.
[4]刘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05):387—388.
目前,水利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的现状是:
(一)技术纸质档案完善。从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档案管理的调研中发现,水利工程技术纸质档案比较完善,这得益于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的规范化程度,工程竣工验收必须先验收工程技术档案,使得工程技术档案的齐全、完整。
(二)信息化管理起步。现在江苏省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档案管理普遍使用了档案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江苏省档案局或是地级市档案局开发的两种,其中也有技术档案管理的相关应用。
(三)信息化建设意识初具。由于档案纸质件的完善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完善,现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所聘用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以高学历、精通计算机应用的年轻人为主,已经初步具备一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二、水利工程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目前,水利工程内部技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始使用计算机开展档案信息的存放、检索,增加了档案利用的查找效率和准确度,但是依然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一直比较注重工程技术纸质档案的管理,而在新形势下,对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从未进行过专门、系统研究,无论从档案形成的流程,还是从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都缺乏最基本信息化管理意识。
(二)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流程不完整。当前,水利技术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流程都不完善,一方面,水利技术档案形成的环节只是部分实现了信息化,而不是整个流程;另一方面,水利技术档案的资料只是个别实现了信息化,而不是全部资料,这造成档案信息化整个流程的不完整。
(三)档案信息化系统兼容性不高。水利工程技术档案的内容涵盖了工程研究、设计、招投标、审查、施工、竣工验收、备案、监理等各个环节,涉及的专业、部门众多,这造成每个专业、每个部门所采用的软件和系统都不一样,档案信息化系统难以兼容这么多的软件形成的资料,缺乏统一的标准。
(四)档案信息化管理应用不多。虽然当前档案管理系统中涵盖了部分技术档案管理功能,但是由于技术档案管理功能的单一和应用不便,还仅能提供简单检索和查找,在技术档案的调档和图纸查阅中,还不能提供完整的资料信息,这也造成技术档案应用时往往还是查找纸质图纸和技术资料。
三、水利工程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的几点建议
技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则、开发档案管理应用软件,注重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确保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完整、齐备、规范,有效利用区域网络和全国档案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状况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对相关方面做更多的了解,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现状
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当前国家层面上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以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为代表的。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下面我们选取一些主要的系统并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1.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该个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龙头工程,目前已在多个地区设立了示范点,其中包括对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全国水库安全度汛的信息监测、各地洪水预报等,这些建设提高了对水情信息的采集,有利于人们对相应突发状况及时做出应对;
1.2 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它依托水利公用信息的平台,建设各地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为水资源数据的实时查询、预报与评估、管理和调度、水利电子政务等提供查询系统。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已经建成,如黄河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邯郸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还有一些也尚在建设之中;
1.3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体系,监测水土流失的动态情况,观测生态实施情况的进程,为国家生态环保提供有力依据。为加强该系统建设的管理,国家也于2004年出台并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以加强系统的建设。
1.4 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经过水利部门的多年努力,现已拥有覆盖全国水系的质量检测系统,但在水文水质数据共享、信息等方面任然存在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发建设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各地水域建立监测点,使水情得以被人们掌握;
1.5 水利数字图书馆;它于2002年开始启动,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完成相应建设任务,为后续工程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水利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将为改变目前水利系统文献、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2 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在我国工业水平较低的时候被提出来的、相对较晚,所以基础比较薄弱。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困难,对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七五”开始对水情的汇总,80年底开始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开始向计算机转型,到目前为止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些基础的信息提取和应用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
2.2 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力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接触较晚,缺乏技术经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缺乏良好的经验交流机制,使得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2.3 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享机制;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开发技术,以致无法进行创新;再者就是缺少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传播受到种种阻碍,使得信息资源无法被广泛吸收和采纳,给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4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设总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较慢,这就在无形中拉开了差距。还有就是在十大重点业务系统中存在的不平衡,由于各个系统起步时间不同,研究水平也不同,导致他们的发展速度大不相同。
2.5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运行创新系统滞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管理难免要交给相应的政管部门,一些地区的水利信息和网络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两者结合的平衡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本就具有科研性质,那么就会存在一些地方在项目上走报项、审查、立项的老路运作,等到真的立项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就无人问津了,使得建设单位陷入危机。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被当成科研项目就会导致大量的重复,缺乏创新,延缓发展水平。
2.6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还很缺乏,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国内也急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来接受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3 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细化问题,强化基础;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我们可以通过从基础抓起,对对问题进行细化,再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完善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
3.2 加强对政府颁布措施的实施力度;针对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条文的实施状况,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保证政策的执行,提高政策的影响力,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3.3 建立交流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信息化,鼓动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速度缓慢根本原因在于开发技术不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经验,完善我们的开发机制,促进资源开发的速度。
3.4 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方案,平衡发展信息化建设;结合实地情况,扎实基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要求我们制定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相应的任务和目标、规范建设的标准,做到优先建设急需建成的项目、先急后缓,形成一个建设机制,使信息化进程平衡发展。
3.5 优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结构,鼓励创新型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结构方面,加强水利信息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的结合,鼓励水利技术创新,不断调整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结构,使水利信息化机制得到升级和改造。
3.6 建立健全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不断培养水利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采用与国外互换学生的方法来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完善培养机制,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具创新力,能够为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做出贡献。
4 发展前景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以信息化带动水利工程的发展已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有很多的信息化技术和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尚在研究中,如GIS技术等都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开发。之后还要能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就会使得水利系统更加完善,人民们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水利工程是人民生活之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寇维虹.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9).
[2] 邵东国.刘武艺.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水利.2009,(01).
[3] 沈宏平.田明云.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水利.2010,(06).
招投标是现代环境下工程建设的主要管理方式,也是成本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是现代科学应用的技术手段,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到水里工程招投标中,是现代工程建设提高效率和稳定程度的需要,也是当前环境赋予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的使命。
一、信息化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系统的功能
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中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招标投标部门实施管办分离的模式,并于建设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的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实现联动。作为地、市级招投标系统,可以与各城区或县(市)招标站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以下介绍的主要是管理层面的部分,同时结合了主要的办事衔接环节。
项目核淮进行施工、监理、勘察、设计项目信息及招标资格审查工作。可直接对网上提交的招标信息进行提取,也可进行手工录入。如果是委托机构招标,则机构和人需要利用建设行业IC卡进行刷卡审核。
核准公告项目核准后向建设工程招投标网或建设门户网站项目核准公告。
投标报名资格审核企业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报名或者到办事窗口进行报名,报名资格要结合核准登记的项目对企业资质人员资格的要求进行审核,需要利用建设市场监督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企业和人员的信用、市场限制等情况进行验证,如有无不良信用,市场有无加锁限制等。
报名入围筛选对报名的多家企业,根据情况由业主挑选或者随机产生入围企业(这部分可以是交易中心办理的功能,但是数据需要获取实行过程监管)。
重新评标如果评标产生的拟中标单位未能成为正式中标单位,此时可以需要重新评标的,则执行此操作,否则执行工程终止。
中标结果公示企业中标后将中标结果向建设工程招投标网或建设门户网站进行三天公示。
项目中标确认中标公示结束后,相关中标企业和人员带建设行业IC卡通过刷卡进行中标确认,建设市场监督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实行加锁,如:项目经理不能参加下个项目的投标。如果为委托招标的,将对单位经办人进行解锁。
项目经理(总监)替换项目经理或总监在项目实施中如发生需要替换的情况,则同样需要与建设市场监督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联动,限制被替换的人员在一段时间内限制参加投标,对替换人员加上中标限制锁。
与其他系统衔接系统可以与建设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建设工程政务实时监督系统、各城区或县(市)招标站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交换和联动。
二、建设工程招投标专家库管理系统
为提高建设工程评标活动质量和专家管理水平,实现评标专家库统一管理、科学使用和规范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科学管理为核心,以提高评标专家评标质量、规范评标专家行为为目的,以互联网和软件技术为平台,集评标专家的资格管理、日常行为考核、查询统计功能和信用记录于一体,实现跨区域协同管理与资源共享,实现评标专家监管的网络化,搭建评标专家资源共享的统一平台。将现行评标专家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法定程序融入其中,实现评标专家库管理由分散走向统一,为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提供条件,同时也为评标专家库科学、规范、高效运作提供了保证,从而把评标专家的评标行为与资格管理直接挂钩,实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设置对招标人评委考核功能,不仅实现从专家资格到评标行为的闭合管理,也实现对所有评委的统一管理。
三、建设工程招投标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
系统涉及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和评标的全过程,实现开评标过程的电子自动化。其优点主要有:
可以减轻评委的工作量,提高评标质量。运用计算机评标系统对招投标数据的快速分析能力,将投标文件中有疑问的报价搜索出来,供评标专家评定,可以把评标专家从目前劳神耗时的手工查错工作中解脱出来,达到评标的最佳效果。
可以提高评标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采用分析系统后,保证了分析结果不因人为的主观因素而产生的偏颇而导致不公平待遇,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评标专家主要工作转变为对报价的构成、合理性等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充分发挥了专家的价值,又充分保证了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利益。
防止细微偏差的产生,减少招投标的纠纷。使用电子招标文件,对提供工程量清单数据可进行锁定,避免投标过程中对清单数据的修改,同时对计算上、累计上的错误可通过电子标书的功能在投标过程中予以检查、修正,避免细微偏差的产生。
提升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引导市场各方合理报价,规范市场行为。有助于市场各方主体对招投标数据形成电子文件,在建设市场广泛应用电子化手段制作招、投标文件。同时方便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管理部门可根据对招投标数据的分析,形成一定阶段市场投标价格的参考数据,通过媒体对社会进行公正,以利社会各方进行参照比较,起到引导作用,以达到规范市场合理报价的目的;
为招投标工作的网络化奠定基础。通过积累,招投标各方对电子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积累操作经验,为今后开展网上招投标创造必要条件。
系统应包含以下主要功能特点:公开的数据公共接口:要保证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的应用,必须要保证辅助评标软件接口的开放性和通用性,才能让社会上使用各种造价软件组价的招投标双方以最低成本应用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直观、易学、易用:考虑到评标专家的计算机水平和软件的易推广性,软件必须直观、易学、易用,操作流程界面专业、明确、易懂。具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权限和保密控制:数据一旦导入系统,要确保数据的安全,只有经过授权的专家才能进行辅助评标。智能清单有效检查:软件要首先自动对各投标报价的有效性做初步检查,供各专家判断各投标单位是否能进入下一步的评审。数据对比分析功能:软件应具有对投标单位总价、项目各部分工程量清单等多种多样的对比参考数据进行偏差比较和分析,准确发现有可能存在的报价问题,一方面对报价的合理性作出分析,另一方面以便进一步澄清、询标和答疑。数据分析利用系统:系统正式运行后,对系统逐渐收集到的招投标数据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分析,提出各种市场交易参考价格和指标,指导投标单位合理报价,规范市场行为,为评标专家评标分析提供依据,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文件和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规模大、投入高、参与人员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在项目的管理中以信息化技术应用解决招投标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当前每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者需要放在心上努力解决的重要任务。信息化系统是招投标发展的必然模式,也是招投标公开化、经济化的最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董斌.招投标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J].沙棘:科教纵横,2010,(8):222-222.
[2]郭峰.信息化在招标投标和交易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6):245-245.
[3]蔡立冬.工程招投标的电子化平台建设与管理[J].管理观察,2010,(11):238-239.
1.1 水利工程规模大,管理难度提高
近年来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1]。
1.2 缺乏专业素质人员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员工,这些员工在业务技能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在专业领域上却还有提升的空间[2]。此外,这些工作人员的信息操作能力明显存在诸多不足,是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阻碍。当然,这与许多水利企业对本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不重视是相关的,企业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会影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专业的优秀人才。
1.3 企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工期较长,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企业加强对其的资金和技术投入[3]。
2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来说,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均显得至关重要。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水利工程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障,企业加强度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唯一标准,而对于的工作人员,企业则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利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员工的信息操作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企业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来完成,提高工资标准,采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达到这一目标。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制定管理制度需要企业从3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的信息勘探体系,加强对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效果的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实时监控和预测。气候等的变化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在雨季加强风险防范,做好相关防洪防涝措施;建立信息化管理责任制[4]。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其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使工作人员和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网,及时获取水利相关信息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3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一、前言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信息化技术、水利开发与信息化资源,带动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新途径。水利工程信息采集、传送、储存、处理以及利用,可提高水利信息的应用技术水平与共享范围,最终可提高设施的应用效果。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水利工程开发重点规划管理技术,现已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水利工程特点
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和其他的建筑工程相比较,投资相对交大,并且进行的周期相对较长,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属于比较重要且困难的工程。但是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质量,其难度也相对较高。并且水利工程往往具备十分巨大的规模,涉及很多的工程技术,参与的人员众多,对其进行控制以及管理十分的困难,使用传统的方式很难管理,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同,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管理的质量也有所提高,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三、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对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使工程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对工程变化采取措施,做好预测和监控以及工程规划等系列工作。下面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网络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应用。而水利工程功能这个行业正在向着高科技、高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网络技术应用在其中。使用网络拓扑技术能够将办公系统中的网络连接到一起,并且通过使用一些系统软件很好地对系统内部的数据进行监视、判断以及作业转移,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靠性,使得系统中不会由于某一台服务器的故障而中断服务;并且使用网络中的存储功能,能够使得计算机的硬盘存储空间在逻辑上得到容量的扩充,减少了计算机硬件上的负荷。同时,可以在网络中安装防火墙,来保证内部数据的安全,使得外部的各个站点的攻击能够被隔离开,进而保证内部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2、数据库技术
在计算机领域,数据结构决定了软件的开发模式,能够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仿真分析系统、工程合同管理系统、工程档案信息系统等工作。这些专业化的管理都和工程的数据息息相关,因此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严格地将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且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作为数据库的设计的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各类的专业化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开发与应用。
3、中间件技术
在复杂的分布式的、规模比较大的软件系统中,中间件技术得到了_发,并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在应用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十分关键的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中间件技术得到了十分重要的应用。通过对中间件平台的搭设,能够很好地将水利信息进行应用,从而进行交叉学科的科学性研究,这在水利信息化的应用领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并且,针对水利行业的特点,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应的中间件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是由数据集成中间件、应用开发的框架平台等构成的,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把雨水的情况以及水量、水质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性处理,并且将分析后的结果进行汇总,这对于水量工程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未来发展趋势
1、建设中应用
未来,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的技术有网络的拓扑结构、信息的采集以及处理等,都使用了网络化的技术平台,实现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并且在水利工程的项目中,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的处理系统来对水利进一步的控制,随着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出现,也可以将其应用到水利工程中,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变得更加现代化。将信息化的技术充分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去,能够使得其价值得到大大的提升。
2、管理中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中也可以进行信息化的应用,这样不但能够加强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能够使得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有条理性。从水利工程的项目进度、项目的质量以及项目的资金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子系统的划分,各个部门的协同性工作,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和谐。使用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收集,并且整理和分析之后,根据其结果对于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的控制,实时的掌握水资源的情况,使得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生产要素、技术等都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管理,从而使得管理能够更加高效。并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还应该加强对于施工环节的管理,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对于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其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去,不仅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而且也是顺应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信息化的支撑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信息化管理建设水利工程在未来所具有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70
1 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建国以来,政府一直比较注重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历经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手段指导。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工程建设实施的很多方面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如招投标与工作量的估算,主要依靠个人经验,较少使用历史数据分析以及客观指标评价;重视进度与成本控制,缺乏对工程质量和风险的控制,由于水利建筑工程的自身特点,存在较大的结构风险与质量风险。(2)管理模式落后,内部之间不够协同,流程缺乏系统性。水利建筑工程一般工程较大,设计政府、项目管理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商和质量检测单位,专业领域涉及地质勘查、水工结构设计、环境生态、水文与移民等,由于各个参建方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缺乏主动协调沟通医院,容易出现问题纠纷,从而难以达到较好的整理管理效果。(3)传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各个参见方各自的指导目标,一般是单独管理,大多数项目的联席办公也限于重点问题的研究与决策。而在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数据缺乏共享使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4)传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由于水利建筑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存在大量的文件收发与签署,而各参见方还经常异地办公,尤其是项目建设的初期,即时协调主要依靠电话沟通,不但管理效率低下,而且有些重要决策可能会存在传达与执行上的误差,无法实现高效、规范的管理。(5)传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数据的归档难度大,历史数据的使用效率较低。由于水利建筑工程的建筑和服务周期都比较长,建设中产生的很多重要数据信息需要归档保存,现在的归档主要是人工归档,而且对于归档数据的使用也主要是过程监督及作为经验数据参考,电子政务管理应用有限。实际管理中,缺乏对于海量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分析处理。
2 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观点还需创新,模式还需优化。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快捷、处理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与传统方式相比,信息技术在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与过程控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水利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技术来优化管理过程,改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质量。本文结合笔者水利工程建设经历,借鉴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总结了水利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信息化的作用主要有:(1)改变管理观念,科学指导招标过程和风险管理。以往的水利建筑工程招标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评标、中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工作量与成本的计算主要依靠有关专家凭经验测算,存在很大主观性,为权力寻租创造空间。信息化管理中,已经有很多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招投标和风险控制管理的成功案例,而随着大数据时代,深度学习等更智能算法的出现,让计算机代替人完成相关管理过程不再是奢望。(2)优化管理流程,缩短工程施工周期。水利建筑工程一般建设周期长,不断变化的施工环境给很多技术操作带来困难,通过精益思想优化项目管理流程,采用各种进度控制软件合理安排和控制施工进度,缩短施工时间,减少不可控风险。(3)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现代水利建筑工程中采用管理系统、办公邮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加快项目管理中繁重的多行业、多专业和交叉作业的管理过程,同时,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实现水利项目工程的动态化管理。(4)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减少重大水利工程灾害的发生。
大多数水利工程会存在影响其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通过建立质量通病信息库,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对以往质量事故数据分析,为类似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决策,利国利民。
3 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虽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是仍在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水利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探析及改进,是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问题一:水利建筑工程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投入有限。大部分企业人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与网络的总和,信息化管理就是对建筑过程、人员信息及文档资料的存储,没有对信息化管理与分析系统给予高度重视,信息化成了一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工作,缺乏加大工程管理信息化投入的主观动力,从硬件到人才的投入都非常有限。
问题二:缺乏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和流程。水利建筑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工程庞大,参见方众多,各参建方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还没有国家强制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规范,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流程有很大不同,限制各方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影响信息化管理进程。
问题三: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较大局限性。目前,大部分所谓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水利建筑工程企业,都是在工程管理的部分阶段穿插了信息化应用。例如,水利工程设计院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根据现场勘测数据对工程主体进行三维结构重建,模拟各种灾害情况,评估工程的结构合理性及风险性,有得施工单位在进度控制、合同管理和原料采供上采用了相关的管理软件,工程的整体管理与协调能力较差。
问题四: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孤立性。目前,对于大部分水利工程单位而言,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在单个企业内部的共享与流通已经可以做得很好,局域网信息共享,办公自动化和邮件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单位的工作效率,但是各单位由于现有大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问题,各自的有用信息多形成信息孤岛,很多原始数据重复存储,处于多种原因也难以实现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大大降低了有用信息的效能。
问题五: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误区,使用深度不够。很多工程建设单位不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于信息化存在认识误区,将信息等同于计算机记录数据,信息共享等同于网络与通信技术,造成大部分工程的业主、施工和监理方的一般信息交换实现数字化办公,忽视了信息技术在管理优化与数据分析方面的强大优势,使得信息化虽有广度但缺乏深度。
问题六:水利建筑工程企业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匮乏。水利工程的业主、施工、设计和监理方都是专业背景比较强的单位,缺乏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施工单位,人员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推进管理信息化,要从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做起。
问题七:缺乏水利建筑工程项目关系信息化的评价体系。由于国家暂时还没有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出台,也就难以对现有建设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河海大学的丰景春教授虽然已经做了一些水利信息化成熟度方面的工作,对于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程度进行客观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主要针对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的信息化建设。若要评价项目管理信息化,还需考虑相关管理因素。
4 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建设目标明确。首先要有明确的信息化管理战略目标,学习国外与国内相近行业的成熟经验,以现代化管理为最终目标,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优化。(2)制度保证。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化流程也应该尽快出台,对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单位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制度约束。(3)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是提高各方信息化管理参与热情的源动力。(4)提高工程管理的适应性。目前,针对水利行业建筑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比较少,大部分单位所使用的多是通用管理系统,亟需开发定制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5)完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成熟度是评价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指标,需要相关人员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深入研究。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管理变革。要完成这一转变,必须抛弃原有的思维习惯、工作方式,更新观念。不仅要领导决策层高度重视,也要全员动员,整体规划,系统性推进,促使我国水利建筑工程建设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迈进。
参考文献
[1] 谢志平.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案研究[J]. 江西建材,2013(5):170-171.
[2] 毕连涛.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5):223-224.
[3] 丰景春, 高佳旭. 基于AHP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项目模糊综合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 2012(10):38-42.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效率,应努力完成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交换控制设备和其相关的电子设备的硬件设施协调完整,形成相应的管理系统,使自动化的处理功能更加简便,远程控制能力更加强大,做好其管理才能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各个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对于水利建设和维修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方法来保障,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渠道没有稳定的保障,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了水利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不够,实施过程的效力低下,信息化后的系统维修难以保障。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水利信息化的长期投融机制,一是实行分项、分级的投资模式,二是实行招商的形式,吸引一些投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2、水利信息设施基础的建设迟钝
水利信息的采集设施达不到要求,全国各地很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尚未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大量的堤围泵闸主要是手工操作运行管理,实时工情自动化采集几乎还是空白,急需建设以自动化监控和安全监控为重点的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同时,水利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不能满足要求、急通信保障措施不够。同时,由于水情遥测通信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设备内部电子元器件老化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降低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在设备管理上思想比较陈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跟不上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的速度,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后逐步的应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观念的陈旧难以真正的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承担着生产与安全的责任,如果不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工程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很难把工程设备的竞争能力提高起来,也就使得设备管理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4、工程施工与设备管理严重脱节
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量的调查论证之后发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生产组织经营和设备信息管理上不能有效结合。首先是在施工组织上缺乏设备管理人员的参与,第二点作为生产管理者也很少去考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在只考虑生产的情况下做出的施工计划与设备管理的要求存在偏差。在设备管理中不能只注意购置、出厂及检验等表面性的资料,也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运行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达到全面的设备管理要求。
5、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匮乏
总的来看,“十一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与“十五”末相比,到2010年底水利系统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由10%提高到了18%;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51%提高到了6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比例由10%提高到了13%;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人员占工人队伍比例由3%提高到了6%。但和其他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如2012年环保行业中,本科生占比2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比8%,中专生占比约为60%另外信息化运行管理保障人员缺乏,人才队伍亟待扩充和加强,水利部门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到高水平的IT技术人员,除此以外IT技术管理人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向纵深发展。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1、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
水利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但重要的是确保落到实处,应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确保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2、加强水利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
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应主动研究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紧跟国家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研究制定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并遵循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水利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对必要性不大的要予以调整,对内容相近的要合理归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完成各单项标准制定、修订任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不同网络系统间互联互通,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3、深化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水利系统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一方面要大量输出,旱情、水情信息,水文水质,水环境、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等。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的引入与应用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的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水利行业在面临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大发展的背景下,当前重点发展的水务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控系统,都需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微电子技术、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支撑。
4、水利信息化的环境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环境建设,主要是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利进行的基础。为此水利部门于2003年相继出版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规划》。水利信息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水利周围环境保护建设,水利生态保护管理及水利安全等几个方面。
5、做好运行和维修管理
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的基础是日常维护与保养,主要就是对单体设备的审核与信息统计,详细记录下设备保养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可以根据保修时间设置报警系统定期警示使用者对设备去进行维修与保养,同时也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常见故障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措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的把故障排除,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为了实现对工作人员对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知道和即时向上级反馈精确数据的需要,不仅要分析系统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更要分析其中的运行数据,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设备管理技术和费用指标以及设备机型、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费用、设备的维修费用预测和事故情况,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白不同类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效益,从而更好服务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6、引进和培养是和水利信息化的高水平人才
水利信息化工作是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行业要求,对人的从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人员具有创新化的思维,具有先进的理念,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的特性等特征。根据水利系统现有人员的现状,建议一方面可以加强现有技术的培训,使其逐步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适应新时代水利信息化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引进工作。水利部门要结合当地薪酬情况,利用高福利,高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水平IT人员投身到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来。
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时期有新的要求,水利建设只有与时俱进,实行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管理,才能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工程档案
水利工程档案是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尚痒砰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也是水利工程开展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科研、抗灾等不同工作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档案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利技术基础资料,它反映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不仅准确地记录了工程建设情况,而且能为今后工程施工、运行、验收、维修、提供可靠依据。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为其它工程项目提供理论参考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水利事业。
二、水利工程档案的特点
水利工程档案形成周期长、档案数量大、种类多
水利工程档案和普通实物档案、会计档案、文书档案的区别就是,通常档案都是按年度归档整理的,各单位各部门也都围绕年度进行工作计划,然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通常要通过勘测、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等多个设计阶段。另外,水利工程往往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要求高。所以,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档案种类多、数量大。
水利工程档案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水利工程档案的复杂性是由水利枢纽工程的组成与其设计内容的复杂性确定的。多变性指的是一项水利工程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常常从设计初期,设计工作就由于规划走向、投资情况、拆迁征地、群众利益等因素不停的修改,设计图纸只能进行变更,这非常容易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分不清到底哪些是需要归档保存的图纸。
水利工程档案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涉及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环保等很多企业与部门,还涉及金属结构、机电设备、主体工程、基础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多种技术,是多种工艺、技术的综合利用。
管理利用的时效性
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真实记录与反映,是工程验收、结算、运行、维护、管理、改造、扩建的根据,尽管在工程寿命结束以后,也是其他工程设计建设的借鉴和参考,对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永久性保存。
三、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水利改革发展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包含水利工程项目的论证、审批、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加固改造等,内容包括图表、文件、数据、声像等。档案的存在,不但对工程建设、管理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更对其他新建水利工程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所以,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正确记录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为水利工程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与依据。
随着水利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在水利行业获得了很大的推广,水利工程档案的载体从纸张逐渐过渡到和光盘、磁盘、U盘、移动硬盘并存,水利档案数据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 渐渐增加其使用的频率。为了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极大的无法达到需求,一定要向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所以,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急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使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得以提高,致使档案在水利现代化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价值。
四、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转变观念
实际上,档案是一个机关、单位、部门的重要知识财产资源,档案工作起着管理这些资源的作用。总的来说,档案是宝贵的财富,档案部门是财富集中的“宝库”,而档案工作人员则是宝库的“管理者”。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管理好这些宝藏,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要更好地实现档案的价值,只需要靠当前的以手工操作的工作方式是不足的,还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与设备,实现档案信息化,才可以满足其追求的目的,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
(二)以制度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
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纳入水利现代化建设任务之中,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之中,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在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工作方面责任到人。经过制度的保障,能够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获得有力、有序推动。当前,部分单位的管理制度还极大的跟不上档案工作的发展需求, 更别说是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在可靠性、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因此,急需加大强化档案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一定要根据国家档案局与省档案局的要求,常常梳理既定与现行的档案制度,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修正错误的,废弃过时的,完善缺失的,与时俱进,致使档案制度具有生命力,以制度推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
(三)增加资金投入
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是要对业务咨询智能化、管理流程的数字化、自动编排与装订程序化得以实现,通过这些工作致使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运用实现信息化管理与网络报送、传递,方便多地区、全方位地运用档案资料。开展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使用很多资金,用来购买终端设备、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数码照相录音设备、打印复印设备等硬件,还应该购买成熟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进而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所使用的资金比较大,应该争取领导与上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四)实现档案网络化管理
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信息存储与检索,实现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其主要工作包含下面几个方面:及时配备档案信息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服务器、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光盘技术、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档案数字化处理、现代化管理步伐;设计开发出档案信息管理软件,致使档案现代化管理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合在一起,同时充分运用档案管理系统;大力发展档案数据库建设,建成室藏全部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立重要、运用频繁的纸质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立音频、照片、视频档案多媒体数据库;采用有效措施确保软、硬件安全运行,保证档案数据、上网档案信息与档案系统的安全,同时在规定对应使用权限的状况下,对部门与个人开放部分信息,致使在内部局域网上查阅档案目录与全文得以实现。
(五)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提高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整个水利工程建设效果。首先应该对有关人员加强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再次可以引入高级的管理人员,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
(六)明确工作责任制
水利工程建设中每个单位都需要配备相应的档案管理员,同时确定每个档案管理员的职责,最大限度的实现档案工作层层落实。同时确保各基层管理者需要加大力度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管。针对非常重要的资料和数据需要将其收集整合力,同时纳入工程监理。确保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之,要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树立档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用科技手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出档案的社会效益及隐性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现代化
0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性工程——水利工程,也逐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以智能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介入手段将电子技术融入到工程实施项目当中,一方面提高施工科学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工程后续建设提供快速支撑系统。因此,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管理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1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在我国属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建设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化产,它的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七五”期间,当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对水情信息的汇总和处理来开展工作。从80年代开始,水利信息化开始着手开展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代更是开始了向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转变。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并最终促使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成。此外,也建成了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系统,其中水利信息保障环境是指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管理在内的环境系统[1]。同时,在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之上也建成了相应的配套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是包括水资源管理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内的十大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国家防洪抗旱系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项应用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着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也加速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应用
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技术,而是一种现实性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保证整体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采用信息化技术目的在于保证整体施工在设计阶段就是科学的。设计是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与基础,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依靠项目的设计,此阶段,可以借助仿真系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整体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设计,形成不同程度的预设项目与方案,在计算机分析系统的支撑下,对不同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有实施方案,从而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完善整体设计,其中包括对整体工程进行设计的软件以及工程方案造价控制软件等,保证工程在设计阶段就接受非常严密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保证系统在未来运行过程中的科学性[2]。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需要借助非常严密的管控手段完成监控与质量控制,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整体工程质量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工程。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为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因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巨大,人为管理与设计很容易因各种因素疏忽其中某些重要要素,而采用信息化信息质量可以将所有工程材料转化为代码输入到系统当中,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材料比对,从而选出最有材料,并筛选与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与材料。采用信息化技术对整体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可以采用不同测试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监控,并加强对控制材料进行多项审核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涉及工程的所有工作技术人员录入系统,对不同的设备以及施工模块进行匹配,根据工程要求以及人员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与调整,可以防止出现因人为安排不当出现技术人员与工程施工之间出现差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在工程实施与控制阶段完成对整体工程预测,如采用GPS系统与天气预测软件,在进行施工前对施工地点进行细致对比考察,从而最大程度消除天气与地理因素对整体工程实施的影响,同时,监察与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施工情况动态性的编录到计算机系统当中,直观的检测施工进程与施工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动态结果及时调整工程进度与方向,找出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使用不同的监控体系。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尤其决定了人类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更可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度与科学性,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