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农村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农业以及对应的农村方面的经济成长的当前情况
就总体方面来看,与农村相关的经济发展逐渐稳定,我国农民的收入也在稳定地增长。税费相关的改革没有再征收农业方面的赋税,与粮食相关的补贴也实施了对应的发放措施,这也就让我国的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负担,这对农民进行农业耕种的积极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是质量较好的农业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种植相关的结构也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质量较好用以粮食种植的基地,并开始了订单农业产业,种植蔬菜和瓜类以及油料这些作物的面积持续增加,其他较为常见的粮食种植的面积相应地缩小了;其次是很多质量较好的畜产品数量有显著的成长;最后是与林果业相关的发展也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种植经济林和用材林以及生态林的土地面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几年来,我国政府对沼气养猪和人畜饮水以及节水灌溉跟农田水利这几方面进行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也有了明显的增加。我国的农民所需要负担的东西非常明显地有所减少。在制定了对土地进行延包的相关政策之后,我国农村对相关的税费进行的改革非常成功。
2 我国与农村相关的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不能进行产业化,农村以及农业方面的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农民的思想不能得到解放、相对比较保守,在相关的项目中一味等待政府能够进行资金方面的帮助,“等、靠、要”这一思想阻碍了他们的步伐;其次是农业的种植构造非常地单一,在科技方面进行的帮助有所缺乏,其农业产品所具备的附加值不够高,因此导致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比较弱;然后是林牧相关的农业在农业的总体生产值里面所占的比率较低,这就导致了农村二、三产业不能迅速地进行发展,不能够充分体现主导产业方面的相关优势,这让农民的相关发展以及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没有非常大的增加幅度。
2.2 处于基层的农民在赋税方面的负担比较重。
财政的收入有所缩减,这就导致了对农村方面的经济以及对社会相关事业的对应支出也会有所缩减。各个村没有了之前所计划的提留方面的收入,由于缺乏创收渠道,这将会导致对发展经济这一方面进行的投入也相应地有所减少,农村的经济在如此大的负担面前进行发展,是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发展之所以会受到制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3 农业所需物资的价格快速增长。
农民由于农业所需物资的价格快速增长导致了其负担更加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央所颁布的对农民进行优惠的相关政策效果微弱了很多。
2.4 农村劳动力输出在整体上缺乏较高的素质。
很多地方农村的青壮年出外省打工,他们的收效往往不会少,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并且其技术方面的水平有所欠缺,进行的工作的多半是在建筑工地以及餐饮业等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很高的整体素质,这就让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3 对农村方面的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3.1 推动农业进行相应的结构协调的步伐,实现农业相关的产业化进程。
想要实现小康社会的成功建设,核心就在于农业方面,其建设的重点也在农村这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将对农民收入进行增幅当作进行建设的核心,并且增加在农业方面进行相关的结构方面的协调的程度,尽力推行促进农业方面的产业化相关经营。首先是要立足于自身所在的地区,让相关的区域优势能够得到利用,再把产业相关的市场需求当作方向,追求高效的农业以及特色的农业,将自身优势的农产品发扬光大,让其在市场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加,此外,还要增加相关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饲养的土地面积,以此来让作物种植的产业结构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其次是把进行规模化的养殖当作重点,让优质的农产品生产进行加工的基地的建设速度能够得到增加,除此以外还要让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能够得到拓展,要尽量对规模的经营进行相关的发展,并且完善相关区域的布局,让农产品更深层次的加工能够得到完善,以此来让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得到增强。
3.2 增加进行招商以及引入资金的力度,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工业化这一道路是对区域的经济进行振兴必不可缺的,想要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对工业重点关注,正如俗话所说的工业兴则乡兴,这在很多的地方都能够在实践以及经验的方面得到证明,而招募商人来引入资金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是使工业化的步伐能够快速前进非常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我们要将非公有制的经济进行大力的发展当作对相关经济进行振兴的核心步骤,贯彻放心以及放手的原则,激励、保障个体以及民营方面的经济在数量和规模以及效益上能够有比较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增加进行招商以及引入资金的措施,并且更深层次地对经济发展的相关环境进行完善,对投资相关的条件也要进行改善,除此以外,还要对相关经济市场秩序实施整改以及相应的规范程序,追求优良的政策和服务以及相关的舆论环境。
3.3 大力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使城乡一体化能够早日完成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是要先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其核心就是要大幅度地缩减我国农民的数量,让农村方面比较富裕的劳动力能够向城镇方面移动。城镇化的实现对工业相关的产业聚集和服务方面的行业进行成长以及相关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此外,城镇化的实现是为工业化做的工作准备,农业方面进行产业化所创造的条件,城镇化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将会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相应的发展质量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将乡镇方面的企业以及对城镇方面的相关规划相互进行结合,并且体现出集体的作用以及相关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源,并且以此来让相关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增长。
4 让乡村集体化的经济制度能够得到深层次的改革,在集体方面的资产相关管理能够得到加强
4.1 进行深层的改革,以此来让集体的经济活力能够得到增强
在乡村方面,集体化的经济组织必须对产权相关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以此来让制度能够得到创新,这样才能够让产权变得明朗清晰、农民收入股份的主体成为能够多元化、拥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相关主体。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其留存的资产要以民主的方式,保留了社会保证份额以后,以量化的形式分配给组织内部的农民,并且当作其所占据的对应股份,除此以外,还能以相关股份的份额为依据赢取收益、此外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损失。对应的体制改革应该首先综合实力比较强、拥有良好发展前景、村里的居民有所需求或者符合其他相应条件的农村进行,在有了相应的改革经验以后,再对其他的乡村进行推广。
4.2 增加对乡村所有的集体性质的资产的运营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的力度,并且增强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
乡村所属的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必须要冲击当前存在的对产权进行封闭以及对相关的区域进行封闭的形式,追求开放形式的经营模式。除此以外,还要贯彻实施将资本进行引进以及对资本进行跟进的方法,大力实施高起点和大范围以及宽广领域进行资产的重组,以此来让投资的主体以及进行经营的形式能够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对乡村所有的集体性质的经济所具备的投资构造进行相应的完善,并且提高相应的资金使用效率。紧紧把握能够得到发展的机遇,并且投入大量资金以及精力来让以现代农业以及新型工业为核心的主导行业能够得到快速地发展,以此来让集体性质的经济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4.3 成立各种符合民主政策的相关管理体制,并且对其进行健全以及完善
乡村的集体性质资产是属于乡村的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内部里面所有成员以集体的形式拥有的。乡村的集体性质资产是由法律所保护的,因此严禁其他的组织以及个人进行侵犯、争夺以及破坏、调走使用以及进行扣押、进行冻结或者没收等违法行为。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的内部成员转化成为城镇的正常居民之后,按照个人对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进行的投资以及相应的劳动方面做出的贡献,将会拥有与之等价对应的集体性质资产的所有权以及相应的收益权。乡村的集体性质经济组织属于乡村一级的对集体性质资产进行管理的主体组织。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75-02
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农村资金投入问题,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通知》。此后,在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制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实行“资本”和“机构”放开,在四川、吉林、内蒙古等6省(区)试点允许开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3月1日,首批3家村镇银行成立,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就此拉开大幕。截至2009年底,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其发展壮大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涵
目前国家准许开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一级法人机构。
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对由社员股金、积累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目前,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股金70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6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12 656万元。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的根本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金融层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尽管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农业还很薄弱,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不富裕,城乡差距还较大,农村地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1.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1.54个;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截至2009年11月末,仍有2 836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0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待提高。
2.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单一的需要。在多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非信贷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结算渠道不畅,银行卡、理财、基金、保管箱、农产品期货等业务在农村推广不够,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更是少有。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需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截至2007年底还有两个县(市)、8 901个乡镇仅有1家金融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
4.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人均贷款水平差距大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 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
5.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资金外流,资金“农转非”现象的需要。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 787亿元,贷款余额24 355亿元,资金外流达8 432亿元。2005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 953亿元,贷款余额38 825亿元,资金外流高达30 128亿元。
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枝奇葩,但各地在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对其发展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成熟的理论,没有成功模式可供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不明确,机构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硬软件落后、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注册存在困难,对其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基层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及金融服务等方面也还有待于加强衔接,因此央行和银监会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势在必行。
1.进一步放宽准入制度。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简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登记注册手续,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建立强制性资金投入机制基础上强化政策扶持。明确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凡是对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多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如可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盘活农村存量资产,使农民贷款有资产可供抵押;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必要情况下给予适当补贴;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扩大支农再贷款的规模,准许农村地区存款利率适当高于城市存款利率等,减少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甚至吸引城市资金流向农村。
3.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等问题,应及早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同业拆借合作,至少在其发展初期,拆借额应不受金融机构有无、存款余额大小的限制。同时应加快推动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降低设施成本,通过使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民优化农村信贷员结构、降低人工成本,根据贷款投向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4.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服务品种,积极探索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土地银行、粮食银行的试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问题。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服务产品方式,创新开发出新业务、新产品,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5.加强监管。加强审慎监管,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立三农的市场定位。要严密监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坚决防止贷款投向房地产开发,严格控制单户贷款比例;密切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定价风险,坚决防止不计成本的盲目市场竞争行为,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督导地方各级政府本着“指导而不干预”的原则,积极支持其业务发展,防止政府过多干预。
6.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放贷。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将充分发挥“鲶鱼效应”,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并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柯常松.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5).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4-02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如何找准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1.“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根据时展的要求,必须将“创新”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力求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市场化、农业工业化。离开了“创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2.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内涵。生产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扩大。同时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涵。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内涵。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政治原则。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加强新农村建设。
2.点面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系统性工程,需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既不能均衡用力,更不能盲干蛮干,应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3.统筹兼顾原则。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以人为本原则。农民是生产发展的第一要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三、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经济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做扩大内需的策略;社会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做缩小城乡差别的机遇。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二是结构变迁。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缩小地区、行业间的贫富差距。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对此,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萝岗区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一届八次全会部署,坚持以“三促进一保持”为主线,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载体,寻求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明确定位,科学规划。如果说广州的西关代表过去,珠江新城代表现在,科学城则代表了广州的未来。萝岗区2008年GDP 1 003.9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全市第一。萝岗区是2005年广州市区划调整后新成立的一个区,地处广州市东翼,面积389平方公里,人口约31万,下辖五街一镇,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萝岗区区域发展规划的通告》,萝岗区的发展定位是:华南现代制造业与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创新基地,保税加工与现代物流中心,发达的现代服务产业与适宜居住的城市居住生活区,现代高新农业研发与种植基地。同时,对萝岗区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一城”(萝岗中心城区)、“三心”(水西南行政体育中心、元贝高尚休闲商业中心、萝岗文教商业中心)、“五片”(岭头居住片区、元贝居住片区、二环西居住片区、萝岗西居住片区、萝岗东居住片区)、“七区”(科学城、东区、西区、永和、黄陂、镇龙镇、九佛镇等发展区)的空间结构布局。
2.以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聚焦十项重点工程。包括萝岗新城建设工程、科学城北区建设工程、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工程、交通设施工程、现代服务业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工程、先进制造业工程、家居环境工程、社会发展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等,也是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尤其是要大力推进科学城北区规划和建设,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以提升广州科学城的集聚与辐射扩散功能。
以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网球中心、国羽中心、中心区路网、NBA体育馆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永龙隧道、科学大道大观路隧道工程、天鹿北路改造工程、广汕公路改造工程等一批主干路网建设。协调市有关部门推进地铁6号线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天鹿湖省级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天鹿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新加坡合建的“知识城”“选址广州科学城北区,是一座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知识城”。“知识城”项目对于提升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成为广东产业升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引言
随着手机、电话等电子设备的普遍应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更加便捷的需求,电子银行逐渐兴起并普及。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自助服务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银行运行模式,在现代化城镇中受到顾客的欢迎并已经在金融业务中占据了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对一些网络普及不普遍,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却造成了一些冲击。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中心,在电子银行日益普遍的今天仍然面临许多“瓶颈”,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电子银行发展的“瓶颈”,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电子银行发展概述
电子银行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电子银行的发展是银行金融业务改革的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发展的前景。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欧国家首先出现了电话银行,到80年代中后期电话银行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网上银行。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展。中国银行在1996年首先开创国内网上银行的先河,标志着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开始。而后随着网路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各大银行纷纷效仿中国银行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银行,而后形成了如今的以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以及自助银行客户端或终端等为主的较为全面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1]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起步较晚,且客户以企业为主,电子银行的利用率较低,加之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及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的考虑,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总体较为缓慢。
二、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大国有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客户群已基本稳定,但是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由于客户群体特殊性、电子银行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员的业务水平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缓慢。
首先,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其客户群体主要为对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不熟悉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因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对于这些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接受能力有限,导致了大部分客户在电子银行系统较为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只能选择传统的金融服务柜台办理业务,在一方面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
其次,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许多客户对便捷的电子银行“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电子银行服务由于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电子病毒、数字证书等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存在一些隐患,保守的客户仍然会放弃使用电子银行而倾向于传统的银行柜台服务。再者,客户的从众心理也对电子银行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次,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员的业务水平有限,在操作时可能造成业务损失及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的职员由于部分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较低或不熟练,很可能在电子银行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业务错误,可能会造成一些泄露客户资料及密码等事件,给一些不法分子盗取客户资料同乐便利,也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作用。
最后,电子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善。电子银行是新兴事物,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在出现有关电子银行案件的时候,客户及银行间的权责不清晰,客户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2]
三、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首先,针对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和区域特殊性,农村信用社可在各个区域集中客户群体普及和演示如何使用电子银行及电子银行的优势及注意事项,使农民客户在家或附近就可以实现银行的金融自助服务,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柜台的业务工作量。
其次,关于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存在的隐患问题,需要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渠道如宣讲、大海报宣传、对客户进行引导和教育,加强客户的防范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的安全意识,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导客户如何下载和安装银行电子银行配备的证书、防钓鱼软件及杀毒软件等,同时定期维护电子银行安全系统,把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让客户拥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使用环境。[3]
再次,定期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职员的技能和业务培训,培养电子银行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的业务水平、综合信誉度,让更多的客户选择和使用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此外可以通过权责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督促农村信用社职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避免因自身的业务失误而给农村信用社及客户造成极大的损失。
最后,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电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加大对电子银行犯罪的法律制裁和惩罚程度,在保障客户及农村信用社的权利的同时,杜绝电子银行犯罪。
四、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分析
在各大银行不断创新和改革电子银行的当代,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在发展过程可定会遇到很多阻碍因素,但是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银行自助终端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以及农村客户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日益提高,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农村信用社在针对客户群体创新电子银行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专业发展团队的培养,使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在业务种类,服务种类方面根据服务客户的特殊性进行规划、设计、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创造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表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之发达地区较为缓慢。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区,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在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农村市场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较之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更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须不断强化农业是基础的意识,以防止对农业领导、农业投资及农业科技的弱化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轨变型,是农业内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实现途径是: (一)市场农业。外部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方向;内部要强化市场核算功能,淘汰在比较成本上的劣势产品和项目。(二)科技农业。科技农业的内涵是农业活动投入和产出逐步向科技倾斜,提高农业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大农业科技成果中的科技含量。科技农业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新方式的引进和推广。当前,发展科技农业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及其综合生产能力,是认识和确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第一靠政策,解放生产力,使原有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靠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问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收定购粮资金问题;第三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农业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留、要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 需要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尽力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2、建设资金要保障:黑龙江省农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因此,要广泛筹措、集中使用、加强管理、跟踪问效。资金实行多渠道筹措: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二是农业重点工程资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贫困农村建设资金等给予倾斜;三是农业贴息贷款;四是各级政府和财政投入;五是主管部门和农民商户自身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为此,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
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投资投劳。保持新林区建设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林区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和半公共性质项目,农民投资投劳主要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五是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银行提供信贷、群众自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在农业经济的推广发展阶段, 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 应以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730万。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农业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同全国乃至湖北省相比,发展不够仍是黄冈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2007年,黄冈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3295元,这不仅大大低于全国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的水平,也低于湖北省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的水平。
一、黄冈市农业发展现状
1.黄冈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物产丰富。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板栗、甜柿、药材、花生、红薯等,南部沿江湖区盛产莲藕、萝卜、山药、大蒜等。其中,黄冈的花生常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红安县已成为湖北省花生第一县;茶叶常年生产面积20万亩,已开发多种名优茶叶品种86个,英山县已成为全国茶叶之乡;板栗面积达120万亩,总产量超过4万吨,罗田被誉为全国板栗第一县;中药材基地面积6.67万公顷,开发出药材产品50多个,蕲春李时珍药市已跻身全国17家国家级药材专业批发市场;烟叶生产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产量1万吨以上。
2.黄冈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黄冈的农业生产大多还是依托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机制落后,已严重影响了黄冈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发展壮大,不能充分发挥出优势农产品的特色品质和品牌效应;此外整个黄冈市的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资金的缺乏和投入不足也制约了黄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对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机遇
1.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从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到2008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支出已从3397元增加到4318元,这足以表明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决心。据统计,2007年国家支付的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共计人均为18元,比上年增加12元。
2.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持续发展的智力保证。要想更加深入和扎实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为此,黄冈市专门成立了农民技能培训协会,本协会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此外,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维权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农民不仅可以分享国家的农业补贴资金,还可以学到促进农产品增收的方法,真正地搞好黄冈的传统农业。
三、在新农村建设历史机遇下,加快发展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就要作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狠抓优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根据市场需求,扩大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明显的茶叶、板栗、药材、烟叶等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培育特色产业。继续巩固扩大红安县优质烤烟产业,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进一步发挥烤烟在帮民致富、助县增收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扩大蕲春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以公司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大批药农增收致富。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扶植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加快形成以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依靠科技,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对黄冈而言,尽管黄州区的水产品、红安县的花生、罗田的板栗、英山的茶叶、蕲春的药材等初步形成了系列加工,但仅仅只是一些最初级、最零碎的加工,远没有达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程度。因此,农产品系列加工的潜力非常巨大。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应用高新科技对农牧畜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科技兴农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3.大力培植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就黄冈市而言,由于地处华东经济全与武汉经济圈结合部,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条件便利,辐射力强,适合建立一定规模的农村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的速度才能更快,规模才能更大,效益才能更好。
4.积极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黄冈市自1984年率先在湖北省创立第一个专业合作社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组织、开办各类合作社38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直接为农民增收达1000多万元,所生产的产品甚至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因此,我建议政府积极支持这一新生事物,从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及市场网络给予大力的支持,努力把黄冈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雪荣:2008年黄冈市政府工作报告[J].黄冈市政府门户网站,2008-2-24
[2]孙彩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J].江汉论坛,2004年第7期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为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00.4万亩,截至2004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3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41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左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我国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现行农村双重共经营体制的制度安排是在生产制度的基础上转变而来,其经济主体是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是一种“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分散经营”的经营制度和土地共有制度,是一种多元产权格局,由于这种所有权与承包权相分离的制度安排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这次制度变迁是一次典型的帕累托改进,从制度供给的每一变量分析,差不多都表现出正相关的绩效,该制度安排既坚持了土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通过与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种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不论是在经营目标上还是在经营方法上,都已无法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①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改革的深入中国以前的土地政策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本文分别以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状况为分析对象从经济角度分析其不合理性的表现,并试图从制度方面分析起不合理但存在的原因。笔者试图通过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允许对土地资源市场化运作,并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提出具体的运作方案已达到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实现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目的。
二、现行土地制度已经出现制度约束
是我国建国之后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之一,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绩效在80年代初就表露无遗。首先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增长。据专家估算,1978~1984年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其次还直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据研究,从1978~1984年农民收入的实际年增长率达到15.1%成为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再次,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还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5.98%,农村经济贡献率为37.28%。一种制度安排在一段时期内很可能是较优的、有效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制度安排就是不可变的、是一劳永逸的,经常的情况应该是,制度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补,不断的量变着。
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1)集体土地所有制度的缺陷:所有权主体不清,不仅“农民集体”所指含混,而且这个“集体”无边界;所有权客体不清,特别是与国有五荒地、林地的边界不清,集体与集体社区之间的边界也常常发生纠纷;乡(镇)、村、小组三级主体的利益分享没有明确界定。(2)农户使用制度的缺陷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农户不具备法人的资格和地位,户主在法律上是自然人身份,事实上却充当了“家庭法人”的代表;使用权的起点和期限不明确,《土地法》中“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的法律条文与“第一轮土地承包期到后再延长30三十年不变”的政策语言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不同内别的土地使用权存在差异和不平等;(3)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仅仅是停留在“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等原则规定上,诸如土地地力的评估和定价,土地市场的建立和运作,土地使用权交易规则和程序等方面都无具体规定。(4)土地宏观管理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土地用途管制软弱无力。尽管法律法规有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及执行缺乏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法律和规章等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对农地的侵占的“合理性”显得软弱无力。这一系列的制度缺陷制约了我过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而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造成阻碍。
虽然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所新。但是到今天土地制度已经构成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最大瓶颈。因此不回是我国农地变迁的最终归宿。改革开放至今以有30年了,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需要探寻一种更加符合当前国情的制度。
三、制度约束与经济发展
对于制度,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他们各自的定义。诺斯(1994)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康芒斯(1997)认为“一种制度是有关个人行动控制,自由和扩展方面的集体行动”。史密德(schmid,1972)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课制度的定义,指出制度是人们之间的有秩序的关系集,它确定了他们的权利的侵犯、特权和责任。据此分析得出制度两方面的意义:(1)制度降低了交易成本。(2)制度影响经济绩效。制度对农业经济更是具有决定性的约束。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托马斯在分析近代之前法国经济衰退的时候,也分析了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近代初期法国农业的日趋虚弱使收益递减及阻挠有效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造成的。阻挠全国市场发展的限制主要归因于近代法国农业大量保留了中世纪的特征。”凡勃伦认为,“制度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现实中经济不断发展而使相关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制度却没有及时跟进行相关的制度变迁,则原有的制度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束缚。因此,制度的创新显然很重要。
四、实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不排除有些土地投机者会进行投机活动因而损害农户的利益,因此土地流转应在宪法的规定下制定《国家土地法》、《农村土地使用、流转、买卖法》,《国家征地法》等法律法规来对其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对土地买卖、国家征地等农户极为关系的问题作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
2.有学者认为农地私有化涉及社会制度问题,是对公有制的严重挑衅然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一切有力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形式。我认为,实行农地私有化会大力促进我国“三农”的发展,是惠及我国广大农民的好措施,它与公有制是可以并存并能相辅相成的。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地私有化之后,那些失地农民流入城市,而在我国现有城市化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这些流民很可能会因因无法就业、无法享受医疗、教育等而诱发一系列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我们的农民培养成为现代公民,并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去。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的界定
目前,“实体经济”在社会主流概念中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制造加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基本特征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功能。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功能。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人们将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二、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德州市实体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现辖11个县市区、132个乡(镇、办事处)、8468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人口5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41万人,占比70.72%,农村就业人口38.5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57%;城镇居民174.68万元,占比30.33%,城镇就业人口125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22.06%。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230.56亿元,增速达12.1%,全省排名第3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4.39亿元、1208.65亿元、777.52亿元,三类产业比例为10.9:54.2:34.9。农业占据重要位置,是全省主要的粮棉产区。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797.5万吨,棉花总产14万吨,分别占全省的16%、18%。2012年,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04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十大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10+3”主导产业集群全面推进。
(二)德州市金融业发展概况
2012年,全市市内银行新增贷款176亿元,同比增长58.7%;市外银行新增贷款80.5亿元,同比增长46%;直接融资150亿元;金融机构实现税收13.3亿元。拥有融资性担保公司16家,注册资本总额14.12亿元,在保余额28.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16家,注册资本总额13.91亿元,累计贷款额31亿元;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实现县域全覆盖。
三、农信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探索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始终以服务“三农”、社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积极贯彻落实各级经济金融政策,努力做好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县域经济腾飞的主引擎。截至2013年5月末,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81.09亿元和327.93亿元,较年初增长60.31亿元和29.33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新增存贷款市场份额均居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位。
(一)立足农村市场,全力支持“三农”
1.为更好的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德州市农村信用社依据《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农户评定工作流程》、《关于实施“建设新农村,文明信用富民工程”的通知》、《德州市农村信用社“文明信用富民工程”建设考核办法》的规定,大力推进以“三信评定”(即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信用富民工程”,信用社为评为信用户的农户核发贷款证,实现了“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目的,为农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融资环境。
自2009年全市全面推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以来,至2012年末,全市评定信用户45.47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43.96%,村评定覆盖达95%;评定信用村3892个,占全市自然村的48.11%;评定信用乡镇(街道办)37个,占全市乡镇(街道办)的28.91%,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信用环境的改善;累计授信232.32亿元,户均授信9万元,用信143.69万元,户均用信5万元。全市涉农贷款268.92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101亿元;四年平均增幅达15%。小额、涉农贷款投放逐年大幅增加,极大地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矛盾,达到了“农民受益、农信社得利、政府满意”的三方共赢的效果。
2.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以支持农民增收为中心,围绕地方种植(养殖)业结构调整,支持全市优质蔬菜基地“六大区域”、“三大板块”建设和畜牧业示范区“双百”创建工程,积极营销发展“三农”产业链中的种养大户、销售大户等,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解决农村缺乏有效担保、抵质押物单一的困境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一是对组织运行顺畅、经济实力强、信用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大联保+保证金+农户”等形式的“农业产业链”贷款,通过延伸企业与订单户资金链条,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实现由支持单一客户向支持整个产业链条上下游客户的转变,促进三农产业发展壮大。已建立信贷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5家,为合作社及其社员筹措信贷资金1.53亿元。二是为解决林农贷款担保难问题,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共办理金额367.8万元。同时,存单质押和保单质押贷款等权利凭证类质押贷款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三是为无抵质物的客户组建大联保体3382个,吸纳联保成员40896户,投放信贷资金21.14亿元。
3.自2012年10月份以来,德州农信开展了以三信评定为载体“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一是推行公示制度。在营业网点设立“信贷承诺服务公示栏”,在社区安装公示牌(栏),公示信贷品种、贷款条件、贷款程序、客户经理姓名、联系方式及其监督电话等,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站式服务制”等服务方式,同时增加服务承诺、利率定价、收费标准和办结时限等内容,进一步增加服务透明度。二是开展社会评议。在信用良好、班子健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农民社区分别组建信用等级初评小组。三是实行阳光操作。各基层信用社以信用工程为载体,在各社区(村庄)逐户进行集中评级授信,对于有贷款需求或者有潜在需求的客户全部建立电子档案。
(二)发挥自身优势,灵活支持小微
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德州农信对辖内“10+3”产业体系、小微企业不遗余力地给予资金支持,提供“及时的业务咨询、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快捷的信贷支持、明确的授信额度、优质的金融产品、方便的资金结算”一揽子配套服务,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1.全面转变营销思路,鼎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是与各级政府建立了沟通机制,确保相关扶持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同时,紧紧围绕德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0+3”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对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的营销,严控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浪费严重的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截至2013年5月末,对13个产业累计投放信贷支持资金60余亿元,其中投放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现代服务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2.6亿元、12.5亿元、8.1亿元,投放新兴产业贷款金额15.15亿元,有力支持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5.5亿元,较年初增长16.03亿元,增量较同期多增2.99亿元;增幅16.11%,较各项贷款高6.29个百分点。二是积极开展社企洽谈会、金融超市推介会,强化与小微企业的信息沟通,切实掌握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和服务规划,实现社企良性互动。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优惠政策,为信誉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信息产业、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2.务实创新,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德州农信依据小微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短、平、快、急”的特点,合理设计信贷产品,实现贷款产品多元化,确保信贷资金投放及时,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的问题。在最高额保证贷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钢结构厂房抵押、应收账款质押、酒品质押、商标权质押加担保、凭证质押和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等信贷产品,助力企业发展。选出5家实力较强的监管公司联合开展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业务。针对加工制造企业与仓储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有存货无担保的实际,选择具备国家定点仓储资质的公司为合作机构,积极办理各类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本着“公平自愿、责任互担、风险同抗”的原则,推进小企业信用联盟,实现区域小微企业的“抱团取暖”。全市共组建信用共同体43个,参与户数209户,当前用信总额达7.4亿元;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企业,积极联系其他兄弟县市农信社,办理社团贷款。目前,共办理社团贷款52笔,金额12.4亿元,有力支持了大禹龙神、古贝春集团公司、中澳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社会民生
德州农信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两区同建”机遇,加强与市文明办、民营委、共青团、妇联、计生委等部门合作,开展“文明信用富民工程”、“十千万工程”、农村青年信用示范点、妇女创业就业活动、计生家庭“双千帮扶”等活动,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支农平台,使得小额信贷更顺民意、解民难、惠民生,为自主创业、就业和“两区同建”工作注入经济活力。一是与市妇联、人社、财政部门联合开展“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截至2012年末,累计发放贷款10.9亿元,共支持1.5万名妇女创业,扶持兴建基地108个,带动8万名妇女就业;贷款增长居全省第一,占全省贷款增量的三分之一,其中,2012年全市发放12355笔、8.55亿元,扶持1万余名妇女走上创业道路。2013年新投放小额妇女创业贴息贷款3.5亿元,累计为贷户兑现补贴利息917万元。二是与市人口计生委联合开展了计划生育家庭“双千帮扶”工程,并被市政府纳入我市的十大“民心工程”。截至5月末,全市发放双千帮扶贷款1534笔、6000万元。三是为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发放,立足农村消费市场,大力推行农民住房贷款业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购(建)房需求。截至2013年5月末,发放“两区同建”农民住房贷款2210笔、1.57亿元。四是加大个人消费类住房贷款拓展。2013年前5个月新增住房消费贷款3.8亿元,较同期多增1.5亿元,住房消费贷款业务成为支持个人消费的新动力。
(四)畅通结算渠道,构建资金高速公路
一是积极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进出口企业国际业务需求。加强与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收集外贸企业的进出口结算情况,对市辖进出口企业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筛选,建立国际业务客户信息台账与拓展规划,积极推动外汇产品和服务创新。全市已服务进出口企业客户90户,2013年办理业务184笔,交易金额795.48万美元。二是畅通支付结点,改善结算服务环境。通过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统,农信系统支付结算渠道更加畅通,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德州农信228个基层营业网点全部开通大小额支付、326个基层营业网点开通行内汇划和333个基层营业网点开通“农信银”业务,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渠道,“农信银”系统为辅助补充的全方位立体支付体系,实现了支付系统全覆盖的目标,彻底解决了“汇路不畅”的短板。三是打造24小时全天候支付体系,24小时尽享农信结算服务。自2012年以来,德州农信全面了启动“电子机具村村通,户户用上银行卡”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两大惠民工程,加快推进POS机具、农金通、信息终端等电子机具村村通,ATM网点覆盖率和POS机行政村覆盖率实现了“双百”目标,有效满足了农村地区小额现金存取、转账、缴费、查询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此外,作为唯一的金融机构合作单位,与市商务局、财政局、移动公司联合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信息化建设,400家农家店安装了信息机。金融支付渠道实现村村通、城乡通、全国通。同时,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版和WAP版)、网上支付等业务,为客户提供管家式贴心服务。目前为3700余家企业办理了企业网银,企业网银使用率达90%以上;个人网银开户数达到132726户,手机银行(短信版)总数为82086户,人口覆盖率达20%。
四、强化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科学引进,加强投入,推进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一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技术创新的理念。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家克服重视设备投入、固定资投入、轻视人才投入、技术投入的理念,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技术开发、人才引进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争取在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上寻求新的突破。二要引进企业有计划的投入和扩张。引导企业有计划、有理性的扩张,加快实施技改项目,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引导企业注重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三要引导企业推行品牌建设。把打造知名品牌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导企业走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二)深化金融管理机制创新
一方面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建议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小微企业生产、营销推介平台,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经营环境。对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产生的信贷风险,按一定比例给予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提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监管容忍度,保证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议人行协调上级单位提高贷款容忍度,提高贷款可投放额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金融考核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和非农金融机构突出差别化。根据资金投向侧重点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更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领域。
(三)明确资金投向,严防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48-02
一、小城市建设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1)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3)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4)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
“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以生产发展替代经济发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实;以村容整洁替代社会和谐;以乡风文明替代文化繁荣;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再具体一点说,新农村的新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可以说,这都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概括。
2.农村经济建设对小城市的依托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土地不断减少,这些问题显然单靠农业生产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问题,缺乏城市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最终是不可能完善甚至不能实现。应当尽快以小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农村问题首先表现为农业人口过多,加快城市化步伐,一方面可以转化一部分农村人口,使他们脱离农业生产,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另一方面,依托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通过把部分乡镇企业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这部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支持等问题,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城市发展模式的选取
1.小城市的发展定位
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小城市所在区域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指的就是小城市的经济力所能辐射到的范围,由于小城市经济力的辐射作用,这个区域内的物质生产、商品流通、信息交换、资金融通等经济活动均以该小城市的发展与运作为中心。因此,小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性质是决定小城市发展定位的根本因素[1]。以小城市为其经济活动中心的一定的区域为农村区域,由此决定了小城市的发展定位为一定范围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具体表现为区域内农业发展中心、农村工业化中心、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农村城市化中心、农村外向型发展中心等。小城市的诸中心的具体定位也就是它的诸种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它的集合功能就是通过对区域内农村的经济服务和生产力能量的辐射来促动农业、农村工业、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这也就是小城市作为一定农村区域发展中心这一发展定位的含义。
小城市的发展定位与大、中城市的发展定位不同。小城市是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而大中城市则是现代大工业的集结地,是包括交通通讯、资金融通与货币运动、商业贸易在内的大流通中心,是在更大范围内包含农村区域在内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综合发展区域的中心。小城市要在它所定的发展位置上有成效地运作,就须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要跃位、不要越位。那就是不能在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城市规模上搞拔苗助长,盲目升级,也就是不能朝集中大工业、发展大流通、必办高等级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大都市化方向发展,而要安于作为一定农村区域发展中心的小城市之位。二是一定要在带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上面做足文章。
2.津市市发展模式的取向
津市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现辖4镇3乡和4 个街道办事处。据2006年统计,总人口达到26.7万,其中,城镇人口18.34万,乡村人口8.36万,城市化率68.69,城市面积68.3km2,建成区面积10.66km2,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津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根据津市的发展条件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津市市应该采取支柱产业、城郊型、生态性的发展模式。
(1)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津市工业基础雄厚,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70余家,并已全部实现民营化,湖南汽车车桥厂目前已成为国内三吨轻型车桥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专业化车桥厂,在全国轻型车桥市场的占有率达70%以上。津市建有湖南省的制盐基地,湘澧盐矿是全国第一家真空制盐企业,其供开采工业储量为12.2亿吨。随着湘澧盐矿80万吨精制盐扩改项目的竣工,天盛电化公司10万吨烧碱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下游产品如聚氯乙烯、无水硫酸纳、双氧水、漂白剂等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津市将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盐化工工业基地。津市的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辐射范围的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形成以汽车、盐化、食品三大工业板块为支柱、多种门类配套的工业体系。通过产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由此带动辐射范围的区域经济大发展。
(2)城郊结合型的合理布局。城郊结合型的布局就是以城区为中心,发挥城市的职能作用,带动郊区的发展,激活郊区的经济,引导郊区的产业结构,使郊区成为城乡的纽带,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由于城郊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城市的扩展要和郊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把郊区当作城市向外扩展、随意挤占的空间和垃圾堆放场所,也不能当作独立的经济区域,应视为整个城市中具有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美化功能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实施城郊型的战略中,要宣传政策,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城郊两者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土地利用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达到保护农业用地,使其产生更大效益的目的。
(3)生态型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以往追求急功近利,采用掠夺开发、疯狂索取的做法。津市建设发展为保证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摒弃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走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以提高经济质量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要产业的生态化,把产业活动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城市系统的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城市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三是要搞好城区主体绿化,包括清洁交通体系、环境的美化、优化,水资源的净化、大气保护等。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地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自净功能,保证城市的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
1.与所在区域内的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小城市的发展同所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正相关的关系。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小城市发展的基础。有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由农村经济发展而来的对城市功能的需求、对城市发展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才会有小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随后之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齐备、城市市场的繁荣、城市人气的兴旺,小城市的发展则对所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引导、带动和促进的中心作用,这一作用对农村经济之市场化、现代化尤为明显。所以,小城市与所在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小城市发展的必要的条件。
2.不同小城市发展重点的差异
不同的小城市之间,它们作为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是共同的,但却有各自发展重点和相应的城市类型之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农村区域之间的差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包含了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同为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小城市之间却有城市发展重点与不同重点功能作用发挥的差异。换言之,不同农村区域中的小城市可以有不同的发展之战略重点的选择,从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小城市。
3.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结果修编城市规划,划定城市在规划期内的增长极限范围[2]。由于历史原因,各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都优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的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不一,又因为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是按各建设部门的用地计划汇总确定城市规模,这不利于节约用地,也和现在的以供给制约并引导需求用地原则不一致,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调整,划定城市具体的增长边界,严格控制城市郊区农用地用途转变,切实遏制住城市任意外延的趋势,以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十的召开,我们使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我们信用联社在这次跨越式的发展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落实好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已明确摆在联社领导班子面前,现在存款少,不仅影响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也危及到我县农村金融体系和全县经济的稳定,同时也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
联社目前的存款结构要想在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较难,只有突破目前的资金结构,才能让联社在这次跨越式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壮大自己在经济建设中的实力。
一、如何提升我联社信贷业务新层次
联社目前的贷款主要发往全县的各种农户贷款,这在其中占有独到的优势,其它工行、农行、农发行及邮政储蓄银行都没有我们这种贷款优势。目前的贷款种类主要有:种植业贷款、养殖业贷款、扶贫贷款(养鸡)、抗震安居贷款、林果业贷款、购买农业产品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其它农户贷款以及最近我联社刚开办的妇女创业就业专项贴息贷款。
由于其它银行贷款难的问题较重,这也突显我联社的优势。联社将进一步落实好贷款手续简单,贷款服务到位等优势,在大发展中突破传统的贷款业务种类,加大与当地落户企业、当地财政等部门沟通与协作。
目前联社与县上合作在妇女创业就业专项贴息贷款现场会就是一典型事例,今后这种与县、乡农民现场合作发放贷款的形式,我们还要做,进一步加大我们的影响力,也扩大我们在大发展中经济建设的力度。
按照县上的安排,联社认为妇女贴息贷款,可以发放,但通过我们的调查,妇女贴息贷款首先需和当地财政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有:妇联提供的贷款户名单后经联社发放的妇女贴息贷款的利息,由当地财政100%贴息(利率政策按照国家规定上浮利率执行,妇联提供的名单需与我信用社协调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以发放)。
其次,联社调查后发现此贷款目前有限,其主要原因:上述各乡贷款信用相对较好,其它各乡信用条件较差,存在贷款挪用,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现象,此时再给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的农民发放贷款,超过了农民承受的能力。同时也助长了农民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现象这种歪风邪气。我们计划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扶植力度,由于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我们认为只要县上招商引资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我们在信贷力度上绝对予以支持。
二、 如何加强服务层次和贷款效率
由于联社是法人结构,这在贷款效率和服务层次上,就相对其它银行较简便和具有相对优势。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上做文章,对符合条件的贷款项目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审批、及时发放。再办理业务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信银业务以及大小额支付系统,这对客户的资金周转以及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对一些县上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我们完全有能力特事特办,并进行“跟踪式”的服务,即从客户开立存款帐户、发放贷款、资金转账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全程提供优质服务。对一些中小企业,我们也可以针对其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信贷方式予以扶植,并提供一整套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 进一步落实银、政、企沟通机制
我们也希望在这次大发展过程中,能有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与政府沟通的一个平台,与企业沟通的一个平台,与当地金融机构沟通的一个平台。这在这次跨越式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对企业、对政府的沟通,存在着一种落后的局面,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对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也会创造一些与企业或政府沟通的机会,列如:开展银企座谈会,到企业做实地调查、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银行、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实现银政企三方的信息互动,实现大家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一些新来的县上贷款企业找遍了工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后,最后认定也只有农村信用社可以贷款,于是才想到与联社进行沟通,这都暴漏出银行与企业、银行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合适的企业大家抢着做,包括存款、贷款等方面的工作。
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甚至是县上的招商引资企业,抱着“一些想法”到 来落户,认为自己买一点地( 属贫困县,乡下土地价值不高),再东买一些设备,西买一些设备,没开工,就与县领导大吹特吹,能生产多少产值,能解决县上多少就业名额,尔后要求县上安排银行给贷多少启动资金,结果是:所有的银行不敢给他贷款,全部推到农村信用社,最后是县上认为农村信用社不配合县上的工作。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企业对政府的沟通,政府对企业的沟通,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不沟通,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只有大家获得了双赢,大家才能愉快合作,才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
四、 强化信用工程工作为 农村信用工程奠定良好基础。
由于联社一直在贯彻执行市办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一系列精神,积极实践探索、努力开拓、大力筹集资金,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现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长治久安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但是联社目前存款少,不仅影响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也危及到农村金融体系和全县经济的稳定,同时也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这也是联社在这次大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自身不断的发展壮大,才能为县上、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有一些乡的农民信用程度较差,不断的拖欠贷款本金和利息,造成联社工作人员只好在晚上,挨门挨户清收不良贷款,只有营造一定的信用诚信,在能为今后的大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前面提到的妇女创业就业专项贴息贷款、种植业贷款、养殖业贷款,就存在农民信用程度的问题,有些乡的农民不注重信用程度,甚至不理解政策,以为贷款采用拖一下,上面扶植帮贫一下,就完事大吉,其结果:带坏了整个乡的信用程度,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加大银行清收成本,也加大了银行对整个乡信用程度的质疑。信用程度这也是政府部门在今后工作中与银行相互合作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全民做好信用工程工作,才能为今后的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县领导在大力支持我县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联社对全县经济工作所做的突出贡献。县上与我们起到了互相融洽、互相支持的效果,我以为只有农村、农民和 农村信用联社达到双赢的结果,才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我们共同期待的目标,也达到社会效益的目标。当然目前 农村信用联社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人员素质、业务服务水平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加大培训力度,学习同行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但是由于地域面积较广阔,网点的安全性,网点运行成本较大,其它银行如:工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农发行仅在县城内有网点,其它乡无网点的状况,都决定了其在当地农村、农民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恰好是农村信用联社的长处。望我们再接再厉,为经济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