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发展前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8 16:45: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农村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农村发展前景

篇1

1 农业以及对应的农村方面的经济成长的当前情况

就总体方面来看,与农村相关的经济发展逐渐稳定,我国农民的收入也在稳定地增长。税费相关的改革没有再征收农业方面的赋税,与粮食相关的补贴也实施了对应的发放措施,这也就让我国的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负担,这对农民进行农业耕种的积极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是质量较好的农业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种植相关的结构也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质量较好用以粮食种植的基地,并开始了订单农业产业,种植蔬菜和瓜类以及油料这些作物的面积持续增加,其他较为常见的粮食种植的面积相应地缩小了;其次是很多质量较好的畜产品数量有显著的成长;最后是与林果业相关的发展也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种植经济林和用材林以及生态林的土地面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几年来,我国政府对沼气养猪和人畜饮水以及节水灌溉跟农田水利这几方面进行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也有了明显的增加。我国的农民所需要负担的东西非常明显地有所减少。在制定了对土地进行延包的相关政策之后,我国农村对相关的税费进行的改革非常成功。

2 我国与农村相关的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不能进行产业化,农村以及农业方面的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农民的思想不能得到解放、相对比较保守,在相关的项目中一味等待政府能够进行资金方面的帮助,“等、靠、要”这一思想阻碍了他们的步伐;其次是农业的种植构造非常地单一,在科技方面进行的帮助有所缺乏,其农业产品所具备的附加值不够高,因此导致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比较弱;然后是林牧相关的农业在农业的总体生产值里面所占的比率较低,这就导致了农村二、三产业不能迅速地进行发展,不能够充分体现主导产业方面的相关优势,这让农民的相关发展以及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没有非常大的增加幅度。

2.2 处于基层的农民在赋税方面的负担比较重。

财政的收入有所缩减,这就导致了对农村方面的经济以及对社会相关事业的对应支出也会有所缩减。各个村没有了之前所计划的提留方面的收入,由于缺乏创收渠道,这将会导致对发展经济这一方面进行的投入也相应地有所减少,农村的经济在如此大的负担面前进行发展,是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发展之所以会受到制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3 农业所需物资的价格快速增长。

农民由于农业所需物资的价格快速增长导致了其负担更加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央所颁布的对农民进行优惠的相关政策效果微弱了很多。

2.4 农村劳动力输出在整体上缺乏较高的素质。

很多地方农村的青壮年出外省打工,他们的收效往往不会少,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并且其技术方面的水平有所欠缺,进行的工作的多半是在建筑工地以及餐饮业等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很高的整体素质,这就让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3 对农村方面的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3.1 推动农业进行相应的结构协调的步伐,实现农业相关的产业化进程。

想要实现小康社会的成功建设,核心就在于农业方面,其建设的重点也在农村这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将对农民收入进行增幅当作进行建设的核心,并且增加在农业方面进行相关的结构方面的协调的程度,尽力推行促进农业方面的产业化相关经营。首先是要立足于自身所在的地区,让相关的区域优势能够得到利用,再把产业相关的市场需求当作方向,追求高效的农业以及特色的农业,将自身优势的农产品发扬光大,让其在市场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加,此外,还要增加相关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饲养的土地面积,以此来让作物种植的产业结构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其次是把进行规模化的养殖当作重点,让优质的农产品生产进行加工的基地的建设速度能够得到增加,除此以外还要让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能够得到拓展,要尽量对规模的经营进行相关的发展,并且完善相关区域的布局,让农产品更深层次的加工能够得到完善,以此来让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得到增强。

3.2 增加进行招商以及引入资金的力度,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工业化这一道路是对区域的经济进行振兴必不可缺的,想要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对工业重点关注,正如俗话所说的工业兴则乡兴,这在很多的地方都能够在实践以及经验的方面得到证明,而招募商人来引入资金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是使工业化的步伐能够快速前进非常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我们要将非公有制的经济进行大力的发展当作对相关经济进行振兴的核心步骤,贯彻放心以及放手的原则,激励、保障个体以及民营方面的经济在数量和规模以及效益上能够有比较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增加进行招商以及引入资金的措施,并且更深层次地对经济发展的相关环境进行完善,对投资相关的条件也要进行改善,除此以外,还要对相关经济市场秩序实施整改以及相应的规范程序,追求优良的政策和服务以及相关的舆论环境。

3.3 大力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使城乡一体化能够早日完成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是要先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其核心就是要大幅度地缩减我国农民的数量,让农村方面比较富裕的劳动力能够向城镇方面移动。城镇化的实现对工业相关的产业聚集和服务方面的行业进行成长以及相关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此外,城镇化的实现是为工业化做的工作准备,农业方面进行产业化所创造的条件,城镇化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将会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相应的发展质量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将乡镇方面的企业以及对城镇方面的相关规划相互进行结合,并且体现出集体的作用以及相关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源,并且以此来让相关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增长。

4 让乡村集体化的经济制度能够得到深层次的改革,在集体方面的资产相关管理能够得到加强

4.1 进行深层的改革,以此来让集体的经济活力能够得到增强

在乡村方面,集体化的经济组织必须对产权相关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以此来让制度能够得到创新,这样才能够让产权变得明朗清晰、农民收入股份的主体成为能够多元化、拥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相关主体。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其留存的资产要以民主的方式,保留了社会保证份额以后,以量化的形式分配给组织内部的农民,并且当作其所占据的对应股份,除此以外,还能以相关股份的份额为依据赢取收益、此外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损失。对应的体制改革应该首先综合实力比较强、拥有良好发展前景、村里的居民有所需求或者符合其他相应条件的农村进行,在有了相应的改革经验以后,再对其他的乡村进行推广。

4.2 增加对乡村所有的集体性质的资产的运营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的力度,并且增强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

乡村所属的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必须要冲击当前存在的对产权进行封闭以及对相关的区域进行封闭的形式,追求开放形式的经营模式。除此以外,还要贯彻实施将资本进行引进以及对资本进行跟进的方法,大力实施高起点和大范围以及宽广领域进行资产的重组,以此来让投资的主体以及进行经营的形式能够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对乡村所有的集体性质的经济所具备的投资构造进行相应的完善,并且提高相应的资金使用效率。紧紧把握能够得到发展的机遇,并且投入大量资金以及精力来让以现代农业以及新型工业为核心的主导行业能够得到快速地发展,以此来让集体性质的经济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4.3 成立各种符合民主政策的相关管理体制,并且对其进行健全以及完善

乡村的集体性质资产是属于乡村的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内部里面所有成员以集体的形式拥有的。乡村的集体性质资产是由法律所保护的,因此严禁其他的组织以及个人进行侵犯、争夺以及破坏、调走使用以及进行扣押、进行冻结或者没收等违法行为。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的内部成员转化成为城镇的正常居民之后,按照个人对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进行的投资以及相应的劳动方面做出的贡献,将会拥有与之等价对应的集体性质资产的所有权以及相应的收益权。乡村的集体性质经济组织属于乡村一级的对集体性质资产进行管理的主体组织。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75-02

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农村资金投入问题,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通知》。此后,在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制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实行“资本”和“机构”放开,在四川、吉林、内蒙古等6省(区)试点允许开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3月1日,首批3家村镇银行成立,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就此拉开大幕。截至2009年底,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其发展壮大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涵

目前国家准许开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一级法人机构。

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对由社员股金、积累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目前,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股金70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6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12 656万元。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的根本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金融层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尽管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农业还很薄弱,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不富裕,城乡差距还较大,农村地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1.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1.54个;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截至2009年11月末,仍有2 836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0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待提高。

2.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单一的需要。在多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非信贷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结算渠道不畅,银行卡、理财、基金、保管箱、农产品期货等业务在农村推广不够,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更是少有。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需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截至2007年底还有两个县(市)、8 901个乡镇仅有1家金融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

4.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人均贷款水平差距大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 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

5.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资金外流,资金“农转非”现象的需要。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 787亿元,贷款余额24 355亿元,资金外流达8 432亿元。2005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 953亿元,贷款余额38 825亿元,资金外流高达30 128亿元。

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枝奇葩,但各地在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对其发展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成熟的理论,没有成功模式可供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不明确,机构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硬软件落后、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注册存在困难,对其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基层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及金融服务等方面也还有待于加强衔接,因此央行和银监会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势在必行。

1.进一步放宽准入制度。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简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登记注册手续,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建立强制性资金投入机制基础上强化政策扶持。明确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凡是对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多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如可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盘活农村存量资产,使农民贷款有资产可供抵押;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必要情况下给予适当补贴;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扩大支农再贷款的规模,准许农村地区存款利率适当高于城市存款利率等,减少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甚至吸引城市资金流向农村。

3.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等问题,应及早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同业拆借合作,至少在其发展初期,拆借额应不受金融机构有无、存款余额大小的限制。同时应加快推动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降低设施成本,通过使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民优化农村信贷员结构、降低人工成本,根据贷款投向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4.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服务品种,积极探索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土地银行、粮食银行的试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问题。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服务产品方式,创新开发出新业务、新产品,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5.加强监管。加强审慎监管,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立三农的市场定位。要严密监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坚决防止贷款投向房地产开发,严格控制单户贷款比例;密切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定价风险,坚决防止不计成本的盲目市场竞争行为,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督导地方各级政府本着“指导而不干预”的原则,积极支持其业务发展,防止政府过多干预。

6.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放贷。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将充分发挥“鲶鱼效应”,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并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柯常松.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5).

篇3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4-02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如何找准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1.“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根据时展的要求,必须将“创新”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力求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市场化、农业工业化。离开了“创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2.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内涵。生产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扩大。同时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涵。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内涵。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政治原则。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加强新农村建设。

2.点面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系统性工程,需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既不能均衡用力,更不能盲干蛮干,应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3.统筹兼顾原则。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以人为本原则。农民是生产发展的第一要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三、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经济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做扩大内需的策略;社会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做缩小城乡差别的机遇。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二是结构变迁。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缩小地区、行业间的贫富差距。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对此,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萝岗区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一届八次全会部署,坚持以“三促进一保持”为主线,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载体,寻求新农村建设与萝岗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明确定位,科学规划。如果说广州的西关代表过去,珠江新城代表现在,科学城则代表了广州的未来。萝岗区2008年GDP 1 003.9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全市第一。萝岗区是2005年广州市区划调整后新成立的一个区,地处广州市东翼,面积389平方公里,人口约31万,下辖五街一镇,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萝岗区区域发展规划的通告》,萝岗区的发展定位是:华南现代制造业与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创新基地,保税加工与现代物流中心,发达的现代服务产业与适宜居住的城市居住生活区,现代高新农业研发与种植基地。同时,对萝岗区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一城”(萝岗中心城区)、“三心”(水西南行政体育中心、元贝高尚休闲商业中心、萝岗文教商业中心)、“五片”(岭头居住片区、元贝居住片区、二环西居住片区、萝岗西居住片区、萝岗东居住片区)、“七区”(科学城、东区、西区、永和、黄陂、镇龙镇、九佛镇等发展区)的空间结构布局。

2.以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聚焦十项重点工程。包括萝岗新城建设工程、科学城北区建设工程、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工程、交通设施工程、现代服务业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工程、先进制造业工程、家居环境工程、社会发展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等,也是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尤其是要大力推进科学城北区规划和建设,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以提升广州科学城的集聚与辐射扩散功能。

以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网球中心、国羽中心、中心区路网、NBA体育馆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永龙隧道、科学大道大观路隧道工程、天鹿北路改造工程、广汕公路改造工程等一批主干路网建设。协调市有关部门推进地铁6号线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天鹿湖省级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天鹿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新加坡合建的“知识城”“选址广州科学城北区,是一座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知识城”。“知识城”项目对于提升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成为广东产业升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篇4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0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众所周知,农村经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并且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农村还是处于家庭化种植状态,并且这种生产方式效益极其低下,导致了农民收入很低,农村发展缓慢。第二、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村建设缺少规划,随意性很强,发展方向模糊,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第三、我国农村的发展大多还是小农经济,农民收入比较低,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第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反而对农村人口形成了很强的迁徙式掠夺,城镇化的成果没能够更多地惠及农民。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加强现行政策和制度的推广,还要努力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加快城乡经济上的融合,加快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加快农村发展的进程,具体做法:

一、创新农村经济,推进产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面临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竞争,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既面临资源、人口、食物、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又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安排和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发展农村经济。而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开展,如何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造适合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的土地,成为我国政策制定者们的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村在发展思路上,应该求新求变,加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加快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

二、发挥组织作用,扩大生产规模

目前农业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农民分散经营,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和竞争优势。我们在创新农村经济组织中,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规模和途径,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通过农民自办、官民合办、能人领办、嫁接联办等多种形式改造传统组织,发展民间组织。要按照自愿、自治、民主管理的要求,尊重群众的意愿,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在组织创新中,还要团结广大农民,利用市场规则,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体经济组织,合理合法地开展经贸活动,帮助农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需要。

三、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组织凝聚力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必须在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培育农村龙头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创新和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来抓.重点引进和推广规模大、环保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其次,实行企业整合。坚持采取优胜劣汰的思想,把现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环保发展潜力的规模龙头企业集中,逐步将小型企业改造为实体性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完善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环境

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涉及到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从全局出发,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体系。通过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特别要注意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户和企业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户、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

篇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表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之发达地区较为缓慢。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区,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在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农村市场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较之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更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须不断强化农业是基础的意识,以防止对农业领导、农业投资及农业科技的弱化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轨变型,是农业内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实现途径是: (一)市场农业。外部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方向;内部要强化市场核算功能,淘汰在比较成本上的劣势产品和项目。(二)科技农业。科技农业的内涵是农业活动投入和产出逐步向科技倾斜,提高农业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大农业科技成果中的科技含量。科技农业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新方式的引进和推广。当前,发展科技农业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及其综合生产能力,是认识和确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第一靠政策,解放生产力,使原有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靠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问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收定购粮资金问题;第三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农业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留、要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 需要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尽力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2、建设资金要保障:黑龙江省农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因此,要广泛筹措、集中使用、加强管理、跟踪问效。资金实行多渠道筹措: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二是农业重点工程资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贫困农村建设资金等给予倾斜;三是农业贴息贷款;四是各级政府和财政投入;五是主管部门和农民商户自身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为此,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

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投资投劳。保持新林区建设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林区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和半公共性质项目,农民投资投劳主要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五是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银行提供信贷、群众自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在农业经济的推广发展阶段, 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 应以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6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730万。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农业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同全国乃至湖北省相比,发展不够仍是黄冈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2007年,黄冈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3295元,这不仅大大低于全国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的水平,也低于湖北省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的水平。

一、黄冈市农业发展现状

1.黄冈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物产丰富。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板栗、甜柿、药材、花生、红薯等,南部沿江湖区盛产莲藕、萝卜、山药、大蒜等。其中,黄冈的花生常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红安县已成为湖北省花生第一县;茶叶常年生产面积20万亩,已开发多种名优茶叶品种86个,英山县已成为全国茶叶之乡;板栗面积达120万亩,总产量超过4万吨,罗田被誉为全国板栗第一县;中药材基地面积6.67万公顷,开发出药材产品50多个,蕲春李时珍药市已跻身全国17家国家级药材专业批发市场;烟叶生产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产量1万吨以上。

2.黄冈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黄冈的农业生产大多还是依托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机制落后,已严重影响了黄冈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发展壮大,不能充分发挥出优势农产品的特色品质和品牌效应;此外整个黄冈市的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资金的缺乏和投入不足也制约了黄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对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机遇

1.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从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到2008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支出已从3397元增加到4318元,这足以表明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决心。据统计,2007年国家支付的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共计人均为18元,比上年增加12元。

2.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持续发展的智力保证。要想更加深入和扎实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为此,黄冈市专门成立了农民技能培训协会,本协会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此外,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维权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农民不仅可以分享国家的农业补贴资金,还可以学到促进农产品增收的方法,真正地搞好黄冈的传统农业。

三、在新农村建设历史机遇下,加快发展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就要作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狠抓优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根据市场需求,扩大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明显的茶叶、板栗、药材、烟叶等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培育特色产业。继续巩固扩大红安县优质烤烟产业,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进一步发挥烤烟在帮民致富、助县增收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扩大蕲春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以公司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大批药农增收致富。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扶植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加快形成以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依靠科技,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对黄冈而言,尽管黄州区的水产品、红安县的花生、罗田的板栗、英山的茶叶、蕲春的药材等初步形成了系列加工,但仅仅只是一些最初级、最零碎的加工,远没有达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程度。因此,农产品系列加工的潜力非常巨大。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应用高新科技对农牧畜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科技兴农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3.大力培植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就黄冈市而言,由于地处华东经济全与武汉经济圈结合部,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条件便利,辐射力强,适合建立一定规模的农村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的速度才能更快,规模才能更大,效益才能更好。

4.积极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黄冈市自1984年率先在湖北省创立第一个专业合作社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组织、开办各类合作社38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直接为农民增收达1000多万元,所生产的产品甚至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因此,我建议政府积极支持这一新生事物,从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及市场网络给予大力的支持,努力把黄冈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雪荣:2008年黄冈市政府工作报告[J].黄冈市政府门户网站,2008-2-24

[2]孙彩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J].江汉论坛,2004年第7期

篇7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制度变迁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或者改进过程。在这层意义上,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在自我运作过程中克服矛盾与冲突的过制度变迁过程。但从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依然有限,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因素和问题。因此,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演变还有待深入。

就当前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受农户信用影响较大,贷款机构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成为当前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所在。能否建立起充分利用信息对称和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下将基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演进,尝试从农村金融拓展的视角对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作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拓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空间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框架及发展意义

就中国当前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而言,其制度框架主要包含了资金来源、信贷模式、业务类型和服务对象几个大的方面。从资金来源看,当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捐赠、拨款、财政支出、吸收存款等,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是各类存款。我国小额信贷的模式借鉴了国际上的主流模式,同时进行了适当创新,主要包括农业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三个方面。从业务类型看,我国的小额信贷主要集中在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两类业务上。而就服务对象而言,我国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以极贫、贫困和脆弱的非贫困者为主。

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实施十几年来,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其开设之初就因其手续简便、惠及面广、对解决农户小额资金需求有其独特的作用而得到一定程度推广。一方面,小额信贷的模式不断创新,其对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小额贷款使特色农业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农村小额信贷减少了农村的高利贷行为,缓解了农民的贷款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基础,为农村金融拓展打开了一条思路。另外,小额信贷也对稳定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为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当前农村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问题

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风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就风险而言,首先是自然风险的存在。由于农业的特殊性质,其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很差,由于我国农业保险的缺失,当前农户在自然灾害面前缺少补偿措施,造成拖欠贷款的风险。其次,以产品趋同和信息不对称为代表的市场风险广泛存在,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也造成欠贷问题。再次,信用风险的广泛存在。在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信用风险时有发生,信用风险是农户小额新到存在的最大风险。此外,小额信贷还存在着操作及管理风险、利率风险等。这些风险都极大的制约小额信贷的发展。

就制约因素而言,一方面是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使得小额信贷公司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制约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贷款的对象认识不足,当前的商业性过强,导致目标的偏离和制度的实效无法落实。另外,在内部组织管理、农村的金融信贷环境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形成当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加快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措施

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也意味着是农村金融创新模式的拓展。从制度本身来说,农村小额信贷由扶贫信贷制度发展而来,其对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由积极支持作用,也能为农村金融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一条出路。

首先,要加强农村信贷机构自身建设,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小额信贷组织自身要建立一套信用评级体系,明确信息披露和财务管理等内容,开展外部审计,提高其资金运作的规范性。信贷机构要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要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减少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产生。

其次,要努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服务。要提高认识,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实行风险管理。

再次,要积极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由于小额信贷的对象是农户,必须要通过加强农户项目的成功率提升小额信贷资金的安全率。就国内的实践而言,农户不仅缺少资金,关键是需要加强与资金配套的相关服务,从技术、信息方面加强对农户的扶持,在解决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民素质。在此基础上,农村信贷机构的业务也能得到拓展,资金结构会进一步优化。

篇8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的界定

目前,“实体经济”在社会主流概念中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制造加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基本特征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功能。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功能。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人们将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二、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德州市实体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现辖11个县市区、132个乡(镇、办事处)、8468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人口5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41万人,占比70.72%,农村就业人口38.5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57%;城镇居民174.68万元,占比30.33%,城镇就业人口125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22.06%。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230.56亿元,增速达12.1%,全省排名第3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4.39亿元、1208.65亿元、777.52亿元,三类产业比例为10.9:54.2:34.9。农业占据重要位置,是全省主要的粮棉产区。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797.5万吨,棉花总产14万吨,分别占全省的16%、18%。2012年,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04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十大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10+3”主导产业集群全面推进。

(二)德州市金融业发展概况

2012年,全市市内银行新增贷款176亿元,同比增长58.7%;市外银行新增贷款80.5亿元,同比增长46%;直接融资150亿元;金融机构实现税收13.3亿元。拥有融资性担保公司16家,注册资本总额14.12亿元,在保余额28.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16家,注册资本总额13.91亿元,累计贷款额31亿元;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实现县域全覆盖。

三、农信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探索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始终以服务“三农”、社区、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积极贯彻落实各级经济金融政策,努力做好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县域经济腾飞的主引擎。截至2013年5月末,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81.09亿元和327.93亿元,较年初增长60.31亿元和29.33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新增存贷款市场份额均居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位。

(一)立足农村市场,全力支持“三农”

1.为更好的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德州市农村信用社依据《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农户评定工作流程》、《关于实施“建设新农村,文明信用富民工程”的通知》、《德州市农村信用社“文明信用富民工程”建设考核办法》的规定,大力推进以“三信评定”(即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信用富民工程”,信用社为评为信用户的农户核发贷款证,实现了“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目的,为农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融资环境。

自2009年全市全面推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以来,至2012年末,全市评定信用户45.47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43.96%,村评定覆盖达95%;评定信用村3892个,占全市自然村的48.11%;评定信用乡镇(街道办)37个,占全市乡镇(街道办)的28.91%,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信用环境的改善;累计授信232.32亿元,户均授信9万元,用信143.69万元,户均用信5万元。全市涉农贷款268.92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101亿元;四年平均增幅达15%。小额、涉农贷款投放逐年大幅增加,极大地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矛盾,达到了“农民受益、农信社得利、政府满意”的三方共赢的效果。

2.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以支持农民增收为中心,围绕地方种植(养殖)业结构调整,支持全市优质蔬菜基地“六大区域”、“三大板块”建设和畜牧业示范区“双百”创建工程,积极营销发展“三农”产业链中的种养大户、销售大户等,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解决农村缺乏有效担保、抵质押物单一的困境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一是对组织运行顺畅、经济实力强、信用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大联保+保证金+农户”等形式的“农业产业链”贷款,通过延伸企业与订单户资金链条,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实现由支持单一客户向支持整个产业链条上下游客户的转变,促进三农产业发展壮大。已建立信贷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5家,为合作社及其社员筹措信贷资金1.53亿元。二是为解决林农贷款担保难问题,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共办理金额367.8万元。同时,存单质押和保单质押贷款等权利凭证类质押贷款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三是为无抵质物的客户组建大联保体3382个,吸纳联保成员40896户,投放信贷资金21.14亿元。

3.自2012年10月份以来,德州农信开展了以三信评定为载体“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一是推行公示制度。在营业网点设立“信贷承诺服务公示栏”,在社区安装公示牌(栏),公示信贷品种、贷款条件、贷款程序、客户经理姓名、联系方式及其监督电话等,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站式服务制”等服务方式,同时增加服务承诺、利率定价、收费标准和办结时限等内容,进一步增加服务透明度。二是开展社会评议。在信用良好、班子健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农民社区分别组建信用等级初评小组。三是实行阳光操作。各基层信用社以信用工程为载体,在各社区(村庄)逐户进行集中评级授信,对于有贷款需求或者有潜在需求的客户全部建立电子档案。

(二)发挥自身优势,灵活支持小微

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德州农信对辖内“10+3”产业体系、小微企业不遗余力地给予资金支持,提供“及时的业务咨询、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快捷的信贷支持、明确的授信额度、优质的金融产品、方便的资金结算”一揽子配套服务,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1.全面转变营销思路,鼎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是与各级政府建立了沟通机制,确保相关扶持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同时,紧紧围绕德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0+3”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对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的营销,严控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浪费严重的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截至2013年5月末,对13个产业累计投放信贷支持资金60余亿元,其中投放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现代服务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2.6亿元、12.5亿元、8.1亿元,投放新兴产业贷款金额15.15亿元,有力支持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5.5亿元,较年初增长16.03亿元,增量较同期多增2.99亿元;增幅16.11%,较各项贷款高6.29个百分点。二是积极开展社企洽谈会、金融超市推介会,强化与小微企业的信息沟通,切实掌握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和服务规划,实现社企良性互动。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优惠政策,为信誉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信息产业、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2.务实创新,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德州农信依据小微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短、平、快、急”的特点,合理设计信贷产品,实现贷款产品多元化,确保信贷资金投放及时,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的问题。在最高额保证贷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钢结构厂房抵押、应收账款质押、酒品质押、商标权质押加担保、凭证质押和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等信贷产品,助力企业发展。选出5家实力较强的监管公司联合开展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业务。针对加工制造企业与仓储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有存货无担保的实际,选择具备国家定点仓储资质的公司为合作机构,积极办理各类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本着“公平自愿、责任互担、风险同抗”的原则,推进小企业信用联盟,实现区域小微企业的“抱团取暖”。全市共组建信用共同体43个,参与户数209户,当前用信总额达7.4亿元;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企业,积极联系其他兄弟县市农信社,办理社团贷款。目前,共办理社团贷款52笔,金额12.4亿元,有力支持了大禹龙神、古贝春集团公司、中澳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社会民生

德州农信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两区同建”机遇,加强与市文明办、民营委、共青团、妇联、计生委等部门合作,开展“文明信用富民工程”、“十千万工程”、农村青年信用示范点、妇女创业就业活动、计生家庭“双千帮扶”等活动,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支农平台,使得小额信贷更顺民意、解民难、惠民生,为自主创业、就业和“两区同建”工作注入经济活力。一是与市妇联、人社、财政部门联合开展“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截至2012年末,累计发放贷款10.9亿元,共支持1.5万名妇女创业,扶持兴建基地108个,带动8万名妇女就业;贷款增长居全省第一,占全省贷款增量的三分之一,其中,2012年全市发放12355笔、8.55亿元,扶持1万余名妇女走上创业道路。2013年新投放小额妇女创业贴息贷款3.5亿元,累计为贷户兑现补贴利息917万元。二是与市人口计生委联合开展了计划生育家庭“双千帮扶”工程,并被市政府纳入我市的十大“民心工程”。截至5月末,全市发放双千帮扶贷款1534笔、6000万元。三是为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发放,立足农村消费市场,大力推行农民住房贷款业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购(建)房需求。截至2013年5月末,发放“两区同建”农民住房贷款2210笔、1.57亿元。四是加大个人消费类住房贷款拓展。2013年前5个月新增住房消费贷款3.8亿元,较同期多增1.5亿元,住房消费贷款业务成为支持个人消费的新动力。

(四)畅通结算渠道,构建资金高速公路

一是积极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进出口企业国际业务需求。加强与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收集外贸企业的进出口结算情况,对市辖进出口企业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筛选,建立国际业务客户信息台账与拓展规划,积极推动外汇产品和服务创新。全市已服务进出口企业客户90户,2013年办理业务184笔,交易金额795.48万美元。二是畅通支付结点,改善结算服务环境。通过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清算系统,农信系统支付结算渠道更加畅通,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德州农信228个基层营业网点全部开通大小额支付、326个基层营业网点开通行内汇划和333个基层营业网点开通“农信银”业务,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渠道,“农信银”系统为辅助补充的全方位立体支付体系,实现了支付系统全覆盖的目标,彻底解决了“汇路不畅”的短板。三是打造24小时全天候支付体系,24小时尽享农信结算服务。自2012年以来,德州农信全面了启动“电子机具村村通,户户用上银行卡”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两大惠民工程,加快推进POS机具、农金通、信息终端等电子机具村村通,ATM网点覆盖率和POS机行政村覆盖率实现了“双百”目标,有效满足了农村地区小额现金存取、转账、缴费、查询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此外,作为唯一的金融机构合作单位,与市商务局、财政局、移动公司联合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信息化建设,400家农家店安装了信息机。金融支付渠道实现村村通、城乡通、全国通。同时,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版和WAP版)、网上支付等业务,为客户提供管家式贴心服务。目前为3700余家企业办理了企业网银,企业网银使用率达90%以上;个人网银开户数达到132726户,手机银行(短信版)总数为82086户,人口覆盖率达20%。

四、强化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科学引进,加强投入,推进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一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技术创新的理念。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家克服重视设备投入、固定资投入、轻视人才投入、技术投入的理念,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技术开发、人才引进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争取在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上寻求新的突破。二要引进企业有计划的投入和扩张。引导企业有计划、有理性的扩张,加快实施技改项目,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引导企业注重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三要引导企业推行品牌建设。把打造知名品牌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导企业走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二)深化金融管理机制创新

一方面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建议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小微企业生产、营销推介平台,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经营环境。对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产生的信贷风险,按一定比例给予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提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监管容忍度,保证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议人行协调上级单位提高贷款容忍度,提高贷款可投放额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金融考核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和非农金融机构突出差别化。根据资金投向侧重点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更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领域。

(三)明确资金投向,严防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

篇9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48-02

一、小城市建设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1)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3)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4)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

“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以生产发展替代经济发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实;以村容整洁替代社会和谐;以乡风文明替代文化繁荣;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再具体一点说,新农村的新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可以说,这都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概括。

2.农村经济建设对小城市的依托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土地不断减少,这些问题显然单靠农业生产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问题,缺乏城市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最终是不可能完善甚至不能实现。应当尽快以小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农村问题首先表现为农业人口过多,加快城市化步伐,一方面可以转化一部分农村人口,使他们脱离农业生产,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另一方面,依托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通过把部分乡镇企业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这部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支持等问题,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城市发展模式的选取

1.小城市的发展定位

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小城市所在区域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指的就是小城市的经济力所能辐射到的范围,由于小城市经济力的辐射作用,这个区域内的物质生产、商品流通、信息交换、资金融通等经济活动均以该小城市的发展与运作为中心。因此,小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性质是决定小城市发展定位的根本因素[1]。以小城市为其经济活动中心的一定的区域为农村区域,由此决定了小城市的发展定位为一定范围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具体表现为区域内农业发展中心、农村工业化中心、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农村城市化中心、农村外向型发展中心等。小城市的诸中心的具体定位也就是它的诸种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它的集合功能就是通过对区域内农村的经济服务和生产力能量的辐射来促动农业、农村工业、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这也就是小城市作为一定农村区域发展中心这一发展定位的含义。

小城市的发展定位与大、中城市的发展定位不同。小城市是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而大中城市则是现代大工业的集结地,是包括交通通讯、资金融通与货币运动、商业贸易在内的大流通中心,是在更大范围内包含农村区域在内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综合发展区域的中心。小城市要在它所定的发展位置上有成效地运作,就须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要跃位、不要越位。那就是不能在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城市规模上搞拔苗助长,盲目升级,也就是不能朝集中大工业、发展大流通、必办高等级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大都市化方向发展,而要安于作为一定农村区域发展中心的小城市之位。二是一定要在带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上面做足文章。

2.津市市发展模式的取向

津市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现辖4镇3乡和4 个街道办事处。据2006年统计,总人口达到26.7万,其中,城镇人口18.34万,乡村人口8.36万,城市化率68.69,城市面积68.3km2,建成区面积10.66km2,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津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根据津市的发展条件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津市市应该采取支柱产业、城郊型、生态性的发展模式。

(1)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津市工业基础雄厚,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70余家,并已全部实现民营化,湖南汽车车桥厂目前已成为国内三吨轻型车桥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专业化车桥厂,在全国轻型车桥市场的占有率达70%以上。津市建有湖南省的制盐基地,湘澧盐矿是全国第一家真空制盐企业,其供开采工业储量为12.2亿吨。随着湘澧盐矿80万吨精制盐扩改项目的竣工,天盛电化公司10万吨烧碱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下游产品如聚氯乙烯、无水硫酸纳、双氧水、漂白剂等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津市将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盐化工工业基地。津市的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辐射范围的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形成以汽车、盐化、食品三大工业板块为支柱、多种门类配套的工业体系。通过产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由此带动辐射范围的区域经济大发展。

(2)城郊结合型的合理布局。城郊结合型的布局就是以城区为中心,发挥城市的职能作用,带动郊区的发展,激活郊区的经济,引导郊区的产业结构,使郊区成为城乡的纽带,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由于城郊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城市的扩展要和郊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把郊区当作城市向外扩展、随意挤占的空间和垃圾堆放场所,也不能当作独立的经济区域,应视为整个城市中具有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美化功能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实施城郊型的战略中,要宣传政策,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城郊两者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土地利用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达到保护农业用地,使其产生更大效益的目的。

(3)生态型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以往追求急功近利,采用掠夺开发、疯狂索取的做法。津市建设发展为保证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摒弃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走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以提高经济质量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要产业的生态化,把产业活动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城市系统的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城市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三是要搞好城区主体绿化,包括清洁交通体系、环境的美化、优化,水资源的净化、大气保护等。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地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自净功能,保证城市的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

1.与所在区域内的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小城市的发展同所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正相关的关系。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小城市发展的基础。有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由农村经济发展而来的对城市功能的需求、对城市发展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才会有小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随后之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齐备、城市市场的繁荣、城市人气的兴旺,小城市的发展则对所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引导、带动和促进的中心作用,这一作用对农村经济之市场化、现代化尤为明显。所以,小城市与所在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小城市发展的必要的条件。

2.不同小城市发展重点的差异

不同的小城市之间,它们作为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是共同的,但却有各自发展重点和相应的城市类型之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农村区域之间的差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包含了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同为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小城市之间却有城市发展重点与不同重点功能作用发挥的差异。换言之,不同农村区域中的小城市可以有不同的发展之战略重点的选择,从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小城市。

3.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结果修编城市规划,划定城市在规划期内的增长极限范围[2]。由于历史原因,各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都优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的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不一,又因为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是按各建设部门的用地计划汇总确定城市规模,这不利于节约用地,也和现在的以供给制约并引导需求用地原则不一致,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调整,划定城市具体的增长边界,严格控制城市郊区农用地用途转变,切实遏制住城市任意外延的趋势,以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 F830.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029-02

现代农业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各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而且有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主要还是延续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无力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趋同,市场交易成本趋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三农”利益大量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持,所以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越来越少,农业银行收缩了农村经营网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去农化倾向明显,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管理半径长、经营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不愿意到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导致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我国有不少农村地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方式过时且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需求不匹配的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农村产业投资的高成本与高风险

由于农业投资的高风险性、额度相对小、贷款回收难等原因,很多金融机构在改革的进程中收缩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减少了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这正是资本的逐利性使然。农村和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农村地区金融运行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较高的利息收益才能覆盖其经营成本,以保障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运营的可持续性。因此,各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涉足农村地区。

(二)农村资金供求双方惜贷惜借

首先是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为提高信贷资金效率、规避运营风险,严格控制交易成本、投入产出达不到平均收益率的农村贷款。另外,农村地区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机构投放的信用贷款,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不良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出现“惧贷”情节。其次,大部分农户金融知识匮乏,抵押物、担保物不足,不愿意跟银行借贷。

(三)农村金融创新机制缺乏

首先,金融业审批手续繁杂,信贷审批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需要层层审批,漫长的考察评审过程,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缺乏个性化和高效率。其次,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与推广普及难度较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产品认同度不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机构评价考核机制,影响金融机构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农村信贷活动中,金融机构所需的抵押品缺乏,且抵押品价值不易评估、风险较高,导致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数量总体偏少。

(四)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政府职责、组织形式、经办主体、资金运作、保险费率厘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农业保险经营存在随意性,农业保险制度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农业保险产品营销力度不够,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有些险种的损失难以量化,赔付率很低,很难实际解决农民的受灾损失问题。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一)业务方向转型

重点由支持传统的单一粮食种植向支持畜牧业、农业仓储物流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产品经纪购销服务等方向转型。由以往服务零散农户的小家种植向批量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种养殖上转变。重点围绕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实际控制人、社员以及仓储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购销专业大户开展授信支持。

(二)升级营销模式

一是改变以往以信贷员展业为主的营销方式,实现通过顶层营销展业搭建合作平台的方式集中批量获取优质客户,实现客户的名单制管理。二是对五大合作平台的搭建和平台展业放款建立健全分支行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考核机制,持续推进营销模式升级。三是建设“信用村”,利用信用村发展区域进行集中营销,有效宣传信贷产品和服务,并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客户信息采集、业务受理及授信等相关工作。

(三)创新担保方式

一是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搭建银政合作平台。积极走访当地农委、林业局、畜牧局、发改委、财政、再就业局、市妇联、市团委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了解农业改革推进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确定各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落地农业产业项目和财政补贴政策,力争取得政府担保基金扶持。二是积极走访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了解其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客户的订单关系与资金往来关系,积极争取核心企业设立担保金为其上中下游客户提供担保。三是积极引入担保机构,如政策性涉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保证保险等,搭建银保、银担合作平台。在客户担保方式上扫清障碍,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我行业务风险敞口。四是积极推进当地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与流转、农机具抵押、林权抵押、奶牛活体抵押、应收帐款质押等工作开展,在三农信贷非规范性抵质押方式上实现创新。

(四)优化业务流程

充分发挥小额贷款“简便、快捷”的优势,在制度框架内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小额贷款业务流程。着力解决业务流程繁琐的问题,积极争取上级行支持,合理优化流程和手续,真正体现新客户与老客户、高风险客户与低风险客户、零散客户与批量开发客户的差异。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突显农村金融服务特色

为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信贷产品的客户群实施结构调整,将有限的额度资源合理配置,争取获取最大的效益。银行将不断缩小客户群管理幅度,做精、做专、做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过建立“信用村”,降低小额老产品信用风险,提高经济收益。同时,为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可以为每名客户制作“信用证”,凡信用村客户办理相关业务均可享受VIP待遇。同时,还可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信用村客户提供各类增值服务,并不断完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

四、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搭建

要加强银企对接力度。一是持续加强与扶贫办、妇联等政府、企业的合作力度,利用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捆绑,发挥撬动作用。二是结合各地区信贷资源禀赋与特点,认真调研并形成围绕服务周边配套区域的信贷政策。三是深度挖掘存量客户关联市场、周边专业市场、各类特色优质市场信贷资源,打造专业特色化金融服务方案,把更多的优势产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提升信贷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协同效应。

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做好精准扶贫

(一)积极与同级扶贫部门进行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信息共享,梳理精准扶贫项目金融服务需求,为精准支持脱贫攻坚奠定基础。同时与当地扶贫办加强沟通合作,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共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名单制管理。对扶贫部门确定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信息和金融服务需求信息,建立精准服务档案,实行“一户一档”,切实做好“六个精准”。

(二)要因地制宜提供不同的扶持模式,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度。主要包括直接资金支持模式、“智力+资金”支持模式、项目扶贫模式、“能人”带动扶持模式和教育扶持模式,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动,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支持能帮助贫困户建立稳定增收的脱贫项目,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

(三)要抓住脱贫攻坚点的机遇,借力地方党政力量,充分组织好村支晌、驻村扶贫干部、当地有威望的能人和致富带头人,深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评定与创建。选择特色优势产业集中、信用环境良好、产业优势突出、人口居住集中、存量客户较多、资金需求旺盛、政府扶持明显、沟通协调较好的贫困村开展信用村建设。推进“批量调查、批量授信”、“额度授信,循环支用”,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提高客户体验。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利率优惠”的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免抵押、免担保。并做好一般地区与贫困地区信用村的差异化管理。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