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8 16:4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老年人生活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老年人生活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9-02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47―02

200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5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叫。按照WTO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同总人口一样位居世界第一,并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健康系数成正比,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既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干预与指导。社区医疗服务现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服务的基础,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突破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滞后,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较为缺乏,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为局限,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远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及服务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社区护理服务干预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指导。

1 影响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

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是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家庭状况和亲戚朋友信赖的程度紧密相关,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和受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能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以致有些老年人宁可遵循自己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或改变其健康行为,这是造成老年人一成不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

1.1自身因素。

1.1.1认知老化及功能下降:伴随认知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随之下降,因此,认知功能对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生活,及其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显得非常重要。

1.1.2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来改变,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等,都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以及广泛存在的特点;有资料显示,只要有效控制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因此改变不良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1.1.3情绪和情感变化:直接反映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自身健康的重要标志。当老年人离退休或经历了婚姻不幸(如离婚),负性生活事件(丧偶、子女重病等),都可引发老年人焦虑、抑郁、孤独和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

1.1.4人格改变: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可由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逐渐外向转变为内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保守、猜疑、心胸狭隘、爱发牢骚等等。

1.2疾患的影响: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据吕探云等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77.4%,如老年人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增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孙敏等发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3.3%,其中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者占51.3%,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糖尿病肾病等,这些疾患明显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1.3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面临着离退休、收入减少、社会地位的改变、子女离家、配偶和朋友死亡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生活改变,从照顾子女的紧张而规律的生活转向只有老年夫妇的休闲生活,或以被动的形式依赖子女和医护人员的照顾,自我照顾意识淡化,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健康老龄化。

2 社区的护理干预与指导

2.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1.1将社区居民一般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年龄、性别构成、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而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则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和相关因素调查来获得,然后进行评估。

2.1.2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依据对社区居民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依次选择致残致死率高、发病率高、相关因素影响面大、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例: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以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增加适度运动,达到控制体重、减少肥胖为目的的健康教育。

2.1.3 围绕健康问题展开咨询:护士通过问候、询问、讲解基本知识及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做出合理的选择、解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接受反馈,护士在健康咨询中还要遵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沟通氛围、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帮助老年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还应注意保密。

2.2针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指导。

2.2.1疾病护理需求:据林婷等在福州调查发现;35.37%的老年人需要护士上门服务,23.52%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21.7%的老年人需要康复。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患慢性病长期住院治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卫生资源的浪费,社区护理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从而降低残障的发生,这样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疾病护理的需求,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2.2社区预防的需求:预防疾病的发生,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引以为重,邵梅等对河南平顶山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73.7%的老年人有了解慢性疾病防治有关知识的愿望。杨娜等的调查中85.9%的老年人存在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需求。更能说明老年人对疾病预防重视的程度是,在全国各省市的多项调查中,50%以上的老年人都存在体格检查的需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从老年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根据个体、家庭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服务。

篇3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177-01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指老年老化程度超过生理性老化,或过早老化,致使脑功能障碍,引起一种后天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

1老年痴呆症的表现

1.1精神、行为异常:其症状中以失眠、谵妄、被害妄想为主,怕人下毒而拒绝进食,常常怀疑别人而表现出攻击行为,还可有幻觉、抑郁、焦躁等。行为异常可有夜间妨碍家人休息,随意外出迷失方向,终日发愣、淡漠不语。

1.2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尤其以早期近记忆力障碍为主,严重者造成定向紊乱,特别容易遗忘一些抽象名词、人名等。常有不耻行为、伦理道德行为均可有改变。甚有出现幻听、幻视、妄想、躁狂或抑郁的症状。

1.3定向力障碍:表现为不知自己家住那儿,常常走失。人物定向障碍,表现为不认识自己家人,过去非常熟悉的人现在不认识。

2护理

老年痴呆的疾病发展临床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故应在早期阶段积极治疗,合理的生活护理,以延缓病情进展。由于目前该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老年性痴呆逐日加重,最终因躯体合并症而危及生命。

治疗老年痴呆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支持对症,预防并发症,生活护理。由于老年痴呆病人生活有部份失理或者完全失理,提高老年痴呆病人的生活质量,延缓老年痴呆病人的病情发展,很好的生活护理显得尤其重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

2.1心理护理:老年痴呆症病人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尤其对那些精神异常、情感障碍较重的患者,采用恰当的心理护理方法,可明显逆转患者的情感反应。首先从社会从家庭更多地给老人精神上的关爱,不能歧视他们,冷落他们,要让他们积极对待生活。对一些谵妄、易动的病人不必关在室内,经合理的心理护理,将病人置于户外护理,以减轻患者因约束造成的精神紧张,从而减轻了行为障碍。

2.2环境要求:创造安静、舒适、安全的环境。室内保持环境舒适,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要避免老人在光线暗淡的房间里生活,必要时白天也要开灯。保持房间的温湿度适宜。

2.3饮食护理:日常饮食中吃大量蔬菜、植物油等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可以减少人们患早老性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危险。注意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

饮食要适合病人口味,保证丰富的营养,品种多样化,以提高食欲,但应避免病人因健忘吃了再吃,饮食过度或不主动进食情况。蘑菇、鸡蛋、大豆、木耳、山药、海参等食物,对防治早老性痴呆均有一定效果。

2.4安全护理:老年痴呆症的病人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更不能预计自己行为的结果,因此,在这类病人的生活区域内一定要从安全角度考虑,一些危险物品要严加保管,减少室内物品器具的放置,床铺要低矮、柔软舒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以防坠床摔伤。防止跌伤、伤人、玩火、噎食等意外发生。

血管性痴呆者常伴有吞咽困难,进食时注意咳呛,不宜过快,防止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痴呆病人缺乏对危险事物的分辨,要防止夜间入厕时摔倒或者睡觉时坠床。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管理,注意约束的适当度,观察约束部位皮肤的血液循环,防止发生过度约束的意外。

2.5生活护理:协助料理个人卫生,做好生活护理。督促病人洗脸刷牙,经常洗澡,若不能自理,随时给予帮助,避免毛巾、脚布错乱使用。天气变化时,及时关心增减衣服,以及衣着的整洁,防止乱穿衣或倒穿、反穿衣裤等。

2.6用药护理:需要药物治疗的,一定按时给病人服药,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7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及时发现并发症:勤观察、多询问。老年人往往可出现其他脏器功能衰退或某些疾病,痴呆者因感觉迟钝,反应能力差,若不细心观察、多询问,不及时处理,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篇4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我国社会福利院的建设建设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尤其是特别护理福利院[1]。特别护理福利院能够为存在严重生理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的老年人提供较为周到的服务,对于老年人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完善老年人福利院的设计方案,本文分析了构建老年人家庭式生活单元的方法,以供参考。

1.在老年人福利院当中构建家庭化生活单元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老年人适应福利院环境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与其日常生活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老年人刚进入福利院时,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熟悉的邻里关系也不复存在,居住空间及周围的人群变得陌生,且需要面对不熟悉的福利院管理规则以及时间日程。由于居住环境以及生活状态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刚进入福利院当中的多数老年人会感觉到不安,且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状态,不愿与人交流[2]。因此,要重视在福利院中构建出家庭化的生活单元,以便让老年人可以找到相对熟悉的生活空间,减轻陌生环境对生理、心理造成的冲击,使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得以继续保持,并由此提升老年人适应福利院环境的能力。

1.2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已经出现了退行性改变,且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或难以治愈的疾病。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只有强化特别护理才能够延缓老年人的病情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在福利院当中开展的特别护理通常包括心理护理、现实导向以及认知训练等,而在开展特别护理的过程中以家庭式生活单元作为基础,在老年人相对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服务,将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2.老年人特别护理福利院家庭化生活单元的构建分析

2.1福利院空间布局形式

老年人福利院的空间布局通常为线性排列结构,线性排列式空间布局形式与家庭化生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更好的构建家庭式空间布局,则应采用多层次布局法,将生活单元作为空间结构设计的核心,从而保障福利院当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在设计空间布局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完善公共空间布局形式。公共空间不仅具有联系各个生活单元、服务交通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拓展老年人社交空间的功能。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应注意根据社区情境对室外环境进行改善,将福利院中的走廊作为社区中的街道,同时将茶室、康健中心、日托中心、休闲室以及阅览室等设置在公共空间当中,以便能够构建出老年人所熟悉的社区生活。(2)设计游走式生活单元布局形式。在福利院中设计公共走廊,利用公共走廊连接全院的各个功能单元,在公共走廊两侧分段布置具有服务功能的生活单元,以便能够在保证生活单元私密性的基础上,确保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服务功能。另外,游走式空间布局还能够丰富福利院的立面,使福利院的外观形似居住建筑,让老年人从心理上产生熟悉的感觉[3]。(3)设计多层次空间布局形式。在设计空间布局时,应保证公共空间与老年人的个人空间既能够实现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连通,因此可以设计多层次布局形式。例如将就餐场所、老年人个人单间及公共活动空间连接在一起,并在连接部位进行边界处理以及分级设计,保证各个空间之间存在过渡地段,从而确保福利院居住空间的多样性以及生活化。多层次布局形式更接近于家庭居住结构,能让老年人在福利院疗养的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

2.2福利院空间形态设计

在福利院中构建家庭式生活单元时,应注重生活空间形态的设计,构建出与老年人家庭居住方式相似的空间形态,从而让老年人尽快适应福利院居住环境。在设计家庭式居住空间形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计准单间以及私密性良好的单间。准单间以及私密单间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及隐私,避免受到他人的打扰;另外,老年人拥有单间之后可以将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及家具带入到福利院当中,同时也能够对单间中的环境进行管理,营造出熟悉的居家环境;从实际设计经验来看,多人间及单间在占地面积方面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投资上可以得到保障。(2)在福利院中设计围合院落。由于部分老年人在空间认知以及时间认知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在陌生的环境迷失方向。为了确保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并保证老年人在进行室外活动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则可以因地制宜设计出围合院落。围合庭院可以由两至三个生活单元组成,以方便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料。另外可将具导向性以及连续性的石头小路铺设于庭院当中,或者是在庭院内部布置一些供休憩的桌椅,以方便老年人进行室外活动。(3)设计多样化的小型空间。普通住宅当中的生活空间一般由多个小型空间组成,因此在福利院中的走廊端头以及进门入口处设计连接小型居住空间的走道,让老年人方便于他人交流或者是在单间中独处。另外,要采用视线通透以及柔性分割结构将各个小型空间分隔开来,如栅栏以及玻璃等。让老人可以在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内听到锅碗碰撞声音以及饭菜香味,从而能够在福利院当中找到家的温暖[4]。(4)在设计空间形态时,注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实现融合。如有条件可尽量在福利院中设计能够远眺自然景观的场所,如屋顶平台以及露台等,让老年人能够亲近大自然。另外,也可以设计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温室,在温室中种植植物以及放养各类小动物,从而保证老年人在天气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接触自然。

2.3福利院生活单元设计要点

要保障老年人福利院中的各个生活单元具有家庭化的特质,则应把握好相应的设计要点。对于福利院中的常见生活单元如起居空间、居室、厨房、休闲空间等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保证老年人可以相互交流及得到相应的照顾、尊重老年人的隐私、可以与来访者进行亲密接触。对于护理站,应遵循监视隐蔽的设计原则,以保证护理站能够与居家环境实现有效融合;如在福利院当中设计了景观平台,则应注意控制好栏杆的高度,以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另外,在设计餐厅时应特别注意营造出家庭式就餐的范围,在设计时保障饮茶以及进餐等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3.结束语

福利院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场所,因此要对老年人福利院的设计方法进行完善,以便能够让老年人可以在福利院中安度晚年。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构建家庭化生活单元,以便可以让老年人在福利院中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许瑾,胡星月,田华,罗彩云,李蓉,秦文琼,赵卿,王南平.福利院老人营养状况与膳食行为习惯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10-4011.

篇5

[中图分类号] R749.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17-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老年化,老年精神障碍病人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从广义上讲,老年期精神障碍是指在老年期(60岁以上)可以见到的各类精神障碍的总称。然而,由于这些障碍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经常不能被识别,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这些老年人的预后,让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近年来,本科对入住老年精神障碍病人除尊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还从护理角度出发,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109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2)文化程度小学以上。3)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60-69岁88例,70-80岁21例。

1.2 方法 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L-30)[1]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1]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估,拟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1.3 干预方法

1.3.1 支持性心理护理 结合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给予安慰、启发、鼓励、保证、暗示、督导等方法,采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形式,时间为12周,每次30分钟。

1.3.2 全程给予健康教育 根据《精神疾病标准健康教育》[2]依不同阶段自编表格式健康教育方法和计划,内容包括疾病认识、易发生的危害行为、药物副反应、饮食及睡眠、自我缺陷、社会功能、用药及复杂情况等。时间为12周,每周评定1次。

1.3.3 自护训练 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恢复两方面,采用娱乐,帮助病人自理日常生活,适当活动,人际交往训练等方式,每天上下午各练30分钟,时间为12周。

1.3.4 其他 1)力争满足其合理要求。2)加强安全护理、安全检查、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3)转移注意力。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病情总估计均明显下降,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3.1 生活质量 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个人在其所处文化和价值系统的背景下,参照自己的目标,期望和关注自己生活状态的感受等评价[3]。老年期精神障碍更应着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及护理,防止并发症和意外,另外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恢复也有重要意义。

3.2 影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精神状态与之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疾病或功能残缺,多种药物治疗,社会功能损害,还有患者的职业,住院时间、病程、经济状况、个性特征、文化程度,所以对住院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很重要。因此,将护理干预整合到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生活质量综合评价问卷(GQOL-74)包括客观生活质量评价和物质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分四个维度(躯干功能、心里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1]。

3.3 老年患者的特点 年龄的增长、体质差、抵抗力低、生理上的衰老,躯体疾病以及退休、丧偶、孤独、经济困难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易发生合并症。因此,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3.4 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显示:通过12周的治疗,患者的在病情控制、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上效果更明显,其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84-01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是指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血管性疾病。笔者在我科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中选出患者8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近半年护理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出85例,其中男46例,女39例。平均年龄58岁。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是指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2.1 对症护理

(1)出现明显头痛、颈部僵直感、恶心、颜面潮红或脉搏改变等症状、体征时,让患者保持安静,设法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2)有失眠或精神紧张者,行心理护理,同时配以药物治疗或针刺疗法。

(3)有心、脑、肾并发症患者应严密观察血压波动情况,记录出入液量;高血压危象患者应严密监测其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等生命体征。

(4)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保持恒定的室温,洗澡时避免受凉。

2.2 一般护理

(1)休息:早期宜适当休息。工作过度紧张、血压较高、症状明显或伴有脏器损害者应充分休息。通过治疗血压稳定在一般水平、无明显脏器功能损害者,除保证足够的睡眠外,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提倡适当的活动不宜长期静坐或卧床,可以慢跑,打太极拳等活动。

(2)饮食指导:控制钠盐每天4克以下,不食动物内脏,少食肥肉、鱿鱼,墨鱼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木耳、香菇、海带、西红柿、洋葱、芹菜等营养丰富有软化血管的食物;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以清淡、无刺激的食物为宜,忌烟酒

(3)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征给予指导。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导亲属要尽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的因素,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

(4)中医茶饮: 肝阳上亢型:(1)夏枯草100克(2)金银花9克,山楂15克。肝肾阴虚型:(1)3克,山楂10克,生地12克,决明子15克。痰淤互阻型:(1)红花3克,红枣10枚。(2)杏仁叶(干品)10克,陈皮3克。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按卫生部颁布的有关“心血管系统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疗效的规定,舒张压

3.2 结果 85例患者血压均控制在舒张压

4 体会

篇7

慢性阻塞性肺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系统疾病,又称为阻塞性肺气肿,多发于老年人群,该疾病主要是因人体呼吸性细支气管远端、肺泡囊、肺泡管以及肺泡出现膨胀,气管壁受损引起的,且随着全球大气污染严重以及老龄化人口数量增多,其发病率不断上升,长期迁延不愈,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1]。我院为研究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收治的20例老年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干预,相关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2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男7例,女3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61岁,平均(71.5±4.7)岁,平均病程(5.7±1.1)年;对照组男6例,女4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62岁,平均(70.9±4.1)岁,平均病程(6.0±0.9)年。患者合并高血压9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吸氧、纠正酸碱平衡、抗感染以及防止心律失常等常规治疗,并严格监测入院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环境护理、并发症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

1.3观察指标[2]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的方式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功能状态、生活状态、情感状态、社会家庭状态以及总体生活质量五个方面,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功能状态

生活状态

情感状态

社会家庭状态

总体生活质量

观察组

护理前

45.7±3.6

39.1±5.6

40.5±2.9

44.2±2.3

50.2±6.8

护理后

85.7±4.5*

83.1±4.9*

87.8±3.3*

89.8±4.4*

91.8±8.1*

对照组

护理前

44.5±3.4

37.9±5.1

41.2±3.1

43.8±2.7

49.8±6.4

护理后

57.8±4.3

60.2±4.2

62.8±3.9

61.8±4.9

70.5±7.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炎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需长期治疗与护理,疾病折磨、经济压力等多方面因素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另外该疾病患者因气流受阻,导致呼吸不畅,不利于患者进行正常生活与工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给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缓解其消极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人性化护理是现代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中心给,予全面的、人性化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其讲解最近治疗方法,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治愈信心;(2)用药指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因需长期服药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各药物具体的用药方法、剂量、功效以及注意事项等;(3)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保证病房干净、整洁、光线适宜、空气清新,可适当摆放绿色植物或患者喜爱的摆件;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视频,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4)并发症护理。辅助患者翻身,进行适量运动;根据病情变化,可适当给予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帮助患者排除痰液;指导患者学会哈气、放松、训练呼吸肌、咳嗽的方法,并给予吸氧护理,改善其心肺功能,控制病情发展;(5)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补充蛋白质,减少糖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辅助患者进食[3]。

综上所述,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功能状态、生活状态、情感状态、社会家庭状态以及总体生活质量等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给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薛梅.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715-716.

[2]张杏.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03):174-175.

[3]李雪萍,李永燕,罗琼.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06):26-28.

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5-02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临床并没有明确该病的具体病因机制,一般患者的病程比较长,极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1]。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心理、生理上都会有所退化,加上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社会功能严重缺损,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心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我院74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介于60-75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介于62-7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应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并且进行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前,医护人员应该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以及实际病情,同时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以及具体方法,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以及生活经历后,通过劝解、启发以及开导等多种方式尽可能打消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充足的支持。每周应该进行1次个体心理治疗,每次在1h以上。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让患者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环境中,如果发现老年患者普遍具有某种消极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每周应该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应该在1h以上。其次,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多和患者聊天,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患者慢慢回归家庭生活,每个月应该进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疗,每次持续45 min以上。

1.2.2生活护理。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职业、生活兴趣爱好、病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并且请求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实施。每天应该指导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进食、穿衣、洗漱、个人卫生等。同时,应该由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陪同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基础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加强运动强度,每天1次。如果患者表现良好,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回归社会生活。

1.3 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等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分别越低,说明患者的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

2.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BPRS评分、DAS评分以及ADL评分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经过3个月护理随访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3.讨 论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患者的精神残疾以及社会功能缺损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生活干预措施[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3个月后的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总而言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社会进程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就使得人类在克服一般疾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省会整体人口老龄化的弊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老年病的发病几率正在逐年攀升,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这类病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老年人威胁最大的一类病痛【1】。相关资料表明,综合性康复训练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该种护理方案,并对比综合分析了56例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其结果取得了较为可观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给予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参与研究调查的56例患者均来自某医院两年内所收治的相关病患,其中男性患者总体占比64.3%,女性患者总体占比35.7%,年龄跨度区间50至80岁间,平均年龄56岁。所有患者都经过详细的病例复查,确认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病变。( 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在实际的理疗期间,对两组患者首先都采取常规的一般性护理治疗(包括进行血管减压、辅助吸氧、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微循环、脑细胞营养治疗等理疗措施),而研究组同时在此理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心理及认知障碍,制定出一套功能性康复训练、心理及认知的系统护理措施。

1.3 观察项目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之前和治疗第 4 周末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MMSE(简易智力状态计量表)、HDS(长谷川痴呆计量表)、CDR(临床痴呆计量表)、WMS-RC(韦氏记忆计量表)、FMA(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ADL(日常生活能力计量表)及FAQ(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的调查比较,对相关结果进行记录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进行调查所得到的一系列相关数据都经过SPSS 20.0 软件的处理,处理结果具有标准的统计学意义(以 P < 0.05 为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得到相关干预后的各类计量表的评分结果与干预前相比,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HDS(长谷川痴呆计量表)的变化幅度最大,干预前与干预后评分相差10.08,变化最小的为CDR(临床痴呆计量表),评分差异仅为2.31;而对照组在对其进行干预后,仅MMSE(简易智力状态计量表)、HDS(长谷川痴呆计量表)、CDR(临床痴呆计量表)和FAQ(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出现细微变化,而WMS-RC(韦氏记忆计量表)、FMA(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ADL(日常生活能力计量表)与之前相比并未出现变化。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干预后的各项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近些年来,关于老年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因脑卒而出现死亡的事件层出不穷,而对此所引发的医学探索也是从未停止,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医学界仍然没有得出可以根治这类疾病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理论范畴,研究人员通过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致研究发现其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这就为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功能的再次恢复提供可靠地理论性基础,通过该理论认为,患者只要通过一定程度的科学理疗,让大脑中枢神经对患者的行为再次进行记忆,就可以让已经患有脑血管痴呆的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认知功能与自理功能力。

我国因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VD)患者的护理病房体系建立中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同时证明我国在对于痴呆患者的护理措施引进与改良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此次调查研究所得到的相关结论也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证明我国的此类研究模式也已初步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且通过研究发现,在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采取必要的医疗手段外,心理护理也格外重要,通过心理护理,不但能使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还能借助多次交谈的方式加强患者对事物的记忆程度,进一步完善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交际能力【2】。与此同时,在血管性老年痴呆患者的功能训练方面,需采取反复多次的训练办法,使患者的行为功能从简到繁,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其突触链的行为,并有效地改善行为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VD),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方案,可以明显地提高患者对于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其自身的认知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界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与推广。

篇10

Key words: Improving nurs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aged;health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随着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多种生活习惯病发病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冠心病对老年人群影响较大[1]。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相应症状,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仍受到严重影响,且由于该疾病具有易复发性,对患者生命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胁[2]。相关学者指出[3],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本次研究通过对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探究其护理意义,特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计128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7例,年龄(66.59±5.13)岁,全部患者经检测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年龄均≥60岁、病程≥3个月,并排除以下情况:1、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或其他慢性疾病;2、患者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3、患者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改进组及常规组,每组患者64例,其中改进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5.71±5.47)岁;常规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67.32±4.89)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饮食、运动、用药等进行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

对改进组采用改进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2.1 住院护理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师与责任护理人员一同对患者资料进行查看,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其病情、身体机能及心理状态,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具体包括:1、通过在病房内摆放患者喜爱的物品等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环境的熟悉程度,避免患者因治疗环境的该病而出现不适感[4];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指导宣传册及当场指导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该病症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其对该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避免不良事件的?l生;3、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由于该病症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征[5],而患者又为老年人,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及焦虑等负面影响,并对家庭负担及痛苦等情况表现为过多担心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通过专业且易懂的方式,详细向患者讲述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每天与患者交流至少2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5min,以使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情,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回答,消除其疑虑,增强其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4、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由于患者为老年人,因此家庭的关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信心[6],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通过常对患者进行鼓励,并实时照看在患者周围,提高患者对生活信心,避免患者听天由命等消极态度的出现。

1.2.2 随访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通过电话方式对其进行随访,对患者运动及恢复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并保证通过时间≥10min,于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家访,详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对治疗的配合情况,协助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应康复训练,并保证时间≥30min,在患者出院后2-12个月内,每个月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并针对上次随访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通话时间≥10min,并于出院后6个月及12个月对其进行再次家访,巩固其护理效果。

1.2.3 运动及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恢复程度及饮食习惯,制定相应饮食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营养、高蛋白且富含纤维素等食物,并根据其机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有氧运动,在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随访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护理计划。

1.3 评价指标 采用CQQC评分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体力、病情、社会及心理状态等6方面,总分为154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并采用HPL评分表评价其健康行为,包括躯体活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6方面,总分为208分,分数越高表明其健康行为越好,同时在护理工作结束后,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件进行分析,表达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

经过护理后,改进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为(40.14±8.59)分,与干预前及常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

2.2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健康行为均有所改善,且干预后改进组健康行为评分为(185.36±15.69)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

2.3 比较患者满意度

改进组护理满意度为98.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69%(P

3 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