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语文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缺乏灵活的教学内容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学内容应有别于高中教学,应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事实上,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践往往和普通高中一样,有着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在教育方式上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生存环境和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起到的是制约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些教师尽管对学生地位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这种情况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中具体体现为: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语文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对语文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其中,课外教育可以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现实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所以,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大语文课外教育的创新力度。为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量,可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例如,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周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优质的课外读物,包括人物传记、励志类书籍等,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和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有效创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使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语文教师应努力寻找创新突破口,进一步改革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可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和图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到《科学是美丽的》一文时,仅仅借助于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往往缺乏足够的表现力。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呈现图片或者视频短片,对同一内容进行鲜明而生动的表达。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搜集与“魅力科学”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活跃课堂,加强互动,对语文教学的导入形式进行创新为了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在课堂上穿插更多的互动环节。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阅读,使其与各类新鲜的事物接触,表达自己的观点。良好的切入角度是课堂导入的前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导入形式的创新高度重视,并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形式,如纠错导入、鼓励导入、轶事导入、情趣导入、课件导入和疑问导入等,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听觉和视觉的愉悦,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到《赤壁之战》一文时,课间导入材料可选择《三国演义》的部分片段,这样既可以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的方面,应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在说的方面,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能够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要求其用语有分寸,说话得体。在职业教育中,应充分重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毕业后,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明态度,同时,通过模拟一些面试和应聘情景,加强学生在洽谈、采访、导游和推销等方面的练习。
在读的方面,要求学生用流利和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而能够将文章内容融会贯通,切实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写的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规范、工整地书写的习惯,并能用书面语明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文写作训练应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坚持写作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的原则,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合同协议、计划总结、自我介绍等应用文的写作,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准备。这些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实用性非常广泛,既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语文素养,也是其今后学习的基础。
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转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将其发展,当代学生面临的课题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是责无旁贷的。
1 情感投资,以爱结情,用知识点亮心灵。
情感是世上最美的一种感情,它像美丽的鲜花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教师付出真情,学生就会回报真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共同感悟学生的成长历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班级,与同学们一起搞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时间久了,自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你说,发生了争论请你评判。对于你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方能见真功夫。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不仅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而且语言神态,举手投足更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用他那对课文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在挖掘出课文的内涵,表现出课文的特色;用新鲜的活水浇灌求知的心灵,用灵动的智慧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之乐”。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如“语言、品质、交往、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都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诱发学生情感,抓住生活感受,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每一步成长经历,拨动学生心弦,引起情感共鸣;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力求做到巧妙安排,精心构思,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主动吸收知识,增长才华,接受教育;学生亲自上“舞台”,练习技艺,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语文课变为“心灵塑造工程”,学生的获得必然是巨大而终身受益的。
2 提高自身修养,彰显人格魅力。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啊,“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古人为教师定下的职责范围。为人师多年经历使我感受到,教师的职责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中,身体力行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身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此,孔子向我们昭示了一条为人师者的真谛――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追求,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否则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理想和道德教育只能是空谈。教师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言行一致,为人正直,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征服学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现代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教师要改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注意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果,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讲写基本功,还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努力做到知识渊博,业务精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和指导。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由此要巩固自己形成的威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严于律己,用良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正确合理的运用自己的威信,言行一致,不断进取,身正为范,做学生的榜样。
3 教书育人,重在德育。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做出统一的规定,力求实现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范围,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手段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读、写、看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音、写作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了让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提高学习效率奠定基础的目的。同时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教学目的,创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并且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的交际性主要在于语言多样化、交际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语文教学不应对句子进行讲解,而要将零碎的知识和真实有效的语境结合起来,通过看、听、说、写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表达能力,并且展现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的执行
(一)贴近生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语文课堂进行导入时,教师应该溯本回源,使课堂的导入内容贴近生活,并且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寻找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经历,所以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也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熟悉,让他们有话可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通常是以学生自信心、好奇心和自尊心为基础,学生只有处于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做到敢说、敢做、敢批判,进而培养起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气氛融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不会成为教育的附属品,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促进个性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按部就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指导性较差,学生缺乏独立性思考。我们应该突破瓶颈,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每周要求学生写一下心得体会、观察笔记,或文章或片段,写实事、抒真情,留下自己成长的印记;每堂课抽出5分钟的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加大阅读,以写作量为突破口。通过多种方法,增加学生课程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读、说、写、听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灵感悟和体验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此外,要充分应用母语背景,提倡通过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来学习。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要片面的去衡量学生的好与坏。要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优点、强项,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转变,重视个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容掌握、贯通所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多彩课堂,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创新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学生在课堂外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增大学习量,其真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学习的动力。因此,为了有效提高课堂内外的教学效率,老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开展拓展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唯一的中心。老师只起主导的作用,要做好组织者、指导者,有效地引导学生。老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是发挥课堂策略作用的根本。老师要适应角色转变,把握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核心,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既当师傅又当徒弟,才能真正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做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发展”是课程的核心。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朗诵比赛使学生学会体会朗诵的意义和内涵,寻找朗诵的要领,感受其中的快乐。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其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种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新环境下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淑玲.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2).
[2]王志艳.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13,(04).
[3]周兰成.赏识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0).
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的贡献无疑在于理论的建构,着重表现在其系统地阐释了新语文教学及其相关概念,提出了新语文教学的标杆与核心。
正名——概念的诠释
毫无疑问,有太多的教师在谈论新语文教学时,会产生一些困惑,那就是:“新语文”之“新”从何开始计算?“新”究竟包括哪些内涵?确实,学者们对新语文或者新语文教学的研究很多,但能给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以明确定义的几乎没有。蔡伟教授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许多怀疑甚至反对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的人,大多将矛头对准其无明确定义这一缺陷,为此,蔡伟教授在其论文与论著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在《“新语文教学”辩证》一文中论道:“新语文教学”是指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它以培养具有高超的语文素养、丰厚的人文精神、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现代真人为目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以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语文教什么),以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为操作内容(语文怎样教),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形成视阈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立体、全息、互动的教学范式。①蔡教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几个方面给新语文教育以明确的界定。而蔡伟教授的论著《新语文教学研究》更是系统介绍了新语文教学的各个要素,成为当今新语文教学领域的一本具有纲领性意义的重要著作,对于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荐新语文教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艺术化——新语文教学的标杆
什么是有效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哪个更重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称得上是新语文教学?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蔡伟教授给予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在蔡伟教授看来,基础教育界并不缺语文必修课程的基本的教育内容——那几乎是已经被规定好了的,如有差异,也只是在某些细节上。语文教学一直欠缺的是如何将这些内容以适当的方式生动活泼准确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一端,即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形式。他强调:“能否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是否成熟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追求教学形式系统的丰富完整,提高教学形式的完美程度,是每个中小学一线老师尤其是文科教师重要的任务。”②为此,蔡伟教授提出了艺术化语文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语文教学的一大标杆。他强调,新语文教学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的最大标志,不仅仅在于突破了单一工具性和简单化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其多元化教学中以艺术性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走艺术化之路是新语文教学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开展艺术化的语文教学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贫血现象。蔡教授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艺术化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系统论述了如何开展艺术化语文教学。在长达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之后,艺术化语文已成为蔡伟教授新语文教学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在《论艺术化语文的建构》一文中提出的“宣教、定标、析艺、寻径、施艺、反思”六大策略③,更为广大一线教师实施新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指导。蔡教授孜孜不倦地追寻语文的艺术化之路,有时会亲自示范艺术化语文的课堂,他的课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情款款,音乐感画面感十足。现今,蔡教授提倡的艺术化语文得到许多语文教师的认同。如浙江特级教师肖培东、陈益林,江苏的名师寇永升、刘祥等老师都是艺术化语文的实践者,他们也成为蔡伟教授新语文教学之路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文感论——新语文教学的核心
蔡伟教授认为,新语文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其包容性,它从来不拒绝任何值得借鉴的理论与模式,同时它自身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理念与方法。因此,体验论、协同论、对话论经常出现在其课程教学与研究中。而文感理论的提出与系统阐释,是蔡伟教授对新语文教学的新的贡献,也是其发现并验证的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蔡教授发现语感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陷入困境,这表明语感不能单独承担语文教学的大任;而文感的出现,能够解决语文教学中语感所难以解决的问题。蔡教授认为文感就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文感的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积累性的特征及其文体感、文化感、语体感、整体感、全息感等组成部分,都显示出文感的语文教学魅力,它和语感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双核”。④文感理论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幸运的,它立足于文本的整体,着眼于学生高质量的语文生活,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感的培养无疑有利于医治当下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提升。
二、 实践探索,播撒新语文教学种子
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的贡献除了表现在其系统的理论阐述外,作为一名曾经拥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号的名教师,他还努力通过广泛的实践,播散新语文教学的种子。正是他身体力行地将新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新语文教学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所接受,同时,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材料与经验。新语文教学也得以在纷繁芜杂的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稳步前行。
聚英集粹——通过全国性论坛推进新语文教学
为了推进新语文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化,提升其实践价值,蔡伟教授想方设法凝聚国内语文教学精英,实现资源共享,思维共振。他联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自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至今已办三届,期间他还与江苏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教研室等合作,组织了以新语文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江浙台高考语文命题与复习研讨会”“浙江省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研讨会”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既为新语文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了极佳的交流平台,特别是论文评奖、论文集编印、课堂实录光盘刻制,均获得了参会者的好评。而语文教学界一流专家苏立康、顾之川、倪文锦、王尚文、林于弘(台湾)的相继到会,使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成为语文教学界最高规格的盛会。新语文教学的理念通过这些专家的传播,深入到众多教师的学术世界,进而渗透到诸多班级、广大学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蔡伟教授一方面需要应付繁琐的会务,另一方面仍不忘亲自操刀,开设新语文教学示范课。为使艺术化语文能让更多的教师接受,蔡伟教授通俗地将之归结为一个“玩”字。在他眼里,“玩”不但是一种对待语文的态度,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行为。他阐明“玩”的内涵,强调“玩”的艺术元素,突出“玩味、玩赏”的现代性。他认为,具备了“玩”的精神与素质,可以开创语文教学新天地,可以使语文教学走出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最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价值性的融合。他在第二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充满了“玩”的创意与精髓,⑤通过介入多种艺术元素,令全场师生为之动容,为之鼓舞。蔡教授的付出没有白费,与会教师觉得自己收获颇多,有代表在博客上发文说:“短短的三天时间收获很多,让我认识到一位风趣幽默的学者,也让我真正理解了何为新语文教学,怎样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而刘祥老师的说法也许更切合蔡教授的艺术韵味:“蔡伟教授是个善于营造的人。听他演说,但凡音调提高八度之际,玫瑰、海棠、百合等等鲜花便一起蓬勃而出,比之于口吐莲花者又胜数筹。自然掌声雷动,群情激奋……”⑥
华山论剑——在实施国培计划中倡导新语文教学
在今天蔡伟教授可能以国培专家而为大家熟知。他是浙江师范大学第一个申报成功国培计划的教授,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国培计划高中语文班、一届语文培训团队培训班,而且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实施国培计划中,他不把参训教师当作纯粹的学员,而是充分利用参训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创立了以角色转换为核心的全动型培训模式。他发现参训教师对新语文教学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能够熟练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因此,他努力将培训的舞台让位给参训的学员,使之成为华山论剑的场所,让每个国培学员走向前台,发表自己的新语文教学见解;让他们开设示范课,展示新语文教学的风采;与本硕生互动,推行新语文教学理念。而他自己却退居幕后,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国培,许多语文教师不但从专家学者中汲取了新语文教学的理论养料,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在蔡伟教授提供的平台上逐步实现了新语文教学构想。搞教师培训是十分辛苦的,三年国培下来,蔡伟教授人瘦了、显老了,也影响了他的科研绩效,有人为他不值,他却乐此不疲。他认为一个人的新语文无论怎样新都不是真的“新”,只有当中国的语文教学界都来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樊篱,创造新的模式,才有新语文教学的真正的春天。他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一方面国培学员以累累硕果报答了他的付出,例如寇永升老师,参加国培后,不断历练,终于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凭借精湛的新语文教学艺术获得第一名;刘祥老师走出国培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相继出版了两本充满新语文教学思想的专著;而几乎每位国培学员回单位后,都在不同的范围作了多场新语文教学的讲座。另一方面,通过数百位种子教师的宣传实践,新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扩散,新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也层出不穷,新语文教学正走出某些误读误解甚至是恶意诽谤的困境,逐步迈向教育领域的最高境界。正如福建师大附中王云慧老师在其国培总结中所写的那样:这次国培有太多的忘不了,因为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收获。但更忘不了的是那“角色互换”中的一个环节——大学的教授们走上中学的讲台,真实地面对中学生,为我们上了颇具深意的语文课。从来不敢想象大学的教授会为我们开语文课——是语文课,而非讲座。蔡伟教授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语文课,感动、感慨、感佩、感悟,不知是否足以表达我的心情。蔡教授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用实实在在的例子告诉我们,他的理论并不只是写在纸上的;告诉我们,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么上。是的,蔡伟教授在其为国培学员执教的示范课中,无论是素材选择,还是语言运用,无论是课堂结构安排,还是点拨引导,都充满了艺术的特征和文学的风味。⑦
智慧生成——以技能训练发展新语文教学
新语文教学需要发展,发展就需要新人,蔡伟教授把新语文教学的发展寄托到年轻一代身上。他认为语文教学要真正获得新的春天,出现新的浪潮,只有依靠新生的力量,但他遗憾地看到,经过长达四年的师范教育,师范生并不能在实践中承担起改革语文教学、发展新语文教学的重任。原因在于师范教育仍然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略了基于智慧生成的技能训练,从而导致师范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如何应其然。为此他突破一般教授的大忌,将大量精力投入于本科生教学,开设了“现代说课艺术”“师范生教学预见能力训练”“语文学科案例教学”“语文微格教学”等技能性十分突出的课程。然而,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技能的训练,并不仅仅停留在一招一式的传授上,而是从人文理想的高度出发,以智慧生成为目标,实施灵活多元指向未来的低耗高效的训练。蔡伟教授在其著作《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指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总目标便是智慧生成。同时,蔡教授赋予智慧生成以丰富的内涵,分别是理论智慧、情感智慧、实践智慧。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情感智慧。蔡教授用到了“动情”这个词,动情于教材、动情于学生。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中,蔡伟教授很好地示范了他的“动情理论”,对语文动情,他的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他对语文的深厚感情,正所谓无招胜有招,在不知不觉中,师范生们开始对语文动情。此外,蔡伟教授非常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培养,讲求教学的低耗和高效。蔡伟教授尤其注重对学生教学方法的培养,他认为方法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实践智慧的核心;有法与无法,得法与失法,结果大相径庭。⑨蔡伟教授将其多年在中学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教学方法并讲究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模拟实际课堂,让师范生们独自处理这些课堂上的突发状况,逐个点评。蔡伟教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师范生,更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语文人,在这一过程中有辛酸、有疲惫,但对他来说更多的是欢乐和满足,因为师范生们的成长正寄托着他对未来语文教学满满的期望。
蔡伟教授是中了一种无法医治的“语文之蛊”,因蛊而“玩”语文,即始终不玩弄语文,也不被语文玩弄。⑧确实,他对新语文教学的执着与热爱是我们无法用苍白的文字表达出的,那就让我们静静地伴随岁月的流逝,见证这位语文达人在新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坚韧地奔跑吧。
参考文献:
①蔡伟、方蓉.新语文教学辩证[J].语文建设,2010(10):3133
②蔡伟.论教学形式系统[J].课程教材教法,2005(5):1925
③蔡伟.论艺术化语文的构建[J].新语文学习,2009(6):2632
④蔡伟.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277
⑤蔡伟.《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2012(4):4851
⑥⑧刘祥.蔡伟教授其人[J].新语文学习,2012(3):2930
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规范教育的起始点,加之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本,怎样保证小学语文的教育水平是当前相关人员重点考虑的问题。创建有序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基于此,应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提上日程,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重心所在。
2.创新小学语文教育途径的意义
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推动了多个行业的发展,其中也包含了教育事业。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时如果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课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育重心应转移到素质教育中,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果沿用老旧的教育观念,会发生教育水平较低和教育方法落后的尴尬局面,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得到实施[1]。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以新思路战胜旧观念,新方法代替老路子,做到真真正正的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改革,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层次上来。
3.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分析
随着小学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语文教学在发生了很大改变的同时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依然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水平欠缺、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带动学生积极学习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教学质量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鉴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引导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这些不足需要及时认识并抓紧解决[2]。
4.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创新途径
4.1 创建有趣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有了充分的兴趣爱好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就相当于帮助学生好好学习,如果老师能清楚意识到这一点,让课堂教学充分乐趣,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语文是一项十分开心的事儿,就好像游戏一般让他们乐此不疲。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的方式来丰富语文课堂,例如在教授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片段来导入到课堂当中,小学生能够在教师所营造的场景中深刻的了解到课文中的内容。在这种轻松且新颖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4.2 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的综合能力。想要有效、有序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超强的教材分析和理解能力,不断增强自身对语文基础教材的认知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所以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授课阶段,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延长教材的知识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和安排,对学生进行合理授课。利用流畅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渲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课堂中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授课,通过教学视频、学生表演、课后练习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这一课的认识。
4.3 大力采取引导与启发模式开展教学。小学时期的学生犹如一个新生儿刚接触世界一样,对小学时期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采用创新的方式与手段吸引和带动学生学习,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想,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深人思考,并不断加深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然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并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96-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幸运的,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赶上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能提升到这么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们又感到肩上的任务是艰巨的,怎样才能肩负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重任?我心中勾画出了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师的形象。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厚积累
有一首歌这么唱道: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为什么能让难题成为乐趣呢?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语文教师会努力为之,他做到――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烂熟于心。课程标准是从事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它的精神实质,他会在教学之前就领会好,掌握好。他会花时间去钻研、掌握教材体系。每册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每篇课文的教学因素,……他都会牢记在心,如数家珍。
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学精品了如指掌。对教材内容,当然应该非常熟悉,要求学生背诵的,他同样能背诵,同时他明白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他会以教材里的选文为“点”,以此“线”的延伸,作“面”的拓展,形成自己的“知识宽带网”。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会脱口说出王维的《桃花源诗》。
对当今政治、经济、科技等前沿信息略知一二。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接受信息呈现多途径。有时,老师还没有接触到的新名词,学生中已流传开了。他会不停地学习,读书、看报,获取新信息。课堂上,他会适时地向学生们介绍“纳米”技术,“克隆”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等
二、语文教师应该有宽胸怀
专家说:语文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新语文老师牢记这些名言,用一生的追求,一生的积累,去为学生夯实精神的底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顺境中能茁壮成长,逆境里能顽强成长。他会每日“三省”。既然先人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就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充满信心。他以学生为师,学生以他为友,学生和他互教互学,他和学生一起成长。虚怀以待前辈留下的教学经验和同辈创造的教学业绩。在他之前,有一大批教育家。从孔夫子和陶行知,从卢梭到苏霍姆林斯基,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他捧若至宝。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他更是推崇之、学习之。“激情”的于漪让他沉醉,“科学”的魏书生让他沉思,“人文”的程红兵让他向往,“鲜活”的李镇西让他发奋,……“结交天下名师而师之”是他的心愿。在他的身边,有一批安心、专心语文教学并呈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的教师。他会认真地向他们学习,他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博众知长,才能自成一家。
三、语文教师应该有高眼界
新语文老师重视通过教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他能从三尺讲台放眼世界,培养为明天社会发展不断创造的人。他记着钱梦龙老师说的话:我们看一个学生,不能总计较他今天学了什么,而要着眼于他明天能为社会干什么。他记着山东省高密一中语文教师李希贵老师说的话:教育就是要为人的四十岁准备着。他记着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他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他能够着眼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他们一生丰富的精神生活,一生的和谐发展精心准备着。
从教育的高度观照语文教学。那种囿于教材,只重视课堂的教师,那种就文教文,只以传授知识为业的教师被人称为经师;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育人教文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才被尊为人师。他懂得:教师在课堂上跟学生的交往,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教养,精神上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有无教育的意识。他能摆正教育教学的位置,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他的语文教学不会有钻死胡同的感觉,而时时出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四、语文教师应该有大智慧
一位名人说过:差的教师只是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是揭示真理。好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有思想、有激情的教师,他总是用研究的眼光备好每一堂课。他在备课时不会满足于把教参内容“下载”到自己的备课本上,不会机械地模仿别人。他会仔细领会教材的内容,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想尽办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每时每刻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他总是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手投足皆称楷模。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他自己必是一个读书爱好者,会营造出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为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他总是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智慧去启迪智慧。在学生眼里,他就是人格和智慧的化身。
静观中国近百年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语文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学科,是吸收外来思潮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直到1923年由、叶圣陶等主持起草了中小学语文科课程纲要,中国语文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化的课程。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着眼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开放性强,吸收外来思想活跃,文化氛围浓厚。
到1953年,随着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语文教育活动的发展深入,“红领巾教学法”风靡一时,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反响很大。1956年推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并提供了大量分科教学的实践经验,这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但只实施了三个学期就夭折了。之后段落分析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提问法、谈话法被看作唯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要求语文课堂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仍惯性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能提高考试分数的语言学教学上,片面关注汉语言学的系统知识学习,精彩的篇章被逐步分解为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本中的灵动没了,感受、领悟、欣赏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这样显然不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谈不上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联系教学实际,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问题重重。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老师的神话形象已不复存在,学生随意质疑,权威消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网络与手机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课堂上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越来越失去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学生实际,转变思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回归语文教学本身的意义。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性。”①语文教学应“它更多地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晤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②
然而要求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愿意阅读,并寻求共鸣,其实已属不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大量的快餐文化泛滥,新鲜刺激的游戏消耗着学生们仅有的精力。如何吸引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成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关键。
当人或事的具体情境与自己所处的情境相类似,就会产生情感共振,进而引起与此相似的情感冲动,这种心理现象即为共鸣。而现在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对很多情感比如苦难、坚韧、同情……缺乏体验。当然教师在讲授时,不能只从理论上灌输,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收效甚微。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当前热点人物的人生经历谈起,吸引学生参与讨论,进而列举古今中外相关的典型事例,去感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要创新教学模式,融入网络内容,体现一个时代语言文学活的精髓。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必须认清两个问题,一是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③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生选择也日趋多样化,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学生影响巨大,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又只会带来不良影响,既然网络之于学生生活是无法规避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直面它,因势利导,使之为我所用。反映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上,就要求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把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纳入日常语文教学之中。
但融入网络内容并不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或是播放PPT等单纯的教学手段,更要关注的是及时网络化语文教学的内容,使之更具包容性,更贴近生活。
语言是鲜活的,文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的语言文学不管是多么的驳杂,也是新时代的语言文学现象。逃避不是办法,无视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站在学生视角打量网络文化。从网络热点词汇、事件、文学现象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巧妙安排,引入传统教学内容之中。在新旧的对比中,从当下的情感体验联系扩展,一切在趣味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才能让学生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注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经过多年广泛论证和反复实验,终于出台。这一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课程理念的创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的标准、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熟悉新课程标准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条件,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自始至终予以贯彻落实。同时,要搞好新教材通研,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以达到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广实施,语文教师在教育舞台上的历史定位发生变迁,语文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基础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一名开放型教师,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新课程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很有必要。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具备先进、明晰的教学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主要在于如何看待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传统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作为开放型教师必须拥有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教改方向的先进教学思想: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对学生进行文学基本素养的综合性训练;营造民主、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建立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得在教学中切实转变过去的一些做法,如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解轻感悟。要创设民主和谐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情境,把教学当作教与学二者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学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始终充满真情、激情,让自己的一切活动都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是创新语文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语文课程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由国家制定,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统一性。语文老师的任务是忠实而有效地传授课程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成绩达到考试要求。这样,语文这个本应最富有灵气、活力的课程走向了封闭、僵化,走向了难、繁、偏、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整齐划一的: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使语文老师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了死胡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的莫大悲哀。因此,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角色到了非改不可的情况。
语文教学的创新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统一”走向了多样,语文课程不再是“课本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成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就是课程之一,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问的互动过程。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的现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问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文章的理解、语段的分析、语言的揣摩、文章感情的把握都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更有甚者,作文都是按老师设计的套路模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语文教师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宰。语言课程创新要求通过师生的互动,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教学相长,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语文教师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学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点讨厌语文。这里有教育观念的原因,更与我们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有关。
语言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涉及古今中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人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流淌着汩汩清泉。
创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还需要有钻研精神。因为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课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研究教材时要有创新,不要只看教参,要以自我研究为主,选准角度,突出新意,“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体现自己独到的看法。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钻研教材时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和语言特色,使教材的思路成为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处理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训练目标,大胆取舍,合理地使用教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富有探索实践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教学能力
创新语文课程理念的过程中,首先,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师角色转换中重要的因素。教师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其次,应该充分地了解和信任学生。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再次,应该不断提升自己。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会导致知识以更快速度更新。师生之问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应成为一潭活水,应该永远新鲜、充沛而不枯竭的创造之源。
课程创新将教师的自由空问扩大了,教师对教材有了自己的处理和开发的权力,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比较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的甄别、选择、重组、改造、开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也实施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案。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理念,结合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现状,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研究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被动地学习,其教学过程与学习行为都存在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够。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以及设计教学方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情的了解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观念问题、教学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对学情的了解并不深入,不仅表现在课前不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同样也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了解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主体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教育教学要求下,很多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放到主置上,但是其效果却不甚理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交流等都存在着问题,相互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思路,适应不了新教学方法等问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第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新课改的内容,并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到主置上,教师作为指导者与组织者,辅助学生学习。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与指导下,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体验交流、讨论、思考以及成功的喜悦。
第二,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变化与学习情况,设计适宜学生发展的教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出适宜学生发展的教案。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进而针对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策略。在这里,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与应变能力,才可以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三,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进行奠定情感基础。高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敏感的时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有效展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灵活、有趣、带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将此有效地转化为学习行动,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模式与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合到各种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思考,在完成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找到问题答案、获得新知,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效果,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创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在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上,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相信,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也必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忠毅.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改革;创新
一、引言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初中语文教育亦是如此。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学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改革,是各个初中学校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值得各初中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也比较强,所以纯粹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做了有益性尝试,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还是任重而道远:
第一,教材滞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初中语文教材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但是,语文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大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依然延续以往陈旧的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的一些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了,很多丰富的社会知识在教材中难以体现。教材的滞后性必然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落后性,过时、死板的教材内容与先进、灵活的社会最新社会实践严重脱节[1]。
第二,教学方法落后。一方面,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初中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忽视了初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还遵从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教师不断地出题、讲题,学生费神的做题、改题,这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也跟不上现代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步伐,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进程。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初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应用,缺乏实践就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局面。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学校和老师都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真正的应用。
三、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性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语言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时时奔着这一目标去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丰富教学手段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课堂要以更新的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2]。在高新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各初级中学一般都会配备多媒体等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起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开放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创造能力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培养新时代的现代化新人才。
合理利用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分角色学习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学习初中语文教材《孔乙己》时,如果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饰演孔乙己和掌柜等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习了教材知识。另外,还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视、录音机等都可能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有需要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类活动等,让学生们体会语言的美。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出示作者照片、简介以及春的美景的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自然就会体味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领会文章的意境了,声色俱佳的幻灯片的表现力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
3、注重实践教学
学语文不是目的,应用才是目的。学习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构建,而应用能力又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老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学效果。
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将语文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最好写出观后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朗诵比赛、小品、征文比赛等等文学类赛事,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够巩固课本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四、结论
总之,初中语文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要想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各初中学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