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物流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职业能力;物流人才;教改方案
Key words: occupational ability;logistics personnel;teaching plan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98-03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物流行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并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此同时,大批的物流专业方向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迈入社会,为物流行业提供很好的供给和充足的人才储备。
然而面对日益变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物流专业人才的供需关系上是否能达到平衡,具备专业知识但是缺乏从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要求,无疑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物流从业者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怎样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角度为重点,更好的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解决的就是当前的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手段之一。
1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
1.1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①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
②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
③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具体化、形象化为个人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本文里我们所指的职业能力可以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各个岗位要求而具有的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能力。
1.2 物流相关岗位 既然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使学生快速、较好的适应和满足物流相关岗位的要求,那么,在谈到培养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物流相关的岗位进行了解和划分。物流相关岗位,粗略的可以包括以下的三大类:操作层次的物流岗位、物流管理层次岗位和物流决策与规划层次的物流岗位。其中,操作层次的岗位包括司机、叉车工、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拣货员等一线岗位;物流管理层次包括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等中层管理岗位;物流决策与规划层次包括物流企业高层决策岗位、供应链管理经理、供应链规划等高层物流管理岗位。
通过对物流相关岗位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岗位大多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然而,目前部分的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视的多为讲授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认识、实践的操作能力等培养尚有欠缺。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挖掘影响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中的培养上,加强实际的模拟与操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教改方案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工程本科教学的专业限选课程,既对物流、供应链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有一定的讲解,又介绍物流以及供应链的形成、特点、规律与控制等内容;既包括国内外较为前沿的先进理念的说明,又剖析了一些优秀企业在解决物流和供应链问题时的举措。
同时,《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融合工程、管理、经济、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单纯的按照教材进行讲授,侧重于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停留在纸上谈兵,无法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概念,无益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谈不上实际的应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现代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和诉求,因此,笔者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角度,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以下的改进:
2.1 调整教授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根据大纲的总体要求,适当的扩充学时数量,由原来的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主要是增加了实践教学和案例讨论的部分。另外,在讲解过程中,如表1,以物流系统概念、功能和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供应链的构成、特点等基本理论内容为辅,这些只是让学生具备物流系统化、供应链的基本思想;而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感观认识、学习热情的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环境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代物流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成绩构成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如图1、图2一般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平均而成,这种考核方式对理论要求较高,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却无法体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也缺乏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反映。而在本次改革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这种考核形式既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能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把握程度。
2.2 调整授课关系,换被动为主动,搭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通常来说,一般的管理学课程大多数是以老师的单纯讲授为主,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上的理解,课后对教材的复习来加以熟悉,这样带来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完整,对关键内容的认识不形象,留于表面,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接受了专业的教育,但是最后只记住了几个知识点或是分散的几个概念。
因此,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三轮教学,对沈阳建筑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表2所示,其中,改革的主要一项内容就是借鉴国外seminar的教学方式,采用case study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逐步的尝试。
2.2.1 按照教学大纲的章节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是3-4人一组,这样基本每个核心章节都对应一组同学,人数的控制比较有利于前期的讨论、准备,和给每个学生表现与施展的机会。
2.2.2 进行任务的分配,重点章节对应知识点串讲和案例分析两部分,一般章节只有案例分析一个部分。知识点的串讲,是要求学生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拓展,制作成详略得当的幻灯片对全班进行讲解。而案例分析,则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案例的信息和数据,案例可以是单独的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案例的组合,只要其内在有一定的关联性,提倡学生能够搜集多个案例,分析比较后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的复述案例背景和内容。
2.2.3 以组为单位,根据内容制作45分钟左右的幻灯片进行报告,在报告过程中,必须包括提问、回答、总结等内容。由发言同学提出案例或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进行随机提问、或展开小组讨论,让其他学生对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复述、回答问题等,调动其他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整个课堂的听讲效果,
2.2.4 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和知识点的补充引申,或者对个别理解有误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纠正,并按照每组同学的表现和承担的工作量进行评分。
2.3 适当应用道具,实现“角色扮演”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供应链”、“牛鞭效应”、“信息共享”等相关专业词语的理解,利用一定的课时带领学生模拟“啤酒游戏”的过程,在游戏中,分配给每位学生扮演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的机会,通过30周的模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采购、销售与库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象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库存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牛鞭效应”,并启迪学生如何改进和解决这一问题。相比之下,这些内容如果只依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讲解,学生很难有这样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同理,在学习到JIT制造过程中“看板原理”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取货看板、生产看板和生产产品零部件的道具,并模拟生产组装流水线,让学生同时生产组装、同时更新和传递看板,启发学生观察看板的有效流动,以及看板的使用对于生产控制、库存、精益化生产的意义。在学生理解纸质看板传递的原理与作用的基础上,再讲授其他看板模式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2.4 实践环节贯穿知识体系 积极开展学生外出实习,广泛联系生产类企业,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笔者认为现场的参观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永远无法了解到企业的真正管理与操作,所以只有走进企业中去实际的观察,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联系和邀请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来学校定期开展讲学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就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这也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
另外,ERP沙盘模拟也是很好的教学补充内容,分组协作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发挥思考的空间。灵活多变的沙盘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不仅仅只涉及到物流的专业知识,而是把专业的知识贯穿到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去。最后的填表总结,教会学生反思游戏过程与实际知识的联系,更好的体会专业知识概念,在游戏模拟中去学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5 实习参观,实践演练 鼓励学生外出实习参观和“创业”,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比如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课余可以集体展开“超市”的模拟,通过对多种产品的展、供、销的过程,使学生对于怎样采购、采购时间、采购量的控制、库存管理、陈列商品、订单处理、分拣、运输等基本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此外,也可以就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模拟有实际需求的生产企业和几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按照真实的数据进行讨论和方案的设计,最后提交正式的“标书”,举办“招标”、“投标”的演练,举办“商务谈判”等。
3 总结
笔者作为沈阳建筑大学物流工程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在学校教学改革倡导下,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学,逐渐摸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于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也更加深刻,运用知识的实践意识在不断增强,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获得了较好的反馈。而对于任课教师老说,也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与提炼的一个过程,促进教师换位思考,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方向,不断探求教学的新思路。
但我们要看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工程的一门课程,进行尝试和改革,对于整个学科的改革完善来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怎样从整体角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学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挥更大的才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
参考文献:
二、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物流工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交叉的、复合型的新学科,与工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程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对物流工程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经济越发达国家越重视物流专业教育,从分布上看,美国院校最多,其次是英国,再次是德国、日本等。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物流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5所院校取得了物流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相对于学术硕士和在职硕士,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MLE)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实施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1.生源质量不同
专业型硕士主要为一线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要求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近年来全日制物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生源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也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
2.培养目标不同
物流工程硕士应具有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和评价及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能力。而学术型物流硕士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应掌握坚实的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思维和创新能力,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工程硕士更加看重实务运作能力,学术硕士更加看重科研创新能力。
3.培养过程不同
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个别院校采用3年制,培养过程包括三大模块:课程学习、实践教学、论文撰写。实践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实践能力在培养全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不仅要求要有足够的实践平台,还要求要有专业的实践指导,仅凭高校的自身条件和校内导师的力量很难达成。
4.导师队伍建设模式不同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招生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要求培养单位不仅要从数量上建设导师队伍,而且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衡量导师队伍质量的高低要以是否能胜任物流硕士培养工作为标准。一些院校物流专业研究生教育沿袭学术型培养模式,多由学术型导师单一指导,而他们相对缺乏物流实务运作经验。如果与企业导师的合作进行培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挑战性
1.思想与认识上的挑战
首先,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专业学位教育虽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公众对专业学位教育并不太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其次,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缺少必要的政策保障,经费、师资等投入均不足,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同等对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力度不够。第三,由于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加上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也普遍不高。第四,由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我国仍居主导地位,加上社会存在一定偏见,很多学生也不太乐意就读专业学位研究生。
2.导师队伍建设的挑战
首先,校外导师选聘存在困难,尤其是物流专业,因为物流行业刚刚在全国全面发展,社会上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导师资源。其次,在实施双导师制时,部分院校由于对两种导师之间的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容易出现重复指导或指导意见出现较大分歧的现象,使研究生有时无所适从,甚至会因此而影响了师生关系和指导效率。第三,大部分院校认为校外导师只是其聘任的兼职导师,其人事关系不在本单位,无法制定具体措施对校外导师进行有效管理。第四,还有部分高校对校外导师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校外导师参与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3.双导师制落实的挑战
首先,许多院校虽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实施双导师制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没有具体落实“分类培养、分类指导”的制度。比如,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共用一个培养方案、一个培养平台,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其次,校内导师不注重对专业型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延袭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第三,校外导师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校外导师只是充当辅助角色,基本不参与校内任何环节的指导和实践,实践和学位论文阶段基本上由校内导师安排。第四,校企之间在双导师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协作机制。如在管理、技术、制度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缺乏协作机制来进行约束。
四、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协作培养对策
1.去除各方思想误区,充分落实双导师制
要让参与的校企师生各方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深刻认识到双导师制的优点及在物流工程硕士指导中的必要性,去除思想误区,充分落实双导师制。
2.构建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构建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多方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位授予标准,共同搭建人才培养所需的优质资源平台,共同按照物流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就业机会,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难题,实现多方共赢。
3.建立多维导师遴选机制,优选专业导师
导师遴选工作由研究生所在高校负责,在选聘时要严把质量关。特别是在实践导师的遴选上,应关注不同维度: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要能够为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三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另外,在导师聘任中要充分考虑到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的结合,避免研究生理论学习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
4.开设校企合作课程,促进各方协作交流
为促进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培养阶段的工作,可以在课程学习阶段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发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实践和科研一体的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的开设,可以提升校内导师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校外导师教学指导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5.制定导师培训计划,提高导师指导能力
校内导师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企业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导致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存在缺陷。校外导师虽有企业工作经验,但其理论知识不足,亦会影响指导工作。因此,要鼓励校内导师积极深入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校外导师工作及研究现状,鼓励校外导师积极重返校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从而提高两方导师的指导能力。
本文主要以第三方物流(3PL)为考察对象,来讨论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问题。之所以强调是工业企业,归因于这样几点认识:(1)在社会分工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中依赖于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和中间品输送。(2)在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情况下,是否获取“第三利润源”则是关系到自身盈利问题的大事。因此,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与供应链不同,价值链是从货币评价的角度来理解纵向联盟关系的。以特定工业企业为核心企业,其上游企业一般向其提供原材料、中间产品,而下游一般为其提供销售渠道。从而,在广义价格体系下,物流系统就决定着工业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可见,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价值链视角下对物流成本构成的认识
尽管价值链是从货币评价来界定的上下游关系,但其实物形态仍是供应链系统。因此,以特定工业企业为核心企业,那么该供应链系统则由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构成。
由此,对物流成本构成的认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对采购物流所发生成本的认识。
由于工业企业所需原材料和中间品具有专用性特征,使得其与上游供应商之间往往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关系所衍生出的交易频率高,又使得上游供应商的产品供应与工业企业的之间可能形成高度匹配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成本发生主要在运输环节。
(二)对生产物流所发生成本的认识。
生产物流则体现为,把原材料和中间品输送到具体的工作段位上去。实践表明,这里的物流活动一般由工业企业的自营物流体系来开展。但在精益化生产模式下,也可以借助3PL来为其开展。那么此时的成本发生主要在仓储环节。
(三)对销售物流所发生成本的认识。
工业企业因所生产产成品的性质不同,其所面临的销售物流也会不同。所谓性质不同可理解为,产成品或属于工业制成品(如机床),或是最终消费品(如家用电器)。若是前者,往往采取订制化生产模式,此时的成本主要发生于运输环节;若是后者,此时的成本出了发生在运输环节,还存在于流通加工环节上。
二、认识引导下的成本控制目标定位
上面以工业企业为核心,分别在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阶段进行了成本项目解构。在成本控制整体最优的原则导向下,工业企业需要协调价值链各节点企业的利益,毕竟纵向联盟往往崩溃于利益分配失衡方面。
在以上思路指引下,成本控制的目标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采购物流方面的目标定位。
在借助3PL来开展原材料和中间品运输业务的情况下,应寻求物资装载的机载率最优效果。不难理解,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单位物流运输成本的最小化。同时,最大化的降低装卸次数。
(二)生产物流方面的目标定位。
上文已经指出,生产物流阶段主要存在着库存成本。诸多工业企业凭借自身的市场地位,将库存压力向上游转移,从而无形间增大了上游供应商的运营成本。笔者认为,在维系价值链稳定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仓储节点。从而,这里的成本控制就存在着一个节点布局的问题。
(三)销售物流方面的目标定位。
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销售物流而言,最终消费品的销售物流更具有复杂性。针对它的物流成本控制应值得注意的是,其关乎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从而应在流通加工、运输网点布局上下工夫。这就意味着,此时的成本控制应做到刚性和柔性兼容的效果。
三、目标定位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目标定位下,物流成本控制的实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对运输成本的控制。
由于运输成本在发生时直接受到油耗、路桥费用的决定,因此对它的成本控制需要采取间接措施来控制。针对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控制,需要增大单次机载率。具体的做法包括:重质在下、轻质在上的装载策略,以及通过拖挂箱车来提高单次运输量。针对中间品的输送,因其主要以配件为存在方式,从而可以直接进入工业企业库房来减少装卸次数。
(二)对仓储成本的控制。
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仓储设施,其成本的发生往往取决于进出次数的多寡,以及衍生出的运输成本项目。因此,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需要优化仓储设施的布局和数量。在存在着前向和后向关联的中间品可以存在一个库房中,从而减少库内运输成本和节约拣选时间。在布局上,应根据外部交通条件靠近上游供应商。
(三)对流通加工成本的控制。
如必要的物流包装、理化处理等措施,都构成了流通加工活动。此时因直接关系到产成品的市场形象,所以在成本控制上应规避不必要的浪费(即提高原料成材率),另外在遵循绿色、环保理念可以适度加工其中的经费投入,从而使工业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度。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针对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四、实证分析
2011年有色行业物流同比增长29.8%,其中,运输成本占57.3%,是控制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运输成本仍保持较快增长,但与上年同期相比,所占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近三年来,运输成本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利息等其它成本大幅增加的影响。
调查企业汇总数据显示,2011年有色行业物流成本费用率为7.4%,高于2010年0.6个百分点,高于2009年0.1个百分点。在整个工业行业物流费用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下,有色行业不降反升,显示出有色行业的物流布局有待优化、物流组织管理能力需要提升。2011年有色金属行业物流成本费用率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但仍低于调查的全部工业企业平均物流费用率1.9个百分点。而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视角看,我国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日本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物流费用率为6.1%,我国比日本高1.2个百分点,而在其它年份,这一差距一直在4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在降低工业企业的物流成本上,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五、小结
本文以特定工业企业为核心企业,其上游企业一般向其提供原材料、中间产品,而下游一般为其提供销售渠道。从而,在广义价格体系下,物流系统就决定着工业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此时的目标应定位于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阶段,在此基础上完成成本控制实践。
具体而言,在借助3PL来开展原材料和中间品运输业务的情况下,应寻求物资装载的机载率最优效果;在存在着前向和后向关联的中间品可以存在一个库房中,从而减少库内运输成本和节约拣选时间;在遵循绿色、环保理念可以适度加工其中的经费投入,从而使工业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142―05
一 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1] [2]。自1919年陶行知先生提出将学的思想和方法放到“教学法”的重要位置以来,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法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三中心”、比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虽然这些理论对教育过程中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关注不足,但却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的程序教学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以及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等,则集中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目前,我国创新教学法研究主要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等,还针对注入式教学的弊端,提出了新教学环境下的“感知―理解―深化”三阶段教学理念。但总体而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仍较为普遍,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多于互动、实践教学形式多于内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工业工程是涉及人、物料、机器等要素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的边缘学科[3],其相关基础理论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控制工程、运筹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设计、物流工程、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等,主要研究对象是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考察企业生产系统及物流管理各环节的运行、规划及设计,其教学过程必须先建立生产现场及企业物流的物理概念和感性认知。近年来,随着生产实习机会的减少,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及供应链运行缺乏真实感官,加上教材抽象的数理阐述,极大影响了工业工程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
为此,本研究以Flexsim软件为基础,试图通过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建设,系统仿真企业物流及生产系统的运行,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的虚拟环境中,并充分运用系统提供的设计方案与优化功能,引导教学环节的创新思维、教学互动过程,优化工业工程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 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内涵与功能
1 情景教学与情景教学平台
情景教学是提炼了实际生产后将教学目标、内容及角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真实感官,提供调动学生理性认识的基本线索,通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是情景教学的基本机理。情景教学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场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和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符合人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4],因此能较好发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教学平台则以经典实例为实践背景,将学生带入特定场景和角色,通过调动多维感官,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越,从单调紧张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解脱出来,激发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克服了常规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弊端,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可能性,对培养学生情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在工业工程及企业现场管理等专业课程教学的总体趋势是,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增加生产一线的现场教学。发达国家采用的双导师联合教学的两阶段模式,同时附以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演练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教学平台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和案例模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感知―理解―深化”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从而改变学生技能培养中局限于的注释与理论阐述的局面,突破有限课后上机实验的离散性实践约束。
2 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功能要求
根据现代工业工程学科的特点,这一专业实践教学应强调学生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企业生产系统方案设计和优化方法的掌握。情景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强化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特色。为此,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设计主要体现:学生动手操作与情景分析相结合、演示性与研究创新性相结合、计算机仿真与案例相结合等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创设生动的生产物流和供应链情景,引导学生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去观察企业生产流程、思考企业生产现场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案例库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Flexsim仿真系统则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过程的虚拟环境中,参与供应链规划与设计。根据情景教学平台构建的指导思想,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功能要求是:
可参与性
区别于以往工业工程教学法,本平台首先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注重训练学生基本技能,这一过程充满了学生和平台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参与实验模拟和角色体验场景,培养学生对生产现场的认知;参与Flexsim仿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案例环节,为学生进一步自己动手优化方案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可控制性
情景教学平台尽可能模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为了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教学效果,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应当在教师严格控制之下,由任课教师引导运行。平台的可控制性表现在:控制情景教学的进度,确保实验过程顺畅进行;控制访问权限,提高教学平台的安全性;以学生创新性学习为中心实行控制管理。实现整个教学平台全面控制与仿真实验重点控制相结合;尝试实验案例刚性控制与示范案例柔性控制相结合。
可优化性
本平台通过机器分析,可输出模拟系统本身的运行状态,从而为系统参与主体反馈系统(方案)参数,设计仿真实验和实施生产方案,引导学生对既定生产方案做出评价。其次,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和仿真模拟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可更新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实践等外部条件的变化,本平台提供的情景库、案例库及方案优化方法等,应根据生产实践和参数要求,可以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更新,从而保证模拟教学平台的广泛适应性,为不同生产环境及系统要求,提供不同的方案库、模拟案例库、方法优化以及方案设计思路。
三 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
工业工程与管理涉及企业物流系统设计、诊断、优化和信息管理等过程。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系统工程、物流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运作管理等)均可以使用该情景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功能要求,情景教学平台的核心系统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Flexsim情景模拟与仿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管理、师生共享的资源案例库等基本功能模块,还有方案优化与系统分析、学生考核、系统输出等辅助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在情景教学平台系统中,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现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描述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物理模型设计的全过程,系统设置了实物模拟场景、角色体验场景、仿真实验场景设计等三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实物模拟场景能让学生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等设施的布局。角色体验场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入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角色中,体验情境。Flexsim仿真实验场景设计是情景教学系统的重要内容,可根据生产环境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虚拟的实验场景自主设计。
Flexsim软件作为新一代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建立集建模、仿真和可视化于一身的真实生产系统的3D模型,能快速进行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模并改进,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还可以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模拟生产系统的运行流程。操作简便,易于学习,非常适用于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根据生产系统的设计要求,通过设定和选择生产系统参数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仿真,并在Flexsim中编制相应程序,模拟实际生产物流系统运行状况,并统计和分析模拟结果。Flexsim仿真实验的一般步骤为系统调研与问题分析、制定方案与目标、系统描述和假设、收集数据和信息初步处理、系统模型构建、确定仿真算法、建立仿真模型、运行验证和确认模型、系统方案分析、修改系统参数、重复仿真运行和分析,直至输出最优方案。(具体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系统参数决定生产物流系统的运行状态,建立的模型又制约生产及物流系统运行中的逻辑过程。通过查询资料库,引导学生修正系统参数;模型确认旨在判断前期建模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关于最优方案,通过优化及重新设计实现最优方案。
案例库是情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包括示范案例及实验案例。示范案例用于初学者了解及掌握Flexsim仿真软件,并熟悉仿真实验的整个流程及操作,学生可随时访问。实验案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编写,对每一实验均有标准模型、运行结果及系统分析,学生只有完成每次仿真实验,才能查看案例运行的结果,他们可自行对照标准运行结果,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模型及方案。案例库的建立和情景教学系统两者互为补充,情景教学系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弥补生产实践感性不足的缺陷,真正学会如何进行生产系统、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等的设计,而案例库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一定的内容,使情景教学的功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教师管理系统设置教师访问和更新指令,用于教师相关教学与案例资料、安排实验内容等,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同时监控实验教学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检查。
四 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的运行:企业生产与物流系统分析流程
1 现代企业生产与物流系统实物模拟场景
在工业工程实验室建立一个柔性化的、可组合式的现代生产企业小型生产过程及物流模拟系统,按照生产及物流设施布局图,装配物流设备,包括生产企业原材料入库、出库、半成品加工、生产流水线装配到成品入成品库各个功能环节的物料搬运过程,真实模拟制造型企业物流与生产计划控制的集成过程(如图3所示)。
2 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角色体验场景
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角色体验场景的设计,是以真实的工业产品为对象,在对产品结构分析和BOM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利用Flexsim物流仿真系统开展货位规划与设计的技能训练,设计立体化仓库(如图4所示),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货位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3 企业流水生产线仿真模拟实验
生产与物流系统实物模拟场景和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角色体验场景,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简要说明模拟教学平台的基本运行条件。当然,不论是实物模拟场景和系统角色体验场景,均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视系统情景库的更新频率而定)。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的仿真实验采取个人单独实验,完成实验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设计的方案并进一步优化方案。以下以企业流水生产线方案设计与仿真模拟实验为例,简要描述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的运行过程。
企业生产线系统描述及仿真实验目的
本模拟生产线系统是某生产车间的一条由简单的3道工序组成的“流水生产线”。在仿真模型中,原材料被运入车间的生产线,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检验三道工序,将加工好的成品通过运输机运送至货架。仿真实验的目的是:①让学生了解流水生产线的系统设计;②学会添加、设置、生成器Source、暂存区Queue、处理器Processor等常见实体;③利用Flexsim系统,运行流水生产线的设计,并设法优化流水生产线。
仿真实验原理
通过模拟微型企业简单的生产线设计过程,在完成产品结构分析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建立流水生产线的仿真模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理解生产线布局的基本方法。
仿真实验的步骤及内容
首先通过Flexsim系统创建生成器Source、暂存区Queue、处理器Processor等实体,具体包括三道工序对应的三名操作员。其次,对各实体设置合理的运行参数。通过一个全局表来设定原材料到达时间,设平均每分钟上流水线的原材料为20件,即每5秒到达一件,相应参数设置如图5所示。
由于本生产线仅模拟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所用原料均相同,各道工序加工后形态均不同,最后它将被加工成为成品运送至货架。本例中,利用发生器生成4种不同颜色的临时实体来模拟各工序完成后的产品形态。红色代表原料,黑色代表经第一次加工后的半成品,蓝色代表第二次加工后的半成品,浅绿代表成品(参数设置如图6所示)。最后,原料被加工成为成品后,由传送带传送至成品暂存区,任务执行器运输机将它们送至货架。
整个实验过程运行结果如图7所示,此为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模拟运行中的某一时刻截图。其中,红色实体(原材料)经第一道工序加工转变为黑色(在制品),再经第二道工序加工转变为蓝色(半成品),第三道工序加工后成为浅绿色(成品),最后输送机将它们从暂存区送至货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操作者会发现系统空闲时间分布以及生产线的均衡状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优化方案的设计。
通过方案优化和调整,学生在设计、运行、操作自己设计的流水生产线并与原有方案对照,通过运行结果分析,不断提出更加合理、优化的新方案。另一方面,在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查看实验案例库中关于流水生产线系统设计要求、参数和规范,对照学生自己设计的系统,总结设计经验、分析教训,加深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 情景教学平台的使用的效果评价及结论
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技术等,可以同时满足工业工程专业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利用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工业工程专业将为更多学生提供完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的机会。经过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西安部分高校的推介,反映良好。特别是对于生产管理与企业物流设施规划、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有所加强。应当说,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为探索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为我国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相关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过程的规划等,提供较为系统的借鉴。
从长远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乃至研究生教学,都应该从物理模型的角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能力训练,将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工业工程系统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也有利于在借鉴和引入西方的“两阶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使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所有实践教学朝着更加系统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将更好帮助学生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则适应现代工业管理不断发展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化环境,完善、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感性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EB/OL].
[2] 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73-75.
2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的构建途径
2.1从企业实践和日常生活汲取素材
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实践到认识,可以看作是思维归纳的过程,而从认识到实践可以看作是思维推演的过程。企业物流实践是构建物流案例库最重要的素材来源。物流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已经深入到企业各个层面。众多企业围绕物流战略规划、运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积累了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选取典型的企业物流实践事例,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能够增强物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应积极加强与物流运作良好的企业的联系,拓宽校企实践教学合作的渠道。专业课程里涉及的某些知识由于概括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往往不容易使学生接受,形成所谓难点。对于这些难点,如果设计恰当的案例,在其产生的情景中理解其产生原因,可能就比较容易掌握了。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教学案例。举个例子,ERP的逻辑流程初看上去很复杂,不好理解,但是其与举行家庭晚宴的过程其实非常贴近(见表1),以此为例进行教学,既富有生活情趣,又易于使学生接受。
2.2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资源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快速掌握知识的良好途径。一些重要的物流门户网站,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网、万联网、itpub技术论坛、物流沙龙logclub,汇聚了大量的非常有价值的物流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规划报告、物流运作案例、物流书籍、物流软件等,这些资源大多为会员提供,并可免费下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从最初的电子邮件、BBS,发展到即时通信、博客、微博,再到专门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人人网、豆瓣等,已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最快速、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社交网络也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青睐,逐渐成为专业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很多物流专业人士注册了博客、微博,交流物流行业发展时事动态,分析物流管理及运作实例,传递物流理念和观点。对这些资源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归纳提炼,将有力地促进物流专业案例库甚至知识库的建设。
2.3重视科研成果案例化
教学与科研都属于大学的主体性工作。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支撑,二者应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科研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果将其以案例的形式转化为教学内容,必能够有力提升教学内涵。一项科研项目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预研、立项、实施及结题等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会涉及一些理论、方法或工具的应用,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系统和深刻地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比如交通运输规划类项目一般包括交通调查、数据分析、规划模型、方案形成等阶段。交通调查涉及到交通数据采集工具的运用,数据分析涉及数据处理、预测方法的运用,规划模型涉及到优化理论、方法和软件工具的运用,而方案设计则体现了归纳、决策能力。将这些项目执行中的典型事例穿插在教学中,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性效果。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新思路、新观点、新模型、新理论或新方法等。对此类成果进行提炼,使其语义化、模型化、数字化,并将其融合在教学中,将丰富学科和专业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某一章节内容,扩充讲解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自行阅读综述文献,促其掌握必要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其次,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适当增加难度,选择某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重点讲解,在供应链类型与构建章节,引入再制造供应链设计研究;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章节,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章节,引入供应链网络鲁棒性概念;第三,将自己研究的阶段性想法或成果在教学中与学生讨论和分享,比如可拓性评价方法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在供应链网络建模中的应用等。此外,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都可以从项目中寻取素材。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掌握项目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其获得初步的项目管理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连锁店、超市这两种商业经营模式已成为我国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20%,超市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增长的巨大动力之一。
一、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现状
1农村连锁超市发展迅猛,需要提高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据有关方面统计,商务部最终核准了2373家企业作为2007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随着商务部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的连锁超市形成迅猛增长的趋势。从超市内部看,由于我国超市连锁水平较低,很多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造成物流活动分散,超市自行采购并由供应企业自行送货,采购批量小,采购成本很难降下来。
2物流信息技术手段落后。我国许多连锁超市内部缺乏应有的通信系统,总店与分店之间无法及时进行业务指导、销售管理、信息交流以及商品配送和调剂。大部分连锁店的配送中心尚停留在商品配送的人工管理和记账水平上,未进入电脑联网阶段。配送中心支持决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很不完善。缺货断档或库存积压现象严重,降低了要货、送货的准确度。此外,许多连锁超市与其供应商之间基本上不能及时进行数据交换,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货物在库状况和在途状况。超市与供应商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未能被广泛应用。
3标准化程度低。目前,绝大多数连锁超市都能做到门店统一,但在商品容器及有关的装卸搬运、存储、运输等设备方面未能实现统一的规格化和标准化。作为连锁超市的最主要的信息手段一一条形码技术,也只在POS系统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运用,库存、分货拣选等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至于顾客服务、品类管理、销售、结算等几乎无标准化可言。
4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整合,第三方物流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长期受行业限制和地域分割影响,第三方物流的物流网点没有统一的布局,小、散、差的状态较为普遍,像“海尔物流工地”那样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屈指可数,而在分散状态下的配送中心规模达不到提高总体效益的程度,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导致供求双方的积极性受挫。HtTp://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营管理者对物流成本认识欠全面、理解欠充分,导致物流成本控制缺位。超市企业物流成本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得经营管理者很难看到物流成本的全貌,以致过度强调服务水平而不计物流成本。在连锁超市企业,管理阶层重经营轻管理,重市场促销、价格战和销售额而轻核算。
2在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实践过程中,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标准。在认识物流成本方面,不同物流专家考虑的方位各不相同,计算范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超市是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各超市间无法对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这影响了经营者发现物流成本中存在节约的空间,对其重视不够,为此,应对其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分析。
三、对策和建议
1提高员工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超市多数的员工对于物流和物流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要想实施高效物流活动及成本管理,第一步就是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特别是中高层领导者对物流及其成本管理的认识。要正确地认识物流的概念及其在超市经营中的作用,即超市物流是提高超市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增加超市利润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正确认识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物流成本管理的系统性,以系统观念、整体思想保持物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成本之间平衡。切忌将物流成本管理看作只是财会人员的工作,或者仅仅是物流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的事。实际上,超市物流成本发生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回收物流等。
2构建高效率的物流系统。物流系统关系到超市的竞争力、盈利水平,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超市的物流系统。对超市而言,物流系统的优化就是要结合超市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根据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理论,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在于从物流的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环节。也就是说,超市的物流管理部门作为直接对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负责的部门,理应成为物流系统优化的主导者,同时还要涉及生产、销售等部门,从而对降低整个超市的物流成本来说,超市构建物流系统并使之高效率的运作是其必不可少的手段。
3加快农村超市配送中心建设。农村人口分散,离商品集散地都有较远的路程,特别偏远乡村道路通车困难,一方面,不利于大家电的运输,另一方面,增加了营销成本。农村交通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也给售后服务带来不便。因此,配送的中心的建设是农村超市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和支撑平台。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进一步扩大连锁企业和农村超市的配送率,不断提高配送商品的质量。同时,要加强销售终端的管理,为扩大主渠道进货创造条件。
四、结语。我国现阶段已面临着全面对外开放的销售市场,未来的10年,中国将成为国际商业集团竞争的主战场,这种局面使得连锁经营竞争更加激烈,而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巨大障碍。物流要真正成为我国连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必须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教学模式;课程需求与供给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2402
物流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类中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并且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因此,物理管理课程自从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以来,就一直受到重视。尽管各大高校增设物流管理相关课程和专业,但是多数院校由于教学模式落后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呈现出“企业需要人才,人才没有合适岗位”的结构错位现象。因此,很多高校从市场需求、教学媒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对物流管理专业和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物流管理课程的需求与供给定位
物流管理课程的需求是指企业、社会对于学生在本门课程的要求,课程的供给主要是指物流课程将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能力、技能。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物流管理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物流管理是一种运营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物流管理课程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相关技能,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相应的从业实战经验,最终能够胜任制造业、服务业的企业运营管理职能。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物流管理岗位缺口甚大,北京上海的中高层物流管理岗位缺口甚至达到百万。国内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自己的物流管理岗位和部门,国内一些大型公司也开始尝试设置物流管理专员、区域物流经理等职位,比如中粮集团,最近每年都以高薪聘请各级各类的物流管理专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分工会越来越细致和专业化,物流管理课程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现实的课程需求,根据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课、集中实践环节四大板块。课程内容要求突出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从教学方法上讲,需要学校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校企结合、对口实习和工作的方式。现代物流模式已经发展到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物流活动的参与者也由企业逐渐扩展到政府和公共部门,物流活动的目标也有原来的成本节约演变成为战略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能沿袭传统的运输成本优化思想,而是要深化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等最新观点的认识。
从课程供给角度,课程模式主要有职业发展型和概念理论型。对于高职类学生,针对行业、职业和岗位的行业性课程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本科生,由于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型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因此职业发展型的课程模式比较有利。对于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课程模式,应该围绕概念型和综合型展开。纵观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模式,美国对于物流理论的要求不高,主要根据物流从业资格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德国的物流课程则由企业提出需求,有学校完成教学安排。因此,课程的应用性程度很高。日本大学的物流管理课程重视技能培养,而对于理论挖掘则不够。
2目前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课程一般是以市场导向和实践的理念为主,围绕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课程主要围绕相关的物流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如物流地理课程等)。国内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的初衷与国外基本一致。但是,在课程设置实践上,对于功能类课程比较重视,对于战略类课程、系统工程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则重视程度不够。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上,将物流技术课程简单堆砌,缺乏系统性的结合,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作为“第三大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首先在实务界发展起来,因此这门课程从开始设置到现在都带有强烈的实践性。正是这种实践性,也带来了课程设置的技术性,而忽视了其中的系统性。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不仅物品的流动是重点,物品的存放和储存也是整个物流管理的重点,成本的核算也是一个整体,所以,将物流管理课程片面的细分,最终导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也将导致物流管理作为一种系统化管理的初衷。
(2)教学方式趋于传统,课程内容陈旧。目前许多高校在本科阶段都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其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从物流管理的教学目标来看,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制造业和服务行业中进行战略上的思考和运营上的操作,传统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根本就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许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基本将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对应,这是不对的。
(3)实践课程过多依赖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性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目前,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面对中小制造型企业的物流专员工作。而高校的物流实践案例基本都是大公司的成型案例,不适应中国制造业和中小型企业。只有学生自主的探索案例,积极参与物流管理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物流管理作为系统性和实践性的一面。
目前,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课程。但是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还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对于解决区域物流成本高、流通体系和物流环境薄弱的发展瓶颈还有差距。因此,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将能更好的培养物流人才,服务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
3基于课程需求和供给的物流管理课程模式
既然物流管理课程基于目前实践的需要,而本科院校提供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基于目前的实践和现状对物流管理课程进行系统梳理。笔者认为,引用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法将能促进课程的需求和供给的统一。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各个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学生的定位来选择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教学型院校,可能培养与市场高度接轨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合适的,这些学生毕业之后马上就可以面对市场。而对于研究型院校,需要重基础和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强调物流管理的战略层面。在此基础上,需要构建合理的物流课程体系。应用型物流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原则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知识面宽、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梳理后,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目前优秀物流管理师资的匮乏,理论和实践不能并重的情况,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委托教师在企业担任运营类的管理工作,使得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针对课程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我们需要采用项目化的方式来设计物流管理课程。将物流管理课程按照职能或者价值链分类,将每一部分职能做成一个项目,通过职业活动项目让学生学习理论和技能。通过物流管理课程的“课程需求设计—案例导入—任务实现—项目总结”,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案例导入阶段,通过网络展示真实物流企业运作案例,使得学生对物流管理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需求设计和任务设计阶段,老师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使得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的目标体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教师讲解阶段,老师可以根据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项目的知识点,示范项目中的具体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物流管理职能的认识。任务实现阶段需要回归到目标层。在学生理解了物流管理的目标之后,可以模拟或者现实完成实际的任务。教师通过监控学生的实现过程,可以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在项目总结阶段,学生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陈述。学生之间相互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协同解决问题。
物流管理教学模式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由于这门课的实践性,所以需要采用课堂试验模式、职场模式、赛场模式、市场模式等形式来完成课程任务。例如,通过让学生参加啤酒游戏,体会需求扩大的效应和做法;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合作,介绍学生到企业和大型展会进行短期的体验式顶岗实习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物流理念,沟通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将课程学习延伸到企业运营管理赛场,锤炼学生的物流技能;最后通过市场模式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通过虚拟运用一家物流且或者一家企业的后勤服务部门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运营实操能力和创业精神。
4针对创新物流管理课程模式的建议
新的物流管理课程模式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硬件环境上看,积极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加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中。
其次,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要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教学硬件设施。比如,一些手动沙盘模拟和电子沙盘模拟等形式,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牛鞭效应”等物流需求扩大现象。逐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来模拟“第三方物流”操作。此外,还要企业形成积极的互动,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物流操作实习基地的形式,让学生有去物流配送中心、物流规划和调度中心等处实习,让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有一个质的认识。
从软件建设方面来说,新的课程模式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物流知识,始终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所以在软件建设中,一定要求教师具备物流管理的从业资格和理论素养。物流管理自从提出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只有教师对物流实践和理论的良好把握,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流管理。例如,目前出现的甩挂运输模式、应急物流管理、第四方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形式,都是物流管理中的革命性事件。只有理解这些新的趋势,才能更好的做好物流实务工作和理论延展。
参考文献
[1]魏杰羽.以工作职责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7).
[2]刘丁有.我国物流业的国际比较及发展措施[J].理论导刊,2002,(7).
[3]王科.物流人才供需:一道待解的平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0).
关键词: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3003
1 引言
物流工程是以工学学科为理论基础,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学科,并融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思想,交叉边缘学科特征明显,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因此,从事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工程应用技能。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项目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人才。
2012年,我校应用CDIO理念,坚持“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的原则,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突出构建了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能够把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是新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对实践教学体系一直在探索。目前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本科教学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常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虽然工科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通常还要经过1~2年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发挥工程师的作用,这样,很大程度会削弱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实践教学资源。
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物流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验室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学校都集中力量抓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新专业的投入相对不足,也造成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性。
物流工程是交叉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泛。在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办学背景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缺少对口的实践教学指导。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被放在了次要位置,造成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研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简单或匮乏,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的效果。
(4)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通过实践报告以及遵守纪律情况等,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实践效果。对于指导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造成老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热情不高,研究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CDIO工程教育为理念,以现代社会大工程为背景,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教育部物流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增强其在社会上就业竞争力出发,我们制定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案设计、实践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为实践教学目标。因此,从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两大方面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非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崭新思路。结合我校面向中国东盟贸易区物流工程综合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增强本科生非专业素质教育,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为出发点,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物流工程非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1)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体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德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树立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在CDIO设计中,教师主体是C,学生主体是DIO。教师要科学构思学生职业发展的几条主线和职业发展的本质。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划的路线,了解到职业发展中要充分理解开设课程以及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物流工程职业发展教育从行业认知见习开始,形成学生的初步技能和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学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实验室参观、专业介绍或项目展示等内容,让学生认识仓库、中转场站、港口等物流节点基础设施;认识物流货架、包装机械、包括叉车、牵引车等搬运装卸设备、包括托盘、集装袋、集装箱等集装化设备;认识现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研,了解物流工程的逻辑和业务本质以及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学生入学后,以个性化辅导为核心,通过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有效调动学生渴望成才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参与竞争的内在动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
(2)创新创业能力。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树立全方位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理念,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设定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实践能力。
坚持以拓展职业能力为重心,寓能力提高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设立社会实践学分作为毕业的必修学分,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就业工作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和环境,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带动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发展。
3.2 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作为地方性的211本科院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充分汲取CDIO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构思、方案设计、项目制作与实施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不断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以CDIO项目作为实践课程体系的主线,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设置四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级项目设为毕业设计项目、二级项目设为专业科研实践情景化项目、三级项目设为课程设计项目、四级项目设为学期课程项目。每一级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各个级别之间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巩固、运用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基于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以一级项目为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学期课程实验项目。
学期课程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及相互间的衔接关系来确定学期项目的安排。在学期课程项目教学中,以学生文本,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学期项目设置了“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的层次化实践教学架构,基础层项目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控制工程技术、数据库等课程实验项目;提高层项目包括物流工程技术、机电传动控制、配送中心技术、物流运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仓储自动化设备等课程实验项目;综合创新层项目包括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实施、ERP应用、采购与库存实务等课程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
(2)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课程设计实践项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技能。从第四学期到第七学期,根据核心课程学习的逐步展开,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内容,每一个课程设计项目针对某一个实际物流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课程项目设计实践。学生以设计具体任务为核心,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计算和设计,得出项目的总体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提交合格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主要设计项目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动态网络开发课程设计、物流工程技术课程设计、配送中心课程设计、运输调度课程设计、仓储自动化课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行业物流供应链设计、生产企业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等。可以使学生在机械基础设计、物流设备选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应用软件开发、物流系统控制等方面得到较好的锻炼。课程设计实践项目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
(3)科研实践项目。
科研实践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专业技能。根据物流信息化、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和物流经营与管理四个层面来创设问题学习情境,实行导师制来完成。在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思(Conceive)问题空间(如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定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在第五学期,通过项目的前期调研,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提交合理的项目构思报告;在第六学期,学生根据项目构思报告的要求,对项目进行方案设计(Design)、计算等,提交合理的设计和解决方案;第七学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工程项目内容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或者通过仿真来完成,形成项目实施报告,通过导师组的答辩通过后,提交项目实施报告,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学生在该环节的教与学中,从科研实践的要求实际参与了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真正发挥自己的所学知识及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就的快乐。学生在每个典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按照完整科研工作过程进行训练,通过系统化项目的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4)毕业设计项目。
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物流工程的应用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力求做到真题真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题目。在学生一人一题的原则下,以双向选择方式决定师生的指导关系。在毕业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给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获得审核通过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方可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更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模式和实现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非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时跟踪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从制度上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2)建立职业指导团队。
建立以职业咨询和专业教师为主的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有组织、有计划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非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3)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多角度学业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题研究、实际操作、撰写论文、提交设计方案、现场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形成多角度的学业评价机制。
(4)提高师资队伍培训。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出台激励措施,使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考核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保证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5 结语
作为培养物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有层次、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卫华,王成林.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技术,2009,28(3):4042.
[2]马乐,李楠,张莹莹,郑璐,陈玲.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09311.
[3]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4]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32-02
一、引言
中南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是自2002年起,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中开设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的基础上,于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立的,同年开始招收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是物流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对物流专业的毕业设计在方法上与实践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并能运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原理、方法、技巧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1,2]。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有关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其在物流实践中的运用,具有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物流工作和开展有关物流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
因此课程不仅仅要讲规划理论,还要注意务实,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解说、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案例选择
在物流规划教学中,生产物流系统、仓储与配送系统、运输系统、信息系统设计与规划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部分,而且这些部分的规划内容既牵涉到较难理解的数学模型和规划理论,又包含了规划的实际实施方法和新行的科技技术[3-5]。因此,各部分的案例选择应该能同时体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以便学生学到规划理论方法的同时掌握规划实行的技术,有利于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分理论方法案例和实际技术对几个部分的案例进行选择和分析。
1.生产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①洗衣机生产区域布局规划。理论方法学习采用洗衣机生产系统规划为案例,分析其厂区物流系统。应用SLP方法,确定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和非物流强度关系,从而确定各作业单位的综合相互关系,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和面积相关图,根据物流合理化原理对厂区重新布置,为厂区的设施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并最终确定厂区的规划方案。②上海通用生产系统标准化。实践技术学习采用上海通用生产系统标准化的案例,说明精益生产方法的实际应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对生产装配工作场地采用精确的物流量和非物流量分析,标准化场地布置方法,并采用可视化的生产作业流程,采用不同的颜色和标识进行视觉化管理,使生产工人可以迅速、快捷地确定生产装配工具、物料的位置、生产线边物料量的多少、是否缺货,并对工人拿取工具、零配件的时间、装配机器的动作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明确生产过程的瓶颈在何处。同时,公司对生产现场采用5S管理,消除浪费,改善作业环境,减少线边的库存。
2.仓储与配送系统规划与设计。①超市配送中心选址。选址理论学习以超市配送中心选址为例。某公司在某新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广告宣传后,得到了8个超市的订单,由于该新地区离总部较远,公司拟在该地区新建2个配送中心,用最低的配送成本来满足该地区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之后,已有4个候选地址。从候选地址到各个超市运输成本、每个超市的需求量都已知,选择其中两个候选地作为仓库地址,使总运输成本最小,应用P中值法建模求解。②电子设备生产企业的中心仓库规划。以湖南某家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实际运作情况为案例,以“高效、低成本精益物流快速响应精益生产”为基础,以“产能规划、生产工艺流程、工位布局、生产节拍”等为依据,通过对仓库内物流节点(入库暂存区、高位立体货架、拣货配送集结区、工位暂存区等)布局优化,对入库口装卸作业能力、库房仓储能力、物流流动路线流量分配、分拣配送能力的定量测算,对“物料入库装卸、物流流动路线、拣货方式、配送节拍”等各环节进行综合整体优化,提出涵盖“库内物流量测算、物料节点布局、各种可行分拣、配送方案效率测算分析和选优,入库卸货能力优化进行库内点位和面积的规划设计。要求实现物料的收发、存储、分拣配送以及成品的存储、过程搬运等职能,中心仓库系统要与生产工艺流程及订单执行结合起来,处理物流作业与生产、配送之间的无缝连接,重点涉及物流系统与生产系统衔接的系统化搬运分析(System Handing Analysis,简写为SHA)和物流中心规划(Distribution Center System Planning,简写DCSP)。
3.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①运输航线航班设计。理论方法学习采用运输航线航班设计案例,某公司承担4条航线的运输任务,公司如何配备船只以满足所有航线运输的需要。将船由多余船只的港口调往需用船只的港口为空船行驶,应采用合理的调度方案,以使“调运量”最小建立运输问题。用表上作业法求解这一运输问题。②湖南省衡阳祁东县凯迪生物质电厂燃料运输方案。以湖南省衡阳祁东县凯迪生物质电厂为对象,计算生物质燃料从收购站到电厂即次级运输的最小碳排路径。祁东凯迪生物质发电厂项目座落在湖南省祁东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由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250亩,总建设规模为2X12MW机组,配2台48t/h生物质锅炉。该项目2007年12月经湖南省发改委评审核准,它利用稻壳、秸杆等可再生资源为燃料进行发电,年运行300天,年运行时间7200小时,燃料来源是祁东县所管辖的乡镇,燃料为稻壳、稻秆。祁东县辖19个镇、4个乡,包括:洪桥镇、白鹤铺镇、金桥镇、鸟江镇、粮市镇、河洲镇、归阳镇、过水坪镇、双桥镇、灵官镇、风石堰镇、白地市镇、黄土铺镇、石亭子镇、官家嘴镇、步云桥镇、砖塘镇、蒋家桥镇、太和堂镇、马杜桥乡、凤歧坪乡、城连圩乡、四明山乡。采用物流运筹学的车辆路径问题原型建立生物质燃料的运输调度方案,使运输的总距离最小。③快递企业运输调度规划。伴随着件量的增长及产品驱动,快递的陆运网络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运输中出现的空驶问题,通过运筹学建立最优化工具,实现“短途单边集合+长途对开”模式,降低空驶距离。从物流规划的角度来说,即找一组环路(route),每个route可以是从任何一个节点为起点(也就是多depot的问题),并且满足物流运输时间衔接的约束,从而使车的空载率达到最低,车的空载率用空载的总行驶距离为衡量指标。规划内容为各个节点发出哪些车,每辆车何时发出,并且走哪些边。单程干线到车时间与下一环节的衔接原则形成对开或循环的多条单程干线,需在对开或循环所关联干线的发车时间前,提前4个小时以上到达(特殊情况除外),便于车辆及时装卸货后继续行驶。
4.信息系统规划。由于物流信息系统理论学习开设有专门的课程,这里只选取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使用新兴技术案例。
大数据在物流行业拥有广阔的机会,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也应随之升级。大数据技术目前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快递路线的规划、货物的跟踪、跨境电商平台等领域,甚至连物流行业其实最关心的配送司机健康状况问题,也能通过大数据进行监测和管理,相关实践案例是RateLinx企业研发的大数据分析软件。RateLinx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帮助实现物流管理的深度化和精确化。其大数据的全部潜力显著降低运费支出通过基于数据分析的物流软件来实现,利用收集的发货数据建立预测引擎。其大数据功能有:(1)数据收集。RateLinx创建了功能强大的数据集,具有了标准化的实时性,这是运用大数据力量的关键。ShipLinx运输管理系统(TMS)软件工具集成与企业ERP/WMS外的数据收集,结合企业的运费发票与TMS数据,通过RateLinx运费支付和审计,以提供一致和全面企业供应链评估。(2)诊断。通过包含在ShipLinx TMS,可定制的仪表板测量和监控企业的策略的实际利率,数据从仪表盘提取并带入物流优化建模环境,形成综合智能运输方案。(3)综合货运信息。在建模环境中,强大的数据引擎从仪表板的数据分析开始,并考虑现实世界的约束,充分利用企业的历史货运数据进行预测。通过评估和测试,预测分析揭示如何优化货运方案。这种综合航运智能反馈到ShipLinx和载波数据,因此可以在仪表板视图它作用于优化的机会,因为他们来了,在现实的时间。这些分析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运营商的定价风险。
三、结语
利用案例法教学可以让课程中的许多抽象概念形象化,对复杂原理理解更加直接灵活。通过对物流规划课程中关于生产物流系统、仓储与配送系统、运输系统、信息系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的选择和编排,有利于系统的学习物流规划原理和复杂理论,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燕宁.物流系统规划课程内容探讨[D].广州大学,2005.
[2]孙宇博.基于应用型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探讨[J].物流科技,2014,37(7):2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miss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skills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society, unfortunately our cognition of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skills with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is always bias and leads to substantial invalidation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 as an example, pipelining out the three sticking main symptoms and appearanc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into nine ideological stratifications for the long-standing problems to make deep root cause analysis, puts forward the six strategies or initiatives of the quasi business unit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SAP CPIM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coach-wa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ed curriculum system, no gap and seamles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ubculture educational promotion, it also explain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reform and its histor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PIM; logistics management; training scheme; course system; coach-way model
0 引 言
大W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管理技术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但我们对管理技术与技能的认知与社会的需求总是存在偏差并导致教育某种失效。本文主要结合作者20多年来在行业龙头企业从事技术和中高层物流管理工作的切身体会感受和8年来一线教师与基层管理的经历,并查阅了美国、德国等在该领域高校的相关策略、举措与教育管理文献,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针对三个主要症状与表象,从九个意识形态方面对长期存在的问题作根源分析,提出准事业部组织结构变革、CPIM与SAP 式专业定位、教练式应用型教学、职业认证式课程体系、切合无缝式实践教学、亚文化教学的改革策略,并阐述这种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历史意义。
1 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
1.1 专业概况。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国家教育改革一号国策下较早一批的独立院校,承载着国家高校改革的梦想与寄托。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2009年被授予福建省特色专业,年均招生规模约150人,2009年建立了ERP实验室,2015年建立了仿真实验室,专任教师约10人,目前有副教授4人,双师型教师4人,校企合作企业约20家。
1.2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上课出勤率不高,课堂纪律不好,课后很少有学生看书,考试突击,作业完成马虎。同行交流反应情况类似,似乎是现代高校的某种通病。
1.3 部分学生对就业环境不满。“其实很多物管专业毕业生都没从事对口工作,从事过仓管和快递工作的同学发誓他以后再也不会去搞物流了。”这是嘉庚物流管理专业2013界毕业生的原话,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对物流工作环境的不满。
1.4 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主要表现在企业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岗位普遍紧迫需要有SAP使用经验和CPIM职业认证的人员,而高校的课程体系普遍长期滞后,ERP实验室建设普遍流于形式。与此同时,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高校却能紧紧围绕全球业界的主导需求开展教学工作。
2 物流管理专业问题分析
针对上述列举的三个主要现状,从专业战略偏差、管理兴国迭代与变迁、管理气质培养路径、教育者认识差异、专业培养方案定位分散、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专业教材背离、就业理想偏差和从业与学科特点九个方面做意识层面的根源分析。
2.1 专业战略偏差。愿景(vision)也称远景。为什么还有极少数高校把物流管理仅定位在“致力服务于大型制造企业”?这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观念与战略意识,也决定了对学生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推动力与影响力。自从20世纪60年代MRP计算机化辅助管理进入了研发、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制造企业后,普遍成立了新的多功能集成化职能部门――“物料部”,主要负责生产计划、物料计划、作业计划、采购计划、能力计划,并负责订单处理、仓储与配送、客服服务、运输、报关报检等。这样一个职能部门上接营销部、研发部和公司战略,下接IT软件开发部,并与人力资源部,财会部,工业工程部和生产部相互衔接,构成了整个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心或中枢,就如MRP是ERP的核心。其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在MRP环节全面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使事后财务变成了与业务同步联动,在进一步完善的ERP管理中取得了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有效联动和协同,力图使业务流程无缝链接、不断增值和不断标准化,以取得更大效率与效益。这是一个制造单元的现代管理,其各职能部门的链接可以称为内部供应链管理,当把集团企业各个业务单元依托MRP/ERP链接起来可以称内向供应链管理(Inner SCM);当把集团企业各个业务单元依托MRP/ERP与外部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等链接起来统称为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在云计算平台与移动设备下实现移动、远程与虚拟办公。企业在物料部管理人才录用上与高校的物流管理对接,这种认识有助于高校经管类各专业的合理定位、资源分配与预算,如专业排次、招生分配、师资配备、ERP实验室建设等。
2.2 管理兴国迭代与变迁。科技兴国的首要在管理兴国,前者是树,后者是土壤,没有肥沃至深的土壤,就难有根深枝壮的大树。以前一国的管理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高校的工商管理MBA专业,近年来,也普遍有种意识,围绕企业的人、财、物、信息,财落到了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物落到了物流管理专业,信息落到了信息系统与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退守至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或专业,一小部分还固守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现在是MRP/ERP主导的制造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者不断地快速成为了企业的各级管理者直至高层管理人员。此外,传统MBA专业也推出供应链管理专业。这是否意味着一国的管理人才构建已从传统的工商管理MBA走向现代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BA。
2.3 管理气质培养路径。当机器取代工人时,它解放了工人也解放了管理者,当实现“机器+工人”的作业模式时,它绑定了工人也缓解了管理者,进一步到“软件+职员”的业务运作时,它绑定了职员也一样缓解了管理者。MRP系统是生产、物料、作业、能力的计划中心,为高管决策提供保障,MRP运作容不得人浮于事、互相推诿和半点虚假,使得管理者和员工职责分明,有章可依。融入到科学管理的工作氛围中,从而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气质。
2.4 教育者认识差异。专业内教师间也因专业领域不同存在认识差异,即便同是有几十年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之间,由于所属行业不同,企业层次与管理平台不同,企业的管理类型不同(运营型与项目型)等,认识的差异是很大的,且很难改变。比如项目型企业经历者,因为没有在基于MRP/ERP的运作型管理的制造企业的经历,就非常难理解到底什么是物流管理的核心,也很难理解这个核心的意义和作用,更谈不上针对这个核心该配备怎样的最佳课程组?长期项目型的工作倾向会对专业热点比较敏感,于是每个热点都想开一门课,意识不到通常的做法是把前沿与热点合并成一门高年级课程,导致宝贵的有限学分被占用了,更意识不到因核心课程组的缺失导致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长期缺失,使得因缺失核心课程将导致我国企业长期低端思维的恶性与低效竞争,也意识不到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在高校教育的紧迫感。结果是,一方面业界广泛呼吁物流领域不缺中、低端人才,缺的是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物流管理却培养大量的中低端人才。
2.5 专业培养方案定位分散。绝大部分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都笼统定位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包括985、211、独立学院和部分大专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上,差异很明显,从宽泛的物流经济到功能单一的第三方物流;在学分设置上,高、低不等;专业定位上,从含糊到具体不等,如华中科大、天津大学具体定位到“服务于大型国际制造企业”。从物流领域涉及企业来看,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海陆空运输企业、仓储与配送企业、货代、码头、机场、汽运站、火运站、物流中心、第四方物流等。从高校物流相关管理类专业上,有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航运、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等。一个设计、制造与营销三位一体的企业都基本上包含或涉及了物流的各功能领域,同时所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实是围绕着具有设计、制造与营销三位一体的第一、第二方企业的物流功能提供和展开服务的。核心相当于网络的节点或人体的脉点与穴位,要使全社会物流网络健康而有竞争力,必须努力做好各制造企业的核心节点,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参与到第一、第二方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核心计划环节。因此,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重点定位和配套教学体系,对专业发展、业界紧迫需求、学生生涯,甚至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2.6 专业课程体系滞后。就制造业MRP计划环节的核心岗位而言,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是《生产运作管理》或《运营管理》和《ERP原理与应用》。《运营管理》是国际国内经管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ERP原理与应用》的定位主要是面对信管与其它非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仅开设这些课是难以胜任MRP计划环节的核心岗位。从该领域的国际职业认证APICS/CPIM来看,共是五个模块,培训按10个学分,考试涉及的全套培训资料、历届考试资料、参考书近30本,不少美国高校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把APICS的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大学同等学科的学分对待,韩国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则要求学生先通过CPIM考试才能毕业,新加坡则是采取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学生与从业人员参加APICS多个职业认证等。而我国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滞后,需要更多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根据我国现有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2.7 R到滩谋忱搿V饕有两个背离:一个是应用性背离,经管类的国际与全球化教材的预设与基点是为设计、制造与营销三位一体的国际大型企业或500强服务的,教师与学生都很难有机会得到全面实践与训练。另一个是准确性背离,教材一定程度上有章节杂乱,顺序不一;主次不明,层次不分等问题。
2.8 就业理想偏差。研发、制造与营销三位一体的MRP/ERP管理型制造企业的组织功能或岗位按管理难度可分三类:第一类是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物料计划、作业计划、能力计划、全球采购、库存控制;第二类是客户服务、呼叫中心、订单处理;第三类是仓储、配送、运输、货代、船务、报关、商检、保险、装卸、搬运、包装和回收等,这三类都是企业不可缺失的主要和重要职能,是客户、营销和生产的重要保障。其中,运输、船务、货代、报关、商检和保险等单一、简单功能,通常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办,第三方物流公司则要无条件的随时、随处按照第一和第二方企业相应的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做到与第一和第二方企业无缝、无滞、标准化、高效益、高效率的协同。这些岗位按形态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大脑+软件”,有思想,有交流。第二类是“体力+软件”,少思想,少交流。第三类是“体力+设备”,类似“工人+机器”。目前嘉庚学院物流专业的历界毕业生在物流领域的就业岗位多在二、三类,少数进入第一类。制造企业紧迫需要的是第一类核心计划类人才,高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
2.9 从业与学科主要特点。清晰认识从业与学科主要特点有助于把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一线教学、就业辅导等。以下是笔者多年来的工作体会。
(1)管理高:从微观企业角度,横向跨度大,涵盖多职能部门一体化跨部门组织,纵向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作业管理、一线作业四位一体;从宏观上,物流联系一国经济的所有领域。要求物流管理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系统能力、概念能力和协调能力很高,同时要有一定的作业和管理经验。
(2)职能多:采购部、仓储部、库存控制部、物料部、订单部、维修部、呼叫中心部、配送部、海路空运输、保险、通关、商检等多个职能部门和跨企业的及其复杂、多功能的虚拟组织和复杂的系统管理。
(3)学科广: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地理、交通运输、经济、工商管理、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工学类)、电子商务(经济、管理、工学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通信、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管理等多学科的、发展的、动态的综合应用。
(4)变化多:多学科微小的改进折射到物流系统就可能产生很大的效果。
(5)服务广: 宏观上,服务于其他一切行业;微观上,服务于生产、营销、客户和工程。
(6)权利大:可以给企业任何人、供应商、扩展组织、虚拟组织、第三方、第四方派发工作单,建立KPI考核指标。
(7)考核广:职能部门多,KPI的考核面广,是最多KPI的部门。
(8)差异大:基层作业人员至高层管理人员工作强度与相应报酬差距很大。
(9)微妙深:复杂系统微小的调整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10)平台异:有实力的企业各种业务平台越优越并不断谋求改善,不断促进业务发展,相反实力差的企业,发展较为困难。
(11)潜力大: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12)工资高:物流部门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有很高的工资,所有职能部门中通常是最高的。
(13)升职快:成为企业总经理的概率高、速度快。
(14)高时效:各环节都有不同的时间要求,造成时间延误,常常导致严重问题。
(15)高即时:所有需求信息和作业数据要求作业人员在第一时点输入或传递。
(16)高准确:所有需求信息和作业数据输入要求作业准确,错误有时是致命的。
(17)高细致:有些环节工作要求非常细致、准确,错误常常是致命的。
(18)高协同:横向直线各环节高度协同、不可闪失,纵向管理协同与横向直线运营和作业协同缺一不可,主辅有别。
(19)高重视:微观上董事长、总经理高度重视和参与。宏观上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区域经济有效协同,国家纳入战略规划,成为国家竞争力的象征。
(20)教材乱:国内教材存在多种版本。
(21)定位难:涉及领域多,权重不同,顾此失彼,标准不一。
(22)战役性: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争夺战,客户争夺战,价格战等不停,好比一起永不停息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就业不满、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状是跟专业战略偏差、管理兴国迭代与变迁、管理气质培养路径、教育者认识差异、专业培养方案定位分散、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专业教材背离、就业理想偏差和从业与学科特点等九个方面的意识层面有相当大的关系。
3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与策略
3.1 准事业部组织结构变革。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学术与应用并举,在专业建设前期,专业带头人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也应具备多年的企业实践经验,了解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积极听取业界资深人士的建议,带领团队构建合适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有机、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学术推进上,可以任命一位有教学经验、理论知识渊博的教师作为专业学术主任。在高校组织结构上,针对专业发展初期与成长期阶段,在原有高校的组织架构上适当倾向事业部组织类型,配备专职业务与数据分析员兼行政秘书,密切协助专业主任的开拓与发展,主要业务领域是行业需求分析与定位、培养方案定位、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与实验课体系构建、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分析、社会效果分析、差异与改进。在成熟阶段,可以恢复到原高校的传统组织模式。
3.2 CPIM与SAP式专业定位。本科应用型管理专业要更多的定位在服务于制造企业,满足核心岗位的需求。这些岗位在企业的准入资格培训与培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时间,非常需要有更多高校的投入。需要高校嫁接APICS CPIM的知识体系与模块,同时建设SAP ERP教学实验室,这两者都是定位在企业核心岗位,目前业界普遍要求有CPIM资格证书和SAP经验。
3.3 教练式应用型教学。科研与创新带来加速度与跳跃式的发展,规范与标准化带来速度与效率。第一个问题APICS用了60年,锻造了自有的知识体系,推出了职业认证,成就了全球业界标准化,成为了全球业界工作与交流的语言,A得了国际的广泛认可与崇敬,成为全球行业第一。第二个问题SAP用了44年,同样建立了知识体系、职业认证、标准化、工作语言,同样获得了全球广泛的认可与崇敬,也成为全球行业第一。管理有二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可简单分成技术和技能。管理技术包含一切概念、分类、模式、系统、理论、方法、途径、技巧、计算等,难度从高到低,计算是最低的水平,概念是最高的水平,训练是从低到高;管理技能是对技术的透彻理解、准确应用、坚定实施。它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历练。APICS和SAP对理论与应用的“最佳实践”和“教练”式教学是值得思考的。
3.4 职业认证式课程体系。针对核心岗位的准入资格需求,《物料管理》、《高级生产计划与控制》、《SAP ERP实验与应用》是最重要的三门核心课程,我国高校几十年来基本都没有开设。其次是《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三门,相当部分高校是有的。推荐APICS CFPIM人士J. R. Tony Arnold, Stephen N. Chapman, Lloyld M. Clive著的《物料管理》,Pearson出版。参考德国某高校最高学时的三门课依次是《物料管理》(240学时)、《信息系统》(210学时)、《物料管理中的过程设计》(180学时)。厦大嘉庚物流管理专业可能是我国第一个开设《物料管理》课程的高校,于2012年推出,目前还没看到其它国内高校开设此课程。《高级生产计划与控制》建议采用Thomas E. Vollmann等合著的版本、Mc Graw Hill出版的《制造计划与控制》,也是APICS CIRM、CPIM、CFPIM的首选教材。
3.5 切合无缝式实践教学。大学一年级学生通常学了《管理学》,可以结合本专业教务部数据、考勤数据、图书馆出入数据、学工部社团活动数据等做参与式学业管理与分析,实践JDA, SDA, JBA, SBA四个管理岗位角色,体会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的应用;二年级通常完成了《生产运作管理》或《运营管理》和《物料管理》学习,对各类型制造企业(ETO、MTO、ATO、MTS等)和其MRP的通用管理架构有了系统的学习,可以安排学生系统化参观这些类别的制造企业,现场感受他们的管理,结合SAP ERP实验室思考通用MRP下的特殊性与最佳选型,同时为《高级生产计划与控制》这门课做好预备。三年级学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ERP实验室、运筹学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做一些老师安排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四年级学生已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实习企业或行业热点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做深入调研与分析。
3.6 亚文化教学促进。首先要深刻理解学校的愿景、校训、价值观、办学理念等,在此基础上有机构建本专业的二级愿景、系训、价值观、治学作风,这是必要的。本专业是学校的子系统,同时具有其独特性,有不同的社利益相关者和群体与文化,不断给本专业注入明晰、坚定、见效的专业亚文化也是治学的重要战略,需要各级管理者、全体师生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与推动。
4 结 论
制造企业长期缺乏高端物流管理人才,高校长期缺乏对应的课程体系,严重影响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的氛围与气质,影响管理兴国、科技兴国,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有力推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有效调动,就业岗位普遍偏低。在制造领域的管理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力图引起各界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 戴小廷.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察及启示――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 物流技术,2016(3):177-180.
[2] 杨跃辉. 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