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课堂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8 16:45: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阶思维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阶思维课堂

篇1

关键词:高阶思维;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不再满足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决策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素养。新课程改革也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隐含着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要求,这种要求也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

一、高阶思维的界定及教学的必要性

布鲁姆研究认为人的思维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记忆、理解和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高阶思维则超越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利用信息和概念去解决一个个难题和任务。具有高阶思维的人能把学习材料看成是系统的、有联系的,能M行归类和类比,并把琐碎的信息组合成有体系的整体,他们应用合理的逻辑和判断准则来学习,教师一般都称这些学生为“聪明”或“思维活跃”。

高阶思维的形成以低阶思维为基础,用于建构高阶思维技能的低阶思维技能,如:读、写、记忆等,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纳为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死记硬背会让学生变得迟钝和愚蠢,这既有害于学生的健康,又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低阶思维是人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但却有其发展上的局限性,过多的读写、记忆会加重学习的负担。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记忆和检索可以让信息技术(电脑和网络)来承担,个体所需要的是操纵信息、分析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为了学生发展需要,学校教学就该有意识地重视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这有赖于恰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高阶学习模式的支持。

二、注重高阶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控制

传统课堂通常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及巩固,此过程中教师期待学生理解和记住课堂内容,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机械学习或死记硬背上。在高阶思维教学下的课堂,需改变教师和教材对教学的控制,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

注重高阶思维的课堂支持学生公开表达观点,愿意表达和尝试表达比表达了什么更重要,在此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发展思维技能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这种课堂以积极有效的提问方式作支撑,在问、答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观察学生反应,并积极作出

回应。

(二)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知识传递

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目标重心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确保他们掌握知识,这种过度强调学生知识获取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把关注重点从知识结果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和意义的理解。教会学生推理和思考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观察到三个特征:能听到学生在解释、推理、描述模型或交流他们的观点;能听到教师询问学生有关为什么、是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能简单用一个字即可回答的,它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具体阐述;能观察到学生在解决常规任务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用的是哪些程序、哪些原理、哪些规律。

(三)问题设置开放性而非封闭式

思维大师杜威认为:封闭式问题是有明确选项和指向性的问题,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思考,学生也易在非A即B的答案中禁锢了思维。而开放性问题是没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思考,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这有利于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更多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实际,也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不解之处。

开放性问题如: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此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规律和问题,提供给他们推理和想象的机会,联系已有知识,试着去总结和比较知识获得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能打开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之窗。

三、地理课堂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让课堂内容“任务”化

“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所以只有在讲课开始或讲授知识前就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必须搞懂或解决什么问题,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基于这点,在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有任务(问题)的提前预设,目前任务(问题)设置有两种,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单元问题(以本节课的知识、能力要求分解而出);二是面向各小组或部分学生的单独任务;前者多以“学案”方式呈现,后者多在活动设计中给小组分配任务。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任务,都要使任务(问题)体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任务(问题)应该是挑战性的、可行的和有趣的,而不是学习者只要通过简单收集、整理、拷贝就可以完成的,在这样的任务(问题)的设置中要体现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要求,能体现建构主义思想。

(二)让课堂提问多“开放”

正如上文所述,“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高阶思维必须有开放性问题来激励,开放性问题有其相应的提问方式,在地理课堂中可多做如下几种形式的提问:

1.比较、发现类问题。这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地理规律的呈现中可多用,问题如: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的空间分布有何不同?你能区分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吗?这类问题让学习者自己去观察和发现知识,加深对表象的认识。

2.证明、阐述类问题。在地理成因分析中此类问题比较多见,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沙尘暴?沙尘暴是在怎么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培养阐述观点的技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选择、决策类问题。在地理问题的解决中,如工农区位的选择、工程路线的选择、工程建设可行性的决策,需要问:你觉得哪个路线的选择更为妥当,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评估利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4.假设、推理类问题。许多地理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规律性或逻辑性,这容易产生推理类问题,如:当黄赤交角为20度时,你能想象四季和五带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类问题多新奇,且能打破现有格局或现象,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使学习乐于探究,能让学生联系地去看事物和现象,并提高创新能力。

5.质疑、批判类问题。质疑和批判本身是深入思考的结果,这种精神是学生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这类问题如:你相信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吗?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学生在批判和修正所遇到的知识时,思维是积极的,学生乐于去冒险,此时在讨论和辩论中高阶思维能力就提高了。

(三)让课堂氛围宽松、民主

课堂氛围的宽松表现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静态思考和语言表述,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尔(Carl Schorske)认为学习不是一件能被持有和传递的东西。它是一个过程。就提高高阶思维能力而言,学习作椤肮程”必须得到充足时间的保证。思考需要时间,表达需要时间,教师必须在预设过程中留有时间给学生。甚至可以为了学生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突破原定教学课时的限制,调整教学计划。

开放性问题所引导下的发现、决策、批判、质疑让课堂具有太多的不可掌控性,并可能出现挑战教师和教材的可能,这些需要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只要放下权威和专制,平等、宽容、欣赏地看待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劳动结果,学生才愿意参与课堂和积极表达。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课堂中的措辞用语、态度和神态,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具有明确的高阶思维培养的课堂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展更多的能力,也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这值得我们教师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 经济与教育[M].姜闵文,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2

张晓春解读称,2013年高考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考察学生能力,提供众多材料,让学生筛选、分析、整理、选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仍有部分考试内容照顾原先基本课程内容,但在考察能力这一点上已经体现的相当明显。”

据了解,2012年甘肃高考分数线第一批次理科为517分,文科为533分。而今年,本科第一批次理科录取为489分,文科为503分。均下降30分左右。

日前,有专家分析称,甘肃省高考分数线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甘肃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减少1.2万余人,但招生计划增加1.7万余名计划;其二,今年是甘肃省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由于题型发生变化,所以整体难度稍有增加。

张晓春说,归根到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被培养起来。他举例称,今年语文试题考记忆的只有三处,其他都是阅读能力考察,而学生们阅读不仔细,提笔就答,没有充分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分数偏低。

记者了解到,高考后,甘肃省内诸多学校围绕试题研讨,许多老师认为,高考作为教育的“风向标”指明,现行课程方式必须变革。

白银市实验中学是甘肃省首批“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经过时间、探索和创新,摸索出“四维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该模式也引起其他学校关注,互相学习探讨。

篇3

在信息化社会里,照本宣科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如何使自己的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且包含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代英语教师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巧用多媒体,汲取网络精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英语教学注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看重于语言能力的提高,这一切都使多媒体有了用武之地。多媒体技术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运用的积极参与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一方面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形象生动地显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主动记忆、联想、探讨,让思维机制得以发展。

如,SEFC Book 7 Unit 3 Under the sea的Reading讲述人与动物互助互利的故事。在教学中可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机制。

1.导入环节,激发兴趣,诱思质疑

步骤1:借助VCD光盘,在学生面前展现冰山、蓝天、白云和水面上跳跃的优雅的鲸,再配以柔和的音乐以引发其求知欲,是其能积极思索教师的教学意图。

步骤2:音乐、画面嘎然而止,一张PowerPoint幻灯片旋转而出,三道问题跃然其上:

Question 1: What do you think when you are standing there?

Question 2: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Question 3: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尽情发挥,各抒己见。

2.小结环节,扩大视野,深思探疑

步骤1:播放VCD片段,使学生对人猎杀动物的血腥一面有所了解,以扩大其知识范围,更加意识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可敬之处。

步骤2:一张幻灯片映入眼帘,问题有二:

Question 1: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 Tom and the sailors?

Question 2: Do you think it betray its race? Why?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可集体讨论。

二、利用多媒体,畅通创新思维渠道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质疑、解惑、求疵、讨论等方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SEFC Book 3 Unit 4 A VISIT TO THE MOON时,为使学生对失重及神奇的月球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用下列方法畅通学生的渠道:

(1)用几张幻灯片给学生们介绍有关知识,让他们阅读了解。

(2)播放“科技博览”VCD光盘。此节目画面清晰、逼真,再加上解说员准确的解释,使得蒙在学生脑子里的迷团渐渐散去。

三、善用多媒体,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多媒体集声、光、电多种技术于一体,使得英语课堂实现了教学立体化,为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那么如何善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呢?

1.下载现成图文,简化课堂秩序

教材上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懂,如何让这些内容形象化、简单化,是教师备课首要考虑的问题网络上的英语教学资源很丰富,如果能够合理地加以运用,确实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定语从句的讲解中,笔者就在网络上下载了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幻灯片,一张张幻灯片放映过去,一个个难点得到了解决,内容虽然多,却因由易到难、步步为营而不显得繁杂,反而显得很有条理。

平时,笔者就留意收集一些有益与教学的JPG,GIF图片,存放到图片资料库备用,等到要用时就提取出,做成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

如:SEFC Book 1 Unit 4 Earthquakes 中Listening的教学中,笔者用这样的话开始:What happened in Jiujiang, do you k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几幅有关九江地震的照片,经过加工在图下配上文字。

Picture 1: An earthquake happened in Jiujiang.

Picture 2: But luckily few people were killed in it.

Picture 3: Our government has actively taken effective measures to help the people rebuild their home.

接着问:What does “earthquake” mean?

Let's look at the screen. It is about an earthquake in Japan in 1923.

最后播放PowerPoint剪辑的一段日本地震的片段,学生顿时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本的教学情景,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

2.下载视频材料,优化课堂教学

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Flash或语音短片,更是让课堂活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Flash课件侧重于有声的动画制作,它们集动画和声音于一体,把教材中的素材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了强化。

例如,SEFC 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学中,笔者下载了课文的影片,播放前先让学生依据课文题图说出主要人物,并要求他们带着课文后相关的问题去看。开始播放了,学生们个个紧盯着屏幕,为Henry的奇遇拍案。播放结束,有关问题迎刃而解,课文整体理解出乎意料的轻松,这种效果是单凭听录音、阅读来理解所远不能及的。

总之,多媒体及网络以其大信息量、直观生动等特点在现代化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值得每一个教师去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袁幸园、袁玲. 运用多媒体培养创新思维[J]. 江西教育,2007年12期.

篇4

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师生关系和谐的根本在于教师要理解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民主和谐、积极主动、科学高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实现这种和谐关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达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最高境界。

一、理解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一定要有人格尊严,让学生觉得你尊重他了、理解他了,他就会自尊自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学生无论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是兴趣爱好、理想信念、自制能力都存在差异,否认这种差异,就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态度的粗暴、教学结果的低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体验,与学生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共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有的教师埋怨学生不好,埋怨学生难教,这往往正反映出我们的方法太少,不能因材施教,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有的教师学科知识水平比同学科教师都要高,但课堂秩序很差,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成绩不高,原因在哪?不能尊重学生,自恃清高,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对话,满足不了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上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与你不和拍,师生思维与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有了很深的隔阂,这恐怕是主要原因吧。只有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学生时,其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和真诚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和敬意,教师的尊严丰碑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多从与学生情感交流上下工夫,从学生实际出发,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沟通了,和谐了,学生亲近你了、信任你了,愿意学了,你不用费太多工夫,学生知识就掌握了,能力也就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我们不提倡压制学生,让学生怕你,靠强迫取得好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的是师生平等,与学生互相沟通、互相尊重,而不是惧怕,不单纯是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虚心学习,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

二、理解学生就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相信学生的发展

创造开放、公平的教学环境,做到平等教学。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听课过程中,仍发现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缺乏与学生的对话,一节课喋喋不休,大讲特讲,就想把自己准备的知识尽快讲完,甩给学生,这样心里就塌实了。岂不知你已经把你与学生的关系颠倒了,你成了主角,学生只是看客、听众,与课堂无关的角色,因此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你讲得越多,他记得越少,学生甚至一节课不动,口手脑不动,还谈何思维对话?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能力如何得以发展?一般情况下,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考虑的时间,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题的时间,但是,时间太短,学生思考不充分,思维不活跃,思路没打开。在这里,教师把它只是看成了一个教学步骤,不得不用罢了,不是当成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过程。为什么?说到底,一是对学生缺乏信心,二是觉得耗时太多、过程太长、效果不明显,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记下来,背过来得了,既省事又能短时间内提高成绩。长此以往,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教师让“我”记什么,“我”就记什么,不会自己思考,不会自己提问题,更不会自己学习。经常有教师感觉上课气氛沉闷,说学生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没法弄了,其实,静下心想一想,根源在哪?在教师。学生在等你告诉他答案,他正准备记呢。是我们教师扼杀了学生质疑、思考的天性,是教师制造了沉闷压抑的课堂,你说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能挖掘出来吗?学生的素质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吗?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表现得太多,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多学一点,相信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质疑中,能力会得到提高,智力会得到发展,也许这个过程很长,但只要去做,一定会有成效的,不做,一定是一无所获的。

三、理解学生就要鼓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的进步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教师要学会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人性,挖掘内在的潜能,培养成功的自信,点燃激情的火焰,张扬独特的个性,放飞理想的翅膀。充分张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堂上质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手脚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所以,教师应该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发现学生的进步,教学中要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人示范的人。我们有的教师太吝啬了,从不给学生鼓励和赞美,只看到学生不好的一面,还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好像教师天生就是来挑毛病的。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夸学生对教师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而对学生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就多夸他几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意,你就竖起大拇指;作业认真、准确率高,你写上一句鼓励的话。他高兴了,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就会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这样就会进步。当然,鼓励表扬并不意味着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误就不能批评,这也有一个因人而宜的问题,恰当的批评甚至惩罚都是非常必要的,能达到激励作用的批评、惩罚是我们应当提倡的。

四、理解学生就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倾听学生的表达

课堂上要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无障碍沟通,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教师应该虚心倾听、耐心解答,真正实现师生和谐的思维对话,创建高效的课堂效果。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听一听学生的委屈和苦闷,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们不能简单的粗暴指责,而是应该善于做个倾听者、疏导者,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你有感情,喜欢听你的话。如果一位教师只教学,从不与学生交往,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即使你的学问再高,教学再好,学生也不一定喜欢你。学生遇到问题,你给他出个主意,他心里就会佩服你、相信你,就会听你的话,这也是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不是很高,但学生愿意跟他学,而且成绩不低的原因。

理解是人们内心的真诚呼唤,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生活,从“一个鼓励的眼神”做起,从“一句温暖的问候”做起,从“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做起,做到细心、耐心、恒心、信心,让尊重和理解落到实处,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成为期待,思维对话型课堂将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成功源于反思[EB/OL]. blog.cersp.com/index/1003517.jspx?articleId=412970

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31-06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目标在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高阶目标,信息技术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可以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来解释研究结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是否真正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如何建立标准化的评价来衡量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的问题。因此,笔者尝试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二 理论依据

1 “有效”界定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目标的程度,即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说它“有效果”,“有效率”是指在达到同样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是否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效益”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即通过教师恰当有效地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建构的现代化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生活在与信息社会生产环境与方式相一致的教育方式和校园环境当中,可以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要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有效性”追求的是效果、效率和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但是在某些情境中,效果、效率和效益可能不能同时达到,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重要的方面,最终在三者之间获得平衡。

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即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方面。学习者发展的指向可以从素质教育发展、多元智能发展、新课改教学发展、高阶能力发展等几个视角来考察,其中高阶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和个人发展需求所偏重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大能力,这些能力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符合知识时代的显著特征对人才素质结构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将本文中的“有效”界定为: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活动理论

(1)活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活动理论是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来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问题的心理学理论,是分析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的描述性理论。活动理论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括的要素有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在这些要素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生产、交流、消耗和分配四个子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系统

活动理论将活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分析和理解人类活动的一般性概念框架,为我们重新解释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杨开城教授提出根据活动理论来考察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系统,如图2所示。

教学系统是一个师生之间有组织的共同活动的序列(不一定是线性的),学习活动是为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行为的总和,构成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分包括:学习目标、活动任务、交互过程、学习成果、学习资源和工具、活动规则。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旨在达到的目标,如果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活动任务,也就达到了学习目标。一个活动可能包含多个活动任务,当然也可以只包含一个任务。活动任务又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交互操作过程,可能还需要一些学习资源和工具的支持,并且可能会产生具体的学习成果。整个活动是在特定的活动规则下完成的,活动规则包括交互过程的交往规则和学习成果的评价规则。

3 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与高阶学习

(1)教学中的高阶思维能力

目前对实施高阶思维教学影响较大的理论是Bloom等人的认知目标分类学说。Bloom等人把认知发展水平按层级秩序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每个层级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行为特征,他们认为在这些水平层级中,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阶思维,在教学中,发展这些层级的认知水平,就是发展了高阶思维能力,如表1所示。

(2)高阶学习的意义与特性

高阶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用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高阶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是同义语,只有学习者能在恰当的条件支持下,开展高阶学习,才能真正发展高阶能力、高阶思维和高阶知识,高阶学习是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平台或路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否有价值,关键要看其是否能支持学习者的高阶学习。本研究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界定为信息技术确实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要考察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就要看是否发生了高阶学习,因此高阶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可以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

高阶学习主要包含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五个相互联系的特性。高阶学习强调提供能使学习者感到需要、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负责、有主人翁感和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必须阐释和反思他们的活动,在先前的知识基础上,整合新观点,建构新知识。学习活动是有目标导向的,学习者积极地、执著地要达成某种高阶的、复杂的认知目标时,会做更多的思考和努力,反思自己的进步情况、调节学习策略等。高阶学习的任务是复杂性的和情境化的,使学习者解决复杂的、劣构的问题,发展高阶思维。在高阶学习中,学习者习惯于在学习共同体和知识共同体中学习,从中发挥、利用各自的技能。高阶学习的五大特性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是协同的、共生的,融合各种特性的学习活动,更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效果。

三 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模型的构建

活动理论的概念框架和高阶学习的五大特性为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从活动理论的视角看教学系统,可以确立从哪些方面来考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这些方面是否融合并体现出高阶学习的各种特性,则是具体要考察的内容。杨开城教授基于活动理论的概念框架提出了六个学习活动要素,其中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和资源工具三个方面是否融入了高阶学习的特性,主要是在教师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操作交互、活动规则和学习成果是否具备高阶学习的特点,主要是在学习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据此本研究确立了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活动实施两个评价维度,每个维度下的具体评价内容与解释如下。

1 学习活动设计维度

(1)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具有导向作用,高阶学习的发生要有高阶的目标指向,学生为了达成高阶的、复杂的目标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时,应具备体现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具体可参考表1中所罗列的行为特征。

(2)活动任务的设计

当前关于学习的大部分研究显示,镶嵌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或基于案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任务不仅更易于理解,同时也能更加连贯地被迁移到新情境中去,我们要让学生接触复杂的、劣构的问题,学习者才能进行更加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高阶学习发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完成真实的任务,解决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然生动、贴近生活实际的任务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与动机的问题情境,任务中要包含复杂的问题,使学生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解决,从而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3)资源工具的设计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支持学习的工具作用,它可以围绕高阶学习的五个特性,产生积极的支持力,从而支持学习者开展高阶学习。学习活动中应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信息资源要丰富易获取,例如提供课件、专题网站、博客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的学习工具,利用计算机开展合作学习,进行交流评价。

2 学习活动实施维度

(1)操作交互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操作交互行为是否体现出高阶学习的特性,主要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是主动的、建构的、意图的与合作的,这四个特性是进行高阶学习的核心表现。具体而言,主动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操作学习对象,与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产生互动,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建构表现为学生在先前的知识基础上,获取新的信息,并将其整合到认知结构中,建构个性化的理解,学生能够阐述自身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意图表现为学生为了达成高阶的、复杂的目标,会做更多的思考和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合作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和知识共同体中学习,发挥自身的技能并利用各自的技能,进行协商、交流和对话,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提供良好的支持。

(2)活动规则

规则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制约、约定,用来协调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高阶学习是协作的与交流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保持协商的、对话的、共享的关系,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和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学习活动的结果,要阐明评价的规则和评价方式,使学生明确他们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或者应该达到何种水平。

(3)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不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学习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所产生的某种成果实体及其形式,如论文、报告、表格、实物模型、程序、方案等。分析高阶思维所包含的分析、综合、评价三个目标层级中所对应的行为特征,如设计、开发、书写、计划、实验等,可以发现在发生高阶学习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达成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而在多数情况下会形成具体的学习成果,例如设计的方案、完成的作品、撰写的报告等。

3 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评价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构建了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为进~步建立具体的评价量规提供了理论框架。

四 评价量规的设计――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

理论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在应然上明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何为有效,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而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样态与基本变化则在实然上展现出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因此,对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教师教学设计的结构化分析和课堂教学实录的仔细观察,获取真实的数据,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高阶学习的外显特征,为指标项的具体描述提供参考,作为评价量规设计的实践依据。下面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对教学案例进行结构化分析的方法,总结出教学实践中高阶学习的外显特征,并结合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做出对期望标准的描述,最后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形成评价量规。

1 教学案例结构化分析

笔者对近三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初中物理获奖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进行深入剖析,关注教师在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学习资源和工具的设计上所体现出的高阶学习的特性,观察操作交互过程、活动规则和学习成果上所体现出的高阶学习的特性。一方面。案例中信息技术有效支持高阶学习的体现可以为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案例中的缺陷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克服这些问题,改进的条件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合理的评价。下面以一个教学案例中部分教学活动的分析为例呈现数据提取的结果,见表2。

2 教学实践中高阶学习的外显特征

(1)学习目标的设计体现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体现了对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的描述:具体有培养提出问题、推断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推理、阐述原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收集信息、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与工具的能力,培养分享与合作的能力等。

(2)创设基于真实问题的复杂任务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的任务情境,任务中的问题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贴近实际,任务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在资源和工具的支持下付出心智努力并坚持不懈才能完成。

(3)合理的信息化资源和工具支持活动任务的完成

为学生提供了课件、动画、专题网站、虚拟实验平台、数据分析软件等丰富的资源和易用的学习工具来支持活动任务的完成;将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变为演示,存在危险的实验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使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更加快速高效;利用交流工具和平台进行交流合作、评价反思。

(4)操作交互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意图与合作

主动体现在学生喜欢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主动交流的积极表现。建构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利用资源和工具获取信息,处理数据,进行实验,分析推理,总结归纳出科学规律,建构新的理解。意图体现在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工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或方案,并为实现计划不懈地努力,最终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提出改进策略。合作体现在学生利用交流工具或平台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考他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方案。

(5)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成果评价的规则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指导者,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地进行角色分配,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权利范围,督促小组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其他成员协商、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有较为详细的标准和说明。

(6)物化的学习成果

有探究计划书、实验方案、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实验报告等具体的学习成果,说明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展了计划、设计、实验、阐述等高阶思维能力。

3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有效性评价量规

篇6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的实际教学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具体表现为借由网络系统的技术支持,使五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由此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四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阶思维。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冲击、国家战略中对创新能力的追求、学习科学相关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该课题研究与发展相互关联的大背景。

目前,国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转向思维能力学习,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从强迫式的应试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建构。

二、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为何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

培养

什么是高阶思维?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在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展的关键能力。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蕴涵系列新型的教学设计假设。

那小学生写作中高阶思维的表现又有哪几个方面呢?一是深刻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写作过程中观点的提出应做到具体而全面,避免片面。对于《父母的爱》这类作文,应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观点阐述。二是灵活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材料的方式上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分析。三是独创性。这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的。在这点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从叙述事物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选材立意上做到创新。四是敏捷性。学生发挥自主性,迅速将观察所得的材料分析加工,变成写作的素材。

三、如何利用数学化课堂来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论中强调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机制与教学规律的改变对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有重大影响。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可以带来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等数字化学习的丰富资源和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构建数据库、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等数字化学习方式于的创新与发展。而在小学五年级的作学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合理

教学资源是影响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客观条件之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提升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学校在教学资源中融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技术和手段的情况下,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出更为优化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多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他们的对写作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师仅仅对着课本讲解写作要点。所以,教学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记录、存储、再现回放功能丰富了作文课堂,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写作需求从事学习活动,扩大教学信息的传播范围和灵活度。

如,关于《我的春节》这类作文题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取春节晚会这个命题,在课堂上播放春节晚会的部分节目,学生可以写出对于看完某个节目后的感想。

(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全面开展

自从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以来,小学课堂中互助与合作的形式已被广泛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也从传统的单一集体教学发展成为集体教学、个别教学、综合教学三者结合的方式。集体教学增加学生的竞争性,满足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渴求;个别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创新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更有益处;综合教学则运用多种教学技术和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

(四)打破学习时空观念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另一个优势就是教学信息的共享,改变学习的时空观念,所以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做法上,学校与教师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写作信息数据库,每月教师会开展一次专题作文展,如,《我读名著有感》《童年趣事》《对我影响最大的古人》等,学生在课外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自发地利用该数据库查找信息,完成专题作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此开发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阶思维在国家战略与学习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未来这种利用数字化教学模式开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做法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不停留在传授学生现成结论和答案的思维中,而是以数字化教学为手段,以达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勤于动手的教学目的。

篇7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以Bloom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受生物学、图书馆分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通过多人的共同努力,多次实验和修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包括认知、情感、运动等三大领域[1]。平时应用更广泛更多的是认知维度,其从低阶到高阶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行为特征,其中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阶能力。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2]。相对于以往抽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学目标分类,更能突出培养学习者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发展高阶能力的意义

2.1高阶能力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对卫生职业教育行业专家和临床医技能手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岗位工作任务涉及关联性较强的不同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原有按单一学科特点设置的基础医学课程不能较好的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分析、迁移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2.2重视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是国际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时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教育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世外,如何利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始终未能有效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作用。基本上是嫁接在传统讲述法教学的基础上,局限于低阶能力的训练和低阶知识的学习[3]。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必要。

3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是近来藉由科技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翻转,是指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学生课后作业的顺序对调。实际作法是将课堂讲授的部份录制成微课,当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先观看,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以发展学习者高阶能力。教师课前发放导学案和微课。导学案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微课是把原来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分段录制成5~10min的微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利器,分段的微课打破了课堂直线式的进行方式,便于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必要时可重复观看较为难懂的部份。课堂中,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收集和整理典型临床病例,精心设计PBL、CBL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承担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和发挥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等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单元教学设计。

4翻转教学注意事项

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微课来教学,而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高效进行课堂互动。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属于单向传授的知识,而将面对面的时间用于解决个别问题,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评估等等高阶能力。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家看教学微视频是一种误解,翻转教学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将课堂时间用作更深入的学习活动上,因为讲课其实仅是最基础层次的学习活动。并希望将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而且教师并非知识守门人,应该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师与分析师。有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并非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既有的教学方式中,指定学生先进行课前阅读书本章节,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的方式,即是一种翻转教学。但不论其是否为一种创新的模式,科技工具的普及的确提高了其可操作性,多了一种贴近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作者:袁鹏 沈华杰 李树香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参考文献

篇8

2发展高阶能力的意义

2.1高阶能力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对卫生职业教育行业专家和临床医技能手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岗位工作任务涉及关联性较强的不同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原有按单一学科特点设置的基础医学课程不能较好的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分析、迁移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2.2重视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是国际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时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教育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世外,如何利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始终未能有效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作用。基本上是嫁接在传统讲述法教学的基础上,局限于低阶能力的训练和低阶知识的学习[3]。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必要。

3翻转教学

篇9

Abstract: Higher order thinking and lower order thinking are proposed by an American educator. This educator specifically divid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inking process. Compared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is more difficult to learn becaus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belong to higher order thinking. It is no longer the teaching of low order think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such as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basic chemical knowledge and chemical experiments, reproducing them in various experiments, imitating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of teachers or teaching materials. Therefore, in order to mak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etter learn chemistry,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have carried out various designs of high order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 higher order thinking; chemistry teaching; various design;

化学是与自然、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在初三时已经初步接触化学学科,但初中化学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复习的压力,所以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低阶思维,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高阶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重点教学目标,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样设计,为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1、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无法脱离社会生活,高中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思维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是喜欢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即使是抽象化的概念,也能举出具体的生活实例,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时,学生通常感到比较困难,因为和初中化学相比,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知识层次提高了,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也变得更深奥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让学生对高中化学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节时,高中化学教师以蓝瓶口服液的广告词“蓝瓶的钙,特纯净的钙,特好喝的钙”引入,引导学生联想人体必需的其他化学元素,如铁、锌、硒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满探寻兴趣,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接下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将化学学习和生活实例相联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1]。

2 、利用实验活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可利用实验活动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自主学习和思考。高中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比初中更加成熟,自律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也增强了责任心,在学习相对较难的化学知识时,也能耐下心来,主动地思考探究,不会因为学习比较困难就放弃。在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时,高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原理,并利用该原理自己设计相关的化学实验[2]。

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这一实验课题时,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碳酸钙与硫酸发生反应时,会有怎样的现象,是否会产生其他物质,如果产生了能否溶于水?”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按照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碳酸钙与硫酸发生反应时会产生硫酸钙,能溶于水,能阻止其在大理石表面进一步反应。学生得出化学结论后,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就引导学生利用这一实验结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为了明确实验目的,教师作出了提示:“鸡蛋与稀盐酸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尝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鸡蛋一边冒泡一边沉入杯子底部,过一会儿又会慢慢地上浮,在接近液面时再次下沉,一直循环这一过程,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就会主动请教师解惑,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鸡蛋与其他类似的化学成分进行反应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联想到了鸡蛋和稀硫酸的反应,然后自主进行实验,并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能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习,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进而对化学实验设计更有信心[3]。

3 、通过习题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久的任务。对高阶思维进行多样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逐渐养成化学思维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化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习题来设计问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并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非常正常,而且高中化学的学习通常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成的,不怕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就怕学生不敢面对这些学习问题,高质量的化学问题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麻烦,还有利于学生进步。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化学相关知识的习题设计教学问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4]。

例如,高一学生在学完“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金属在氧气中反应的现象理解和记忆得更加深刻,就结合课后习题设计了教学问题:“不同的金属在某种催化剂的催化下与不同的氧化物进行反应时是否都是一样的?以铁为例,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在化学实验室中,教师会提前将学生可能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器材准备好,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实验设计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学生对化学教师设计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地相互讨论,提出了各种实验方案,自主完成了实验设计。因为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主动到学生们的身边进行指导,保证学生实验的科学合理性和安全性。高中化学教师通过习题设计问题,使学生打开思维,而不是被固定思维束缚,通过设计不同实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和主动创造能力的锻炼。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兴趣、克服化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设计问题时就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抽象的化学概念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新时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高中化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根据化学实验活动、学生的疑惑以及课后习题设计问题,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高阶思维设计多样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宝斌基于“问题链发展高阶思维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 , 2016(12):71-75.

篇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如今社会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也成为未来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将原来课程的单一知识性目标改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定强调了对学生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者策略,成为了当今教师思考的问题。

2.课程标准的需要

目前,《7~9年级初中信息技术实施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多以意识、兴趣、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目标,关于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暂时没有体现。

3.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特长,由学生自愿报名选课,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如动画制作、图像处理、视频制作、网站开发、电子期刊创作,而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到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所以,本研究选择《Flash MV创作》校本课程为研究载体,以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希望其成果可推广到其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求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高阶思维能力的理论分析

高阶思维能力是国外教育界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高阶思维能力的概念源自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理论。随后很多理论研究相继开展。被国外许多学者所认可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当中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但是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改进,如劳伦?瑞思尼克对高阶思维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马札诺则将高阶思维能力扩展为八个核心思维技能。除了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分类和内涵进行广泛的讨论外,关于如何培养、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如何评价,也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相比较而言,国内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某些高校的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其理论或者实证研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里,尤其是一线教师对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本研究认为,高阶思维能力就是指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当中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制作动画作品”的目标要求,可以得出在Flash MV创作中需要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具体内容有:欣赏分析Flash MV作品,比较Flash MV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Flash MV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在Flash MV制作原理的指导下,总体设计Flash MV作品;剖析或者详细设计Flash MV作品;综合、灵活使用动画工具,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用发展眼光评价自己与他人的Flash MV作品。由此,本研究认为,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Flash MV创作》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欣赏分析现有作品,激发创作灵感

《Flash MV创作》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欣赏多样的Flash MV作品。课前教师需要准备不同类型的典型作品,以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作品,获得参考价值,从而激发其创作灵感。关于作品的类型划分可以包括:(1)作品的观看对象,如儿童、青少年、成人;男生、女生;熟悉的人、陌生的人。(2)作品的主要素材,如手绘、图片。(3)表现形式:音乐为主,画面陪衬;画面为主,音乐陪衬。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学生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Flash MV的信息表达方式。另外,需要懂得欣赏作品,这样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2.确定表达主题,总体设计作品风格

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后,下一步就需要将灵感付诸实现,而作品实现的前提就是确定作品所表达的核心,即作品主题。在主题的指导下,总体把握作品风格,如唯美、Q版、简约、幽默等。显然,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3.剖析作品内容,设计分镜头脚本

作品主题、风格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将表现的作品内容一一分解,并制作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前期规划作品的根基,是将创意转变成镜头语言的工具,是Flash MV的预指导,主要分为文字脚本和绘画脚本。当然由于课时限制,可以只选择文字脚本。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4.选择合理工具与方法,开发Flash MV作品

脚本给出了素材的组织形式以及最终的呈现方式,学生对脚本进行分析之后,归纳出所需的素材种类、数量、内容等,并利用网络、媒体工具搜索信息,创作素材。选择使用一定的工具与方法,利用所准备好的素材,按照脚本当中的逻辑顺序以及素材的组织形式,将素材进行集成,最终创作完成作品。所以,这个策略针对学生分析、选择、综合能力的培养。

5.归纳、整理、创作过程性资料,撰写综合性报告

作品开发完成并不是最终成果,需要学生整理归纳,将先前的创作过程性资料以报告的形式一一陈述,主要包括前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施开发的阶段成果。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