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9 17:16: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教育研究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劳动教育研究现状

篇1

Key words:Rural labor force;Educational training;The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hicheng County

农村人口作为中国人口基数较大的群体,其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经济技术发展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人公之一,其就业特征却显示层次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因此,有必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就业困难。文章选取了赣州市石城县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深入部分乡镇,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7份,问卷回收率为87%。以切实掌握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及需求,探讨提高农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性。

1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

1.1 受教育水平 由表1得知,该地农村劳动力还有2%的文盲,且受到过13a以上学校教育的人仅占3%;另外,分别有45%和33%的人接受过1~6a的小学教育和7~9a的初中教育,即绝大部分人仅接受过完整或不完整的义务教育。显然,该地农村劳动力总体受教育时间偏短,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技术现代化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

1.2 年龄结构 在被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小于20岁和大于61岁的农村劳动力分别为5%和11%;21~30岁的占18%;31~40岁的占21%;41~50岁的占27%;51~60岁的占18%。由以上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年龄集中在31~50岁左右,也即中年人占多数。因此,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充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教育需求,把他们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

1.3 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 调查样本可知,有近38%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 000元,14%的家庭处于5 001~10 000元,25%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区间为10 001~20 000元,还有约2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25 001元。而江西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1 139元,二者数据相比较可得:该地农村劳动力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江西省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1](见图1)。

1.4 家庭负担情况 表2中,负担人数比指家庭劳动力与家庭常住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人数指该地在各个比例区间内的具体个数。通过对表2的分析,有46%的劳动力需要负担1.1~2个人的经济支出,还有33%的劳动力需要负担2.1~3人经济支出,更有甚者,有的劳动力需要负担5人左右的经济支出(占8%)。由此可见,该地农村劳动力的家庭生活负担较大,经济工作压力较大。

1.5 对农业科技掌握水平 农民对农业科技掌握水平如何?表3数据显示,约60%的农村劳动力对如何“选择优良品种”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了解,而在对如何“正确使用农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71%的人对此有一些了解,还有近29%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结合图1可推测,人均年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务农。在此情况下,若他们还未能掌握更科学先进的农业技术,必将会对其收入总额造成极大影响。

另外,在对处理禽畜疫病的调查当中,有84%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如捕杀、隔离、消毒、报告、请专家诊治等)进行处理,相比之下,还有近14%的劳动力认为应该通过封闭消息、立即出售及自己食用等方法进行处理。大部分人掌握了对禽畜疫病的处理方法。

2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见表4)。(1)关于培训目的:60%的人将增加经济收入列为其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之一,另外,还有44%想要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他们自身的技能。(2)培训类型:绝大部分的人希望受到职业技能类(47%)与实用技术类(27%)的培训。(3)培训层次:一事一训作为短期培训的一种形式,与短期培训一起构成该地农村劳动力最期待的培训层次,总占比达77%。(4)培训时间:该地农村劳动力更加倾向于短期或超短期教育培训,愿意在7d以内培训的劳动力比例高达79%,另外可以接受在15d以内的也有16%。(5)培训费用:该地农村劳动力并不太愿意为了教育培训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如选择为教育培训支付50元以内的占比高达82%。(6)培训方式:关于培训方式的选择,近半数的人选择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占52%),还有26%和33%的人分别选择了现场实习和多媒体教授方式。

综上所述,该地农村劳动力对学历或证书的培训需求要远远低于他们对增加收入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需求,并且,他们倾向于选择短期且低成本的教育培训。因此,政府及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对症下药,针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2.2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发现,影响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原因有很多(见表5),由于不同需求不一样,造成原因也不一样,但结合访谈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影响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大类:

2.2.1 培训资源方面 这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学校和培训内容两大类。30%的该地劳动力认为影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原因是当地学校数额少,20%的受访者认为培训内容不恰当。首先,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大本营,然而在该地有如此大比例的人反映影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原因是由于当地缺少学校,说明当地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稍显不足亦或是教育投入不够,突显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对教育培训活动创新不足,如培训形式未实现数字化及信息化;培训手段不够多样化;第二,对教育培训宣传力度不足,无法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加入教育培训活动过程里,进而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有意愿接受教育培训但却缺少设施,难以接受较为系统的学习。其次,若相关教育培训的组织者未就培训内容征询广泛农村劳动力的意见,或者未能贴近其生活实际,那么就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致不高的现象,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2.2.2 教育培训管理方面 通过对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管理相对迟滞,如在培训资金投入上,政府投放金额有限,而农村劳动力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农村劳动力个人分得的教育培训补贴较少,相对的其个人所要承担教育培训费用就更多,进而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动力;由于资金投入相对匮乏,致使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如地点建设、设备配置)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在培训质量上,培训内容设置难以贴近农村劳动力的现实工作需求[2];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培训对象选择有偏差,农村劳动力最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群体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但无法继续升学的年轻人以及知识技能相对较低的中年人,教育培训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根据目标群体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培训。另外,农村劳动力的闲暇时间是保证参培率的重要前提,尽管大部分教育机构已经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错开了农忙时节,但闲时培训时间仍过长,不符合农村劳动力预期。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多数农村劳动力并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培训在时间上的要求,从而降低农村劳动力的参培积极性和主动性。

2.2.3 农民自身情况 这部分内容涵盖教育培训费用、时间以及参培观念。其中,29%的人认为培训费用是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之一,还有37%的人因时间限制而无法参加教育培训。首先,该地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一方面由于经济收入较低,难以支付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培训投入的回报期较长,再加上农村劳动力自身相对落后的经济和封建的小农文化思想观念的限制,封闭了农村劳动力获得最新农业科技及就业信息的渠道,使得他们不了解市场对知识技能的最新需求,导致他们不愿增加教育投入,进而缺乏对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

务农是该地农村劳动力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务农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特别是在每年的农忙时节,若在农忙时节安排教育培训,这将直接导致他们因农忙而放弃参加。一定的文化素质是接受教育培训的基础,然而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受其自身较低的文化基础的影响,严重降低了他们对接受现代化教育培训的接受能力,也让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对促进自身知识技能发展和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性。作为最需要受教育培训的两大主体,有一定文化基础却无法继续升学的年轻人还未有经济能力来支付教育培训费用,而知识技能相对较低的中年人因为家庭负担较重在面对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时,难免有心无力。因此,教育培训费用给培训主体带来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培训需求绵软。

3 对促进石城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发展的建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6-01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中似乎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甚至还变成了惩罚“差生”的工具。

小学生鄙视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彰显人和谐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为人生谋幸福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寻求一些策略是有价值的。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看,忽视少儿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问题突出。小学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奠基的,让小学生通过参与适度、适当的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造“新我”的成长快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被重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内容指向不明,在教育形式上片面单一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需要直面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策略。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中,有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劳动教育纸上谈兵,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未及时完成,罚花园浇水一周,损坏公共物品罚擦玻璃一周。从家长的角度说,一怕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就尽一切可能进行包办代替,孩子只要文化课学习成绩好,什么都是次要的。

笔者最近参加区内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咨询会。一百多位家长的问题都集中在:上小学前要识多少字?数学计算要提前学吗?英语单词要背下来吗?诸如此类的全是对掌握学科知识的问题。当我问家长,你们的孩子自己的事能自己做吗?只有个别家长说能。家长们普遍只关注孩子学科知识的积累,对孩子是否要自我劳动,觉得没必要。家长还常常拿孩子不努力学习,将来就当马路工、农民工或笨重的体力工来鞭策教育孩子。

三、改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热爱劳动,这需要来自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适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经受检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整合课程资源,让小学劳动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是难以完成教育的任务的。”

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让小学生体会到练习声乐、弹奏乐器、绘画、舞蹈都是劳动的过程,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

篇3

认识当前劳动教育现状,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的迫切性。

首先,家庭中的偏爱教育,疏远淡泊了劳动教育。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条件优越,环境舒适,基本上又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的是孩子特长和优点,做的是为孩子服务一切,一切为孩子服务。不少家长替孩子整理生活学习用品、穿衣叠被、递茶端饭。本应是孩子做是事家长全都包揽下来。父母的“全面服务”已渗透到学校——替孩子当值日生。家长中担心孩子学习成绩差的非常多,担心孩子生活能力差的非常少。若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绝大多数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而不愿让他们参加劳动。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事都不用孩子管,甚至为了孩子学习成绩能进步,不惜花重金请家教、上补习班、读名校,然而在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心理中却忽视了对孩子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劳动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儿童教育家格兰指出:喜欢把孩子一切“包办”下来的家长,必将培养出一个“窝囊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发育变化,孩子却变得厌学、叛逆、好逸恶劳,弄得家长好心得不到好报。

其次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形同虚设,无法落到实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应试教育的根基从来没有动摇过,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学习成绩,根本不设劳动课,有的学校虽然课表上有劳动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给领导看的。实际上是语文、数学、英语的“复习课”,学生从未上过劳动课。加上有的学校因场地有限,没有劳动实践基地,便没有了学生劳动的用武之地。学校的劳动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的各类表彰总是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特长优秀的学生,从未有过劳动能手的表彰,升学就业中有体育加分、特长加分、三好学生加分,从未有过劳动教育分数和考核,劳动教育便成了“无用教育”。

再次,学校教育失当,导致学生躲避厌恶劳动者甚多。当今的素质教育多数学校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学生早上朦朦胧胧起床,一天的课程挤得满满实实,晚上的作业一大堆,速度慢的学生经常做到半夜,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没时间去做劳动。有的学校以劳动为惩罚手段,犯的是与劳动无关的错误反而用扫厕所等劳动任务惩罚学生,结果给学生一种错误观点:劳动是低贱的事,从而造成学生对公益性劳动和家务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开始躲避厌恶劳动。

二、轻视劳动的负效应

由于劳动教育落不到实处,学生的种种恶习不断滋生,突出的表现有:学生的自理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好吃懒做,还有的因缺乏劳动锻炼身体差,正常的劳动不能坚持,头痛感冒时常发生。据人民网报道:“刚考上大学的王敏略带抱怨地对记者说:‘自己洗衣服?真是开玩笑!秋冬天的衣服那么厚。你叫我怎么洗嘛?’据王敏称,以前在家时,连内衣都是妈妈帮洗的,‘我妈说了,只要我学习好就行,其他事不用心!反正也是几块钱洗一次,我们家还出得起!’在某高校学生公寓三楼,一位40多岁的阿姨一间一间地清扫着寝室。从柳州市来的大二学生马勇告诉记者,我们三个寝室的哥们‘合资’请的钟点工!隔一天来一次,除了扫地、擦玻璃,还负责整理床铺。”

再次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喜爱上网、酗酒、打架、吸毒等恶。现在在不少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动辄任性、自私、固执、娇气,常常比吃比穿,追求享乐、炫富比横,成长中不断滋生了享乐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这些与劳动教育的落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三、家庭、学校应重视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多家长老师的眼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原因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误了孩子的前程、毁了素质教育的根基、导致教育的失败。

下面读读美国家庭加强对孩子劳动教育的材料或许能感悟出中国教育的缺憾。

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ttitudetolabor;laboreducation;laborawareness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以己度人,推己及物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学生娇生惯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教育方式错误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学生层面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4.1.3社会层面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榜样带动学生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竞赛提升学生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12-02

1 劳动的概念及意义

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们而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

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4)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偶像剧的盛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很多剧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恃宠而骄、任性放纵。而这样的一些角色塑造,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向往剧中角色的优越生活,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父母、学校及生活环境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抱怨情绪,不劳而获却不觉得满足,而且毫不感恩。

篇6

【关键词】国外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比较研究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美国、日本、韩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与分析

德育工作方法是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当今国外学校无不重视研究、改进德育途径和方法,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从国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概括地说,它们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 课堂教学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

从人类教育史来看,学校教育形式由个别化授课制发展到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教育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当今世界各国学校的一切学科包括道德知识的传授仍以课堂师授为基本形式。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美国称学校德育课程为“公民教育”,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开设的有公民课、道德价值课、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世界观方面的教育课等。

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实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其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改进了的课程: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现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有相同的地位。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1.2 德育渗透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不仅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咨询、指导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美国不仅重视利用大众传媒等加强德育工作,而目重视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美国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此外还有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等十多所规模宏大的场所和一百多处参观点。这些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是美国向其国民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

在进行德育课显性教育的同时,国外一些学校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隐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日本学校注重通过国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国语课采取循循善诱和情绪感染的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和团结、诚实、谦虚、自律和合作精神。历史课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发展前景。地理课要求青少年加深对国土的认识,了解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

韩国的国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国文课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等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实验和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

1.3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此,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进行反思,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处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家长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奉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与纽带。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只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层次的认识,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并未升华到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应从两方面入手。

1.增强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首先应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去做,这是对社会教育事业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献。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家长才会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2.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他们依然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长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却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跟学校和老师认真沟通孩子的情况,总以各种借口推托。他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意识不到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苏提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和纽带。家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跨出从根本上改变三种教育之间长期分离现状的第一步。

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锻炼,他提出劳动锻炼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因为他已用实践证明,劳动具有很强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躲避讨厌劳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由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舒适生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1.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义务感。家长应尽早教育孩子,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得来的,没有白来的食物,让孩子在意识和情感上热爱劳动。如教导孩子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也应为这个家庭的干净整洁付出,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内心的劳动义务感。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锻炼。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克服懒惰;适度的社会劳动,能让孩子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工作劳动的不易;尤其鼓励进行手脑并用的劳动,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等。家长应该明白,使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够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片面强调孩子智力的发展,盲目追求高分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有很大的启示。

1.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提高其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孩子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们也开始变得虚荣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这无疑是危险的,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导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灵空虚;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学会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是一个孩子进行是非判断的关键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免于不良思想和风气的毒害和侵蚀。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当遇到问题时,要教导孩子先冷静下来,试着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凡事多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家长应该明智地爱孩子,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待孩子应该做到“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和严厉相和谐”。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娇宠溺爱的家长大有人在,对孩子严厉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长大有人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质弥补亲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示。

1.家长要正确地使用权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然有权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虽然家长爱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爱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专横的爱让孩子的心灵遭到破坏性的伤害,棍棒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变本加厉的叛逆与反抗;而赎买式的爱更是带来孩子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家长一定要避免以上这三种形式的“不明智的爱”。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儿童永远当儿童看待。孩子也会逐渐长大,他们也需要个人的空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千万不能因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确处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权”。这样反倒会让孩子厌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愈加逆反。父母对待日益长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听,多交流,尽量去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关系氛围,而不是用家长的绝对权力去压制和禁止。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4).

篇8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2001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国家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99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99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 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98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93年、98年、2000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99年被评为综合化。

3、98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98年、99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2001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9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从教育实践出发,潜心研究,对教育和教学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形成理论体系,而又用它来指导实践,验证他的理论。他的光辉人生,被世人称为“教育的百科全书”。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33年里,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帕夫雷什中学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通过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教育思想。

田园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它不仅仅是让孩子跑到田园里去,而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回归。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是把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在生活中体现教育,他使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教育变得更加轻松和快乐。

中国的农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田园教育方面的理论为我国农村教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启发之处。

一、在大自然的教育中改变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教育目的还是升学率和教孩子们跳出农门。农村的教育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看待自己,趋附城市教育。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教育不会从自身吸取教育资源,一味的向前看,农村教育从教材、教法、课时安排都向城市看齐,缺乏自己的特色。

中国农村物产丰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孩子们也可以在‘蓝天下的学校’学习,农村教育的自豪感油然产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里融入一些适合农村教育的内容,还可以因地制宜,不同的农村开设不同的地方科目,在盛产柑橘的农村开设一些和柑橘栽培有关的课,在水稻种植集中的地方开设和水稻种植有关的课。大自然的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同时还可以理论用于实践,带动一方经济,也许他们还可以带这他们的家长学习。农村的教育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农村教育的特色也随之产生。

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在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农村地方输送人才,让农村教育真正的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二、在劳动教育中育人

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的态度是鄙视的,老师教育学生:不好好读书,你就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挖土疙瘩,或者简单地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处罚那些学习不好的或者调皮的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就厌恶劳动。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不够,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缺乏将科学知识和劳动结合起来的观念。

我们的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建立劳动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生产劳动基地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劳动实习作用。在生产劳动基地上,按农时、季节安排各年级开展生产实习,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一定的劳动教育;第二,科学实验作用。学生在生产劳动基地可以开展各种简单的农业科学实验,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和农业技术教育;第三,技术推广作用。生产劳动基地以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向当地农户辐射和传播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推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实验学校通过相应的教学计划与管理措施,发挥了劳动生产基地的多种功能,使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本领,还可以为学校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学校环境,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观念。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际联系起来,农村人口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更具可行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三、爱——亘古不变的教育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事业里,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基础的,有机的组成成分。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因为有情感,人会自觉地投入,获得很大的动力。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农村教育在情感教育这一块是空白的,老师认为教育只要让孩子学习好了课本知识就是对的。孩童时期,农村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人除了家长就是老师了,老师除了是孩子知识的启蒙,还是孩子情感的启蒙者。除了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很少在学校得到关爱,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苍白的。而我们农村的发展,必须靠新一代的年轻人,用他们所学为农村的发展服务,那么孩子对的情感教育就成了关键。

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问题”,呼唤他们“爱”的力量。孩子们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要旨。

我们的农村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农村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那么我们就应当让孩子们看到土地带给了他们什么,劳动又带给他们什么,应该让孩子们充分的了解他周围的世界。那么我们就应当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当中去,在大自然中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爱,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年轻的教师在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东西,能在内心引起一种反响,产生进一步的联想或问题,并能继续去钻研这方面的理论或实践经验,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年轻教师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传承要取决于广大教师,取决于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随着人类的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人们发现所谓的现代文明并不能解决人类自身发展的全部问题的时候,其实人们还是要回到思想大师那里来寻求指引。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思想正是这样一盏引导人类走向健康文明的明灯。

参考文献

[1]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 B.A苏霍姆林斯.M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文译本.

篇10

(一)研究现状述评

资源县瓜里乡大田完小2009年被正式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面积共有3亩,开辟了蔬菜种植区、育秧大棚区、苗木区、稻田、鱼塘、瓜架鹏区。今年又拟扩建花卉种植区,并增设蔬菜喷灌系统。其中鱼塘养殖草鱼、鲤鱼、泥鳅;稻田种水稻,套养禾花鱼;蔬菜种植区种植季节蔬菜;育秧大棚区培育菜种。劳动实践基地中的菜地主要按班分块管理,学生自带劳动工具,学校提供种子,肥料,鱼塘、大棚由学校具体管理。县教育局勤工办和中心校主管人员分类指导,学校领导和教师具体主抓,基地收入一部分用于基地扩建,一部分用于该校寄宿生生活补贴,花木用于美化环境,基地集中向小学生普及现代农业科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与感触农业生产与科研概况,对拓展小学生知识面,开拓视野起到积极作用。

(二)选题意义

劳动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劳动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美国是1.15小时,而我国不足12分钟。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综合能力差的现象在现今农村小学生中还普遍存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学生的劳动机会在减少,劳动能力在削弱。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都是农村孩子,但由于家长的呵护,缺乏必要的劳动机会。为此,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1.开展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种植,让学生了解一些劳动工具的简单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植物栽培技术。

2.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在劳动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3.开发劳动实践校本教材,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二)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2.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学生开展季节性蔬菜的种植研究。如青菜、黄豆、南瓜、黄瓜、萝卜、大豆、油菜等,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一些蔬菜栽培的方法,培养劳动技能。

3.探索劳技教学新形式。实现传统种植与创新种植相结合;劳技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三)主要观点

1.结合学生自身兴趣,掌握种植花苗、蔬菜、树木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生活中主动获取劳动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2.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们在菜地里付出劳动的同时,积累知识,增长见识,体验到劳动生活的乐趣,提升适应能力。

3.通过“劳动实践基地”种植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掌握简单的种菜方法,亲身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与人合作的交往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理念,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传授栽培、种植技术,学做结合,掌握除草、浇水、避免损伤植物的根、茎、叶的正确方法。

2.以“劳动创造美”为主题。通过观看劳技录像、现场种植、菜地观察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接触栽培技术,感悟劳动之美。

3.以“劳动体验快乐”为主题。带领学生种植蔬菜、栽种树苗,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劳动实践,体验快乐,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方法

1.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个案法:通过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