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6: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空气污染的看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幸福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如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探索。
二、课堂上的场景
场景一:
师引入:蓝大、碧水、绿色、阳光为人们的生活构织出绚丽的风景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存在,请大家观看大屏幕。(播放几幅大气污染的画面)
生:非常惊讶,不解地发出惊叹声。
师(趁此机会):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情况?
生:大气污染。
师:相信这些画面我们中间许多同学都见到过,谁还能给我们举出你曾经见到、听到或者亲身感受到的大气污染呢?
生1:我们家住在建平造纸厂附近,经常闻到造纸厂的难闻气味,真是受害极深。
生2:我曾经到我哥哥工作的水泥厂去玩过,生产车间里的空气很污浊,对工人的身体应该有很大的危害。
生3:……
师: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行不行?
生:不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场景二: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面几个事例可能就在你的身边,请选择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将学生分成四组探讨)
1.农业生产:每年农作物收获后,村里的有些农民都要把田里的秸秆烧掉,免去清理秸秆的劳动,同时用秸秆灰作肥料。但是这样做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浓烟滚滚连眼睛也睁不开,能不能改变这种对秸秆的处理方法呢?
2.交通运输:城市里的汽车很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3.家庭生活:许多家庭用煤炉生火做饭,一到做饭时家家烟筒冒着烟,污染空气,尤其是冬天家家需要取暖,空气中的污染更为严重。怎样做才能将燃煤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呢?
4.生活居住: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房价较贵;另一处虽然便宜些,但离工厂较近,空气质量较差些。选择哪一处呢?
学生热烈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到第四组的时候,老师可适时出示徐州南区与北区的空气污染指数和房价进行比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场景三:(进一步升华)
师:望天空,几多悲哀几多愁,这已是很多城市人的苦恼,如何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空气更加清新呢?现在我们开展一个“金点子大赛”活动,请大家积极献计献策,比比哪组同学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好?
学生分小组讨论,形成答案。
生1:改进联合收割机,减少秸秆留在地面上的高度,避免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的耕种,对秸秆回收、深加工……
生2:植树造林……
生3:工厂治污……
生4:使用清洁能源……
师:为了更好地唤醒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认识,我们一起做一次义务宣传,请你设计义务宣传画或宣传口号,要具有冲击力、感召力,能够让对空气质量最麻木的人都震惊,走到改善空气质量的队伍中来。
学生积极设计,纷纷展示:
生1:让大气清新、让天空蔚蓝、让河山碧绿。
生2:保护环境,请使用无铅汽油。
生3: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生4:……
有的学生甚至现场画出了宣传的漫画,看到学生精彩的设计,我真为学生潜在的能力惊叹。
三、案例反思
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例如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策略,从生活中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先去感受生活中大气污染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这些图片,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回答热烈,情绪高涨。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教学时学生观看完图片后教师提问:你能否给大家举出你曾经见到、听到或者亲身感受到的大气污染呢?再者给学生提供徐州北郊、徐州南郊和市区的空气污染指数,请同学们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出三地差异的原因。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中分析影响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可借助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例,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家庭生活、生活居住几方面入手深入讨论、探究影响因素,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让浙江车子早日“喝”上清洁的汽油
新年的第二个周末,大半个中国陷入层层迷雾之中。
2013年1月12日省环保厅监测数据显示,杭州、湖州、绍兴、金华4市的PM2.5数值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75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甚至超标近一倍。其中杭州,2012年共出现130天的霾天,进入2013年不足一个月,霾天竟已超过15天,且多日为重度霾。
面对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很多百姓根本不敢出门,甚至不敢开窗通风和晾晒衣物。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吴伟进代表说,会议期间,他在驻地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原本应该去外头走走,就因为PM2.5,他只能在宾馆里走楼梯锻炼。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面开展PM2.5监测,加强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时,他希望省政府能尽快细化方案抓落实。
“早晨一起来,看到的就是满眼灰霾,这绝不是美丽杭州应有的景象。”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技术发展部主任薛滔菁代表说,这些天的切身体会,让她深感大气污染防治已是迫在眉睫。
“城市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不仅给交通带来了拥堵,其排放的尾气也成了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薛滔菁代表建议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切切实实做好公交优先,“一方面缓解日益严重的道路拥堵,另一方面还能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有效清洁空气。”
“在一些欧美国家,马路上跑的车辆不见少,为什么空气质量却不见差?因为我们国内的油品质量标准,跟欧美国家相差太远!”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浙江海越经济研究院院长吕小奎代表的一席话,赢得在座代表的频频点头。
说起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机动车尾气,吕小奎代表认为,关键原因是油品质量不过关。他说,国内油品目前使用的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又叫MTBE),可把90号油变成93号,93号油变成97号,可它会污染地下水,产生PM2.5,欧美国家目前已禁止使用该添加剂。
“除了MTBE,国内汽油还含有芳烃、烯烃和硫等物质,汽车‘喝’了这样的汽油,就会一路跑一路排放PM2.5。”为此,吕小奎代表建议省政府抓紧立法或采取政策扶持,支持汽油使用清洁的添加剂,让浙江的车子早日用上清洁无污染的油品。
该搬的搬,该改的改,从源头治理工业污染
工业废气也是我省空气污染的另一项主要污染源。
在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方面,台州市走在我省前列。不过,这是以“阵痛”的代价换来的。早在几年前,台州市椒江区还是个被几十家医化企业排放的“恶臭”包围的“臭城”,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椒江医化园区内的33家医化企业退出了百余个恶臭项目,固定资产损失10多亿元,最终换来了如今的清新空气。
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牟义军代表说,要想彻底根治工业废气污染,政府部门必须痛下决心,“这样的‘阵痛’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松代表认为,在经历“阵痛”的同时,企业也能从中获取机会和效益。
据他介绍,仙琚制药每年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购置、运行治污设备,但通过改善工艺、废料回收等方式,每年也能节省1500万元左右的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国外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对其环保方面的要求很高,所以企业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也赢得了很多与国外大企业合作的机会,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平台。
为了给节能减排的先行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张宇松代表希望政府能对所有的相关企业一视同仁,“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一旦触碰环保底线,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对此,杭州市余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宏儿代表深表认同。他指出,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对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该淘汰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该治理的要坚决予以治理,决不能让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驻城市。
作为从业人员,牟义军建议有关部门应尽早完善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其实远不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还有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丙酮等很多对空气有污染的物质,但有关部门至今未制定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据牟义军介绍,目前,他们在检测过程中只能参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规定的标准,“一旦发现有企业超标排放,我们也不能对相关企业作出处罚,只能在批准、验收新上项目或进行环评时不让其通过验收”。
规划顺“天”而行,废气才能顺“流”而走
“我认为,杭州的空气不太好,还跟杭州的地理环境有关。”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王慧中代表说,杭州三面环山,一面朝钱塘江,可由于钱塘江边高楼耸立,整个城区变成了一个“围城”,城市上空的空气流通很不流畅,“加上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严重,极易形成雾霾天气”。
他建议:“要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钱塘江边不要全部建造高楼大厦,保留大气进出的通道,就像我们的房子一样,南北向要通风。”
对此,宁波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钱燕珍代表也有类似看法。她说,浙江上空80%的时间刮的都是西北偏西风,如果一些高污染的化工企业正好在一座城市的西北位置,再加上一些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空气流通不畅,那这些污染物就会随着气流飘浮在整座城市上空。
1前言
近二十年来,生活在现代建筑物内的人们呈现出某些较为严重的病态反应,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于是,病态建筑(Sick Building和病态建筑综合症(SBS, Sick Building Syndrome的概念出现了。同时,也出现许多空调综合症(如眼睛发红、流鼻涕、嗓子疼、头痛、发困等)。从而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工作效率,病休及医疗费用上升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因此,室内空气品质(IAQ)间题已成为当前建筑环境
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讨论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及改进措施。
2空气品质的概念
最初关于室内空气品质定义是指一系列污染物的浓度指标。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发现这种定义已不能完全涵盖室内空气品质的内容。
在89室内空气品质讨论会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P. O . Fanger教授提出:所谓品质就是反映满足人们要求的程度,如人们满意,就是高品质;不满意就是低品质。英国的CIBSE (Charted Instituteof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s)认为:如果室内少于50%的人能够觉察到任何气味,少于20%的人感觉不舒服,少于10%的人感觉豁膜刺激,并且少于5%的人在不足2%的时间内感到烦躁,那么此时的室内空气品质是可以接受的。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将室内空气品质完全变成了人们的主观感受。
在ASHRAE标准62一1989R中,提出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和感受到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acceptable perceived in-door air gualitg)的概念。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定义为:空调房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空气没有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了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浓度。感受到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定义为:空调房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因为气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满,它是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有些气体如co,氛等,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但无刺激,故仅仅
用感受到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是不够的。
3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起因
引起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原因一般有两类:一是暖通空调(HVAC)系统设计或运行不当;二是各类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的作用。
第一类原因一般包括:①通风和气流组织问题,如新风不足,室内气流组织不好等;②热舒适间题,当室内未达到希望的温湿度时,人们就会对室内空气品质抱怨。
第二类原因包括:①室外大气的恶化(由新风人口或门窗等进人的污染物);②交叉污染,由于设计时各房间的压力分布不当而导致地下停车场、打印室、吸烟区、餐厅等散发的污染物流人建筑的其它区域;③室内污染,如室内办公设备、家具、装演、人员等产生的污染物;④微生物污染,常由空调凝水或漏水造成的。
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室内的各种物理参数,如温湿度、气体污染物的浓度等客观因素对室内空气品质产生影响(尽管人们还没有完全明白其是如何产生影响及究竟产生多大影响);同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对外界的反应敏感程度、性别等主观因素差异也会造成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同反应。
3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
3.1建筑因素
3.1.1室内污染源
普遍认为室内污染源主要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①建筑围护结构及其表层材料;②室内环境状况;③室内人员数量及其活动情况;④暖通设备及系统。对于建筑结构表层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散发机理、散发规律、定量计算及抑制和测量方法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不是很完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人将有利于控制室内的空气污染。
3.1.2室外环境的影响
室外环境与室内是有联系的,室外的污染必定影响室内。室外在没有工业污染的条件下主要受交通车辆散发的VOC气体影响。研究表明,无论室内还是室外,总是离地面越高VOC的含量越低。一般认为建筑物的一层受到室外的影响较大。同时发现室内的一系列污染源所造成的VOC总是高于室外,如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室内平均VOC浓度为304.3一1679.9 mg/m3,而室外则为22一643·2 mg/m3。
3.2非建筑因素
3.2.1新风问题
一、调查说明
1. 调查目的
客观了解“雾霾危害”认知现状,分析不同年龄人群雾霾知识储备情况,了解网友对“雾霾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的有效建议。
2.主要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雾霾有害成分及污染源、雾霾如何进入身体、雾霾对不同人群的危害、日常防霾措施等四部分。
3.调查组织过程
时间周期:2019年4月24日至2019年4月24日
执行机构:绿生活指南、问卷星
4.调查方法
采用网民自填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5.调查对象
新浪微博网友
6. 有效样本量
2726个
二、调查样本结构
1.六成多网友年龄在20-30岁,是参与在线调查最活跃人群
调查数据显示,34.81%参与调查的网友驾临“十面霾伏”的地球时间为26-30年,占比最大;驾临地球20-25年的人数排名第二,占到27.85%;这两部分人群超过了参与调查总人数的一半,高达62.66%。排列第三的是驾临地球31年以上的人群,占25.95%。此外,11.39%的网友驾临地球不到20年。
2.近七成半的参与网友是女性,她们更关注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在线自填网络问卷的网友74.68%是女性。一方面,在互联网中女性较男性更爱分享和互动、更有耐心;另一方面,女性更关心自身及家人健康,尤其是在空气污染严峻形势的当下。
3.宅女和辣妈更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女性网友的三成多
在74.68%的女网友中,不同类型的妹纸对雾霾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关心程度又是不同的。宅女、辣妈、萝莉和御姐依次分列前四位,分别占到19.49%、13.56%、11.86%和10.17%,占到女性网友的55.08%。而后四位依次是大妈、白富美、腐女和干物女,分别为0.85%、1.69%、3.39%和4.24%。丝女、女汉子和家庭主妇均为7.63%,女神有5.95%,森女有5.93%。
4.经济适用男最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男性网友近五成
在25.32%的男性网友中,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有44.44%的为经济适用男,“顾家”是他们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性格基因。跟女性网友基本一致,宅男、大叔和小鲜肉都挤进了前四,占比一次为15.56%、11.11%和10%。而男神占5.56%,高富帅占7.63%,丝男占8.89%。总体情况与女性网友人群分布吻合。
三、对雾霾成分及污染源的认知状况
1.九成五网友了解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但对其他污染物的认知不足
雾霾物质构成,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PM2.5(即有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的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气态污染物,它们与雾气结合,形成了灰蒙蒙的天气。
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网友对雾霾的组成或者说有害成分的认知还不够全面。94.94%的网友都知道PM2.5等是雾霾的污染物,但是知道二氧化硫是雾霾污染物的不足六成,而了解氮氧化物也是雾霾污染物的也刚六成多一点点。
在女网友中,仅有55.08%的了解氮氧化物是雾霾的成分,有60.17%的了解二氧化硫是雾霾的有害成分;奇怪的是,女网友中仅有78.81%的知道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
而在男网友中,仅有55.56的了解氮氧化物是雾霾的成分,稍比女性网友高0.48个百分点;有60%的了解二氧化硫是雾霾的成分,比女性网友地0.17个百分点;有92.22%的知道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较女网友高出13.41个百分点。
总体看来,网友们对雾霾所含污染物成分有较好的认知,但还非常不完善。雾霾是2019年底才被广泛知晓的事物,大家在学校接受的地理知识没有涉及、大众科普不到位和阅读习惯欠缺等,是网友们对雾霾认知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 全民治霾须先告知公众污染源何在
一般认为,城市有毒颗粒物的来源有汽车尾气、烧煤供暖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可生长颗粒、装修粉尘、厨房油烟等。环保部数据中心监测的污染防治类别,则为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危险废物、重金属、废水和废气六大类。
调查数据显示,89.87%的网友认为废气是空气污染源,86.08%的认为粉尘是空气污染源,63.92%的认为重金属是空气污染源,53.80%的危险废物是空气污染源。此外,有51.27%、39.87%和29.75%的则分别认为,废水、污水处理厂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也是空气污染源。
在女网友中,89.83%的知道废气是空气污染源,83.9%的了解粉尘是空气污染源,59.32%、55.08%的则分别认为重金属、危险废物是空气污染源。
在男网友中,这一比列分别为52.22%、84.44%、67.78%和48.89%。与女网友相比,对废气的认知低了37.61个百分点,对粉尘的认知高0.54个百分点,对重金属的认知高出8.46个百分点,对危险废物的认知则低了6.19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网友们对空气污染源的认知总体较好,但也不全面。全民治霾,很重要的一点要让公众知道其身边的污染源何在!
三、对PM2.5进入人体的认知状况
1.仅四成左右网友认为PM2.5能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
临床经验表明,PM2.5依次可以进入鼻腔、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毛细血管和血液等人体部位。
调查数据显示,网友们认知较高的是PM2.5能进入人体的鼻腔、气管、肺泡和支气管,知道的人依次为89.87%、86.71%、79.75%和77.85%。认为PM2.5可以进入的有50.63%,而认为能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的仅分别有37.97%和41.14%。
在女网友中,认为PM2.5能进入人体的鼻腔、气管、肺泡和支气管等部分的,分别占88.98%、84.75%、77.97%和77.12%。在男网友中,这一比例分别为88.89%、82.22%、76.67%和73.33%。男女网友的认知程度差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网友对PM2.5能进入人体部位的认知也相对较好,同时也存在认知不全面的现象。尤其是,大家对PM2.5可以进入毛细血管和血液没有太多概念。
2.对PM2.5危害认知不太乐观,三成五对其在肺泡淤积无概念
调查数据显示,70.89%的网友赞同“大部分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和42%的PM2.5在鼻腔中沉积下来”的说法,76.58%的网友选择了“咽喉的黏液会黏住一部分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和8%的PM2.5”的观点,59.49%的网友认同“气管黏液会黏住最后一部分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以及4%的PM2.5”的说法,51.27%的网友支持“11%的PM2.5会被支气管壁黏液阻隔下来”的观点,65.19%的网友选择了“最后35%左右的PM2.5进入肺泡,且无法被排除体外”的说法。
事实上,每个选项下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和PM2.5的淤积部分和沉积量,都是医学临床得出的数据。调查结果表明,网友们对雾霾进入人体的认知不太乐观。
四、对PM2.5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认知状况
1.PM2.5能给成年人造成10余种危害,网友平均认知不足六成
霾下生存,每个成年人每天都在当“吸尘器”。当干净空气成为奢侈品,您认为每天呼吸的PM2.5等脏空气会带来哪些疾病吗?
网友们给出的答案是:77.22%的认为PM2.5能给成年人引发过敏性鼻炎,72.15%的认为能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慢阻肺,68.99%认为能导致咽炎,65.19%的认为能引起咳嗽,64.56%的认为能诱发哮喘,62.03%的认为能引患肺炎,56.33%的认为能造成肺癌,51.90%的认为能引起扁桃体炎,46.20%的认为能引发感冒,30.38%的认为能引患空鼻症,36.71%的认为能导致肺栓塞。
有关权威专家一再遮掩说,PM2.5等脏空气是否能诱发疾病目前国内尚未有数据支撑。其实,雾霾“有毒”是共识,国内外都有数据可以佐证。
据北京市卫生局统计,每次出现重度雾霾的天气,到市属各大医院的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就增加2-5成。
美国环保署2019年《关于空气颗粒物综合科学评估报告》指出,有足够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大气细粒子能吸附大量有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2019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更是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
因此,不论每个成年人对PM2.5究竟能给自己造成哪些疾病的认知有多少,重要的是不要迷信所谓国内某些权威专家持续忽悠的“雾霾致病没有结论”。
2.近九成网友认为PM2.5极易引发儿童呼吸道感染,辣妈和宅女最关心孩子
您家有孩子吗?孩子个子比,贴近地面,更容易吸入雾霾颗粒物;同时,孩子没有鼻毛,雾霾更容易入侵;PM2.5等空气污染物进入孩子身体后,产生的危害要比成人大得多。您认为雾霾天气对孩子造成的最大危害有哪些?
网友们的回答是这样的,89.87%的认为会引发呼吸道感染,60.13%的认为会造成肺气肿,53.8%的的认为会让孩子情绪不稳定,41.14%的认为会导致肺癌,22.15%的认为可能会带来小儿佝偻病。
而在女网友中,辣妈和宅女这个群体的认知很有意思。
辣妈占总调查女网友的13.56%,100%的辣妈都选择了PM2.5会引起孩子呼吸道感染,62.5%的辣妈支持PM2.5会让孩子情绪不稳定,50%的辣妈赞同PM2.5会诱发孩子肺气肿,43.75%的辣妈认为PM2.5会导致孩子患肺癌,只有18.75%的辣妈判断PM2.5会给孩子造成小儿佝偻病。
如果说辣妈的选择是基于经验等判断,那么占调查女网友19.49%的宅女的选择就有些不寻常,她们对孩子的爱从数据上看有齐平辣妈之势。73.91%的宅女支持PM2.5会引起孩子呼吸道感染,47.83%的宅女认为PM2.5会诱发孩子肺气肿,43.48%的宅女选择了PM2.5会导致孩子患肺癌,30.43%的宅女判断PM2.5会给孩子造成小儿佝偻病,52.17%的宅女赞同PM2.5会让孩子情绪不稳定。宅女对PM2.5会给孩子造成最大危害的认知比例,远远超出除辣妈外的其他女性人群。
3.平均五成网友认为PM2.5会给老人造成严重危害,认知待提高
您家有50-70岁的老人吗?医学专家分析认为,雾霾天气的增加,加剧损伤老人的肺功能,从而导致老年人肺癌患病率的高发。您认为PM2.5等空气污染物会给家里的老人带来了哪些风险?
网友们是这样选择的,77.85%的赞同PM2.5会引发老人呼吸道感染,72.78%的认为会让哮喘发作,70.25%的认为会引起急性气管炎,64.56%的认为会引起支气管炎,51.27%的选择了会造成心力衰竭,32.28%的赞同会引患心肌梗塞,29.75%的认为会引起心绞痛,仅有1.27%的认为会导致肺癌。综合分析发现,平均五成网友支持PM2.5会给老人造成严重危害,这也不是一个很高的认知度。
4.平均五成三的网友对肺癌信号有所认知,防霾致癌即刻行动
《全球癌症报告2019》指出,肺癌仍是最普遍和最致命的癌症,2019年约新增180万患者并导致159万人死亡。其中中国约占此类病例的1/3以上。专家表示,吸烟、长期遭受空气污染和职业中接触致癌物,是增大中国人患肺癌风险的主要因素。每个人都是肺癌的潜在患者,您知道患肺癌有哪些信号吗?网友们的认知状况如下:
62.03%的网友选择了“久咳,特别是频繁不止地咳嗽,短期内检查不出原因”;
72.78%的网友选择了“咳血痰反复不愈,且有不固定的间歇性胸部疼痛”;
50%的网友选择了“发生感冒或支气管炎后,咳嗽久治不愈且症状逐渐加重”;
60.13%的网友选择了“突然出现渐进性气短、胸闷,胸透有胸腔积水,但身体却没有发热症状”;
44.3%的网友选择了“患有肺结核或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原有的咳嗽规律突然改变”;
41.14%的网友选择了“胸透显示肺部炎症,经治疗不能彻底控制,症状反复出现或加重”;
60.76%的网友选择了“有长期吸烟史,有肿瘤家族史,日常工作接触致癌物质如石棉、沥青、砷、铬、煤焦油的机会较多,且出现呼吸道症状者”;
36.71%的网友选择了“不明原因的关节、肌肉顽固性疼痛及皮肤麻木、灼痛,虽有发热,但全身症状不明显”。
肺癌,号称“癌症杀手”,是PM2.5给人体带来的健康危害中最严重的一种。调查网友们对肺癌信号的认知,目的在于督促大家从最严重的后果来防治雾霾危害。调查显示,平均53.48%的网友对患肺癌的信号有所了解。
五、对PM2.5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认知状况
1. 平均五成六网友注重日常防霾,防霾口罩和食疗最受欢迎
面对凶猛的雾霾危害,网友们都财局了哪些防霾措施?
77.22%的网友选择“使用防霾‘常规武器’口罩”防霾;61.39的网友选择“通过食疗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防霾;50.63%的网友选择“时常护肤洁面”防霾;48.1%的网友选择“使用呼吸‘神器’空气净化器或空气加湿器”防霾;44.94%的网友选择“择机健身”防霾。
调查数据显示,平均五成六的网友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防霾措施,而使用防霾口罩和通过食疗防霾的人最多,通过护肤洁面、健身和空气净化器防霾的人数大体相当。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地铁不断新建和扩建。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现有17条运营线路、270座运营车站、456千米运营里程、日载客峰值达1105.52万人次。按照规划,到2020年时,北京地铁的运营总里程将超过1000千米。地铁带给我们的便捷不言而喻,但长时间待在地铁中,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有专家警告说,地铁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
地铁里也有雾霾
2015年8月,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对北京多条地铁车厢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地铁车厢内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当室外PM2.5浓度均值维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时,北京地铁6号线车厢内的PM2.5浓度值依然高达214微克/立方米。
不仅是地铁车厢内空气状况不佳,地铁地下站台的空气质量也同样糟糕。
早在2011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等专家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地铁地下车站的空气污染程度超过地上车站,二氧化碳作为判断车站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浓度最高时超标两倍。
发表于2009年的《上海地铁站台环境质量分析》一文则显示,上海地铁站台的PM1.0、PM2.5与PM10在测试时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234微克/立方米、293微克/立方米和372微克/立方米,颗粒物浓度超标比较严重。其中以人民广场站最为严重,其PM10的平均浓度达到了825微克/立方米,是地铁设计规范的3.3倍,更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5倍。
其实,对于地铁里的空气质量问题,国内外都有专家学者进行过调查研究。
2014年5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一项有关空气质量的调查研究。这项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是,在英国的室内外各种环境中,地铁里的空气最脏。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随身携带空气检测仪,在一天时间里,随时监测自己所到之处的空气质量。监测发现,地铁中的空气质量最差,PM2.5浓度达到64微克/立方米。其次为在路上开车,数值是33微克/立方米。再往下依次为:步行去商场和操场,数值为31微克/立方米;高峰期在路上骑自行车的数值是26微克/立方米;在隧道中开车的数值为21微克/立方米;在厨房中做饭是19微克/立方米。相对来说,花园和无油烟的家里空气质量最好,PM2.5数值均不超过1微克/立方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为保证人体健康,每立方米的空气中,PM2.5数值不应超过10微克;欧洲标准略低,为不超过25微克/立方米。
对比上面两组数据,人们不难发现,“地铁中空气的PM2.5浓度最高值已达到欧洲标准的近3倍,几乎成了最脏的地方,污染颗粒物无所不在”。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学教授弗兰克・凯利说。
在他看来,PM2.5目前被认为是危害健康的最大杀手,即便是健康人群,长时间处在污染环境中,也会使身体出现各种慢性病变。
污染空气可致命
尽管来自专业机构和民间的检测数据都显示地铁内的空气状况不太理想,令人担忧,但一些专家对此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速度快,乘客乘坐时间相对较短,乘客每次乘车在站厅、站台逗留时间十分有限;此外,目前地铁系统有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运作,维持着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新鲜空气量,这也随时改变着地铁内部的空气状况,改善地铁车厢及站台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恐慌”。
然而,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如果地铁列车车厢中的PM2.5浓度长时间高于10微克/立方米,尤其是在人员拥挤且处于封闭的列车车厢内,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前不久,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健提交了一份“关于改善轨道交通列车车厢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
身为一名医生的李健认为,上海地铁对列车车厢空调管道定期清洗消毒的时间间隔较长,据调查,原列车车厢空调管道清洗消毒时间为两年一次,自2014年起改为每5年清洗消毒一次,这与公共场所空调设备清洗消毒的标准相差甚远,也非常容易造成空调管道滋生细菌,污染环境,危害乘客身体健康。他说,虽然为保证列车空调的洁净和作业正常,上海地铁列车会定期对空调滤网进行清洗和更换,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此外,虽然地铁内部有经过统一的清洗和消毒处理,包括对地面、座位和扶手等的清洗,可是这样的消毒频次是远远不够的:地铁运行时,扶手、拉手、座位上的细菌等微生物时刻被来来往往的乘客交换着,仅仅是在车库里面的消毒不足以阻止微生物的传播。
哈恩・卡尔森教授曾在瑞典《科学日报》上称,地铁系统中的空气成分与地面上的差别很大,地铁空气中含有多种有害微粒,它们能够破坏人体的DNA结构,可透入包括肺、脑、肝、肾等在内的主要人体器官,比汽车尾气对乘客健康造成的伤害还要大。这些有害微粒并非长期存在于地铁中,通常状况下,春天有害微粒浓度最高,冬天则最低。
经过对斯德哥尔摩地铁空气的研究,哈恩・卡尔森教授发现,由于长期乘坐地铁吸入大量碳、沥青、铁和其他小颗粒污染物质,导致瑞典每年有5000多人过早死亡。
哈恩・卡尔森教授经过研究得出论断,在地铁的空气中含有一种铁微粒对身体DNA破坏最大,当这些铁微粒进入人体器官后,就会在人体细胞中形成一种自由基,它不仅会危害人体的遗传机制,而且还会增强人体罹患癌症的概率。一些有害物质微粒还会诱发各类炎症。
谁弄脏了地铁空气?
那么,地铁空气中的这些有害颗粒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哈恩・卡尔森教授研究发现,它们主要是由未充分燃烧的燃料及车轮摩擦产生的。
对此,伦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本・巴勒特博士也持同样观点:“地铁的污染颗粒物可能主要来自车轮与轨道摩擦时产生的灰尘颗粒物。”
相比于地铁外来说,地铁内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铁车站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只能通过车站出入口和有限的隧道风井来进行。早晚乘车高峰期间,地铁车站和车厢内的人口密度增大,甚至出现拥挤时,地铁的通风效果会变得更差,甚至让人无法忍受。在这种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人们一举一动间,每分钟可产生500万个细小颗粒,如掉落的皮屑、打喷嚏的飞沫、衣服上的纤维、鞋底的扬尘等,它们随时都可能被人们吸入体内。
此外,地铁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也持类似看法,地下、密闭、人员密度大,是造成包括地铁在内的许多地下场所空气污浊的重要原因。人们在呼吸时会呼出二氧化碳,产生部分细微颗粒物;人身上难免会携带一些尘埃,在相互摩擦拥挤时,会导致二次扬尘……这些因素加上地下通风不良,最终导致地铁内的PM2.5浓度升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研究发现,真菌污染也是引起各类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微生物均易附着于颗粒物表面,长期悬浮于空气中。如果地铁内相对湿度高于70%、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真菌可存活较长时间,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有专家总结认为,地铁车厢内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4个方面:
――地铁车辆为保证车体气密性及车内装饰和节能的要求,在车厢内使用了大量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这些材料会直接向车厢内释放出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内的多种化学污染物。
――地铁车辆内高度密集的人群会释放出大量异味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微生物细菌。
――灰尘多,加上通风不良、日光不足,地铁车厢内细菌等生物污染物在地铁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会长久存活并进行传播。
――地铁车站系统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污染物和其他因素产生的污染物会通过地铁车辆空调的新风口和地铁车辆门的频繁开闭进入地铁车厢内。
通过以上4种途径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醛类、苯系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空气微生物、二氧化碳(CO2)、可吸入性微粒(IP)等。
安全健康坐地铁
既然地铁的空气质量需要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那么,地铁内的空气质量能够得到改善吗?PM2.5的数值能降下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对北京多条地铁车厢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监测的同时,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也派出工作人员到同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巴黎、柏林、马德里和布鲁塞尔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布鲁塞尔和柏林的地铁内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城市。伦敦地铁内的空气质量虽然比北京好些,但远差于其他几个欧洲城市。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其管状结构的地铁行驶通道内空间狭小,一些线路设备老旧、通风较差。
在北京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看来,北京的地铁系统相对较新,理应应用更良好的通风设计以达到更佳的通风效果。北京地铁6号线的PM2.5浓度值比室外背景值高出6倍以上,应当引起地铁运营者的警惕。抛开乘客人数多这一重要因素,运营者仍然可以在其他很多方面做出改进,例如及时更换空调滤网、降低隧道扬尘影响、保证通风设备良好运转等。
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是改善地铁空气的有效措施。吸烟的烟气、建筑材料挥发的甲醛等都是常见污染源。因此,地铁禁烟,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有利于保证地铁站内的空气质量。另外,通风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地铁中的空气质量,地铁建设中应合理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比如,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较高的区域;送风口应尽量接近顾客,并且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积聚等。
“有关部门应重视地铁环境,比如定期更换地铁空调滤芯、滤网;实时监测并告知公众地铁里的PM2.5数值;卫生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等。”一位专家说。
事实上,地铁公司已经在为此进行着努力。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而在化学新课程理念下现代课堂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活动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注重激发学生正确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注重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更多地考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愉悦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着力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计,其出发点是教师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是一定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着力创造出某种适宜教学的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情境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创设教学情境,应力求真实、生动、简洁、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
1 化学教学情境的来源
1.1 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学,更应注意经常联系日常生活,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从而让学生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变。为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人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
1.2 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的过程不仅是动手的过程,还是思考的过程。这样通过多感官写作获取的知识是不容易遗忘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实验资源多创没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做实验,在实验中思考问题,学会用实验解决问题,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景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1.3 社会实际。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取大量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可以从“三大空气污染问题”、“乙醇汽油”推广使用、“电动汽车”、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可用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32程等设计教学情景。
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利用化学史,向学生介绍的发展史,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也可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教育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苏丹红事件”,以及“二恶英”等事件中提取情况素材。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1.4 化学史实。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化学仪器”时,可以介绍许多仪器都是炼丹术士在炼丹过程中制作的。
在学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时,可以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设计教学情境。
在学习“碳的几种单质”时,从木炭联系黑火药,从而联系我国的“四大发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命感。
在学习“燃料和热量”,向学生介绍我国时最早发现和使用煤和石油的国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学习“纯碱”时,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创设激励学生能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境。
2 呈现方式
2.1 实地考察。进行实地考察时,既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又要兼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讲解空气污染的内容,可让学生到燃煤较多的单位去观察烟囱冒黑烟的情况,或是让到建筑工地去看一下扬尘的情况,若如果当地曾经发生过沙尘暴,让学生描述一下发生沙尘暴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可吸入颗粒物对空气的污染;如果当地有化工企业的话,可让学生到厂区去感受一下,了解有毒气体对空气的污染情况;如果当地曾经发生过酸雨,可带领学生参观被酸雨腐蚀的树林、庄稼或雕塑,感受酸雨的危害;在讲水污染的知识时,可要求学生到被严重污染的水域实地考察,了解富营养化引起的水草、蓝藻疯长以及水生生物死亡引起的水质恶化情况;如果附近有石灰长、炼钢厂,可带领学生到厂区参观,了解其反应原理和生产过程。
2.2 实物或模型。在学习“常见仪器”时,看着实验桌上的仪器,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在学习“水的组成”时,看到从未看过的水电解器,也会燃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在学习“原子构成”时,首先将原子结构模型放在讲台上,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对学生说,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学完本节课,你将知道答案;在学习“碳的单质”,向学生展示一颗钻石石墨碳棒,然后告诉学生,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这将会激起学生多大的探究兴趣啊!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向学生展示几种铁矿石,在学习“化学肥料”时,向学生展示几种肥料样品,都会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
2.3 图片。在学习“常见仪器”时,课间先将常见仪器的图片挂在黑板上,或贴在墙上,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空气”时,展示拉瓦锡的图片,学生一定想知道,这个外国人是谁?在学习“原子构成”时,展示几种原子结构的模型,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进入学习的情境;在学习“元素”时,向学生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会引起学生对元素排列的探究兴趣;在学习“空气”时,向学生展示几张空气污染的图片,如被酸雨腐蚀森林、大理石雕像,受酸雨腐蚀的河流中死亡的鱼虾等必然会让切身感受到酸雨的严重危害;在学习“碳的几种单质”时,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图片,也会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在学习“燃料和热量”时,展示浓烟滚滚的厂区烟囱的图片,学生对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空气污染一定会有深刻的体会;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向学生展示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可加深学生对金属探究兴趣和识别
能力。
2.4 文字。以文字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是以短文或问题的形式出现,短文或问题要有趣味性,或者能够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
2.5 语言。通过语言呈现教学情境,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形象逼真的语言描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或者播放一些事件的报道,例如关于硫酸泄露后,使用了大量熟石灰进行处理的报道;例如关于“1.25雪灾”中,为了恢复交通,使用了大量的工业盐融雪,保证交通畅通的报道;例如关于“5.12汶川大地震”中,大量使用生石灰作为消毒剂的报道。都能迅速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的品格。
2.6 多媒体。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具有极强的真实感。也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突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瞬变为定格,。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空的事物和不易实现的实验,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行以顺利突破。可以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3 进入情境的方法
3.1 以“理”入境。“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跟学生讲清楚道理,是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方法。说明某一化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在学习“碳酸钠”时,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情境:
碳酸钠俗名纯碱,提到纯碱,不能不提到侯德榜先生,接着简单介绍侯德榜先生的生平事迹,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那么,纯碱到底有什么性质和重要用途呢?启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的热情。
3.2 以“趣”入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索。化学实验以其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索的动机。
在学习“走进化学世界”时,演示“清水变牛奶”实验,会激起学生很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做“黑面包实验”,由于该实验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对比强烈,反差巨大,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3 以“疑”入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计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①实验创疑。
②对比生疑。
③似“谬”设疑。
3.4 以“情”入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1 声音传情。教师通过自己带有一定感情倾向的语言描述,并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达到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目的。
实验室空气质量监控
1.目的
保证实验室内部空气质量满足烟包溶剂残留检测方法的要求,不对化学试剂、检测样品和检测设备等造成不良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措施
实验室空气质量监控方法有多种,如购置专用空气质量检测设备定期进行检测;委托专业空气质量检测机构定期上门进行服务等。
我公司采取的方法为:取一张白纸从中间裁开,一分为二,一份放置在检测区域内,让其充分暴露在室内空气中,另一份密封在取样袋内,24小时后按“空白实验”的方法对两份白纸进行溶剂残留平行检测。
实验室空气质量监控频率至少每月1次,或者在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再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以排查检测数据异常是否由空气污染所致。
3.空气质量符合性判定
因《烟用纸张中溶剂残留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YC/T 207-2014)标准中规定:溶剂残留检测以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最终测定结果,精确至0.01mg/m2;当平均值小于1.00mg/m2时,两次测定值之间绝对偏差应小于0.10mg/m2。故我公司实验室空气质量符合性判定方法为:如果两次测定结果之间绝对偏差小于0.10mg/m2,则空气质量符合检测要求;否则,空气质量不符合检测要求,表示实验室内部空气已经受到污染,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开窗通风换气,同时查找空气受到污染的原因,具体按《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执行。实验室经通风换气后,应重新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待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后,方可重新开始样品检测工作,必要时应对空气受污期的检测样品重新取样检测(或在确认留样未受污染的前提下,对留样进行复检)。
标准物质监控
1.目的
保证标准物质的有效性,因为一旦标准物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严重偏离。
2.前提
烟包溶剂残留检测所用标准物质,应为国家标准检测中心提供的标液,标液应储存在冰箱中,在-18℃的温度下保存,保质期半年。
3.措施
实验室应对标准物质的储存环境实施监控,监控方法为:用温度计测量冰箱内标准物质储存区域温度是否在标准范围内,并保持监控记录。同时做好核查工作,核查方法为:观察标准物质保质期是否在有效期内,若超出保质期,应停止使用;观察标准物质是否有沉淀,若有沉淀,应停止使用。期间,核查频次至少每3个月1次,并保持核查记录。
检测设备监控
1.目的
保证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前提
烟包溶剂残留检测应使用通过检定/校准的检测设备(执行《量值溯源管理程序》);使用前应对检测设备的检定/校准结果进行确认;检定/校准结果不能满足检测方法要求时,应停止使用,进行维修后重新进行检定/校准,直至检定/校准结果能够满足检测方法要求,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3.措施
检测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要进行期间核查(具体执行《期间核查管理程序》),核查结果判定具体执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经期间核查确认检测设备保持良好置信度的检定/校准状态的,方可继续使用;经期间核查确认检测设备失准的,按《仪器设备管理程序》处理。
专用器皿清洗
1.目的
避免因器皿污染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2.措施
烟包溶剂残留检测的专用器皿是顶空瓶,对原辅材料、印刷半成品和成品实施监控检测时,顶空瓶清洗后可以循环使用。
顶空瓶清洗时,清洗人员首先要配带好防护用品,把需要清洗的顶空瓶用无水乙醇浸泡1~2小时,再用试管刷把难以去除的污渍刷洗干净,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将顶空瓶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加入适量洗洁精和自来水进行超声波清洗,每次清洗20分钟,重复超声振荡3次后,倒掉废液;接下来,超声波清洗机中重新加入自来水,再对顶空瓶进行超声波清洗,清洗20分钟后倒掉废液(此步骤重复至少3次,确保顶空瓶清洗洁净、无污染);最后,将顶空瓶放入烤箱中,在250℃高温下烘烤2小时。
清洗后的顶空瓶、新瓶、用后待清洗的顶空瓶应分类存放,以防交叉污染。
样品及检测过程监控
1.目的
保证样品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措施
(1)样品要由检测人员亲自到材料库(原辅材料来料检测)或机台(印刷过程控制检测)抽取,取样时要征求材料库或机台操作人员的意见。抽样要具有代表性,可采取随机抽样法,抽样后要立即装袋密封。
(2)检测人员取样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检测工作,并根据要求出具相应检测报告。
一、前言
PM2.5细颗粒物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也是引起环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变化范围很大,按粒径大小颗粒物可分为降尘、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其中的PM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等有着重要的影响。PM2.5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很容易导致灰霾形成,这就是空气看起来不透澈的原因,同时PM2.5也是引起一系列人体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二、PM2.5的影响
(一)对大气环境及气候的影响。
由于细颗粒物质的散光效应以及炭黑、含炭黑颗粒等对光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从而给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恶性事故。
PM2.5不仅降低能见度,还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国外有关部门研究,PM2.5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大概为30—70 d。PM2.5颗粒还可以随气流被输送到几百甚至几千千米的地方,造成广域的污染。
PM2.5对气候、温度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细颗粒物的存在,直接阻挡太阳光抵达地球表面,这样使可见光的光学厚度增大,抵达地面的太阳能量剧烈下降,使地面温度降低,高空温度升高。
(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般认为,粒径在10μm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10μm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即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为1000小时左右、传输距离可达上千公里,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三、我国PM2.5污染控制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内外在PM2.5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 形成以下几点看法。
建立动态的颗粒物排放清单数据库,加强颗粒物污染控制基础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统计中的颗粒物仅包括有组织排放的烟尘和工业粉尘2 部分,大量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和移动源排放的颗粒物尚未纳入环境统计,目前的排放数据基础无法有效支撑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而国外已经积累了多年的PM10、PM2.5一次排放量统计数据,对于合理制定各行业的减排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多污染源、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颗粒物污染。
控制的重要手段。颗粒物来源和构成非常复杂,单纯控制某个污染源排放和单因子控制管理思路已经不能满足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需求,应树立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控制相结合,采取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的观念。除了PM10,SO2,NOX以外,还应重视二次颗粒物重要前体物和氨的污染控制,制定有利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政策措施,加强细颗粒物来源、形成和转化机制、区域间相互影响和输送机制的研究,加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
(三)执行PM2.5新标准,配套监测技术能力须跟上。
PM2.5新标准将于2016 年正式实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建议2013 年之前,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以及“三区九群”率先开展PM2.5监测,到2015 年底之前,在所有地级城市和其他背景站、区域站开展PM2.5监测。目前,全国范围的PM2.5监测网络建设正在大规模开展, 但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如国际上常用的PM2.5自动监测方法包括β 射线法和振荡天平法,根据实验和监测结果分析,β 射线法监测值一般略高于振荡天平法,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之前,需由权威部门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出适合我国现实条件的监测方法。此外, PM2.5与CO 等多种污染物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说明灰霾问题,除了PM2.5,还需要同时解决多种相关污染物的监测问题。
四、结语
PM2.5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巨大危害已被科学证实,随着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对PM2.5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此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将PM2.5纳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并将在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PM2.5的控制可以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者说可以避免更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因而将是我国长期的一项重要环保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敏,何凌燕,黄晓锋,等.北京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理化特性、来源及形成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
[2]于兴娜,李新姝.北京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特征[J].环境科学,2012, 33(4).
[3]岳建华,陶俊,林泽建.成都春季生物质燃烧和沙尘期间气溶胶散射特征及其重建[J].环境科学,2012,33(7).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中学化学各章节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境教育。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434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188个,年影响工业产值200多亿元。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据198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污水,55%为工业废水。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推测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1000亿吨。通过上述知识与相关的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二、改进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的,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的,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教育好学生,在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
三、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开展环境教育
然而,当你乘坐高速火车,从北京到达港口城市天津,你会发现对于整个中国环境保护的前景来说,情况大不相同。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政府和外商共同的投资,使这个中型城市成为世界风力发电工业的中心。中国已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的发电量在过去的4年中,每年都翻一番。很多专家对此感到相当乐观,他们认为在2020年,中国能够实现可替代能源占总能源15%的指标。此外,在未来5年,中国将努力减少20%的单位GDP能耗。
这两个目标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绿色指标,它们都将会把中国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新型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只需再过10年,这一理想就会实现。全球的中国观察家们也正关注着这一点。在这个月早些时候,一位著名的美国资本冒险家――通用电气的CEO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专栏文章,热情洋溢地称“中国开发清洁能源科技和市场的举措是振奋人心的”。他认为,中国的速度甚至超过了美国,成为“当今清洁能源的领跑者”。
在海外,中国正通过不断建造大型风力发电场和水电站来实现可替代能源的新目标。很可能有一天,中国会在全球绿色科技市场上与欧美公司分一杯羹。但是,从内在因素来看,中国的环境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例如,人们在生活中能明显感受到空气和水的质量十分糟糕;一些地区的环境经过治理有了轻微好转,有些却没有明显改善,个别地区的环境状况甚至还在恶化。
实际上,中国或许很快会同时成为地球上最“绿”和最“黑”的地方――它将会成为世界可替代能源的领导者,与此同时,它也将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可替代能源占总能源的使用比例正在上升,但它们只是作为煤炭能源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实际上,在未来10年间,煤炭的使用将会占中国能耗的70%。因为中国的国情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快速发展绿色工业,尤其是完成提高能源效率和可替代能源使用率目标的同时,污浊的河流和令人窒息的空气可能会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