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9 17:16: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篇1

一、 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的影响。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和深入,逐渐形成了国际金融秩序,使全球经济发展处在同一个频率上。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造成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有着及其严重的影响,其结果会出现工厂倒闭,失业率增加。据有关部门预测,全球失业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三点几,上升到百分之五点几。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失业人员在为了寻找工作而奔波。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经济是基础,稳定是前提,只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才能进步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是,一旦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对于社会就会产生一系列反应。一是,经济危机造成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稳定,甚至失去经济来源。我们知道,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随着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造成一部分的企业倒闭。这其中,有一些人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可以弥补由于失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工人会下岗失业,失去经济收入。二是,经济危机给社会稳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大量的失业人群为了寻找新的工作而奔波。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其中,一些人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总觉得不如原来的工作称心如意,心里不满意。而一些原来有工作的人群,由于失去工作机会,又一时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心理上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开始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把一些不满发泄出来。同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也是参与岗位竞争的主力,更加给就业形势带来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将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 金融危机给交警工作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展成经济危机后将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交警工作也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交警工作展现政府们形象的窗口,也是维护政府形象的一线单位。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将是考验交警部门的应对能力,以及检验交警工作是否真正负的起自身社会职能的一道考题。我们知道,交通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机动车数量和驾驶员队伍也在以相当的速度在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道路交通行列里来。机动车参与到道路交通之中来主要是跑运输经商,车越多管理起来越难。这样,就使交警部门的管理任务越来越沉重。驾驶员队伍作为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对交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驾驶员队伍的素质也是影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驾驶员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交通管理工作的稳定与发展的趋向走势。

在这里,我们首先来对驾驶员队伍进行分析。作为驾驶员队伍本身组成复杂,且走东闯西,见识广,思路开阔,思想接受新事物快,因此,要管理好驾驶员这个群体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村驾驶员,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当今,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农用车,在做好农耕的同时,也开始驾驶车辆跑运输经商。虽然走上了经商之路,但是,他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的与当前发展的形势相适应,特别是在参与到道路交通行为之中后,无牌无证驾驶、农用车载人、闯信号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不断发生。在他们眼里经济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可以把交通法律法规置之度外。这也是农用车驾驶员队伍不好管理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对一些农用车驾驶人进行采访时,一些人这样说“一年也跑不上几趟城里,还花那些钱干什么,挂牌办证太贵”,真是让人感到十分无奈。这些人涉及人群广,但是,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若强制措施,必然会引发警民矛盾,给当前社会稳定和谐带来影响。一是常年从事运输行业的驾驶员。这类人群山南海北都能到达,接触的人多,各种事情都经历过,管理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当中的部分驾驶员对于交通法律法规非常明白,但是,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却明知故犯,屡屡违法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他们有的从事货物运输,有的是从事旅客运输。特别是涉及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使交警部门非常难以管理。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对这些驾驶员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新加入到运输行列里来的驾驶员队伍。这些驾驶员原先在从事其他工作,可能由于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次,对交警工作进行分析。一是服务态度问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是一个服务加管理的工作。交警服务态度对工作开展影响非常大。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民警服务态度不好,执法中态度冷、横、硬、推,使群众很有意见。二是执法程序不合理。在实际工作中,民警在执法程序上不尽合理,没有真正落实有关规定,授人以柄。三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民警还没有认识到当前金融危机给交警工作带来的影响,仍然停留在过去正常的管理思路之中。如果这种思路不调整,工作就会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四是大局观念不高。有的民警大局观念不强,眼光只停留在自己工作的环境内,没有将本职工作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影响到交警工作在社会大形势下的形象。五是工作不到位。交警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广大群众对交警工作要求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一些工作不能达到群众的意愿。比如事故责任认定的公平公正和肇事追逃工作的时间性,因此,群众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这样对交警工作非常不利。

三、 应该采取的措施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交警工作作为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力的部门应该紧跟形势的发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大局出发,着眼社会发展稳定大形势,充分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和社会职能,应对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积极加深认识,提高全局观念。作为交警部门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从社会稳定发展这个大局来认识交警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要做好民警的政治思想工作,结合孟建柱部长有关应对金融危机的讲话精神,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执法 教育培训活动中提到的学书记以及同志和孟建柱部长的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在这当中,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要有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把握工作重点,积极把广大民警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转变工作思路,维护社会稳定。执法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也是广大群众关注的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和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作为交警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在路面执勤中,把严管重罚改为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式,对于一些轻微违法行为做到不扣不罚。对于一些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要最大限度的进行教育,在处罚的同时,要耐心讲明白严重违法的危害,使被管理者做到心服口服。

篇2

金融危机继续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金融危机发生的一般原因是资本全球化运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矛盾的尖锐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同发达国家一样有生产过剩、金融过度膨胀的问题,还有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矛盾。商品价值、金融资产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实现这三重矛盾相互交织和日益发展是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前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对称依赖或中心主导与外围从属的经济体系,则是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由中心向外围扩散,中心对资本的垄断和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加强时,发展中国家内部生产过剩、金融过剩和与外部联系中的国际价值实现问题正不断深化发展。由于历史造成的经济脆弱,在国内要求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发展中国家极易陷入依赖外部推动、三重矛盾日益发展的状况。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西方资本流入和出口发展而快速增长,又因对外收支状况恶化和西方资本回流而爆发金融危机以至金融危机反复发作的原因。

21世纪初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各国之间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前述世界经济运动的模式已经表明,世界经济运动的状况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否根本上在于中心与外围依存关系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两部分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状况。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也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实力为基础的博弈。货币金融垄断是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是竞争优势;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总是支配着另一方和整个经济运动的方向,这就是世界运动的法则,也就是决定世界金融危机走势的基本规则。

世界经济中经济实力反映为科学发展、生产力水平、经济规模、金融市场规模和其货币是否充当国际货币。科技发达、经济和金融规模大、货币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经济金融到文化都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客观规律决定着世界经济和金融运动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前景。未来世界金融危机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世界体系中各地区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

世界金融危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很难改变。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经济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将处于严重不对称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1975-1995年,除东亚少数所谓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相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处于连续下降状态。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予东亚经济严重打击,从而使中经济全面受挫。目前,发达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3/4,最不发达国家则增加到49个。从历史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经济格局不变、依存状况总体上不变而作部分调整时,几乎所有受危机打击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外部拉动。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债务(见表1),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出口创汇又因技术革命发展滞后和西方国家的限制十分艰难,当西方资本流入时,可能导致新的生产和金融失控,而不会产生较多国际收益。这势必成为新危机的隐患。

表1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负担率

份 债务额(亿美元) 债务出口率(%)

1980 1990 1998 1980 1990 1998

所有发展中国家 6095 14728 24651 85.3 155.8 146.2

东亚及太平洋 941 2861 6978 93.1 113.4 107.4

欧洲及中亚 755 2210 4354 44.8 96.9 126.7

拉美及加勒比 2573 4754 7358 201.9 256.1 202.5

中东及北非 838 1830 2058 41.4 119.1 137.4

南亚 380 1299 1645 160.5 317.5 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 609 1774 2258 66.4 209.8 232.1

再次,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国际资本和国际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与金融竞争总会对世界金融贸易和资本运动产生难以预料的扰动和冲击。在世界经济不对称结构和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不仅不会缓和或抵御这种冲击,反而可能严重化。如果实行金融和资本自由化,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这种危险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分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传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危机发生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实物经济严重过剩的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推动西方经济长驱直入金融资本主义,也促使一些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金融危机的主导因素。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后的崩溃。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机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

篇3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和企业投资长期持怀疑态度,并频繁采取投资审查和反倾销等措施。相关资料显示,印度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 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 2009(4).

篇4

经济决定金融,这是自然经济发展规律。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__县以煤炭为主的支柱产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全县60余座煤矿从去年6月份停产整顿以来,除5、6家国营煤矿恢复生产以外,其余至今不能生产,停产面积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5%。与此相关联的4家洗煤厂、1家焦化厂全部停产,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的产业链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全县整个经济萧条,工业经济连续回落,使农信社贷款投放、到期贷款回收及资金组织等工作难度加大。信用社的各项工作面临很大困难。

(一)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加大。去年一月份__联社一个月就完成了全年存款任务,反观今年,到2月末存款仅比年初上升了__5万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__全县经济是支柱产业撑不起梁,附属产业登不上堂;而农民手中的粮食更是没有卖上好价钱,春耕备耕都显得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多余资金存入信用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危机给信用社资金组织工作带来的难度有多大。

(二)贷款投放信用风险加重。受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趋紧,经营环境恶化,农副产品价格急剧下滑,销售渠道严重阻滞,粮价低,卖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就业难度加大,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农村中小企业则是市场疲软和经营面临困难,就那__来说以煤炭为主的支柱产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整个煤炭产业不景气,与此相关的产业链也严重萎缩,信贷违约和行业贷款风险加大,再加上信贷风险分类的不准确及随意性,无疑是雪上加霜,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

(三)经营利润收入空间缩小。在如此萧条的经济形势下,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度调整贷款利率,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逐渐缩小;而长期以来农信社收入单一,存贷款业务是农信社主营业务,也是信用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信社盈利水平的高低,往往是靠存、贷款市场占有“份额”和贷款利率的高低来决定的;再加上信用社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存款大幅增加,贷款大幅发放,不良贷款大幅下降,实现收入最大化,都将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信用社的经营收入可谓是内外交困,给农信社收入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四)深化改革面临阻力增加。当前农信社深化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给农信社的改革带来的冲击不可说不大,对农信社实现稳定发展已构成很大的威胁,在信用社各项经营都面临很大考验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推动信用社深化改革,增资扩股,进一步壮大信用社实力,进而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向现代银行迈进,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但对我们农信社而言挑战与机遇共存,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建议:

二、几点建议

(一)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组织资金工作。在目前整个经济疲软的形势下,仅靠过去那种单一的搞突击、依靠个人力量揽储的方式显然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组织形式。一是要改变长期以来,重业务发展轻宣传报道的思想,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办社宗旨,资金实力以及社会信誉度,塑造农村信用社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提升市场份额;二是实施新的考核机制,把任务细化分解到从联社主任到基层每一位员工,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任务的氛围,直接与工资挂钩;三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应下大力气抓好网络电子化建设,尽快实现通存通兑和卡业务的开办,靠优越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来争取存款;四是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涉农资金、教育资金以及预算外资金和国家投入的农业专项资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

(二)树立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依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时刻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一是要强化信贷管理,把好增量贷款的投放关,严格按照职权范围、相关规定和程序发放贷款,确保新发放贷款的“安全性”;二是要继续施行“控大放小”策略,严格控制大额、大户贷款,放开放活农户小额贷款;三是要在调查中,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手段,通过拍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确保信贷投放的可靠性、科学性。

篇5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和企业投资长期持怀疑态度,并频繁采取投资审查和反倾销等措施。相关资料显示,印度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 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 2009(4).

篇6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和企业投资长期持怀疑态度,并频繁采取投资审查和反倾销等措施。相关资料显示,印度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 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 2009(4).

篇7

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独立的市场主体,经济则是理性自私的人为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相互独立的行动的最终结果。这种假设实际上取于物理学,假设人无限接近甚至等于牛顿学说中的原子,不存在过大的个体差异、选择差异。在2007-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此种观念与假设曾长期驱动美国及世界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去监管化的政策方向,从根本上忽略了节点风险,更无法预防整体风险。

经济学的又一个重大假设是,经济本质上是稳定的,价格只是发生微小且随机的变化,所以波动很快就会被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平息下来。戴维•欧瑞尔认为,这种假设与金融史相悖,他一一分析并驳斥了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利昂•瓦尔拉斯和维弗雷多、帕累托三人奠定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论证:杰文斯只接受和分析事实上不存在的理想化市场,其中,每个个体决策的基础是“对自己的要求或私利的单方面关注”,“交换的意图众所周知”,而且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完全自由的竞争”;价格机制跟钟摆运动一样,将最终停止在理想的供求平衡状态。

瓦尔拉斯直接将数学原理用于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熊彼特高度赞赏瓦尔拉斯的贡献),他的学生帕累托则在老师学说基础上拓宽了其数学基础。戴维•欧瑞尔指出,此三人将稳定性的概念从物理学和工程学范畴引入到经济学,但没有且无法证明他们列出的方程组具有稳定解,他们可用的数学工具仅仅适用于研究静态系统或只适用于周期性波动的系统。

篇8

        1 世界金融危机对

        2.2 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 在劳动力成本增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系列现实压力下,再加上受 金融 危机的打击,中小 企业 来自欧美订单的大幅减少,这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在目前的危机下,中小企业必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技术、改善设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新兴市场、启动国内销售;但我国出口企业很少具备这些实力,且增加这些方面的实力需要很长时间,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就是从国外购买技术和品牌,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以促进产业调整,甚至可以将外汇借给出口企业,让他们去买国外优质的品牌、技术甚至并购。 

        2.3 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32.4%,达51321.78亿元,2008年前三季同比增长25.8%,达48946.86亿元,我国完全有财力通过收入的二次分配,从财政收入中调出部份资金注入住房平准基金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基金,以稳定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信心。政府要通过改革金融证券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及健全 工业 产业投资指引,以扩大内需,同时转变 经济 增长模式,通过提升资产附加值来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关键是激活内需,而激活内需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这样,人们才敢将储蓄从银行里调出来,大胆地消费,形成增长的良好循环。

篇9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3-0074-03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华尔街新一轮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当日道琼斯指数(Dow&Jones)、标准普尔(S&P 500)、纳斯达克(Nasdaq)收盘比前一个交易日分别下跌4.4%,4.7%,3.6%。此后美股一路下行,投资者对市场的迷茫和恐慌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截至10月10日,美国三大股指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纳斯达克分别比危机前一个交易日下跌21%、28.1%、27.1%。并且道琼斯指数在10月6日至10月10日这一周还创下了道指历史上最大周跌幅。此次美国股市短期内大幅下挫是继1929年经济大萧条,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1997年8月15日亚洲金融危机后最为严重的一次。

道琼斯工业指数变化率(%)

美国股市下挫令美国陷入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熊市之一,也使得这场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此次金融危机不断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流动性的危机更导致冰岛银行体系的崩溃和整个冰岛国家陷入破产边缘。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就越快。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首先通过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

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Masson分析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时认为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通常有三种: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和净传染效应。所谓“季风效应”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也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共同危机”(Common Shocks)(Rudiger,Yung,Stijn 2000)。在这种共同危机的作用下,Corsetti, Pesenti, and Roubini(1998),Radelet and Sachs(1998)分别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美国利率政策的变化是导致拉丁美洲大规模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样的,此次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了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二)溢出效应(Spillovers)

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融溢出,另一种是贸易溢出。由于一国与他国经济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因此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两个重要途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国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入都会大幅减少。比如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泰国方面就备受金融和贸易的双重打击。泰国货币受到重挫后,与其有着贸易往来的各国也就相继卷入这场危机中。Geriach和Smets (1994)研究了金融危机贸易联系途径的传导机制,他们证明如果一国的贸易伙伴或者竞争对手货币贬值,则投资者预期改变,一国的货币也要发生相应的货币贬值,否则本国经济将遭受投机性攻击。Glick和Rose(1998)用实证研究表明贸易溢出是解释危机传导的重要途径。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国内需求急剧下降,与美国贸易较多的国家出口大幅度减少,使得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比如,玩具巨头合俊集团的破产,在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的双重作用下金融危机加快了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速度。

(三)净传染效应(Pure Contagion)

所谓净传染传导是指金融危机是由宏观基本面数据不能解释的原因所引起的。其主要涉及的是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和多重均衡理论(multiple equilibriums)。在这一框架下,一国陷入危机后会引致另一国经济走向“坏的均衡”,然而这种新均衡的特征却是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下降,资本外流和坏账增加。Diamond 和 Dybvig’s (1983)建模对银行挤兑事件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存款人是持有还是提取存款取决于其他存款人所采取的行动。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时,这种均衡只有一种坏的结果,存款人由于恐慌心理而发生银行挤兑。此次当金融危机使得冰岛银行体系陷入全面崩溃时,其主要存款人所在国英国立即查封了该国在英国的资产,以此避免冰岛金融危机通过净传染效应使得英国金融业受到冲击。

(四)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投资者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其他国家也会发生类似的危机。Calvo 和 Mendoza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高额费用是导致羊群效应的原因。Agenor 和 Aizenman(1998)证明了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是没有能力负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费用的。因此小投资者更愿意根据其他投资者的决策来作出自己相应的决策。小投资者往往跟随大的投资者作出决策。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大投资人减持或卖出资产或投资组合时,小投资人会跟进减持和卖出,这就导致所谓的羊群效应。

二、华尔街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探讨――道德,诚信,监管缺失

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态度有两种经济学观点。一种是加强金融监管,第二种是放松金融监管。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持第二种观点。1929年的大萧条后到20世纪80年代将近5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加强监管“Regulation”为主。在这50年里美国建立了一整套对银行的监管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上是以放松监管“Deregulation”为主。在这期间美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断涌出,然而却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

8年前Ghosh就撰文指出了华尔街的这一弊端,D.N.Ghosh(2000)指出华尔街的繁华不是在有秩序地设计下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不断追求利润的创新中发展和壮大的。Fred Hirsch 在他的“Limits to Growth”一书中指出华尔街“自我利益的实现为整个充满竞争的市场提供了动力,然而道德、诚实和自我约束也是这个系统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强大的华尔街繁华下,没有人去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不幸的是这一次金融危机光顾了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

数据的选取:我们选取了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的法国CAC 40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德国DAX指数,道琼斯指数和上海上证综合指数。以周平均指数计量,共145个观察值。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股票指数作为分析的对象。我们用股票市场指数来判断一国经济和另一国经济的关联程度,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两国股指变化有因果关系说明两国经济关联程度较大,反之,说明两国经济关联程度较小。

(一)单位根检验平稳性

由Granger 因果关系的定义知,所检验的时间序列必须保证严格平稳的前提,否则容易出现“伪回归”,所以在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之前先对单位根进行检验。这里采用的是LLC的ADF单位根检验。

yit=?琢yit-1+■?茁ijyit-j+x′it?啄+?着it

假设检验: H0??琢=0,H1??琢

H0假设存在单位根。如果接受原假设H0,而拒绝H1,说明序列yt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否则说明序列yt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Null Hypothesis: Unit root (common unit root process)

Date: 10/20/08 Time: 15:54

Sample: 1 145

Series: DOWJONES, CAC40, DAX, FTSE100, SSE

Exogenous variables: Individual effects

Automatic selection of maximum lags

Automatic selection of lags based on SIC: 0

Newey-West bandwidth selection using Bartlett kernel

Total (balanced) observations: 720

Cross-sections included: 5

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H0说明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是1.645。

(二)Granger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yt=?琢0+?琢1yt-1+...?琢iyt-i+?茁1xt-1+...+?茁ix-i+?着t

xt=?琢0+?琢1xt-1+...?琢ixt-i+?茁1yt-1+...+?茁iy-i+?滋t

使用联合假设:

?茁1=?茁2=...=?茁i=0

虚拟假设H0?X不是引起Y的葛兰杰原因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10/20/08 Time: 15?48

Sample: 1 145

Lags: 4

从上面的Granger 因果检验可以看出在10组数据中,涉及上海上证综合指数的4组数据中全部为单向因果关系,没有双向因果关系,而剩余的6组不含上证综指的数据中有2组数据具有双向因果关系,2组数据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与美国和欧盟关联性较弱。

(三)脉冲响应分析

**F检验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分别为1.99,表示具有双向因果关系。*表示具有单向因果关系。

结论:由以上分析可见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股指变化更具有因果关系的特征,而中国股指变化与上述四国因果关系较弱,说明中国经济与其他几国经济的关联程度较低。从脉冲分析图可以看出危机发生后,中国受到美国市场的冲击最小而其他几国市场受到冲击后脉冲图下滑趋势明显。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关联程度高的国家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冲击的程度越大;相反,经济关联程度低的国家受危机冲击的程度要小。

参考文献:

篇10

日本资产泡沫、美国的房地产泡沫都是由于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贷款所导致的。但是何种因素促成了金融机构的乐观主义呢?

美国与当年的日本都是发生在经济高度依赖家庭消费这一背景下,并且以作为信贷担保的资产价格无限上升为前提,结果导致了金融活动背离了根据实体经济的合理价格来提供融资这一金融基本原则。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有很多对日本信贷活动过度依赖资产担保的批评,但发生在美国的这次危机也是以同样错误导致的。特别是美国,出售抵押贷款证券并且从资产负债表衍生出的机制非常发达,易于进行大范围的融资。

从泡沫破灭来看,美国和日本一样,正如前IMF副总裁斯坦利•费舍尔所说的那样,

“金融市场所有的风险最终归于银行”。但是在美国由于各种投资银行和基金在房地产贷款的分割、证券化以及广泛销售等方面的作用巨大,所以被称为“影子银行”。同时,包含评级公司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意识都不是很强,其中还涉及到了道德的缺失及金融机构自身各种报酬制度等相互纠结的复杂原因。

笔者认为,日美两国金融机构积极发放贷款的背后有一些共同的因素:A,传统客户即制造行业的资金需求下降;B,长期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C,金融领域各种管制的放松。这三个原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A产生于日美相似的产业结构变化,C也在这次危机发生之前被视为理所当然。

但是关于B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即在中央银行的政策运行过程中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资产价格的动向呢?对资产价格产生最大影响的是长期利率,长期利率受经济增长和中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如此,中央银行包含可控预期的短期利率动向一定是可以对投资者的风险判断施加影响的。

从淹没在泡沫中的借款方来看,两个国家实施积极借贷的主体是不同的。日本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业企业、大型零售商等公司部门,而美国是以不拥有固定住房的低收入者为主的家庭。两国的共同点就是与传统资金需求者相比风险性更高的借款人增多。这当然可以看成是出贷方积极发掘客户的结果,其背景却是两国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维系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非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这一难题。特别是美国,家庭过度负债已经成为美国大规模财政赤字和经常收支项目赤字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世界金融、外汇市场的动荡以及在支撑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也应该重新加以评估。

危机的扩散及应对措施

日本因泡沫破灭引起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了银行部门,这经常被与发生在1990年代初美国的储蓄贷款协会(SL)危机和北欧各国的银行危机作对比。于是,在对策方面,诸如刺激经济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的实施不够充分,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花费时间过长等批评多有所闻。但是,在1990年代前半期对日本经济的预期持乐观判断的观点为数不少,再加上当时也没有处理银行各种不良债权的市场,即使不考虑政治上的困难,政府资金的早期注入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日本的不良资产的处理花费了十年以上的时间。

在此期间,日本经济持续着历史上少有的低迷,有很多观点都认为要从处理不良资产的低速度上去寻找原因。但是,笔者认为,发生在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停滞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仅从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上来寻求原因是不合适的。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处理不良债权的时间与经济的低迷仅仅有着部分联系。

与日本泡沫破灭的危机不同的是,本次美国的危机通过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在很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了世界各个金融及资本市场,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政府注资和各种刺激计划等政策。

尽管如此,到现在仍没有看到这次危机迅速结束的征象。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本次危机的程度及影响范围空前巨大。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处理资产或证券的话,必然引起外汇市场的波动及总交易额的萎缩,进而对整个实体经济如房地产价格等带来消极的影响。与日本一样,对金融机构实施援助还面临着政治方面的强大阻力。

金融系统不健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及范围

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和2007年的美国经济(世界经济也几乎同步)都到达了繁荣的顶峰。由于在此期间形成了资产泡沫,金融混乱和实体经济恶化相互影响,并进一步导致了相应的不良后果。但是,日本在1998年以后就有了银行惜贷的倾向,从整个1990年代来看,企业资金需求本身已经相对不足,多数以家庭贷款为中心的房地产信贷都是由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所以可以说银行提供信贷的压力相对较小。

相应地,本次全球金融危机首先表现在英美两国的消费占GDP的70%的基础上,最近10多年发达国家对家庭消费者信用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从1997年到2007年,美国、英国、日本家庭负债率分别从1997年的96.2%、107.1%、132.1%增长到141.6%、186.1%和145.6%。其次,由于美英两国金融已经成为支持近几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更是扩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在过去10年里,美国、英国、日本的GDP年平均增速为3.1%、2.9%和1.1%,而金融业则分别了贡献了0.8%、1.4%和0.1%。

关于今后的金融规制、监督和会计原则

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认识,20世纪90年代的资产泡沫破灭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扩张性银行活动和保守的监管制度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对不良资产的严格审查,实行了早期改正措施,重点实施对大型银行的审查并制定了融资手册等措施。不依赖担保品的价值而是以企业的现金流作为融资标准开始成为监管的核心内容。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伴随着美国政府资金的注入,开始实行对主要银行财务内容的审查和职员薪酬制度的重新评估,但是真正的监管方面的改革才刚刚开始。与日本一样,正如IMF主席斯特劳斯•卡恩所说的那样,问题的本质是“市场规律和金融监管的失败”。

鉴于本次危机的程度之深和范围之广,今后世界范围内对金融监管进行正式改革将包括如下的结构性内容:第一,在某种程度上将监管对象由原来的以商业银行为主扩展到投资银行,甚至也会把对冲基金、评级公司等金融机构纳入其中;第二,将修正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监管制度;第三,还将重新构筑起国际性的监督体系。

基于以上观点,在今年4月初的伦敦20国首脑峰会上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案,但我认为如何变成实现还有很长一段曲折道路要走。

在此,对这个宽泛的课题试着提出两个具体的看法:

第一,无须赘言,金融机构既是资金转移的媒介也是资金进行最佳配置的中介,也就是说,对经济顺利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极其重要,需要为其建立起相应的规制和监督框架。

但是,金融机构也有其独特的一个方面,作为从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民间企业经常处于收益最大化的压力之下。其结果,与其他产业一样要不断地推出创新型产品,于是各种金融监管也不得不经常地兼顾金融机构的创新因素。金融机构在本次危机中所产生的风险就是这二者之间不平衡的结果,或者说监管让位于创新的结果。但是是否真的能建立起一种既能很好地服务金融创新又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监管安排呢?高盛行政总裁(CEO)

布兰克(Blankfein)曾经说过“最近几年的金融业务变化减少了以10年为单位出现的风险,但是同时也增加了以20~30年为单位所出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