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21:18: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分数除法课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前提。新生的分层以学生的入学成绩(小学毕业会考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同时,分层时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作全面的调查分析,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可以学生自报和老师考察相综合。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一般分为三层比较适中,即第一层是优生,第二层是中等生,第三层是学困生。各个层次的学生数量视情况而定,不宜按一个比较固定的数目来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数量。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分层以后,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科学地制订初中数学教学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其要求是:教学目标层次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层次性相一致。学困生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中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培养其创造能力;优生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初二代数的因式分解,对学困生要求学会四种基本方法,对优生则可以补充换元法、配方法和代定系数法等方法。又如:在学习求根公式时,对学困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求根公式,优生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则是使其能正确地推导求根公式,能熟练应用求根公式。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把对每一层学生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及其掌握程度,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以中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层学生略有提高,优生层学生充分发展。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教师统一授课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
四、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的分层
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旨在促进学生重视基础知识,打好学习基础,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中间层学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练习,侧重于新颖易做的作业,旨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优生层学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即创造性的练习,注意一题多解,侧重于应用实践型作业,旨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分层作业意在克服整体划一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是负担。
数学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各层次学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对优生层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辅导,注重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对中间层学生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对学困生主要是补课,既补新课又补相关的原有基础知识,通过补课而逐步提高,使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
五、考核和评价分层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0.6-0.42×36÷2
100-152×0.30.6÷0.2
0.2+0.3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积是三位小数)
8.7÷0.03(商是整数)
3.13÷15(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a-0=aa×0=00÷a=0
第二组:a×1=aa÷1=a
第三组:a-a=0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47.5-7.6518.4×75
84×587.1÷0.57÷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12×12÷3×2
÷12÷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谈话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知识。
(一)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2),这是谁?
关于杨利伟,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出示课件3),杨利伟叔叔就是乘坐“神州”五号飞上太空的,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出示课件4)这就是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向人们展示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时的情景。杨叔叔能干吗?
(出示课件5)杨利伟叔叔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板书:15÷10
10÷15)
B、师: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师: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师板书:15比10
)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师板书:10比15
)
我们来看一看,长与宽的比,宽与长的比一样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师: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比是有顺序的。
D、师: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例如:我们班有男生22人,女生2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呢?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师(课件5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42252÷90)
B、师: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师板书: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不同类的两个量相比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时间
=
速度
总价∶数量
=
单价
3、归纳比的意义。
A、师:刚才的两个例子,都是通过两个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什么是比?聪明的你能说说吗?(学生试说,教师总结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师板书课题)
B、学生读比的意义。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师:关于比,我们课本第44页还有很多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出示课件6)自学,并概括相关知识点,看看谁最能干。
1、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怎样求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2、学生代表汇报,师补充板书。(15∶10
10∶15
42252∶
90)
师质疑:比号和冒号有区别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代表汇报,教师用(课件7)逐一出示: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15
∶
10
=
15
÷
10=
比值
=
比的前项
÷
比的后项
即时练习
: 3 ∶
2
=
3 ÷ 2
= 或1.5
8 ∶
1
=
8 ÷ 1
=
8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大家想一想:比与比值有什么区别吗?
(三)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出示课件8)小组讨论:
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
联
系(相
当
于)
区别
比
比的前项
∶(比号)
比的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A、小组代表汇报,完成上表。(课件出示)
B、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与除法、分数这三者的内在关系,应该怎样表示?引导板书:
a
∶
b
=
a
÷
b
=
C、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15∶
10,可写成(师板书),仍读作“15比10”。
2、(出示课件9)(b≠0)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因为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师补充板书
3、师质疑:(出示课件10)可是,在比赛场上,我们常常用比分的形式来表示两个队的比赛结果,这里的比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一样吗?这里的12∶
0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看。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订正时指出(课件出示):各类比赛中记录的比分,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是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不同,它只是借用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深化提高。
1、(出示课件11)判断对错我能行。
(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1.7(
)
(2)
既可以读作十五分之七,又可以读作七比十五。
(
)
(3)把1克盐溶于2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1︰20。
(
)
(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可以为0。
(
)
2、(出示课件12)完成课本“做一做”的第1、2题。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2)
3
︰(
)=
24
(
)︰
二、整合多媒体演示推理过程,有效促进数学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播放虚拟的声音、图片等,从而让学生的视听受到冲突,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多媒体技术中,教师可以借助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推理过程,利用课件辅助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如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模拟、闪烁等功能,将除法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虚拟声音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除法有更深的认识。如6÷2,教师利用课件出示6个桃子和两个盘子,接着,课件上6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不断闪烁,然后一个往左边的盘子移,另一个往右边的盘子移动;移完之后,盘中剩下的4个桃子中的2个又不断闪烁,并以同样的方法被分别移到两个盘子,最后剩下的2个桃子以比较快的速度被移到两个盘子中,桃子分完了,学生的思维也随着多媒体的演示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特别重要,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分桃子为例,有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教师巧借多媒体将分桃子与除法认识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课件演示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他们会随着多媒体的演示而理解除法的意义,并感受平均分在除法中的重要意义。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师:这里分别有三面旗(出示三面旗),选择哪一面旗展示看上去会更美观舒服呢?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第二面和第三面太窄太扁,
师:你的意思是第二面和第三面的长和宽不协调,是吗?
师:看来长方形旗子好不好看还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第一面旗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才能让大家都感觉它比较美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为自己的感觉
找一个理性的解释。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怎么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呢?
预设情况:
(1)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师:非常棒,这是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2.揭题:在数学上,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板书课题:比)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比如说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
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说的好,不过同样是比较长和宽的关系,为什么一个是15:10,另一个是10:15呢?
生:15比10是长和宽的比,10比15是宽和长的比。(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
由此可见,用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这两个数的位置能随意颠倒吗?(不能)
(二)不同类量的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认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1)围棋班有男人5人,女生4人。
(2)一辆汽车4分钟行驶了5千米。
师:你认为以上哪一组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请你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你认为不能用比来表示,也请写出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动笔书写,相互交流。
生:第一组能用比来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比是5比4,女生和男生人数比是4比5.
师:同意吗?
师:第二组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呢?能用比表示吗?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用比来表示?
生:因为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相同,所以不能用比表示。
师: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难道没有人反驳意见吗?
师:看来大家对第二题还是有争议,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数量与前面的一组数量有很多不同,单位不同,除得的结果不同,但是他们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
生:有,它们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师:说的真好,尽管他们有那么多的不同,但是都可以用除法比较他们之间的关系,除法运算的结果形成了一个新的量——速度,所以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也能用比来表示。感谢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大胆交流,促进我们共同认识了比。
继续出示课件:(3)淘气买5支钢笔,每支4元。
师: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来表示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说的真好!两个数量之间具有相除的关系,才能用比来表示。
(三)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三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2.归纳:现在谁能说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四)构建网络
师:比与除法的联系密切,除法里有除号,比当然也要有比号。你们知道比号怎么写吗?(板书:)它与标点符号中的冒号类似,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吗?其实这是一种人为规定。
课件出示:比号的来历。
十七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用∶来表示。后来,这种表示方法逐渐在全世界被采用。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其它知识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看书,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自学的时候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怎么读写比?
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3)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4;
0.5:1; 8:4。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比
前
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如15:10也可以写成15/10,仍读作15比10。
师: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四、巩固知识,应用拓展
1.P49“做一做”第1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两个相比的量是同类量吗?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发现是同类量的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P4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生活中的比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金龙油广告。你知道这里的1:1:1是
表示什么意思吗?
4、出示比赛图。
师: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认识的比一样吗?
5、说一说人身上的比。
6、黄金比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才的国旗,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感觉15比10的要美观些呢?课件出示
早在100多年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费希纳就做过类似实验,他设计了各种比例的长方形,先后请了592人来参观,并投票选出了最美长方形。长8宽5,长34宽21,长13宽8,长21宽13的长方形被评为最美长方形。结果发现:这些感觉最美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接近于0.618,0.618:1就被称为“黄金比”。当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黄金比时,会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
复习重、难点:找准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确定算式。
【案例描述】
一、考一考,感兴趣吗?(基本练习)
1.引言:师:同学们,现在咱们已经进入了复习阶段,咱们的复习口号是什么?(课件展示)咱们已经复习了有关分数的知识,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感兴趣吗?
2.考一考:(1)分数加、减、乘、除法的算式每生各说一道,并口算。师随机出示以下五道算式,要求说出划线算式的意义。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二、试一试,有信心吗?(专项练习)
1.引言:师:同学们,简单的测试结束了,我发现你们对已学的知识掌握较扎实,值得欣慰。现在有许多数学问题等着咱们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去试试吗?
2.复习求几分之几和求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求分率,复习一类应用题。)课件展示:松山小学六年级女生有6人,五年级女生有9人。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师整理以下四种典型的问题解答:(1)六年级女生人数是五年级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2)五年级女生人数是六年级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3)五年级女生人数比六年级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百分之几)(4)六年级女生人数比五年级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3.复习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率对应量)和求单位“1”的量。(复、三类应用题)
(课件展示)先让学生说出下例各题中横线上缺少的条件,再分析并解答。
(1)李叔叔家养鸡60只,养羊的只数是鸡只数的7/2(或90%)。羊有多少只?
(2)李叔叔家养鸡60只,鸡的只数是羊只数的2/7(或30%)。羊有多少只?
(3)李叔叔家养鸡60只,羊的只数比鸡的只数多5/2(或多20%)。羊有多少只?
(4)李叔叔家养鸡60只,鸡的只数比羊的只数少5/7(或少40%)。羊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检查,再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及方法。如,(1)(3)题中的单位“1”的量是鸡的只数,是已知量,求分率对应量,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1)题用乘法一步来解答,(3)题用乘法两步来解答;(2)(4)题中的单位“1”的量是羊的只数,是未知量,求单位“1”的量是多少?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2)题用除法一步或列方程来解答,(4)题用除法两步或列方程来解答。然后师板书解题方法。
三、帮一帮,有勇气吗?(思维训练)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3的1/4就是1的3/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理解3张饼的1/4是多少张。
2.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教学准备:每组圆形纸片3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师:把这样的圆形纸片想象成饼,这有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
怎样计算?
生回答并板书:6÷3=2(张)
师:为什么用除法呢?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如果遇到平均分的问题就用除法来计算。
师:如果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分得多少张呢?怎么列式?
生:1÷3=
师:那结果是多少呢?为什么?
生1:……
2.借助想象,巩固研究方法
师: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张吗?
同位互相说一说怎么分的。
生:2÷3=2/3(张)
师:如果把7个苹果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得到多少个苹果?怎样计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7÷9=7/9(个)
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得到1/9个,那7个苹果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得到7个1/9个苹果,也就是7/9个苹果。
3.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分数与除法都跟平均分有关。通过刚才的学习,观察一下这些算式,你觉得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师:也可以反过来看,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b≠0)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分数与除法”。
三、练习巩固
师:刚才探究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咱们来练习一下。
1.请完成练习纸的第1题。
2.比比谁的绳子长?3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和1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哪根带子长?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知道了分数不仅仅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数相除的结果,希望大家能带着这种学习方法,去发现更多有用的知识!
教学反思: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叫做比。(板书:比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比的意义
1、出示例题: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 =
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小结:
a、长是宽的几倍,有时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有时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几比几。
b、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3)练习: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可以用两个数相除的方法,有时也可以说成这两个数的比是几比几。
2、出示例题(扩展比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
(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
(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商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4)小结: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用表示两种数量的数相除,可以得到新的量,这个新的量也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
3、归纳总结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练习、
(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 ),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
(二)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演示课件“比的意义”)下载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例如: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2
记作:100 ∶ 2
“∶”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三)、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下载
提问: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板书,小组讨论。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提问:(1)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比与除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只能用“相当于”这个词)
(2)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那比的后项呢?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分数形式。例如:
板书:3 ∶ 2可以写成 ,仍读作“3比2”
2 ∶ 3可以写成 ,仍读作“2比3”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两辆汽车,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2、选择
(1) 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的载重量比是 。( )
(2)如果a是b的3倍,那么a和b的比是1∶3。( )
(3)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3、思考题:
(1)甲乙两队比赛结果是3 ∶ 2,是指这节课所学的比吗?
(2)根据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你可以知道男女生的具体人数吗?
4、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有100个齿,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1.
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这一顺序进行正确计算。
2.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渗透类比、推理、转化等的数学思想,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为本节课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和题目
师: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出算式?
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生1:我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片),之后计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师:这种方法还可以列综合算式表示以上过程,你会列吗?
生:。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完成,全班核对,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师:需要注意的是有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当学生列出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时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分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与整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相同。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先算这两盒药可以吃几次:(次),之后计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师:这种方法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表示以上过程,你会列吗?
生:。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课件展示两种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运用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来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即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师:非常正确,这种算式还可以这样计算:
将算式转化成连乘后直接约分计算。观察的两种计算方法,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
生:我更喜欢第二种,因为这样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算式转化为连乘后直接约分计算,并把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以培养学生掌握灵活的计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各题。
设计意图:本题包括多种混合运算形式,有利于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2.
老爷爷每天慢跑要用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本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相当于过去的“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多样化,可以先求出6圈里有多少个半圈,也可以先求出跑1圈用的时间。
3.
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1.
带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
3、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我准备换一台手机,为了买到价廉物美的手机。国庆节期间我多方了解了各品牌手机情况。课件出示: 株洲百货大楼九月份手机返修情况统计表师:现在你建议我买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自由讨论后,教师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N手机销售量是返修量的200÷4=50倍;s手机销售量是返修量的120÷3=40倍,所以N手机好威者:N手机返修量是销售量的4÷200=1/50,s手机返修量是销售量的3÷120=1/40,所以N手机好。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除法算式或者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但有时我们也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N手机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是4:200,s手机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是3:120。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比,并顺势比较了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认识比
1。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得出的是返修量与销售量的比,现在请你们回答,两种类型的手机销售量与返修量的比分别是多少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S手机销售量和返修量的比是120:3。
N手机销售量和返修量的比是200:4。
2、不同类量的比
师:你们刚才举的都是同类量的比,不仅同类量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不同类的两个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我们一起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题: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师:你能求出什么?(速度,100÷2=50千米)你会用比来说吗?能具体说说这个比是表示什么和什么的比?这个结果是什么意思?(100:2,表示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个比的结果表示行驶每千米所要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类量的比呢?
3、定义比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比。请同学们看黑板,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两个数量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比呢?你能不能试着说一说?(或者: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
设计意图:沟通除法与比的联系,促进知识同化。
三、自学比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比各部分名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怎样求比值。)
1、请自学课本第47页,独立完成表格。
因为除法中( )不能为0,所以比的( )也不能为0。
2、完成第47页两个“做一做”。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比的意义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解决,并通过基本练习自我检验自学效果。教师所做的是组织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
四、判断比
下面这些比,和我们今天认识的比一样吗?
1、巴西队的平均身高比日本队高11厘米。
2、上半场巴西队凭9号的两粒进球以2:0领先结束。
3、下半场25分钟,巴西队被罚下一人,两队人数比为10:11。
4、终场前3分钟,日本队扳回一球,将比分改写成2:1。
学生判断。
设计意图:判断比这一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比”这一知识正确或错误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比的意义。
师:在很多年前,德国一位数学家也做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和今天一样,大部分人都选择④号形状的长方形,那么,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测量活动,选择与④号长方形形状最接近的课本,同桌之间合作量一量,并求出长与宽的比值。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这些纸的长与宽的比值差不多,都接近0.6)
师:数学中有一个比值叫黄金数,它的值接近0.618。4开、8开、16开、32开这些纸型的长宽比值都接近0.618,而这个比值可以使长方形变得美观。实际上,这种形状的长方形我们最常见,大家还见过哪些这种形状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以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通过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七、数学小知识:身边的比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
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