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大学招生扩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同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资源紧张、质量下降,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受到挑战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借鉴英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对我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并维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顺畅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乃至高校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现代化高校管理方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保障体系。该体系用了工商管理理念,属于全面质量管理范畴,致力于持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该系统以事先制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为基础,要求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其中,持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计划,最大化教学效果。这几年来,教学质量保障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推出了各种具体模式,例如院校产学研模式、教学实践基地模式、学生自评模式、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等。
二、英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1、美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认证制度、政府的法律干预和市场竞争三者构成了影响和决定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要素。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大特色,它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也是美国高校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外界环境通过认证制度来了解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也是通过认证制度来维持其最基本的质量标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的发展日益成熟。
2、英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英国政府教育改革的市场取向与大学自治理念的有机结合,使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参与的特征。英国采取了三级两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三级”是:高等学校自己负责其“课程质量控制”;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负责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审计”;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结果的“质量评估”。“两元”是审计与评估分立,审计针对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率,而对教育效果考虑较少;评估以学科为单位,重在质量而非效率。
英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院校的内部保障机构和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组成的。内部质量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学校机构的审核;(2)对学校所设置课程的审核;(3)对质量保障政策、程序和质量管理实践活动的审核;(4)对学生学习情况审核。教学质量外部保障首先是来自于政府的各种政策保证:英国高等学校学位授予权要经过皇家和议会法案的审批,或者经过教育部和就业部的特批。外部保障还来自于企业、职业团体以及新闻媒介的监督与评估。
3、英美高校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启示
(1)强化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与监控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在高等学校内部,在于“教育输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教育输出质量”这一全过程的质量保障。
教育输入质量包括生源的质量、教师的质量以及学校本身提供的物质条件。其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他们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以及教学水平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过程质量指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教学管理的质量。教育输出质量包括学生毕业率以及就业状况,有时还包括学生就业后的社会反馈。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程度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通过这个途径来保障教学质量是很有效的。
(2)发展多元质量保障主体
建立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形式,建立由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多元质量保障主体。
高校是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的主体,对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负有主要责任。高等学校质量保障应坚持“三全一多”的原则,即质量保障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政府应通过监控和督导等职能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保障。
(3)评估专家组成的多元化
美英两国的评估机构中,评估人员分别来自于高校、业界和社会。这种广泛的人员构成也正反映出各方利益的均衡,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机构管理、运行的有效性。我国大学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估组,保证我国高校评估的公正与合理,同时大力促进大学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使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有效运行。
三、维护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策略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保障组织机构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1、加强院系级教学组织建设
高校中的学院(系)是教学活动的实体,承担着组织、执行和管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职责,是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院系级教学组织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职责大致包括: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规定,有计划地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管理;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研室建设;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建立有序的教学管理程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的质量保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人员保障,他们的基本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保障的效果,可通过进修、培训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等方式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组织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系统性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高效的工作组织系统。这个工作系统的组织形式纵向是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机构,横向是师资管理的人事处、学生管理的学工处、设备管理的教材设备中心等部门。在此系统中,教务处协助主管教学校长行使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职权。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教务处是职能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有组织、协调、督导的权力,是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枢纽中心。横向部门在教学质量控制中偏重于教学要素的基础建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通过信息的双向交流来联系,通过制度的相互约束来实现。纵向组织偏重于教学要素的运行管理,通过信息反馈与建设加强信息联系。
3、持续改进,适时更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们对过程结果的要求总在不断变化和提高,都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直至更新阶段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的机制,即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教学质量保障的目标、内容要素、工作途径和方法都要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兴国,李子华.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陈文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D].天津大学,20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22-02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回顾近年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以及各高校内部构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保障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还发现国内高校所构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缺陷。诸如,很多高校不能很好地利用外部和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的高校侧重外部保障,有的高校则侧重内部保障;还有质量保障体系内容近似,缺乏特色和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出提几点意见,以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更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高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1 外部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机结合
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外部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评估系统,内部保障体系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内部所建设的质量保障系统。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主要通过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来完成。所谓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基本上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来建设的。
在外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我们认为单纯依靠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还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的权威性,以及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作用。由政府主导的评估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政府干预过多,管得过死。我国高校大多是公办院校,政府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和监督者。这样,政府对高校的控制就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小到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过多地干预高校具体事务,影响高校自主发展和办学积极性。同时,政府作为高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而又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那么监督和评价的结果只能体现出高校执行政府指令的情况,至于政府的教育决策,指令政策是否合适就无法体现出来了。其次,指标体系比较单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是针对我国所有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可是,我国本科和专科院校几百所,这些院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确实也勉为其难。国外的很多高校教学质量的外部保障主要依靠非官方的认证机构来完成。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委员会,是独立于政府和高等院校之外的重要的评估中介机构,专门负责高教育质量认证工作。[1]在美国,联邦宪法禁止教育部等政府机构直接管理或控制本国的高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是由“非官方”或“民间”的认证机构负责的,但却被广泛认可。[2]比较欣慰的是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社会教育评估机构,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辽宁教育评估事务所”等。我们应大力倡导社会教育评估机构发挥应有作用,改变目前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格局。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高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健全和完善各子系统。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包括教学活动组织指挥系统、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等。各子系统要协调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其二,要制度化常态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且要常态化,不能仅仅为了应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
高校教学质量的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二者的作用不同,外部保障更多的是监督和评价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教学成果的宏观保障,内部保障主要是对院校内部教学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微观保障。注重外部保障忽视内部保障,或者相反都是不恰当的。二者不可偏废,必须相辅相成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有机的结合。
2 突出时代性和地域性
按照国际惯例,高校入学率小于15%属于精英化教育,入学率在15%到50%之间的属于大众化教育,入学率大于50%属于普及化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要与此相适应。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于精英化教育阶段,使用的质量标准也主要适应于精英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不仅要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也要培养各行各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其中既有从事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也有从事具体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的这种转变要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使用的质量标准随之改变。制定适应当前教育模式的质量标准是目前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当务之急。
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政策法规、科技文化、经济结构、行业布局等等。社会在飞速发展,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也随时改变。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一种动态的体系,体系中也应该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
我国高校众多,分布在各省市。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也不同。如果采用同一的质量评定标准来评价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校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认为各地高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以《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为基准,在此基础上设定符合实际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很过地方高校办学条件较差,但以国内或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根据自身情况,教学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既有益于社会,也有利于自身持续发展。
3 注重人文因素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的职责,在评价高校教学质量时不仅要评价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评价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兴趣、意志乃至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情况。学生思想品质、兴趣意志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往往比知识技能的获得更为重要,然而由于不易操作,在质保体系中往往被忽略。教学过程的质量保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有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是施行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想品质的人。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切忌把它简单处理为教条的、机械的缺乏人文关怀的运行机制,也不能把对复杂教学活动的监控与评价简化为大量数据的堆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64-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好坏,是由教学质量来决定的。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由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出来的。课程教学主要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的,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需要借助相关的课程来落实,利用课程教学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所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教学的作用,通过对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优化和控制相关的影响因素,来保障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这是一个多维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但实质上就是指,高等院校教学的过程和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社会群体的潜在需求的一种教学,主要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水平来具体呈现出来,达到某一规定的标准、成就或者水平就会表现出来,所以简单来说,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而质量保障主要是指,可以为某些实体提供一种产品或者服务,比高校的课程评估机制和课程评价机制更具有信赖度,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规定质量要求,按照一定质量体系进行实施,还需要进行验证,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高校构建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根据一个特定的实体,按照一整套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遵循相关的过程和程序,对高校的课程和教学,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审核和评估,可以向相关人士提供准确的数据,来保证高校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可以为相关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数据和信息,而这个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可以有效提高高校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保障的,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2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2.1 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这既包括了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又包含了形成课程教学资源的所有物质和人力。而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源主要有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教材资源这三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教师资源,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财力资源主要是指为课程教学提供各种的教学辅助设备,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教材资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质量也是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2.2 课程教学管理
课程教学质量还受课程教学管理方面的影响,课程教学管理主要是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切动态因素的管理和控制,而课程教学管理主要受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情况和课程评价这三方面内容的影响。其中,课程设置主要是榱耸迪帜骋桓鼋萄е副甓规定相应的教学科目,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课程实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体现出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会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质量;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3 课程教学理念
要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还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进行正确引导,在进行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理念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3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第一,需要构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模块,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是整个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可以明确高校课程教学的质量方向,为高校课程教学制定相关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计划,制定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可以为高校课程教学提供各种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主要是表明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和职责。第二,需要构建课程教学质量控制模块,课程教学质量控制主要是负责课程教学质量协调工作的,主要由高校的领导阶层或者直接负责人来引导的,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相关的控制,协调高校内部各种教学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好服务,来宏观上把握课程教学的质量。第三,构建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整合模块,课程教学需要对相关的教学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和整合,可以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分类整理和整合,为高校管理阶层的教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可以借助高校校园网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来整合教学信息,使各种教学信息得到广泛应用,提高教学信息整合的效率。第四,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评监模块,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监主要对课程教学进行阶段性教学质量诊断和价值判断,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家团体组成,成立专门性的课程教学督导小组,按照相关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进行监督和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第五,构建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模块,信息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课程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直接反映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制定出相关的课程教学反馈资料,为教学人员提供数据参考。
4 结语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学。”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不仅是指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学业成绩,还包含了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发展,还包含了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高校师资力量得到补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构建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控制、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整合、课程教学质量评监和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这个5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课程教学环节,来提升高校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彩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析――教育部评估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讨会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41-45.
[2] 王保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8):72-74.
[3] 何云峰,李长萍.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66-67.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虽然实践教学工作不断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实践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于经管类专业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往往存在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践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等问题[1]。而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实践教学质量也亟待提高。构建适合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进一步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重要性缺乏认识,整体投入欠缺
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已经越来越得到了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视。但是和工科、医科等学科相比,经管类学科的实践教学重要性往往被弱化,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明显不足。而实际上经管类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社会对经管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对于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支持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各方投入。
(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通常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各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实验通常以验证型和演示型为主,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校内组织的实训缺乏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企业核心业务的保密性等原因导致校外实习往往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等。另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和规范。通常教师对于学生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仅停留在学生的出勤情况或是实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的考核上,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导致实践教学监管不力,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2]。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经管类专业大部分教师是硕士、博士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教师本身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实际管理工作经验,这就造成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另外,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的良好组织和开展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管在职称评定还是在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实践教学都没有侧重,严重影响了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全面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是以全面提升经管类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将实践教学工作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原则合理组织,形成的一个有效保障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系。该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质量保障体系图
(一)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建立校级、院级、系级三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实践教学校督导委员会、教务处为代表的校级管理组织负责对实践教学的宏观指导与教学质量监控,学院级管理组织负责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系级别管理组织负责具体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通过这种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模拟实训实验室建设等,保障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学生的兼职导师,多种途径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建设完善的校内模拟实训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强和企事业单位的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相关的实习和社会实践。
(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经管类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的定量评价和过程评价。对学生评价应以实践过程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由注重实践成绩定量评价向注重实践过程评价转变,对学生参加的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的过程提出严格要求和监控,制定实践能力考核方案,确定考核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实践平时成绩的比重。对教师评价应以考核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为主,同时结合学生评教以及实践教学督导听课的结果,综合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人事考核晋升的依据。
(四)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是为保证整个质量保障体系良性运行而建立起来的,使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一个有反馈的闭环[3]。将实践教学工作中涉及的教师、学生、企业等纳入到反馈体系中来,拓展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反馈体系不断改进,从机制上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一、什么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持续化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又相互协调,互相促进,能够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1]当今,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所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2]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1.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协调一致的关系。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学校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离不开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而这两者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力的保障机制。
2.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生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先进、实用和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一点,学校要加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扩大学生选课、选专业自由度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另一方面讲,当一个学校的大量有用人才涌入社会,将自己所学用于工作,不仅实现个人价值而且为社会作出贡献,就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扩大学校的生源,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又离不开高素质的学生的参与。
总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校良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将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又会极大地推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注重特色和有效性
一个有效性的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应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1.教学质量保障决策指挥系统。
此系统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由教学职能部门、教务处负责人,各学院分管教学的负责人,部分资深教师和部分教学科研专家组成。其主要功能和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校内部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规章制度,以及激励教师参与教学质量改进的各项政策;指挥与协调学校内部各有关子系统的正常运转;负责解释各种教育质量信息,协调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总结教学质量保障的得与失。
2.教学质量保障信息收集系统。
由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和具体的院系牵头,由从事信息管理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的搜集是多渠道的,有专家的信息,教学督导组的信息,校领导听课的信息,还有学生反映的信息,等等。信息的收集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上交的听课记录本来收集专家、督导组、校领导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可以通过网上教评资料的搜集来实现。该系统的主要职能是收集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为科学合理地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3.质量评估系统。
由教务处、学校教学督导组、学生代表组成,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生评教、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每一项评价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不同的问卷或打分表。其主要职责是以检查、听课座谈、问卷、访问等方式,对班级教学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并及时作出结果分析,提交给其他系统,以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为主,以学校教学督导组检查,学生全员参评的工作方式,完成全体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以教务处为主要职能部门,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全面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况。
4.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
由学校职能部门与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构成,其主要职责是把专家及相关人员处理分析后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有关部门与有关人员。该系统除了可以通过校领导现场办公、听课、课堂测评、问卷调查、教学检查等形式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网站或设置教学评价专用信箱,使教学质量信息以客观、迅捷的方式上传下达。
5.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系统。
一般由专家组构成,除高校内部有关人员外,一般还包括校外聘请的专门从事高等教育质量评审的专家代表,其职责是对大学教学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审核,考查学校的质量活动是否按既定安排进行,质量保障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校的预定安排是否有效实施,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利于达到学校质量目标。
五、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高校院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质是以完善的教学资源和高素质教师群体为教学质量的保障主体,以遵循规律、教学优先、服务学生、面向社会为教学质量的根本,以监控、评价、反馈和矫正为教学质量调节的手段,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体化的教学工作机制和运行系统。
1.评鉴功能。
高等教育管理者根据质量保障体系确立的标准与目标,对教学质量进行评鉴,判断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帮助教育者分析教育过程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工作,起到鉴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作用。
2.监控功能。
高校通过实施质量保障体系,了解学校执行教育方针政策、资源配置、日常教学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状况,对质量保障过程进行监控,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自我监控,检查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监督各项教学工作按预定计划进行。[3]
3.导向。
该体系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需求、期望和基本评价,发现自身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规范化。依靠质量政策、质量文化等对全体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等对教职员工的质量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4.激励功能。
要想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制定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从约束走向激励,从监控走向管理,从限制走向引导,从而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占昌.陈立文.杜凤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近十几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引发了高等教育质量滑坡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极大关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能居于世界前列,与其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密不可分。
1.英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可分为质量审核、质量评估和专业鉴定3个部分[1]。质量审核和评估由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AA)负责, QAA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其任务是提高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度。而专业鉴定由若干专业鉴定机构分担,主要是针对工程、法律、会计、医学等方面专门职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通常由一系列政府认可的专门职业机构或其他法定机构负责实施。英国比较有特色和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是2003年1月开始实施“院校审查制”年[2]。院校审查的重点是通过评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来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其核心思想是高校评估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事实上,英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监督和调控机制,主要体现在[3]:(1)社会监督。包括来自于地方当局、企业界代表、教育部指派人员以及中学校长等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社会监督最明显的体现在《泰晤士报》每年一次的优秀大学介绍,并将结果公布于众,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教育部门的监督。它主要来自于上级教育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包括督导团的教育审计和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教育评比和科研评比,后者评比直接与经费挂钩。(3)平行监督。平行监督表现在校际和教师之间互相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因此,英国形成了由强大的外部系统、完善的内部系统和独立的民间监督与评价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英国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声誉。
2.美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
美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的主要由院校鉴定与专业鉴定制度、州一级的院校许可与评议制度和院校内部评价制度构成[4]。院校鉴定是高等学校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自治行为,它重点考查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管理效率、教学计划、师资、设备、研究等方面。专业鉴定主要以高等教育机构内的培养计划为对象,运用详细的鉴定标准对专业培养进行周期性评估。专业鉴定一般不对整所学校作评价,但是要审查学校在维护有关专业质量和发展专业方面是否提供了适当的保证。美国的鉴定制度是一种高校自愿参加的高等教育教学的自我约束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特征。为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美国高校都自觉地开展和实施高校内部评估活动。美国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按一定的评审程序进行“认可”[5]。“认可”通常是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或由政府授权的全国性民间组织以高等学校为会员的有关高等教育组织主持的。认可机构对评估机构进行公正、透明的评审,以判断其是否确实能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起到保证作用,并作出是否能给予认可的结论。通常情况下,只有通过认证的教育机构才对学生有吸引力。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直至今日,其评估模式仍然是世界各国借鉴的对象。
综上所述,英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共同特点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管理与机制比较健全,并成为教育质量保证和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质量监控机构和一定的保障机制,制定标准、要求、计划,组织和培训同行专家对学校进行外部评估,利用评估结果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学校、专业进行校内和校外评估与监控;通过良好的高校内部自我监控机制来提高教育质量。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仍在继续深化发展,有的国家已逐步形成法定的、独立的体系;政府、教育界和公众对评估的支持和赞助日益增强。
1.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学校和社会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学校自主办学、自我监控的良好的内部保障机制。社会中介评价组织作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经济部门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2.质量评估监控重心由重教育“投入与过程”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
传统的评估往往着重于对教育资源投入(如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作规定,然后进行检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评估逐渐转向以教育产出为核心。它要求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任务和通用的评估标准,制定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详细说明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品质各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并正式公布接受监督。
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启示
1.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是国外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管理最主要的依据。学生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学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进行。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生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同时,教育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适当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最大化的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同时,教学质量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任务,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其他各类人员的关系。总之,要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质量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但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使得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显得非常薄弱。而且高校自身监控意识不强,积极主动的相对较少。所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采取措施,设立专业评估机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国家要制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国标准,建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认证制度。建立一个由评估专业人员组成的高等教育评估管理组织,由该组织制定指导性的评估政策、原则和标准等。
3.注重高校自我监督机制的建立和社会参与质量监督
学校内部建立有效的自评机制是促使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础,这是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和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转移到指导性计划、权力下放、扩大办学自,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所以政府与学校应该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状况、专业设置状况向社会公开,以便于社会的监督和运用。同时,注重社会监督的作用。目前,我国基本上没有非官方的专业中介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而在国外,非政府的中介监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更能客观的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来制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4.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加强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专业分类研究是针对各专业特点和受众对象要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国缺少合理的针对不同类别学校制定的不同指标体系,更缺少专业方面的评估指标,只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审核,而无审核依据。因此,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可以根据专业的性质、社会的要求、师资的力量和学生的状况,对相应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根据本专业受众对象的状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以达到比较有效监控效果,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5]毕家驹.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评述与展望.http://web.tongji.省略/`bijiaju/article/1997-7.rtf.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在我国学习化社会形成过程中,自学考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广开成才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以国家考试为基础,以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为保障,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方式灵活,学习系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考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等低龄非在职学生加入到自学考试大军中。针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和严格的“教考分离”要求,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笔者在自学考试助学工作中的实践,对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普通高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值得信赖的声誉吸引了一批高考落榜生报读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没有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就没有学校声誉,办学就不可能发展。教学质量不仅仅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而且还涉及社会经济腾飞、民族兴旺、科技发达、国家富强等问题。
(一)“宽进严出”,教学的目标应试特征表现较为突出
自学考试虽发展二十余年,但管理方式和考核手段相对滞后,从助学、命题、考试到评卷整个过程,管理方式落后,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严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尽管没有入学考试要求,但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科目考试。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省级协作命题、省级命题的三级命题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教考职责分离。这种考试方式保证了自考毕业生的质量,但也造成了“毕业难”的瓶颈。这固然有自考生本身的原因,但“读自考毕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毕业,就必须通过考试。残酷的现实为自考的教学工作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烙印,教师教学工作不得不为通过考试为目的,教学目标应试特征突出,素质教育受到挑战。
(二)学生生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对象主要是低龄非在职学生。低龄非在职学生以应届高中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为主要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作为学生本人,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渴望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学考试拿到高等教育文凭并找到工作。然而,曾经的挫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挫伤他们的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自我设置心理障碍;不甘于现状急于拿到文凭又使他们过于急躁,往往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波动较大,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选择自学考试的考生往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刻苦,但也有相当部分自考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毅力。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其他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受挫,自然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师资力量分散,教学方式单一
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师资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发挥退休教职工的作用。相当部分的退休教职工还担任了自考班的大量教学任务。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热情。这对自考班在高校立足和发展起了甚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本、外校在职教师兼职教学工作。自考助学班能得到普通高校的青睐,除其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外,它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促使高校在职教师在能力、精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对其表示关注。但总的来说,师资队伍兼职为主,队伍不够稳定。
在教学方面,全日制助学班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自学考试大纲”为指南,采用系统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学方式单一,只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国家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要求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同志多次讲话提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问题,他提到“近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从补偿教育、补充教育,向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开放学习平台的转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坚持‘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方针,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发展是主旋律的观念,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第一位的,是自学考试的生命力。不管教育的形式怎样变化,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二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助学;三是加快自学考试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如将自学考试与各类远程开放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再如发展涉外考试项目,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储备各类人才等。”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定位要放在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来做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属于继续教育,最严不一定是最好,要适度,不能再用精英教育的学术型标准和要求去衡量自学考试质量,使得助学、教材、大纲、命题、考试要求偏离自己应有的规格和层次,远远高于自己的需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总则第二条中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倾向于职业型,纵向定位是本科、专科,并逐步向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横向定位是应用型。既然定位为应用型,就不能用研究型、理论型的质量标准来衡量。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1.人才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要求
主要体现在对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对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质量上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专业水平上的要求。全日制自考助学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第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中,更应从高等教育质量的横向层面把握质量标准,重点加强全日制自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应用型专业教育亟须突出自身特色的部分。
2.人才能力的要求。第一,学习能力。普通高校
全日制自考助学强调考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这对人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种磨砺和促进,在这一点上对接受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自考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更加重视新技能、新知识的应用,在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应该有新的要求。第三,职业适应能力。全日制自考生要有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结合职业的需要来进行。因此,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还要走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和渗透职业能力教育的内容,提高自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以此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中实施、渗透职业能力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间层次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就业,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
三、关于构建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在提高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方面,教育是前提,管理是保障。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突出自学考试的特点,体现教学改革的思路,不能脱离自考助学单位的实际,既要体现时代感,又要有适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形成本校的特色。
(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既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社会力量办学和其他非学历教育形式,教学对象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但又像全日制统招生一样住校学习,而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既无成文又无定规。因此,全日制自考助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制定既反映自考特色,又体现全日制管理特点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以形成优良的校风,确保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日常教学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重点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自学考试,在自学考试管理队伍的人员配置、条件设施的配套等方面投入少,管理松懈,助学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社会上应聘人员或教工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像一支“杂牌军”,不利于助学工作的开展。自考助学单位一定要注重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形成规模,除了要配置主管院长外,还需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专业配备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教师担任专业主任,各教学区增设一名教学区负责人,各班配有专职班主任。各部门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做到管理、服务、协调相统一。
(三)稳定教师队伍是保证和提高自考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提高自考助学质量的关键。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最好以离退休教师为主。一方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助学辅导效果好,另一方面可以不像年轻教师那样要求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相对比较稳定。2、对于长期从事自考助学工作或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实行恰当的奖励制度,对部分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课程,通过提高课酬的办法吸引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达到待遇留人的目的。3、注重与任课教师的平时沟通和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召开教师聘任会、教学研讨会和茶话会等聚会形式,达到感情留人的目的。4、学院内部要培养和储备少量的专职教师,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做到凡事不求人,关键时刻能用上。
(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是良好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要配备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之外,还需要一整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1.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机制。考虑到大多数助学单位助学专业多、覆盖面广、教师来源复杂等因素,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是非常有必要的。
2.切实做好教学管理全过程。
3.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自考生的性质特点和培养定位,在帮助自考生完成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在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的训练,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地观摩和实习,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和资格考证,如会计证、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等考证学习。
(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学校是学生的学习摇篮,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出能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教学保障体系,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防微杜渐,扬长避短,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教学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要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还要通过完善教学内容等方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学质量的内涵就是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这也就体现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的三大理论,即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学理论、职业能力理论。
2.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要素
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经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两部分,即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社会、政府通过对高等学校的认证和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把影响教学工作的因素(教学机构、制度、设施、师资)等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能够定向控制的有机整体,从而保障最佳的教学质量,也就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改进的有效运行机制。
2.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文件为基础的客观存在的保障体系;②质量保障体系是不断改进深化的体系。③质量保障体系是依靠实际实施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高职院校通过新建和改建,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成了我国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的增长必将带来“质”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展,使得与高等教育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容量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质量方面面临的严峻考验。目前,“质量竞争”和“优胜劣汰”已成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所以,高职院校注重质量和特色,构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和构建思路
4.1、明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就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国家各行业的基本要求,促进学校内外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学校自身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这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保障其他层次教学质量活动的基础。目前,我国赋予高职教育的总要求是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但是,由于不同的院校有其不同的地域环境、行业特性、师资队伍及诸多因素的差别,所以其各自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4.2、明确教学质量保障的内容,开展多层次多方位教学评价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应该覆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全方位的帮助,除了基本的各教学活动环节外,还应大力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起以12个“评估基元”为核心的四项评价指标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4.3、优化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由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及所有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履行保障教学质量的职责。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一般由八个子系统组成:教学质量保障决策系统、教学质量保障指挥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仲裁系统、教学条件保证系统、质量文化宣传教育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
4.4、明确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保障教学质量首先要落实学校领导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及其员工的责任。其次,教师和学生也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推动着整个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转,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加入到教学质量的保障活动中去,最终达成质量保障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5.1、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计划课程仍然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实践课,理论性过强,专业实践时间过少,面临的较大的就业压力;其次,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考核方式过于传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评价学生的实际职业技能,更让学生忽视了对自己实际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联系较少,缺乏技能实践基地,影响动手能力。
5.2、教材更新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材比较少,很多都是普通高校的压缩版,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明与普通高校不同,因此,要想培养出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比粗重点突出教材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
5.3、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教师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教师工作量较大、待遇偏低,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足,尤其双师型教师更显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实际的职业能力,根本也无法培养出具备一流水平的高素质学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5.4、教学资源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图书资料建设不足,学生没法顺利查阅资料;仪器设备不足,教学实践无法顺利开展等。
5.5、教学管理与评价不够民主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依旧使用传统的模式,只重视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教学管理不够民主,很少有上下层直接沟通交流,评价往往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其实践能力的反馈意见。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6.1、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办校思想上要以社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确定教学质量标准。在教学思想上,全面、充分研究各个教育层面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要根据学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统一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在管理思想上,更多地体现适应性和发展性要求,使学生不仅有一技之长,还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适应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6.2、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运行
首先,教学质量保障应是全方位的,应该涵盖所有对教学质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其次,教学质量保障应是全程的,应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实施监控,再次,教学质量保障应是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他们不仅是质量监控的对象也是质量保障的主体。最后,教学质量保障的途径和方法应是科学的、多样的,只有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才能获取全面的教学信息,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质量保障的目标
6.3、加强质量教育,培育校园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培育和发展学校的质量文化,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良性运行,需要所有质量保障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加强师生的质量教育,才能加强他们的教学质量意识,营造以质量价值为导向的、具有广泛参与机制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的校园质量文化。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在全体师生得到共同努力下实现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核心,高职院校应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社会和政府应在外部严格监管,三者共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金玲.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人才,2011
二、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诸多的不足,在构建和完善教育保障体系时应遵循体系内部自身发展的趋势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完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是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科学管理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等特点,解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这些基本的要求和以下的几项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高校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系统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保障体系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各要素、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的保障成分,并确保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贯彻系统性原则,主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构成成分上是完备的,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体系中的制度规范也应该是明确的、全面的;其次,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是孤立或是简单的叠加,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使各组成部分相互补充完善;最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具有通用性,一所高校所设置的院校、专业都比较多,且教学过程还具有动态性特点,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提取共同要素,使其具有公用性。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指在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来实现教学目标。目标性原则是全面构建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条件。为此,一方面在质量保障体系中,要建立具体明确的定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以预防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要落实管理,从领导层、监督层到执行层,要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权责分明,确保达到教学质量目标。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以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把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持续发展的本质,建立能及时反应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发展变化过程的质量体系。贯彻持续性原则,首先要坚持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的主体,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定任务。其次要注重教学的持续性,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各门课程甚至各个教学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割断彼此之间的联系,应将各要素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策略
从以上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界定来看,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包括教学,还包括其他的子系统。所以,要构建全面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抓住高校教学保障体系中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子体系。
(一)高校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
高校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不但受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受到高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制定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时,一方面要将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到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势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特殊需要。所以,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性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终极目标,然后再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可用性、经费的投入将终极目标分割为不同时期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详细的目标评价体系,及时反馈目标的实施运行情况,纠正偏离目标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运行,最重要的是将阶段性的目标具体化,即制定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分目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例如教室、师资力量、课程、科研项目等,应对各项目各阶段应达到的目标进行分组责任制,使各阶段的分目标有效落实,进而最终完成终极目标。
(二)高校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课程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建立高质量的课程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的:首先,改革课程目标。在设置课程目标上,将基本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改变以往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观念,有效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也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改革课程的组织方式。传统的高校课程模式一般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马哲思修组成。我们看到,这些高校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只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顾及其他。另外,理工类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考虑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人文类院校也有忽视科普类课程的设置。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离使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全面知识的诉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避免文理分家的局面,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还要设置较多的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的课程模式,专业学科应精选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内容服务于生活实践。最后,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影响着高校的课程模式。不可否认,高考制度的建立为我国选拔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考试标准单一、录取标准单一等都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关键是改变单一的考试标准和录取标准,实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试录取方式。这样的录取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考分数以外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长等,充分考量各层次、各类型学校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的需求。只有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和各省、市、学校自主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进入高校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教学师资体系的建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学质量师资体系的建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好大学,大楼需要,但关键是师资,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大学扩招以来,师资队伍越来越紧张。据统计,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是18:1,而世界标准的师生比例是14:1。如果按这个标准计算,我国高校还有近10万专职教师的缺口。可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教师数量,培养专业教师是当务之急。积极鼓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进讲台上课,鼓励在校硕士、博士生兼任辅导员协助教学,大力开展继续教育,采取函授、自考等形式培训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有效措施。此外,要强化教师责任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高质量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教学工作的领导建设。教学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中心。高校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院系、处室、科研部门都要责任到位,一切工作都要与教学质量挂钩,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第一要务”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1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 442所,在校生达到2 391.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为全面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与程序体系。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预定的本科教育目标,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评价与诊断、反馈与调控、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校内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系统。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体系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高等学校制定学校质量目标,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规范等;(2)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等。
(二)教学质量保障决策与指挥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决策与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等人员和有关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管理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决策,制定学校政策措施,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并总结经验和不足。这个系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三)教学质量保障决策执行系统
教学质量决策执行系统由校和院系二级运作模式组成,主要由校和各院系负责教学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另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各级党委、社团组织、后勤等,执行学校指示决定,真正实践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和全员管理的思想。
(四)教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的目标是收集、分析研究、反馈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意见,落实改进措施,检查、验收质量改进效果等。该系统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建立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多主体的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改进机制,为教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教学改进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信息管理与反馈系统应建立以教务处、督导室为主,就业指导中心、各院(系)、学生信息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同时还应有专业信息管理的人员参与。
(五)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主要是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诊断以及日常评价与检查制度的完善。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诊断要多种途径并用,多个主体参与,对课程、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和诊断。日常评价与检查制度的完善要与专业评估结合,定期诊断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和“三期”教学检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使评价标准更科学,实现多层次、即时动态评价。
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与诊断系统应该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由高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成员,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以及从事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的专家共同组成。
(六)教学质量保障检查与监督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检查与监督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监督教学质量保障项目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生成的各个要素,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检查与监督系统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正常高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和党办、校办主任组成。
三、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质量评估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