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6: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6-01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课程之一。实训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要求对理论知识深入体会、理解、消化,加强对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思考的培养培训,营造“强技能,重实践”的浓厚氛围。
由于受中职教育中实训条件的影响,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对学生质量控制课程的重视不够,只注重教学过程不注重实训操作过程,缺乏系统性学习反映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方法学评价实训:如重复实训、干扰实训、回收实训、方法对比实训等,因此学生在实训课中经常出现同一标本测定结果不一,相差极大的情况。然而我们在多数生化检验技术实训教学过程中通常先用手工操作,这些方法的方法学多数采用平衡法也称终点法,也就是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或终点时),再进行测量比色,最后计算实训结果的过程。如果把生化检验的过程比喻为一杆秤,用它来称量样品里测定物的具体含量。那么砝码就是标准物,使用的仪器和方法是这杆称的臂和支点。由此可以形象的看出实训的准确度与校准品有直接关系,实训的精密度和灵敏度与仪器和方法学有莫大关系。
因此,培养学生树立全面质量控制意识,初步培养方法学评价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检验工作及科研工作都是必要的,笔者结合在我校生物化学检验实训课中采取的几点措施谈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实训课的过程和结果
首先老师要有目的地将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教学当中,将质量控制始终放在教学第一位。有目的地分为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分析后质量管理三个部分,并结合实际从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检验程序的开启和结束、检验结果的计算和报告、检验标本的存放等全部流程的质量控制管理进行系统性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训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更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训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强调规范化的实训操作,对检验结果不但要做出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分析,杜绝只有结果、不注重实训过程的非规范操作。
2.利用临床见习,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开始。在课堂上,老师只是机械性地按教学计划和大纲传授知识给学生,这些知识并不能完全被掌握。此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是在征得附近医院检验科同意后,统一安排学生到附近医院检验科临床见习,使学生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认识检验设备,了解检验医学新动态及检验操作规范。二是将部分实训课安排在学校附属医院检验室进行,使同学对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质量控制的方法,规范的实训仪器校准以及检验结果的处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提前接触临床。经过多次见习,学生不但能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了其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这种手段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进而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点,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为今后的生产实习和工作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开放实训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加强实训课教学效果及缓解学生多、实训场地相对不足、课堂训练机会少的局面,在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实训室开放制度,比如将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方法学评价的实训渗透进第三课堂,让学生能重复训练,加深对实训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尽可能按“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自己从实训前准备、实训过程、最后实训结果的处理、实训器材的清洗与消毒等各个环节全部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经过训练能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技能。实训室的开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管理能力,更为其下一步进入临床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开展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受到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但要学生的智力因素参与,而且还要动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们近几年结合学校组织的校级技能大赛,按照“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为核心目标,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检验专业特点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
比赛按预设项目依次分组进行,从实训器材准备、具体操作、计算结果到器材收拾整理,统一计分计时标准。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以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创新教学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等为重点任务,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的常用类型
1.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一般都是先进行文字叙述,而后设问题要求考生作答。这类题往往首先对化学物质、实验环境和对象进行说明,而后会设问要求学生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物质、一定存在的物质以及不可能存在的物质。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对叙述之中的条件和类型进行仔细分析,分清文中给出的字眼的先后顺序,找到突破口。
2.带图式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化学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一般没有限定的化学物质范围,要求学生推断出图中所带有的未知物和已知物,学生可以利用以果求因等方法来进行物质的推断。比如北京市中考题里面有一道题目给出五种物质、五种溶液和一种气体,要求根据图表来进行未知物质的猜测(如下图)。
3.带有表格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往往以带有的表格为主,通常来说,表格中都会附有在有物质限定范围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从而要求学生进行未知化学物质的推断。这类题一般会采用对照的方法来进行解析,比如下题给出五种无色溶液,已知是NaOH,HCl,MgSO4,BaCl2和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4.带有网络图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物质范围以及用箭头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给标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状似网络的物质反应图,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图示来推断出未标明的物质,这类题型一般要求学生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断。
二、初中化学归纳题突破口归纳
1.根据常见的化学元素或者物质进行推断
解答化学题的时候很多题目里面会有一些提示性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叙述进行推断,比如,浙江省中考题:“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其中,D便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的物质,这些都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这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确定的知识点。
2.根据化学实验发生的反应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那种突破口推断,还有一种便是说明了物质的特征现象从而让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安徽省里有一道题是“将固体混合物投入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这便要求学生熟悉化学实验中常发生的化学反应。
3.根据物质特征颜色进行推断
化学推断还有一种便是根据化学物质的颜色了,化学中的物质通常都有着固定的颜色,而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颜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记住这些颜色学生便能很容易地了解到题中所给的物质是什么。这首先要求学生熟记化学物质的原色以及发生反应后的颜色,比如:Fe、C、CuO、MnO2、Fe3O4这些物质都是黑色的。
4.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三种方式,还有一个便是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物质的状态通常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学生只要熟记便可以知道化学物质的类型,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常见的固体单质有Fe、Cu、C、S,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等,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便是H2O。
三、初中化学题归纳题解答步骤
第一是要阅读题目。学生首先要通阅全题,统领大局,掌握题中所表达的意思,找到关键点并且反复阅读,弄懂题目所包含的重点、难点,接着再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便是寻找突破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从而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进行了以上两点之后,学生就要进行正确推断。这便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
最后一步是验证答案。学生要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在进行检验之后学生需要推断出这个题推出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答案。最后便可以进行验算和写答案了。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09-01
桦甸市属于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域,具有常年降水量大以及低温寡照的气候特点[1-2]。市场销售的玉米品种超过100种,种植户很难选择种植的品种,严重限制了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为此通过10个中熟新品种的筛选试验,明确该区域种植的最佳品种,以期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设在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向阳村某农户责任田,试验地土壤为冲积土。试验区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5.6 g/kg、水解氮186.62 mg/kg、速效磷63.94 mg/kg、速效钾148 mg/kg,pH值4.48。
1.2 试验材料
试验玉米品种为吉单631,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试验用肥料尿素、二铵、氯化钾,由桦甸市延庆农资有限公司提供。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200、100、100 kg/hm2,1/3氮肥、全部的磷和钾肥在起垄前一次性施入原垄沟中作底肥,2/3氮肥于6月下旬作追肥[3-5]。
1.3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密度的不同,设5个处理,分别为3.0万株/hm2(A)、4.5万株/hm2(B)、6.0万株/hm2(C)、7.5万株/hm2(D)、9.0万株/hm2(E)。3次重复,随机排列,试验区设6行,行长10 m,宽60 cm,小区面积36 m2。5月28日播种,深度3.5 cm。
1.4 试验调查、测产与考种
进行出苗期、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的调查。吐丝期调查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茎粗。收获期对小区10 m2内的全部果穗进行测产,选取代表性的10穗晾晒风干。考种时测定果穗穗粒数、百粒重及籽粒含水量,得出籽粒含水量14%的产量[6-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的出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没有差异。抽雄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吐丝期最早的为处理A,最晚的为处理D、E。成熟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的植株高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处理 A、B、C、D、E。穗位由低到高依次为处理A、B、C、D、E。茎粗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A、B、C、D、E。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收获穗数由多到少排依次位为处理E、D、C、B、A。穗粒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处理A、B、C、D、E。收获粒数由多到少排位为处理E、D、C、B、A。千粒重由大到小排位为处理A、B、C、D、E。产量由高到低排位为处理E、C、D、B、A。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各处理生育期可知,出苗期最早、早发性、拔节期没有差异。抽雄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吐丝期最早的为处理A,最晚的为处理D、E。成熟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株高由高到低分别为处理E、D、C、B、A。穗位由高到低分别为处理E、D、C、B、A。茎粗分别为处理A、B、C、D、E。从产量构成及产量可知,收获粒数由多到少排位为处理E、D、C、B、A。千粒重由大到小排位为处理A、B、C、D、E。产量由高到低排位为处理E、C、D、B、A。
通过吉单631的不同密度试验,处理C、E的产量高,分别为12 523.44、13 571.71 kg/hm2。处理C、D的产量相近,而处理D比处理C的种植密度大,其播种量大,增加播种量,同时增加播种种子的费用以及田间管理的费用。因此,吉单631种植密度选择6.0万株/hm2较为适宜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方向前,杨粉团,付稀厚,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吉单198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199-202.
[2] 方向前,曹文明,丁绍文,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种业,2013(4):40-42.
[3]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7,27(4):296-297.
[4] 方向前,赵洪祥,包军善,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试验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5):10-12.
在初中化学“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考试测验中,一般情况下考到的知识点不仅包括各营养素的类型、来源和功能,还会考到关于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还要认真复习相关的化学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多收集一些有关营养素方面的知识资料。另外,学生也要注意合理饮食,重视营养均衡,要从正反两面对健康饮食,营养均衡对人体健康情况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比如,人体中的无机盐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维持作用,而且无机盐在人体中还有维持正常生理机能,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初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不同考点解析
1.关于营养物质不同作用的考点解析
例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维生素,而且维生素还具有促进机体生长,修补受损的细胞的作用
B.糖类是由C和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
C.油脂能够通过人体内经过氧化后释放出能量,不仅能够维持机体的体温恒定,还能维持机体运动
D.蛋白质可以起到预防疾病、调节新陈代谢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糖的组成,以及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作用。维生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使人体保持健康。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帮助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所以,正确答案为C。
2.关于营养物质分类的考点解析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不仅有蛋白质、油脂糖类和维生素,还包括水和无机盐,而这六类又被称为六大营养素。初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中考到的知识点,通常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
例2:某学校的食堂午餐菜谱有米饭、酸辣土豆丝、清炒白菜和萝卜汤。
(1)上述食物中包括的营养素主要有糖类、油脂、_____、水和无机盐。
(2)初中学习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素,因此,学校食堂需要添加的营养食物是____。
解析:大米和土豆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又属于糖类营养素。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白菜和萝卜都属于青菜,因而学生的食谱中并不缺少维生素。而且,清炒白菜和萝卜汤中含有油脂、无机盐、和水。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但学校食堂的菜谱中没有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而中学生又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还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所以,第一题的答案为维生素,第二题的答案是鸡蛋、豆制品或其他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3.关于各种元素影响人体健康的考点解析
例3:以下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锌会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B.缺碘易引起坏血病
C.缺钙易发生骨质疏松或患佝偻病
D.缺铁会导致贫血
解析:本道题主要是考查钙、铁、锌、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缺锌会导致机体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缺碘容易引发甲状腺肿大,缺钙会引发骨质疏松症和佝偻病,而贫血则多是由缺铁引起。所以,正确答案为B。
4.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类考点的解析
例4:周末,小红在做完作业后,准备和妈妈一起做午饭。妈妈告诉小红,午饭除了要做米饭外,还要做家常豆腐、糖醋排骨和蛋花汤。
(1)为了实现营养均衡,小红的妈妈还要在午饭中加一道什么菜?
(2)小红和妈妈将菜清洗完,切好后准备炒菜。但是她发现家里炒菜用的铁锅生锈了,为了防止铁锅生锈,你给小红的建议是什么?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营养素的种类,小红和妈妈做的午饭中,不仅有糖类、油脂、蛋白质,还有无机盐和水,但是却缺乏维生素,所以为了营养均衡,还应该再添加一道炒青菜。关于第二道题,防止铁锅生锈,人们通常会在铁锅表面洁净、干燥时,在铁锅表明涂抹一层植物油,因为可以使铁锅和水、氧气隔绝,从而达到预防铁锅被氧化、锈蚀的目的。
结束语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书中的知识点,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分清主次,找出重点和难点,还要在平时的考试测验中,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和考点进行认真解析,让学生明确书中的重点知识,对于考题类型和考题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做好日常的功课复习,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美文.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J]. 职业与健康,1989(06):16-17.
[2] 郭震. 初中化学教科书常见问题解析[J]. 教学与管理,2015(19):51-54.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各种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并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以观念构建为本的化学教学就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育在学生化学学习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乎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学界普遍认为一个良好的高中阶段化学教育,不仅仅让学生了解熟知各种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能够建立起一种观念构建的思想,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对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构建阶段的高中生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但是,当今国内的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高中阶段的化学具有大量的知识、大量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由于知识信息量的巨大,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更加关注那些具体的化学知识,用大量的记忆和习题加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忽视了化学观念的构建问题,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反而不会用化学的思想去考虑,这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曲解了化学教育的本质。
二、观念构建为本的化学教学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化学基本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但这仅仅都是一些具体的化学知识。化学观念不是大量化学知识的堆积,也不是化学知识之间的随意组合,它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之后,加以总结就会发现在各种化学反应现象的背后都存在一些不变的思想观念,当学生能理解这些思想观念时,也就能熟练地运用化学思维方式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经历以上内容层层递进的化学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化学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并且能够初步构建出“化学元素观”“化学粒子观”“化学物质分类观”等等基本的化学观念。这些虽说是些简单的观念,但是却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基本化学观念的构建标志着学生化学思维方式的初步形成。
三、化学教学中的具体知识和观念性知识
从知识的分层来看科学知识可以分为两类:“观念性知识”和“具体性知识”。在知识的分层图中可以看出,“观念性知识”处于整个知识结构分层的基础层,在其基础上又有由“过程方法知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原理知识”构成的“具体性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具体知识就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各种化学分子、化学反应以及各种化学概念,这些信息量巨大的具体化学知识构成了宏观可见的化学知识体系,但是“观念性知识”在化学中却是比较抽象的,它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所获得的对于化学学科的宏观性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局限于既有的知识。化学观念的构建既是在不断地学习化学具体性知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更能反作用于化学具体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
四、观念构建化学教学法
观念教学法在高中化学中运用的重点在于化学观念的构建,而化学观念构建的基础就是以大量的具体性化学知识支撑起来的。也可以说化学观念就是具体的化学知识的载体和工具。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要时刻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那就是在熟练掌握各种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总结概括,对观念性知识不断地提炼总结,久而久之,使学生构建出一个明确的化学学科观念。
1.化学研究的尺度和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研究也日新月异地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化学研究怎么发展,化学物质的层次却没有变化,仍然是那几个固定的维度。粒子方面: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分子等等。化学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同时也可以根据其结构分为化合物和单质。分散系主要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三种。
物质在化学分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也就决定了这种物质的构成结构和基本单位和其他物质是不同的。例如,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就是原子核和电子,而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则是原子,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以上问题。再如,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就在于各种液体中溶质颗粒的大小。
2.化学物质组成单位及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化学物质由不同的组成单位组成,各个组成单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解释化学反应形成的作用原理。
现代化学主要是通过研究微观来解释宏观,通过对分子、分子层等化学组成结构形式来解释物质的化学属性,通过对物质化学属性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原理,最终对该化学物质得出一个科学的认识。
3.化学中的系统
在化学中尽管化学物质的存在种类和存在形式是千百万化的,但从化学物质最近基本的组成元素来说,目前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仅有一百多种,而化学物质的内部结构基本上都有比较统一的粒子基本结构,从这些来看,化学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整个化学系统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能够把以上的化学观念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化学最基本的观念的构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化学具体知识时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化学观念就能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同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教授新课程或是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时,也就更容易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能够展开良好的高中化学教学就必须要有一套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突破性地解决了高中阶段化学教学中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的问题,通过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构起基本的化学观念,使得学生在学习具体的化学知识时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具体的化学知识,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各种化学观念,也使得学生自身的化学观念不断地增强。
参考文献:
[1]高瑞.浅谈当前环境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J].中国教育,2010(6).
二、“微观———化学方程式”教学
借助多媒体从微观层面进行化学方程式教学,呈现出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让学生更深层次观察到化学物质的构成与本质,感受化学反应的神奇.例如,在可逆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flas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的微观状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化学平衡概念.这种动态化的演示对学生而言具有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又如,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中,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能挖掘出化学方程式更多隐藏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化学知识点.
三、“质量守恒———化学方程式”教学
所谓质量守恒,就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而且各个元素的种类以及原子总数都没有发生变化.借助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极具指导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性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
四、“巩固———化学方程式”教学
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有关知识后,教师还要进行一个环节的教学———巩固教学.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或是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反应原理等都能知识都应用进去,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在宏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书写某一类化学方程式的通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微观上,教师可以借助叙述问题的方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以及思考问题的正确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一、从高考命题角度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作为选修部分,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包括以下几点:①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②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③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④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因此,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性质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以及碳链增减知识,等等,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①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②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③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④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逐步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以醇为例,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则说明B一定是醛,而A则为伯醇,否则,说明B一定是酮,而A为仲醇。类型二是消去反应,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类型三是酯化反应,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分子间酯)或三元环酯(分子内酯):β―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分子间酯)或四元环酯(分子内酯)。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则分子中含有羧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在解题过程中,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NaOH醇溶液,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综上所述,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2012,(4):26-29.
《体液调节》这一节课,首先在引言中,讲述了体液调节的概念,并且指出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然后讲述了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这四部分的内容。
《体液调节》一节中动物激素的内容,与第二章讲述的“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第三章讲述的“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五章讲述的“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八章讲述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内容有关。“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与第三章讲述的“细胞呼吸”等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动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2)情感目标。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树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树立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科学探索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教学难点。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以一个人在寒冷环境中打哆嗦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在寒冷环境中起鸡皮疙瘩或“打抖”的经历。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人体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体液调节,在讨论中形成体液调节的概念。
六、相近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熟悉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于把握和记忆。例如,在《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中,注重DNA与RNA、核酸和核苷酸、核糖和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糖等的比较;在《细胞工程》的学习中,注重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笔者还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画概念图等,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图文转换、知识迁移等。
七、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简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84-01
一、串联性基础训练
基础知识是化学学科的根基,也是化学训练的基础,更是学生进行习题训练的前提。在高中化学基础性训练中,我们必须秉承串联性原则,利用习题将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概念网络。同时,各个对应知识点习题的选取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能够体现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进行“几种重要的金属性质”章节的教学时,我为学生们布置了如下的串联性训练题。
【例1】有一铝铁合金,将其溶于足量的盐酸中,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当红褐色沉淀不再增加时,将沉淀滤出,并充分灼烧,此时得到的残留物恰好和原来合金的质量相等,则试求此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
【解析】从难度上讲,本题属于基础性训练题,需要学生们对铝、铁、铝盐、铁盐以及Al(OH)3、Fe(OH)2、Fe(OH)3的性质做到透彻理解,并能够将其相关性质联系起来。在本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铝、铁及其对应的金属性质,还将其进行对比参照,实现了基础知识之间的串联性。首先,利用利用金属氧化物性质,我们可以判断出红褐色沉淀为Fe2O3.然后,利用反应前后金属铁的质量守恒,其总质量不变,可知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最后,由于铝铁合金中的单质铁完全反应,结合反应前后铝铁合金与红褐色沉淀的质量相等,可知铝铁合金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也是70%.
二、灵活性变式训练
高中化学不同于初中化学,其难度、综合性、开放性都有显著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此,我们必须紧跟新课标理念,在日常化学训练中注重灵活性和变通性训练。
【例2】500ml溶液含有Cu2+的溶液中,放入10g铁粉,完全反应后过滤,若过滤后的固体物质干燥后的质量为11g,试求原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已知Cu2+与铁粉的反应方程式为Cu2++Fe=Fe2++Cu,由题意可知该反应为完全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差即是置换出的铜单质所导致的质量增加量。要想顺利求解,我们必须着眼于差量,利用差量的比例关系进行求解。于是,我们利用铁与铜的相对分子质量差为7.7,结合比例关系可知Cu2+的物质的量为0.13mol.再结合500ml溶液条件可知,原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6mol/L.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习题难度,为学生们安排变式训练。
【变式】在500ml含有Fe3+、Cu2+的溶液中放入10g铁粉,反应完全后过滤,所得到固体干燥后的质量为11g.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用0.3molOH-恰好使他们完全沉淀。试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1g固体物质全部是铜
B.原溶液中Fe3+铁离子的浓度为0.01mol/L
C.原溶液中Cu2+离子的浓度为0.01mol/L
D.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解析】要想解决本题,学生们首先必须明确铁粉与混合溶液的反应顺序,即是铁粉先与Fe3+反应,Fe+2Fe3+=3Fe2+;再与Cu2+反应,即是Cu2++Fe=Fe2++Cu.然后,我们利用极限思维,假设原溶液中只有Fe3+离子,利用OH-的电荷守恒,可知Fe3+的物质的量为0.1mol,进一步可以算得其溶解的铁粉质量为2.8g.再假设原溶液中只有Cu2+离子,继续使用离子守恒,可以算得Cu2+的物质的量为0.15mol,则可算得其溶解的铁粉质量为8.4g.由反应前放入的铁粉质量为11g,可知铁粉是过量的。此时,我们不妨设出原溶液中Fe3+、Cu2+的浓度分别为x、y,利用差量法可以求出x=0.01,y=0.285.综上可知,选项B为正确答案。
三、探究式开放训练
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化学训练必须着眼与学生需求,着重对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训练,培养出符合新社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对此,我们在日常的化学训练中,必须注重选取习题的探究性,实现对学生化学解题思路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