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9 17:16: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

篇1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非常重要,不仅是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工程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工程设计规范编制是否科学,需要编制人员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需求,同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工程设计规范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编制的现状

 

纵观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历程,对于设计规范的编制主要开始于解放之后。最初,设计规范的编制主要以苏联的规范和技术为标准,这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国内水利水电发展呈现出新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依旧沿用国外的规范和技术,势必无法适应国内需求。所以,从6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结合实际国情制定了与水利水电设计相关的规范与技术,以此来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提供指导。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的通知,通知下达之后,各级水利水电部门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编制和修订,以期使其更加完善、系统。截止到目前,我国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的编制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能够为水利水电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设计规范来看,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规范的编制严格遵循了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等原则,试图以此为依据,更加有效的为生产建设提供服务。例如,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编制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对施工技术和整体结构进行了优化,不仅大幅度降低了钢筋使用量,而且对结构整体安全系数的提升也有现实意义,单从这一方面来看,现行设计规范就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设计规范是在深入研究、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而形成的,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就目前设计规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总则、规范条文和附录。比如说,在对《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进行编制的时候,为了确保设计规范具有针对性,规范编制之前,编制人员展开了对坝置、坝体应力计算、设计基本要求等多项内容的调查分析,并对坝体设计的抗滑稳定措施进行了优化,以此来提升坝体设计的安全系数。此外,对于设计温度的控制,适当放宽了基础容许温差,这样可以使温度控制措施简单且有效。(3)设计规范中的每项内容都有与之相应的适用范围。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参考相应的设计规范。比如说,《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水工水利动能设计规范》分别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设计洪水计算、工程烈度为7、8、9度的水工抗震设计以及中型水工初步设计等,为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2工程设计规范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使用现状来看,其内容大致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根本需求,使得各项施工作业均能够有章可循,可以使工程建设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间接提升工程的管理水平。但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在未来的时间里,若想将设计规范的作用充分发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正确选用设计规范

 

上文提到,每项设计规范都有与之相应的适用范围。所以,在开展项目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根据规范的适用范围,正确选择设计规范。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设计规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比如说,《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只规定了该规范适用范围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及其结构设计”,却没有对工程的规模进行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此设计规范可以对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但约束力不强,无法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此外,在众多设计规范中,还有一些规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遵循此规范时,还应遵循与之相关的设计规范。比如说,对地震区混凝土重力坝进行设计的时候,除了要遵循《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之外,还要遵循《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工程建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施工效果。

 

2.2正确理解规范各部分的作用

 

总则、技术条文、附录是当前设计规范的三个重点内容,其中,总则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规范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概括,使应用者可以通过对总则的阅读,了解规范的对象、适用范围、技术特征以及原则性问题等,以此来为日后的使用提供方便。技术条文主要是阐述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质量指标、计算规定以及安全质量指标等。技术条文是设计规范的核心,也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附录的内容则主要是对技术条文进行补充,其作用与技术条文的作用相同,都是为使用者提供参考。一般来说,附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设计中常用的表格、图例和工程计算方法等。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附录的约束性普遍不高。

 

2.3必须维护规范的严肃性

 

一旦设计规范推行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约束力,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无论勘测、设计,还是施工、验收,都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如果设计文件未能达到设计规范要求,那么该设计将不得继续使用。如果在工程设计中,遵循现有设计规范有一定困难,那么可以向有关部门说明原因,提出暂缓贯彻执行的期限和贯彻执行的措施报告,主管部门同意之后,可按照暂行办法进行设计操作。只有维护规范的严肃性,才能够将其约束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为工程设计提供充足的保障。

 

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经济效益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设计规范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确保工程各项施工作业能够高效率完成,避免诸多因素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一旦工程建设周期缩短,其所需的建设成本也自然会降低,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其次,水利水电工程若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那么工程质量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从而更好的将工程的社会效益发挥出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做好设计规范的编制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行业需求,完善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篇2

引言

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水利工程的功能十分全面与复杂,正是因为如此,社会大众对水利工程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较多的风险。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关注水利工程的风险,针对实际情况来研究解决对策。就水利工程当前的建设风险现状来讲,笔者选择水利工程风险分析以及相应的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一、水利工程施工风险分析

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现状来讲,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质量衡量时,需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诸多方面。水利工程的施工风险较多,下面,我们就来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控制风险进行几点分析:

(一) 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水利工程在我国已经具有了多年的发展经历,经历过多年的发展,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水平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较为落后。一部分水利工程的管理者在进行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制定时,自身就缺少风险意识,没有将风险意识融入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另外,水利工程企业的管理执行者们没有认识到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为风险管理工作与水利工程的其它管理工作具有相同性。

(二) 水利工程组织结构完善不足

水利工程的组织结构完善与否,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造成重要的影响。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企业没有利用合理的风险管理责任人,企业选择内部的工作人员作为风险的管理者,这属于违规行为。在国家相关法规中,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选择有着明确的规定,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责任人应当利用聘任制的方法选择而出。从内部选择风险项目管理人,对于企业的竞争机制发展不利。

(三) 水利工程概算制度不尽完善

概算制度对于水利工程的风险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概算数目的计算时,水利工程的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水利工程施工所用物品的市场价格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消耗进行数字的概算。概算结果一旦得出,就不得轻易进行改变。这一制度的建立具有良好的初衷,是对水利工程中的非市场行为的一种有效限制。概算制度的设计僵化,会使水利工程的风险发生率大大提高。

(四) 水利工程风险预防技能不足

水利工程的管理风险无处不在。首先,从合同管理来讲,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稍不注意,就会使霸王条款产生。对于合同中的用词,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多加注意,要杜绝多义词在合同中的使用,更要杜绝表意不明的语句。对于那些质量不好的鉴定证明以及信誉不好的公司,不要进行采用与合作。其次,从水利工程的承包风险来讲,水利工程的规模一般较大,且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施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利工程当中。承包企业对资金量的不足以及人事资源使用合理度不足,都会使水利工程的价值得不到发挥。最后,从水利工程的市场诚信风险来讲,企业要杜绝一切不良的市场行为,像不支付工程款或者不履行合同的中的义务等等。这样行为会对企业造成信誉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水利工程施工对策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加强水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更是一个艰巨的工作任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个主要方面。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会从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出发。风险意识的建立,对于水利工程企业风险管理氛围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成熟的水利工程企业,都具有全局性的工程风险管理意识。水利工程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机构的合理化建设,从水利工程的建设实际出发,以市场条件为基础,进行水利工程风险管理者的选择。企业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者风险管理能力与找抽能力的培训,使其具有管理风险的意识。水利工程企业要做到风险审计的独立化,从而使风险控制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 加强水利工程风险管理过程的严格

水利工程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水利工程企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识。水利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从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力度,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整体效率的提高。要加强水利工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利用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进行监督,利用沟通,达到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 加强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方法的完善

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总包的方法对水利工程的风险进行集中化管理。传统的水利工程都是通过逐级承包的方法完成承包的,这样的承包方式其实加大了水利工程自身的风险。在我国的相关建筑法律中,总包方法是被推荐的。风险得到集中性控制,会使工程的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各个部门责任不明的问题。另外,风险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合同对风险进行明确。水利工程的建设单位以及客户可以利用合同的方法对水利工程中的风险进行明确,使风险责任得到划分。风险管理者可以利用计价的方法使风险得到明确,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促进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与完成。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建设量提高的今天,利用合同形式来管理风险这种方法,为更多的水利工程管理者所接受。

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就是指尽可能控制和防止在水利工程的具体施工中所遇到的各种突况。风险管理通常具有超前性的特征。较好的风险管理可以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减少水利工程施工风险对施工的影响,对于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以及效益提高都十分重要。笔者从水利工程的风险出发,对水利工程的风险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水利工程管理者可以关注水利工程的施工风险,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元培,何萍,乔爽.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民营科技,2013,05:74-75.

[2]王虹,余金凤. 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05:96-97+99.

[3]李明. 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201.

[4]张荣. 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水利技术监督,2011,04:35-36+39.

[5]张国祥,林匡成.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11,19:306.

[6]莫雪松. 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4:93-94.

篇3

随着2011年中央一号文的,水利行业乃至水文行业的重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水文行业作为水资源调查和规划的主力军,其行业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3号文件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我国水文事业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下,水文行业已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坚持走“建设水文、管理水文、经营水文”的发展道路。具体内容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发展,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快推进水文从侧重局部建设向注重整体发展转变,从技术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数据服务型向成果服务型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主要有以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水文站网体系大幅度加强,机构不断完善,投入增幅巨大

仅以湖北省为例,2010年水文站点1,000多个,2013年已增至4,000多个,到十二五末期将增至10,000多个。同时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地市级和县级水文机构陆续成立。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水文事业投资规模达到18亿,远超历史投入总和。

2.水文观测处理应用的全面信息化

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在实现各类水文及水资源信息及其处理、运用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达到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目的。

3.水文行业公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增加

水文行业力图摆脱简单的收集信息信息的公众服务角色,争取在水文与水资源信息的利用上找到新的发展支撑点,具体在水质预警、山洪预警、水土保持、水电开发、水资源论证评价、水量分配监督等方面开展信息服务,同时要求尽量开展精细化的成果服务。

4.大力加快生态水文的建设

十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具体到水资源方面,首先必须要做好水量和水质的监测,同时积极拓展水生态监测服务体系,特别是仅仅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成为“三条红线”考核的“水量与水质信息的监控者”、“技术权威人”和“考核参与者”。5.大力发展城市水文目前,国家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市的防洪、排涝和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所以,水文工作的部分重心也逐渐向城市转移,具体来讲,一是加强城市防洪水文监测及水文预警预测工作,二是做好城市水量和水质的监测工作,确保“用水安全”。水文站网在城市布点的频度也日趋加大。

二、水文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与趋势

水文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基础事业,其重要性正在逐步加强,今后类似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等成立国家水文局也是非常有必要和可能的,目前各流域水文机构和省级水文机构多数属于副厅级单位,已有11个省区市水文机构实行了参照公务员管理。截止2011年底,我国水文部门共有各类水文测站46,783处,包括水文站3,219处、水位站1,523处、雨量站19,082处、水质站7,750处、地下水监测站13,489处。水文部门共有从业人员66,391人,其中在职职工26,270人,离退休职工14,384人,委托观测员25,737人。截止2013年底,全国水文部门共有各类水文测站86,554处,包括水文站4,011处、水位站9,330处、雨量站43,028处、水质站11,795处、地下水监测站16,407处。水文部门共有从业人员69,879人,其中在职职工26,236人,离退休职工15,113人,委托观测员28,530人。根据以上数据,自2012到2013年,各类水文测站总个数年均增长率为36%,水文站个数年均增长率为12%,水位站为148%,雨量站为50%,水质站为22%,地下水监测站为10%。各类水文测站总体数目显著增加,其主要得益于国家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十五”期间国家在水文建设投资27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45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89亿元,水文建设投入大幅增长,水文站网数量大量增加,现代化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对水文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2012至2013年全国水文部门的人员数量分析来看,目前各水文部门人力资源缺口较大,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论证:一是2012到2013年水文部门从业人员数量整体未发生变化,而各类水文测站数目大幅度增加,即使广泛推行巡测和自动测报技术,也有一个缓冲期和适应期,现有人员要做好新建各类水文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有非常大压力;第二,据调查,现有水文单位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老龄化,青年骨干较少的困境,从数据上看,2012~2013年,不考虑委托观测员,离退休职工占总人数比例为36%,离退休职工数净增729人,考虑约2%的自然死亡率,年退休率在3.5%,均高于全国事业单位平均水平。总结以上分析,目前全国水文行业人才需求量呈持续上升势态,按2013年水平计算,每年实际新进职工人数约在920人,根据历年水文单位招聘人员计划统计分析,招收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比例约为2:3:1(博士生招收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水文科研单位),故水文单位招收专科生人数约在300人左右,考虑水利工程、水利信息化相关专业、水质水保相关专业在专科生招聘计划中所占比例,全国每年招聘水文与水资源专科专业学生的计划约在200人左右。收集统计各各流域水文机构和省市级水文机构近3年招聘计划,平均各省每年招聘水文专科学生在6~8名,按30个水文机构测算,全国每年招聘水文专科学生计划约为200人,这个数据和前文统计分析数据基本一致。目前,全国常年开设水文与水资源专科院校有2所,分别是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年招生规模合计约在120人,同时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平均2~3年开设有水文与水资源短期培训班,主要培养水利工程偏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规模较小,且主要为定向培养。结合前文分析结论—全国每年招聘水文专科学生计划约为200人,水文行业人才需求量呈持续上升势态—可知,目前专科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具有上升势态的社会需求和继续发展潜力。同时,结合水文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可知,目前专科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正向观测手段信息化能力、水生态观测能力和城市水文监测能力迁移。

三、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改革发展建议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为学院历史悠久的重点特色专业之一。学院原隶属水利部管理,具有深厚的水利行业背景,划归湖北省管理后,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密切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及各省水文机构的联系,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水文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改革,为水文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1.紧跟水文信息化发展趋势

我国水文行业和其它行业一样,正在快速步入信息化发展的高速通道,具体来讲,目前正在推进的信息化工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层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二是建立水文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三是构建信息共享一张图,实现一站式服务;四是建立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应用协同。因此水文与水资源专业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充分融入现代水文信息技术,加快课程开发和革新速度。

2.加强对水生态监测的关注度

2013年水利部水文局召开了水生态监测工作会议,强调并部署我国的水生态监测工作,长江水利委员会在2015年全面启动了水生态试点监测工作,试点主要集中在长江干支流7个江段,监测项目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鱼类及鱼苗等。开展这种项目对于传统的水文行业来说是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将会大大拓宽水文行业的范围,显著提高其社会服务贡献度,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应充分与水生物、水环境等学科交叉,形成外延更加广大的新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

3.逐步建立城市水文监测技术体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城市的重要性也在日趋提高,而城市防洪排涝、水质安全、水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从2011年开始,陆续有很多水文局开展了系统的城市水文监测工作,水利部也在2014年了《城市水文监测与分析评价技术导则SL/Z572-2014》,这也标志着我国从国家层面正式规范和发展这一水文行业方向。目前城市水文监测刚刚进入发展阶段,很多技术都有待提高和完善,学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也应积极关注这些技术发展,参与到城市水文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完善中。

4.适应现代水文巡测的新需求

传统水文行业主要依靠在水文站驻测来实现水文资料的获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现代水文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水文巡测正在迅速提高其所占比重,将逐步变成新时期水文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同时它也是水文基层测站管理体制和水文测验方式的重大改革。新的《水文巡测规范》已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其征求意见稿中包括了巡测的新方法、新标准和新仪器,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巡测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学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也应提高水文巡测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适应现代水文发展的新需求。

篇4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也可以说是保证国民生产基础的产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为机械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动力支持与基础保障。我们国家也大力对自动化技术进行研究,使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日益进步,更加促进了制造技术的发展。

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分析

系统性、综合性这两点点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在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中作用很是明显,以下是笔者对这两点的分析。

1.1系统性

本身自动化技术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所应用的技术也很多,单从机械制造自动化来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研发等等诸多技术手段才能满足其需求,其系统性得以体现。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系统工程中,产品设计、管理规划、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均拥有了非常成熟的应用。机械制造行业本身属于传统的生产制造行业,在自动化技术的加入之后,给机械制造行业有了很大的改变,实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信息自动化技术近乎完美的结合[1]。在自动化的引导下形成了统一系统,大程度将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促进。

1.2综合性

采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主要目的是提升机械制造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因此,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不单是针对机械产品生产的单一环节,而是涵盖了产品的调研、设计、研发以及销售和售后等多个环节[2]。同时,把所有的环节均串联组合为一个整体,进行集中研发与挖掘。这种综合化、一体化的特征,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2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机械制造行业的扶持力度都很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重点扶持机械制造行业。不过,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对晚,相应的基建条件不够先进,和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比较而言,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经过蒸汽时代以及电气时代之后,工艺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革新,传统的工艺技术相对成熟。而和工业发达国家比较,国内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不够精密,现代化水平不够高,很多高新技术依旧处于研发阶段,还未真正投入生产中[3]。例如,很多工业发达国家逐步的推广应用纳米技术、微激光技术以及复合生产技术。但是,国内很多的机械制造企业依然在走粗放型发展的路线,即使有些工艺技术开始逐步发展,不过整体讲依然少有高新技术的应用。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以往采用的自动化系统一般仅仅可以对较为理想的条件,完成相对简单的操控,并通过合理调度,达到自动化的目标。但是,智能化系统却是基于计算机对人所具有的思维加以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命令,再进行相应的操控。随着未来科技不断发展,自动化与智能化定会更加紧密的融合,由智能系统下发命令,再经由自动化系统来代替各种的人类操控[4]。现阶段,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正向着更为复杂,精准的趋势发展。

3.2精确高效化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由其效率与精度所决定的。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机床的硬件也快速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在高频CPU、多核CPU出现及发展以后,使机床的数控手段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也促使了数控机床越来越朝着高效与高精度的方向前进[5]。

3.3操作简单化发展

自动化操控软件数量非常多,不同的软件又具有差异性极大的操作界面,这样使软件的开发更加的复杂,同时也加大了使用人员的操控难度。因此,未来在操控界面设计中,定会逐步的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这样才可以降低人员操控的难度,提升生产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而机械制造业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要求我们了解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并全面掌握未来的前进方向,以不断提升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春东.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3.

[2]黄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2-94.

[3]王晓玲.DNC通讯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0.

篇5

《新理财》:如何理解公司进化?

陈学安:我认为,进化广义上讲就是发展,而发展的实质是企业生命活动机能的提高。机能提高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裹挟的大环境下,这个问题更值得深层次探讨。

孙璀:进化的内涵比较丰富,不同领域企业的进化路径不一样。像我们这样的集团企业来说,重点是集团的一体化运作,资源的共享。而且进化前提有两点:一是集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新理财》:集团企业进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孙璀:增强集团企业竞争力算是一个方向,集团企业发展进化很特殊,规模过大不好,没有效益不行,做“小而美”的企业可能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陈学安:集团企业的进化目标要根据集团自身的发展现状、核心竞争力以及其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而定。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小富即安。

《新理财》:集团企业进化是否有规律可循?

孙璀:中国国情有其特殊性,集团企业进化要想成功,必须充分研究行业规律和企业规律,这样才能做到科学进化。比如,我们集团在走出去时,采用统一品牌,避免了恶性竞争,大大提高了效益。

陈学安:我认为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规律,特别是科学发展规律、行业发展规律、一般企业发展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对集团企业健康进化很重要。我们公司上市三年来的发展历程,对如何把握行业和企业自身规律、调整发展模式做了很好的注解。

《新理财》:您认为正确的集团企业进化过程是什么?

孙璀:正确的决策、透明的共享、再加上高度的价值认同。

《新理财》:财务进化对集团企业进化,有什么影响?

孙璀:财务进化和经营进化,实际上是一个相互配合的关系,在实际的进化中,两者是相融的,财务进化充其量,对集团企业进化起到支撑作用。当然,财务会影响和制约集团企业进化的速度和力度。

《新理财》:公司进化所面临的障碍是什么?

陈学安:资金可能是最主要的障碍。我们公司一直坚持资本运营与联合重组双轮驱动,就是通过资本运营支撑,以联合重组高效解决规模资源整合、不断做大做强的问题。2006年3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后,我们公司于2007年8月9日进行了闪电增发,在2009年2日5日又做了一次配售,这三次融资共从资本市场募集到了70多亿资本金。同时我们还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募集了一些资金,并与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扫除了资金障碍。

《新理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陈学安:首先,是因为对市场未来信心不足,商业银行普遍惜贷。尽管央行已经多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仍然非常严格,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其次,从上市融资看,从2008年9月份到目前为止,为了维护二级市场的稳定,中国证监会暂停了国内证券市场新股的发行和上市。不仅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新上市公司的首发规模下降72%,为828亿美元,远远低于2007年的2994亿美元。从全年来看,2008年IPO规模已经低至五年来最低水平。尽管私募股权资金(PE)仍然对中国企业情有独钟,但是IPO通道被关闭,大大限制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

《新理财》:能否谈谈贵公司进化状况?

孙璀:我们公司从2005提出“后水电时代”的战略,开始转型升级,提出三个路径:一是“大土木”,即非水电的建筑领域拓展;二是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三是积极完善产业链,着手产业前端设计等领域的业务。

从目前的效果看,证明我们的决策非常有前瞻性。截至目前,我们在非水电领域,已开始屡有斩获,在海外市场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绩,海外市场业绩占全集团的四分之一,利润占60%,目前是中国海外合同企业中的领先者,去年排名第四。

陈学安:我们坚持资本运作与联合重组双轮驱动,大力发展水泥、轻质建材、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工程服务四大主营业务。特别是在水泥业务上,抓住我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制定和实施“大水泥”战略,改变传统的以新建生产线扩张的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联合重组,积极探索靠存量联合扩大规模、靠管理协同创造价值的成长方式,快速做大做强。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2006~2008年的三年间,公司的水泥产能增长了10倍,由上市之初的1000万吨,增长到1.2亿吨,2008年的销售量是8000万吨,排在行业第二位。

公司其他业务板块也实现了较快发展。石膏板产能翻了一番,已达到5.6亿平方米;玻璃纤维产能增长了3倍,达到90万吨;工程服务收入增长了3倍。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超过60%。公司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和东南经济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商、亚洲最大的石膏板生产商、中国最大的兆瓦级风电叶片生产商、世界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商。

《新理财》:集团企业进化要注意哪些风险?有无工具可用?

陈学安:要注意防范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资金、人才和管理失衡等引发的风险问题。

孙璀:加强内控,降低经营成本,全面管理企业风险。首先,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房屋贷款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因此,我国的企业要引以为鉴,积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此外,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对国内国际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完善的内部控制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实现“节流”。

《新理财》:在公司进化过程中,如何拓展公司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陈学安: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U”形,即“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端是研发、设计,另一端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而这5%的利润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改变世界加工厂的尴尬地位,中国企业未来应该加强自身的研发力量,形成研、产、销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新理财》:集团企业的进化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孙璀: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创新不等于进化。

陈学安:创新只是进化的形式之一。

进化的“势力”

《新理财》:有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公司进化创造了条件,您如何看?

孙璀:全球金融危机对集团企业肯定是有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企业原有的发展轨迹,影响了企业进化速度,说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公司进化创造了条件,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表达。

陈学安:我们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积极实施“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各项政策,给作为基本建设“粮食”的建材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给像我们公司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带来了三大发展机遇: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及管理整合,而每一种机遇本身就是进化的过程。

《新理财》:从产业升级的形式上看,一方面是企业通过增加投入,自主研发,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水平,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这是产业的垂直升级;另一方面,从宏观方面讲,就是通过产业的梯度转移促进整个地区的产业水平升级。您认为集团企业的进化与行业发展是什么样的关系?

孙璀:两者息息相关。产业的升级将会给企业的进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陈学安:关系紧密。因为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行业背景。行业的现状与演进趋势及行业的技术经济等特征的变化,对企业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企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行业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及时对自身发展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

《新理财》:从国家层面来看,公司进化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孙璀:如果说,以“代工”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完成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初步“崛起”,那么集团企业的成功转型升级,将使中国实现“强企、强国”的理想。

《新理财》:如何看待信息化对集团进化的作用?

孙璀:中国企业,特别是集团企业,如何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实现转型升级,是能否顺利实现中央制定的2009年“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三大重要目标的关键。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架构,以ERP为代表的管理软件,对于推动企业进行持续创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人力绩效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持续创新、提升管理和提高人力绩效,是企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背景下,很多企业更切实地认识到信息化对它们的价值,对于它们建立更强的竞争力,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更有效率的运营和管理体系都有帮助,所以,也成为很多公司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选择。

《新理财》:用友软件提出一体化管控思想,并推出用友NC,致力于打造中国集团企业进化加速器,您怎么看?

孙璀:用友是一家不错的公司,用友NC是用友公司针对中国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而倾力打造的一款基于“协同、集成、管控”一体化模式的ERP解决方案。其理念是对的,但有一点需要重视,中国的国情不可复制,作为本土软件公司的领导者,做出符合集团企业现实情况的软件是其历史使命。

陈学安:软件能很好地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但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的个性需求,这可能也是目前软件厂商需要进化的地方。

《新理财》:在公司进化过程中,政府该如何做?

篇6

引言

镇江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已形成了化工、造纸、建材、铝加工四大产业格局,这四大产业在目前和今后十几年发展过程中仍将对镇江工业乃至镇江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当前国际能源、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四大产业产品全都属于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传统产品, 与国家十一五宏观调控的目标不同,且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不符合镇江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因此,在镇江市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优化镇江市的经济结构,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改造。

一、主导产业的涵义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到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因其利用新技术方面的特殊能力而具有很高的增长率,而且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因此,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能够波及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部门,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二、镇江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法概述

因子分析法是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多因素变量,并显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的经济数量方法。该方法从大量的可观测因素变量中通过因素分析计算,把众多的因素变量概括、析取和综合为少数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差异有较大解释力或称载荷力),并通过对各因素变量的综合得分值进行相对次序排列,从而建立起最基本、最简洁的概念体系,最终达到诸因素之间差别明显化和可操作化的目的。通过因素分析对表中的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浓缩数据信息,简化指标的结构,以便用最少的综合指标来概括和显示最大量的经济事实,从而达到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的目的。

2.指标说明及数据准备

首先根据《镇江2005年统计年鉴》,将镇江各行业相关数据搜集整理,将亏损行业剔除,去掉一些负指标,类似指标进行合并,根据具体情况将类似行业合并。在统计指标中,能源合计表示企业消耗的能源折合为吨标准煤来进行计算的,可以看作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由于其为负效应,所以取其倒数。数据整理完毕后,将数据输入SPSS13.0,计算样本的均值与方差,得出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确定公共因子数目,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以便更好的解释公共因子。表1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与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及所占的权重。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第二,第三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7.388%,说明了前三个因子基本上包含了21个指标的总信息量。以各自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得到各行业的综合得分:

第一主因子在税金及附加,销售成本,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植,从业人员平均数,技术费用,管理费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销售费用,能源合计负指标这些指标上有很大的载荷及解释能力,这些指标几乎包括了各行业的规模指标,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一主因子统称为规模因子。

第二主因子在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财务费用,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利税总额这些指标上有很大的载荷及解释能力,而这些指标可以很好的解释各行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二主因子称为盈利因子。

第三主因子在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科技项目经费,科技活动筹集总额,科技活动人员这些指标上有很大的载荷及解释能力,这些指标都与企业的研发创新有关,我们可以把第三主因子称为创新因子。

如表2所示,从综合得分来看,可以看出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与服装皮革羽毛及制品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其中纺织与服装皮革羽毛及制品行业规模因子得分在排名第三,而盈利因子排名为第二十二,创新因子排名为第二十四,可以看出并没有增长潜力,已为夕阳产业,政府以力求通过促退来萎缩此行业。对各指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金属制品业的规模以及盈利能力目前不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但其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并且耗用的能源较少,污染状况相对较轻,况且金属制品业的规模因子,盈利因子与创新因子排名相当靠前,所以应最优先发展金属制品业。考虑到镇江只是一个中等城市,资源有限,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少数行业,确定的主导产业数目不应过多,所以可以确定镇江的主导产业为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通用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中优先发展金属品制造业。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7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需建立在人类对能源不断消耗利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每次发展,都需要对能源进一步的使用与消耗。现在,我们以及面临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科学研究表明,总体环境污染(空气、水、光、电磁和固体垃圾)中有34%与建筑业有关,并且建筑业也是一个耗能大户,全球有50%的能量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建筑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最近几年,正逐步走上大力发展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之路。[1]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1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的走上了绿色建筑的尝试之路。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这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技术规则、评估体系及评估规范陆续的出台,不但给绿色建筑明确的定义,而且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得益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国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结合本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创造出了诸如节能示范小区、生态小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1000万m2发展到 “九五” 末期的 5000万 m2,到 2000 年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m2,建成太阳房1000多万 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 6万m2,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3]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我国的绿色建筑具有超低能耗、健康空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绿色建材、再生能源、资源会用、智能控制、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3]还包括了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双层玻璃幕墙、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并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除过自己在不停的开展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之外,也在全面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已成型的产品。例如年我国都在举办“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会议上除过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以及绿色建筑等的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之外,还有产品应用实例的展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交流技术的合作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现在不仅是我国建筑技术的一个现状展现,也给传统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促进了相关落后技术进行进步、改革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建筑业逐渐的摆脱了浪费、污染的大盖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时代。[2]从资源上来看,我国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模,在国内的占有量来看,可再生咨询逐渐的占领到了总消耗能源的接近百分之十。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比例还会大幅度的上升。

2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策略

对于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逐步的赶超国际绿色潮流,但是对于如何能引领绿色潮流,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到顶尖水平,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方各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设计出最好的绿色技术。

2.1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对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着重以下几点[4]:

2.1.1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法杖的阶段,建筑业是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的产业,所以我们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加强发展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4]

2.1.2 我们要倡导城市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全民参与挖掘发现绿色建筑的潜力,可以很好的处理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之间的关系。  2.1.3 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科技为先锋的新型绿色建筑道路。

2.1.4 我们应当综合核算建筑的效益以及成本,适应地方的经济状况,正确引导市场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性。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2.1.5 我们应当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等,遵循建筑理念,建筑出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地域风格的绿色建筑,注重其地域性。[4]

2.2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应该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2.2.1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2.2.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5]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5]。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2.2.3 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慢慢的充实它的意义,它将成为我们运用高科技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承包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建科[2005]199号.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篇8

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当前适应建筑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适应性需求,在将建筑施工企业按照专业化细分成若干专业化分工,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经济对建筑行业专业化的客观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必然成为建筑行业更加精准化的施工需求,并得到全面完善和发展。

一、简要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专业化分工的融合点

1、专业化融合的整体合力。在建筑行业的专业化施工管理中,通过一定的信息化操作,尤其在工期、质量、造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效的缩短施工时间,减少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的逐步融合并形成合力的伟大实践效果,是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建筑行业工程项目施工中来,可有效地、自动的、快速的进行信息处理,形成资源整合优势。

2、现代技术的全面提升。在建筑行业的现展中,融入现代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常规的设施工具和普通的通信手段,采取人工观测、手工操作等工作方式来处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计算和文字编辑,进行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控制等不能适应当前建筑行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1]。现代新技术的加入,可改造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就不会出现扰乱建筑行业的行业秩序,避免在施工招标过程中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减少人财物浪费,节约成本。

3、观念转变的意识更新。对于建筑行专业化分工来说,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换,也要跟着时代节拍,但是,当前许多的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造成蛮目的管理,尤其是思想观念陈旧,不去开发新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没有达到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对项目上的工程预决算、施工进度、工程技术、工程成本、工程资料、人力、财务、材料、设备等缺乏计算机辅助管理,造成施工应用过程中的环节脱节,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2]。

二、深入简读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对企业发展与市场的重要性

1、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种高层建筑、材料管理、暖通工程等多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而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更好能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适应更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在将建筑行业进行细化的同时,分解为若干单一化、标准化及专业化的建筑环节和操作内容,有利于发挥不同建筑主体的资源、技术优势,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标准化建筑的有效形式,从而实现对建筑质量的整体把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建筑成本,提升监护行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效益,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形式所趋。

2、综合型发展的形式表现。对于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当前综合性建筑行业发展的形式表现之一,并逐渐成为实际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发展模式。并且在明确个专业分公司的职责情况下,将建筑行业的结构或者设备事务等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各专业的贡献,利益分配,相互间的责任分担,都有很正规的文字合同、协议,更好的实现综合性建筑行业专业发展的实现[3]。

三、全面探讨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可行性研究

1、建筑行业的整体情景。从长远来看,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据预测,2011年至2020年,中国建筑业将增长130%。其中,201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19.1%[4]。智能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我国建筑节能蓝图蕴含着对节能材料和技术数万亿元的商机。因此,对建筑行业的整体专业化分工有着必然的发展趋势。

2、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调查摸底。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对建筑行业中各企业业主、施工人员、材料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建筑人员进行调查摸底,讨论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可行性,并综合各种意见,从调查结果老看,共发出调查问卷356份,收回350份,从结果显示,89%的人员占城实施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并且细化建筑企业中的责任区分,实行专业化质量管理体系,并实现分工程度越细越好,并适应建筑行业的建筑成本和市场规模,进行各种专业化的分工。

3、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途径。在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实现上,可以采取全盘化的统一管理,设立总公司,建立专业性强、技术过硬、不同专业的模式,建筑企业脱胎行业部门经济体制下,建筑市场相对封闭和分割。随着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和国际化发展,建筑企业基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纷纷选择专业化、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和非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5]。研究表明,基于自身细分行业优势而发展的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专业化公司和规模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公司在行业背景良好的基础上能持续成长。

4、行业竞争的专业化趋势。从建筑行业的盈利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建筑行业盈利能力角度上来分析,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对建筑市场进行划分,大体可分为:房屋建筑市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铁路建设市场、水利水电建设市场等大的建设市场,以及更小的、专业性更强的化工建设市场、冶金建设市场、水泥建设市场、油田建设服务、轻工建设市场等市场[6]。从这些不同的建筑市场来看,都呈现出了建筑专业化的精细化管理越来越要求严格,致使建筑行业专业分工成为了各种建筑的客观需求,并彰显出应有的发展魅力。

5、整体的认知。由于过往发展中,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经营方式、服务功能上存在不少缺陷,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的低层次竞争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难以为继,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等一些问题;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在全面分析市场的新形势下,把握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7]。

四、总结

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运营方式,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新形势下,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多元化的核心发展模式,并推进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从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建筑行业的现状,推进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融入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更好的推进建筑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丁肖真;建筑设计行业专业化变革之我见;建筑设计管理;2005年03期

[2]钟碧颜;建筑工程造价文件编制质量的控制及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3]刁玉国;从东电烟塔公司的发展看施工企业专业化的趋势;电力建设;1994年第02期

[4]张勇;建筑设计专业化与企业改革——探讨华森模式;建筑设计管理;2003年05期

[5]程峰;方勤;谈谈我国发展专业化施工企业的几点认识;安徽建筑;2001年第06期

[6]曹达明;低碳建筑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7期

篇9

【分类号】:TV541.2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并面向基层一线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这也是国家大力提倡兴办高职院校的初衷[1][2]。那么对于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作为诸多专业课基础的测量课程,也责无旁贷。测量实践性教学是测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环节。

一、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分析

图1:本课程在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中起主要支撑作用

根据测量工的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将水利工程测量课程进行了整合,按照测量员岗位工作任务重新构建教学课程体系,使其符合测量工的职业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1)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就业面的拓宽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考虑“工学结合、够用为度”。

(2)通过大量专业调研和与企业的座谈,确定了水利工程枢纽建设过程所需的测量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提炼出学生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计《水利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

(3)按照测量工能力及素质要求选择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选取包括五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有对应有具体项目,每个项目中提取了实践教学任务单,见表1.

表1 实践性教学任务单列表:

任务一:地形图应用 项目1:地形图的识读

项目2:地形图在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

任务二:库区地形测量 项目1:角度测量

项目2:导线测量

项目3:水准测量

项目4:三角高程测量

项目5:全站仪测量

项目6:地形图测绘

任务三:渠道测量 项目1:中线测量

项目2:纵横断面测绘

项目3:土方量计算

项目4:施工断面放样

任务四:大坝施工放样 项目1: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

项目2:大坝控制测量

项目3:土坝清基开挖与坝体填筑的施工测量

任务五:水工建筑物变形观测 项目1:水平位移观测

项目2:竖直位移观测

三、满足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条件和实训环境的设计与实施

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1)实验设备情况:实践教学的条件在国内已达到先进水平,设备的先进性和各种测量仪器的数量配备上已满足教学要求。

(2) “教、学、做”一体化课室的设计。课室的设计由原来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改为一体化教室。教室的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场所,另外一部分为测量仪器摆放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边做边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效果显著。

(3) 校内实训场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测量教学内容大部分涉及到学生的具体操作,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校内实训场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成为了我们的课室,教、学、做均在实训场完成。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1)校外实训基地

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我院的实训基地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水利工程测量课程部分内容是在飞来峡我院的分校进行的。

(2)企业真实现场

为了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中熏陶,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我们的部分课程课堂就设在企业真实现场,同时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原则。

(3)校外参观场所

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了参观项目,例如:大坝的水平位移观测和竖直位移观测、倾斜观测、大坝的施工放样等。目前供学生参观实习的场所主要有:深圳水库、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流溪河水库、广州市区在建工程。

四、实践教学的形式

1、顶岗实习

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我们开展顶岗实习,使学生将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做到与生产岗位零距离接触,有效地利用的企业的优质资源,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实现了校企双赢及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实践证明效果显著。近三年,已全面地建立了一批稳定的,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近二年,工程测量专业学生陆续参加广州中冶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欧克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广州开思测绘软件有限公司开思、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火电公司等测绘单位承接的大、中型测绘工程。使学生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成果被企业采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

2、课间实验

为了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我们成立了测绘专业委员会,对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制定及教学方法的采用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为了跟上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定期地请测绘仪器公司、测绘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为学生介绍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知识,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节省了教学经费的大量投入,实现了经济、高效的办学效果。

3、综合实习

为了加强与社会和生产第一线的联系,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创造机会让教师下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实践,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到目前为止,送到生产单位锻炼1人、参加技术培训4人。企业也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实行对外技术服务。目前已有4位教师兼做生产单位技术服务,近年来与生产单位合作的项目有三十多项,不仅锻炼了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也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真正实现校企共赢。

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在我院测量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以任务为导向,我们努力将课堂拉到企业现场,请企业的工程师、能工巧匠作为特聘教师现场授课,通过企业具体的工作项目,使学生真正受到测量企业文化的熏陶,真正达到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5、技能考证

与技能考证相衔接。测量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可通过测量中级工的考核结果来检验,几年来,我们的考核通过率达到90%以上。

6、测量实操竞赛

我们从2006年开始,在学校范围内与企业合作开展“火眼金睛”测量技能大赛,获奖者将得到企业赞助的奖品,此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测量课程的学习兴趣,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比赛。同时课程组还积极选派学生参与全国性测量技能大赛。2007年12月参加了在黄河水院举办的第一届黄河杯测量技能竞赛并或集体三等奖。

7、测量技能提升

结合培养目标,弥补教学设备滞后于生产第一线的缺陷,我们经常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的培养工作,聘请专家参与教学计划、内容的制定,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我们的毕业生从2003届开始,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均在生产单位完成,指导教师分别由校内教师和校外生产第一线人员担任,同时参加毕业答辩。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学教学模式。

8、质量控制

毕业生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设置了顶岗实习反馈表和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明,如果用人单位满意学生的工作能力,就在顶岗实习工作证明上盖章,并将对顶岗实习学生评价填在用人单位反馈表上加盖公章。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培养职业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反馈信息来看,绝大多数达到了培养要求,企业满意率达90%。

篇10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共有10个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在建设规划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开展灌区信息化的建设,以利于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多年的建设贵州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现选择我省典型灌区盘江灌区进行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分析。

1、盘江灌区概况

盘江灌区行政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灌区涉及兴仁、晴隆、册亨、普安、贞丰、安龙6县,灌区国土面积4942.31km2,2009年末总耕地面积12.63万hm2,其中稻田2.39万hm2,总人口18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盘江灌区以马家屯、青树子、三角坝、幸福、东风、沙子、关田、水车田、纳山岗、白坟、三岔河、小屯、白石岩、红旗~大鸭溪、龙滩口、坝朝等17座小(一)型以上水库为主要水源点,配以数十处蓄、引水工程形成了一个以自流灌溉为主的打捆大型灌区。灌区规划总灌溉面积39.66万亩。灌区内主要河流有南盘江一级支流马别河的二级支流石桥河,北盘江一级支流大田河、麻沙河、西泌河、者楼河。区内地表水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33.27亿m?;另有客水24.58亿m?。项目区内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红薯、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花生、生姜、茶、油桐、水果、生漆、芭蕉芋等。

2、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灌区工程管理涉及水文气象、水情水调、控制调节和输水建筑物安全等多方面内容。灌区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统一的通信网络平台、统一的综合数据库平台、统一的应用平台、以高度集成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式,及时准确地获取天气、水情、雨情、工情、泵站、水位、水量、闸门运行信息以及现场视频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决策支持及时,为保证引水、供水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为工程管理单位、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提供辅助决策。目前,盘江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且步伐较慢。为了实现灌区的信息化,盘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拟采取先易后难,分次实施,逐步建立灌区的雨情监测、水情监测、闸位监测、工情监测、墒情监测、水质测量、气象监测、视频监测系统、量水设施及闸门和泵站的控制系统等,争取逐步拉近盘江灌区与全国其他大型灌区信息化之间的差距。

2.1投资情况及建设内容

盘江灌区信息化建设在起步阶段,2010年二期一批工程投入10万,2011年二期二批工程投入10万元,2012年二期三批工程投入18万元,2012年度第二批工程投入18.1万元,2013年度工程投资187万元,累计投入243.1万元。灌区信息化是灌区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灌区的作用,管理是关键,灌区现代化首先是灌区管理的现代化,而要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就要十分注意利用具有先进意义的实现手段和途径,实现灌区管理所需的来水量、农作物需水量、渠道水深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分析的现代化和自动化。

2013年度工程信息化建设是盘江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阶段,是在此次实施渠道及以前各批次建设渠道中选择水源情况较好,灌溉效益面积较大的渠管道设置手动闸门监测子系统及基础数据分析软件设施等,形成盘江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初始局部软硬件。能够对灌区的灌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的系统性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积累经验。下一阶段主要建设监测系统和控制系统,具体内容是:灌区数据库的建设、基础资料的数字化、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渠系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灌区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每一个系统下面含若干个子系统,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本期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及投资如下表:

2.2运行管理与维护情况

黔西南州大型灌区管理局信息中心是管理整个灌区内的运行调度指挥的执行机构,在信息中心能够接受并处理接、收到灌区的所有监测、监控数据,并能对各监控系统进行远程控制。信息中心集成汇总各类专业监控数据,以综合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据整合,并且结合地理信息数据,为综合分析与调度指挥决策提供数据。各个管理所分中心是具体负责灌区沿线段的运行管理机构,及时地监测站点的主管部门,在管理所信息分中心能够接受并处理其管辖范围内工程的所有监测、监控、监视信息,并对各监控系统进行远程控制。管理所分中心能够将各类需要实时传送到信息中心,接受管理处的指挥、决策命令,下达至各监测站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监控站点的职能是及时、准确、可靠的完成自动化系统所需数据的自动采集,并能将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快速上传至管理站信息分中心系统。灌区调度中心根据调度计划内容,负责安排具体的供水调度实施方案,包括闸门启闭时间、闸门开启高度、闸前/闸后水位、台数、泵站投入情况等,完成供水计划任务。系统应用软件包括:闸门、泵站、水位/流量监测监控系统软件、视频监控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

灌区水管理信息化系统并不是要完全取代现有的人工管理体制,而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灌区供水服务水平。因此,灌区信息化运行及管理应该是在充分调研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有利于提高灌区供水服务的安全性、公平性、可靠性和灵活性水平出发,梳理管理脉络,建立分工明细、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盘江灌区可分为黔西南州大型灌区管理局或各县级分局中心级、水管所或站分中心级和监测信息点现场级。以反映灌区实际管理需求和高效运行为原则。管理分级必须事先完成管理需求分析,对灌区被管理对象,要能够明确该对象的功能、服务对象、存在问题、运行成本等,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完成灌区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以及应达到的高效灌溉的目标。

3、盘江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效果

(1)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制水思路的新要求。

信息化是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解决新世纪水利面临的三大问题,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治水思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水利的现代化。灌区信息化是提高灌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和质量、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的重要措施,是灌区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2)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程安全运行保证的关键措施

很多灌区本身就具有防汛任务,尤其山丘区灌区,傍山渠道多,集雨面积大,容易形成坡面径流,威胁渠道或建筑物安全。通过信息化建设,对水雨情实时监测,及时分析对比,提出防汛预案,最大程度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重要途径

从灌区本身需求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管理能力的建设与提高相对滞后的问题,灌区管理和行业管理大量资料信息仍以手工作业为主,各级行业主管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全面了解灌区及行业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灌区管理目标无法量化。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更加有效的管理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使效益最大化。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用水户对灌区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信息化建设可提高灌区为用水户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用水户适时、适量、安全供水。

(4)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灌区传统配水方法无法实现实时适量调配,且难以有效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影响自身管理水平提高,水的利用率偏低。信息化建设最大优势就是大大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进行手工无法完成的大量信息后处理,制定出科学的灌溉、排洪调度方案,从而提高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5)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村水利行业管理现代化的根本手段

过去农村水利建设主要靠发动群众,管理主要靠经验,靠拍脑门,数据不完整,而且时效性差,管理十分粗放。灌区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管理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适时性,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行业管理现代化

4、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金投入不足

盘江灌区至实施以来,除2013年度工程外一共投入资金56.1万元,由于盘江灌区渠道条多,战线长,且分散,投入资金比例远远不够。信息化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系统建设不配套,已建工程就很难发挥效益和作用。有的灌区建设了水情信息采集点和闸门控制点,受资金制约还没有开发业务应用软件,采集的数据也就无法应用。

(2)认识理解不到位

当前,灌区信息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应本着“以需求为导向,经济实用的原则”,综合考虑灌区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制定实用的建设任务。由于投资不足和理解不到位,灌区在选择建设内容部分出现偏差,如没有考虑上游供水水源情况,只规划了渠道信息采集,难以形成用水管理方案等。

(3)缺乏标准规范

目前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还很不健全,基本采用水文、通讯、水工的相关标准,对于数据格式统一,不同厂商设备的互连都带来一定难度,系统兼容性差。

(4)复合型人才匮乏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懂计算机的不懂水利,懂水利的不懂计算机,技术结构不够合理。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依靠企业来确定建设内容、选择设备、核算经费。而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又属纯技术公司,缺乏水利知识,不能提出满足灌区实际应用的需求分析,个别公司根据自己熟悉的知识,来设计信息化内容,开发出来的系统不符合灌区业务流程,实用性差。

(5)技术上的主要问题

灌区的测量技术主要是靠水文和工业上成熟技术直接移植,存在环境适应性和成本问题,盘江灌区的点大多位于大山里面,环境对电子设备来说相对恶劣,而且点多面广,因此对产品的稳定性和成本就及其敏感,精度不是很高。另外灌区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较多,专网与公网的问题,带宽与成本的问题,功率和耗电的问题等等。

5、灌区信息化建设对策和下一步目标

根据盘江灌区信息建设以来出现的问题将增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匹配投资,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的标准规范,并考虑组织相关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和水利技术的结合,以及数据采集后的分析等相关培训,培养水利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后期运行管理,设置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管理。盘江灌区对2014年--2020年信息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灌区信息化建设,将逐步通过以试点、示范等方式探索适合于盘江灌区特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目前,盘江灌区规划实施39.66万亩,至2013年度工程实施完将完成21.34万亩,2013年项目已在实施安装25个三角形薄壁堰及遥测终端设备(XD-2400 XD-2C01),建设8个终端用房和1个检测分析中心。至2020年,盘江灌区计划建设安装55个遥控设备检测系统,22个终端用房,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灌区信息化检测系统,用于对盘江灌区水资源和水利用情况检测。

参考文献:

[1]雷薇,张和喜,王鹏。贵州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7:48-51.

[2]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水利部,200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