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

篇1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4.3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4.6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4.7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4.8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4.9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篇2

一、简述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情况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专业的艺术高校,其他高校对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主要是由社团活动以及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高校也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选修一门和艺术有关的选修课,但是很多高校在艺术教室方面的设备过于简陋,所以很少有实际的舞蹈教学,通常都是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收获。在我国高校中,对于舞蹈教学方面的投入少,老师的水平也不高,专业的场地也没有,教学的方式也与时代脱节,因此不能很好地实现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舞蹈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全面发展,所以其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二、简述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门高雅的学问,虽然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舞蹈,但是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舞蹈以及学会欣赏舞蹈。舞蹈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知道舞蹈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很好的欣赏舞蹈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项肢体表演,其内涵是十分多彩的,其中有人文的精神、美学的艺术和哲学的思考等等,了解舞蹈知识之后,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知道很多地方和民族的舞蹈文化,了解他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从而真正被舞蹈所吸引,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化素养和品德。

(三)通过美学的教育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高校中,要想进行美学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舞蹈教学,因为舞蹈更加的形象和直观,能够更加了解美学的内容。通过舞蹈还能让学生的形体更加优化,并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舞蹈的内容,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的舞蹈教学建议

(一)高校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资金的投入,提升教学队伍的水平。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舞蹈教学的建设,提升舞蹈课程在师生心中的地位。另外,也要提升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老师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技巧,有了优秀的老师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知识以及技巧。

(二)高校对于舞蹈教学的形式要进行改革,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时代存在严重脱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老师要想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可以在学生之间举行舞蹈讲座及比赛和创作等等,多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于舞蹈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全面,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舞蹈教学这一内容,而且教育工作者也不认为舞蹈教学是必要的,所以要想改变高校这一尴尬的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舞蹈也能很好的拓展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视野。很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基本上不会重视艺术教育的学习,他们认为艺术的学习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就算学好了也不能对将来的工作有任何的帮助,所以不仅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舞蹈教学,也要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让他们知道艺术教育的学习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并且和他们自身将来的发展也紧密相连,从而让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质的提升,在将来的工作以及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舞蹈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还能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将舞蹈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来说,要积极发展舞蹈的教学,通过合理的拨款来建设更加标准的舞蹈教室和器械,并且聘请优秀的舞蹈老师,教学的方法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保持各个高校之间的人才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同辉.浅谈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5):10.

[2]于亚峰.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4):12.

篇3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以其灿烂的音乐、舞蹈文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宝贵的文明财富。中国的民族音乐深深扎根于国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对于维系民族情感、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时期,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民族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传递民族优秀文明的重要一步。民族音乐教育主要包括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继承,也包括新时代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扎根于本土音乐,渗透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步入了教育的正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教材更加完善,民族音乐教育成果日益喜人。

然而,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制约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一是民族音乐教育在许多地区的院校依旧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民族音乐教育由于历史、地区的发展限制,以及近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二是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民族特性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和重视。受到近现代音乐文化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双重“威胁”,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受到“崇洋”思想的打压,很多人片面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更加推崇西方音乐,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相对对民族音乐有排斥心理,导致民族音乐教育缺乏富有营养的教学土壤。三是民族音乐教育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脱离民族传统的情况,失去传统民族音乐特点,并不真实反映民族文化的音乐、不能满足民族文化生活需求的音乐,不能被称为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等问题更是严峻,制约着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要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扩大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素质、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现代音乐世界和音乐教育面临着更多新鲜多元的音乐元素,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朝着一个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这都要求我们在民族音乐教育要更加注重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现了中国广阔地域中多民族的独特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教育必须遵循民族文化传统,符合民族文化的实际,切实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首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宝,要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宣扬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倡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从深层的文化涵义推进民族音乐教育,拓宽民族音乐教育的广度,加深民族音乐教育的深度,让民族音乐教育富有民族文化内涵,能够切实反映民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历史,反映民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现实,向世界和人们展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彩的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既是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劳动产物,又是民族人民用以制造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音乐工具。热瓦甫就是一种著名的民族音乐乐器。它在新疆地区广受人民群众欢迎,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也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如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热瓦甫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经常使用的一种弹弦乐器,它主要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的来讲,热瓦甫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它也见证了新疆的维吾尔族的历史进程,是人民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工具。据传说,热瓦甫出现的历史很早,最早创制于十四世纪。而且有史料证明了热瓦甫的历史。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就有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制作热瓦甫的手艺人很多,热瓦甫也有所区别,但是热瓦甫是珍贵的新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缩影,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

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增强师资力量,创新引入音乐教育人才机制。我们知道,相对于人们的西方音乐而言,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缺乏有一定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制约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进步。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的创新,突破思维定势,不要局限于教育人才的学历、文凭和教学资历等,而是要综合考核教师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素养,对于符合民族音乐教育人才条件,拥有一定素质的民族音乐教师,要积极将他们吸收并引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教师的选择不能局限于教育者,也可以在当地的民间音乐人或者是民族的音乐艺人中,尽心探寻、挖掘一些高素质的民族音乐家及民族音乐人才。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要在选择教师的过程中,运用开拓性的眼光,“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抛弃门第之见,大胆启用优秀的民族音乐教育者。院校也可以开展各项民族音乐教育培训课程和回忆,提升民族音乐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最后,完善民族音乐教育教材,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支撑。民族音乐教育教材的完善是保证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理论知识支撑。民族音乐教育教材必须结合民族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在编写和更新的时候,都必须结合当下的音乐教育现实,及时融入新的教育元素,既保持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又能够使得民族音乐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民族音乐魅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81-02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ei

(Librar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library

Abstract: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momentums in information era.It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education to train undergraduates for the information diathesi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was introduced briefly.Moreover, the act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were analyzed.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is a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1 信息素质和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1.1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的主要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能力[1]。信息意识就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展示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日益广泛,将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伦理就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虚假与共享问题,资源共享,并不是可以无偿占有他人的文化和科研成果;信息能力是在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情况下,能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1.2 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中心,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信息素质教育的课堂与试验地。

图书馆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延伸,它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和全面的服务。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能适应时代要求,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满足专业教育、信息教育和全民教育的需求。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是目前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方向[2]。

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传统应试性教育依然在延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质低,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去检索信息;不会使用计算机检索、处理及交流信息;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信息与筛选信息。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技能整体水平偏低,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已刻不容缓。

2.2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意义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我国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3]。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作为信息接受者。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得相关信息,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较高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信息教育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专业技能,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捕捉机遇和迎接未来面临的挑战。

3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课堂――图书馆

3.1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即是“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首先,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这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4],它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要求尊重学习的主体,提供所有人一生学习的机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化自由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使更多的人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教书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很多国家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宗旨,如德国主张“应当把大学看作终生教育机构的基础机构”[5]。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必须开拓,充分发挥信息情报特长,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第三、信息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信息社会使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得不置身于不断学习中,信息教育的动态要求终身教育。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所以信息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途径又必须借助信息教育。

3.2 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意识、伦理、道德、技术四个要素[6],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首先,开设合理的信息教育课,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普及教育,通过检索实践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途径与步骤。其次,培养师资,开发教材。缺乏师资和教材是目前开展信息教育的两大难题。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授课老师除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外语、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和引进信息教育人才,编写相关教材,是推进大学生信息教育的紧迫任务。最后,在校内开辟信息交流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要引导、培养学生熟练利用专业情报机构提供的二、三次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3.3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职能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它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一样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应与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共同联合,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并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研制网上教学课件,改善教学效果,并坚持不懈地对师生进行电子资源检索方法的培训;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将文检课的教学从填鸭式向自助式转变,从面授式向远程教育转变,建立便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措施,如进行书海导航活动,开展信息角活动,举办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图书馆必须重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相信,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优秀的信息人员能够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6]杨丽.2000年以来国内信息素质研究综述.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28-32.

[2] 饶坤英.以大学文明的标高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2-75.

[3] 陈步苓.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27-28.

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篇6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质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理性知识,任何概念都必定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因此应抓住不同概念间本质的联系,进行方法教育。例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引入都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它们的定义都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再如磁感线和光线等概念的建立采用了理想模型法。通过这些概念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各种物理方法的教育,使他们体会这些方法的本质并体会其含义。

二、在讲授物理规律时,结合规律讲授方法

任何一个新规律的发现与总结,也都渗透着方法论思想,因此可结合规律的讲授来点明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与阐述包含着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实验法。“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创立了这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讲授该定律时,适时恰当地点明理想实验法,初步简介该方法的含义和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理想实验法。

三、以物理方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可以设计为以物理方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内容,使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组织顺序按物理方法进行,则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领略物理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方法论的教育。例如在学习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以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控制变量法为“纲要”组织教学:先引导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再引导他们用实验验证猜想。验证猜想时,又可以以“控制变量法”为“纲要”来组织实验,先引导学生分析要验证电阻的大小是否跟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进而选取适当器材进行实验,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类似的,要验证电阻的大小跟长度是否有关时,应控制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要验证电阻的大小跟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控制材料、长度都相同。

四、利用物理学史进行方法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插入物理学史,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例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内容后,可向学生简介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可向学生简述历史上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托里拆利实验的成功得益于逆向思维方法,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离不开理想实验法。这样将物理方法教育孕于生动的物理学史中,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开设物理方法教育专题课,使学生较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物理方法

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仁人志士认识到: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比物理知识和原理更为重要的知识,它是比金子更为重要的“点金术”。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每个学期都要拿出几个课时,给学生上好几堂专门的方法教育课,使他们较全面、较系统地掌握一些重要的常用物理科学方法,我在实践中开设了以下两种形式的方法教育专题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开设有关物理科学方法一般性知识的专题课。课前广泛地收集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方法的含义、物理科学方法常见的形式、物理科学方法原理,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物理科学方法。

2.开设方法总结专题课,使学生对某种特定的方法有较深层次的全面认识。同一物理方法在物理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在许多具体的应用实例,通过剖析该方法在这些实例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较全面地体会该方法的内涵、从而初步掌握该方法,达到初步应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物理有一个质的飞跃。例如教材中,以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也用该方法研究了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等。适时地总结这些感性材料,从而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科学方法“发现”物理规律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种物理科学方法后,引导学生自主地应用该方法像物理学家研究物理问题那样去“发现”物理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这种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做实验前,先引导他们分析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有关,再启发他们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去“发现”规律,学生在应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能力,又巩固了方法,实际上也使教学效果达到了升华。

诚然,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课任老师也不应奢求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教师对物理方法的教育更应注意方法:可在物理概念和规律讲授后,自然地提出一个科学方法,先不要严格推敲方法的定义,也不要详细阐述方法的内涵,关键在于以后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适时点破、不断渗透,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另外,辅之以必要的“方法专题课”。

篇7

1 “中国梦”内涵简述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其主要内涵包括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几个方面。国家富强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予以解决,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最终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和谐则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使人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2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中国梦”这一构想的融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中国梦”思想中包含着其内涵、意义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都可以运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教育活动的教育资源。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认识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教育方式、载体等,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2.2 坚定大学生信仰

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等问题,导致价值观、道德观逐渐发生偏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坚定其信仰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更好地改善现阶段大学生缺乏梦想、深陷物质欲望的情况,以科学的思想激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重新塑造其道德观、人生观。同时,“中国梦”是一种价值追求。[2]在大学生坚持信仰、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中国梦”会对其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巩固理想,坚定追求目标,从而完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克服信仰危机。

2.3 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都是我国各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其中饱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诉求。而要想实现“中国梦”,其主要核心便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其中蕴含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2.4 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

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形态,学生愈发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逐渐摒弃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梦”倡导集众人之力,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社会,不仅强调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强调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要求个人发展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3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3.1 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是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门重要教育课程,将其作为“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践途径,能够有效借助传统教育课程体制,实现“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有效融入。首先,高校应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在教材中增设“中国梦”相关知识内容的专门章节,并将其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使其真正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部分,教师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教师则应着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使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中。其次,应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利于“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渗透。因而,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运用案例法、讨论法、情景创设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教师的课堂自信,提升学生兴趣和教育实效性。

3.2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目前,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巨大,使其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据调查表明,现阶段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网络媒体,占其所有获取信息途径比例的70.6%,由此可见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视角和方式,更有利于转变学生的认知,将“中国梦”思想融入其生活、学习中。例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向学生宣传“中国梦”战略思想,并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对“中国梦”理论的学习。同时,了解本校学生应用各类网络平台、即时沟通软件的频次,选择大学生广泛应用的平台、软件,建立校园公众号,并构建学校自己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针对“中国梦”理论进行交流探讨,形成良好的舆论气氛,从而提升“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增加“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篇8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篇9

1.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21世纪所需的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多样的,但这些人才必须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共性要求。显然,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教育把求真、求善、求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传授教人求真的高深专业知识之中,又教人如何做人,辨物明志,标新立异,陶冶情操,求善求美,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刘永琴,200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视。

2.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即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热爱自然、社会、人类、历史,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人。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对当代大学生都同等重要,科技素质是一种求真的品质,它解决的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其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一种事实判断;而人文素质追求的是一种善的品质,它主要解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的则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对”或“错”的价值判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对于科技人才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洞察能力和人际交往中的宽容精神,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加强人文教育,则是促使学生从科学理性高度超越困扰,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达到这种发展境界的必需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不论他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工作,都应当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素养,并且与此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

3.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一词,最先出自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用于非专业英语教材名称的“College English”,是指为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原称公共英语。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之后,公共英语也被相应地改称为大学英语。后来“大学英语”渐渐地被人们认为是与“专业英语”相对应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大学英语与中小学英语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是针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而进行的以对话、交流、理解与合作为基础,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之间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这种特殊交往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与非网络第二课堂教学为延伸,体现师生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相遇和文化对接。通过这种交往活动,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基于跨文化理解力、沟通力和批判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就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等,其目标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教学大纲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检验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英语单词、语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与四、六级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口语、英语人文性等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此外,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高过关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通过四、六考试以获取好工作的敲门砖。由此,大学英语教学成了大学生改变自身处境、提升个人价值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也就只注重学生实用生存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无视学生人格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的价值观的追求。显然,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4.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契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换言之,基于培养人文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旨在使大学生获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两者都提到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体现了人文精神,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涉及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学、艺术、音乐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通过它,不仅能学会语言本身,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

5.结语

总之,应把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努力把教育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们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朱小菱,2000),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还必须通过教学的手段来关照他们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过程应当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全面的工作能力,从而成为他们生命的扩展、丰富和提升过程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永琴.人文素质教育观是一种深刻的人才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6-138.

[4]罗会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7(5):72.

[5]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8-81.

[6]杨连生.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9-52.

篇10

一、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体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高职的理性认识还不够,在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还大有人在,专家的认识还不能变为一般教师的理念。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要么学历要求过高,加之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着自身“双师型”素质的提高。

2.“双师”素质教师紧缺,提高动手能力受限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则更大。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只好聘请了一些从事学科教育,甚至低层次学校的、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教师,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保障,各种措施难以真正有效落实。

3.机制配套不到位,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高职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即从校门到校门,由于这一先天的不足,这部分教师普遍感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求比较高,达到目标困难也较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造成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的现实情况。同时,高职教师一旦具有了较高学历、较高职称,掌握了工程实践知识,具备了工程应用能力,就成为较好的企业和普通本科院校挖掘的对象。由于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也使得“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学校间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借鉴

1.日本: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4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4年制的长期课程,通过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指导员,毕业生可获取有关专业的指导员资格证书。6个月的短期课程,主要是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者开设的,属于职后培训。

2.德国:师资培养“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

3.丹麦:教师源自专业技术人员

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即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丹麦教育部要求新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在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将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凭此资格可以上岗执教。

4.美国:师资要求比中小学更高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一般要求为:教师应当胜任他们的教学工作,一般应在他们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在相关技术领域有1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相关专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要包括一些团体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必须尽快达到技术性和实践性能力的要求,成为“双师型”人才。

三、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借鉴,笔者对此谈以下三点建议:

1.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能力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表现出了不足,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双师”的标准是什么?以哪一个标准来认定“双师”?作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又是如何?学者们众说纷纭,使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把握。为此,要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和能力要求是首先要做的。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教师参与行业管理

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许多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专业方面的技能,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弥补专业技术教师紧缺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学校在培养师资时应当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经验水平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塑造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使优秀的专业教师有机会成为行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型的职业人。

3.政策倾斜,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应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培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则要采取政策吸引人和政策留人的两条发展路线,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人手培养培训教师。引入急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控制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学校还应建立切实有力的激励措施,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职称评审体系等,既要重视教师第一职称及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又要完善第二职称的评聘,使得一些已具“双师”素质的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对已经取得相应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要积极聘任,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激情。

参考文献:

[1]王薇.关于“双师型”的若干问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11).

[3]高瑛.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情况简述.职教通讯,2003,(08).

[4]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外国教育资料,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