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风险排查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供应商风险排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供应商风险排查

篇1

我们公司是政企合一的企业,既要依法执政,又要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是一个产、供、销,人、财、物一体的企业,由于重点岗位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处于廉洁风险的高危区位,加强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的防范工作,探索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的因素、加强风险的防范,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公司开展了重点岗位廉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重点岗位的廉洁防控。

1 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现状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预防和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重点岗位的腐败行为也得到了明显遏制。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重点岗位廉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对廉洁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强

我们公司基层有20多个单位,管理采用的是二级模拟法人制,经营单位有自主用人、用钱、购物的权力,对单位生产经营中的采购、外部协作岗位上的职工而言,存在廉洁防范意识淡薄,认为讲廉洁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职工无关。

1.2 对重点岗位重点职权人的监管乏力。

基层单位采购、外部协作岗位上的职工,在经营工作中,直接与供应商 、协作方打交道,稍有思想灵活、动机不纯的人就会以国家财产谋取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前几年,我公司有一位电器采购职工就被陕西省岐山县人民法院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事后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单位认为主要原因是:本人从事这一岗位时间较长,放松了思想警惕;单位领导未严格执行轮岗制度、未进行供应商的定期回访制度。

1.3 教育管理工作跟不上市场发展形势。

一些单位忽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致使职工队伍思想素质得不到提高,少数同志理想信念淡化,廉洁风险防范的“免疫力”下降。另外对风险岗位职工管理抓得不紧,重业务能力轻思想作风表现的倾向在一些单位和领导同志头脑中始终不同程度存在,少数领导干部对职工平时出现的不良思想反映和作风表现听之任之,以为是个人小节,不必“小题大作”。

2 我公司重点岗位廉洁风险分析

2012年公司为了规避重点岗位廉洁风险,制定了《重点岗位廉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从这几年执行方案的情况看,对于遏制和减少腐败起到了明显作用,但重点岗位的廉洁风险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

1)某些单位理解方案精神不够透彻,对查找岗位风险点认识模糊;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不清晰,主动性不强。表现在个别领导对查找岗位风险缺乏必要的了解,个别工作人员模糊地认为廉政风险防范是领导的事,自己无职无权,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部分单位在决策审批、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上存在漏洞,给腐败行为带来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不少制度措施,有的还建立了严密的绩效考核制度,但仅停留在纸上,挂在网上,没有落实到工作上,致使制度规定形同虚设,违规违纪问题还有发生。

3)针对采购岗位而言,基层单位对供应商资质审核关把的都不是太严,基本都不进行跟踪审查,后期对供应商不进行定期回访;对外协工作,主要在签订合同时,漏签经办人姓名、价格不签大写等细微环节存在漏洞。

4)风险点查找缺乏针对性。个别单位工作人员没有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查找风险点,缺乏针对性、不够具体,存在漏报风险点人员及岗位现象。

3 重点岗位廉洁风险防范对策

从重点岗位存在涉及面宽、范围广、容易滋生腐败的特点分析,抓好重点岗位廉洁风险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重点防范,提高廉洁风险防范效率

廉洁风险防控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对照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本着对组织、对工作、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等过程中存在的廉洁风险;在此基础上由基层领导班子组织审定,提出修改意见,最终确定廉洁风险点。在确定廉洁风险点的基础上,由廉洁风险防控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提出岗位勤廉标准,由基层领导班子组织审定,并组织进行实施。凡属业务流程、制度、机制不完善所形成的廉洁风险点,由基层单位提出相应的整改规划,逐步实施。

3.2 要清权确权,严格执行管理措施

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必须摸清权力风险底数。一是全面清理权力。按照“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排查和清理,看每个岗位都在行使哪些权力,依据法律法规对这些权力进行一一确认,以保证权力不漏项、不失控。二是重点风险点管理措施。针对采购、外协岗位,大家普遍认为一个是采用轮岗制,即二、三年将这些岗位人员进行调整;另外要求单位领导干部不定期对供应商、外协加工进行回访,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篇2

一、物资风险管控定位

物资风险管控应定位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的指导思路上,通过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加强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建设,在确保重大、重要风险管理在实际物资管理工作中得到较好贯彻落实,逐步提升物资集中管理水平,提高企业防范供应与采购风险的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二、物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一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评估工作应涵盖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流程,涉及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领域,企业按要求对采购业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企业物资采购的工作职责、采购管理的过程和要求、供应商的采购成本。二是从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与沟通、资产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控制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研判了企业安全与质量风险、投资风险、竞争风险、资金风险、项目管理风险、成本费用风险、价格风险等重大、重要风险。

三、明确物资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

企业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工作职责,对重大、重要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方案进行细化分工,如经营计划部负责安全与质量风险、价格风险、竞争风险,经营计划部与财务部负责投资风险,财务部与审计科负责资金风险、成本费用风险,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力资源风险,办公室、经营计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审计科共同负责项目管理风险。

四、物资风险管控措施

1.严格管理,确保安全质量有序受控

物资质量是企业质量载体之一,产品质量的优劣与原材料密不可分。一是为了确保企业质量安全,严格采购渠道,抓源头、抓过程、抓细节,优选合格厂家。二是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好物资关,持续把安全管理纳入经营责任合同,年底进行考核兑现。定期排查安全隐患,把物资储存仓库、老化电线、水暖管道、油库、消防设备作为安全隐患排查的重点,实行科学的方案预控,该配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一定配置到位。

2.理性经营,防范投资风险

一是全面撒网,区别对待,重点在“鱼多”的领域撒网,为高质量的经营承揽打下基础。二是谨慎签订合同,规范企业合同的管理,防范法律风险与资金风险,对重点领域深耕细作,维护市场,抓好中标合同的过程监控。合同履行中的款项跟踪,要根据市场变化合理修订采购合同,确保合同有效执行。三是转变内审模式要求,拓展内审职能,建立财务、审计、人力资源等跨部门的内审体制,增强联合检查力度,突出风险导向、治理目标及增值目的。

3.提升竞争力,纵深推进专业化管理

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将依托全国各大区域与建设单位、供应商建立的信誉优势,不断扩大区域性经营范围,供销渠道深入到项目供应链中,凭借社会资源,构建区域采购网络。同时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重新整合传统物资仓储业务,向发展前景广阔的物流市场进军,整合现有资源逐步转型搭建联营物流市场。二是推进专业化管理。物资采购量体裁衣,统一计划,统一采购,阳光公开,让采购始终跟着进度走,避免积压资金、耗损物资。在流程管理上,严格采购程序,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管理上台阶、质量上水平的良好局面。在信息化管理上,按照企业要求做好物资版块信息化管理工作,踏上信息化管理高速通道。

4.稳健理财,全面防范资金风险

企业认真“盘清”家底,及时报告资金状况,确保企业资金的统一集中管理。一是注重加强预算管理、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深化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持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规范财务收支和各项存量资金管理,堵塞管理漏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杜绝?“小金库”发生。

5.挖潜增效,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一是根据企业政策,结合企业管理,实行逐步完善成本费用管理考核体系,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不断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成本费用计划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每年度针对成本费用预算下达通知。二是明确后期管理模式与经济责任,严控项目后期成本费用支出。

6.谨慎签订合同,防范价格风险

篇3

中心推进HSE管理体系,深入落实各级HSE责任制,树立“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管理理念,使健康、安全与环保工作成为中心全体员工的一种内在的自觉行动。我们做到重大伤亡事故为0,活动责任事故为0,安保责任事故为0,火灾责任事故为0,车辆责任事故为0,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0; 员工健康体检率100%、建档覆盖率100%;领导现场安全检查审核执行率100%;活动场所安全隐患整改率100%等。

二、年度行为观察卡统计:

发放各单位数量**张,回收**张有效卡,录入公司系统**张,完成率为100%。各单位按照责任书下达的指标**张/人,完成情况如下表:

三、年度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年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化安全服务基层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的发生,全力维护中心安全服务稳定局面。全年做到全员隐患排查治理,完成隐患排查的分析和跟踪,达到根源治理隐患的要求;

全年排查隐患**个,治理隐患**个,整改率100%。**年主要隐患整改费用投入**万元。主要包括*****等。

四、进一步完善HSE管理体系,推行持续改进工作。针对中心管理特点,开展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和岗位达标工作;

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从而提高服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水平,全面做好安全管理、班组建设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

五、节能减排情况

******公司**年总用电量为**度,比去年节约**度,**年用水量**吨,比去年节约**吨。

六、设备安全管理情况

1、安全管理

结合中心“**年度HSE管理目标和控制指标”的内容,深入落实******公司各项管理工作要求,全面排查治理各活动场所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作,进一步深化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电器安全、设备安全的专项整治,**年我们针对中心所辖的各类设备、设施、生产经营活动等各个环节,突出重点,对主要设备及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整改。

**年中心组织大型活动** 次;共计**人次。在每次的大型活动时安全主管人员要提前对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存在的问题与承办单位及时沟通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3、编写各类大小活动应急预案**份,其中大型预案** 份。通过应急演练、管理培训等方式,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以及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保证全年安全无事故;

4、设备管理

截止到**底,我中心共有设备**台/套,资产原值**万元(含房产)其中主要设备**台/套。针对一些任务量不饱满的闲置设备,进行合理分配,尽全力降低设备的闲置率。

设备日常管理方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运行。

为切实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培养和造就骨干人才。

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定人、定岗”的原则,针对性的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设备的完好率达到95%以上,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全年事故为零。

七、合同采办管理

1、合同采办情况

全年采办共***份。采办金额 ***万元,预算金额*** 万元,节约*** 万元,采办节约率为***%。采办项目费用全部控制在预算费用之内,且实现了采办费用的有效控制,节约了采办费用。

工程类采办合同***份,金额为***万元,占采办合同总金额的***%;服务类采办合同**份,金额为**万元,占采办合同总金额的**%;物资类采办合同**份,金额为 **万元,占采办合同总金额的**%;

2、供应商管理

签订的**份合同共涉及工程、服务、物资类供应商**家,均为******公司合格供应商库中的合格供应商。目前在管供应商**家。***年底按照合同内容和使用部门对供应商进行了年度评价,并根据打分情况进行了排名,所有参加测评的供应商均良好,没有不合格。

八、班组建设

***年*个五好标杆班组,*个五好班组,全年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班组建设工作,以创“五好”班组为抓手,实现班组责任全员化、制度建设规范化、现场管理精细化、教育培训常规化,提高中心班组建设达标率和评优率。

九、**年工作计划

1、生产建设计划

篇4

1.1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1.1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概念

供应商是指可以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供应商可以是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商选择是指搜寻供应源,即对市场上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选择。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应本着客观、全面具体的原则,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价;综合考虑供应商经营业绩、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影响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各项因素。

1.1.2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特点

传统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竞争的局面,传统的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供应商的备选数量很多,只是合作一次的供应商也可能出现在可以选择的供应商的范围当中;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期合作,是简单的买卖关系;②在采购的价格方面只是追求尽可能低的价格,大部分情况下以价格为主要导向;③选择供应商产品时主要是供应商已有的成熟产品,重点关注供应商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不关注供应商的协同开发能力;④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仅局限于采购与供应商销售之间,信息交流也只是在于订货与收货信息等方面的沟通,对供应商的信息沟通能力要求很低。

1.1.3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缺陷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手段过于简单化,和供应商的信息沟通不强,协调性比较差,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不够全面,无法突出企业选择的重点,可能漏失供应商的一些潜在风险,在正常情况下,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方式有它一定的可取性,企业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生产经营,但随着发展,企业所存在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来改进业务流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对供应商在交货准时性、产品质量、信息沟通、库存水平和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传统采购下选择和评估的供应商可能会暴露出种种潜在问题,从而对企业的成长,追求经济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形成阻力,因此企业应重新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策略,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1.2 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2.1 JIT采购的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合适数量质量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

JIT采购是一种直接面对需求的采购模式。

①恰当的时间:企业什么时候需要,供应商就什么时候送货,准时和及时;②恰当的地点:企业需要送到哪里,供应商就送到哪里;③恰当的数量:企业需要多少数量,供应商就送多少数量;④恰当的质量:企业要求产品什么质量,供应商就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⑤恰当的物品:企业需要什么物品,供应商就提供符合的物品。

1.2.2 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比较JIT采购与传统采购之间的区别,在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可以参考以下标准,见表1。

①质量保证能力。JIT采购模式下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供应商能从设计时,即参与产品的开发过程的能力,非常清楚的了解产品的特性及质量要求,确保生产的物料能够满足产品要求,提供高质量的物料给制造商。

②准时交付能力。JIT采购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准时,这需要供应商能及时响应制造商的生产需求,保证准时交付的能力,这取决于供应商的产能大小能否满足制造商需求;供应商的位置及运输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③价格因素。虽然JIT采购模式下选择供应商不像传统模式下以产品价格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但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环境下,价格始终是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价格因素也是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指标。

④信息处理能力。JIT采购模式下为保证供需双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实现制造商和供应商信息的高度共享,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制造商和供应商应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制造商和供应商需要保证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及问题的应变能力。

⑤供应商的信用度。供应商的信用度是对以往合作情况的评价,包括交货情况、违约情况、服务情况、问题处理情况,也是对供应商后续供应的评估,只有信用高的供应商,才具备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能力。

1.2.3 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评估的方法

供应商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进入评估、维持评估和淘汰评估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评估。基于JIT采购的特点:①JIT模式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充分评估供应商的设计能力能否在产品开发时一起参与开发过程,从源头保证物料的质量;②需要从供应商的地理位置、运输能力、产能方面充分评估供应商的准时交付能力;③综合评估供应商的价格因素能否满足公司的战略目标;④充分评估供应商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有能力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和公司高度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维持评估。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生产交货,需要时时了解供应商的运行状况,信息共享数据的正确性,对于问题的预知能力,及问题发生以后的紧急处理能力,质量体系的保证能力,财务能力的衡量等等,都是需要持续评估的要点

第三,淘汰评估。①首先需要通过信用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产品品质的连续下降趋势交货时间的不准时、数量的不准确、价格因素、问题处理的缓慢服务态度的积极性等等;②还要通过潜力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机器、技术支持方面的更新落后、管理的不完善、产品发展的滞后等等,公司持续发展能力是否能跟上公司的发展。

2 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现状

2.1 合作供应商的评价分类情况

目前,铁路企业通常按专业及重要、非重要专用物资和通用物资对供应商进行划分。分类方法主要从安全和价值角度将物资设备分为重要专用物资设备、专用物资设备及通用物资设备;或从专业将铁路物资设备分为机车、车辆、工务、电务、供电、通用类。

依照常用的专业分类方式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使用相同的数据或指标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供应商进行打分评价。

2.2 合作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情况

合作供应商评价主要是通过路局组织技术业务主管部门、用料单位和法律、监察部门,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打分或有关不良记录评价合作供应商。定期的主要指标为技术能力、质量水平、交货能力、价格水平、服务与响应、合作状况等几大方面。定性指标较多,量化指标较少,或指标区分度很小,结果过于宽泛。

3 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对

策分析

3.1 让供应商参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

制造商与供货商共同设计产品时,可体现资源整合、成本降低增加生产弹性等优势供应商的参与是制造商与供应商建立垂直合作的关系,若公司与供货商关系密切,还能稳定供需

可以利于供应商在他们领域内的优势提供专业的技术知识,双方资源互补,同时供应商可以了解后续所提品的主要作用、用途及相关标准,便于更好的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降低不良率,减少浪费,让供应商参与生产过程,可以让供应商了解生产需求,改进工艺及包装方式,提出合理友善的建议,提高双方生产效率。

3.2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JIT采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供应商的少量单源,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及共同发展,公司可以对物料合理分类,根据各类物料的特性在合格供应商中选取一家作为战略合作关系。

对于选定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需要在研发生产过程中互相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支持,进行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促进供应商的交货准时性及正确性,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

3.3 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

①定期的培训,让采购人员觉得学习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对于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心尽责的去做,不管做哪个环节,都要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

②鼓励采购员利用业余时间去充实自己,主动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研究采购产品的制造工艺,不断地创新思维,不断地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③定期采取采购人员专业知识考核,给予专业知识强的采购人员一定的奖励,特别优秀的予以升职机会。

3.4 供应商合理分类

企业应区分供应商的风险性及价值性,参考关键因数,供应定位模型把供应商重新合理分类如图1所示。

①战略关键:高价值高风险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追求长期共同发展。

②战略安全:低价值高风险以保障供应为最高要求,尽可能的多开发替代关系,消减此类供应商。

③战术利润:高价值低风险可增加供应商的竞争性降低价格,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④战术获取:低价值低风险可简单采购方式,降低管理成本。

3.5 防止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

企业要避免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虽然JIT采购模式的特点是供应商少量和单源供应,但单源供应不等于垄断供应,单源供应是在公司有替换能力的情况下寻求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寻求共同发展;而在垄断的情况下,完全是供方市场,企业对供应商的制约能力弱,无法控制成本和准时性。

对重要类供应商寻找备用供应商,让供应商有竞争的压力。而技术开发部门在产品开发立项时,首先风险评估关键配件供应商,为了防止一些供应商因为订货增加而进行价格谈判,需制定备用方案。许多关键、重要类物料多为垄断性经营,供应商主导买方市场。因此,需充分了解其原厂的组织架构,与供应商相关部门要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以寻求在交货、价格、技术上获得更好的支持,并且制定中长期物料需求计划,以减少因交货周期较长而带来的交货问题。要始终以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出发点,即使对方工艺、技术等出现异常,也应加以扶持,千万不要冒然选择放弃。

3.6 小批量多规格物料的集中采购

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由于金额小、规格多,供应商往往不愿意接单或者价格、交期准时性方面无法满足要求,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集中采购就登上舞台,有些物料对采购方来说是小量,但对分销商来说未必,可考虑集中包给分销商。例如一个分销商可以专营各类规格的五金件,在各地有分支机构,在标准零部件方面就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可能具备集中供货的优势,有规模效益,可以降低成本及供货准时性。

3.7 实行合理的供应商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供应商奖励制度有利于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积极参与对企业的开发和生产过程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可以给予一定经济奖励;②品质交期十分稳定的供应商可以在供应商评比时给予质量奖并提高第二年的采购份额;③平时对企业做出有效建议的可以发一些感谢信

建立合理的惩罚制度可以约束供应商主动犯错及减少人为犯错,提高物料质量,如供应商在已经发现物料存在隐患,但不易被检测发现,如果有严厉的惩罚制度可以避免供应商冒险送货;在合理的惩罚制度下,供应商会自我排查生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被严厉惩罚甚至取消供货资格,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物料质量。

3.8 建立合理系统的供应商评估体系

供应商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推动JIT物料采购模式顺利推行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衡量供应商的竞争力状况,选出适合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以此增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②科学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应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评价指标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供应商。

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等各个指标。另外,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反映供应商实力的“硬”指标,还要包括反映供应商其他竞争优势的“软”指标。

④实效性原则。即效益性原则,考虑以最少的投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处于重要的位置,尽量简化,重点突出,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⑤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指标。

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评价供应商的竞争力时,应综合考虑影响供应商竞争能力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和定量指标都必须具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

⑦通用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供应链的共性和特性;此外,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供应链的特征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篇5

随着市场经济步入新常态,家族企业供应链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作为公司治理要素,一方面要解决家族企业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之间治理平衡,另一方面如何在家族企业中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效率。

二、研究目的

文章以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为背景,结合家族控制下岗位职能裙带关系研究,探讨H家族企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三、家族企业治理

通过企业治理,家族成员拥有的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呈现持续状态,包括为上市需要,不可分离的两者权力才走向分离,但仍保持临界控制状态(储小平,2003)家族拥有企业控制权与经营权,并对企业的经营实现控制的企业为家族企业(王世权,2008)。

家族企业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往往会造成企业中产权高度集中、结构单一的股权结构,在企业遭受经济冲击的环境下,并不能够抵御风险的侵袭,无法实现经济的规模。同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模糊,也无法获得资本与管理分工所带来的效益;产权界定不清,导致产权纠纷,甚至产权分割,对非家族成员排斥和不信任,从而增大决策风险(张琦生,2007)。

四、家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由不同利益主体的成员组成,各自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行动,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陈剑,2011)。企业供应链采购环节应于企业供应商管理制度相匹配,工作相适应,理性高效协调、处理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的关系,作为必备的、不可缺少的供应链采购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快供货速度,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存货风险,加快链条的流动速度,有效缩减产品的供货周期,及时、快速满足市场所求。

随着采购方式的日益复杂,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化工企业的采购模块,企业战略性物料采购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物料采购,可以有效提升物料的供货质量和市场原料供需不平衡时,物料储备的短缺问题,减少供应的风险度(刘宝荣,2016)。

五、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是探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影响作用研究,因此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透过资料分析验证研究假设,再通过质性研究去补充量化研究且行为交叉验证。

六、公司治理与供应链各变量回归分析

为更进一步了解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与供应链各变量之间的有何影响作用,以期望得到更为客观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家族企业利用公司治理与供应链生产之间进行了回归分析,说明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采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销售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财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

七、定性研究

笔者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面对面的实时调研及访谈,以家族式供应链管理作为本文的路线方向,从而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摸底排查,找出家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所在。

(一)家族控制下岗位职能裙带关系

族系控制的H企业,家族成员参与于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上至控制股东大会表决权、下至企业部门、各个子公司、分公司的中低层管理人员,采购环节中,H企业一如既往选派家族成员把控于重要岗位元,家族成员具有高度控制权,企业基础原料的大宗采购,而以关联交易的非关联化形式进行表现,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隧道效应。

(二)H企业采购现状研究分析

从H企业的采购流程从编制采购计划、超过限定数额的采购需要最高领导层的审批,再到供应商库的货比三家、对于数据库所需供应商未能满足需求,在组织招标以及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耗时较长,导致生产部门所需求的物资回应慢。并且在交易过程中,以价格定原料,传统意义上的“为库存而采购”,未能切合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实现成本控制理念。程序复杂,审批环节较多。根据管理权限的规定,对于不超过规定金额的可以由各个子公司、分公司自行采购,但往往这些批单未能解决生产环节的核心原材料,仍需实施层层审批,其灵活性仍需提高。

供应商的选择上,一方面缺少供应商的集中管理,未能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仍采用传统采购模式,对于大宗原料等项目,家族成员任人唯亲,掌控于家族控制体系下,供货价格并未遵循市场价格,多以自主定价或高于市场价格进行选购,对于市场中口碑、质量较好的优秀供应商,未能提供供货机会,从而导致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及成本控制呈下降趋势。

篇6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电力工程建设形势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由此造成电力设备状况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供需矛盾和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1当前,电力设备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

1.1 设备供应商将设备过度分包、转包、外协扩散,导致设备质量隐患重重。当前,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快速发展,各主要设备供应商承接了超常规模的设备订单和制造任务,无奈之下,很多设备供应商在不经业主认可情况下采取分包、转包、外协扩散等方式将设备制造任务层层转移给一些小型加工制造单位,如有些小型变压器制造厂在接到项目订单后会将很多设备部件分包扩散给其他小企业加工生产,而有的供应商对分包单位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手段,造成设备质量降低等问题。

1.2 设备供需矛盾突出,致使供需关系产生畸变,给设备业主和监造单位造成很大被动。有些设备制造厂目前生产任务严重超负荷,甚至远远超出其正常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厂不得不疲干应付,“萝卜快了不洗泥”,监造中发现,有的制造厂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甚至连基本的专业质量检验机构和人员都不配备,属于典型的作坊式企业,根本无法保证技术工艺的正常执行,致使设备在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中屡屡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外观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对此,尽管监造中做了很大努力,然而仅靠监造工作是很难根本改变和彻底纠正的。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整个电力工程建设形势的异常变化,致使很多主要设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需关系发生畸变,似乎设备供应商成了“上帝”,而 “电力设备业主反而显得很被动,同时监造方的工作有时也总是处处受阻。

1.3 市场无序竞争迫使部分设备供应商人为简化工艺甚至降低材料等级,致使设备性能得不到根本保障。众所周知,无论是设备制造,还是技术服务项目,可靠的质量需要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做保证,而近年来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因种种因素导致有些项目出现了恶意压价等不良竞争局面,有的供应商为保证市场等目的,不得不采用过低的价格获取项目,但随后在设备制造中又为了保证利益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简化生产丁艺,随意变更设计参数,降低材料等级,最终导致设备性能受到严重损害,为设备将来的安全运行埋下隐患。

1.4 工程资金状况紧张严重影响设备生产供应计划的正常履行。当前,由于全国电力工程建设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工程资金供给是否稳定成为制约设备生产供应能否按正常计划进行的关键因素,有的项目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致使设备不能按计划投入正常生产制造或生产计划发生停顿现象,甚至有的项目在制造过程中被制造7一强行调整用户,面对这种情况,监造方往往无能为力,而且被迫造成重复监造工作,给监造 位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使监造工作力度受到挑战,因此,如何保证项目资金的有效供给成为保证设备按计划正常生产制造和按期交货的重要因素。

1.5 部分设备制造单位工艺管理水平不高直接造成设备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监造中发现,许多设备制造单位内部管理不完善,各部门相互脱节,导致设备在订货、设计、工艺、质检、验收等各环节出现原则性技术错误,如有的制造厂在订货时随意套用技术协议,或在设计时随意套用技术图纸,造成设备在加一亡制造过程中出现不应有的工艺技术错误,有的制造厂各部门相互不协调,信息不沟通,给设备用户和监造单位造成被动。有的设备制造厂面对监造发现的质量问题,采取消极应付态度,不能认真整改,甚至企图以假乱真,蒙混过关,当监造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时,往往会引起制造厂的不理解甚至恶意阻挠,给监造工作造成被动。

2 解决监造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重大设备隐患“双闭环”管理工作体系。电力企业要逐步推进设备隐患分级分类管理,将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形成设备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工作机制,实现设备隐患的检查发现、风险评估、分类评级、重点监控、治理改进各环节的责任落实的闭环管理。电力监管机构要建立隐患统计分析和通报制度,对排查出的集中性或危险性较大的隐患,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项整治活动;要会同有部门对重大设备隐患进行挂牌督办和销号管理,实现重大设备隐患的闭环监管。

2.2 强化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工作机制建设。电力企业要结合春秋季节安全检查、并网安全性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等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设备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设备隐患,要对其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危害程度及整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治理方案,确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要根据隐患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事故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要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方法、措施、经费和物资、治理人员和机构、治理的时限和要求等内容,并保证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电力企业设备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要相关规定报告相关电力监管机构。

2.3 建立设备隐患信息共享机制。电力企业要建立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过程记录和管理;要加强对电力安全事故事件直接原因的技术分析,对有故障的设备型号、制造单位和设备隐患等情况进行披露,强化设备典型患和“家族性”隐患的评估认定和统计分析,实行设备重大隐患月报告制度,防止类似事故事件的发生。电力监管机构要通过监管报告、监管通报、安全生产简报等形式,及时通报电力事故事件有关信息;要建立与有关部门重大设备隐患信息通报机制,定期通报设备隐患信息,督促设备制造厂商进行整改,从源头上保证设备安全。

2.4加强电力设备技术监督和可靠性管理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电力企业要将技术监督工作作为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的重要手段,落实各部门、各岗位技术监督责任,建立健全以质量为中心、标准为依据、计量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采用和推广成熟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技术监督指标管理和分析,对设备隐患进行超前分析和控制;要深入开展设备可靠性信息分析应用,加强主要设备运行趋势分析和全面状态评估,指导设备选型采购、日常维护、缺陷管理及技术更新改造等工作。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要建立电力主设备可靠性信息披露制度,定期电力主设备可靠性指标分析报告,更好为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服务。

2.5加强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对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设备隐患治理各项措施。电力企业要切实将设备隐患管理作为电力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制定完善设备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广泛开展设备隐患管理教育培训,明确隐患排查评估、治理防范等各环节人员职责和工作标准,实现设备隐患的全过程管理。

2.6 加强项目设计选型及设备采购环节安全质量管理。电力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电力建设项目设备设计选型和采购管理,明确设备质量要求和性能指标,重要设备要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要严格工程项目设计审查,防止误选有质量问题的设备进入生产环节。完善设备招投标制度,严把设备准入关,将监造抽检、设备故障、运行缺陷等质量因素纳入评标细则,优先选用成熟、可靠的设备,严防劣质设备中标。要建立设备供应商信用评价机制,加强设备供应商生产能力分析,合理设置授标限额,防范因分包、外包带来的质量风险;要对设备质量问题实行高效的追溯机制,坚决排斥质量和信用不良的设备制造厂商。

2.7 严格执行重要设备驻厂监造制度。电力企业要对重要设备实行驻厂监造制度,对设备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制造质量和设备制造单位的质量体系进行监督,参与制造单位设备制造工艺和技术参数修改的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对不符合技术规定和质量要求的设备不予使用。

2.8 完善设备改造管理。进一步规范设备技改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加大项目后评估力度。积极应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设备性能。要落实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各地区气候特点,针对电力设备设施防冰冻、防雷击、防舞动、防台风等突出问题,采取差异化改造措施,进行补强加固,提高电力设备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为提高设备质量,保证设备供货进度,认真做好设备监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篇7

“廉洁风险”是指实施公共权力的主体可能产生或发生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可能性。它不是明确的腐败行为,但却是腐败行为发生的条件,并与具体的职务和岗位密切相关,涉及到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客观性,任何人都具有为自己谋私的本性,掌握公共权力的个人都有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随机性,只要有权力就存在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只要有职能就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的可能性,具有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权力的任何岗位、任何人员、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腐败行为;三是高危性,廉洁风险一旦发生,将给企业及职工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并对当事人个人和家庭幸福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四是可控性,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针对廉洁风险制定的各项防范措施,可以控制和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燃煤管理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加强燃煤管理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目的是针对燃煤业务管理权力运行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预防,超前防范,推动监督关口前移,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等腐败风险,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降低腐败行为带来的危害。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业务权力“职责不明、边界不清”的问题。要认真梳理燃煤管理业务流程,按照“权责明晰、易于操作、便于监督、提升效能”的原则,对燃煤管理所有岗位实施流程再造,细化燃煤业务处置权力行使过程中每个节点的监管责任和控制措施,突出抓住定价、签约、检斤、检质、结算等关键节点,绘制职权运行流程图,从预防腐败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制定简洁有效、便于操作的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权力行使过程公开透明、廉洁高效。

二是着力解决风险查找“避实就虚、空泛无着”的问题。在梳理燃煤业务处置职权职责、排查廉洁风险的过程中,要着重从企业当前燃煤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缺陷不足对照查找、从当前燃煤监管工作开展和制度建设中的隐患漏洞对照查找、从近年来燃煤管理举报反映的突出问题对照查找、从系统和兄弟单位发生的典型案例对照查找,认真分析可能出现权力寻租和有自由裁量权的环节与岗位,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廉洁风险。

三是着力解决防控制度“流于形式、约束无力”的问题。要从腐败现象易发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入手,建立包括廉洁教育、内控机制、检查考核、监督问责等内容的燃煤管理廉洁风险防控制度体系,重点抓好内控机制建设中有关业务流程、风险评估、监控重点、监控措施、监控方法等内容的细化完善,并借助分级授权、网络在线运行、不可逆操作、电子监控、留存履职痕迹等技术手段,把廉洁风险防控制度固化为操作流程,形成环环相扣的权力运行监控流程,确保制度的刚性执行。

四是着力解决监控责任“虚位缺位、有名无实”的问题。要实行廉洁风险防控责任承诺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廉洁风险防控责任层级管理机制,建立廉洁风险防控监管连带责任制度,明确防控制度落实人和监管责任人,对廉洁风险防控不力、责任不落实、监督不到位、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除追究当事人外,对负有领导责任、监管责任的人员一并问责。

三、加强燃煤管理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分析燃煤管理廉洁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诱因,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风险有大有小、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不一样。因此,廉洁风险防控管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控制的难易程度、风险发生后造成的危害大小等因素,借助风险坐标图、ABC分类法等手段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各个廉洁风险的风险等级,结合实际制定落实防控措施。

一是在岗位个人方面,要从柔性教育和刚性制约两方面入手,既要经常对风险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开展廉洁从业教育、警示教育,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开展诫勉谈话,引导燃煤管理人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也要制定落实廉洁自律公开承诺制度、燃煤管理从业人员相互制衡机制、定期轮岗制度、关键指标激励约束制度、举报制度等,认真开展燃煤管理专项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工作,构建燃煤管理从业人员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风险防控机制。如永安发电公司近年来坚持在燃煤管理部门深入开展以案说纪、廉洁家访等活动,经常为燃煤管理从业人员敲响廉洁从业警钟,打造“竹贵气节,人贵勤廉”廉洁文化氛围,并制定出台热值差奖惩办法等制度,调动和保护燃煤管理从业人员积极性,鼓励他们维护企业利益。

篇8

二、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是系统化的一个过程,是对产品在完整的生命生产周期中,进行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以及评价风险的过程,产品的生命生产周期涵盖了产品的最初研发、生产和最后的在社会市场中进行销售直至在市场中消失,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产品的生产周期。风险是不确定性的一种,是发生损益的可能大小,通常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及损失导致的后果所产生的危害,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能够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从风险的来源上进行分析,也就是具有较多的风险源。识别风险就是风险管理的相关部门对面临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系统地认识,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识别风险主要是两个环节的工作:其一,对风险进行感知,即对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解,也就是存在发生可能的风险;其二,对风险进行分析,即对引发风险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主要方法有:保单对照法、保险调查法和分析资产损失法。衡量风险就是在对风险进行了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的发生几率和产生后果进行关注,对工艺质量着重进行监控,组织各专业人才并组建相关的评估队伍。控制风险就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将发生风险的几率进行降低,控制风险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回避风险、控制损失、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评价风险是在控制风险之后,对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审查,分析系统的风险是否超过了之前衡量的结果,是否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来对风险进行降低。药品生产管理工作中应用质量风险管理,就是将药品在其生产周期中风险进行降低,所以通过相关的法规对制药企业中生产质量事故进行规避就是其风险管理的目的。制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主要是进行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和回顾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对生产过程中相关仪器设备、系统程序、操作工艺等进行风险的发现,并对发现的风险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定级。进行风险评估时,要具有相关QA(QualityAssurance品质保证)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比如在称取物料时,通常会对物料的质量有精确的要求,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就应当将此风险定义为严重。药企中的控制风险主要是对风险进行降低和接受,例如称量物料的过程,可以应用SOP(标准作业程序)将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降低,对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中和,将其风险定级降低,但是风险的接受标准的制定还需要慎重地考虑,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也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药企中回顾风险就是对整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进行风险的审核,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和仪器设备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要再次付整个生产的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估。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是连续的一个工作过程,必须进行长期的一个跟踪回顾的过程,若能够严格按照良好的操作规范实行相关操作,也能够降低后期工作的劳动强度和隐含风险。

三、药企中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的联合应用

(一)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主要是体现在软、硬件和人员这几个方面。其一,软件,要控制有关的文件等,例如对相关的文件拟草、发行和回收等过程进行加强化的管理,采用双复核人的模式进行复核工作,并严格执行。其二,硬件,对厂区环境、厂房环境、仪器设备、原辅料、包原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地控制,譬如对供货商进行严格的审计,对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在生产车间内定时进行巡检,做好QC(QualityControl质量控制)、QA(QualityAssurance品质保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其三,人员,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行提升,进行岗位的职业培训,对其在专业方面的短板进行弥补,例如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提高相关的专业水平要求标准,加强相关的专业培训,一次来对质量风险进行控制。(二)控制风险的实际措施。在对控制风险的措施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有效、可以控制、显著效果。其一,有效,就是指实施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控制,避免风险再次发生;其二,可以控制,有效,就是指实施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杜绝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现象;其三,显著效果,在对控制风险的实际措施进行具体的实施后,要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杜绝,避免其再次发生,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对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地提高,对控制风险的预期效果进行达成。(三)审核风险的流程。审核风险在质量风险管理中的是最后的流程阶段,作为最后的阶段,其应当审核整个风险管理程序,特别是存在可能会对质量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事情进行严格的审核。风险管理是一个质量管理的过程,但其在此基础上还具有持续性,因此要构建相关的审核机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审核,根据相关的风险水平定级,制定对应的审核频率。若对相关的生产车间清洁方法和清洗设备的方法进行审核,在建立双人复核、CIP(就地清洗系统)酸碱度检测、SOP(标准作业程序)之后,相关的风险水平就会降低,处于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之后,再次对此事件进行审核,可能会因为清洗剂的更换或者复核人员的更换而导致产生新的风险,对此,要对相关试剂或人员的更换,拟定书面的通知进行公示,对新增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四)风险沟通的环节。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在每个阶段中,相关的决策者和部门都对管理的信息进行共享,也就是进行风险沟通,风险沟通能够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促进,是信息的掌握情况能够更加全面,进而对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整改,以达预期的效果。(五)质量风险管理的结合。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前瞻管理和回顾管理。其一,前瞻管理,就是针对已经存在结论的风险,但是产品还没有在药品市场上进行流通的情况,使用前瞻管理,能够对质量风险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排查,由于供应商更改、生产工艺或生产环境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质量风险,可以应用前瞻管理进行解决。其二,回顾管理,已经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在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沟通后,为了防止其再次发生,可以在药品的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通过回顾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对类似的事情进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

四、质量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

对药品成品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人员的操作、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包原材的质量安全、相关的生产工艺、生产车间的环境卫生指标等方面。因此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可行性高、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制度,这也是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向。在生产的过程中,在两个环节中较容易产生质量风险,就要对原辅料、包原材等供应商的更换和相关生产工艺的改进,对于这两种情况,要针对材料供应商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建立生产工艺的验证管理机制,对改进后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对其可行性和稳定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和审核制度。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生产工艺的改变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无论此工艺是否已经通过了验证。这就要求要对改进的生产工艺进行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对其影响产品质量的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对改进后的生产工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保证药品成品的质量安全,并且要符合相关的内控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若是包原材和原辅料发生的改变也对药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一定的程度的影响,进而引发质量风险。在新版的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对材料供应商的供应资质进行审批的标准,因此在供应商发生变更后,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对其稳定性进行有效验证,以免药品成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将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应用,提高药品质量问题的受重视程度,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低,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保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作者:钟永成 王 伟 单位: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马珍珍.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03).

[2]孙海明.论新形势农信社风险管理概要[J].商场现代化,2015(30).

篇9

风险管理的概念在诸多领域当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如保险和金融等,特别是危害严重且风险指数较高的行业领域,所以风险管理在医疗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近年来,国外在进行药品生产管理时对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因此我国也逐渐展开了相关的药品生产管理和风险管理。

一、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背景

在2002年,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在制药领域中进行应用被首次正式提出,在对ICH Q9进行后,欧盟就在其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加入了风险管理的内容。最新版的GMP提升和完善了制药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因此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使GMP由原本的经验型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型。通过对美国的药品生产管理的经验进行考察和借鉴,我国也分析了药品生产监管的现实状态和实际情况,对质量风险管理如何提高药品生产和管理效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进行加强,构建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全过程的监控工作进行加强,对药品的监管效能进行有效地提高。在新版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突显了质量管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新版GMP中新增了质量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原则及概念,这也充分说明了药品生产管理是新版GMP对医疗行业的要求。

二、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是系统化的一个过程,是对产品在完整的生命生产周期中,进行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以及评价风险的过程,产品的生命生产周期涵盖了产品的最初研发、生产和最后的在社会市场中进行销售直至在市场中消失,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产品的生产周期。风险是不确定性的一种,是发生损益的可能大小,通常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及损失导致的后果所产生的危害,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能够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从风险的来源上进行分析,也就是具有较多的风险源。识别风险就是风险管理的相关部门对面临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系统地认识,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识别风险主要是两个环节的工作:其一,对风险进行感知,即对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解,也就是存在发生可能的风险;其二,对风险进行分析,即对引发风险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主要方法有:保单对照法、保险调查法和分析资产损失法。衡量风险就是在对风险进行了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的发生几率和产生后果进行关注,对工艺质量着重进行监控,组织各专业人才并组建相关的评估队伍。控制风险就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将发生风险的几率进行降低,控制风险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回避风险、控制损失、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评价风险是在控制风险之后,对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审查,分析系统的风险是否超过了之前衡量的结果,是否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来对风险进行降低。

药品生产管理工作中应用质量风险管理,就是将药品在其生产周期中风险进行降低,所以通过相关的法规对制药企业中生产质量事故进行规避就是其风险管理的目的。制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主要是进行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和回顾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对生产过程中相关仪器设备、系统程序、操作工艺等进行风险的发现,并对发现的风险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定级。进行风险评估时,要具有相关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比如在称取物料时,通常会对物料的质量有精确的要求,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就应当将此风险定义为严重。药企中的控制风险主要是对风险进行降低和接受,例如称量物料的过程,可以应用SOP(标准作业程序)将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降低,对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中和,将其风险定级降低,但是风险的接受标准的制定还需要慎重地考虑,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也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药企中回顾风险就是对整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进行风险的审核,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和仪器设备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要再次付整个生产的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估。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是连续的一个工作过程,必须进行长期的一个跟踪回顾的过程,若能够严格按照良好的操作规范实行相关操作,也能够降低后期工作的劳动强度和隐含风险。

三、药企中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的联合应用

(一)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主要是体现在软、硬件和人员这几个方面。其一,软件,要控制有关的文件等,例如对相关的文件拟草、发行和回收等过程进行加强化的管理,采用双复核人的模式进行复核工作,并严格执行。其二,硬件,对厂区环境、厂房环境、仪器设备、原辅料、包原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地控制,譬如对供货商进行严格的审计,对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在生产车间内定时进行巡检,做好QC(Quality

Control质量控制)、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其三,人员,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行提升,进行岗位的职业培训,对其在专业方面的短板进行弥补,例如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提高相关的专业水平要求标准,加强相关的专业培训,一次来对质量风险进行控制。

(二)控制风险的实际措施。在对控制风险的措施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有效、可以控制、显著效果。其一,有效,就是指实施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控制,避免风险再次发生;其二,可以控制,有效,就是指实施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杜绝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现象;其三,显著效果,在对控制风险的实际措施进行具体的实施后,要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杜绝,避免其再次发生,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对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地提高,对控制风险的预期效果进行达成。

(三)审核风险的流程。审核风险在质量风险管理中的是最后的流程阶段,作为最后的阶段,其应当审核整个风险管理程序,特别是存在可能会对质量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事情进行严格的审核。风险管理是一个质量管理的过程,但其在此基础上还具有持续性,因此要构建相关的审核机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审核,根据相关的风险水平定级,制定对应的审核频率。若对相关的生产车间清洁方法和清洗设备的方法进行审核,在建立双人复核、CIP(就地清洗系统)酸碱度检测、SOP(标准作业程序)之后,相关的风险水平就会降低,处于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之后,再次对此事件进行审核,可能会因为清洗剂的更换或者复核人员的更换而导致产生新的风险,对此,要对相关试剂或人员的更换,拟定书面的通知进行公示,对新增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

(四)风险沟通的环节。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在每个阶段中,相关的决策者和部门都对管理的信息进行共享,也就是进行风险沟通,风险沟通能够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促进,是信息的掌握情况能够更加全面,进而对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整改,以达预期的效果。

(五)质量风险管理的结合。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前瞻管理和回顾管理。其一,前瞻管理,就是针对已经存在结论的风险,但是产品还没有在药品市场上进行流通的情况,使用前瞻管理,能够对质量风险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排查,由于供应商更改、生产工艺或生产环境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质量风险,可以应用前瞻管理进行解决。其二,回顾管理,已经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在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沟通后,为了防止其再次发生,可以在药品的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通过回顾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对类似的事情进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

四、质量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

对药品成品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人员的操作、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包原材的质量安全、相关的生产工艺、生产车间的环境卫生指标等方面。因此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可行性高、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制度,这也是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向。

在生产的过程中,在两个环节中较容易产生质量风险,就要对原辅料、包原材等供应商的更换和相关生产工艺的改进,对于这两种情况,要针对材料供应商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建立生产工艺的验证管理机制,对改进后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对其可行性和稳定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和审核制度。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生产工艺的改变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无论此工艺是否已经通过了验证。这就要求要对改进的生产工艺进行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对其影响产品质量的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对改进后的生产工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保证药品成品的质量安全,并且要符合相关的内控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若是包原材和原辅料发生的改变也对药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一定的程度的影响,进而引发质量风险。在新版的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对材料供应商的供应资质进行审批的标准,因此在供应商发生变更后,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对其稳定性进行有效验证,以免药品成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影响。

结语:总而言之,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将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应用,提高药品质量问题的受重视程度,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低,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保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珍珍.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03).

[2] 孙海明.论新形势农信社风险管理概要[J].商场现代化,2015(30).

篇10

2015年,炼化分公司共对2 799起工艺生产运行中的事故事件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生产安全事件管理办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由物的因素引起事件为2 050起;人的因素引起事件为228起;管理因素引起事件为478起;环境因素引起事件为43起。

物的因素

物的原因引起的事件中,排在前四位的为设备故障、施工安装缺陷、制造缺陷、设计缺陷。

“设备故障”原因导致的事件最多,这说明了在事件发生后,员工对其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没能举一反三、彻底排查隐患,设备故障依然存在于生产工艺中。

“施工安装缺陷”引起的事件高达678起,这类缺陷会直接导致物料泄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如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8・4”泄漏火灾事故,就是由于丙烯塔空冷器(E-15/A)丙烯出口端东侧管箱法兰连接处,安装时采用了质量不合格的密封垫片,在运行过程中密封失效造成丙烯泄漏,泄漏的丙烯高速喷射产生静电,引燃丙烯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火灾。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引起的228起事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知识技能水平欠缺、信息交流不畅、行为不当。

知识技能水平欠缺具体表现在技能实践不足、缺乏对作业环境危害的认识。技能实践不够主要表现在工艺不达标事件中,员工面对突发的工艺波动,欠缺应急技能。

信息交流不畅主要表现为上游生产装置进行工艺调整时未能事先通知下游装置,造成下游装置工艺操作被动,最终导致工艺波动或停车。或在下游罐区调整操作时,事先没通知上游生产装置,导致上游生产装置憋压。

行为不当引起事件主要表现为违章操作、误操作,集中体现在生产操作中不遵守操作规程、随意操作、按错按钮、工艺操作缺少确认。

管理和环境因素

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不当、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不完善是管理因素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机器设备不到位、仪表设备维护不及时、电气设备日常维护不到位。

环境因素引起43起事件,其中18起是“晃电”带来的工艺生产波动。

加强源头管控

事故事件统计分析发现,设计缺陷主要表现在仪电设备设施上,如仪表控制回路的设计、电气设备设施的选型。虽然这些缺陷不能导致物料直接泄漏,但是能造成生产运行波动,很难保障装置平稳运行,给操作造成不便。因此完美的设计才是本质安全的基础。

为确保设计的可靠性,在工艺包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对工艺包进行工艺危害分析,在借鉴本装置以往事故案例的基础上,重点从工艺安全角度检查是否存在设计压力、囟取⑸璞秆〔难⌒偷炔环合设计要求的问题,以及安全泄压系统和火炬系统设计是否合适。

在基础设计阶段,应运用HAZOP分析方法对以工艺和仪表流程图(P&ID)为主的工艺设计文件进行全面的工艺安全审查。

在详细设计阶段,应对基础设计阶段以后发生的设计变更及供货商提供的成套设备,尤其是大型压缩机组等成套设备进行工艺危害分析。

制造缺陷主要表现在管线、阀体上的砂眼,安全附件的质量不达标,机泵轴承、轴封质量不合格,尤其是垫片、液位计等非“关键设备”质量问题较多。

目前企业生产所需的设备设施如管材、机组、机泵、反应器等都由供应商提供,企业在采购实施前,采购人员应充分了解采购物资信息,准确掌握相关质量要求和执行标准,并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考核与评价,确保供应商提供的设备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设计规格要求。对于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一定按照合同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并在供应商库中反馈其不良记录。

施工安装缺陷是生产运行中潜在的最大危害。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焊接缺陷,附件安装不规范,如弯头或接头的材质不合规格、垫片为非标垫片、螺栓紧固不规范等,这些都为泄漏埋下隐患。

设备设施的安装质量是设备长周期运行的基础,要确保设备的施工安装质量,施工前要做好施工方的招标工作,要选择有安装资质的施工方,并对施工方的资质、业绩、人员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严禁无资质施工方进入施工现场。企业应建立设备安装作业指导书或设备检修作业指导书,确保设备的现场安装符合设备设计规格要求和供应商提出的安装指南。为减少作业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作业指导书中应规定每一道安装工序所要达到的标准,对检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设备设施安装的标准化、程序化。

关键设备的安装要执行确认制度,如关键机柜接线是否正确、是否牢固,关键部位密封点螺栓是否齐全、紧固。发现安装质量问题要告知施工方及时整改,并根据合同条款对施工方进行处罚。

加强预防性维修

事故事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不当也是引发事故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没有维护或检修计划、不按计划时间进行保养和检修、不按供应商提供的内容或方式进行维护。

工艺生产设施在正常生产运行中都有磨损,为防止磨损带来的小缺陷或小故障演变成大的泄漏,进而引发灾难性事故,企业应建立落实预防性维修的制度,确保设备的完整性。预防性维修制度中应包括关键设备清单、维护和检测频率、维修的程序、记录文件。

由于企业的人力、物力、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需要重点确保关键设备的完整性。因此要对设备进行分类,列出需要进行预防性维修关键设备的清单,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将清单中的设备分成优先等级。等级对应于相关设备的重要性,不同等级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要求也各不相同,如一类压力容器和三类压力容器的检测年限和内容都有区别。

关键设备清单可以根据设备出现故障时可能导致的风险大小来确定,同时也考虑设备所涉及工艺介质的特点和设备本身的可靠性。也可以根据HAZOP分析结果,将某个风险较大的调节阀或仪表列入清单,以通过定期检验或检测来提高其可靠性。

维护和检测就是确保对工艺安全有较大影响的设备、管线、仪电控制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在确定这些设备设施维护检测频率时,应考虑工艺介质和工艺条件,如可能含有催化剂高温物料的管线受催化剂磨损影响,管壁减薄得快,检测频率就应比法规要求的检测频率要严格;可能存在的腐蚀程度,如含有强酸强碱的工艺设备管线,其检测频率应比法规要求的检测频率要严格。TSG 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检测频率提出了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