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区医院市场前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医院市场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医院市场前景

篇1

1 药学服务在医院的发展

1.1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药品销售额的增长,给医院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一轮的医药体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国家从宏观上加大了对医院的投入,要从源头上切断“以药养医”,这同时也是药学发展的机遇,医院药学要从传统的以供应为主的工作模式中转变过来,积极开展药学服务,从门诊患者,到住院患者,广泛开展工作,逐步确立自己在医院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1.2 药师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冲突 医院药师所受教育是专业化的,我们国家的药学教育是以化学为主的理科教育,但是,当今的医院药学的要求是综合性的,不但要求药师具有化学、药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医院药师必须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充实提高理论水平,打破过去旧的传统模式,走出药房,走向临床,用自己的药学专业知识,与医师、护士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贴近患者,为患者服好务。

1.3 药学服务不断深入 药师要当好临床医师的参谋,通过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的检测(TDM)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再结合药物经济学的有关知识,使临床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还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监察(ADR)[1]。根据医院患者需求,利用临床优势,开展单剂量作业,研制开发特色制剂等。积极开展药学监护(PC)工作,选择治疗药品的恰当程度,防止滥用,切实做到合理用药、审核剂量等,以达到PC是以患者为中心,面向结果的药学实践,它要求药师与患者和患者的其他卫生保健提供好协作,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及评价、监测、启用和修改药物使用方法等。

2 药学服务在社区的发展

2.1 社区药学服务的意义 近年来,患者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比例大提高,社区医师多为全科医师,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的药理知识,特别是对一些临床新药的作用机制,毒副作用缺乏了解。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开展药学服务时医患双方共同的需要。它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意义重大。通过药学服务可以引导公众合理、安全用药,提高公众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水平,提高公众的整体身体宿舍,减低患病概率,降低医药费用[2]。建立以公众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全方位、全程化的药学服务,向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知识教育,纠正过度迷信新药、洋药、贵药,改变错误的用药知识。

2.2 社区药学服务的发展前景 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逐步形成,80%的慢性患者将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和随访。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区医院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社区药物服务的容量也会递增趋势,社区药学服务市场前景广阔[3]。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立足社区的属性,社区药学服务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经济、便捷、综合的基层卫生服务将更加突出药学服务的目标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临床药师通过药学服务,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选择更为经济的药物,提供药物治疗方案,满足基本医疗的需求。随着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的执业药师越来越多,这为我国社区药学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知识和技术基础。因此,开展社区药学服务是大势所趋,前景光明。

3 医院药学与社区药学的和谐发展

随着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医院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医院在努力抓好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就有可能通过差异,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展药学服务正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医院由于集中了相当数量的药学专业人员,把药学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能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向患者提供各种药学技术服务,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同时,社区药学服务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医院药学服务与临床服务相结合,借助医院的整体优势得到解决,从而达到为患者健康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1-0036-05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到来、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等众所周知的刚性因素,导致医药市场的绝对值连年增长。但由于政策与制度始终左右着我国医药市场,从2009年新医改方案终稿公布,到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2012年在全国300个县试点取消以药补医制度等系列医改措施的颁布实施;从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颁布及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的修改、完善,到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入常态化;从国家发改委对药品实行第三轮调价,到各地药品招标、基药增补充满地方保护;种种因素导致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的同比增幅自2007年起出现连年下滑。

本文就全国22个城市(地区)的样本医院2013年上半年药品购入金额情况做一个统计与简析。支撑文章观点的数据来自于中国药学会样本医院数据库及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所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

1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体分析[1]

22个城市(地区)的样本医院遍布我国东西南北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有些地区由于样本医院较少的原因(如山西、福建、内蒙古、贵州等地),所以常会出现同比异常情况,这并不代表共性问题。

1.1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分析[2-3]

考虑到更能说明政策与制度对医院用药的影响,笔者以半年度为一个时间节点进行统计。图1显示2013年样本医院全部药品购入金额同比增长为13.81%;抗菌药物同比增长为3.34%;抗菌药物占全部药品购入总金额的份额为15.96%。从中可以看出由于2009年宣布实施新医改,加上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及近两年对药品进行第三轮调价,药品购入金额同比出现明显下滑态势,抗菌药物在医院占购入药品金额比例也逐年下滑。数据也证明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对抗菌药物的管理进入常态化后,该大类药物的增幅已从负增长解脱、从探底态势理性回升。

1.2 医院购入金额按大类分析

样本医院的药品一共分为15大类,全身用抗感染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心血管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等6大类为主要用药大类,其占医院用药的份额已达85%以上。虽然2004年卫生部就颁布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应该说2011年8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发出最严厉的“限抗”信号,所以从图2可以看出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在医院所占份额逐年减少,导致在2012年被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大类所超出。

1.3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按地区统计分析

将近4年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按采样地区进行同比分析(表1),可以清楚看出,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基本上是下滑态势。分析2013年上半年地区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超过平均数的只有5个城市地区,有9个增幅在个位数,还有1个地区出现负增长(可能是样本医院较少的原因,不具备共性)。主要原因是:北京取消公费医疗,成为全国第17个医改试点城市;上海对医保费用实行总额预付、试行医疗联合体等;天津推行按病种、按人头付费办法,医保支付政策向基层倾斜;浙江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探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各地在药品集采时采取的方法异同等原因所造成。

1.4 领先品种分析

被纳入2013年上半年样本医院统计的药品有2 164个,居前1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10.68%;前3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24.52%(表2);经分段统计,可发现前50位药品购入金额约占全部药品金额的1/3;前10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2,前200位药品购入金额约占总金额份额的2/3。无怪乎国家发改委对在医院销售领先的前200个品种那么关注,说明研究这些领先的品种及用药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括或因各地区疾病谱原因成为临床必需的品种,或被临床治疗认可目前暂无替代的品种,或具有民族特色的中成药,或存在价格虚高的高附加值独家品种。

1.5 领先供应商分析

供应样本医院的生产商共有2 715家。如表3所示,前30家厂商供应医院药品金额占全部厂商的27.34%;其中,进口、合资企业同去年,还是13家,其供应药品金额占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12.82%;17家国企供应药品金额占总金额的14.52%,对这30家供应商的动向不可小觑。

1.6 供应商+通用名排序

近些年,笔者在分析样本医院用药时发现,把通用名加厂商进行金额排序,能研究出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① 领先品种均是被临床认可的好品种(如,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② 领先厂商中的品种不少是这些企业的主打品种(如,神经节甙酯、前列地尔、复合辅酶);③ 也有一些很不错的中药制剂或植物提取物(如,康艾、紫杉醇);④ 值得关注一些虽被分级管理的抗感染药物也跃然在上(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硫脒等)。

将药品通用名+生产商进行排序,共得13 788项。前3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3.39%,前5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9.2%,前10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30.09%,前20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45.05%,集中度都较去年有所提高。若对这些品种及供应商进行一次深度研究会发现,其中包括:临床疗效显著的品种;因销售策略得当而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能替代同类药物的好品种;虽是基本药物但在二三级医院已使用很不错的品种;一些临床必不可缺少的抗感染药物。

2 讨论与思考

2.1 关注左右医药市场的主要因素[4]

分析2013年上半年整个医药供应链的现状都不如去年同期。医药工业:2013年1-8月份,全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较去年同期的19.10%有所下降。医药商业:2013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相比去年增速放缓;药品流通直报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0%,与上年同期持平,平均毛利率为6.5%,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医院用药: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为13.81%(IMS统计报道为13.99%),与去年同期增幅16.65%相比,下降约2.8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国家宏观经济增速疲弱、人民币升值、工业成本维持高位运行及发改委对药品实行第三轮调价、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和二个总量控制、基层社区医院及部分二三级医院药品实施零差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入常态化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所以政策与制度左右医药市场已成共识。

2.2 关注药品质量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6 500个药品安全标准将提高,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的质量要求一样,这意味着中国制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时机已经来临。中国的一些仿制药目前能做到的仅是化学等同,而生物等同、安全等同、临床等同还需努力。相信经过5年的努力后,我国的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都将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和使用行为会进一步规范,药品在医院的使用将出现质的变化。

2.3 关注医药市场的热点

2013年底中国老龄人口数预计将达到2亿人,老龄化率达到14.8%,人口老龄化迎来加速期,与老龄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糖尿病用药,以及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诊疗方面的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将成为2013年医药市场的热点。

新版基药目录颁布,增加了抗肿瘤药、重大疾病用药和儿童用药领域,将规定在二、三级医院的用药比例;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的到来,流行病发生率、就诊率的上升;医保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扩大,大病医保的范围扩大;新的医疗技术普及使用,政府补助增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三保合一等,将为医药医疗市场的扩大带来潜力。

2.4 关注企业的兼并重组[5]

凡涉及到医药行业的国家十二五规划,都提及到“规模化、集约化”,所以近几年对制药企业或医药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将是主旋律。目前趋势明显:① 企业数量减少:2010-2012年,工业企业数由7 782家减至6 625家,减少14.9% ;② 超大型企业增多:工商合并,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有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6家;工信部统计的2012年工业百强中过300亿元的有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9家;③ 百强企业表现强劲:百强企业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4 02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 264亿元;④ 兼并重组加快:2010-2012年,医药行业并购案例219起,涉及金额达394.15亿元;央企医药三巨头大举并购,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成为新投资热点。

通过对2013年上半年度样本医院用药数据统计分析,可以认为今后医药市场发展趋势是:① 抗菌药物管理进入常态化后,该大类药物会出现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临床也会有新的品种出现;② 在药品招标与基药增补方面地方保护明显,但基药增补只会带来用药结构的变化;③ 不久的将来,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级医院使用药品的主流是品牌企业加名牌品种;④ 在社区医院或新农合则是品牌企业质优价廉药品的天下;⑤ 原研药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将在用药终端并驾齐驱;⑥ 一些临床紧缺廉价药品将会在国家财政扶持下由若干个大企业定点生产以满足临床需要;⑦ 国家价格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的医保支付指导价格,尚需先试点探索;⑧ 新医改的深入实施,还需整个产业链的联动。

参考文献

[1] 干荣富. 2012年样本医院用药分析――市场温和复苏 抗肿瘤药首棒[N]. 医药经济报, 2013-04-24(A03).

[2] 干荣富. 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 上海医药, 2010, 30(9): 398-401.

[3] 耿娓琴.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下企业生存之道[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3, 44(1): 106-109.

篇3

另据《2012年北京老龄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还将不断加快,预计2020年北京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30年北京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从数据上来看,银发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许多商人瞄准这一市场,开始加大投资,推动了一波养老产业投资的小。尽管对于国人来说,还不太能够接受养老院养老的概念,但对于独孤老人来说,入住老年公寓是较为妥当的安排。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汇晨)五年前看到了这一市场需求,开始从事专业的养老服务工作。

“目前的养老公寓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国有福利院,一种是纯民营的养老院,还有一种是公有民营的养老公寓,我们就是公有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目前的养老机构数量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昌平区的汇晨养老公寓早已全部住满,还有300多人在排队。”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军告诉记者。

细分的养老服务

作为以养老服务为主营业务,在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北京汇晨是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典型案例。赵军称,“我们在昌平区北七家和北苑的老年公寓都隶属于北京市及东城民政局,我们受其委托负责两机构的运营管理。”

作为提供服务的机构,各地民政局建设的养老公寓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位于昌平区的北京市汇晨养老公寓收住的老人以自理型为主,北苑的北京市东城区汇晨养老公寓收住的老人以护理型为主。老年公寓的定位不同,其配套设施和服务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进入昌平区的汇晨养老公寓大门,就会看见一个大的室外活动场,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是老人室外活动场地,除了球场之外,还有一些安全的活动器械,室内有游泳馆和温泉池,供老人们平时健身娱乐。进入到老年公寓楼内,除了老人们的房间以外,两栋楼间走廊还有老人的阅读室、音乐室等房间。随后,工作人员带着本刊记者参观了老年公寓的样板房间,每间房都有厨房、洗漱间、衣柜和两张床,整个布局与酒店式公寓类似。

工作人员称,“在这样的公寓内,老人可以自己做饭,也可以在社区的食堂内吃饭。由于在这里入住的老人都有自理能力,除了每天例行的一系列保洁等服务以外,还为老人做血压、心跳等生理数据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据赵军介绍,在这里入住的老人,其子女多在国外、外埠省市或是独孤老人,每个月均收取2,000多元的床位费,园内的娱乐设施都是免费供使用的。

与昌平区的养老公寓不同的是,北苑汇晨养老公寓是护理型机构,专门接收生活上难以自理的老人,已开业5个多月,目前入驻50多位老人。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每层楼的楼道都会设立门禁,外来人员无法进入,楼道的尽头有老人的用餐室和活动室。在公寓的住房内,记者看到其中的设施与自理型公寓有很大的不同,床的两边有护栏,床头安装了应急按钮、供氧设备,老人夜间有需要时,只需要按动按钮,护工就会及时赶到。每间房都有卫生间,工作人员会按时打扫。记者去采访时,刚好是老人用餐时间,护工将老人推到餐桌前,由专业护理员有序地提供餐饮服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老人远离子女,在心理上会感到很孤独,所以我们的社工部会定期地组织活动,让老人能够充分享受家的感觉。”赵军称:“这里的老人一般生活上很难自理,所以在护理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这里的床位费一个月2,000多元,护理费2,000多元,在市场上这样的收费标准算是不高的。”

赵军补充说道,“现在市场上有一些高端养老机构,收取的费用一个月七八千至几万元,对于政府需求和大多数老年人来说,解决不了根本的养老问题,这一费用很难承担,我们做的是大众都能接受的养老服务。”

艰难前行的五年

与国营福利院相比,像北京汇晨这样的公有民营养老机构也是需要资质的,赵军称,“民政局会面向社会招标,根据投标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核,符合条件才能获得管理权。北苑汇晨养老公寓和昌平区的汇晨养老公寓都是经过招标获得运营管理权的。”

政府近些年来一直在想办法引入社会资源,加入养老的行业中来,但在经营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作为在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尽管不用交商业税费,但与国有福利院相比,他们从政府获得的补贴要少很多。赵军说:“一般国有养老院每年都会有预算,我们只有通过床位费和护理费获得收入,以保证收支平衡。”

对于老年人来说,就近看病非常必要。老人为了节省费用,会选择医保范围内的社区医院就医,“经常有老人在入住前问我们,你们的医务室可以用医保吗?我们很难做到,在经营初期,公寓内有一间医务室,但没有纳入医保范围。纳入医保需要经过两个部门的审批,一个是民政部,一个是卫生部,两个单位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协调此事,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将昌平区老年公寓内的医务室纳入医保范围,期间给老人造成了很大不便。将社保引入公寓,对我们也非常有好处。”赵军称。目前,北苑的汇晨养老公寓与医疗机构合作,在一楼开设了社区医院,不仅保障了养老公寓内的老人健康服务,也改善了附近社区的医疗环境。

近两年,政府加大力度推广医养结合,2009年初,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今后,本市普通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皆可获得补贴,政府将按照每张床位8,000-16,000元的标准,给予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资金支持。像汇晨这样的“公办民营”模式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也可按每月收住1名老年人可获100-200元的标准,获得补贴资金。

除了平时经营费用外,人力成本占到了很大比重。“社会上的护理学校很多,每年都会毕业一大批学生,但90%的不会从事这个行业。”赵军称。大学毕业的学生护理水平良莠不齐,一般的养老机构会从护理学校和家政公司招聘,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个行业缺少专业的护理人才,我们每年花在人力上的成本要占到公司整体运营成本的40-50%。”赵军如是说。

深化养老服务市场

随着政府对养老行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社会资源不断地被吸收到这一行业。以养老旅游、养老地产、养老保健等为噱头的项目在全国各地疯狂建设。在赵军看来,未来两到三年内,养老领域内的项目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但之后市场便会重新洗牌。尽管噱头很多,但真正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机构很少。“我们公司之前就接触过一个沿海城市以养老为目标建设的地产项目,项目建好了,不会打理,打算将我们吸引过去,盘活市场,经过我们考察,整个环境不适合于做养老,那些楼房现在还在空置中。”

从健康的市场经济角度来考虑,只有创造利益才能让企业更好地发展。北京汇晨作为民营的非营利机构,就其养老公寓本身是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公司需要发展,在养老业务之外,正在进行着盈利模式的探索。赵军称:“目前团队400多人,医疗部、护理部、信息部、销售部、社工部等都已非常成熟,目前正在做更进一步的品牌推广。”

北京汇晨已开始在养老衍生品市场上大胆尝试。2012年12月,由汇晨与NEC中国共同开发的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投入运行,生活在北京昌平区北七家汇晨老年公寓的500多位老人由此率先体验到智能的养老服务。“不管是从管理还是从服务的角度上看,信息化都是必需的。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包含了所有相关的服务项目,包括入住管理、护理服务管理、健康管理、娱乐餐饮管理、消费结算管理、老人信息管理、员工管理等。”北京汇晨老年公寓销售部经理满玉红介绍说。

赵军称,“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很早之前就想引入智能养老系统,但购买系统的费用很高,且不能贴近本机构的运营模式。于是我们与NEC合作,联合开发了这一系统,除了在我们的老年公寓使用外,目前正在向市场推广,有十几家机构正在洽谈当中。”

在国内有很多养老建设地产项目,但很少有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汇晨老年公寓已经运营了5年,有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现在很多新建的养老项目希望我们能够参与进去,今后我们会以提供服务解决方案、加盟及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到市场中,以此扩大市场份额。”赵军如是说。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在2012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会接受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北京将全面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与物价上涨相适应的、适度普惠的养老调整机制。同时全面放开首都养老服务市场,鼓励企业、个人兴办养老产业,政府将提供政策、土地、项目和资金支持。此外,将竭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立让老年人满意的平台和机制。”

篇4

1.1 卫生领域是否真的进入了市场化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明显表现为看病难和看病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的诊断结论:过分注重市场化、商业化导致医疗制度公平性下降和效率低下;处方是建立计划为主,公立主导,政府全包,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

但是来自经济、社会、政治研究领域的许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同意见,总体看法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是市场化方向错了,而是政府主导部门缺位,是历史欠账过多导致的结构性失衡,是公共财政对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保障医疗问题,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没有给予制度上的有效设计,是政府将“放权让利”蜕变为一种“弃责争利”模式,以及既得利益阶层作用的结果。正是由于处于尚未完全走向市场体制的中间状态,使既得利益者利用过去体制中的权力在市场中垄断地兑现,而处于这种中间状态下的灰色收入很容易被怪罪为是市场带来的弊端,实际上是更多地把各种权力市场化的结果。因此看病难和看病贵根源在于“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 、“伪市场化”,医疗卫生领域问题出于行政垄断。

卫生领域中政府和市场作用深深缠绕在一起:某些政府部门和人员利用市场作用谋取自身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市场的失灵和坏处运用到了极致;而市场中唯利是图的机构和人员也有意识地用金钱的力量赎买政府的审批权、监管权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从本质来说,很难判断是孰对孰错。市场和政府双重扭曲和变本加厉的失灵是问题所在。

1.2 医疗卫生产品是公共产品吗?政府干预的结果是否一定产生福利品

与上述政府干预还是市场作用有关的争论是健康和医疗是福利还是商品。从全球趋势来看,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几乎所有国家都选择了中庸之道,实行政府、社会、市场的混合供给模式,采取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在福利品和商品的两极中各自向中间靠拢,那是因为健康和医疗本身是混合产品。

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在健康医疗市场的介入。特别是对公平理念的信奉,导致许多国家的政府全面干预,如英国;有的把健康、医疗去商品化,突出其产品特性,甚至被当作福利产品来提供,如北欧国家和前苏联和东欧等国。但效果又如何呢?如今许多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和改革众所周知,说明健康医疗产品完全作为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或福利品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个产品本身的混合性,以及政府作为提供组织管理者所固有的弊端。

问题之一在于作为政府项目的医疗保险和福利,花的是别人的钱,而花别人钱往往是不会心疼的。

问题之二是政府干预仍然难逃信息缺失陷阱。信息是健康医疗市场的最大问题,即使政府调控往往也是无能为力。如全民覆盖的医疗制度能彻底解决医疗保险中逆选择问题,但无法解决存在于患者中的道德风险(多看病、多用药)和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多服务、多收钱)。即使是公立医疗机构,由于价格、质量等信息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部门没法对其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其结果是或者由于费用控制意识薄弱而导致医疗费飞涨,或者是由于控制太严而导致服务提供量少质差。再加上公立医疗机构没有竞争,本质上会漠视对不同病人需求的满足,运行效率低下,而政府监管机构和医院大家姓“公”或者相互之间存在人员、资金等联系,很难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中国的医疗机构走到今天,不是仅仅由于“市场化”或“商品化”,因为任何健康医疗市场都不可能走到完美的市场作用境界,我们的健康和医疗领域离完全“商品化”有很大的距离,因为保险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等都是政府定死的。当然有人认为实际效果是定不死的,灰色市场和灰色收入大有市场,于是提出应该管得更死,进一步控制。这个处方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信息,政府部门对此和市场比并无优势。而且中国目前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方法绝不适应进一步计划。

问题之三是医疗公平惠及穷人的制度设计和实施难度很大。在健康医疗领域存在哈特反比保健定律,即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要求越大(通常是病贫交加的穷人),应对服务的质量就越差,服务也越不发达,这是导致政府为追求医疗平等而进行干预的根源,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情况还是不理想。穷人医疗及其公平性惠及本来应该是政府干预的重点,但由于现实中穷人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政策制定中很难周全地照顾到他们。

由此可见,健康和医疗既非福利品也非纯粹的商品;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可能由政府全包;政府既不可彻底甩手不管,让看不见的手自行指挥,也没能力大包大揽,通过规划一切来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市场提供好的结果是竞争商品提供,而坏的结果是市场垄断出现;而政府干预结果也并非一定产生福利品,也可能产生垄断产品。因此混合供应的第三条道路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选择。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政府而言,走中间道路模式时,政府部门监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对别人强求什么,而是如何去适应别人进行监管,即决不能削足适履,以过去的思路和方法去要求和套用到所存在的机构和新出现的机构,而是应主动适应新变化、新机构和新模式。

2 政府干预中的药品提供和产业发展问题

2.1 政府监管适度问题

从国外的经验看,医药流通体制和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密切相关,当医疗服务内生为整个卫生制度的一部分,作为医疗服务手段之一的药品供给也就理所当然地处于政府严格的监管之下,特别是全民健康保险中具有强烈的费用控制意识,则药品生产和流通必然处于整个系统管理之中,对于医药产业的提法也必然让位于医药产品的概念,使药品更多地处于可控制范围内:从生产到价格、流通,这就必然使得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阻碍。欧洲国家配合其医疗卫生和保险制度,出于控制费用的要求,对于药品使用控制严格,因此其医药产业发展落后于美国,美国医药产业发展势头比欧盟国家好,但是其代价是导致美国本土药品价格昂贵,成为医疗保险的沉重负担,并不断受到消费者的责难,而且美国是药品营销占药品最终价格比重最高的国家,造成社会浪费。印度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医药行业。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使得印度在国际制药领域成绩斐然。

印度的药品有不少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拥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这正是中国制药企业的劣势所在,印度获得的DMF和COS文件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中国。DMF和COS注册是原料药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入门证件,获得DMF和COS文件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美国的DMF文件库已更新到2005年12月,取国内最新的统计(2005年6月),中国获得DMF文件数量为317个,同期印度已达到622个。截至2004年,中国获得COS文件60个,占总数的3.56%,印度获得242个,占总数的14.37%。由于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制药业得以蓬勃发展。中国的制药业几年来利润空间下降非常大,研发费用远远不够,政府这一块也没有给予相应足够的补贴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加上监管不力,造成中国的制药企业的境况并不好,不要说在国际上竞争,就算在国内市场这一块也问题多多。

2.2 我国的主要监管政策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政府对药品干预手段中降低药价是主要措施。因为看病贵的表现之一是药价贵,直观的原因体现在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一半,而根源在于药品加价政策拉动的药品消费,医疗保险对医院支付方式无法制约医生和病人过度消费药品;在于医生和消费者相互作用导致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医习惯有关(没有配药,等于没有看病);往前追踪,又和药品生产地区割据、各地把医药作为支柱产业和创利大户而竞相扶植(主要通过本地医院优先销售本地药品)有关。而议论纷纷的药品流通环节的混乱根源在于生产和最终消费单位(医院)相互作用推动药价拉高。

政府干预的另一个方法是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而这是政府采取市场躯壳的行政干预方法的典型方法,因为药品市场绝对不是竞争性市场,而是受到严格控制、有许多垄断主体的领域,药品招标采购引入的是另一个政府利益主体部门,没有增加任何市场竞争的成分,还是围绕行政有关和医院寻租的竞争。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弊端根源在于这一制度基本维持原来利益格局,舍本求末,政府试图通过行政干预手段,模仿市场机制的方法,进一步挤压已经形成竞争格局的生产、流通领域的利润空间(生产企业、批发和零售企业)来降低药品价格,而不愿触及维持高额利润的医疗机构的利益。医院补偿不到位和医疗机构垄断依旧导致继续寻租:医生仍然不受限制选择高回扣药品,维持个人、科室、医院的整体利益。

解决医药流通体制的治标方法是药品招标采购,中间的方法是实行医药分家,而治本的方法却是要彻底解决医院补偿机制,为了解除药品加价作用的恶果,需要利用多种途径实行对医院补偿,其中最有效的是继续发挥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的制约,其次是引入社会资本,丰富对医院的补偿资金来源,再者是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适当提高一些公益性为主的医院财政补偿水平和比例。

2.3 药企基本处境判断

中国的大部分药企原来策略是穷于对外部政策和环境变化被动应付,原因在于:1)医疗卫生领域大方向不明确,政策动荡变化大,规则不确定,企业难以预测和决策,只能短期规划,见机行事。2)缺乏从企业自身经验发展中探寻出路规律来求得发展,因为企业形成了自己的惯性和惰性,缺乏发展动力和机制。3)无行业领头者来统一据理力争,根源还是底气不足。

3 新医改思路对医药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具体提出一个目标:2020年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四大原则即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医院管理,基本医疗服务;改革方向即医疗管理、运营、投资、监管体系、科技人才和信息等方面,扩大覆盖面和建立四个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和药品保障)。医药分开,管办分开,政事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卫生部提出基本卫生保健概念,其中涵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3.1 基本卫生保健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基本卫生保健从资金有效性看包括公共卫生服务(至少包括预防和传染病控制),而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具体有三大块:1)在人群中较普遍发生的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2)在整个治疗过程会产生重大费用的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3)受惠于穷人的项目,类似于医疗救助。因此基本卫生保健包含重大疾病治疗项目,对应我国情况,就是涵盖了各种主要以住院大病保险为主的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但是哪些重大疾病属于基本卫生保健则有两个主要的判断标准:1)社会群体性判断――此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概率如何,从而造成的社会疾病总负担如何,如果是相对高概率的、总负担重的,则可以考虑进基本卫生保健,但是当类似疾病太多,而总医疗费用有限时,就要采用优先项目选择方法在其中进行挑选;2)个体性判断――该疾病对个人是不是致命的?是不是造成重大经济负担、影响基本生活的?如果是,也可以考虑作为基本卫生保健,但具体也要采用优先配置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优先项目配置实践经验丰富的国家的经验,在有争议项目的选择过程中都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原则。其中形成不同团体和群众广泛参与是很重要的,如美国俄勒岗州在组织了47场社区会议后形成13条、3大类的价值观:

第一,对社会的价值:包括预防、大部分人受惠、对社会影响、生活质量、个人责任、成本效果、社区同情、精神健康和化学品依赖。

第二,引起服务需求风险的个人的价值:预防、生活质量、功能能力、寿命、精神健康和化学品依赖、公平、治疗效果、个人选择、社区同情;

第三,基本医疗服务的要素:预防、大部分人受惠、生活质量、对社会影响。

即使使用医疗技术来评估项目,也涉及价值判断,而在不同的国家有较大差异。

卫生部根据WHO原则标准规范,以技术标准为准确定的目录,需要财政单独投入的,针对低收入人群和基层卫生组织(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定位于基本免费的/品种有限的药品(西药300种,中药200种)。

3.2 卫生公益性片面理解的可能结果

在新一轮医保改革中突出民众的保障面和强调卫生公益性,特别是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公益性,可能的结果其一是卫生更趋强,管制范围更广,更有权势挤压其它部门;其二,卫生技术官员,继续居领导地位,医学技术主导思路依旧,其它居从属地位――医疗费会继续上升,继续挤药品价格;其三,庞大而垄断、强势的大型公立医院(年收入几亿甚至十几亿元)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并有形成集团之势;其四,非公有制医院无法成长,药企无法改变目前被动局面,不断地被医院牵着鼻子走。

卫生系统强调市场的缺陷的同时,把公益性、公共性等同于政府干预和直接的微观控制,掌控更多商品的定价、采购和流通(除了药品,还有器械和耗材),以及医保资金管理,真能掌控局面,控制消费价格,对药企是个解脱(不成为降价的唯一渠道); 若无法控制,仍会继续控制药品价格和用量等,控制总消费 ,这对药企发展不利。

3.3 医保扩容中药企所占份额不确定

从上海来看,34家三级医院总收入从2002年87亿元增加到2005年144亿元,其中药品收入从36亿元增加到58亿元,比例从保持在42%左右下降到33%左右(在下降),其中实际分利对药企不乐观。从目前上海医保资金分布看,40%用在三级医院,35%在二级医院,23%在一级医院,2%在其他医院。三级医院的医保病人份额逐年减少,而非医保病人份额逐年增加,门急诊病人比例从2003年53.6 %下降到2005年47.5%。从三级医院分类看,13家专科医院的情况尤其严重,非医保病人费用已经占到57.8%,其中门诊和住院的非医保病人费用比例都超过了60%;这两年扩大医保覆盖面,医保资金总额在增加,估计有340亿元,另外还有越来越多的非医保开支。

2007年9月底,全国城保参保人数1.9亿,当时估计年底到2亿人;居保1 814万人,基金17 .5亿元;新农合7.26亿人,基金353.26亿元;医疗救助投入71.2亿元;农民工医保2 900万人。医保总收入1 466亿元,总支出1 076亿元.

医保的盘子在扩大,但是药企从中分到多少?医保外的盘子也在扩大,上海药企又获得了多少?在全国医保扩容和药企兼并的大趋势下,上海药企进行重组联合的可能性和前景如何?动力和障碍何在?又如何谋划突破?这是摆在所有药企面前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3.4 支持中医药、生物制药业,支持基层社区卫生和农村市场开拓给药企带来的机遇

中医药发展中,中成药发展空间和机遇,对西药替代和市场前景,传统化学药厂转型和介入是否有优势和可能?中药基本药物遴选无法参照西药的标准和办法。

对低端普药是个机遇,但是也需要得到卫生部门认可。市场的容量很可能大多被医院吸纳消化,留下空间有限。

对卫生部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技术性工作已经做好,关键是实际操作原则和方法。原来基础上的区域和地方保持平衡还是“平等”选定?谁制定规则和方法?大家认可度如何?谁监督和不断改进?对药企的成本和收益如何?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余功斌谈到:以往医药市场全年的销售额不过5 000亿元左右,其中药品制剂销售额只占40%的份额,其余的则为原料药、出口等所占份额。此次是政策性的市场扩容,而且人群基数大,未来数百亿元的市场扩容可以用“井喷”两字来形容。药企如何获得市场?业内看法:那些产品以基础用药为主、拥有知名品牌、价格相对便宜、市场份额大的上市公司,如华北制药、白云山、双鹤、山东新华、哈药集团、石药集团等将最先获益。而与此同时,拥有网络优势和快速配送能力的医药商业公司也将分享“蛋糕”。对于获利企业要求其具备:品牌知名度,也包括产品价格,还包括企业在低端市场的推广能力。进入新农合目录要求:克服诸如农村地域广阔,消费分散,配送成本高、难度大,产品的毛利又相对较低等困难。

4 医药企业的应对策略

篇5

1 简要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篇6

(二)投资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释放新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亿元,增长31%,超计划11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完成投资424亿元,增长35.3%。23项重点监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1.5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6%,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社会各项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亿元,增长17.1%,超计划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增长22.3%。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19亿元。

(三)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运行质量得到新提升。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工业效益向好,物价总水平高位回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42元,增长12.5%,超计划2.5个百分点。随着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增加和务工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34元,增长21.4%,超计划8.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3亿元,增长31.1%,超计划14.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0亿元,增长38%,其中:新增财力的80%用于社会民生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76.8亿元,增长19.5%;利润总额36亿元,增长21.7%。贯彻落实《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四包四定”和社会义务价格监督员工作制度,实施了批零差率控制、政府补贴、蔬菜调运储备、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平抑物价措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5.7%,较涨幅最高的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现代、大气、特色”的城市品质新要求,全面完成了《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和城市部分详规的修编工作。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新庄路、小寨规划路等市政道路开工建设,南山路二期、享堂路、七一路东延段等道路建成通车。继续实施畅通交通工程,建成人行过街天桥7座、地下通道2个、机械立体停车场4个。海湖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科技馆正式开馆,大剧院试运行,海湖广场全面开放,城市品味得到提升。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17亿元,增长22.9%。商品房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达到1276万平方米、427万平方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31905套、163.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30250户、危旧房改造18000户。

(五)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二期、园林绿化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园林绿地40公顷。主题公园建设有序推进,6个示范片区、8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启动“清水入城”工程,加快实施排污口综合整治,停产和取缔了一批违规采砂场。细化分解节能减排任务,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7.36万吨、0.4万吨、6.58万吨以内。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煤烟尘、扬尘综合整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比上年增加5天。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我市被列为国家餐厨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呈现新亮点。全面完成了10大类6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5.1万人次。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启动,新农保参保率达92%。为困难群体发放低保金1.75亿元,其中临时补贴5307万元。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湟川中学、二十一中迁建项目交付使用,建成了一中、胜利路小学等44个校舍安全工程和10所幼儿园。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大通县和湟源县医院住院急救楼交付使用,6个卫生监督所和4所乡镇卫生院项目进展顺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村村通”建设等工程,建成352个农家书屋和11个乡镇文化站,嘉禾数字影院投入使用。实施了72个村整村推进和10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惠及4.7万人。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社会管理“三加六”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0个,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七)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强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政府雇员制度顺利实施;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制定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民旁听、涉及民生的听证会现场直播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成立了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市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监管中心。出台了《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和《市迁入户口管理实施细则》,全年共办理落户手续5452户、16034人,办理居住证31507人。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组建了湟水投资管理公司、园林旅游体育资产经营公司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运营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全市确权集体林地面积188.4万亩,发放林权证2900本。加快园林体制改革,5个市级公园免费开放。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和主要措施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大力实施“一统三基”发展战略,围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围绕“五个三”工程,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注重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牢牢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抓细节、做精品,全面加快“四个发展”,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用新举措丰富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新内涵。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精品理念,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以精细化规划、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支撑,打造精品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二是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以城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切实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三是坚持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成为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四是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增强承载功能。以东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深化细化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对城市的满意度。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旅游总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以内。

年,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省委关于要实现“三个新突破”的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投资消费协同拉动扩需求,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蓄势能。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30亿元。千方百计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围绕“十二五”规划、国家和省上重点投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推动政银、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支持规模。落实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工作责任制、重大项目工作例会制,推行建设项目ABC分类管理制度。加大全市政府投资项目概算管理力度,对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审核实现全覆盖。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工业投资达到290亿元以上,争取社会事业、民生领域和服务业投资有新的增长。引导非公经济主体加大投资,力争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提高。落实促进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旅游、健身、文化消费和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亿元。加快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支持“万村千乡”、家政服务、早餐工程、标准化市场等工程建设,降低商贸物流成本。

(二)围绕现代服务业引领中心抓提升,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闯路径。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研究编制全市服务业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政策,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深层次开发文化旅游,推动旅游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加快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海湖新区五星级酒店、体育公园、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鹞子沟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以“环湖赛”、“世界青年电影展”等赛事和节会活动为载体助推会展业快速发展,建成国际会展中心C馆。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抓好商业巷、水井巷商务区、建国路等重点商圈建设,建设海湖新区商业中心和三榆商业广场,提升商业中心档次和竞争力。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引进华润集团、北京新华联、大连万达、家乐福等商贸企业,不断完善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生产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市农村商业银行,新引进2家金融机构,成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引进大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和管理中心、营销中心及研发中心。实施好朝阳物流园区商务中心、物流大厦等项目,积极培育物流企业群体,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三)围绕现代工业集聚中心促转型,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强支撑。积极应对当前工业经济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工业“双百”行动,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落实省政府促进工业稳定发展的十大措施,全力做好运输、电力等运行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争取省上财政扶持资金,协调解决电解铝、多晶硅、铁合金等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工业持续稳定发展。聚力推进园区建设,全力做好征地拆迁、水电供给、社会保障等工作。在着力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硅铁、铬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轻工业。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帮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大锂电、铝箔、电子材料、高档电解铜箔等领域技术研发力度,为促进项目发展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轻工业,支持藏毯、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工业企业财税支持和信贷倾斜。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措施,积极构建企业信用信息辅助平台,提高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缓解企业融资压力。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四)围绕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增供给,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夯基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和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特色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农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3000栋、大棚3000栋,改造旧温室1500栋。新建畜棚4000栋,建设奶源、肉牛(羊)、生猪基地各10个,禽类基地5个。加快防洪及流域管理、灾害沟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安全饮水、设施农业和养殖基地水利设施建设。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抓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项目,实施60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解决5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五)围绕东部城市群建设拓空间,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寻突破。适应东部城市群建设新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步伐,切实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围绕东部城市群“一核一圈一带”空间格局,继续实施“东延、西扩、南活、北优、中疏”发展战略,逐步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力争启动多巴综合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湖新区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重点片区开发,启动“城中村”改造,实施好火车站综合改造、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加快京藏高速公路南过境公路建设,完成祁连路道口、南山路二期、德令哈路南段和柴达木路二期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凤凰山快速路、德令哈路北段、兴贸路、民和路(桥)等道路,打通果洛路、门源路等断头路。抓好畅通交通工程,加快实施新宁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2个客货运换乘枢纽中心。加强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实施东部城市群东区供水工程、第七水源配套供水管网改造一期等项目。加快房地产开发步伐。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约束”的总体要求,加快城市房地产综合开发、重点片区改造和海湖新区建设,积极发展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和办公地产,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持续发展。适度发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3758套,开工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奖励性住房17000户。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县城和重点城镇整体形象和聚集人口、产业的能力。继续推进人口、土地、产业“三集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推进农村公路、安全饮水、信息通讯、环境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