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进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教学进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

篇1

一、从内容入手

新课标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命题,强调的都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在内容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朗读”、“揣摩”、“理解”。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默读到朗读,再到揣摩、理解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朗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朗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朗读有别于默读,它是在默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朗读,从而对文章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朗读”、“揣摩”、“理解”的阅读方法。

二、从主题入手

以上我从内容入手,谈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首先通过默读、朗读、揣摩,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接着,我从主题入手谈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按整体局部整体过程学习。

通过朗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彻、鲜明。对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

我们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总之,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三、从语言的比较入手

我再从语言的比较入手,谈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2

在阅读教学开展之前,我们教师要善于悬念创设,让学生在好奇中投入阅读。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刚刚学习了《开天辟地》这则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对有了初步认识。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导入新课,从中国古代神话引出古希腊神话故事,给学生设置悬念:“火是古希腊的一位英雄从天上盗下来的。这位英雄是怎样将火种带到人间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悬念使学生对这一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进入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们读到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天火帮助人间,被天神惩罚时,自然会被普罗米修斯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悬念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人物和故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二、 情境助读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展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转换文本形式,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埃及金字塔特点及建造过程已经有详细的说明,但是小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疑惑,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动画,将金字塔的特点及建造过程用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学生就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所表述的内容,从而有条理地理清课文结构,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用现代白话文来表达兄长对弟弟的思念,联系中秋节家家团圆的景象,体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这样变换诗词形式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拉近了小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三、 以写促读

完成了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反思,剖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感悟文章的意蕴,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对文本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中,还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种能力的提高。

篇3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多识、多练、多思,培养其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自身24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与大家一起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可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再读文,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把主动权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四、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组织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举行故事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检查读书效果,检查后,认真总结,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篇4

其次,儿童读物也是小学生主要的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也包括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想情感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再次,在小学教育中,必须要对小学生开展一些必要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也必须要有丰富的材料。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儿童读物本身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题材比较多,体裁上也比较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开展课外活动,包括儿歌的朗诵、故事会、戏剧话剧表演等等,这些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最后,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性格特征等情况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利于教师走进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教师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更加容易亲近学生,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因此,小学教师要不断通过儿童读物使自己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更加具备作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儿童读物

篇5

苏教版小学语文朗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不要让语文教师的分析讲解取代学生个体的自我阅读实践,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地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感悟情感,进而收获思想的硕果。因此,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有着重要的地位,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朗读培养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一、符合学生心理的朗读教学评价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课文朗读过程中应该投入感情,模拟语言情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能实现郎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有机结合。所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不好的现象,如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想举手朗读;有的学生朗读时面红耳赤,声音很小……都说明学生对于朗读缺乏兴趣。

笔者认为应该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适当的评价过程和方式,用以促发学生想朗读的心理。如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效果好的学生给予肯定评价:“朗读得真棒!”“你读出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听你朗读课文就是一种享受!”“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学习学习!”“多美妙的声音呀,老师觉得,你长大后会是一位优秀的播音员!”

又如评价学生朗读不够好的时候,要含蓄而鼓励:“你朗读很有感情,如果把字音读准,就更好啦。”“你的音质真不错,若是声音再大些,效果会更好。”如此一来,学生会不断地在朗读过程中思考、体会,而又在听的过程中对照、分析,这样就会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体现学生朗读的价值。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受到鼓励和感染,进而形成极大的表现欲,催生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过程的。

二、活用机智,换位思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琅琅书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以读促讲、以读促答,目的就是促进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质量呢?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朗读的时间交给学生,同时体现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创新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质量,并在其过程中发散思维、感悟情感,从而收获思想的硕果。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人们日益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小学语文——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即是阅读教学。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之中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培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小学生要能够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等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翻阅相关材料,并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及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的指导

阅读,需要基于对于字、词、句、段、篇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小学生而言,许多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深度与小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具有着一定的程度差,同时,不同的小学生由于生活背景、自身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他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各不相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小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水平。笔者认为,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处于重要的指导地位。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逐渐放弃了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之中字、词、句、段的讲解,认为讲授阅读材料之中的生词、句子则就是传统教育。同时,在许多小学语文精品课程之中也对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存在着忽视现象,很多观摩课堂,当让学生进行阅读时,学生们便会朗读的朗朗上口。但是,在实际的语文阅读课堂却很难出现此种景象。许多学生对于新的阅读材料的阅读往往是磕磕绊绊,存在着读音不准、断句不准等诸多问题。由此,笔者认为小学生阅读教学,应当注重语文教师的指导性。“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对小学生阅读中常见的问题往往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应当注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作用,而不能够使学生放任自流。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开阔学生眼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大量的材料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小学生通过大量材料的阅读,可以使他们更好的了解到除了他们生活环境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所发生的诸多事件,进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相关材料进行归纳与总结。要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阅读材料的科学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具有着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积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积极的进行阅读指引,根据“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原则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跳一跳摘桃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既有经验之间有一点的高度差,这种高度差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则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之中目标达到过于容易,他们会感觉到索然无味;过高,则会使学生丧失进一步学习的勇气。)通过大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循序渐进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必将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授之予渔”,保持其持久地学习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其不仅仅处于身体的快速发展期,其内在性格、习惯也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从终身教育思想来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在于促成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应当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的同时,应当要求学生进行持久的语文阅读,应当“授之予渔”。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于语文阅读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将一些具有着较强规律类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传授给学生。其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持久性”。所谓“持久性”即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应当立足于整个小学课堂,而是应当将立足点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前面所说的“授之予渔”,目的在于“终身学习”,进而达到学生素质的持续性增长。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较,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过程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未来社会是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的。哪怕我们现在能够将世界上所有的既得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十年、五年、一年,甚至一天之后,学生们的知识与世界知识新需要也存在差异。要与世界同步,需要不断发努力学习。而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则在于阅读。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授之予渔”,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持久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满足既有成就,而是应当不断进取,在阅读教学之中要求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下来便是成功。

【参考文献】

[1]姚丹.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2]魏胜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0,(12).

篇7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直都是阅读教学,为什么?因为阅读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小到商品的说明,大到对古典名著的赏读,都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其他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对阅读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也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阅读指导的过程。我们可以用有趣的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以实物直接感知,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了解自然,无形中激发起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打下基础。

二、阅读教学应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语言文字有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课文,积累词汇,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三、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学习《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的特点,学习的方式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我将要解决的四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比如:1.在课文中“野”是什么意思?2.写这种“野”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的?3.在课文中这种“野”是怎样写出的?4.你觉得哪些内容写得好,仔细找出来,好好读一读,思考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大胆地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在他们的讨论中,我也适当加入,及时予以点拔,引导他们把问题讨论得更透彻。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无形中还提高了团体协作的意识。

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己仔细读课文,然后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小柳树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得意忘形,瞧不起别人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是乐于去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篇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转贴于

二 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篇9

笔者立足于阅读教学的特点,就如何引导学生踏上思辨之旅、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阅读的条理性与全面性,提出了以下三点思考。旨在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为契机,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一、整合局部理解,提高阅读的全面性

小学生的思维认知模式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事物,对于事物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给语文阅读的学习与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从点到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如何掌握对局部的理解。同时,在局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精细加工信息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整合,如何归纳出主旨中心,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发展。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时,用了四个故事。每个故事看似独立,其实都印证了“坚定目标、持之以恒就能有所收获”这个道理。学生要理解每一个故事的内容并不太难,但是如果不能将这些故事的内容整合起来、提炼出每个故事的精神内涵,便无法很好地全面理解文章、洞悉文章的主旨。

因此,笔者让学生先阅读每一个故事,逐一记下每个故事给他们的启示;随后让学生再细看自己写下的启示,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加以整合,最终得出文章的中心内容。

二、在情感的基础上思考,提高阅读的深刻性

新课程标准非常倡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情感往往是贯穿文本全文以及课堂教学的主线。由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与发展需求,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感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以此提升阅读的深刻性与有效性。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的时候,笔者利用配乐朗读,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很好的激发,纷纷表示:“詹天佑不顾安危勘测铁路真伟大!真艰苦!很不容易!”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情感流露,是基于阅读材料的浅层理解。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升阅读的深刻性。引导之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深入到“詹天佑为了祖国的荣誉,不畏艰险,发挥才智,夜以继日地艰苦创造,终于建好铁路。这种精神令人惊叹”。理解的深刻程度比较原先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三、在解析的引导下自学,提高阅读的探究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亚美路曾指出“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有所启发。”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的解析;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做到点到为止,把课堂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或者课后时间深入探究,进行有效的自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与探究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第三.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雷雨》(人教版第四册)。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笔者当时一愣: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在评课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