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文化研究

篇1

关键词:

档案文化;传统文化;历史地位;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盈,进而人们对于自身的发展提出严格要求。当代群众不断的参加各类的艺术培训活动,看不同的技能书籍、掌握不同的语言交流技能等等,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依据于档案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知识魅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档案文化的意义

档案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包括档案的主要理念、行为活动、物化的整合效果等等。档案把不同的环节进行整合的构建,进而产生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档案文化可以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文化的传播和精神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文化可以展现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对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民族风俗的有效展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当时时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具体来说,档案文化体系是社会文化的主要体现,对于促进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档案文化的传播,利于不同时期群众自身的良好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程,满足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目标[1]。

二、档案文化在传统历史文化的地位研究

1、奴隶和封建体系的地位展现

在传统的封建和奴隶社会环境下,其对于社会文化的主要体现,是在价值理念方面。当时社会发展形势下,档案文化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管理人员对于文化的关注程度,依据于当时管理者的社会位置,强制的进行档案文化的构建进行文化的传承活动。因此,在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不同形式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降低了档案文化在社会中的位置。传统形势中的档案文化,是在唐宋阶段渐渐离开管理者,脱离了档案文化单一性特性,规避档案文化专制现象的发生,被合理化的记载和传播。清朝时期,我国的档案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包括促进了编辑史体系的形成,极大的促进了档案文化的发展[2]。

2、从近代到现代,单一价值向多样价值理念的过渡

档案文化,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近现代时期,其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极大的促进了以往的文化发展,向现代化的过渡,从单一的文化价值理念,过渡到多元化的文化价值体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新型的档案文化载体的形成,对当时的文化进行良好的记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外的文化体系不断流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过大冲击,仅仅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文化体系的优势,弥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发展弊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播,我国的思想解放活动不断展开,当时的档案不断在社会广为流传,当时的管理人员也开始极为重视。这一时期,我国的档案文化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其在社会活动中不断的被管理者和百姓认可,形成了具有当时特色传统文化体系,对于档案的发展具重要推动作用[3]。

3、双元理念和当代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是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活动中,逐渐的积累而形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财富,极大的促进了当今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初期,面临了极大的弊端[4]。其主要是对于当下文化体系和传统文化体系的发展矛盾,在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形势下,面对传统文化和当下的矛盾,我国对于传统的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在吸取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元素和内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文化体系。例如我国的十七届会议的展开,确立了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作用,明确了双元理念的重要性,把当下文化体系和传统文化进行极大的融合,把档案文化载入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位置,增加了档案的多样性和管理灵活性。我国的档案运作人员,也继承了传统良好的管理理念,基于传统良好的管理体系下,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从运作形式上来看,我国当代的档案文化和以往的档案体系,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丰富了档案的获取形式,增加了档案查阅的灵活性,极大的促进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走进教育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走进教学活动中,是档案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进一步展现了传统文化体系,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5]。

三、结论

档案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其产生以来,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我国的档案文化和传统文化,在以往时期有过发展局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管理人员的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至今,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满足当下人们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

作者:包蕊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莉萍,张琴.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地位[J].兰台世界,2015,20:15-16.

[2]张艳华,张伟夫.地名档案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和应用研究[J].中国地名,2015,05:9-12.

篇2

关键词:

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梅山文化;再生

当今全球的高速信息化给具有个性化本质特征的设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大量趋同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创造出既能被广泛接纳、认可,又与同类设计拉开文化距离?挖掘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符号并合理的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已被业界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未来设计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这里以湖南省安化县“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设计为例,结合符号学观点,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

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再生

1.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

符号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指代某一对象或意义的标志物,它包括可以通过人类感觉来传达民族、地域文化显性及隐性特点的所有对象的总称。地域文化符号专指特定地域中所能代表特定意义的现象、语言、图案、动作等,它具有表达、传播意义以及被感知的特性。它们传达了地区各民族人民对天、地、神鬼的敬畏和虔诚,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审美意趣[2]。能够被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使用、借鉴的地域传统文化符号首先必须是可以被人类视觉感知、描摹表现的造型或形式,在相同文化背景中,各种民族服饰、民间艺术中的经典图案、纹样;代表性的建筑装饰纹样;地区宗教符号、图腾以及特有的民俗用品等具有地区各种文化意向的造型都属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3]。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携带着时代特征、地区气候和物产、社会生产方式、民族观念等广泛的文化内涵。它具有符义、符构、符用3个方面的内容,即能被感知、表现的外在形象;外在的符号形态与内在的意义内涵之间已经建立的对应关系;符号形态的使用规律和法则[4]。

1.2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生

符号的“再生”,就是将某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符号形态与其符号意义之间已经断裂的关系重建;或者是将符号与其文化内涵之间已经被淡忘的联系进行强调,恢复符号与意义的指代和传播。由于符号对应的时代、地域条件、人文基础、传播手段等条件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再生。用设计方法对这一调整进行具有目的性的干预和引导,使地域传统文化符号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特征以及传播媒介,就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

1.2.1符号意义的筛选及其结构重组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得以再生的前提和基础,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中包含很多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相抵触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前,必须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鉴别、筛选;梳理探讨其符号形态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符号形与意的具体联系。以此为基础,对符号的外形与内涵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对符号原有意义的弱化、强化以及增加新的文化内涵等。具体将其符号形态用作设计元素时,还必须考虑设计服务对象的需求。符号寓意的改变必然导致符号外形与其寓意之间指代关系的重构。社会对于符义、符构的接纳认可程度也是改变符号特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2.2符号形态的变化

符号内涵的改变是其外形改变的根本原因;文化主体审美观念的变更也对其外形改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地域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在熟识度、大众接纳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其形态或多或少存有一些与现代设计、美学观念相左之处。为了便于复制、转印以及在各种媒体传播中保持稳定的特征,现代设计客观上要求运用的符号的形态简洁、色彩鲜明[5]。那些源自于民间艺术中的纹样的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其形态细节繁多,将其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就必须省略多数细节。当然,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调整也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如果与原有形态不相似、达不到引起联想的效果,就失去了引用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能被绝大多数现代人理解认可,这是对其再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其再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也不能对其造型、内涵“为所欲为”,做毫无底线的乱改[6]。借用我国传统绘画的“形神”观来表述就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再生,包括“取形、延意、传神”几个步骤,是对其“意义提取”、“造型调整”和“形意关系重构”的过程。“意”与“神”的表达以“形”的塑造为基础,取地域传统符号的“形”是对文脉的延续和再创造,是变革中的重构;延地域传统符号之“意”,是指在原有符号寓意的基础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以及其造型的发展,赋予其新寓意;传符号之“神”,是指通过设计师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寓意延伸,从而传递出设计所创造的精神[7]。

2“梅山文化”传统符号的典型代表

湖南东北部的安化、新化县等地在宋代以前被称为“五溪”、之后被称为“梅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研究证明:受到地形限制,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土著居民,即“梅山峒蛮”与外界的交流极少,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从传说的蚩尤与黄帝战败南逃建立“三苗之国”后隐匿于“五溪”,到秦蜀守张若“攻楚取巫”以及汉朝伏波将军马援攻“五溪”;从建安晚期“五溪蛮”反孙权、黄盖追斩“乱魁”,到唐开元五年五溪首领覃行章领民造反遭杨思勗斩首三千;从五代江西彭氏占领“五溪”,到后晋天福四年的楚王战乱等[8]。诸多记载证明:长期以来,梅山土著一直生活在压迫与反压迫、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之中。恶劣的环境、长期的生存抗争塑造了梅山人彪悍、极富韧性的群体个性,孕育了神秘的梅山文化。“梅山教”是梅山土著创立的原始宗教,至今仍被当地人信奉,具有鲜明的地域传统文化特征。相传教中地位和法力最高强的神仙是一位得到太上老君法术,能飞檐走壁、行动敏捷的猎神,这就是张五郎。他是一位狩猎能手和能工巧匠,长着一双反脚、能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必须听他的号令。“张五郎”的猎人身份象征了古代梅山人主要的生产劳动方式;灵活机智则是他们在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与其说“张五郎”是一位神仙,不如说他实际上是梅山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他携带着与生俱来的不畏强权、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是梅山人和梅山精神的象征。作为梅山古老的宗教图腾符号,张五郎当然也携带着一些迷信色彩,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必须强调其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剔除他包含的迷信和神秘主义色彩。

3“梅山文化”传统符号再生的实例

湖南省安化县境内的“中国梅山文化园”以主题公园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梅山独特的地域建筑、环境风貌和民俗风情,旨在对古老梅山文化拯救再现、传承保护。“顽强进取”和“勇于创新”是中国梅山文化园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志不仅要突出企业文化,而且也要彰显其梅山特色,还需要表现出湖湘文化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因此设计团队将其标志的原型,确定为在梅山地区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和代表性的梅山教主,即张五郎。

3.1提取符号内涵

要把“张五郎”这一梅山神话人物和宗教图腾符号设计成标志,首先必须把它原有的文化内涵与企业需要塑造的企业文化精神进行比对分析、筛选整合,明确设计的目标和方向。“张五郎”神性较弱,人性突出,其倒立的姿态既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梅山人顽强不屈、勤劳机智的象征,这与梅山文化园的企业精神较为吻合,因此其倒立的姿态被保持下来。基于梅山文化原始粗犷、梅山人忠义尚武等梅山文化特征,标志的风格被定位为粗犷有力。

3.2符号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简洁化

平面设计需要简洁抽象,标志大多采用纯理性的点线面来组成简洁的图形,且具有理性的秩序感,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感,也便于传播[9]。而梅山神像大部分为木制圆雕造像,对其利用首先要将三维的雕塑形体转变成为二维的图形符号。其次,雕塑人物的五官神态、衣着服饰详细,需要予以简化,因此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洁是“张五郎”从雕塑走向标志的必经之路。“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借鉴了传统书法、印章的表现手法,把倒立人形放置在一个红色圆形内,达到类似印章的视觉效果。人物的头部简化成为点,身体四肢则简化成为线,以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为参照,调整点和线的位置、大小、长短、曲直、粗细,力求达到“点”、“线”、“面”三元素的和谐统一。之后运用对称的方法将图形进一步几何化,并与“鼎”字的字形相类比,简化图形的同时也丰富了标志的内涵和寓意。通过比较发现:此时得到的标志稍显呆板,因此将表示手臂的一组线条借用到书法“飞白”的笔触效果,在抽象、机械的图案中引入自然、变化之美。最后把得到的标志图案与神祗原型进行反复比较,在充分审视标志与张五郎原型的相似度基础上做出一定修改,最终获得了各方都比较认可的标志图形。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标志以倒立行走的梅山神张五郎为原型,借助毛笔韵味书写并作图案化处理,简洁鲜明。整体上看,标志尤如一座稳重的鼎,体现了企业的事业基础坚实稳定;标志对称的造型体现出中国梅山文化园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图形中的人,寓意中国梅山文化园以人文本:人是中国梅山文化园的事业核心资源和服务的主体。外圈的圆形象征着饱满、亲和、融通,体现出中国梅山文化园“和谐”的文化理念。自下而上的开口,隐含无限扩展的张力,寓意中国梅山文化园的宏伟蓝图无限美好。而标志采用的红色则象征着乐观、热情、积极、忠诚,暗示公司员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

4结语

经过对文化“一元论”与“多元论”、“同一性”与“多样性”的漫长讨论,国际社会已清晰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向未来世界迈进过程中的坚实印记,它不仅记录着人类过去的辉煌,而且构建了人类文明向上攀升的阶梯。”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10]。对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既丰富了现代设计语汇,大大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辨识度,又扩大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是传统文化活态化再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汪溟 陈飞虎 单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伟,胡宇坤.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6):73.

[2]李定芳.隆回北部宗教相衣的艺术[J].装饰,2015(9):112.

[3]李彦,贺景卫.永州瑶族服饰年龄符号的意指层次解析[J].装饰,2014(11):94.

[4]迪利•约翰.符号学基础[M].张祖建,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黄玮雯.论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8):82—85.

[6]张杰.论标志设计中具象与抽象图形的对比与融合[J].装饰,2014(3):125—126.

[7]罗小涛.基于城市形象标识系统设计的文脉符号探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4(4):46.

篇3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融入;结合

引言

所谓幼儿教育是帮助幼儿在日常学习中建立一定的习惯和基本道德意识,是幼儿日后行为习惯的启蒙,也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最特殊的一个阶段,也是教育和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作为家长、老师一定要时刻关注,这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奠定阶段。幼儿阶段的特殊之处主要是幼儿的心智问题,这个阶段幼儿身心发展都不定型,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为其起引导作用,对其进行启蒙,这一阶段的教育将会为幼儿一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下文是幼儿教育现状的一些介绍:

一、幼儿教育现状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的重心主要在幼儿的智育,并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未来全面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所以,我国如今幼儿在语言、艺术、健康、科学和社会中不断完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在人一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避免孩子出现不会交往、不懂谦让的现象。教育并不在于“贵”,尤其是幼儿教育,我们是要注意一些硬件设施,但是硬件措施的好坏却不能成为我们对幼儿教育的衡量标准,但是如今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对这方面十分看重,反而忽略了根本。很多家长也是如此,收费低的幼儿园不愿意让孩子进,觉得设施不好,不愿意对收费低的幼儿园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对教育根本的不重视,直接造成了幼儿园收费高的现状。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中的策略

1、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了,才能真正起到传承的效果。但是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幼儿的耳濡目染。所以幼儿园需要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幼儿从视觉到感觉,慢慢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例如,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墙上画一些民族文化的简画,孩子对壁画一般都有很大的兴趣,又或者可以在走廊摆一些民族手工制品,在节日期间让他们了解节日由来和节日形式,不单单让他们在有节日放假的认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慢慢就会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习惯。

2、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幼儿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人师表,他们的言语和修养也是孩子的榜样,教师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甚至会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对传统文化的修养,同时将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感提升,为幼儿做出榜样。

3、将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教育课程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人生中重要的启蒙教育,作为中国一种沿用的教育体系,幼儿园的设置非常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幼儿的教育课程中融入传统的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沉淀的一种气韵,使我们后代传承的典范,因此我们可以在孩子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幼儿阶段,将一些经典文化精髓传授给他们,不断开发他们的智力,并将其人格不断健全。

4、课程中融入传统游戏

幼儿阶段十分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抱有好奇心,所以在这个阶段对玩游戏十分有热情,我们可以利于幼儿的这一特性,在课程中安排传统游戏。近几年,传统游戏逐渐被世人鄙弃,但是传统游戏中蕴含着做人的一些哲理,对儿童道德的启蒙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从传统游戏不断引入到传统文化,徐徐渐进,慢慢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幼儿的认知中。

5、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十分重要,并且父母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及时与家庭沟通,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结合。当然,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有些家长会对传统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质疑,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其也能及时认识到传统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的力度加大。对于这一建议,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并邀请家长到来,这样就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心,更好地接受传统教育,认识到传统教育在现实环境的积极作用。

6、加大示范性作用的重视力度

幼儿阶段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但是在这个阶段其没有鉴别能力,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较差,所以老师、家长就是孩子直接接触到的模仿对象。很多家长和老师抱怨孩子不好教,但其实,是我们的示范作用没有发挥好,我们应该不断为幼儿树立榜样,将传统文化重视起来,以身作则,家长和老师做到了,孩子也会跟着做,渐渐地也就形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额习惯。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此同时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崛起我国对于幼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问题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作为一个文化底蕴非常强的大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作为未来新生力量的幼儿,他们肩上的正是传承的使命,所以我们要不断培养他们,将现代私塾教育不断完善,让幼儿教育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我国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作者:刘志敏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都林民族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文化;视觉符号

传统文化符号是经过我国几千年古老文化沉淀的,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发展来说,起到了积极意义。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设计的内涵和意义,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传统文化符号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并能够找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和功能,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在对这一问题研究过程中,着重分析了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传达设计的影响,并就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传达设计中应用,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传统文化符号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概念是外来品,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在我国历史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从创立到应用,本身就体现出了视觉传达这一内容。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文化符号本身就具有信息传达的功能,并通过独特的设计,更好地反映出人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传统文化符号不单单具有一般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1]。目前来看,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正处于一种反思阶段,如何跳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传统文化符号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国画、书法设计过程中的独特审美观,对现实社会的文化内涵反映,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符号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以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情况来看,美学设计中的白当黑、以少用多等美学思想,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文字设计过程中的篆字、篆刻等艺术手段,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出现,加上传统文化符号对文化、思想内涵的体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理念。

二、现阶段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符号本身的内涵,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样一来,在发展过程中,如何真正地对其进行应用,更好地反映出视觉传达设计的主题,并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水平,是现阶段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2]。

1、注重受众心理特征

受众心理的特点,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样一来,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一方面内容。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对视觉传达设计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好地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但是同样地,也带来了一种视觉疲劳。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发挥传统文化符号作用,改善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视觉传达设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要,同时还能够弘扬我国古老的文化,推进视觉传达设计的本土化发展,更好地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进步。

2、考虑到文化观念

文化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特征,视觉传达设计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观念,将这一观念与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有机结合,将二者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且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这样一来,中国人的视觉审美势必会有传统文化发展保持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基于这种契机,视觉传达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融入,满足受众的需要。文化观念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当中,不单单可以体现出作品的文化气息,还能够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3]。关于文化观念这一问题,我们从中国工商银行标识就可以看出,其设计体现出了文化观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和谐共生。这种设计,不单单体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得到了国人的认可。

3、进行思想升华

思想升华是文化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传统文化符号在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就体现出了思想升华这一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渗透于各个方面,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要注重借用传统文化的形体,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还要结合现代文化发展的特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的关键,并就传统文化符号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符号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重要影响。对此,在发展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意蕴,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房菲 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78-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幼儿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游戏化课程,让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对于弘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

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每个幼儿园所处地区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比如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积聚了灿若繁星的民间文化。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以其多彩、浓郁的庆祝内容和民俗民艺而美不胜收。传统文化源自社会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情感需要。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

二、植入传统文化,探索课程游戏化途径

幼儿园一日生活即课程,以游戏的精神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五大领域(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活动、区域活动、户外锻炼、生活起居、过渡环节等植入传统文化,以游戏化方式组织开展活动。

(1)五大领域活动游戏化。比如,在端午节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向儿童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充分感受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气节,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在端午节期间,还可以学习包粽子、制作香包、唱歌谣、赛龙舟等,锻炼幼儿的灵活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在节日期间,为父母长辈或同伴送上祝福的话语,向同伴介绍自己家是如何过传统节日的等等,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2)区域活动游戏化。在区域活动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课程有机结合。各班开设富有民俗特色的区角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做烙馍、吃把子肉、喝两来风辣汤,逛巨龙夜市、游云龙山庙会、卖徐州传统糕点,演民间文学故事、说相声。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学习知识、练习技能,体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快乐。

(3)一日生活呈现游戏化。一是晨间活动游戏化。将民间体育游戏植入晨间活动,大班进行舞龙、武术操和跳皮筋、踢毽子、跳竹梯游戏,中班进行推铁环、斗鸡、丢沙包游戏,小班进行抬花轿、揪尾巴、套圈游戏等,让幼儿从踏入大门的“跳房子”开始一天快乐的游戏。二是生活环节游戏化。将民间童谣、儿歌、故事等民间文学及传统音乐元素植入幼儿盥洗、进餐、起居等生活各环节,让幼儿在语言能力、自理能力提高的同时了解和喜欢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如古诗《悯农》让幼儿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高山流水》让幼儿感受音乐的魅力,《小猪变干净了》让幼儿在念儿歌的同时学会洗手。三是过渡环节游戏化。充分利用活动准备、散步、离园等过渡环节,植入民间小游戏元素,如翻线绳、编花篮、拉大锯、滚弹珠等,充分创设开放自主的小游戏环境,让幼儿喜欢参与,乐于动手,敢于表达,让传统游戏与幼儿生活相融合。

三、植入传统文化,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

区域游戏为游戏活动深入发展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利用晨间、上午的集体活动后、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以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为宗旨,设置开放的游戏区角,结合时代特点和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比如小班的娃娃家、照相馆等,中班的理发店、爱心医院、民间文学小剧场等,大班的超市、水墨世界、青青茶社等。要准备大量的成品、半成品和废旧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游戏,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时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创设富有徐州特色的糕点店、两来风早点、巨龙夜市、把子肉、烙馍村等主题性区域游戏,将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寓教于乐,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幼儿创设平等、尊重、和谐、温馨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求教师每月更新主题,每周增添材料,每天微调区域游戏材料,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设计、制作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

四、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课程实施的践行者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手段,也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之一。教师要热爱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情感上认可幼儿园以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促进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才能愿意为这一任重道远的教育工作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因此,植入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关注教师的情感变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及地区特色,尝试将五大领域活动与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传统文化元素,探索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篇6

如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运行规律,形成我们现在所知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方法。传统的记时方法提醒我们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或者说是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其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古人记时方法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人生产、生活的活动规律。年龄称谓则反映出古人对于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认知,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的主要社会活动规律。而这些知识又与医学内容相交叉。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在医古文中对传统医学也是有相当的影响的,如《本草纲目•薯蓣》中记载:“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避讳制度虽然有它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文献研究中,避讳往往也是帮助了解确定文献的时代等的依据之一。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变化也是比较大的,了解历代度量衡的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古籍时正确理解古代医家所创方剂的真实用量情况。如秦汉时期,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5g左右,唐宋时期则相当于40克左右,而不是现代的一两等于30g,若不知道其中的差别而误照搬原方,就可能会造成临床上的错误。另外中医文献中会出现大量中医特有的计量单位,如“方寸匕”、“钱匕”、“刀圭”、“盅”、“盏”等,仔细揣摩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领会古人用药的精髓。

《医古文》选文中不乏大量的典故。恰当地引用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避免平铺直叙,所以为古人所常用。如《类经•序》所载之“他山之石”、“断流之水”、“壁影荧光”、“竹头木屑”等。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要详细地为学生介绍这些典故的出处、含义、引申义等,以便学生能准确理解。

教学育人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学生指引门径。有了正确的开端,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日后阅读古籍时的壁垒,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其知识层面。

2《医古文》中彰显的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同道家、佛家思想,并由此而衍生出相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等。传统的道德观在《医古文》选文中无处不在。因为在许多大医的眼中,医德是首位的,有才无德是成不了大医的。无论是朱震亨穷昼夜习《局方》,还是孙思邈要求用心精微的人定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一种表现。而孙思邈在讲述医者的道德标准时,融合了佛家慈悲、万物平等的观点,但最后还是回归到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朱丹溪等儒医虽置身于医学,其初衷也是因医学能“推及物之仁”来实现其“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追求。更将“格物致知”、“内省、慎独、践履”等作为道德实践的要义。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会脱离作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而单独存在。因此,将传统文化道德中正向的能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促成其优秀品德的形成,是比宣讲更有效的手段。

医患关系自古就很敏感,所以有“六不治”的提出,有华佗的不幸遭遇,更有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的感慨。因此在教学中强调“随俗为便”的现实性意义,提示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强化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利用在学期间依然有较高的可塑性的优势,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格。

篇7

近年来,社会上开始出现“国学热”,以多种教育模式开展国学经典的教育,旨在提高儿童的传统文化素养。笔者认为,这不仅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时也提示当前学校教育体制,应该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儿童素养培育的一部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方式。“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资源,但它又处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儿童如同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引导性,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结合学校教育模式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师资优势,可以发挥更好的培育效果。

一、潜移默化、点滴浸润

“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书面内容”,可以实现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完美集合。同时,根据“文化”的一般属性,不应强调儿童在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而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兴趣培养上,让他们爱上传统文化,并自动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第一,结合教学日常展开经典诵读。诵读是儿童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国学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关于优良品德的描写,如《三字经》中,就蕴含着许多道德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同时,诵读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学习实践,个体诵读可以培养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提高记忆力,集体诵读可以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让个体更好地融入集体。第二,敦促儿童养成主动写作习惯。“读与写”的结合能够培养儿童持之以恒的精神,写作同时也是消化、理解国学文化体系中优秀资源的重要途径。写作的内容不应要求过高,可以是简单地抄写诗词歌赋,也可以是成语解析,教师在点评写作内容时,也应该注意国学经典内容的融入。第三,构建校园传统文化实践机制。校园是一个群体聚集的环境,同龄人之间具有一定的默契,借助学校机制便于组织、管理的优势,构建一个传统文化实践机制,能够将“强调”变成“日常”,并形成一定特色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方式。例如,改变传统的上课问好方式,将“老师好”换成“先生好”,将鞠躬礼变为拱手礼,同学之间的称呼也可以变为“年兄”、“年弟”,这样既促进了国学文化氛围的构建,也便于儿童快速进入角色,当教师再提出传统文化的相关要素时,儿童的接受效率更高。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儿童由于自身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外界事物缺乏有效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但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所见、所听、所感的对象都会转化自身的行为。因此,老师和家长作为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应该担负起“榜样”责任。一方面,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在脱离了教育环境之后,更要以身作则,时时刻刻都应该避免做出“坏榜样”。“言传身教”不限于课堂,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例如,学校环境中要求儿童彼此爱护、相互谦让,因为玩具、食品等发生纠纷的时候,可以通过“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来教育儿童,让儿童学会“谦让知礼”,当然,为了强化这种教育机制,教师还应该及时作出补偿和奖励,为主动谦让的儿童提供相应的玩具或食品。家庭作为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样存在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契机,如来了客人要打招呼、懂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以身作则”所发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效应更加明显,儿童的思想比较单纯,一种刺激较为强烈的情况下,必然会成为习惯养成的驱动力。例如,家长平时用大量的思想道德故事教育儿童,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违反,这必然会导致儿童的跟随;又例如,教师教育儿童珍惜粮食,那么自己在吃饭的时候必须先把米粒吃干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进而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立足校园、构建环境

“性相近、习相远”,文化环境对一个人的后天影响很大,其作用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禀赋。立足校园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环境的构建,可以随时随地对儿童进行熏陶。第一,营造国学氛围。狭义上的“国学”即古文言知识体系,包括诗词歌赋等内容,在文化表征上与现代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语言环境和书写环境造成的,习惯普通话和白话文的儿童,很难再回归到用毛笔写字、用文言文说话的程度。但相应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广泛地存在于此类典籍中,为了更有效地展开素养培育,就必须营造一个“相对地”国学氛围。例如,古色古香的走廊、笔墨书香的教室等。第二,打造国学生活。在日常中“之乎者也”的表达方式没有施展空间,隔断了“学以致用”的教育连接,可以营造儿童国学生活化的环境,让儿童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一定对象的情况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用古文言说话,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等,应用这种方式加以强化教育内容,将已经远去千年的传统生活“穿越”到现代来表现。

【参考文献】

[1]钟樱,周刚.培育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路径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04:79-81.

篇8

二、中国室内设计存在的理念

1.现代意识逐渐增强

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在室内设计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室内设计的环境比如光、色和形等多方面要求相互之间的匹配,从而能够创造有利于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在现代意识逐渐增强的状态下,人们往往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从而导致部分室内设计的环境具有现代化的气息,缺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意义。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目前中国的室内设计应当继续秉承传统文化,从而能够代表中国独有的思想理念,并且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在室内设计中以体现中国传统的风格、传统的文化精髓,加强建构传统元素和现代风格完美结合的新形式,创造出既有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又不背离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新模式。[2]而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最终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这就要求在设计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多的适应多种人群的需求,要结合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理需求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尤其是面对特殊人群的需求,要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方式进行划分,这是当今社会在室内设计上坚持的设计理念,从而才能够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以此增加室内空间的审美观点。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室内设计也应立脚于中国文化的根本,再其中吸取营养促进室内设计的丰富和多样性。[3]当今世界一直倡导绿色理念,坚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建筑的使用材料上,更多的商家和顾客选择绿色设施,这不仅能够对于的不可再生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为人们对人们对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观念也体现在室内设计的环境上,从而保障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三、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汉字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民族性。中国的汉字给室内的装饰设计带来了更丰富的题材。将汉字装饰通过合理的变化能够赋予其个性的形象,同时结合室内设计的环境给人以宏观的传统气息。比如在现代室内更多地采用是玻璃一是装饰材料的多样化。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许多新材料不断涌现出来。传锈蚀汉字装饰,这种效果与灯光技术相结合,除了能够使人感觉到创造高雅的室内环境外,还同时能够给人带来空灵、飘渺、轻巧等感觉,使人在生存环境中感觉到舒适。

2.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图案设计到多方面,无论是空间的形象设计还是室内的装饰,都能够体现传统图案带来的多样变化。在室内设计陈设的各种家具中,各种艺术品以及照明灯具等,除了采用雕刻、彩绘以及印刷外,还采用了拼贴等多种形式。中国的传统室内设计利用多样的图案,能够展现出和谐的文化内涵,这是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另外,传统窗饰在墙面的运用也能够采用古典的形式来象征符号从而展现出装饰的效果,使设计展现出对于室内设计的功能使用和理性的文化追求,从而以此满足不同群体人们的精神需求。

3.传统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的装饰色彩往往与时代潮流的发展相联系,室内设计的颜色不同对于人们产生的各种心理也不同。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继承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造型、装饰、陈设等等,在每个家庭的室内环境当中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元素,这些都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传统文化为内涵的空间设计,从而使得室内设计的发展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继承,继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4]在中国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忽视对于本国民族的传统色彩文化的研究,使得室内的设计显得苍白无力或者采用豪华的奢侈色彩,这与室内设计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差别。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发扬文化的色彩,能够吸收现代设计的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色彩以其特殊的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才能设计出更加和谐的室内空间。

篇9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包含道教、法家、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古代的曲、赋、诗、词、国画、对联等。家庭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可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的认识并且结合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入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基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的基础,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个人发展的摇篮,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家庭理应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对个人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及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的重视。《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过教育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不管从法律或是孩子的全方位发展来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这一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曾说,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就不能完成中国梦,中华民族能够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三、家庭对传统的文化的传承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长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最普遍的,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灌输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也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给子女的教育具有渗透性。这种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没办法比拟的。第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同时我们在无法自立生活时依赖家长的供给和照料。这种依赖使子女对父母和长辈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长辈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教育和影响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从有家庭就会有家庭教育。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这种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家庭教育是从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怎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好的部分又包括不好的部分,我们要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其好的那部分,也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价值内涵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只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而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些,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适应现实社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例如,当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到“三纲五常”,其实儒家的有很多思想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的。孔子关于人的德行方面讲仁、义,主张仁者爱人,具体到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这种观点和现在社会的各类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一样的。

2、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养成优秀的品德

我们是非常注重家庭教养的国家,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都能表现出这个人的家教。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在教人形成个体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教孩子怎么做人,这种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当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以后,要再想做出改变就很难了。所以,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要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孔子曾说过:“一个有学问修养的人,要修养身心,实现他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大体上要分成三个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这三个阶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孩子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之前,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管是对自身的思想状态还是对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不能为其带来负担。在孩子学习认字的时候充分的运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籍,选择孩子能够理解,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良好性格、良好家教的内容解释给他听,让小孩们在认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带有优秀传统的文化,接受它的熏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背诵一些简短的文字和优美的片段,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教育意义还能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他小时候学习到的这些知识随着他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会逐渐表露出来,形成孩子们特有的文化气质。

3、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家长的处世为人会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一般来说,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行下效”。当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家长要先亲力亲为做到这些,在子女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必大家很熟悉一则公益广告:孩子学习妈妈的行为,为妈妈洗脚。它就是要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毫无疑问的影响着其子女,一句“妈妈洗脚”不只是孩子的模仿,也象征着传统美德的传承。因此,在外来文化不断引进的现在,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新的内涵。只有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形象全面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全面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4、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既要坚持与时俱进,也要注意忠于原典

这两方面看起来貌似存在矛盾,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还是应该注重这两点的。有些经典的事例拿到现在的情况中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有些故事所承载的寓意受到质疑。比如孔融让梨,我们一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提出质疑,那么,我们不妨转变思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学会分享。相应的,有些成语、谚语的意思往往被歪曲理解,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摒弃这些错误的解释,从原典出发,正确引导。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以德报怨”,教育我们要有宽大的胸襟,对有负于我们的人也要施以恩德。其实,原文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如果要以德报怨,那我们拿什么来报德呢?其实孔子认为要“以直报怨”,就是用公平坦率、光明磊落的人格,正确对待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和有负于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的。我们的父母给我们教育和影响,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家庭和孩子,我们也会给我们的孩子教育和影响。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作者:杨雪松 单位:渤海大学学院

篇10

一、传统文化与养老模式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传统文化的涵义。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与养老相关的文化。

2、养老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养老文化,是以孝道为主要依托的传统的“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

3、养老模式的涵义。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参照着做的标准形式。因此,根据上面的有关定义,笔者认为,养老模式是指在一定宏观背景下,由各主体提供的内部存在一定规律的系统性养老方式的组合。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自己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等方式。

(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1、“孝”是养老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道德基础就是“以孝为本”,以“孝道”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在精神上要尊敬父母,有助于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营造融洽的气氛,建立和睦的家庭。

2、“尊老敬长”是养老文化的重要理念。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孝道观从家庭向社会的一种延续和蔓延,也是养老文化的一种重要理念。孔子及其继承者将子女对父母的孝从单层次的“养”。提升到“尊”与“敬”的高度,提高到了全方位的道德范本文由收集整理畴。孟子开辟了尊老敬老观念的先河,提倡将孝文化推至整个社会,呼吁人们不仅仅孝敬家中的老人,更应该孝敬全社会的老人,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树立了整个社会尊老敬老的道德理念。

3、崇老文化是养老文化的基础。

父子之间是一种反馈式的血缘关系。在传统生产方式的环境中,父母们既然养育了子女,那么老年父母接受子女的侍养,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子女们既然受恩于父母,那么侍养父母,遵从父母的意志,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父子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老则贵”和“唯父是从”观念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对养老模式选择的作用。

回顾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内容可以知道,传统社会中家庭养老占主导地位,同时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以家庭为纽带的崇老文化在两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

1、“孝”文化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1)在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孝文化直接影响到养老模式的选择。在《周礼》所列的中央政府管理及其职责中强调尊老孝亲,并把提倡“孝”视为带动引导规范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的纲领。

(2)在孝文化的约束下,父辈有义务养育子女,为其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作为一种回报,子女在父辈年老的时候要承担起赡养老年人的责任。这也正是先生所提出的“反馈模式”,子女和父母是一种双向交流、均衡互惠的代际交换模式。

2、“崇老文化”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崇老文化是由老年人的“老则贵”观念,子女们“唯父是从”观念和社会上“以老为尊”观念组成。崇老文化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侍养。

二、我国城市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在研究我国老年人选择哪种养老模式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我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我国老年人日数量多。(2)“未富先老”现象严重。(3)高龄化趋势显著,高龄人口越来越多。我国老龄化的特征决定了养老问题在现实中的突出地位,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不断上升,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受到一定的挑战。

(二)我国老年人口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三、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