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6:51: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诗教学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71-02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情趣,它通过凝练精美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广阔无限的意境和空间。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更可看出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和文学功底。可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情感和意境美,提高古诗教学水平。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量也较少,这极大地影响到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读古诗――教师逐句分析诗句意思――写出诗句意思――生背古诗、背诗意――抄写古诗――默写古诗。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开辟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优化朗读训练,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通过抓字眼,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活动。“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对于语文,尤其是对古诗词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诗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或道德观念。每教一首古诗词,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体味作者丰富深沉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执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引发学生理解作者背井离乡,经历了人世沧桑,终于叶落归根,但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凄凉无奈的思想感情。
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少小”至“老大”,岁月长久,期间有几多翘首,几多等待!但终于回来了,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尽头,这是何等欣喜!
师:“乡音无改”是自己乡情的真实流露,也是老大回乡,叶落归根的原因。但自己“鬓毛”已衰,青春已不再来,这是多么可悲啊!
师:下面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明故乡的民情风俗依旧,故乡人民好客热情依旧,但可惜彼此互不相识,形同陌路之人,更勾起自己的沧桑之感。
这些深沉的感情,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地体会和感受。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会古诗词表达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会诗词中创设的意境美是诗词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这也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的。领会作品中的意境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学生抓住构建意境的物象展开想象,实现意境的重现和重建。
例如在教张籍的《秋思》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见秋风、意万重、匆匆、又开封”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是什么引起诗人的思念?是秋风?秋风无形,何以能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秋风、柳条等是诗人寄托思乡的物体。在这首诗中,诗人见到的是什么?生纷纷回答:诗人见到的是落叶、是大雁南归。是啊,这落叶归根,大雁南归,不正是诗人的思绪的表达嘛!这“见秋风”足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意万重”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哪些呢?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诗人在思念谁,他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组相互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的深切思念。
“又开封”是指将信封再次打开?这只是个细节描写,通过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就是诗人,你可能又在想些什么?
通过诱发学生想象,领会古诗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字字珠玑,句句瑰宝,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知诗词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首先要求学生初步朗读,读准节奏。诗歌的朗诵有明显的音乐性质,无论新体诗、旧体诗,都要讲究节奏,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一。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其次要进行表情朗读,体会情感。这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读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其中“洛阳城里见秋风”这一句在朗读时,“见秋风”可以读轻一些,读得缓慢一些,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意万重”可读重一些,特别是“万”字,还可拉长声音,使人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但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说起。再次要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学生如能熟读成诵,那么诗词的语言将会是学生自己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运用整理,将诗词的语言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五、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都凝结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但有时不同的诗当中所凝结的感情和构建的意境有相似之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由此及彼,把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同点找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加深理解。我们不能每教一首诗就只局限于在这首诗中进行纵向剖析。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横向联系,将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性找出来,让学生在联想比较中加深印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正是“读”,自古以来一直享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小学古诗词教学更应“以读为本”。初读时,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不误字、不少字、不倒字,且要正确流利。自读后,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并开展伙伴之间的相互评议,以有效纠正并指导一些读错的字词。接着由教师先范读后领读,让小学生从声情并茂中获得熏陶,让他们的耳、脑、口、眼等在绘声绘色中得到协调性活动。在范读和领读环节,一定要注重诗词句的应有停顿和节奏,认真读出韵律和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和音律美。最后,引导学生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集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灵活变换中充分感受“读”的乐趣,并且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感悟诗词的意境。几番下来,每生朗读量应在20遍左右,他们越读越有兴致,越读越有滋味,绝大多数达到了熟读成背的地步。如此这般的古诗词朗读教学,扎扎实实、形质俱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
二、古诗词教学应当是“由意境到精华”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欲求精华,必由意境”。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必须借助相应的情境来完成,这对于心智发育稚嫩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比如,创设语言情境转入意境: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笔者采用了“起兴点拨法”。首先是猜谜语活动――“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以此激发学生对瀑布的兴趣;接着导读回忆《瀑布》,让学生受到语言情境的感染而进入瀑布的诗境;然后顺理成章地导入到李白的这一“瀑布”诗。再如,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一诗时,就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先后用过“到”“过”“入”“满”四个字,他都感觉不满意,后来在灵动之下终于寻得一个“绿”。笔者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学生,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引导全班对王安石为什么独宠“绿”字进行了讨论,作者不仅写出了“春来了”,而且把春天为江南岸披上绿装的这一动态过程写“活”了!在如此的语言情境中,学生们获得了美妙的意境,也汲取了诗中的“精华”。此外,我们还可引导学生通过“以图配诗”来感受意境,通过“想想漫游”来深入意境。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活跃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古诗词教学多讲求“朦朦胧胧才是美”
小学古诗词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是数量的积累,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很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因此,一定数量古诗词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有些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生活体验不断丰富,他们对于古诗词的体验和理解也会不断深刻。二是以情怡情,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几十首古诗词。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涵的人文情感、爱国情怀来流通浸润学生的心田。以情怡情。三是体会创作之精妙。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诗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从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歌。方能体会创作之精妙,感受其真正的魅力。
二、提高素质。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积累
人们常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古诗词教学更是这样。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和背景。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如果自己一知半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之作,只有了解到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才能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要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人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增强文化素养和古诗词的积累。
三、改进方法,努力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1 理解字词。加深理解。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知识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2 联系实际。把握诗意。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它的写作时代背景就是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闹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这样就让学生很直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宫廷对百姓的盘剥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可以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而且面对官府、朝廷的盘剥是多么的无奈,这也是诗人想要展现出来的东西。
3 揣摩意境,体验情感。学习古诗词应该透过文字,看到诗人内心蕴藏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复杂的古汉语翻译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奥哲理讲得浅显,把古诗词中的意境还原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始终隐藏的情感、哲理体会得更深入。例如在《别董大》中有名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位情深的挚友在如此荒凉的边塞难得一聚却又即将各奔一方时,自然容易伤感,但诗句中的情调却明朗健康,暗藏着对朋友的光明前途的企盼。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良好意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都是经过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是美的化身。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故事的学习就是教授学生怎样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可以达到通过想象再造美的目的。
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对古诗中的音乐美进行发现
诗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与音乐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了。有一句话形容诗音乐之间的关系特别贴切“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流动的歌”,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古诗中的这种音乐美与节奏美深深的蕴含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学教师为古诗进行的设计往往是通过阅读来对古诗中的美进行感受,通过对古诗的反复诵读去感受古诗中的美感。诵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首先进行示范,通过是示范使学生对语调和节奏进行掌握,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录音,让学生们在聆听中去感受古诗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读,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熟了,而且在无形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逐渐感受到古诗中的节奏美与音乐美,通过反复的诵读,这种对美的感觉还会迁移到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可以使学生交际活动中语言的感染力。
二、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词义的比较对古诗中的精确美进行体会
“字少意多”是古诗的特点之一,因为历代的使人都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大功夫,这样,古诗中就蕴含了独特的凝练美与精确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的《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就是诗人经过反复的锤炼最后才定下来用了“绿”字。一个“绿”字,使人们在对这首古诗进行诵读的时候,真切的感觉到了诗人用词的精炼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过”“入”“满”“到”等不同的字让学生与“绿”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的感觉到诗人“绿”字用的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中融了诗人的想象,人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会很巧妙的将诗人的想象和眼中的情境联系到一起。只是一个字的运用,用词之精炼,内涵之丰富,这就可以看出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古诗中用字的凝练美和精练美就会有了非常具体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会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学生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会在选字炼句上加以注意。
三、在古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奇观对古诗中的形象美进行感受
在古代,诗画是一家,在这两者之中存在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那就是都具有一种形象美,前者是视觉上的形象美,后者是表现上的形象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的第一首古诗《鹅》,在这首十八字的古诗中,大白鹅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只是四句诗就将鹅的声音、颜色、形态都生动的描绘出来了,通过颜色之间的对比以及形态之间的对比,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形象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形象美,就要使学生的视觉器官充分的调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对画中的形象美进行体会。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己的想象进行绘制,通过彩色诗意图的绘制,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很多古诗中还具有一定的音响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孟浩然的诗歌《春晓》,整篇古诗从听觉的角度对春声的美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通过对《春晓》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范围内的春色之美,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的活动,从股市教学中感受到了声音美。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向我们传达的就是一种意境,何为“意境”,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情与物,物与我的交融。比方说在小学语文《登鹳雀楼》的学习中,前两句对登楼远望的景色进行了描写,整个画面的景色非常壮阔,整篇古诗中都在洋溢着一种雄浑的意境美。在学习《江雪》时,整篇古诗描绘了江面上老渔翁江心垂钓的画面,从诗中透露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美。
对于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引导,1)反复诵读。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就会沉浸到古诗中的意境中,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想象随着诗人创造的意境驰骋奔腾。2)对学生的视觉感官进行调动,使古诗中的形象得到再现。小学生的年龄段对事物的感知还停留在形象的层面上,他们往往会对形象的反应比较敏感,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种特征,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充分的利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一些幻灯片进行教学。3)通过教学语言的运用为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领会古诗意境的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语言中运用生动的形象,对学生的听觉器官进行调动,使他们的想象得到激发,从而走进古诗的意境。4)课堂转移。因为课堂环境受到了时空的限制,往往会对学生们理解古诗的已经产生阻碍作用,所以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课堂转移,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五、在古诗教学中对诗人的情感进行体会,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古诗的人格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古诗作品都展现了诗人人格的高尚,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学生的精神也会受到陶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古诗的时代背景向学生们做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诗人的思想状况和生平有一定的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去学习古诗,通过诗句中塑造的形象感受诗人的真情实感,从而受到诗人人格美的感染。比方说,在小学语文《示儿》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一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形象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生的情感。
总结:
综上所述,古诗中语言的音乐美、精确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的人格美,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在古诗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的各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情境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把情境这个词进行修饰界定,将其定义为教学情境。一个“境”字,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像学校的卫生、绿化,教室的陈设与布置等,也包括教学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而从更加狭义的角度来说,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充分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一点,《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淮》中也有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也能帮助教师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加强诵读古典诗文讲求形式。从《诗经》最早定型为“四言诗”到唐初年的“格律诗”,历朝历代都对诗文的承转启合有形式上的要求,这就使得我们的古典诗文带有着一种规律和体制之美,新经验情境教学与中学古诗文教学刍议吉林师范大学宫汝航再加之汉文字本身的音韵特点,这使得古诗文读起来往往带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古人曰:“书读百变,其义自见”,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古诗文的这个特点,多去创设一些诵读情境,教师可以使用单人诵读,集体诵读,对战诵读等各种方法,并辅以音乐和视频等声光电手段,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以便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学生于诵读之中感悟文章,体会情感。
(2)利用好音乐和图像古典诗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作者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那么,给学生尽量营造一个和作者保持同步的场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心中所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何等美丽的景象,如果教师能够将其展现于学生的视野,那么“身临其境”的学生将能更好的感受到作者的情绪所在。音乐也是渲染情境的一种有力的手段,音乐是流动的画面,能快速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首《送别》如果配合上李白的《赠汪伦》是不是又会带来一种古今相通之感。当然,图像和音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尽管它在丰富课堂的生动性和灵动性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还是不可喧宾夺主,尤其是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尚处活泼好动阶段的中学生而言,不恰当的使用将使得教学效果减半。
目前,对古诗教学的把握是很多老师的“心病”,反映到老师们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时空的跨越。诗人生活的年代和学生所处的年代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空间隔,由此造成学生对古诗意境、诗人生活环境等一系列理解障碍。二是如何弥补情感断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古人实现共鸣,并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从而达到积极体验、合理感悟的目标。三是如何拉近表达上的差距。古诗往往用短短的几行字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思想。如何拉近古诗与白话文之间表达的差距也是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针对古诗教学中存在的这三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 读中悟
“读”是古诗教学的基础,要实现“读”的有效性,就要充分考虑古诗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从三方面来做:
1. 整体性读。古诗教学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整首诗非常重要。因为古诗的表达形式体现了言简意赅的特点,如果忽视了初读时的整体性,就会影响学生对古诗意境、内容以及诗人情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读的机会,避免过早地开始分析诗句,尽量为学生的“悟”提供必要的文字基础。这种整体性的“读”,也为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交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进一步弥补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断层提供了可能。
2. 多样化读。在读的形式上,教师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领读、评价纠正读等方式,多样化的“读”,能避免因为读的单调性而带来思维疲劳,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3. 重增量读。一堂课有效与否,朗读是否有增量或增量的多少已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设计“读”的各个环节时,要考虑引导学生采用何种读的形式来达到何种预设的目标。例如,引导学生从古诗语词本身的逻辑去读,目的是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整体读之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读,则是为了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 思中索
“读”能把学生带进诗里,但要实现与古人的对话,“思”才是关键。这里所说的“思”是精思,要求教师在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境或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关键处设计一些精妙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全国语文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张红萍老师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一段设计就很耐人寻味:
(学生在整体读的基础上,学习并感悟了诗的前两句之后。)
师:读着读着,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生1:长江两岸的景色。
生2:明月。
师:明月能让人想到什么?
生1:想到家人,一家人应该在一起。
生2:一个家就应该像明月这样圆。
师:明月当空,别人家是怎样的情形?
生1: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聊天。
师:而我呢?
生:离家在外,不能回去。
师:所以他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老师几个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思考,实现了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当学生在思考后出现多元理解时,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对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体验。
三、 境中会
教师为学生创设诗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换位成诗人,通过移情、体验、活动等方式领会诗人的内心。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就有一段巧妙的情境创设:
王老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1:我看见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思念亲人。
一、课堂案例及解读
案例片断1:
…… ……
师:诗人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大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杜甫)
师:通过查资料,你对诗人杜甫有了什么样的了解呢?谁来说一说?(指一名学生说)
师:是啊,诗人杜甫只活了58岁,但却给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绝句》(板书,齐读)。
师: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回到成都草堂时写下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
(课件展示画面和配乐朗诵)
师:欣赏完了感觉怎样?对,一个字:“美”。
师:王老师以前教过同学们几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家还能记得吗?
(生:①读;②查字典;③理解句子意思;④写写画画。)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自学这首诗好吗?自学时,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师:好,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我想听听你们是怎样读这首诗的。(生读)
…… ……
片段解读:新课程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聋校很多老师觉得学生已经是听力障碍了,思维水平明显滞后,不敢放手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片面的。聋生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片断2:
…… ……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还想问问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古诗,你们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生说第一句诗意)
师:你从诗中读到两个黄鹂,黄鹂在干什么?在什么地方鸣叫?(生答)
(可能有的学生会理解成“两个黄鹂在鸣叫翠柳”,此时,要引导学生看黄鹂在什么地方叫,从而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黄鹂会怎样鸣叫呢?(生:叽叽喳喳、欢快、唱歌)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的耳畔依稀听到了黄鹂欢快的鸣叫声,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欢快、微笑)
师指导学生读。
师:一开始,我们就从诗人的诗中看到了黄鹂,听到了悦耳的叫声,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色啊?(生:美)
师:太美了,让我们继续从诗中发现美吧,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行白鹭在蓝天上飞)
师:王老师注意到,他认为诗中“上”和“鸣”的用法一样,你们同意吗?我们先不要忙着纠正,老师请同学们用“上”来说说句子,可以吗?
(生说句子,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上青天”中的“上”和哪一个意思接近呢?(生:飞上)
师:两次展开你们的想象,白鹭会怎样飞呢?(生演示)
师:我们不仅听到了黄鹂悦耳的鸣叫,还欣赏到了白鹭自由地飞上蓝天,你们觉得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师领读。(生:个别读、小组读)
师:现在啊,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一首诗,还是一幅画。画面上有黄鹂、白鹭,还有什么呢?(生:西岭、雪)
师:怎样的雪?是一千年的雪吗?老师想问问你们,一年有几个秋季?那么,三秋、一千秋是实指吗?千秋雪的意思真的是一千年没有融化的积雪吗?(生,不是的,是很多很多年没有融化的积雪)
师:千秋雪,不是实指,那么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中,有没有相似的用法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点出“含”)这句诗中,老师还有“含”这一个词不能理解,谁能帮帮老师呢?老师想先请你们组词,好吗?(生说,师板书)
师:很好,我们再来想象一下,诗人是在哪里看到西岭上笼罩着皑皑积雪的?(生:在窗前)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窗含”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把“窗含西岭千秋雪”画出来吗?(两生画)
师:笼罩着皑皑积雪的西岭被嵌入窗框中了,感觉实在是太美了。(课件展示西岭雪的图片)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指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远远地,我们看到皑皑积雪的西岭,再把我们的视线拉回,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生:船)
师:去哪儿的船?“万里船”和“千秋雪”的用法怎样?(相同)就是驶向很远很远地方去的船,我们称它为“万里船”。这句诗的意思是:门前停泊着要到很远很远东吴去的船。(指导学生读)
师:透过窗子,我们看到西岭上的积雪,我们还看到门前停泊着的船只,感觉到一种很壮观的美,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细细体会一下。(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片段解读:在让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学定教,利用各种适合聋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品读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教师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精读诗句,和学生一起走进诗歌,亲身体验美妙的诗歌意境,深刻领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感悟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聋哑学生的思维具有局限性,有的教师自己讲得太多,或者在提问后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自己回答。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感悟、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探究,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绝句》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味。
2.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读感悟古诗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读感悟古诗。
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赏析水平、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古诗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更好的实现古诗教学目标。
1.由表及里,插上想象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们走向创造迈出的第一步,想象力就是发现、发明等等一切与创造活动有关的圆圈,如果没有想象力、创造就会变得太过苍白、要想善于创造就必须要做到善于想象。例如在小学古诗教材《锄禾》中的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如果教师们单纯的从表面意思来翻译的话,学生们很容易就会翻译成:有谁知道盘里的食物,每一粒米都包含这辛苦呢。这时候,教们就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们通过想象力,想象以下农民伯伯们辛勤劳作的场景,然后再进行翻译。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想到翻译应为“每一粒饭粒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想象把古诗字词之间的空白完整的填补。再比如,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中,前半句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们想象诗人“寒雨连江”的情景,让学生们体会寒雨凄凄的场面,朋友来送别友人时的凄凉和惆怅。讲解道下半句时,要通过“孤”字产生联想,一座孤山静静的矗立在那儿,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和友人分离之后孤单落寞的情感。学生们通过想象,能够很完整的将在芙蓉楼送别友人的画面重现出来,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诵读,感悟时代穿越
古诗是一门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可以让人们沉浸于此,但必须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前提。教师们在进行小学古诗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们是否能够对古诗有正确的理解。例如,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出塞》,诗人表达出希望战争早日平息,烟火早日熄灭,平民百姓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并将这个希望寄托在英勇善战的将军身上,只要将军在就有实现这个愿望的希望。但是作者却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出这些感情,学生们很难直接从字面理解出这些深层含义,因此教师们要帮助学生们准确的理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壮之感,有助于小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另外,教师们还要注意让学生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古诗的艺术美。古诗是由语言组成的,其特点就是简洁准确形象,因此教师们要最大程度的向学生们展现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们惊叹古诗的美妙之处。
例如,《登黄鹤楼》中“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字,就运用的十分巧妙,意义深远,若是用其他的词,如“再、又”等等,就不能表达出作者想要看的更远的愿望,这是古诗语言美的体现。除了语言美,古诗还有意境美,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在脑海中勾勒出古诗诗描绘的画面,在丰富的古诗情境中畅游,更全面的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是要从学生们自己的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情感美。古诗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充满了诗人情感的结晶,好的古诗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更能够让学生们进入那个古诗描绘的画面,增添自己的感彩,因此,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反复朗读,更好的领悟古诗情感。
(一)教师重视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农村小学有不少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现代文教学而轻视古诗文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也有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精心备课,只是要求背诵,有时为了赶进度,教学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此外,在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古诗文,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文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流程大多是这样的;一扫文字障碍,将生字读音、生词意思弄懂:二是串讲,把每句意思讲一遍,甚至把整首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三是熟读成诵,在老师引读、学生齐读或学生自由读后,让学生自己朗读直到会背;四是默写检验。或是整首诗(词)或部分或名句,后通过默写来检查其背诵效果。这是最为常见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也是最为有用的应试办法,但同时也是最为麻木不仁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兴趣不浓
目前,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对背诵、学习古诗文有一种厌恶的情绪,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实际的作用。许多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或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予以灌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词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文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古诗文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文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兴趣?
(四)教学评价不当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共同心态的真实写照。可如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词)句及意思为主,不仅考教材上的篇目,还考课标推荐的或是课外的篇目,这对师生来讲犹如大海捞针。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古诗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同志曾指出:“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昧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更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文的新思路。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许多古诗词,教师若不借助资料、工具书,好好钻研,还无法理解意思,体会情感,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认识,才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产生对知识、人生、社会、教学的深刻体验,课堂教学的语言也才会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必须确立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练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科学、灵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巧设问题,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巧设问题情景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用多媒体,有效激活学生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
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我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我又演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3 教学生活化,努力保持学生兴趣。
古诗文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及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但是,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另外,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略显单调。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形式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文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境。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或者能体会到春天感觉的地方,在那种地方讲解诗句,朗读诗句,会让学生感觉别有一番风味,也会增加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兴趣。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小学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学绘画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古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一看到古诗就头晕眼花,全然提不起兴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对于提升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积极影响,是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质量的研究,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那么,究竟有哪些策略能有效提升古诗教学质量呢?
一、融合现代教育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能不能玩转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等新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一教学形势,小学语文古诗课堂非常有必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声、光、色、形等技术优势,有助于唤醒学生多感官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几幅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图片,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学生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江南好》这三首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这样再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就容易得多。
二、融合美术课程理念
古诗词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含蓄性和精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古诗词独有的意境美特点。“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意境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对象之一,纵观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古诗词,无一不体现了意境美这一重要特征:《静夜思》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之境;《春晓》当中描绘静谧的雨夜,沙沙声响下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村居》营造的一幅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而安适的田园之境等等,都以最简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古诗意境之美。
只有真正领略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歌文化的精髓,实现语文学科审美的教育目标。开展小学古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美术课程,鼓励学生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用笔绘制出来,提高对意境美的认识。
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所见》时,笔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有限,一味采取填式教学,恐怕无法促使他们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于是笔者便要求他们用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欣赏这首古诗的感受。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正是想象力丰富,表达欲望强烈的时期,一听要画画,一个个都拿出画笔,认真思考起来。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牧童放牛图,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夏蝉鸣叫图,还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夏日秀景图……每个人都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解释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看法,意境美这一教学目标不知不觉间有效达成。
三、融合经典故事元素
针对“你为什么害怕学古诗”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答案集中表现为:古诗没意思,没有故事书好看,还特别难懂,不想学,不愿意学。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学生不喜欢听故事,用典是古诗词重要的文学特征之一,教师应当尝试从古诗中的故事这一角度进行切入,融合故事元素实施古诗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语文知识。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乞巧》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讲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时,教师可以插入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李商隐《嫦娥》这首古诗过程中,讲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两句时,可以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除了诗歌当中涉及的典故之外,教师还可以从作者入手,挖掘古诗创作背后的人物轶事,带领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课《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杨万里的生平做一简单介绍,例如以杨万里与诚斋这一事迹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顺利开展教学。
没有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将故事与古诗教学相互结合,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古诗当中的故事元素,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教育形势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除了本文提到的这三种教学策略之外,还有很多新型的教学理论。教师必须革新语文教学理念,紧跟新课改潮流,汲取他人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促使古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