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投资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比特币的投资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比特币的投资价值

篇1

一、序言

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赖于特定的中央发行机构,使用遍布整个P2P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记录货币的交易,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比特币网络通过“挖矿”来生成新的比特币。所谓“挖矿”实质上是用计算机解决一项复杂的数学问题,随后比特币网络会新生成一定量的比特币作为赏金,奖励获得答案的人。根据其设计原理,比特币的总量会持续增长,直至100多年后达到2100万的那一天。但比特币货币总量后期增长的速度会非常缓慢。事实上,87.5%的比特币都将在头12年内被“挖”出来。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比特币狂热

首先,比特币的生产过程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电脑运算,即“挖矿”来完成,“挖矿”过程和比特币特有的保密机制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来说,其产生机制具有较高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且,比特币的第三方监管缺失,造成其交易过程中的信用完全来自发明者对其安全性的设计和保证。

其次,比特币不能代表现实世界的货币进行流通,其投机需要依靠特定的网站或公司进行兑现来产生现实价值。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纽带十分脆弱,而且,投资者自身无法设身于无政府的自由世界中,要使比特币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就必须进行兑换。而比特币的炒作机制中,将比特币不断推高的正是人们对于其现实价值兑换能力的预期。各国政府对于比特币的态度暧昧,加之比特币地下运作系统的盘根错节,导致比特币成为了投机者追捧的“黄金”。

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比特币不受国家认可,需要与全世界投资者交易,受到我国国情和政体等的限制,比特币交易的国内路径可谓讳莫如深,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更是连基本常识普及都很难,信息的不及时性和闭塞会给中国投资者带来较高的风险和中间损益,而炒作者正是利用其自身信息优势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不对称性来推高炒作热情,夸大投资的预期收益能力。

三、政府干预与比特币投机行为

比特币的设计之初,时将其游离于政府和其他机构监管之外的,是将交易双方直接连接的一种过程,其安全是依靠自身的完美加密功能和松散的用户连结来保障的。这种无政府主义能够为货币的流通提供较大的发展和衍生空间,其自由发展蔓延的速度不受政治、宗教、汇率等的影响,是虚拟世界中完美的流通形式,完全符合虚拟世界无明显界限的自由性。然而,一旦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接轨,比特币的安全性就备受考量。首先,由于虚拟货币能够作为现实货币产生交换价值,便很容易导致犯罪的产生,而货币的持有者对于自身的保障能力是很弱的,此时,没有国家、政府和法律等等的保障和约束,利益很难得到维护。其次,由于比特币线下兑换的业务并没有与银行等具有较高信誉和较强资本保障的部门挂钩,各国对于比特币的态度也十分暧昧,比特币兑换市场仅有短短的几年时间,目前并无官方交易平台,比特币的交易平台和交易网络不同,交易平台类似于一个集中的大目标,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标靶,而交易网络较为分散,攻击范围过大,收益很难保证,因此,比特币作为价值承载单位而进行交易和兑换,其原本的安全保障功能荡然无存。

由于比特币是一种有竭资源,如果将其作为货币流通,那么将造成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因为,不可否认经济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进步等等因素不断的积累和膨胀,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如果比例不变,那么货币的总量将不断增长,而比特币的总量一定,则器具有明显的通货紧缩特性。如果发生通货紧缩,人们会习惯性的推迟消费,因为明天总能够以相同数量的货币购买到更多的服务或产品,这样,就会造成无法以需求刺激增长,进而造成经济状况的恶化。如果任由比特币进入流通,并取代传统货币,后果将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比特币如果进入流通领域,势必会受到政府的监管和调控。

那么,比特币能否作为贮藏保值品呢?比特币最初的设计是自由流通,当它成为投资产品而被囤积时,就失去了流通的功能,货币因其流通属性而产生的价值就不存在了。比特币与黄金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比特币虽然是有竭资源,但其代表的劳动并不能有效衡量,而黄金则具有较为稳定的成本。现阶段投资者对比特币的贮藏,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在某一时刻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而获得利润,因此,比特币的价值被不断推高,是出于投资市场的预期收益。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庞氏骗局,即后来的投资者付出的投资价值是用来弥补先期投资者所付出的的价值。这样接力下去,终将出现崩盘状况,最后一位投资者实际上是弥补了先期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与增值期望。所以,比特币如果不能标准地衡量出其价值,而仅仅是作为金融产品进行投资,是无法像黄金那样具有抗风险能力的。

四、中国投资者应当如何看待“比特币”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发达程度不及发达国家,从而造成了地下炒作以及暗庄等灰色投资的狂热。政府疏导不利,监管不到位,人民资本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迫切,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然而,非法金融活动无异于刀尖上的舞蹈,不仅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还有可能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夜暴富”的高昂收益背后,是巨大的风险,投资者往往仅看到收益而忽略了风险,这是造成投机行为和盲目炒作的重要原因,因此,投资者需时刻保持冷静,凡是更要看清其两面性,不憧憬“一夜暴富”,真正做到科学理财。

对于“比特币”一类的新生投资产品,不能盲目跟风,而是应当充分了解,多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冷静思考后再做出投资决策。投资不能抱着侥幸心理,不要期待下一个接棒者带来的高额收益,就可避免成为投机游戏的最后一个接棒者。(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篇2

由于之前开公关公司养成的习惯,杨卓每日都在浏览新闻,他设置了关键词来抓取自己关注的内容。来到Asicme后,关键词就剩下两个:Asicme、比特币。6月28日,对于杨卓来说,是他的幸运时间。这一天,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获得了FinCEN(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处)颁发的货币服务事务许可。这意味着,比特币被美国政府作为合法货币对待。

看到这条新闻时,他挥了挥拳头,大喊一声“牛逼”,差点打翻手边的可乐,毁了可乐旁那台售价30万人民币同时极难买到的“南瓜张”出品的Avalon挖矿机。

3个月前的3月18日,FinCEN曾签发了一张指导意见。这份编号Fin-2013-G001的文件名为《有关个人持有、交换、使用虚拟货币的规定》,第一次厘清了虚拟货币的法律边界,为未来界定比特币提供了现实基础。

但当杨卓挥舞手臂时,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即使是随时开着网页刷Reddt(美国最火热的新闻聚合社区)的同事Kim,也还没有覆盖到这条信息。

“发生什么了?”Kim问道。Kim来自美国,是在中国第一个用比特币完成线下交易的人,因此还上了中央电视台。交易的地点在北京中关村的3W咖啡,他当时身上没带人民币,所以贸然一试,提出用比特币兑换一杯咖啡,未想一试成名。

如同播报二战这种重要消息一般,杨卓看着Kim,大声说:“你们政府承认比特币是合法货币了。”不到10平方米却塞入十来个人的办公室寂静了几秒,转瞬一片沸腾。

论文引发的社会实验

简单来说,比特币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产生的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是网络虚拟货币的一种。与基于央行的传统货币不同,它诞生于一个署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人物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2008年10月31日,这篇论文出现在网络上,10天后,全球最大开源软件开发平台上出现了一个叫Bitcoin的项目,它被命名为比特币。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行了史上最初的50个比特币,同时整个系统网络开始运行。一年后,在比特币论坛的用户群自发交易中,产生了第一个比特币公允汇率。该交易是一名用户发送10000比特币,购买了一个披萨饼。

而中本聪其人则一直是一个传说,至今仍然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在比特币有了雏形之后,他便从此消失--有人调侃他“穿越而来”,也有人猜测他是某个大公司团队的化名。

总而言之,如果读完整篇论文,你就会发现它就是一场带有理想主义气息的、基于数学和密码学的社会实验。在论文中,中本聪这样写道:“我们非常需要这样一种电子支付系统,它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基于信用,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能够直接进行支付,从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参与。”

通俗点说,比特币在现实世界里相当于一种计算能力或者“算法”。

为了保证这套货币体系的透明和可控,中本聪设计了一套叫做SHA-256的算法。从50个初始的比特币开始,每一笔交易都会被要求在全球范围的钱包中记录才能被承认,而新的比特币增量则全部来自记录交易信息的“挖矿机”--系统会自动筛选出每个时段信息计算能力最优秀的“挖矿机”,并奖励比特币。

买卖自动在比特币的系统里延伸,为了得到更多的比特币,“挖矿机”会争相处理交易数据,第一个处理难题的“挖矿机”得到了50个比特币奖赏,然后相关买卖数据的区域加入到整个链条。随着“挖矿机”数量添加,每个交易数据的处理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使每个买卖区的比特币生产率保持约在10分钟一枚。此外,每到达21万个区域,奖赏就折半,从50比特币减到25,再从25到12.5,一直继续下去。这样到2140年,比特币将到达预估的2100万枚上限。

这理论上确保了任何人、机构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币的货币总量,或者制造通货膨胀。

比特币带来的新世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比特币的流行使得它的汇率直线上升。2012年11月,比特币的历史最高汇率仅为33美元,但在今年4月份比特币汇率直线冲到266美元。而且,目前拥有比特币的人数仅有数十万人,和10亿互联网的用户基数相比,其增长空间很大,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比特币持有者信心很强的重要原因,也是众多人持重币将此作为投机机会的原因。

美国FinCEN对Mt.Gox的承认,让比特币在信息科技最发达的美国有了合法流通的基础。此前,政府迟迟不给出判断,使用比特币的违法风险让很多交易无法进行。但现在,支持比特币的交易正在持续增加,比如你可以用比特币买ZARA--在一个叫做Bitfash的时装购物网站。而随着电子钱包移动化,使用手机交易比特币也更加便捷,这将是比特币步入人们生活的另一个利好因素。

中国的比特币玩家们

尽管多数比特币爱好者和先行者都出自美国,但中国正在成为重要的比特币用户中心。

软件下载与储存网站SourceForge定期各国下载量方面的信息。2012年,从比特币钱包下载量来看,中国排在第6名或第7名,下载量不足28000次。2013年,情况开始转变,2013年5月,中国下载量达84000次,排名第一,甚至超过了美国。

2013年4月,海盗湾,EZTV,宣布接受比特币捐款中国四川省雅安地震后,公募基金壹基金宣布接受比特币作为地震捐款。比特币在中国迅速从默默无闻变得炙手可热。而Asicme团队,就是一家今年5月刚成立的国内“挖矿机”公司。

Asicme在公司成立到现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营业额超过了2000万元,每天预订机器的现金或比特币加起来差不多60万左右。此时他们的机器还没有量产,要到9月份才能发货,预订者甚至连真机都没见过便大胆投入。这种快速发展从侧面说明,当矿机的渠道霸权被打破,将用户门槛降至最低时产生的连锁反应有多大。

投机与风险

即使关系到自己的利润,但杨曜睿依旧坚持在网站上用红字写下:“比特币矿业风险巨大,请自行判断,谨慎投资。”

而他自己为Asicme做的一些布局,也是尽管拉长战线以分散风险。他们不止销售挖矿机,还提供挖矿机的托管运营。因为矿机一天24小时开启,会产生噪音,也对网络和电力的稳定有极高要求。收费方式是用户上缴8%的计算能力。

如果你不想买挖矿机,还可以直接购买计算能力。这在比特币界叫做矿池,有点类似云服务器的意味。Asicme提供了数千GH(千兆次哈希值运算)的计算能力供购买,平均价格比买挖矿机要高,1GH/s价格为798元。这两项定制化服务将大大降低普通人进来挖矿的门槛,租赁计算能力则可以吸引更多的小散户进入。

他们还制作了交易比特币的App,用来存款、转账。“我们不排除自己发展成比特币界的支付宝。”杨卓不掩饰他们的野心。而面对比特币兑换法币汇率的起伏,杨曜睿看得很开:“如果看好它就长期持有。总之Asicme现在正一直大量买入比特币。”

这一系列布局,还有对比特币的态度,事实上都基于杨曜睿个人的判断:他崇尚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认为比特币是一场货币的革命。虽然现在有风险和泡沫,但放在长期去看,其具备投资价值,“这不代表比特币是外界批评的庞氏骗局”。

但全网计算能力的快速增加,的确将导致收益缩水。目前几乎整个行业的挖矿者都是购买的“期货矿机”,是以收到机器那天的收益开始算,挖矿类似于一场赌博。

不过杨曜睿对未来充满信心:“当越来越多的人持有并使用比特币,而不是炒比特币时,它的价值将会以一个更合理的方式释放。未来存在这样一个情况:即使挖矿收益降低,但单个比特币的价值上升,抵消掉收益降低这一部分。”所以他建议,如果买家不那么着急从中获利,不如长期持有机器,等到收益低于电费、网费时再卖掉。

尽管充满憧憬,他们也很清楚现在的压力,即来自主流群体和政府的认可。他们十分担心这种虚拟货币会在襁褓中被政府扼杀--这意味着这一切布局都打了水漂,还不如匿名捞一把就走。所以当FinCen批准Mt.Gox时,他们的激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假如这个货币在全球范围流通,每个人都持有,且将之作为法币去使用,那么2100万个比特币的价值事实上是等于全球生产总值。它价值的涨和跌与中央银行无关,也就彻底断绝了一些政府的央行利用货币发行套取民利的行为。”在著名的比特币论坛中,一个用户写下了如上的话。

“或许代替法币的不是比特币,但未来肯定会出现一个更加优秀的虚拟货币币种。这是一场变革,而我们就处在变革的潮流中,想想都很兴奋。”杨曜睿如是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杨卓为化名)

什么是比特币交易

比特币钱包以一个地址的形态出现。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个钱包,这些钱包由比特币客户端生成。每笔比特币交易都需要一个见证人,也就是全球所有比特币持有者,担保交易发生过。

以一笔A向B付款的交易为例。A在发起这笔交易的时候,必须把签过名的交易单尽量地广播到P2P网络上,最终会让每个节点都知道这件事。B从P2P 网络上不断地收到别人的确认信息。当它收到足够多的确认信息后,就认为A的确发出了这条交易单。到此交易完成,这就也就意味着,B收到的钱是合法的、可以自由使用的。

本质上,比特币的终端网络并没有记录每一块钱属于谁,它记录的是从诞生起到当前的每一笔交易,并推算出每个账户里有多少钱,所以交易量和个人隐私在这里得到了统一:你并不知道我是否为某个钱包的所有者,你只知道某个钱包里交易了多少比特币。交易是透明的,但是钱包是匿名的。

什么是挖矿

篇3

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对苹果公司的未来做出板上钉钉的判断,但从乔布斯去世后这一年多来苹果公司的股价走势和新品开发力度来看,苹果公司的确在走下坡路。以三星为代表的竞争对手们正在大跨步地赶超上来,在手机市场和平板电脑市场瓜分着越来越多原本属于苹果的市场。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企业增长模式,使得巴菲特无法预测自己对其的投资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因此巴菲特只能敬而远之。

疯狂的过山车游戏

与尚能通过经营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苹果公司相比,黄金和比特币在巴菲特眼里就更不值一提了。巴菲特表示:“我一两年前就写过黄金的事情,自那时起,黄金既没生财,也没怎样。它就坐在那里,而你希望有人能付更多钱买它。”他说,不管金价跌至每盎司1000美元,还是每盎司800美元,他都不会购买,“它从未勾起我的兴趣”。巴菲特举例说,196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为每股15美元,每盎司黄金价格为35美元,两者仅相差一倍多,但如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达每股16.29万美元,但黄金却只有每盎司1000多美元。

可见在巴菲特看来,黄金就像个“不下蛋的母鸡”,在信用货币时代,黄金早已失去了货币交易功能,那些鼓吹买黄金抗通胀的人只是期望将来有人出更高价格从他手里买走黄金,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心理。在这个市场中,金价随时都有暴跌的可能――无论金价上涨还是下跌,都受不可预测的市场投机心理的影响。

无独有偶,比特币作为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产生的电子货币,它的投资价值也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只以计算机数据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中,没有发行中心和管理者,你很难评价它的真实价值中枢究竟在哪里。事实上,比特币的价格暴涨、暴跌,最低时一个仅仅1美分,可最高时竟然有人花200多美元求购。导致比特币兑换现金的价格如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这种同样由投机导致的不确定性同样是巴菲特所厌恶的。

中国经济面临挑战

事实上,在巴菲特看来,投资的本质就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努力捕捉那些可以确定创造可观的财富和价值的公司,并通过长期持有,使其内在价值得以彰显。巴菲特把中国市场和苹果公司、黄金和比特币相提并论,一方面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远不及美国,特别容易被爆炒而形成暴涨不跌。记得2007年10月时巴菲特曾表示,中国股市近两年已上涨近5倍,投资者对于现阶段中国A股的火爆现象应该格外谨慎。“中国股市表现非常强劲,当有这么多人愈来愈醉心炒股,他们应注意是用什么价钱去购买,而不应兴奋过度,因为不同国家的股市总有一天会走到极端,就像美国高科技热潮”。在此前,巴菲特已卖出了手中的中石油股票,此举在当时被国内许多投资者嗤笑为“廉颇老矣”。然而事后证明,当时那些高呼“沪指看涨一万点”而在48元高位勇敢买入中石油的股民们,在5年多后的今天,面对的却是只剩下8元的中石油。

巴菲特不看好中国市场,更深层次的提醒在于: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现在转型发展已是当务之急。“股神”的这种担忧和回避,再一次为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如果未来几年内,“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依然无法从口号变成现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实现中国梦从鼓励创新始

篇4

提高传统金融业务的效率

网络技术对于金融业务的影响开始得很早,包括数据信息化管理、网上银行、银联卡支付等等,而这些影响主要是由金融机构进行推动的。2013年以来,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金融,不仅积极参与到金融业务中去,甚至还直接开展了原属金融机构的业务,但由于自身“金融实力”受限,互联网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所做的事,都只是在帮助传统金融进行技术革新,从而产生效率上的提升。

1. 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指的是传统的银行通过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因为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新兴业务。目前,网络银行在功能上几乎已经能覆盖线下银行的基本业务,网络银行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投资理财等都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完成。

但是,即使网络银行功能强大,至今为止以银行为主导的网络银行也还没能完全摆脱线下的掣肘。例如,贷款和银行开户必须要面签,客户必须携带有效证件原件等到银行进行面谈和签字,这对于越来越习惯网上完成一切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显得有些不方便了。而且在其他方面的用户体验上,诸如付款流程、登陆环节、问题反馈服务,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建立与优化等等都还有待提升。

2014年9月29日,全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宣布获得牌照,被批准筹建,其中就有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特别是“阿里银行”,在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的金融链条光环下,尤其引人注目。如果“阿里银行”如介绍中所说,采用全网络化营运的方式,将对现有的网络银行造成较大的冲击。

网络银行的出现为我们免去了频繁往返银行的麻烦。但如今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网络银行正面临新业务、新需求的挑战。不仅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网络银行也正在快速变革,原来的银行业务正在被更加细致的分割,支付、存款、贷款、转账等功能正在被一个个APP进行整合,未来的网络银行,必然会更加轻量、快速和便捷。

2.第三方支付

当支付需求在互联网上被培育为一个金融爆点时,第三方支付就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目前的第三方支付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连连支付等侧重线上,并与电子商务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业;二是银联商务、拉卡拉这样侧重线下商户和终端的铺设。

对于银行开展的网上电子支付业务来说,第三方支付扮演了排头兵冲锋陷阵的角色,广泛地开拓了市场,培养了用户习惯,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支付的方方面面,扩大了银行支付业务的范围,也满足了人们纷繁复杂的支付需要。

然而,支付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单个环节。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许多第三方支付公司意识到,借助支付的连接,第三方支付也可以发展更广阔的市场。以支付宝为例,凭借电子商务庞大的交易量,支付宝经过几年的磨砺成为了第三方支付市场中颇具分量的巨头。可是当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成为一个基础之后,支付宝累积的大规模用户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资源,这个资源可以用做与银行等结算终端的谈判砝码,也可以用作如货币基金等新业务的基础。再如拉卡拉,绕开了支付宝快捷支付的额度限制和银联商务的用户体验问题,开发出了手机读卡器等产品,为无数线下商家、小商户和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拉卡拉也累积了庞大的线下商家流水数据,只要未来有机会,这些数据都将成为金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在支付环节上正在凭借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多样化,第三方支付仅仅是个开始。

3.基金

互联网与基金的碰撞,最炫目的一朵火花就是“宝宝理财”。以互联网公司和基金公司跨界合作实现的互联网式基金理财玩法,狠狠地给大家普及了一把基金理财的知识。互联网在此处不仅大大展现了其减少中间环节的能力,同时也显示出极大的创新能力。互联网式的基金理财,不仅满足了人们闲置资金的理财需求,同时还降低了基金投资的门槛,申购赎回甚至在互联网到来以后普遍达到了T+0。互联网企业所具有的技术能力不仅完成了基金“上网”和“上移动互联网”的任务,同时也在基金理财领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互联网式的营销,带来了一股基金理财的热潮,甚至是基金理财的创新热潮。互联网这种“制造热潮”的能力,或许才是各个金融领域迫不及待想要触网的原因。

除了基金理财,互联网还为传统的基金带来了基金电商。近两年来,基金电商开始低调地崛起。源于第三方基金销售资格的牌照红利,基金电商在模式上并不能算有太大创新。依靠互联网售卖基金产品,从本质上与通过电话售卖产品并无太大差别。互联网为基金买卖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大数据运用的可能,但互联网不是万灵丹,基金的买卖终究还是要回归到基金产品本身。在银行、券商渠道卖不出去的基金产品,在互联网上也不会卖得好。

进入2014年,“宝宝理财”逐渐在收益率上回归理性,属于余额宝的基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但基金与互联网的结合还在继续。简单的基金理财应用、工具都在寻找更多的服务切入点,互联网思维为基金领域已经带来过颠覆性的辉煌战果,相信未来互联网与基金的结合还会更多。

4.保险

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传统保险的买卖流程,二是创新传统保险的内容。

保险行业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人身和财产两个方面,且需要遵循大数法则,所以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最开始发生在渠道上。与大多数行业和领域相似,保险业最初的触网就是保险公司把部分产品搬到互联网上进行售卖,依靠互联网完成询价、定价、承保、写保单、保单信息查询、保全变更、续期交费、理赔和给付等等整个流程的工作,以此提高效率,节省人工。当然,时至今日很多保险售卖的过程已经简化到了“一键购买”,推销方式也不再有烦人的电话骚扰,而是变得更加精准和柔和。这是技术手段的提升和互联网开放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互联网与保险行业的融合逐渐加深,产生了很多互联网保险,即基于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保险内容。例如基于网络购物提供的险种、线上旅游的险种、针对手机损毁或数据丢失开发的险种等等,这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新生的保险市场。

目前,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还只能算是刚刚开始,在线售卖的保险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绝大多数是短期的意外险、车险和万能险,因为这些险种的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售卖过程也相对简单,比较适合在线销售。而复杂的寿险产品大众还是比较愿意选择线下服务。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保险需求产生。所以,未来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将是两条腿走路――一边要努力挖掘互联网中的新生保险需求,一边则需要不断提升保险产品的购买体验。

5.证券

其实证券与互联网的结合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典型的网络证券产品主要有两类:以炒股软件为代表的证券网络交易,和以雪球网、东方财富为代表的证券信息服务。互联网和证券的结合主要是操控和信息两个方面。

2000年证监会颁布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只有券商才有资格从事网上证券委托业务,互联网企业只能在信息层面徘徊。2014年2月20日,国金证券与腾讯战略合作之后,推出了证券行业首个互联网证券服务产品――佣金宝。通过佣金宝,投资者可以通过个人电脑终端及手机终端进行开户、实时行情查询和交易,同时佣金宝还提供行业资讯。佣金宝的出现是券商与互联网企业的首次深度合作,在产品上比较成功地继承了券商的专业水准和互联网的用户把控能力,并在同一款互联产品中为投资者实现了操控和信息的聚合。在佣金宝之后,传统券商一度被迫面临“零佣金”的改革呼声。

2014年4月4日,证券业协会同意了6家证券公司进行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4月11日,证监会公开表示支持证券经营机构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业务。证券行业正在积极与互联网展开深层的合作和尝试。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

改变传统金融业务的交易结构

若只是提升效率,对于传统的金融业还难言冲击,毕竟效率提升的大部分话语权和主动权仍然牢牢地握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手中。P2P、电商小贷和众筹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了传统的金融机构,改变了借贷与风投原本的交易结构,属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改变传统业务交易结构的范畴。

6.P2P与电商小贷

P2P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褒贬不一的争议,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P2P确实开创性地进行了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个人、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在传统的金融业中长期存在着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传统的金融机构并不重视,或者说并没有解决好,这就给了P2P崛起的机会。另一个方面,逐渐形成巨头的电商行业,已经具备了自己体系内的风控能力和金融环境,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唯品会纷纷开展小贷业务,抛弃了传统的借贷模式,自己建立了借贷标准和流程,甚至利用大数据开始尝试自建信用体系。

众所周知,传统的借贷业务主要依靠银行进行,而银行开展的是一种间接的借贷模式,借贷双方对资金的流向都不知情。但是在P2P模式中,信息通过互联网达到了透明,投资者和借贷者被拉到了一起,可以自由地相互选择,还可以自定义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加上线上操作只需要动动鼠标,仅在用户体验上就胜了银行一筹。而电商小贷对于广大的中小卖家来说,再也不用发愁资产、抵押和信用的问题了,长期在电商平台积累的信誉和数据即可生成信用,免去了银行申请和面签的麻烦,从两个月的严苛审查变成5秒钟的快速放款。P2P和电商小贷都已经是全新且自成体系的借贷结构了,即使脱离了银行,这个体系仍然可以运转。从整个交易链条上看,P2P与电商小贷,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借贷结构。

当然,新兴的P2P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资金的正确处置、风控团队的成长、用户习惯的培养、监管机制的建立等等都还处在摸索期。而电商小贷在规模和业务上也还局限于单个电商的体系中,但毫无疑问,P2P与电商小贷这两种新的借贷形式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7.众筹

众筹是一个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创造出来的全新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集资、风投,又有团购、预购和公益,是一种创新的金融形式。

在众筹的众多内涵中,公益、团购和预购等形式的众筹对原本的模式并不存在颠覆性的改变,而众筹与金融结合得比较紧密的部分在于风投。众筹的项目中,比较风生水起的一个领域是创业项目的融资。对于大多数初创企业来说,传统的融资一般要经过银行、风险投资机构或是个人投资者,但在众筹模式中,某个初创企业或项目的投资人可以是很多人,发起者只需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回报投资人即可,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反复的审核环节。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众筹既能满足小额投资的需求,又有着分散风险的优势,是个不错的投资方式。

互联网颠覆传统金融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有三个层次,而真正进入第三个层次――互联网颠覆金融的,只有比特币做到了一部分。

8.比特币

比特币是一种完全寄托于互联网的电子货币,没有发行机构、不受人为控制,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不存在地区差异。比特币出现以后,对于完全公平、透明、全球化的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设想似乎已经实现了第一步。当然,就目前的情况看,比特币还只拥有一定的投资价值,由于不具备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要颠覆金融恐怕为时尚早,所以比特币仅颠覆了传统金融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元素――货币,正在被互联网进行改造。

篇5

将杠杆基金的机制运用到债券基金上,无疑是个新的尝试。继2008年底发行成功第一只封闭式债基富国天丰后,富国基金在债券创新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即将推出的富国汇利分级债基,在分享封闭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令风险收益更加优化的分级设计,投资者可以将其看作是封闭式债基富国天丰的升级版。

据富国基金人士介绍,汇利分级基金将在封闭设计中进一步引入分级机制。其封闭期为3年,合同生效后,将自动按7:3的比例分离成低风险、高风险两类份额,并在深交所上市交易。就分级的形式而言,有些类似于此前已经上市交易的同庆分级基金(该基金分成比例为2:8)。目前,国内带有分级杠杆的基金产品共有7只,但无一为债券型基金。

与富国天丰一样,在封闭期内,它可以上市交易,并且不需因流动性风险而牺牲收益。当看好市场时,还可以进行适度的杠杆操作来扩大收益。

“与传统分级基金主要提供一个杠杆博弈机会的出发点不同,富国汇利基金分级首先考虑的是分离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我们希望通过产品结构设计,将信用风险转移给那些愿意获取高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投资者。”富国基金产品与营销策划部总经理黄晟表示。

设计富国汇利的最初动因,是希望通过分级,分离信用风险。比如,稳健类份额将优先获得较少的收益,同时承担较低的风险。它的年化收益水平,可以比照3年期的AAA级信用产品。对于无法参与银行间交易的普通投资人来说,很难在交易所市场上购买到优质的3年期AAA级信用产品。稳健份额将为这类投资人,提供选择的机会。而进取型的债券份额,将承担整个投资组合的主要风险,在满足稳健类份额的收益之后,这类份额有望博取更高的收益。

单一行业:还看医药

在国外盛行已久的单一行业基金,近日也正式破冰,首只医药行业基金汇添富医药保健股票基金即将正式发行。以行业为基础的细分化投资,从此正式开启。

医药行业,是近一年多来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医保改革都是医药行业爆发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民众对于健康的关注日益上升,医药保健行业面临巨大增长空间。

自2008年11月至今,医药板块占沪深市值比重从不到1.5%提高到了3.83%,已成为重要行业板块,未来医药板块成为大市值板块的趋势也已经确立。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市值医药股正在高速成长为大市值医药企业。2005年以来,实现10倍以上市值增长的医药上市公司有11家,实现5倍以上市值增长的医药上市公司有35家。

该基金经理助理周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数据来看,医药行业的增速应该达到GDP增速的2倍左右。

周睿认为,从细分行业来看,生物制药、中成药以及医疗器械都相当看好,但主要还是采取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投资方式。

QDII有新意

QDII新品中,则首次出现了FOF产品,即基金中的基金。鹏华旗下的环球发现基金,是第一只专注于投资国际市场共同基金的QDII产品。这只基金将挑选经过时间和市场波动考验的优秀资产管理人,投资组合中同时囊括管理优异的股票型基金和ETF。

这种“类FOF”的产品结构,通过不同区域和主题的基金投资,进一步分散风险,可以使得产品运作风格更加稳健。鹏华基金国际业务部相关人士表示,多年的海外市场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基金经理可以同时从全球的每个市场都取得最佳回报。而通过组合投资全球优秀基金,则有希望争取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水平。

该人士表示,鹏华环球发现基金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战略资产配置的基础比例各为50%,并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是国内首只均衡兼顾全球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FOF。鹏华环球发现基金在发达市场的重点投资区域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新兴市场的重点投资区域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通过积极地环球寻找并发现投资机会,力求充分分享全球市场经济增长的成果。该基金境外投资顾问的欧利盛资本资产管理股份公司,是鹏华基金的境外股东,也是全球最大的FOF管理人之一,拥有丰富的FOF基金管理经验。

另外,华安近期也推出了一只主要投资于我国香港市场的QDII――华安香港精选。该基金将运用“核心+卫星”的策略。

华安香港精选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翁启森认为,巧用“核心+卫星”策略不仅能够把握香港市场带来的上涨机会。而且还有助于控制系统性风险。

透过H股看A股机会

魏颖捷

进入8月后,港股与A股一样,进入业绩高峰期。与A股中银行、地产等蓝筹股疲弱的走势不同,汇丰控股、国泰航空、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等蓝筹股凭借靓丽的业绩以此起彼伏的形式轮流支撑着恒指。

虽然A股市场和H股属于两个独立的市场,但A股尚未完全对境外投资者开放,H股则是国际资金投资中国概念股的首选。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海外的投资理念对于A股的影响将与日俱增,通过研究海外资金在H股的投资方向,或许能够为A股投资提供另一种思维模式。

A/H股溢价率探究――权重占比过高使溢价率失真

目前A/H股溢价指数处于历史低位。回顾以往走势,A/H股溢价指数通常会呈现出某种简谐振动的特征,当溢价率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进入下降趋势,而当溢价率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会进入上升趋势。但是,溢价率只是反映相对价格关系,若仅仅凭此来做单边的投资,在溢价率过高时卖出A股,而在溢价率过低时买入A股,理论上并不可靠。

由于银行股在A/H股中占据最大的权重,而且A股投资者普遍关注银行股走势,因而A/H股溢价率与上证指数有相似的局限性,部分权重股占比过高难免造成了指数的失真。

既然A/H股溢价率并不是一个万能指标,那么通过H股观察国际资金的投资偏好,或为A股提供一些不错的选股思路。

管中窥豹 发现未来长牛A股

1 关注新兴产业的行业领跑者

典型代表:腾讯控股(HK0700)

关键词:业态、反应速度、研发能力、品牌打造

A股的苏宁电器一直为内地投资者津津乐道,2004年上市以来复权涨幅超过40倍。同样在2004年登陆资本市场的腾讯控股复权涨幅却超过75倍,远远高于同期苏宁电器涨幅。与A股中科技网络股的阶段性活跃不同,腾讯控股走出了长牛走势,目前仍保持着良好的长期上升趋势。相比之下,阿里巴巴(HK1688)、富土康国际(HK2038)等科技股则表现疲弱。从各大国际投行对腾讯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腾讯

在互联网应用、网络游戏、即时通信、互联网增值、网络广告等互联网全产业链的掌控和领跑能力是其股价的重要支撑。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周期下,腾讯几乎囊括全产业链,同时在研发能力、市场反应速度、战略制订、品牌打造等方面均处于行业一流。

联系到A股市场,虽然两市很难找到与腾讯同一发展模式的公司,但从腾讯的走势上,我们得到了一个选股核心,即聚焦最有前景行业的领跑者。目前A股市场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新兴行业尚处于成长初期,爆发式增长仍未到来,A股中的“腾讯”或许就在新兴产业的某个子行业中产生。根据未来持续高速增长、行业领跑者、研发能力、品牌优势、拥有一定风险壁垒等几大要素来分析,A股的机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公司。

a,具有核心技术力的高端科技类公司,如军工宇航芯片龙头的欧比特、智能语音领域技术领先的科大讯飞、独特B2B模式的网站运营商焦点科技、专营红外热像仪的大立科技、国家及国企信息化的领军企业太极股份等。

b,业绩可持续快速增长的低碳子行业,如中国规模最大采用废弃资源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体的格林美、在高效照明和智能电源等多个新兴子行业进入收获期的拓邦股份、受益于新能源充电站建设的奥特迅、横跨智能电网和工业节能两大领域的荣信股份、物联网在高铁领域的最大受益者新北洋等。

2 稳健增长的传统行业

典型代表:雨润食品(HKl068)

关键词:规模优势、精耕细作、横向扩张、垄断

与腾讯控股的牛气冲天不同,雨润食品属典型的慢牛走势,但最近5年仍为投资者带来超过10倍的投资回报。雨润最大的卖点在于精耕传统行业,通过横向扩张、品牌战略造就规模优势,获得超过行业的增长速度。

目前国内肉制品市场基本形成雨润和双汇两大巨头垄断的格局。从雨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行业仍有投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发现能够在传统行业中凭借外延式扩张和品牌战略实现垄断扩张的个股。

联系到A股市场,消费行业向来不乏黑马。在城镇化、消费升级、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刺激下,消费作为传统行业,仍能保持稳定的盈利增长,具体投资机会集中于以下几类公司。

a,二线城市的中低端消费龙头,如速冻食品和餐桌食品的领军企业三全食品、湘潭地区小苏宁模式的家电连锁龙头通程控股、深耕新疆地区的家具零售龙头美克股份、产业链一体化的饲料龙头海大集团等。

b,传统行业衍生出来的新兴业态,如口腔医疗诊所模式的通策医疗、眼科连锁模式的爱尔眼科、珠宝连锁的潮宏基、奢侈品(名表)连锁的飞亚达等。

3 品牌溢价

典型代表:李宁(HK2331)

关键词:蓝海战略、市场价值

李宁2004年登陆港交所至今复权涨幅超过40倍,涨幅堪比A股中的苏宁电器。如果说苏宁的快速增长和长牛走势靠的是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蓝海战略”,那么李宁无疑走的是品牌道路,将品牌做深做细,精耕细作。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意味着竞争力和市场价值。联系到证券市场,品牌决定了你能够获得比同行业公司的溢价程度。

A股市场中具有成熟品牌的公司很少,投资者不妨关注那些在细分领域具有品牌雏形和具有一定认知度的公司,如娱乐业的“迪斯尼”华谊兄弟、高端餐饮连锁的湘鄂情、时尚假发的先驱者瑞贝卡、时尚保健品的东阿阿胶、品牌营销最成功的白酒企业洋河股份、在多媒体消费快速发展的漫步者等。

跟随国际大鳄投资

与上面方法不同,这种跟随策略聚焦的重心不是公司本身,而是通过国际大鳄在H股中的各种举动,如大举增持某公司或战略入股等发现事件型投机机会。

例如近期A股中农业股的强势表现就在H股中有迹可循。如近日从中国淀粉得知,金融大鳄索罗斯旗下基金近期入股中国淀粉(HK3838)。按照索罗斯的以往投资记录,若股价合适,他会继续增持,或直接向大股东伸手配股。索罗斯一向无宝不落,此次入股中国淀粉,应有后续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4-0085-12

A Latest Review on Fictitious Economy The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ZHOU Yong-gang WANG Zhi-gang(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mode of world economic growth has experienced from being driven by a single real economy to both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fictitious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recent years,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derivatives, as a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ctitious economy caused many economic crises and world economic growth being in a standstill. The destruction was serious so that people have to rethink the function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review of fictitious economy is short and lack of being summarized and combed systematically. Consequently, taking fictitious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fictitious economy’s concept and extension, theory development, policy application and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ollow-up study.

Keywords: fictitious economy, real economy, research review,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一、引言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关闭美元窗口,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宣告结束,运行了近三十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大厦轰然倒塌。美元与黄金最后一丝脆弱的联系被切断,货币与贵金属的彻底分离标志着人类历史上货币第一次成为虚拟化的价值符号,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和消费革命的兴起,为经济的虚拟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世界经济开始呈现以资本证券化为代表的虚拟性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重出现倒置,形成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虚拟资本从实体资本的附着物发展成社会总资本的相对独立的代表。迅速泛滥的各种金融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一改过去“温柔乖顺”的形象,犹如“猛虎下山”般横冲直撞,致使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频发,世界经济踌躇不前。各国不得不对虚拟经济进行重新审视、考量各自虚拟经济的发展之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和汇市一泻千里,诱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香港虽然在这场“金融阻击战”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但经济也遭受了重创。中国虽然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但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想真正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就必须对虚拟经济的特点及运行规律等进行更为深入的认知与把握,做到趋利避害。

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创性地开展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其中以刘骏民(1996)[1-2]对虚拟价值增值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起点。近十多年来,学者们先后就虚拟经济的产生机理、概念内涵、理论支撑、运行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国内鲜有学者对虚拟经济研究的脉络给予梳理与归纳,评述相对较少。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该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构建了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理论关系框架,以期系统地展现其全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余下章节构成如下:第二节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第三节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第四节虚拟经济的政策应用;第五节虚拟经济的现存困境;第六节前景展望。

二、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

(一)实物(体)经济

回顾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远古的蛮荒年代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诉求。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经济扮演着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角色。马克思(1975)[3]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价值通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体现,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而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则是基于功能化的视角对商品价值的外化形态,是马克思关于传统经济(实体经济)的注解。他还认为,实体经济运行遵循G―W―G的过程,期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停滞,都会形成堵塞流,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著作中,从《国富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再到西方近代主流经济理论基础无不建立在“物本经济”即“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实体经济俨然成了世界经济的代名词。那么究竟何为实体经济呢?对此学者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陈文玲(1998)[4]指出,实物经济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也是有形的物体运动与再生的过程。实物经济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以有形的物质作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禀赋是以有形的、刚性的实物形态为主体,包括有形的商品、货币、市场、资产等。王国刚(1999)[5]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指出,“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吴立波(2000)[6]指出,实体经济是生产可以增加人类使用价值、效用和福利的产品或为其服务的经济活动,其基础是物质生产部门。刘骏民,王国忠(2005)[7]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实体经济系统是社会生产、交换、消费的物质系统,也是以成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目前,虽然学界对实体经济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就实体经济的特点的认知基本一致,即依托于有形物质载体,以成本加成为计价手段的生产部门。

(二)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一词最早来出自于1840年威・里瑟姆的《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一书中,主要指空头汇票等票据。马克思(1975)[8]在《资本论》第3卷中对虚拟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逻辑起点在于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自身不具有价值,却可以同实际资本一样,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进而提出公共有价证券(国债券、国库券、各种股票)以及不动产抵押单等都属于虚拟资本。刘骏民(1996)[2]基于马克思的视角将虚拟资本定义为:同实际资产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可被作为“商品”交易的各种凭证。在此基础上,刘骏民(1997)[9]指出,发达国家银行业存在过度投机的倾向,为各国金融当局间的合作与协调提出了挑战,而这种利益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使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将不可避免。就虚拟资本的特点而言,虚拟价值增殖不受时间、经营活动条件的限制。而且,就其收益来看,也是生产活动无法比拟的,所以虚拟资本对投资者往往更具吸引力。然而,虚拟资本的虚拟性越强,市场的投机性就越强,甚至演变成为完全的以钱生钱的活动。与此同时,成思危(2002)[10]对虚拟资本作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并将其外延进行了扩充。他认为,生息资本的社会化,使金融市场得以产生,从而为货币供需双方利用各金融衍生工具,实现借贷行为搭建了制度平台,从虚拟经济的观点来看,所有的金融市场工具都是虚拟资本,包括信用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类型。进一步地,成思危(成思危,2009a,2009b)[11-12]强调,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实质上是属于信用资本范畴,没有完全满足当前虚拟资本无形的、价值不确定的和本身不能独立创造价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虚拟资本的定义,即虚拟资本是指既不具有实物形式、又不具有货币形式的、价值不确定的、但可以产生利润的、建立在信任关系基础上的资源。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王彦亮,林左鸣(2010)[13]建设性地指出,虚拟资本的出现意味着唯实物价值才为价值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非实物价值也就是虚拟价值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信用制度则是资本主义虚拟资本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将资本主义推向经济危机的深渊并为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所扬弃的重要原因。

(三)虚拟经济

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学的兴起,使金融创新速率大大加快,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化时代。虚拟经济再也不是那个曾经依附于实体经济的“附庸”,其逐步挣脱于实体经济的束缚,自成一派,游走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各个角落。那么,何谓虚拟经济呢?当前学界对此看法不一,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fictitious economy);其二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virtual economy),也可称为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其三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visual economy)。马克思(2004)[14]为虚拟经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他指出,产业资本只有在完成与其当前职能相匹配的流动之后,才能取得进入下一转化阶段的资格。他还强调,资本循环过程会游离出货币。换言之,如果出现形态锁定,则势必会产生实物经济的断裂层,造成资本游离于实物之外,使资本带上虚拟色彩,产生凹陷性泡沫;而如果这种锁定的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形成劳动力或产品过剩,产生凸现性泡沫。

现阶段,学者们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理解主要表现为价值论、金融(技术)论、系统论和二元人本四个角度。首先,价值论角度。刘骏民,姚国庆(2003)[15]认为,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显现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重倒挂,进而导致其价值结构中二者的倒挂,即双重倒挂型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进而,刘骏民(2003)[16]以价值系统作为出发点,从一般和广义两个视角对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作了定义:从一般看来,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从广义上看来,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因此,广义的虚拟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和与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

其次,金融角度。彼得・德鲁克(1988)[17]更倾向于将虚拟经济理解为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认为符号经济取代实体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而且大体上独立于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吴立波(2000)[6]表示,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是指最初产生于实体经济,但已脱离、独立于实体经济、大范围普遍出现的以投机牟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王兆刚(2003)[18]认为,货币和金融资产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基本的交易媒介,是虚拟经济运行载体与活动结果的体现,二者密不可分。经济虚拟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金融资产的无序膨胀和金融交易的无限制发展所导致的经济失衡。

再次,系统论角度。成思危(1999)[19]指出,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指以金融体系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即钱生钱的活动,主要涵盖证券、期货、期权等内容。在充分考虑虚拟经济演进路径之后,他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5阶段论,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五个阶段。

最后,二元人本角度。林左鸣(2005)[20]认为,人类已从“衣食住行”的发展阶段超脱出来,进入了“衣食住行乐”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虚拟经济概念已难以把握其本质,人类应拓宽视野,建立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吴秀生,林左鸣(2007)[21]指出,创造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使用价值的经济活动是实体经济,而创造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的经济活动是虚拟经济。在价值日益虚拟化、生活化的今天,人们应挣脱“物本主义”的枷锁,由“劳动价值论”向“生活价值论”转移,寻求一种“人本主义”的和谐。基于此,王彦亮,林左鸣(2010)[13,22]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广义虚拟经济一经提出,便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这一点在学者们对《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的评论中可见一斑。其中,李克安认为,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基本依据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经济学理论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次跃升;黄书元指出,该书敏锐地把握了浩荡的世界大势,捕捉了瞬息万变的经济走势,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提供了一把理解和把握未来和社会发展的钥匙①。关永强,张丽(2012)[23]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一种回归,“制文化权”等理论的提出,坚持了传统的政治和文化视角,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为增强国家影响力、参与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夺取虚拟经济的主导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

早期,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虚拟经济逐步与实体经济发生异化、分离,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在现实的经济中,虚拟经济以产权、信用和风险为交易标的与实体经济发生交互作用,导致资本流动性不断加大,资源配置领域不断变化,经济规模成倍扩张和“泡沫”成分的虚增,而风险与信用之间的交换,最终使人们意识到虚拟经济的扩张已经和实体经济的扩张完全无关。

20世纪后半叶,虚拟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虚拟经济的认知呈现阶段性的特点,主要分化成如图1所示两大阵营。其一是狭义的虚拟经济,即早期的金融论。其中多以金融工作者为代表,他们认为虚拟经济即金融,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其二是广义的虚拟经济,主要包括系统论、价值论和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二元人本论。系统论强调,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利用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知识系统地进行。价值论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出发,利用资本定价模型,探究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规律。而二元人本论则吸收了系统论和价值论的理论精华,并将人本理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纳入其中,从生活对象化的视角对虚拟经济进行了重新的认知。

国内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的主要研究如表1所示。具体的文献综述如下。

(一)金融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促使世界经济往来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国际贸易已突破地域等物理性界限,实现了时空上的快速对接。因此,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是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催生的产物,是技术变革和创新的结果。宗寒(2012)[30]分析了虚拟经济与西方金融危机间的关系。他指出,在金融垄断资本主导和推动下,西方国家为缓和内部矛盾、增加就业、稳定经济,逐步形成了举债的发展模式。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使这种依赖性逐步增强,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金融衍生品的泛化,金融诈骗行为多发,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曾鸿(2012)[31]认为,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其产出物是货币、债券、期货等金融工具,交换场所则是各种虚拟资产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一个测度虚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虚拟资产总价值(不含房地产)、虚拟资产总交易额、经济虚拟化度以及虚拟经济灵敏度等四个方面。陈吉磊,王红蕾(2011)[32]强调,金融创新所导致的杠杆活动泛化,使虚拟经济的传导性和放大性极大地增强,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他们认为,要想有效地避免这种风险,必须要从营造信用制度的软环境、建立公平的信用评级制度和完善金融监管等三个方面着眼。

(二)系统论

有关系统论的观点主要源于成思危。成思危(1999)[33]将系统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中来。他认为,可将虚拟经济视作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考察其特性,以更好地揭示其演化规律。按照该理论,他指出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成思危(2003)[34]认为,研究虚拟经济应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按照复杂科学的研究要求,实现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辩相结合。在理论工具的选取方面,主要应包括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技术、复杂数据的分析技术、群体决策技术、综合集成技术、计算机模拟、计算智能及数理逻辑等内容。

(三)价值论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物质系统还是价值系统,将影响到一系列基础理论的走向。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将经济的本质认定为“物质系统”,而马克思却走在了另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在他看来,经济的本质是“价值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对资本的理解已超脱了“物”的阶段,他强调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指出了财富的社会性质,将价值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而虚拟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恰好就是对财富性质和经济系统本质属性的认识。据此,刘骏民(1996)[1]利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了实际价值增值与虚拟价值增值关系的模型,并就实际价值增值、虚拟价值增值与货币供求量之间的运行关系作了图示化的说明。进一步地,他指出,中国的证券、房地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要防范资金的过度炒作,控制好货币流向。刘骏民(2000)[35]认为,研究虚拟经济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从本质上认识当代经济运行的基础。更进一步,刘骏民(2003)[16]构筑了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运行特征、国际化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相关宏观调控等方面。

(四)二元人本论

在中国朴素的自然观中,物质和信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现有二:其一,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与人间的关系已超越了动物简单的生理需求,更多的展现了其社会性一面。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双向互动,正是建立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在现代社会表现的更为明显。其二,就物质本身而言,其能量通过信息扩散的形式得以有效传播,而来自于外界信息的回馈,又将反作用于物质,故而,宇宙就在物质―能量―信息―物质的这种循环中不断演进。钱穆⑨在评述中国文化时,关于“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的论断,也从侧面印证了二元人本思想。林左鸣,尹国平(2011)[36]认为,传统的价值理论面临着对“新经济”解释力、引导力、指导力不足的困境,而以生活价值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以及新的“三位一体”为主要解释框架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正是对“新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创新研究。更进一步,王延亮,林左鸣(2011)[37]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研究并结合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论述后指出,宇宙的运动就是在“物质态”和“信息态”循环作用下发生的。一方面,“信息态”的信息容纳于“物质态”之中,推动了“物质态”的进化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物质形态又释放出新的信息再容纳于“信息态”之中,推动了“信息态”的进化发展。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容介态”。据此,他们将“自然容介态理论”运用到经济领域,将经济活动划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提出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林左鸣,吴秀生[38]强调,在新经济背景下,财富标志已发生了异化,人们应该重新对其价值进行认知,挣脱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思想桎梏,构建起基于“使用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的新的价值体系。人类已经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劳动对象化”将被“生活对象化”所取代。

四、虚拟经济的政策应用

(一)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国内学界对虚拟经济进行研究的起点。因此,对虚拟经济的研究自然离不开金融危机。陈文玲(1998)[4]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互动的角度,探究了引起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她认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极度膨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而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失衡,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在此基础上,她指出,政府应加强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联动关系的关注,提升其监管水平。奇平(1998)[39]在评论虚拟经济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关系时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人类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必然的阵痛。这种阵痛的摩擦点在于:信息文明的比特(信息量单位)要求高度的流动性,而工业文明的原子要求高度的非流动性。货币与信息的这种流动性差异,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核心。与此同时,成思危(1999)[19]认为,金融危机的成因主要在于虚拟经济的内在特性,加之外界的扰动。他形象地将实体经济比作雪山下的岩石,将虚拟经济比作覆盖其上的雪层,而金融危机就像是雪崩,从而产生“滚雪球效应”。更进一步,成思危将金融危机的成因归为5个方面,即实体经济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与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并指出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虚拟经济的发展,认真研究其运动与发展规律,防范并消除其不良影响。萧琛(2001)[40]从网络经济的角度,探究了美国“增长性衰退”问题。他认为,走出这场“准危机”主要靠“真实经济”的调整。刘骏民,范晓云(2003)[41]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对金融危机做了解读。他们指出,经济结构的倒金字塔结构必然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形式产生影响。当今世界,生产结构、经济增长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金融危机至关重要,而中国要想走向富强,就必须革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左鸣(2011)[42]认为,财富和其标的的分离,加之社会多元化的心理需求,致使财富标志泛化,这正是泡沫经济发生的直接原因。更进一步,“财富标志”必须与金融产业相互依存,成为金融产业的立足之基,成为经济平稳发展的定海神针,而加强金融监管和规范“财富标志”的设计,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当前增加“财富标志”物品供应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至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入了“比翼双飞”的时代。起初,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能为实体经济带来规模、效益上的提升,似乎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然而,随着各种金融投融资衍生工具的日益泛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逐步出现了貌合神离的迹象,甚至是相互脱离,昔日的“随从”如今大有翻身作“主人”之势,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的各种金融风波、危机俨然已成为虚拟经济的“代言人”。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呢?学者们就此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在定性研究方面,齐援军,石康(1999)[43]认为虚拟经济引发的金融危机的负作用表现有三:其一,IMF提供的传统的反危机措施将导致相关国家的经济产生强烈的收缩效应;其二、抑制消费;其三,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从而,金融危机对实物经济的破坏力度逐步加大,并与全球金融衍生物交易额度和频度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基于此,他们给出两点建议: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第二、建立以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可靠强大的外援为基础的对冲基金机制。秦池江⑩在描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时,曾形象地指出,实体经济犹如锅炉中的水,虚拟经济好比把水转化为蒸汽,一台锅炉如果没有装入足够量的水,不可能产生足够强的蒸汽;如果只有水,没有蒸汽,就不能做出新功;如果只注重取得蒸汽,而不注意锅炉内水量和温度的变化,也是极其危险的。孟令国,邓学衷(2000)[44]认为,虚拟经济自诞生之日起便对实体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员储蓄转向直接投资,便利资本流动和产权复合,改善风险管理,传递投资信息,调节国民经济等五个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诸如,二者发展速度和规模严重失衡,出现了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致使民众在“金钱游戏”中沉醉,将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并一发不可收拾。基于此,他们在强调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时指出,必须强化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其结构并保持良性运行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消除虚拟经济以泡沫的方式对实体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冲击。在定量研究方面,王爱俭,张全旺(2004)[45]从传统的总需求四部门理论(即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出发,研究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微观领域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地,他们指出,虚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运动方向、增长、稳定具有一致性。刘思峰等(2011)[46]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方程,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适度时才能使经济保持平稳发展趋势。

(三)虚拟经济的风险治理

虚拟经济产生的初衷在于通过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交易机制,促进资本在供需双方间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目的。但不知曾几何时这只“温顺的羔羊”(初期的虚拟经济)已变成掀起经济界腥风血雨的罪魁祸首,让人们闻之色变。如何把这只“老虎”(后期的虚拟经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已成为当前学界绕不开的议题。仲大军(1998)[47]认为,一个国家经济中虚拟成分的大小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的规模,虚拟经济是看菜下饭,其看重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人文资源与政治资源等。整个资源价值都在观念和信心的主宰下浮动、变幻,人们只有把握其特点、规律,才能在虚拟经济的波动中处变不惊。周铁水(2000)[48]认为,虚拟经济的存在为剩余资金的流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才不至于导致传统实物产品严重的价格上涨,但存在于其中的风险却不容忽视,必须予以积极应对。吴立波、郦菁(2004)[49]在分析了虚拟经济的本质、作用与历史地位后,不禁反思,虚拟经济是否是实体经济面临增长极限状态后资本挽救危亡的最后一跃?如果是,那么这一跃之后的结果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重复还是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的来临?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否能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创造出符合大多数人需要并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运转的新方式。吴秀生(2010)[50]基于生产关系的视角,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生产方式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的生产力以信息这种特殊的产品为生产对象、具有产量的增长倍率大、生产不平衡性的特点。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制信息权为核心的,重塑了产品货币关系、突出了泛媒体在生产中的参与性和文化与生产的关联性,同时也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汹涌之势,研究并破解其发展规律,以适应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五、虚拟经济的现存困境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不一致

国外学界很少使用虚拟经济的概念,大多用符号经济进行替代。虚拟经济一词的创设灵感来自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可以说是国内理论界的首创。然而,自虚拟经济学说提出以来,学界就争议不断,一直没能给出统一的概念定义,但对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予以肯定。其中,突出表现在对虚拟经济一词的翻译方面,fictitious economy, virtual economy, symbol economy等词汇随处可见,随意性较大;而且各学派对虚拟经济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成思危与刘骏民认同将虚拟经济翻译为“fictitious economy”,而林左鸣却主张将广义虚拟经济翻译为“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众所周知,经济学的传播得益于其概念的统一性与唯一性,而这正是当前国内虚拟经济所欠缺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研讨,以达成共识。就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有学者将虚拟经济等同于虚假经济,认为其有坑蒙拐骗之嫌;而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非生产性的,而非生产性的就不是正当的,就是应当消除的,因此试图用符号经济取代虚拟经济。后来,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学者逐步开始了对虚拟经济系统而规范的研究,分别从系统论、金融论、价值论、人本论的角度对其做出了阐释,理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美中不足的是,上述理论很难获得较为统一的肯定,概念不一,大都处于“单打独斗”的水平,理论生命力不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明确

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的观点无可非议,并获得研究者的首肯,但就二者的关系,学界却看法不一。成思危(2002)[51]认为,虚拟经济系统是经济系统中的软件,实体经济系统则为经济系统中的硬件,虚拟经济系统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虚拟经济直接以货币增值为目的,是“用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相悖离,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经济只能产生财富而不能创造财富。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如何确立二者在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应是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这一点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论点较为契合。吴立波,郦菁(2004)[49]指出,虚拟经济最初产生于实体经济但已脱离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应针对其特点、运行规律进行专门性研究。2013年6月刘骏民在广义虚拟经济论坛中,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提出两点看法。其一,从理论层面看,当前的虚拟经济仍未获得主流经济学的肯定,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因而,有必要构建一整套的理论研究体系,结合一般均衡、局部均衡等理论,探究虚拟经济已有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契合点,最终使虚拟经济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从实践层面看,当前关于虚拟经济的实证研究偏少,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部分脱节,应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以不断检验、修正理论的科学性。此外,以林左鸣为代表的广义虚拟经济学派则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林左鸣(2007)[52]认为,物质财富是今天经济要件中的“皮”,非物质财富则是今天经济构成中的“毛”,要获得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皮”和“毛”按一定比例协调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皮草经济”。进一步地,该学派摒弃了传统的“二元价值论”,将虚拟价值融入产品价值构成要件之中,形成了“三元价值论”,构筑了基于“生活对象化”的全新财富观。众所周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无不受心理活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虚拟经济似乎已囊括了所有的经济活动。

(三)虚拟经济的价值尚待评价

实体经济的价值判断依托于劳动价值论,但虚拟经济的价值衡量却显得无所适从。如今,虚拟经济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多数人只能在其价格浪潮中“奇幻漂流”,而他们的财富梦想却在这场追逐中散失。那么,虚拟经济的价值运行规律究竟是否可寻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虚拟经济的价值衡量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末[53];其二、虚拟经济的价值判断可以从“生活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只要是能给人带来(主要是心理的)满足都是有价值的,而这种感受价值却具有非边际化的特点,且大小也因人而异。吴秀生(2011)[54]认为广义虚拟经济对虚拟价值的引入,打破了人们求解价值源泉问题上的理论困境,价值的时间维度被打开,价值变动不定将成为其基本的存在状态。近年来,陆续有学者展开了对虚拟经济的实证研究。萧琛,蒋景媛(2011)[55]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智能虚拟资本品动态估值的整体化模型。该模型依托于价值探索者模型,并将企业外部风险囊括其中,有效避免了其他模型的不足,效果良好。张明立等(2011)[56]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关理论,对顾客感知价值及其对满意、忠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顾客的感知价值由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构成,且均对满意、忠诚有显著影响;情感型产品的虚拟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大于功能型产品的虚拟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闫妍等(2011)[57]以房地产作为财富标志,分析了房地产、房地产金融衍生品等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房地产及其金融衍生品的虚拟价值具有“边际永不存在和边际无时不在”的非边际化特征。王文龙等(2012)[58]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视角,利用综合评价法,对A股上市公司依据投资价值进行了评价,通过进行物质态和信息态的两步筛选,最终得到该年A股市场排名前50的股票,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总的看来,就虚拟经济价值计量而言,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研究依旧偏少。

六、前景展望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已近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界开始关注虚拟经济,诸多学者为我们开启了虚拟经济这扇大门。2000年10月,天津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2010年,中航工业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成立,下设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办公室(行政事务、项目管理)两个办事机构,以更好地促进广义虚拟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运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产业实践问题的应用研究。截至2012年,国内发表的有关虚拟经济的文章已有4000余篇。2013年,中航工业了广义虚拟经济50指数。该指数为衡量证券市场的风险及运行态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规范投资者行为,弱化其投资风险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在理论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运行规律、风险防范、经济地位等方面认识不深;在实践方面,多数学者未能很好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挖掘其深刻的生活内涵,发挥实践对理论研究的导向作用。此外,在科研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者的积极性。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彼此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经济理论的支撑。因此,国内学界同仁应在参与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同时,构建起支撑虚拟经济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框架,丰富虚拟经济理论的内涵、外延和功能,并不断依托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使虚拟经济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 编者.《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新书会[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74-80。

② 王谢勇.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虚拟经济投资方向定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3(1):35。

③ 李剑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N],人民日报,2003-02-24。

④ 周复之,关国辉.“金融虚拟性”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

⑤ 叶雄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述评[J].甘肃金融,2012(6):30。.

⑥ 刘茂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EB/OL].http:///user78/liumaocai。

⑦ 樊纲,李杨.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讨会发言纪要[J].闽发证券,1999(12)。

⑧ 巫继学.社会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劳动性[EB/OL].人本经济学―自主劳动网,。

⑨ 钱穆.钱穆:论天人合一[EB/OL]. [2012-03-20].http://.cn/shixueqian.。

⑩ 周德文.必须摆正经济发展“实”与“虚”的位置[J].财经界,2012(7):104。

参考文献:

[1] 刘骏民.虚拟价值增值与实际经济运动[J].南开经济研究,1996(6):38-43.

[2] 刘骏民.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6(12):47-52.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1998(6):33-42.

[5] 王国刚.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J].农村金融研究,1999(9):4-7.

[6] 吴立波.虚拟经济及其影响[J].经济学家,2000(5):46-51.

[7] 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视角下的汇率理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24-30.

[8]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 刘骏民.国际虚拟资本与国际货币体系[J].太平洋学报,1997(1):77-82.

[10]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货币市场[J].经济界,2002(6):4-10.

[11] 成思危.成思危谈知识资本和知识经济[J].今日中国论坛,2009a(10):56-58.

[12]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b(1):3-18.

[13] 王彦亮,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的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基础[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23-39.

[14]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刘骏民,姚国庆.从经济虚拟化角度来理解金融危机[N].金融时报,2003-04-12.

[16] 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17]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

[18] 王兆刚.论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虚拟性[J].金融论坛,2003(8):2-7.

[19]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2(1):1-6.

[20] 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22-25.

[21] 吴秀生,林左鸣.价值创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4):80-85.

[22]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 关永强,张丽.回归失落的传统: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1):5-14.

[24] 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5] 郭华平.虚拟经济特征及功能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09):39-43.

[26] 钟伟.对虚拟经济的一些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1(5):15-20.

[27] 林左鸣,吴秀生.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02):43-40.

[28] 易纲.金融不是虚拟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33-39.

[29] 张仁德,王昭凤.虚拟财富与真实财富――与刘骏民教授商榷[J].天津社会科学,2004(02):99-104.

[30] 宗寒.从虚拟经济看西方金融危机[J].求是,2012(8):57-59.

[31] 曾鸿.虚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探索[J].商业时代,2012(32):6-7.

[32] 陈吉磊,王红蕾.虚拟经济与金融风险[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6(1):51-53.

[33]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企业环境[J].中外管理,1999,(5):4-6.

[34]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经济界,2003(1):4-10.

[35] 刘骏民.论虚拟经济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00(5):5-9.

[36] 林左鸣,尹国平.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关于价值的主要观点[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5-14.

[37] 王彦亮,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中国文化思想基础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3):5-22.

[38] 林左鸣,吴秀生.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J].经济体制改革,2006(1):16-20.

[39] 奇平.比特比原子先行――我读世界经理人文摘网站[N].互联网周刊,1999-05-17.

[40] 萧琛.从网络经济看当前美国的“准衰退”与“新周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4-10.

[41] 刘骏民,范晓云.经济虚拟化与系统性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03-01-23.

[42]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5):1-15.

[43] 齐援军,石康.关于虚拟经济的初步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1999(5):27-29.

[44] 孟令国,邓学衷.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建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0(6):34-39.

[45] 王爱俭,张全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研究[C].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集,2004:160-168.

[46] 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35-40.

[47] 仲大军.认识虚拟经济――正确看待股市和人民币[J].企业家天地,1998(9):4-6.

[48] 周铁水.虚拟经济与资本运动[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2000,14(4):41-43.

[49] 吴立波,郦菁.论虚拟经济的本质、作用与历史地位[J].海派经济学,2004(1):120-142.

[50] 吴秀生.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16-23.

[51]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2):1-4.

[52 林左鸣.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理论的创新[J].理论视野,2007(8):43-46.

[53] 秦立杰.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2(1):93.

[54] 吴秀生.虚拟价值:价值规律的新视野[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4):36-45.

[55] 萧琛,蒋景媛.智能虚拟资本品动态估值:一个整体化模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37-47.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