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6:51: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学;音乐教育;教育过程;音乐教师
教育学是我们音乐教育学的上级学科,很多教育理论都可以运用于音乐教育的教学之中。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专业,谈谈教育学视角下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教学观念,目的,过程,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最重要的,最有效地手段,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与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因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内容上含有艺术美的特质,同时兼具审美教育的功能,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它是学校教育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正如廖家骅在《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中,谈到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质。那么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音乐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期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教学理念的实施者。结合教育学原理,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我们首先要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和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才能在教学中保持一个奉献的心态。第二,教师要有较强的技能和理论基础。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必备的,我们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只有自身知识丰富,技能娴熟,才能辅导学生的学习,当然也要注意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现在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将各种理论,比如说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有效地与我们的音乐教学相结合,活学活用各种理论。使理论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音乐教师还要注意学习和研究的结合,即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比如说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思考,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听课,看书,听讲座)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说来,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结构,并结合跨学科理论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新世纪合格且优秀的新型音乐教师。
那么音乐课该怎么上呢,这里就要运用到教育学中的一些理论为指导了,涉及到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内容。课程论,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课程的理论,我认为针对课程内容而言,首先要考虑教材的选择。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播文化,实施教育的工具和依据,在教材的选用上。我认为要坚持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注重教材编写的基础性,层次性,实践性。在形式上,也要注意教材的画面感,多样性题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号的情景。当然很多教育者也对教材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总的说来,我认为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作为教师也要注意对教材的研究。及时寻找各种音乐资源来充实教材,适当的加入一些小游戏环节等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实现教材运用的最优化。那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国的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解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使音乐学习不能很好的被学生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参与式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平等,合作与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现代教育学倡导的一种理念,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教师整理只是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美。那么有了这种理念后,该如何教学呢,这就涉及到教育学原理中的教学论了,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确了教学的含义,教学的任务,教学的流派,教学的原理等,那么在音乐教学中这些原理同样是适用的。比如说在教育学中提倡教学中注意启发式的教学,循序渐进原理,知智统一的原理,因材施教的原理,在音乐教学中也要贯穿这些原则,但也要注意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调整好我们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主导式的,比如说老师可以多发问,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建立一种关怀理论下的和谐,互动,平等,友爱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按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编排课程,比如对中学生叛逆期的生理特性,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编排一些学生喜欢的小游戏,让他们有兴趣学习。教学的目的上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以后脱离老师之后会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于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先确立一套课堂规则,为教学过程提供保障,有一定的和学生交流的信号,运用行为主义正负强化的理论引导学生学习的倾向,最后,要确定好评估的方式,重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上,多种手段,自评,互评,等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多看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知识,逐步建立自己特有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地氛围下掌握音乐的知识,感受音乐的美。
总的说来,教育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上级学科,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估各个方面都对音乐教育学有这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的教育并非单纯的教学,更强调的是育人功能,教学是基础,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独立的用知识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去塑造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然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包括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着重点不同。因为时代的不同,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思想也在进步,所以教育思想也要因时而异,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我们作为将来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去审视并丰富和改正自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要在知识上不断的去学习,更要去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的政策决议,在大的形势下去开拓学生的视野,避免使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更正学生受社会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各种问题,不断的进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要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我们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与结果,同时,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音乐教育现象和音乐教育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用各种理论来充实自己,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各种有效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践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学的呼唤[J].全球教育展望,2005(7).
[2]蔡勇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课程体系的重构[J].当代教师教育,2008(4).
[3]卢正芝,张伟平,蔡亚平.现代教育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所谓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特长生是指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特殊的兴趣,有比一般人更好的表现的学生。
而此项研究就是基于在普通班级教学中,发现和发展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使其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才能,有效地协调、补充班级学生在音乐领域中的和谐发展。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那些有音乐潜质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待,许多学生都身兼特长,他们分布在每个班级中,形成了小的团体,那么怎样把班级教学与发展特长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真正表现创造性的机会,即是此项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中遵循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依据:在普遍中照顾个性,只有有了个性发展普遍性才有发展。
现代教学论思想: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提倡教学民主,既研究教法也研究学法,既全面培养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等等一系列观点。
学科教学论:现代音乐教学改革和创新中重要的问题就是,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审美教育的高度,提出一切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三、研究的策略及方法
为使研究有充足的实践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以科研课题为引领,建立总课题并产生子课题的分支实验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为切入点,分别在四所中学确立实验课题《音乐欣赏教学长生与班级教学互补性研究》、《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差异教学的探究》及《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实验教师分别在唱歌、欣赏、器乐等不同的教学领域,做了具体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实验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如:课后反思、读书笔记、教学案例、小论文以及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等等。而学生的课后日记更是为此课题增添了一抹色彩,从学生的文字中,我们感悟到了他们徜徉在音乐中的快乐。这也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所在。
四、研究的成果
1、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主要分为下面三类,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的过程、方式以及结构的分类类型,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和方式的表述,最后一种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和结构,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第三种概念上开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多特点,包括理论性、操作性、示范性、整体性、稳定性以及简明性。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教学管理模式从不同的分析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管理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微观教学模式、中观教学模式和宏观教学模式;从教学管理理论的角度可以分为科学型管理模式、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三种。
二、浅析中专音乐教学管理模式
(一)建立教学管理机构
没有专业机构对教学进行保障,就不能很好的落实教育政策,艺术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实现,通过调查能够看出,我国职业中专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科学的、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使职业中专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有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二)制订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
目前我国缺少科学合理的音乐教材和知道纲要,这是导致中专音乐止步不前的一个主要因素,编写统一的中专音乐教材,制定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是保证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立体系的同时,统一的教材和指导纲要是实现音乐教学的保证,使中专音乐教学能够有章可循,改善目前这种体系混乱的状态。
(三)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中专的音乐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音乐课在内容上较为零散,缺乏完整的音乐教材。因此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艺术课程,要重视对音乐教学的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可以依照下面几种体系来设置课程内容:①欣赏音乐;②基础知识教学;③技能教学;④音乐史;⑤开展活动。
(四)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质量,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创新精神;要改进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音乐教学的管理力度,通过师资流动机制来完成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管理模式。
(五)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开发本民族的艺术资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克服专业化倾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注重音乐的价值和如何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注重音乐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另外还要解决硬件问题,结合学习艺术教育的需要,大力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有助于教师快速制作艺术教育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音乐的效果。
(六)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需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并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适合一定学科结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使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根据高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结合音乐结构的心理学特征,将音乐教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下面来阐述一下心理学与音乐教育两者的关系:
一、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心理学知识
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首先涉及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并对音乐做出反应。学生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对音乐对出主观的心理反应,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了解音乐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且将其应用于实践,才会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符合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感情过程,才会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学习的心理学原理
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其中有关学习心理学的原理更为重要。懂得音乐学习的规律,掌握音乐学习的理论,是成功进行音乐学习的必要条件。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如发现学习法、强化学习理论,等等。因此,懂得当代有关学习的理论,并将之与音乐教学实际相联系,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运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教学的效果才会更为有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根据他们不同的程度分别教学,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有所提高,进而充分发挥。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二十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颤音等的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单独分析。他特别注重颤音的分析,提出了音高辨认中存在的“正常错觉”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目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定性研究指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法,取得相关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并对其作定性的分析。定性研究大致又可分为思辨性研究和质的研究两种,后者需要运用调查、访谈、录音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定量研究则是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及数字统计的方法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
音乐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有的问题,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阿格纽在《大音乐家的听觉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辽兹、瓦格纳等大音乐家听觉影像的记载。音乐家想象中的音乐世界,比现实世界里的音乐丰富很多。
一、对音乐教学改革的探讨
如今,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教学模式比较老旧,现在很多音乐教学还采用着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有着自身的优点和功能,但随着我国现在的基础学生人数的增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满足音乐教学的现实需要了,学生所接受的方式都是直线性的,因此,音乐教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新颖。在音乐教学中,往往缺少有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造成学生缺乏了积极性,由于教学模式依然是靠教师教学生的方法,使音乐教学的效率不断下降。因此,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进行有效的创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1) 更新以往的音乐教育理念,要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为基本观念,要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在其中,从而来灵活运用。
(2) 培养教师们具有足够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比如去聘请有关的专家或学者到学校开展相关讲座,组织教师们一同学习;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们走出校门,来的进行系统化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们多听多看多比较。
(3)在音乐教科书的编写方面也要体现出多元文化,现在有些教材已经有一部分采取收录有关多元文化素材的方式,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编写一些更有特色的音乐素材作为课堂教材,比如欧美类型的,这些素材也可以是多元文化的表现题材。
总之,多元文化是珀来品,进入我国以及适应我国的国情还是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的。树立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自身价值,这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需要的。
二、教学方法
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和艺术美,辨识不同音乐表达的信息,体会音乐里的民族文化和特征,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领悟音乐传达的情感,达到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课程改革的指引下,音乐教学需要灵活的运用多种形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以感受体验音乐为目的,通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感受到音乐之美,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以摆正审美教育的地位及核心为意义,正确的处理好各个教育的关系。
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渗透
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音乐这门人文学科中,音乐与其相关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不一样的文化。进而去了解另一种文化;相反,通过文化,我们才可以真正地去体验音乐,整体地去了解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来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对如何在音乐课中渗透其他相关文化有很大意义。一个民族的音乐内涵精神和情感,往往是它的思想、灵魂、智慧的出发点。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可以反应当地当时的独特文化和思想,都有着不同的民族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各地区也是不同的,北方人的性格豪爽大方,南方的民歌小调较多,婉转悠扬。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其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音乐还记载了人类的各种情感,所以说音乐能表现出人的生活观与价值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态度和人们的美好理想与美好梦幻。在学会音乐的同时在音乐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学生也会提升自己文化素质。因此,音乐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只有在相互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够对它们各自来进行较为完整的界说。
实际上,人们在提起音乐和文化这两个有关联概念的时候,也总会把它们并提,把它们合称为“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在一个音乐学文论里出现最为普遍关联性的复合概念词,但是对于“音乐文化”是什么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好像还没有人对它采取过认真的界定。尽管许多人对于“音乐文化”的具体意思可能都会有自己不成文的心理所想,但是,对于这样如此复杂的关系这一存在的概念,只有不确定的心理认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对它进行定义性的、学术性的解释,它仍然将会成为一对因所指不明、意义不一而容易造成理论混乱性的模糊概念。
所以,为了澄清这一关联性概念的模糊性,我们也可以先从基本的字面意义来分析入手,去解释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才能更接近“音乐文化”的正确意思,才能更清楚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如何适度地渗透音乐课中的相关文化
在渗透相关文化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到适度,不能喧宾夺主。笔者认为在音乐课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应该以音乐为主,渗透音乐文化不能喧宾夺主。音乐教师担任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首领,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心态,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再最终回归到音乐中去的原则。所以在教学里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标题,它的相关文化应该是以音乐为主题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和感悟音乐,而在这个过程里所了解到的其他文化都是为了服务这一目。但音乐是个直接经验的,具有着不确定性,它并不是其他文化都可以替换的,它只是与一些相关文化有着相通之处。因此,音乐一定要适度的拓展文化性,在渗透相关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派生出与其主题音乐无关的内容。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音乐还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一些音乐具有民族的特色,这些特色也就是文化,这可以对外宣传和表现。所以音乐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将音乐置于人类历史文化脉络中,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是当今学术领域坚持的基本立场。
参考文献:
[1]王瑶,刘纪秋.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音乐教学中的执教原则[J].大众文艺,2010,(01).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推广,其目的就是要突出课标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音乐与诗歌
音乐与诗歌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音乐与诗歌不仅都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如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作为人类情感表现的声乐艺术,是最善于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已经深刻而准确地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音乐可以再让这些情感的表达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渲染;反之亦然,优美动听的音乐已经将情绪刻画到了沁人心脾的地步,诗歌又使这种音乐描绘的生动形象更加深刻和真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形式的发展阶段。然而诗和音乐之间,不管经历了多少流变,当回归感情时,它们是同一的,是互补的。
在声乐作品中,很多歌曲的歌词,直接采用了原诗,大家非常熟悉的古曲《阳关三叠》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该诗词句优美、意境深远,用一句深情的劝酒词作为点睛之笔,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琴歌音乐更准确的刻画出缠绵、伤感的情绪,词曲结合相得益彰。艺术歌曲《叫我如何不想他》是我国“五四”的先驱、新诗人刘半农于1920年在伦敦创作的,1926年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赵元任将其谱成乐曲,发表在他的《新诗歌集》中,词曲完美结合,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广为传唱,后来成为音乐教科书中的经典曲目。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德国诗人海涅最流行的《诗歌集》中的第二组诗歌(称作“抒情的插曲”)中的一首,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作曲。歌曲中大量美丽动人的词句描绘出美好、幸福,犹如一幅温馨而浪漫的画卷,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二、音乐与文学
音乐除了与诗歌“联姻”,还常常与文学“牵手”。在充分发挥各自艺术表现特性的同时,共同构建包括歌剧、舞剧、影视音乐在内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大厦。
根据文学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有很多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经典剧目,如: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创作的歌剧《江姐》,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创作的歌剧《茶花女》,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博马舍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根据梁信的同名剧本创作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俄罗斯神话故事《天鹅公主》创作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根据尼古拉·罗里奇的剧本创作的芭蕾舞剧《春之祭》、根据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创作的芭蕾舞剧《仲夏夜之梦》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大都以主要人物的故事为主线,结合其情感的变化,进行音乐的整体布局,从而使戏剧与音乐达到完美统一。
三、音乐与美术
音乐与美术是姊妹艺术,它们有许多的共同点。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裴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这足以说明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捷克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法国作曲家、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创作的交响音画《大海》;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组曲《图画展览会》、交响音画《荒山之夜》;俄国作曲家鲍罗廷创作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意大利作曲家雷斯芘基创作的交响诗《罗马的喷泉》等。乐曲展现出的一个个画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人物和动物的塑造,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旋律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四、音乐与历史
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是两首旋律不同的琵琶曲,但都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交响曲》和组歌《不怕远征难》是两部旋律不同的作品,然而都再现了中国工农两万五千里的历史;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表现了战败后的奥地利人民重新振奋的精神;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存在。随着音乐历史的年轮增长,伴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音乐艺术在继往开来中变迁。
五、音乐与地理
音乐与地理也有着很多的联系。《茉莉花》是流行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由于受到地域的影响,各地的《茉莉花》虽然歌词基本相同,但旋律却千差万别。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出柔美的音乐风格;河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明快刚毅,体现了豪放的音乐风格。两首茉莉花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体现了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学生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一、音乐教学推动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发展,使教育管理更具有美学价值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调动各种因素开展音乐美育教育,进而又影响音乐教学,推动音乐教学理念更新,而这个过程恰恰值得教育管理工作借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与教学结合得越紧密,就越能体现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将音乐教学中美学教育加诸在教育管理过程,既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美育作用,又能反映出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动态进程。教育管理工作事务性繁多,各种突况和有关部门的教学检查也时有发生,使得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可以借鉴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加以改进,将美育功能引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使事务性工作按一定的原则如轻重缓急有序化管理,将各种突况预案逐一落实,并把教育管理责任目标明确到管理者个人,那么教育管理工作就呈现出有序化美学艺术管理的状态。各施其职又相互联系,犹如音乐中每一个音符律动所承担的功能一般,有机连接在一起,就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而失之其一则韵味全无。
音乐教学经验的转化,直接消化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心得,作用于教育管理工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即音乐教师走向更高舞台的必经之路,也是音乐教师由优转变为仕的过程。音乐教学是音乐老师成长的立足之本,立足教学才能可能得到同事和领导们的认可与信任,才有可能进入到教育管理者行列,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所作为。所以,音乐教学的经验尤为宝贵,在教育管理艺术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美育功能的发挥能有效使教育管理工作效果更有艺术美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音乐教学固然能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更强烈的审美意义,赋予了教育管理更多的美育元素,但实际上教育管理也对音乐教学产生了更深更广的影响。
二、教育管理促使音乐教师的个体成熟,使音乐教学与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教育管理工作虽然压缩了音乐教师的备课时间和教学时间,往往会造成影响音乐教学的负面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工作能使音乐教师跳出音乐学科的范围,更深刻地认识高中教育,从而摸索出高中教育的规律。这就使音乐教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学,进而推动音乐教学的方法得到完善,授课语言日益凝练风趣,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元,教学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交互式影响带来的提高,能使音乐教师个体迅速成长起来,能更深邃地思考个人的价值与教师岗位的结合,思考教育管理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从而成熟起来找到自己在教育职业上的人生价值。而这种学习与思考的沉淀,又作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使音乐教学所承载的美育功能落到实处,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
教育管理不仅促使音乐教师个体越来越成熟,还增强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往往受到学生认可,但教学管理过程往往被人诟病,这主要是源自音乐教育重专业而轻教学管理。而教育管理特别是行政工作能够增强音乐教师的管理能力,使教学管理更科学合理,更富有人性化。这包含了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师个体的管理能力训练,又是音乐教师个体自觉成熟并接受教育管理影响的结果。因此,从教育管理上来看,管理目标对象成为管理者本身,即是教育管理的成功。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能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也是教育管理使音乐教师获得成就感的表现之一。所以,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学的影响更不可小视。
三、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
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给教育工作者特别高中教师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一方面,音乐教学是教育管理艺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能有效的补充、完善语文美学、绘画艺术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打破学科间的樊篱,打通了一条通过美育教育将语文、美术、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研究之路,更好地推动了高中基础学科的融合,从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给更多的音乐教师有了梦想启航的机会。将教育管理和行政工作的大局观和开阔视野带到课堂教学及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会发生惊人的化学反应。这必然促使音乐教师需要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两方面的影响,会给高中教育者带来较大的冲击,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将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进而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将多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融会贯通并找到高中教育的本质,让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获得教育的快乐,进而实现高中教育的目的。这种启示,使高中教师获得了除高考成绩之外所带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仅是来自于教育、教学本身。不仅如此,这种启示更能让教育管理者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强保障,使广大优秀教师认清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和对待。这不仅有利于和谐同事关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总之,音乐教学作为通过艺术熏陶的作用,不仅要培养高中生优雅的素养与气质,更应该承担起美育教育的功能。而音乐教师也通过音乐教学的实践,将教学经验作用于教育管理中,深刻认识高中教育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从而更好为教育管理服务,将管理艺术化。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自觉吸收教育管理的养分,使自己迅速成熟起来,从而找到将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