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6:51: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交通工程管理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2工程质量存在隐患交通工程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已经跟不上现代化工程规模及工程技术难度的步伐,其专业化管理水平与工程要求差距过大。尤其是在各类专业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方面,显得明显能力不足。项目管理混乱,导致相关责任无人承担,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问题,甚至出现违反建设的现象。
1.3合同履约不严现象严重违反建设程序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单位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4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单位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推动交通工程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准入门槛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按法律规则办事,交通工程项目招标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竞标单位的能力水准、技术水平,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置的标准明确化,如此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对眼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检测、衡量,把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及时的变动,将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替换。新项目的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展开。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毕业生主要从事综合分析和解决道遣路交通管理问题以及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科研。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所在的学科具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可以继续在本专业继续深造。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具有严明的纪律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警务实战技能,系统掌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开展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职业核心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拓展阅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公安消防部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管理工程技术与管理和灭火救援指挥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建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建筑/建材/工程;
3 新能源;
4 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5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司机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司机;
2 行政司机;
3 商务司机;
中图法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3-0000-0c
根据地方性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网络工程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掌握网络工程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网络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良好的社会协调与职业发展潜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1]。
1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联系未来五年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制订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包括网络规划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布线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2-3]。
1.2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需求
根据“网络工程师”的各种职业需求,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能力,网络系统布线、管理与部署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能力、网络工程管理能力、网络测试能力[3]。
1.3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设计
根据“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网络工程专业制订了6个专业培养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布线管理知识模块、网络系统安全知识模块、网络协议分析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工程管理知识模块、网络性能测试知识模块[4],如图1所示。将各知识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明确,并将相关内容分配到课程体系各个科目当中,以达到剔除教学内容的冗余,完成课程体系优化的作用。
1.4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依托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结构,构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路由与交换技术、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网络安全技术,专业实战提高课程网络工程部署、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管理、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等课程[5]。网络工程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之间递进关系如图2所示。
2贯通式案例设计
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将“枣庄学院校园网规划与设计”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贯通到课程群各个科目当中,计算机网络完成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整体规划、IP地址划分、网络服务器配置任务;路由与交换技术完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工作;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完成线路的铺设与维护工作;校园网的安全、防火墙的配置交给网络安全技术来完成;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应用程序编写任务交给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课程完成;网络性能测试由网络性能测试课程完成;最后网络规划、网络构建在专业实战课程中完成。多门课程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如图3-4所示[6]。
3总结
以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为导向,制定课程体系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知识模块,统一分配教学内容,弱化课程界限,避免教学内容重复;通过贯通式案例整合课程体系,强调网络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贯通式案例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分配到网络工程专业的每门课程之中,让学生每门课当中完成既定的分解任务,在通过综合实习实践环节将任务组合,完成本课程在贯通式案例中的设计实施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文龙.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
[2]石元泉,彭小宁.地方二本高校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怀化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5(7).
[3]施晓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王伍柒,钟元权,袁兆荣.组网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
违反建设程序建设与施工、监理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对施工、监理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2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
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推动交通工程建设专业化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准入门槛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按法律规则办事,交通工程项目招标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竞标的能力水准、技术水平,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置的标准明确化,如此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对眼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检测、衡量,把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及时的变动,将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替换。新项目的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展开。
2.2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
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财务竣工决算、综合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政府部门也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扎实督促建设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提高管理效益和成果。
2.3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
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建设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
《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MIS)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列入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与运用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从事企业信息管理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该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实践教学及其研究现状
普通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对MIS运用的感性认识,纯粹的理论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难以理解,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分离,MIS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高校该课程授课教师普遍意识到实践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但是如何有效设计与组织实践教学,是摆在MIS课程授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管理类专业如何开展MIS课程实践教学、建立并完善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缺乏可参考的模式,国内高校对此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许多高校教师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但是往往集中在实验教学上面,效果较差。个别高校如合肥学院教师曾经做过该项研究,值得借鉴,但不是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而是针对工学类专业如信息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另有部分高校教师开展了MIS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上面,但是实验教学仅仅只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而且,该课程实验教学也没有形成相对统一、标准化的模式。如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并适时调整,并且与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践、加入教师项目团队、课程设计、实习等有机结合,对实践教学合理组织与管理等,目前没有可借鉴参考的模式。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企业MIS的运行状况缺乏了解,更缺乏实际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开展灵活机动的、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树立系统观念,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践教学的手段、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多个方面设计,构建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MIS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一般划分为如下四个知识模块:即管理信息系统概述、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管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将来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开发MIS,而是应用MIS和信息管理工作,对于MIS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熟悉即可,因此,让学生熟悉企业MIS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开展MIS规划、系统分析、如何选择开发方法、如何管理等内容应作为重点,对于总体设计、系统实施等内容,了解即可。另外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由于对MIS没有多少感性认识而被动接受有关理论,感到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而抽象,学习兴趣较低。因此实践教学还应包含帮助学生理解MIS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结合MIS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MIS的重要性及其与管理的关系;(2)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与运用,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3)企业MIS规划、开发方法比较与开发过程;(4)系统分析及其工具的运用;(5)系统设计内容,模块功能与划分;(6)信息系统的评价、维护与管理,尤其是系统文档管理和日常维护。
2.MIS课程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①案例收集与分析:对于MIS的重要性及其与管理的关系、企业MIS规划、开发方法比较等内容,教师事先拟好教学计划,让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分析。②参观访问企业:让CIO或其他信息管理人员讲解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与运用,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内容。
③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到实践基地企业,体验ERP系统的运用或其它信息系统的运用和维护。④实验教学:对于系统模块功能验证、绘制组织结构和业务功能图、绘制业务流程图、绘制数据流程图、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和功能结构图、简单的数据库设计等内容,可在实验室完成。⑤MIS课程设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MIS的设计开发,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即可。首先通过开发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系统开发过程与方法的理解,然后选择一个管理规范、流程合理的背景企业或高校,由学生根据其兴趣和爱好自主选题并分组,确定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环节的任务,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的组内任务分工、项目开发计划和实施进度。⑥其它方式,比如加入教师相关研究项目,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或在专业实习中明确列明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和实习要求。
3.MIS课程实践教学手段。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手段建设,一是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校企联合,四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这样才能为课程实践教学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践教学中采用的参观访问法、实验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收集与分析、亲身操作体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才能够顺利实施。
4.MIS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课时,拟定实践教学计划,明确任务、实践内容和具体要求,量化考核指标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教学管理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分别制订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同时,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管理的人员配备上,应该是授课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和管理,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职责。该课程实践教学还应当与其它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学校安排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因为几乎都涉及到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问题。
要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开展实践教学,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灵活选择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我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按照该模式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再现式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理念,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其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动态发展的,介于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一门系统性、边缘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很强。而且,各专业在学习该课程时,围绕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要求他们能开发出一套具体的软件,培养成为程序员、计算机专家,而应该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管理专门人才。因而,只需他们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概念,培养他们从用户的角度、从有效管理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管理,进而再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方法的能力,并在企业信息系统创建和开发过程中,能够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密切合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在MIS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广,理论复杂及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师不易讲得有滋有味和讲深讲透,学生也大都感觉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理解起来费力,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而且,在传统的MIS教学中,讲授过程过于理论化、书面化,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给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笔者在课堂中的应用为例,说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创设情境:信息系统在我校虽然有所应用,但没有完全普及,还有许多有待开发或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此,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把学校理解成一家公司,把自己理解成该公司里的一名管理者,并了解公司现状,熟知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业务流程。接下来,让学生想象学校想在现有基础上,开发一套新的更完善的课程选修信息系统,需要我们提供内部的配合。
2.确定问题(任务):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框架下,贯穿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这几个主要的学习重点,把学生整个学期内的学任务分解为以下12点小任务:
(1)以本学校现有的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食堂打卡系统、学费清算系统、成绩查询系统等)为例,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特点。
(2)认真回顾在学校的两年里(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是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校的信息系统发生过哪些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是属于环境的因素?并以此说明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
(3)分小组进行,对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子系统。在调查前,要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
(4)每个小组选代表介绍调查结果,再综合总的调查情况总结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并说明其处在诺兰阶段模型的哪个阶段,为什么?
(5)根据之前的调查总结,作出学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因为要完成整个学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量太大,而课程时间有限,所以以下任务我们仅选取某一个子系统来进行,该子系统应灵活选取。因为学校的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应选取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的子系统作为例子。在这里,我们选取的是学生成绩信息系统。
(6)在原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学校现有的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功能?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绘制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7)找出原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方法,给出新系统所要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对各小组提出的方案,通过公开分析和比较,选择出一个较优的方案。
(8)该新学生成绩信息系统的开发是否可行?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因为无法获取较详细资料,所以不进行实例操作)
(9)原系统的代码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更优的方案?
(10)如果有需要新增数据表,请按照第三范式要求进行设计。
(11)根据对学校情况的调查了解,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方式较好?
(12)系统开发成功后,根据应用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各部门的情况,及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切换方式。
这12点小任务涵盖了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以一个大任务的形式连接,使学生能把知识点连贯起来,并联系实际,进行自主性学习。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跟踪指导。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相应新知识点的讲解和老知识点的回顾,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进行参考答案讲解。同时,为了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按任务的难度及工作量的大小对学生进行分组,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各自对当前问题的看法。
4.效果评价: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公开陈述,然后师生共同来对他们的结论或方案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提出一些建议,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必须本着鼓励的原则。这样既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清楚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还能够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方式让他们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动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增加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
四、效果及存在问题
笔者在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MIS教学中运用了本文中介绍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连贯性的小任务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经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课堂气氛更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讲”的比重相对传统教学方法下的课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都有较大提高,不再是机械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按照任务的要求去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师生间的交流更多,思维碰撞也更多,气氛活跃。
2.学习内容更为开放。课堂教学中只是对学生提出探究性任务,并不存在统一答案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不同层次的探究,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因为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觉得会更有底气去质疑老师,然后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习更多新知识的兴趣。
3.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传统教学方法下的案例分析因为彼此之间无关联性,学生很难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联合运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效果并不理想。而使用该方法后,学生在学习时少了严格的框架和标准,是自主地去探究,并且各个小任务前后连贯,能把书本各个知识及与现实联系起来,为此,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看出,其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渐进式的进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1)教学时间较紧迫。12个小任务看似不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完成知识点讲解,又要多给学生“讲”的机会,并且还希望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师生进行共同探讨,教学时间显然不足。如何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来补充教学时间的不足,但又不能过于增加学生的负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认真考虑。
(2)教学进度不易把握。把任务安排下去后,虽然会定下任务结束时间,但是因为每一组探究程度不同,或者因为某些任务中每一组的调查研究对象不一样,导致有的组提前完成,有的组只能草草了事,影响效果。采取怎样的措施,在既能保证探究效果的同时又不影响进度,需要进一步探讨。
(3)公平评价有困难。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是采用小组的形式来结题,确实存在一些“搭便车”的现象。如何在综合地评价了小组表现后,再客观地衡量小组里各个学生的表现,操作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不断深入,逐渐由大量借鉴外来职业教育方法与理论走向职业教育研究的自主开发。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物流综合职业能力,物流综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通用能力和除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物流职业素质能力是从事专业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客观条件;物流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必须通过学习物流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法和态度,以及系统的专业训练后才能获得;专业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工作方式与方法、对物流作业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绩效的管理与控制等。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实质就是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打开了“零距离”就业的大门。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性是工学结合,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就要求职业教学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内容上实施重大变革。课程的开发应把握三个方面:物流专业的教育目标,学习者和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首先,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与普通教育课程的不同,它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也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当前这方面讨论最多的就是职教学生中的大多数具有形象思维倾向。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决定了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情景中去认知和学习,这一特点应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如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第三,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也是影响专业教育课程概念的关键因素,学习内容属性和性质的不同在课程构建上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内容和所需的能力等。正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应该着眼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与研究。
在教学方面,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将整个培养过程从理论学习、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就会实现由学生向物流行业的从业者的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实践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
(2)案例和实务操作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将现场作业引人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和激励机制教学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4)现场认知+视频及图片教学法。在教学过程走进工作现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书本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加感性认识。
另外,还有课题项目任务驱动与角色模拟法。在职业教学中,项目常是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机构或公司,分角色模拟岗位人员,完成实际任务,任务执行步骤体现企业工作流程,同时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三、基于工作过程物流专业课程构建
在职业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从经验到知识,然后再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过程是最理想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人物、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识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
1.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是: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能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能够借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2.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
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情境)和工作成果。如下图1所示。
3.工作过程的结构
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它首先要明确任务或获取信息;其次,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计划;第三,依据任务和行动计划产生行动指令,并组织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第四,按照计划要求实施作业;第五,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后,对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用以指导下一次作业过程的实施。
4.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系统构建
(1)构建原则
如何基于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呢?针对专业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①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③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内容。整合性认知是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入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是呈现层次(面)化的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在总体把握整体的功能后,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入,逐个击破。
(2)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实际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基于上述构建原则,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具体构建如下。
①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系统内容框架
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领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领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与学习领域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行动域。行动域是工作实践和社会情景中的行动和能力,学习领域就是在行动域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教学所确定的内容,总是围绕一个主题目标来构建,在这个主题之下会包含着多个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的物流专业课程构建框架。
当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并不是将工作任务内容进行简单的划分。从行动域构建学习领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以行动域来确定学习领域的主题和内容,另一方面是分析行动域中的能力来确定学习域的具体目标。学习领域确定的是课程的框架性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在实践性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化构建和实施,也就是构建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这些框架性内容。
②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场所、所用工具、工作职责、操作过程等。第二,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具体化,每一个具体的任务都需有一定的标准,否则,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实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所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思路紧紧围绕企业实际运作,努力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模拟工作过程上,帮助学生顺畅的实现从“学校环境的学”到“企业环境的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由于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不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实践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医学院校信管专业的软件工程教学应该利用医学院校特有的领域资源、医学专业优势展开,本文结合医学院校信管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分析目前该专业软件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方法。
1.学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认可度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以我校2011级、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为例,医学院校信管专业学生中调配生占了很大比例。在相关调查中,大部分调配学生明确表示在医学院校就一定要学医,而不应该学其他非医学专业。这其中接近30%的学生认为如果有机会转专业,肯定会转到医学专业。部分学生甚至是抱着转专业的目的而来。可见,学生们对于信管专业的认可程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就业方向不清楚,与医学专业相比,缺少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自信心。
1.2 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不清
大多数学生反映,医学信管专业学习课程多而杂,不仅要学习计算机课程,还要学习医学课程和管理学课程,学习任务太重、时间安排不过来。而且三门学科之间跨度较大,学生不能理解医学课程、计算机课程及管理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其它两个学科的学习比重。学生找不到好的结合点,学习起来就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各门学科的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学科交叉教育切入点。因此软件工程课程讲授时应该重点为学生讲授怎么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开发解决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及软件的问题,进行交叉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找到计算机学科和医学等其他学科学习的平衡点,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3 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我校信管专业师资队伍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目前高校教师年轻化,理论教学经验欠缺,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不足。而对于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他们不乏计算机科学知识,部分老师也具有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开发经验,但教师们不太熟悉医药行业的特点,不了解医院的业务流程。在教师队伍中既懂医学,又懂计算机科学或信息管理学的复合型老师较少,导致专业师资力量薄弱。要体现医学信管专业的优势,复合型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实践环节薄弱
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多为理论知识,缺乏整体性地实际案例。即使引入案例,也出现案例来源匮乏、数量少、质量不高、案例陈旧等种种问题。老师讲,学生听得传统教学形式,学生主动性差,不参与、不实践、不开发,从而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授课与实践指导相脱节。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就得在实践中去操作,在操作中去理解、去掌握。
2.课程教学探讨
2.1 增强专业认同感,树立专业自信心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修订合理适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一般软件工程项目开发技术知识与医疗信息系统项目特点相结合,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医学信管专业特色,发挥出医学信管专业优势,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信管专业学生在医药卫生信息化领域就业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信管专业开设课程多而杂,但至少对每门课程学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个清楚地认识。软件工程的要求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数据库和管理学知识,这些课程至少有一门要在前期学习过。另外掌握UML、面向过程开发技术、面向对象技术、接口技术等计算机相关知识会更有利于软件工程实践的开展。
医学信管专业的具体目标是: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相应医学信息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使学生既有计算应用与开发能力,又有一定的医药学背景知识,具有掌握医疗行业业务知识快、结合医药领域知识能力强的特点,成为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有明显竞争优势,又能在IT行业从事计算机开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软件工程的教学一定要与该目标结合起来。
2.3 引入医疗系统案例教学方法
由于软件工程思想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实际案例进行诠释。通过案例来讲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思想,会更形象、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吸收,而不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案例的选择不能具有任意性。案例最好选择教师参与过的项目,选择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既要将计算机技术、管理方法、工程学思想、经济学和数学的知识合理地结合起来,又要将软件开发过程的每一步都涉及到,体现出软件工程的综合性这一特点。同时要突出医学院校专业优势,在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结合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项目实例。
案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思考和讨论,在学生的大作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中体现医药领域应用的特点。学生在实习实践时注重为医学服务和各医疗软件的开发,学生在寒暑假可以有意向的到各相关医疗软件开发公司、各医院实习。让学生通过学习、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项目,逐步了解医院、医药卫生等业务流程,掌握到医学专业技术。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与医药卫生IT企业和医院合作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 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 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 (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 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 6GB。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 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 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 (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 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 6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