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

体育运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在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看到的是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其实,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分析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从田径来看,其对学生的意志力有着较好的培养效果。以速跑为例,学生在速跑中首先要掌握速跑的技巧,这个过程是较为艰难的,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完成。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后,需要在速跑中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这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砺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球类运动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以篮球为例,更多地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在攻防中获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要懂得和同伴合作才能取胜,这也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再者,以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为例,这类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克服怕摔跤和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还需要学生能去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这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大有作用。

篇2

随机抽取南华大学2013级和2014级中不同专业的60名90后大学生作为干预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有关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从理论上对本课题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本文的设计、调查提供理论依据。干预教育前我们走访了湖南省多所高校的体育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本研究的程序、方法进行了咨询和探讨,就各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现状、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咨询,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二、南华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南华大学在一、二年级开设了体育选项课、体育理论等课程,对体弱、病、残等无法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同时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太极拳项目也渗透到了各个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并在教学目标上作了明确的要求。南华大学的教学大纲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所积累的经验做出适当的调整,并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

三、南华大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人际交往上所体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调查,本研究中随机选取的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且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少有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迅速的与同学、老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难度比较大。部分90后大学生由于自卑、消极内向、猜疑等心理障碍的存在,而导致在人际关系上常受挫折,使他们与同学和老师间交往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于理想化而不能如愿以偿。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的个性、习惯、爱好千差万别,交往中缺乏互相的容忍谦让礼仪,也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容易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对人际交往的困惑、矛盾、逃避交往甚至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

(二)学习状况上所体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数据分析,南华大学90后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管理都不同于初高中时的应试教育。大学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学生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学习的形式各式各样,内容外延空间广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因此,部分90后大学生在学习上会遇到许多不适应和挫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和紧张等情绪,容易丧失自信心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障碍如果不加以干预必然会导致他们学业不精,学习成绩不理想,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情感表现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感问题是90后大学生心理最为明显的表现方式。90后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逐渐成熟的青少年发展期,同时性心理的发展也处于发展和成熟期,性意识的觉醒引起其对异性的关注、好奇甚至渴望,又加上他们还不能完全调控自己的情绪,各种矛盾的出现都会成为情感的困扰。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就业期望让所体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从大学扩招开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90后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天起,择业就成了他们日常谈论的话题,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他们每个人的梦想。在就业过程中,来自社会环境、家庭、恋人、朋友、老师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有着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矛盾冲突,这也将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学生由于遭受挫折甚至会引发自残甚至反社会的行为问题。

四、心理健康干预的内容、手段

利用体育与健康教育来干预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谓形式多样。通过资料研读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我们认为选择有氧运动项目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身体素质练习和一些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我们将体育与健康教育干预心理健康的整个试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4周,其中包括两个学时的健康教育理论课。整个干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养成习惯、促进健康为目标,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健身性、实用性特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最后渐渐地把这种认识转化成为一种技能和方法。在试验教学中,开展教学内容主要以有氧运动锻炼为主,如慢跑、有氧健身操、游泳、瑜伽、传统体育(太极拳、气功等)。

篇3

1、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犍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高校普及体育与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4、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单纯是体育和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体育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5、开属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锻炼模式的转变,体育与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体育与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

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体育与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像、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体育网络新技术等多种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据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约250万人死于由此引发的疾病。另外,调查表明,吸烟的起始年龄越早,其患病的危险性越高。吸烟还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减退,智力活动能力降低,思维能力衰退。某些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吸烟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学生。由此可见,吸烟确属公害。因此,不少国家都制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而酗酒是世界公认的又一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第二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酗酒而结束生命。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细胞有毒害作用,过量饮酒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损害人体神经中枢、心脏、肝脏,还会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疾病。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显而易见。要减少和消除其影响,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篇4

1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31-33. 

篇5

当今大学生在面对风云变幻、观念混杂的时代,他们的心理结构和心里定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适应。据国家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现象者所占比率达到被调查人群总数的20.23%,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休学或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比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30%递增到现在的54.4%,占据休、退学诸因素的首位。相关的调查表明,有25%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问题,有79.2%的学生产生过性困惑,有54.1%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在患神经衰弱的大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低年级高于高年级,理工科多于文科;女生易患抑郁症,男生易患焦虑症;临近毕业分配时大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明显升高。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我意识强,自制能力不足

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中期,生理上发育很快,但是心理的发展却是缓慢的。他们要求社会将自己当成人看待,而成人对他们的独立行为又不理解,在交流中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诸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高校规定要出早操、晚自习、宿舍卫生清洁标准等,而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了,不希望别人来约束,当教师或其他管理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二)情感世界丰富,但经不起挫折,情绪和行为易极端化

学生时代往往很珍惜友谊,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扩大了,乐于向朋友吐露内心体验,愿意为朋友分担喜忧。但是有的同学尤其是新生缺少生活阅历和交友经验,常为一点小事闹矛盾,又不善于采取行动和解,因而陷入了无端的苦闷中,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还有的同学唯老乡为亲,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明显的排他性,致使部分同学感到人际关系很难相处、没人关心、生活冷漠、不被理解等。苦闷与烦恼总是纠缠他们,使他们不开心。

(三)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但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时往往产生心理困惑

当代大学生理想丰富,思维能力较强。但面对紧张的学习、严格的制度及不理想的专业,这些都非自己所向往的大学生活时,有的同学感觉在高中时那佼佼者的头衔现在已不属于自己,在心理上承受不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许多幻想都破灭了。

三、高校体育教学过程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体育教学是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利器。

(一)高校体育教学是开放性活动空间宽松的氛围能使人思想解放,消除闭锁心理,彼此间容易沟通,为结交朋友营造良好的环境。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参与者的个性都得到展现机会,从而促进了交往人群的相互了解。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其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性格开朗、乐观、充满朝气。

(三)体育活动能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心理疲劳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疲劳现象,是由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心理压力沉重等原因所致。事实证明,从事体育活动是改善和消除心理疲劳的最佳方法之一。

(四)体育活动有益于改善大脑功能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不仅在运动动作的感知、判断和反应方面能加快大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能促进大脑细胞的树突长出新的分支,使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广泛、周密和协调,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实施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往往成为潜在的致病因素,诸如愤怒、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虽然这只是适应千变万化环境的一种反应,但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这些消极情绪与心理障碍是超长刺激强度的,或者是接踵而来反复出现,并且未能及时加以疏导和宣泄的话,势必要导致大脑皮层调节功能的紊乱,进而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诱发身心性疾病。我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由此可见,人的情绪与思维过度的兴奋和紧张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如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表明,在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重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训练

1.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勇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认识自己个性特征的一面镜子并学会对照这面镜子矫正自己个性的方法。由于体育活动,尤其是具有竞技色彩的体育活动充满了挫折与失败的情境,对大学生体验失败与挫折,进而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提高心理应激水平,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2.经常采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因为在竞赛或游戏活动中参与者不是用语言做媒介,而且用互相的动作去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经常参与这类活动,能使心态冷漠、性情冷僻、沉默寡言、妄自菲薄的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集体协调观念,使他们的个性发生积极的变化,并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加强心理保健知识教育

1.使学生完全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与健康的关系;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掌握自身的人体生物钟和科学用脑的卫生知识,做到作息有序,并有效地改进学习方法,从多方面改善大脑皮层对生理机能的调节功能。

2.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治与疏导的方法,及时排除在遇到挫折与冲突时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采用宣泄法、同情法和移情法。宣泄法:将烦恼、忧愁通过一定形式(多数体育项目都可以作为宣泄的形式)宣泄出来,不要积压、郁积在心中。同情法:被别人触怒时,先设身处地去体谅对方的心境,理解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以此来降低或消除自己的愤怒情绪。移情法:心中的困惑难以解开,可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3.教育学生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交际时以诚相待,容人之过,学会忍让克制的态度,力求做到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之间最协调的心理相容。

篇6

在全国性抽样调查中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正在逐渐的降低。各项生理指标正在逐年下滑,如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机能、体育测试的成绩等。这些情况应当引起的教育本门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上没有热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3)没有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导致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细致分析,高校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53-01

一、前言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引起大众的关注,也成为各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体育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首先,培养健康的心理,可以形成较强的自信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为理想和目标不懈追求,可有效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技能和文化的学习,使他们在练好体育技能的同时,兼顾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必要条件。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体育大学生的情绪控制力,特别是控制怒的情绪,减少与他人交往中的语言和肢体冲突,可有效减少或避免体育专业大学生校内外暴力事件的发生。此外,积极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指导,可以降低抑郁、缓解焦虑、提高自尊等。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具备良好的运动水平和技能,显然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体育技能良好、文化知识积累扎实、心理素质较高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未来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其它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略低一些,究其原因,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对口就业的工作岗位有限,体育专业毕业大学生择业面相对较窄;二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要兼顾文化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学习的双重任务,学习负担较重,要承受着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大学四年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发展的好坏,对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决定体育大学生以后就业和生活的好坏。

四、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负面信息影响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西方思想文化和潮流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片面追求流行和时尚等一些不良现象在社会上悄然兴起,并在媒体大肆进行的负面报道中传播开来,在体育专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成熟和定型的时期,由于缺乏正确分析和判断这些社会问题是非对错的能力,极易受社会负面信息影响而产生消极和抵触情绪,进而发展为心理问题。

2、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是学生主要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影响重大,比如家庭的变故、经济的困难、父母的离异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阴影。

3、学生个人影响因素

体育专业大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心理的发展都经历着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悲观失望,情绪失控,从而产生愤怒、敌对、焦虑等心理问题。

五、对策与建议

1、完善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体育教学与身心健康发展相统一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根据校地实际,开设新兴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获得内心体验。严明教学纪律,增强学生自控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2、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致力于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努力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3、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协会

要以“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心理协会,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预防和治疗工作,将心理咨询、预防和治疗工作贯彻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保健方法的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中国大学生,为出生在“80”后的独生子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社会阅历却比较浅,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难度的增大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造成心理发展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

6、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四)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1、因势诱导,消除学生畏难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判断想出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学生要正视困难,明确做任何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磨难。教师也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要鼓励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品尝胜利的喜悦。具体教学中,教师良好的示范,鼓励的语气,及时的纠正,正确的帮助和保护都能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这样,学生能够消除畏难心理、消除顾虑,有信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与学的中心都是学生。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材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他们运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针对学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诱导其自主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调节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针对身体素质较差,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则应恰当的帮助其设置较低的标准,鼓励其树立自信,培养坚强意志。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是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从失败到成功,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练习中想出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有所学,有所悟,乐于学,学中乐,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参与游戏,群体竞赛等等莫不有困难出现,教师一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计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篇9

二、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体育教育本质属性

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开展的实践活动被认为是体育教学的本质。我国教育学家王策三在他的《教学论稿》中指出“专对学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和如何科学锻炼提供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是之所以专设体育课的根本职能所在。至于学生运动和体制的发展,在每周的限定运动中产生的影响则是第二位的。”但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仍然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标,由于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就只是体育知识、技能理论的教育,如果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无法保证的。因此高校在变革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有目的性的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比如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娱乐部或体育社团等,使学生在在这些体育活动中释放压力,调动积极性与热情,充分享受体育教育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如果在高校开展这些体育教育方法,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提升了体育教育的功能。

(二)、重视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不仅是教育的主导者,还担任着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引导者的身份。因此,体育教师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体育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十分突出,但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方面的知识还很匮乏,并没有将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应用到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真正发挥教师真正的主导者的作用,学要提高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意识,从自己做起。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很强心理专业知识的老师,而且还需要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依靠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其保驾护航。

(三)、深化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1.体育教育要以学生个性的培养作为重点。个性是一个人心理的外在表现,积极性上,乐观开朗的个性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大学校园,通过课程体制改革,随之带来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会针对每位同学的特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努力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的培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自由,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让学生自己选择,自由支配,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体育运动中养成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良好个性品质。

2.体育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严格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认识掌握社会标准,独立的参加社会生活。学生的心理也会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不断的成熟。在体育教育中,学生会参加一些竞技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比赛规则,社会生活就如同竞技比赛一样,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处理好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社会化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3、体育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德的培养。对抗性,竞争性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点。很多竞技比赛项目,需要学生具有顽强拼搏,机智勇敢,行动敏捷的特点,学生总是会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拼搏,自立自强,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篇10

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健康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地输入和输出能量和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给健康如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关系上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意味者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另外一个在欧洲被广泛引用的健康的定义出自著名医药社会学家帕松斯(Parsons),他认为:健康是一个个体,及其成功扮演的社会角色,完成自己的社会分工能力的最理想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会受到身体,社会,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基因,饮食,自然环境,生活质量,体育锻炼,睡眠,精神状态,社会关系,工作待遇,以及关爱,自信心,社会安全感等。在这些因素中,除了基因对健康的影响不能改变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可以通过作为个人和社会的调节来改善或加强。

中国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和心里还不成熟,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竞争,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身心健康极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妒忌心强,承受压力能力差,高校自杀率上升,生理方面,过早停止生长,高度近视,骨骼变形,抵抗力差,种种现象都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状况急待改善。尤其是SARS疫情过后,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话题更是频频出现在各个学术刊物里。在许多学术论述中,许多学者都把在高校增设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站,以更好的宣传身体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还是要从改善体育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开始。

一、完善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运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有年轻的话题,不管是东方的智慧还是西方的哲学,都反复阐述了运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生命在于运动",大家对诸如此类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体育运动正是出于对个人健康地考虑。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在运动过程中,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肌肉群,例如肩背部肌肉,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适当的运动,这对于提高肌肉群,骨骼和关节的协调性非常有帮助。培养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途径。

2.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大学生进行定位

大学生应该是整个社会思想和肌体最活跃的群体,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大舞台的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机能,因为身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作以及生活质量的好坏。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面临多方面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学会正确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正确给自己定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把自己塑造成为更加优秀,更能够适应竞争机制的新一代人才。

3.增进学生的团结和集体荣誉感

体育运动可以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在运动中,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增强交流合默契,团体运动中队友之间的配合和团队精神经常是比赛的关键。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融入集体。

总之,运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巨大的帮助。

二、中德两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比较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非常令人担忧。根据实证性调查的结果,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相当低,只有32%的大学生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而另外68%的学生几乎不做任何体育锻炼。在参加运动的大学生里,女生的比例大大低于男生。而且中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出于对于某项运动的爱好,并没有更深入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与国外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形成强烈对比,在德国某些大学,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竟高达79%,85%的男大学生和72%的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推动德国学生锻炼身体的原因主要有: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在参与运动的热情来自于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这与当地全民健身的普及,物质条件的丰富以及中小学理论与时间并重的体育教学当然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其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大学与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德国大学一般是综合性大学,没有校园,不同的科系分布在城市个个角落,但是大学一定会有一个对学生免费开放的体育中心,每个学期开始学生们都可以报名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课程,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巴洛克时代舞蹈到中国功夫应有尽有,老师则主要由体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这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和物质条件。

三、关于加强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若干建议

而中国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没有体育锻炼伙伴,没有科学的指导,没有场地,没有时间,甚至怕脏怕累怕出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不能从物质方面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尽可能的鼓励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同时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给予科学的指导。笔者根据国内外大学体育教育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利用高校互联网,普及体育常识2.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对社团活动予以指导3.提供符合当代学生兴趣的体育课程4.免费开放体育场地

参考文献

[1]丁英娈,耿涛. 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身心水平[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体育版).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

[2]Kuepper,Doris. 运动与健康(Sport Und Gesundheit)[M],卡尔·霍夫曼出版社.1991

[3]. 创新大学生健康教育理念[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第3期.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