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

篇1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及现状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特点

2013 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这一规定的提出改变了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历史,同时反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任何固定资产,不管是不是事业单位的,都必然会发生价值损耗。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大楼及设施等的翻修重建说明其固定资产仍存在着服务能力的降低和价值损耗。固定资产相对于流动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损耗是逐步进行的。这是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特征。对“计提折旧”的完整理解应是:计量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程度,并据以提取固定资产补偿基金。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现状

从以上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作为其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更加能反映固有资产运作过程中的耗用和补偿情况,成本核算更加明晰。新《准则》明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应当对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

新《准则》中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只有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用具装具计提折旧,当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文物和陈列品因为其本身存在的特殊性,虽然能够通过货币计量的方式反映其价值,但由于不能使用所以其使用价值并没有通过耗用而逐步降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属性被分割开,因此,不需计提折旧;图书档案因为在相当长的使用时间里价值降低极少,所以也不需计提折旧;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计提折旧。但是动植物作为生物性资产,实际上在科研和高校类事业单位中实验消耗量是比较大的,再加上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动植物单位价值不菲,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果对于这类动植物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将不能全面体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初衷。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不考虑残值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一般相对于其原始价值来说所占比例很小,即使企业中也不过3%-5%,并不属于事业单位的主要“盈利”,但是积少成多也会是一笔金额较大的收入,如果对这一部分金额不进行登记、计量,可能会是某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为中饱私囊提前报废固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外,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有些需要使用残值作为计算应计折旧基础的计算依据,如果不计算残值,计提累计折旧的方法将受很大程度限制。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过于单一

新《准则》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平均年限法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所以每个期间计提折旧的金额是相等的。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延伸和补充。这两种方法强调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短或工作量的大小,完全符合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这一特征,也符合多数事业单位是享受国家全额或部分拨款的实际情况。近些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逐渐增多,这些单位虽然具有事业单位的形态,但是本身却和企业性质十分相似,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这部分事业单位应该选择更为灵活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三、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完善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

针对使用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且其价值符合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科研院所应该纳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范围。通过预算管理、制定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购买。对于价值大的动植物固定资产按照一般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设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的名称、原值、可使用年限、折旧方法、已计提折旧金额等进行登记,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突出重点,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应减去残值

事业单位的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装具已不能再继续使用,没有使用价值,将其分解后变卖铜、铁从而获取一定经济收入。这一行为并不违背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反而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节约资源,避免出现一些可能出现的经济犯罪问题。所以当会计期满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残值应当作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中应增加年数总和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属于净资产类科目,从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我们也能看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同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消耗及补偿过程,没有体现在费用的金额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既然也需记录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那么可以依据它与企业性质的相似性选用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的使用既能解决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关注,也能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兼具企业的特点,前期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多,后期占用的少。尤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腐蚀性大、损耗快的专业设备年数总和法更加适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达50%甚至更高,但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规定阻碍了会计核算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反映,新《准则》的实施使这一缺失环节得到弥补。随着新《准则》逐步走向正轨,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中出现的不足,我们应该注意及时修改,通过日常会计核算的完善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落到实处。

篇2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细化了对资产的分类,将原“固定资产”科目中包含的资产内容,按照经济业务的实质,分类列入“存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益”、“公共基础设施”、“受托资产”等科目。这一重大修订,一方面完善了行政单位的资产分类,强化了对不同功能、不同类别资产的区别管理,提高了资产管理活动的针对性,方便行政单位管理者依据资产报表做出管理决策;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下,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政策,从原有“固定资产”科目中分离出了符合计提折旧要求的资产,进行依规计提。避免了误提折旧,导致例如委托管理资产等不属于本单位折旧计提范围的资产价值核算不准,影响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和资产处置。

2.计提折旧政策对资产管理与处置的影响

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与摊销,是本次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修订的一大亮点,更加客观地反映出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消耗情况和实际价值,对提升我国行政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计提折旧和摊销政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项新接触的业务,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无论是从计提的方法到进行账务处理都有巨大的变化。在资产处置时,不仅仅要考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同时还要考虑“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的余额。这样的核算规则需要财务人员更加注意资产处置的核算方法,防止遗漏相关业务,而影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行政单位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熟悉计提折旧和摊销的会计核算技术方法,能够正确运用计提规则,了解会计科目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会计业务处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3.相关净资产科目的调整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将原“固定基金”科目调整为“资产基金”科目,同时完善、细化了资产基金科目,包含“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无形资产”等几个二级科目。这样的调整既实现了与资产科目的对应,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规则,也优化了净资产的内部结构。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净资产与资产的逻辑对应关系的了解程度,在资产采购核算、资产计提折旧管理、计提摊销管理和资产处置管理等资产核算各个环节,要全面综合考虑,保证资产业务核算的完整性。

二、应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处理以及管理影响

1.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处理方法

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分为资产折旧计提足额和未计提足额两种情况,两者情况处理方法有所差异,需要注意分录的差异和科目的运用。采用计提折旧的政策要考虑折旧年限和资产净残值等因素,本文就以通用的折旧年限,并且忽略净残值来举例说明固定资产处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1)足额计提折旧时的处理办法

行政单位资产核算与企业资产核算有很大区别,管理使用目的也不同,会计核算技术也不一样。购买资产时,首先,对新增的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然后,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或者“现金”。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的计提折旧时,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核算方法与固定资产一致。在资产报废处置时就要考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3个科目的余额关系。对于足额计提折旧的资产进行处置时,借记 “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同时对于收到的资产处置收益,借记“银行存款”或者“现金”,贷记“应缴财政款”。

(2)未足额计提折旧时的处理办法

未足额计提折旧,也就意味着“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中还存在余额,因此,当处置时,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如果存在资产处置收益时,同样借记“银行存款”或者“现金”,贷记“应缴财政款”。

2.计提折旧政策对资产处置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普遍都是第一次接触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计提折旧的工作,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资产净残值率的选择上还缺少一定的经验,普遍简单采用通用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折旧方法也选择直线法。但是,行政单位资产的使用年限和频率是与资产的用途和经营管理现状相联系的。例如安放在公园或者广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因为使用的人多,磨损较快,采用通用的5年折旧年限就显得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而应该缩短折旧年限同时采用加快折旧的办法来处理折旧计提业务。这样能在资产报废处置时,减少资产余额与实际资产价值的差异,较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使用状况,也能公平客观地评价行政单位的资产使用效果。所以,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资产净残值率的考虑方面,行政单位财务人员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从实际角度出发,摸索出一套适合单位资产管理实际的折旧计算体系,从而提升管理资产的水平。

三、应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管理要求,强化对资产的日常与处置管理

1.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学习,提高计提折旧核算技术的水平

鉴于行政单位财务人员较少接触计算资产折旧技术的现状,财务人员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和熟悉与资产相关会计科目的规定和使用说明,实现会计科目的灵活准确运用。也可以借鉴企业计提资产折旧的核算经验,制定适合行政单位的折旧政策,从而保证行政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2.正确计算资产折旧,注意保持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的一致性

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不要求对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相应地不会按月调整固定资产卡片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相对较为简单。新制度要求行政单位每月要正确计提折旧,不仅要保证折旧额计算准确,并且能够正确计入会计帐套中,还要对固定资产卡片和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这样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完整性,也为资产报废处置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保证资产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3.强化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完整的资产处置信息资料

篇3

纳税筹划是现代企业规避税务风险、降低税负的重要财务管理方式,尤其是针对固定资产的税务管理,它能够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应纳税金额,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固定资产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财产,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甚至占企业大部分的基础资产份额,企业对针对固定资产的税金是以其折旧结果为计算基数的,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式也就成为了企业纳税的直接影响因素。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纳税筹划,需要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以及净残值、货币价值、年度收益等来进行,并考虑一定的周期内政府政策法令的规定与走向,以达到纳税最优化目的。

一、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分析

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实际上就是其成本费用的定向转移,将设备、场地、产品等固定资产的损耗转移到产品的直接成本之中,从而起到抵消或者降低一部分国家税收的作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折旧计算方式所计算的结果也完全不同,因而,其分摊到各期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相同,这将直接影响应缴税收的金额。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主要包括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几种折旧算法,一旦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确定就不得随意更改。

(一)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主要是根据企业预期工作量按照一定比例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进行计算的方法,工作量法计算方式会因为各期或季度对工作量的预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每期单位固定资产折旧额仍然是相同的。

(二)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是将企业的固定资产平均折旧额分摊到固定资产的总体使用期限之中的方法,它是一种较为直观、直接、简单的折旧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每一期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也是相等的,但是其忽略了企业固定资产在每一期所提供的总体经济效益的差异,其折旧额仍然使用固定的额度,其结算结果有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三)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净额和(原本固定资产总体价值减去净残值)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来计算每一年的折旧额,它根据固定资产每一年的折旧额进行一定期限的叠加,最终得出其总体的折旧额。年数总和法反映的一个动态的固定资产价值变化过程,能够比较客观地计算出固定资产每一期的折旧额,它也称为合计年限法。

(四)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是一种快速的折旧计算方法,它通过将企业固定资产在有限使用年限内的使用前期(使用年限较短时期)多提折旧,而在使用后期(预期使用较晚年限阶段)少提折旧,以此来加快在使用期间内的折旧计算速度,是固定资产成本尽快得到补偿。

(五)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根据固定资产每期的账面净值和双倍预期工作量折旧率来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它忽略了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在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将折旧年限控制在使用年前截止前两年之内。

二、基于固定资产折旧的企业纳税筹划

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对企业税额的征收也是根据其利润与成本来制定的,企业纳税统筹正是为了寻找降低税负的最优途径而设立的财务会计部门。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纳税统筹需要根据不同的折旧额以及财务状况、外部环境等来进行。

(一)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基数的纳税筹划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需要在其使用期限之内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摊派,应计提折旧额应该计算固定资产减去预期净残值额。现行法对于企业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有条件的认可,它必须有证据证明固定资产已发生资产减值,并经过税务管理部门审核,其处理程序较严格,对其进行纳税筹划也较为困难,幅度较小。不过,税务规定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数额边界为2000元,企业纳税规划可以将内部一些设备配件进行折旧计提,以降低其纳税基点。

(二)对企业各期年收益分布的纳税筹划

企业各期年收益波动不规则,其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结果分布也呈现出无规则的状态,这是应该采取年限平均折旧计算方法,降低各期年的综合折旧数额。若在一定比例的税率条件下,企业各期年均收益相对稳定与均衡,那么就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方法,降低企业税负;若是在累进税率条件下,企业的收益并不固定,且呈现早期强、晚期弱的趋势,那么就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将企业各年度的收益平均化,并将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平均分摊,消除因单一年限收益过高而造成高税负。

(三)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及净残值的纳税筹划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以及税法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以及净残值规定并不严格,企业可以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质和消耗增长比例来确定固定资产的预期使用年限以及预期净残值。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及净残值对于具体的资产折旧数额影响较大,分摊成本也较高,所占纳税比例较大,因此,对其进行纳税筹划可以有效降低税负,达到合理节税与理财的目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要考虑是否享有国家相应的减税优惠待遇,若具备享受优惠期间,那么企业可以延长固定折旧年限;若未享受优惠待遇,那么就可以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加快企业资金的回收速度。

篇4

界定固定资产的原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这一规定已明显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一些简易办公用品价值不断降低,并且容易损坏、经常更换,而将其纳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不但加重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而且造成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核算范围过于宽泛。

(二)固定资产核算原则滞后

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落后于单位的自身发展需求。首先,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物质资源,收付实现制仅对其取得和报废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对其使用过程则脱离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源。其次,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重视经济效应。仅通过现金收付途径无法满足单位对其资源的高效运用,也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各项资源运用方面的真实会计信息。

(三)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繁琐且不科学

把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直接列为当期支出,其原始价值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反映。通常情况下,除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外,这两者的金额相等。这样就会虚增当期的事业成本,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当期的结余虚减,成本核算不科学。

(四)固定资产未进行折旧处理

固定资产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计价,直至报废时才从账面上转出,对其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和磨损,不采取任何措施。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这种核算方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首先,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只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和实际净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不符合信息质量的要求,即不能可靠、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信息;其次,在固定资产处置或报废之前的各个会计期间均以账面价值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得以反映,或多或少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的总量,导致账实不符;第三,固定资产使用期内各会计期间的成本低估,结余虚增,最终导致收入支出表提供的结余信息不真实;最后,脱离了会计的正常核算和监督,管理人员疏于管理,容易造成固定资产低价转移和流失,损害国家利益。

(五)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在期末不对其实际价值进行估算,不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存在着与不计提折旧相似的弊端。固定资产的减值是由无形损耗引起的,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这种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弊端有:首先,报表上无法反映价值的减少,信息不真实;其次,游离会计的监督,固定资产更新不及时。

(六)修购基金的计提不恰当

规则规定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直接增加其他资本性支出的购置和修缮账户的金额,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任何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即固定基金账户的数额,又包括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基数不具有科学合理性。

二、新制度新规则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对策

(一)提高固定资产核算标准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这一标准虽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提高,但仍然低于《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标准。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接近企业化管理,建议按照企业制度的标准规定固定资产,即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对于专用设备的标准还可以适当提高。对于拥有较少专用设备的事业单位,可不区分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统一按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标准进行管理。

(二)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原则

第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能更好地核算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成本的会计制度。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权责发生制不仅记录资金的支出,同时还要记录资金价值的折旧。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新制度中已经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较好地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从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固定资产的全面信息,也有利于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第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会计核算上要求做到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如果后续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期间,应当属于资本性支出,列入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加以分摊;如果是经常性支出,仅增加当期的效益,则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的当期直接列支。

(三)合理简化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简化了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过程,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直接通过“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拨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包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应当按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同时还应对取得的各项固定资产按不同的资金来源,如外购、自建、接受捐赠、调拨等分别进行核算。

(四)增加并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

新制度基本上借鉴了企业核算固定资产的方法,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会计核算的缺陷,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状况以及期末净值、盈余情况;促使事业单位树立成本意识,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与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新制度对于计提折旧的方式一般规定为年限平均法,并没有提及其他的折旧方法,但是各单位可以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性质灵活选择折旧方法。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并对各类固定资产规定最短折旧年限,如房屋和建筑物为20年,专用设备、交通工具为10年,一般设备、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为5年。如果是电子科技类资产,由于其更新周期比较短,可采用年数总和法或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但是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要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为减轻工作量,实务操作时也可采取按类计提折旧的方法,在每年年底根据每个类别的固定资产余额按比例计提折旧。对于专用设备、图书、其他资产都按该类固定资产年底账面余额的1%计提折旧,一般设备则按其固定资产年底账面余额的2%计提折旧。对于文物和陈列品此类固定资产,鉴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其不计提折旧,取得时按成本入账,年终清查时应根据谨慎性原值进行价值评估,对明显发生减值损失的文物和陈列品计提减值准备。

(五)增加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

新制度中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减值进行规定,对固定资产的计量不满足谨慎性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在年度终了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建议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事业单位至少应在每年年末,对能够取得公允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法确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在资产负债表中,建议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净额”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实际价值。

篇5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存在的不足与漏洞。

1、在固定资产采购及下拨所作的财务分录: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报废固定资产的分录: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此资产的原值一直没变,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第一固定资产净值与原值严重背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相差越来越大;第二,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来核>,!

2、维修日常开支,录入相关费用:借:商品与服务支出或三大系统维护费、治超费等等,贷:现金或银行存款。清理固定资产的开支:借:公用支出,贷:现金等。变卖作废固定资产收入的处理方式:借:现金,贷:其他收入。这样核算不能很好核算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也无法权衡维修是否合理。实际执行中容易发生乱修、滥修、乱放等情况。虚增维修费用,特别是为不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很多采购采用变性方式,固定资产不入帐,造成对固定资产漏入,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提出几点管理建议。

同国有企业一样,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如何用好管好国有资产、盘活资产存量以及如何做到既维护所有者权益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固定资产的原有核算方法。

1.在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时,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通过“固定基金”这样的净资产科目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使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真实化、规范化、标准化,缩小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差距,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2.在现有会计核算基础上,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每月增加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会计分录借记“商品和服务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累计折旧”作为备抵科目列示,两者相减,就是固定资产的净值,这样在会计报表中就反映出固定资产原值及净值,固定资产的增减情况一目了然,以便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规模、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

3.对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可以统一核算,不应当分散。发生时借记“商品及服务支出——维修费”,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这样核算才有可比性,这样可以加强对维修费的管理和对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有个初步了解。

4.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清理费用,能够真实、详细地反映其损益情况。

5.对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増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在对固定资产清产核资的同时,应当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当出现可收回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方法,可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对部分大型设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编写组,测绘出版社出版;

篇6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学校在固定资产核算以及后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着力讨论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完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

一、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013年新新颁布《财务制度准则》与原有的旧规则相比较: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一步提出了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的新要求。首先,在新《规则》中,不仅为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做出了新的界定,同时也对固定资产种类进行了新的分类,便于更加科学的管理。新《规则》的出台,加强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等方面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其次,借鉴企业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新《准则》引入了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的概念,规定了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对照新的财政制度,中职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健全和管理欠合理等两个方面。

1.在制度上,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的问题

(1)学校固定资产范围的界定标准不合理

首先,中职学校使用单一标准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其范围过于宽泛,大量的低值易耗品容易被归入到固定资产中核算,造成事业单位报表内固定资产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500和800元的单位价值标准明显偏低,报表入账中的固定资产和现实情况的出入较大。

(2)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原《准则》的设计为了减轻事业单位的财务压力,同时也体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固定资产通常是不计提折旧的。同时,由于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一般都来源于财政预算或者预算外的资金,不需另筹集资金,因此也就不要求考虑收支配比,这使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需计提折旧。

但是,学校固定资产完全不提折旧是不规范的,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虚增了固定资产报废之前的资产和净资产总量。资产负债表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虚增当期的报表的资产数。其次,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不能很好的体现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同时也缺乏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使得学校存在着较严重“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在固定资产定期清理盘查上有较大的制度缺失。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容易导致资产的非正常途径转移,直接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

2.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学校相关部门管理意识不强

学校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的缺失。随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容易导致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使用不规范,普遍存在着“资产不清,家底不明”以及“任意报废,变相处置”等一系列问题。而标准的缺失,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粗糙,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盘查机制。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账实不符的问题较为突出,中职学校的许多固定资产经不起清查盘点,账实不符的原因也无据可查,这直接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2)中职学校固定资产后续管理不到位

原制度的设计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在学校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上表现较为突出。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并未与相关部门日常工作绩效直接挂钩,许多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主动性不足。一方面,体现在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认为固定资产的管理与自己无关,是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事;另一方面,体现在单位负责人时常身陷琐碎的行政事务,无暇顾及甚至忽略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把添置固定资产视为其任内最大的管理目标,而对固定资产的保管与使用却疏于监督。

二、新财务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

篇7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85-02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的预计寿命,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数量。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现状

我国目前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长期采用同一种折旧方式,大多数企业通常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工作,年限平均法虽然具有核算简便的优点,但年限平均法在应用中却与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忽略了企业在生产效益良好和生产效益不佳时对企业折旧问题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企业固定资产所需要的维修费用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均采用了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可以明确地体现出设备资产在企业早期利用率高,企业后期利用率低的特点,来加速设备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从而减少企业在设备使用年限中对资产无形的损耗,并且在企业发展前期具有税收减免的优惠机会,有利于企业初期的经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一)年限平均法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年限平均法又称为直线法,该方法主要以固定资产的原值为依据来扣除资产的净残值,然后通过平均年限来进行计提折旧,年限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年限平均法的核算方式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企业在经营生产上的科技进步,在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保证企业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企业机器的稳定都十分有利。年限平均法计算简便,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因为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中可以获取的利润和利益具有差别。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前期的工作效率较高,因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使用年限后期中,工作效率与前期相比降低,因而获取的经济利益较低。

(二)加速折旧法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

加速折旧法是指在企业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阶段时计提较多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因为在早期时固定资产的维修成本相对于后期而言要低廉。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均衡企业每年发生的固定资产成本,当企业固定资产的发生费用较高时,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则会相应较少,进而使得企业所得税的经济效益增加。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可以分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从使用年限最后两年前面各年算起,使用年限平均法折旧率的两倍来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进而得出各年的应提折旧额。到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最后两年时再使用年限平均法,将最后两年前的初始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的余额平均分摊在最后两年中。这种方法的假设前提为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前期存在较大的消耗,而在后期消耗较少,进而这种方法的特点为使用前期多折旧,使用后期少折旧,来达到相对加速折旧的目的。年数总和法是指使用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来作为折旧基数,并乘以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各期固定资产折旧额,计算公式是: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尚可使用年数,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

(三)工作量法对于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工作量法为固定资产折旧中直线法的一种,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仅仅单纯的将工作量法应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中,因此工作量法在固定资产折旧中也属于较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工作量法的方法首先等价计算固定资产中所生产的物品,从价值计算结果中判断工作量所产生的价值,最后计算得出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剩余年限。因此工作量法经常用于季节性比较强的固定资产,也应保证这类企业中固定资产的使用年度与固定资产间联系紧密。企业在使用工作量法时,通常会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企业的净利润,如若固定资产生产量少,就意味着固定资产具有较高的折旧价值;若固定资产生产量多,则说明固定资产的折旧价值较低。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所得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企业所得税直接与企业净利润具有紧密联系。如若企业的折旧额主要发生在前几年,则可以使用加速折旧法,使得企业在后期集中获得净利润;若采用直线法则会平均平摊企业每年所得折旧额。

三、合理采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提高企业净利润

(一)生产型企业调整加速折旧法对企业资金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建立初期均采用25%左右的所得税税率,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就比较应用于这一类型的企业当中。这类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采用加速折旧法,虽然在企业最初时会产生较大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但是会造成企业净利润计算中的降低,使企业股东所获得的个人利润降低。这对于缺乏生产资金的新企业来讲,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法的选择上使用加速资产折旧法,会帮助这类型企业在企业发展最缺乏资金的初期获得贷款和发展资金,十分有利于企业的起步、发展和日常的正常经营,当企业发展至后期时,固定资产丰厚充足,此时不再依赖价值过高的生产资金,并可以回报股东,兼顾了股东的财产和利益,十分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二)小型企业调整直线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影响

在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规则中,一些缺乏生产资金的小型企业较为适用直线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由于受到企业不同折旧年限的限制,适用直线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企业在净利润方面受到的影响较少,但是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中同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直线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使用直线法时,很可能有前期效益和后期效益不同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计算法计算出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差异,因此当企业具有建筑物、房屋这一类固定资产时可考虑使用直线法这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计算,如果企业具有机器等物品类的固定资产时,就该考虑使用其他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来进行计算。

(三)实体型企业调整工作量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篇8

一、新财务规则对固定资产及类别的界定

(一)新财务规则提高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由国家统一规定,即通用设备单位价值由原来的500元以上提高到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以上提高到1500元以上。目前,经济水平发展了,物价水平相应地提高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提高适应了外环境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会计工作信息质量。

(二)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类别划分

将“其他固定资产”明确地分类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进一步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类别划分,改进了原有的类别划分模糊,不确定的固定资产就往“其他”里面装的错误做法。

(三)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规范调整

1、将“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扩大了本类固定资产的范围,把附属设施包含进来,将电梯、通讯设施、输电线路等划入“房屋及构筑物”中,为我们规范分类找到理论依据。

2、将“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通用设备是指各行各业都使用的设备,如电脑、空调、汽车等,修改后更加突出了设备用于业务工作的通用性,便于理解和实际应用。

二、新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影响

(一)对部分行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新规则第66条第2款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这必然对部分行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带来重大的变化。

1、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影响

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传统模式收到固定资产,付款后,记入固定资产。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常常收到固定资产,未付款或付一部分款项,那么到底何时记入固定资产合适呢?在新财务规则下,使用权责发生制解决此类问题,以收到固定资产,使用权实际交付时间为准,列入固定资产,未付的款项搭其他应付款。例如A单位从B单位购买不需安装全新设备一台,价值10万元,设备交付使用时付款8万元,一年后付剩余2万元。按收付实现制,以实际付款金额入账:

借:事业支出 8万元

贷:银行存款 8万元

借:固定资产 8万元

贷:固定基金 8万元

设备实际交付使用时无法全额反应固定资产价值,只有到一年后,货款全部结清,再补做2万固定资产分录。

若按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固定资产实际交付使用时:

借:事业支出 10万元

贷:银行存款 8万元

贷:其他应付款――A单位 2万元

借:固定资产 10万元

贷:固定基金 10万元

固定资产价值在实际交付使用时得到全额反映,一年后,支付剩余2万货款时只需冲往来款即可。新财务规则在部分事业单位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更好地与当今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接轨,也更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2、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未计提折旧,对于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损耗没有核算,这既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公允不符,又导致单位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实际成本与账面成本不符,固定资产报废时,在一个期间集中反应,违反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相关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新财务规则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单位提供服务所耗费的资源成本,2013年1月1日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43条为此做了规定,提出高等学校除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均需计提折旧。并建议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经济利益,加速资金回笼不是事业单位考核的首要指标,加速折旧的方法不是很适合事业单位,年限平均法易懂,易操作,让折旧在核算中得到了体现了,更适合现阶段的事业单位。

(二)对固定资产管理评价的影响

新财务规则第4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中在原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实施绩效评价”,“防范财务风险”。这给我们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指出了方向,在日常科目设置、账簿核算中加以改进。原财务规则中,没有“绩效”、“风险”的概念,特别是固定资产处置、报废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固定基金,至于给本单位带来收益还是损失,无法从账面得到答案。

比如A学校因修建新校区,向银行贷款2500万元,用旧校区做抵押,新校区建成后,因无力还贷,政府出面协调,将旧校区处置给另一个B学校,该B学校付2000万元给A学校还贷。A学校旧校区土地、房屋账面价值2800万元,市场价值4000万元。

A学校应做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000万元

贷:其他收入 2000万元

借:固定基金 2800万元

贷:固定资产 2800万元

实际上旧校区以低价调剂给了B学校,对于A学校只能从资产负债表中看出总资产减少800万元,但在收入支出表中,还增加了一笔2000万元 的收入,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损失。

目前,在我国事业单位全面改革阶段,必然会涉及到固定资产的搬迁、处置、整合等情况,由此引起的固定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发生变更,固定资产转让缺乏准确的核算依据,导致评估价值和账面价值相脱离,账务上无法提供客观依据,无法满足管理需要。

新财务规则在制度上作出了规定,我们在核算中本着有利于“实施绩效评价”, 有利于“ 防范财务风险”这个原则实施核算。虽然事业单位只是占用和使用固定资产,所有权在国家,但只有在核算中加强损益核算,才能督促事业单位以主人翁的姿态管理好固定资产。

三、新财务规则下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

现阶段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薄弱,“重现金轻财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管理、监督机制,日常基础工作不到位,长期未清查盘点,导致家底模糊不清。

新《财务规则》第4条明确“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新《财务规则》第41条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比较旧规则,新财务规则强调了“账实相符”,要做到账实相符,具体要做到:

1、建立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制度

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用途,按照“谁用、谁管、谁负责维修保养”的原则,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个人头上。在总保管处制卡片,进行登记到各部门及人员,集中管理监督,分散使用,落实责任。只有这样用 制度来约束,才能加强责任心,管理好固定资产。

2、做好建账建卡工作

依据新财务规则的分类,设置固定资产6大类的分类,再根据本单位情况,进行进一步细化。建好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每年年末至少进行一次固定资产盘点,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运用电算化管理的科学手段,采用先进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各部门联网进行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

(二)对固定资产购进、使用、处置实行全过程监督

《新规则》第59条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具体落实到固定资产管理上,就是加强对固定资产体系的财务监督,对固定资产请购单填制、审批、调整、执行、领用、保管、评价、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考核,实施一个动态的监督过程。

固定资产监督是一项内容细、任务重的工作,以学校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涉及部门广。需要学校各部门,比如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对电子琴、钢琴、图书等批量物品的使用效率作出评价。

2、涉及领域广。通过对培养学生的人数多少、成绩对比、能检对比、就业情况对比,来对固定资产作出绩效评价,将其融入整个学校办学水平绩效评价的一部分。

3、涉及资产使用全过程。从购买、立项、使用、维修、保养等实行过程监督,需要使用部门、总务处、财务处之间的积极配合。

(三)全面提高管理、核算、监督人员素质

通过认真学习新财务规则和相关财务知识,提高人员素质。不仅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要提高相关的管理人员、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如果只重视财务人员的学习,管理人员、监督人员不懂业务,那么财务工作就会和其他工作脱节,管理工作跟不上,监督工作形式化,无法有效行使其应有职能。

目前,我们正处于新旧财务制度的过渡时期,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管理衔接工作,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新的挑战,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得到更好地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固定资产管理是单位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财务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好用好这些资产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义务和责任。

固定资产管理是对资产的终身管理,所以较其他工作更为繁琐,更加注重细节。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资产名称、类别、属性、资产编号、设备编号、主要技术参数、使用日期、使用地点、技术状态(完好、待修、闲置、封存、待报废)、主要附机如电动机(型号、功率、厂家)及减速器(型号、速比、厂家)、使用年限、月折旧额、残值率、原值、累计折旧、净值等等。

固定资产管理中折旧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每月计提折旧是每个固定资产管理员很头疼的事情。固定资产折旧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为手工管理,计提折旧是管理者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几千台设备逐台进行计算很容易出错。传统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很繁琐、很细心的一项事情。其弊端主要有:

1、每个资产都要手写建立卡片,月底提取折旧要通过人工计算每个资产的月折旧额,从而计算出本月总的折旧。从上面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上可以看出这个工作量很大而且相当繁琐,极易容易出错。

2、纸质卡片容易丢失,不易保存,易损坏。

3、资产量大的情况下,卡片太多不易管理。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进行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是一个人机结合的软件,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结合《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及其编码规则来编制程序,对各种资产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信息交换的人机系统。它使资产管理人员从繁琐、重复的手工建卡、计提折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深入探讨和分析各种信息,解决问题。

现阶段,虽然很多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应用了计算机软件,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固定资产管理员发生变动的时候,往往由于不同的人对固定资产分类理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编码,对设备的理解不同,造成归类不同,最终影响折旧的提取。

2、大量资产需要转固时,逐个资产进行编码,每个卡片逐个输入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中,不仅增大工作量,而且极易出错。

3、软件中虽然设置了查询功能,但不能满足查询者的需要。

4、资源不能共享,因不能同时转固,设备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账目不符。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就计算机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合理。

1、建立台帐方面。无论哪本台帐在软件设计上除了资产代码、资产名称、原值、本月折旧、目前净值等基本数据项目外,计算机程序允许操作者对其余数据项目进行自定义或增减。对于具有相同数据项目的不同台帐,可以合并产生一本临时台帐进行总账查询等,从而使得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2、资产编码方面。资产的分类编码是一项繁琐而且容易出错的枯燥劳动。因为固定资产的分类编码如果没有标准或完整的编码手册,那么在固定资产管理员发生变动的时候,往往由于不同的人对固定资产分类理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编码方法,这样就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编码混乱,从而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造成不便。运用计算机并结合《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及其编码规则来编制程序,可以实现资产自动编码。若有新增固定资产,操作者只需根据屏幕提示依次指出资产所属大类、分类、小类、子类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资产的编码与记账工作,既准确又迅速,并且适合任何企业,进一步加强了计算机软件的实用性和应用范围。

3、避免数出多门。对于固定资产数量较多的大中型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分两个(或更多)的管理部门。如以资金管理为重点的财务部门和以实物技术管理为重点的设备资产管理部门,在这种模式管理下,由于以往信息管理手段的落后使得财务部门与设备部门各建各的帐,各算各的帐,从而造成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现象。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整个企业只有“一本”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电子台帐(为了数据安全另有电子备份和硬拷贝备份),完全杜绝了数出多门的问题。台帐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实现了数据共享,加强了信息流通,提高了固定资产信息的利用率,也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

4、统计、查询。在以前纸面台帐管理模式下,台帐只起一个档案记录作用,通常只是简单地打开台帐查看记录,由于统计速度的落后,很难及时对台帐进行多种方式的再统计和再分析,从而造成信息资源浪费。经常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台帐进行统计分析、制表查询是开发台帐信息资源的必要手段。计算机容量大,运行速度快,能够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快速、详细的分析,全面客观地反映各种信息,满足管理者需要。

5、物品采购方面。快速查阅各种固定资产价格由于各种固定资产的价格变化较快,如果一个单位不能及时掌握某一物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势必在物品采购上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查索能力和网络服务优势,就能够快速查阅到该产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和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价格、产品性能,供单位决策者参考,从中筛选出价格适宜、性能优越的产品,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得最好的产品,服务于单位的生产经营。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前言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它的费用是在购买时一次性支出的,因此对于企业在核算它的费用时不能像其他资产那样进行简单的核算,目前我们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的是以折旧的方式计入会计期间费用。折旧额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利润和固定资产的价值,对于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总和法,其中年限平均法在实际中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因而运用的较多。

二、行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存在的问题

(1)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完全忽略资金的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中折旧额的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该公式中,各项指标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如果物价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对折旧额计算的影响不是太明显,但在物价水平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这样计算出来的折旧额偏离实际值会太大。固定资产的金额较大,周转时间较长,在这种完全忽略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中,折旧额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将相差很大,严重影响到了企业会计利润的核算。

(2)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不对称。在企业会计的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计算中通常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当期发生的费用要与当期发生的收入进行配比计算。在计算利润时,收入是以当期的收入为基础计算,而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对固定资产历史成本的分摊,不是对当期成本的计算。收入与成本完全不是在同一时期的,导致收入与费用是完全不配比的。这样计算出来的利润肯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重置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引进

为了改进弥补目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缺陷,我们将重置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计算中,接下来我们分别就这两个含义进行阐述:

(1)重置成本的含义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1]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重置成本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用重置成本去估算固定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时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将重置成本引进到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进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先折旧方法的不足,提高折旧额的准确性。

(2)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货币资本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差额。[2]不同时点上的资金在理论上是不能进行比较的,通常我们都会借助资金时间价值将其转化为同一时点上时进行比较。固定资产的周转时间较长,所以折旧的使用年限也就较长。因此我们要借助货币时间价值将其转化在同一时点上再进行折旧的计算。

四、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的改进

现有的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模型是,将固定资产的期初价值扣除净残值之后的余额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间内平均计提折旧,各期的折旧额是相等的。其公式为: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引进重置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的固定资产折旧模型是,首先,在每一年都要对固定资产采用重置成本进行重新估价,将重估的价值与固定资产净残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剩余各期折旧额的计算基础。然后,利用等额序列资金回收系数的原理,依次计算出各期需要提取的折旧额。这样计算以后,在每一期计算后剩余的期理论折旧额是相同,但随着重置成本发生的变化,得出的每期折旧额可能会不同。假设折旧期为3年,其计算规则如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其中为每年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计算的价值;为每年按重置成本计算的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是折现率,是剩余折旧年限,是复利现值系数;为每年的折旧额。这样每一年的折旧额都可以按以上公式计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