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5: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小儿生理特点
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如解颅、五软五迟等)和新生儿特有疾病外,最易发生脾胃疾病,肺系疾病。其次是感染性疾病。由于小儿时期的消化系统未臻完善,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反映于生活的“脾常不足”。但小儿机体的发育较快,对水谷精微的需求量大,而脾胃的运化和吸收却有一定的限度,在临床上易出现积滞、疳证、厌食等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孩子的溺爱,以厌食为主要症状前来就诊的患儿越来越多,小儿长期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日久精神疲惫,体重减轻,抗病力弱,为为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必须积极治疗,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活泼的身体。
2中医基础理论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认真研读中医经典著作,根据卫气营血理论,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和营气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濡润人体脏腑及各部组织”,“营卫之气都以水谷之气为主要的生成来源”和脏腑辨证中“脾生营卫、生味、生肌肉、生四肢”的基础理论。运用内病外治的方法,用中药桂枝汤调治营卫之气,从而达到强化脾胃的功能,同时根据经络理论,配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简、轻、便、康”的特点。
3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为张仲景之名方,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皆有平胃健脾之功,通过调和脾胃可达到滋化源,充气血和阴阳调营卫的作用。因为桂枝汤配合推拿,功效广泛,故既可用于太阳中风证,又可化截施治用于各种虚证及杂证,被后世尊为“群方之魁”。
4临床运用
在临床运用中,当根据不同证型以加减,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当加用焦三仙、陈皮、连翘、莱菔子、茯苓、半夏等;痰湿滋生,当加用半夏、陈皮、茯苓等燥湿健脾,化痰;虫积伤脾,当合用使君子汤;脾胃虚弱,当加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中。
5中医推拿手法
中医推拿采用“三揉一捏法”。揉腹(揉中脘、揉神阙、揉天枢)、揉脾俞、揉胃俞、揉足三里,使脾胃消化器官的兴奋性提高,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另外,根据俞、募穴理论,“五脏有疾取其俞”“六腑有病取其募”,且两穴均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作用,当配合运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此四穴皮肤肌肉下面的节段性神经分布属8~12胸椎,它们和胃的支配神经节段是重叠的。因此,揉此四穴,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胃肠功能活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5.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mm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3~5min。
5.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曲,医者以两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mm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min,频率80~100次/分。
5.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环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2~3mm为宜,点揉2~3min,先左侧,后右侧。
5.4捏背
一、入门基础班
本培训班是针对无基础的学员开设的,教学方式通俗易懂,与市场上的各类短训班相比,更真实可靠,学员通过培训可以真正领悟到理疗的真缔,培训课程有中医经络学、全息反射学、诊断学、康复理疗的理论与各种理疗手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循经火疗等)的操作。培训期因学员接受能力而定,学到满意为止,学费800元。
二、特色疗法班
(一)颈肩腰腿痛特效综合疗法高级研修班
该疗法是一种以手法结合穴位热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风湿、肩周炎、跟痛症、各种神经痛等疾病。85%患者经治疗一次见效,2——3个疗程即可康复。
(二)能量刮痧疗法培训班
能量刮痧疗法,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疗法,它结合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的精髓,针对各种疾痛不同穴位的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见效快、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对高血压、高血脂、心脑梗等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三)中药循经导入疗法培训班
中药循经导入疗法,是利用皮肤的多种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药借热力,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该疗法无毒副作用,简便易做,对风湿、类风湿、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肾病、股骨头坏死、痛风、肩周炎、关节炎、关节增生等疾病,疗效显著。
(四)小儿全息平衡推拿培训班
小儿全息平衡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与全息医学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可治消化不良、呕吐、厌食、腹泻、腹痛、便秘、口疮、伤风感冒、发热、咳嗽等多种疾病。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以上各科培训班单学一科2180元,全学4800元。包括证书费,资料费,学员随到随学,学会为止,学员免费住宿。
相关连接:本机构可办理中医刮痧师、康复理疗师、国际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健康讲师、按摩师、反射疗法师等国家正规职业资格证书,欢迎来电咨询。
一般资料:98例患儿中,男52例,女46例;1.6~3岁57例,3~6岁41例。98例患儿发病最短时间2周以上,均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符合推拿治疗及中药外敷的指征。
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和肝旺脾虚四型。①脾胃不和: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苔脉无特殊改变;②脾胃气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稍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③脾胃阴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瘦,口干食少饮多,甚则每食必饮,烦热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④脾虚肝旺:厌食或拒食,性烦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治疗手法:①脾胃不和: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掐推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脾俞、胃俞,捏脊;②脾胃气虚:补脾经,补大肠,补肾经,掐推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捏脊,按揉脾俞、胃俞、肾俞;③脾胃阴虚:补脾经,补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关元,按揉脾俞、胃俞、肾俞,捏脊;④肝旺脾虚:补脾经,清肝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膊阳池,揉中脘,拿肚角,按揉脾俞、胃俞,捏脊。以上推拿手法每日1次,6天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⑤中药敷脐:吴茱萸,香附,甘草,焦山楂,共研细末,调拌蛋清,外敷贴肚脐。1次/日,6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up】[1]【/sup】拟定。①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②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③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结 果
治愈88例,好转7例,无效3例。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如《小儿药证直诀・虚赢》:“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幼幼新书肌肤赢瘦第十二》:“儿赢瘦不生肌肤,皆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故气血虚弱,不荣肌肤……”。从中医观点来看,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因喂养不当,以及长期偏食等情况,伤及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从而产生见食不贪,肌肉消瘦,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婴幼童缺锌时,口腔黏膜半衰期缩短,黏膜呈现增生和角化不全,舌的味蕾被脱落的黏膜梗阻,呈现味觉痴钝,食欲减退甚至厌食。故常以补充微量元素锌来治疗厌食,但疗效不确切,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多采用“运脾、健脾、养胃”等治疗方法,但小儿药依从性差,且服药困难,我们充分发挥祖国医学优势,以小儿推拿配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推拿按摩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身体的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按摩,小儿皮肤薄嫩,中药敷脐吸收效果好,又免除了服药的痛苦,儿童容易接受【sup】[2]【/sup】。手法中,选择补脾经以健脾益气和中,运内八卦以消宿食开饱胀,掐推四横纹以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摩腹、揉中脘以消积化滞,行气通络,按揉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捏脊有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神经功能,推动气血运行,促进小儿发育的作用。诸法合用共奏键脾、运脾、和胃之功。另外,结合中药外敷,吴茱萸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的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其有抗胃肠痉挛、排除胃肠积气、抑制肠内发酵等作用,香附、山楂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功能等作用,甘草有调节免疫功能,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化积、启脾开胃之功。推拿及中药敷脐属于外治法,简单易行,解决了患儿服药困难的问题,且家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严隽陶是推拿学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奠基人,在临床、科研及教学领域为中医推拿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 学术思想
严隽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对推拿学科发展的认识严隽陶在分析推拿学科的内涵时,把推拿学的发展分成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来认识。第一阶段是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产生和发展期,表现为推拿疗法与其他外治法在中医防病治病的协同应用及推动中医理论的完善发展所起的作用。人所公认的推拿起源早、历史久,就是指这个时期。第二阶段是推拿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形成、发展期。严隽陶提出推拿学萌芽于明清时期,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因为明清时期,推拿的实践已经发展到有特殊的穴位应用及其特殊的手法操作,既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有自身的理论总结,既有其特殊规律的理论,也具备了独特的治疗技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推拿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以及应用手法时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增强,标志着推拿疗法日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88年推拿学被国家教委批准成为高等中医院校的本科专业。
严隽陶对推拿学发展史的认识,既充分注意到推拿的悠久历史,重视对传统推拿疗法的继承和发掘,又意识到推拿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尚短,应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2推拿学科的多元理论指导严隽陶认为,推拿作为一种疗法在治疗不同系统疾病时,临床思维方法和诊断、治疗理论表现为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如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基本采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治疗内妇科疾病时,采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按照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等独特的理论进行治疗的。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容易催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如果多元现象长期不能融合起来,则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主张构架推拿学科的学术体系必须打破多学科的理论壁垒,将推拿手法、功法防病治病的特点作为融合点。
1,3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思路严隽陶认为,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在手法力的研究方面,需要与生物力学相结合;在推拿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需要和康复医学相结合;在推拿生物学效应方面,需要和神经生物学相结合。只有通过与多学科的交叉结合,才能提升推拿学科的学术水平。
2 临床成就
严隽陶先后从师一指禅推拿代表人、名中医王纪松先生,及滚法推拿创始人、名中医丁季峰先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了一指禅推拿流派和滚法推拿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完整继承了两个学术流派的学术精华。严隽陶通过四十年余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法技能和学术思想体系。他擅于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手法操作以“刚柔相济,柔者为上”为特点,其代表性手法滚法及一指禅推法舒缓柔和、持久深透,他强调滚法操作与肢体被动活动相结合,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同时,他也强调推拿功法训练,不仅用于推拿医生体质的训练,也作为患者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他的临床经验、诊疗思路、操作特点被整理归纳,贯穿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中。
3 科研成就
3,1确定推拿生物力学研究方向 推拿手法以“力”为本质特征,对推拿手法中力的应用研究是推拿学研究的基础。手法操作用力,具体表现在手法作用形式、用力大小、方向、时间和操作频率。随着生物力学的兴起和发展,采用其理论和技术对推拿手法进行研究逐步成熟。通过手法动力学研究,可以阐述手法力是如何发动的,并对手法力定量化、规范化和客观化。根据手法力方向的不同,可以对推拿手法需要重新认识和分类。
严隽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并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拿手法深透性与生物组织作用机制研究”、“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动力学分析”、“中医推拿滚法及振法血流动力学研究”、“推拿滚法操作动力学参数优化及行气活血效应机理研究”,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研制成功了Ⅱ型推拿手法测试仪,阐明了手法在人体的传导规律,揭示了摆动类手法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理。
3,2坚持“推拿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原则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医学回归自然,中医走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吸收现代医学中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推拿学科的自身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为推拿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康复评定成为推拿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共同语言和平台,为推拿疗效客观化、定量化的评价提供必要的方法和途径。严隽陶及时在推拿学中引入现代康复医学评估理念,成立了康复功能评估室,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功能评估设备,并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规范化研究”、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西医结合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上海市卫生局项目“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规范化研究”、“滚法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等研究项目,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实验设计,客观系统评价推拿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推拿对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3,3开展推拿生物效应研究推拿的生物效应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严隽陶将其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于传统的中医理论,总结手法的“通”、“松”作用,可以达到“正骨”、“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使“经脉流畅”、“气血流利”、“通则不痛”的治疗经验;第二个阶段是从解剖、生理、病理多方位人手,从多个系统研究其生物效应。严隽陶带领的科研小组已在生理功能、蛋白质代谢、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索手法的生物学效应,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B-内啡肽基因表达的影响”、上海市卫生局项目“推拿防治老年性骨骼肌衰弱的临床研究”、“骨骼肌增龄性变化特征及手法干预机理研究”等,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同时也证实了传统推拿功法训练增强体质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应用于防
治老年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教学成就
4,1创建推拿专业1979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招收本科生,使推拿学科走上高等学府的殿堂。1986年,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努力下,推拿教学专业课分化为推拿学基础、骨伤推拿学、内妇推拿学、小儿推拿学、实验推拿学和推拿古代文献与学术流派等六门专业课程,并正式成立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1988年,国家教委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正式颁布将推拿学专业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直到1998年,国家教委实行专业合并,推拿专业再次与针灸专业合并,重新成为“针灸推拿专业”。
4,2创建推拿专业博士点随着推拿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推拿学科与中医骨科联合,成为全国首个推拿专业博士点,严隽陶也成为全国第一位推拿专业博士导师。2001年,推拿专业博士点再次成为全国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严隽陶也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至今,严隽陶已经先后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7名,硕士20余名。
小儿肌性斜颈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转向健侧为特点。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1]。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临床分为三种病理类型:(1)肌肉型 以肌肉组织为主;(2)混合型 含肌肉和纤维组织;(3)纤维型 以纤维组织为主[2]。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79例,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79例,其中男103例,女76例;年龄
1.2诊断依据
患儿一般在出生后可触及颈部包块,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部分患儿肿块经半年后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肿块不明显,仅有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经彩超检查示胸锁乳突肌内可及团块样、纹理增粗紊乱稍低回声区,符合小儿肌性斜颈超声表现。
2治疗手法
(1)患儿仰卧,用滑石粉作介质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宜轻柔,治疗时间3~4 min。(2)向健侧牵拉头部,幅度由小渐大,时间约5~6 min。(3)双手托住患儿头部,慢慢使下颌旋向患侧,时间2~3 min。(4)侧卧,患肩在上,推揉斜方肌2~3 min。(5)拿患侧肩井3~5次。每日治疗1次,每次约18 min,总疗程1~6月。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痊愈: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好转:头颈部歪斜及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头颈轻度倾斜,活动轻度受限。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治疗的所有病例中,痊愈137例(76.5 %),好转40例(22.4 %),无效2例(1.1 %),总有效率 98.9 %。年龄
4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不甚清楚,现代医学多认为有以下原因:(1)静脉受阻;(2)胸锁乳突肌先天发育不良;(3)遗传因素;(4)动脉受阻;(5)产伤;(6)血肿。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产中又逢损伤造成局部气血运行逆乱,瘀血停滞所致[4],属“筋缩”“痉证”范畴。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本病,以达到舒筋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消肿的目的。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促进肿块吸收,手法轻柔以放松患侧肩部,改善头部活动功能,并预防适应性痉挛发生。向健侧牵拉头部以伸展患侧胸锁乳突肌,改变痉挛紧张状态,纠正倾斜异常姿势。向患侧旋转下颌可以改善头颈部活动功能。小儿肌性斜颈病理改变以肌纤维化为主,如不及时治疗,时间越长肌纤维化越重,手法治愈难度也越大。由表1可以看出,3月内即开始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较佳,对发现较晚、且开始治疗时间较晚的患儿手法治疗疗效欠佳。一方面胸锁乳突肌纤维挛缩已经发生(对本组疗程6月好转及无效病历摄片示胸锁乳突肌内有钙化点),另一方面长时间向患侧倾斜,家庭护理不及时,患儿也容易养成固定姿势。长时间歪斜还容易造成患儿颜面部畸形、颈椎及胸椎代偿性侧凸。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还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出现视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本病恢复的关键。本病临床应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如颈椎结核、骨性斜颈、小儿淋巴腺炎、眼性斜颈等,参考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以避免治疗中的过失。
【参考文献】
[1]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7.
从西医来说,厌食又称消化功能紊乱,仅仅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在幼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症状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便秘、腹胀,严重时还会出现腹痛和便血等症状。若宝宝出现厌食,建议父母可先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全面细致检查,排除可以导致厌食的慢性疾病,排除缺铁、缺锌等情况,若因原发病引起的厌食,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厌食,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宝宝的体质属于“稚阴稚阳”,一方面生机蓬勃,生长迅速,体格、脏腑功能均不断成熟完善,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均需通过脾胃供应,因而决定了脾胃在宝宝生理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宝宝的胃肠娇弱,消化力弱,且又因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脾胃负担相对过大。如果喂养不当,极易引起脾胃功能紊乱,造成厌食的发生。针对宝宝的生理特点,实施恰当的推拿有健脾和胃、改善食欲、增强体质的作用,并且也是预防和减少厌食及其他各种脾胃疾病发生的首选方法。
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医儿科学及推拿学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体系的治疗疾病及预防保健的外治方法。医生根据宝宝生理、病理特点,通过手法作用于宝宝体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6个简单易学的针对小儿厌食的推拿手法:
1.推脾经: 父母一手将宝宝手握住,并将其拇指末节屈曲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或桡侧面着力,在屈曲的拇指上,由指尖向指根做向心性直推300~500次(也可旋推宝宝拇指末节罗纹面)。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
2.清大肠: 父母以拇指罗纹面或桡侧面着力,从虎口推向食指端,300~500次。有清热通便之效,可治疗便秘。
3.运内八卦: 父母以拇指或中指罗纹面着力,以宝宝掌心为圆心,沿从圆心到中指根的2/3为半径划的圆做顺时针运法,100~300次。有消腹胀,治疗食欲不振的效果。
4.揉板门: 父母以拇指端或中指端着力,揉宝宝手掌大鱼际平面300~500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
5.按揉足三里:父母以双手拇指端着力,按揉宝宝两侧的足三里穴100~300次。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6. 摩腹: 父母以手掌面或四手指罗纹面着力,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宝宝腹部5分钟。主要治疗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疳积、便秘等。
一般情况下,给宝宝推拿应按“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顺序进行。在操作过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1.推拿时手法宜用力恰当。推拿时力度过小可能会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而力度过大易损伤皮肤。
2.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做到身心都放松。
3.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4.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应由少到多,推拿力量应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的穴位可逐渐增加。有些穴位刺激性较强,容易引起宝宝哭闹,应先按摩刺激较轻、不易引起宝宝哭闹的穴位,并且尽量先按摩主穴,后按摩配穴。
5.持之以恒。用推拿来进行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常需一段时日,才能逐渐显出效果。所以给宝宝做推拿应有信心、耐心、爱心和恒心。
表里双解法即解表剂与清热剂同时运用,达到解表的同时兼清里热的治疗效果,临床常用于表证甚而里热亦甚的患儿。郑景用表里双解汤(药物组成:荆芥、防风、桔梗、金银花、连翘、玄参、牛蒡子、薄荷各10g,滑石、生石膏各20g,芦根30g,甘草6g)治疗80例,总有效率96.3%。张云洲自拟白虎羌活汤(生石膏30g、杏仁10g、羌活8g、炒知母8g、炒黄芩6g、浙贝10g、射干8g、芦根10g、蕾香8g、砂仁10g)与西药对照治疗外感发热。退热总有效率,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复热几率等均优于西药组,且汗出较少不影响食欲。马洪萍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药组成:炙麻黄4g,杏仁8g,生石膏30g,生甘草4g,清半夏6g,柴胡6g,黄芩8g,知母8g)。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总有效率96%。车德亚等用银翘白虎汤(药物组成有:连翘6g,金银花5g,生石膏15g,知母5g,生甘草3g,牛蒡子6g,粳米6g。)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36例,总有效率为97.06%,有效病例中最快退热时间6小时,最长72小时。
近年成药研究较多年前增多,尤其为民族医药的发掘。王彦平用白石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发热106例,总有效率超过94%。其特点是汗出少,退热快。艾尔肯•米吉提报道维吾尔医验方祖卡木颗粒(药物组成有山奈、大枣、甘草、睡莲花、洋甘菊、蜀葵子、薄荷、大黄、破布木果、罂粟壳等),治疗风热感冒发热。结果12min痊愈和显效216例,24h痊愈和显效83例,48min痊愈和显效64例,3日总显效率为89.19%。孙泰俊等用藏药金诃安儿宁颗粒(由天竺黄、红花、人工牛黄、岩白菜、甘草、高山辣根菜、短管兔耳草、白檀香、唐古特乌头、蔗糖等组成)治疗小儿外感发热90例。以小儿感冒颗粒治疗9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3天一个疗程。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43例,有效率达95.6%。
中医外治法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一系列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推拿按摩,刮痧,栓剂等。中医外治法为起效快,平均1到2小时可起效,部分甚至半个小时即可。王华兰等人用补脾经;清肺经;揉内、外劳宫穴,板门,清天河水;推六腑;按揉曲池穴。揉大椎,拿风池、肩井;点肺俞、风门、脾俞、胃俞;推脊。按揉中脘、天枢,摩腹,按揉足三里。加闪罐(大椎、肺俞、风门、脾俞、胃俞)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结果大部分小儿在1次手法后即体温恢复正常或者降温。牟青慧用小儿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与单纯推拿及西药组进行比较。总疗效优于推拿组,与西药组无差异,平均起效时间为46分钟,并且对伴随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张美琴用刮痧(颈部:从颈后发际至大椎穴;从风池至肩井穴;刮颈部侧面,从耳后乳突部位至锁骨,刮时略向对侧扬头,避免往下牵扯皮肤;背部:先刮督脉,膀胱经从上向下,亦可先大面积刮后,重点经络穴位: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加强)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总有效率97.3%,48h内体温回复正常者明显多于西药对照组。李萍等用小儿清热栓塞肛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40例有效率92.5%,退热起效时间明显短于西药对照组,且无毒副作用。
无论是在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中,发热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病名,若小儿持续高热会引起高热惊厥及其他变证,对其生命造成威胁。在临床上,许多家长一见小儿发热甚至低热就令其服用退热药,甚至是抗生素,这是不正确的,只有找准病因才能正确、快速有效的退热。中药汤剂的退热效果是明确的,且效果呈渐进性,不会出现反复,毒副作用较少,对其他伴随症状的治疗效果也较好,中医外治法起效迅速,操作方便,成药更是简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作者:赖碧婷、张云洲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保证和提高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关系到中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在目前全国中医儿科临床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医儿科高级临床专业人才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则显得更为至关重要。近几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多年来在中医儿科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1 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培养儿科高级人才
目前在培养研究生时发现,“西化”现象日趋严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教学医院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纯中医、中药治病救人已满足不了患者和医院生存的需要。现在中医医院,尤其是在儿科病房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因此,一些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发现自己的西医知识很薄弱,下很大功夫去补习西医的知识而忽略了中医辨证思维的临床运用。即使原来研究生的中医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进入临床实习后信心也会缺失,结果造成了许多研究生“舍中求西”,在强化西医学的同时,淡化了对中医的研习。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很难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培养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生时应时刻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将中医的研习渗透到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每一个环节。
1.1 临床教学查房,应注重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 临床查房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查房言传身教地教会研究生如何与患儿及其家长打交道,如何运用中医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如何正确进行分析临床病例和解决问题;而对于临床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查房也是学习临床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中医教学医院应规范地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标准操作,对每个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用药分析,并针对某味中药的加减进行详细讲解,以提高研究生用中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在诊治过程中观察到中医的疗效,也进一步树立了中医的信心。由于小儿皮肤薄嫩,气血的盈亏和邪气的盛衰能较敏感地在舌象上表现出来,为此本院儿科建立了小儿疾病的舌诊库,要求临床研究生能通过望舌象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正确辨证分析。通过这项基本功训练,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同学通过对舌象的分析看到了疾病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小儿望诊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
1.2 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和经典的学习 中医界历来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著作奉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历代临床实践的考验,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它们是祖国医学宝库里较早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文献。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经典著作的认识仅限于教科书,与临床实践结合还不够;进入研究生阶段,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倡导读经典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去研习经典的内容,包括组织研究生针对经典的某些观点进行专题讨论,用经典中的理论和方药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学习经典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研究生真正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疗效,提高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研究生学会中医的学习和思维方法[1]。
2 注重临床技能培养,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2.1 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 在研究生教学中绝大多数知识是要靠研究生自己去积累、总结和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不断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促进研究生自学、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先介绍相关的参考书目,鼓励研究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探讨。通过反复的训练,要求研究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观察患者,勤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2.2 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临床操作机会,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目前对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技能训练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由于种种新的情况和矛盾,研究生实践操作机会更是减少。《执业医师法》颁布,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出台后,使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实习医师临床操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实习医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针对现状,笔者要求临床研究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加值班,时刻将临床研究生当作一名临床医师进行训练,使其尽快成熟。接诊患者后,老师和研究生同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病志,研究生的病志作为实习病志,导师给予认真的修改和指导;临床实践中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导师都要先让研究生提出处理意见,再进行分析,切忌研究生只是一个跟随者;中医的推拿和按摩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总之,使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尽可能让其融入到临床工作的氛围中,使其时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而不是一名旁观者。
2.3 探索和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跟名师学艺”模式 中医的优势在临床,中医的危机也在临床,培养名医的关键也在临床。历来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方法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以至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要经过较长或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逐步成熟而独立胜任工作。要吸取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可取之处,探索和建立现代“跟名师学艺”模式,组织调研名医学术成就,剖析名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让研究生领会临床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掌握临床辨证诊治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同时继承和发扬名医的理论与医术。
3 严把临床技能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生命力在于加强临床能力培养,为落实这一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加强临床研究生的各阶段考核能极大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紧迫性,是确保临床型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举措。
临床的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素质的考核。包括:工作责任心、临床反应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①工作中责任心强,在医生和患者中有一定威望,能被人信得过;②思考问题灵活,遇到疑难病时考虑全面,处理急危重病时胆大心细、沉着果断;③对工作认真,对患者负责,虚心好学,不满足于现状和一技之长,而且善于总结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教训;④考核时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基本素质。由临床带教的老师进行综合评分。(2)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核。基础知识考评主要是测试研究生的知识面。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包括四大经典及中西医儿科相关基础理论;除此还应考核相关专业一般知识,如儿科常用的有关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医、药、针相互交叉渗透的多种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应考评相关的法律、心理、社科、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等知识。(3)临床技能的考核。一是中期考核,目的是对研究生经过第一阶段相关专业科室临床轮训后的临床能力进行评定,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证诊断、治疗水平以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毕业考核,对研究生本专业的临床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考核其理论知识、临床处理患者能力、诊疗技术及临床带教能力等。考核形式分为笔试和操作两种,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是考核研究生临床常见病证理论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核常见病症的诊断、中医辨证治疗、西医急救处理方法等;操作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研究生诊疗技术的操作、病历的书写等。由儿科导师组在临床实践中期和毕业时分别进行,并作出具体的考核评价结果[2]。
4 根据儿科研究生层次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培养方案
本校儿科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其中有应届毕业考取的,也有工作几年后考取的,还有七年制的本硕连读研究生。各类研究生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缺点。笔者在培养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特点,制定的培养计划应更具有针对性。比如,本科应届毕业考取的研究生和七年制的研究生应该注重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基础课后即可进入临床实践,跟随导师查房,亲自参加管理诊治患者,参加学术例会、专题讲座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并在病例讨论中不断地训练自己阐述独到的见解;而对于已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应鼓励他们尽早进入科研阶段,与导师和导师组共同议定研究课题及方法,尽早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今后开展高层次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
5 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导师组制,进一步开阔研究生思维领域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所长,将各个专家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共同从宏观上负责指导研究生,它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加强不同领域的导师之间的交流,将对学科建设大有裨益。临床研究生应掌握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典知识,不但要重点学习经典课,还要学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各家学说及病案学等课程,拓宽专业基础范围,增加专业技能,才能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每个研究生都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导师指导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随意确定选修课,创新课程选择,突破传统狭窄专业领域的范畴。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关系到中医未来发展的工程,尤其是目前中医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的时期,临床型研究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经验,使临床型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儿科名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80-02
中医全科医生是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具有为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综合性、指导能力的高级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我校自2015年开设中医全科专业,这是发挥中医专长的特色专业,是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
一、全科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最大特点是整体观,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有密切的联系[1]。中医并非不分科,早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金元明清时期分科,不尽相同,最多达13科。但临床医家绝非仅以一科见长,多是一专多能:医祖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2]华佗更是民间全科医师的典范,精于针、灸、内、外、妇、儿各科,且药食同用,擅长情志疗法;李东垣也非专擅脾胃病,元好问在《伤寒会要》称李氏“大概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病为尤长”,其脾胃学说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有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还有本草正、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更是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医理兼具药理的全科著作。叶天士位列温病四大家,但其杂病治疗同样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奇经辨治等,临床诊治广及各科[3]。即使以专科擅长的医家如钱乙、王维德、高锦庭等医家,也均是博览医书,在全科基础上对一科有独到认识,而流传后世。
二、全科是专科的基础
中医的经典是各科的基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详于针略于药,但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药物理论和诊疗大法,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揭示了中医临床治则治法,是后世各科的基础;《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阐述了药物在保健和治疗各科疾病的功效;《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首创六经辨证,主辨外感,兼辨杂病。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大充实了有关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内容,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各科疾病均采用相同的理论体系,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学说,相同的治疗大法,在这共同基础上再加以各科的特色诊疗内容,才能提高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如果抛开中医基础理论,凭一两个“秘方”治病,就不会有好的疗效。如《景岳全书・病家两要说》所云:“有曰专门,绝非通达,不明理性,何物神圣?”
三、全科是中医的优势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整体观的思维方法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中。而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诊疗,更切合病因病机,治疗更为有效。现代中医医院的分科多套用西医的诊疗体系,分科过细,甚至消化科又分出肝胆科、脾胃科。过细的分科不是中医的特色,局限了临床医生的思路,久之,则思路西化,失去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整体观贯穿于中医诊疗全过程中,内在五脏与体表之五官、五体相关联,有诸内形诸外,形诸外的病,也多从内论治。如患者既有面部痤疮、口腔溃疡,并有带下异味,在医院就要看皮肤科、消化科和妇科,而中医辨证,可用清利湿热的方法综合治疗[4]。
四、全科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中医科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疹疗手段源于实践和基层,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在社区医学中最为适用。中医的治病方法,除中药、针灸处,推拿、按摩、拔罐、刺血、灌肠、烟熏、蒸浴等民间疗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受百姓欢迎。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全科医生可传授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技能,可以开展推广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强调中医和谐观对养生保健的作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5]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鲜明特色,全科是中医的具体体现,中医全科最能发挥中医优势,更是国家发展社区医学的主要力量。
五、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基于此,全科医师的培养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厚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理论是各科的基础,指导养生保健、康复治疗,越是全科,越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同样非常重要,具有扎实西医知识的社区医师,是我国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分级就诊体系的保障。
二是注重掌握临床实用技术。其实普通中医学所设课程,包括内外妇儿,已兼顾各科,那么作为全科专业的医师,将来更多是面向基层和社区,而不是细化分科的综合性医院,这样掌握中西医实用性技术更显重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手段,才能更好适应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2121.
1教学内容立体化
1.1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 教学中注重儿科本身理论特点(如稚阴稚阳理论,纯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理论……)与儿科临床病证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儿科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课程(如四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如内科、妇科等)及非医学类课程(如人文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纵向比较。例如讲小儿泄汚病证时,注重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感受外邪、为饮食所伤的病因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脾两脏的特性及功能讲述小儿为何常发生泄泻;同时注重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及中医内科学的知识,说明小儿泄泻在证候特点、证候类型、证候演变等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与西医学秋季腹泻有何相似之处;诊治上应掌握什么规律,有何特点;在讲方剂的运用时,联系《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相关条文,结合临床经验,讲解如何抓住辨证要点,适时地运用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等。这样使学生对中医儿科学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既加深了对儿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儿科特点,又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内科等其他课程知识,有助于临证思辨能力的提高。
1.2“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化 教学中,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将临床资源及系列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知识、临床实例、科研成果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2.1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讲授中,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如讲小儿感冒时,讲述病因联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讲小儿感冒不同于成人,具有易“挟痰、挟滞、挟惊”的特点时,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及“神气怯弱”、“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讲述小儿感冒临床常见“寒热夹杂”证时,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等等。
1.2.2临床实例 教学中充分发挥临床优势,将临床中搜集的典型案例编写成了《中医儿科学案例式辅助教材》,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临证思辨能力。另外,通过临床音像资料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1.2.3科研成果 本课程所在教学基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天津市卫生局儿童脑病重点研究室。小儿癫痫、肾病、心肌炎、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专病研究为本学科特色优势,相关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及奖励。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及专病优势,积极将系列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阐述专病证治规律,补充病因、微观辨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临床应用、应变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例如:1〉在讲授儿科治法强调顾护脾胃的原则时,介绍儿科专家李少川教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成果“李少川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如:采用健脾和中、顺气豁痰之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的经验;小儿“肾病治脾”的学术观点;采用“疏解清化、调理脾胃”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及创新意识。2〉在讲授小儿癫痫病时,介绍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尤其植物神经性发作、熄风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茸菖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伴认知损害的病机基础、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在癫痫的辨证方面,介绍小儿癫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脑电图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病因辨证、病史辨证、体质辨证(“热痫”、“湿热痫”证型的提出及治疗)等多种辨证方法及思路,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2教学形式立体化
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一个教室”的课堂形式,建立了“理论讲授一临床实践一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实施理论教学夯实基础、临床实践强化技能、网络教学增强互动的多位联动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理论讲授立体化
2.1.1教学手段立体化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尤其是小儿癫痫、抽动症、肾病专病优势),将临床资料采集整理,并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临床典型案例的图片、录像制作成课件,运用到理论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文字叙述,实现了“文字一图片一音像”教学手段立体化。丰富的图表、图片及音像资料,使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2.1.2教材形式立体化 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单一教材形式,编写了案例式辅助教材《中医儿科学》,专病教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实用小儿癫痫病学》,专题资料《专题外文资料》,实习指导书《新编中西医结合诊疗全书·儿科》,配套习题集《中医儿科学习题集》、习题试卷等等。实现了“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的教材立体化。系列教材优势互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临床实践立体化 中医儿科学为临床学科,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建立了“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临床带教采用导师式带教,1名临床老师带教1—2名学生,手把手进行临床带教,包括病历的采集、诊法的运用、辨证思路、处方的选择、药物剂量、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等;学生试诊即独立实践,内容包括学生门诊试诊、病房管床、书写病例、参加病例讨论等;技能培训如针四缝、捏脊、推拿、仪器诊断、急症救治等;专题讲座包括专病讲座、临床小讲课等。通过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由巩固一提高一升华一创新,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