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学研究的范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1 16:55: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研究的范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研究的范式

篇1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定性研究传统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己成了以应用为取向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梗桔。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充分认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来,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混合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等新型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逐渐兴起。有学者(张斌、张文兰等,2009)认为“多元化研究范式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必然走向,我们需要打破单元的思维,放弃寻求普遍的万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模式,走向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的确,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多元性、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的多样性以及当前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上的迷乱困境等都要求多元化的研究范式。本文在库恩范式论对研究范式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思考,提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应当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并对其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一、库恩范式论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发展的启发

    范式一词是由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托马斯浑恩(thomass.kuhn )在其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提出的。库恩认为“范式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fzl“研究范式”概念的核心要义是科学共同体共同具有的信念、学科的理论体系以及科学研究的框架结构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不少学者对研究范式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库恩赋予研究范式的意义,正如有些学者(蔡建东等,2006)所认为的那样,我们也认为与库恩范式的“替代性”和“不可通约性”相反,教育技术学不同研究范式之间是“共存”的,而且是“可通约”的,是交替互补的关系。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多元性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技术研究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就像日常生活中使用劳动工具一样,不同劳动工具的功用和效率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适合某种劳动的工具一样。因此,教育技术学需要尝试、引入和发现多种研究范式及其应用领域和使用范围。在进行教育技术学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必要性论证之前,有必要对当前教育技术学所使用的各种研究范式进行梳理和思考。

二、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简述与思考

    我国教育技术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学术研究一片繁荣、理论观点不断推陈出新,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论文和著作也是与日俱增。然而,教育技术领域对自身研究范式的探讨并不多见,并且研究结论也不清晰一致。就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教育技术研究者对研究范式的分类及所持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学科的研究范式可划分为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研究范式两种基本类型。2、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是己经形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3、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主要存在“实证主义”与“解释/建构主义”两大基本研究范式。 4、黄荣怀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范式的演变经历了“经验总结一对比实验一系统整合”三个主要阶段。5、近年来也有学者(张斌、张文兰等,2009)提出教育技术学应当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从以上分类和观点可以看出,教育技术领域对其研究范式并没有形成一致性认识,各种观点处于离散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研究传统的限制,先前教育技术研究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很少有人对研究范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教育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范式难得统一。好在这种现象也表明了教育技术领域正在日益重视研究范式研究,这应该是一种好兆头。

    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思考后,我们认为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应当突破单维的思维模式,引入并尝试使用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至于从其他学科领域引入的研究范式是不是适合教育技术研究需要,这需要理论思辨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检验。

三、教育技术学也要使用跨学科研究范式

    1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范式

      “跨学科”一词较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但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有组织管理和规划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许多学者对跨学科及跨学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对跨学科研究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要义是明确的。我们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以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协商合作以及个人探索等方式,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灵活且融合的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策略。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关注点都是多元的。它可以由科学的求知欲驱动,也可以由实际的需求促发;可以由单个研究者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组建团队来实施。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学科拼凑在一起,而是追求各个学科在思想和方法上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商讨与合作,建构一个共同的研究框架,获取一个整体的或系统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法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以及研究者群体在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就构成了跨学科研究范式。根据对跨学科研究及其范式的理解,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更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使得各相关学科的方法、思想等有机融合,更好的为学科发展服务。

    2教育技术学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必要性

    首先,科学研究的大环境呼吁跨学科研究范式。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包括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的学者能单独解决的,而需要会同相关学科的学者,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发展出相关学科间共同的工作假设、共同的理论模型、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语言。也只有相互协作共同探索才能解决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实证明,这些问题往往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够单独解决得了的。鉴于此,许多学者撰文呼吁跨学科研究,并论证跨学科研究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和趋势。对跨学科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对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重构综合整体的观念、促进学科的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口各学科所谓的研究领域并不是它独断的专有领域,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跨学科研究是促进学科融合、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手段,己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学作为科学研究队伍中的一支,有必要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为促进学科融合、解决多学科复杂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复杂的研究对象要求使用跨学科研究范式。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并且明显具有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教育技术学所研究的问题不是纯教育学的,也不是纯心理学的,也不是纯技术学的,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问题。例如,远程教育不仅要遵从教育教学规律,也要关注师生分离状态下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心理问题,并且要采用恰当的技术来实现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其中管理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影响远程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再如,学科主题网站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交流互动平台的建立等等,都不仅仅是技术实现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上的突破。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应用理论的杰出典范。教育技术学的这种包融的学科性质和复杂的研究对象就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必然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也只有这样,教育技术学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篇2

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近年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方法。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篇3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思维导图;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6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面上一般课题“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10B018)的研究结果之一。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教材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编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一个体系来学习科学知识,使学生更系统、更科学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但是笔者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发现课堂里多数小组探究活动都是按着教师的预设进行,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欠了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激发,缺少了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体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知识关联性不强,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形式,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的设计,从而使得学生的小组探究学习显得没有深度。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的教学范式就是在改变现时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这种现象而构建起来的。“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具有运算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依据这个规律,我们课题组向一线教学的老师推荐“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范式”,目的是让老师为学生设计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理解科学教材里的知识结构体系,及掌握好有效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的教学范式应用目标

1.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让教师的引导教学更有效。

2.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的科学知识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让教师更灵活地使用教材,更合理地安排教学课时。

4.拓展科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让科学知识的天地更广阔。

5.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学素养。

6.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子来。

二、教学范式的特点

本“教学范式”以小学科学单元的教学为导向,在不同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用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策略为逻辑起点,通过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和资源建设,并通过确定目标—选择资源—实践策略—评价改进—确立范式的研究过程,构建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体系,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

三、教学范式的具体操作

1.教学范式的结构简图。

2.教学范式的操作。从单元知识目标出发,逐一完成以下各教学环节:

(1)了解知识结构,找出递进关系,这是一个先发散再集中的思维培训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归纳的基本能力,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前概念”,为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教学实施做好准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的重要学习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从向学生展示单元的一级学习目标入手,运用指引、激发启迪的方法,让学生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单元中各课(学习知识)的认识,完成对本单元里需要学习知识网络的初步了解,从而形成单元的二级学习目标的认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一级学习目标与这些二级学习目标的关系图。

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在“关系图”的基础上进行“图”的交流,指导学生对“关系图”进行整理,让学生从各自的“关系图”进行交流比较,从中找出相同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各知识点间相关的递进关系,画出初步的思维导图。

(2)建立探究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本学习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初步形成感知,让学生学会怎样梳理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和怎样寻找学习切入点,以展开下一步学习的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将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筛选”、“归类”和初步掌握选择自主探究的目标,通过“建立探究目标”的学习,使得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得到提高。

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按前面所画的初步思维导图结构相近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四人或六人为一组较适宜),然后让学生从思维导图出发,在组内对单元的二级学习目标展开研讨活动,通过议论或聆听别人的发言等活动,逐步将二级学习目标(知识点)进行“认知”的“筛选”,对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哪些是自己还“未知道”需要探究了解的进行归类,整理出知识的“脉络”,在思维导图中画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从中找出探究的活动的切入点,建立起小组共同认可的起始探究目标,使下一步探究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

前两个教学环节建议在1个或2个课时内完成。

(3)主动、合作、探究、形成感知,这是一个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质,逐步提高探究能力的学习环节,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动手探究,感知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选择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会综合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事物形成感知。

建立起小组的起始探究目标后,侧重点就是让学习小组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探究,由于所探究的问题是学生选择的,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浓,而且参与的意识呈主动的态势。此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要达成的能力目标,注意根据教材里对每个探究活动应注重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探究环节的点拨,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小组所选择的问题开展科学探究,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这一个教学环节建议用3或4个课时完成。

(4)整理、交流感知,形成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提升的归纳综合能力的学习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组织各学习小组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和进行互相学习的活动,并将交流所得到的知识对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使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这一个教学环节建议在1或2个课时内完成。

完成了前面的各教学环节后,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进行检测和巩固。教师可针对学生对单元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情况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掌握情况,进行有系统地巩固和提高,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中关于“教学范式”所做的探讨,希望该“教学范式”能给小学科学的教师们在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加强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能最大程度地使用教材和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的科学知识更有系统性及整体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Linda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张之仁.自然课改革实践[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

(编辑:朱泽玲)

篇4

一、研究启动阶段

2016年下半年,根据片区大组教研计划安排,本期的教研主题是“同课多轮”课堂教学研究。第一次研讨会上布置要求各成员学校进行校内教学情况调查、梳理,形成研究的方向和基本思路,之后再安排进行校级、片区两级的教学研究课活动,最后形成研究总结报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开始参加学校的理化生组的听评课活动,并结合学校的青蓝工程,结对指导青年教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组内成员研讨、整理,逐渐梳理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片区研讨要求,我开始准备“同课多轮”的教学,给同组老师们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讨素材。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研讨,让老师们能体会到不同的课堂设计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影响,以及学习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教学反馈的不同。

二、研究过程简介

结合校级公开课及片区教研计划,开展一次“同课多轮”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确定研究的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这也是很具有典型探究意义的课题。前后共进行了两轮教学,安排在两个不同的班级。第一轮是校级公开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同时借助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之后及时安排教研组内的教学研讨反馈,同组成员针对本课的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及时安排第二轮教学。2016年12月上旬,第二轮教学由片区安排同课异构研究课教学。根据第一轮校内同组成员的建议,结合自己在第一轮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本轮的上课思路我进行了调整,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同时将第一轮教学中灭火原理的教学改为先由学生自主体验灭火实验操作,并尽量让多名学生上讲台互助体验,在学生的探究基础上进行灭火方法的总结,最终归纳形成灭火原理。

三、研究过程实录

在正式开展第一轮教学之前,我和我结对的青年教师也进行了集体备课,教学班级也是安排在他所教的班级,针对他班的学情设计公开课的教学。

1. 第一轮教学后的研讨和反思

第一轮教学之后,由教研组长及时召开了组内的研讨活动,组内成员就教学中呈现出的各种现象及问题进行了反馈,肯定了教学设计的亮点,也指出了教学中的缺憾。

(1)本轮教学设计的亮点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了一个视频――人类用火的历史,视频时间虽然很短,只有38秒,但画面给学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不仅直接交代了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由此很顺利地进入新课的教学。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及时与视频情境进行联系,让学生尝试解释视频中的燃烧问题。

本轮教学设计的另一个亮点是对教材实验的改进处理――“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教材中是用导管对准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而白磷在热水中呈熔化状态,再加上水产生的浮力,实际实验当中往往会出现熔融的白磷被氧气吹得四处飘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实验中借鉴了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胡媛媛老师的做法,用一支大试管对准水中的白磷罩上去,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有难以罩上去的情况发生,但比起用氧气吹的操作成功率还是要高很多,而且燃烧现象也很明显;在熄灭蜡烛实验中将教材上的“三支蜡烛燃烧对比”实验改进为“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烧蜡烛熄灭”。这一改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共运用了多达七种方法将蜡烛熄灭,同时又巩固了所学的灭火原理和方法知识。再如,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灭火器的使用”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火灾预防知识,强化了化学教学的实用性。

(2)本轮教学设计的缺憾

本轮教学其实还是陷入了以教师主导课堂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本应有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燃烧条件的探究其实只是运用教材演示实验来进行验证,部分学生一时难以全面理解。虽然在教学时采取了问答形式及生活经验来尝试解决,但课堂的反馈还不是很理想。另外,在进行灭火原理的教学时,让学生上讲台凭借生活经验使燃烧的蜡烛熄灭,课堂氛围曾一度达到非常热烈的状态,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教学中只是安排了三个学生上台实践操作,没有能够及时对灭火方法进行逐一解释,在最后只是由老师一并解释,如果能多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台进行互助式体验,即一个学生实践操作,另一个学生负责对照灭火的条件进行解释,课堂效果或许会更精彩,灭火的方法也可能会更丰富,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发。

2. 改进后的第二轮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同组老师提出的建议,特别是涉及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指导这两个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我将第一轮教学设计中的缺憾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这也是学校针对本期片区教研大组教研主题所确立的教学研究方向。

(1)将原来利用教材实验及学生生活经验完成燃烧条件的教学设计,改为由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并进行分组实验。本轮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分六个组,每两个组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共安排了三个分组实验,分别是“如果缺少可燃物能否燃烧”、“ 如果缺少空气(氧气)能否燃烧”、“ 探究如果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能否燃烧”。实验的器材与药品分别是:木条、石块、打火机、酒精灯;蜡烛2支、打火机、酒精灯、大烧杯;酒精灯、打火机、纸盒、水、坩埚钳。实验时先由学生自己进行猜想,之后每两个组进行实验效果对比,再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验结论。

(2)针对第一轮学生上讲台演示蜡烛熄灭的效果欠佳的状况,改成小组互帮互助的形式完成,先由学生主动上讲台,之后上来的学生再针对前面的学生熄灭蜡烛的原因进行解释,由此进行多轮,从而激发和调动不同层面的学生来参与课堂,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

3. 第二轮教学后的研讨和反思

本轮教学安排在自己所带的班级,同时也有片区其他学校的同仁在另外?筛霭嗉督?行同课异构研究课教学。经过第一轮研讨和反思后的改进,本轮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氛围较上一轮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堂反馈良好。

在片区同仁们的研讨与交流过程中,大家有以下几点的反思:

(1)对有效课堂的反思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在本期的教学研究中,参与研究的人员均有了深切的体会。学生其实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设计再精巧,如果在实践中仍是脱离学生主体的,这样的设计也只能是空架子,是教师自己的一厢情愿,或者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设计才是真正有效的设计,这样的课堂也才是有效的课堂。

(2)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有效的课堂其实必然会有好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不同的学习方法其学习效率会大不一样。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有长远的影响。现代教学观不仅要求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3)对探究实验活动的反思

篇5

一、引言

翻转课堂最初来源于美国,在21世纪之初随着网络资源、课程视频资源的丰富,许多山区偏远地方的老师发现利用网络上传PPT的录屏视频可以有效地辅导学生的日常学习,使学生节约大量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翻转课堂一次来自于英文“Flipped Classroom”,它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地点分为课外和课上两个部分。学生通过网络视频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之间交换学习心得、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课堂外,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课程的视频或ppt,在课堂内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使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二、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是近代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发挥了不同凡响的作用。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个人数字终端的普及,学生可以在课堂外便捷地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内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教学模式的变革,过去学生习惯于坐在教室里聆听教师的讲解,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照着自己的讲稿侃侃而谈。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缺点,已无法满足人类学习的需求,而翻转课堂却打破这一模式,通过互联网让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地参与学习,享受一流的教育。翻转课堂最知名的例子是萨尔曼・可汗在2009创办的“可汗学院”,截止到2014年1月,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已经吸引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2015年“可汗学院”进入中国,目前在网易公开课平台上有60余门课程,几十万人关注度,超过百万次的点击量。在可汗学院之前,其实就有“翻转课堂”的概念,但随着“可汗学院”、Coursera、Edx等MOOCs课程相继风靡全球,翻转课堂的概念逐渐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国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开始于2012年,随着MOOCs课程的推广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MOOCs平台,随之也推出特色的翻转课堂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做出很多的努力,取得不错的成果。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已和国内外多家大学合作开展MOOCs教学,并基于此平台开设多门翻转课堂课程,如“电子技术基础”、“创新思政课”等,并把翻转课堂教学引入培养工程硕士的教育模式中,在探索混合式教育中走在国内大学的前列。

三、基于网络公开课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

互联网时代带来信息量的激增,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减少。如何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改变原有的沉闷被动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从课堂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是翻转课堂教学最本质、最原始的教学目的。

目前网络公开课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讲解的课程视频资源。如果想象在学校一样有规律地参与学习并和同学进行讨论,可以MOOCs平台上注册申请课程,参与MOOCs学习,并随时通过网络和老师同学交流。翻转课堂是学生通过网络公开课自学和进行MOOCs学习的补充。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身为课堂的辅导者,通过集中授课,辅导学生学习网络公开课或MOOCs学习资源,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开设“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课程的课程建设。该课程就是依托网易公开课的课程资源实现的翻转课堂,是翻转课堂在生化学院课程建设的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实践。该课程的课程资源包括三个独立的网络课程《TED演讲:欢迎来到物联网时代》、《物联网与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共14集内容,每集大约1小时左右。

本课程分为四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均包括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对于每一个学习主题,教师均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提纲、学习重点要点、学习方法等相关资料,并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要求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观看网易公开课的视频资料,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回答思考题、完成学习。在课外学习期间,学生如遇疑问和难点课通过网络聊天群随时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进行翻转翻转课堂时,学生需要提交的具体学习资料包括:

1.课前学习内容,包括三四个主要的学习要点;

2.学习笔记;

3.课前布置的思考题;

4.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希望在翻转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5.教师在翻转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每次翻转课堂为90分钟,具体的教学环节安排如下表所示:

在复习课外学习内容阶段,由教师主要总结归纳课外学习内容的重点,提出本次翻转课堂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案例分析与讨论阶段,教师预先根据学习主题搜集相关具体案例资料,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巩固知识。在案例学习结束后,翻转课堂进入课堂分组讨论阶段,课堂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由教师规定讨论的问题,每次翻转课堂的讨论时间大约是20至30分钟,每组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观点和结论。讨论结束后,每组由一两名学生代表发言,提出该组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理解。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同时汇总学生意见和观点,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经验的总结

翻转课堂的整个学习过程刻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引导课程的学习方向并提供学习素材和具体案例,最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固化程度则取决于课堂的实际参与者(即全体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每一名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实践者,教师与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同时学到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面性的理解。

翻转课堂是作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在翻转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作用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锻炼其自我学习和综合思考的能力,教师把课堂大部分的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化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并逐步过渡到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并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可对学习的内容加以深化、融合和进一步扩展。

学习是一种乐趣,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考试,拿学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享受却被压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教学全过程,翻转课堂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模式。当然目前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学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接受的是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欠缺,自主学习的热情明显不足。学生习惯于听命于老师的安排,对个人自身的认知欠缺,因此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之初需要反复动员学生积极发言和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如何锻炼学生主动明确地表述自己观点能力。

再有,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递者,还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充当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辅导者和旁观者,教师的个人学术水平、课堂设计和课堂把控能力对学生知识的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及学生的最终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五、规划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面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在线的学习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分类会越来越细化,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教材和讲义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终将被摒弃。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强国战略,高等教育的变革势不可挡,高校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人类对知识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8岁的孩子、20岁的青年还是80岁的老人都会从学习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收获成果。最终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高效、最成功的我们不得而知,或者说现在预言还为时过早,但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尝试和探索非常必要。翻转课堂作为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经验,也促进我们对于教育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为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2]李惟民.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开放大学教学体系[J].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3]谢国平.大学英语慕课的前景与问题探讨[J].海外英语,2015.11.

[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理论探讨,2016.1.

[5]艾尔肯.关于翻转课堂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广角掠影,2016.1.

[6]王飞.论慕课时代翻转课堂中的技术主义倾向[J].学科探索,2016.1.

[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思考――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2016.1.

篇6

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是指,高中化学教学要遵循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全执行新课程的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设施,规范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满足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等。当前主要影响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因素有: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满足新课程规范教学的要求;教学内容与目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规定;课堂效率的低下不能达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策略与思考。

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

根据笔者对许多高中化学教师的走访与调查,发现了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

1.少数教师在完成学校内的教学后,会去参与课外辅导或者搞课外家教。

2. .化学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新课标中的课时要求上足,有时还随意增加或减少。

3.学生实验课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学生不能完全按照要求对实验目标进行彻底地实施。

4.给学生布置的化学作业不能起到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等。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策略

(1)制定教学规范,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根据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化学教师教学不规范现象,提出制定教学规范的要求。在教学规范的指引下,教师按照规定合理分配每个知识点所用的课时,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降低部分教师随意增加或减少课时的现象,同时能够避免部分教师备课不够认真充分等问题。

(2)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随意增加或减少课时,主要还是由于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没有传授完,不得不增加课时,或者讲得太快,讲得比较浅显,不够深入,所以减少课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设施和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引导学生,组织学生有效地与教师互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3)重视实验教学,彻底贯彻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课时的安排要求,贯彻落实学生的实验课。教师有效地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指导学生规范地记录实验的发现与数据等。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记忆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4)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教学技术,随时辅导学生学习化学

课堂上,对于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等更直观、更形象的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录化学知识。教师把课堂上化学的教学组织好后,课后学生遇到化学的问题,需要解答怎么办呢?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自己的Email、QQ或微信等通讯方式,当学生遇到问题,确实需要教师的帮助时,可以用互联网这种新技术与教师联系,使教师随时都能够辅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三、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思考

(1)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理论的思考

一个理论从提出到完善,需要经过实践不断的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像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等这些规范指导教学的理论依据也不是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检验逐步的完善。这也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好规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之间的关系。虽然要求在遵守规范化教学的原则下,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个性教学行为,但是,这些教学行为真的都达到教学的要求了吗?例如,因为鼓励开发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教育资源,有些教师便在教学中过度摒弃教材,造成教材使用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些教师并不是因为自身教学实力与众不同,离开教材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这样做,相反,由于过度抛开教材教学,加上自身教学实力不足,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类似的情况,教师也许真的要好好把握规范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2)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实践的思考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需要强调按照规范的要求,但同时不能过分强调规范。例如不能不分学校地统一规范,因为毕竟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是不同的;学科也不能统一地规范,因为每个学科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学生也不能进行完全地统一规范,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理解的快慢等等都是有差异化的,如果统一规范的话,会出现比较大的两极分化;教师更加不能完全地统一规范,因为教师的教授水平,教授经验,比较擅长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这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去组织教学,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等,安排好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随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尽量避免学生对高中化学产生厌倦感,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同时,要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避免拖堂等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玉斌.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9.

篇7

在新课改中提出,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此要求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而翻转课堂则是良好的教学模式,在现代中职教育不断改革和转型的背景下,对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翻转课堂进行实例分析.

一、实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笔者选择的是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圆锥曲线”.圆锥曲线是中职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和代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微视频呈现

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微视频能够方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圆锥曲线”的微视频中,我认为,需要包括如下几点:圆锥曲线的定义、圆锥曲线的概念、圆锥曲线的定理及方程性质、圆锥曲线的判别方法等.

(三)记录及评价

在微视频呈现后,教师需要将学生对微视频的观看情况进行记录,并且形成有效的评价.在记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掌握的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记录后,需要对记录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统一的反馈和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引导.

二、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的运用建议

(一)提高视频的互动性

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来讲,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因此,需要提高视频的互动性.

笔者认为,在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微视频制作的能力和质量,针对现有的视频内容进行改良和精简,将视频的长度和难度控制在中职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视频的设计需要结合信息技术、教材、教学经验等多种内容,强调视频的艺术性,解决数学视频抽象性过强从而造成的难以理解问题,让学生可以提升对视频观看的兴趣,同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视频的内容进行优化,在视频中多加入问题,从而提高视频的互动性.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很多方面,从本文的研究角度来讲,中职数学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创新素质、教学素质和信息素质等.

1创新素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普及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素质,需要理解翻转课堂对中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为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打下基础.

2教学素质.教师需要结合中职数学教学和翻转课堂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让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中职数学教学翻转课堂的应用.

3信息素质.因为微视频的制作是需要教师来承担的,在目前,虽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承担视频制作的工作,但是教师是微视频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只有教师亲身参与到视频的制作中才可以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融入视频内,才可以结合教学的步骤来设置视频的节奏,因此,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质.

(三)提高翻转课堂中提问的针对性

笔者通过调研后发现,在目前很多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所提的问题都缺乏针对性,从而就无法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因此,需要提高翻转课堂中提问的针对性.

(四)科学设计课堂练习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91-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4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重现”的模式,教师常常忙于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较少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则过多关注实验结果的正误,较少反思实验方法和结果。由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改善教学效果。

从2011年开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美国流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倡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自学课程内容,师生在课间参加教学活动和交流互动,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获得良性发展。翻转课堂为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等将以微视频资源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需具体设计课内实验阶段的交流互动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 翻转课堂及实验教学方法

1 翻转课堂的发展和内涵

早在2000年,美国迈安密大学的三位教授Lage,Platt和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内传授知识的工作转移到课外完成,而将原来课外练习的工作转移到课内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微视频的出现则使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2004年,SalmanKhan为侄女录制了视频帮助其补习功课,侄女反映视频便于她略过已经掌握的内容,也利于她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课外传授知识,课间内化知识”的策略开展教学。在课外,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基本知识,有效实现新知识的原始积累。在课间,教师安排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并当面解决学生疑问,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方法。首先,教学微视频其实是教师讲课场景的复制品,一旦录制长期保存,可被多人反复使用。用微视频替代讲课,避免教师重复讲解,减少工作量。其次,学生易于根据各自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自由控制微视频播放的时间、进度和次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最佳发挥教师辅导学生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当教师在课内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此时很少需要教师解答疑问。在课后,学生做练习时,却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翻转课堂调整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次序,当学生完成课外自学,取得新知识基础后,教师与学生开展课内教学活动,交流互动,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第三,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以自身为主体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指深刻认识新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和相互关系,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即是知识内化。学生只有实现知识内化,才能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翻转课堂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视频免除了教师讲授的任务,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2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分析

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被要求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课期间,教师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解实验原理和内容,并演示操作过程。随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缺陷:

首先,实验进展缓慢,效率低。学生基于实验指导书完成预习,较难把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有些学生甚至不熟悉实验仪器。他们操作不够熟练,实验进展缓慢。

其次,开展相同实验的次数多,教师重复讲解工作量大。不同班级可能开设相同实验,每个班级往往需分批进行同一实验,因此实验重复次数多。有些基础课程实验重复量相当大,重复多次讲解相同实验内容的巨大工作量使教师无暇改进教学方法。

再次,教师的集中讲解效果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别,每次的实验人数又很多,实验老师的集中讲解通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把握实验方法和要求。

最后,实验过程忽视学生内化知识。实验成绩通常以结果的正误来评定,学生大都只追求完成实验项目,取得正确的数据结果,很少深入思考相关问题。教师经常忙于解答学生的操作问题,较少有技术性指导。因此,师生之间缺少专业知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学相长。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方法

本文根据翻转课堂的优点,设计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在课前,主要通过教学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减轻教师讲解负担。在课内,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后,教师以思考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其理论基础,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学生整理实验报告。以下详细介绍课前和课内的主要活动。

(1)课前活动

①教师根据实验计划编写指导书。对于各实验项目,除原理、步骤以外,指导书还应详细说明要求取得哪些结果和结论,并给出与本实验相关的1-2个思考题,以便课内开展探究活动。

②教师录制讲解实验原理的视频。该视频可采用幻灯片方式加讲解语音的形式,或者板书加讲解语音的形式。同时录制现场操作过程的视频,以使学生能熟悉实验环境。每个视频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提高学习效果。

③学生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学生自由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最佳状态下高效率学习。学生反复学习教学视频,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并记录遇到的问题。

④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参考指导书,开展理论分析和计算,规划实验报告,完成预习。针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思考题,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查找资料解决。

(2)课内活动

①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预习的基础上,能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视频所给出的基本实验内容,教师也能在此期间解答学生预习中的疑问。

②开展协助探究活动。该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学生得到基本实验的结果后,通过相互交流,纠正错误。第二,学生开展探究,解决新问题。教师针对指导书上的思考题,组织学生以3人为一组开展讨论交流。各个小组分别讨论思考题,探讨结论,并在基本实验的框架上,设计和拟订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予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解答学生疑问。该步骤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展示和交流探究实验结果。各小组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之后,教师选择2-3个小组为示范小组。各示范小组依次为全体同学介绍解决思考题的依据、实验方法,展示实验结果。针对展示的情况,其他同学对比本组实验方案与结果,讨论和补充改进方法。

④实验效果评价与反馈。经过探究活动、展示和交流后,每个学生首先自我评价自身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评价基本实验和探究实验采用的步骤、所得结果的情况,并列举本次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针对示范小组,每个学生对其实验方法和结果打分,指出其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整理和总结评价材料,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将对示范小组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对应小组,促进他们提高实验技巧。学生自评有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互评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长处和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其应用能力。

二 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举例

下面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的傅立叶变换与频域滤波”实验项目为例,具体说明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过程序设计开展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本实验的基本实验内容为验证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平移性和旋转不变性,实现图像低通频域滤波,学生应掌握傅立叶变换原理和特性,熟悉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程序设计方法。

根据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写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采用录屏软件录制了讲解原理的视频,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步骤和讲解的视频。此外,指导书中增加的思考题为:在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域中,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什么信息,通过实验予以验证。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掌握了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基本过程及其程序设计方法,熟悉了常用的读图、傅立叶变换、显示等函数。针对思考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交流,对实验验证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方案。

课内,学生独立编写图像处理的程序代码,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相互交流,纠正实验错误。之后,学生以3人为一小组,针对思考题,讨论设计方案,分析其可行性,并拟订技术路线。再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方案,最终给出图像处理结果。

示范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如图2所示为其中一种方案的流程图,图2中FFT和IFFT分别表示正、反傅立叶变换。首先,将原图作傅立叶变换,得到频域数据。然后,分别设计2个低通滤波器、1个高通滤波器,其中一个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接近零频。接着,分别将三个滤波器与图像频域数据相乘,再将乘积作反傅里叶变换,得到滤波结果,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处理结果图,很容易得出,傅立叶变换域中的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平均亮度、概貌和景物边缘信息。

如图4所示为第二种方案的流程图。它的基本流程与方案l一致,只是逐渐增加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获得多个低通滤波结果。当截止频率fe很小时,处理结果与图3(b)一致。当截止频率fe分别取为10、20、30、40个像元时的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可见,随着截止频率增加,滤波结果的图片越来越清晰。由此可以说明,零频代表图像平均亮度,低频代表图像的轮廓,高频代表图像的细节。

篇9

数学专业师范专科生是否需要科研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新时代的师范专科生不应该是只会教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是兼备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数学专业师范生科研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往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试作探讨。

一、科研素质应成为数学专业师范专科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以此为核心理念和基础理念的新课程改革向世人明确昭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人民教育》曾登载邢岩梅的文章《教育科研与实践:分离让人很心痛》,作者在文中写到,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不是根据教育理论而是根据直觉和经验做出决定。他们往往先有合理的行动,然后才有合理的解释,有时他们只含糊地知道有关引导行动的准则,甚至不敢肯定自己行为的动机。”天津耀华中学特级教师张俊也曾在《科研型教师——素质教育的呼唤,成功教师的境界》一文中写到,很多教师“他们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深入备课,耐心辅导,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丝不苟。但是在工作中明显地缺乏研究意识,因而漠视许多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教学现象、教学方法;不注意经验的积累与反思,缺乏对有价值的实践成败的总结,丧失了对自身、对周边教育教学现象因果、研究的方法和对象关系的探索。因此常常与好的经验、方法、规律的发现失之交臂,在成功或失败时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使之蒙上偶然的色彩。”还有一部分教师“重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认真总结自身实践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其中的心得与体会,感悟与启迪。他们也能够较自觉地观察周边的教学活动中的现象,借鉴其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的经验与教训。这样的教师往往是教学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有着强烈的把工作干得更好的愿望与热情,也有着冷静而深刻的归纳总结的理性。然而由于个人实践固有的局限性,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空白或浅表性,造成他们有时表现出视野不开阔、 思维停滞在解释、佐证的层次上,缺乏说明力,缺乏普遍指导意义,他们的谈论及文章大多是回顾和介绍自己在实践中被证明为有效的做法,剖析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提高与教训。”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过对当前在职小学教师教育理念及专业知识技能的调研,根据未来教育的需要,我们发现,一线教师亲自参与教育科研,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今天教育教学实践的迫切需要。另外,“重视教师的科研素质的培是近年来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具有科研素质,是新世纪中小学教师的共同特征”。所以,师范毕业生要想尽快适应小学实践,培养师范专科生的科研素质应成为师范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数学专业的师范生很欠缺科研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势在必行。

二、培养途径

我们根据数学专业师范专科生的具体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如下。

a.思想重视、措施得当有力。“科研”教学对数学专业师范专科生来说是新鲜事,以往没有尝试过,因此,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科研是深不可测的,担心自身能力不够。而有个别学生认为有篇文章交代即可,抱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分析这些情况是自然存在的,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就必须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积极投入,才能够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之,我们一方面从思想动员着手,指出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规定把论文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这样让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同时,提出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要求,从而既消除大部分同学的颐虑又打破个别人的无所谓,激发了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

b.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扣紧科研方法这一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选题。

专科生因其学制短、时间少的特点,所以在选题的方法上应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所区别。我们认为,专科生的选题应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所选的题目应该是指导教师比较熟悉的或是有所研究的领域,我们的做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情况提出多于学生数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平时学习和训练上有比较深刻的体会,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有的学生别有创见,提出自己的题目,我们及时予以鼓励,认为选题合理,就予以肯定并给予加分,这样既有集中选题又有自由选题,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个体积极性,效果较好。

(2)检索文献、搜集资料

科研的资料有两方面来源,一是文献资料,二是通过实验所取得的资料。专科生所需的资料应主要来自文献,所以得先学会查阅各种资料,从众多的资料中采撷有用的信息。在搜一集资料过程中,学生的查阅能力得以大大加强。我们在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完成,指导教师不时予以检查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较高,除了上课外,凡是有可能,他们都在阅览室或图书馆查询资料。

(3)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构思谋篇。

在占有大量的资料上,必须进行整理。我们要求学生把那些与选题有关的资料,按其重要性依序标明,以便进行分析研究。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这时可以介绍比较分析、横向分析、纵向分析等方法,学生不仅从分析中得到其方法,而且也得出结论。

在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得出的结论是比较肤浅的, 比较分散的,甚至出现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而得出次要的结论的现象,这时,我们逐一分析,让同学轮流上台讲述自己的构思过程,包括分析和结论,然后指导教师引导其它同学发言,最后我们作总结性发言。同学们反映这样效果很好, 不仅从自身,而且从他人的发言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

(4)撰写论文。

要求学生目的明确,多查阅各种资料,然后构思谋篇,写出初稿。 同学从中初步学会了进行科研的一般方法,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培养数学专业师范专科生的科研素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新时代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既能教书又具备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l]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镇学校“林地公园高中”, 学校化学教师的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了帮助因交通不便而缺课的学生,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从而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开辟出课堂时间来为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通过课前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而在课堂上主要是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翻转,主要重新建构了教学的流程,而这种改变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学习模式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堂集中教学阶段,教师讲授知识、课题讨论、复习巩固知识,第二阶段为课后练习复习巩固知识阶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课后复习、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瓶颈是课后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不便于与老师交流解决。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需要先自学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学到的知识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当遇到困难时,老师会进行指导,从而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课前会学习相关知识并针对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课中教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或问题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的关键

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指出“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视频并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在线课程。因此翻转课堂的关键是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助学习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氛围。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手段,旨在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创建课堂互助学习的环境,教师应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分析

(一)制作视频。翻转课堂实施的主要条件之一是教学视频的制作,每个视频长度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着重就数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视频尽量活泼有趣,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高效而有兴致的完成学习。

(二)任务。为了明确学生课前学习的任务,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需建立科学合理的任务方式,可以采用直至任务单,或电子任务单的方式,一方面明确课前学习的任务,另一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三)创建平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或操作技巧, 但会遇到各种问题,此时便捷的互动平台非常的关键,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网络交流等方式来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QQ、微信等通讯手段都是学生乐于接受和采用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考

(一)视频制作的思考。课前微课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因此制作视频时应首先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当然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视频尽量简短精悍,重点突出,形式新颖。

(二)任务的思考。任务单是课前学习和课堂指导的桥梁和纽带,任务尽量以会计操作的实践为主,明确任务的同时尽量给出任务完成的操作指导,配合视频演示,引导学生完成。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注意对任务单完成情况的考核。

(三)课堂组织的思考。课前向学生抛出具体的实践活动任务,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课堂上教师重点是观察学生的探究进度,并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指导或辅导,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防止探究流于形式、学习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因此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可采取分组完成的方式,探究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和自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四、翻转课堂的意义

(一)课堂互动更加有效

翻转课堂使得课堂变得灵活,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把有相当疑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互动,时间更加充裕。当然,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以前更多了,学生间互相帮助学习,学习变得更扎实。

(二)师生关系更融洽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更清楚的知道谁学习有困难,并能准确的定位他们需要帮助的点在哪里,或发现他们潜在的问题。学生更加佩服老师的火眼金睛,更愿意追随老师教学的步调。

(三)保护了学生的个性

翻转课堂保护了学生的不同,便于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当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不同学生的优势和个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