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1 16:55: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

篇1

作为一名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一个内部控制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到的内部管理机制一般包括: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工作分配、重要工作审核把关、工作情况监督检查、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以及行政问责制度执行、奖惩激励措施等几方面。

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要素

1、审计主体

包括提出审计主体(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和实施的审计主体(实际执行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2、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

审计客体是指接受审计的经济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客体的经济责任,包括审计客体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而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3、审计范围

一般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担任被审计职务的整个任期或某段任职期间。

4、组织方式

领导干部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计划进行,每年年底,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需要,以书面形式向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审计委托书,提出下一年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

三、具体事项审计实施范围内容及方法和步骤

(一)贯彻执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审计

范围内容

包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法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系统内上级单位的重要决策和领导批示;执行部门有关经济规章制度和决策部署情况审计。

方法和步骤

1、收集关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以及职责履行情况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中心工作做到充分了解。

2、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行业的情况,被审计单位适用的相关经济法规,被审计干部任职期间党和国家对该行业系统的具体方针政策适用会计制度。

3、了解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总体工作思路,调阅领导干部任职间的事业发展规划、经济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工作总结、年度业务统计资料、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党组(党支部)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被审计单位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情况。

4、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机构设置及运转情况。约请被审计单位党委(党支部)、办公室、人事等重要机构负责人,可采取座谈、个别访谈等方法。

5、走访或咨询有关部门。

(二)重要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

范围内容

包括决策调研、咨询论证、征求意见、决策合法性、会议决定、决策纠错以及决策责任追究机制。

方法和步骤

1、检查决策机制的建立健全情况。

2、检要经济决策依据的合法合规性。

3、检要经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一般包括重要预算分配管理决策执行情况审计、重要基本建设项目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重要对外投资项目决策执行情况审计、重要国有资产处置决策执行情况审计。

(三)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方法和步骤

1、检查预算编制与批复

2、检查预算执行

具体检查包括基本支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控制,涉及政府采购范畴的事项必须履行政府采购程序,涉及资产管理必须由资产管理部门实施相应的管理和控制。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应遵循科学论证、合理排序的原则,申报的项目应当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分轻重缓急排序后,视当年财力状况择优进行安排。

3、检查非税收入管理

具体检查包括立项审批、收费许可证和票据管理、收入征缴。

4、国有资产管理

具体检查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无形资产管理,涉及国有资产处置是否履行报批、公开拍卖等相关法律规定程序。

5、政府采购

具体审计包括以下内容:

(1)预算编报

审查部门政府采购预算是否按照预算法和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编制;审查是否存在已列入支出预算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未按规定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审查有无在年中因追加预算、政府采购目录及标准调整等原因需要补报政府采购项目。

(2)计划编制

与政府采购预算相比较审查是否存在未按照规定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未及时将采购计划报送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等问题;审查是否存在随意变更采购计划和计划外私自采购的行为。

(3)组织实施

审查是否存在将应由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进行的采购化整为零,或以各种非正当理由转为部门集中采购或部门分散采购的问题;对于单位自行采购的项目,是否符合自行采购标准,采购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审查采购方式的确定是否合规,有无将应公开招标采购的项目化整为零,审查招标程序的适当性。

(4)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四)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效益性审计

1、基本支出效益性审计

(1)人员支出的绩效审计

根据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情况,审查部门的定员定额标准是否合理,有无超编、空编和人头费膨胀的现象;审查被审计单位人员与机构职能是否配比,是否存在超员、冗员、人浮于事的现象;审查被审计单位关于工资、人员配备等的规定,职业准则、技术规范是否恰当。

(2)公用支出的绩效审计

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最经济地利用资源,包括是否遵循了有关财政法律法规,是否采用适当的管理程序,是否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办公用品的采购是否货比三家有无追求高标准和铺张浪费现象。

(3)项目支出效益性审计

项目立项背景和过程的检查

审查项目立项是否经过科学的决策程序,是否经过充分的论证,是否与国家方针政策、预算资金支持的范围和方向相符合等。

项目申报和批复程序的检查

审查项目实施单位是否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报送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支出预算等;是否对立项依据的充分性、项目目标的合理性、组织实施能力与条件、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风险等事项进行评审。

篇2

2.关注应发而未发的有关奖励。今年年初,我们在某一行政机关审计时,了解到该单位连续多年荣获精神文明先进、综合治理先进等荣誉称号,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对荣获精神文明等综合性奖的单位,可以给予机关人员一定金额的奖励,审计中我们发现该单位发放了计划生育奖、综合治理奖,而对于奖励金额较高的精神文明奖却没有发放,审计人员紧迫不放,终于查清该单位拉取赞助放发全局精神文明奖的事实。

3.关注可能产生收益的支出。去年,我们在某一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生该单位印刷品支出较频繁,经查看凭证,是支付某一公益刊物的印刷费,审计人员很谦虚地向被审计单位借阅刊物,发现该刊物中有近十条广告插页,我们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广告合同,被审计单位解释为公益广告未收费也未签合同,审计人员只好不动声色地将广告单位完整记录下来,经调查个别单位,获取了该单位收取广告费抵招待费的证据,最后确定该单位一年来收取刊物广告费共计8万余元用于冲抵定点餐馆招待费开支的事实。

篇3

1.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片面的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单位的财务收支工作,与自身业务职能运转关系不大,因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阶段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不大,资金、资产管理以及财务制度落实执行不够严格,甚至是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了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现象。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不高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很少涉及经营业务,因此预算工作的内容主要是现金预算,即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需要对资金运行状况所进行的预测。但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上,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管理目标责任分解不细致、执行力度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预算管理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的规划控制作用。

3.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离不开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持,这也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但是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对财务信息系统建设重视不足,未能充分借助财务信息平台实现财务管理上的凭证录入、报表生成、明细账查询、对账以及财务分析等功能,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分析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重点应该通过完善各项工作基础,尤其是管理制度、财务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财务管理基础性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精细化管理上,首先应该全面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充分发挥财务效能方面的作用,积极支持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开展。其次,应该细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账户管理、凭证票据管理、帐表管理、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财务分析等工作的管理制度以及职责,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整体按部就班、规范有序的开展。

2.细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管理上,重点要确保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将中央拨款、地方拨款以及经营收入等各项收入全面纳入。其次,在预算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注重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待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严格实行计划管理,确保预算管理涵盖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预算执行的监控,可以对预算绩效情况分析,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效果,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上,首先应该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与账簿数据平台、固定资产管理平台、财务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等信息平台统一整合,形成具有财务会计凭证录入、账目审核、查询等基本财务会计职能的信息系统。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深度开发,尤其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方面,依靠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事前预算控制、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改进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篇4

一、工作上积极主动

**同志6-**期间按照领导的安排,加入行政事业经贸科参与招商局**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在科长的**指导下,学习行政事**位经费收入支出方面的管理规定(包含培训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差旅费、津补贴、工会经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准则,学习了什么是经济责任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掌握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经济责任”,能够将学到的财经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理清工作思路,按照项目的工作进度较好的梳理了区招商局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业务,对照学习的政策知识找出相关问题点,完成相关问题点的审计底稿。

同志7月中旬**领导安排,参与组第二小组对全市部门开展巡察“回头看”工作,虽然他无相关巡察工作经验,但是他能够按照领导的工作安排,接下任务,严格按照市委巡察组的工作要求,做好了各项本职工作,工作期间作风优良,遵守各项巡察纪律,获得了小组组长及同事们的肯定。同时,他在开展巡察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虚心求教,利用业务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省市巡察文件要求及巡察重点,掌握巡察过程中沟通技巧,了解被巡察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及其他工程建设活动,在李长江主任的指导下,较好的完成了本次巡察工作。

篇5

一、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概述

1.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定义

从当前地方政府的资产归属和处置权限来看,政府性资产包括财政类资产、行政事业类资产和国有企业类资产,以及由政府实际支配、占用或控制的公用性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财政类资产是指财政系统所控制、调度、运营的各类资产;行政事业类资产是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类资产;国有企业类资产则是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或国有股权占主导地位的各类企业,以及依法长期由政府部门管理或托管的企业所占有、使用的各类资产,全部政府性资产是指以上资产的总和,而针对其开展的审计也即是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

2.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根据纳入对象的不同,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范围包括财政系统资产、行政事业系统资产、国资系统资产及项目类资产(含基建、指挥部、土地收储)等。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审计,这一部分可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相结合;第二,全部政府性资产增加情况审计,主要是对审计期内增加的各类政府性资产进行合理性和效益性审计;第三,全部政府性资产减少情况审计,主要是对审计期内核销或减少的政府性资产进行合理性和效益性审计;第四,政府性资产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审计,主要是对政府性资产相关的管理制度。

二、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模式的重点

1.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流程

(1)立项,依据相关法规和文件建立审计项目;

(2)组成审计组,指派审计人员,指定审计组长、主审和组员,并明确时间、内容、审计分工等;

(3)审前调查,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调查基本情况、获取相关资料、导出电子数据;

(4)编制审计方案,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审计依据、范围、目标、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审计组成员及分工。

(5)审计通知书,审批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有被审计单位签收;

(6)审计组进点,召开进点会,获取相关的会计资料、会议纪要、抄告单、指标、管理制度、报告及其他资料;

(7)审计实施,进一步调查情况,对各类政府性资产分块审计,取得审计证据,评价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汇总资料、初步交换意见;

(8)征求意见,编写审计报告初稿,出具征求意见书,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

(9)正式报告,采纳或否决反馈意见,出具正是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书,项目归档;

(10)问题整改,被审计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审改,审计机关检查相关整改情况。

2.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构建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可按照财政系统、行政事业系统、国资系统及项目系统分类汇总本系统的资产负债等情况,而后以统一的口径合并生成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其内容主要划分成三大部分:第一,资产部类,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性资产、无形资产(含土地使用权)等;第二,负债部类,主要有银行借款、应付款项、预收款项等;第三,权益部类,主要有财政性资金结余、行政事业类结余、行政事业类基金、投资性净资产、待分配净资产等 。每个科目下面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级子目。

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类似于一个有众多分支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大型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对于其体系内的往来、划转、权益性投资等,可根据合并会计报表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剔除和调整,比如系统内的暂存暂付、应缴专户款、长期股权投资等。

通过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同时对各大行政口、指挥部及国资系统的报表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合并,基本上可以获取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所需的各科目余额情况 。

三、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指标体系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部政府性资产负债表和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表为核心,融合了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部分数据和指标,以定量评价为主,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定性评价指标,其中定量评价的指标又可分为资产结构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相对性指标、资产效率指标和经营类资产营运指标等,具体情况参见表1。

四、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的思考和展望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类型,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一种延伸和扩充,伴随着国家审计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科学执政、为民理财的现实需要,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能够秉承科学审计的理念,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1.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在绩效审计中的重大作用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勾勒了审计期内地方政府收入支出总的家底,而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又充实了资产类总的家底,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更为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在绩效的评价中获得更为准确和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推动绩效审计的创新和发展。

2.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新思路

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果能完整的把审计期内相关的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的资产存量纳入到经济责任评估体系之中,那么,就能站在一个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为量化的角度来评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3.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将在磨合中不断深化

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涉及资金资产数量巨大,单位众多,因此,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许多棘手的困难,比如巨量数据的提取、转化、整理、合并,报表的勾稽平衡,评价指标的适用性,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融合等,都是很可能在今后碰到的问题。随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审计机关可以进一步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以处理全部政府性资产和资金审计中的巨量数据。同时,全部政府性资产和资金审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启动“实时审计”,即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财务、业务、管理)的远程查询权限,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损失,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谢力群,宏观服务性绩效审计模式•实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6

2.从现实情况而言,我国的内部审计仍然没有保证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够独立。我国有超过一半的行政事业单位不存在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位负责财务的领导分管,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纪检书记分管的,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出纳职位由一个人担当。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不够。在我国,面对审计人员提出的审计建议时,往往是单位领导负责人拍板,使内部审计人员处于尴尬的境遇,明显妨碍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影响了内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三,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不独立。我国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部门对其工作范围认识不清楚的情况,再加上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内部审计人才的匮乏,也是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原因。

3.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完善科学的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加强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单位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充分认识。很多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只是监督本单位内部的一些收支活动,内部审计部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向服务型职能跨度,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第二,对内部审计操作认识不够。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将内部审计闲置,不懂得如何实施内部审计,甚至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内部审计的开展对自身的管理业绩不利,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度。

4.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手段过于单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工作环境稳定,竞争性不大等一系列特征,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不能及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第一,审计的范围不广。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大多数以事后审计为主,范围单一,部分单位进行了事中审计,很少有单位进行事前审计,检查的范围中财政收支审计比例占绝大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比例不大。第二,内部审计方法手段简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审计人员没有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掌握和运用,相关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没有得到普及,内部审计人员多采用传统的查账方法,强调差错防弊,很少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等方法,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5.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就现状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满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严重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一部分是由财务人员担任,他们虽然具有基本的财务和审计知识,但是在工程、经济学、法律等方面知识水平不高,不能全面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有效的强制措施约束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安于现状,缺乏对宏观服务的意识。第三,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不够。除了参加国家法定的每年一次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等强制性措施外,行政事业单位很少再投入额外的资金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全面提升。

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议

1.健全我国内部审计法律体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类型多、下属单位多、资金分散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容易操作的法律体系。第一,制定《内部审计法》。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符合国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法》,应包括内部审计组织的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内部审计的权限、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的保密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等。第二,要与时俱进,师夷长技以制夷。我国应充分学习国外经验,制定一套充分体现“服务型”内部审计配套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评估和免疫作用。第三,加强法律制度的操作性。不仅要有关于内部审计独立的法律,还要根据不同的行业性质制定具体的规范,易于操作,制定明确的指导和监督的细则。第四,建立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民事责任主要涉及财产责任,这种责任有助于救济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赔偿或补偿当事人的相关损失。

2.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7年的《审计暂行标准》中指出:“独立性的含义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建议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健全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给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统一合理的标准,内部审计部门所处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相应的就越强,监督力度也越大,可以采取将内部审计负责人直接隶属于党组,内部审计人员应有权参加党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书面或口头的提供报告,与单位领导直接交流。第二,保持内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归属独立,保证审计人员不受驻地考核和工资分配等利益相关问题的困扰,有效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经济上独立,此外,内部审计人不承担单位管理责任,不参加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而只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建立定期轮换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

3.全面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层应提高对单位内部审计的认识高度,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第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除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使内部审计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立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单位微观治理的角度,全心全意为单位服务,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有效发挥。第二,要加强内部审计的执行效率。单位不仅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执行广度,在执行深度要也要提高,将成本与效益有机结合,在实施过程中重视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将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和预防”转变,从源头上抑制经济案件的发生,提高单位财务活动效率。第三,制定相关内部管理章程。让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主动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服务观念,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问题与领导层及时有效的沟通。第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公众舆论、财政监督等手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包括具体从事内部审计的全体员工人员对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篇7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健全网络。一是由区国资管理部门、资产主管单位和资产占用单位建立三级国资管理网络,明确权责,层层负责。二是实行监管分离,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监管分别建账,各自登记,定期核对。三是强化购置、管理、经营、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加强单位内部的日常管理,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二)实行例会制度。一是加强资产管理经验和方法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是加强资产经营和资产租赁信息的交流,充分利用区域和规模的优势,相互协作,力求收益的最大化。三是加强各单位相互配合,培植和促进特色经营,逐步形成各区域经营特色,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严格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的成果,加快建立全区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全区的国有资产数据信息。一是通过信息系统理清资产总量、结构、分布、状态,便于各单位更好地管理好所属国有资产。二是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部门预算编制、加强资产收益管理、规范收益分配和财务管理创造条件。

(二)优化资产配置。一是严格《区机关办公用房装修和办公设备配备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配置预算,并按政府采购程序进行购置,预算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各单位国有资产占用情况。二是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存量资产的调控力度,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整合、共享、共用和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三)完善处置程序。一是制定资产处置办法,严格遵守资产处置规定,在发生资产处置时,按照程序和权限进行审批或备案。二是重大的资产处置,报区政府审批。三是严格限制行政事业资产对外投资、抵押、质押、留置等行为。

(四)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一是各街道、经贸、教育系统经营性资产,继续委托由街道、经贸局和教育局经营管理;其他经营性资产由区政府收回委托区资本运营服务公司统一管理。二是实行统一合同文本、统一租金计价方法;统一租金收支管理。三是各受托经营管理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保值增值指标的完成。

(五)加强文化资产管理。文化资产主要为接受捐赠或购置的字画、瓷器、家具等收藏或展示品。一是建档登记,估价入账,建立档案信息;二是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三是强化安全管理,特别是防火、防盗设施的配备;四是加强内控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安全规范管理。

篇8

2012年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行政事业规范》),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事业规范》的施行,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行政事业规范》注重风险管理,要求单位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行政事业规范》借鉴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增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行政事业规范》第一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作了系统的规定,明确了控制目标、控制原则,阐述了对单位层面、业务层面的控制要求、控制方法。但是,笔者认为《行政事业规范》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事业规范》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

对比一下《行政事业规范》与《企业内控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具体内容,显然,《行政事业规范》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不够高,不够严,控制措施不够完整,不够有力。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性质不同,它们的内部控制规范当然不同,应当有各自的特色。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自于财政资金,是人民的血汗钱,应当通过加强内控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受托于全体人民,管理着公共事务,致力于实现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应当通过加强内控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不受监督的权力极易产生腐败,应当通过加强内控形成制衡和内部监督,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应当更完整、更有力。修订《行政事业规范》时,应当把要求更高、更严,作为修订的思路。

二、应当增加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内控规范》列出的内部控制原则有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五项,《行政事业规范》列出的内部控制原则只有前面四项,删去了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着国有资产,使用着财政资金,应当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所以也应当遵守成本效益原则,注意节约开支、节约成本,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管理公共事务的责任,必须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以实现全民的公共利益。因此修订《行政事业规范》增加成本效益原则时,其表述应当与企业的不同,应指出行政事业单位要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即经济效益;更要注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即社会效益。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应当服从社会效益。

三、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应当增加文化建设等内容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也叫内部环境,它是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如果不重视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只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那是舍本逐末。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是基础、是根基、是全局,是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基础。因此要建立高要求、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首先要建立高要求、高质量的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修订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提出若干建议。

1.应当有加强文化建设的内容。《企业内控规范》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那么,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文化?它是单位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整体团队所认同遵守的价值观、工作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单位的文化建设应当与单位的工作有机结合,融入工作的全过程。单位的领导应当在单位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文化建设在单位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忽视文化建设的单位,人心涣散,是不可能真正做好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规范》应当在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这一章中,增加文化建设的内容。

2.应当丰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行政事业规范》在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这一章中,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只谈到要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和会计人员加强管理,没有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没有系统、完善地提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引进、开发、使用、退出)的要求和方法。今后在修订时,似应在规范中提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体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包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等。

3.应当强调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可以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障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是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权威性,有的归会计部门管,人员少,权限小,被动地做些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因此《行政事业规范》应当强调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提高它的地位,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

[3]王留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规范(试行)解读.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

[4]白雪迪,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问题与建议.中国内部审计,2013

篇9

每年在上年末和本年初,审计机关要对上年完成的全部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是审计查出问题分类,以及此类问题发生在何单位。对那些内部控制不健全、几次审计都发生违纪问题的单位要特别关注,一般要将这样的单位再纳入本年的审计计划。除对上年的审计情况进行总结外,还可以组织调研选择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分类调研,与单位领导及财务负责人座谈调研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探讨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的措施。在认真梳理总结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本年度审计计划草案。从当前的审计工作来看,一般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企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以下情况的单位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予以关注:财政预算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重点专项资金,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失业保险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资源环保建设资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多、具有罚没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财政资金投入较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群众普遍关注的、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等;以前年度审计中查出问题较多、屡查屡犯的部门单位;群众反映较大、反映财务问题较集中的部门单位。

二、年度项目计划要与方方面面的计划相衔接

编制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做好与各种规划计划的衔接。一是做好与审计机关内部的五年规划的衔接。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做好与“十一五”审计规划的衔接。要服从五年规划的要求。五年规划是审计机关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要服从服务于五年规划。二是要做好与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的衔接。包括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所规划的年度工作。既要听取三个报告对审计工作的直接要求,也要从报告规划的重点工作中,探寻审计项目年度工作重点。三是要与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相衔接。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是由组织部门下达的。审计机关在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要重复,能结合的尽量结合,既节约审计资源,也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四是要与上级安排的授权审计项目相衔接。上级安排的项目要尽早下达,地方审计机关也要主动与上级审计机关联系,争取主动。五是要预留资源,以备临时交办项目。政府常有临时性工作、突击性工作交与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在安排全年工作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结合贯彻落实地方党委和上级审计机关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地区确定的本年中心工作和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充分体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审计机关局务会确定的年度审计计划,要报地方政府主管领导批准,报上一级审计机关备案,然后再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全年的审计工作。

三、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安排要突出重点

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应体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从当前来看,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国家审计人力、物力资源相对薄弱,矛盾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被审计项目和单位定得过多,加之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少与审计工作量大的矛盾越加突出,审计时间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也将难以保证,也必将加大审计成本,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笔者认为:所谓“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凡是属于审计法定范围之内部门单位和财政性资金,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项目时都应考虑。审计项目安排既要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危害大、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审计署6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计划安排的项目单位少一些,审计机关通过积极整合有限审计资源,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抓住重点项目,合理安排时间,注重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审深审透,力争出成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当前,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相当繁重,部分县(区)审计机关已达到年度审计项目的三分之二以上,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任务过重、审计任务不均衡和计划性亟待加强等问题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和效能的发挥。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按照“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的要求,前置监督关口,合理选择审计对象,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逐步加大监督和防范效果更明显的任中审计项目安排,在工作源头上解决了审计任务不均衡问题。据统计,2005年县乡换届以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96个,占年度计划的56%,年人均审计1.5个,查纠违规资金2.3亿元,经济责任审计呈现出服务干部监督管理需求和兼顾审计资源的特点,成效突出。

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该县充分发挥经济责任联席会议的作用,由其牵头制定年度计划,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安排的严密性、严肃性和可行性。联席会议规定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实行“逢离必审”、“任中抽审”,明确了四类必审对象,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经县委确定,拟调整或已决定调整的干部;任期已达届中或届满的领导干部;群众反映或组织掌握有关问题线索需要审计的干部;需上报上级表彰、奖励的领导干部。按照四种必审对象的要求,在安排年度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时,有选择地对四类干部进行重点监督:一是任职时间较长而近期又未实施过审计的领导干部;二是掌管资金较多或在重要部门任职的领导干部;三是以前审计发现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四是临近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审计对象确定后,编入全局年度计划,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提请组织部门委托。考虑审计对象多、覆盖面大的实际,该局在安排其他专业审计任务时,积极做好与经济责任审计衔接工作,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投资审计及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的“捆绑审计”,做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要;在审计时限上,采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相结合的方法,领导干部离任前,原则上审计全部任期,已进行年度审计的,只审未审年度,对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的,进行追朔审计。通过源头控制审计项目安排,整合了现有审计资源,有效避免了重复审计和项目打架现象,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成效。

二、强化组织实施,突出审计重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领域宽、政策性强,必须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因此审计机关要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抓好现场审计。该县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力量上统一匹配,时间上统一步骤,审计上统一内容,处理上统一标准,结果上统一使用”的经济责任审计一体化审计模式,审计质量、工作效率、结论落实工作得到同步提高。

“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都组织周密详尽的审前调查,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力求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审计目标、内容、重点、分工和步骤,在审计力量上不搞平均分派,坚持审计力量和审计重点相匹配。在审计内容上突出八个重点,做到八查八看:一是查任期内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有无偷漏税金现象;二是查任职初期和离任时的家底,看国有资产增减情况;三是查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规、合法,看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四是查任期内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看有无损失浪费问题;五是查任期内债权债务是否真实,看有无虚报漏记问题;六是查任期内农民负担是否合规合法,看有无乱加码、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等加重农民负担问题;七是查任期内配发的办公用品、通讯设备是否清理移交,看有无转移、藏匿问题;八是查任期内执行廉政纪律和党的方针政策情况,看决策有无失误,有否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有无贪污受贿问题等。围绕审计内容,重点抓好内部控制测评、货币资金盘库、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资料复核四个环节,同时做做四个结合,即查人与查事结合,由事及人,分清界定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责任;查帐与调查结合,丰富审计内容,确保审计结论客观公正;与常规审审计方法计结合,借鉴以前审计结果,提高工作效率;与发现案件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在经济领域的惩处作用。在审计方法上,不拘形式,根据审计内容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审计方式、方法,如财务帐目审计与实物盘点核对、座谈、走访调查、受理举报、调阅有关资料等方式相结合,全面细致地审清查透每一个审计事项。

为规范审计报告内容和格式,该局制定了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国有企业三个报告模版,将审计范围内容、问题处理标准予以列示,指导审计操作,方便报告撰写;同时强化综合分析,实行审计组、科室、局业务会议三级综合分析汇报制,坚持从制度、宏观上提出解决和预防的建议、意见,为组织等有关部门利用审计成果提供可靠数据和依据。2005年以来,提交综合报告、专题审计信息142篇次,县领导批转96篇,县委、县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出台了关于规范政府非税收入、业务招待费列支报销、政府项目投资管理等办法8项,促进了全县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