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5: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万元,水泥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米,新建沼气池座,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在创建活动中,开始时,村民对建成生态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处,因此创建热情不高。我们抓住了这一情况,以实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带动其他村的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挂点定村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县挂村、×××县×镇良村,×××市台村、×××县连村、郊区新村5组等10多个村作为创建示范村。由各县(市)、区、镇领导组织人员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观农家厕,闻猪栏“味”,踏泥泞路,体农家难。面对面倾听农民意见。帮助农民做好规划,筹建创建项目,落实具体任务,解决资金、用地、技术以及政策优惠等问题。×××县挂村修建了一条主干村道宽8米,巷道4米宽,长880米的水泥路。×××县江镇良村修建了一条长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建成沼气池45座。郊区新村修建了一条长近3公里,宽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组村民家家用上沼气。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各村也纷纷加快了创建力度,×××县江镇在良村的带动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气池的热潮,权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条环洲水泥路,建成了11个水泥码头,同时,修建沼气池,煮饭、冲凉用上了沼气。据镇政府统计,全镇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气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家村正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新一轮热潮,从原来确定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增加到105个目标。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铺设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打水井,饮上洁净的井水或山泉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配合改厕,新建住房在村内修建了排水系统,改变了过去卫生赃、乱、臭的现象。许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村头花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的村以发展水果种植为主,有的以发展养殖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农村面貌新变化。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在创建前,在村内看到的是赃、乱,牛粪猪粪鸡屎遍地,污水随处流,闻到的是猪栏和厕所的臭味。创建后,道路宽阔洁净,村内绿树成荫,果树飘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层五层错落有致。村中公园有凉亭小息,并建有单杠、秋千等健身场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篮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既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如×××市容镇和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庄,内有游泳池、篮球场、冲浪池、花园和鱼池等。×××县良村,村头建起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村中周围荔枝树花蕊飘香,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沼气池整齐建在村边,同时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村中建起2-5层不等的新房,外墙装饰漂亮的墙砖,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内建有卫生系统,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村风民风出现可喜变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赌博现象时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建庙搞迷信活动大有市场。创建生态文明村后,制订村规民约,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良村以前民风骠旱,赌博、偷窃、迷信活动常有出现。创建后,赌博、偷窃现象没有了,甚至喝酒时行拳的现象也少了。村民办白事时,也没有大操大办,更不会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关心集体,相互帮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风。良村郑组长,以人工1000多元把几个困难村民请来种植蘑菇,使他们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许多村成立篮球队,与邻村举行比赛,在节日期间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三是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在创建活动中,村民得到实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意识,村民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时,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动拆除,也不需要补偿。修建集体项目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在资金方面,大家踊跃集资,有些困难村民,较富裕的村民主动借款。在修建沼气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修建。村民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着重发展绿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态农业。×××县良村发展蘑菇种植和荔枝种植,同时发挥靠近圩镇优势,大力栽种绿色蔬菜,目前已发挥效益,一些单位、酒店已专程到村内定购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钱,去年17户种植的蘑菇每户收入达4000-50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江镇大山头村和郊区新村等则发展种桑养蚕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民对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热情更加高涨,村与村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的争创热潮。如×××镇二叉、三叉两村,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招数,大摆创建“擂台”。四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自觉深入农村基层,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提五统”自觉上交,过去“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结扎率达100%,超生现象也没有了,个别村民自愿只生一个小孩。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城乡互动,促进全市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在开展“双百万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通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情况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县(市)、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典型。同时召开创建活动经验座谈会,组织人员到农村参观学习,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城镇单位和居民在感受到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热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花园小区,经常组织住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比赛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出钱出物或从技术上为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出力。有些单位送书送技术,为农民送上精神食粮,有些单位送去水泥,厕所瓷盘等物资。在全市文明单位中开展“工农手拉手,文明单位助农友”活动,文明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单位与农村结成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出现了军民共建、村镇共建、城村共建等创建形式。
(三)一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86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明确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在林业产业建设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建设林业产业的同时,必须兼顾林业生态效益,方可保障生态林业的丰富性,促成林业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从而带动林业产业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同时,促进森林生态文明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将对其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1 树立正确的观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在发展林业的同时,不仅要考虑林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应该考虑林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人,所以在建设和发展林业的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和合法权益问题,只有树立以人文本的发展观切实改善林业职工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
1.2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在社会发展中,有的资源是可再生的、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而是要树立合理的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在发展中不仅要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而且要保护森林资源,最大限度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这样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为后代人留下了可赖以发展的森林资源。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人与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关系的演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们的生产力及其低下,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林业资源的利用和开采都处于低级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工业文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不断加强,于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始了掠夺式的开采。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是在重复工业文明的老路子,如果不对这样的方式加以制止,人类文明必将衰落甚至毁灭。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代人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在林业发展中,不管是开采、培育、造林,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及时的做好林业保护和恢复的工作,这样才能促进林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2 转变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享受为标准,这样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高消费、多浪费问题的产生。生态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所以,要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不仅节约也更环保。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追求精神的丰富和满足。不仅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也不会对后代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3 弘扬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支柱。要不断扩大森林文化载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的建设和发展要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来完成,只有重视当地的文化建设,并加以利用和改进才能使森林文化更加厚重。鼓励森林文艺创作,扩大森林文化对外交流,就不失为一条正确的途径。要认真落实林业救灾扶持政策,特事特办,维护好林业生产秩序,特别是防止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对于基层清障设备比较缺乏的问题,林业相关部门还应组织人员做好帮扶工作,如疏通河道、清理枯树等。制止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加强对林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林业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和物质基础,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目标。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我对学生们说:“我们的学校下坡后往南一直到黄河岸,其中间曾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小引河、老蟒河、新蟒河,在二十多年前,这三条河里还流水淙淙,鱼虾成群,特别是新蟒河,平时水质清澈,映照着蓝天、小鸟缓缓流动,其水可直接饮用。每到夏秋季节,三条河流便成了人们的乐园。大人小孩在半米深的河里戏水玩耍,捉鱼逮虾。波光粼粼的河水与河堤上旖旎的风光装扮了家乡人的梦境。若是天旱之时,人们便用抽水机用河水灌溉农田,确保农业丰收,这三条河为家乡的生存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许多乡镇蜂涌上马了造纸厂、化工厂、淀粉厂等,各种工业污水鱼贯而入三条清澈的河流,从此以后,三条河中水质污染,鱼虾灭绝,发展至今天,小引河和老蟒河已经干涸。新蟒河整日流淌着使人掩鼻的污水。由于河流干涸,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充,水位不断下降,机井越打越深,弥足珍贵的地下水源日渐减少,这不仅成为制约我们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更严重的是由于工业污水危害地下饮用水源,导致我们家乡的癌症和心脑血管发病率成暴涨趋势(具权威人士透露:我县癌症发病率已超过全国闻名的癌症高发区林州市)特别是沿河一带的居民,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形成了‘前半生拼命挣钱,后半生用钱买命’的惨痛现状,我们因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在制定政策上的短视行为,使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学生们听后议论纷纷,情绪激动,讨论热烈。有的提出了恢复往日河流清澈的具体措施,有的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条例让昔日美丽的滩区重现,有的建议向国家媒体部门呼吁“退耕还田”,大搞植树造林……,我被感动、被感染,为学生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学生们充分感觉到“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纷纷表示不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维护环境,爱护树木,低碳生活,而且还鼓励身边的人也应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尽职尽责。
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对今天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概念,那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还向学生们介绍了现在某些地区破坏“生态文明”的事件。几天前中央电视台特别录制了节目,报道在我们国家还有不少的非法之徒,利欲熏心,整日出入深山老林,河滩湖泽,专门猎杀捕捉野生动物和鸟类,然后高价出售以谋取暴利,这些人无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蛀虫,而有些餐馆饭店为了招揽顾客,也常以野味特色吸人眼球。这些人可谓是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帮凶。
一、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有利于应对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伴随着工业文明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我们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而生态问题往往又是跨越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向周边、向全球蔓延,所以,生态危机靠一己之力很难应对。地方政府就承担着这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要能够协调本地的关系和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投入到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当中。
其次,地方政府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诚信力。政府的诚信力来自于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不仅要有发展经济的谋略,更应该有保护环境的远见;不仅要把经济作为地方发展的支柱,更要把人民的福址当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能够统筹兼顾,在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谋求平衡。只有实现了平衡,发展才可持续,政府的合法性资源才不会枯竭。
第三,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出手就是为了补救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更要从生态高于一切的高度,积极融入经济转型的大潮中,而不是被动地用过去经济发展的方式,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来地方的短期发展。所以欠发达地区提出的“跨越式发展”不是追求经济的盲目冒进,而是在整个经济转型大趋势背景下谋求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任务
1、环境的保护
事实也证明人只有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才能够获取更多发展资本,环境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满足了人类更好生存的可能,也让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断地改造着自己。所以,进入了新的文明阶段,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要改变对待环境的态度。政府应该在维护环境上发挥主导的作用,不管是战略上的安排,还是措施上的跟进,都应该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要求。通过战略合作、规划布局、技术的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我们与环境更好地相处。在保证环境可持续的同时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
2、资源的开发
有实力的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自身的全球能源战略;有思路的地方政府也在通过各种振兴计划让本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但我们在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往往也把自己推向了资源匮乏的边缘。所以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如果缺乏保护的意识,在巨大需求的拉动下,必然会对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发展比较滞后,各种大的工业还没有对该地区造成破坏,资源丰富既成了优势,也会在地方发展的强烈冲动下变成一种劣势。因为掠夺资源的嗅觉无处不在,而欠发达地区往往又缺乏提升资源利用的核心技术和改善环境的资金技术保障,如果地方政府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那么落后的地方不仅得不到长远的发展,还会撼动基本的生存条件。
3、权益的平衡
当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全球变暖”给全世界带来的“蝴蝶效应”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地球就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任何一个地方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地方。在进入了“后哥本哈根时代”之后,不同的国家主体在全球生态责任上进行着激烈的博弈,这种博弈既是对自身发展空间的争取,也是对政府生态职能的重新定位。发达国家有义务对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扶持,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进行转型,不能再重新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气候是想通的,自然是相生的,一旦自然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它将不可修复。
三、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职能转变不到位
1、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缺位的现象
(1)监管缺失。长期以来,政府职能的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固然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环境却承载了巨大的压力。造成在技术改进,治污投入上缺乏动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当前政府政绩考评体系的不合理。在GDP 挂帅的各种考核体系中,各级政府为抬高政绩, 追求GDP 增长, 往往置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于不顾, 使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
(2)缺乏合作。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运作机制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本身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外部性、空间外延性, 这就决定了区域环境保护的整体性。比如一条河流可能涉及几个省,甚至几个国家,但是在行政区划的限制下,各级政府缺乏合作交流的平台,很多环境问题一旦跨区域,只是通过一些临时组织进行协调和处理,缺乏长效监管和处置的机制。
(3)立法滞后。法制是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运行的直接依据。但政府在环境行政立法上还存在配套立法进展缓慢、环境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给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执行带来障碍。首先表现为内容上的难以适应。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职能部门在治理环境问题上通常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治理手段单一,在保障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前提下,很难独立地行使监管职责;最后表现为法律之间重合和打架的情况。
2、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越位的现象
(1)暗箱操作。暗箱操作反映出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清,反映的是程序设置上的不规范,也反映出对政府监督的无力,这显然是不利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毕竟政府的专业性并不是十全十美,而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是所向披靡。所以要构建一个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政府要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失误;要打破程序缺乏造成的权力滥用;要打破责任体系不完善造成的问责疲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既体现了政府在管理上的自信,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公开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2)脱离民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替代企业决策发展策划和经营,替代市场分配资源,替代法制管理经济,短期行为泛滥,比如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违法违规出台优惠政策;重引进、轻服务,各级政府拼命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经常为了增长而牺牲环境、生态,甚至牺牲部分民众的权利。随意以政府的名义为某些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提供担保,滥用政府的财政信用等等这些情况反映的就是对民意的漠视。
(3)朝令夕改。任何的决策只有具备了稳定性才能发挥它的指引作用,也才能让老百姓对政府的行为有足够的信赖。但是现实中由于受领导任期制和政绩考评体系的限制,任期内的领导大部分都希望在政绩上实现短平快,从而造成效果上的轰动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通常需要出其不意、另辟蹊径,这就导致政令上的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贯性,使得管理和执行中出现了很多的隐患。这种隐患小了说造成决策与执行的脱节,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从大的来讲就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错误。特别是在生态领域,如果缺乏科学的态度,进行任意决策,破坏的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也会对整个自然系统造成致命的伤害。
3、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错位的现象
(1)土地财政。分税制之后地方税源大幅缩减,地方政府需要寻求新的财源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来保障地方的发展,土地因为其稀缺性和可拓展性被赋予了这一历史的使命。但是当这一特殊财源被开发出来之后,地方政府在谋求地方政绩的冲动和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土地的依赖变得越来越强烈,城市建设向农村蔓延的趋势日趋明显。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城市的过度消耗,让土地的生态功能弱减;也让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的巨额回报坐享其成,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积极性;对本地企业的培养缺乏耐心;对人民矛盾的化解缺乏长效机制,最终让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巨大诱惑下偏离了政府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的方向。
(2)审批政治。行政审批本来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通过事前设立门槛,有效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但由于“管治”思维的驱动和部门间职责定位不清,导致行政审批逐步演变为了政府权力的放大镜。政府职能部门在利益博弈中,不断延伸权力的触角,从而凸显各自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却往往忽略了与其他主体间的协调和配合,权力运作呈现碎片化,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无谓消耗。虽然这种趋势经过中央的六次审批改革之后有所改善,权力格局逐步优化,但要从思想上实现从管理就是服务的转变;从法律上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从行为上重塑掌舵者的形象还任重而道远。
(3)以罚代管。罚款只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但由于法律的滞后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约束的有限,使得罚款成为了很多部门追求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罚款一旦作为常态被纳入到违规者的成本核算中,它的警示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政府对自身职责定位的不清,对后果认识的不到位以及在权力衔接上的脱节。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多元机制共同作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全程监管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企业、个人、社会的行为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四、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1、通过政策制定,落实生态政绩观
目前,生态补偿政策主要集中在林业方面(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客体比较单一,政府应该进一步拓展生态建设的领域,通过多种手段,激励人们在环境改善、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等方面多做贡献。同时,中央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转移支付,让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实现基本平衡。其次,政府要在各项规划中落实生态优先的理念。规划作为建设的指引,生态建设的成效最能在各项规划中得到体现,所以,要在各项规划中为生态建设预留空间。在发展规划中要倡导绿色发展;在城市规划中要融入生态和谐的思想;在土地规划中要树立红线意识等等,用科学的规划限制人类无止境地对自然的开发和索取,让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第三,政府要出台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过去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需要寻求新的路径,才能实现成功的转型。也就是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护生态不在于我们不去利用自然,而是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对自然进行合理开发。
2、通过执法监管,强化生态责任感
首先,要强化环保部门的监管职能。一方面需要加强人员、设备的配置,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提升环境监管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各项监管工作得以常态化开展,而不是通过运动式检查体现工作的效果;从长远来讲,要在体制上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独立性。让环保部门超脱于地方经济增长的压力,从体制上、法律上、机制上更加独立地管理环境问题。其次,要加强部门联动机制的构建。环保问题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很多,但部门间的协助并不通畅。这就需要通过多元机制,把部门间的力量聚合起来。比如云南省昆明市和玉溪市成立的环保警察队伍就很好地与环保监察工作实现了衔接。并且可以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地方环保问题研判和处理机制,使环保问题得到及时、高效的处置。第三,要保障公民参与监督的权益。在环境监管中要建立完善群众举报的渠道和处理程序。通过教育和激励让群众认识到环境问题关乎每个人的权益,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环境问题少发生、快处理。最后,要构建生态问责体系。要把生态指标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任何政府绩效的肯定都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生态利益的公正为基础,增强生态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刚性作用。
3、通过服务引导,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序推进
对本地区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要做到及时公开,并对后续处理工作做妥善处理,防止因为信息封锁而衍生出次生灾害。其次,要加大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合理设置垃圾、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复合交通网络,利用绿色节能技术对建筑、路灯等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推广新型能源等,对生存空间进行积极改造。第三,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政府鼓励企业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制定政策吸引外来人才到本地服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让科技成为助跑地方经济的核心动力。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态优先的良好氛围。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文化。要创新和推广低碳生活的技术与方法,创造低碳生活条件,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形成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通过交流合作,构建大生态治理格局
生态治理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要通过各种机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见实效。首先,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流域治理、风沙治理、森林保护等方面构建大生态格局,积极地在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管理的扁平化,提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要加大部门间的配合。各部门要明确各自的生态职能,通过联合执法和碰头协商等形式,提升部门的行政效率。第三,要加大与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合作。政府要能够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要给环保NGO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赋予民众参与和监督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权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政府生态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5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暴利的驱使下在河道上乱采滥挖、违法建设、乱堆乱放等破坏河道稳定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各级政府加强了河道立法,水利部门也加大了执法的力度,但管理效果仍然不容乐观。加强河道防洪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已成了河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1 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乱采滥挖现象严重,管理困难
虽然我国河道管理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对河道开采砂石进行了整顿和规划,并画出了采砂,但在一些河道管理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非法、无序开采、乱采滥挖砂石的现象还十分严重。个别的采砂业主为了扩大经济利益,甚至超深度、近距离作业,导致河堤被掏空,道路毁坏,给当地居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这些采砂业主往往是水政执法部门一来检查就进行隐匿,水政执法部门走了就又开始进行作业,这给河道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监管缺位
近年来,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水法意识淡薄,受眼前利益驱使不申请不审批就在河道内进行违章建筑的行为越来越多。在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的河道建设项目中,先建后批、不按规定进行项目审查、不做防洪分析论证、不按审批意见进行建设等不执行河道建筑工程基本建筑程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违规建设行为不但影响了河道的生态文明建设,给河道管理带来了麻烦,还给河道防洪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1.3乱堆乱放问题严重,治理缺乏
一些采砂业主为了自己方便,在河道内任意堆放砂石和废料,还有的业主在禁采区和禁采期进行非法采砂,甚至破坏堤防工程,给河道行洪带来了很大阻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有些单位和个人防洪意识较差,将工程产生的石渣、矿渣、垃圾等废弃物随意地丢弃在河道内,给河道治理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2侵占河道造成的危害
2.1乱采滥挖危及河道稳定
非法的无序开采和乱采乱挖给河道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河道坑堆的增多、河床的大幅降低都会引起两岸滩地的沉降,凹岸采砂还会加剧河岸的冲刷,造成河岸滑坡,缩短岸坡提防预留滩涂距离,甚至危及河堤安全。这些乱采滥挖侵占河道的行为,不但改变了自然河势的状况,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采挖后留下的坑潭也给临河而居的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2违章建筑影响行洪安全
目前,河道内穿河、跨河、临河的违章建筑有很多,这些非法的围堤、护岸、水坝、道路等建筑,严重的影响了河势的稳定,改变了水流的态势,危害了堤防的稳固性,妨碍了河道行洪安全,给河道的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有效保证河道的行洪能力,减少违章建筑给河道行洪带来的威胁,就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进行整治和巡查。
2.3乱堆乱放危害河流生态
河道内随意弃置的矿渣、石渣、废料等不但会使河道变窄,给防汛带来安全隐患,还会严重影响水质,破坏河流的生态平衡。这主要是因为河道采砂要经过水洗和筛刷会产生很多泥水,采砂船也会排除一定的含油废水,加上群众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都会给河流的水质造成污染。
3 如何加强河道管理
3.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要做好河道管理工作,必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分级负责,并做好部署和检查。各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河道管理联动机制,做到常讲常抓,联合执法,强制执行,以做好河道的巡查管理。只有从根本上规范河道采砂活动,严格审批河道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杜绝在河道内随意弃置矿渣、废料和垃圾,才能有效的疏浚河道,保持河道的稳定,加强防洪的能力。
3.2严格落实日常管理
对于采砂活动的管理,要制定采砂规划,明确禁采区和禁采期,并根据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日常巡查,保证日常管理的有序性。对于沿河建筑,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并要求根据河道建筑的相关规定,依法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对于违章、违法建筑要坚决依法进行处理,以免给河道防洪带来安全威胁。
3.3搞好宣传营造舆论
要加强河道防洪管理,提高沿岸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是关键。搞好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助于群众遵纪守法,自觉保护河道。对于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要定期举办法律讲座,进行涉水法律法规的培训。对于普通群众,可以通过制作广告宣传牌、墙体标语等方法进行宣传,切实将防洪管理深入人心,保证河道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丁鹤.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2002(1).
立法是根本,执法是关键。一九九二年六月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颁布,现已形成了以《江苏省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苏州市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等省、市、县配套法规的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化行政法律法规体系,还有与之相关的《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讼诉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赔偿法》、《公务员法》,为城市绿化行政执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全面推进绿化行业依法行政,必须充分认识绿化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是绿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作为绿化工作者,要敢于承担起绿化建设和绿化行政执法的双重重任,从根本上转变与依法管绿、依法行政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
二、绿化行政执法,必须进一步引起领导重视。
行政执法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一名领导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是不是着眼长远,是不是在维护改革发展的大局,是不是在执政为民。作为城市绿化行政执法部门的领导,只有时刻把绿化行政执法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绿化工作者能看到绿化行政执法者确实是在保护城市绿化资源,在实现人与花草树木和谐相处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才能营造更加有利于绿化行政执法的内、外部环境和氛围,才能激发绿化行政政执法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的发生。为切实加强城市绿化管理,保护好绿色生态环境,我局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对绿化行政执法机构和绿化政监察人员的责、权、利进行了划分,把法定的权利进行了分解、量化、细化,明确了执法范围、权限、程度和标准,制定了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
三、绿化行政执法,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加速行政行为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绿化行政执法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绿化行政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是看收了多少费、罚了多少款、办了多少案,而是看服务对象是不是满意,社会是不是认可,只有加强日常执法监督检查与事后查处,才能真正保障城市绿化法律法规的落实,维护好城市绿化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规范绿化管理秩序。为此,我局在绿化行政执法中,本着“便民、高效”的原则,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了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几年来,我局利用市行政服务中心园林窗口,为前来办理涉绿项目审批、许可的单位或个人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基本上做到了审批程序公开透明、审批许可诚实可信、审批服务便民高效,使绿化行政执法逐步实现了从不规范到规范,真正做到了依法审批,依法行政。
四、绿化行政执法,必须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需要,是领导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障,是从无序走向规范的深刻变革。公正、廉明是执法的灵魂,不论是绿化行政执法单位,还是绿化行政执法人员,在处理任何绿化违法案件中,一定要出自公心,不带任何个人感彩,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理。为规范绿化行政执法行为,保证执法主体合法、执法程序合法和引用法律条文得当,提高绿化行政执法的办案质量。在制作使用执法文书时,要求做到执法依据应用准确,法律依据表述合理;在进行绿化行政执法时,要求做到携带行政执法证,使用文明用语;在绿化行政执法的程序上,要求做到向当事人表明身份,告知处罚依据及当事人的权利。从根本上杜绝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情代法现象的发生。
柴达木地区现有盐湖75个,其中有6个大型干盐湖矿,这些盐湖矿床多属大型、特大型综合性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165454亿元,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近几年,在盐湖资源开发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使盐湖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做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物达标排放,使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在盐湖资源开发中已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使氯化钾产品平均品位提高到93%以上;完成了低钠盐、硫酸钾、钡溶剂、低钠光卤石等多种新产品的研发,突破了晶间卤水的大规模连续开采和长线输送技术,掌握了大面积深水盐田光卤石生产工艺控制技术;消化吸收、突破性的研制成功了世界先进的光卤石矿采收设备――水采船;完成了脱水氯化镁的试验研究并进行试车等。在锂资源开发中已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了技术谈判与商讨,完成了相关试验工作,特别是已经启动了青海100万吨钾肥石油天然气化工循环利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盐湖和油气资源的结合开发,延伸了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为促进盐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了一些工作。
盐湖资源开发企业充分认识到开展综合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措施,对合理开发盐湖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减少氯化钾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老卤、尾盐对盐湖资源的影响,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先后开发出水氯镁石、低钠盐等综合利用产品,尤其对老卤选矿母液实施综合利用,利用兑卤盐工艺生产精制氯化钾;对氯化钾生产项目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光卤石反浮选―冷结晶法先进工艺,基本上消除了十八胺、2#药剂的等浮选添加剂的使用量,改善了生产作业环境,产品由粉状氯化钾变为颗粒状氯化钾,淘汰了部分落后装置,降低了粉尘污染。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建设金属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镁、高纯氧化镁、硝酸钾、碳酸钾、碳酸锂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标志着柴达木地区盐湖综合利用工程的启动。
以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环境现场管理。加大环保治理和现场监管力度,将环保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轨道,对污染排放达标工作进行后续监督管理,对盐湖开发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定期监测,对工业污染物的增减情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及时了解,发现问题限期治理。
二、柴达木生态文明建设和盐湖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柴达木地区盐湖资源在五十多年的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布局,暴露出一系列生态问题。
(一)盐湖湖区生态环境脆弱,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察尔汉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东部,湖区内地势平坦,地表为一层地质坚厚的盐盖,无任何植被,盐壳下面是含有晶章卤水的盐层,遇水速溶,盐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与此同时,由于受自然因素和在资源开发中缺乏开发技术支撑因素的双重作用,使整个柴达木地区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可利用的优质草场面积不断下降,沙化面积速度在扩大,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使昆仑河、三江源等河流源头的雪线逐年上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表现为湖泊沼泽干枯、冰川退缩、土地冻融沙化和荒漠化,水资源供需十分突出。而柴达木地区的盐湖资源固液并存、以液体卤水矿为主,在固液转化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淡水,对淡水的需求急剧增加,若没有周边淡水补给与晶问卤水开采的平衡,固体钾矿就不可能转化成液体钾矿,孔隙度卤水就难以转化成给水度卤水,晶问卤水可能在孔隙申析盐变,使储量减少,给资源开发带来特大困难。
(二)盐湖资源开发加工工艺落后,科技支撑能力弱
柴达木地区盐湖资源中有广泛的钾、钠、镁、锂、锶、硼等资源,在盐湖资源开发中,除氯化钾生产已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反浮选冷结晶法之外,其他盐湖资源的开发生产工艺十分落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整体科技投入不足,对一些制约资源综合开发的技术缺乏研究。目前盐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采选矿回收率和伴生矿、共生矿及尾矿的利用率不高,钾、锂、镁、硼、锶等多种有用成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生产尾盐的排放造成盐湖中某一组分的富集和对开发矿种的贫化,既破坏了环境,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各种资源联合开发的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
(三)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柴达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该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所以,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够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也很有限。企业在筹资治理污染过程中面临着发展与稳定的压力,如盐湖资源开发中的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投资严重不足,与当前企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显得极为不和谐。
(四)清洁生产力度不强,污染物排放量较严重
由于盐湖资源开发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不强,致使污染物排放量有增无减,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十分严峻。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现有盐湖工业中多数企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钾肥生产中老卤大量排放,并将在盐湖钾肥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的氯化钠(干盐)弃放,一般采用盐滩和盐池露天堆放,回收利用率不高,造成巨大浪费, 甚至是破坏资源。且污染物排放达标现状距全面达标要求也相差甚远。
(五)生态环境监管技术落后,环保队伍素质不高
柴达木地区生态功能区涵盖区域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自然环境恶劣,生态体系脆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目前监管体系不健全,一是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还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环境保护的人员、装备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致使环境管理跟不上盐湖资源开发的需要,成为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薄弱环节。三是监管技术、手段落后,无法及时准确提供盐湖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难以从根本上保障昆仑河、三江源等河流源头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尤其是目前盐湖资源的开发机制不适应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盐湖湖区生态环境治理总体上进展缓慢。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柴达木盐湖资源可持续发展
盐湖资源开发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生态型工业发展
我国是缺钾大国,全国钾肥自给率低,对外依赖度很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2O07年柴达木地区生产钾肥300多万吨,使我国钾肥自给率大幅提高。但是根据市场需要我国缺钾还十分突出,所以,要进一步搞好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生产氢氧化钾、碳酸钾、硝酸钾、硫酸钾、高氯酸钾等钾系列产品为重点,建成国家钾资源综合利用的基地。加强研发氯化镁、硫酸镁为原料,建设电解金属镁和镁系列化工项目,同时对副产的氯气、二氧化硫、硫酸、盐酸进行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甲醇、乙烯、丙烯、镁合金等关联项目。加强对盐湖老卤的回收融化利用,发展纯碱、烧碱等盐化产品;加快锂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积极开发铝锂合金、镁锂合金、锂电池等产品,补充和延伸锂产品开发产业链条。通过以上手段,不仅可以综合利用盐湖资源,包括初级产品的有效利用和循环,而且可以把盐湖资源加工中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也可减少排放物,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实现生态型工业发展模式。
(二)加强保护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保护队伍来完成。一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环保机构编制、装备和人员,努力实现各地区环保工作有独立部门、专人负责管理。二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环保队伍思想、业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廉洁奉公、勤奋敬业的环保队伍。三要不断加强环境管理、监察和监测能力建设。认真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实现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根据省环保局给全区下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化学需氧量15600吨、氨氮3900吨、二氧化硫3300吨、烟尘25000吨、工业粉尘36000吨),全区环保部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积极解决环境问题,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为重点,综合考虑各地区及流域的排放基数、排放强度、环境容量、削减能力等因素,采取整体控制和分区包干的原则,认真落实每年度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目标控制分解计划,鉴定目标责任书。同时,要加强柴达木地区老企业环保设施的监管力度,确保其环保设施正常使用和运用;要对每年新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予以验收,并督促企业确保环保设施正常使用和运行;要严把各类规划及各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
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同时,要制订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接受社会捐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法征收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规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基金,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世行贷款等项目资金,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对矿山企业监管、检查力度,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作。
(四) 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要加大法制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资源开发的相关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违反“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以强硬手段减少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对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青海师大学报.2008.3.
2 我县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和社会压力。
2.1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
2.2一是我县坚持经济优先、发展优先,一些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有局限,出现一些企业先污染后治理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招商引资,我县制定出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措施,出现污染大、治理难、能耗大、效益低的企业被引进来;有个别企业打上“外资”名目来投资,把污染严重的项目转移到我县,增加了我县环保压力。二是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有的企业为求降低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不承担“谁污染,谁治理”责任,不愿意增加环保方面的投入,有些通过了“三同时”验收,但为了应付环保检查,白天排放处理过的“达标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大量废水、废气的直接排放,污染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以探代采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2.3政府对环保投入不足。
目前我县环保局除行政人员外,环境监察分局现有人员6人,尚未达到国家要求10~12人标准,而且还缺乏一些必要的取证设备;县环境监测站要承担全县全部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突发事故应急监测以及污染投诉仲裁监测,承担政府指令性常规监测,单靠监测站在编人员5人,4人临时工和简陋的仪器设备,常常处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的状态,而且应急工作中无防护设备,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2.4京珠高速公路对我县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是水环境污染,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经过高寒山区,贯穿南水水库饮用水源地,受大雾、冰冻、长坡及弯多的影响,交通事故频繁,致使车辆泄漏的油污、危险化学物品严重污染环境,例如2005年8月长溪河的洗涤剂污染事故、2008年“109”三氯丙烷泄漏事件、2011年的煤焦油泄漏事件等都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给我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二是交通噪声严重干扰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民族实验学校因受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污染而搬迁,其他居民将长期受到污染。三是汽车排放大量含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黑等污染物的汽车尾气造成环境空气污染。
3 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思路
3.1增强环保意识,促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乱采乱挖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要予以重点查处。加大环境执法的监督考核力度,建立年度重大环境违法问题解决制度,对重大环境违法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建立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二是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正确政绩观,要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以环境容量来决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不欠旧帐,不增新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来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3.2利用优势、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县于2002年8月在全国首个提出建设绿色食品示范县的构想,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突破口,立足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深入实践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理念,使环境优美生态小山城成为乳源的最大特色、最强优势,全国百强绿色生态示范县之一的“绿色食品之乡”为品牌,促进乳源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系构造。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3.2.1加强污染源综合整治,严控企业的排污总量。南水水库是我县饮用水源(韶关市第二备用水源),武江河(桂头段)是韶关市饮用水源(五里亭)的上游,本辖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因此,必须更新思路,制定本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工业布局,实施区域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对污染物总量进行科学分配,推动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完成减排工作任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2.2调整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产业结构。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要求与超越区域概念,确定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来调整完善不同区域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产业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的开采方式,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煤炭企业如何改变传统煤炭企业大量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推动生产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实现绿色开采,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矿山已成为煤炭企业今后发展方向。
1.煤炭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区绿色发展的背景
我国既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也是第一大煤炭消费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由于煤炭资源大量开发,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排放了大量的矿井水和矿井瓦斯,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沉陷,并引发了水土流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流失,引起地表干旱和植被退化,以及矸石粉尘,自燃烟尘和SO2、CO2的排放等,对煤炭矿区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因此,转变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所有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煤炭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区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煤炭企业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依托,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绿色开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2.1 大力推进绿色开采,走科技强企之路
大力推进绿色开采方式,实现煤炭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矿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1.1 科技推进绿色开采。煤炭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对矿产资源开发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无废物排放,着力建设生态环保矿区。铁法能源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引进应用先进的薄煤层全自动化刨煤机、大采高综采成套设备和硬岩掘进机等采掘装备,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99. 5%,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99.92%,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80%。在生产中通过精采细采,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做到了精采精收,采区回收率达到86.4%。
2.1.2 煤矸石充填减负。铁法能源公司提出了“井下矸石不升井,地面矸石不上山”的工作目标。首先,利用以矸石充填井下贮矸空间为技术核心的矸石井下处理成套技术,使井下矸石不升井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其次,利用地面塌陷区煤矸石充填复垦技术,将矸石填充到已经塌陷的区域,以“保障地面矸石不上山”。公司2012年新产生煤矸石323万立方米,而地面矸石山存量却减少了55万立方米,实现了负增长。
2.1.3 洗煤技术改造提升。在“十一五”期间,铁法能源公司围绕洗选系统改造累计投资6.13亿元,8个矿全部形成了技术国内领先的选煤集中控制系统;煤泥干燥系统已在5个矿井投入使用;在7个矿洗煤厂实施了洗煤灰分闭环改造。实现原煤全部入选,原煤入洗率达到43%,全年洗煤回收率完成68.45%,洗产品稳定率达到98%以上,年生产洗产品550万吨以上。
2.2 大力推进产业布局集群化,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007年末,铁法能源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铁法能源公司以此为契机,先后上马了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瓦斯发电、油母页岩炼油,2×300兆瓦煤矸石电厂、水源热供暖等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新项目,形成了煤—煤矸石—建材—建筑、煤—煤层气—发电、煤—热电联产、煤—煤机制造等大煤炭产业链。
2.2.1建设煤矸石发电项目。铁煤集团和大唐集团和共同投资兴建煤矸石发电厂,总投资30.17亿元。项目装机容量为2×300MW,主要燃用煤矸石、煤泥和末煤,燃料通过矿区铁路、电厂铁路专用线运至电厂,年燃料量为270.6万吨,其中煤矸石量为162.36万吨。煤矸石发电厂的建成可完全消耗掉集团公司八个矿每年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及劣质煤,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矿区生态环境。
2.2.2 发展煤层气开发及利用项目。铁法矿区煤层气资源总量为73.7亿立方米,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对煤层气进行综合利用。目前,公司拥有7个储气站,大小储气罐11个,总储气能力达22.25万m3,矿区抽采利用干线管网总长256km,6个气源矿井全部联网,可实现正反向输送煤层气来调节气源。现有煤层气用户20.8万户,其中,域外16.1万户。公司于2007年10月引进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17台,总装机总量0.85万kw h,日发电量5~11万kw h。
2.2.3 发展油页岩炼油项目。铁法能源公司建设油页岩综合利用有厂。项目建设一期60万砘/年煤矸石(油页岩)综合利用项目。项目一期工程年可处理煤矸石(油页岩)60万吨,产页岩油2万吨,副产页岩半焦50万吨。项目的建设有效的利用了矿井废弃物---煤矸石(油页岩)资源。
2.2.4 发展煤矸石烧结空心砖项目。为了消耗页岩炼油半焦和现有矸石山,铁法能源公司先后兴建五条空心砖生产线,设计年产量4亿块煤矸石空心砖,产生经济效益2200万元,年消耗煤矸石84万吨,保护耕地500亩,节约4万吨标准煤。通过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的实施,实现了“烧砖不用煤,制砖不用土”,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三统一。
2.3大力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走资源节约之路
2.3.1 加快节能改造步伐。铁法能源公司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节能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工作,建立了资源节约工作量化考评体系。在内部模拟能耗市场化核算,实行用能精细化考核,提高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同时,加大对高耗能设备技术改造的力度,公司制定实施年度节能技术改造计划。主副井提升、主扇电机、大巷胶带运输机等生产设备全部进行变频技术改造、淘汰全部高耗能变压器、更换节能型锅炉、实施LED绿色照明工程等项目,实现了节能减排新突破。
2.3.2 引入水源热泵技术。通过高温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机组冷却循环水余热为矿区住宅供暖,不仅节约了取暖用煤,更减少了供暖煤尘排放和循环冷却水的损失。利用公司热电厂冷却塔的冷却循环水余热,为热泵主机提供热源,同时热泵机组产生45℃或60℃以上的热水,为矿区民用和公用建筑提供采暖。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减少用煤10万吨,每年可节水43万吨。
2.3.3 开发空心砖余热利用。利用ZFR-60型余热换热器将空心砖生产线的烟气余热进行收集,并通过闭式管网输送给厂区冬季取暖,多余热量供给浴池,实现了余热的全部利用,年节约标煤1260吨。
2.4 大力推进矿山生态化,走绿色发展之路
2.4.1 实施煤泥水治理。铁法能源公司就与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了煤泥水治理工程,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改进各生产矿井的煤泥水处理系统,采取沉淀、离析等工艺进行处理,实现煤水分离,洗煤水重复利用。目前,铁法能源公司所有生产矿井的煤泥水全部实现了一级闭路循环,洗煤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杜绝了外排。
2.4.2 实施废水“零排放”。 铁法能源公司先后在六个矿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实施矿井水、生活废水净化工程,经过处理的矿井水和生活废水,再用于井下的除尘、灭火、注浆和地面生活、浇灌等方面。到目前,公司矿井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了排放。
2.4.3 治理塌陷区土地。铁法能源公司因地制宜加大对塌陷区的土地治理和复垦力度,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国有土地的整理复垦。2002至2010年企业先后对已征的3870亩国有土地进行综合整理复垦。
2.4.4 强化污染工程治理。铁法能源公司加大对噪音、烟尘和粉尘源的治理。仅2011年、2012年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2740万元,对12个单位的锅炉改造、除尘系统改造、更新净水器、落地煤场挡风抑尘墙、发电站噪声治理等21个重点项目进行治理,项目完工后达到设计标准,取得很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 TV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8-0013-01
水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在改善国家整体自然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党的十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归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希望借助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的良性发展,为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各地区都应该保持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希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进行解读,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水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性支撑和实现保证,只有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促进水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逐步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离开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将最终流于形式。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水资源管理由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出来,在促进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同时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为了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明确水资源管理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能够促进水资源管理现状的改善,有效推动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促使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也能够取得相应的发展成效。从这一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制度体系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2 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
由于水资源管理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借助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够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背景下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2]。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想借助水资源管理的力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1 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基于水资源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新时期在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水资源管理成效的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的内容,将水资源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借助水资源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良好推进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也应该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考核工作的开展,促进水资源管理制度作用的发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3]。
2.2 全面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和配置能力
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指导,在加强水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并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科学的规划和利用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工作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进行新的优化,因地制宜的加强对配置制度的构建,保证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唯有如此,水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开展。
2.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生态的修复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要想确保水资源管理工作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还应该将水资源的节约和水生态的修复作为重点工作[4]。通过制定水资源强化论证措施、有偿使用措施以及水功能区管理措施等,增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节能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水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保持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探索河流健康评估工作和河流环境修复工作等,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视,保证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下,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凸显,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4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水生态文明创建思想的提出是贯彻落实十以来一系列会议精神的结果,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具体工作部署,在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水资源管理效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就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并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希望能够构建人与水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水利体系,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逐步推进提供有效支撑[5]。首先,基于全面统筹思想的指导和因地制宜原则的支持应该科学合理的建设湖水联通系统,促进现代湖水网体系的构建,争取在社会上形成完成的水生态体系,保证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其次,在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水生态文化的宣传,让社会大众和社会上的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组织能够认识到水生态环境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相应的水生态环境维护措施,争取实现对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促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优化开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国家建设过程中要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而在此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也日渐受到广泛关注,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成为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新时期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⒖嘉南
[1]王芳.浅析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6):293.
[2]吴美霖,李美臻,金辉,等.探究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