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04:15: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直销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某某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某某小学现今在校人数共有263人,教师21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级别。该校全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小学3 年级开始对学生开展外语教育,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以后英语知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并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继续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领导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某某小学的教育方针
该校的教育方针,多数实行教师聘任制,分为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把工作成绩与实际相结合,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因为该校的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校的毕业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为初中的初级教育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三)某某小学的教育优势
该校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过程多为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校舍,无稳定经费的“三无学校”近年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学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注重办学投入增添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
从以上情况看来,该校的教学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素质,办学加强教育素质,该校在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
1、采取坚决措施、营造教育环境
该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比例的下限,并建立小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原则。在全校公布评价结果,还鼓励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好的教育素质,而且要不断培养自己、深造自己,保证自己的职称评定、标准、等于或高于重点学校。
2、理顺关系、拓展空间
该校对义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使学校尽快完成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并按规范对学校进行了改善。
3、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了健全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检查评估促进了社会办学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二、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某某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推进了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三、今后的设想和建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素质,根据市提出的:“重点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选题监测制度”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某某小学所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精神,认为要加强某某小学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资源,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学质量,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某某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该校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界水平为标准,认真落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某某小学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件为依据,按照《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规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1、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2、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和师生考勤制度;3、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4、要健全听课制度;5、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检查、评比、交流制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内容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考勤查学生的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度评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结果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平阴县孝直镇的中学、小学各一所,共调查2398名学生,其中男生1283人,女生1115人。
1.2 方法 按口腔疾病检查常规要求,专人负责,用口镜、探针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逐个视诊、探查。凡齿的点隙、裂、沟或光滑面有形、色、质3方面的改变,或已经充填恢复功能,均视为龋齿患者,并记录龋齿所在的牙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学习阶段龋患及龋均的变化:在调查的2398名中小学生龋患率26.70%,中学生13.31%,经统计学处理,中、小学生的龋患率有极显著性差异,小学生龋患率明显高于中学生(x2=173.80,P
2.2 年龄与龋齿患病率的关系:乳齿龋患率7―10岁达高峰(38.42―42.12%),以后迅速下降,13―14岁接近尾声,恒齿龋患率从8岁开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13岁以后波动在18―29%的范围。
2.3 各学习阶段龋患率与性别关系:在受检的中、小学生中,男生龋患率为26.96%(346/1283),女生龋患率为26.37%(294/1115),小学生男生龋患率为28.68%(253/882),女生龋患率为28.97%(215/742),初中生男生龋患率为23.19%(93/401),女生龋患率为21.18%(79/373).在龋患率男、女生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5.84,P
2.4 不同部位龋患的分布:不同部位龋患的构成比: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阶段,下颌龋患比(54.04%和81.84%)都明显高于上颌(45.96%和18.53%),而左右两侧龋患比重差别不大,这可能因牙体解剖形态和下颌牙齿萌出较早,位置不正,食物多易嵌塞而导致下颌牙发病比上颌牙高。
2.5 龋齿好发牙:学习阶段乳牙龋齿中,好发牙为Ⅳ、Ⅴ颗,其中第一位好发乳牙为Ⅴ颗,第二位好发乳牙为Ⅳ颗,其次是Ⅰ、Ⅱ、Ⅲ颗。在乳牙阶段第Ⅳ、第Ⅴ颗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但下颌明显高于上颌,而上颌Ⅰ、Ⅱ、Ⅲ龋患率明显高于下颌。
在恒牙龋齿中,上下颌好发牙为第6、7颗,而由于第6颗牙萌出时间较早,6岁左右即开始萌出,又负有繁重的咀嚼任务,又以第6颗(第一恒牙即六龄齿)为第一位好发牙。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成对称性的4颗“六龄齿”全部形成龋洞,有的只剩下残冠、残根,甚至因龋齿拔去,造成失牙。
2.6 龋齿充填情况:龋齿充填率不理想,尤其小学阶段龋齿充填率很低。为2.18%;中学龋齿充填率为4.43%;由此可见在我县孝直镇,学生及家长对龋齿的危害性缺乏必要的认识。特别在龋齿阶段,如不进行治疗和修复,破坏将不断进行,龋洞逐渐加深,可进一步引起更为严重的牙髓炎,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蜂窝组织炎,颌骨骨髓炎等继发疾病。因此应早期做好预防工作,早期发现,早期充填治疗,是完全可以恢复牙齿的正常功能的。
一、高职工商管理人才产学一体化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职业核心能力这一名词是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腾斯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所创立的,主要包括有别于工作岗位所特定的职业能力的、在所有的岗位和行业中都能够用到的,同时在从业过程中占有主导与支配地位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有着广泛应用性,并且能够在不同职业中进行转移。在当前,对基于产学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其原因就是许多国家都把产学一体化视为本国技术能力创新的主要途径,产学一体化已与全球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关系到了本国的国计民生。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色之一。但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碰到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学校资金有限等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将学生的过去的消耗性实训转变为在创造企业管理价值中培育职业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产学一体化的新思路。这一模式满足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需求,师生在帮助企业实现经济价值。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第一,调查对象。本调查研究的的对象主要是以广州为核心珠三角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士;珠三角地区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院(系)的中层领导和专业教师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人员119人,高职院校教师75人,高职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721人。第二,调查方法。其一,访谈法。笔者的课题小组选择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管理学院等高职院校;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世联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东莞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康年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访谈,了解兄弟院校领导和教师,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士对产学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并探讨进一步深化校企产学一体化合作的可行性,共同学习探索最新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方法并研究和探询存在的问题;其二,问卷调查法。问卷1: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问题调查问卷;问卷2:广东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与产学一体化调研问卷;问卷3:广东省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产学一体化培育模式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认知的分析。产学一体化视角的高职工商管理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指的是把学习和岗位工作有效融合的一类教育模式,其有着多种表现形式,但不管何种形式都有着一个特征,即学生毕业之前既需要学习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工作锻炼,即把读书中所学到知识经过产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平台进行实践和锻炼,在校企教师的指导下培育成一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企业需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特指某一种技能,而从生活到工作,从心理到身体,从学校小环境到社会大环境的一种全方位的竞争能力,在产学一体化的平台上工作同社会中的企业职工相同,能够获得劳动报酬,这是一种真实的工作而非模拟性的,也正因这种真实性,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工作,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对回收的问卷结果统计中,对岗位实践之前学生对顶岗实践的认知程度能够通过下面的表格表现出来:在对顶岗实践前的相关管理规章进行了解之后,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产学一体化实践有着一定的认知,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能够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职业核心能力。问卷结果显示,有86%的回答者对于产学一体化实践中有着正确的认识,认为自身具有双重分身,是在校学生和公司职员的融合。在对企业规定与学校规定的认识中,有90%的回答者觉得在实习过程中两者都需要切实遵守。由此可见,在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培训教育,能够有效的扭转学生的观念。第二,高职学生对产学一体化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模式的评价。根据调查了解,许多高职院校都把与产学一体化合作企业平时的日常管理与企业文化直接引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使学生们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当中已经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职业核心能力,定期的指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就会更加清晰。在关于实习对于你的沟通能力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提高这个问题,在问卷和访谈结果中,有57.8%的学生的回答是综合各方面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有26%的学生的回答是说不清楚。在学生入岗实习后,校方会委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实习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还会委派辅导教师关注学生在生活与思想方面的情况。第三,学生对产学一体化实习考核模式的评价。在学生岗位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会根据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所作的实习日记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综合的对学生实习状况作出评价。调研显示,认为学校采取的这种评价办法比较合理的实习生占到86.7%;认为应该降低在岗实习日记书写次数,将其改为两星期书写一次的实习生占到92.3%,多数学生觉得所书写的岗位实习日记通常存在很多重复事项,日志记录形式过于单调。对评价以何种因素为主的回答中,有22%的实习生觉得应当将是否按照学院相关实习规定进行实习作为主要因素。
四、调查结论
第一,提高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方法和水平。其一,强调情感,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对于那些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应当尽量借助多媒体的形式讲解,使学生更易接受。例如,市场营销促销的技能,教师可以把促销的各种形式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用幻灯片直观的体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更真实的感受;教授学生实际操作与需掌握的相关方法时,可以采用现场模拟效果,让学生分组扮演各种不同角色,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最佳教学收效,一些特殊的内容能够根据需要重复展示或是放慢播放速度,通过些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在进行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让给学生,让提前学习过这方面内容的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而教师在其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协助,让学生能够把某个繁琐的商务谈判逐步分化为为一个个子系统和小项目,分析每一步的要点和特性,从而掌握相关的训练。第二,深化校企产学一体化合作机制创新。其一,既要重视让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能力,又要强化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技能学习的始终。高职院校应当优化专业配置与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并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促进培育目标与专业配置以及授课活动的有效整合,创造出完整衔接、特点突出、富有动态性的职业教育授课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职业核心培养渗入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换言之,高职院校应当将国家、社会、企业的需求与学生自身的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并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育计划,制定出校内职业核心技能的评测标准,并细化为相关的专业群与专业评测指标,行为化的评测指标最后要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此外还需创建科学的评测体制对整个实施状况进行测评,要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闭环式的系统,既有调查与反馈,又有相关的调整措施,这样方可实现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相符合,职业核心能力同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型相符合;其二,学校应当把产学一体化合作企业的文化理念、职业素质要求、工作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入到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才是现代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使学生对企业与社会的认知更为成熟,明确应当树立何种从业精神。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is investigation is 2011-2012 years of Hubei province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 of "Xiangyang city occupation college school-based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e of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nalyses give advi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ccupation college school-based training better,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chool-based training; educational theor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作为一种教师在职培训模式,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对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掌握当前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情况,《襄阳市职业院校校本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编制了《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对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50份,回收率为90%。现将调查的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一、调查结果及问卷分析
(一)校本培训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从调查结果显示,各院校的教师都认识到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为校本培训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对校本培训概念的了解和态度
调查反映出,大部分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对校本培训有所了解,对校本培训这个术语并不陌生。但是这种了解还限于较为初级的层次,对校本培训的了解还停留在“能简单说出”、“知道但是说不出”的较为初级的层次和阶段,缺乏对校本培训认识的理论思想基础。
(三)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上岗前培训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通过自学获得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方式在实际应用比例仅为2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培训方式单一,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培训预期的目标也很难达到;教师本人在学校获得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首选老教师的传帮带一项的教师占54%;58%的教师与42%的教师分别认为学校组织的专项培训、老教师的传帮带这二种培训途径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效果最好。
从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2%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校本培训很重视;只有18%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实施校本培训有系统、效果很好,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五)校本培训的满意度和效果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校本培训需要完善的培训形式、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内容和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作为支撑。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显示,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满意度和培训的效果并不高。这说明各高职院校在校本培训形式、时间、内容、组织管理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
(六)教师的培训政策
但在调查中发现,43%的教师认为学校针对教师校本培训的培训机制和方案,有零散的培训,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培训机制和方案;43%的教师认为学校引导教师开展校本培训的指导、教材等资料,只有零散的资料,30%的教师认为没有专门的指导手册。这说明各个学院虽有一些培训政策和培训机制、方案,但是还需形成一定的体系,有待完善。
(七)教师对校本培训的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校本培训有着较大的需求,认为对在职教师进行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很重要,而且大多数教师认为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培训内容和形式很有必要进行区别。
(八)考评与激励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59%的教师认为影响学校教师发展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必要的考评机制,58%的教师认为本校对教师参加校本培没有奖励激励措施,55%的教师认为学校要切实做的事情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说明缺乏客观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是当前教师培训的困惑与难题。
(九)校本培训面临的不足
各院校的校本培训还面临着一些不足的现象,例如:教师自身不积极,存在应付心理、培训者培训技能不合格、教育部门资金有限、培训实施缺乏保障等。
二、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校本培训观念
针对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认识不足,自主参与意识不强的实际。为加强他们对校本培训的重视,学校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宣传教育,让教师了解校本培训相关理论,提高他们对校本培训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学校应注重校本培训环境建设,加强舆论引导,使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性,营造人人参与校本培训、人人重视校本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科学的校本培训内容
为保证培训内容科学、可行、符合实际,一是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对培训需求进行评估;二是设计培训内容时应体现有梯度的校本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三是让教师参与培训内容的设计,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让教师参与培训内容的修改完善,不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诊断和反思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
高职院校若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让教师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体现教师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主动性,可避免培训流于形式,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保证充足的培训时间
教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培训将无法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因而学校要保证教师培训在时间上的充足性与连续性。每学期根据培训计划及教师个人的基础情况确定最低培训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落实情况,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五)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的保障体制
要大幅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校本培训保障体制。首先是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制度要求,为校本培训提供政策保障。其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奖惩机制,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培训师资的要求
高职教师在职培训需要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复合型培训师资作为其培训质量的保证,只有高水平的师资作为保证,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七)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校本培训经费短缺是影响校本培训实施的一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校本培训的发展。英国在保证校本培训的资金支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中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多渠道筹措在职培训的资金是尽快解决高职教师培训资金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此外,有了资金的保障,还要加快完善校园网络的建设,加强教师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建设,保证教师培训所需的图书资料,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努力为校本培训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确保教师校本培训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向于峰.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 (5):55-58.
[2]王芳.关于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机制的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08.
1前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逐渐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为更多的有志青年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呈现出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趋向、就业心理与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变化。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调查
2.1研究对象
对某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380名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有198名男学生,占52.1%;182名女学生,占47.9%。向抽样学生发放380份问卷,共收回380份有效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就业意向、期望、价值观及途径等几方面内容。
2.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自编涵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心理准备、就业意向、就业态度、选择标准、影响因素及途径等方面的职业心理调查问卷发放给被调查学生,问卷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调查采用封闭式形式,要求学生在选项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再采用统计法,将被调查学生回答的试卷样本进行收集后,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
3调查结果
3.1呈现多元化的就业意向和就业价值观
在“对期待的月薪”调查选项中,选择“不足2000元”、“在2000—3000元之间”、“超过3000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11.9%、48.3%、39.8%。在“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调查选项中,选择“事业”、“行政机关”、“外企”、“私企”、“学校”、“自己创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4.9%、17.9%、13.5%、15.1%、5.1%、23.5%。在“就业的理想地区”调查选项中,选择“沿海省市”、“内陆省市”、“二三线城市”、“西部地区”、“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64.1%、19.2%、8.7%、2.6%、5.4%。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经济收入是其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半数调查学生期待月薪在2000—3000元之间;高职院校学生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不只是事业单位,选择自己创业的学生比例也较大,且外企、私企也逐渐受到认可;沿海省市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最理想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多重价值观和人格建构的重要阶段,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愿望也导致其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多元化。
3.2呈现出就业意识有待于加强
在“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及趋势情况”的调查选项中,选择“深入了解”、“较为了解”、“了解不多”和“一点不清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7%、37.9%、55.7%、3.7%。在“为就业做准备预计从几年级开始”的调查选项中,选择“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13.6%、60.3%、26.1%。在“求职前对自己准确定位是否进行了准备”调查选项中,选择“已进行准备”、“不知怎样准备”、“等有机会再准备”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30.1%、64.7%、5.2%。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尽管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对就业的严峻形势产生一定的认识,但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不了解我国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相关政策,且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二年级后才为就业进行准备。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观点是为就业做准备是必要的,但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进行了准备,大部分学生都不知怎样进行准备。结果表明学生不具有较强的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3.3呈现出较高的就业期望
在“对就业难度较大的态度”调查选项中,选择“就业不管何种工作均可”、“找到与自己适合并有兴趣的工作再进行就业”、“个人创业”、“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1.3%、41.5%、21.7%、15.5%。在“选择所学专业进行就业的要求”调查选项中,选择“符合所学专业”、“尽可能符合所学专业”、“都可以”、“期望改行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9%、61.3%、24.9%、8.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学生期望从事的职业尽可能与所学专业相符,使自己的专业所长,得到更好的施展。但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在专业方面上基本不具有局限性,较高的弹性度,且不断增强个人创业的倾向。在青年群体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很多大学生的“大众化思维”和“就业观念”尚未得到自我的合理定位,还仍然怀有“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在就业方面还存有较高期望,择业时难以采取平常心态。
3.4呈现出单一的就业途径
在“求职采取的最优效途径”调查选项中,选择“利用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利用学校推荐及有关信息”、“利用互联网”和“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52.8%、26.2%、14.2%、4.7%、2.1%。在“最希望获得学校帮助的方面”选项中,选择“就业信息”、“应聘技巧”、“相关政策”、“就业心理指导”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2.8%、32.2%、16.4%、8.6%。在“最期待的职业指导方式”选项中,选择“讲座报告会”、“咨询”、“开设相关课程”、“就业指导材料”、“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2.1%、29.3%、32.4%、5.3%、10.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利用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是学生认为求职的最有效途径,其余依次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相对单一的就业途径主要还采用传统手段,利用互联网等形式都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方法。针对就业形势较难的情况,学生最期望学校为就业提供更多信息和技巧,并利用开设课程给予专业指导。
3.5呈现出较多的就业影响因素
在“导致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原因”调查选项中,选择“实践经验不足”、“过高的就业期望”、“所学知识脱离企业要求”、“招生规模扩大”、“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2.7%、21.5%、15.8%、13.5%、6.5%。在“在实际找工作中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十分有价值”调查选项中,选择“完全不是”、“不是”、“不一定”、“是”、“完全是”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3%、14.6%、52.8%、25.4%、2.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学生强烈需求培训就业技能,无法达到所需的服务资源和就业指导;针对有关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供有效就业指导,设置课程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保持的态度不乐观。高校设置专业与就业指导符合市场化需要,并从某一方面反映出来,从而为毕业生就业发挥出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文学逐渐失去了大学生的青睐。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多数是偏向于追求时尚与物欲的享乐话题,快餐式的作品取代了古今中外高品味的文学作品。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味较低,自理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功利主义色彩较浓,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大学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较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礼节等人文知识知之甚少,文化断层的现象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表现突出。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兼具公办高校品牌资源优势和民办高校机制灵活优势的民营高校迅速崛起,全国有200多所民营高校,承担了本科生扩招任务的近三分之一。民营高校在高校的行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要求,民营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民营高校强调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并没有把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到重要位置。
民营高校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进行的,即三类本科院校。这样,生源不同于公办高校,那么,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重点要求等都应该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民营高校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高校的走访,分析当前民营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的设想提供良好的依据。
民营高校要健康发展,并在高校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除了要对抓好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调查总结:
1. 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0道题,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对本校和重庆其他民营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民营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的设想提供良好的依据。共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36份。回收率93.6%。从这次调查的结果看,反映了民营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基本状况。
2. 调查结果
(1)学生语文基础状况:学生上大学前的作文成绩是中等水平占69%,优等和及格水平各占16%、15%;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还能背诵的学生占50%,能背一些占36%,不能背的占14%。
(2)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情况:对文学很有兴趣的占24%,有一点的占65%,没兴趣的占11%;在喜欢的文学作品类型中,小说占52%,散文占37%,诗歌、戏剧各占7%、1%,都不喜欢占3%;读过的课外书籍中,文学作品很多的占40%;86%的学生会被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感动;中国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学生只占9%,83%的学生读过一些,根本没读过的占8%;阅读名著的方式选择看电影或电视的学生占56%;平时有写作习惯的学生只占18%,27%的学生平时从不写作。
(3)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看法,65%的学生认为学语文对其他学科有很大帮助,认为没帮助的只占2%;对语文课的喜欢程度62%的学生是一般,34%是喜欢;背诵课文的原因64%的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或为了应付考试,只有18%的是出于喜欢;汉语与英语比较,认为英语重要占61%,认为汉语重要的占20%。
(4)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8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国学”,不感兴趣的占10%;儒家经典著作,能全部说出来的占9%,能说出一些的有72%,几乎不能说出来的有19%。
(5)学生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65%认为一般,24%认为不太理想,只有9%认为有进步。
二、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民营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基本状况如下:
(1)学生语文基础一般:学生以前的作文成绩大多数是中等,曾经学过、背过的内容只有50%的学生能够背诵。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学到的知识是不扎实的。
(2)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不浓:影视文学作品、漫画作品等文学快餐代替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写作兴趣。
(3)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太高:学生对语文学科是比较看重的,但实际学习情况是不满意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语文对学其他学科是有很多帮助的,但是学习态度和方法与之矛盾,因为考试或老师要求而学习,并且很少阅读文学作品,这样的矛盾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问卷调查中显而易见。
(4)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太少:对“国学”以及传统的经典著作知之甚少,因为中小学校的教育更多是针对考试,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在教学中就很少涉及。并且表面看来,这些与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浪潮下追逐的经济利益无关。
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化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均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为真实了解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探索推进广东高职国际化的道路,笔者与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一道,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1.问卷情况
问卷共40题,包括38道封闭式问题和2道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涵盖国际化办学理念、组织与制度保障、教学与课程设置、师资国际化培养、国际学生项目、合作办学项目、校园国际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开放式问题主要调查院校国际化工作的突出成绩和瓶颈。
2.样本情况
课题组选取了广东省14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派发1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份,1份为无效问卷。13所院校情况如下:
样本选择兼顾了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保证调查结果能较真实反映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现状。
二、调查结果
1.国际化办学理念
国际化办学理念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调查中,38.5%的院校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46.2%的院校近期计划制定,表明大多数院校已经意识到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的重要性。调查显示,69.2%院校的师生员工对国际化持支持理解的态度,当然,也有30.8%院校的师生员工对国际化不太理解和支持。
2.组织与制度保障
做好国际化工作,必须有稳定的队伍和完善的制度保障。调查显示,23%院校成立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53.8%有独立的国际交流合作处,15.4%设立了国际教育学院。69.2%有1-2名专职外事人员,30.8%有3-5名专职外事人员,38.5%的院校二级院(系)有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在制度建设方面,38.5%的院校将全校性外事工作会议当作推进国际化常态机制,外事会议参加人员普遍包括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职工代表。61.5%没有计划召开全校性外事工作会议。23.1%出台了激励二级院(系)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和资助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的制度。
3.教学与课程设置
院校要开展中外实质性合作,教学与课程设置必须与国际接轨。61.5%的院校结合国际市场因素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92.3%要求学生学习职业外语,61.5%设置了国际文化课程,46.2%有全英文或双语授课的课程。不过,仅15.4%制定了英文版的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计划,这对拓展与国外院校的深度合作不利。
4.师资国际化培养
院校普遍认识到师资国际化培养对院校国际化的重要意义。53.8%将专业教师赴境外企业实习、短期访学及讲学等数量,纳入专业建设的指标,46.2%采取措施鼓励非外语类教师提高外语技能,38.5%定期组织教师赴境外企业进修,53.8%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赴国外大学短期学习,46.2%鼓励与境外优秀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科研。
5.国际学生项目
与师资国际化培养相比,对国际学生项目开拓显得不太重视。调查显示,招收了留学生(含港澳台学生,下同)的院校仅占23.1%,仅15.4%招收了学历类留学生并设置了相关奖学金。二级院(系)开展了学生境外游学项目的仅占46%,仅38.5%每年资助一定名额的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精神,仅38.5%定期组织学生赴境外大学参加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选派学生到国际知名企业顶岗实习的院校仅30.8%。
6.合作办学项目
76.9%的院校与境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15.4%的院校项目达6项以上。38.5%的院校认为合作办学对院校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专业和课程建设。但多数院校的合作办学,仅停留在输送毕业生到境外大学读本科的层次,开展了真正意义合作办学的不超过受调查院校的半数。
7.校园国际化氛围营造
92.3%的院校有英文网页,但仅38.5%能对网页定期更新。61.5%设置了国际文化课程,30.8%定期开展外事礼仪纪律培训,84.6%经常或偶尔举办国际文化活动,38.5%成立了国际文化或国际交流类学生社团。
8.突出业绩和瓶颈
各院校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突出业绩各有千秋,分别体现在管理骨干、教师和学生出境培训、国际化理念深入人心、外教管理等方面。工作瓶颈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层次低和知名度不高导致合作院校少,二是缺乏足够的政策、资金、制度配套,三是二级院(系)未能真正参与国际化,四是学生外语水平和参与国际教育的兴趣不足。调查中,一所非珠三角的地方院校表示,迄今为止没有开展过国际化的工作,师生对国际化不理解不支持。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院校发展不均衡
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院校之间的发展水平较为悬殊。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珠三角院校与非珠三角院校之间,即使同处于珠三角的院校,水平也参差不齐。
下面选取三所院校,对11个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1个指标中,A校持肯定态度指标达90.9%,B校为36.4%,C校为0%,说明院校之间国际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化工作固然与院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更重要的还是决定于院校自身的发展思路和水平。
2.国际化办学理念有待深化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否所有院校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呢?仅38.5%的院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23.1%成立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意味着大多数院校的决策层没有认识到国际化对于促进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反观本科院校的发展实践,不难发现国际化理念对于院校发展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中山大学已把“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地方、面向全国”定位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早在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就将“实行全方位开放办学”列入在“十五”规划和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这两所院校在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人员机构不够健全
“有位才能有为”,国际化工作专业性强,必须有充足的专业人才和机构。调查显示,近半数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国际交流合作处,逾八成的院校没有国际教育学院,专职外事人员配备不足,69.2%的院校仅有1-2名专职外事人员,其中包括学生人数在5000-20000之间的院校7所。此外,上下没有形成合力,普遍存在着二级院(系)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仅23.1%的院校制定了激励二级院(系)拓展国际合作项目的制度,58.4%的院校二级院(系)没有国外联合培养项目和学生境外游学项目。
4.教育国际化内涵认识不足
教育国际化是包括教育理念国际化、教学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构成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等在内的全方位国际化。但多数院校的认识仅局限于人员往来等浅层次交流,势必导致国际化工作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无法真正引起决策层和师生员工的重视和支持。
四、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思考
1.做好国际化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认识水平和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要深入推进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必须做好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的顶层设计。上级职能部门要清晰制定一段时期内要达到的国际化目标,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指导。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次和知名度较低的问题,主动寻找合作对象比较困难,上级职能部门如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则可改善这一状况。如组织境外集体推广活动,通过“政府搭桥,院校唱戏”的模式,帮助高职院校出动出击,寻找合作契机。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下拨国际化工作资金,帮助院校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针对院校之间国际化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成立国际化协作组织,定期开展工作研讨、理论学习、“一对一”帮扶等活动。
2.国际化办学理念融入中心工作
要统一全院思想,通过专题研讨,增强教职工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的紧迫感。梳理整合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方法和各校鲜活的经验,结合院校现实条件,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机制、操作路径和方法。国际化工作要切实融入教学育人中心工作,通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按照国际化目标实施教学管理等方式,使国际化发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主题,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升级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学分制建设,借鉴境外先进的教学评价经验和做法,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
3.依托激励机制形成国际化合力
激励机制是调动全院积极性,形成国际化合力的有效措施。要将国际化纳入二级院(系)评估指标体系,与收入分配挂钩。鼓励创办国际化专业,参照省级示范性专业标准下拨建设经费。对引进国际证书的单位予以资金支持,对设立国际证书考点的单位予以重点奖励。定期召开外事工作会议,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4.着力营造国际化氛围
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是吸引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最佳土壤。要开设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国际法、外国文化等课程,定期举办境外游学分享会、中西文化比较论坛,培养学生对国际文化的认同和国际事务处理能力。成立跨文化交际、国际交流协会等学生社团,发挥微博等网络媒介优势,动员和团结学生共同参与国际化工作。院校自身要增强营销意识,通过定期更新英文网页和画册,委托境外,主动赴境外高校访问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职语文;调查报告
就语文教学而言,随着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招生类别的多样性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化,以往单一通用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改革发展趋势。为推进改革,我们展开了“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的分类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为了解我院学生高职语文课程学习现状,2013年9~11月,本课题组进行了我院高职语文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情况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具体、准确,本次调查范围涵盖我院理工类、生物类、管理类这三大类专业、三个年级、三个层次(包括统招、单招、五年制)的学生。调查发放和回收问卷,采用现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62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5%。问卷共计19题,包括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愿景两大部分。由于个别问卷中有多选或漏选项,有的项目分数统计未必正好是100%,为保持其客观性,均如实录入。问卷中有些是多选题,所以得出的百分比之和不一定是100%。
2.访谈调查法。访谈是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期进行的,一般是在学生上高职语文课的课前或课间进行访谈,少部分是在课后采取电话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的看法。在问到语文能力时,有7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一般,23.3%的学生认为很差,需要提高,只有5.5%的学生认为语文能力挺好。61.3%和53.8%的学生认为目前急需提高“说”与“写”的能力。在三年制学生中,统招学生中的管理类专业学生语文能力相对较好,单招中的理工类专业学生和五年制学生语文能力相对较差。
2.对高职语文的态度及认知。39.0%的学生明确表示非常喜欢高职语文课,54.0%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只有6.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和1.0%的学生表示不好说。在“您对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方面?”一题中,11.6%的学生表示最不满意教材,44.3%的学生认为最不满意教学内容,34.1%的学生认为最不满意老师的教学方式,10.0%的学生表示课时太少。同时,又调查了学生对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态度,74.3%的学生希望高职语文课侧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73.8%的学生希望高职语文课的教学以课堂实训为主。学生内心喜欢高职语文课,但又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满意,这说明目前开设的高职语文课程如果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结合专业学习,加大课堂实训力度,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方面。56.5%的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与他人展开讨论”,32.8%的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不愿与他人合作”,10.7%的学生“不愿思考,只想当‘听众’”,可以看出他们虽然语文基础差,但他们对动手操作感兴趣,希望语文课堂动起来。“在高职语文课堂中最头疼什么?”一题中,68.6%的学生认为最头疼当场练习写作,21.3%的学生最头疼老师布置论文作业,8.6%的学生最头疼当众演讲,1.5%的学生最头疼小组竞赛。调查结果启示教师授课侧重小组竞赛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4.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所学专业及就业的影响。在问卷调查高职语文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是否有帮助这个问题时,选择有帮助较大的学生占15.6%,选择有帮助的学生占62.7%,选择没帮助的学生占21.7%。这些数据表明高职语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就业是有帮助的。85.6%的学生认为需要融入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5.对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看法调查发现,学生大多希望课堂上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多提供学生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成果展示。
6.在“您认为高职语文在教学中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一题中,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一堂好课提出了很多标准:1.教学内容上希望内容丰富,多展示语言文学的魅力,侧重培养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2.教学方式上建议灵活多样,培养实训动手能力,增强课堂吸引力。3.课堂气氛上希望生动有趣,师生加强互动交流。
二、调查结果的对策研究
本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但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语文水平偏低,教学效果差。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高职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不符合95后学生的特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接专业,融入专业因素。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相适应,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助力。
(一)高职语文与专业结合的时代诉求
高职语文是我院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目前的状况是,教材虽已变为项目教学,然而由于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太大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没有切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高职语文的“受众”决定了我们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从学生的专业实际需求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取舍,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只有这样,高职语文才能具有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要找准与专业结合的契合点
高职语文要与专业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为专业服务,就必须找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只有与专业课紧密结合,以专业课为中心,为专业课服务,才能保持高职语文的活力,巩固它的基础地位。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分类,内容至少体现专业类别特色。长期以来,现行教材是各专业通用的,大多沿袭应用写作教学的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至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到底有没有帮助、有多大帮助一直忽视。为此,高职院校的语文要想与专业对接,为专业服务,首先要有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应遵循三个原则:一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二要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的实际需要;三要考虑高职学生特点。具体来说就是突破以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为主的模式,在教材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同时适应专业的需要。高职语文既要体现人文性,也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本课题组认为,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精选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体现“就业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根据专业的不同,精选、调整、充实教学篇目,优化教学内容,将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与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相结合,从而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特点相适应,增强课堂吸引力
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以及各高职院校的实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了相对完整的高中教育(五年制学生有两年的学习过渡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和本科生相比又有差距。因此,过深的理论阐述对他们来说是不恰当的,“一言堂”或者过分阐述理论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心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学专业,我们可以把高职语文课变成实践课、表演课、绘画课、朗读课、演讲课、鉴赏课、讨论课、开会课、竞赛课、游戏课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各种实训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实践证明,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渗透,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认为高职语文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也应该向专业靠拢,为专业服务。同时,应注意具体专业具体分析,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要注意量与度的问题,这样才能使高职语文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只要我们能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高职语文就一定能讲出特色、教出成效,走出一条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一、调查目的:
为全面了解学院某系学生学习的综合状况,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院基础文明建设和学风建设形成一个长效发展的运行机制,某系在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学风建设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对象:
某高职院校某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调查中按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各班各专业方向分别进行抽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500份《系部学风建设问卷调查》, 收回498份,共提出14个问题,有效回收率为99.60%。
三、调查方法:
在调查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对系部各个班级以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实地的调查获取详细资料,运用随机抽样法,通过填写问卷,统计数据,并进行相关的信息数据处理,把同类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四、调查时间:
2010年5月25日-----2010年6月5日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风整体环境及原因调查
一是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大。被废弃的枯井、矿井、和天然洞穴,大都位于远离人群活动的区域,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平时不引人注意,事故的发生带有偶然性。二是遇难者逃生困难。一旦失足坠落枯井和洞穴后,光凭被困者自身的力量很难脱离险境,一方面遇难者可能受伤,另一方面不易被人及时发现。三是消防官兵救援难度大。营救坠落在较小口径洞穴内的被困者,救助人员无法直接接近,只能依靠下放绳子让被困者自救;从边缘位置挖掘或切割钢管贯通难度较大,且容易伤到被困者;营救坠入废弃矿井或天然洞穴内的被困者,因井穴深入地表和井穴内部情形不祥等原因,营救工作难度很大。
二、处置坠井事故的对策
2、与地方公安民警共同做好现场警戒疏散工作。疏散现场围观的无关人员,维持好现场秩序,划分警戒区,设立警示标志,实行局部交通管制。
三、注意的其他事项
一是救援人员要少而精,防止踩塌井口或掉落物品,发生危险。
二是加强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实施下井搜寻救助时,救援人员应穿戴好空气呼吸器及防毒衣,携带照明灯具、导向绳、安全绳等,做好自身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