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2 14:18: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调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调查

篇1

中国经济又走到了一个紧要关口。GDP、投资、进出口、物价、信贷、股市、汇市、银行改革、房地产政策……无不牵动人心。当此之时,《财经》杂志期待通过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下称景气中心)合作进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查,为公众认识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局面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调查进行之时,2006年6月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尚未公布,经济学家依据的是1月-5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事后看来,这对经济学家的未来判断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

《财经》与景气中心的合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财经》委托景气中心执行的对于经济政策的评论和前瞻性调查,半年一度,自2004年底以来已进行了四次(前三次调查详细内容,分别见《财经》2005年第2期、第14期及2006年第2期“财经数评”栏目);第二部分为景气中心独立完成的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该调查独家优先发表于《财经》杂志,并在《财经》网络版省略上刊出。

篇2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去年劳务输出的数量是17000人次,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个亿,主要是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以外输(广东等沿海地)为主,本镇消化较少。今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只有1.45万人,与去年相比数量上会略低,呈递减的趋势,外输产业、地方仍与以前差不多,技术工与普通工的结构略有点变化,出现技术上优化的趋势,从收入的总数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的增加。总之,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仍不是很发达,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务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劳务经济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其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632元,而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二者相差700元,直接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500元。据测算,非农劳动力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约增加80元。

二是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比1990年的1210元增加1232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5%,而2003年劳务收入为8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3%,劳务收入的增长比农民纯收入增长快6.8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9%。可见,劳务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劳务经济发展总量偏小、速度缓慢

(从我镇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二)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镇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因此,我镇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我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就目前而言,我镇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据2003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镇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小学以下的占32.6%。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我镇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

(三)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地劳务用工信息不灵影响,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还不能实现完全转移。这种非正式就业方式,仍属兼业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短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大多数是属于“有啥活,干啥活,有活就干,无活则散”的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无序流动状态,致使劳务经济发展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农民反映“工作难找”、“进城工作不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

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子女就学无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农民对此反响很大。

三、制约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制约

劳务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的战略下,逐步形成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城乡差别。在社会劳动力使用方面,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已经形成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地位,农村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劳动力平等地分享新增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只能以“编外”人的身份,从事多数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由于农民就业难度大,近几年出现了外出打工人员回流的现象。据统计调查,近几年我镇每年都有10%左右外出劳动力回流,呈递减趋势。

(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制约

一是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衰竭,农民就业空间狭窄;二是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我镇小城镇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大城市发展相脱节,联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的聚集及辐射功能不强,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就目前我镇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受基础教育的时间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劳动技能单一,择业的范围狭窄。因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密集型的劳务供给过剩,技术密集型劳务供给明显不足农村劳动力输出也越来越难,制约了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思想观念及认识的制约

一是农民思想守旧,障碍了我镇劳务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固守田园的农本思想已根深蒂固,经济文化观念落后,思想守旧,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慢。在许多农民的心目中,外出务工不是长远之计,只有10%左右的农民希望在城市落户,大部分的农民仍打算回乡务农,只是把务工作为目前增加收入的权宜之计。

二是上级政府对劳务经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劳务经济缺乏积极性。虽说乡镇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但多是流于形式,实效不大。致使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得到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就业信息不畅通,对劳动力有序流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发展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测算,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目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有所发展,但按近几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测算,到2010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仍达不到30%。针对这一状况及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我们认为,立足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是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利用区域优势,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我镇发展劳务经济的快捷方式。

(一)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

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据统计,2003年我镇人均生猪和粮食占有量均排在省内前列。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全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如果我镇多建几个类似县市内著名的大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则可安置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我镇农村劳务经济也将会得到飞跃发展。

(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

篇3

6月11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准时了2010年5月份经济运行数据。

但令与会记者们吃惊的是,所公布的关键数据,与两天前的一则报道惊人一致。路透社6月9日报道,在当天某券商会议上,一位政府官员透露,5月出口同比增长约五成,达1300亿美元左右。此外,5月份CPI同比上涨3.1%,为年内首次突破政府设定的3%目标。

面对国家经济数据被提前泄密的行为,国家统计局6月11日迅速使用了“非常谴责”这个极其严厉的词汇。

国家统计局如此愤怒,在于伤疤已是几番被碰触了。

在去年的7月16日10时,时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2009年上半年GDP数据之前,“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1%,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等数据就已经出现在诸多网站和某些报纸的新闻头条中。据了解,这些媒体称是在某次论坛上获知的消息。

在2008年,数据泄密之早更是惊人。当年7月17日是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之日,但早在7月8日.路透社就在其中文网站刊登文章,以“两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说法称,我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7月15日,路透社再次以“三位官方消息人士”为消息源,称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

“漏风漏雨”的还不只是国家统计局数据。

2008年5月下旬,有关提高印花税的传闻由外国投资机构提前透露,甚至精确到“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1‰提高到3‰”。5月30日凌晨,财政部公布的印花税调整信息准确印证了这一传闻。

在2009年1月12日,海关总署公布2008年12月以及全年外贸数据的前一天,美国道琼斯通讯社就提前准确“预测”出了这一组数据,甚至连进出口总值、增长幅度等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完全一致。而这个数据在当时是全世界政商都在屏息关注的?

漏洞处处

输送、运转国家核心数据的管道,究竟在哪些环节发生了破漏?

几次抢先国家统计局一手信息的路透社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据了解,根据路透社的发稿流程,未经确实的内容其不会向外。事情若属实;“为信源保密”符合国际惯例。

目前,全国性工业、外贸、服务业等数据每10天上报一次国家统计局。当形成一个月的综合数据后,即召开月度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所形成的材料,以快报方式递呈国务院领导,同时抄送国家发改委、央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等。抄送文件设定一定秘密级,材料中注明“不得在北京时间几月几日10:00前报道”。

“每次都是那些得到抄送的人泄密的。”一位统计局内部人士对《凤凰周刊》记者肯定地说。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也强调,国家统计局从统计调查到数据,是严格按照统计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的,严格执行保密规定,这一点是一贯的,而且是坚定不移的。

据悉,在统计数据发送时间的安排上,基本是在月初的7、8日报告给国务院和其他经济部门,而对社会公布的时间,2009年前多为每月的14~16日,2009年后为应对金融危机,每月的11日成为公开时间。

因而就在这3~8天信息为部分人所掌握的时间里,发生了各种情况的泄漏。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一种情况是部委这个期间会有一些高端会议,看过相关数据的领导在出席讲话中随口说出一些经济数据,进而被一些与会者记在心上。

第二种情况是,对宏观数据极其敏感的券商们在这个固定期间纷纷行动起来,利用人脉,邀请相关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定期出席投资理财相关论坛,互通有无。

署名为“鲁牛”的统计人士近期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刊发的《统计数据公布更是一种责任》中透露,一些因工作需要提前知悉了国家统计数据的专家个人,有意无意地、主动被动地提前在一些场合向媒体披露尚处保密期的国家统计数据。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凤凰周刊》记者,他的一些朋友甚至能够提前拿到月度或季度经济数据的文件传真版,并据此作出投资报告。

泄密数据的另一通道也不排除统计部门内部。“在季度和月度分析会召开之前,除了综合司,一个司的内部几乎不可能知道别的司数据,也就是内部不可能拿到全部数据。”统计局内部人士说,而当月度分析会后,统计局内部就有了相当多的人第一时间了解了全部数据。

对于财政部和海关的一些信息泄密,统计局内部人士表示里面可能的关节是,“财政部、海关系统的数字,也抄送统计局的,统计局和他们的数据是共享的,在相互传输中出现外传。”

惩罚尴尬

在2009年7月,路透社记者发问国家统计局将如何处置提前泄密者,李晓超回应称,将会按有关的规定和程序进行查处。但此后一年却没有下文。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杨小军教授曾建议司法介入调查,理由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官方数据,未经官方公布之前,不管何人通过何种渠道公之于众,都涉嫌泄密,也破坏了国家信息机构的权威性。

目前,针对统计数据造假,监察部已介入执法,但对数据泄密,国家统计局至今的做法是口头“谴责”。

国家统计局的确有权谴责。《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规定:国家统计机构调查取得的数据,由国家统计机构公布;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调查的数据,由国家有关部门公布。这些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谁调查,谁公布。

对乱公布行为,《统计法实施细则》并没有说明。

统计人士鲁牛反应颇为无奈:如果国家统计机构的统计调查数据被其他部门或单位以自己名义越权、非法公布,这样做,既不尊重国家统计机构,也不尊重广大信息的接受者,因为他们不知道谁要为其负责。

盛来运对此的表示也颇为一脉相承:“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要按照法律法规来办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统计局无力做出更实质的处理,一个原因是缺乏司法介入的清晰法律前提。目前国家法律在统计信息方面的规定含糊其辞,甚至自相矛盾。

现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这一条为此规定了十一个方面内容必须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其中第三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相对法律效力较高的《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八条列出了七款属于国家秘密的内容,其中第四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但这一条又明确:不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不属于国家秘密。

而逐月公布的国家经济数据,是否属于此列,却存在分歧。

泄密获利

路透社6月9日提前泄露中国的5月数据,有舆论即称,当天引起中国沪指上涨2.78%,演绎了一次所谓的“大逆转”。

更有经济学家表示,宏观数据被境外媒体或者投行提前获知,中国普通投资者将蒙受巨大损失,而外资机构既可避险,也可提前做多做空,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6月9日的某券商会议似已使得一些人受益。而多数局外中小投资者则只能眼睁睁看着。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提醒,实际上投资机构可以自行预测未来重要指标的涨落区间。因此,即使预知官方数据,尤其是这种较长时段的宏观数据,也并不会占到大便宜。“发行国债期货时期,所有的银行相关部门都在天天计算CPI,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精确预测,能够提前采取市场行动。数据的差别其实相差也不太大。”

篇4

贴紧经济、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清障排阻、保驾护航,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纪检监察工作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多年来,对服务经济建设这个问题,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在认识上还存有偏差,认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政府及经济管理部门的事,与纪检监察机关关系不大。针对这一问题,今年初,我们利用一个周的时间,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到企业、农村以及行政执法部门,采取座谈讨论、走访调查、发放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开展了一次大讨论,重点围绕纪检监察工作如何定位,怎样摆正本职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谈看法、论观点。通过座谈讨论,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大局意识和服务中心的意识,明确了纪检监察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看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现在,积极履行职能,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已成为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自觉行动。

注重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增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合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必须各方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人人是环境,人人关心发展环境”的氛围。让行政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在电视上向全社会作出承诺,公开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接受社会监督。工作中,及时了解、报道这些部门依法行政的情况,对个别部门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从而调动起了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部门、单位主动查摆整改,群众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召开职能部门联席会,落实部门责任。年初,组织职能部门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明确责任分工、任务指标、工作措施。8—10月份,又召开了第二次职能部门联席会,通报工作情况,由各职能部门汇报履行职责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三是开展好一个活动。在继续开展“端正党风、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活动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了“环境建设年”活动,组织群众对全市机关及重点部门和行业作风进行了民主评议。对评议结果,通过下发通报、电视曝光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同时,严格奖惩措施,对位次居后的5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个别谈话,督促抓好整改。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一是抓重点单位。对行政执法重点单位,实行定期调度、定期督查,及时听取单位主要领导的汇报,了解工作中有无违反规定的行为,是否存在为了部门或单位的利益而损害面上经济发展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二是抓重点环节。在果品销售旺季,对公路“三乱”问题实行重点监控,定期督查,确保不出问题。三是抓公开。结合推行政务公开,各行政执法部门通过设立公开栏、电视宣传、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对本部门的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重大决策、廉政规定、监督办法、责任追究等全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抓行政监察。切实解决好职能部门为谁行使权力,为谁搞好服务的问题。监督各职能部门本着减少关卡、简化程序、转变职能、方便群众的原则,解决好审批项目过多、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严格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上级作出的各项规定,严格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对无故拖延、拒不执行以及造成不良影响的,对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黄牌警告、公开曝光,直至给予党政纪处分。通过严格考核奖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了各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感。

严肃查处,严格追究,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查处到企业“吃、拿、卡、要、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为,以及多头收费、弹性收费、以罚代管、以收代管的违规违纪行为。坚持做到两点:一是查办快。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案件快查快办,特别是企业投诉案件,实行定时限、定责任,做到投诉一起、受理一起、查处一起,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投诉者明确答复。今年以来,共受理群众举报11起,查处11起,处结率达100%。二是处理严。对那些不思开放、阻碍开放、扰乱开放的部门和人员,不论涉及什么人,都严肃查处,对构成违纪的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同时,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制,严格追究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篇5

1、个体私营经济中妇女所占比例及分行业所占比例。所选取的3个工商所共有个私企业4041户,其中妇女为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的是1338户,占总数的33.1%。从业时间在三年以下的为831人,占总数的62.1%。在从事的行业中,从事工业企业的66人,占4.9%;从事商业995人,占74.4%;从事服务业的263人,占19.7%;从事信息产业的6人,占0.4%;其它行业的8人,占0.6%。

2、个体私营女老板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和创业动机。从回收的35份调查问卷来看,个体私营女老板年龄多在50岁以下,其中30—40岁的为18人,占51.4%;40—50岁的为9人,占25.7%;50岁以上的为6人,占17.1%;30岁以下的为2人,占5.7%。受教育程度以初中、高中及中专文化为主,占总数的80%,大专及以上文化的7人,占2%,没有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下岗人员创业的为13人,占总数的37.1%。创业动机以实现个人价值和发家致富的为22人,占总数的62.9%,而选择扭转个人家庭不幸和为了下一代的分别为4人,分别占11.4%。

3、妇女创办的个体私营经济规模、融资方式。在选取的3个工商所共1338户个体私营女老板中,注册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为1202户,占总数的89.8%;注册资本5—10万元的为48户,占3.6%;注册资本为10—15万元的为69户,占5.2%;注册资本为50—100万元的为12户,占0.9%;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以上的为7户,占0.5%。

此次填写调查问卷的个体私营女老板,资金总额平均为21.23万元,年利润为10.87万元。融资渠道方面,银行贷款的为13户,占37.1%;私人借贷的为11户,占31.4%;个人储蓄和尚无融资来源的均为4户,分别占11.4%;利用集资融资的为1户。从下一步发展所需资金来看,选择5—10万元的为15户,占42.9%;选择100万元以上的为6户,占17.1%;选择5万元以下的为5户,占14.3%;选择10—50万元的为4户,占11.4%;选择50—100万元的为2户。

个体私营女老板平均拥有员工11名,其中女员工约占到员工总数的48.5%。员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最多,占41.8%,高中及中专占27.7%,小学及以下的占23.4%,大专及以上的占7.1%。

4、个体私营女老板在权益保护、培训方面的情况。调查问卷显示,遭受乱收费和财产侵害的分别有2户,分别占5.7%;遭受侵权相关单位处理不当的为1户。在保险方面,个体私营女老板有26人个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占74.3%;投保公司财产一切险和财产险的分别为1户;部分企业为员工购买了保险,其中工伤保险为7户,占20%,医疗保险为4户,占11.4%,养老保险为3户,占8.6%,还有1户的员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方面,有14户和13户分别对员工进行了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占40%和37.1%;有6户对员工进行了卫生和健康培训,占17.1%,还有3户对员工进行了权益保护及其他培训。个体私营女老板自身参加企业管理培训的为16人,占45.7%;有18人参加了财务管理培训,占51.4%;参加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分别为5人和3人。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妇女从事个体私营经济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个私女老板经营规模较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了发展速度。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女老板创业以前是下岗职工或农民,经济基础薄弱,注册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占调查对象总数近90%,拥有员工5个以下、年利润在4万元以下的也为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此外,企业融资矛盾突出,由于多数个体、私营老板所经历的资本原始积累时间很不充分,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多依靠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难度大,从调查来看,融资渠道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企业比例偏低,多数需要贷款的企业只得采取集资或向私人借贷,而这种借贷利息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少数个私企业无融资来源,企业无法发展。

2、个私女老板素质亟待提高。在调查中发现,从事个私经济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男性个私企业老板相比较低。部分女老板整天忙于企业管理,没有时间坐下来学习,有的甚至不关注时政、不上网,大部分女老板都感觉对法律法规知识所知甚少。虽然有不少女老板对自己和员工进行了培训,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仍然感到压力很大,很多女老板包括一些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负责人,深感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充电”。

3、政策信息缺失。我们所调查的企业普遍反映难以获取政策信息,以致于在重大决策时有失误,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4、本地企业在发展中不能享受外来投资在税收、财政返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5、个私女老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不到半数,而为公司投保的更是寥寥无几。而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女老板参加了相关的行业协会或女企协等社团组织。

三、推动妇女从事个私经济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妇女从事个私经济的支持。一要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两纲”等维护妇女权益的政策法规和,将性别意识和男女平等观念纳入经济决策、行政决策的主流,特别是要确保妇女平等获得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切实维护个私女老板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个私经济的发展,营造个私业主投资、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实现“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要积极鼓励妇女参与“全民创业”行动,从事个私经济,特别要通过具体的扶持措施,关心、支持妇女从事个体私营经营,使她们放心、放胆、放手地创业、发展,更好地为经济跨越式发展作贡献。三要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招投标、投融资等多方面降低门槛,建立妇女从事个私经济的绿色通道。

2、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经济项目提供平等融资的机会。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安排上,对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建议政府设立帮扶女性创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为初创业者提供小额创业基金,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鼓励商业银行与信誉好的个体私营经济企业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并提供相应的授信度,在授信范围内简化贷款手续和贷款担保手续。鼓励依法设立并从事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大胆探索创新,发展资金信托产品和理财业务,以较低的资金起点,广泛吸纳个体私营经济。

篇6

(2)选题偏离专业;

(3)各项材料不齐或虚假;

(4)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存在明显的观点错误或基本理论错误,数据不正确或伪造,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文字达不到写作基本要求;

(5)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字数不足3000字;

(6)社会实践时间不足二周;

(7)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属抄袭。

3、社会实践成绩经审核达到60分及以上者给予2学分。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未交调查报告(或项目报告、项目体会等)者不计学分。

八、报告写作基本内容

篇7

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就是指在审计过程中,为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在审计过程中,除了账目检查、实物盘点、汇总分析等技术方法的运用外,单位内、外调查方法的使用对经济责任审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调查方法的运用,可以围绕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评价及审计意见。

在审计过程中一般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民主测评法、个别座谈法、公示咨询法、走访调查法、重要关联业务及资金调查法。

1 民主测评法

民主测评法是指由审计组长和干部、纪检人员组成的谈话测评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民主测验和考评的一种技术方法。测评的时机一般选择在向被审计单位说明审计意图、审计对象个人履行经济责任述职之后进行。测评一般由被审计单位负责召集,参加测评人员采用无记名分别填票的方式进行。参加测评的人员,一般包括:班子成员、机关干部等。根据参加测评的人员数量和类型,可采取一次性测评和分层次测评两种方式。测评前应向参加测评人员说明审计目的、测评内容和测评要求。测评内容以被审计对象定性评价指标为主,主要包括:能力素质、制度建设、廉洁自律、检查监督等方面。测评结果由审计组两人以上成员共同统计,作为审计组参考依据。测评反映被审计对象有严重问题的,应及时向审计组反馈。

2 个别座谈法

个别座谈法,是指由审计组长和干部、纪检人员组成的谈话测评组,单独听取和了解有关人员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意见和看法,获取和掌握被审计对象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线索的一种技术方法。个别座谈前应向参加座谈的人员讲明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目的和要求。个别座谈的对象主要包括: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班子成员;与管钱管物有直接关系的部门领导、人员;纪检、审计部门人员。对一些有疑点的问题,一时在谈话中又不能确切掌握的,可适当选择离退休等人员进行谈话。个别座谈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对象当家理财的能力素质情况;科学民主决策情况;贯彻财经方针政策情况;事业建设成效情况;监督管理财经工作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个别谈话时一般要以二对一的方式进行,不宜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谈话时要注意策略,讲究方式,做好引导工作,最好以探讨、交流的形式进行,同时要快速、准确记录关键问题,对座谈情况和座谈提供的问题,要据实详细记载,不得漏记和改动反映的事实和座谈结论,最后要由谈话人在谈话记录上签字以免对关键问题翻供,为了切实规避风险,谈话时可使用录音。在电话询问、谈话时,要使用免提键或录音,要有二人以上收听,对电话内容进行记录后,由收听人核对后签字作为审计的原始依据。座谈结果或审计发现的线索,经审计查实后作为审计证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形成审计结论。

3 公示咨询法

公示咨询法就是审计组进入被对象所在单位后,组织召开会议,听取被审对象述职后,采取审计相关信息,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提出审计重点内容,明确举报要求等一系列的措施,以此来收集被审计对象的负有经济责任期间履行职责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对署名举报的信件或电话必须认真对待,对提出的总是要详细核实,认真检查,彻底落实后给予举报人明确答复;对于匿名举报的信件或电话也要查清事实,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要根据性质进行相关处理,对于举报事实不清或有误解的要在适当的公众场合予以澄清,以变通的方式答复匿名举报人。

4 走访调查法

走访调查法是根据被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以咨询的身份对相关单位进行座谈咨询,相关单位主要包括开户银行、有经济往来的银行、长期合作的单位、上级部门、下属单位。走访调查前首先要在被审对象所在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对资料中涉及的单位进行走访了解,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核对。对一些外地单位可采用函调的形式收集审计资料。对于要走访座谈的单位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谨慎确定,既要查清事实,又不能给被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篇8

一、大户经济的发展现状

篇9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n Living Situation of Economically Vulnerable Groups in College

ZHOU Taofeng, LIN Haiyue, SHANG Lixin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Describing the funding system for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 investigating family and economic situation, learn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Economically Vulnerable Groups in College, and making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college; economically vulnerable groups; investigation;

0 引言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①近年来,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数目不断增加,2001年贫困生高达142万,占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19.7%。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高校贫困生约145万至290万,特困生约72.5万至145 万。2007年贫困生为174万至348万,特困生为87万至174万。③虽然每年国家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到校贫困生数目仍然居高不下,高校经济弱势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1.1 资助体系的构成

对于高校日益庞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国家、社会、高校都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高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④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助学体系。这些资助按是否需偿还可分两类:(1)无偿资助:主要包括奖助学金、特别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等;(2)有偿资助:包括助学贷款等。⑤按照资助申请的条件可分为:(1)有条件资助,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2)无条件资助,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等。

1.2 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无条件资助存在隐性危害。⑥在现行资助体系中,无条件资助的范围较大,对于大学生来讲,只要申请,基本都可以得到,没有给他们履行义务的机会。这无疑强化了贫困生的弱势意识,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第二,贫困生认定存在诸多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高校之间对此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标准。⑦各高校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仅仅依赖于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生源地贫困证明等,没有收入申报和监控机制,缺乏班级评议、公示审批、生活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等,⑧这使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存在诸多漏洞。

第三,非经济资助较为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大多囿于对贫困生经济援助的视角,缺乏全方位体系。而高校贫困生的内涵已绝非是经济贫困所单方面能涵盖的,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已表现得非常严重。⑨

第四,资助体系分散,分配不均。各种资助方式缺乏有机联系和统一规划,难以发挥资助体系的整体效应。大部分高校缺乏完整的帮困助学方案,在资助工作中容易出现各项措施交叉执行,形成重复资助等,出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影响了资助的公平和公正。⑩

2 经济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

2.1 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数据收集、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收集是对某高校某学院近几年的贫困生资助数据进行收集汇总;问卷调查是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涉及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多个方面;文献研究是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2 家庭和经济情况

调查数据和近几年贫困生数据都表明,有28.2%的贫困学生存在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单亲、离异、孤儿、父母重病、父母残疾等,他们大都家庭收入很低,这些是导致部分学生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生中有96.9%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受到过助学金的资助,这对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说明助学金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贫困生。另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8.3%的贫困生参加了勤工助学,有33.1%的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还有50.2%的学生获得过奖学金。这表明大多数贫困生都比较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缓解生活压力。

2.3 学习和生活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所有贫困生中有50.2%的学生曾获得过奖学金,这一比例要远高于所有学生的平均比例38.6%,这表明,贫困生在学习上是比较努力的。

另有数据表明,贫困生月平均花费远少于其他同学;他们的电脑、手机、MP3等的拥有比例也远小于其他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低于其他学生。贫困导致的低水平消费使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4 身体和心理状况

数据显示,贫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尚可,但体能测试成绩表明,贫困生中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比例略高于其他学生。有调查显示,某高校大学新生中,特困生占4.28%,中等贫困生占8.9%,一般贫困生占11.42%,合计贫困生占24.6%。在贫困生中,有43.2%的学生有轻度心理问题,21.5%的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4.3%的学生有重度心理问题;有81.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有54%的学生对前途悲观,有72%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有61%的学生感觉到生活压力较大,有11.5%的学生存在人格交往障碍。

另有调查表明,部分贫困生在心理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将家庭贫困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客观条件所致,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政府给予贫困群体的机会不公平。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无法获得相应的应对方式。

3 结论和建议

3.1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整体状况良好,但不均衡现象明显

调查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料都表明,目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整体状况良好,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资助下,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精神面貌良好,学习较为努力,整体成绩高于平均水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资料还表明,目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他们中有一少部分,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可支配收入过低,情感脆弱,体弱多病等,存在一定的隐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些学生上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这种不均衡现象,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整体效果。

3.2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需较多的关注

调查发现,贫困生中大多数人曾受到过助学金的资助,他们的生活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大部分贫困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虽然低于平均水平,但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需要。但同时,数据也表明,仍有极少数贫困生从未得到高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任何资助,有些极度贫困的同学,即使得到了资助,仍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应当对个别特殊贫困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突出重点,区分对待,加大对他们的资助力度,实现所有贫困大学生整体“脱贫”。

3.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系统,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系统,几乎所有贫困生都可以享受到这个体系的资助,都可以通过资助顺利地完成学业。但这个体系并不是非常完美的,在制度上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憾”,如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科学、缺乏非经济资助、分配不均等,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更具特色的、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所有贫困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都能够快乐、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

本课题为上海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项目一般课题,项目编号:A-0211-09-0278

注释

①陈皓,冯剑.高校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帮扶对策分析[J].高教与经济,2007.20(2):47-49.

②⑤⑧⑨⑩李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0(2):78-80.

③夏瑜,肖凡.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1):37-38.

④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922-941.

⑥唐雪梅,张小红.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分析及思考.人力资源管理,2010(5):80.

篇10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去年劳务输出的数量是17000人次,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个亿,主要是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以外输(广东等沿海地)为主,本镇消化较少。今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只有1.45万人,与去年相比数量上会略低,呈递减的趋势,外输产业、地方仍与以前差不多,技术工与普通工的结构略有点变化,出现技术上优化的趋势,从收入的总数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的增加。总之,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仍不是很发达,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务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劳务经济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其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632元,而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二者相差700元,直接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500元。据测算,非农劳动力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约增加80元。

二是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比1990年的1210元增加1232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5%,而2003年劳务收入为8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3%,劳务收入的增长比农民纯收入增长快6.8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9%。可见,劳务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劳务经济发展总量偏小、速度缓慢

(从我镇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二)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镇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因此,我镇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我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就目前而言,我镇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据2003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镇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小学以下的占32.6%。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我镇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

(三)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地劳务用工信息不灵影响,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还不能实现完全转移。这种非正式就业方式,仍属兼业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短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大多数是属于“有啥活,干啥活,有活就干,无活则散”的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无序流动状态,致使劳务经济发展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农民反映“工作难找”、 “进城工作不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

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子女就学无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农民对此反响很大。

三、制约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制约

劳务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的战略下,逐步形成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城乡差别。在社会劳动力使用方面,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已经形成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地位,农村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劳动力平等地分享新增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只能以“编外”人的身份,从事多数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由于农民就业难度大,近几年出现了外出打工人员回流的现象。据统计调查,近几年我镇每年都有10%左右外出劳动力回流,呈递减趋势。

(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制约

一是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衰竭,农民就业空间狭窄;二是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我镇小城镇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大城市发展相脱节,联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的聚集及辐射功能不强,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就目前我镇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受基础教育的时间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劳动技能单一,择业的范围狭窄。因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密集型的劳务供给过剩,技术密集型劳务供给明显不足农村劳动力输出也越来越难,制约了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思想观念及认识的制约

一是农民思想守旧,障碍了我镇劳务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固守田园的农本思想已根深蒂固,经济文化观念落后,思想守旧,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慢。在许多农民的心目中,外出务工不是长远之计,只有10%左右的农民希望在城市落户,大部分的农民仍打算回乡务农,只是把务工作为目前增加收入的权宜之计。

二是上级政府对劳务经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劳务经济缺乏积极性。虽说乡镇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但多是流于形式,实效不大。致使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得到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就业信息不畅通,对劳动力有序流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发展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测算,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目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有所发展,但按近几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测算,到2010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仍达不到30%。针对这一状况及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我们认为,立足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是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利用区域优势,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我镇发展劳务经济的快捷方式。

(一)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

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据统计,2003年我镇人均生猪和粮食占有量均排在省内前列。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全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如果我镇多建几个类似县市内著名的大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则可安置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我镇农村劳务经济也将会得到飞跃发展。

(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