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5: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图书管理功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图书室书籍的好坏及环境布置对师生的阅览及借阅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吸引师生进入图书室进行阅览和借阅,使他们有一个温暖、亲切、舒适的环境,充分发挥书籍的最佳功能,首先我们要经常做到以下几点:图书馆的书刊架、桌椅摆放应合理有序;式样应简洁大方,高矮适中;色彩应柔和、清爽、协调。书刊不仅应种类齐全,重点突出、质量上乘,而且应各种标识清晰。其次是除了经常打扫图书室、保持图书室的整洁外,还要重视图书室的美化和摆设的设计。为达此目的,我们在图书室的四周墙上挂了写有名人名言、文学家、科学家画像的条幅,还张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大型标语。这样,当学生一入馆,就会觉得空气清新、色彩明亮、布局合理,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爽。这种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对学生是一种美的熏陶,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一种提醒,随时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和馆内的环境相一致。同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阅览会觉得心旷神怡,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科学合理分类,便于快捷查询
在图书分类中,我们十分注重分类的科学性,较为合理地进行划分归类,在书架上标出类别,比如文学类、自然科学类、教育类、故事类、中外名著类等等。有些介绍数理化、历史、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书籍,往往借故事、游记形式表现,其本质仍属于上述科学类,不应把它归为故事类。有些书籍以小故事形式出现,介绍一些科学家、名人勤奋成功的事迹,其本质主要在于教育人,而不在表现故事情节,因而不属于故事类,这样科学归类,就能便于快捷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三、制定制度,言传身教,确保阅览、借阅顺利进行
1、借阅前教育
为了防止书籍的损坏和遗失,保证阅览和借阅的顺利进行,每年新生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教育。首先介绍图书分类法,让学生初步懂得图书资料检索的途径,学会查找和借阅图书的方法。为了方便学生,还在各班配有一名图书管理员,做到阅览和借阅都有专人负责,并制定了阅览须知,阅览负责人须知、借阅须知,充分发挥学生的骨干作用。在阅览、借阅中加以辅导,尽力满足师生求知需要。其次规范阅览、借阅手续,做到借注册,还注销,还经常提醒督促,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容易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书籍不受到损坏和遗失,保证阅览、借阅的正常运转。
2、借阅中教育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贪多、求快的情形,这两种情形对学生的阅读都是不利的。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们应积极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重点书目,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在日常的学生借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学生损坏书刊,甚至是把图书室的书刊偷偷带走;有的学生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借阅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还有的学生对自己不守规则的行为进行抵赖……这些情况都在考验我们图书室老师的素质和能力。这时候,图书室的老师更要有耐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要言辞委婉恳切,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注重“身教”。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收到良好效果。
四、开设阅读课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九二年曾说过:"教材无疑是重要的,它吸收了前人的经验,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我们要编好教材,但是光靠一套教材是打不了天下的,只是教教材、背教材,不可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在学校教材之外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提一定要求,即要求学生做摘录、写心得体会,反复品味,多一次阅读,就多一次对灵魂的冲洗、净化。
五、针对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开放图书室
在全日制学校里,许多学生节假日留校,他们喜欢到图书室看书学习,这样图书室也是师生增长知识不可缺少的活动场所,因此,节假日合理安排开放阅览室,充分发挥书籍的最佳功效,一方面可以涵养学生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革命理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取全面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六、以“读”促教
社会已进入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电脑是及时迅速地掌握信息交流与处理的重要工具,成为当代中青年教师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及时向图书室补充一批电脑专业书籍,为我校中青年教师学习电脑提供了指南,使他们及时掌握了软件的操作。只有不断地向图书室输送新鲜血液,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图书室的活力。
1、结合学科竞赛活动进行教育
每学期学校配合市教研室学科计划和本校学科计划都要搞一些竞赛活动,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配合、参与。要搜集有关资料,开设专架,推荐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书刊资料。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对科学技术兴趣浓厚的特点,应积极推荐如介绍纳米技术、生物遗传信息工程等反映高科技发展的科普读物,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
2、结合网上阅览进行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图书室传统的印刷型资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这就要利用网络。要向学生推荐健康有益的知识性网站,教育学生网络包罗万象,是各种信息的宝库,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免疫力,提高他们对庸俗情趣和高雅情趣的分辨率。
总之,学校图书馆应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营造课余知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发自身独特的知识功能,让图书室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殿堂,成为学生精神和道德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柯平编著:《文献目录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基金项目(11SKY005); 商洛学院基金项目(10SKY016)
【文章摘要】
从基本认知出发,提出了一种多视觉的系统功能需求建模方法,将系统需求描述从三个角度将其转换为过程模型、对象转换模型、交互模型, 最后对这种多视觉系统功能需求建模方法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过程模型; 对象转换模型;交互模型
0 引言
系统开发由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一系列活动组成,而需求分析在项目开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需求分析不当,整个系统开发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系统功能需求的获取更是重中之重, 功能需求的获取不但非常困难、极易出错,而且要和用户经常沟通交流,如何准确的从系统功能需求描述中获取系统的需求是项目获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在系统开发中,一般采用面对面沟通来获取需求,这样往往会因为个人理解不一样而出现偏差,为了能够准确获取系统需求,我们希望将系统需求描述从不同角度转换成各种模型,形成一种多视觉的需求模型,从中抽象出系统真正的功能需求。
从系统需求描述所包含的信息中,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将其转换为过程模型、对象转换模型、交互模型,来全方位描述系统功能需求信息。因此,本文通过图书管理系统将该管理系统的需求描述先转换为过程模型,再基于过程模型,将需求描述转换为其他需求模型,最终建立一种多视觉的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模型。从中抽象出图书管理系统真正的功能需求。
1 系统功能需求描述
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系统主要的功能需求描述如下:
(1)登录者根据身份不同可进入不同页面,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
(2)可实现书籍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
(3)可实现学生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
(4)可实现借书,还书,预订书籍,续借,查询书籍,过期处理和书籍丢失后的处理。
(5)可实现用户权限管理和自动借还书功能的实现。
2 系统功能需求建模过程
为了从需求描述中准确获取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从过程模型、对象转换模型和交互模型三个角度来分别对系统的需求描述进行建模,通过这三种角度模型的建立,从中得到图书管理系统确切的功能需求。
2.1 过程模型的建立
我们通过对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描述的理解,对整个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描述有了全局的把握,再将其转换为过程模型,在转换过程中,利用UML 建模中的活动图来将需求描述转换为过程模型,与过程模型相关的有活动状态、活动,
图3 图书管理系统还书交互模型
图1 图书管理系统还书过程模型
图2 图书管理系统还书对象转换模型 在整个需求描述中先找到活动起点,活动终点,从起点到终点间再识别出活动。对于简单的需求描述,可以使用单个过程模型,如果需求描述过于复杂,可分层,采用逐步细化的方式,一层一层的构建其过程模型。根据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的描述,可构建其还书功能过程模型如图1 所示。
2.2 对象转换模型的建立
在系统需求描述中,存在着对象的一些动态变化,可以通过构建对象转换模型来描述这种动态变化。对象转换模型可以利用UML 中的状态图来建模,与对象转换模型相关的有状态、状态迁移和事件这几个关键要素,对象转换模型的构建可从需求描述中先找到起始状态和结束状态, 再通过事件的激发慢慢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外一个状态。根据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描述,我们可构建其还书功能对象转换模型如图2 所示。
2.3 交互模型的建立
在系统需求描述中,除了对象的一些动态变化外,还存在着很多的参与对象, 对象与对象之间往往有很多交互,为了将对象间的交互关系体现出来,可以建立对象间的交互模型。对象间的交互模型可以通过UML 中的时序图来建模。与交互模型相关的要素有对象、生命线和消息。在构建交互模型时,先要找到模型中相关的对象,再识别对象与对象间所存在的通信消息,最后再标识出消息所发生的先后顺序。根据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描述,可构建其还书功能交互模型如图3 所示。
3 系统需求建模评价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模型设计,为了验证多视觉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建模的效果,我们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通过调查的方式来客观评价这种多视觉需求建模的可用性和满意度。
我们从抽取10 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在限定时间内要求其将图书管理系统某一方面的需求描述转化为三个角度的功能需求模型,并在最后要求填写一份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 所示。
表1 多视觉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建模可用性评价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多视觉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建模是确实可行的, 可以帮助我们从需求描述中准确获取系统的功能需求。
4 结束语
从图书管理系统出发,提出了一种多视觉的从系统需求描述到功能需求模型转化的策略,并通过调查的方式验证了这种多视觉功能需求建模的方法是确实可行的,可以大大提高功能需求获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第5 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2] (英)萨默维尔, 软件工程(第9 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3] 李代平, 软件工程(第三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4] 刁成嘉,UML 系统建模与分析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美) 福勒,UML 精粹: 标准对象建模语言简明指南(第3 版)[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6] 王先国,UML 统一建模实用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肖岗, 张广泉,UML 在研究生成绩管理系统建模中的应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年01 期
[8] 周莹, 张宇华,UML 及其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 电脑与信息技术,2004 年04 期
[9] 申凯, 王娟, 统一建模语言UML 的研究[J], 软件导刊,2007 年19 期
[10] 张毅, 基于UML 图书管理系统的建模与设计[J], 电脑学习,2011 年02 期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规定,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把中小学图书馆纳入课程体系的视野来认识,定位于课程资源,这是对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地位认识的一次突破。在一般意义上,图书馆被认为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读的机构”,而课程资源的观点则突破了这种认识,赋予了图书馆新的内涵。新课程架构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身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自主构建者和开发者。正是在此意义上,图书馆也由原先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的机构,成为整个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图书馆还是一种基础性资源,是校内其他课程资源再生和扩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图书馆的存在方式、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可以说,如果没有图书馆的参与,新课程体系就残缺不全。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中,图书馆由过去的间接教育作用上升为直接教育作用。如何才能筛选、开发、整合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目前我们面对的难题,它给图书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图书管理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契机。
二、图书管理要确立为学生、为教学提供最好服务的理念
图书管理要健全内部各种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好《中小学图书馆规程》,管理实行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要分别制定图书室、阅览室《图书管理借阅规则》、《阅览室的阅读管理》、《图书室的违章管理》等,实行制度化管理。从图书的征订、收件、登记、编号、分类、制卡、装订、上架到借阅,都要有章可依,有条不紊。有了这些规章制度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会使得图书借阅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图书管理要简化借阅手续,提高借阅率。以前学校采用的借书方法是封闭式借书,即学生把代码抄好,从借书窗口递给图书管理员,找好所需的图书再给学生,这种借书方式既费时间,又费人力,学生也不知书的内容如何。因而探索如何提高借阅率,才能真正发挥图书的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改变借书方式,把封闭式借书改为开放式借书,学生可以进入图书室内查找自己喜爱的图书。我校由于学校的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开放一次,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午休时间又增开一次借书、阅读时间。这样,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凭借书证借书、阅读的需求;对教师的借书,只要提前写出借阅哪方面的书,或写一张条子,管理员就负责准备好教师所需的图书,节省了教师查找图书的时间。为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学校引进图书管理系统,安装软件并请师傅培训,指导编好了新购置的5000册图书,余下的二万多册旧书,经过图书管理员、计算机老师的加班加点,一个月后全部编目入库。我校图书室正式使用条码扫描向全体师生借阅图书。每天的借书、还书人数由原来约八十人次增长约五百人次,现在全校师生每天都能借阅图书,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极积的推动了学生读新书、读好书的热烈氛围,为打造“书香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线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指通过微波射频信号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是一种快速、远距离、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对于图书馆而言,主要应用于图书自助借还、安全防盗、书架整理、典藏盘点、登到验收等业务处理中的自动识别,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都有了广泛地应用,由于其技术先进、管理方便快捷,已经成为图书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RFID标签与传统条形码的比较
1.条形码阅读器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下,要使扫描光源照射在条码上才能辨读,RFID标签只要在电磁波的范围内,即可完成读写器与RFID标签之间的通讯。
2.资料可更新。条码印刷之后就无法更改,RFID标签则几乎可以无数次地修改、新增、删除标签内的资料信息。
3.远距离读写,读取距离远近可调。条码扫描器只能在近距离而且是在没有物体遮挡的情况下才能够读取,RFID标签只要在识别范围内即可读取到标签信息,RFID标签信息读取的最大距离可以达到8 米,阅读距离可调。
4.可同时读取多个RFID标签信息。条码扫描器一次只能读取一条条码信息,而无线射频阅读器则可同时读取多个标签信息。
5.穿透性。RFID标签如果被纸张等非金属的材料包裹后,也可以进行标签信息的读取。
6.适应环境能力强。纸张受到污染,上面的信息就无法再看到,但RFID标签对水、油污有很强的抗污性。
(二)管理手段更加完善、快捷
1.提高借还书效率
条形码每次只能读取一本图书而且必须使条码扫描器对准图书条码操作,而无线射频识别可以实现多本图书同时进行借还操作,从而提高几倍的借还书效率,同时增加图书借阅率。
2.实现图书自助借还
自助借还机能够准确判断与更改图书借还状态,确保自助借还操作与通过工作人员操作达到相同效果,实现节省人力的目的。
3.快速盘点
使用移动盘点车,利用架标和图书之间的关联迅速完成图书盘点,并找出错架与丢失图书,由于盘点速度快,从而可以缩短盘点周期,加大对图书的管理力度,对于疑丢失的图书,可以进行全馆范围内的快速查找以确定图书是否丢失。
4.读取准确率高
读取RFID标签的最长有效距离为8米,门禁系统检测距离可达2. 5米,准确率非常高,无误读情况,从而能够增强图书防盗功能,确保图书馆的财产安全。
二、无线射频系统管理软件建设要求
图书馆无线射频管理系统软件需要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需要,能够适应无线射频技术的发展,能够与现有图书管理软件做到无缝链接,能够与其他系统兼容,并确保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实时性。
系统基本构成:
1.标签转换系统:实现对图书标签、借书卡标签的关联与注销,层标、架标的注册与注销功能以及图书、读者信息查询等功能;
2.图书借还系统:实现图书借阅归还、催还、续借以及查询检索、日志统计等功能;
3.图书盘点系统:实现对图书的顺架、盘点、上架、倒架、剔旧等功能,同时能够提供图书、书架的查询与定位;
4.安全检测系统:对借阅图书进行合法性检测,当发现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时,自动进行声光报警;能够对RFID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5.自助借还系统:实现图书全天候的借阅、归还、续借等功能;
6.WEB系统:实现图书网上查询功能,同时图形化显示、定位图书所在位置;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管理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新的管理形式,其与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相符,能够在实际管理中发挥作用,对于档案、资料以及文献等实行知识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档案资料的使用率,同时也能够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度,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十分重要。而知识管理的完善,能够为以信息为主的知识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符合时展潮流,是图书档案管理实现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知识管理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功能
1.知识管理概述
(1)内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具有一定价值性的资源,其也成为一种管理方式。知识社会发展中,知识本身具有价值性,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现阶段,很多知识都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大,企业为了能够占据一定的竞争地位,就需要拥有更多知识资源,并对其及时更新,对此,企业需要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围绕知识,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完善的知识竞争体系,获取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总之,知识管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新形势下,企业需要有效利用知识管理,提高竞争。(2)特征。知识具有流动性以及共享性,重视这两个特性,充分利用集体智慧,进而提高组织创新和应变能力,促使组织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并鼓励组织员工,使组织员工能够提高自觉性与能动性,组织要重视组织及人才,在内部营造学习氛围。(3)核心。知识管理的重点就是收集分析各种信息以及知识,并将其共享出来,实现知识创新,同时能够提高知识的附加值,进而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核心就是建设能够运用并创造知识的组织,作为组织重要资源,知识能够为组织提高竞争力,组织通过对知识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并通过知识共享使知识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丰富组织知识资源,进而建立知识共享新机制。组织利用知识管理创新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2.知识管理功能
现阶段,我国图书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了知识管理方法,以实现创新管理,进而对我国图书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知识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有利于显现个人知识图书档案管理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其已经不存在固定性,档案管理人员较高的流动性使得组织无法实现平衡发展,因此,需要注意组织内部资源保存和信息分享工作,这是图书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知识管理的典型特点就是能够显现知识,建立科学规范的知识制度需要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协作,而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将发展目标集中到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时,要注意总结和归纳经验,并与其他管理人员展开交流沟通,及时找到问题解决方法,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组织,提高竞争力。(2)有利于挖掘潜在资源在实际操作时,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不是知识本身,其还涉及了知识管理中建立的管理体制,其在实际进行时,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率。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中,管理工作者需要提高知识利用率,对此,需要在实际管理时挖掘档案中的潜在资源,将知识扩展开来,实现创新应用,挖掘新知识,而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凭借知识管理知识来管理档案资源,扩大档案容量,进而在现有档案中将潜在知识挖掘出来,提高相关知识利用率。
二、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实现了电子化发展,原有的纸质档案存储转变为信息存储,其不仅能够使档案信息实现真正共享,同时也能够确保信息真实,便于档案阅读和提取。电子化管理档案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将管理科学性发挥出来,被人们所采用,真正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但是,当前档案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对电子信息技术不够了解,一般档案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这类人本身缺乏专业训练和专业知识,对电子系统相对陌生,在档案存储和管理上相对困难。同时,实际管理中,档案工作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及时更新,设备老旧,导致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较低。
三、图书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具体应用
1.档案信息管理应用
档案信息管理应用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应用。(1)显性知识应用。档案中涉及的思想、史实就是显性知识,这些知识能够被用户直接接受,将其作用发挥出现需要进行组织管理。首先,档案管理者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将档案信息分类,并根据类别为用户提供,让用户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信息。档案信息涉及面广,包含的知识比较多,用户在了解这些显性信息后会自行加工创新,将图书档案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拓展图书档案传播渠道,知识管理中,不仅需要收藏保管相关信息,还需要重视档案价值,并利用其价值,实现知识创新,这就需要加强图书档案的传播共享,利用互联网、沙龙等渠道加大传播流动。(2)隐性知识应用。隐性知识是在个人经验和个人思想、信念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知识,图书档案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无法单纯用语言传播,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组织管理,将其转换成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档案实体管理应用
知识管理能够促使人们对图书档案价值重新认识,作为知识载体,图书档案属于战略资源,其不仅记录了历史信息,和各种资源凭证,同时也需要开发利用。图书档案管理需要注意将实体管理转移到信息和知识管理上,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采用先进的新技术进行管理,进而在其中应用知识管理,有效开发利用图书档案信息,完善档案实体管理。(1)流程知识管理。首先,拓展档案信息收集范围,丰富的馆藏对于图书档案管理十分重要,当前馆藏中,主要为文书档案,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也需要予以重视,此外,还需要主义收集口述、实物等档案及其资料。其次,对档案进行合法鉴定,加强档案的鉴定工作,对各种档案进行分类鉴定,普通档案可以采用宏观鉴定法,特殊档案采用直接鉴定法,便于图书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应用。再次,围绕知识单元整理档案,知识管理中,图书档案管理重点在于知识和信息,对其分类整理,在知识单元基础上筛选档案,用计算机存储分类,通过数据库和系统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使用服务。最后,合理配置资源,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要平衡好价值档案和档案效益关系,通过现有经验和分配理论对图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提高档案管理效益。此外,围绕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将用户作为核心进行档案实体管理,提供知识服务,将图书档案中的知识深入挖掘出来,并提供检索渠道,便于用户获取知识,同时为用户提供知识创新服务。(2)知识管理技术应用。知识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保障,知识管理技术也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其能够使纸质档案实现数字化、电子化管理,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档案进行管理,运用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管理档案知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3.档案机构管理应用
(1)知识服务与组织文化结合。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约束组织成员,其会在成员活动中外化出来,在组织文化中融入知识服务,能够使档案部门形成新的知识服务理念,提高员工服务素质,强化员工专业素养,并推动知识共享。(2)开展知识共享合作活动。图书档案管理部门通过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合作能够提高彼此的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将彼此的知识管理经营分享出来,提高知识管理服务质量,同时,能够满足内部人员的档案信息需求,确保组织运行正常。(3)实现技术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在档案机构管理中的作用也十分突出,其能够实现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联盟,实现机构的信息化管理。例如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存储利用大量数据,为知识共享目标奠定了技术支持,同时也提高了档案机构的创新水平。
四、图书馆档案管理知识管理应用优化措施
1.加大力度投入人才和技术
信息时代下,要想提高图书档案管理水平,就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丰富管理人员知识,更好的应用知识管理方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在进行档案管理时,相关部门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并建立文化氛围,为人员提供情景演练机会,使管理人员能够在后续工作中将知识管理模式主动加入到管理工作中,通过信息技术使知识管理和档案管理实现有机结合。同时,管理人员利用培训学习能够提高专业水平,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管理内容,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提高服务意识,转变工作观念,建立社会服务理念,多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努力提升自己。此外,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图书档案管理设备的更新维修、管理保养,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和电子设备,加大技术投入,建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和基础设施保障,进而使图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
2.建立知识学习空间
知识社区运行时,其可以被看作是人才库,该社区内人才流动快,库内人才基本是在动态饱和状态中,同时,网络社区建设导致管理人员能够使各种人才聚集,为该社区的运行收集更多具有专长的人才。通过建立网络人才社区,为各种专业人才的隐性和显性知识传播奠定了基础。而在网络社区平台中,专业人才也可以按照本身观点探讨相关知识信息,使各种知识能够在社区中实现传输共享,进而构成知识传输链。总之,随着各种知识社区的建立,各个社区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扩大了知识的传播范围,使知识社区范围哭到,为管理人员实现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知识传输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3.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在图书档案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人员可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管理图书档案,在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处理图书馆业务信息和系统作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将图书档案使用者情况直接显示出来,进而建立智能化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动态情况以及方向有所掌握。总之,相较于传统图书档案管理方式而言,知识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在最大程度上能够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管理服务的开展,为管理者了解并掌握使用者信息需求提供帮助,进而使档案管理能够市场新动向充分挖掘出来,提高图书档案管理服务质量。
4.建立知识信息库
所谓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指一种由图书馆的普遍性认知及其相关的各种其他学科的同种问题所构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体系是图书馆的普遍现象。而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是对图书馆理论实践和图书馆学术领域的复制或者叙述,而是对于图书馆理论的实践与图书馆学的普遍问题总体的研究、总结、归纳及分析,从而在图书馆理论在发展中起到对其他相关学科的辅助作用,并也有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繁荣发展的局面。特别是由于现代信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知识为本质的网络迅速形成,人类的科学技术体系正从物质文明型体系过渡到信息技术型体系,在这种时代历史变迁中,与信息技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直接联系、休戚相关的图书馆事业也必将经历其历史的巨变。图书馆学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和创新对于促进它的传承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地位
某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决定了其学科的发展走向的同时也决定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构建。所以,我们不能够否定或者忽视对其理论的研究。
学科的成熟稳定不只由它是否含有新潮的语言和词汇,也不是由它应用的科学技术是否先进所决定,而是要看其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和完善程度。其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系统程度和完整程度及其对整个学科体系支撑作用的发挥程度是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与完善程度的首要指标。其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也是为了正确解释图书馆这样的社会现象,总结图书馆学科的发展内在规律。
三、21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和处理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升其学科的专业理论水平,使其更好发展和开发利用来满足广大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21世纪的我国图书馆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几乎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在其学科的功能方面尤为重要。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工作发展与变革的基础和先导
如今的时代是高科技和信息的时代,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证实了人类用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应用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图书馆学曾经经历过:新图书馆运动、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和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的三次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三次研究和讨论让图书馆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更指导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为其发展和变革奠下坚实的基础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2.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能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作出指导。所以它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系统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若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够受重视,那么图书馆学的科学、快速、健康发展便不能够得以实现。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可培养图书馆学人才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可以为本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而培养出的人才又可以为图书馆学理论作出一定的贡献,使图书馆学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系统性。他们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图书馆理论发展的同时又为本学科注入新鲜血液。这样一来,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人才的培养的双重收获。
4.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可“证明和推论”图书馆工作存在价值
图书馆学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因此便要求其基础理论根据图书馆现象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等及时地给予“证明和推论”,以便为图书馆界和社会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支撑。
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
?D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确实存在变革的可能性,而且变革正在发生。这种变革正是由其自身的创新发展为支撑点的一种体系完善。
1.基本理念的创新
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手段和办法将图书馆资源合理处置,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协调配合、组织计划和方案从而让图书管理更能短时高效的实行,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叫做图书馆管理。而为了满足人们对大量信息、资讯、知识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管理的工作性能和作用,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办法相结合完成各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过程叫做图书馆知识管理。这样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理论则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
2.管理内容的创新
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组成。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创新管理包括了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等。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即依照种类不同或者指定要求来整理知识并用外部储藏库的方法得到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内化即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中介即应用网络技术和软件设备、一些文件系统等途径来发送和配对,对特定的某个的人物和事物相关联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学习即包含学习原理、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具体内容的采集、分析、整理和存储等内容来使处理个人及图书馆的难题,从而来鼓励工作人员坚持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以便于让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得到一种新的提升和改进。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掘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增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这些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同级和不同工作任务来合理应用。
五、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223-01
电子图书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了。丰富的信息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只要你手里拿着手机并开通互联网服务(如3G业务)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找你想要的书籍、信息、资料。图书馆在十几年前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现在任何一个个人只要他在互联网上专心收集图书,5年之内,他就可以获得比任何纸质图书馆都更多的“私藏”。那么对于图书馆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功能与模式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必要性
1.1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空前普及,信息获取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给高校的图书馆带来了契机,高校的图书馆可以更方便的与兄递院校加强信息联系,使更多的人更方便的使用高校的图书馆资源。由于每一个高校都有其特色的图书,因此每个高校可以借此办一个专门的专题网站,让专业的学术交流更加便捷。另外高校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图书的多媒体化。虽然互联网上的电子书很多,但是真正实现多媒体化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多媒体化也是图书未来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意识到这一点的高校图书馆还仅仅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是正行进在数字化的道路上。
1.2 不同层次读者对服务要求的差异性要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每一位读者都有其各自的阅读目的,每一位读者都有其独特的阅读需求。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们,他们的兴趣十分广泛,文学、艺术、音乐、美术、体育,都是他们涉猎的范围。针对需求的多元化,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适时开展多元化服务。开办各种兴趣的讲座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开办各种学历教育的讲座,开办成人考试或本校专业的各种学术化的交流等等。
1.3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迫切要求推行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特色化、人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各项建设工作,关注读者的个性需求,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图书产品信息,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2.1 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向社会读者开放服务
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社会读者开放,因为学校的学生们每天都要上课、学习、考试,还要进行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对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很低。而社会读者却会有很多阅读方面的需求。因此,开放高校图书馆,允许社会人员对图书进行租借、查阅、咨询等。如果出于管理考虑,可以在高校的一侧开一个专用的门,社会人员可以通过这道门进入仅对社会人员开放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与学校的其他区域隔离,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保证了高校安静的学习环境。
2.2 利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
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需求将会构成未来读者信息需求的主体。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随意选取信息。
2.3 营造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有的时候阅读不只需要心情,更需要环境。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给读者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阅读环境,力求功能完整、布局合理,令读者身心愉悦。明净、整洁、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4 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动开展多层次服务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服务进行改革调整。开展向读者征求意见、建议的活动,提供方便的与读者沟通的渠道,更多的面向社会,面向互联网上所有的有需求的读者。改变原来的单纯的借阅为互动式服务,对馆内图书进行电子化归档,同类书籍可以进行阅读参照等。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图书馆网络设施
高校应对图书馆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雅致、舒适的阅读、学习环境。为学生们配置更多的计算机阅读检索终端。同时尽快建立校内或互联网上的电子阅览室,提供更为便捷的图书借阅、检索方式。
3.2 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利用高校图书馆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体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强化网络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利用自己占有的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资源进行浓缩和重组,扩大服务效果和服务能力。
3.3 创新服务角色,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比任何一个单位都能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每个图书馆都应该配备5-10名对该校的专业有研究的专业人员关注世界发达国家在相应专业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将这些动态提供给图书馆的学生及社会人员,并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向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通报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高校的图书馆应该具备外文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翻译、服务的能力,并将这些信息以网页的形式通过校内网或互联网传递出去,或供学生、社会人员查阅。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不被这场大潮吞没。
3.4 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
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于图书分类学、档案学都应该有所了解,对当代思潮、当代艺术也应该有所研究,这样才能为借书、阅读的读者做好中介人与导航员。还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的图书管理经验。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多关注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结束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就要尽可能地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更舒适的拾级而上。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开发与管理就具有了更高层次、更深刻的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便利性、均等化、差异化原则,把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创新运用到读者服务中,利用馆藏文献与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功能,将健康、积极的先进文化和理念植入每个读者心中,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衍.创新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教育的摇篮。学校的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丰富、知识门类齐全、环境优雅舒适的特色,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书,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基石和阶梯。因此,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源在德育教育、知识传授、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
一、阅览图书丰富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图书馆保存着有人类发展的丰富知识成果,是巨大的知识宝库,是知识创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源泉。如果把知识宝库、知识源泉封闭起来,不能同现有的知识联系,不能为人所用,那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图书馆只有向读者开放借阅,使读者在现有的知识上在到课外书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在进行图书阅览时,教会读者泛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学会对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带到第二课堂——图书馆,充分利用阅览时间寻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在学会的脑力劳动中,放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从中学会利用外来信息进行思考加工内化,敢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去大胆创新,从而有效的驾驭,并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再者,课内外的知识联系,也让学生学会了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图书馆图书阅览能给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并获得提高,都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营造安静、整洁、宽松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舒适环境。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授课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走进图书馆,犹如置身于知识的自由天地,可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图书馆里,通过借阅新近出版的“参考”书籍、报刊,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一门课程时,任课教师应该向同学们推荐去图书馆借阅几本参考书。在以教科书为主的情况下,让学到的课本知识更上一层楼,进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我校的图书馆具有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好、文化气息浓厚等条件,让学生一走进图书室就置身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就能感觉到浓郁的书香气息,产生要读书、读好书的欲望,保持探究新知识、领略知识真谛的好奇心及兴趣。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那种竞争意识更能激发人的潜能,鼓舞着学生不断地奋发进取、磨练着他们的坚强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环境优势,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历练的平台。
三、图书的装备与借阅紧密配合学科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要积极与各学科教师相互合作,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样既可以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创造的意识和才干,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把课外阅读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学上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创新素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解除学习上的迷惑,品尝到探究的乐趣。
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引导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学校中,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者、传导者。那么作为学校图书馆的老师也是同样如此,特别是21世纪的图书馆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是读者终身学习的课堂,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这给图书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图书管理员队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相信只要每一位图书工作者做有心人,让读者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全心的为每一位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把图书馆这个“舞台”展示给读者,吸引读者,才会激发读者的创新欲望。
总之,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应当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充分利用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各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科学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挑战,引起了新的变革和进步,促进了图书馆数字化的进程。图书馆数字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图书馆的资源和管理手段进行数字化,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得以更好的利用,相关服务得以更好延伸。而RFID技术,正是实现这些的强大技术武器。
1 RFID技术的概念
RFID又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全称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于2O世纪9O年代开始兴起,作为一种自动识别(Auto Identification,Auto—Id)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进行空间藕合达到无接触信息传递的目的,以此识别所传递的信息。RFID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零售、物流等行业,相较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其具有免接触、快速、批量、存储容量大、抗污染能力强、识别力强、可反复利用等特点[1]。因此将其与图书馆业务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图书馆借阅、典藏、检索及统计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读者得到更快更好的服务,从而使图书馆管理更好地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2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2.1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管理的变革
传统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对图书的分类、借阅管理、整架和盘点上,人工操作不仅效率难以提高,还极易出现失误。对于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资源管理能力等都是很大的考验。RFID技术的运用,是图书馆转变传统管理理念、追求科技进步的体现,它把高科技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工作人员工作起来更加节约时间、节约劳动力,使整体采编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效益得以提升。因此才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保障图书馆更好地进行数字化管理。
2.2 RFID技术影响贯穿于图书馆的各个管理环节
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是以图书采编基础完成的。无论是文献的采访、分编,还是对其的加工收藏、借阅流通,包括为读者办理的借阅卡,所有的业务都需要RFID技术的支持。因此,对于采编部门来讲,既需要完成对书目、文献的相关数据的采集,还需要完成安装RFID标签,并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关联。巨大的工作量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套可行的工作模式,那么很容易在操作过程中无章法可循,极易导致工作人员失误,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者损失。因此对于采编部门来说,建立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3新版图书带有RFID标签促使采编工作不断进步[2]
根据RFID的技术特点,目前很多新出版的图书,特别是外文出版物都直接贴上了RFID标签,这得益于RFID技术的日益成熟。另外随着相关标签和扫描设备等价格愈发便宜,这将会使整个出版行业在以后的出版物上都运用RFID技术。直接贴上RFID标签,不仅能够更好地为图书的发行、运输、销售过程中进行数据管理,也能够在借阅、典藏等环节上提供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图书馆节约相关费用,促进了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普及运用。图书馆采编工作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开展图书的RFID采编模式,进行统一编目的可行性探讨。
3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实现
对于图书馆来说,必须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特点引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更新服务理念。RFID技术的应用,为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图书馆管理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提供了动力,为现代图书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提供了保障。
3.1根据RFID系统特点,修订、完善相关的图书采编工作细则
传统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十分复杂,要求也非常详细,因此也会产生许多漏洞。RFID系统的运用,能够改善传统的图书采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根据其特点,简化完善相关的图书采编细则,使之更适用于高科技的图书管理工作。例如:传统的图书分类法,要求将图书进行最详细级别分类,以便于区分图书的排架及位置,但却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采用了RFID技术,在OPAC上新添了图书导航定位系统,能够指引读者快速准确找到所需图书。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图书馆图书分类标引细则进行完善,包括:(1)不再用复分号分类长度超过9个字符位,如TP125.321—54简化为TP125.321。(2)不再用复分号分类H类和G类图书。(3)只用大类细分组配号,如H428.5:I631简化为H428.5:I。(4)不再按照《国际时代表》复分外国人物传记的分类号,如K648.216=422简化为K648.216[3]。类似于这样的细则修正,能够大大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3.2根据RFID系统对编目数据的要求,及时修正数据控制中的问题
传统的图书编目很容易出现诸如:编制数据条形码与实际书目不相符,录入信息出现错别字、索书号出现错误等现象。但是RFID系统必须按照数据进行顺架排架,因此它对编目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很高,特别是对自动借还这个功能来说,需要十分准确的数据才能够顺利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对所编目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审核,在进行数据关联之前,及时的修正出现的各种错误问题。同时对于在上架排架时所发现的有问题的图书,也要及时退回,重新进行采编处理,以保证高质量的数据录入编目[4]。通过RFID系统能够将以前的采编数据重新全面的检验一遍,并进行及时的修正,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是也是“一劳永逸”,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基础和方便。
3.3建立信息数据交流平台,有效科学采编图书
为了更好的进行采访工作,需要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数据统计,特别是对于期刊这种馆内借阅的刊物,更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其阅读价值,提高其利用率。RFID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图书期刊的借阅次数、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更加准确的把握读者的需求及喜好,能够为图书采编工作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也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购置资金,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最需要的图书上。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们通过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也能够使工作人员了解最新的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作人员的潜力,从而推动图书馆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发展。
3.4强化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进行采编工作的人员,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但是应该坚持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RFID技术的运用,能够实时掌握图书资源的流动信息,对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编人员,要不断更新图书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不断加强自身教育,熟练掌握图书馆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运用RFID技术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扎实做好图书采访编目的工作,为读者提供更好地服务。当然作为图书馆来说,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为工作人员能力提高提供培训,真正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图书馆管理员,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RFID技术,不断提升采编工作的质量,能够更好的为老师、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满足高校的教学及科研的信息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数字化。虽然RFID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建立并非易事,还需要时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邵仰东. 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采编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2,7(32):113-116.
馆馆员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重视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满足社会人民的文化需求,促进公共图书馆的顺利发展。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阅读逐渐成为当今发展新方向,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读者的需求,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愿意选择网络阅读、电子图书等便捷的方式进行阅读。我国公共图书馆也面临着改革新局面,为了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必须强化馆员职业能力的培养,让馆员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能够满足新时展的需求。数字阅读成为新时代人们的主要选择,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和覆盖面,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公共图书馆对馆员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强化培养馆员职业能力,使得馆员能够与时俱进地改变工作模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而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此外,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更加重视信息资源的补充与更新。当今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更应及时顺应社会文化需求,及时补充新知识,重视培养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强化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才能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强化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推动中国公共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响应国家的“十二五”计划,促进我国图书馆行业稳健发展。
二、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有了更高要求,其中馆员职业能力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因此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含多种能力,也是公共图书馆稳步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是衡量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为职业道德与工作质量紧密联系,职业道德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情操、准则和品质都属于职业道德,公共图书馆发展中馆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对馆员的各方面价值观都有较高的要求。公共图书馆馆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工作中积极创新,遇到难题能够及时解决,可以积极主动地提高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公共图书馆馆员在实际工作中具备高尚人格,在图书馆工作中勇于担当、与人为善,具有吃苦精神和拼搏精神,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公共图书馆馆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勇挑重担,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合作,能够提高图书馆整体员工的凝聚力,为图书馆的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过硬的专业技能
在公共图书馆发展中馆员的职业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要求馆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及其各方面能力都要跟上发展需求,这样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阅读服务。在当今信息发展的现代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结合高新技术管理模式,进一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要求图书馆馆员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够实际操作计算机或电子设备。公共图书馆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素质和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积极为馆员提供技术培训,保证馆员能够为读者提供相应的网络服务。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要求具有网络技术信息采集、存贮等能力,以便于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公共图书馆馆员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能力,更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服务,有助于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新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策略
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建设是新时代环境下的重要任务,通过优化馆员职业能力,让馆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获得更多当代读者的认可。
(一)培养公共图书馆馆员健康的心理素质
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环境下要想顺利发展,必须创建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重视培养馆员的心理素质,以保证图书馆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良好状态。图书馆领导可为馆员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每一位馆员能够提升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减少馆员的心理疾患问题。图书馆馆员需将心理健康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心理素质,还要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进而更好地完善自我。馆员要清楚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弱项,进而更好地接纳自己,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状态。面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要有勇于改正的信心,进而战胜消极心理,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状态。图书馆馆员能够掌握心理调节的能力尤为重要,在新时代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都能迎难而上,表现出更加积极的一面,做到处事不惊,坦然面对。图书馆馆员掌握了业务技能,就能更加顺利地进行日常工作,具备了工作经验,也就不容易被挫折击垮,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信心,从而获得更好成长。图书馆馆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加真诚地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诚信合作,进而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二)培养公共图书馆馆员
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任何一个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都是最根本的要求,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共图书馆要求馆员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根基,要重视对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馆员认识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为图书馆的发展贡献力量。培养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需要让其具有大局意识,使其对自己的工作更有责任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找到自身工作发展的价值。公共图书馆在馆员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需要帮助馆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认识工作性质,提升工作的服务意识,并且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够领会职业道德准则精髓,规范行为举止,做到用语文明、态度良好,才能满足新时代读者的更多需求。
(三)培养公共图书馆馆员
过硬的专业技能新时代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馆员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术能力,能够将工作与专业技术有效融合,从而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公共图书馆馆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获得更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公共图书馆领导要给馆员提供实践训练的空间,并定期进行培训教育,为馆员提供优质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图书馆应针对新时代社会人群对阅读的需求给予馆员积极培训,培训内容要不断更新,可以将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作为主要培训内容,更新馆员的知识储备。还要培养馆员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补充不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良性循环,提高馆员工作能力。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发展需求与馆员自身工作情况,进行相应培训,可实施不间断的教育培训,培养馆员的创新能力和业务能力。另外,公共图书馆更要重视馆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馆员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进而锻炼馆员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够客观判断图书馆发展趋势,可以针对工作内容提出创新性建议,满足工作实践需求,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在新时展形势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必须重视馆员职业能力的有效建设,提升馆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是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加强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帮助馆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使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朴长浩.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