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1 16:56: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篇1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融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用好新教材呢 ?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仅就活动体验探究学习模式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1.绘图解说式。即先让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象,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如课堂学习《小石谭记》前的预习作业,我布置了绘画的任务,要求画清小石潭及潭源的位置、潭景、潭旁的人。不少同学潭景画得很美,却在解说时由同学或自己发现了“画不对文”之处。如:潭的位置应该是“丘西”,潭的源(溪)应该是“西南”,潭旁的人应该是(六人),有些同学却产生方向差错,人物遗漏(如作者)的错误。真是不画不说不知道,一画一说才深刻。

2.网络阅读式。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相关课文涉及的自然风光、环境,生物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如学习鲁迅、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前,我没有滔滔不绝在课堂“倾倒”,而是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由学生上课来“献宝”,说说他的“伟大发现”。这样“自找”的知识,同学就觉得“是我的”,因而体验、印象深刻。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求知欲。

3.课堂活动式。一是课堂游戏。比如传话游戏(语言训练)、成语接龙游戏、谐音记忆法小游戏如:记忆刘义庆一《世说新语》可偕音成――世上的人都在“说”一种“新”的“语言”了,只留(刘)下一(义)个阿“庆”嫂不会。笑声之余,记忆效果出奇的好。二是课堂辩论。如学习《愚公移山》,组织了一次“愚公愚否”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连最不喜欢作文及最不好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三是课堂表演式。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再由同学旁白。如此,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的表演是难点,同学们高喊“我来”,“我来”,几次三番换角才满意。却又争论起“左手抚炉”该如何表演。最后大家认为“抚”不是“摸”――要烫坏手(大笑),可以是“拢着炉子”,同学们还自己注解为“有风,怕火熄。”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自己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还认为“不论对错,有疑愿解疑就好”、“面对大家所满意的‘静态图’,对五人的位置动作、神态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课文不要背也背出来了”。四是课堂演讲式。如两分钟预备铃让学生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小新闻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佳作――感受、体会等。由同学互评。要求极其宽松。旨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不断深入、强化思维和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4.工艺制作式。即让学生在课后、课前动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语文,学有余味,学有乐趣。如学习了《指南针》,我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做文中的指南针,如“磁石磨针碗唇型”、“磁石磨针水中型”、“磁石磨针缕悬型”。还有同学把“缕悬型”和当代“罗盘式”两者结合,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令同学颇为惊喜,辛苦、甜蜜,百感交集的感受体验非光是听课可比。

5.成果展示式。即把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实践成果在班中校中各级各类平台上展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体验探究中锻炼能力,再创成功。如语文小报、优秀作文、优秀剪报、文摘卡,我请同学自己设计、布置、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里;向各级报刊推荐发表优秀作文,并在班校等推荐;发动全班评价学习。

篇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异常活跃时期。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都是围绕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为目标展开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一直倡导的教学方式,而探究性阅读教学也应运而生。我国新课标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但是纵观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运用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观念上与实践中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很多学校与教师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毫无顾忌地使用探究性阅读,貌似热闹非凡的一节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探究性阅读中教师在课堂的有效组织、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探究模式的应用缺乏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从教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将探究性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进行有机的结合后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教学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探究性阅读的指导作用。很多一线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探究性阅读,但是总体上看并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顾文本的类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统一采取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形式上的加工组合,教师的这种随意嫁接的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特性,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预设教学目标经常无法实现。

2.探究性内容缺乏合理性

一直以来语文课的教学就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探究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探究一些未知的、有价值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与问题还很宽泛、很肤浅。如,有的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问题的共同探讨性。

3.探究性阅读课堂引导缺乏合理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是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获得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否顺畅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意识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但是落实到行动上就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如,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进行探究,或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建议

1.明确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所谓探究性教学的新理念主要是指在进行探究性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形成的理念,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探究性阅读的理论认知保证。如,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探究问题进行逻辑加工,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究性阅读的开放资源,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创设出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探究情境。

2.深入挖掘,确定探究的内容

很多初中教师潜意识中总是认为探究性阅读所探究的是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其实不然,探究性阅读所探究的对象是十分具体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出适合阅读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主要对象。如,探究性阅读的探究问题一定要难度适宜,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和水平,还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再如,在讲授《木兰诗》一课时如果教师将探究的注意力集中在木兰怎样以女子身份征战沙场,让学生从文章中猜测这一原因,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探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3.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促进了探究的优化

在探究性教学中确定探究的问题是该种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才能将这些探究深入下去,并使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嬗变、阅读技巧的提高、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等方面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明确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引导。而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进一步促进探究优化的过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中,《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即: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哽咽?为什么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后还做了一个手势?班级中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了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对相关语言的分析,有的学生负责对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进行分析,还有的学生对课文中学生对人物的神情进行分析,最后小组推举出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篇3

引言

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养;而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其效率。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积极作用

1.1增强学生的修养: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老爱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保证自身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修养。

1.2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承,它的发扬离不开青少年的努力,初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的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将其发扬广大。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及积累,能够使学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将其更完善地流传下去。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提出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1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初中生对于其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们在渗透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熟悉传统文化才能对国家的历史进行了解,以史为鉴,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可采用不同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积极的采纳,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传统文化知识枯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比如说诗歌比赛等,对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初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初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糟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做好筛选工作。比如说传统文化中讲究三纲五常,以三纲为例,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提出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君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一套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控制。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文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妇女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三纲五常则会引起巨大的矛盾,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将这些糟粕内容筛选出去,只有渗透健康的传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语文教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因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扩充和完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知识基础。另外,教师的学习行为还能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在业余时间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对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其他教师的渗透经验和方法,提升渗透的效率。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学校积极的对教师开展业务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结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渗透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在渗透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而更需要迎难而上,为渗透工作的有效完成而尽心尽力。而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从中获得真知,得到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得语文的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52.

[2]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6.

篇4

此文对目前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具体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有益的教学情境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渴望的基础意识。情境教学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认知和实物辨别的能力,可以开发学生右脑的智慧,能够充分利用大脑来记忆和理解语文知识。一旦形成了系统的情境教学,学生对初中语文便是情有独钟了。

二、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

1.用情境创设悬念

人们一经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行动起来会更加的用精神动力,并会沉浸在求知探讨的过程中。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来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思想走进一个意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借用情境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体会到文章的主要情感,形成自我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由于初中学生还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办法涉及更广的知识面,通常无法体会到丰富情感的存在,那么需要教师来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的情境,例如在教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内容时,利用课堂的前一个十分钟来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对错误的反省等问题,紧接着教师再引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相同的,从生活上的思考引申到实际的课堂上。

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已经不只取决于学生的先天优势和后天的努力程度,而是更多的受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思维品质、学习方法等主观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素质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中,仍然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在课堂中,教师将一些课文进行简单的分析,告诉学生课文中全部的知识点,然后给出参考答案让学生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师传输的知识点,没有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不到提高,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程内容繁多,并且需要学生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获取语文学习能力,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感,而多媒体的形式较为多样,能够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桃花源记》一文中,教师可以将文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的视频放给学生观看,视频当中,悦耳的鸟叫、优美的画面,能够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获取的多少已经是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多媒体课件承载着更多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到课本之外的信息,以培养其对信息获取、归纳的能力。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多优势,不过多媒体的应用只是辅的教学手段,大部分的语文教学还应该以课本教学为主,过多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同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只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个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更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必不可少。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的参与课堂,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使得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为了加强师生交流,首先应当做到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教师应该放下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一种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去探索语文课程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还应该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等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寻求与学生的共同语言。例如在写作课程中,学生往往会写到自己的家长,然而学生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疏忽了对家长的观察,以至于写出来的内容过于贫乏。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学生与家长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家长,从而写出更好的文章。最后,教师还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改变以往教师为课堂主体的现象,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学习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还应该适时给予学生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篇6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本意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花的话》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由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进入古堡密室找到宝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当他们在找到密室宝藏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篇7

在新时期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转变,只有教师不断改变和创新,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他们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得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找到了适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方法,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知识的接收器,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不愿意进行学习,被动学习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低下的。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做好角色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一定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上,学生们都比较积极、踊跃,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轻松,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更强。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率一定会更高。实践证明,围绕学生展开并且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能力,从而为今后进行终身学生打好基础。

二、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新时期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俗话说“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教学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发挥出问题的优势作用,通过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觉融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学生们通读课文之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看插图进行问题的思考:“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没有穿衣服的皇帝。他为什么没有穿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钱买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表演呢?”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并且都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中心思想,准确理解了课文。虽然在此次活动当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分组合作,在合作中提高综合能力

篇8

在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问题的时间,同时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基本是老师在说,而且学生就是听,所以导致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降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采用新颖的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女娲》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女娲造人的相关图片,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图片中显示的是什么神话故事吗?”学生回答说:“是女娲造人的故事。”教师继续问:“你们能详细讲出女娲造人的故事吗?”虽然学生知道有女娲造人的故事,但是很难将完整的故事叙述出来,所以教师又问:“你们想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吗?女娲是怎样进行造人的?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要迫切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因此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起来,积极探究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叙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都能流利地将女娲造人的故事复述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产生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所以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建立平等、自由的平台,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2)学生应充分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要进行“多问”,即使学生选择问问题的时机不当,教师也不要怪罪于学生,而且采用较为委婉的方式,提出学生问问题的不当之处。(3)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地进行倾听,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问问题。另外,在培养学生问题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以下几项原则,即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原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开发学生潜能为本位。

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解闻一多先生为用宝贵的生命证实他的“言”和“行”时就有学生提问:“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但是为什么在紧急生死关头,一定要走到游行示威的前头”,这名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没有马上解决,而是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并让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进行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和讨论之后,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认为:“闻一多先生这样做,主要是闻一多先生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所以一定要走到示威队伍的前头”,有的学生认为:“闻一多先生主要是为其他群众做表率”,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决定行为,闻一多先生高尚的人格,即使付出代价,也要争取民主”,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首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然后肯定他们说的正确的地方,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有利于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有效开展。

篇9

1.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进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多一些主动思考发问,少一些单纯被动的接受,就更能自主地运用知识、理解领悟、分析概括,以积极的思维获取真正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采用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重视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但不少语文课中出现了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却不见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学生还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是在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服务,不是为自己学习服务,只不过由被动地“听”变成了被动地“答”,没有真正取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尊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可以真正体现这种主导、主体的有机结合。

3.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个积极的学习的过程――学生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作为他们安排好的事。这样就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参与、观察探究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能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微妙。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既然探究性学习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呢?

1.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吕叔湘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新课程关键是教师。因此,要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要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探究的参与者。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探索、探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作统一的授业解惑,因而教师应该着重指导探究思路、探究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教会学生会学。

2.探究性学习的运用要有科学性、计划性。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有限,不同的学生又各有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定,现行的新教材(人教版)中的一些思考题、资料已给我们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可以先从一词一句入手,再到某一作家作品的专题探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对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但在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学习方式呆板单一,学习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等现象依然存在,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来激活枯燥、呆板、沉闷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情境教学的研究正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积极探索。

Z文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适应新课改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就必须要让学生对语文课本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成功地使学生对语文课本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课堂中注意创设一个既熟悉而又特殊的情景,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这将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而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本文主要调查研究初中语文的情景教学现状,并提出情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的情形,焕发语文课堂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而在实际意义上则更加侧重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同时对于全面化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也大有裨益。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地参与,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努力适应新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必然发生在教师与学生活动中,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校与教师中的教学行为,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建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长于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演示,而短于对学生的引导和疏通。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教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师观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努力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对教材吃深吃透,有效备课,同时还要注意提升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课堂情境,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创设悬念导入情景,结束环节运用情景教学

一个精彩的开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兴趣盎然。一堂课要享受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状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提起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把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通过创设情景沟通,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当中,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音乐渲染情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运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抒感,创设意境"在写作指导教学中,教师如果可以精心设想其声响意境,并顺应学生的想象思路,则能有力引导学生切入健康向上的主题,继而启发学生作文。

五、角色扮演情景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再现,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越投入,就越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当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学校都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得到人们的青睐。可是,在笔者认为,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更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学习的目的。

六、课堂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课堂。作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紧扣文本而有效展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否能够启迪学生进入积极地思考。

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也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使文本具体化、形象化,符合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并存的年龄特征。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指导观察,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进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