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6:56: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管理知识要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2
一、 发电企业的特点
发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产业。由于其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网络化布局的特点,拥有自然垄断属性。电力体制改革,按照“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原则,改变了电力工业原有厂网一体化的垂直管理体系,将发电环节与输配售环节予以了拆分,但是由于能源工业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没有形成,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节能减排及节能调度政策的实施,使发电企业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发电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煤炭供应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炭早已应用于发电企业。煤炭成了发动电力不可或缺的资源,尽管国家研制出风力发电,核能发电和水力发电等,但依然动摇不了煤炭发电的主导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百分之八十一的电能来源于煤炭。虽然近年煤炭产销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和需求量相比仍显得不足,特别是煤炭资源整合,中小煤矿的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大型煤矿又没有及时补充产能空挡,造成煤炭整体有效生产能力不足。同时,由于煤炭行业的垄断程度提高,也弱化了煤炭市场竞争,又相对减少了煤炭供应。整体来看,电力生产煤炭需求大量增加,现有煤炭有效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着发电企业的发展及命运。
2.财务管理不善,成本过高,利润低下。我国的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着“高风险,高投资,低利润”的情况,电力体制改革中,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生存发展还有待于政策的支持。同时,由于电力企业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惯性,长期忽视成本控制和资源节约,使得突然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财务管控能力不足,经营状况滑坡。再加上本身的单机容量小,设备陈旧老化,造成发电成本高、盈利能力弱,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这些都警示着发电企业要尽快学会利用财务管理职能,加强生产经营分析,挖潜内力降本增效,摆脱高成本,低利润的现象,最终能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3.企业成本预算流于形式。企业进行预算是希望通过预算能够事先对企业的资金,人力和物资资源能有一个事先规划,同时也能对企业的大体情况有一个了解。企业进行成本预算可以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资源的浪费,从而节约成本。但是很多企业的成本预算基本流于形式,生产没有计划,成本没有得到控制,考核也没有落到实处。企业成本预算是一项采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内部各项资源与业务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各部门互相配合制约,才能保证预算目标的有效实现,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
三、 案例分析之从大唐企业看中国发电企业
自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出现了严峻的局面。发电企业更是受到了其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市场挑战。煤炭资源的稀缺导致煤电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而发电企业也持续出现了发电成本高于发电收入的现象。发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危机,财务风险形式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的大唐企业在2008年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这种财务危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利润情况,大唐集团在短短十个月就亏损了六十多亿,亏损的主要来源是火力发电,据统计,火力发电亏损了将近88亿,是亏损的主要来源,而且亏损情况还在持续上涨呈现出无法遏止的局面;另一方面,从亏损额来说,大唐企业也在持续上涨,亏损额不断上升,百分之七十都会超过亿元的亏损,亏损额制约了企业利润的实现。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大唐企业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出现了极大的亏损,这将极大的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大唐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硬了我国发电企业的整体水平,由于煤价的持续走高,国家又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还有2008奥运会的举办使的发电企业不急成本的供电,这些都造成了发电企业的严重亏损。因此,我们要从成本出发,控制住发电企业的发电成本扭转企业亏损的局面。
四、从成本控制谈发电企业发展
无论是从分析的发电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还是大唐的实际亏损现象,都告诉我们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经过分析和采集多方资料研究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成本控制。
1.煤电一体化的经营思路。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电一体化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途径。燃煤电厂,燃煤成本占据了发电总成本的70%以上,发电企业只有延伸产业链,向上游企业扩张,通过提高煤炭自给率来降低成本,才能较为根本地改变经营现状。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等相关主管部门曾在有关文件中也多次提出推动煤电一体化,只有通过煤电一体化的经营,一改电价实行计划定价,煤价实行双轨制定价的操作模式,才能实现发电企业良性发展的状况。
2.研究其他可替电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我国的发电企业主要采用火力发电,而火力的来源则是煤炭,今年来由于煤炭的过度开采煤炭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煤炭价格的上升,发电企业的发展因此出现更大的阻力。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甚至还有垃圾发电,目前风力发电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研究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风力发电项目已允许采用BOT模式进行投资。BOT必将推动风能在我国的开采和利用,弥补我国相关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的尴尬局面,极大改善我国能源短缺的现状,优化能源利用结构,BOT将为中国风电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我们对美好前景憧憬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风电投资的BOT尝试仍然存在着诸多“隐患”,如不对症下药加以完善,则无法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就目前人们所担心的问题还是风能发电的价格问题,从国家的电力改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电能价格的确立,一个是需要政府的硬性规定,一个是招标时中标企业的价格规定。国家方面不用太过担心,但中标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定价过高的现象。
3.政府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近年来由于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一涨再涨,煤价也持续上涨,成本的虚高为发电企业带来了压力。用电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难题。政府可以从国情出发,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过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够使物价有所降低,同时也会减缓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这样煤炭资源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发电企业也会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过去垄断的电力体制,使所有电力市场都集中在五大集团之下,这种垄断性的市场机制不断没有为企业创造利润,反而使企业陷入了亏损的泥淖,无法自拔。在国家的锐利改革之下,电力企业融入了竞争的市场中,这时没有了国家的庇佑,它们开始寻求自我发展,开始思索如何将成本降到最低,实现企业的利润化和可续发展。因此,发电企业应从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新可替代能源和结合国家政策等方面,去努力降低企业成本,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迪.发电企业推行精益管理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7).
供电智能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供电管理的最新手段,通过将现代先进技术与供电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对供电系统进行高效监管,以达到改变供电质量、优化供电服务、减少供电成本的目的。本文就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与经济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供电智能化管理的概念
供电智能化管理是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对供电网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供电质量、与用户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用户要求的多样性,力求供电经济性最好、企业供电管理更为有效。
企业供电智能化管理包含了企业与供电系统有联系的所有功能数据集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1.10KV和低压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可以用来完成线路的监测、故障诊断、控制、故障隔离和网络重置,其功能主要包括:在线运行监测、远程控制、现场控制、事故区封闭、负荷转移、恢复供电、无功补偿和调整电压等。
2.供电站自动化
供电站自动化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供电站自动化以信号自动化等现代技术为特点,替代传统的供电站二次设备领域,利用其先进性优势,取得了显著效益。供电自动化的功能有:①控制、监视功能;②自动控制功能;③测量表计功能;④继电保护功能;⑤与继电保护有关功能;⑥接口功能;⑦系统功能。
二、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办公设备全面电器程度不断提高,在工矿、企事业单位及楼宇大厦中,电力的供应对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电气控制,主要通过各种中低压电器、仪表组合成中低压开关控制柜来实现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功能。但是这种电气控制以手动操作为主,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且效率低下。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电气设备控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全新的配用电智能化管理必将在今后配用电管理领域成为主流,而供电自动化管理这种方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成熟、可靠、安全、高效,由于其强大的监控、显示、信息分析与处理、预警和统计功能,必然为电器化时代带来更高效、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所以,将先进的供电智能化管理方式引进工矿企业企业中,是非常必要的,也一定会给企业的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意义
1.直接经济意义
(1)优化供电质量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设备的普遍应用要求有不间断的供电服务,停电或限电都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有的电器设备会因电压不足或经常断电而被损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电力的不间断需求,要求供电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电质量,才能满足城乡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需求。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试验,发现供电自动化,可以减少故障率,缩短事故诊断与维修时间,其强大的功能,为恢复正常供电、诊断事故原因、提供快速且精准的依据。比如,某电视配件厂在没有引进供电自动化之前,平均每月出一次电路故障,每次维修时间为2小时,按每小时生产配件的价值为6000元来算,每年造成的损失为2*1*6000*12=144000元。引进供电自动化设配后,电路事故率大幅降低,自动化的检修功能能提前检测到隐患,在不用断电停工的状态下就可维修,避免了停电检修的几率,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十多万元。
(2)降低网损率
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消耗在电网中的能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数字。而供电自动化可以通过电压和武功优化控制,有计划地、合理地提升电压等措施有效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的各种消耗,据有关统计表明,通过供电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可降低3%的网损率。比如,一个矿企一年要消耗3000万KWh电能,那么通过电压和无功优化控制,可节约的电量是3000*3%=90万KWh,节约费用按0.42元每千瓦时来算可节约37.8万元。
(3)节约了设备管理支出
传统的供电管理,定期要对设备进行检修,由于工作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供电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将设备检修简单化,供电自动化系统可以使设备检修更有针对性,以便快捷地检查到故障原因,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劳动量。
通过对各个区域用电负荷的监控,可以自动化合理分配负荷,还能更科学地保护供电设备,避免了过高或过低电压对设备的损坏。按照对电量的需求,合理配备适合需要的供电设备,不仅节约了购买不恰当设备的费用,也可有效保障用电的需求。例如,某个企业每年因损坏电力设备、动力设备造成的经济损失为8万元(一台一般的变电设备价格在10万元以上,一台10KV开关柜价值在5到8万元之间,电动机的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不等)。引进供电自动化之后,就可以有效避免烧坏变电设备等事故的发生,每年节约不少设备维护费。
(4)提高用电管理
传统的用电管理人员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工,电工对用电管理的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经验、职业道德、技能水平甚至情绪等。在厂矿制造行业中,电工师傅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旦电路出现了故障,全部厂区机器都无法运行,需要电工师傅的检查与维修后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这类公司中,甚至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到了“电工大佬”这都要开绿灯,因为老板深知“电工大佬”的心情就可以影响公司的效益。但是电工最多也是对工厂起保证用电的作用,根本谈不上安全、可靠(质量)、高效的用电管理层面,有些电工技术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有些技术故障还无法解决,拖延了维修时间,给厂矿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不可估量。
与传统的电工管理相比,自动供电管理系统是为现代化工矿企业提供的一套适合信息化时代使用的供电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准确、快捷地提供厂矿实时的用电数据和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监控对全厂内任何地方、任何设备的运行情况一览无余,科学地制定停电、供电计划,实现全局把控。为企业准确把握自己用电的高峰与低谷,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与此同时,值班电工在监控室对各个供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已经全部掌握;维修人员也可以根据电脑画面的自动提示,有针对性地对设备进行检修;电气工程师通过报表参数分析,精确制定或整改计划;管理者可依据详尽的用电情况核算、调整运营方案;为企业ERP提供充足完整的数据信息。如此一来,企业供电管理在不增加人员成本的基础上,也可大大提升管理水平。
(5)减少用人成本
传统的供电站需要检修电路、供电设备,出现故障后要多方查找原因并尽力维修,一个中等规模的供电站至少需要十个工作人员,但自动化供电系统所具备的强大功能,使电工的工作量减小、分工更明确。因其对设备运行的监控更为清晰、全面,可见减少运行及维修人员的数量。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一个35KV的变电站,引进自动供电系统后可节约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
2.间接经济利益
(1)减缓供电设备的损坏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电磁波等对供电设备产生了干扰,使用寿命有所降低。自动化供电系统可精准诊断出产品合格率低、电脑与功控设备寿命短等疑难为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
(2)降低电工人员职业病的发病率
自动化供电系统的监控主机一般安装在远离电气设备的办公区值班室,与高压设备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可降低电磁波对工作人员身体的危害,减少他们职业病的发生,从而减轻了企业的医疗负担。
总之,供电智能化管理凭借其强大功能,从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网损率、节约设备管理支出、提高用电管理、节约用人成本等方面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又从减缓设备损耗和降低电工的职业病发病率为企业带来了间接的经济效益,也切实体现了“强调人权、关爱生命健康”的人文理念。可见,在现代工厂供电管理中,采用智能化工供电管理系统,其效益是巨大和多方面的,确实值得企业了解并采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通常包括成本控制的目标和如何制定控制标准;依据项目管理和公司现行财务制度确立成本控制中心或者控制体系;严格按照控制级别来执行各自的职责;面对复杂的成本源信息和干扰信息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定期对施工项目进行跟踪和检查并对现行的错误或偏差予以纠正。
二、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现代施工企业以项目管理为依托,目前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成本控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成本目标不是单独某一方面的最小值或最优值,它往往与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工程时点量以及工程效率相关联,因此具有相对复杂性和综合性。
2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特点要求项目管理者对成本控制时应该积极和主动。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是与他们对项目承担的责任形式和范围相联系的。
3成本控制的周期性。成本控制的周期性不易过长,为提高成本控制的准确性和详细度,由于成本控制涉及的方面较广,所以通常采用月度进行核算和对比,不然周期较长将难以对信息量进行处理和对比,进而造成指导信息错误。
三、成本控制管理的优化措施
1事前控制与管理
成本计划的控制与管理。成本计划是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生产技术、组织实施、劳动工资、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等计划来编制的,同时还要以各种先进的技术经济定额为依据,针对工程的具体特点来制定。编制出来的成本计划用来指导工程各个时期的工作,以便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开支不盲从,从而保证整个工程成本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工程成本计划的制定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作为编制依据;二是进行成本预测计划平衡;三是组织各有关部门编制成本计划。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将工程成本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项目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与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基本直接费、其它直接费和间接费。
合同条款的签订要公平合理。合同的签订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依据。施工企业中标以后,首要任务是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而合同的多数条款都涉及到造价,所以合同条款的谈判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一环。施工企业的经营人员在谈判过程中,既要按投标文件中的承诺办事,又要对招标文件和设计文件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通过对策谈判,争取到合理的合同条款。同时,还要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化风险,对任何情况下可以免险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条款中明确。
2事中控制与管理
加强人工费的控制与管理。人工费约占施工企业成本的10%,在施工过程中,首先,根据施工图纸及有关工程数量的计算规则,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分别计算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确定各工程实际的用工量。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劳动定额,合理的进行定员配备和劳动力安排,防止过多占用劳动力现象。此外,对生产工人的工时利用进行管理,将实际消耗的工时控制在规定的工时数以内。
加强材料的控制与管理。工程直接费大部分由材料费组成,大概有60%~70%的工程成本是材料费,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管理材料的采购到库存以至领用。在采购材料方面,可以按计划进行招标,集中批量采购大宗材料,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采购保管费。如果建筑材料市场离得不远的话,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对部分材料建立一个虚拟仓库,从而实现零库存。如此一来,既能减少库存积压带来的损失风险度,又能降低资金成本。需要根据预算限额领用来领用施工材料,这样可以控制损耗率在一定范围内,将责任分到班组直至个人,从工资中扣除超损耗者,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目标责任。
加强机械设备的控制与管理。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建立健全的机械设备的制度,做好维修保养,执行操作的规程,克服不规程地使用和没人负责的现象,使设备常处于良好状态开展技术革命,将工程施工的机械搭配使用,将机械设备一机多用,充分利用机械设备的效益。需要根据工程项目合理选用机械设备,并使其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应当注意施工过程中机械的养护,及时报停或消退不再使用的机械。对机械设备进行计划地使用,选择与施工互相适应的机械设备,防止大材小用,消灭停窝工,有效地充分地利用机械设备。公司集中地管理大型的施工机械和特殊机械,加强统一调度,提高机械利用率。加强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正确处理与调解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机械设备的利用定额、查定、分析,开展单机或是单车核算,随时对查机械设备的利用情况,并建立奖罚制度。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阶段是根据设计图纸投入人力、原材料、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在投标文件中,应优先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细化工作,编制出技术上先进、工艺上合理、组织上精干的施工方案,并科学地安排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按照平面流水、立体交叉的作业原则,合理确定工程的施工网络设计,保证工作面不闲置、工序作业不间断、土建和安装各班组协调有序地进行。
3事后控制与管理
资料收集整理及工程竣工结算的控制与管理。及时收集各种竣工资料,做好竣工结算。单位工程在施工中应及时收集保管好各种资料。在资料齐全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工程结算,保证不漏项、不漏算,正确套用预算定额和不同类别的工程费用定额。既要杜绝弄虚作假、高估冒算,又要据理力争,寸步不让,以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索赔工作不可忽视。索赔工作应是竣工结算的内容之一,施工企业应当训练掌握索赔的方法和技巧。工程施工中,出现了非施工企业的原因引起的工程事故,施工企业应当立即按照索赔程序向建设单位提出索赔,并妥善保管好索赔资料,竣工结算时一并调整。
及时收回工程款,加快资金周转。工程竣工决算通过后,应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工程款,不能听任业主无故拖欠工程尾款,以至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可以采取不交钥匙或诉诸法律的办法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另外,施工企业应调整资金结构,加强资金管理,尽量减少企业资源和资金的占用,项目部的资金更要做到专款专用,加快周转,防止占用和闲置浪费,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企业对每项工程都要进行成本分析,找出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距,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最可靠的资料。
结束语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营运效益的先进管理手段,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企业要求生存、谋求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项目成本,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臧晓新浅谈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期刊论文]《四川建材》-2011年3期
1、对企业管理的专注和热情。
对企业管理的专注和热情应该是每一个希望走向成功的管理人员的重要要求。企业管理者只有具有这种精神和态度,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一个热情洋溢的企业管理者才会感染广大员工,让广大员工用同样的热情去对待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气。如果一个暮气沉沉、毫无热情的人来领导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前景就十分堪忧。
2、企业管理知识要求
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对象就是企业,工作行为就是管理,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管理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钻研和了解企业管理知识,为实践打好基础。
1)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础管理知识。企业管理者的主要活动就是管理。企业管理就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方式来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期达成企业设定目标。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协调、领导等。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2)市场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服务、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业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从市场营销到产品服务,从物资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活动是由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职能来支持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各环节、各职能的运行规律、特点、规范、要点进行认真研究和理解。当然,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分工不同,除全面负责的管理者必须对以上所有环节和职能的内容充分理解外,作为其余企业管理者,重点应放在自己所负责、所分管业务方面,进行学习和钻研。
3)产业、行业知识。相对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层次来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组织。企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各行业的一份子。企业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企业在相应的产业和行业的地位、作用、分工、特点,也只有这样,企业管理者才会正确地对企业进行规划。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对产业和行业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时刻把握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4)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生理学、伦理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学、会计学、法学等知识。所以,除了前面所述的管理职能知识、业务知识、行业产业知识外,企业管理者也应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了解。特别是新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
企业管理技能指的是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管理方法、工具及技巧。企业管理者有了管理知识还不够,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技能,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企业管理才能有效,才能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企业管理的技能要求内容是非常宽广的,有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特殊企业所需要的特殊技能。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管理技能要求也是变化的。企业管理技能是一种实践性的能力,需要广大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本文所阐述的技能要求,为当前企业管理者所需的基本技能。
1)计划管理能力;计划管理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方案,以期能够经济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把握未来发展,获得最大企业成效的能力。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管理者第一项技能要求就是计划管理能力。计划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面,是一种主动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管理行动。作为管理者具有良好的计划管理能力。计划管理能力包括战略决策能力、目标管理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等。企业管理者掌握了计划管理能力,才能正确地制订出企业发展方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目标,才能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订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整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协调地达到企业所设定的目标。
2)沟通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指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企业中人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思路、信息进行传递、交换进行控制能力以及对其产生的不和谐进行协调的能力。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若管理不当,也会有消极作用和破坏作用。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建立起企业正常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传播渠道、冲突解决、协调机制。在企业中,必须有畅通渠道,不管是企业的经营信息,还是人员思想动态,都应在企业中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古人曰: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大禹治水之法在于疏导,治理企业也一样。企业建立了正常的沟通渠道后,企业才能杜绝不正常、不合谐的小道消息,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同时,企业管理除了内部的人员外,企业还面对外部公共关系,包括顾客、供应商、销售商、政府机关、新闻界、教育科研机构、社区等在内的公共关系对象。企业管理者也同样应拥有相应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与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企业管理者除了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外,自身还必须做好沟通协调的榜样作用。率先在企业中树立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的榜样形象。论语有云:子率之以正,孰敢不正。
3)激励能力。在企业中,存在着组织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两种关系,用各种方式调整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就是激励要解决的内容。国外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一般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用于工作就可足以保住饭碗,由此可见,激励员工发挥潜力,对企业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激励员工的方式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激励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者必须有效掌握激励的原则和激励的方法,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有效结合起来,在企业中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目前,各企业都在探索员工参与、员工持股、员工企业内创业、新福利方案等新的激励方式。企业管理者掌握了激励方式,就会有效地挖掘员工中蕴藏的巨大潜力,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4)企业文化的管理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形态中折射出来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技术特色、管理特色以及企业经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另外,企业文化又从另一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物质形态。有人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的使命、企业的理念、企业的精神等方面的传承的确得益于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对外的形象建立也依靠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一些想做“百年老店”、“百年企业”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企业文化的建设、维护、提升的能力。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但企业文化不是虚化的东西,目前,企业界存在着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流弊,仅用一些物化的标志、口号、物品来代表了整个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了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作为塑造者管理者、倡导者、变革者的角色,从三个层面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成企业的特有竞争力。
5)团队组织能力。团队作业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使用非常广泛的管理方式。中国人自己在私下有过自我评价: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几个中国人就变成了一条蛇,并与其它国家的人员进行比较。这反映国人在团队意识方面的缺乏。当今企业的组织形态中,团队已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中必须掌握团队建立、协调、评价方式,使用团队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6)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企业确立目标和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能力。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充分、正确地运用企业所赋予自己的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模范权、专长权,积极地影响下级的管理行动,推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领导能力来源于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基本素养、人格魅力,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在强化自身修养的基础积极地推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体现出良好的、有效的领导能力。
7)创新能力。竞争已成为当前企业的基本特点,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石,同样,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在对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总断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地分析竞争环境和竞争形势,不断地对产品、服务、企业形象进行创新。
8)危机管理能力。企业管理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因素,存在着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在企业管理中,就会遇见不同的危机,包括市场、政策、法律、经营、人员等方面的危机。企业管理者在危机管理方面必须拥有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处理危机的能力。危机出现后,企业管理者必须勇于面对,认真分析企业所面的整体形势,危机发生的原因、影响大小,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及时控制其发展势态,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效地消除危机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影响。二是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危机方式进行管理。对危机进行预测,并把危机作为一种压力和激励,在危机出现之前便有效地避免危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素养相关文章:
1.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有哪些
2.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3.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中国的管理方式的国际适用性和可移植性如何,国外中国企业如何适应所在地实际情况,有效实行跨国经营管理,顺利开展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跨越地域及文化界限,基于全球化的视角来探索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挖掘其共性和特性,寻找最优的跨国管理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将本国与外国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比较。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的比较管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对推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比较管理学的重要任务。
比较管理学的内涵
对于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我国学者曹增友(1987)认为,比较管理学是一门分析比较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家之间或企业之间在经济、文化、工业等方面差异情况对管理的普遍影响以及研究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可转移性的科学。颜坚莹(1986)指出,比较管理学的内涵涉及系统的考察、鉴别、解释和评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类企业及其管理过程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和特性,明确各国、各地区管理成效的关系,从而取长补短,作为改进现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参考。孙耀君在对比较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比较管理学主要以不同文化和国家的管理理论和实际为研究对象,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图找出一些共同的管理规律或探求可资借鉴的有效地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史天林从广义、狭义角度分析比较管理学的含义,并指出所谓比较管理学就是对管理对象进行跨越式的探究、对比和分析,涉及国度、地区、文化以及企业的跨越。黄群慧、张艳丽(1993)在对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研究基础上指出,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管理学分支,旨在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差异情况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并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管理知识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比较管理学以比较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比较世界各国、各地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分析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阐明各国、各地区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内容,以管理移植和普遍适用为目标的,从管理学科中分化出来,并吸收了众学科成就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具有严谨的理论结构的边缘学科。
比较管理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国与国之间企业管理的比较为出发点,运用比较方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企业管理理论及实践之间的异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行研究;第二层次,以一国内的微观企业的管理比较为出发点,将不同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比较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诸如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管理比较、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管理比较等;第三层次,其以探索一般规律为出发点,通过探讨、分类、比较各种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达到寻求管理的一般规律。
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特色及主要理论模式
(一)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特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极大影响。比较管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吸收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精华,并提高了管理研究的起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具有跨国性、整体性、自觉性、时空性、跨学科性、可比性等特点。比较管理学研究的广泛用途,受到世界各国家管理领域的重视,其研究特色表现为:
1.基于比较方向,横向静态比较和纵向动态比较相结合。横向静态是基于一时点上的空间上的比较。为认识了解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的异同,通常把各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实践放在特定的平面空间上进行比较。纵向动态比较,即时间序列上的比较,是比较各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实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从而明确各国企业管理理论演变过程。此外还涉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企业管理的斜向比较。
2.基于比较范围,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相结合。比较管理学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企业管理的一门学科,其把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和实际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全面地、多层次、综合性的比较。微观具体比较,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内各种管理理论和实际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相比较(杨海涛,1988)。
3.基于比较的范围,综合性和专题性相结合。比较管理学基于整体视角从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出发,对世界企业管理的现状、发展规律等根本问题进行探索。同时,也可就企业管理中的某一要素或某一理论进行单个比较研究。各种比较类型互相关联、互相交叉,有利于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比较的实现。
(二)比较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式
自从比较管理学问世后,其引起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的注意,形成了比较管理学诸学派或导向,各自学派又形成了不同的比较管理学理论模式。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使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向分散,研究范式也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管理学主要学派及理论模式比较如表1所示。
可见,西方的比较管理学已经相当的成熟,并分化出不同的学派比较管理理论涉及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方法等主要内容。比较管理研究诸学派虽构造的比较管理模式各异,但存在着相通的共性因素,即明确比较管理研究对象以达到管理效果,实现企业效果。纵观比较管理学的发展,比较管理研究导向由社会经济导向型到生态学导向型,再到行为科学导向型,进而到折衷经验导向,再到权变管理导向型,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导向,并伴随着90年代制度导向型的兴起而达到繁荣。
“走出去”战略下的比较管理学研究要点
我国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展到世界各个地区,企业管理在跨文化国家中如何适应所处环境取得良好的发展成为比较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面对上述众多的比较管理学派及管理理论模式,我国管理学者希望将它们兼容并蓄,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综合、更加系统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本文引用我国学者黄群慧(2009)提出的较为综合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如图1所示),来探讨在此模式下,如何通过研究管理差异,提高我国跨国公司在外企业适应能力,并制定和实行出高效可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比较管理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国家文化渊源的不同,从而使各个国家的企业管理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下,我国要想发展好自己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业务网络,需要对不同经济制度、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差异对管理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比较管理学在运用于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管理研究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方式(黄群慧,2009)。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决定着管理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决定管理的绩效。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不同的制度文化差异,造成管理者思维方式具有各自的特性。构建于科学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带来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而讲求“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使管理组织往往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跨文化背景下管理的充分结合,探讨不同文化间的相通性与差异性,有效解决跨国公司管理中源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是我国跨国公司实现跨国经营管理的目标(范徽等,2010)。比较管理学研究应着重探索跨国公司所在国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重视对不同国家之间的管理观念、管理文化、管理技术的比较分析与探究。
第二,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影响着最高管理层的决策。跨国公司要实现良好的跨国经营,就需要对企业所处的法律、文化、历史以及政治背景等环境进行分析,构建紧密的关系网络。我国的跨国经营经历了由到设立销售办事处,再到建立生产企业的转变,真正从全球视角制定战略、设计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很少。在并购模式正成为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模式下,特别应注重不同国家之间市场与文化的差异。同时,正确的比较不仅从管理的外部环境出发,还必须重视企业管理内在本质的区别与联系。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组织结构、资源状况对最高管理层的决策以及管理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第三,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移植,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是比较管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黄速建等,2010)。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外部环境以及管理职能、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都对管理的移植产生影响。管理的有效移植离不开管理知识的移植和创新。在选择管理要素时要确保其可移植性,对于不可移植的管理要素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结合企业具体实际进行管理实践操作(王雪梅,2010)。管理的移植是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在从事管理的比较研究时,管理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参考文献:
1.曹增友.比较管理学[J].科学管理研究,1987(2)
2.颜坚莹.比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J].暨南学报,1986(4)
3.黄群慧,张艳丽.比较管理学科理论体系构思[J].社会科学,1993(2)
4.杨海涛.比较管理学导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5.黄群慧.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4)
学校方面:①由于不了解专业知识在学校与企业的关联性,未能了解专业知识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扩展的关系,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强调的是静态,不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以及其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②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在专业建设方面相应的硬软件投入准确度欠缺,如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更多时候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是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深度等方面。③由于教师对这种实用型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研究方向、内容等方面可能不够明确,不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专业知识一体化”理念阐述
专业知识一体化是指学校教学、企业实践所运用的知识是一致的,是一个整体。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存在着两者的分离呢?有时候是由于表现的形式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而给人感觉是内容不同;另外由于两者划分及使用的场景差异使各自的系统内容范围并不能完全一致。
在学校强调教学知识的学科性和系统性,其呈现的方式、标准、描述特点以及考核均带有明显的传统教育特征。企业界专业知识带有明显的碎片化、场景化,强调实用,判断及考核带有经验及主观性。由于学校与企业在知识的传播过程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造成了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学习,而在企业实践时不易将前者和后者紧密联系起来。另外由于两者构建知识的基础不同,学校强调的是“学了多少”,“掌握了什么”,而企业强调的是“会做什么”“能不能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两者构建知识体系内容并不会完全一致。笔者团队曾将一所职业学校的餐饮管理教材的知识要点列出,与酒店餐饮部各项主要服务任务所要求具备的知识点进行匹配,发现学校教材的知识只满足实际任务需求大约60%。学校教材知识量不少,部分知识是属扩展性知识,而必备的基础知识不足。
本文的基本观点,学校与企业如果能够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过程来构建知识体系,那么无论传授的方式如何以及表现的形式如何,它的基础都是相同的,这就是专业知识的一体化。
说到专业知识一体化,不单是在企业层面,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也应该是一体化。从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可以划分为基层的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企业要求的知识结构是有不同的,但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例如,一个酒店客房服务员必须了解客房清洁服务各要素,一个客房主管在了解这些要素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查房及督导的知识,一个客房部经理亦要了解相关的客房清洁服务知识。从这一点分析“客房清洁”知识并没有分服务员用的、主管用的、经理用的。他们的差异只是认识的广度与深度方面。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一名服务员成长为一名经理,其专业知识是连贯、深度、广度的延伸。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学习知识的范围,深度与广度应有所差异,但就具体操作内容来说是没有差异的。
这样的假设基础可以构建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酒店管理类课程内容,将其划分为基础知识、服务工作类知识、基层管理类知识、部门管理类知识等。而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所侧重,如中职学校可侧重基础知识、服务类知识部分基层管理知识;高职可在基础知识、服务类知识的前提下,加大基层管理知识比重,以及部分部门管理知识;应用型本科方法如此类推。
基于这个前提,基础工作是构建整个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基础、服务以及管理等,具体传授及运用只是从中选择及组合而已。所谓的中高职打通、高职本科打通云云,以及如何打通,这可能这是绕不开一个基础因素。
二、构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知识体系
如前所述,教学与实践的共同基础是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知识体系构建,但由于在知识的呈现、组合、教学与培训方法的差异等等,两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仍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在学校教学方面
1.学校教学有很强的学习阶段性、计划性,学生的任务就是完成学习具体的课程。一般而言按学校的学期来分,专业课程按学分与学期安排来划分,可能会有36学时(每周2学时),54学时(每周3学时),72学时(每周4学时)或者类似的安排。这样就要求将专业课程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划分,甚至要定每单元讲授的主题,这样才合适教学的基本要求。
2.在学校教学的场景大致分为三种,首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次运用实训设施设备进行教学、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演练,第三是部分学校利用校内经营及教学的实体进行校内实习,在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教材应突破传统的形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分别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涉及原理的可用静态方式,涉及服务流程动态的,可考虑用视频来展现,以便学生能直接地观察,更好地掌握所需知识。
4.考核方面,对学生的考核既有平时练习、作业,亦有正式考试,既有客观题,亦有主观题,既有思考,又有发挥。
以上所述是学校的基本特点,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都可能适用。
(二)在企业培训方面
如果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工作任务过程所需知识构成的,企业通过观察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相关任务的匹配关联,比较容易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潜在能力。根据具体任务与知识点的配对关系,大致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未掌握什么知识,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对开展知识要点的培训,从而减少了培训的盲目性,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企业的培训在形式上与学校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企业的培训通常是场景式的、碎片化的,很多时候是根据工作任务需要而发起的。考核也与学校有很大差别,它大多是现场的,如班前班后提问式、师傅带徒弟,考核的标准通常由主管(师傅)来确定,带有主观及随机的特点。这样企业亦易于操作。但是只要学校与企业的知识体系都基于工作任务,它们之间就是相通的,成体系的。
前面所述主要是指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培训,并未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和素质课程,因这些内容亦有其自身特点,在此不作探讨。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
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使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从构想成为可能,这些工具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移动平台可以让学习随时随地进行,不受限制,对企业场景教学有意义;其次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多媒体、智能手机使课程内容以各种形式出现,增加了学习效果;第三是考核的方式更便捷,包括各种客观的评估,如选择题、判断等可即时实现;第四是数据的互联互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记录与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的记录可以相关联,最后要生成个人学习的终生档案;第五是平台的出现可以让学校、企业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分享教学与培训的经验。各自上传课程知识共享,最终成为学习交流的综合平台,这种效果将是颠覆性的。
(四)阶段成果和经验分享
对于这些想法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付出、挫折,似乎看清了努力的方向。
广州南沙大酒店在多年来坚持研究,努力将经验上升为理性,坚持将隐性工作任务显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已经将一个传统五星级酒店的专业知识要点进行分析、积累,罗列出近八千多个专业学习要点。与此同时,将酒店的SOP进行细化,将每个岗位每项任务拆分成要点,形成了点对点的各部门、各岗位、按时间特征划分的工作任务要点六十多万项。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经验变成理性,并使之成为行动指南。第三方团队经数年努力,基于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开发酒店工作任务管理系统与教学和实践课程平台两大项目。南沙大酒店应用这个工具使原来的设想变成现实,提高了员工的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这项工作还在不断深入发展,专业知识要点不断增加,工作任务细分不断挖掘。这个平台同时成为一个巨大的学习平台,为酒店业标准化管理,实用性研究做出了贡献。
具体来说南沙大酒店这几年做了以下几项相关的工作:
1.运用平台进行员工培训,特别是运用于多所学校在南沙大酒店顶岗实习的数百名学生的培训取得成效,并将此成果扩大到学校专业教学。
2.通过教学与培训平台,为多所院校,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提供与实践高度相关的部分课程内容,派出酒店管理人员到学校任课。
3.与学校共同开发教材,其中改造三本传统教材,出版一本国际化的酒店财务管理教材,填补中国教育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4.接纳学校教师进修培训,现南沙大酒店已成为高职酒店管理骨干教师国培基地,已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效果显著。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管理》课程是管理专业专业课程,是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起点。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实施的导入方式与学生思维方式有所差别,死记硬背理论知识,难以应用到实践当中,违背了学以致用目标,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显著提升,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导入成为中职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导入重要性分析
教学导入是学生由课前糟乱过渡到肃静的环节,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尽快切换到学习状态。教学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与结局。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起到先声夺人效果,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1]。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针对导课环节来说,过渡语言语言是否精彩、知识覆盖率等能够直接反映出教师审美创造能力高低。课堂导入中,教师能够根据后续教学重点做铺垫,使得学生思维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拓展,促进学生思考并掌握问题解决技巧。可见,课堂导入非常重要。
三、中职《企业管理》教学导入方式分析
第一,问题导入方式。《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题形式进行教学导入,如“如果你是企业领导,你认为企业发展最关键的是什么?”,在问题驱动下,学生更具代入感,并进行讨论。一般来说,学生会片面地将关注点放在经济利益、管理、员工等方面。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一步提问,如“那么你认为哪个最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大家争议越来越明显,有的认为经济利益最重要,企业存在就是为了创造效益;还有人认为管理更重要。此时教师可以正式导入新知识、新内容,对企业管理概念及本质进行讲授[2]。在问题导入下,能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学习活动自利交给学生,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其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实际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有效性。第二,视频导入方式。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为视听导入提供了一定支持,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师口头、文字信息传递的弊端,将声音、图象及情境有机整合到一起,使得教学更加生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如针对企业管理策略相关知识点,可以选择企业实践管理案例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注意视频中的情节,并从中发现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具体的管理知识学习,将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到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基础知识,并明确认识知识对于哪类问题更有效,增强学生管理技能。第三,故事导入方式。故事具有趣味性,将其作为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且简单易性,效果好。通过有趣的故事,创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如在“三个和尚挑水喝”故事中,针对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3]。此时,学生各执己见,最后教师总结问题,即管理不到位,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制定分工流程,明确各个岗位和人员职责权限,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我价值,进行针对性管理。在故事导入基础之上,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管理教学,变得更加轻松,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且在实践案例的配合下,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第四,本土案例导入方式。本土案例作为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且对于学生分析、创新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学生熟知的案例,借助案例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使得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为学生日后更好地参与岗位工作提供更多支持。信息时代下,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师可以运用社会热点,选择近期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导入到教学当中。导入方式不同具有的优势也有所差别,教师在选择和应用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进行选择,确保教学导入方式能够为企业管理教学提供更多支持,使知识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一般初中生不同,中职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自控力较差,且对于自身未来职业规划认识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教师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导入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后续知识学习中,并在相关案例的辅助下,进一步掌握企业管理技能,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贵银.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学原理》教学导入方式探讨[J].财会学习,2017(03):217-218.
一、财会信息的含义
所谓财会信息,是指从财会这个特定信息系统中输出的资料,其要点有:(1)输出资料标准,就是说从簿记体系输出的资料是财会信息,最终输出的资料是财会报表,主要账簿和辅助账簿等中间处理过程输出的资料也是财会信息。处理的中间环节,不管是账簿还是传票、卡片或纸带等,不管是单式还是复式,或是三式与矩阵簿记,都可以输出财会信息;(2)输入资料标准,就是说把输入财会系统的一切原始资料,也看作一种财会信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理解,就充分说明财会信息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和投资者参照的基础。现代化管理财会信息的特征有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性和可计量性。
二、财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人员的认识不够到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十分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重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全体管理人员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地推进。但是,部分企业的管理层人员由于安于现状,极为缺乏创新,觉得实现了电算化就达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而对于现代化信息管理还缺乏了解,未能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才极为匮乏。企业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如生产经营专家与研发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等。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限,许多企业中既懂得财务又懂得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却十分缺乏。在大量国有企业或私营家族企业中,财务人员要么学历不高,要么水平较低,更加缺乏现代信息化管理能力,其财务管理理念已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迫切需求。为此,企业迫切需要兼具财务管理能力与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资金的管理不到位。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健康成长的保障。然而,一些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尚存在问题。企业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事前控制乏力,事中监督走过场,事后缺乏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另外,由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指标,各资金使用部门隐瞒不良资产,不及时消化不良资产,一旦清产核资时,潜在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经济全球化的势不可挡以及知识经济的方兴未艾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然要面临创新。
三、 财会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办法
1.提升企业管理层对财会信息化的认识。为加快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应当加大宣传的力度,极力提高企业管理层对于财会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企业管理层人员对财会信息化的片面认识所造成的,因此,广大企业经营者与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务必对财会信息化有准确的理解与充分的重视,从而运用财会信息化系统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的实用信息。
2.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涉及到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改革,是将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然后运用先进技术,最终实现财务和业务一体化。这种模式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懂得财务,而且还要懂得业务。对于非财务人员来说,这不仅要求其改变日常的工作方式,而且还要能够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这些新要求就决定了企业在设置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期就应当建立起员工培训制度,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软件培训之中,并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从而提高财务人员和其他员工的业务素质,以增强企业财务人员学好与用好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自觉意识。当然,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以专门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并通过多种途径推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
3.加强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价值反映,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如何花费最少的资金,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相应的财务管理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准确预测投资所需资金,减小企业的利益损失。每一个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存在的,企业收入管理的目标在于采用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等管理财务方法来扩大边际贡献且加速资金回收;采用合理制定信用政策等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来加速资金回笼。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应更加重视财会信息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管理的总目标是改善成本信息、质量、内容、相关性和及时性。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过渡,重视人力资本,强调知识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产等,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分析项目投资的可能性,降低投资风险,对于所关注的产品研制成本,采取高新技术武装优越的资源,从而生成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产品。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的财务管理能够满足企业更多的管理需求,这就直接导致财会信息管理现代化管理被大众所应用。面对新的改革环境,企业要逐步树立管理战略国际化、资本配置多元化、利益分配人性化、风险防范法律化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在运营资金管理时,靠拢企业经营目标,将财务管理的重心向现代化管理方法过渡,着重知识形态管理,以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从而为企业出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我国企业更多面临着挑战和危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下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岗位职责,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理念,加强企业经济制度创新,强化内控,全面实施企业经济管理监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多方位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
1 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观念陈旧和落后,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领导和管理层的管理理念亟待更新,在日益强大的经济竞争形势下,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和企业危机管理理念成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最重要和紧迫的理念。然而,战略管理理念及危机管理理念往往在现实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将其当做理论,现实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较少。
1.2 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新时期,多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中存在有共同问题。首先是监管力度匮乏,再次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管理制度发展不平衡。多数情况下,企业发展的速度要优于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少数企业的管理制度却很先进,然而超前的管理制度却无法达到企业适应程度,更容易因不平衡发展对企业发展造成滞留。
1.3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岗位的缺位
新时期下,企业面对发展迅速的市场环境,战略管理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在企业领导和企业管理层中普遍存在,致使新时期新形态下,多数企业提出的经济管理创新实现较难。如在当前的企业利用财务审计手段来控制成本,防止流动资金在使用中的浪费。然而,在经济管理的实践中,管理授权等问题利用财务管理作为经济管控的做法有局限性。加盟公司的企业经济管理是通过总部的项目加盟部来实现管控,这种经济管理模式需要设立专岗专人来管理企业和加盟公司,只有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企业物质和财产的正常运作。
2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会逐步改善,多数企业将会采取相应措,以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2.1 提高企业对管理创新的认识。
企业的管理创新是生产力扩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创新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同时,企业拥有优良的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必须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稳定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持续性和及长期性,管理创新成果多数来源于企业集体长期实践努力得来的,并且,管理创新成果的价值体现较为间接,造成的管理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模糊,成为企业对于管理创新的轻视。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坚持搞好管理创新,营造企业管理创新文化氛围,加强建立学习型组织,来确保企业管理创新机制。
2.2 以知识信息依托,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随着人类进入了新时期时代,个人与组织的学习速度能力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源泉。现在企业应向学习型组织发展,不断汲取和更新企业管理知识,不仅需要充实企业自身,更要对企业员工的学习,努力超越自我。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须要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更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加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将其视为生产过程的重要因素,通过人文关怀和激励员工,最大化的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新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由管理物转变为管理人,而这种转变是与新时期发展的特点紧紧相连的。
知识和技术是新时期下企业发展为核心,企业要求员工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宏观决策能力,而且要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管理的中心主题。要求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管理者。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也是企业家特征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当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应,推动企业生产的增长,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
2.3 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常见的共性问题,企业必须要实现经济管理创新,就要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内部控制创新三个层面来优化全面经济管理策略。
理念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在企业内部构建经济管理创新的氛围,创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氛围,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从而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在理念创新方面,必须明确两大理念,一是战略创新理念,一是危机管理理念。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具有先进性和全局观。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企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大竞技优势,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当前,企业危机管理是所有企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点,危机管理几乎贯穿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危机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所占比重不同。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来说,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
制度创新是构建全面经济管理制度的要点。制度创新可以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生产企业产品,建立市场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建立高效运作机制,都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是建立企业员工全面参与监督经济管理决策机制,然而,对于部分企业注重制度的权威性的经济管理制度,就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企业管理人性化等特点;对于制度过于注重先进性的企业制度,就要通过制度创新来适应企业的内外环境,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2.4 强化内控全面实施企业经济管理监督
新形势下,强化内控,实施全面经济管理监督程序。减弱财务管理职能,将企业的内部控制成为全局性的管理,来实现战略型内部控制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构建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未来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规划、控制与协调,进行组织、计划、控制、激励以通过财务预算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监控,提高企业财务控制和与约束能力,实现财务预算,加大财务管理的渗透力,拓宽财务管理的工作领域,促进全员和全方位财务管理局面的形成。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进入挑战激情发展时代,只有摈着开拓创新,以知识、创新技术和信息等企业发展必要因素为依托,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利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契机,确保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的竞争中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狄贵文.论企业的管理创新[J].北方经贸.2008(12)
[2]周小兰.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理念[J].管理纵横,2009(2)
罗伯特-欧文曾说过:把钱花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是企业经理最佳的投资。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生机,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已显得十分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
(一)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物业管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物业管理企业除了从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使其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
当今社会,学习培训已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物业管理企业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有效的学习政策都会对员工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远见的管理者甚至还把学习培训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用来赠送或奖励员工。
(三)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已从过去传统的房屋协作管理转向以委托管理方式为主的市场化经营管理。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物业管理已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员工培训是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可*保证。
三、制定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规定
培训工作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培训规定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规定主要包括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培训的基本内容、培训的方法、培训的分类、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的监督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估等内容。
四、物业管理企业培训的内容
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培训工作相对复杂,但总的来说,培训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
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一)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组织分析
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
⑵任务分析
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⑶个人分析
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的方法
⑴问卷调查法
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
⑵约见面谈法
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
⑶会议调查法
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
⑷工作表现评估法
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
⑸报告审评法
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
(二)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1、制定程序
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
2、计划内容
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⑴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
⑵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⑶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
②学徒制: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
③小岛讨论法: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
⑤管理游戏法: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
⑥观摩范例法: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3、 培训控制
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
4、 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六、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
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
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
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
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
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
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
⑴高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D、财务知识类
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
④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
⑤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
⑥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
⑵中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⑶基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
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
⑴岗前培训
①培训目的
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
②培训内容
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
③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④培训评估
考核合格后上岗。
⑵在岗培训
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
⑶转岗培训
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
⑴学历教育
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⑵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
⑶专项培训
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
七、培训工作误区
(一)员工培训不重要
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员工培训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