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4: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德育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把握其心理特点。人们常说思想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特别是教育学困生时,不仅要针对学困生的缺点、错误,还要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第一,要以情感人。就是要从感情上亲近学困生,解除他们的心理隔阂,平时多和他们接触,如在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等。还要多和他们谈心,万万不可只有批评他们时才找他们谈话,以免让他们养成“老师找准没有好事”的心理惯性,并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他们越是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爱护,也就越容易接受教育。第二,做到晓之以理,注意批评的方式和分寸。做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要采用批评的方式时,本身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场合,考虑被批评者的接受程度,切忌急躁。笔者班上曾有一个学生有抽烟的不良习惯,并且屡教不改,有一次他公然在宿舍抽烟时被笔者发现,笔者只是平静地让他跟笔者来到灶台旁边,然后指着白纸上的污渍对他说:“你长年被烟熏黑了的肺有这么容易被清洁吗?”从他错愕的神情中,笔者看出他接受了笔者的意见。此后一年,直到现在,他再也没有抽过烟了。
二、采用激励手段,促使学生进步
许多班主任都会制定各种奖励制度,因为它是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手段。笔者在班上不但定时对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积极分子进行评定和奖励,而且还专门针对较为后进的学生设定一些不定时的流动奖励,但凡学业稍有进步的;某天在某项文体活动中为班级争了荣誉的;在生活上帮助同学的或做了其他好事的,笔者皆会郑重其事予以奖励。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人人均有机会获奖,特别是对于后进生而言,让他们感到只要努力了就会有获奖的机会,有利于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发挥特长,还有利于树立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之后,必定想获得第二次奖励。又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八单元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时,志愿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笔者还告诉他们在国外志愿者又叫义工,他们在周末或工作之余都去做义工,并且作为学生升学的一个重要考核条件。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见识,同时又给学生灌输了关心他人和助人为乐的思想。
三、以德育主导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重要的。因此,英语课堂上笔者常常把语言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忘记育人。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第八单元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图讨论:“假如图画中的那家人是你的邻居,他们在家里踢足球,午夜时放开嗓门大喊大叫,还把收音机的声音开到最大,你怎样看待这些行为?”很多学生表示生气、愤怒。然后笔者把话题迁移到学生身上:“一些同学在晚自习时吵闹应不应该?”学生们纷纷发言,并指责了那些爱吵闹的同学,那些爱吵闹的学生也感到了羞愧,并向同学们道歉,表示今后一定改正。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假如一味地说教,教师的英语课就会走样变味了,英语课堂上的德育教育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程度,这点不可不慎。
提高未成年道德思想水平,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初中生的人生阅历较少,经验不够丰富,在三观形成的阶段需要他人的引导帮助,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应担负起主要的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以及健全的三观。
一、德育工作的先导———合理规划
德育教育一直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调整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是所有初中学校的主要目标。传统的德育教育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难免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解决这些不足的关键点就是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制定出适合初中学生的德育标准。所有德育教育者的素质、水平都要在制度标准合格范围内,德育教学的人员、时间以及场所都要有系统性的整理规定,确保所有德育课堂都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所有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没有太大出入。
二、德育工作的关键———转变观念
正确的德育观念是实现初中德育教育圆满完成的重要前提。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以及教育目标必须有正确统一的认识与标准,在此标准下实行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有益于学生,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全面人才。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分数与升学率,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学生成为读书的工具,缺乏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因此要想提高德育的工作水平,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观点,突出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前瞻能力,及时把握人才的市场变动,将德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高道德的全面人才。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将知识学习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健全的三观。其次,作为教育的践行者,教师应该主动担当起“联络员”的身份,积极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方位全面的的德育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三、德育工作的创新———网络教育
德育教育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及时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教育也应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实现德育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网络德育教育的渠道,学校可以在校内网上设立专门的德育专栏,播放一些思想性好的视频音频,或者对校内存在的好人好事进行播报。这样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就会更加关注德育教育一栏,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在看到校内新闻时,也会受到感染而争相效仿。
四、德育工作的提升———树立榜样
青少年群体,最擅长的是模仿与学习,在此期间为其树立正确的榜样创造良好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学生在校园学习中,更愿意向优秀者以及优秀的团队靠近,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道德培养氛围浓厚的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班内寻找出一名或者多名思想道德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让学生以道德水平高而感到骄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师要让班级形成一股以高道德为目标的风气,所有道德表现较好的学生都会受到表扬与夸赞,这样在荣誉感的驱动下,学生就会更加注重对于思想道德的修养,从而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人才。
五、德育工作的巩固———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最好最明显的榜样,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对所有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帮助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教育风向,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全体职工教师的管理,推进人事改革,对职工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全面提高职工教师的整体水平,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自身言行的把控,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说话行动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德育教育。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与学生做到平等交流,不以师者的身份压迫学生或者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打击。面对学生的错误,要有耐心的告知,不可以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造成学生心理阴影。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仪容仪态,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学生。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国之根本。德育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准则。初中是孩子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有道德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赵凤霞.初中开展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2).
[2]晏发清.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读书文摘,2015,(20).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在全校营造习惯养成的浓厚氛围,让好习惯处处可见,让好习惯成为自然。尽管每个学生在家接受的教育情况不一,但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的经典故事来引导、培养和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要尊老爱幼等等:可以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培育他们的良好情操。
2.发挥榜样的标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语说,“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所以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争做学生师德的偶像,行为的楷模,以自身较高的道德素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边每一个学生。
3.充分挖掘主题教育,三月学雷锋,四月祭英烈,五一学劳模,七一温党史、八一民拥军、九九献孝心等等,每一个特殊的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一次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要抓住这些机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教育,
二、创新方法,增强德育工作感染力
1.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做到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学校是承担培植学生德育基础素养的基地,责无旁贷:家庭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可以让孩子受到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而社会又是德育工作的最好实践基地,在这方面,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都大有可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受教育。
一、情:沟通情感,激励进取,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
沟通从心开始。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媒介。德国卡塞尔大学学者研究表明:人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难题仅靠分析有时并不能得到解决,而是更多地需要通过交流感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理解对方等方式来处理。谁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谁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见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学生的情感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亲其师而信其道”,“善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和谐性,才能为德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要求教师:1、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情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把握学生情感。2、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情感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尽管这对矛盾的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所不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格尊严是情感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感情;才能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区分不同性质的情感对教育不同的反作用;才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与其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学生学习、品行差异性的根源。3、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情感。进入少年特别是青年时期以后,学生情感的突出变化之一是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这是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和社会化程序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及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恰以当方式予以肯定。注意批评性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娓婉的批评效果往往优于直截了当的批评。
二、点: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起到“点石成金”之功效
“少年心事当拿云。”青少年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变幻莫测的。教师只能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一定程序上了解其中一部分的表现,这不利于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更有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教育他们,反复抓,抓反复。但时间长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会感到不耐烦。教师认为这样的“两有生”(即学习有困难、品行有障碍的学生)是不识好歹,不可教也;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师烦人。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恰到好处的一个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往往起到震慑、威慑学生作用。
有时一言不发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有时简练、精辟,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却能达到点击要害,点石成金之功能。
三、悟:心灵感悟,自觉自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1.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的德育体系不完整,德育的氛围不浓,长期存在着一种畸形发展的现象,即“形式主义”和“说教”,其方法和形式十分单一。学生的德育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德育经常用思想政治课来代替。这就使得中学德育只停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宏观层面上,内容过于原则化和理论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没有充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甚至不少农村中学专业师资欠缺,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在学科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造成部分学生“高分缺德”。
2.家庭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考大学是以前广大农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实现家庭脱贫致富的捷径,为此他们拼死也要供孩子读书,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然而随着“铁饭碗”一个个被砸破,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此路也似乎成了绝路,又产生了“读书无用”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松懈自己、不思进取。尤其近年来,农村慢慢富了起来,有的父母只贪图眼前利益,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随便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在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许多父母一心想着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思想无暇顾及,更谈不上“家教”了。所以很多孩子耳濡目染,思想品德素质日渐下滑。
3.社会环境对农村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近几年来,农村社会中原本和谐、友好的道德基础受到威胁,人们的基本思想理念发生变化。社会公德的淡化影响着农村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村社会在以往相对比较封闭,公德意识依靠社会小环境自我调节,而社会变革带来的首先是小环境的破坏,这造成农村社会公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人们的道德底线时时发生着改变并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一些领域和部分人群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现象时有发生,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假冒伪劣等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正处在思想过渡阶段,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学校德育也颇有效果,但这种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和浸染,会将这种效果冲淡,甚至荡然无存。
二、农村中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处幽兰之室,养高士之德”,即所谓环境激励、无声熏陶。因此,要真正有效地对农村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各教育力量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作为中学生德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应该在德育中起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当中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农村中学德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把德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淡化其“受教育者”的角色,使其主动去体验德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德育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积极让学生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
(2)家庭也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由于贫困不能入学的学生和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认识到,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在现实面前,家长们才会转变观念,努力送子女入学,提高科学知识和道德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自由竞争,那些认为读书无用的家长,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也会转变观念,认识到竞争是社会前进的步伐,这样他们就会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当前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在开展中仍然遇到许多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足。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工作的关注点不够全面
德育工作过分关注智力教育,对于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过分关注教育的形式,对于教育的效果不够重视,过分关注对校内环境下的教育,对于校外环境下的教育不够重视。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最终使得教学过程当中的育人观念不断的淡化,德育工作的职能及其目标弱化,学生整体性的道德素质水平无从提升。也正是由于针对中学生德育工作在实效性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进而使得中学生表现出是非不明、不思进取、厌学逃学、贪图享乐等不良的观念与行为。这对于中学生个体性发展而言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德育工作的落实力度不够
中学阶段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工作方针在执行过程当中普遍出现了异化的问题,德育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无法与德育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规律相适应。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会产生不想管、不敢管等消极的心态,进而导致学生不良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与引导。
导致中学生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阶段,他们朝气蓬蓬,渴望学习,对于成人的要求有主动的意愿满足,并且可塑性较大。但与此同时,中学生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充分,缺乏抵御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能力,意志力不够坚定。上述发展现状导致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实效性的因素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各方对于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
在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制度作用之下,基于应试制度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德育工作开展的空间与时间条件受到了明显的限制,这最终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弱化,职能无从发展。
2 德育工作开展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依照传统经验型教学模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思维特征过于保守与封闭,使得德育工作者对于新问题、新形势的认识不够有效,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进而导致德育的可操作性不强。
3 社会环境还有净化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当中,整个社会开始呈现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引发一部分人出现信仰危机的问题,部分领域出现了道德、诚信的缺失问题,价值观念不正确,不和谐的现象与行为屡禁不止。然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价值观的形成期间,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会给学生的成长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学生出现各种病态心理。
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中学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需要以“回归”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回归,将德育内容中所蕴含之“美”充分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回归,将德育方式中所蕴含之“美”灵活的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做好对德育环境资源的整合工作。具体而言,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需要重视对德育工作内容的改革
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对于现实生活的回归,其关键在于关注对现实生活中,基础性道德知识、以及道德能力的培养工作。从中学阶段,德育工作者的角度上来说,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状态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学生的切身感受为标准,在德育中培养并引导学生价值的正确性。因此,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首先,从学习生活的角度上来说,中学阶段学生所肩负的学习任务不但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是其所享有的权利之一,要求将对德育内容的学习融入生活当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设计的方式,使整个学习目标更加的具体与科学,在有效完成基础知识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人手,选择符合中学生特长爱好的选修科目;其次,从交往生活的角度上来说,德育工作者除关注对学生人际交往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具备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使整个人际关系更加的平等、开放、宽容、以及友爱;最后,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上来说,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如何引导学生具备正确且合理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同样成为了眼下中学阶段德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德育工作则应当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劳节俭、适度消费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可通过引入典型案例的方式,使学生更感学习的生动与可行,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2 需要重视对德育工作方式的改革
为了能够将德育工作内容中所蕴含之“美”充分的传递给学生,关键性的一点就在于: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美”的价值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并接受德育之“美”。当中,最关键性的问题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欣赏意识,使学生能够自感性且丰富的形式美过渡至意识概念的德育美。因此,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首先,需要创造美的内容呈现形式。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实施过程当中,教学人员需要将蕴含于德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充分挖掘出来。通过教师对语言、以及自身修养的加强,使原本过于学术性的德育内容以一种更加形象化、拟人化、以及情景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做好这一点对于构建高效性的师生交流沟通课堂平台而言也是尤为关键的,其次,需要探索美的手段以及方式。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德育工作者通过对各种德育素材的挖掘、整合、加工,使最终面向学生传授的德育知识能够既满足学生的审美经验,同时又与德育教材内容充分契合。
3 需要重视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的联动
社区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是极为丰富的。社区环境中所蕴含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联动,为德育工作服务的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重视对社区人力资源的利用,将社区内所具备的大量人力资源,包括各界专家学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学生家长、以及热心长辈充分的利用起来,综合为德育工作所服务;其次,需要重视对社区环境资源的利用,将社区内所具备的大量环境资源,包括共建单位、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家长单位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阵地支持。学校方面需要重视与社区资源的联动,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引导,构建有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
二、新学期伊始的时候
每个学期开始时孩子们都有上劲、进取的心理要求,将之作为改变自己新起点。作为班主任,应及时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教育,趁热“打铁”,及时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让每个同学说说新学期计划,或开展《争当合格的中学生》等一系列活动。这样就会有一个好的开端,收到好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方向,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在思想上、成绩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取得成绩的时候
中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当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容易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往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出现。记得有名同学基本功较好,在学校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学们比较羡慕,自己也十分高兴。没多长时间,听同学们反映,该同学放松了学习,有了满足的心理。我得知后,及时教育,并向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后来,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全校数学竞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
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一个学生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即使身上染有种种不良恶习,他也有想转变自己的愿望。作为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及时点燃他心灵深处上进之火。有一名同学,不慎将一件校服丢失,为了找回心理平衡,她竞拿了别人的衣服来顶替,被同学发现后,同学们不理解,从而孤立、歧视、冷落她。我得知后,没有对她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谈家里父母对子女的希望,谈你丢东西的心情,谈同学们为什么对你这样等教育。她听了以后,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同学,决心改掉坏毛病,用实际行动取信于同学。后来该同学成为班级一名思想上进、学习优秀的好学生,同学们称她为知心的大姐姐。
五、受到挫折和教训的时候
批评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恰到好处的批评,能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和缺点,但掌握不好尺度,则会适得其反。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我觉得运用他们学生生活中的挫折和教训对他们进行教育,比单一的批评和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如,我班有个同学,非常喜欢书法,不管上什么课都练字,放松了学习,我听到不少任课教师的反映,也多次找他谈心,效果不太理想,期末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练字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他主次不分,场合不分,造成了不理想的后果。如果没有期末考试这个挫折与教训,光给他讲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现有客观事实,教训摆在他面前,他便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老师的教育。
六、 榜样在身边的时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班级成员中的上进点、闪光点,做到事事有典型,人人有榜样,让每个同学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希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一是把班级中学雷锋标兵、优秀干部、三好学生等先进个人进行张贴照片表扬,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二是号召全班同学向本班“全国十佳”少年孙立军学习,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等。我们班在这种良好风气的带动下,乐于做好事、乐于帮助同学的风气已蔚然成风。
新时期的我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提出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诸要素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内部心理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看待这两方面的影响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校园内部心理环境是指我们的学生生活、学习的社会环境,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学生所在学校的环境,主要是包括学校内部对大多数成员都发生影响的传统、风气、人际关系气氛以及任务目标的明晰性等,即校内心理环境,它具有特殊性,即不是单指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成员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气氛环境。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生健康教育和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关系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受十分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因素之间又构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相互交叠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会随着学生个体年龄和学段的增长日益明显,从而表现出在同一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健康教育既表现出一定的共通性特征又有个体的差异性,这种特性对学校内部心理环境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正一步步融入世界,社会的巨大变化也给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改变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组合形态,生成了日益激烈、内容丰富的竞争环境。对外开放,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形式;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传媒环境、虚拟环境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凸现出来。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正在改变着学校传统的教育交往形式,扩大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由此,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与传统教育下的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以及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相互衔接、交互影响,从而使现念与历史传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传统文化交汇在一个现实平台上,构成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现代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图景。
(二)在内部心理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健康教育空间得到了扩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不仅延伸了自己的五官和四肢,也延伸了大脑。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越来越摆脱了对自然空间的依赖,发展和拓展了社会空间。基础教育的社会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空间上的扩展和在社会关系上丰富的过程,也是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过程。随着学生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在影响学生健康意识、态度、行为等因素中,健康教育与校园内部心理环境的影响更加交错,让人难于区分。
(三)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向学生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
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影响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环境的多元性,使得各种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像生物因素那样有明显的特异性,诸多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因素作为刺激源,它很少是一次击中,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缓慢逐步积累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这就使得本来难以显示其特异性的内部心理环境的刺激作用更无特异性了。第二是恒常性与积累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对学生产生稠密和持久的作用,即作用的恒久性。校园内部心理环境作用的积累性是指环境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学生个体,可以形成应答累加、健康效应累加等作用,即环境作用的积累性。第三是交互作用。校园内部心理环境对学生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交互的方式进行的,是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形式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内容和功能的交互而发挥作用。内部心理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意识、态度及行为,也可以作为其他环境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环境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既要关注教书也要关注育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马国义、张庆春、崔建强,《社会心理环境与少年运动员成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7-90
2.张梦,《论高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及其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
3.姜艺、李晓锋,《中国需要健康教育———兼论健康教育的全面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
4.卢文玉、孙百忍,《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
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因为中学是以正规的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带有社会性、强制性,在客观上为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入中学前就有向往中学生活的意向,希望在中学生活中见到更多的新东西,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开展更多符合自己需要的活动;再加上这个时期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认识和基础知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这都为中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因而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这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增强全员意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光是班主任的事,每个教师都肩负着德育教育的工作职责。教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我们如果无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内在联系,而单纯的认为德育仅在品德与社会课、晨会课、班队课中,势必会造成德育游离于学生的智育、体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与诸育脱节,这根本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师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促进德育发展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素养非常有必要。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人格的事业,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很多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
在德育教育与管理中,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意识形成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提倡平等和谐、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公正严明,平等待人。课内是严师,课外是挚友,学生有了过错,要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即使对学生合情合理的批评是严厉的,学生也会认为是真诚的,也会受到学生衷心的爱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开学生的心扉,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要至诚、至正、至爱、至理。教师要先以诚信示人,然后教人以诚信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师德正,学生则有善行。在教与学中,相互发展,共同提高,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创设、挖掘道德教育的情境因素,寓德育于知识活动之中
学校、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集体成员之间有相互依存的责任关系,集体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方面的需求,能给学生的行为提供具体的生动的榜样。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团组织,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各种活动中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按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培育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全面发展,融思想教育、行为习惯、良好意识和情感的培养于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这是非常符合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和社会要求的,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文艺作品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寓教于知识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可用的因素启发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的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把文化知识的转化过程变为品德教育课。应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中,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中,各科间教学都应做到教书育人。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27
1 引言
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即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还影响到他们与同学、老师甚至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中往往围绕“升学率”对学生进行智力和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尽可能弥补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2 当代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2.1学习方面。现在有些学校还在为追求升学率而忙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且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故意让学生感受到沉重的学习压力,陷学生于紧张的学习竞争之中。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位女生,智商很好,成绩优秀,曾在省市物理竞赛中拿过一、二等奖,可是高考时她却产生了紧张恐惧心理,手颤抖、心发慌,视觉感受性明显降低,对试题内容的认识,平常所熟悉练掌握的知识再现及思维过程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心理极度疲劳情况下,她不知自己做什么,失去了对整个行为的控制力,结果无法坚持考试。
2.2 人际关系方面。中学阶段,教师仍然是学生心中知识的象征与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与理解。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教师会对部分学生不理解、不信任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对抗心理。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而对学生横加指责、粗涉,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也希望自己能被班级和同学接纳,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太懂得对别人关心与谦让,使得他们不容易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这就会使心理需求与现实出现落差,导致有些同学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2.3 青春期心理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思想政治观,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中身心变化最大、矛盾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感到压抑和焦虑。同时中学阶段也是他们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的阶段,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青少年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
3 德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大家眼中所谓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问题往往出自心理问题。德育工作者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就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才能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以下是笔者在工作中,就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几点措施。
3.1 寻求教师配合,消除师生隔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德育工作者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寻求他们的配合,让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确承载着繁重的负担,但是还是希望他们面对学生时,尽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有助于消除中学生对老师的消极对抗情绪和厌学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里轻松的心态下快乐的学习。和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沟通,尽量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对学生有一颗宽容和充满爱意的心,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个别同学和老师间的隔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3.2 深入学生家庭,探寻问题根源。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家庭,比如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寒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而封闭自己等。德育工作者必须能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才能做好其思想道德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深入其家庭,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根源,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疏导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访过程中,提醒学生家长要全面耐心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通过深入学生家庭,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理。
3.3 开设心理咨询,架起沟通桥梁。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尤其是电话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我校在政教处的组织下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机会,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心理咨询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受困于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技巧,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通过注重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他们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他们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姜妮.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