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4: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合同数字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系统分析阶段
此阶段主要解决系统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用户与系统设计人员合作,确定该系统的总目标,给出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条件,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对可以利用的资源及成本、效益和开发进度做出估计,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然后选定最优方案,并写出实计划交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系统分析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发计划通过审批。系统分析阶段是整个系统中关键的一环。系统分析阶段的组织者即系统分析员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工作人员,一般来说,他们应精通电子计算机技术,而且还要精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但由于这样的人才较少,所以,系统分析阶段工作应由计算机专业人员以及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共同参加,以取长补短.共同规划出一个系统。系统分析工作由可行性研究和制定系统的总体规划两个部分组成。
(一)可行性研究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文书档案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对计算机系统提出要求,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对系统提出全面的要求。这是系统分析的第一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具备什么功能,确定系统的性能和使用范围;进行初步费用估计及进度估计;提出对安全性、可靠性、扩充性等方面的要求。可行性分析阶段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
(1)本单位对文书档案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需要及其紧迫性。(2)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之后能提高工作效率多少,建立一个系统需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如何用较少的花费建立一个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系统。(3)本单位及文书档案部门现有条件如何,如文书档案工作的基础、资金、设备条件、人员技术条件等,能否在现有条件下顺利地开发系统。(4)系统运行时将会出现哪些问题,是否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5)对其他单位研制的系统或应用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和比较,提出适于本单位的代选方案。
(二)制定系统的总体规划
(1)确定系统的目标和功能。系统的目标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包括服务功能、建立功能和维护功能。其中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系统的应用;建立功能包括系统初始化和建立数据文件或数据库,并把数据装入相应的数据库及数据文件中,以便使用和处理;维护功能指对数据进行增加、修改、插入、删除的功能以及数据的保密和安全方面的功能。
(2)选择硬件。要求硬件具有足够大的存储量,以存储大量的文件档案信息。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以满足快速检索的要求,特别是联机检索的要求,因为一般联机检索系统要求每一提问的响应时间应在1秒钟之内,最多不超过5秒钟;具有较强的比较和逻辑判断能力;有灵活使用的汉字处理系统。此外,还要考虑计算机是否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如维修是否方便,是否有服务支持,是否具有扩充内存、变化组合的能力。
(3)软件设计。要求软件具有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的操作系统或管理文件;具有可靠性、简明性、可移植性等特点;系统的应用软件应对用户使用语言的限制少,并且有自动引导功能,输出格式能让用户自由选择。
(4)机房设置。要求能够防尘、防静电、隔音;有相对稳定的湿度,一般湿度为50%―70%,室温15―30℃。
(5)配备人员。应配备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著录标引员、操作员、硬件及软件维护员等工作人员,要求其精通业务,对工作认真负责。
制定系统的总体规划必须是在文书档案部门对自动化系统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情况,考虑国内硬件生产、引进的条件及本单位软件设计的能力进行开发,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开发,以致造成资金的浪费。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采用培训与调入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多层次的系统管理人员,并应进行人才储备。
系统分析阶段结束时,应产生系统说明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说明书是通过系统分析员同文书档案人员不断交流研究而对问题的看法达成一致后形成的文件。可行性报告又可称为实施计划报告,它应对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粗略描述,开发进度、使用的资源、人员投入计划及组织形式等。
二、系统设计阶段
此阶段主要解决系统“如何做”的问题。它是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内容包括数据准备、代码设计、程序语言的选择、输入输出的形式和格式、数据存储技术的自动选择、操作费用估算等。担任系统设计的人员称作系统设计员,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软件人员来担任。
三、系统实现阶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31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必要性
1.1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优势
首先是图书借阅更加方便快捷,读者坐在家中、办公室里或是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地方就能查阅书籍信息,只要完成各种点击操作就可借阅图书。其次是图书复本的无限性,不存在图书被他人借阅而使其他读者无法借阅的情况。最后是资源的广泛性,用户查询的不仅是一家图书图书管理机构,而是整个互联网的信息库,很多珍本、孤本也可以被借阅,弥补了部分图书不能被借阅的缺憾。
1.2 数字化图书管理对传统图书管理的冲击
首先是图书存储方式方面,数字化图书管理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其馆藏量明显高于传统图书图书管理机构,数字化图书管理也打破了传统图书管理的时间、地域限制,扩大了图书资源的受众。其次是信息传播方面,传统纸质印刷品的“厚重”制约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而数字化的图书载体是通过网络传播的,传输速度更快,且其包含更多的形式,如图像、视频、音频等。最后是图书检索,传统图书管理是通过索引、目录和参考目录进行检索的,而数字化检索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相比之下,数字化图书管理更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总而言之,数字化图书管理的种种优势,迫使传统的图书管理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变。
2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可行性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提供了环境基础。因特网的普及使图书管理机构有了拓展网络业务的可能,很多图书管理机构纷纷加入Internet,将服务对象由区域扩展到全球。其次,软件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数字化图书管理减轻了对人员数量的依赖,只需几个关键岗位上的技术人员,就可实现对系统的维护,在使用中,用户通过点击几个选项就可实现图书借阅,便捷的使用与维护,成为推动数字化图书管理的一大动力。
3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转变措施
3.1 馆藏文献数字化
每一个图书管理机构都拥有大量馆藏文献,馆藏文献数字化,需要工作人员利用键盘录入、OCR扫描、语音识别等手段将文献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并上传到网上。这不但能缓解馆藏文献的借阅压力,还能提供更多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时,图书管理机构可以与原作者、出版社联系,直接利用他们的数字化产品,以减少扫描、输入等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2 构建数字化图书管理模式
为实现数字化图书管理,图书管理机构要增加经费投入,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学科专业导航库和图书数据库,并依托成熟的文献检索系统,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等,开展与图书数字化专业机构的合作,从而建立具有本机构特色的数字化图书管理体系,为广大用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3.3 开发专业数据库导航系统
图书管理机构可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或借助外部技术力量,建立自身的专业搜索引擎以及数据库导航系统。当前,很多图书管理机构都建立了自身的网站,但在网络资源管理方面还比较混乱。鉴于此,图书管理机构要开发专业数据库导航系统,通过近线存取、在线存取、脱机存取以及IP存取等方式开展图书搜索、整合与链接服务,引导用户学会使用数据库导航系统,帮助他们获取资源信息,这也是现代图书管理机构实现数字化的必经之路。
3.4 多渠道获取数字化文化信息产品
当前,互联网上有海量的、形式各异的数字化产品,图书管理机构要想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拓宽数字文化信息产品的供给渠道。可通过建立免费数字化产品获取通道、允许用户下载数据库试用版本和网上订阅新型学科数据库等方式优化数字化产品。总而言之,数字化图书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依靠馆舍大小和馆藏量多少,更多的是其帮助用户获取资源的能力。
4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未来展望
毋庸置疑,数字化图书管理将会是图书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化图书管理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图书管理及服务形式。数字化图书管理作为一种虚拟存在,必须依托众多的硬件设备、实体文献等的支持,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知识产权法规,用户阅读习惯等,硬件设施的局限、软件安全风险等都是影响数字化图书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字化图书管理的真正实现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此期间,其将与传统的图书管理共同服务于读者群体。
5 结 语
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的影响极为深远,随着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图书管理机构必然成为信息集散中心,也必然向着数字化图书管理的方向发展。各图书管理机构应依托网络,在提供传统服务的同时提供信息化服务,还要通过信息数据库把分散的图书管理机构整合成相互依存的图书管理联合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这也是图书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建萍.现代图书管理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管理[J].赤子,2012(13).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市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的规模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在数量方面,1985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16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仅21个,但是到2007年,已经增加到287个,13个城市人口超过400万,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117个,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52个增加到226个,5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有245个增加到430个;20万到5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的比例,在2000年之前不断增加,但之后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比例持续下降;中等城市的比例则正好相反,2000年后不断增加,原来一部分的小城市的规模迅速增大,发展成为了中等城市。这些发展起来的新城市,市政设施的种类、数量急剧增加,己经远远突破了原有的规模。
在这一背景下,市政管理上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管理方法主要依赖人工,辅助一些基本的通讯设施,管理人员依靠个人的经验,通过相当长时间学习积累,刁一能基本熟悉所辖区域的大致情况,但是对大量出现的新设施,则很难及时了解,对设施的详细情况更加难以掌握;当发生与市政设施相关的突况时,如台风、热带风暴等极端恶劣天气下,排水设施、供电设备的高负荷运行,则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由于管理、决策人员没有足够的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当时的现场情况,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决策上的失误,甚至造成重大人员、财物的损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海量的市政设施进行管理。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市政管理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市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平台上,管理人员发现问题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并且能够更加快速地确定事件,并快速方便地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作为决策的支持,提高决策的准确程度,更好地解决各类事件。
1、城市市政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
城市市政管理系统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维护城市次序的基础,城市市政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城市市政管理涵盖了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常见的市政管理涵盖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城市道路,城市照明系统,上下水系统,通信线路和设备,电力线路,燃气管路等等。城市市政管理就是将这些方方面面都协调起来,执行日常的建设、维护、保养等任务,但是由于每个与城市市政管理相关的工作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队伍,各自为政,互不往来,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简单的管理工作还需多个不同部门反复协商现象。
如果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各类城市市政设施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共享地理信息数据库,各个设施均有唯一性标识及设施的相关信息,均存储在这个公共数据库中,并在地图上区分显示,也可以根据需要显示相应的内容;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职责,对各类信息进行修改,及时更新数据库,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管理的要求,统计各类设施或事件的信息,为管理部门进行综合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依靠地理信息系统,可将城市市政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极大地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减少浪费。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下,各个市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使用;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市政综合管理则有效地整合了整个市政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了各个部门的设施、地理信息,并且由于每个市政施和管理事件都有唯一性标识,统一存储在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市政综合管理实现了市政化,因而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管理。
2、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2.1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的目的
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市政管理的专业要求相结合,集采集、更新、分析、管理城市市政管理系统信息等功能于一身的面向对象的应用系统。面向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将对象的空间地理信息和对象本身属性结合在一起,集数字图像、空间数据及对象信息于一体,即能存储空间信息,又可以处理这些信息,可以根据需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准确地将信息提供给用户,满足市政管理部门对运行、维护市政设施的管理、查询的需要,同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及可视化、多方式的表达能力,进行各种高效的决策和分析。借助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公共平台,市政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检索、更新市政设施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管理部门对市政设施系统现状的了解程度,加快管理部门对市政设施系统事件的反应速度、丰富应对事件的措施。
2.2城市市政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对庞大复杂的城市市政设施实施科学管理是当前市政设施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城市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产生良好的效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城市市政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实现全市范围内市政设施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便于信息的日常管理工作及设施的维护等;
(2)将城市市政设施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起市政设施系统动态分析平台;
(3)可优化城市设施系统的设计和规划等:
(4)可了解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现状,使得调度人员、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市政设施在不同时段下的运行情况,了解城市设施运行特性,可有效指导方案决策。
2.3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在ARCGIS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充分利用了ARCGIS提供的针对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显示、编辑、分析等强大的功能,根据软件的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完善,建立了适合于数字市政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市政管理的需求,开发了用户界面友好、实用性强的软件功能,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而不必掌握软件方面的专门知识,大大降低了数字市政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门槛。
而在地理信息数据库部分,针对用户的需求,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空间数据库,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并且根据其特点,对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索引,极大地提高了使用数据库的效率。
二、基于ArcObjects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1 .ArcGIS和ArcObjects
ArcGIS是开放的地理信息处理平台,具有强大的地理数据管理、编辑、显示、分析等功能。它主要有ArcMap, ArcCatalog, ArcToolbox,ArcScene(Desktop一桌面系统冷14个功能子系统。组成Desktop ArcG工S的ArcMap,ArcCatalog和ArcScene的基础是微软的组件对象模型(COM)。由于ArcGIS完全COM化,对于需要进行结构定制和功能扩展以及独立程序开发的高级应用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ESR工的ArcObjects是ArcGIS的功能核心,是ArcMap, ArcCatalog,ArcScene等Desktop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ArcObject:是一种集成的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的软件组件库,提供了ArcGIS中全部的功能,是开发GIS应用程序的基础。开发人员可以利用ArcObjects框架进行编程,以提高ArcGIS的性能或扩展其应用。它是以完整有序的对象组件的集合形式的。ArcObjects不是一种独立的商业软件,它包含在ArcGIS产品中。ArcObjects提供的组件为用户提供了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扩展的能力,能够实现ArcGIS的所有功能。基于ArcObjects开发的应用软件也必须要有ArcGIS的License才能运行。
构成ArcMap, ArcCatalog和ArcScene等的ArcObject:的组件具有层次关系o Application处于ArcObjects框架的最高层,拥有Display(显示)、Document(文档)、Extension(扩展功能)三个组成部分;Document位于稍低的一个层次,但它可同时拥有几个下一级的Map对象,每个Map对象又可以拥有多个Layer对象。.ArcObjects提供的Mapcontrol控件和Sceneviewercontrol控件位于Map( Scene)层。各级的各个对象(类)都有其自身的接口、属性、方法。
2.ArcObjects中的基本编码技术
2 .1使用esriCore .olb对象库
ArcObjects使用的类都包含在esriCore.olb对象库中。对象库是包含有关ArcMap和ArcCatalog的接口、组件、组件对象类、属性、方法、事件的描述的文件。
无论所用的开发环境如何,将对象声明为对象的有效类可以提高代码运行速度,同时开发环境的智能化代码执行特征在编写代码时可以检测到程序错误、校正语法并匹配对象库中的对象类型。为了查看运行用的智能化代码,可以声明变量是esriCore库的组成部分,然后再添加库名。对象库中的COM类提供了一个或多个接口的代码,把所有的功能完整地封装在类里面。两个类可以有相同的接口,但是实现的代码不同,通过这种方式COM类就有了多态行为。COM不支持多重继承。COM类有三种:抽象类(Abstract Class)、组件类(CoClass)和类(Class)。抽象类是不能被创建的,它只能作为其它类的父类。类是不能被创建的,但是该类的对象能被其它类创建,并作为该类的一个属性,或者是被其它类的对象实例化。组件类即可以被创建,也可以显式地创建。
2.2使用esriCore.olb对象库中的对象
esriCore.olb对象库中的大部分对象将工Unknown作为它们的缺省接口,但有几个是例外,如ArcCatalog和ArcMap中的Application对象的缺省接口就设为工application。重要的是工Unknown拥有的三个方法(AddRef, Release, Query工nterface)不能在祀中调用。
在使用对象时必须得到相关的对象支持接口的参考,然后调用该接口的方法。
3.使用ArcObjects进行二次开发的层次
通过ArcObjects在从数据对象到菜单、工具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可以在以下三级水平进行开发:
1)通过定制或客户化进行ArcMap, ArcCatalog和ArcScene等的界面定制(对于简单用户,无须编程):使用菜单驱动客户化是最简单的操作,只需对菜单、工具等控件进行开关、移位或增删就可以完成。
2)采用VB和内置的VBA语言进行界面制作和功能扩充(满足大多数用户需要,应用编程)进行嵌人式开发:使用系统内置的VBA脚本编程能力,在ArcMap和ArcCatalog中能很容易地加人各种窗体和控件,修改系统界面、增删各种功能,是进行应用的快速定制以及集成现有的数据与系统的手选开发技术。
3)使用编程语言和工具软件调用ArcObjects的控件和各种功能组件,开发独立的应用程序,开发独立应用程序(高级开发需求):使用支持COM的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 VisualC++,Delphi, Visual)++等)将ArcObjects所提供的1800多个组件、几百个接口和数千个方法嵌人到应用中,开发出独立完整的应用程序。
用户应用ArcMap, ArcCatalog, ArcScene中内置的VBA语言方式进行开发,可以充分利用管理对象集合的Application对象。以ArcMap为例,它包括MxDocument, AppDisplay, SelectionEnvironment对象和其它任意注册的扩展功能(如Editor等),同时还管理使用着StatusBar,Templates, Paper和Printer等对象。以Application为起点并被创建之后,其它ArcObjects的低层组件都能由其依次获得,这是一种由高到低的应用开发模式。
独立应用程序的开发方式由于脱离了ArcGIS软件环境,不能使用Application对象组件,因此由Application对象组件所建立的应用程序框架及其管理的对象都不能使用。只能使用Mapcontrol控件和Sceneviewercontrol控件和它们所支持的下层组件,并且是下层组件对象实现以后,已创建的上层组件对象才能使用。因此,这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开发模式,开发难度较大。
3.1定制开发ESRI应用程序
ArcGIS对象模型定制框架包含多个对象,用户可以修改内置的工具条或编程进行定制。定制框架包括的对象有应用程序对象、模板对象、状态条(Status Bar)、文档对象、快捷键(Accelerator)、命令条(CommandBar)、命令项(Command Item)、COM命令、宏、UIControls等。
3.1.1使用模板
模板是一个ArcMap文档文件,其它的文件都是从模板开始创建。模板包含数据参考、符号设置、各种设置和定制信息,如定制工具条、菜单、快捷键等。每个模板又包含VBA工程,它包含Visual Basic子程序、函数窗体和控件、模块和类。新的文档可以在ArcMap提供的已有模板的基础上创建,当基于ArcMap文档的模板被装载时,模板文件也被装载。
.Normal模板
任何特定模板文档都是基于Normal模板创建的。Normal模板是全局模板,包含所有文档可能需要的定制项和VBA代码。在打开和创建新文档时Normal模板为缺省设置,被自动调用。模板文件被称为Normal.mxt,并存储在默认的模板目录下。ArcCatalog与ArcMap的模板模型不同,它只有一个Normal模板(Normal.gxt )
・由VBA工程创建模板
每个文档或模板文件有相关的VBA工程,每个文档的VBA工程被缺省命名为原始文档名。最初的文档被叫做工程(Project),基本模板叫做工程模板,Normal模板文件的VBA工程称为Normal。当编写VBA代码时,可以通过编程访问宏和其它装人模板的对象。
当前装载的文档文件和与之相关的每个模板都可以看成是存储栈的层。首先装人的Normal模板形成存储栈的基础,然后是工程模板,最后装载的是基本的文档文件,并形成存储栈最上层。定制设置在这些层次的相关一层中完成。位于Customization对话框左下角的Save In组合框控制着定制行为与哪个层相关。这些层的次序很重要,高层次的模板能覆盖低层次模板中的定制内容。
3.1.2定制工具条和命令
ESRI所有应用程序都有主菜单和标准工具条。所有菜单都与工具条相关联。工具条包括菜单(Menu)、按钮(Button )、工具(Tool )组合框( Combo Box )、编辑框(Edit Box)等。用户可以对工具条的建立、显示、删除、重命名、内容、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定制。
3.1.3开发独立应用程序的一般步骤
1)开发环境的选择凡是支持COM协议,能调用COM组件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都能够用于ArcObjects的二次开发。实际常用的主要有Visual C++、Visual Basic和Delphi。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佣,这是因为VB与VBA是同一种语言,使用手册和例程等都是使用VBA编写的,其可读性和移植性好,这样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VB在一些需要进行自定义要素等需要COM底层实现的开发技术方面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而VC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2)程序功能和结构框架设计根据程序应用的专业领域方向和用户需求以及用户的层次、水平等确定程序的功能。其后根据功能模块的不同进行总体结构框架设计,其目的是减少后面编程的复杂度,协调和促进分工合作。
3)编程理念在程序编写时要注意代码的通用性、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因此一定要按照COM标准进行编写,对可重用模块的代码编译成DLL库文件(动态连接库),提高开发效率,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4)建立工程
5)引用控件一MapControl、编程语言标准控件等
6)引用组件库esriCore.olb
7)在窗体中加人控件
8)进行界面设计
9)编写代码
10)实现程序功能
三、GIS空间数据查询、删除等方式及内容
用户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时,不仅仅只是查看大地图,更多时候还是需要对某些特定的对象进行查询并了解其信息,这就需要快速、准确、高效地查询到所需的对象,并进行定位,显示此对象的属性,或将某些对象进行统计,并以报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或者通过打印机输出。因此,查询统计功能主要实现空间数据的基本查询和特殊查询,并把查询结果进行统计。
基本要素查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选择某些特定的条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结果,在结果中选择所需查询的对象,然后将地图定位到该对象,并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操作;另一种是通过用画框的方式选取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对象,在统计出的结果中选择所需要的对象,并进行定位及操作。
分类查询统计:该功能提供区域统计电源点数量、灯杆数、线路长度的功能。用户通过输入区域名称(包括行政区名、道路名、街名、管护区名),查询统计选择区域内的电源点数量、灯杆数、线路长度,并列出查询结果,也可以导出统计报表。
拓扑关系查询:该功能可以实现根据某一要素,选取出与该要素相邻、相交或是在该要素范围内的其他要素。
故障点统计:统计地图中有故障的电源点等信息。任意选点统计:通过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点,统计已选择电源点的相关数据。
1.添加/删除要素
这一功能可以通过从GPS数据采集终端导入数据,或者手动添加或删除要素,达到添加或者删除地图中的各种要素的目的。
GPS采集数据导入:用户使用GPS数据采集终端,从现场采集数据,数据的内容包括要素的种类、编号、规格参数、空间地理信息等;采集完成后通过读取GPS采集到的终端、灯杆、电缆井的空间信息,将这些数据直观、准确的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并根据数据在地图上直接绘制出采集的数据点,同时将相应的属性信息赋给要素。
单个要素添加:主要是为了满足添加单个路灯部件的要求,如果GPS采集的数据有遗漏,需要补充遗漏的终端、灯杆、电缆井、附着物时,可以用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增加单点要素”对话框进行操作,其后续操作会根据所添加要素的类型不同而有些差异,具体如下:当选择灯杆、电缆井、终端这三个要素时,需要输入对应的电源点编号;当选择故障点时,需要输入日期;当选择电缆头2、电缆井3、电缆井4、单相变压器、三相变压器这五个要素时,由于它们是附着物类型,因此要从终端、灯杆、电缆井这三个类型选择一个去附着,然后再输入电源点编号、灯杆编号、电缆井编号,点击确定,,在地图上用左键点击添加部件,按鼠标右键结束。
删除要素:当需要删除一些不需要的要素时可以使用此功能。先开启需要进行编辑的对象,然后选择相应的图层后就可以通过鼠标对对应的要素进行选择并进行删除操作。
2.管理/修改
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现场情况的变化,比如维修设备时更换了设备的型号,或者变更了线路,需要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更新。这一功能主要实现对资产信息进行管理,并实现属性信息的查看、修改。由于要素的特点不一样,操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电源点管理:实现对电源点相关属性的录入、修改、电源点多媒体信息的上传,并可以查看电源点的属性信息和多媒体信息。当系统进入电源点管理状态后,用户选中相应要素后右击便会弹出属性对话框,有单要素和多要素两种方式,然后便可以对属性进行修改更新。
电缆井管理:对电缆井属性信息的管理,包括电缆井相关属性的录入、修改、查看。首先选择要素选取方式,然后在地图上用鼠标按选择的选取方式选取要素,选取完成后,通过弹出选择要素属性对话框,包括单要素和多要素两种状态。单点操作直接输入要素属性,提交保存;多点操作有选择的录入\修改属性值,提交保存。
灯杆信息管理:实现对灯杆相关属性的录入、修改,灯杆多媒体信息的上传,灯值的录入、修改和对灯杆的属性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查看。首先选择要素选取方式,然后在地图上用鼠标左键按选择的选取方式选取要素,选取完成后,按鼠标右键弹出选择要素属性对话框,包括单要素和多要素两种方式,修改完要素属性后选择保存。
线路属性管理:实现对线路属性信息进行管理,包括线路相关属性的录入、修改、查看。首先选择要素选取方式,然后在地图上用鼠标左键按选择的选取方式选取要素,选取完成后,按鼠标右键弹出选择要素属性对话框,包括单要素和多要素两种方式,修改完要素属性后选择保存。
附着物属性管理:实现对附着物属性信息的管理,包括附着物相关属性的修改、查看。当进入附着物管理状态,在地图上用鼠标左键选取要素,按标右键弹出所选要素属性对话框,可以管理附着物的相关信息。
3.连接
GPS数据采集终端只是采集了单个的要素的信息,并没有在各个点之间建立相应的拓扑关系,因此还需要地理信息系统将各个要素连接。这一主要实现资产信息的管理和各数据类型拓扑关系的构建,以及统计报表。
自动连接:该功能主要在己导入的点部件要素的基础上实现在地图上对路灯线路的绘制。当进入连接状态后,在地图上选择要连线的地图部件(电源点、电缆井、灯杆),选择完成后按鼠标右键结束,弹出提示窗口,选择是否结束此次连线,选择是,将弹出输入第几回路对话框,输入第几回路,点击提交,在保存编辑对话框中选是,将生成线路,选择否将终止此次画线操作;选择否,将可继续连线。
手动连接:功能与自动连接相似,在此不再详解。
4.移动
由于从GPS采集数据中获取的要素空间数据存在误差,在导入到地图上有些偏差比较大,为了较为准确放置部件,提供该功能。目的就是将点部件移动到相应的位置。点要素移动: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操作图层,进入单点移动状态,在地图上选中需要移动的要素,将其移动到目标位置,即可实现移动的目的。
线要素移动:用户可以通过进入线路移动状态,在地图中选取线路部件,此时被选线路高亮显示,同时其节点会用红点显示出来,此时选择要移动的节点并拖动到要移动到部件位置,实现线路节点移动。
多要素移动:主要是针对点要素,当进入多点移动状态,其操作流程与单点移动相似,拉框选中多个要素后移动鼠标便实现多点移动。
5.输出
为了便于管理人员进行资料分析、归纳,需要将地理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输出,具体可分为地图打印输出和统计报表导出。
地图打印输出:根据需要,将不同的地图打印出来。地图打印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当前屏幕地图输出为图片形式,其要输出的图片可以在页面视图中预览,用户可以在文件菜单里启动输出图片菜单,弹出输出图片对话框,选择输出路径,输出格式,以及图片分辨率等参数,将当前地图显示内容导出为选择输出格式的图片;二是用户可以在电源点选择“台区图打印”,可以把关联到该电源点所有的灯杆和灯线打印出图。
四、地理信息系统使用效果
通过前面的设计,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对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了优化,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对矢量数据进行了压缩,优化了显示性能,同时对属性数据建立了索引,改进了查询的功能。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合理设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索引,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畅,可以在普通配置的计算机上快速运行,对地图的显示、缩放、查询等操作响应时间很快,例如,在ArcGIS上显示这一地理信信息系统时,打开地图、对地图进行缩放等操作,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感,尤其是大幅度的缩放地图时,不仅操作不灵敏,而且耗时也多,通常需要1秒左右,而在本系统中,由于对显示进行了优化,对地图进行缩放等操作时,系统能够根据显示的比例,自动调节显示内容,当比例小时,仅显示诸如主要道路、河流等大型对象,并且精度较低,当显示比例放大时,逐渐将灯杆、电源点等对象也显示出来,同时用更多的点绘制道路、河流等大型对象,由于此时显示的精度虽然高,但是对象少了,因此速度大大提高,几乎感觉不到时滞,显示效果比较满意。
在ArcGIS中,由于这是一个通用的平台,没有针对性,如果需要进行查询操作,用户要对软件相当熟悉,并且查询条件的选择也很不方便,同时因为数据的结构没有优化,查询耗时较多。在本文所设计的地理信息系统中,由于对查询进行了针对需求的优化,开发了面向对象的查询模块,因此查询即方便又迅速,大大提高系统的查询性能。
五、总结
本文仔细分析了城市市政数字管理的需求,在这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市政数字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以及功能设计的方案,充分应用了ARCGIS提供的空间数据、显示、分析等方面的功能,针对市政管理的特点,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同时,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具体特点,对数据库建立了索引;根据系统操作的特点,对查询操作进行了优化,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52-03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0
引言
数字化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更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我校为例,2005年之前我校只有独立控制的几十间多媒体教室,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分布在五栋楼的226间网络集中控制型多媒体教室。作为建设者,我们不但要将各种技术手段合理的融合和利用,还要赢得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更要上下同心做好多媒体设备的良性管理和持续保障。根据多年的经验和总结发现,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往往很重要也很辛苦,但是苦于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作支撑,写出的总结和报告得不到重视。我们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以协同论为理论指导,力求弥补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的现象,有效促进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协调与合作,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协同论简介
1.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协同论的意义
协同论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aken)于1976年创立,之后他系统地论述了协同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高等协同学》等著作。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是近几十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协同论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 Theory)、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等现代科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方式,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与现象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新的有序转变的规律。如图1所示。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恰好是不同属性的部门和各种技术,引入协同论找出多媒体教室系统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各种技术优势进而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2.协同论的基本原理
(1)协同效应原理。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内的大量子系统相互协同运作,产出超越自身单独作用而形成整个系统“1+1>2”的聚合效应。当在外来物质或能量作用下的聚集态达到某临界点时,任何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行为,进而系统整体质变产生集体效应,从混沌转向有序。
(2)支配原理。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若干子系统,如何找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主导参数(即序参量)是研究协同作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形下,序参量支配快变量(起辅助用的参数),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即序参量主宰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
(3)自组织原理。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他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于系统外部,而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自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组织的和谐与有序。
二、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过程中关联的部门和人员众多,易导致施工效率低下
以我校的实际建设情况来讲,我校的多媒体教室从规划到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往往是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牵头,涉及诸多管理部门。而涉及的技术工种通常包括网络布线、强电施工、机房建设、系统集成、计算机系统调试等,其人员的构成更是复杂。如何面对方方面面的部门和人员以形成合力保证施工质量,是我们主建单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太多,易造成建设目标不明确
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涉及多种技术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多媒体教室建设过程中往往会涉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面对众多的新技术和复杂的技术指标,建设者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入误区。如何选择简单实用的技术指标和将各种有效的技术成功集成到最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是我们建设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3.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太多,容易出现进度和质量方面的问题
多媒体教室的施工不可能是由一两个工种就可完成的工作,往往会包括基建施工、强弱电施工、机房施工和系统调试施工等等多个施工方来配合完成。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所以对于我们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必须有很高的要求。
4.管理设备种类和数量多,导致出现的故障繁杂
一间普通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备通常包括:计算机、投影机、幕布、中控机、操作面板、功放、麦克、音箱、机柜、读卡器、交换机、摄像头、IP电话等。以我校拥有的226问多媒体教室来说,我们所管理的教室中硬件设备总数可达3000余件,这还不包括中控室的设备。如此众多的硬件设备其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软件故障以及各类设备电源、连接线等耗材发生的问题,各种故障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理顺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
三、协同论在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建设的指导思想协同,一切以有利于促进教学为指导思想
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作为多媒体教室主建方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会接触到诸如教务处、基建处、国资处、财务处、信息处和后勤处等管理部门,由于工作范围不同缺乏交集,有时会导致跨部门沟通不畅通、认识上不统一,造成工程效率不高,而我们却没有任何超越管理部门的权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校的各方面条件,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资源,建立一套运行良好的工程建设保障机制。
具体执行过程时,我们先向负责教学的校长汇报工程的建设目标、面临的困难以及需要协调的部门等具体情况,然后校长牵头由我们来组织相关部门的协调会。做到各部门指导思想保持统一,建设目标清晰明确,具体任务保持协同,如图2所示。当工程中的所有相关部门统一了指导思想而协同合作时,从而能有效推动工程建设的良性进展。
2.施工标准的协同,以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最终目标
多媒体教室建设过程中一般涉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各种技术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要求我们在统一时间内组织相关施工负责人员,根据其各自的技术权责,明确施工的界限,确定技术指标,合理分配、分解工作任务,以及进行工程责任的划分。我们本着稳定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采取建立样板间的方式,统一要求施工的具体细节和标准,然后依据样板间的标准再逐一进行建设。
2011年8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在视音频、强弱电、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六个方面制定了详尽的技术规范,对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技术标准进行严格量化,解决了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难题,使我们对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各项标准做到有迹可循、有章可依。
3.监督进程的协同,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共同把关工程质量
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由于涉及施工方较多,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容易造成施工质量和进度与原定计划发生不符的情况。一般在工程开工之前,我们组织各个施工方按照实际施工能力制定详细的工程进度表,工程进度表应该本着适度超前但是不要冒进的原则来制定。由我方制作出工程进度监督表和工程质量监督表,然后建立工程监督小组,小组成员由监工人员、工程主管和中心领导三方面人员组成。具体分工,监工人员负责现场施工监督,工程主管负责协调校内各部门和施工单位,中心领导负责掌握大方向。
按照要求,每天监工人员到施工现场监督工程的进展和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然后当天通过电子邮件和QQ通讯工具将两个监督表格上报工程主管和中心领导,做到施工信息及时有效的共享和沟通。一般由施工方造成的工程问题,会由监工人员和工程主管直接提出改进意见。如果遇到由于学校的基础条件造成的工程问题,先由工程主管上报中心领导,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学校相关单位。如图3所示。
4.协同管理目标,采取以协作为主、以分工为辅的自组织管理办法
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和保障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以我校的实际情况而言,一间中控室的四名老师负责管理和维护i00余间多媒体教室,面对的硬件设备可达1500件之多。如此众多的硬件设备以及对应的软件和耗材,每一个小故障都可能导致多媒体系统的非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及滴灌技术应用的深入,滴灌施肥智能控制技术在节水、节肥、省工、增效方面的优势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成为未来优质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精密施肥装置主要依赖进口、自动化施肥装置与市场需要严重脱节的现状,本文进行了自动化施肥系统的设计开发,将PLC技术引入到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中…。
2. 系统硬件设计
2.1系统设计要求。
灌溉施肥系统以滴灌形式来进行全自动恒量滴灌施肥,根据用户设定的营养液浓度EC值和pH值,满足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水以及肥,适时调整水肥比例、供给量以及供给时间。本系统要求根据设定的EC值和pH值来进行恒量定比滴灌施肥。注肥比例由肥液、酸(碱)液以及灌溉水按照设定值进行在线闭环调控实现,Ec值和pH值作为反馈信号控制注肥泵和注酸泵的运转速度来控制肥液和酸液的输入。其控制参数的精度要求Ec值为±O,15ms/cm,pH值为±0.15,稳定时间在3 min以内,系统超调小于20%,能以分钟为单位实现按时灌溉施肥。
图1图1自动化灌溉施肥控制系统
2.2系统硬件设计与选型。
(1)系统由电气控制、主水管路、传感器和注肥管路4部分构成。主水管路由过滤器、压力表、流量表以及阀门组成,用来获得系统所需压力和流量,保护滴灌水源和灌水器。注肥管路选用机械隔膜泵来作肥料注入设备,并配置压力表和流量计。电导率(Ec)传感器和酸碱度(pH)传感器的测量管路用细管从主水管道中旁路引出,引出点设在过滤器前。电气控制由控制器和传动机构组成,控制器选择PLC,传动机构选用交流变频调速驱动方式,实现系统预定的灌溉施肥目标∽。5J。自动化灌溉施肥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图2控制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2)考虑系统所需L/O点数,输出控制3个电磁阀和3个控制电机的中间继电器以及两个变频器使能信号控制用的中间继电器,选取具有40个L/O点(24/16)的Fx2N-16MR一00l作为控制器。采用三菱F940GOT-LwD-C触摸屏,通过cOMO RS 422串口与PLC进行通信。系统中流量、电导率和pH值传感器,它们的信都是模拟量,须进行模数转换才能使PLC接收。系统所用的模拟输入输出单元为FX2N一5A。变频凋速器选用台达公司的VFD007M46A,460V/0.75KW型交流马达驱动器,设定4~20mA电流信号控制方式。肥料和酸液注入泵选择上海欣泉公司DBY-10型电动隔膜泵,流量范围0.5m3/h,吸程3m,扬程30m,电机功率1 450r/mi栅.55KW。EC和pH传感器选择浙江托普仪器的TZS-ZC-I型电导仪和PH2202 PH仪'6。
图3比例灌溉注肥程序流程图
3. 系统软件设计
(1)系统程序的编制包括PLc程序设计和可编程显示器程序设计。系统主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2)比例灌溉施肥程序是系统控制器的实现部分,如图3所示。其中,营养液的表征参数电导率(Ec值)的控制,采用开环阶跃响应环节来检测肥液的静态增益K,将K作为智能PID控制器的自适应因子。针对pH控制中酸液浓度配制可保持恒定,本文设计开环阶跃控制先行的PID控制器,其中的自辨识结构判断注酸管道是否充满管道、配合开环控制时间,通过对
检测值PV与初始值PV(0)的差E来控制开关Sw,从而完成进行PID控制和阶跃控制两个控制模式的切换¨J。
(3)触摸屏编辑软件SwOPC-FxDU/wIN-CL提供了多种控制器件、图形控件及功能组件可实现显示与控制功能,画面由参数设置界面、操作控制界面和生产管理界面等组成,对PLC中的实时数据进行显示、存储和处理。三菱Fx2N-16MR-OOl型PLC可在其编程软件SwOPC-FxGP/wIN~C的运行环境中用梯形图或语句表编程。
图4肥水EC/PH值的响应曲线
4. 系统的安装与性能测试
(1)完成了系统设备的设计选型后,需进行系统的机械总装和电器的安装与调试,可采用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物理结构独立的设计方法同时进行。系统装配调试好后,本文进行了营养液Ec值和pH值的控制性能测试,如图4所示。
(2)结果表明,EC值的稳定时间在3min之内,精度达到0.15ms/cm,起调量小于20%,PH值的稳定时间3分钟左右,精度在0.15PH,起调量小于20%,基本满足要求(滴头水流的EC/PH值采样见表1)。
5. 结论
本文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了泵人式注肥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自动化灌溉施肥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选型,完成了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性能测试,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将PLC技术引入到灌溉施肥控制系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硬软件平台。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市场规模的迅速壮大,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影响房地产实现动态、科学、系统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基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将房地产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管理实现自动化管理,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和计算机行业研究的热点,也是房地产档案信息管理和共享的发展趋势[1]。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经验,详细的分析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的要点,阐述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
(一)制定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规范
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过程中,实施信息化规范工作非常重要。不同的省份、地市在实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尽管已经参考国家的房地产开发档案管理规范,但是由于关注细节不同,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2]。因此,各省份应当积极的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详细地学习每类业务的归档范围、文件材料的规格、保存的年限、鉴定销毁制度,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研究,学习计算机管理技术,了解房地产测绘、法律等相关知识,确保在每一类房地产业务处理过程中都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技巧,以避免导致房地产档案在实施信息化规范过程出现错误,造成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返工。
(二)完善房地产档案信息
由于房地产档案保存的时间长,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因此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也需要处于动态的存储状态,以便能够实时的补充、完善房地产档案信息,确保房地产档案管理内容的正确性、完整性。完善房地产档案信息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开发设计商品房预售管理系统,管理预售许可信息及预售资金,防止房地产项目成为烂尾项目;构建住房保障系统,确保房地产信息能够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构建商品房维修管理系统,实现房产实施状态的更新,保证房产使用的唯一性、准确性[3]。这些子系统都可以为房地产档案数字管理提供基础的资料,以便能够更加及时的同步信息,保证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更好的实现房地产档案的动态管理。
(三)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
构建一个完善的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需要认真分析自身房地产档案管理现状,结合自身的需求,开发一个功能完善的分布式的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系统之后,需要购买网络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终端,同时部署一个标准化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运行机房,配备防尘器、防雷器、空调、消防器材等设备,以便保证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行环境的温湿度、消防安全等,并且部署配置一个健全的、易于扩展的局域网,甚至广域网,以便能够使得人们在外界进入系统进行访问,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的共享性。
三、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意义
(一)图文结合,形象化管理房地产档案
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储房地产档案的相关户型图,甚至可以保存房产信息的实景图,也即是拍摄的全景照片等,这些档案均可通过电子输入设备输入到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中,并且可以使用相关的数据采集器,将房地产档案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图文结合,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的管理房地产档案,实现以图管房、以房管档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房产的交易、买卖等工作。
(二)共享房地产档案信息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快速进入信息化共享时代,因此房地产档案信息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共享,这样可以很方便的为房地产业主查询相关的房地产信息,比如只需要在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输入业主的身份证号,即可全面获得房产的自然状况,所有人的相关信息,房屋的使用年限,房屋的现行状态等,并且可以方便地查阅房屋变迁状态,给业主或者政府机关查阅信息时提供快速、准确的服务。
(三)模糊化检索,提升信息获取效率
随着分布式管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在查询过程中可以更加方便的实现模糊智能化检索功能。由于房产业主或者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查询一类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时,同时又无法获取清晰的关键词,可以利用模糊智能查询的功能,有效的提升房地产档案检索的效率,并且快速提升房地产信息获取效率。同时能够更好的保证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政府能够更加快速地实现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策略,确保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房地产项目的增多,房产数量急剧上升,房地产档案项目管理日趋复杂,并且房地产档案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新时期,房产价值不菲,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了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大幅度的提高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共享性。
参考文献:
[1] 王斌. 计算机技术在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 硅谷. 2011, 23(03):11-1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民所有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计划管理,强化政府人事部门宏观调控职能,使计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全民所有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中单列,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编制和管理,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
第三条 计划管理范围是:
(一)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二)上述机关、团体所属的事业单位;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应纳入机关、事业单位计划管理的部门和单位。
第四条 计划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贯彻执行计划期党和国家提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编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增长幅度。
(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合理确定调整部门、地区以及各类人员之间的工资关系。
(四)按照节约、高效的原则,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整职工队伍的布局和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五)根据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计划管理体制。
第二章 计 划 指 标
第五条 计划由下列主要指标构成:
(一)基期末预计到达数;
(二)计划期计划增加(减少)数;
(三)计划期末计划到达数。
第六条 计划期职工人数增减包括:
(一)新增职工:
1.国家统一分配的人员;2.社会招收人员;3.调入人员;
4.成建制划入的人员;5.其他人员。
(二)减少职工:
1.自然减员减少的人员;2.调出人员;3.成建制划出的人员;4.其他人员。
第七条 计划期工资总额增减包括:
(一)新增工资总额:
1.增加职工增资;2.转正定级增资;3.工龄、教龄、护龄津贴增长;
4.国家统一安排的新增工资项目;5.上年增资项目翘尾;6.晋职晋级增资;
7.增加奖金;8.成建制划入的工资额;9.国家规定的其他项目。
(二)减少工资总额:
1.减人减少工资;2.掉尾工资;3.减补员工资差额;
4.超编制单位的工资核减;5.成建制划出的工资额;6.其他。
第三章 计划编制
第八条 编制计划须具备下列资料:
(一)基期计划执行情况;
(二)基期和计划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预计到达数和计划数;
(三)基期和计划期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预计到达数和计划数;
(四)基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动情况及计划期国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有关政策、措施;
(五)计划期各项事业发展计划、重点发展领域及有关政策规定;
(六)就业结构及职业需求结构与数量;
(七)财政收支情况;
(八)行政事业经费开支情况;
(九)机构、编制定员情况;
(十)新增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干部资源状况及可供机关事业单位利用程度。
第四章 计 划 报 批
第九条 报批计划按下列程序和要求进行;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人事部门,根据人事部提出的编制计划的指导原则和政策,按照国家下达的控制数字和表式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计划部门的指导下,经过科学的预测分析自下而上地编制计划草案,并附文字报告和详细说明,于每年九月底以前报送人事部。同时,抄送同级计划、劳动部门。
(二)人事部在汇总、审核各地区、各部门计划草案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提出分地区、分部门计划建议方案。
(三)人事部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地区、部门意见后,对计划建议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按要求时间报国家计委,同时抄送劳动部,由国家计委综合平衡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第五章 计划的下达和调整
第十条 各地区、各部门在接到人事部下达的计划后,应尽快将计划逐级下达到基层。
第十一条 各级人事部门在下达计划的同时,应将计划抄送同级计划、劳动部门和有关开户银行。
第十二条 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发现计划与实际不符确需调整计划时,应于当年八月底前向人事部提出调整计划的报告,人事部应及时批复。未经人事部批准,不得自行修改计划。
第六章 计 划 管 理
第十三条 凡属本办法《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增加的职工和工资,均应纳入计划管理范围。未经国家核准不得超计划增人、增资。
第十四条 根据编制定员确定增人指标。凡已满编或超编的单位,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不分配增人指标。确需增人时,须先申请增加编制。超编单位要逐年核减其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
第十五条 中央、国务院驻地方的机关和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国家规定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和城镇复退军人时,其劳动指标由当地予以划拨。
第十六条 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含自然减员指标)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跨年度使用。
第十七条 补充自然减员指标,由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
第七章 计划的监督与检查
第十八条 各地区、各部门的人事部门应根据计划指标,对计划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年集中检查两次:第一次在第三季度;第二次在下年的第一季度。每次的检查结果(附详细说明),以书面形式报送人事部。
第十九条 各级人事计划部门,要制定具体指标,定期对下级人事计划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
第二十条 必须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充分发挥审计、银行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于乱开口子,超计划增人增资的地区、部门,除在安排下年度计划时,相应核减其指标外,还应视情节轻重对责任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严格执行国家计划、成绩显著的单位,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八章 计 划 统 计
第二十一条 统计资料是编制计划的重要依据,统计是检查和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各级人事部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并及时报送有关部门,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第九章 附 则
一、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一)严格执行信息化标准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较大,影响较为广泛,信息化标准要求较高。因此,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符合和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标准以及高等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要求,满足国家及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科研统计要求,以便规范地进行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应用。须严格参照教育行业数据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如《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采用纯B/S模式实现目前主流的技术与开发语言,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开发,流程化界面和向导式操作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依照安全要求设计合理的安全架构。(二)满足接入高校三大平台的相关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须集成到高校的三大平台,满足信息门户集成、公共数据平台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集成等功能。需要为门户开发对应的集成表现界面,并提供由该页面链接进入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相应框架的功能。可根据高校需要,从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到公共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层的集成。须为信息门户单点登录开发相应的接口程序,支持现有的高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二、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用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1.全面、准确地采集人员的基本信息档案。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原有的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可以导入系统之中,后续可单独及批量追加信息,如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的晋升、变更;并根据需要定义各种信息项目,便于增加、修改信息。高校教职员工也可登录系统,上传人事档案相关材料,如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证书图片等数字档案,经人事部门审核后存入管理系统。这种多途径、多渠道的收集方式,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更全面、准确的收集。2.根据人员类别进行档案的自动分类管理。高校因人事管理需要,对教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根据教职工的分类,可自定义不同的档案类别,并能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变更类别。如:在职正式、离退休、延长退休、干部、工人、技术合同、临时合同等的分类,并可在各类别间进行变动,如在职变更为退休,在职变更为调动等,从而实现一键式分类,使人员的档案管理更清晰明了、定位准确、有序规范。3.合同档案管理。在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可导入所需的合同内容、格式,并可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等工作;系统可上传保存合同数字图片;筛选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批量打印合同、续签合同、解除合同通知书等等。可在系统中灵活设置合同管理中的提醒条件,如合同到期、试用到期等。并能通过系统进行合同基数统计核算,使合同管理高效、完善、及时、准确。4.年度考核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流程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与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完成年度考核表的收集归档工作及年度考核数据汇总工作。5.进修培训档案管理。教职工培训信息档案可批量导入系统,也可单个录入,可自定义参加培训人员姓名、编号、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培训起止时间等,教职工可登录系统上传培训结业鉴定表等相关数字图片档案,人事管理部门审核保存归档。还可运用系统按年度、项目汇总进修培训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6.自动生成各类人事档案相关表格。录入到系统中的人事档案数据形成档案目录,职务职称变动、工资变动均形成变动情况登记表。人事档案转入、转出,可制作生成名册表、转递通知单等。7.统计分析。可对系统中教职工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如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工龄等各种信息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数据、图表,生成相关报表等。(二)其他教职员工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应用。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设定不同的操作及查阅范围。1.校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了解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2.部门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部门教职员工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审核本部门教职工更新的信息和上传的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等数字图片档案材料。为部门的管理、决策把关。3.教职工。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人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年度考核结果等档案情况;上传更新图文数字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职称、进修培训等。
三、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制定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相关维护管理制度,以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一)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等硬件设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设备,及时发现、维修处理硬件设备问题。做好设备故障处理预案并有效落实。(二)维护系统数据信息。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控。按不同的人员管理类别,合理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及时审核教职工上传的新的档案信息材料,严格把关,确保档案材料信息真实可靠、充实全面、实时更新。(三)维护系统安全。加强防火墙保护屏障。定期、不定期升级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根据人员类别的变动情况,及时变更系统中的类别管理,确保按人员类别进行使用权限的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城建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基本概念
档案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变成数字信息,以实现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共享。档案数字化工程目前主要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即将档案文字、图表、图纸等变成数字信息,从而实现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检索、分析的目的。在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1档案目录的数字化
(1)档案的目录统一使用excel电子表并加入超链接,点击超链接直接查找档案合同扫描件,以便查阅合同具体内容。
(2)卷内目录填写规范,序号:以一件自然件或一组文件为一顺序号;文件编号:完整的代字代号;合同名称:合同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日期标准格式为:20010101,同一条目内时间取文件最后形成时间。
1.2实体档案的图文信息数字化
王村新城所有的合同档案通过扫描、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采集,从而实现图文信息的计算机存储、调阅、分析。
1.3日常档案管理业务的数字化
将档案的业务指导内容,审核意见,审核结果,图书资料的著录,档案变动登记,档案的始由、贮藏、借阅、变动等档案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的方式进行数字化。
2实施过程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核心(图1)
(1)设立专用的档案储藏室,定做专业的图纸档案柜,方便图纸、档案存放和查阅。实施过程根据档案储藏室面积,有重点、有步骤的实施,对使用频率高的或重点工程档案先进行数字化存档。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一般为档案整理档案扫描(文字、图纸)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在整个流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以作者所在项目为例,相关建设合同签订了123份,每份合同都根据纸质版扫描生成PDF文件存档。为防止出现混乱,对档案原件带来损坏、泄密等不良后果制定了周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因此,在数字化工程筹备阶段就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程各步骤的具体细节多次进行预演推敲;就各操作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建立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工作流程规则操作,按技术标准验收。认真填写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过程各类登记表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的记录,从而确保整个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有序、操作流程清晰、责任分工明确、验收严格把关。
(2)扫描、编辑处理及存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是扫描与编辑处理,其较为复杂。首先,在扫描时严格按文件分类扫描,根据纸张情况选择扫描方式、确定扫描分辨率及相应参数,扫描过程中及时调整亮度、对比度,使扫描后的影像尽可能保持档案原貌,使图像清晰不失真,亮度适当,同时生成jpg或pdf等相应格式的影像文件。其次,图像编辑处理是整个扫描过程中保证图像质量最关键的技术部分,因此要对影像文件进行纠偏、去污、裁边等编辑处理,同时去除影像文件背景,其可以有效节约存储空间。处理完成后的影像文件要进行存储。
3数据的存储与安全是实现数字化的最终保障
当今任何一种计算机的存储技术都还不能实现100%的可靠性,在档案数字化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突发性的灾害,因人为过失、计算机故障、存储介质损坏等各种原因,基础数据都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对基础数据要采取多介质、多地点的存储与保管方式。在此基A上还要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定期对基础数据进行及时地备份。对备份数据同样采用定期检测,三重乃至多重备份等必要的方式,以确保基础数据的高度安全性。
4王村新城档案数字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数字化就是指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信息的传输功能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它能将声信号、电信号、光信号和磁信号等转换成数字信号,还能通过将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用数字编码的形式进行快速的传输和处理。档案数字化技术主要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将传统模式的文件和经过保存的电子档案整合为一个信息库。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储存,应用网络化的形式进行传输,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然后利用各种管理软件进行整合,最终实现档案服务方式的多样性和档案资源的共享。
1.2档案数字化建设内容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1)、根据数字化的对象可以将档案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原有传统的档案通过扫描、加工和处理将原有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转变;二是将已经完成的电子文档进行归为档案和存储,使文档完整齐全、具有真实性。(2)、从数字化的程度可以将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档案目录信息和档案全文信息数字化。(3)、从数字化的过程来看,首先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数字化档案的归类整理,然后通过存储设备对档案进行储存保管,最后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数字化档案的查阅。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2.1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在这信息化浪潮中发生着巨大改变。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使无纸化办公成为了必然,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档案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道路。数字化建设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迅速和准确。
2.2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档案所包含的原始凭证是最真实可靠的记载,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当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开始关注获取档案信息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了。与传统档案载体相比较,数字化档案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不会损坏到原文件。所以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准确及时的为各个领域提供便利,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2.3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档案数字化建设之所以会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是由于传统的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存在着几点显著的差别。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成本高、容量有限,而且一旦遭到破话,将难以得到恢复。而数字化档案载体成本低、容量大,数字档案可以通过备份避免档案受到损害。再加上纸质档案工作繁琐、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数字档案只需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的在很短的时间检索到所需的内容。最重要的差别是数字化档案可以满足人们在建筑设计和科研等方面的多维需求,这是传统模式不能相比的。
2.4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
如果能将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做的出色,就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是为国家更好的服务,达到社会资源共享的效果。档案数字化建设之所以说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因为数字化建设可以克服地域的限制,实现大规模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和使用,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准确、时效性。因此,应该加快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服务。
3、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3.1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当今,我国的地方各级档案部门已经应用信息技术将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了全文数据库以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至今,档案数字化工作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数字化建设行业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由于办公自动化和网络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在很多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如上海、浙江等的地方政府都加快了档案管理。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提出了规划建设数字档案馆,深圳数字档案馆已在第二期工程的建设之中,青岛市已成为了试点城市之一,上海、浙江等地区也计划开展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3.2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由于档案部门独立完成数字化工作的效率较低,因此部分档案馆设想与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实行数字化业务外包。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还能保证档案的品质与效果。目前,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已成为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3.2.1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的内容
数字化业务外包是档案数字化行业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其内容包括建立可靠数据库、对档案资源进行整理,建设档案信息网站并加以维护,设计档案管理软件并开发等内容。充分利用最好的专业化的资源,减少实际成本、增加实际收入、提高自我竞争意识。
3.2.2实施档案数字化外包的策略
(1)先选择一个可靠的档案数字化外包公司。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上专家的意见对外包商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评估与审核,选择一个好的服务商。具体说来,要对外包商的专业实力进行审查,看其是否有相关的资质证明。对外包商的能力进行审核,通过拥有的技术设备和开发的软件是否满足要求来进行判断。对外包商的经验和信誉进行审查,通过在近几年里所完成的项目判定其在配置管理、项目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及水平,然后选择合适的外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