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1 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概念热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运输行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物流需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强调公路运输的重要性,加强公路运输管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大研究课题。我国作为版图最大的国家,在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运输行业方面,我国公路运输市场发展速度稳中有升,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旅行的需求提高了;另外一方面是由于电子商务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越来越规范,对公路货物运输需求提高了。公路运输的优化发展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加强公路运输管理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十分必要。

2 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1)公路运输管理

公路运输是在公路上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承担短途客货运输。现代所用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因此,公路运输一般即指汽车运输。公路运输管理是指通过对公路运输的人力资源、技术发展、资源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来优化公路运输的一套体系。

(2)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理解概念需要引入对比的方法,绿色经济对应的概念是传统经济,其主要差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安全和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来获得发展的,属于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持生态环境、利好人类安全和能源节约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形式,属于平衡式经济。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类在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时,应当承认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不能剥夺后代人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中国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2.2 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介绍

总的来看,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物价保持在3%-4%的增长幅度,经济发展也保持在8%-9%的高增长速度,我国在经济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也维持了低通胀的水平。人们的旅行需求的增大引致普遍对汽车需求增大,人们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引致对货物运输的需求,最终导致公路运输发展速度较快,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2010 年,我国公路运输汽车保有量将接近 3 千万辆,2020年将达到7千万辆。但是我国用于公路运输的汽车多为传统汽车,其尾气排放较大,环境污染严重,且其消耗材料为不可再生资源。在铁路运输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也较为匮乏,且综合素质并没有优势。

3 公路运输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公路运输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传统经济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安全和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来获得发展的,属于损耗式经济。虽然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物价保持在3%-4%的增长幅度,经济发展也保持在8%-9%的高增长速度,我国在经济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也维持了低通胀的水平。但是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恶性消耗、人与自然非和谐相处为代价的,这种经济的增长不可持续。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持生态环境、利好人类安全和能源节约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形式,属于平衡式经济。这种概念下,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需要进行转型,新能源汽车需要在满足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环境友好、对能源友好、对人类健康友好等。国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支持来鼓励公路运输管理的发展,在宏观方面进行引导、在微观方面进行落实,强调汽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从而可见,对于公路运输,传统汽车属于传统经济,而新能源汽车属于绿色经济模式,在发展企业行业的同时利好环境和社会能源安全。

4 加强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汽车与可持续观念相悖。由于公路运输使用汽车的性能和技术等问题,使得公路运输对环境有一定破坏效果,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目前传统汽车污染严重,为其排放量较大;另一方面,目前传统汽车消耗资源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的资源有一定耗损,加大能源安全危机。

第二,公路运输管理的人力资本不足。我国公路运输管理领域人力资源存在员工素质水平不高、优化进程较慢等问题,这与为公路运输管理领域输送人才的通道所存在的问题高度相关。我国公路运输管理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是为公路运输管理领域传输人才的各种通道,包括成人教育、大学本科、网络课程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2)加强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公路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持环境友好有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本文针对我国公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方面建议,从而有利于完善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第一,公路运输中引入新能源汽车。在当前石油资源日益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的国际形势下,发展电动汽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是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现状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我国公路运输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纯电动汽车不是以不可再生的石油等能源作为动力,而是以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纯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是以车载电源来带动驱动车轮行驶。因为纯电动机汽车属于环境友好型汽车和能源节约型汽车,因此公路运输中引入如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将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优化公路运输管理领域的人力资源水平。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人员分配和专业结构对公路运输管理的日常运营和经营效率之间存在重要关系。第一,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本地公路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视。地方政府应该以本地的公路运输管理发展规划和所需求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数量规划适合当地公路运输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战术。第二,应该合理增加公路运输管理的招生数量,提高生源比例。第三应该,加强对公路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第四,优化公路运输管理薪酬制度,激励优秀人才。

5 结束语

随着全球污染指数的不断提升,能源消耗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强调绿色环境的重要性,减少尾气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已经成为各国的一大研究课题。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推动节能减排的发展,我国在政策方面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支持力度十分巨大。本文首先介绍公路运输管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分析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了我国公路运输领域存在的两大问题,分别是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匮乏;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提出了引入新能源汽车和优化该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在实践方面对我国公路运输管理的发展提供助力。

篇2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能源资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能源资源的长久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近几十年中,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从而使得我国能源资源面临了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将节约资源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不管是在城市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贯彻落实节能生产的理念,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要引导民营企业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吸聚和带动功能,配套生产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担保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二、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废水和废气,比如在煤矿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瓦斯等,金属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渣等。按照线型经济传统观念,这些都是废物,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要大力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推行清洁生产。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三、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

    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矿产资源是否真正枯竭,应做客观分析。勘查矿产资源是一个认识过程。现在所谓的资源枯竭,是说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并不意味着资源完全没有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可以找到新的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难以利用的资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对一个城市来说,主体矿产资源枯竭,其他资源也许有较大开发潜力,即使是主体资源,由于过去受技术、投资等因素制约,也并不一定完全探明矿源和储量。

    四、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篇3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0502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篇4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口号,要求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和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相呼应,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调整相应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在近些年来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论是何种经济的发展,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而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适应。

(二)有利于林业经济自身的发展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方面的,不仅仅可以为我国的自然环境保护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更主要的也可以为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细水长流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持续不断的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二、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林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当下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还相当的不成熟,大多数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的发展状态。另外企业的发展规模都相对较小,缺乏技术含量,在进行林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总是会造成许多的原材料浪费和资源浪费,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种粗放型、低水平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结构形式和生产模式只会严重的阻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直线下降

由于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乱砍滥伐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而且,我国绝大多数植树造林的树种也相对单一,树种的死亡率相当高。再加上树种的产期较低、效益低下,进而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不断匮乏,最终必然也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缺乏相应的林业体制改革

缺乏相应的林业体制改革是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故而,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许多政企不分、职责不分明以及林业经济发展受阻的现象产生。林业体制的完善可以更好的对林业经济发展起到监督和保障的作用,而这种体制的缺乏势必造成林业经济发展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三、我国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科学配置人才,促进林业经济高速发展

林业经济要想更加集约型的发展一改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生产方式,首先就要对这一行业进行严格的规范,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科学的配置。这就要求广大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科学的人才配置,建立起一个专业的个人人才平台,为林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可能。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对整体行业的规划。2.企业也应该不断的对人才进行升华培养,包括对其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的培养。3.大量储备高水平、高学历、专业能力高的人才队伍。确保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林业发展创新。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多的空间和可能。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条例

我国林业发展之所以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产生很多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做为保障以此规范林业企业的发展行为。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法律制度和法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更好的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努力的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林业发展当中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条例,确立环境优先的原则。当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本着环境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由于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还不完善,因此一定要不断的对此进行优化,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经济产业结构。针对传统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市场对策。同时要加大引进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尽可能的缩短生产周期,引进新的原材料和树种,确保树种数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进。最后还应该加大改革的步伐,引进和创新新的产品,努力发展服务性项目和产业。

(四)建立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

建立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权衡林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表现,也就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重要展现。建立起来的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应该是客观、科学的,并且人们现在已经逐步的认识到林业经济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效益。所以在发展林业经济的时候,应该找到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切合点,使得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于林业相关企业,应该不断的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和科学发展观相继提出来的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首要要求和根本依据。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这种思想的学习和普及,从根本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在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可以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当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有所取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结语

要想更好的将林业发展起来,首先应该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粗放型的现状,将其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化。同时还应该将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可以确保林业经济不断发展,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获取相应的社会利益。当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可以本着环境优先的原则,将社会利益和环境保护置于首位。

篇5

西部地区矿物资源丰富,据对全国省际人均矿物资源禀赋条件的调查,条件最好的省份是山西和内蒙古;其次为四川、辽宁、新疆、青海;再次是宁夏和云南。显然,西部地区都是一个聚宝盆。然而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西北地区经济却相对落后,结果长期以来,资源优势不仅未成为拉动经济的火车头,反而沦为了资源的主要输出地,致使其产业结构畸形,能源、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重工业比重过大,相应的污染情况也极为严重。如甘肃作为一个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省份,其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支柱产业也成为了最主要污染物排放行业,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压力。再如青海省的西北部,随着柴达木盆地工矿区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等排放到大气中。2000年青海废气排放量高达607.37亿m3,而净化率只有0.47%,严重损害了大气环境,东部的“硅铁走廊”已成为“黑色走廊”。可见西部地区畸重的产业结构,对其环境产生了极大污染,在此种产业结构短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注重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比如西北5省区占全国面积的39%左右,在这广袤的大地上,自然条件多样而又严酷,生态系统复杂而又脆弱。目前,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双重影响,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生态化发展赖以持续的生态屏障和生态系统已相当脆弱。西北地区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严重缺水,年均降水量在550mm以下,少的不到100mm,如,敦煌只有29.5mm,吐鲁番几乎无雨,内陆河流域水面蒸发普遍偏高,塔里木、柴塔木、河西走廊等地平均在1800mm以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不少河流干涸断流,生态环境质量变差。水土流失也是威胁西北发展最大的生态灾害,特别在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300-600m3,流失土壤5-10吨,从而造成了土壤日益瘠薄。西北土地沙漠化问题也非常严重,陕甘宁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本省土地面积的67%、43%和70%;在新疆、青海等省(区)土地荒漠化年扩展速度高达4%以上,已有1/3面积的草原退化。西北地区面临的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过牧等问题,使得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进而产生“生态贫困一经济落后一环境退化”的PPE恶性循环怪圈。为了打破这种怪圈,也需要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寻求突破口。

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我国水源发祥之地和大气生成之所。青海素有“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之称,黄河、长江、澜沧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别为225.3亿m3、176.2亿m3、108.4亿m3,占各自流域的49.2%、25%和15%。青海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很多地区的水量和水质。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东缘以东地区,是我国的东部季风气候区,如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就会直接影响中部和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近年来,北方频繁出现的大范围沙尘暴,其原因就是西部地区的荒漠化所致。显然,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源”,具有特殊生态功能、对全国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我们切不能忽视这点。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均衡,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绝不能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西部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困境

由于种种的原因,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中东部,而且西部发展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地区资源,西部地区发展过去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剧了粗放型经济发展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趋势。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现状也给发展循环经济也造成了很多的困境。

思想观念落后的限制雨果说过:当观念成熟时,武力都挡不住。由此说明观念的重要性,同样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也不例外。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特别是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政府的传统政绩观念也还未改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地方政府官员政治上追求晋升,经济上追求GDP,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意识淡薄,落后地区政府出于赶超需要,更是不余遗力寻求经济的高增长,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且政府观念不转变,企业、公众的观念也很难转变。实际上,政府的cDP拜物教是通过企业实现的,如果政府未能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观念,那么作为逐利而为的企业,作为追求享乐的消费者,就更不会考虑环境的价值了,而公众环保观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意识不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其管理体制就有别于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管理模式,它需要政府诸多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与协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改变以前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意识。目前,从管理体制上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符合自然、经济规律及纵向和横向协调的生态建设科学规划,缺乏既能体现政府行为又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政策措施,缺乏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部门间的协调,缺乏统一的决策和管理体系,以至于各自为政,导致责任分工都不明确,形不成治理综合效益,最终太大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也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

法律制度保障不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皆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同样。立法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领先的

国家,如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皆是通过立法来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通过立法把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在法制的轨道上,保障其健康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了《循环经济法》,但是此法原则性很强,还要求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加以贯彻。西部地区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及法制建设方面尚属于起步阶段,虽然已有一些关于工业生态建设、污染排放限制、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规定,但都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实施,具体效果并不明显。

面临的技术和资金的困境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发展循环经济都是如此。从需求看,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所急需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西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单纯依靠地方经济自身的积累,投入势必有限,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始终是困扰着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大问题。

西部地区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上存在的困境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发展循环经济,实际就是在走用生态文明(绿色)、信息化引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需要指出:科学发展观不单是世界观认识论还是可以转化为一系列广泛运用的方法体系。例如,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就要靠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有实际效果的节能减排,这就需要依靠企业信息化、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网络化来带动,否则,就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微观操作原则以及中观之产业生态链和区域生态园的构建。再如,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本运动规律,否则,在当代,循环经济无法生存与成长。

我们现在所说的循环经济(cyc,lieexonmomy),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基于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运动的经济形态,其基本内容是在资源开发与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资源耗费的目的。这种经济形态把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融为一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资源利用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观念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经济模式,而是在政府加强规范和引导下发展起来的。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虽然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模式也不同,但在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却是相同的。因此,地方政府能否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重要要。西部地区作为重工业污染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重点生态资源区,更是需要地方政府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观念。如果政府观念转变了,那么通过宣教和示范,就可以增强公众的保护生态环境观念,从而在全社会都树立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具体言之就是:

1.政府要有新的经济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考虑生态承载能力,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只有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即要推动经济增长,更要注重环境保护。

2.企业要有新的经济效益观。传统工业经济效益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效益观念是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通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3.消费者要有新的消费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观念,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支持经济政策体系一般应包括两个层面: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具体政策政策是提供好的制度环境。当前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

1.环境保护政策。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难以扭转,很大程度上在于保护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滞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这意味着平均每年需要降低4.4%,这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只有依靠硬性环境指标的约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才能实现所期望的平衡。比如甘肃省“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到1.9吨标准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下降到136万吨以下,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将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将达到50%以上,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41-02

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面对传统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们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新转变,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道,坚持走节约型发展之路,并逐渐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健全机制体制、技术革新、强化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彼此和谐。

二、河南油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河南油田作为石油石化企业,是国家工业节能的重点领域,由于其隶属国企的特殊性质,长期以来粗放式生产和经营的方式,对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对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势在必行。

1.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它是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3.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增强河南油田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果是,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逐渐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则是以最小的资源和最低的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河南油田正处在勘探开发的后期,资源接替形势严峻,成本压力日益加剧,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河南油田节约降耗,减少资源消耗,挖掘潜力,增强油田发展后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

4.发展循环经济是油田成为绿色环保企业的重要途径。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宣传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有利于培养企业职工形成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意识;与此同时,培养广大油区民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在百里油区范围内形成一种节约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自觉加入到节约资源和环境的队列中来,为创建建设绿色环保型油田和节约型企业贡献一份力量。

三、河南油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路是必须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企业与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管理、激励与奖惩、技术革新、理念宣传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循环经济理念,并使之逐步融入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全面、系统、综合性的工作。河南油田是集原油生产、化工等产业于一体的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涉及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激励政策等诸多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

(1)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大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约束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在污染防治方面,通过对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操作管理的优化,实施污染物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100%利用,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ISO14001国际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环境综合管理,努力营造安全、环保、健康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注重节能降耗,增强节约能力。始终坚持将节能降耗列入企业技改的重要内容。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不断淘汰。运用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提交精确的运行参数,保证降低单位产品各项消耗指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及成本、性能指标。做好日常的修旧利废、发挥材料的拼凑功能,在节材创新等方面做好工作。

(3)注重成本控制,提高节约潜力。成本控制是河南油田经营的核心,是油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采购方面力争做到采购流程顺畅,从源头上控制采购成本,减少物资积压和资金浪费。

在生产方面做好设备的改造和维护,提高设备产能和安全运行能力,努力降低消耗。在炼油化工方面,应进一步将原油再循环利用,开发出更多种类的副产品,实现原油加工增值的目标,使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物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产品增值和环保达标的“双赢”。

(4)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奖惩激励制度,管理促节约。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责任明确,权责明晰的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管理机构。同时建立健全能耗监督、监测工作体系,全面负责油田能源使用过程的监督检查等工作。

在制度建设上,制定各级节能降耗相关岗位工作规范;制定工作评比奖惩制度,并不折不扣地落实,有效提高油田的节约能源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节约责任制,节约指标落实到岗位,科学合理制定奖惩制度,奖惩到个人,引导单位与个人自愿发展循环经济,自觉减少环境污染。

(5)搭建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要把节约能源纳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工会工作当中去。搭建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创新活动,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节能增效贡献力量。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的实效性,保护职工参与节能降耗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6)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风尚。厉行节约,引导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行为方式。倡导节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约风尚,从身边的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份办公用具节约起,尽量发挥每一种资源的最大价值,尽量减量使用、再次使用和循环利用,在工作与生活的每处角落提高节约意识,为企业为社会节约资源。

3.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建议。

(1)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树立绿色消费观,持续推进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环境友好生产和适度健康消费。宣传相关典型材料,通过新闻媒体,以专题、专栏和系列报道等形式进行全面的宣传,着重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将其影响力渗透到油田生产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

(2)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研究。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了解先进经验与做法,通过与示范典型企业的交流学习,掌握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的优秀经验与做法。

(3)评选循环经济典型单位,作为试点推广经验。提倡各单位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对于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等方方面面,有好的经验做法,并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单位,积极推荐为循环经济的典型单位,予以表彰,并作为试点在油田范围内推广。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能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的先进经济模式。它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将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饶世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J].海峡科学,2010(6)

2.李若平.循环经济:和谐企业的关键词[J].中国石油石化,2005(15)

3.史方,李兴春,范巍.石油石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2)

4.苗刚,党海平,商莹华.循环经济原则的应用价值[J].中国石油企业,2008(6)

5.孙艳莉.石油石化业该如何“循环”――《循环经济促进法》解读[J].中国石油石化,2008(19)

篇7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89-02

0 引言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

篇8

20__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克难奋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是1997年以来最快和最好的一年。主要表现在:

1、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__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1.3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增速比20__年快3个百分点,比20__年快2.5个百分点,是近8年来增速最快最高的一年。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__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3.7,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创近6年新高。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国税收入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地税收入也是近几年完成任务最好的一年。

3、工农业生产全面升温。20__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595万元,同比增长32.5。纳税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个,比去年增加8个;全县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2.9万亩,比去年增加11万亩,增幅15.3,粮食总产量达到35.8万吨,同比增长38.9,恢复到了九八年受灾后的最高水平,扭转了连续6年粮食下降局面。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4.9万亩,增长0.4,总产量达到1.46万吨,增长13.18。油菜面积33.0万亩,同比增长1.[!]5,油菜总产量4.2万吨,同比增长15.8。畜牧业生产虽然受到禽流感疫情的严重影响,但由于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畜牧业生产仍获得了一定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4.8万头,同比增长3.5。水产品总量达到6.2万吨。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0.7亿元,增长5.98。

4、招商引资成绩斐然。20__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135个,总投资10.47亿元,已到位资金5.17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9个,招商引资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5、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__年,全县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初步统计,全县民营企业421家,比去年增加20家,从业人员2.97万人,比去年净增1600人,个体工商户10506户,从业人员2.8万人,当年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500余户,新增从业人员900余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76.5,实现利税8500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80.0;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1.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7.7。

6、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__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4812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同比增加308元,增长14.12,增加额和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增加额居全市第4位,增幅居全市第2位。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首次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8.12个百分点。

(二)发展差距

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与过去相比变化很大,发展很快,但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比、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差距,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仍属于发展滞后型经济。

1、迟到的发展周期。20__年,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而我县新一轮发展周期可以说是20__年刚刚到来。从全国、全省情况看,我县至少落后了两年。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8.0,全省GDP增速是9.1,而我县仅为7.3。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9.1,全省GDP增速是9.3,而我县是6.8,20__年、20__年均低于全国、全省水平。20__年,全国GDP增速是9.5,全省是11.5,周边九江市15.2,我县GDP增速为9.8,仍低于全省水平1.7个百分点,低于九江市5.4个百分点。

2、滞后的发展时期。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前一段时期,我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96——20__年,我县GDP年均只增长7.0,比全国低2.0,比全省低2.2,比全市低0.5。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位中由1996年的23位下降到20__年的44位。(20__年以后未排位)

3、粗放的增长方式。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增长不是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而是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资源大量占用、环境严重破坏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20__年,我县工业用电量达到13456万度,比20__年增加7019万度,年均增长20,而我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3.8,工业用电增幅比工业发展速度高6.2,耕地被大量占用,1994年——20__年我县耕地面积从74.3万亩减少到64.3万亩,年均减少1万亩,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工业“三废”日益严重。

4、较低的发展水平。我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20__年,全县人均GDP只有5270元,比全国的10500元,低4630元,比发达地区江苏省人均2万元,低14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比全国2936元,低436元,比全省最高县市钟祥市3690元,低1200元,比江苏省低2264元。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4812元,比全国9422元,低4610元,比全省8023元,低3211元。

5、不优的产业结构。20__年,我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3.7:46.9:29.4,而全国水平为15.2:53.0:31.8,全省水平为16.1:47.4:37.4,发达地区江苏省为8.5:56.5:35.0,我县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6、人才资金的外流。人才、资金、技术是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功能的增强,加之我县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我县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早已流失殆尽,教育、卫生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在纷纷外流,我县每年输送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出去的多,回来寥寥无几,我县经济发展面临人才枯竭现象。同时,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银行贷款风险意识的增强,我县资金外流十分突出,20__年我县存款余额38.84亿元,比20__年净增19.5亿元,贷款余额19.89亿元,比20__年只增加4.3亿元,4年时间,存款净增额比贷款净增额多15.2亿元,可以说我县4年时间,就金融系统外流资金10多亿元。去年,我县某银行就有2亿元资金在县外寻找投放渠道,获取更大的回报。

(三)原因剖析

20__年,我县经济之所以取得较快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发展思路“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制订黄梅后五年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举措上定位准确,切合黄梅实际。

二是发展措施“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营造发展环境、改革改制、招商引资、转变干部作风上狠下功夫,并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发展环境“好”。20__年,我县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好环境,主要是:①政策好:中央制订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我县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机遇好:20__年我县经济处于全国经济发展周期的“高涨”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急剧扩张,消费和出口两旺,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对我县经济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③天气好:20__年,几十年难遇的好天气为农业大丰收奠定了基础,20__年我县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四是发展热情“高”。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制订的政策和措施暖人心,顺民意,领导同心,干群一心,全县人民发展经济热情高涨。

但是,从1997年到20__年,我县在全省排位大幅下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我县丧失了大好发展的机遇,既有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深刻的内在教训。

一是宏观政策的影响。财政方面,自从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力逐步向中央集中,县级财政日益捉襟见肘,只能维持保工资、保运转,难有财力推动经济发展;金融方面,随着银行贷款风险责任和风险意识的增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在资金上的支持日益弱化。同时,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城市集中效应不断增强,加快了县域资金、人才向城市流动。

二是自然灾害的损失。97年、98年、99年我县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97年虫灾使我县棉花大幅减产,有的单产还没有正常年份的一半。98年、99年连续两年遭受洪涝灾害,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分散全县干群抓发展的精力。

三是思想观念的陈旧。由于我县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小农”经济意识多,改革创新意识少,偏重经济总量扩张,忽视经济发展后劲。我县企业改革改制比沿海发达地区晚十年,比我省仙桃市晚五年。而我县对正常生产的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仅从20__年才开始在建陶开展,20__年取得重大进展,而仙桃市在99年企业改革改制就全部到位。

四是发展环境的退化。由于我县财政日益紧张,人头经费供给不足,形成了“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怪圈,企业包袱越来越重,严重影响民众创业热情和招商引资。这种现象只在20__年全县优化发展环境以后,才得到逐步改善。

除上述四种因素影响我县经济发展外,工作自身出现的问题对我县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如96年计划生育“进笼子”、“5.11”事件、县级班子两次非正常调整,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过去县城南迁决策未到位,不仅削弱了县城建设,而且使外地客商投资和民众创业投资举棋不定。

过去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教训深刻表明,只有团结一心,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制订切合黄梅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才能促进全县经济更快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县经济发展的机遇期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机遇期。纵观当前形势,我县虽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所处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一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旋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大国关系稳定,我国会有15—20年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20__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如果举措得当,将是消费升级、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各方矛盾突出、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时期;二是经济发展周期机遇期。当前,全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市场全面回暖,投资大幅升温,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政策机遇期。国家对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的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及中央制定的“中部崛起”战略,更有利于我们农业大县;四是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沿海发达地区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特别是去年“民工荒”,加快了这一转移进程,为具有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的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借梯上楼”的良好机遇,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五是干群同心机遇期。当前全县干群同心同德,创业热情高涨,为我县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这些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加快我县发展进程。

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 总结前段我县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要切实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不断增强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应以培植经济发展增长点为核心,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财源增长为目的。我县过去一段时期,非生产性投资大、生产性投资少,对增强全县经济发展后劲有一定影响。二是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关键在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关键在发展环境,发展环境的优化关键在干部素质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工作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建立有效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河北廊坊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靠的是引进人才,该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引进人才,使大批优秀人才云集该市,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2、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关系。经济发展要特别注重人口增长的关系,吸取以前计划生育“进笼子”的教训。1996年,我县计划生育“进笼子”,连续两年全县3000干部集中抓计划生育,严重影响全县干群抓发展的精力;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搞“掠夺式”发展,吃“子孙饭”,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并举,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9

[DOI]10.13939/ki.zgsc.2016.42.035

1 破解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难题需要创新发展理念

过去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中国靠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外向拉动、投资拉动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而现在随着国际形势和资源的变化,外向牵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向了尽头。原有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的动力已经衰竭。所以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变,就要由规模速度外延型向效益质量内涵型发展,需要创新发展的理念。

创新发展的理念需要培育发展新动力。首先是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来推动经济发展,其关键点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优化配置、效率配置,通过不断搞创新,在竞争中取胜。市场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国家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应该做好公共服务,建立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给企业平等的机会,营造制度公平的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如何做减法,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何使职能不错配、不缺位、不越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把市场竞争比作运动会,政府就是跑道的修建者,规则的制定者,比赛的裁判员。政府环境和公共服务做好了,企业就在跑道上去跑,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竞争体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搞活体制机制入手,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其次是产业政策要准,一是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做大做强制造业。从中国制造业形势看,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认识到经济不能空心化,不能虚拟化。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我国的很多高端的制造都依赖于进口,是制造业大国但却不是制造业强国,所以对未来的制造业发展形势,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三步走战略。二是要提高服务业。2015年服务业占比是50.5%,服务业主要是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比如说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还有要推动生产与服务业的融合,比如说众包。三是要稳步发展生活业。比如文化旅游、医疗保健、养老等。四是要积极发展新兴业态,比如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会展等。

最后是要靠内需拉动。扩大内需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主要是增加中下层的消费群体的购买力。二是腰包鼓起来,还要敢于消费。主要是完善分配收入改革,要建立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敢于花钱,对未来无忧。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改善产品质量、推动品牌的发展来拉动需求。

2 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需要协调发展的理念

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包容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矛盾问题越来越多,比如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也就是民生的失衡问题;还有规模与效益失衡,过去外向型的、速度的发展方式是三高一低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还有区域和城乡发展失衡,城市化的问题,我国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虽然很多农民进入到城市变为市民,但却并不享有城市公平的医疗、社会、保障、养老等。所以说今天发展中的矛盾是失衡的矛盾,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均衡发展的理念。均衡发展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用均衡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失衡问题。

首先应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从制度设计到财政政策,再到金融政策等都应该一体化,不能只考虑城市或者只考虑农村,不能有二元。其次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如何融入到国家区域开发的重点领域内,比如说“十三五”的重点领域如丝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区。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要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最后要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中华民族未来的崛起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强大,还为物质上的强大提供持久的、持之以恒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就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比如说中国的教育。人们信仰的长期确立、观念的培育、道德的重塑,需要在教育方面有所提升。

3 解决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问题需要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目标指向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惩罚了我们。现在环境和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每个人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首先应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国土资源布局要合理,功能要协调配套。其次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立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最后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到了,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在于政府。政府有四大职能,调控,监管,服务,然后就是环境保护,也就是公共职能,全民的公众力,由政府来执行。

4 拓展我国未来的发展空间需要开放发展理念

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空间的大小,决定了发展的程度、发展的速度、发展的力度。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都采取了相关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把制造业从国外转移到国内。随着全球格局的不断调整,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和多边贸易规则深刻调整,这也增加了全球治理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要统一大市场,既然要统一市场,就要统一经济规则。谁作为经济规则的主导者,谁拥有经济规则的话语权。过去是发达国家占主导,而现在是多元化格局,我国正在崛起。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实现自身的发展。开放发展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互惠互赢。

一是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整合协调沿海各国资源。“一带一路”是政策的沟通、道路的联通、贸易的畅通、资金的融通和人心的相通。通过“一带一路”形成市场的开放性、统一性,由此激发市场的活力,作为利益的共同体,互利互惠地发展。“一带一路”涉及的人口44亿,占到总人口的63%,经济规模21万亿美元,占到世界的29%,贸易和服务出口占世界的23.9%,“一带一路”的市场潜力巨大。二是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提升台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实现共赢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领经济的话语权,更好地发挥制度话语权的作用,保护我国的自身利益。

5 分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正义需要共享发展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逐渐加强。当中国的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人们更多的关心是公平和正义。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绝对贫困在减少,相对贫困拉大。人民的生活虽然都比以前改善了,但比富人来说距离也在不断扩大。我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73,高于国际上0.4的警戒线。共享发展的目标指向就是公平正义,使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地迈进,也就是蛋糕怎么分更公平,更合理,更有利于发挥每个阶层、每个人的积极性。

一是实施脱贫攻坚政策,到2020年,“十三五”决胜小康时期,实现592个贫困县、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二是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几乎每个人都覆盖到的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说要立足国情,以保基本为优选目标,防止高福利倾向。三是强调制度的公平性,消除地区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未来要逐渐消除这种差别。四是注重责任分担,合理均衡配置社各主体之间的责任,防止过分增加全体纳税人的负担。

五大发展理念指出了中国在一段时期内的前进方向,正确认识和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尤为重要,五大发展理念领航全面小康建设,是我们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和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10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24-01

自2009年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房价飞涨。房价涨幅调控声音不绝于耳:2010年1月份出台“国十一条”、两会后又重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投机性购房,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等,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应声回落,相反却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一边是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一边是房价的持续上涨。房价的这种“愈调愈高”的态势已经将政府的调控措施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于房地产市场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在这样的问题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又应该采取哪些宏观的调控政策呢?

1.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议论不断、争论不休。

但是,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在近十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 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2.3金融基础体系与房产发展有待于完善

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须加强科学性规划

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