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

篇1

201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修订版,在此修订版中,信息技术类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等,体现了典型的PC时代特征。2013年行业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方案中虽然对一些现在非常流行的技术有所涉及,但从整体方案上看,仍属于蜻蜓点水。以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为例:专业方向分为计算机维护维修、计算机外设和数码产品维护维修两个方向,专业核心课程10门、专业方向课程6门,与移动终端有关联的课程只有“常用平台操作系统使用与管理”和“笔记本与平板电脑的维修”两门,总课时192课时。专业实训室建议配置部分平板电脑,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对移动终端、智能终端以及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硬件配置、机器架构几乎没有考虑,体现显著的PC时代特征。

(二)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以及从国家到地方的专业技能大赛的洗礼,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类专业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基本上能满足PC时代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某些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企业工程师的水平。但是面对后PC时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技能,很多教师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iphone Os・Android系统这些新型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是怎么回事,怎么对其进行维护?SSD固态硬盘怎样工作,其与传统硬盘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平板电脑的ARM架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后PC时代的知识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教师来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相关计算机的教材也不能有所体现。

(三)专业实训空间几乎为空白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实训空间最多的设备就是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码设备,平板电脑未能在专业实训空间中出现,与之配套的实训室构建方案以及实训项目还是一片空白,实训空间怎么建,建好后怎么用,均没有建设性意见。

二、后PC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的思考

据Gartner报告,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为9.68亿台,同比增长了42.3%;平板电脑总销量为1.95亿台,同比增长了69.8%;PC机总销量为3.16亿台,同比下降10%,智能移动终端的销量远远超过PC。这些销售数据显示:智能终端的销售量在稳步上升,而PC机的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平板电脑将会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挤占传统PC的生存空间。

思考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慢慢改变

权威数据已经表明:虽然平板电脑的进入在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但PC仍然是人们工作场所最方便的工具,平板电脑的优势更体现在其移动与娱乐特性上。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而言,很多的专业方向并不需要立马进行调整与改造,如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市场论证后的调整,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移动通信技术、虚拟技术以及电脑架构和新的硬件知识等。

思考二:启动师资培训与教材修订

新的知识、新的技术需要通过教师才能转化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度、专业认同度以及前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学校专业教材由于知识的时效性,需要不定期地进行修订,使最新的知识与前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及时体现,才能使学生紧跟前沿技术,掌握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思考三:构建专业实训空间

专业教学的支撑是专业师资与专业实训空间。由于学校对专业的认识度以及前瞻性的理解不够,专业的平板电脑和移动终端的实训空间在职业学校尚未出现,甚至都没有专业的公司能拿出实训空间的构建方案。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专业公司进行专业调研、专业分析,共同拿出专业实训空间方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篇2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1 研究背景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是一个诸多主体参与的繁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海量的信息需要运算和处理,如何解决传统管理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信息丢失、休息断层、信息孤岛问题,并建立强大的运算框架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模型不仅是建筑的几何3D模型,其内部更包含着其它静态的和动态的建筑工程全寿命期内的所有信息,所以BIM信息模型是我们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目前的BIM模型主要有3D模型(几何模型)、4D模型(进度模型)和5D模型(费用模型)。三维BIM模型主要包含建筑的几何形体数据及相关联的材料物理性能数据,四维模型是在三维模型基础上附加一个时间轴,形成基于三维BIM的施工进度维,五维模型是在四维模型的基础上附加一个费用轴,形成基于四维BIM的施工成本控制维。目前在建筑工程行业,BIM已成为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协同工作的焦点,BIM建模技术也成为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BIM虽然如此高贵而美妙,但是如何构建BIM一直是建筑业界的一个难题,因为构建BIM就好比搭建一个虚拟的建筑,需要各部门、各专业大量的设计人员协同工作,需要进行海量运算,需要大量的软硬件设施,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BIM模型构建模式是设计师基于个人电脑单兵作战,设计文件的交流除了用U盘拷贝外,有时也通过服务器共享,各设计师之间的文件交流都是交叉混乱的,这种情况经常严重影响设计进度和质量。当然也有企业采用设计协同工作模式,传统的方法是将设计文件放在执行共同标准的平台上进行协同设计,但要实现这种工作方式必须基于以下两点:首先要有标准约定,其次要有公共IT平台,但环顾我们的周围不会发现哪两台工作电脑上的应用程序的设置相同的,包括同一公司,同一专业的设计人员,所以以上方案也仅是权宜之计。而云计算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可以将各种建筑软件的标准版本映射在云上,所有的用户在协调设计过程中都执行这些标准程序,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协同工作的标准化问题。同时云计算平台还能够克服异地限制,从而实现广义上的实时协同和数据共享。当然云计算最主要解决的还是海量运算问题,设计公司为了表现建筑的真实渲染效果,往往要制作3D 动画,有些公司甚至制作建筑动画漫游短片,用以给业主展现更完整的建筑设计,完成一部短片需要渲染出每一帧画面,传统的基于设计师个人PC的渲染有时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使其PC配置已经达到4核16G)。而应用云技术,渲染工作可以与其他工作同时进行,只需要按照优先级分配运算资源,即使在下班时间,云平台所有的CPU都可同时投入到该运算过程中,从而大幅度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速度和质量。国外的状况是,运用云计算的高质效果图片或动画帧的渲染时间已经由小时级提高到秒级。这一切都为基于云计算构建BIM模型创造了先决的技术条件。

建筑项目各参与主体基于BIM模型的协作贯穿建筑全寿命周期,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专业信息都集成在这个模型上面,当然这些信息都是按先后顺序加入并传递的,但整个设计过程是项目组所有人员同时搭建这个模型,最理想的状态是所有参与人员实现广义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协同工作,要实现这一点目前只有云计算平台能够达到。

综上所述,基于云计算构建BIM模型不仅解决了构建BIM过程中的海量运算问题,也解决了BIM模型数据的安全问题,在美国,Little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和经济效益。在中国国内,基于云计算构建BIM目前只是处于概念和启蒙阶段,有公司做BIM,也有公司做云计算平台,但真正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公司基本上没有。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柏慕进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Bim China),其作为国内站在BIM技术最前沿的专业培训和项目咨询公司,目前正致力于基于红帽企业和西安跃腾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云计算平台构建BIM模型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云计算和BIM分别是当前IT领域和建筑行业的前沿热点课题,虽然截止到目前,云计算甚至还没有一个共性的定义,BIM之于很多建筑行业人士也稍感陌生,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云计算和BIM的结合。基于云计算的BIM模型研究比较靠前的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而美加两国主要是基于建筑设计角度来利用云计算构建BIM模型,在建筑施工和运营阶段的研究并不多。国内基于云计算BIM模型研究基本处在启蒙阶段,以上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1)美国情况。美国的Little 多元设计咨询公司已经着手基于云计算构建BIM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Little 公司员工规模是200多人,他们共配置了20台高性能图形云工作站(HPGW),自从配置HPGW以后,设计人员的计算机更新周期不再是以往的2年,而是4-5年;而手提电脑甚至可以用到物理报废为止,基本是4年左右。由于大量的运算不再在手提电脑中进行,所以Little公司目前给设计师的标配手提电脑的价位在800-1000美元,而不是原来的2200-2500美元,据此估算,Little公司在未来10年中用于购置个人电脑的费用会由原计划的300万美元减少到100万美元,这还不算软件费用,仅其硬件费用将降低约67%。同时Little 应用云技术以后,彻底克服了传统构建BIM模型时的几个主要问题:即海量运算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实时协同问题、信息共享问题等。Little 的基于云计算构建BIM战略达到了“一箭多雕”的商业效益。

(2)加拿大情况。加拿大在BIM的数据标准即IFC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因为BIM模型要进行数据集成,首先必须要把建筑行业各应用软件生成的虑数据进行统一格式化,也就是说大家都必须遵守IFC要求的BIM数据格式,加拿大在这方面制订了很多相关标准,并且有很多标准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3)国外的云计算平台研究情况。国外的云管理平台商家主要是红帽公司,红帽企业的Linux 5.4是虚拟化解决方案系列产品的基础,提供了诸多的虚拟化功能,包括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技术以及Intel Directed I/O虚拟化技术和PCI-SIG SR-IOV。这些技术允许一个基于Intel® Xeon® 5500系列处理器的平台中的多个虚拟机直接共享I/O设备。新版操作平台在继续向客户提供对多种已认证软硬件的支持同时,还具有更好的I/O吞吐量并包含供开发人员使用的更多的工具。

(4)中国情况。云计算在我国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于2007年启动了国家“973”重点科研项目“计算机系统虚拟化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9年11月11日,全国首家云计算产业协会在深圳成立,协会的成立标志我国政府对于云计算产业在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标志着深圳市企业对于云计算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关注与信心,深圳市高科技产业发展迈向成熟,而云计算产业则给深圳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商机,当前深圳是全国首个大力发展云计算的城市,现在有100多家企业从事云计算相关产业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未来产业将蕴藏巨大的商机。2009年12月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四十多家企业一起共同倡议成立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2010年8月上海公布云计算发展战略,3年内,云计算将为上海新增1000亿元的服务业收入,推动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转型,培育10家年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和10个云计算示范平台。2010年10月22日,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的通知明确,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业内人士表示,在两部委的推动下,云计算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有望在3年内突破1万亿人民币,产业链上下游的多家上市公司将迎来发展机遇。国内的云管理平台主要是跃腾科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平台,它利用虚拟化的强大能力将数据中心转化成为显著简化的云计算基础架构,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安全和低风险地提供新一代灵活可靠的IT服务。云管理平台能使企业的运作建立在更高效、更科学、更精确的平台上,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单位,成为社会发展的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云管理平台为业务系统提供灵活的部署、运行与管理环境,屏蔽底层硬件、操作系统的差异,为应用提供安全、高性能、可扩展、可管理、可靠和可伸缩的全面保障,降低开发、部署、运行和维护应用系统的成本。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建筑工程行业是“传统工业”中的传统工业,是和“土”打交道的产业,从来都是“傻大笨粗”的代名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筑行业如何实现信息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云计算构建BIM技术集成了当今IT领域和建筑行业最顶尖的“云计算技术”和“BIM”技术,它可能是我们建筑行业步入信息化天堂的云梯,也可能是我们建筑行业契合信息化时代脚步的敲门砖。基于云计算构建BIM模型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于云计算构建BIM模型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跨地区、跨公司协同工作。作为拥有多分支机构的设计公司或建筑公司,设计人员和管理经常同时要在一个建筑模型上工作,软件开发商探索着用广域网解决协同工作问题,但其实效果并不够好,而转换到云系统以后,使我们在各地的设计人员就如同在一间办公室内工作一样方便。我们知道构建BIM是一个多人协同的工作过程,有的设计师会选择在家工作,这些人对随时随地登陆到公司的BIM具有强烈需求,但目前,应用程序都放在个人PC里、数据也是分散的,这就很难做到公司的平台和数据信息被随时共享。虽然广域网传输速度有所提升从而使个人PC获取数据速度有所改善,但还是不够好。通过安全的远程桌面协议(RDP)接入公司的云,设计师可以随时随地启用公司的BIM数据中心,手提电脑仅是接入的端口。这无疑给设计师提供了足够的机动性。

(2)基于云计算构建BIM可以降低IT 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云(HPGW)不仅解决了BIM 所要求的运算能力问题,由于实施了虚拟化策略,在硬件和网络设备性能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其它IT基础设施的总费用。对于有众多分支机构的设计公司, 可以将分支机构的IT基础设备转移到“云”上。利用设在总部的云基础框架,为分支机构提供随用随取的IT资源。这种策略可以使异地分部通过云被整合到总部中来,而不需单建一套存储设备;使所有分支机构处于“如同在一间办公室工作”的状态;身处异地不再成为协同工作的障碍。

(3)基于云计算构建BIM可以实现IT 自动控制和节约服务成本。虽然云策略不可能减少正版软件应用许可数量,但能够极大方便IT 人员进行软件管理和许可申请。现在许多正版软件都有网络版本或多用户申请模式,这种系统可以保证任何设计师只要有空余的软件许可,既可在任何一个工作站点上运行软件。过去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复杂的脚本或软体自动化将授权赋予所有设计师的个人PC。这种做法会花费大量时间而且会经常出现问题,因为很难更新那些很少接入公司网络的设计师电脑。而采用云计算以后,HPGW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IT 人员平时只是管理和更新仅有的几台物理主机,大量节约了服务成本。

(4)基于云计算构建BIM可以保证工作连续性、安全性及灾难数据恢复。在传统构建BIM的过程中,没有那个公司会随时备份所有员工的工作电脑的数据,但又由于个人电脑上往往存着公司和业主重要的数据信息,这样在员工个人电脑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无疑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而应用云技术,我们将公司和业主的信息储存到云里,并在云里进行复制备份。因为在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云(HPGW)里所有数据、程序都放在存储区域网络(SAN)上,并设置了专门的灾难数据恢复用的空间,当某一台HPGW出现问题,IT 会自动通知其上的用户无缝链接到另一台HPGW上继续工作,用户信息及数据也同时转移过去。如此以来,数据安全性大幅提升,特别是那些珍贵的业主数据。在这种模式下,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将所有的数据和软件都放在云上而无需装在个人PC中。如果确有必要调用某些文件,那也只是个副本,而源文件仍在云上。这样就确保了工作连续性、安全性,以及灾难时刻的数据恢复。

参考文献:

[1]杨富春,崔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相关国际标准发展现状[J].中国电子学术,2007,6:19-22

[2]王鹏.走进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2-26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档案事业;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0.109

[中图分类号]G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档案管理是每一个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能更好地满足企事业单位持续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将“互联网+”运用到档案事业中,有利于使档案记录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更新,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1 “互联网+”对档案事业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事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1 档案载体和记录方式呈现多样化

“互联网+”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纸质载体和文档文字档案记录方式,使档案载体和记录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微缩摄影技术及光盘等存储技术,使载体实现磁性与光学相结合,而记录方式也转变成数字化。

1.2 出现了新的档案管理手段

“互联网+”的运用,使档案管理手段也不断革新,自动管理库房、超文本技术等管理手段已被很好地运用到档案信息的传递与存储中。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等都能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及检索分析,自动过滤重复的信息,从而使人们得到有效的信息,减少了人力投入,节约了管理成本。

1.3 创新了档案管理模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档案建档,整合、审查、编辑档案信息资源,形成档案、利用档案。而“互联网+”的运用,使管理模式逐渐实现自动化和一体化,信息整理、审查、分析、归档及档案管理实现一体化。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处于任何位置的人们都有机会获取存储于不同地方的档案信息。此外,联机文献信息检索终端的设立,使档案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由单一化向多行业、多领域方向发展,阅读的人群也由单一的群体转向全社会大众。相关档案工作者要注意多角度、多方式地宣传档案资源信息,使展示给大众的信息资源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从而使档案馆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1.4 完善档案信息资源

1.4.1 为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可能

将“互联网+”技术,也就是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能为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可能性,者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的数量和内容上。在数量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物联网技术能有效收集、分析现实中存在的所有信息,弥补了传统档案对事件或事物信息记载不完整的缺陷,并且使得存在于档案馆外的档案以各种形式被档案馆收藏,实现了档案信息的长久保存,增加了档案信息资源数量。在内容方面,“互联网+”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使一些重要时事的具体情况及后续报导、评价等信息皆被记录其中,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内容,弥补了传统的只收集政府和企业信息的缺陷,使得信息资源实现多元化。

1.4.2 促进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

“互联网+”将各行各业联系在一起,促进各行业的合作,使各行业的信息得以共享,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技术又使得信息资源传递速度加快,促进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互联网+”以前,因技术限制,在各馆之间不能有效地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而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各馆之间能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极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4.3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互联网为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查询、共享平台,“互联网+”的运用,使用户能从巨大的数据中快速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1.4.4 拓宽信息资源的宣传形式

“互联网+”的特点是对各行各界进行融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档案信息资源制作成相关视频,改变传统的文档文字或纸质载体的宣传方式,在激发人们兴趣的同r,加强对档案资料的宣传。

1.4.5 给信息资源安全带来挑战

“互联网+”的运用,使信息资源在有效建设中,可能存在重要私密信息泄漏的风险,也有可能因为权限设置问题,使读者对普通的信息没有阅读查看权。

2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档案管理的方法

2.1 加强宣传,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思维

“互联网+”既为档案管理提供了机遇,也为其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档案管理的需求,只有充满互联网思维的档案管理,才能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对此,首先,应加强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宣传工作,使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牢固树立档案管理网络化理念,促使其增强档案网络化管理意识,从而为“互联网+”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建立公共档案网络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能促使公众了解档案的概念,认识档案管理的作用,而且能强化档案管理网络化的意识,提升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2.2 构建档案网络平台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档案管理软件,是推进“互联网+”时代档案管理的基础。由此,首先,应加强对各种档案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并出台统一的软件开发标准,通过开发不同级别的档案管理软件,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专业化。其次,在确保档案管理安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构建开放性的档案资源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上传和下载档案资源的路径,从而实现对全国档案资源的整理和归纳,也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档案资源的网络共享。

2.3 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网络化人才

在新的发展时期,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网络化,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档案资源共享,还能够减轻档案管理的负担,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在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的同时,也需要配备相应的网络化人才,才能够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对此,首先,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快速获取一批高素质的、熟悉档案管理软件的人才,以为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提供基础条件。其次,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的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促使其在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仍旧能够满足档案管理的需求,从而为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最后,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培训,档案资料分为很多种,有可以公开分享的资料,也有必须加密的资料,如果加密资料外泄,势必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应当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大道德素质培训,提高其道德素养,做好加密档案资料的良好管理,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结 语

虽然“互联网+”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它对于档案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对于信息记录方式和载体的更新,以及对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的革新,还是对于档案信息资源方面的建设。在“互联网+”接下来的发展中,档案事业要及时抓住契机,及时的与时俱进,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以为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协舟,王露露.“互联网+”时代对档案工作的挑战[J].档案学研究,2016(6).

篇4

2安全保障体系要素

在铁路信息系统中,无论是系统的建设、运行、灾难恢复、事件处置等活动,还是其支撑的运输业务和服务等系统目标,都离不开管理和技术两个安全要素的综合保证,其中管理是核心,在安全管理措施的控制下,只有具备安全资质的业务人员才可以在已经获得认证认可的技术手段支持下,执行规定的操作流程。

2.1铁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铁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以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以及铁路相关法规政策为基础和依据。按照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080—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GB/T22081—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等国家标准和指南,结合我国铁路实际情况,将铁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划分为11个安全控制类别,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组织、资产业务、信息安全环境、设备使用、通信网络、配置授权、安全事件处置、安全运维、安全合规和灾备恢复等管理内容;在11个安全控制类别的基础上,建立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框架,如铁路信息资产管理制度、互联网访问管理制度、人员安全培训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产品准入制度、系统运维制度、安全事件处理流程规定、介质管理制度、电子邮件使用管理规定、铁路软件开发管理流程规定等(见图2)。

2.2铁路信息安全技术框架

铁路信息安全技术框架是铁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身份管理、授权管理、灾备管理、监控审计、可信保证等技术机制(见图3)。管理安全是统领铁路信息安全保障的纲领,纲举才能目张,构建一个全路信息系统可视化管理平台,以便对网络、计算机设备、应用系统部署、操作用户及角色、运维状态等关键信息进行全局的监控,提高对系统中安全问题及其隐患的发现、分析和防范能力。由全路统一身份管理平台、授权管理机制和责任认定构成的铁路网络信任管理体系是保障铁路信息安全可信和安全的前提。全路灾难备份和恢复策略管理是铁路信息系统可信、安全和业务可持续性的后盾。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可信计算技术为软硬件资源的安全和隔离提供了结构化保证,为计算环境的可信可靠(完整性)提供了有效的判别手段,为关键数据提供了可信安全存储,为分布式计算的安全机制一致性和网络接入控制提供了远程可信证明方法。可信计算技术是构建铁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支撑。

2.3铁路信息安全的组织保证

铁路信息系统安全应该在组织上加以保证。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应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总公司)主管领导和部门具体负责铁路信息安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由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在铁路信息化的整体工作布局中设置专门机构和岗位、明确相关职责、配备信息安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和信息安全技术机制的可操作性。铁路信息安全组织保证框架见图4。总公司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应该包括以下职能机构:法规政策标准管理机构负责制定铁路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和规范,并负责铁路业务应用密码的管理工作;安全建设运维管理机构根据铁路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和规范,参与铁路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基础设施的设计、开发和运维审核和监管工作;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进入铁路信息系统的相关产品进行测评认证,对运行系统进行安全监控,负责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安全事件处置管理机构负责对系统紧急事件进行处理,对舆情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事件性质和处理结果对事件进行通报;安全保密培训服务中心负责全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负责组织安排和协调社会力量以及高校等培训机构具体实施常态化信息安全培训工作;安全灾备恢复管理机构负责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数据备份实施工作,并在系统出现严重故障后,迅速协调相关部门恢复服务或业务数据,保障关键业务服务的运行连续性。各铁路局(公司)应该参照总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设置相关部门或相关专职岗位,并有铁路局(公司)领导具体分管信息安全工作。铁路局(公司)信息安全工作应该在总公司统一组织、协调和安排下开展具体工作。

2.4铁路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

铁路信息系统必须依赖于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作为其安全支撑基础。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不仅可以落实铁路集中统一安全管理的要求,提高铁路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还能有效降低铁路信息安全的建设和运维成本。铁路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包括铁路信息系统灾备恢复中心、铁路业务应用密码管理中心、数字证书系统、集中安全管理及认证授权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安全隔离平台、信息安全培训平台以及铁路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见图5)。铁路信息系统灾备恢复中心可以将由于系统重大故障或破坏带来的业务中断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铁路的服务水平;铁路业务应用密码管理中心是保护铁路重要数据安全和业务安全的基础保证,同时它也是全路统一信任体系的技术基础;铁路数字证书系统可以在全路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提高铁路的信息安全集中管理能力,降低安全管理成本;铁路集中管理及认证授权中心通过全路集中的信息安全平台实现高效、统一的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策略的快速一致化部署;铁路信息系统安全监控中心可以对铁路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掌握铁路信息系统的运行态势,从而实现在铁路信息系统中防患于未然,有效降低系统安全风险;铁路安全隔离平台是隔离铁路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的安全措施,它保证了铁路安全生产网络的正常运行;铁路信息安全培训平台对保证提高铁路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素养极为重要,是人员安全的必要保证;铁路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对铁路了解社会评价、改善铁路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铁路形象至为关键。

2.5铁路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管理

要搞好铁路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铁路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分别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人员而设。信息安全意识培养通过对信息安全术语、议题和基本概念的宣传、宣导,吸引一般人群对信息安全的关注,帮助人们了解信息安全所关注的问题,并能因此产生正确的响应;信息安全培训让信息系统相关人员获得相关的技能和必备的资质,使其在信息安全管理、设计、开发、建设、运维、操作、评估和使用等方面满足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岗位职能要求,培训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多个层次;信息安全教育则从信息安全专业理论、技术、经验等方面培养信息安全专家,与信息安全培训一样,这种信息安全教育也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多个层次。为降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的管理和运作成本,铁路信息安全资质认证也可以和国家其他部门的资质认证机构合作,对一些可信度高、有较高权威的信息安全资质证书采取等同认可方法。铁路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管理框架见图6。铁路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培训和教育管理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全部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宣传和贯导工作,可以通过制度奖惩、危机教育、标语口号等方式建立普遍的信息安全概念,推广信息安全文化;另一方面是针对岗位定义不同的信息安全资质要求,并这对这些资质要求建立相对应的信息安全技能和专业培训、教育,为了满足这些资质培训教育工作,总公司必须建立相关的培训和认证机制,设置相关的机构。

2.6系统流程及操作安全保证

系统流程和操作安全是指铁路信息安全建设、运维和灾备恢复等活动的流程和操作安全,它旨在保证铁路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基础设施在安全生命周期中主要阶段的过程安全。在铁路信息安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制定并依托相关的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规范和组织部门机构,对系统的安全设计、产品测评准入、安全工程等过程进行安全管控,从根本上杜绝系统在结构上的安全缺陷、严防不合规的产品进入系统、保证系统建设施工的安全规范;在铁路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过程中,也必须建立系统风险监控、评估和控制的管理和技术体系,通过专业专职的机构和部门,对系统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系统安全风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对安全事件进行预案规划、演练和应急处置,避免重大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系统服务或重要数据实施安全灾备,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故障带来的铁路运输业务和服务中断时间,减小风险后果。铁路信息安全建设、运维和灾备恢复流程见图7。

篇5

一、概述

(一)***大东科技城基本情况

***大东科技城有限公司创建于2000年,距今已成立12年。原为国营企业,经改制后体制为民办企业,其母公司是***吉美乐公司,为泰豪集团***分公司。

科技城现分东、西两块区域,两区总建筑面积为40000平方米,是集中小企业孵化基地、高新科技企业汇集地、现代服务业中心、“技经贸”、“产学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创业基地。西区为楼宇型基地,位于山大路南端,山大路与文化东路交汇口东北角,主楼六层,副楼三层,总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东区为综合型基地,位于***高新开发区,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其中写字楼10000平方米,车间厂房15000平方米。自成立以来,累计共有120余家企业入驻。认定并培育孵化科技企业100余家,已有87家企业毕业,创业成功率为86%。科技城每年新入驻企业3-5家;培育成规模以上企业的有15家,可以连续滚动孵化小企业成长壮大、毕业。目前科技城共入驻各类企业80余家,实现投资3000万元,就业人数3000人左右。2010年基地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上交税金1000万元,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历年来,科技城和企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双方建立起了互利互信的良好合作关系。目前,科技城入驻企业中既有很多像***金立信科技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万众天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百强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汇景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等知名的高新技术公司、中介服务公司;也有象华健网络科技、***绿讯科技、欧凯自动化等规模较小、但发展前景好、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领先技术的小企业。入驻东区的***智和弘盛光电科技、***海能仪器有限公司、***通商条码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是经科技城西区孵化、扶植起来的企业,现已发展壮大,具备一定规模,有的已成为所在行业的骨干企业。

(二)成立创业基地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创业者成为主流,小企业创业队伍不断扩大,创业者对创业服务、创业基地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大东科技城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主线,积极引导各类创业主体、资金、项目向大东科技城集中,充分发挥现有服务优势,努力开创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大力发展大东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完善创业环境,切实构筑起园区集中创业平台。依托历下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智力密集优势,整合各类资源,以服务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优化服务模式与服务功能,使科技城及其孵化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吸收更多的人就业、再就业,以优惠的价格,优质的服务,为创业者提供低租金、低费率、一站式服务的创业环境,增强创业成功率;开辟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大学生创业,为政府分忧解难,实现大东科技城的社会价值。建立大东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有利于为我市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局部优良环境,有效利用国家对小企业重点扶持政策,促进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能使其成为新型小企业乃至龙头企业的孵化器。根据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已形成的园区经济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建设高标准的大东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势在必行。

二、组织架构

人员分布:

组织架构是总经理负责制。下设市场部、企业部、物业部、财务部等,现有管理人员及工程、后勤保障人员33名,平均年龄:35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5人。

 

总经理负责科技城整体运营工作。市场部负责招商,引进小企业。企业部负责入驻企业的工商注册、税务、政策咨询;技术、信息交流;会议室、商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物流中心等管理、服务。物业部负责水、电、空调、电梯、保安、保洁及停车场的管理服务,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及经营、办公的需求。财务部负责企业的财务、税务指导,税务筹划;政策咨询;工商年检;房租收费等服务。

三、经营范围、服务功能内容

经营范围:计算机软件开发;高新技术成果转让及技术信息咨询服务;房屋租赁;物业管理;计算机外围设备、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及耗材。

目前,写字间出租业务,主要面向科技类公司,其中以小企业为主。还有其他如商贸类、现代服务业等类型的小企业。

服务功能内容:

科技城市场部、企业部、财务部、物业部等部门根据分工为入驻企业提高全方位、高品质服务。

1、    科技城根据企业需要设计了各种类型、面积、价格的房间200余间,目前出租率为99%。其中绝大部分为小企业承租。充分考虑小企业创业的艰难,科技城为小企业制定了低廉的租金,免收物业服务费,付费方式灵活多样,免除了小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小企业入驻后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创业中去。科技城的租金比同区域的写字楼底20%左右,科技城自成立以来,共为小企业减免租金近500万元。

2、设立了大型会议室1个、中型会议室1个、小型会议室1个,以上会议室均具备投影仪、大屏幕、会议音响等设施。科技城近年来,多次接待省市领导指导工作;开展大型研讨会5次;企业交流会21次;配合企业人员招聘会30次;各小企业利用各类会议室开展活动150余次。

3、商务中心2个。为小企业提供邮件收发、杂志报纸收发、传真、订餐订票、商务服务、咨询等服务。满足了入驻企业的不同需求。

4、科技城共为80余家入驻企业提供创业过程中的工商注册服务。从各种材料的准备、核名、到成功注册,实行全程服务,对于遇到的各类问题立即解决,绝不推诿。

5、每年协助企业税务登记服务50余次。协调税务部门对企业进行年检,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整改。

6、对于一些科技类企业,科技城主动与科技局联系,定期召开科技政策研讨会,宣讲科技政策,积极指导并帮助企业争取各级各类科技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等,帮助企业申报专利、知识产权。共计帮助企业申报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80余项,科技项目申报30项,立项20余项。共获政府资金支持300余万元。

7、培训、咨询服务及技术交流。为帮助企业尽快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上狠下功夫。科技城安排专人负责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按照企业的要求,联系专业培训机构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联系专家教授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工商管理、营销等方面培训;邀请政府有关领导宣讲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靠拢,避免走弯路。组织企业定期交流,相互介绍企业情况,有意向合作的可以进一步交流,不定期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科技城为负责人介绍各领域先进水平、前沿技术等方面的情况;经常性的邀请山大、山师、***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以及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交流,借助外脑,帮助企业与专家教授产学研合作,借助研究成果形成更大的生产力,使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期间,共组织各类培训、咨询活动、技术交流40余次,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所有企业受益匪浅,均体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气象。

8、融资服务、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转让。针对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情况,科技城联系银行与企业一起座谈,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先后帮助多家小企业获得支持。对于企业研发取得的专利技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科技城通过组织会议,协调关系,积极帮助企业促进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转化,使之尽快转变为生产力。拓宽营销渠道,帮助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循环,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9、产品展示中心。小企业创业艰难,产品销售也面临知名度低、客户少、销售渠道不多等困难。科技城与企业密切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专门设置产品展示中心,将各企业的产品集中展示,通过信息平台、召开新闻会等形式广泛对外宣传,打造声势,取得良好效果。

10、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了使小企业信息更灵、决策更准,行动更快,充分利用小企业中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使平台具备了专业化的技术咨询和信息能力。把入驻的各个企业链入信息共享平台,各企业可以把自身情况介绍、经营范围、产品及服务内容在信息平台;园区内部信息共享,各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寻找资源;外部的企业也同样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了解企业情况,找寻合作伙伴。

四、发展规划与远景目标

(一)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1、拟于2012年开工,在西区副楼现有三层的基础上再增加三层与主楼平齐,主体结构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增加3100平方米,内部安装空调、无线宽带、消防、有线电视等设施,设置大型会议室一个,进行人员培训、辅导。

2、同年拟在楼后B座与D座连接处新建全自动立体停车库一座,设计停车位80-100个,实现全自动停车、取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彻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3、完善、更新各项配套设施,增加各项服务管理功能。如智能监控系统;楼宇智能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科技园区信息共享平台;消防设施;综合布线系统和系统集成;通讯机房;外部周边绿化环境;修整、规划停车广场。

4、拟在东区新建12000平方米写字楼,地下2层,地上12层。

5、软件建设方面。科技城将服务水平、专业知识、强化辅导手段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满足、适应企业的要求。

6、在前期“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升级到“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园区服务平台建设”。

大东科技城在多年来经营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云计算和虚拟化的技术,提出了建设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园区服务平台项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项目将会成为创业服务的高效管理运营平台,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强力助手。本项目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创业趋势应运而生的服务性平台项目。该项目基于中小企业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由创业服务中心为主导,依托各种社会资源,采用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建设虚拟的中小企业发展园区,将物理上分散的企业集中到虚拟园区中。一方面,虚拟园区系统依托创业辅导基地能够提供的各种丰富资源,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调度,形成园区企业可共享的资源;另一方面,虚拟园区系统在充分分析企业发展需求基础上,将各种共性需求转为云系统中的服务组件,在信息化基础上,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国家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连接纽带。

本项目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园区覆盖范围内个体企业的共性需求,共享园区的资源,基于J2EE的开发架构,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了Iaas、Paas和Saas,在信息化平台之上为虚拟园区的企业提供咨询、商务、金融、培训、会务、行政、人力资源等等服务,致力于降低园区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质量,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企业集中精力在自身发展上。

(二)远景目标

1、以创建小企业创辅基地为契机大力宣传,吸引更多的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集团化,产业化,实现同系统的内部分工协作,做大、做长产业链。吸收引进的范围重点是IT产业、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类的小企业,将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重点扶持。争取到2020年达到年经贸、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利税1.5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万余个。

2、充分发挥投融资作用,通过入股、信贷、减免房租等方式进行支持,对取得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较多的企业进行奖励,尽快使在孵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

3、充分利用和发挥集团公司的产业优势,将动漫产业引进***落户***。形成以科技城为主体和平台的集动漫培训、制作、发行等环节为一体的动漫产业基地,从而带动周边动漫产业的发展,为***乃至***的动漫产业增添新鲜血液和活力。

4、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创建“创辅基地”的特色和机制灵活的特点,力争打造成全省民办“创辅基地”的典范,积极带动民办“创辅基地”的发展势头,为“创辅基地”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秉承公司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断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积极为政府分忧解难。利用科技城的影响和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力支持大学生在大东科技城自主创业,使大学生创业的火种在大东科技城渐成燎原之势。

2012年-2014年:

1、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服务条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积极开拓服务的影响和范围。***大东科技城将进一步争取政策,最大限度的争取政府的支持,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优惠,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大东创业,在大东发展。

2、积极进行基础建设,实现全覆盖无死角的管理和服务,提升创业基地的硬件水平,以求达到4A甚至5A写字楼的标准,力争在***乃至***树立创业基地的标杆,使***大东科技城在***的小企业辅导基地中成为引领者。

3、创建“省级创辅基地”,科技城辅导小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及双软企业,支持100家企业创业,帮助其发展壮大,每年20家企业毕业。使大东科技城真正成为创业基地、小企业的生产中心。

(三)预期效益

2012年,入驻企业将超过100家,新增就业人员2000人,实现营业收入将超过4亿元、利税1500万元。2015年预计创业企业可以达到150家,实现就业人员5000人,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利税2500万元以上。

(1)创辅基地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实施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落实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为创业者提供适宜的共享空间和设施,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创业企业的需求,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深层次需求,大大减轻创业者和创新企业的创业负担,促进企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创辅基地的建设将拓展融资渠道,构建新型投融资体系,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解决创业的瓶颈,中小企业的建立和相关产业的带动将大大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预计2015年底,就业人口5000人,解决大学生就业人数达1000余人。

(3)创辅基地将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将大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产业化生产,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另一方面将实现人才和技术试验平台的共享,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支持、技术支持。这将解决目前产、学、研脱节的严重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良性循环。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企业产品打入市场的步伐。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093-02

创新是民族持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得以长存的核心力量,更是政党永葆生机的致命点。为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已经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正处于非常发展中,需要更多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模式单一化,学生创造能力较低,不符合新时期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软件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为此,在“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全方位分析社会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途径,构建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1“互联网+”概述

1.1“互联网+”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制定了合理化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实施该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优化利用互联网各种功能,使其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有机融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互联网+”来说,是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核心形式之一,是互联网新形态、新业态的典型代表。它是新时代下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核心产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做与,是互联网形态不断演变,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形态。它是互联网思维在实践中,产生的重要研究成果,折射出社会某时期已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经济形态动态变化的核心力量,也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深入改革,使其处于健康发展中。总的来说,“互联网+”是指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的相互融合,即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数据信息,以网络平台为跳板,促使互联网行业巧妙地融合到传统行业中,为构建全新的发展形态做好铺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融合并不是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

1.2“互联网+”特点

就“互联网+”而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就传统互联网来说,其资源驱动增长方式为粗放型,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采取可行的措施化创新形式,不断促进创新驱动的持续发展。而这正好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之一,需要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创新互联网思维,迅速转变互联网传统思维,加快互联网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二是:跨界融合。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指互联网行业的跨界、变革乃至开放,可以重新塑造、融合互联网的相关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用于大胆尝试互联网跨界,这样才能不断为互联网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加快是它创新的步伐,能够更快地实现融合,实现群体的智能化,不断拓宽产业化发展道路。三是:尊重人才,开放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性力量能够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科学技术前行的脚步,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可以客观地呈现出某一特定阶段中社会生产力的具体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尊重人性,客观地呈现出人们实践经验成果,注重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生态、开放也是“互联网+”的显著特点。在推进“互联网+”全过程中,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摒弃传统运行模式,创新是互联网具有的多样化功能,充分展现互联网在创业方面带来的可观价值。四是:重塑结构,连接一切。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信息革命乃至全球化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互联网作用下,原有的社会形态已被打破,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结构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这一系列变化也推动着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就“互联网+”来说,连接是其核心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连接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点,而互联网这种连接性是具有某种价值的。

2“互联网+”视阈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互联网+”视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持续发展,计算机专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一、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日益发展浪潮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各高校需要重新全面而客观地了解新时期社会市场动态变化,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计算机专业特点,重新制定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加以优化调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把“互联网+”概念、理论知识等巧妙地融合到计算机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中,培养出更多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顺应新时期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影响师资队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随时关注社会市场动态变化,巧妙地把新知识、观点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定期对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化地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不断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较强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等。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教学模式,巧妙地把“互联网+”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在课堂教学中,局傲世也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注重不同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2.2“互联网+”视阈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就“互联网+”来说,其行动计划主要体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和生产业、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创新。高校在培养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道路上,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计算机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展开实践教学,注重他们实践技能、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把培养高水平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培养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应用乃至开发的高级创新型技术人才,满足“互联网+”时代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

2.2.2健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就计算机专业来说,需要将“互联网+”相关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合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还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适当加入一些关于大数据、物联网等理论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互联网+”。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把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前沿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放在核心位置,巧妙地“互联网+”融入到其他专业中,逐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2.2.1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在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领会,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够在跨学科中灵活运用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大数据为例,需要把大数据一系列理论知识融入到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比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基础,通过不同途径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大数据技术,不断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2.2.2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掌握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理论知识、专业化技能,能够客观地了解新时期计算机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逐渐提高学生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解决相关的实践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大数据为例,可以设置这样一些专业课程,比如,分布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库HBase。

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还要构建合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做好铺垫,急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工程设计等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在这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是培养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课程实验教学方面,要以计算机课程为基点,结合实验课特点,制定可行的实验教学大纲等,明确每门实验课程的任务,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优化调整理论课程构建体系。在设置实验的时候,要把重心放在设计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上,合理安排计算机综合课程实践课时,采用“实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系统开发的初步素养做好铺垫,还要引导学生熟练操作相关的软件,比如,3Dmax、Solidworks,促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需要优化利用项目实践方法,在毕业的上半学期,专业教师要明确项目内容,制定可行的实践目标,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专业方向模块,选择对应的模拟题目,合理划分小组,对他们进行集中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以相关的项目设计流程榈枷颍完成对应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开发实践素养。在毕业实习方面,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对应的计算机就业实习培训基地,每学期定期安排计算机专业学生到知名的软件企业、信息相关部门去实习,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锻炼自己,为毕业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埋下伏笔。学校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和他们合作,在毕业实习期间,聘请一些专业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来,开设专业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至关重要,这是时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对社会市场发展规律的遵循。而在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道路上,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着重大的使命,需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要全方位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学科的协调以及共同发展,注重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出更多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弥补人才空缺,促进不同行业、领域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使其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7

1农业供应链的发展态势

1?1农产品线上交易规模明显扩大

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逐渐扩大,并超额完成目标,就淘宝网而言,每年农产品交易量都会大幅度增长,在所有类型增长速度中占据首位,以此形成了农产品网络交易良好局面。

1?2供应链明显缩减

基于网络经济的农产品把一、二级批发和零售集中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农民或者加工厂自行购建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自行销售农产品。由此可见,整个农业供应链的长度被明显缩减,农产品流通时间缩短,成本随之降低,效率却有了较大提升。

1?3生产经营模式更加有效

网络平台经济的关键性特点就是基于平台集中供应链的所有节点,实现信息在线实时共享。农产品电子商务既可以快速把产品信息传输给客户,又可以将客户所需信息及时传输给上游节点企业。网络商业模式在农业电子商务中得到有效应用,即C2B,农产品供应商基于网络平台推出产品,消费者融资确定购买需求,销售者根据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

1?4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迅速

农产品网络交易量的扩大推动了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但目前农产品物流成本还相对较高。相关部门明确指出,构建健全的农村物流体系,实行快递到村,推行农村综合服务社、超市、快递网点等各种基层物流节点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快递业务向农村延伸[1,4]

2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水平低

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即农民的信息意识较弱,资源状况差,服务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村留守农民对网络缺乏充分了解,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与了解更是浅显,这就直接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2?2交易平台商业模式同质现象严重

大部分与农业相关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业模式的同质化太过严重,缺乏较好的创新能力,客户的转化率成本太高,需要大力投资才能够保持平台运营的稳定性与有序性。我国农业类型的电子商务平台的终端用户是经销商与农户,其相当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尚未经过专业培训,信息化素养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平台的正常运营。

2?3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电子商务与政策、税收、隐私权与知识产权等在法律上息息相关,当前我国信息化法规政策并不健全,各个行业电子商务规则也不完善。网络交易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各种方式的行骗越来越复杂,钓鱼软件与网站一直存在着,直接威胁着网络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也不例外,其中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消费者投诉不断增加,切实反映了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法律的缺陷。

2?4物流运输配送严重受限

因为农产品利润太小,又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很容易腐烂,所以相当部分农产品需要冷链物流配送,物流投资成本大,从而导致农业电子商务的竞争力大大降低[5,7]。

3以农业供应链为基础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3?1构建独具特色的供应链

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构建需要以完善的产业链作为基础条件,其中主要包括农资供应、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并充分吸收直销模式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供应链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集成化合作,信息与销售的扁平化发展,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从而为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有机融合农业直销经营模式与现代化农业供应链模式,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供应链模式,以此实现模式创新。此农业供应链模式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一,可以科学有效管理并共享信息,并利于构建农产品物联网跟踪与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其二,可以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其三,可以实现订单农业;其四,可以实现农产品直销模式;其五,可以实现农产品与农资的双向互动流通,可以同时为多方提供数据库的营销与协同电子商务服务[6]。

3?2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

基于电子商务企业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以此促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施小规模网商发展,培养企业、农户、基地、网店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以典型电子商务企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强化农民的电子商务意识。同时,邀请科研机构与高校为农村提供电子商务培训服务。

3?3完善现代物流配送机制

由于生鲜商品保质期比较短,对产品的新鲜度要求非常高,因此,对物流配送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距离较近可以选择自行配送方式,距离较远可以选择信誉好的第三方物流,以保证配送效率与产品的新鲜度为目标。条件成熟可以引进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整合乡镇一级资源,保证物流到农村,渠道多元化,构建冷链标准化示范点,建设独具农村特色的农业产区冷冻库,通过网络平台,有机整合仓储与车辆等相关资源,实现智慧物流配送,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构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流通格局[8]。

3?4实施农产品微信微博等微营销

篇8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人才体系的构建和人力资本的储备上,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为企业招聘最合适的人才,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招聘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基于社交网络弱关系的社会化招聘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2012年7月,我国著名的社交网站“人人网”推出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平台“人人校招”;2014年5月,我国最具人气的微博产品“新浪微博”高调上线“微招聘”,引起业内普遍关注;2014年7月,国内知名的SNS综合类社交网站“大街网”推出了“大街微招聘”和“大街微猎头”两条产品线。同时,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kbook也在积极筹划其在线招聘平台。种种迹象表明,基于社交网络弱关系的社会化招聘作为一个新生的招聘途径,正在逐步深入我们的生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交网络概念。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也可翻译为社会网络,在十九世纪晚期,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社会群体既可以作为联接分享价值观和信仰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存在,也可以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客观的、正式的和工具性的关系而存在。更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交网络研究起源于英国人类学的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了“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的概念,他把社会关系看作是一种“网”或“网络”。随后社交网络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众多流派大师发展并创新着其内涵。我们所讨论的重点在于社交网络应用于网络招聘的相关实践,即社会化招聘主要平台――微博和SNS社交网站。《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中对社交网络的定义:社交网络是指以论坛、微博为主,包括公告栏、群组谈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互动平台[1]。本文所研究的社交网络,是指基于微博和SNS网站等专业运作的弱关系网络。

(二)社会化招聘的概念及其优势。社会化招聘是指企业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SNS网站、论坛、视频网站等)展开招聘运作(如职位信息、收集应聘者信息、在线测评等)的行为。借助这一招聘平台,企业可以和求职者及时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交流,从而实现由原来网络招聘人机交互向人人交互的转变,这不仅节约企业招聘信息成本,而且招聘企业能够和应聘者形成较为充分的互动[2]。

与传统招聘相比,社会化招聘不需要人力、物资等招聘相关费用的支出。社会化招聘主要应用于线上信息的和收集,而线上信息的传递速率大大超过传统媒介,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将招聘信息传播开来。和被动的传统招聘相比,社会化招聘能让企业和应聘者根据需求合理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让求职者和企业做到理性求职和招聘。

(三)“弱关系”的界定及其对社会化招聘的积极作用。 “弱关系”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在1973年提出。即通过不熟悉的陌生人传播信息,在相应的平台上发生作用,格兰诺维特把这种现象称为“弱关系”(Weak Ties)。“弱关系”可以说是偶然、未经过计划的短时间零散的接触。由于处于相似的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中,“强关系”所传播的消息同质性高,相反,“弱关系”则帮我们跨越了同质性的障碍,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弱关系相对我们熟知的强关系来说并没有很高的关注度,但弱关系的存在与发展给网络发展以及社会化招聘带来了诸多便利。一是弱关系相对于强关系来说让人接触到更多更新鲜的信息,给求职者带来更大选择空间。二是弱关系的信息传递不会存在道义上的顾忌,从而给求职者获取更多的机会。三是弱关系能使信息传播最大化,通过弱关系传播信息时往往不会对信息接受者进行全面的考量,这种特点使信息传播更为有效。

二、基于社交网络弱关系的社会化招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化招聘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监管机构。目前涉及社会化招聘的相关法律法规近乎空白,也没有类似案例可以借鉴。虽然我国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建立了一些网络管理机构,但是仍缺乏相关理论借鉴以及存在行政的不作为。这些机构职责定位不清晰,并不能和一些常设监管部门相提并论,而且这种没有法律约束的规划指导让部分企业、应聘者有机可趁,给社会化招聘的管理带来困难,导致求职者的名誉和经济利益受损。社会化招聘由于的信息量巨大,更是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招聘行为,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监管机构制约,会严重影响社会化招聘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社会化招聘信息良莠不齐、冗余度高。基于社交网络弱关系的社会化招聘凭借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势产生海量信息,这为应聘者求职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支撑,然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加上网络本身的虚拟性,致使网络招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虚假信息。这一方面体现在企业缺乏监管,让不法企业有机可趁,招摇撞骗;另一方面则是应聘者信息的虚假,我们并不能确保所有的应聘者都具备诚实守信的素质。

同时,虽然社交网络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信息,而求职者可以通过“弱关系”直接或间接获取这些信息,但并不能保证应聘者所需的每条信息都能到达他们手中。仍然存在大量信息没有有效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浪费的现象。我们通过分析微博和SNS网络一段时期内的新增信息内容,发现存在很多内容的重复,一条信息往往被大量转发和分享,这一方面体现了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信息的多余。与此同时,不少求职者由于缺乏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大量的招聘信息面前无所适从,求职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种招聘危机。

(三)社会化招聘的信息缺乏系统整合和分类。基于社交网络弱关系的社会化招聘运行中会产生大量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没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归类,散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所带来的问题将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会造成求职者找不到企业,企业找不到求职者的尴尬局面。社交网络虽然能够利用弱关系将信息尽可能地传播,但信息的传递并不具备相应的规律性,不能迅速地被识别和处理,这就使得求职者不能有效地接收到企业的招聘信息。社会化招聘虽然操作简单,但企业仍然需要专门技术人员。目前很多企业并不愿投入相应的人力成本,而且企业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素质,所的招聘信息缺少吸引力,招聘流程过于简单草率,导致整场招聘不能完美执行。除此之外,招聘信息整合和分类技术还不成熟,企业招聘人员缺少专门化培训,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化招聘效果。

(四)社会化招聘的技术和服务亟待创新。社会化招聘能否突围,除了依赖其海量信息储存能力和高效传播速度之外,还取决于其优质的用户操作体验和服务质量。通过调查得知,目前许多社会化招聘网站运作方式基本雷同,技术和服务趋于同质化。首先,社会化招聘网站惯用传统的网络招聘模式,这容易使用户产生疲倦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招聘的快速发展。但如何推动社交网络相关平台的个性化定制,由于缺乏相应技术上的投入,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其次,社会化招聘所产生的信息冗余,由于缺乏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介入使用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社会化招聘如何帮助广大用户从海量信息的困扰中突围出来,能否建立信息自动检索功能和不良信息过滤功能技术等,是社会化招聘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社会化招聘网站大多在线上进行信息和收集,却忽视对线下移动客户端的推广,当然在线上时而存在网页无法进入、信息无法及时刷新、页面显示错误等问题并且还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时,大谈线下客户端的技术创新为时尚早,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互联网从线上走到线下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目前社会化招聘的技术还仅停留在对传统招聘网站的简单加工上,这与社会化招聘大发展所需要的信息高速处理和分析能力是不相符的,社会化招聘的技术和服务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三、基于社交网络弱关系的社会化招聘的相关建议

(一)从规章制度的建设着手,注重建立行业规范。网络上的行为虽然和现实中的行为有所区别,但都是公民某种行为的反映,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遵守国家相关法规的同时,积极制定相应的行业行为规范,以避免企业和应聘者一些虚假有害信息。相关管理部门要协同用人单位及互联网企业制定相应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还需制定规范化与切实有效的工作分析和制度考核。另外还需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招聘诚信体系,为企业和个人搭建良好的社会化招聘平台。在构建和制定网络招聘的行业规范时,要根据企业实际在相关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安排,确保收集的应聘者个人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对于部分不能明确划分责任的虚假信息,网络建设者及监管者应及时做出公告,避免企业和求职者的双重损失。

(二)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完善招聘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应用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能否对社会化招聘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整合至关重要,这不仅能规避企业招聘成本风险,还能对企业后续招聘提供信息支撑。企业招聘信息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收集渠道以及能全面了解求职者信息的反馈渠道,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功能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信息的收集和储备。除此之外,还应对求职者定期进行相关调查和访谈,以便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提高招聘服务水平和企业影响力。在确保信息收集的同时,企业仍然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快速寻找合适的求职者进行后续的面试和录用。因此,企业仍需对原有的管理系统进行合理的改进或者选择更为合适的系统软件,确保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招聘的效率。如果企业自身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存在难度,也可外包给一些网络招聘服务商,在国内,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都有成熟的网上筛选简历的技术,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完善信息系统并不困难,但这样也可能会使企业相关信息泄露,造成信息的不安全,企业可以酌情短期利用。当然,从长远来看,企业还是应具备相关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技术支持。

(三)加强社会化招聘专门化管理,提高招聘人员相关素质。基于社交网络弱关系的社会化招聘中,越多的“粉丝”数就越可能提高企业招聘信息的传播,而“粉丝”群体的扩大和维护需要企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设立专职人员定期企业相关信息,不一定局限为招聘信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者,从而进一步提升招聘的有效性。同时企业还应对专职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企业在微博和SNS网站等社交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虽然简单,但在信息的编辑和文字的选取上,从业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培训所带来的效应是完全不同的。从现实情况看,不少企业因为公众账号的信息没有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让求职者感觉到企业态度的不积极,从而不去关注该企业的招聘信息。所以企业应着力培训相关招聘人员具备严谨的文字功底、相关的法律常识以及信息分析和提取能力,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减少企业在社会化招聘中遇到的问题,规避社会化招聘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四)加快社会化招聘相关的技术创新,促进高效招聘。随着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完善,企业可以寻找到满意的求职者,求职者也可以在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企业和求职者双方良好的沟通,能进一步提高招聘的成功率,促进社会化招聘有序健康的运行和发展。同时,技术上的革新和创造可以给社会化招聘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谷歌正在进行的历史上幅度最大的搜索引擎升级之“语义搜索”技术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化招聘的未来;云计算兴起,Monster推出全球首个基于语义搜索专利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专业人才招聘管理平台――See More,无疑是社会化招聘制服海量信息的法宝;而新浪微博近期推出的“微招聘”,将运用“大数据”技术,根据职位要求,自动匹配、推荐候选人,为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人才解决方案。具体来看,社会化招聘若想走出传统网络招聘的怪圈,须结合企业和求职者的具体需求创造性的优化网页界面,提高网页阅读流畅率和信息的自动整合分析能力,让求职双方能够第一时间或经过简单加工获取有效的信息。另外,社会化招聘网站还应结合求职者使用移动客户端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开发运行稳定、使用方便的线下客户端,保证信息可以全方位地传给每个需要的人,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篇9

一、大数据时代正在引发的财务领域变革

1、信息披露的结果和财务造假的行为将可以被预测

可以预见,在大数据时代,大量数据包括政府数据公开程度的提升以及各种大数据收集、挖掘、处理技术的不断开发和运用,将使对财务信息披露结果的预测和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造假的预测成为可能。企业财务数据的获取对企业主观披露的依赖正在逐步降低,企业采购、销售、纳税、投融资、业务搜索等活动均可通过一些非保密的网络记录、相关企业和部门信息渠道进行大数据采集,用以判别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预见财务披露结果。新一代财务系统的开发将使报表查询更加智能,企业主管部门、证监会、税务局等监管机构及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将便利地取得更为真实和详尽的企业财务数据,惯用的财务造假手段将无处遁形。

2、数据正在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

Facebook 根据会计准则计算出的账面价值(约63亿美元)与包含其数据库数据价值的市场估值(1040亿美元)之间产生的近20倍的巨大差距,使Facebook 2012年上市开盘当天,出现股价反常大幅下跌。这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在信息类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IT技术已经颠覆很多传统企业的制造过程和营销过程,大数据已经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资产,其比重甚至大过传统的企业资产。在这种现实状况下,仍使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财务报告模式来进行企业资产核定是否合理?数据究竟能否作为公司潜在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如能,又怎么确认?数据资产会发生减值吗?减值又如何衡量和确认?

3、财务预算、投资管理、财务成本控制等各项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面临革新

在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了,企业必须通过更加高效的财务流程,利用大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更好地配置资源,使企业获得更快速安全的效益增长。2013年5月,IBM公司推出了最新“IBM TM1企业智慧解决方案”,显示财务管理革新的步伐已在加速展开,财务预算、投资管理、财务成本控制等各项财务管理内容必将出现不小的变化。

财务预算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有助于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在现代财务管理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企业没有编制预算,部分编制了预算的企业也因为各部门的不重视、不配合或者配合不力导致预算管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大数据信息搜集和处理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对预算功用的认识,推进企业各部门、各机构、上下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使预算管理的编制、控制、分析过程的精确度得到极大提升,并能克服ERP系统事前控制缺失的缺陷,使未来企业预算管理更加高效、准确,实现真正的全面预算和滚动预算。

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这就需要企业更加注重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决策评价体系。“IBM TM1”已经推出了帮助企业分析投资总额、结构、项目价值贡献、资金平衡的投资决策解决方案,这必将引发新一轮投资管理改革。

如今互联网消费已成为消费变革不可逆的趋势,它使企业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销量等信息易于取得和比较,行业数据趋于透明,必将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狭窄、拓展困难,因此大力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和技术,成为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运用大数据进行财务成本控制将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趋势。比如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若能节省1%的燃料,未来15年就可以为客户节省300亿美元成本。但同时,大数据软硬件的配备、人员的配置、信息费用也将给企业增加新的成本负担。

4、财会机构“大财务”化,财务人员两极分化

(1)财会机构和职能。财务部门将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和分析,挖掘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企业运营,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更多变量的实时动态和更具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管理建议,改善组织运营、增加企业价值,这将使财会部门的职能重心由传统的核算、资金管理提升至数据整合和分析、资源配置、战略决策、企业业绩及风险评估等层面。“在未来5至10年内,财务部门可能出现从服务部门到关键业务服务部门的质变,它将处于战略决策的核心位置。”在进行数据搜集整合分析的过程中,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和互动也将日益频繁,财务机构将渐渐突破原有的独立机构形式,向“大财务”形式发展。

(2)财会岗位和人员。大数据会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的自动化水平以及与各业务口的数据对接,会计核算将实现由半手工状态向全自动化转型,负责繁杂、重复、简单的基础性数据收集录入与固定模式的核算工作的会计岗位数量将极大减少,同时将产生负责计算机、数据库和财务系统维护、业务口对接、模板开发、新业务衔接等工作的新岗位。CFO的职能已经从财务管理延伸到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企业需要CFO构建并利用高效的财务流程对企业的现金流、收购兼并、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进行管理,利用大数据等分析工具获得深度洞察,将资源更好配置在增长领域。CFO的岗位需要更高的信息、技术整合运用能力来进行财务管理、风险管控、价值创造。因此,未来的财务人员将出现两极分化,中高级财务人员越来越向“通才”发展。

二、财务领域应对对策建议

1、提高数据管理能力,改善信息披露质量

面对大数据采集、挖掘和分析的快速发展所形成的财务信息透明化、可预见性程度的快速增加,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搭建统一、顺畅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完成各业务口的数据对接、交互以及数据分析相关软硬件设施和人员的配置,充分搜集和利用企业自身的各项数据、充分借鉴和利用企业外部数据,实实在在提高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企业一方面要把好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关和数据质量关,努力提升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尽量避免由于财务工作差错和失误造成信息披露失真;另一方面,充分收集各类券商、分析机构和分析软件对企业数据的分析模式、范围、程度等信息,预测在不同信息披露方案下,各外部机构的解读和分析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趋利避害,改善自身信息披露的技巧。

2、制定数据价值计量规范,扫清数据资产确认障碍

基于市场估价的结果,数据价值在企业资产价值中占比越来越高,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数据估值,这使得企业账面价值已经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资产状况和真正价值。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虽然估值很困难,但市场和投资者在交易中仍能通过一些方法对数据资产进行估价,这形成了拥有数据或能够轻松收集数据的公司股价高涨而普通公司市值缩水的股市实况。如果找到数据估值方法并且关于数据入账的相关制度规范和法律责任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数据价值成为一个新的资产类别显示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将指日可待。

那么如何给数据估值呢?笔者认为,从财务专业角度上来讲,如果要使数据价值体现在账面上,其价值衡量标准及衡量方法必须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综合目前数据估值的初步探索成果,依据会计准则制定范式,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基于数据的价值是潜在的、无实物形态的,故而其估算不能像实物资产一样采用简单的加计汇总而得,其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类似无形资产,应以类似无形资产的界定方法给予定义。

(2)数据的价值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据本身的价值,二是数据可利用价值。从数据的分析挖掘角度来说,数据本身价值不会减值,而数据的利用价值一方面可能因不同的利用目的和利用技术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值,另一方面又可能随着新数据的加快出现而发生快速减值。随着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利用价值更加变幻莫测,新产生的数据可能一无所用,年代久远的数据也可能被发现有更好的用途。与现今已经有着比较可靠的评估方法和程序且价值相对稳定的无形资产相较,数据利用价值的变化不确定性更高,因此它并不完全符合无形资产后续计量规定,应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类别即数据资产来进行确认和核算。

(3)数据价值的初始计量,亦应分两部分进行:数据本身的价值,是其形成过程中的采集、审核、整理、储存等人工和物力成本,这部分价值核算简单易行;数据可利用价值是目前数据估值的难点,数据可发掘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利用期望、利用程度、采用技术等,很大程度上受市场估测影响。方法上视实际情况不同可以比照无形资产市场法或收益法进行估值,手段上可设立具有专业综合评估能力的数据估值公司,结合信息技术、财务、金融等领域及市场定价建立有效估值模型,对数据进行估值,或者成立专业培训机构,与各级人事考试中心联合,进行数据估值会计师的培训、考核、认证和输送。

(4)按照相关法律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资产必须具有所有权并能够合法地转让,而目前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制,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所以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不论是持有、授权、转让还是购买、利用数据,都会产生法律相关的保护、咨询、认证等费用以及伴随的税费,实施数据估值时需要确定这方面的成本规范。

3、改造财务管理模式和技术,构建高效的财务机构、财务系统和财务流程

企业应尽快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构建起高效的财务机构、财务系统和财务流程,尽快完成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和技术的改造,提升在投资分析、预算编制、经营管理、监督约束以及企业决策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制度、技术支持力度。

(1)实行财务标准化管理,进行ERP改造,优化财务信息系统,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同时搭建企业统一基础数据平台,利用遥感、射频、扫描等技术和设备实现业务数据实时和几近零误差的录入,将格式不统一的各类数据高度集成,实现各业务口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实时对接和无障碍交互,支撑财务系统从传统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顺利转型。

(2)购买或开发数据智能搜集整合软件,建立高度契合企业管理需要的数据库。

(3)如果自行进行数据的开发利用,可选择购买数据处理挖掘和分析工具,如IBM Intelligent Miner、SAS Enterprise Miner、SPSS Clementine等。

(4)在企业内部系统之外,对投资有关的大量交流数据进行采集,运用云计算等技术,形成投资方案的“案例库”,结合公开的企业和政府相关信息,更加精准地协助企业制定最优投资方案,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5)建立适应决策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统一财务制度、政策,制定企业数据隐私、财务数据安全等数据保护措施。

4、调整财务机构设置及财务人员能力素质标准

企业须尽快搭建统一信息平台,实施财务标准化,将财会部门向企业战略核心位置推进。财务机构的设置也应随之调整,从目前常见的组织架构:财务总监(CFO)―财务经理―财务主管―各财务核算岗和出纳岗,转变为:首席财务信息官(CFIO)―财务信息经理―业务信息主管―基础数据岗、出纳岗。与此对应,根据财会岗位两极分化的趋势,采用“上多下少(数量)、上高下低(素质)”的配置模式规划相应财务岗位,制定岗位人员数量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同时,由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质量纷繁芜杂,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减少信息披露风险,企业可设置数据审计师岗位。另外,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推进会计服务社会化,也可成为企业财务部门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核心职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 冯一凡:IBM:大数据,大财务[J].新理财,2013(7).

[3] 崔念宁:航空公司财务管理大数据应用体系构建[J].中国民用航空,2013(11).

篇10

0 引言

大型民用飞机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而飞机燃油测量系统对民用飞机安全性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2]。飞机在型号研制初期完成总装下线后,都需要对燃油箱进行一系列的油量标定试验,以检查燃油系统设计能否满足预期指标,同时也为燃油测量系统软件的参数修正和燃油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设计依据。

目前,国内大型民用飞机研发经验不足,能够独力规划并实施大型民用飞机燃油箱油量标定试验的单位较少。本文以某大型民有飞机为例,将多项与燃油量标定相关的试验科目穿燃油箱油量标定试验过程中,通过一次试验完成多个试验科目;并探讨了各项燃油量标定相关试验科目的试验方法和思路;以期为国内民用飞机开展和实施燃油箱油量标定相关试验科目时提供试验参考和依据。

1 燃油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燃油测量系统是民用飞机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油量传感器、补偿传感器、低油位传感器、密度计和燃油计算机等部件组成[2-4]。

油量传感器负责测量燃油箱内的油面高度;补偿传感器测量介电常数,用于修正油量传感器测量的油面高度值;密度计测量燃油密度。燃油计算机将油面高度信号转换得到对应的燃油体积,然后与密度相乘,得到各个油箱的油量和总油量[1-2,5-6]。低油位传感器通常布置在集油箱内,当集油箱内油面低于低油位传感器时,触发该低油位传感器,向驾驶舱发出低油位告警信号。

2 试验设备及要求

2.1 试验设备

在大型民有飞机燃油箱油量标定试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主要试验设备包括:加油车、地面电源车、手持式加油枪、飞机压力加油接头、加油软管、放沉淀阀操作设备、燃油温度计、燃油密度计、电子台秤、数据采集设备等。

除上述主要试验设备外,试验中还需要用到其他设备以辅助试验的开展,如:防爆对讲机、升降梯、工作梯、安全绳、集油容器、废油桶、抽油车、消防车、重力加油口盖拆装工具、防静电服等。

2.2 试验要求

a)试验前需检查飞机俯仰角和横滚角,以确保飞机处于正常停机姿态[8];

b)试验前需检查确认燃油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航电系统等安装和供电正常;

c)试验前需确认飞机各油箱均通过单独的气密性检查试验,以确保各油箱之间不会发生内漏;

d)向飞机加油前,需对飞机加油车进行燃油取样,检测并确认燃油试样的清洁度满足要求;

e)试验参试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方能上岗;

f)试验所需仪器仪表需经有资质的计量单位检定校准,确保在计量有效期内使用;

g)试验过程中,参试人员一律穿戴防静电服装,严禁烟火;试验现场需安排消防车、后勤保障人员做好现场安全保障措施。

3 试验方法及过程

在大型民用飞机燃油箱油量标定试验过程中,飞机油箱将从空油状态一直加到满油状态,试验持续时间长,参试人员多,现场工作量大。因此,在考虑试验的组织实施时应尽量将与燃油量标定相关的试验科目合理地穿插在整个燃油箱油量标定试验过程中,这样有利于节省资源和成本,同时节约试验时间。

根据试验目标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本文依次将不可放油量试验、不可测油量试验、低油位告警油量试验、燃油箱总容量试验和通气油箱容量试验等结合到燃油箱油量标定试验过程中,通过一次试验完成多个试验科目。本节将主要介绍完成上述试验科目的试验方法及过程。

3.1 不可放油量试验

进行不可放油量试验之前,需确认试验飞机燃油箱为首次加油。

向飞机油箱加油前,首先需测量并记录燃油的密度和温度。打_飞机油箱的维护口盖(根据油箱下壁板的结构长桁选择相应的维护口盖),通过加油枪向油箱下壁板长桁间喷射燃油,要求所有结构长桁之间的燃油均是从结构长桁的最上端沿着长桁向凹槽较低点流动;在该步骤中需记录向飞机油箱的实际加油量。使飞机静置不少于半小时,待油箱结构内燃油流动均匀并充分渗入油箱结构空隙之后,通过油箱下壁板放沉淀阀将燃油排放到集油容器中,直到放不出燃油为止,称重集油容器(含油)并记录。通过下面公式计算获得不可放油量:

不可放油量=放油前飞机实际载油重量-放油重量

式中,放油前飞机实际载油重量为从飞机空油状态到放油操作前飞机油箱的实际载油重量(下同);放油重量为当前试验科目中集油容器在盛装放油前后的重量之差(下同)。

3.2 不可测油量试验

不可测油量试验需在不可放油量试验之后紧接着进行。

试验开始前,首先需测量并记录燃油的密度和温度。打开机翼油箱上方重力加油口盖,通过重力加油口用手持加油枪向机翼油箱加入一定量燃油,并记录加油量和加油批次。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加放油面板上显示的油量;如果油量显示为零,则重复上述步骤继续加油,直到油量显示不为零为止。

等待一段时间后,取一个空集油容器称重并记录,然后放置在机翼油箱放沉淀阀下方。通过放沉淀阀放油,同时密切关注加放油面板上显示的油量;当观察到加放油面板上显示的油量跳变为零时,应立即停止放油;称重集油容器(含油)。不可测油量由下式计算获得:

不可测油量=放油前飞机实际载油重量-放油重量-不可放油量

3.3 低油位告警油量

低油位告警油量试验应在不可测油量试验之后紧接着进行。

试验开始前,测量并记录燃油的密度和温度,同时还要检查驾驶舱显示器,此时应显示有低油位告警信号。然后,分批次向机翼油箱加入一定量燃油,并记录加油批次、实际加油量和加放油面板显示油量;重复该操作直到实际加油量与低油位告警油量设计值大致相当。打开燃油泵运转一段时间,使集油箱保持高油位。检查驾驶舱显示器上的低油位告警信号,如仍显示低油位告警信号,则向机翼油箱再次加入燃油,直到低油位告警信号消失。

保持燃油泵运转一段时间后,取一个空集油容器称重并记录,然后放置在集油箱放沉淀阀下方。通过放沉淀y放油,同时密切关注驾驶舱显示器;当观察到显示器上出现低油位告警信号时,应立即停放油;称重集油容器(含油)。低油位告警油量由下式计算获得:

低油位告警油量=放油前飞机实际载油重量-放油重量-不可放油量

3.4 燃油箱油量标定及测量精度试验

燃油箱油量标定及测量精度试验应在低油位告警油量试验之后紧接着进行。

通过加油枪分批次向机翼油箱加入一定量燃油(加油量步长应按照油箱总容量进行合理选定),并记录加油批次、实际加油量;等待一段时间使油箱内油面稳定后,读取并记录加放油面板上显示的油量。重复这一步骤,直到观察到连续2次加放油面板上显示的油箱油量维持不变为止。

在前述不可放油量试验、不可测油量试验和低油位告警油量试验过程中记录的加油批次、实际加油量和加放油面板显示油量的数据,均可作为燃油箱油量标定和测量精度分析的依据。

3.5 燃油箱总容量及通气油箱容量试验

燃油箱总容量及通气油箱容量试验应在燃油箱油量标定及测量精度试验之后紧接着进行。

在加放油面板显示油量维持不变之后,通过加油枪分批次继续向机翼油箱加入少量燃油(加油过程应缓慢进行),并记录加油批次和实际加油量。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观察到机翼翼梢处的通气口开始溢油为止。

取一个空集油容器称重并记录,放置在翼梢通气油箱的放沉淀阀下方。通过放沉淀阀放油,直到放至不可放油状态;称重集油容器(含油),并测量当前燃油密度和温度。燃油箱总容量由下面公式计算获得:

燃油箱总容量=(放油前飞机实际载油重量-放油重量-不可放油量)/燃油密度

通气油箱容量=放油重量/燃油密度

4 结语

燃油箱油量标定相关的试验对大型民用飞机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大型民用飞机燃油箱油量标定相关试验的研发经验不足。本文根据试验目标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多项燃油量标定相关的试验科目结合到燃油箱油量标定试验过程中,通过一次试验完成多个试验科目,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试验资源和成本,同时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接着,本文对各项燃油量标定相关试验科目的试验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探讨和介绍;本文可为国内大型民用飞机开展和实施燃油箱油量标定相关的试验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肖凝.飞机燃油测量技术研究与发展[J].航空科学技术,2003(3):31-34.

[2]丛楠.航空燃油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D].2014.

[3]李成全,宋明刚.通用飞机燃油油量测试的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1996,13(6):8.

[4]张欲晓,樊尚春.中国民用飞机燃油测量系统发展趋势[J].理论与实践,2008,28(4).

[5]张娟.先进飞机中燃油系统的综合化控制与管理[J].航空计算技术,2008,38(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