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生理健康教育内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生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生生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一、引言

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生活质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生活满意度和生活事件是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两项内容。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基于自我选择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2],而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初中阶段是具有人生奠基意义的阶段,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初中生都共同面临着青春期生理变化、学习、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是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阶段,通过收集一手资料对其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十分必要,无论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于教育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以塞利格曼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4]和杨德森和张明园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5]为调查工具,对山东临清265名初中生进行随机调查,对258名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以“同意”或“非常同意”的百分比作为初中生生活满意的程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项目中,有3项超过了50%。其中,高达84.1%的初中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有近70%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条件很好,有超过5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生活的大多数方面都接近自己的理想。这表明,初中生生活满意整体程度较高,但在满意或不满意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一项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发展趋势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下学期这2年时间内存在着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这表明,尽管初中生生活质量总体趋于正向,但随着年龄增长其生活质量可能有下滑趋势,应及时引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重视。

(二)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以“未发生”的百分比作为初中生最常发生生活事件的依据,在20项生活事件中,从排在前10位的最常发生的生活事件来看,有3项发生率超过90%,即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人误会或错怪。另外,有2项发生率超过80%,表现为初中生在过去一年中遭遇学习负担重和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的问题的困扰。此外,有5项发生率也超过了70%,分别是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与老师关系紧张,升学压力,受批评或处分。这表明,考试升学、同伴及师生关系、学习负担、生活习惯、自尊公平等问题在生活事件中发生率很高,应引起中学教育教学者的高度重视。以“发生过,且影响程度为重度或极重”的百分比作为影响初中生最大的生活事件,在20项生活事件中,对排在前10位的生活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8.9%-22.1%的初中生认为某些生活事件不但会发生且影响较大。从影响最大的10项生活事件来看,有超过20%的初中生认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另外,有5项生活事件的影响超过了10%,即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被盗或丢失东西。此外,有4项生活事件的影响接近10%,表现为被人误会或错怪,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亲友死亡。这表明,相对而言,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明显变化、被盗或丢失东西、被人误会或错怪、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和亲友死亡等10项内容是影响初中生生活质量的最主要事件。比较最常发生的10项生活事件和影响初中生最大的10项生活事件,结果发现有8项存在高度一致性,这说明最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往往对初中生的影响最大。然而,仔细分析发现,“与老师关系紧张”和“受批评或处分”2项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并不在10项影响最大事件之中,此外,“亲友死亡”和“被盗或丢失东西”2项生活事件虽然对初中生影响较大但不常发生。

四、对策

结合本研究调查结果,学校应着力开展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关心关爱学生,从而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主要措施包括:(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搞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会学生开发自己的优势,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学会积极应对策略,促进自我的积极成长,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组织环境,防止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更新中学办学理念创造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机会。(3)以制度为保障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制定生活质量评定标准为评价初中生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客观全面的依据,完善生活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学生的生活质量进行定期测量和评价,进而使生活质量测评成为教育领导部门的常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雷声.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J].教学与研究,2005,(2)

2.刘旺,冯建新,.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篇2

作为初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习、考试是重要的心理教育内容之一。放眼当前的初中生学习态度、考试心理,我们不能不冷汗涔涔、热汗潸潸,如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高远的人生理想、为老师学习、为父母考试的心理状态等,占据着班内大多学生的内心。反映在具体的学习与考试活动中,就是主动学习者较少,多以教师指到哪儿,学生就学到哪儿;热爱学习者较少,多数学生没有“以学为乐”的心理,满腹牢骚,以抱怨父母、师长、学校施与的学业压力为主;诚信参加考试者较少,多数学生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丝的侥幸心理,做着形形的作弊准备,一旦环境适宜,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拿来主义”,甚至于很多学生都不以为耻,习以为常等,不一而足。作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学习态度与诚信行为令我们十分担心,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态度,是我们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2.导向人生的理想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施与学生充分的影响,积极地引导,将会给他们未来的生活、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渗透与侵蚀,初中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产生极度的困惑、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与此相对应的,传统的理想教育依然还高高在上,存在着严重的教条化、抽象化、模式化的不良倾向,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认知,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教育活动应该与时俱进,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系学生未来的人文命运出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理想教育对初中生的激励、引导作用,让初中生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当中,为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英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指出,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确,作为初中生生活、学习的场所,长期封闭式的管理会形成他们自私、冷酷、内向、孤僻等不良心理特征,如果再任由其抽烟、喝酒、玩游戏机、早恋等不良现象恣意蔓延,将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如何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这方面,我们首先要保证班级适宜的学生容量。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烦躁不安、好斗,产生攻击性,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其次,我们在保证校园环境干净、整齐、方便、舒适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加强校园的绿化工作。因为植被影响着环境的湿度、温度,在降低噪音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遣师生的不良情绪。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文化气息的营造工作。在影壁上、长廊中,还有学校的宣传栏、文化阵地等地方,张贴初中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文品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开辟“诸子文化长廊”、“好书推荐”、“流动图书角”等专门区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理想教育。

篇3

自1994年世界“人口与发展”国际会议提出“保护和提倡青少年生殖健康权利,要认识到青少年的特殊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他们的项目,提供性保健和生殖健康的教育和信息”以来,许多教育界、医学界、生物学界和社会学界人士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进而明确提出了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怎样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的论断。笔者利用从事校医工作的有利条件,将初中生生理卫生、性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在提高初中生性素质方面取得了成效,现撰述如下,以图抛砖引玉,共同推动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

1 目的及意义

1.1 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我们必须对初中生进行性教育。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中学教育必须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操作能力强,思想道德文明,身体健康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由此表明,对初中生进行性教育,提高他们的性素质,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它既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与否,更关系到当代初中生能否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将涉及到他们的子孙后代的身体素质,因此做好初中生的性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1.2 紧迫性

初中生的生理特点要求必须对他们进行性教育。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随着性器官和的逐步发育完善,性心理日趋活跃,对性及其相关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性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其终生的性与生殖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当代初中生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性早熟现象日渐增多,因而有针对性的做好性教育工作显得迫在眉睫。

2 教育现状

2.1 盲区

初中生的性教育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进行性教育的步伐。现实中的初中生受“谈性色变”性观念的束缚,性知识的信息只能从“道听途说”中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形成了性教育的“盲区”。

2.2 误区

受西方性自由观念的冲击,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书刊通过黄色或准黄色的内容在有意无意中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性诱导,致使部分初中生受到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性与生殖信息的影响,形成了性教育上的“误区”。

因此,在初中生中广泛地、科学地进行性教育,既能弥补性教育上“盲区”的空白,又能引导其走出性教育的“误区”,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3 内容及方法

3.1 以生理教学为基础,夯实性教育的基础知识

初中生理卫生在介绍性与生殖时,主要通过“生殖与发育”一章来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因篇幅所限,既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性知识的渴求,也达不到性教育的目标,为此,我们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再参考相关医学知识,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并突出以下几点:

3.1.1 两性对应,互相比较。针对性教育活动中,要共同面对两性的实际,采用“系统比较,两性对应”法来阐明男女两性之异同,从而避免了男女两性分开教育所导致的性知识单性化的弊端,如将与卵巢对应比较,首先阐明其共同点在于:分泌性激素以维持男女性别特征,产生生殖细胞(或卵子)以繁殖后代。其次阐明其不同点在于:位于男性体腔外的阴囊内,卵巢则在女性的盆腔内。这样不仅传授了男女主要性器官的功能、位置,还指明了男女性别差异的根源和繁殖后代的奥秘,同时也淡化了性器官的神秘性,给性教育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3.1.2 强调个性,把握特征。性与生殖器官在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教学时必须对学生阐明:①生殖器官具有发育、成熟、衰老之显著的阶段性,如子宫、、卵巢等均在人体进入青春期后,逐渐发育、成熟,而过了壮年期后又开始渐渐衰退老化。②生殖器官具有难于再生修复之脆弱性,一旦损伤将贻害终生,如或卵巢损伤,均会出现男女性征不明显或影响生育能力。由此使学生明白了保护性与生殖器官的重要性:利在当代,功在子孙,为以后的性保障奠定了基础。

3.1.3 内外并重,互为补充。在生殖系统教育中坚持内外并重,互为补充的方针。经过内生殖系统的教育教学后,在外生殖器官的介绍时,同样重视功能,淡化形态。概括性的指出外生殖器的功能有三:①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道口之一,男精或女性之月经,均由其排出体外;②男、女两性生活时性接触的主要器官;③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逆向性上行性感染的发源地,还是各种性病传染的主要受害器官。这样,在无形之中淡化了外生殖器官在性活动中的作用,又突出了其保护的重要性。

3.2 以性教育为契机,提高初中生性保健意识和能力

我们对初中生进行性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性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懂得科学的性保障方法,养成良好的性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性心理活动,使它们的性素质得到提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性保健教育。

3.2.1 懂得科学的性保健方法。在学习了性与生殖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和处理男女两性在青春期出现的现象,如男性之遗精和女性之月经等自然现象,使其认识到遗精和月经均是男女进入青春期之后性发育近于成熟的标志,前者属“水满自溢”现象,偶然性的遗精不会构成人体的损伤,后者是如海水之潮起潮落一样正常的周期性的生理现象,一般也不会构成人体的损伤,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学临床实践,举出某男首次遗精后在恐惧的心态下,误用冷水冲洗外阴半年之久,最终导致阳痿的病理状态;某女因痛经后在她人的误导下屡服“云南白药”致使子宫内膜损伤也遗害终生。这样,使学生对青春期性与生殖保健的意义更加具体化和现实化,从而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科学性的保健方法。

3.2.2 树立牢固的性保护意识。在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医疗性病广告到处侵袭着青少年学生,其中已有少数人上当受骗:如某男生因尿路感染被游医骗诊为“淋病”而医治半年之久致使身心和财产受到损害。另一名女生在看到同伴12岁即已月经如期而至,自己年过15岁却依然如故,情急之下,在虚假广告的误导下,四处乱求医甚至上当受骗。对这些性教育中的“盲区”和“误区”,我们结合相关医学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性病防治常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性自我保护能力。

3.3 以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为载体,培养性观念和建立良好的性心理

3.3.1 培养正确的性观念。

在西方“性自由”观念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性观念偏离正确轨道,对此,我们充分利用医学知识剖析性生

活“过早、过滥、过度”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对社会家庭的损害,明确指出:①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节,性与生殖器官开始发育,但还不健全和完善,因此,过早的从事性活动,既会损伤生殖器官和影响身体发育,又会影响学习;②性生活过滥既直接损伤性器官,,又可传染上各类性病,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利影响;③性生活过度则会损伤人体的生殖系统,甚至对今后的生育造成不良后果。凡此种种,向学生宣传了性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性生活应适时、有度、专一,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健康的性观念。

3.3.2 在性教育中,除了进行知识和技能教育外,更要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强化性法律意识。

鉴于当代初中生既受“谈性色变”的羁绊,又受“性自由”冲击,其性观念的建立正在波动之中,因此,我们除进行性知识教育外,也对他们进行性道德,性美育教育,使其真正领会到中华民族自尊、自重、自爱在往中的具体含义。通过相关法令、条例等有关法律规定之学习,让学生明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度里,任何人的往,既受法律和道德的保护,同时也受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在往中同样要遵纪守法。从而使他们的性观念更为健全,性法律意识更加强化。

3.3.3 建立良好的性心理活动。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性心理活动日趋活跃,主要表现为对异性接触的向往和崇拜,其中少数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之中涉入“早恋”的爱河之中,对此,我们在进行了相关性与生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同时肯定他们与异性接触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但要指导他们把握好尺度,帮助其建立健全良好的性心理活动,安全渡过青春期。

4 几点体会

4.1 群体教育与个体辅导相结合

其一是教育内容具有两性特征,既要男女同堂讲授,又要按性别分开指导,如对月经与遗精,就其原理、概念而言应同堂讲授为宜,而对具体保健措施又以分性别指导为妥。其二是受教育者具有特殊性,初中生对性知识中相关自身的“性问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对此则应加强个体辅导以作为群体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4.2 性教育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篇4

初中阶段是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由少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因而在心理教育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为此,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到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终进行全面总结,由校政教处、团委具体全面负责,分年级有重点实施;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和政教处、团委,要增进心理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二、开设课程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生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学校还利用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报告、辩论、座谈等,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其高尚情趣,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沟通,开展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而展开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立热线电话、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情感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初中阶段,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又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奖惩和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的普遍性开始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针对上述新特点,在教育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流。最后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建立网络,形成合力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但部分家长往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家长提高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支持,这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取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方能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42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面对学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时,会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有可能会把问题扩大化,激发与父母、教师、同学之间的矛盾,加重内心的心理压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抓住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其教学内容很多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相关联的,这为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空间与机会。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可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根据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推向深入,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健康、充实、快乐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离开学生的实际,不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一切都成为空谈。初中生容易遇到哪些心理困惑?需要哪方面的引导?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多和学生谈谈心、聊聊天,才能了解和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然后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他们了解相关心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自我暗示法、注意转移法等方法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二、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如何让学生无心理后顾之忧,能“乐中学、学中乐”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斯杰认为,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中学习,学习过程对学习者自我的威胁就会降到最低程度,学生会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以便增强和实现自我。于是,笔者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细心关注学生课堂的情绪表现,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空间和展现空间,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自我内心的反思。比如,在上《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课时,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讨论交流,谈谈如何面对网络的诱惑?如何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求,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出所料,学生无所不谈,笑声连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心灵产生了共鸣。

三、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心灵对话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水平。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初中生对自我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对自己往往只看到的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所以在上《悦纳自我》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一个同学上讲台来模仿班上其中一个同学的表情或动作,让全班同学来猜猜,他模仿的是谁?借此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画好自身的自画像,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探讨与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让他们说说怎样来发扬自身的长处,完善自身的不足。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鼓励。最后播放歌曲《小小的我》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通过这三个学习活动,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要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会扬长避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完善自我。

2. 引导学生悦纳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促进其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许多学生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矛盾,往往难以顺利适应,经常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悦纳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促进其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人生这一关键的发展时期。在上《男生女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自然大方地与异性同学相处,笔者对课程进行了拓展,采用直观演示法,播放《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视频,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知识的教育,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青春期会有哪些生理心理变化及如何应对,掌握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减少其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学生了解自身和异性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的基础上,会注意调整与异性同学相处的方式方法,这时再来学习《男生女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心理调控能力

九年级学生学习紧张,学习任务重,面对中考,难免会有升学压力,如果他们没有正确看待学习压力,就会影响学习或生活,严重的会引发精神紧张或抑郁症等,因此,引导学生辩正地看待学习中的压力,细致分析导致学习焦虑的具体原因,掌握调节学习压力的方法,克服考试焦虑,提高心理调控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上《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二课时时,笔者给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测试”,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掌握调节学习压力的方法,克服考试焦虑,端正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善于和理性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考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面、参与程度,通过自己的特质和相应素质与学生互动和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有效性

前言:信息时代的靠近,既为大众提供了便利,但同样也滋生了一些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侵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脑海,对其思想以及心理造成了消极影响。并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都在不断提高。在过于紧张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下,很多人都会存在不同高度的心理问题。作为初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引导者,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科学客观的育人理念,将思品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整合。

一、在备课阶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充足合理的准备是保证教育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在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教师自然也需要做好适当的备课。

(一)设定教学目标

正所谓,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学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1]。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学生为出发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保障目标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心理发展状态。并且,教师所创设的目标一定要难易适中,也可保持一定的梯度性原则。让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既不会让学生产生过高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在创收目标时,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发展站。在总体角度上,创设总体目标;站在学生的个人能力上,划分不同层次目标。具体来说,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主要可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分别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能力目标。为了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目标的要点,在设定目标时,教师应尽量采用方便理解的语句,并应尽量简洁直接的对学生提出。

(二)选择教学内容

在备课阶段,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样也应该涉及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身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会出现其他的变化。由于青春期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也会产生不良情绪。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上,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设定在以下6点方面。

第一,生理教育。让学生能够客观冷静的看待自己的生理变化,不会产生害怕或者羞耻心,保证其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第二,卫生教育。让学生可以站在卫生角度上,合理的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生理问题,了解青春期的实际含义;第三,挫折教育。当代初中生大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顺风顺水,很少遇到挫折。但是进入到青春期后,其所面对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会更加复杂。很多问题,障碍也会不断出现。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挫折教育以及心理引导,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如何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第四,品质教育。通过适当的心理带动,让学生养成个性质量较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陶冶自身的情操;第五,分辨教育。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都分不清好奇心与从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两者的抉择中出现混淆。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状态;第六,压力处理教育。初中生在学习中会有较大的压力,也很容易会把这些压力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影响自己的状态。例如,在考试前,很多学生会陷入莫名的焦虑,教师需要通过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平静的对待这些问题,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2]。

心理健康教育与常规教育不同,教师不能再利用直接的说教或者理论教学,对学生实施指导,而是需要站在实践或者生活的角度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实际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比如生活体验法,活动体验法,自主探究法,都是比较适用的教学手段。

二、在教学期间,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渗透活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同点。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渗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的重点在于体验。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两者构成完整学习共同体的前提下,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基于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教师也可询问学生的真实想法,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也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个人素质。

一般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比较多样。如辩论,表演,游戏,竞赛等,都能够较高程度满足该项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向学生传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首先,将学生划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扮演父母,另一组学生扮演儿童,两组学生一一对立,组成二人小组。在设定好游戏背景后,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在父母伴随下的幼儿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气味香甜的食物,却并没有极大的兴致,反而会产生哭闹的意识。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询问学生,儿童会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在此阶段,很多学生都会不知所意,也无法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所以,教师可以正式引入游戏内容。鼓励学生蹲下来,尝试站在幼儿的视角,观察商场中的物品。通过简单的观察,扮演儿童的学生,会发现爸爸妈妈眼中的世界与自己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也许在父母眼中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是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一样的柜台,不同行人的大腿。在这种过于压抑的氛围内,孩子很容易会产生不良情绪。通过简单的体验,学生就能够理解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二)渗透体验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的加以心理健康体验。站在情感角度上,为学生解读思想品德中的一些问题。在此期间,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样。比如其不仅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书本,在文字中汲取情感,同时也可创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角度上产生情感共鸣,加深自己的感受[3]。

例如,在青春期很多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也会因为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变化而比较烦恼。例如,同班同学都快速的长高,但只有自己还身材矮小;自己身边的同学长得很漂亮,而自己却有小雀斑,青春痘;有的学生因为口音问题,而不敢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针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以小纸条的形式写下来,投到一个统一的大箱子里,有教师读出,并鼓励其他同学解答这位同学的疑惑,为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交流的形式,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悦纳自己,使之可以在自我重建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结论:总而言之,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处于社会中的大众来说,其自身的压力也在不断提高。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国家也需要适当的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备课阶段,还是教学阶段,都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04-04

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市初中生而言,不仅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农村初中生与留守初中生有所不同,唐为凤[1]认为,留守初中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半年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等抚养,或独自在家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13~16岁)。曾红[2]等人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留守儿童中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农村初中生的概念比留守初中生的概念要广,还包括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在同一区域的农村学生。故我们将农村初中生定义为:年龄在13~16周岁之间,且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其子女同在或不在同一地的学生,他们均可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总体现状

以农村初中生和心理健康并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找到57篇有关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22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类(19篇)是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第三类(2篇)是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第四类(14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表1 2003~2012十年间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量与累积文献量

单位:篇

年代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文献数量 0 2 4 2 4 8 10 5 10 12

调查研究 0 1 2 1 1 3 4 2 3 4

理论研究 0 1 1 1 2 3 3 1 2 5

对比研究 0 0 0 0 0 0 0 0 1 2

关系研究 0 0 1 0 1 2 3 2 4 1

累积数量 0 2 6 8 12 20 30 35 45 57

从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文献中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理论探究与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期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且多集中于对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如个性、自我、情绪,与外在因素的研究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但将其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量表使用、实证及理论探讨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并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使用、对比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测量工具。一些实证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略多。纵观心理健康本身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整合之道,心理健康学之所以能生力犹存,除了得益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还在于它吸取了各学派之长。国内学者从2004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介入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试图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为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整合,如周瑞兰等[3]采用SCL-90和自设问卷对农村156名辍学者及435名未辍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辍学组总分与未辍学组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中学生辍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李松[4]采用自编家庭客观环境问卷和主要抚养人教养态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49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客观家庭环境和主观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外出家庭的主观家庭环境好于其他家庭类型,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母亲和子女留守家庭主观家庭环境差,子女心理问题多。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李长庚、罗润生等[5]利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姬成伟、韩江涛等[6]应用SCL-90,对太原市95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年级差。王翠萍等[7]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得分高低首先是学习发展,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主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分析其获得的数据,从而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其研究结果,但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量表使用上存在多样化,而且调查对象偏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尽管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人际、焦虑、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学者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文献达到19篇。基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有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为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蒙宗卿等[8]2004年从应试教育与学生生理、心理不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继而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相关事实材料的背景,冯万奎等[9]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冲动、学业懒散及容易情绪化。王桂娟、陈桂霞[10]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现象指出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学习懒散、安逸思想盛行、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年,姚慧娟[11]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足,探究了盐城农村初中生存在情绪、情感类问题,意志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

2005年,王小华等[12]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耐挫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等方面。颜以玲[13]认为农村初中生存在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理论研究仅仅是突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从教育角度来进行阐述。基于此,同年,武存金[14]分析了留守初中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即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并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方法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上面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其负性情绪上。研究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已有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结果;(2)初中生身心角度;(3)已报道的相关事实材料;(4)素质教育及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分析仅局限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复罗列,并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作深层次分析。

(三)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同一区域或跨区域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极有价值,部分研究者已着手进行研究并认真疏理。

曹静[15]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陕西省城乡初中生各27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果:在心理弹性的城乡对比中,农村初中生在家庭高期望值和自我觉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这反映了农村初中生可能因为面临较为匿乏的外界资源,被家庭寄予更高的期望,自我觉察水平更高;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初中生,说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症状显著少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景英、任红岩[16]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查,在山东省随机抽取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与菏泽市的城乡初中年级学生共计1804名,其中农村初中生各项症状(除躯体化、敌对、总症状指数外)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从表1可以发现,十年间只有两年有研究者进行了关于农村初中生城乡对比的实证研究,而且文献数量偏低,仅占累积文献量的3.5%,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与山东省。目前,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仍然远远不足。

(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依据表1数据可以得出,十年来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赵荣、罗新坚[17]采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乐清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刘志强[18]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V-CV)》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淮滨县选取3所农村初级中学共计30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硬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亲的文化程度与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显著相关;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软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子关系对自责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母子关系对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量表总分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对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非常强。

梅少林、曾长佑[19]采用SCL-90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农村中学共311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客观支持有明显相关,与主观支持无明显相关,与利用度有明显相关。

以下研究开始从农村初中生的外部相关转向研究学生的内在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谢传送[20]2011年采用加藤厚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五所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共81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2012年,冯翠仙[21]采用孤独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农村中学的4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后得出,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是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到其生活事件再到社会支持,这种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相关研究跨度不断增大;从近年来看,有研究者基于其内在关系上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没有人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五)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主要集中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由Derogatis等在20世纪70年代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基于我国心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现该表被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但因SCL-90量表主要适合于测查可能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适合比较正常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外,关于测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还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等。基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与西方不同,这些量表被国内学者引用后会有其局限性。

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多维度来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但总体而言,各年度文献量分布不均。

另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量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不足。如姬成伟、韩江涛[22]仅仅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这一结果明显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当然,也有研究者基于多角度来研究其相关性,但相关研究缺乏内外结合的关系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在量表的使用上没有统一标准;理论探析方面很少采用个案研究、访谈法与观察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对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文献也非常少。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未来研究思路

(1)规范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逐步完善其量表标准。

(2)拓展其研究内容,将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关系融合研究。

(3)跨地区进行比较,同时需要兼顾其样本的可

靠性。

(4)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量与质的研究。

(5)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为凤.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以安徽省志远初级中学为例[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曾红,黄文庚等.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432.

[3]周瑞兰,田玉娟等.农村初中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17-318.

[4]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李长庚,罗润生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1):115-118.

[6][22]姬成伟,韩江涛等.太原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8-730.

[7]王翠萍,任庭苇.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79-81.

[8]蒙宗卿,潘岐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6-188.

[9]冯万奎等.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校长阅刊,2006:91.

[10]王桂娟,陈桂霞.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40.

[11]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小华,马玉龙.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声,2009:68.

[13]颜以玲.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J].学苑教育,2012:95.

[14]武存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2:111.

[15]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景英,任红岩.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17]赵荣,罗新坚.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4):199-201.

[18]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9]梅少林,曾长佑.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8):626-627.

篇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39-02

【关键词】;健康教育;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猛发育,第二性征更加显著,由此带来了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生社会上、媒体中各种性信息杂呈下,青春躁动期的中学生的性心理、直接影响他们身心健康。为了解中学生的特点,笔者对武汉市某区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为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某区2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38份,回收800份,剔除无效问卷,获有效问卷781份,有效率为97.63%。其中初中男生260名,平均年龄14.31岁;女生229名,平均年龄14.29岁。高中男生118名,平均年龄16.68岁;女生174名,平均年龄16.94岁。

1.2 方法 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检测方式和调查问卷,结合我国中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中学生的知晓情况、行为、拥抱、接吻及行为等。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学生自愿参加,调查做到知情同意,并承诺为学生保密。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集中自填,当堂填写,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用SAS

9.2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行为51.86%的中学生知道,男生知晓率(62.43%)高于女生(41.94%)。初一、高一、高二男生均表现为“知道”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听说过,不很了解”;而女生为“听说过,不很了解”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知道”,且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调查显示,男生中经常的占4.79%,偶尔的占31.44%;女生经常的占0.33%,偶尔的占7.33%,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3,P

2.2 中学生接吻、拥抱行为 在与异性接吻方面,初中、高中生的发生率均表现为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1,P

2.3 中学生 13名男生和7名女生回答与异性有过,分别占3.44%和1.74%。对“对中学生发生的态度”问题上,37名男生和5名女生赞同,分别占9.79%和1.24%。大多数学生(62.36%)持“不赞同”态度,女生不赞同率(70.47%)明显高于男生(53.70%)。各年级在“赞同”“无所谓”水平上均表 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显示,男生的行为明显比女生频繁,与唐晓君等调查结果相似,可见在中学生中发生较为普遍。男生首次的平均年龄为(12.91±1.63)岁,女生为(12.35±1.50)岁,与李宜川等研究结果相似,说明行为低龄化趋势明显。51.86%的中学生知道,且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39.82%的学生认为行为对身体有害,12.46%认为是不道德的,与余小鸣的研究结果一致。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由于性生理心理发育出现行为是正常现象。而本调查显示,有很多中学生对此缺乏科学的认识,易导致有行为的青少年产生自责、自罪感,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适时引导、正确教育,帮助其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性生理现象。

篇9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三年,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长高,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既要面对一系列人生的挑战,又要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农村固有的陈旧观念,与新形势下各种坏习惯的影响,给教育者带来了新的课程与挑战,强化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问卷调查 我校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为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特地在本校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照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身体健康,认知水平,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内容涉及习惯,人际,生活,未来,及对一些行为,事物的看法,等40个选择题,进行了一次700人的调查,20分钟完成,调查发现初一学生普遍认为学生任务繁重,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教师讲课的形式,内容节奏与小学差异大,生活又不能自理,想家,落差大,精神不集中,初中二年学生叛逆性逐渐显现,与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较紧张,出现了早恋现象,初三学生对考试有压力,生活单调交流少,学习出现两极分化,厌学,辍学现象增多。

共同点是师生交流少,不会安排生活,学校课外活动较少,本人兴趣不多,学习风气不浓,对自己认识不够,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较少,他们从小学步入初中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生活习惯不适应。

2. 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生活习惯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过去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饭菜不合口味,家长变着法来改善,寄宿学校后,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发生的很大改变,遇到问题,无所适从。

(2)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学习方法和方式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当学习成绩不佳时,易失去信心,虽经过自身努力,但收效甚微时,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于是自怨自艾,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释放。

(3)以自我为中心,做事非理性。由于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占到70%,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进入初中后受到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的制约。感到失去了自由,处处受到了管制,他们过去的一些性格特征:如,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等完全展现出来。经受不了挫折与批评,顶撞家长,教师,我行我素,不辩是非,不分好歹,学习不踏心,同学之间缺失沟通,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

(4)情感方面。学生进入初二,初三第二特征逐步发育,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一时段学生感情丰富,加之受网络中不健康的因素影响,错把友情当恋情,容易形成交往过密甚至出现了早恋现象。

(5)耐挫能力差。由于学校教育的缺失,受亲人过分宠爱,加上激烈地学业竞争,使农村初中生,常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缺乏信心,逃避困难,性格孤僻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 培养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品质的途径 (1)开设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艰巨性和必要性。由于目前从上到下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各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优化心理品质,健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耐挫能力。

篇10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生病或体质健壮。健康教育就是有计划地将有关健康和疾病的防治知识传播给人们,使他们转变旧的观念和态度,改变不利健康的行为,采纳、坚持和巩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下面从青春期身心发展要求和生物教学新课程要求的角度分析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要求

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初中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与生理上的发育产生严重失衡。由于心理发育远远赶不上生理发育的速度,许多孩子对所发生的生理现象产生害羞、忧郁、焦虑、烦恼等消极情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正处在告别童年、开始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怎样顺利度过青春期而健康成长,这是青少年本人、父母和学校教师都必需认真对待的问题,生物老师更是责无旁贷。

二、生物新课程的要求

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基础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构建“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健康地生活”为其十大主题之一,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共四册,33章,85节。在整个初中生物中含有健康教育的内容有43节,占51%,这些健康教育各章节所含有的健康教育内容和需要增加的健康教育内容都可以在生物学科课授课中开展进行。可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既不影响生物的正常教学,又帮助学生了解健康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我在平时教学中从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灵活驾驭教材 、引导异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方面试行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教育者要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呼唤人性的教育。它以“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要善于扬长补短,开阔自己的眼光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生物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懈地更新观念,充实完善自我,才能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理想的育人效果。同时使学生和家长体会到老师在孩子与家长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使孩子们愿意交流、倾诉;家长诚意表达、反馈。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为了孩子教育的实施者。

2.灵活驾驭教材,营造科学、宽松的课堂氛围

青春期身心健康是其它各科顺利学习的重要保证。我在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对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体验,让学生能敞开心胸,以人教版教材中“人的生殖”、“青春期”两节为主要平台,引入了清晰明了的《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卫生》视频资料、欢快进取的歌曲《奔跑》、寓意深刻的短文《迎向风雨》、有些争议的故事《如此早恋》、亲切自然的诗歌《走好自己的路》等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能有感而发、有理可论、有情体验。我设计了视频回顾、焦点关注、同龄交往、青春旋律等环节,整堂课与学生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育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殖系统和其他几个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而使中学生对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科学的认识,进而正确认识和接受对待生理上出现的变化。

3.正确引导异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会与异往也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条重要途径。青春期的男女生相互之间的感觉由平常到好奇,随之产生好感、会害羞,这是几乎任何一个青春期学生都有过的心理,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必须使学生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现在学好文化知识,为自己将来成才打好文化基础的道理,而且成年以后的世界会更精彩。所以要在男女同学相处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做到相互帮助、勉励,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

青春期自我保护以提高自身素质、抵制外部消极影响为基点,结合性传播疾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等的潜在威胁,洁身自爱。

参考文献:

[1]胡莹、李东明.《青春期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一筠.青春期教育是人生教育.中国性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论文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