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

篇1

俄罗斯小学音乐课总共135课时,其中一年级33课时,二至四年级分别是34课时。以下对《俄罗斯普通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单元、主题及课时情况进行概述。

1.一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3课时)

第一单元:音乐围绕在我们身边(16课时)。包括:“缪斯永远跟我在一起”、“缪斯的环舞”、“乐声四处飘荡”、“旋律是音乐之魂”、“秋天的音乐”、“音乐基础知识”、“俄罗斯民间壮士歌选曲”、“音乐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圣诞节音乐”、“音乐剧”、“芭蕾舞剧”等内容。

第二单元:音乐与你(17课时)。包括:“生你养你的故乡”、“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清晨之歌”、“傍晚之歌”、“作曲家人物谱”、“表演俄罗斯民间童话‘凶恶的老妖婆’”、“缪斯不曾沉默”、“各种不同的乐器”、“母亲的节日”、“根据阿尔及利亚童话改编的音画‘神奇的诗琴’”、“马戏团里的音乐”、“音乐童话:歌声荡漾的房屋”、“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期末音乐会”等内容。

2.二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3课时)。包括:“旋律”、“我的祖国,我的俄罗斯,你好!”、“俄罗斯国歌”等。

第二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6课时)。包括:“乐器知识:钢琴”、“漫步观光:大自然与音乐”、“舞蹈:跳起来吧,跳起来……”、“音画练习:几首不同的进行曲”、“童话故事;摇篮曲;妈妈”。

第三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5课时)。包括:“音画练习:洪亮悦耳的教堂钟声”、“神圣的古罗斯”、“祈祷”、“圣诞节快乐!新年之歌”。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4课时)。包括:“俄罗斯民间乐器、舞蹈、民歌”、“民间音乐,编写歌谣”、“告别冬天”、“迎接新春”。

第五单元:在音乐剧院(5课时)。包括:“童话故事”、“儿童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歌剧舞剧院、神奇的指挥棒”、“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场景音乐”。

第六单元:在音乐厅(5课时)。包括:“交响童话故事《彼得与狼》”、“图画展览会,音乐印象”、“永不衰竭的莫扎特音乐”、“《第40交响曲》序曲”。

第七单元:“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6课时)。包括:“神奇的七色小花;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大家都在运动之中,同路之歌”、“音乐教人们相互理解”、“神话故事,自然与音乐”、“我因忧伤而快乐”、“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旋律最终会枯竭吗?”

3.三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5课时)。包括:“旋律是音乐之魂”、“音画练习,自然与音乐(浪漫曲)”、“贺茨坎特《俄罗斯万岁!》”、“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歌剧《伊万·苏萨宁》选段”。

第二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4课时)。包括:“清晨之歌”、“音乐形象,每种声调里都有一个人物形象”、“‘儿童音乐’,游戏和玩具”。

第三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4课时)。包括:“欢乐吧,玛利亚!欢乐吧,贞洁圣母玛利亚!”、“最古老的母爱之歌”、“柳花之歌,神圣的古罗斯”。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4课时)。包括:“古罗斯壮士歌”、“古罗斯歌手(博扬、萨德阔)”、“歌剧《雪姑娘》选曲”、“音画练习:辞冬迎春——欢乐的谢肉节”。

第五单元:在音乐剧院(歌剧、芭蕾舞剧音乐)(6课时)。包括:“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歌剧《俄尔甫斯与欧律狄克》”、“歌剧《雪姑娘》”、“大自然造就的好孩子;大自然蕴含着无数奇迹……林中漫步”、“芭蕾舞剧《睡美人》选段”、“现代音乐剧”。

第六单元:在音乐厅(6课时)。包括:“音乐比赛(音乐会)”、“乐器知识:长笛、小提琴”、“组曲《培尔·金特》选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等。

第七单元:“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5课时)。包括:“音乐是个奇迹;强烈的节奏——爵士乐”、“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大自然的颂扬者——格里格、柴科夫斯基”、“赞美欢乐”等。

4.四年级音乐教学大纲(34课时)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俄罗斯(3课时)。包括:“旋律练习”、“音画练习,歌曲是怎样创作的?”、“我踏上茫茫雪原……欢乐的节日气氛充满俄罗斯!”

第二单元:“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1课时)。包括:“神圣的古罗斯”、“勇士伊利亚·穆罗梅茨之歌”。

第三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5课时)。包括:“安宁、劳动和灵感之港湾”、“歌剧《苏丹王》片段”等。

第四单元:“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2课时)。包括:“俄罗斯民族乐器知识”、“俄罗斯民乐团演奏的《充满魅力的音乐家》”等。

第五单元:在音乐厅(5课时)。包括:“乐器知识:小提琴、大提琴”、“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图画展览会》选段”、“贝多芬《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片段”等。

第六单元:充满事件的一天(1课时)。包括:“冬天的早晨;冬天的傍晚”。

第七单元:在音乐剧院(6课时)。包括:“歌剧《伊万·苏萨宁》选段”、“歌剧《伊万·苏萨宁》林中场景音乐”、“歌剧《霍万斯基之乱》玛尔法唱段”、“芭蕾舞剧《天方夜谭》音乐片段”、“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音乐片段”、“音乐喜剧”等。

第八单元:专门为小学最后一个学期设置,目的是为了复习和总结(11课时)。包括“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歌唱俄罗斯犹如在圣殿祈祷”、“燃烧吧,尽情地燃烧,不灭的火焰!”、“为了成为音乐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等几个与前面重复的主题。(具体内容略)

三、音乐教学大纲对各

年级的要求

1.一年级

启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

唤起学生对各种体裁音乐的反应,培养他们对各种音乐的评价能力。

使学生接受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的音乐作品,并判断此类作品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说明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唱歌技巧和技艺(听觉与声带的配合,掌握齐唱、歌唱时的呼吸方法)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唱歌技能。

培养学生以最简单的动作、优美的发声、改编等方法评价标题音乐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简单乐器演奏乐曲的技能。

使学生掌握领悟音乐语言的工具——音乐基础知识。

2.二年级

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类体裁的民间口传音乐(民谣、歌谣)、宗教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通过旋律和音乐形象,理解内容较为简单的音乐作品(歌曲、舞曲、进行曲)和内容较复杂的作品(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交响曲)。

帮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对比和改编等形式积累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音乐语言、音乐的自然属性、音乐展开的方法和音乐曲式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合唱(齐唱、无伴奏合唱、合唱、重唱)技巧和技能。

提升学生的演唱技能,以及利用简单的乐器演奏音乐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即兴音乐创作能力(独白、歌唱、节奏、乐器、舞蹈和文艺表演等)。

积累音乐基础知识,关于音乐作品、音乐家和演奏家方面的知识。

3.三年级

丰富学生对世界各民族、各种风格、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认识;对俄罗斯作曲家与外国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音乐特点进行对比。

通过了解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结构简单的作品与结构复杂的作品),加深和丰富音乐印象。

培养学生对形象特点较为复杂(与前两年学过的作品相比)的音乐作品的反应和评价能力。

完善学生对音乐活动三统一(作曲家、演唱者或演奏者、听众)的理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唱、重唱和独唱技能,使他们能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即兴声乐表演、扩充歌唱曲目,使他们具有举办音乐会和公开演唱的能力。

完善学生对风格特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反应的技能,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达这种特点(演唱优美的练习曲)的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如指挥”的技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儿童音乐活动,掌握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手段。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作才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各种音乐艺术现象做出评价的能力。

4.四年级

通过聆听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民族和不同作曲学派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加深音乐印象。

通过对世界各民族音乐进行对比,挖掘俄罗斯音乐(民间音乐与艺术歌曲)的区别性特征。

培养学生在音乐形象基础上理解并接受音乐的能力,对音乐内容、曲式和音乐语言进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课堂上和课外听到的音乐作品做出独到的评价,发表个人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观点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经常在校外和家庭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欣赏艺术的需求。

培养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充满激情地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的技能。

培养学生进行艺术、音乐和美育方面的自修(唱盘收藏、书籍收藏、音像资料收藏)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独立工作、独立完成作业并随时记录个人对某些音乐作品产生的印象。

增强学生对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美术、电影、戏剧)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

篇2

一、教学目标以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为依据,重视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1.音乐综合教学要定准目标。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目标,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课程的价值。认知目标追求的是科学性,方法和情感两个目标追求的是艺术性。教师务必要在课前,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托,有效运用整合目标。

2.教学过程要落实音乐综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传道,师生共同知识体系,良好人格共同塑造和升华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不应是老师讲给学生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站在学生能学会的高度,设计情境、层次、程序,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感知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深入探索思索,进而内化为新知的过程。教师在课上就要适当创设和把握这种情境,并借机抓住“综合”的核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加以引导,激活课堂。

二、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体现综合教学的理念

1.优化音乐内部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其中的每个领域自己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音乐感受力、和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2.结合非艺术学科,彰显学科综合理念价值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在文化领域中音乐与其具有密切的关联,这样产生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的有机融合。如简地说艺术与数学的关系,大概不会有人否认,比如雕塑、建筑、绘画(主要是西洋画法和大型绘画),都涉及到数学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计算。但如果说到音乐与数学的关系,或许有人感觉纳闷儿:数学还会与音乐有关系吗?当然有。只从最简单的音乐“速度”就能够说明音乐与数学的关系。音乐的速度快慢,明显体现着不同的情感,冯小刚的电影《大腕》里就有把《哀乐》“提速”,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乐曲。而速度,说到底,是一种数学和计算的关系,通过音乐家们的实践,似乎形成单位时间演奏一定节拍次数,以表达特定情感的专业演奏规范。

再如讲解音乐的音值、节奏就可以与数学中的数量结合起来;音乐中节拍、速度与体育课中球类、体操相关联,也代替了单一的口哨或口令;音乐作为情感艺术,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与感受的过程中体会到思想品德的教育。音乐与地方文化所融入的本土人情等的结合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学科知识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中汲取各学科中某一点音乐学习相结合,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拓展了实施课堂教学的思维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牛的创造力和观察力,使得唤起学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多方面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恰当运用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把音乐能力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由发声练习、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唱游表演、乐曲欣赏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不管什么样的组合,都应在每个环节之间对学生加以正面评价。因为“人性最深层地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生从教师的及时评价中能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使学生对知识、课程与自我价值予以估定。要注意的是评价的语言要具体、亲切。评价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小学里的孩子们极好表现自己,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不断重复“很好”、“对了”、“正确”等简单的评价,聪明的孩子们会认为这是一种敷衍。而从“你的附点音符唱得很准确!”“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这个切分节奏你拍得很准!”“你的指法真熟练! ”……等具体的评价中,能使他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情绪高涨,学习更加努力。

2.利用综合教学的评价,更好理解音乐是深入音乐综合教学研究的依据

只有真实、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加以深思,继而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教学研究。评价必须以日常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为依据,排除任何事先排练、带有表演展览性质的教学活动。因为“教学表演”总是以“唯一的正确答案”为前提编制出多种问题,很可能向学生传递“教育就是背诵标准答案”这种隐蔽信号,使评价成为形式主义,从而无法真实全面地评价教学情况。

使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协调一致,使评价主体之间互相促进,使评价主体与评价本身和谐一致。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学科教学评价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在进行评价时,一是要注意营造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

二是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情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三是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考核的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四、结论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具备广阔的教育视野,对音乐的各种影响给予准确的评估。综合是一种复杂、灵活的组合,是一种多向的行为。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综合素质得以培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学科综合需要以音乐为主线,以音乐化有效方法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本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本人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入手,希望能为当前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提起音乐,很多人大脑里最先闪过的名字大概是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著名音乐家,而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甚至对其产生误解。但事实上,我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艺术积淀,真正代表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彰显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精神面貌,是我们国家艺术灵魂所在之处。把民族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中,能够改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得以发扬,而不让其遗憾地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1民族音乐的特性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瑰宝,我国的民间音乐的主要特性大致分为以下四点:首先是民族音乐的丰富性,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而孕育出不同的民族音乐。像是昆曲、秦腔、京剧、黄梅戏、信天游等,都代表了不同的地域音乐的特点。其次是民族音乐的不确定性,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通常是口头教授,像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通常为长一辈的老人直接交给孩子,这就容易导致民族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以及传播者别出心裁的创新,而使音乐不断地融入新事物,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民族音乐在也在不断地成长、更新,这就是民族音乐的不确定性。再次是民族音乐的通俗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最早的音乐是在劳动人民中产生的。我国的民族音乐也主要表现了各民族的劳动文化,是对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状况的描写,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所以,民族音乐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接近大众,通俗易懂。最后是民族音乐的实用性,民族音乐是劳动中的产物,因此,很多民族音乐现在还具有劳动的实用价值,像是现在的一些类似于劳动号子之类的音乐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2把民族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无数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所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更好地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在的大多数人对于民族音乐并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把民族音乐与低俗、枯燥画上了等号,正是这种错误的想法才使民族音乐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就是要修正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误解,把民族音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以及其背后深厚悠久的历史背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民族音乐,并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使命。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学习并了解民族音乐,就能够相应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传统,从而提高自觉的民族意识。外国音乐的流入使很多学生对传统的民族音乐提不起兴趣,更加向往异国文化编织的万花筒。所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着重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音乐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就是本民族对文化的传播,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支奇葩。从原始社会没有节奏的音节组合到汉代的乐府音乐,再到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的传奇戏剧,从久远的千年前跟着时光一直流转到现在,不断发展成长。把民族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让学生欣赏民族音乐,把音乐所蕴含的故事讲给学生,让他们感觉民族音乐带给他们的享受,沉浸在动人的意境之中。只有学生的自我情感与民族音乐产生了契合,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喜欢音乐,从而自觉地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更愿意去关注民族音乐,去切实地体验民族音乐。

3现今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现在对民族音乐的教学已经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学校或音乐老师对是民族音乐的重视仍然有所欠缺,很多小学在音乐教学中仍然更加重视西方音乐的教育,而把民族音乐当做任务来完成,甚至应付了事,这样对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兴趣只会适得其反。所以,要切实地改变人们对民族音乐的惯有态度,这样才不会在现实教育中走错方向。其次小学音乐教师本身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并不够,缺乏专业素质,这样就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地民族音乐教育,教师的一知半解会使学生对民族音乐得不到正确地了解甚至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再次,民族音乐教育不够全面,大多数的小学音乐课程只重视歌唱和舞蹈两个方面,而对民族乐器、戏曲等方面很少提及,这会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过于狭隘。还有一点,是民族音乐的教学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安排十分混乱,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概念十分模糊,这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是很有害的。在课程开始之前制定教学方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严格执行教育方案的执行,这样就不会使教育混乱,也能更清楚更明晰地让学生认识、了解民族音乐。

4结语

从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开始渗透民族音乐,有利于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面貌,加强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弘扬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能够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操,使中华文明的薪火在新的一代人身上得到更好的继承。

参考文献:

[1]郭欣艳.分析当代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3,(30).

篇4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一般是先由课程理论家对课程教学改革命题进行宏观理论阐述,确立改革方向,而后再由各学科教师和研究者在学习、理解宏观理论 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从微观层面加以落实。这样的一种改革程序,固然改革方向明确、整体性强,有步调统一的优点,但在各学科的特点方面却不易体现, 课程教学改革“同质化”倾向明显。

在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也遇到了类似问题。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自主 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改革理念已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所熟知,但随之而来的脱离音乐学习规律、非音乐的所谓音乐学习的方式,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时时可见,即“音乐课不音乐”的现象严重。

如何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 动中实现学习音乐方式的转变,并在实现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有效地参与音乐感知、体验、表现、创造活动,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笔者认为,理解多元 音乐文化,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行为有机转化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有助于实现基于音乐学科特点的音乐学习方式改革目标。

一、音乐行为是音乐学习行为的存在基础

音乐教育的学科母体是音乐学还是教育学?站在不同的学科立场上,会有不同的解释。笔者以为,音乐艺术是音乐教育的存在基础,没有音乐艺术就没有音乐教育,音乐艺术与音乐教育共生共存。

1.音乐学习行为与音乐行为相伴随行

音乐是人类把握和建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在人类开凿音乐艺术长河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活动始终交织在一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 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 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段文句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中国原始先民在生活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艺术情感世界。可以想象,远古时期的儿童在参与音乐、舞蹈 活动时是如何愉快地加入了成人的艺术活动之中,并以怎样一种自然的状态参与且完成学习活动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交礼仪场合中经常有“歌诗必类”的行乐活 动,不能据《诗》唱诵应对,是难以进行交流的。①在古代日本,音乐学习也是文化精神修炼的方式之一,音乐学习被称作“修业”,学习唱、奏技能的过程也是一 种与道德和宗教关联的修行过程。②

2.音乐行为与学习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如前所述,音乐学习与音乐艺术同属人类文化行为,那么,音乐行为与学习行为之间又存在何种关系?有音乐美学家从审美人文学与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提出音乐是人类文化行为(整合行为)方式之一的观点。学者们指出,音乐的存在方式包括行为的存在、形态的存在和意识(观念)的存在 三种,音乐行为又可分为操作行为与参与行为两类。③而教育学家又是如何看待学习行为的?美国教育家纽曼(Newmann,F.M.)从学生的活动方式角度 提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engagement)方式……研究者在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概念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把学生学习方式作为 一个组合概念看作行为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 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④从上述引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音乐艺术的存在,还是学习方式的存在,都离不开学生的操作行为和参与行 为。作为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两个领域的交叉点,操作行为和参与行为使音乐的存在和学习方式的存在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同构性。

二、多元音乐文化是课堂音乐学习行为的文化基础

音乐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其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现方式是十分丰富且多元的。由于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经济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各个国家与民族的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无论从音乐文化圈(东方、西方)、音乐文化层(民间、通俗、精英),还是音乐文化史(原始、古典、现代)的视角加以审视,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行为为音乐学习行为奠定了基础。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的文化因素……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是为了特定的环境而作的特定适应。”⑤西方音乐作为全球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从其文化背景上看,在强烈的宗教思想影响下,西方音乐在神性的追寻中,以超然脱俗之美作为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从存在方式上看,由于西方音乐与工业文明同步发展,因此,精确记谱以及音乐的系统化构建成为其发展目标;从艺术实践方式看,传统西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各自独立,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语言、美术、 戏剧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娱它性的表演性行为相对自娱自乐性行为而言更为普遍。鉴于音乐行为和音乐学习行为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长期受西方音乐影响的我 国学校课堂音乐教学也已形成了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例如:“听觉”与“动觉”分离;音乐学习活动的“预设性”重于“即兴性”;“被动接受”强于“主 动表现”等。由此可见,课堂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仅仅依靠一些教育学学科理念的宣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不单是一 个教育学命题,更是一个音乐学命题,其认识起点在于,音乐学习行为与音乐文化、音乐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音乐学习行 为,因此,课堂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应从改变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音乐文化基础这一根本环节入手,将丰富多彩的,带有不同国家、民族人民的文化行为特征的音乐 引入学校音乐课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音乐学习行为单一化的现象,使音乐教师在更为宽阔的音乐文化视野中进行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这 一方面,20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做出了巨大贡献。奥尔夫强调音乐教学应建立在多元化的元素性音乐观与音乐教 育观的基点上。在奥尔夫看来,无论是原始的、古典的、现代的音乐,或是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都能成为学生音乐探索实践的对象。奥地利奥尔夫 学院的讲师们在世界各地传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时,每到一个国家,就将这个国家的本土音乐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中,逐步积累起了丰富的,带有各国、各民族音 乐文化特征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能够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具有相当广阔的音乐文化包容性。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学 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音乐训练方法,更要学习、借鉴其尊重各国民族文化,从各国、各民族音乐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提炼、衍生课堂音乐学习 行为的教学理念。

三、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实现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创新基础

音乐学习内容与音乐学习行为之间具有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转变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改革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内容,拓宽课堂音乐教学内容选择的视野。

1.增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

1.增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

综合性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行为方式的一大特征。从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大分类来看,民间音乐是诗与歌(歌 词)的综合;民间歌舞是音乐、诗歌、舞蹈三者的综合;说唱,也是音乐与诗歌的综合;中国民间器乐音乐不像西方器乐音乐那样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现代器乐音 乐成型之前,大多以其他音乐门类,如民歌、民间歌舞、戏曲的伴奏行为而存在。戏曲更是集音乐、诗歌、舞蹈、美术、武术甚至杂技为一体,其综合性程度更高。⑥

我国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起始于学堂乐歌。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课堂音乐教学一直试图摆脱学堂乐歌所带来的单一唱歌模式的影响,而加强综合性则是转变课堂音乐学习方式的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增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内容将从根本上打破课堂音乐学习方式的单一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体验蕴含在多元、综合的音乐实践行为中的独特文化特质和民族性格,从而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国家意识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打破思维定势,从世界音乐中挖掘教学内容资源

长久以来,西方经典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而非西方音乐(包括欧洲的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音乐,以及20世纪 上半叶开始在欧美国家形成的后现代音乐却很少受到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者以及音乐教师的关注,原因在于,以西方经典美学的眼光所见,这些音乐(如果能用“音 乐”一词所涵盖的话)很难被称为艺术,起码不能列为主流艺术。然而,恰恰是这些被视为非主流的音乐文化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和充满创意的音乐实践行为。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被称为“世界音乐”(音乐人类学对非西方经典音乐的一种分类学概念)的音乐形态对学校课堂音乐学习行为方式转变可能产生的影响。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恩哥蒂亚曾说,没有行为,音响、概念都毫无意义。试想一下非洲的丛林鼓文化,大概不会有人只满足于孤立地倾听它的音响,以及鼓手持鼓的方 式、击鼓的姿态,以及鼓点儿对非洲人的意义……⑦确实,鼓在非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鼓在非洲人的手中既是表达情感的乐器,又是语言传 递的工具,其本身还是一件富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如果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能够以非洲的鼓为教学主题,就能演化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行为,如,创造对话情 境,用即兴创作的节奏做问答游戏;鼓励学生各自创造鼓乐的记录方式,用形象性的符号来记录即兴创作出来的节奏;制作鼓,并在鼓上进行彩绘等,这样就可以为 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的创设打开更多的空间。

其次,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将后现代主义音乐引入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之中。由于和国外音乐教育界的 沟通渠道日益拓宽,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国外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案例。当我们听到日常所见的报纸在学生手中搓、揉、拉、撕的过程中,发出超乎想象力的 音响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们用自己创造的图像谱来记录自己“制造”的音响时;当我们观察到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静静地躺在地上,闭上眼睛,在寂静的教室 里聆听楼道内、马路上的声响,并有意识地去感觉这些声音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课堂音乐学习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聆听、演唱、欣赏、奏乐等传统范畴,取代的是 另类,但又充满创意。事实上,这些似乎有些另类的音乐学习行为并不是国外音乐教师为了体现“创造性教学理念”所做的专门设计,而只是将后现代音乐的某些音 乐行为方式自然地引入课堂音乐教学的结果。后现代音乐以更为自主、更少“贵族气息”的音乐观念与行为激发起我们的另类思考:能不能降低一些音乐的门槛,让 学生能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音响的认知进行更多的、更为个性化的音响实验,以展现出他们自己心中的音乐世界?能不能让学生更多享受一下进行音响试验与创造 的过程,而不要过多地用“美与不美”的标准去压抑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当然,将后现代音乐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改变学校音乐教育 的审美教育属性,而只是在更为开放的音乐文化观的驱动下,探索与改变学生音乐课堂学习方式,进而达到拓宽音乐文化视野的音乐课程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分属音乐学、教育学两个学科母体,在转变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分别从两个学科母体中寻找改革、创新的 动力和理论与实践依据。然而,音乐教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音乐实践行为与活动方式在转变学生音乐方式的改革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因此,研究音乐艺术本身,研 究多元音乐文化语境中的音乐实践行为和方式,并从中获取改变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思路与灵感,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学科发展道路前进。

注释:

①③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67、267-272.

②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2.

篇5

当前,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百年的历史。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教育必须多一点轻松,多一份愉快。因此,应对教育进行改革,有所创新,使师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既缺乏生动的形象,更失去了音乐的情感性和审美意义。以往的小学音乐课都是以每周两节的教学形式完成,学生在课后因缺少必要的资料,很少能有真正的享受音乐和探索音乐的机会,更不用说真正的欣赏音乐了。音乐课教学没有让孩子们陶醉到音乐中。很多老师往往只会强调纪律,而不是强调音乐。这是非常糟糕的。音乐课应该让学生放松心情,尽情享受。

二 游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艺术的皇冠。如何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陶冶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游戏则是调动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人的双重天性得以发挥。美国当代教育家卡拉博士科恩认为,孩子是蹦蹦跳跳的从实践生活中进入音乐世界的。这表明趣味动感的游戏活动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儿童来说,一切现实活动都带有游戏的成分,而一切游戏又源于现实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与合作团结的精神,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开心。

小学音乐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设有唱游内容。唱游包括律动、歌表、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从儿童好玩、好动的特征来看,音乐游戏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游戏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小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老师和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且音乐本身就有愉悦性、互动性、竞赛性。音乐游戏是儿童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游戏活动,可以唤起儿童的好奇心和联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巧妙地设计音乐游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游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具有其他方式不能比拟的生动性。它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富有趣味的游戏,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强心,充分体现了愉悦教学。(2)游戏在教学中实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被动地去听课,它让每个儿童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创造中去。

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游戏生活开始,应该就地取材,用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让孩子们抒感、发挥想象,满足其好玩、好动的性格。日本教育家铃木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觉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上了还想上。以儿童日常生活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所以,音乐教师一定要活跃,要能带动课堂气氛,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课,进而爱上音乐,了解音乐。因此,老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把握好课堂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的教育目的。所以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感受音乐的流动和旋律的律动、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等。

我认为小学音乐游戏可归纳为:节奏训练游戏、音准训练游戏、培养音乐训练游戏、训练动作与音乐的协调游戏、识谱游戏等。我们在音乐课的教学中都可以将节奏或音准等知识点的教学,转换为一种游戏的形式,这样不仅学起来更容易有趣,也可以使同学们爱上音乐。

三 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生动性

游戏可以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就像是将枯燥的知识装饰了一样。让课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这些就是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篇6

随着我国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这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使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喜人局面。但是,在这欣喜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会让人“大吃一惊”。

音乐课被挪作它用,名存实亡,基本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出现这类问题似乎不敢相信。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尤其是在没有专职音乐教师的学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音乐课被挪作它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用音乐课时间上所谓的“主课”;二是个别后进生离开音乐课堂去补习“主课”。

只要我们走进真实的课堂,仔细观察与反思,必将发现一些其它问题,如忽视音乐本体、音乐含量过低;忽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处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关系上定位失衡;追求教学形式的花哨,忽视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设计随意,没有价值;片面强调鼓励,忽视对错误价值观的引导;重视培养艺术尖子,忽视后进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的关系定位失衡,即把艺术教育重心放在课外艺术活动方面,对课堂教学只进行顺带性的应付等。

一、制约因素

音乐学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小学科”,在普通升学考试中没有它的位置,往往被各方面人士所轻视和忽视,它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被各种因素所左右,开展得忽明忽暗、断断续续。在有些学校,音乐课程像是“哪里不重要放哪里”的物品被无情搁置和牺牲。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内外两大因素。

(一)外因

1.从某些领导的角度看。音乐成绩不纳入中考高考,平时教点、学点就可以了,没有把它摆在重要位置的必要。因此会把它搁置在其它学科的夹缝里,在教学投资方面也相对缺乏,在学科定位和工作待遇上就会存在很多倾斜。在总课表中,音乐课少得可怜,像装饰品一样“点缀”着总课程。

2.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由于和其它学科共存和偏重的反差,极大地挫伤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热情,使之不自觉地当起了惰兵和逃兵,拖沓凑合成为他们消极的教学风格,课堂也成了这种无心伤害的牺牲品。上课随心所欲,想上什么就上什么,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对学生负责的思想日趋淡化和衰退。

3.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心理状态经常处于极度紧张和压抑之下,因此他们期盼没有压力的音乐课堂,甚至想把音乐课堂作为他们宣泄情绪和放松神经的自由空间,不愿再承受任何束缚。所以,这个“放松”的课堂就不好把握,教师对学生负责的做法也常常不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4.从外界环境的角度看。用外行人的话说,音乐课,不就是教点流行曲,或者弄个录音机,放些歌曲听听就行了?在他们的眼里,音乐老师大概人人都可以胜任,因为太简单、太好凑合了。尽管音乐教师都有极强的责任心,但是思想和干劲儿却总易受外界环境和舆论的干扰,以致影响教学热情和工作态度。

(二)内因

1.教师对本学科尊重不够,对本职工作尊重不够。

有些教师对课堂和学生抱着不负责的态度,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特别是考试的前一段时间,如有其它学科来借时间,总会迫不及待把课堂转送他人,如此不尊重自己的学科,难免会受到别人的轻视和歧视。

2.把外因当借口,懒于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倡导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如网络资料、幻灯片、音响等,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吸引力。但条件落后的学校在这些方面是缺乏的,有些教师就以这种消极的借口去搪塞课改。

3.观念陈旧,思维不开阔。

当前,全国上上下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但是,这种先进的理念在很多教师心中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和运用。有些地方的教师由于受条件限制,对这些新理念和新课程接触少、感悟少,总是逃不出旧观念、老框框的束缚,怎么变也变不出什么名堂来。再者,有些老师认为新课标是值得怀疑的,孰对孰错还不好定断。教师们这些迷惘的心理状态,迫切需要今后再洗脑再调整。

二、解决途径和办法

作为一名从事十多年音乐教学的教师,我对这些蕴含的外因和内因都有深切体会。但我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原因都不能成为消极教学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绊脚石,只要我们真正用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一)要想别人重视你的学科,只有自己更加重视。

尽管音乐学科没有升学压力,尽管外界环境和条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艰难阻隔,但我们首先要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不抱怨、不委屈,坚守“阵地”,不允许他人“侵犯”,用一颗敬业爱岗之心去完成每一节课,让每节课都成为自己出色的作品。自己尊重自己,是赢得别人尊重和肯定的前提。

(二)要学会展示成果,变被动为主动。

作为音乐教师,要让校园充满跳动的音符。因此,需要在平时组建自己的小乐队和舞蹈队、拥有自己的小歌手和小演员,在学期计划里或节日庆祝中,向学校申请举办音乐活动,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我相信,辛勤的劳动定会换来累累硕果,音乐教师也终会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篇7

一、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数学这些文化课而言,音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显得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实物对象进行分析,只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案例的倾听进行学习。这就使得音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概念化,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理论知识讲的过多,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不足。而如果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则又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不能进行专业的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注重教学中情境模式的创设,以便能够通过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洛列莱》这首歌曲时,我通过讲神话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既美,又忧的神话故事意境中,通过故事了解了歌曲内容,感受了歌曲情感,从而激发了他们想去体验美丽神秘的罗列来与船长之间的动人故事,把自己带进故事情景中去学习演唱歌曲,孩子们把作品表现的很到位很投入,通过这样的谈话很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有,在学习《原谅我》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与同伴间发生的事,在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体验作品情景,然后导入课题,激发他们在歌曲中去寻找答案,孩子们一下子兴趣高涨,很快熟悉了歌词,掌握了演唱方法,也找到了解决矛盾的答案,紧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唱得哪么好,你们能把自己与同伴间的故事也编成歌来唱唱吗?话刚说完,孩子们就极不可待的自编自演自唱了起来。”这样通过谈话,运用语言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使他们在跃跃欲试中,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去感受艺术的美。

二、 更直观的展示音乐内涵,便于教师的知识解析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通过录音机、磁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只能够通过声音进行音乐知识的模仿、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形式较为单调,同时学生的学习面较窄,在理解的时候由于感知内容较少,影响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认知。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就能够通过画面、声音、图片等形式来想学生展示音乐知识,也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感知触角,通过音、画、图等形式使学生对于音乐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便于教师对于疑难知识的解析。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节课的时候,我将有关春天的视频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桃花、燕子、蜜蜂”等在高兴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就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春天来了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 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

新课改以来,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体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项目。而多媒体教学又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协作教学,促进学生对于音乐更好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乐曲的欣赏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对乐曲进行大概的乐段划分,我是利用击打节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用手掌击打节奏,随着音乐的快慢、松紧,击打节奏的频率也时快时慢,时急时缓,根据乐曲的速度及学生击打节奏的快慢,学生很快就分辨出了乐曲的段落层次。用这样的方式要比手把手的传授要快很多,并且学生接受的也特别快,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果,促进了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认识。

四、 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综合知识的全面学习

在笔者看来,音乐欣赏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综合知识的学习,以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于音乐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与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造成现在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教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议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篇8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乐曲)教学目标:“运用图谱律动,细听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主题A、变奏A1、A2及A4四个乐段,初步建立交响音乐思维。”[1]游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要求:能够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这是将音乐表现要素放在首位思考,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环节的“灯塔”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片段:分析第一乐段时,教师提出“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2]”问题。随即播放音乐,学生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感受b段音乐力度和音色重复变化为旋律增加的色彩与活力。安静聆听b段旋律,若学生没听清再放一次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除了力度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新的变化。音乐是一种聆听尤为重要的艺术,游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而声势律动伴随要素的变化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表现要素微小的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法、比较法。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速度影响着音乐作品性格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快的速度往往表现欢快、热闹、高兴、紧张、恐惧等情绪;慢的速度常常表现雄伟的形象以及优美、流畅、舒适、悲伤等情绪。强的力度会将作品的情绪感觉正向扩大一倍,比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增大热闹的感觉;悲伤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将悲伤的情绪予以加强,反之效果减弱。采用对比手段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效果明显。2.奥尔夫教学法———律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是吸收了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发展而来的。指一种伴有音乐伴奏的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有音乐伴奏、受音乐启发。”[3]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使身体富有乐感,能更有效地结合听觉感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带动学生边律动边听音乐,感受速度与力度,逐渐让身体自然、直接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

二、节奏、节拍———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及指挥图示法

“节奏特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特指音的强弱关系,它们是音乐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表现要素。”[4]

(一)案例分析

案例:《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5]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和节拍特点,能够感受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这段表述指向节奏、节拍,音乐表现要素表述比较具体,音乐欣赏中聆听最主要,每个教学环节从音乐的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难点】感受和体验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教学过程:复听音乐片段后,描述其中典型的节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发展学生的听觉,加入教师的设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引导,逐步完成感受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左右手配合声势动作的方法,给出数字、数节拍(7/8拍)。通过1、2、3、1、2、1、2数字的不同组合形式引出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经典节奏型,根据数字的变化读出节奏,随音乐手拍感受节奏。观察乐谱,聆听音乐,感受7/8拍的强弱规律(仔细聆听感受强弱规律)。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7/8拍的特殊节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就违背了音乐的听觉基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7/8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缺乏音乐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节拍,符合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听完之后拍一拍,感受和体验共同进行,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聆听舞蹈段落两段主题音乐时感受节拍和演奏音区的变化。(按照指挥图示挥拍、聆听)有针对性的聆听、加入指挥图示挥拍感受变化了的2/2节拍,通过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体验音乐要素中来。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柯达伊节奏唱名法节奏唱名法,是给音符重新命名,用tatiri等简单的唱名来表示音的长短关系。避免传统教学中da的通用名读节奏,不易区分音的长短。将四分音符读为“ta”,八分音符读为“ti”,四个十六分音符读为“tir-itiri”等。这样多次练习后,面对丰富的节奏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快速认识节奏。2.指挥图示法指挥图示感受节拍、节奏,是用音乐的专属语言辅助体验音乐。节拍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随音乐挥指挥图示的过程中,有节拍的基本韵律在;同时加上聆听,可以把复杂的音乐理出头绪,让节奏和节拍共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思维中,建立二元旋律概念。3.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独特的学习方式之一,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方式让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将身体变为一种乐器。”[6]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奏,掌握基本节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拓展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编创适合的声势动作进行展示。由于声势活动简单易操作,只要学生的活动符合节奏、节拍的特点,我们都应鼓励。

三、旋律、和声———聆听及分析综合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1]教学过程:连续提问:“①大家有没发现音乐中是否有重复演奏的乐段?②怎样重复的?③这两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④什么原因使你感觉出不一样?”(采用律动方式:对照图形谱,用手随着音乐按照图形比画)教师用逐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向音乐的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自己感受音色发生的变化。先从感性的角度谈感受,再从理性的角度找到原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音色这种表现要素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变奏A1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外,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另一旋律,并提问:如果让你为这条旋律画一组线条在原有的图形谱中,你选择画在它的上面还是它的下面?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模唱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法是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感受手段,不可替代。在聆听音乐前,老师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抛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聆听、模唱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等。2.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顾名思义有分析、有综合,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是“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学生在初次聆听音乐后,都会对音乐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概念。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引导,加上细细的聆听、思考、讨论以及分解研究,最终再次综合而获得音乐感受。此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通过引导、追问让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分析、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由教师替代。

四、调式———比较及色彩联想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教学过程:钢琴演奏主题和变奏A2的对比聆听(降E音);加入低音旋律演奏。对比聆听有无降E音的感受,对比聆听加入低音旋律和声的音乐整体情绪效果。只改变音乐中的一个音,作品的情绪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认识调式调性这一音乐表现要素;仅仅改变一个音并加入低音旋律伴奏,就让音乐的整体情绪完全逆转,让学生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比较法。“比较法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类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7]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音而构成其音乐风格的,比如苗族降三音、塔吉克族升五音,我们将变化音还原演示,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觉对比感受哪一种是更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2.色彩联想法。调式大概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各种中世纪调式及各种民族调式等。不同的调式音阶组成的音乐会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在大屏幕中出示两幅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出与音乐感觉相符的色彩画面。根据学生多年来的音乐感觉,他们是可以判断出哪种颜色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五、音色———聆听及创造性活动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洲乐声———化装舞会》[8]教学目标:能听辨出《化装舞会》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特点。能用体态动作感受与表现主题二,初步了解手风琴音色与探戈风格相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教学目标明确到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上,目标的导向性及操作性就更强,它指导着课堂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题根据不同音乐表现要素来进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教学过程:初听音乐,通过音色变化判断作品结构。教师在聆听前,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通过音乐表现要素———音色作为依据来判断《化装舞会》的结构。两次聆听第二主题B,体验旋律特点,分析节奏和音色的特点。教师用手风琴演奏第二乐段,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通过主题B的两次聆听对比主题A的音乐,从旋律、节奏、音色三方面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分析,挖掘音乐表现要素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感受音乐艺术美的魅力。教学过程片段:聆听、感受第一部分主题二速度、力度及情绪特点;感受、体验大管、双簧管音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声势动作为主。声势动作是奥尔夫体系独特的活动之一,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讲非常适用,拍击不同的部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高,拍手、跺脚、拍拳等动作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便于学生感受乐器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声势又被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非常易于被学生掌握并进行创编、设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方法归纳拓展

1.创造性活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索音响的课程。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根据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非音乐性的声音。例如,敲击锅碗瓢盆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声音、闹市车流的声音等。2.聆听法。用于常规性的歌曲及器乐曲中,主要在于聆听主唱的音色、聆听主奏乐器是什么,或者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判断音乐的结构。在对各种乐器、人声建立音乐概念后,提高音乐表现、创造能力。本文分析涉及的五个案例来源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五堂初中音乐欣赏课。对于课堂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我们一定要对应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基于对作品非常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作品标志性的表现要素来进行活动设计,如果泛泛体验,学生也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表现作用。任一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分析《瑶族舞曲》作品结构时,就是以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划分依据,曲式和音色不可分割。运用哪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需要老师开拓思维,不断探索。本文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所有的活动都基于聆听的基础,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还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责任重大,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了解音乐、爱音乐也爱音乐课,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海涛.美妙的交响伴奏[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5]刘向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17.

篇9

一、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一首优美的歌曲,往往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人听了以后怦然心动;一段优美的音乐,能够达到洗涤灵魂的效果。一个能够享受音乐的人,他的人生充满了美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他们学习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再好的音乐艺术对于学生来说也不过是噪音。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性,了解儿童的特点,从而开展更好的教学。学生们都喜欢表现自己,音乐艺术其实就是表演艺术,要发挥好音乐课的优势。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力度很大,很多孩子在课外掌握了很多音乐方面的艺术。比如说,各种各样的音乐乐器,有的学会了舞蹈,有的孩子则擅长声乐。但是,孩子们没有舞台,他们没有表现的机会,教师要理解这一点,适度地拿出一些时间,让孩子们展现自己的特长,让他们有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增强学习音乐的动力。据我的了解,很多孩子都盼着上音乐课,这样他们能够一展丰采。这种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迎合学生表现欲,让音乐教学有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每个学生的喜好不同,研究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选出组长,让他们自己组织开展有趣的音乐活动。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擅长的,和同学们取长补短。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们兴致勃勃,而且他们的特长能够尽情地发挥,在互相学习当中,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他们的兴趣又得到了提升。举例来说,乐器小组研究为歌曲配伴奏,同时还能研究编配技巧。学生们都有特别强的创造能力,他们自己找来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出不同形状的乐器,包括简易的笛子、小鼓,等等。有的学生心灵手巧,制造的乐器还十分精巧,让人十分喜爱,这说明他们拥有自己的智慧,关键就是在挖掘和引导。同学们之间自由自在地练习,产生了大量的共鸣,他们组合的兴趣小组有很多种,包括歌唱小组、舞蹈小组、乐器表演小组、配乐朗诵小组等,不一而足。这些小组充实了课堂,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容,让音乐课堂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学习空间。

三、要注意寓教于乐

对于孩子们来说,游戏是永远的学习。他们乐此不疲地游戏,从而能有良好的心态,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当中有了游戏,学生们都喜欢参与进来,他们有满腔的热忱,让学习这个集体活动生机盎然。不同的学习内容,融进不同的游戏,游戏和学习桴鼓相应,其乐融融。游戏让孩子们开心,他们不仅兴致所至,陶冶了情操,舒展了肢体,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欲更得到了激发。每一次的学习活动,他们都能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有自己参与而感到自豪。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锻炼学生。比如说,敲打一种乐器,让学生谈一谈这是什么乐器;让孩子在不看到的情况下,于帷幕内进行演奏或者打击,或者说几种乐器一齐演奏,让学生猜一猜都有哪几种乐器。学生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猜得准确,可以展示给他们看。慢慢地,就熟悉了乐器的声音,提高了听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选用音色差别较大的乐器,让他们容易辨别;到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加难度,选用音色差别较小的乐器,或利用电子琴音色库所包含的各种弦乐和管乐。随着学习的进展,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乐器知识,他们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而且速度很快。学习五线谱时,可设计“跳五线谱”游戏:在地上画好五线谱,编一首同学们都熟悉的曲谱,一边让学生唱出音名,一边用脚在地面的五线谱上准确地踏住这一唱名的音位。这样进行学习活动,趣味浓浓,各种器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动口、动脚又动脑,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同学们快速掌握五线谱,达到教学要求。

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喜欢直观的形象,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乐理知识,学生们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哪怕是教师翻来覆去地教学,他们都很难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很着急,学生学习有很有压力。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教学变得津津有味。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音乐欣赏《快乐的小熊猫》。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熊猫,即使在电视上见过也是一个大概的印象。给学生们放轻柔的音乐,然后播放小熊猫生活的场景,学生目不转睛地观看,了解到熊猫的生活,在观看过程中,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洞察深层的意境:我们需要爱护大自然,需要保护动物,动物和人类息息相关,动物这样可爱,我们一定要和动物作很好的朋友。学习音乐,观看动画,也真正体会到音乐概念的内涵,给音乐课注入活力,让学生们对音乐无比的喜爱。

篇10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就好比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二、关注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学设计再充分,它也会因为上课的对象、时间、地点甚至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任何事百密总有一疏,课堂上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或其他情况都可能隐忍而发,这是教学设计不可能设计到的。具体的操作者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操控现场,这跟设计无关。

三、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就与新课标所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理念背道而驰了。我认为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须做到:做足预设,深入具体。

教学是以教学资源为中介,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的、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交流 ——沟通。学生是有差异的生命体,要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教学更需要强调预设而且不止一种预设。只有把预设做得深入、具体、可操作,教师才能抓住随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

三年级教材中《美丽的黄昏》这一课,是一首表现美妙钟声、美丽黄昏的悠闲雅致的欧美歌曲。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出现两部轮唱肯定是个难点,于是我就进行了充分的预设,首先我先不让学生听录音里的范唱,因为录音里直接是轮唱这种演唱形式,而是选择直接由我来唱出歌曲,让学生对歌曲先有一定的了解,等学生已经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唱出全曲后,我挑选了几位唱的比较好的同学跟我合作,让他们在不受我影响的情况之下演唱出歌曲,而我就在这时加入轮唱,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演唱形式大概是怎么回事,紧接着在唱钟声旋律时选择第一句进行轮唱练习,通过前两步的感受与练习,其实轮唱已经有所生成,借此推出什么是轮唱这个概念,学生也就一目了然。最后,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之中再次巩固轮唱。

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作灵活预设,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研究教材,反复听这首曲子,发现歌曲所唱的中心就是两句话“美妙的钟声,美丽的黄昏”,于是我就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老师在黑板上画太阳和山,让学生听下面音乐来选择太阳升起来还是太阳下山,引出黄昏,结合多媒体课件进入一个美丽黄昏的情境,再练唱四句有关黄昏的旋律,刻意安排的,其实连起来就是钟声的旋律,放手让学生一唱一连,钟声便自然而成,极其形象。接着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现场录音,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歌声,为了再一次表现“美妙的钟声,美丽的黄昏”情景,我就让学生摸宝贝、猜宝贝、听宝贝,敲宝贝,并用宝贝来为歌曲伴奏,这宝贝其实是我精心安排的一个铜做的钟,是我找了很多地方才买到的,这宝贝一玩,这“美妙的钟声,美丽的黄昏”之情之景简直太棒了!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四、生成是预设的精彩

任何精彩的音乐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这正是音乐课的教学魅力所在。案例——一次课上,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歌曲《柳树姑娘》。学生说:“老师,我在幼儿园就学会了,我能背着唱出来。”老师愣了一下,说:“你会唱了,很不错,请坐下。我们继续学唱这首歌。” 评析:在这里,学生的“会唱”显然不在老师的预设之内,实际上给了老师当头一棒,“我都会了,你还教什么呀?”最初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巧妙的提问,又怎么办呢?教师一带而过,按准备好的教案继续组织教学,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其实,在这时,教师可以请这位学生甚至全体会唱这首歌的学生来演唱《柳树姑娘》,再从学生的演唱入手,在学生会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唱好歌曲,表达好情感,用自己独有的音乐方式表现歌曲等。

预设应给学生留以空间。知识与技能并重,智商与情商共举,接受与探索同襄,划一与个性齐显是备课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教师的预设性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备教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学生是课堂中最大的变数;教师的预设性备课,应当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有一个预想,根据预想来设计教学,这种以教材、学生为出发点的备课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有本质的区别;教师的预设性备课,应当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展开的音乐联想、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可能会遇到的音乐知识技能困难、可能会闪现的灵感等。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 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谢嘉幸.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J].中国音乐

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