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加入WTO为重要标志,我国国际经贸话语权实现了质的提升。入世前后,我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修订了2300多份法律法规和数十万份政府文件。此外,随着我国各类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健全,加之政府、企业与商协会不断加强沟通与协调,我国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而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也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进入了上升通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企业与商协会走出国门的能力逐渐加强,在发生经贸纠纷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懂得在专业商协会的平台上抱团形成合力,通过国际通行的手段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利。例如,在美国和欧盟发起轮胎特保、钢管反倾销、光伏反倾销等贸易救济调查时,相关行业企业在商协会组织下采取了回应措施,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再如,浙江通岭集团是一家从事电器设备生产的民营企业。该公司在美国多次被竞争对手以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恶意诉讼。十多年来,公司赢得了多起专利官司。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该公司做出一个重要的决策,即把美国市场的全部利润用于支付法律成本,全力占住美国市场。企业有此意识,用其董事长陈伍胜的话说,完全出于对海外市场话语权的珍惜。
在看到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只是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被动参与者,中国对国际经贸话语权作用的认识及其应用刚刚起步,在话语权的各个领域还比较薄弱,政商联动、人才培养、商协会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与民间缺乏互动渠道,对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话语权的力度与效率造成了不利影响;相关商协会组织企业家出访受到各种限制,不走出去又由何谈及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体系相对较为脆弱,难以支撑人民币在短期内实现国际化。尤其突出的是,我国企业多数尚未认识到培养参与国际经贸话语权专业人才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企业通常遭遇的困境是懂业务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不懂业务,难以有效地进入国际经济组织的核心圈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国有企业专业人员不能长期稳定保持专业岗位的工作。加之企业缺乏海外社会责任管理能力,海外公关能力总体偏弱,也进一步制约着我国企业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国际经贸话语权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贸秩序中的大国地位,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效率,决定着企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下面笔者将着重就中国外向型企业如何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展开论述。
企业内部应将国际经贸话语权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对此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点越来越鲜明。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50.1%,货物贸易居世界第一,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世界第五。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扩大,而享有对等的国际经贸话语权则是保障我国企业海外经济利益的有力“武器”。
企业应当形成合力,减少内耗,抱团出击,要与相关专业商协会形成协同联动效应。以钢铁行业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粗钢产量达7.1654亿吨,创下历史新高,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国的位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钢铁企业利润率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甚至面临着成本与钢价倒挂的窘境。这其中当然有经济大环境萧条,终端需求不振的原因,但中国钢企由于对上游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缺失而导致被长期套牢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游铁矿石基本由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矿山垄断。而下游中国钢铁企业却惊人的分散,1998年中国有177家钢铁企业,2007年增长到315家,虽然在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我国钢企数量有望通过重组减少至200家左右,但各个钢企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给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各个击破”的机会。而在全国性的业内商协会的有效统筹规划下,各个钢企完全可以在定价权谈判过程中形成合力,一个拳头对外,与上游供应商掰手腕。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6-0075-05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总量居世界第2位,但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来的粗放发展方式已日渐受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约束,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趋于极限,2005年以来,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达到世界第一。环境破坏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也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共识,尽管我国进行积极的产业调整,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鼓励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但是囿于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地方政府实际落实动力不足。同时,环境污染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我国在降低整体能耗强度方面已然卓有成效,但在传统节能环保模式下如何更进一步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已经缺乏后劲,中国亟须从资源消耗型经济过度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总体来看,绿色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改变传统节能环保模式,推出绿色金融和相关配套衍生品已迫在眉睫,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快速发展给我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适时在我国债券市场上推出绿色债券,是我国推进绿色金融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绿色债券概况
根据2015年3月27日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出台的绿色债券原则(The Green Bond Principles,GDB),绿色债券是指任何将所得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其中绿色项目是指可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发行主体和相关机构评估和选择的项目和计划。
具体到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了39号公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绿色金融债券。公告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对绿色金融债券从绿色产业项目界定、募集资金投向、存续期就资金管理、信息披露和独立机构评估认证等方面进行了引导和规范。按公告规定,绿色金融债券是金融机构法人依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金融机构包括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此外,随公告一起出台的《绿色债券支持目录》,列举了中国绿色金融债券的六大项目: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和清洁能源,以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相比于普通金融债券,绿色金融债券并无结构或设计上的本质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所募集资金投向,项目评估与筛选所体现的“绿色性”,同时,在资金用途监管、信息披露方面也更加严格和透明。公告出来后,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于2016年1月27日和28日成功簿记了自己的首只绿色金融债,得到了债券市场机构的广泛关注。
2016年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其中绿色债券是指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的企业债券。非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的通道也已开启。在金融机构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示范效应下,预计企业绿色债券的发行也将逐步放量。
二、国外发展绿色债券的经验
绿色金融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00年,美国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借助于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保护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战略。绿色金融涵盖绿色贷款、绿色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绿色ETF和共同基金、绿色债券、绿色银行、绿色保险等不同形式,绿色债券是绿色产业项目融资的重要组成方式。
(一)国外绿色债券发行基本情况
自2007年第1支绿色债券发行以来,截止2015年10月,全球共计发行501只绿色债券,其中4只为气候债券。近年来,绿色债券发行量逐年递增,2013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发行总额365.9亿美元,2015年截止10月发行总额394.6亿美元。从发行人类型分布看,商业银行占比最高,达46%,企业、市政部门和准机构分别占比32%、14%和8%;从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分布情况看,能源和建筑及工业占比较多,达38%和28%,运输、水源、废物处理和环境适应分别占比10%、10%、6%和4%;从结算币种看,目前已有23种货币计价的绿色债券发行,但大部分绿色债券仍然以美元和欧元发行。而各国的开发银行正在逐步增加小额度债券发行试点,发行货币包括:土耳其里拉、巴西雷亚尔和印度卢比。
(二)对绿色债券予以税收减免
多数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有价证券的收益必须计入投资者的收入总额,并缴纳相关税费。为吸引投资者投资绿色债券,部分国家对绿色债券予以所得税减免。在美国,税收激励已成为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已采取了多种补助模式。一是投资人补贴模式,债券投资者通过购买绿色债券,可根据认购绿色债券的额度获得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补贴,而由此债券发行人可不需要或者减少其发行绿色债券的利息支出。如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和合格节能债券,该债券主要用于清洁能源和节能项目,市政债券利息的70%由政府对债券持有机构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提供,直接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二是直接补贴模式,债券发行人根据所发行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直接获得政府补贴,减少其净利息支出。这种结构在美国也常见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和合格节能债券。三是利息收入减免债券。绿色债券投资机构不需要支付所持有的绿色债券利息收入,这类补助方式与国内认购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补贴方式类似。在国际绿色债券领域,如巴西为风电项目融资的债券实行免利息税的政策。
(三)采取示范发行绿色债券方式进行引导
公共示范发行的方式对于发展绿色债券市场非常重要,有助于对其他发行人确立发行流程和框架提供示范,了解绿色债券发行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增加绿色债券流动性,提高市场规模,吸引投资机构关注。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其国内市场已发行两支绿色债券,对其国内其他机构发行此类债券发挥了有效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信用评级中包含绿色因素
目前,国际市场中,投资机构通过评级报告和自身的内部相关部门评定发行主体时开始考虑环境因素和绿色项目情况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如巴克利银行有专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体系,涉及贷款、内部评级、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等多个部门,而一般的贷款只涉及贷款部门和内部评级部门,若借款企业被认为有潜在的环境风险,则相关部门会介入给予重要依据。
评级报告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了《信用风险的新视角:环境风险纳入信用分析》的报告,建议将环境因素纳入各国信用评价中。
三、我国推出绿色债券的背景
(一) 持续的国家政策支持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首次加入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前,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了总体框架,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并提出了包括发展绿色贴息与担保、绿色债券市场、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等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内容,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绿色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发展绿色金融:2015年1月19日,银监会、发改委联合《能效信贷指引》,明确要积极探索以能效信贷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推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22日了绿色金融债债券公告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提供了制度指引。2016年1月13日,发改委印发《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界定了绿色企业债券的范围和支持重点,公布了审核条件及相关政策。
(二)良好的债券市场基础
近年来,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为绿色金融债券的推出准备了成熟的市场基础和完善的市场结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截止2015年11月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达41.74万亿元,全市场托管余额达46.41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二。2002~2005年11月,债券在占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从1.80%增长至5.80%。
多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已培育了多元化的发行人和投资人,供需双方参与机构种类丰富,为绿色金融债券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一方面,从发行人角度看。目前,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境内外机构均可在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发行人种类丰富,涵盖了适合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各类发行人,也具备了较好的发债经验,积累了发债信用基础,能够被广泛的投资人认可。另一方面,从投资人角度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涵盖了境内和境外各类机构,能够为绿色金融债券提供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境内投资人方面,债券市场包括了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大量非法人产品,资金端供给充沛。境外投资人方面,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力度,投资机构包括境外央行、QFII和RQFII等多种类型。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绿色债券的投资者以银行、保险、养老基金、退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主,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已涵盖上述所有类型,具备发展绿色金融债券的良好基础性条件。
(三)现实的参与机构需求
绿色债券的推出是企业自身经营需求与国家战略层面的良好结合,对于发行人和投资人都具有积极的参与价值。
对发行人而言,绿色债券为发行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绿色产业项目作为国家重点新兴战略产业,部分项目处于发展阶段,大量新技术和服务被应用到绿色产业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技术升级改造、新技术发展、设备迭代更新均需要大量资金,绿色产业项目融资需求也体现出了总额大、期限长等特点。对于商业银行类发行机构而言,目前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工具不足,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有一定欠缺,普遍采取资产和负债结构期限错配的方式弥补长久期负债成本高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在绿色产业项目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情况下的经营主动性和盈利能力。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来源,债券久期与绿色产业项目融资周期尽量匹配,缓解资金错配压力,改变商业银行存款为主的负债结构,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发行绿色债券有助于提升发行人的社会形象,宣传发行人重视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感,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发行人还可通过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提升其国际形象。
对投资人而言,绿色债券兼具“绿色”和“债券”的特点。债券的属性为投资者拓展了投资品种的范围,选择不同的绿色债券品种可获得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投资产品,在绿色债券发展初期,绿色债券主要会集中在高等级低风险的品种上,符合投资机构安全性的要求。绿色的特性也同时可满足发行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专业投资机构的品牌形象,实现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统一。
四、我国绿色债券发行的情况与特点
在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绿色金融债之前,国内已经零星有绿色债券发行的实践。2015年7月,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发行了首单中资企业绿色债券,3亿三年期美元绿色债券,获得了来自全球66个机构投资者账户近5倍的超额认购。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市场发行10亿美元绿色债券,3年期息率为2.125%,5年期息率为2.75%,获得亚洲和欧洲近140家投资机构的超额认购。
2015年12月,继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绿色金融债券后,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分别获得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行政许可,核准额度共1 080亿元。截止2016年5月,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490亿元。
(一)基本要素与普通金融债一致
从发行规模来看,浦发银行、兴业银行获得的绿色金融债券行政许可发行额度均为500亿元,浦发银行首期发行200亿元,兴业银行首期发行100亿元,发行规模适中,基本符合市场实际需求,与普通金融债券发行规模类似,也和自身绿色产业项目储备情况匹配。二者均为公募发行,从发行利率来看,两期发行利率均为2.95%,略低于同评级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从发行期限来看,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发行均为3年,也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和发行成本之间的平衡。首批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在税收政策、风险权重等方面的政策也跟普通金融债一致。
(二)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在人民银行39号公告中,并未强制要求第三方机构对绿色金融债券进行认证,但实际操作中,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均有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金融债的绿色产业项目情况进行认证,浦发银行的认证机构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兴业银行的认证机构为中央财经大学下属机构。其中,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具备国际绿色债券认证经验,中央财经大学参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起草工作,两者均具备一定的认证经验和能力。
(三)绿色特色突出
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贷款。根据信息披露,浦发银行将基于发行前筛选确定的绿色信贷项目,首选用于雾霾治理、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相关的重大民生项目、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环保项目,并根据浦发银行的自身优势,重点投放于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项目类型将覆盖《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的深绿项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和清洁交通等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项目投放。在资金监管方面,浦发银行、兴业银行都将设立专门账户或专项台账,对募集资金进行管理并持续跟踪专项用于绿色项目;信息披露方面,将按照季度披露资金使用情况信息。
(四)审批流程加速、申报材料简化
按人民银行39号公告要求,绿色金融债券的行政审批环节已进行了大量简化。在申请发行环节,发行人仅需提供募集说明书、绿色金融债申请报告、公司章程或相关权力机构的书面同意文件、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的承诺函。在发行备案环节,发行人再提供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承销协议和承销团协议等文件,不强制要求提供第三方绿色认证机构报告和银监会发行金融债券批复等文件。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对于绿色金融债券的审核,更为关注募集资金的用途,如绿色产业项目情况、项目筛选标准、项目决策程序和环境保护效益等内容。绿色金融债券申报材料简化的举措大幅减少了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人的申请时间,提高了绿色金融债发行速度,拓展了绿色产业项目获取资金的渠道。
五、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和相关建议
(一)鼓励发行人多元化,简化审批流程,推动绿色债券产品的创新实践
从全球经验来看,从2007年到2012年,绿色债券发行人局限于欧洲投资银行(EIB)、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多边金融组织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而自2013年以来,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也展现出强大的发行潜力。
绿色债券的发行机构不一定是绿色科技企业,主要是指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在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由商业银行率先发行绿色金融债,再由金融机构发行主体向企业外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仍存在多头监管问题,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证监会在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环节都各自有一定的监管权。不同监管机构需出台相应的制度办法,支持发行机构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探索其监管领域内的产品创新。
其中,财政部负责国债、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审批。近一两年,美国、欧洲的市政绿色债稳步发展,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债在置换债务完成以后,也可基于地方发展需要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项目的地方政府绿色债;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发行审核,已率先推出绿色金融债券,金融机构包括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明确发行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采取一次足额发行或在限额内分期发行,可探讨发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人民银行下辖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单独管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金融企业定向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票据等,符合绿色债券标准的非金融企业可公开发行中短期融资券,公开或定向发行项目收益票据以及非公开发行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推广附加碳收益权的碳债券,其发行管理办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度规范;国家发改委管理企业债的发行和上市交易,日前已《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放宽调整了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准入条件,鼓励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企业、绿色投资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开展项目收益债券、可续债、超长期债等创新品种,探索采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收益权,以及知识产权、预期绿色收益质押等增信担保方式,审批方式上比照“加快和简化审核类”债券审核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证监会主要负责公司债的发行与交易,发行主体已从上市公司拓展到所有公司制法人,发行方式还分为公开发行(大公募、小公募)以及非公开。2015年交易所公司债券得到了迅猛发展,证监会可采取发文形式鼓励企业到交易所发行各类公司债券,探索绿色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二)对绿色债券的参与机构给予激励政策支持
海外经验表明,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我国绿色债券发展初期,鼓励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债券发展。其中人民银行已明确发行人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可以按照规定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募集资金闲置期间,发行人可以将募集资金投资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以及具有良好信用等级和市场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发改委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投资补助、担保补贴、债券贴息、基金注资等多种方式,支持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项目实施,鼓励市级以上(含)地方政府设立地方绿色债券担保基金,专项用于为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担保。除上述政策落实外,建议的其他政策包括:财政部对绿色债券执行类似国债的免税政策,银监会对绿色债券的风险权重给予优惠,证监会对于符合评级要求的绿色债券给予更高的质押比例等。
(三)明确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认证工作
相比普通债券,绿色债券主要特征体现在其“绿色性”上。除了主体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评级外,国际上大部分绿色债券的发行都请独立的专业认证机构对绿色债券进行绿色认证及效益评估,出具了“第二意见”或“第三方认证”。在绿色债券发行之前,发行主体可以请第三方机构提供绿色债券的认证。在发行之后,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对资金用途和节能减排效益的评估。目前国外的专业认证机构有7家,我国目前尚没有独立专门从事绿色认证的第三方机构。随着绿色债券的推广,预计第三方认证机构也会应运而生。绿色债券的透明度、安全性、绿色项目效益评估等都是投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培育专业的认证机构,明确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要求必需的研究能力,可以提升投资人对绿色债券的信心,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规范绿色债券的有序发展。在实践操作中,鼓励所有绿色债券进行发行人认证和债券存续期间的定期认证,在进行认证过程中,既要遵循相关部门的制度指引,也要兼顾国际标准,尽量与国际标准统一。
(四)培育责任投资人,成立绿色投资基金投资绿色债券,开发绿色债券指数,丰富绿色债券投资主体
人民银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投资性计划、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社会公益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债券。我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涵盖了多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券商,还有很多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这些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对绿色债券可进行专业价值判断,同时绿色经营也符合其长期发展理念,通过鼓励引导,实现投资机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统一,培育一批我国绿色债券的投资机构。政府鼓励成立绿色投资基金专项投资绿色债券,此外,鼓励我国企业发行境外人民币绿色债券,引进境外专业投资机构参与我国绿色债券投资,提升绿色债券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同时,积极推进绿色债券指数开发,让投资者更容易定位绿色债券并追踪其绩效,推出绿色指数ETF等基金类产品及其他债券类衍生品,除机构投资者,还可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到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中来。
六、结 论
绿色债券是我国推进绿色金融的重要部分,绿色金融债的成功发行,将带动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拓展到绿色企业,也将越来越受到长期责任投资人的关注。绿色债券市场潜力巨大,进一步引导绿色债券市场的有序发展,需要监管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推动绿色债券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培育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K.Stability and Suatainability in Banking Reform:AreEnviromental Risks Missing in Basel[Z].CISL&UNEP FI,Cambridge,2014.
[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Z].World Energy Investment Outlook,Paris,2014.
[3]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4-Investing in SDGs[Z].UNCTAD,Geneva,2014.
[4] BNEF.Green Bonds Market Outlook 2014[R].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Report,2014.
[5] 王起国.绿色证券法制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3).
[8] 新华网:《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运行首日成交逾2万吨配额》,,2014-01-04.
[11] 修菊华、杨建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Developing Situ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oice of Path of Our Carbon Release Right Exchange Market
WEI Zhi-min
[2] 潘百涛,刘晓红,印东生,等.中国北方地区节能日光温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5(2):15-17.
[3] 红狐.大庆将建设全国最大农产品集散中心[EB/OL]. [2012-04-17]. .
[4] 大庆市专家委员会课题组.关于大庆市棚室经济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研究[J]. 大庆社会科学,2012(5):52-58.
[5] 张宏雨.大庆市2012年棚室经济发展情况[EB/OL]. [2013-03-10].http:///zwzx/View.aspx?id=106460.
[6] 程国谟.以棚室经济为牵动 打造龙江果蔬第一区――关于大同区加快棚室经济发展的调研[J].大庆社会科学,2011(4):60-62.
[7] 于立河.大庆市发展棚室经济市场预测[EB/OL]. [2011-08-04] .http:///news/News_View.asp?News
ID=101.
[8] 刘力,鲍安红,曹树星,等. 温室大棚内环境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3 (1):90-93.
[9] 丁润锁,宁书臣,张景岐,等. 温室大棚清洁装置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66-67.
[10] 刘德福,李泽宇,王迪,等.大庆市棚室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151-153.
[11] 詹嘉放,宋治文,李凤菊,等.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设施农业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97-101.
关键词:
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体育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结果,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体育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体育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飞速的必然结果。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进步。虽然体育与经济的融合出现的较晚,但发展确实十分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领域不断延伸,体育用品,体育项目,体育健身娱乐等行业发展红火,全国各地的体育馆,健身房遍地开花,而且一些体育竞赛的表演项目越来越受人民的青睐。据数据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11年,我国体育经济每年的增长幅度都会超过15%,以健身娱乐,体育表演项目,体育服务等行业为主的体育产业性经济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超过2万多家。体育产业覆盖面非常广,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每年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大约有1000多万,其中包括直接的就业机会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此外每年也会提供近100多亿的家庭收入,随着体育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到,单是2008年我国体育经济所实现的增值为1500百多亿,占2008年GDP的0.5%,我国体育经济仅在展业活动方面取得的收入就超过1000亿人民币,而且具数据显示,体育服务业占我国第三产业的4%。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体育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十分光明的,它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同时也产生重大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税收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都有非凡的意义。
二、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问题
虽然我国体育经济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相对于体育产业的蒸蒸日上,体育经济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其发展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我国体育经济的机制不健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根据国家体育部门的规划进行,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的运转方式,极大地打击了体育经销商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主体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除了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了体育市场体制的制约。中国的计划经济不仅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同时也使得体育与经济严重的脱节,使体育产业的起步较晚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其机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问题,例如体育市场结构的许多层面都不够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没办法满足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竞争机制发挥不了作用等等。其次,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大部分处于小本经济阶段,主要是进行加工作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相对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体育名牌,我国体育品牌的知名度十分低并且在体育服装市场的占有率与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存在悬殊的差距。和其他的产业一样,体育产业也需要服务措施,但是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对产品的销售培训,消费咨询等方面不重视,没有提前和产后的服务措施。从整体上卡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化急需加强。最后,我国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缺乏。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懂经济,管理,还要懂体育,但是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不具备这样的综合全方位的知识。而且这样的人才短时间内没办法培养出来,并且我国现在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机构很少,所以导致我国从事体育经济的管理人才或者是只懂得经济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对体育十分了解,而复合型人才则少之又少。
三、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对策
首先,加大体育机制的改革。面临体育发展是的现状,体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要解放思想,加大对体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体育部门的职责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减少政府对体育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体育经销商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支持体育产业协会的建立,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管理,为体育经济提供保障。其次,推进体育经济产业化经营。增强品牌意识,利用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体育产业需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在材料,样式,功能上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且学习借鉴国外知名体育品牌的经营模式,让我国的体育品牌走向世界。同时意识到体育产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所以加大服务措施体系的建立。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所以可以引进国外的较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也要建立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改变人才缺乏的局面。同时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训,组织与其他国家的体育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学习,方便我国人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体育经济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其发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实现体育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东集团联合编写,通过多名智库专家,经过近7个月的全国调研,分析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园区以及中小企业在政策引导下的发展方向,并对“联东U谷”的成功从拿地、定位、开发、招商及运营服务等整个环节进行了梳理呈现,代表了产业/工业地产行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版丛书的最高水平。
报告集中国顶级园区经济发展研究专家智库的理论研究与十余年中国最成功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实战案例于一体,力求打造高端行业智库。旨在帮助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提高经济利润,提升入园企业生产效率,同时提出积极的政策导向思路,为构筑稳健的市场经济夯实基础。
为园区开发商的发展布局提出策略依据
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产业园区或迎来未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产业园区急剧升温的同时,对园区开发企业而言却普遍存在“五大难”问题――拿地难、定位难、融资难、招商难、服务难。
报告从产业园开发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主要对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开发及经营模式、传统房地产商在产业园建设领域及园区投资运营企业间的竞争形势等进行阐述;重新定义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梳理各细分领域竞争现状,针对全国重点经济区域环境特点分析产业园区域形态;在对整个行业把控的前提下,对我国典型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企业及园区本身经营情况、竞争力进行重点分析;从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关注焦点――招商引资进行全面的剖析。
为中小企业的选址提供战略方向
中小企业一直是组成经济“机体”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活力的细胞组织。而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却常常因为被忽视,而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瓶颈。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实施,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都市工业园区以及楼宇经济投资、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如何有效开展合作,这是产业园区与中小企业面临的大命题。
报告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行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列举国内外中小企业选址策略,为中小企业的选址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强调促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是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突破口。
[5]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5我国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及消费市场特征分析[EB/OL].(2015-11-16)[2016-01-28]..
[6] 张俊飚,李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101(5):13-22.
[7] 2015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及细分市场分析[EB/OL].(2015-09-01)[2016-01-28]..
关键词:长白山;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林下经济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萌空间的高效、可持续的林业产业经济。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自2010年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林下经济。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对促进林下经济快速、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林地面积为585万hm2,单位蓄积量为128m3,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随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自2015年起,长白山国有重点林区已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发展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提高林地综合效益,是实现长白山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长白山地区开展林下经营的时间相对较晚且集约化程度低,致使其发展相对迟缓。因此,本文对长白山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长白山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1长白山林下经济现状
1.1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是指利用林地空间和林萌优势,在林冠下种植林药、林菌、林菜和林果等经济植物。其中,林药主要有人参、天麻、五味子、龙胆草和黄芪等药材,林菌主要为木耳和香菇等食用菌,林菜主要有山芹菜、荠菜、刺龙芽及蕨菜、猴腿等蕨类植物,林果主要以松籽、核桃等干果为主。2013年,通化市红松果林累积营造面积约2.4万hm2,实现产值2.7亿元;以核桃、榛子为主的坚果林培育面积达到3.8万hm2,实现产值1.1亿元。位于抚松县的万良人参交易市场是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被誉为“中国人参之都”,2013年其人参产业增加值为172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到550亿元。
1.2林下养殖
由于林地具有空间大、昆虫杂草多等特点,因此,林下养殖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主要包括林下家禽养殖、家畜养殖、林蜂养殖、林蛙养殖及野生动物繁育饲养等。长白山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林蛙之乡”,位于永吉县星星哨水库,是“吉蛙”有机研发基地和种源保护基地。2014年林蛙放养面积已达20多万hm2,年回捕量1.8亿只,年创收可达6亿元[12]。在家畜养殖方面,珲春市延边黄牛的养殖面积达1000hm2,发展数为10.8万头,可实现年产值0.82亿元。
1.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林下产品主要包括山野菜、食用菌、坚果、鲜果及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加工。2013年,通化市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的产值为2.5亿元。其中,山野菜产值为1.6亿元,食用菌产值为0.5亿元,坚果、鲜果及其他采集加工的产值为0.4亿元。
1.4森林景观
利用长白山不仅自然景观丰富,还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长白山旅游区内四级以上单体旅游资源达13处,其中,天池、锦江峡谷和高山花园更是被评为五级单体旅游资源。由于长白山是朝鲜族同胞的聚集地,所形成的朝鲜族风俗已经成为长白山景观一道亮丽风景线。自1982年长白山正式进行旅游开发以来,景区客流量日益增加,1996年接待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2001年超过30万人次,2009年突破100万人次,2015年达到215万人次,全区实现旅游收入达29.7亿元。
2长白山林下经济存在问题
2.1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目前,长白山林下经济生产方式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处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初级阶段。虽然出现了一些多种林下经济的集约经营模式,部分建立了示范基地,但仍难以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态势。大部分地方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处在自发组织状态,由农民承包山林后自发发展,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基础条件差及生产成本高等现象。
2.2林区劳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区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使得林下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应紧张。2012年,我国林业劳动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2.5%,农户比10年前减少了7%。由于环境的限制,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劳动力不能完全被技术所替代,林下经济发展仍需要大量人工作业。然而,目前长白山地区多地林下经济发展存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2.3信息技术匮乏
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发展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承包户由于市场信息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其对于种植的品种、数量以及采用的种植技术都缺乏系统的规划,种植的林下产品多存在投机成分,一旦市场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则会导致产品价格暴跌,既降低效益又浪费人力。另外,绝大多数承包户仍采用传统种植和养殖方法,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和利用不足,致使种养产品成本大、产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4资金投入不够
目前,林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林产品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销售成本高。只有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然而,由于银行贷款的金融手续繁杂,后续资金投入风险大,融资困难,从而导致林地承包户很难有能力进行规模化基础设施建设或进一步扩大规模,致使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很难推广,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发展。
3长白山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加快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通过建立一批能够带动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加快林下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根据长白山地区独特的森林资源,重点开发以下产业:以人参为主的林药种植加工产业,以木耳和香菇为主的林菌种植加工产业,以山野菜为主的林菜采集加工产业,以红松果林为主的林果采集加工产业,以林蛙为主的林下养殖加工产业等,建立一系列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林下产品产业基地,形成长白山地区独有的产业竞争优势。
3.2提高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长白山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投资力度,完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制定一系列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融投资体系和信贷政策,为林下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建立健全相关仲裁调解配套制度,解决各种林地承包纠纷;鼓励相关人才进入林区,提高当地生产技术水平。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示范户,带动长白山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3.3普及现代生产技术加快
林下经济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积极组织搭建龙头企业、示范户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机制。依托网络通信,快速准确掌握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承包户的切身利益。另外,中小企业可利用网络营销交易快速、成本低廉、交流便捷的优势,开辟林下产品销售线上平台与线下交易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培林,房海灵.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4,42(6):35-39.
[2]袁军,石斌,谭晓风.林下经济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J].经济林研究,2015,33(2):163-166.
[3]张连刚,支玲,王见.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3,33(6):562-567.
[4]朴春杰,宿其连,韩永胜,等.汪清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4,43(5):50-53,60.
[5]谢方福.林权制度改革下长白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204,206.
[6]杜凤国,张淑媛,王戈戎,等.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183-184,262.
[7]孙伟,朱志,丁相君.长白山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4):33-36,52.
[8]王昆,白帆,黄利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J].林业科学,2010,46(1):1-8.
[9]翟英.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经济价值及恢复措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103-105.
[10]李晓东,方立军.在“休闲时代”大背景下,发展长白山森林休闲特色旅游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659-1703.
[11]马晓斌,韩士军,刘银玲,等.通化市林下经济发展调查与分析[J].绿色科技,2014,(12):20-22.
[12]宋玉清,张艳梅.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人参研究,2016,(2):59-61.
[13]李镇,刘利,金国彪.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6):24-25.
[14]钟爱斌,王岫春,刘银玲,等.通化市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绿色科技,2013,(11):84-85.
[15]温艳玲,施溯筠.长白山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研究[J].吉林地质,2003,22(1):69-74.
[16]孙道玮,陈田,姜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97-99.
[17]冯保新,冯博,陈建军,等.关于长白山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6,45(4):49-51,62.
[18]张茵,许学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100-104.
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将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向文化强国发展的方向,更是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同时也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让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展。河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需要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部门根据国内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进一步指导河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从而让河北文化旅游能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一、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旅游资源是一项新型的可持续的资源,目前旅游产业在国际大背景下不断的提高消费水平,同时还让旅游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一)提高了我国旅游大国的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2005年之前,我国入境旅游人次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入境的旅游人次从之前的180万增加到1000万以上,整体增加了将近60倍,旅游外汇收入也逐年增加。据统计,在2005年,我国国内的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的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在国民收入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随着旅游人次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旅游资源被全面的开发,也让旅游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也使得我国从旅游大国逐渐转变为旅游强国,并使得我国旅游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好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而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不在前列。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就容易出现国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也使得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均衡,无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我国的旅游业也向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方向发展
目前,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全国旅游业主要向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发展为主,使得我国的旅游资源能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根据旅游的人群来提供相对应的辅助旅游,让旅游资源能够全面利用。目前,我国国内的旅游活动主要有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和探亲访友等形式,而特色旅游资源则是作为辅助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主体结构中的比较特殊的内容。
二、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一)资源存量现状分析
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河北省均在全国其他省的前列,据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三,并且有3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占全国文化遗产的1/9。因此,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与世界旅游资源接轨。目前,河北省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具有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共670处,而具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8处,因此,河北省也是最大的著名文物省。此外,河北省还具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的十大风景名胜共有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地质公@3处,从整体而言,河北省的品牌旅游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七,河北省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各省中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二)河北省的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在“十五”时期,河北省的旅游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次,获得的旅游创汇将近8亿美元,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旅游创汇,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河北省的旅游资源还与京津地区相互联系,其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渤海,而且消费人群比较集中,市场潜力比较大,因而有利于发展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在两种旅游模式相结合,河北省的旅游市场将会有很大的突破,还能利用周边省市资源,其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此外,在“十五”时期,河北省接待国内的游客达到31000万次,在国内旅游的收入达到1400亿,无论是游客接待次数还是旅游收入,都比“九五”时期有很大的增幅,其中游客接待次数增长10.7%,而旅游收入增长15.1%,特别是石家庄、保定和秦皇岛三个城市的旅游接待超过千万人次。因此,无论是国内的旅游市场还是入境游客的人次数量,河北省整体的旅游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需要河北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旅游资源发展做好长远的规划,进而促使河北省能在旅游产业中有很大的发展。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产品机构现状分析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旅游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出现了旅游产业一体化服务。目前,就河北省的旅游产业机构而言,其数量非常丰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文物宝藏和宗教朝圣文化。此外,河北省旅游业结构中的种类也比较多,如: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的塞外滑雪,有修身养性的民间工艺,以及神秘与历史文化结合的名城古迹,还有观光旅游、舞蹈艺术、雕刻杂技等领域,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自“十五”规划以来,河北省对全省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让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结构式的组合,最终让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十大旅游产品系列结构,主要有自然生态旅游结构、历史文化旅游结构、红色旅游结构、工农业旅游结构等。这些结构系列的旅游资源为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河北省旅游资源的竞争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在我国推行旅游文化资源建设,并且,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在品牌旅游资源的排名中,河北省在十大旅游品牌资源省之列,并且根据上述的陈述,河北省在品牌旅游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非常强。
此外,河北省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优越,其毗邻山东,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排名中又位居前列,旅游资源更是丰富,交通便利。但河北省同时与北京、天津相连,北京、天津两城市的政治优势和商业优势给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河北省的旅游业资源向资本转化方面任务比较艰巨,再加上河北省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开发,经济方面的竞争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在国家提倡发展旅游产业资源的情况下,许多省市将旅游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发展与周边省市地区的竞争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加剧,如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没有长远的规划,就容易在竞争压力下让旅游资源发展走向弯路。因此,河北省相关部门要在提高旅游业发展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党提出的发展方针,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三、结语
目前,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在国际大背景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旅游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作为我国其中的一个省地区,其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的种类多种多样,旅游模式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河北省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其综合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对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全面了解,对其旅游资源发展做合理的部署,进而促进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⒖嘉南祝
[1]王鹏,张有山,王会娟.论河北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与运作[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贾绍宁,刘奇,王华彪.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J].品牌,2014(06).
[3]李美,杨芝华,庞瑞芳,祝晓明,周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河北生态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4]王闻道,吴倩.河北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概述
过去几年,我国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河南省作为农业、工业大省,同样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波折。通过全省人民努力,终于实现了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V”型反转。当前,河南省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在各项政策作用下,工农业生产、省内外需求均保持稳定增长;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物价、房价问题在各方高度关注下调控总体有效;充分运用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化压力为动力,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加大对保障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尽管河南省各地市的社会经济均有较好发展,但个体差异仍很明显,所以在总体分析河南省社会经济现状的同时,有必要对各地市情况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明晰省内区域经济现状,对今后河南省、市两级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以及政策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分量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对于大样本量、多维特征空间的数据处理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较常使用的统计方法。在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时,PCA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如同一时期不同区域之间[2,3];也可进行纵向比较,如同一区域不同时期[4,5]。本文以2010年河南省各地市市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统计数据为参考对象,选取了与三大产业、工业效益、教育医疗等相关的25个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研究,以PCA为工具进行特征指标的降维压缩,并最终提取“社会经济评价指数”这一指标来横向对比各地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指标体系
根据可比性、完整性、易获取性、非重叠性、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等原则,建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地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可归纳为六大类:(1)城市市区概况类:年底总人口(万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年底单位从业人员数(万人);(2)宏观经济发展类:GDP(亿元)、第二产业GDP(亿元)、第三产业GDP(亿元);(3)生产消费投资类: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亿元)、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万美元);(4)工业生产类:工业用电量(亿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5)地方财政类: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一般预算支出(亿元);(6)民生类: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万户)、本地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居民生活用电量(亿千瓦时)、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亿元)、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万张)、医生(万人)。所选取的24个特征指标尽量涵盖到社会经济的主要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所体现,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1对前一年的统计数据(缺济源市统计资料)。
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主分量分析
在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时,尽管对特征指标精挑细选,但仍有多达24个相关指标入选,带来所谓的“维数灾难”;并且特征指标彼此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冗余和重叠。采用PCA方法进行降维处理,在保留了绝大多数变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新的映射空间,将原来较多的特征指标约简为少数几个主分量来代替,主分量彼此之间互不相关,最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17个地市与社会经济相关的24维指标空间,对各指标进行零均值1方差处理。对预处理后的指标特征空间进行PCA,得到24个主分量。由于前三个主分量对原始特征指标空间变异信息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5%,所以本例中PCA的最终结果将24维特征指标空间降为3维主分量空间。在新的低维主分量空间中,采用单一指标z将前三个主分量y1、y2、y3所包含变异信息全部囊括,z定义为社会经济评价指数,其表达式为:
图1为依据社会经济评价指数对河南省各地市进行的排名,指数z数值越高,说明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越好,规模越大。由图中数据排名可以发现,全省17地市(除济源外)基本可以分为四类:(1)郑州、洛阳位于第一集团,尤其是省会郑州,是全国闻名的有色冶金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大客车生产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又是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中心,依靠其较为完备的基础建设、雄厚的产业规模、较高的民生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居于河南省首位;(2)南阳、平顶山、新乡、安阳位于第二集团,这些城市的市区基础建设相对较好,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科教卫生等民生领域成绩优良;(3)第三集团包括焦作、商丘、漯河、信阳、开封,这些城市的城区规模相对较小,市区建设相对薄弱一些,许多优势特色产业都位于郊县,所以多数社会经济指标排名不靠前,综合排名也处于中游;(4)濮阳、鹤壁、许昌、驻马店、周口、三门峡归为第四集团,这些城市或因市区规模较小,或因缺乏优势产业、或因农业经济比重较高,它们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指标均位于中下游,它们亟需破解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合理规划市区建设基础上,培育、壮大城区发展所必需的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
图1 河南省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排名
综上所述,河南省各地市市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有较大差异,在PCA方法排序的名次中,市区规模较大、基础建设较完备、工业发展较好、优势特色产业较发达的城市排名相对靠前,这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具有较高可信度与客观度。
四、结论
城区与县乡的发展定位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承担了更多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任务,所以各地区在市区建设方面要下大力气。当前,河南全省正在掀起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级战略的热潮,各地市分析发展现状、寻找潜在优势,都想利用这一平台加快自身发展。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多种合适的特征指标,横向对比各地市市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与现状,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与社会经济相关的特征指标种类繁多,从市区概况、宏观经济发展、生产消费投资、工业生产、地方财政、民生等角度提取的24个指标作为参考特征,可以较为全面把握河南省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规模。
2.经过PCA处理,可以将24维特征指标空间压缩为3维主分量空间,这有利于各地市样本之间的横向比较。最终通过社会经济评价指数对各个地市进行了排序,按排名先后及近似程度又细分为四大类,结果客观有效,对今后城市发展规划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喻新安.转型发展:河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06):133-137.
[2]陈开智,郑友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福建省9个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福建地理,2003,18(02):20-22.
[3]杜渐,刘小明.我国区域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成分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5(05):63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