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课堂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大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智慧大课堂

篇1

踏进课堂,作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首先觉得欣慰,因为我们往往把能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看成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成功,为自己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倍感自豪。其次也有忧虑:喧闹的课堂是我们需要的吗?喧闹是不是等同欢迎?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如何调度学生的情绪使之迅速融入课堂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老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讲智慧,想策略。

一、巧妙将学生带入课堂

记得2010年的一天,我踏进课堂的时候就是上述情景,我本想大声招呼一声,迅速把他们从兴奋状态拉回课堂。但是转念一想,那样做无疑给学生百倍热情当头一盆冷水,也许安静下来了,但他们的积极性很难在四十分钟里被调动了。灵机一动,我说"我想给大家说说我很佩服的一个老师,我听过他的课。"学生一听老师在和他们聊天儿,附近的孩子都很快安静下来了。我继续说"他是个很有智慧的老师,有一次他去上课,教室里正乱成一团,他没有发火,而是自顾自走到教室一角的钢琴,弹起了一首曲子,曲子由缓骤急,全部学生都被老师的乐曲感染迅速安静下来。曲子弹奏的正是电影《小兵张嘎》里老钟叔看到鬼子进村奋力敲响村头钟声的那段背景音乐。正当学生们侧耳倾听,突然,音乐戈然而止。这个老师声音缓缓传来,他说:"老钟叔的钟声父老乡亲都听见了,孩子们,上课的铃声你们听见了吗?"我的故事讲到这里,把话题转到了课堂,我微笑着看着已经相当安静的学生说:"孩子们,我没有那样的智慧,你们将来会有,首先就从安静待课开始好吗?"学生们郑重的点了点头,我们的教学活动马上步入了正轨,那节课效果非常的好,学生张弛有度,参与性很强。

二、激励学生打破信念障碍

还有一次设计制作课上,分组制作,分开之后有很多同学你推我让,不肯动手,我走过去询问原因,他们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能力有限,我做不好"。于是,我让学生暂时放下手中的用品,我说,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数千年来,人类便一直认为要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在一九五四年,罗杰班尼斯特就打破了这个信念障碍。

在此之前他曾经在脑海中多次模拟以四分钟时间跑完一英里,长久下来便形成极为强烈的信念,因而对神经系统有如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全力完成这项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对于未来也不敢寄望会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目标,对于愿望能否实现心存疑虑。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学得务实,而终于平庸。"故事讲完以后,我对学生说,下面,你愿意试试吗?我特别关注了刚才觉得有困难的学生,集中力量帮助其中一名学生取得突破。一个人的突破往往会带动一大批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往往无法顾及到全体,班级里总有极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会有一些不上进的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而数量最多的的是中间一批不沉不浮可沉可浮的学生。这批学生有向上的愿望,但离那些班级里的顶尖高手有较多距离,无法望其项背。反而若是他们之中有一人取得成功,对其他人的促进作用将会是巨大的,大家必将群起而效仿之。如此,教师的工作便可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

三、研究智慧型课堂教学结构

1、导学定向,点燃智慧,让学生感受美

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定向,具体化学习内容,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引起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智慧,初步让学生感受美。

2、自主探究,生成智慧,让学生认知美

美术课最大的魅力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总结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地自我发展,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3、合作对话,共享智慧,让学生创造美

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通过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构思,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做画风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提问,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争辩,互相促进。使作品在构图、色彩、寓意上达到协调一致,使各人的劳作相得益彰,共同创作出一幅幅个人单独难以创作出的完美的画面。从而实现超越个体,共享智慧。

(4)总结提升,发展智慧,让学生享受美

总结提升,是师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的共同梳理,是师生智慧理性化的一种思考和总结,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艺术美,让智慧的种子生根、发芽、壮大。

篇2

多年以来,国内的许多学校都开展过此类型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我国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这其中,涌现出了许多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模式,“生本”模式等。它们的共性是重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模式而言,他们是否能适应不同学校的发展?如何在反思与总结课堂教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确立目前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法,构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理论,进一步推动本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方法论问题。

从学校现状分析,我校坐落在城乡交界处,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自然村和暂住人口,部分学生的家庭不稳定、收入不稳定,而很大一部分学生所在的村都有征地等分红。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缺乏人生规划,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有少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据调查,我校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讲,回家以后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学生集体复习巩固的时间。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基本就是相关内容的全部。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提出了“25+20”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即对新授课,教师讲解2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复习课可适当加大学生练习的时间。授课时间的减少,可以使教师学会思考课堂,并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改进和创新课堂;练习时间的增加,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题,不搞死记硬背,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及时点拨。既保障了教师的教,又使学生巩固了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

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

1.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教师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规范的执行者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个体劳动者到善于协作的合作者,从安于现状到终身学习,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点,我校开展了全员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达成共识,并召开了“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角色”专题研讨会,掀起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新课程理论,撰写教学反思及心得体会。这些活动,使全体教师明确了新课程理念,及各科教学的实施指南,乐意于变革旧观念和旧模式,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积极回答,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精确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策略

学校对各年级段学生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特点,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备课,设计课堂练习,能够有效利用课堂25分钟。

3.为了有效利用25分钟讲授时间,要加强集体备课制度

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制定有层次、目标明确,能有效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学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4.定期向全校推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

各学科组织本组教师认真观摩、学习、研讨,每位教师都要写月结报告或者学期结束反思报告,做好经验成果交流展示。各科组评选出课改先进个人,予以奖励。

5.开展新课程改革学生反馈问卷调查活动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足,加以改正。

6.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在课改之后,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技能,并制定新的评价表。

二、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年多来取得的硕果

1.大部分教师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由过去整节课自己讲,累得满头大汗学生还不领情,到现在少部分时间精讲,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探索和强化练习,教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评价途径和方法。教师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鼓励,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学生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学习方式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变。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鼓舞了全校教师的士气,更使那些本来还处于观望态度的教师也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大潮中来。

三、新课改面临的挑战

1.近些年,各地区、各学校课堂改革每一次都是轰轰烈烈的开始,但最终都要面临考试升学,因此无大改观,使得很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仅仅在表面上做文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太大的作用。有的课改因为最终考试的压力,无疾而终。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的客观性、可操作性,感觉把握困难。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评价模式,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回归传统教学,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

一节课时间虽短,却凝聚了老师们的大智慧。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终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坚定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不懈地去追求更好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课堂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适应,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课堂教学改革也一定能够步入一个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规范和高效,追求完成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学中应该有更高一层的目标――打造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转识为智,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打造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智慧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它才是推动学习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作为教师,应该要牢牢把握这一点。要想方设法使英语课堂激情四射,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在课堂开始时就吸引学生进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那么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导入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来定:例如,动情的导语引入、传奇的故事感染、漂亮的示范演示、美妙的音乐渲染、直观的实物展示、灵活的过渡诱导等等.

二、智慧课堂应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学生就应当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有一桶水而给学生一杯水,而是应该带领学生找到水源!另外教师不要吝啬赞美,学会夸奖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看重他们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成长这一目标。

三、智慧课堂要有多样化的教学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几乎每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要下一番功夫。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所以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应时刻不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向往新事物的孩子,只有生动活泼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才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四、智慧课堂应以高效教学为目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目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得平时一点就是学生能当堂学会、当堂应用。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实施正确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精心策划课堂管理行为,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并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在情感上,知识上的渴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制订好教学目标。而准确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保障。在课堂上,要做到“活而不乱”“控而不死”,做到适控而不失控。要有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此外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进行学法指导、精讲精评课堂训练、追求精致,有效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智慧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在教学环节中相当重要。一名教师的成长和进步,需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它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打造智慧课堂。所以在上完每一堂课,或是听完每一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的成功这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打造智慧课堂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根本,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打造智慧课堂的方法,做智慧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娟.打造智慧课堂,做智慧教师.文理导航.2012,5.

篇4

1 适时等待,愤悱促主动

“等待、延迟判断”是一种重要的应答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作为老师要善于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笔者让学生计算“在某小学新校区的规划图上,操场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比例尺是

1:400,这个操场实际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

生1:实际长为20÷(1:400)=8000厘米=80米,宽为15÷

(1:400)=6000厘米=60米,面积为80×60=4800平方米。

同学们都认同这种算法,笔者正想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生2迫不及待地说: “我有更简单的算法:20×15÷(1:4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用“图上面积÷比例尺”算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都说生2不对。这时,生2有些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师:你们分析得很透彻!生2虽然做错了,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在笔者的“点拨”下,生2马上恍然大悟。

生2:我明白了,正确答案是“实际面积=图上面积÷比例尺的平方”,因为[20÷(1:400)]×[15÷(1:400)]=(20×15)÷[(1:400)×

(1:400)]=4800平方米。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一种这么简便的好方法。

听了笔者的夸奖,生2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更需要耐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愤悱中自省,等待他们自信地抬头。这里的等待是唤醒,更是一种尊重。从尊重学生出发,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鼓励性为主,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学习求知心态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

2 适时转问,互动促自主

“转问”是一种扩大参与回答问题学生数量的有效技术。通过“转问”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变为一对多的交流,同时它也是创设良好的课堂研讨氛围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一下《摆一摆 想一想》时,有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用四颗珠子摆数的活动。师:请大家拿出4颗珠子和一张数位表,小朋友们自己试试看用这4颗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数。要求:这4颗珠子都要用上,你可以表示出哪些不同的数呢?生独立操作后师组织汇报交流:师:你们都摆出了哪些数呢?第一个学生无序地摆出了4个,当第二个学生有序地摆出后,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出了方法。师生对话看似流畅,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回答做出了回应、评价,也强调了有序摆放的方法和优势,但在后面的课堂进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用更多的珠子摆数时,出现了很多的错误,没有达成预计的教学目标。当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被第二个资优生完美地回答后,老师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而对此问题是否全体学生都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有没有明白,教师却没有放在心上。这样做会使一些学生失去了进一步主动思考的机会,被动接受资优生的观点。要是老师能抓住一二两生的区别,适时转问:“为什么第二个孩子能写得全,有什么好方法?”引导孩子在互动中主动去探索摆数的规律,而非直接揭示方法,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3 适时追问,思维挖深度

“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还不太理解,教师要继续追问学生,让其阐述清自己的意见,给其他人以启迪。例如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时,有这样一道练习: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和面积。①r=3厘米②d=4分米。学生很快算出了结果,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直径4分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赞同。老师没有否定,却表扬他很善于观察。而后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诉大家吗?”孩子高兴地在黑板上画了个圆,边说边比划起周长、面积。短暂的沉默,学生马上发现了:“周长和面积根本无法比较。”经过追问、思辨,明确了周长和面积是不同的量,无法比较大小,周长和面积“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直接做出正误判断,而是通过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诉大家吗?”在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时,促进学生更为主动思考,从而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应答中善用“探问和追问”是老师教学机智、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往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能起到一个刨根究底,明晰思路的作用,实现有限课堂里的无限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

4 适时启发,思维提效度

篇5

在一节语文课上,要想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必须打破沉闷的教学气氛,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让师生一起从同一起点共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万里长城》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课前谈话:

师:认识王老师吗?

师:听说过王老师吗?

师:见过王老师吗?

师:喜欢王老师吗?说喜欢的那是“一见钟情”。

师:喜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大家先看一看王老师。

师:你别直勾勾地看着王老师,看得我直发毛,可以含情脉脉地看着我。

师:教你们语文的老师姓什么?

生:姓李。

师:比一比看,我和你们的李老师有啥不一样?

生:你胖一些,我们李老师“瘦”一些。

师:“瘦”这个词语用错了,应该叫“苗条”。

生:您是男的,我们李老师是女的。(生笑)

师:你还别笑,这一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李老师不戴眼镜,您戴眼镜。

生:您穿西装,李老师穿便装。

师:哦,这是便装,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生:李老师是美丽,您是英俊。

师:一个美丽,一个英俊,我俩正好一对儿,就不知道李老师同不同意。(笑声)

生:您的性格比较幽默,李老师比较温柔。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两个都喜欢。

师:你是一个都不得罪。(笑声)

师:各位看看我和李老师哪些地方一样?

生:你们都是老师,都有五官。

师:这话我听得怎么这么玄乎。

生:你们的教学目的都一样,就是培养好学生。

师:这话我怎么听得像吃了蜜似的。

师:还紧张吗?

师:还担心吗?

师:还害怕吗?

师:还上课吗?

生:上课!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课前谈话的案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王老师用他的幽默、智慧,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语言感染,注入活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这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至关重要的。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时可以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讲”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使整个课堂书声琅琅,充满活力。例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对于这段话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这段话;

(2)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非常、一定”词语的意蕴,理解这句话中三个“永远”的不同含义。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我进行了这样的引读:父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生读这段话);父亲永远是我崇拜的偶像――(生读这段话);父亲永远是我心中的骄傲――(生读这段话)】

这种注入丰富感情的教学语言,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感情不是做出来的,它来自于我们对表达内容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来自于我们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我们带着对事业,对孩子的热爱,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学生立即就会受到我们的情绪辐射的感染。

三、开放课堂,洋溢活力

篇6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6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2年12年,笔者参加在太仓一中举行的沿江七县市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执教沪教版(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的内容,荣获一等奖。回顾自己为这节课的付出,深有感触。

一、“趟”出路子――初步理清教学思路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可借鉴的经验,只能自己静下心来,在认真解读文本。反复研读教参之后,我抓住了几条教学建议:

1. 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加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 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知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及时反馈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紧接着,进行了初次试教:

片断一:导入课堂

展示三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作为情景导入,让学生找出共同之处,既对之前溶液知识的复习,也可以为溶质、溶剂的概念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同时还为本节课始终围绕硫酸铜溶液展开提供了一条主线。

片断二:强化认识

1. 学生举例已学过的溶液或生活中的溶液,相互判断溶质、溶剂,并相互评价,教师完善板书。如:

溶质:硫酸铜蔗糖 氯化钠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乙醇……

溶剂:水水水水水酒精汽油……

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酒精溶液 盐酸 碘酒乙醇的汽油溶液……

2.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观察分析,逐一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所有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一观点对吗?若不同意,请举出例证进行反驳?

【问题2】溶液质量等于什么?

【问题3】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物质?还有哪些物质可作溶剂?

【问题4】请分别说出上述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状态。

【问题5】怎样给溶液命名?

【问题6】谁能够说出你是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有何规律可循?

3.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

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小结归纳出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

片断三:看出问题

再次观察三瓶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要求看出不同之处来,同时思考:展示两瓶未知浓度的食盐溶液,仅凭观察能不能知道溶液的浓稀?

(通过再次观察三瓶硫酸铜溶液,让学生找出了三瓶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不同,说明了溶液的浓稀不同,这是通过“看”的方法,感知出溶液的浓稀。再通过展示两瓶食盐溶液,启发学生:仅凭观察无法感知溶液的浓稀,从而引出要想精确表示出溶液的浓度的一种方法――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片断四:尝试练习

1. 称取1g硫酸铜放入盛有99g水的烧杯中,完全溶解配成第一瓶溶液,求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 已知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请问,是将10g硫酸铜放在多少mL的水中才能配得?

3. 要想将第三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降低到10%,应加水多少克?

4. 要想将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20%,应加硫酸铜多少克?或蒸发掉多少克水?

(通过学生练习,学生评价,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从而达到及时巩固的教学目的。)

片断五:小结反思

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完善板书,解决困惑。)

二、“磨”出真知――给课堂一面镜子

上完课后,我心里感觉疙疙瘩瘩的,总觉得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我邀请听课的同事们一起探讨,激烈的讨论后,我把问题锁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景?

挑选三瓶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展示作为引课情境,同事们一致觉得较为平淡,建议创设出更为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还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甚至还能起到首尾呼应的教学效果。

2. 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试教的情况反馈,我感觉一个字――“累”,感觉未放开手脚,自己讲的较多,学生较为被动,而且时间较紧,拖了近十分钟的课,如何真正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去探究、去表达、去评价,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不能围绕“如何教”,而应围绕“如何学”进行设计,以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3. 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如果光停留在解决知识这一单一的教学目标,而不去追求知识的后续发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真正体现育人的教学价值,那么学生就会被当成纯粹接受知识的机器,就会摧残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这恐怕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4. 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

尽管课堂是一个特定的场域,受时间、空间、师生的素质、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但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这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性,还取决于教师课堂组织的超强调控能力。同组老师认为,仅围绕三瓶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展开,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课堂就显得较为封闭,要想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则需要重新设计。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课堂更开放,教学更出彩?对,必须重新设计,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限制。此后,我又与同行专家反复请教,他们一点点帮我拨开了头顶的乌云:

1. 重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根据以上的教学分析,重新对本节内容进行如下的目标定位,以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第一,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引导学生判断常见溶液及化学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并让学生归纳出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第二,通过让学生“看”――溶液颜色深浅的不同,再通过“尝”――糖水、盐水的“甜度”、“咸度”的不同,逐步建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三,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溶液浓度在实验、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影响,升华学习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的教学价值――“过浓”或“过稀”都会对实验、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让学生领悟到要学会辩证地看事物这一重要的思想。第三,通过深度剖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浓度的表示,让学生逐步树立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地研究化学的一般思想。第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要让学生知道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溶质质量分数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等,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铺垫。

2. 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做到激趣、诱思、首尾呼应

前前后后我一共进行了六个引课环节的设计,但都被我一一否定,不是较为平淡、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再者就是单纯地为了引课而引课,无法与教学融为一体。后来我从同学们以前熟悉的化学反应中溶液的浓度的知识进行引课,将目光锁定在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是否适合在实验室直接制取氧气的思考上,因为学生学过了实验室可以用10%的过氧化氢稀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这一知识,这样引入可充分说明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还可以围绕溶液浓度在实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这样就可以与本节课的结尾相呼应。于是我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在小烧杯中,远离实验者,向其中迅速投入一药匙二氧化锰,一团白雾迅速从烧杯中升腾至半空中,效果非常明显,既起到激趣的作用,又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还与本节课的知识相匹配,学生看完我演示实验后,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3. 重新对部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试教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凸显的问题,我对试教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当师生共同得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学生举例常见的溶液并相互判断溶质、溶剂,教师板书,我将这一环节改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写出所举的溶液及该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名称,并鼓励下面的学生相互上台补充完善修改评价,这样一改,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且举出了许多令老师都意想不到的溶液的事例来。

又如,当学生在黑板上列举了许多的溶液之后,原来我是列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重新设计后,我只提了一个问题,“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名称等,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老师,我发现了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溶剂”,“老师,我还发现了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还可以是气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剂一般为液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液名称为溶质的溶剂溶液,水可省略”,“老师老师,我还发现了判断溶质溶剂可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断”……就这一个问题设计的改进,就可以将学生的参与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就可彰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由此可见,教师的精心设计是何等的重要啊!教师智慧地设计,学生智慧地学习,用教师的智慧去催生学生的智慧,这是不是当今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我真的不敢说。但我会一直探索下去,永无止境……

三、“洗”净铅华――还课堂智慧、真情、和谐

经过多轮反复的修改设计、试上教案,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郁了,课堂环节更加简明了,教学流程更加流畅了,师生互动更加主动了,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了。这是教学展示现场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实验导入课堂

师:请看实验:(实验原理:向小烧杯中倒入半烧杯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向溶液中加入加入半药匙二氧化锰,剧烈反应,看到一团白雾从烧杯中腾空而起,非常壮观。)想不想知道老师加的是什么药品?

生:(个个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想!

师:其实,老师刚才是将同学们熟悉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反应,只不过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请问:上述反应是否在实验室中适合制取氧气?

生:不适合。

师:为什么?

生:反应速率太快,会发生危险。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双氧水的浓度?

生:约10%左右。

师:这充分说明溶液中的各成分含量的多少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镜头二:强化概念认知

师:展示刚才用过的那瓶过氧化氢溶液,该溶液一般是由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溶液

师:展示一瓶生理盐水,该溶液是有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氯化钠

氯化钠溶液

师:化学上像水这样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像氯化钠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完善板书)

溶质:过氧化氢 氯化钠

溶剂: 水 水

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

师:请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请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提醒学生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鼓励学生上黑板上书写,然后相互判断、纠错、补充、评价。)

生:完善板书:

溶质: 过氧化氢 食盐 硫酸铜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 乙醇……

溶剂: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汽油……

过氧化氢溶液 食盐溶液 硫酸铜溶液 酒精溶液 稀盐酸 碘的酒精溶液 乙醇的汽油溶液……

师:仔细观察上述溶液、溶质、溶剂,你能发现什么?(先让学生讨论再表达)

生:发现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发现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为液体。

发现3:同一溶剂可溶解多种溶质。

发现4:溶液命名的一般方法。

发现5: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

……

【归纳小结】(ppt展示)物质相互混合形成溶液。

(1)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一般把固体、气体作溶质,液体作溶剂。

(2)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

师:其实上述的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是有条件限制的,即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均未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请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并产生争论。

师:由此可见:溶液中的溶质有时还会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的意义。

镜头三:体验伴随思考

【实验展示】展示:两瓶硫酸铜溶液(5%、20%)、两瓶高锰酸钾溶液(1%、20%)、两瓶氯化铁溶液(1%、20%)

师:这些溶液的颜色为何不同?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等。

【实验展示】两瓶糖水5%、30%,两瓶食盐水5%、20%,食品级

师:生活中还有没有感知溶液浓稀的其它方法呢?老师为本次上课特制了食品级的饮料,想不想尝尝?

生:想。(学生上台尝试)

师:是何种感觉?

生:更甜,更咸。(尝甜的那位同学非常开心,尝咸的那位同学表情很搞怪)

师:说明了什么?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

师:再展示两瓶(两滴瓶)无色溶液,能用“看”、“尝”的方法感知溶液的浓稀吗?

生:不能。

师:为何?

生:因为实验室药品不能随便尝试,只有厨房中的物品才能尝。

师: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仅凭“感知”得出溶液的浓稀,都比较粗略,而且还不太科学,不太精确,想不想找出一种可以较为精确地表示溶液浓稀的方法?怎么找呢?喔,还是从刚才喝的饮料中找找看!好不好?

师:(ppt展示)同学们刚才喝的蔗糖水和盐水的配制秘方。

师:你会表示吗?我们请一下刚才喝过的同学来回答一下,好吗?

生:回答略。

师:刚才的同学是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这种方法化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师:如何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生:回答并板书(ppt展示)。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100%

=×100%

(注意:公式得出过程若出现体积怎么办?引发思考)

……

镜头四:反思总结升华

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相互讨论)

生1:我学到了溶液是由溶质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并学会了判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还学到了常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浓度。我的困惑是:溶剂一般是液态的,那么溶剂还会有固态、气态吗?

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是的,今后你们到高中、甚至大学会学到更多的分散体系,溶剂还可以是固态的和气态的。

生2:我的困惑是:老师您刚才给我们总结时有这样一段话:“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如何判断溶质、溶剂呢?

师:(再次肯定学生的发言)化学上若溶液中含有水分,不论水的量多少,一般把水作溶剂,另一种作溶质。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通常把量少的一种作溶质,量多的作溶剂。(以乙醇加到汽油中为例说明)

……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说明都在进行思考,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相信一定还会有许多的困惑,等下课后问老师或同学,还可以上网继续解决。老师还带来了几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好不好?

追问1:在实验、生产、生活中使用溶液时是否要考虑溶液的浓度影响?请举例说明。

生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能过浓,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师:过氧化氢溶液过稀行吗?

生:不行。

生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的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生3:生活中的白酒浓度不能太浓或太稀,否则不好喝。

生4:家庭洗涤油锅或洗衣服时,洗洁精或洗衣粉的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生5:喝的各种饮料,里面营养含量不能或高或过低。

生6:生病时挂盐水时,医生配制药水不能过浓或过稀。

生7:农民配制农药时,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

……

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回答)请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一些图片。

(ppt展示图片)1. 施肥时,因肥量过多造成庄稼被“灼死”。2. 高锰酸钾作为消毒剂的浓度要求。3. 双氧水作为杀菌剂的浓度要求。4.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浓度要求。

追问2:你能从微粒的角度定性、定量认识溶液吗?(以蔗糖溶液为例,先讨论)

生1:蔗糖溶液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蔗糖分子和水分子构成,这些微粒总在不停地运动。

生2:这些分子有时还会不小心“碰在一起”,有时蔗糖分子自由自在地在水分子中“穿行”,非常地“幸福”。

……

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就说。如何用微粒的观点来定量表示糖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这个问题较难,我们一起看下面老师的分析,好么?

师:(板书分析)

342g蔗糖(C12H22O11) 6.02×1023个蔗糖分子

180g水 10×6.02×1023个水分子

1个蔗糖分子

10个水分子

×100%

=×100%

发现了1个蔗糖分子与10个水分子形成的组分与342g蔗糖溶于180g水形成的组分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这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师:小结并完善板书(ppt展示):

师:ppt展示图片:三瓶稀盐酸,简要说明标签上数字(10%、1∶4、1moL/L)的含义。

……

四、“悟”中成长――给自己成长的养分

(1)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实验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燃烧起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2)摸准学情,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篇7

1.紧贴生活世界

生活中随处都有地理教学情境,都有地理教学资源。地理无处不在,问题也无处不在。

案例:热点电视节目与地理教学

最近《爸爸去哪儿》热播,收视率不断上升。此栏目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在7年级讲“天气与气候”时,可设问:爸爸将带领孩子们去山东威海,出门前,要做哪些准备呢?(收听天气预报,了解当地的天气状况,准备好行装。)还可以展示节目中各地的图片,这些图片体现了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相差较大,人们的生活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也不尽相同,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学生形成人地和谐、因地制宜的思想。

知识与生活的疏离始终是当下教育的痼疾,地理教学亦未能幸免。为了试卷上的分数,不少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的思维锁闭在教科书所构筑的知识世界里,而忽视了对生活原型的启发。离开了生动的生活情境,书本上描述的许多地理现象、揭示的地理规律,只能是冰冷的知识结论,它们在学生心灵以外。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其实就在你我周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2.凸显语言力量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些诗词和谚语开展教学,学生不但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运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诗,它们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讲述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可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每到夏天,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人们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又如在讲解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时,可借用“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等诗句加以描绘,老师略加讲解,学生很快明白:它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降水递减,形成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于是一幅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就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有临其境、闻其声、睹其人的感受。想想,在这种由浅入深、有滋有味的地理课上,学生能不喜欢?能不聪明吗?

3.呈现地理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切使学生得到美感快乐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在实践中,对于地理美的教育,教师经常采用形象感染法。如地图欣赏、地理图片欣赏、地理仪器模型演示欣赏、地理标本欣赏、地理幻灯片欣赏、地理影视欣赏等。

案例: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教师精心选取了黄河流域的大量图片: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壶口瀑布、黄河花园口、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并配以朗诵,制作成微视频。朗诵词如下:

黄河

您是我累了时最想唱的那首歌

一道道鞭影驱赶着装满火焰和泪水的马车

一首首民歌开满杏花打湿的村落

豪饮北风伫立在你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

当我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哼起这支歌

篇8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纵观当今课堂,教师的理答却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语言贫乏,或简单理答,或重复理答;有的教师态度过急,或武断理答,或代替理答;有的教师指向不明,或模糊理答,或回避理答……这些理答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我们的课堂迫切呼唤智慧理答,迫切呼唤我们的教师能够树立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形成理答机智。本文试着结合几则朗读教学案例,对比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智慧理答。

一、由表及里探一探,心中悟出始知深

研读《穷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

案例一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应读出什么语气呢?”生:“应该读出他很受不了的感觉。”师:“能不能联系生活谈谈‘受不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比如有一次一个同学背地里议论我坏话,我真受不了。”生:“天气太热时,我也会受不了。”师:“(急了)渔夫受不了是因为什么?”生:“因为五个孩子多,养不了。”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生:“我妈妈时常告诉我,她小时候生活艰苦。为了让她们四姐弟吃饱饭、上好学,父母亲要整天干活,有点受不了。”师:“是啊,生活艰难会让人受不了。”师:“现在能读好这句话了吗?谁来试试?”

案例二 师:“你从课文哪儿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的含义?”生:“‘丈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为了五个孩子他不得不冒生命危险,实在是受不了,没有办法。”生:“‘孩子们还是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他那么拼命,可还过不了好生活,真的够他受的了。”生:“‘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但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以看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连妻子也不得闲。”师:“把‘受’换一个词,可以换哪个词?”生:“苦。”生:“累。”生:“熬。”生:“忙。”师:“一个‘受’字,让我们读懂了他家生活如何?”生:“生活不易。”生:“生活贫穷。”生:“生活举步维艰。”师:“会读这句话吗?应读出什么语气?”生:“用低调、沉重的声音,读出生活的艰辛。”师:“想象此时自己就是渔夫,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有没有同学读出其他的情感来呢?”生:“桑娜很心疼丈夫。”生:“桑娜对丈夫的爱是深沉的。”师:“好,用深情、不舍的语调,再读这句话,读出桑娜的疼爱吧。”

思考 高质量的“问”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高质量的探问理答,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缜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在逐层推进的回旋中,使学生们的理解准确、全面、深刻,感受深入,情感升华。案例一,教师指导朗读虽然也运用了探问理答,但是他急于求成,直接以“应怎样读”切入。听到有学生谈到“受不了”一词便如获至宝再次探问,让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结果指挥棒没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虽然后面“拉回来”了,但颇费周折,学生对于生活的艰辛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朗读自然不到位。案例二,教师明白学生很难理解生活的艰辛,于是指导朗读时,第一次探问直指文本,以教材为依托,来蓄感;接着一个“换词”环节,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渔夫此时“受不了”的心理状态;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朗读。学生此时的理解极为深刻,朗读指导水到渠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探问,引导孩子把情感推向更深层面,体会桑娜对丈夫的爱。这样的探问理答实属高明。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如果我们的每一次探问都能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历经心灵碰撞,就能使他们的灵魂得到真情的浸润。

二、思绪零散归一归,以点带线扩成片

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篇9

离开了尊重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关心和赏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通过师生平等、真诚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教师要尊重学生,就要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多用激励性理答,爱护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比如鼓励学生:“是不是没有想好?请你坐下来想一想,我相信待会儿你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教师的有效理答,很可能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比如学习北师大三年级《田忌赛马》课文学习时,故事的生动与比赛的曲折吸引到了学生。有学生问:“什么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呢?双方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学生学习最忌就是囫囵吞枣、迷信书本,理所当然地接受课本所表达的一切,教师并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对揭示整篇文章中心意蕴的意义,而是充分抓住这个问题显现时机。“这位同学阅读很认真,想得很细,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第一层疑问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是凭借什么标准来区分的?第二层疑问按照常规的比赛方法田忌方自认不能赢,但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后就转败为胜,这其中有什么门道呢?”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回应了这名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背后的竞赛规则与主要人物田忌的突出智慧,通过体验和感悟,挖掘了课文文本的内涵,拓宽了学生看待事务的视野。

二.否定回应,妙用发展性理答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明显的错误时,我们要及时地给予否定,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否定理答时,我们的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

当学生的回答明确偏题或者出现还没理清头绪的无序回答时,教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把学生的对话纳入正确的轨道。可以对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如果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然后教师可以降低要求,放手研究,让学生在教师亲和的态度,宽容的胸怀,细心的理答中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我们当然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但该否定时一定要提出,否则会影响小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纠错时,要用发展性语言进行理答,比如:“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教师感到很高兴。”“没有答对的同学不要灰心,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的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总有答对的时候。”这种激励性的理答语言,学生怎么能不受到鼓舞,不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呢?

三.提高技能,彰显理答智慧

教师理答的语言要多样化。教师正确、恰当的理答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的理答就这么几种:“不错!”“很好!”“你说的对!”“你说得真好!”学生听多了就会毫无感觉,就失去了理答的作用。就像我们与人日常交流一样,我们总会有新的感触与对白,教师开展与学生之间人性化的、真挚的对话就不会固化于单一的语言与思维,教师理答的语言会经常多样,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篇10

近几年以来,信息技术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互联网、大数据、网络平台、云计算等概念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人们在几乎能触碰的所有领域的行为活动,而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教育领域也是大势所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对其做出了很好的阐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要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信息化2.0》(教育部,2018)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转变其教学理念、方法、方向等以满足时展需求并紧随国家政策。时下大学生大多为2000年后出生,他们在学习及生活中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深刻影响,教师若再用传统且老套的单一线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话,教学成效势必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大学英语这一语言类的学科更要求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打开视野,充分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模式,为自身的教学打开新的局面[1]。

1智慧课堂简介

智慧课堂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其中的情境,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主动挖掘知识概念并进行实际运用。一改以往的传统教学,学习者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侧重于指导和辅助。传统教学只能强化课堂中对知识的硬性推送,而智慧课堂概念中所提到的信息网络平台能有效帮助学生强化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学生可充分利用手机、电脑或其他可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并和教师交流互动,而不受到传统课堂时间、地点的限制。而网络中的海量资源可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能从更宽、更广和更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了从前的闭门造车或图书馆资源有限、借阅时长等各方面问题。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程度、能力并结合其他实际状况到在线平台中下载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参考资料并加以运用。网络中的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等都是学生可以运用的素材。除此之外,教师可在平台上推送大量和课程相关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对所要讲解内容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运用网络平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3]。

2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词汇、语法是大学英语语言的教学基础,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是学习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这五项技能的根基。就像盖楼房一样,得先打好稳固的地基,后面的施工才能够理所当然地开展并进行下去。而在大学英语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院校会设立独立专门的词汇课,往往是将词汇的讲解融于大学英语的各个课程当中,这就触发了以下问题的存在。

2.1词汇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是公共课程或通识课程,受学时等因素制约,大学英语一般不开设专门的词汇课,只是将词汇教学融合到大学英语的精读、泛读或其他课程当中,这就导致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在有些课程当中,教师完全结合课程特点将词汇的讲解忽略掉,这对于学生来讲,在词汇的学习上完全没有抓手,不知道如何开展。例如,在精读课程中,教师会专门讲解文章后面词汇表中的单词,但是具体应该讲解什么,怎么讲解,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应达到什么程度,这些是完全根据教师的理解和经验。而在泛读课程中,教师一般会淡化词汇的讲解,将重点偏向于文章的理解及分析,综上可见,教师会频繁告知给学生词汇的重要性,但却完全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这会让学生一头雾水,非常茫然。

2.2词汇教学手段单一

大多数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单词纠音、词性、识意、用法等,学生听起来觉得非常枯燥且记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每个单词的掌握程度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一方面可以参照一些等级考试的考试指南,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运用。有些单词要彻底掌握,达到能用其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而有些单词认识即可,只要能够在阅读和听力中识别即可。

2.3词汇测评体系匮乏

正是因为词汇是基础,所以一般教师或传统考试都采用被动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词汇的掌握,如在听说读写译中的反馈。测评体系能系统检测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从而辅助教师教学。反过来,学生也能够从测评系统中找到背单词的诀窍:词汇的掌握程度、背词的方式、通过测评加强对词汇的感知。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构建合理完整的词汇评价体系,因为受到资源来源、操作手段等方面的限制。

3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智慧课堂构建

3.1课前热身

课前词汇热身活动重点是帮助学生解决所讲单词的基本内容,如单词发音、意思识别、同义词近义词分析、词性及语法作用,为教师在课堂中对词汇的延伸讲解和引领学生实际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4]。课前热身主要分为三个环节。3.1.1信息推送在课前,教师可运用钉钉平台、微信群、电子邮箱或其他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有关单词讲解的视频、音频、图片、记忆方法及掌握程度等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明确每个单词的教学目标及学习要点。学生也可将学习后的感悟、认识及背单词的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发送到群中,同教师和其他同学一同探讨[5]。3.1.2词汇测试教师要根据所推送词汇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词汇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设置合理有效的且有针对性的题目。如:读单词题目,要求学生将语音文件进行上传,或单词听写题目;选词填空题目,着重考查学生对学生词性、语法及词义的掌握程度;完形填空题目:区分同义词、近义词。通过该部分的测试,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所学单词的掌握程度和重难点,为课堂实践奠定良好基础。3.1.3对教师教学的启示教师可通过学生词汇的在线测评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归纳总结哪些词汇学生掌握得较好,课上可以直接做延展练习,哪些词汇掌握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在课上要做进一步的讲解和强化。同时,不停更新词汇讲解资源,寻找更好的、更贴切的讲解词汇的路径,使词汇教学逐步系统化、完善化。

3.2课中协作

课堂进行中主要是教师同学生以及学生同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主要从事词汇的输出工作,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挖掘及认识词汇的本质,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感悟和体验词汇,在课前热身的基础上,更上一个档次。3.2.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运用钉钉、雨课堂、批改网等智慧课堂模式向学生推送相关词汇题目,如要求学生运用某词进行对话、造句、演讲、编故事等。或直接推送类似选择题、翻译题等题目,通过平台的数据了解把握学生的进展程度。3.2.2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运用智慧课堂与不在临近自身位置的同学进行交流,打破了地点的限制。对于同一个问题能够看到班级中所有同学的观点,以此查缺补漏,弥补不足。如学生可以自行成组,与组内同伴共同编写对话,发到组内平台,共同分享及讨论,最后形成成型的会话,在班级进行表演。各个小组也可将最终会话发到班级群中,这样,对于同一个问题,班级中的每个同学都可见到每人的不同见解,扩充自己的思路和视野。3.2.3课堂二次检测在完成课堂面对面的教学之后,教师要利用一部分时间再次检测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掌握程度。该次检测题目要在程度上难于课前热身的测评,在题型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如:通过听力题目考查学生对词汇发音的把握,可选较为有难度的听力材料,如经济学人、时代、BBC等中出现该词汇的新闻;翻译题目:结合单词的词性翻译汉译英句子等。教师可通过在线平台的数据统计第一时间监测到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最终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等级评价与分析,为课后反馈与指导打好基础。

3.3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主要是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进一步跟踪并帮助其复盘,基于每名学生词汇二次测试结果,教师可将其分为优等、中等和劣等,根据不同的等级,教师追踪的方式、程度及内容都将有很大区别。因为课后反馈是学生对某一单元词汇的最后学习阶段,所以教师要尽量细化,为每位学生做最有针对性的指导。3.3.1优等优等学生已经对于所教授词汇有了最高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能将该词进行灵活运用并彻底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对于该类学生,教师不用再继续推送词汇学习资源,应让学生主动运用智慧课堂检索更多参考资料,并发送到平台上,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教师可让该部分学生总结背词心得及感受,帮助教师完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方法。3.3.2中等中等学生对于词汇的把握大多停留在发音、词性及意思的层面,而不能够用词汇遣词造句、进行会话或撰写文章,也就是对于词汇的应用存在问题。对于该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着重关注于方法上的讲解,如,如何构建意思正确的句子、如何打开思路编写对话或撰写文章。该类学生应学会运用互联网的一些平台来打开自身的视野,进行大量阅读和检索,逐步帮助自身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体系。教师应将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路径、百词斩、爱听外语、可可英语等App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每日阅读英文文献,听英文听力,以此扩展知识面。3.3.3劣等劣等学生属于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在单词的基本功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应对该类学生多关注并多下功夫。除了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词汇外,教师应硬性规定该类学生运用百词斩等背单词软件每日背诵并检测一定数量的词汇,并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提升,不断加大量,直到在课堂协作的测试环节中,该类学生能够达到中等或优等的等级。

4结论

综上,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智慧课堂已成为促进大学英语词汇有效教学的必备因素,其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无障碍进行公开交流或私下交流,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出有了巨大的功效。无论是在课前对于词汇资源的推送和测评还是在课中教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的协作以及二次测评,还是在课后分为优等、中等和劣等学生的个性化反馈中,教师和学生一直可用智慧课堂直面彼此,大大提升了教学及学习的速率、成果和效用。最为重要的是,智慧课堂采取的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多样化,能够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虽然日前学界对于智慧课堂或词汇教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成效,但将两者有效结合并将具体方法阐释出来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将二者有机有效结合,将为大学英语词汇的智慧课堂教学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井媛,姜乐伟,张迎.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策略与应用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1):150-152.

[2]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3-44.

[3]王茹.“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7):180-1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