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管理的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管理的课程

篇1

一、前言

“互联网+全域旅游”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域旅游”是在特定区域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理念和模式。使旅游从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多看景点的观光旅游转变为追求“舒适静谧”的休闲度假旅游。

二、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错位分析

(一)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旅游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预定、结算的便捷性,已完全颠覆传统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全域旅游”起源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突破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方式,实现消费升级。现有旅游企业热切需要既拥有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物联网、自媒体平台运用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课程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这些最新知识,无法满足岗位能力要求。旅游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见表1。

(二)课程体系断层和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高职旅游课程设置涉及到营销知识的课程只有《旅游市场营销》1门,课程体系的断层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手段多样化和营销方式智慧化的需要;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机械重复描述,跨学科属性导致的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分析等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学生思想变得僵化,厌学情绪严重,教师负担增加。以《旅游学概论》部分知识点为例,重复情况统计如表2。

(三)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沿袭了本科学科教学体系,涵盖了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专业理论等几个层面。这样“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占据了大量的理论教学学时,使实践实训课时大为缩减。很多院校虽然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出于实训场地不足、经费支出高、技能型师资匮乏、担忧学生安全等多种因素,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训学时开出率严重不足,这和职业教育提倡的“轻理论、重实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四)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推进,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职业岗位多,社会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在线旅游体验、在线旅游企业运营分析、旅游行业大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空缺,人才培养难以应对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口径狭窄,用人单位评价较低。

三、“互联网+全域旅游”视角下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冗杂等。以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重复为例,可将《导游业务》内容整合到《模拟导游》课程中,《模拟导游》课程中增加智慧景区的应用,注重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增设网络营销、移动APP等内容;将智能停车、景区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入《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

(二)重构基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鉴于“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来优化课程。依据以下7个行动领域,遵循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将其转换为岗位基本领域课程、岗位核心领域课程、岗位拓展提升领域课程三部分,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

(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教学

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力求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建设教学云平台,给师生提供另一个交流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巧妙地将课堂交流时间延伸到课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记载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痕迹,汇总出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实现知识结构完整性。

(四)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企业的经验主义制约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人才能力脱节,加强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教学文件、数字化教材、虚拟教学软件、教学课件、业务流程、企业案例、实训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校内实训一律按照工作岗位工作要求,将学校学习和工作岗位深度结合,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化地设计学习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和企业见习、工作过程参与、企业顶岗等方式,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工学耦合。

(五)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宗旨一般是“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其重要职责。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深刻挖掘其内涵,可起到强化当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如民族聚居地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学校可加开有关“丝路文化”课程等,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努力,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方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5-27.

[2]罗丽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念研究[J].经济师,2014(3):243-245.

篇2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就业需求与困境

1.1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通过相关统计得出,在2013年我国共有959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共有49.44万的在校生,与2012年相比数量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共计有138所的学校停止了旅游专业课程,8.18万人的减少。当前高校由于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够充分、全面的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而每年留在旅游行业的本科专业人才占到总数量的20%,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同时旅游行业也有着自身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才吸引力弱、聚集能力不强、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给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2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近些年来,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本科院校在招生中,旅游专业很少有学生选择。例如在2010年安徽省院校就业中,研究生学历以及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少,分别占到总人数的0.83%与6.67%,而大专学历人数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额92.50%。在今后的发展中,若是不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将直接制约旅游行业的发展。

1.3旅游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当前旅游行业人才结构当中,缺乏专业性人才,例如缺乏对国际市场十分熟悉的专业人才和职业经理。而近些年来,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出了一些高端的产品,相应的人才显得更加的短缺。例如安微省旅游行业,其旅游科研人员、策划规划设计人员、电子商务人员及其的短缺,数量只分别占到总数量的0.09%、0.71%、0.44%,同时智慧旅游人才、温泉和度假区管理人才、小语种导游员、市场营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等都十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4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在旅游专业师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近些年来,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缩小,致使相应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教师在评职的时候大多都是初级和中级,影响了院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而在旅游专业教学当中,通常都是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没有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现状分析

2.1调研对象及实施过程

笔者以所在的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校2009、2010、2011、2012、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通过QQ、邮件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87份问卷,其中223份有效问卷,达到了77.7%的有效率。而在2013届毕业生43人进行调查中,实现就业的人数为33人,其他,包括继续学习等10人,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了解到具体的分布行业,需要后续统计。

2.2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分布

2.2.1“非本行业就业”现象依然突出

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巨大,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严重的“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届毕业生最多只有15人在行业内就业。当前旅游企业向外界招聘的旅游专业岗位层次较低,也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薪酬也较低,致使旅游专业人才转向其他行业,而对旅游行业产生抵触。这种“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学生也浪费了几年辛苦学习的知识。

2.2.2传统旅游业态是就业主力军,新型旅游业态吸引力增大

在旅游行业就业中,传统旅游行业是就业的主力,包括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餐饮业等。而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在线旅游咨询、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岗位发展。

2.2.3行业内就业比率大幅提升

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就业率也逐渐增高,通过分析可知,2009年的行业内就业率为16.7%,2010年为19.5%,2011年为31.7%,2012年为33.3%。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积极的一些教育活动,例如旅游企业进课堂等,强化了旅游专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了解,对于旅游行业发展方向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内的就业率。

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在旅游专业教育当中,课堂设置应当以提升学生工作能力为目标,以就业岗位需求为标准,通过岗位的具体需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这就需要学校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的了解,并进行准确的预测,然后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对课堂体系进行优化,提高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就业。

3.1强化学科特征,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当针对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一些通用性、综合性的课程,以提升毕业生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旅游行业培养通用性、综合性人才。作为管理学的一级学科,旅游管理需要强化力度,大力加强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以及理论有着充分的掌握,培养学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做到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时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基础课程的开设。

3.2结合行业特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具体旅游工作中,其较为复杂,专业性、综合性都较强,并且涉及到多个行业,因此满足学科交叉的需求是旅游管理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在具体课程开设中,需要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其他课程的开设,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商务英语、现代服务业管理等。同时需要实时关注旅游行业的具体发展,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一些课程进行强化,增强培养力度。

3.3聚焦地方特色,加强文旅人才培养

河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旅游行业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国家的一些政策扶持促进了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尤其是向着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结合河北省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河北省历史文化特征及文博部门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河北地方史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旅游与遗产管理、民俗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力度,加强地方性人才的培养。

3.4顺应市场特征,加强企业人才培养

随着河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受到广泛认同,政府引导、企业操作已成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结合旅游产业市场化的需求特征,应该加强适合于企业运作与管理的管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除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该加强与旅游企业特征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结合旅游市场新的变化,加强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等诸如微信、微博、社交软件等知识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创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4结语

我国旅游行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当前在旅游行业人才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作为院校应当积极的了解旅游行业的动态,调整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具体课程设置时需要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行业岗位的相应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作为课程优化的基础,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利的就业,能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奉献力量,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王雅军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个阶段,为了解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根究中国国家旅游研究院的《中国旅游教育机构统计报告》,选定61所在2000年前设置旅游学院的大学为研究样本,从这些大学官方网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学大纲,根据Ring[5]与吴必虎和黎筱筱[6]的学科分类对48份旅游教学计划进行内容分析。第二个阶段,为理解中国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过程及面临的问题,对资深旅游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设计访谈提纲,涉及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开设状况、课程评估机制、专业之间的异同、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旅游本科专业开办的历史、学界认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区域分布选择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区10所大学作为便利抽样的样本。首先通过邮件寄发邀请信给这10所大学的旅游学院院长,邀请他们本人或指派一个合适的人接受大约45分钟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有7个大学愿意接受访谈。本研究所有受访者均为在旅游领域有十余年教研经验的教授,都参与过或者现在仍直接参与所在学院的课程设计,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访谈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获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轮的手工编码,把编码的结果与誊录好的访谈文稿发给受访者进行审查,对经过审查的资料进行第二轮的编码作为最终分析使用。深度访谈的同时收集7所大学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旨在比较他们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成方面的异同。

二、实证结果

1. 旅游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培养目标

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分为三大块――管理课程、旅游课程与会展课程(见表1),其中管理课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管理课程所占比例达42.8%,所有6个酒店专业中所占比例达到73.8%,10个会议经济管理专业中所占比例为32.8%。像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危机管理与财务管理等都归为管理课程。同时,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与生态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旅游业方面的,其旅游课程在课程总数中所占比例各为53.7%、34.8% 与 88%。但是即使这些课程在旅游课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学科,比如旅游规划专业开设的区域旅游规划、城乡旅游规划与计算机扶助旅游制图,生态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生态学、旅游景观生态学与旅游林学等课程。由于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出,所以管理类课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一些历史、地理、语言、社会学等学院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学院创收纷纷开设旅游专业,尽管专业名称相同,但是他们的师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就使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原有学科的痕迹。由课程大纲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是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所有旅游专业中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5.6%。

旅游本科课程培养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沟通技能、服务礼仪与计算机使用,还有少量的学校培养摄影、茶道与自我阅读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个人技能,比如个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团队工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与个人责任方面的知识很少出现在课程计划中。其次,旅游本科课程强调语言能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很多国家旅游课程中都强调语言能力,绝大部分专业都至少提供一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有些还提供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种类广泛的语言课程也支持了强调外语的观点:很多大学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至少2个方面的英语课程,有些甚至还把口译作为主要选修课。另外,中国旅游课程对科研方法训练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献,其他两所是研究方法与设计,在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1.3%。研究方法课程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对科研训练的不足。

2.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

有4位受访者说他们有一定的规定,隔年修改教学计划并且当准备开设新专业或方向的时候或者增删课程的时候需要经过一个组织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学院院长与教授组成一个教学委员会,当决定修改专业计划的时候就召开一个会议。有时候,当教师希望开设或取消某一课程的时候,他(她)要提交一个论证报告或申请,并且由教学委员会讨论。教学委员会把会议决议上报给校教学委员会以表明接收了这种修改。另三所大学的受访者说,尽管当他们决定修改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定的程序执行,但是往往由院长或教学院长基于他们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进行修改。

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访谈结果显示,政府与教育者是课程的决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学生或校友――偶尔参与这个决策过程。只有一个受访者提到他们当开始开设一个新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时试着探寻业界的期望并且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并且最终从这种沟通中获益良多。因为他们认识到业界对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运动管理的知识而不是操作知识,否则基于当前的师资与现有资源他们不可能获得这种认识并且不符合学院既有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最终学院考虑到现有的体制与教学资源把业界需要的高尔夫球管理变通为俱乐部管理。三个受访者承认在现有实践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很少能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另一个受访者反映,公立大学甚至没有认识到诸如业界和学生也是利益相关者。因为官方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准则几乎是纯学术的,旅游专业也无不例外,即使旅游学被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并且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

3. 旅游本科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少旅游课程评价与总体质量标准。当问到对中国旅游本科课程的评估与质量标准时,受访者说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旅游课程的相关标准。

其次,师资紧缺,实习机会缺乏。师资紧缺是7位受访者共同反映的问题,由于没有合格的教员,一些想开设的课程没有开出来。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师资缺乏,一名讲师一个学期主讲多门课程,即使有些课程脱离了他们的学术专长。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也被认为是师资缺乏的一个原因,有些实践课程或管理层次的课程如果由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讲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国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通常没有获得较高学历,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机构谋取一个教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课程质量。由于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毕业前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那么用人单位的这种偏好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

最后,学科定位影响课程设计。现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学目录下,制约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而也影响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课程设计。当旅游业在1978年起步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以赚取外汇,旅游专业最初设置在经济学目录下。当兴办旅游企业后如何管理旅游与饭店企业的开始出现,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的时候决定把旅游专业设置在管理学目录下以响应这种需要。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十年里的发展,休闲与游憩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休闲研究、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逐渐出现在旅游本科课程中,但是考虑到只有2年的主要课程的学习时间,还要留出来半年到一年给实习与论文写作,其实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造成很多课程无法开设。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课程设计的比较

专业培养计划显示,绝大部分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与指南制定的。教学计划里面都有相应的运营与管理技能、实务与理论能力方面的类似要求,同样也强调对旅游本科学习打下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就期望毕业生担任的职位与职业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南方某大学的会展专业预期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业的规划、营销与公共关系、谈判、经营与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西南某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差异。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要求是了解营销、文化与旅游业,能够从事调查、制作计划与促销,擅长写作、数理统计与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与商业,能够制定计划,胜任服务与宣传工作,擅长外语、信息技术与沟通工作。同时,某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他们的学生能够从事定性与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国际酒店与旅游业实务,也要求他们的毕业生遵守工作道德规范,这一点在其他的专业目标与要求里面没有发现。东部某师范大学要求他们的毕业生胜任旅游行政与企业管理中的高级职位,同时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寻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从事调查并且写出可以汇报的研究结果。

开设课程方面,我国旅游本科课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通选课与专业课,尽管在专业课下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单元,比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的比例比通选课大,占到所有课程总数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师范大学与某财经大学,将毕业论文、实习与社会实践单列,而东部某师范大学与南方某大学则包括在专业课单元里面。四个专业计划里面毕业论文大约都占到毕业要求学分的3%~4%,而社会实践所占的比例在每个教学计划里面都不同,从2.5%到8.2%不等。西南某师范大学分配给社会实践的学分是毕业论文的2倍多,某财经大学教学计划分配给实习与实地研究的学分也比毕业论文多。南方某大学在实习与毕业论文分配的学分一样多,东部某师范大学分配给毕业论文的学分比实习的更多(6∶4)。在四学年里面,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从155―180个学分。

旅游本科课程专业课之间的异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课程几乎不一样,有些专业把宏观层次的课程,比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作为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但是其他专业把这些课程归为他们的选修课,而有些大学在他们的旅游管理与会展专业都没有提供这两门课。其次,不同专业之间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名单中提供的课程也不一样。最后,同样专业方向下的课程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旅游管理涵盖的学科范围来说,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有些类似,并且都强调信息技术与礼仪。

篇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是其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但高职旅游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艺术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教学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强化实践、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发展与需要,结合后续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出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管理学》教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区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教材,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实践案例。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实践环节,多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针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避免实践教学的口头化和形式化。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实践教学思路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习题与相关教学资源等。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实践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和实践的融合,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和相关性的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练习、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在现代教学技术下,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设立高度仿真的实践场景或真实的管理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法。选择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顾示范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情景模拟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浓缩为虚拟环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模拟旅游途中游客意见不统一的决策游戏,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管理决策知识的认识。

3.团队练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主要负责人,并给各团队提出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对其指导。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设定某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5.专题辩论法。把某一知识点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为论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篇5

一、旅游管理的职业背景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集中在旅游接待服务、导游服务、旅行社计调、旅游营销、旅游策划等。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各行业都存在着对于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的中高级人才,是旅游管理中职、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而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就成为了一项关键的研究内容。

二、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中职高职旅游管理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得有潜质的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深造,还可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有效课程衔接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顺利地融入工作岗位,在旅游行业有所成就,这对于今后更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由于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沟通缺乏,课程衔接不畅,也使得课程过于面向就业而忽视了为学生提供深造的学习方途径和方法,这与教育的公平性相矛盾。同时,由于目前职业教育处于教育的非主流地位、社会地位不高,也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处于生源萎缩的状态。而课程衔接的不顺畅,使得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也使得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受到了阻碍。

三、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出现的问题

首先,许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明确而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大多与高院校的培养目标极为相似,基本上定位在“高素质专门人才”、“中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上。这种相对混乱的定位所带来的弊端就是课程设置上的衔接不畅,导致接受中职教育之后的学生往往在高职学校中接受的课程与中职院校区别较小,针对性也较弱。其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中职院校由于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文化课的设置的问题。这导致学生一开始比较难以融入高职课堂的文化课学习,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中职与高职的旅游管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不尽科学的问题。中职学生处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年龄,但由于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差,老师一般采取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纯粹以传授知识点和专业技能为主,学生也通过死记硬背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专业技能过硬的旅游管理人才。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讲授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并没有的到改善,除去课程内容与中职课程存在部分重复以外,高职院校同样缺乏具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最后,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课程衔接。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通过考试,使用分数来进行量化,并配合听课、操作等一系列的方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与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素质高、从业技能强的特征不相适应。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学生的职业态度、实践活动与体验等方面的素质被明显忽视。这样不仅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中职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受到了评价方式的制约。

四、我国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对策

首先,政府层面应当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制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运行机制规范中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政策实施。可以建立几个解决课程设置的试点单位,并且通过政府拨款的方式鼓励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探索,同时加强对于试点学校的观察和监督,使得课程设置衔接的探索成果可以在各单位推广。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而出现的不完善甚至师资专业素质不及中职院校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从宏观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不合理的问题,规范各学校的课程设置。结合行业实际改革招考制度,形成适应旅游行业和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选拔机制。其次,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需要在论证课程设置时,组织专业的指导委员会,邀请旅游行业的企业家、旅游管理教育专家、教师等进行讨论,让行业动态融入到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之中,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实现课程大纲与行业标准的对接。特别是高职阶段,不但要考虑到行业对于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还应当更加贴合旅游企业和机构的实际,不应当在高职阶段学量已经接触过的、重复的专业技术,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得专业知识更加深化,更有益于日后适应岗位工作。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必须对于岗位工作有着深入的认知和研究,多设置实训与技能实践的课程,不能仅仅着眼于专业技能理论的灌输,并且将实习实训真正落实到实处,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实现在岗位工作中对于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还可以考虑和国家相关行业考试挂钩,例如设置教学和课程内容以适应国家的导游员资格证考试、酒店服务员证考试等。在课程设置时,将这些技能的训练列入实习与实训当中,使得学生可以学有所得。而中职院校在课程方面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大文化课的比例,合理地调整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比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合理地调整专业理论课程与文化课的学习比例,学生就可以较高的文化素质快速融入高职课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深造与终身发展。

针对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需要通过学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而加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并非一朝一夕,这有待于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学校的大胆改革等多种方式结合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硬件设施较好的中职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相比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更为灵活高效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功能的电子白板代替黑板,配合使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演示动画等方式进行轻松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龄的中职学生接受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于课程评价单一而制约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主要依赖于学校开放多种评价机制,使得旅游企业、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第三方可以介入评价,这样不仅仅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学校人才培养有很大的益处,对于旅游行业发展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篇6

“旅游景区管理”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五大能力课程之一(另外四门课程是《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足以看出该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各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都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相关规定开设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并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即要求培养的本科人才具有备创新性、能力性、复合性、实践性和市场性。因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五大能力课程之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强调理论性的同时,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尤为需要在“应用性、实操性”方面建构起特色,必须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独立学院的人才优势。

二、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独立学院建校的历史较短,其教学工作大都是依附于母体学校的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基本类同于母体学校的原有模式,致使难以实现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下面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容层面,重理论、轻服务

业已出版的教材编写思路大都存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问题,对旅游景区的运营实践逻辑和核心产品――服务的诠释较为欠缺,并且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的教材。另外,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基本上已经能够为学生建构“管理”的理论基础,而“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过多的“管理理论”则存在重复,并且其最能体现旅游景区“服务”的“应用性”的内容却十分薄弱,导致输入给学生的知识“重理论,轻服务”,在思想层面无形中给学生塑造了“重管理,轻实践”的意识,甚至为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一线服务岗位就业埋下了伏笔。

(二)教学形式方面,重课堂、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围绕精英教育的观念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和“重专业、轻能力”的消极因素长期存在,这在许多独立学院也同样存在(实际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往往成为一句口号,并未落至实处)。正如上述所提及,“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对于“应用型”导向的独立学院尤为重要。很多独立学院由于办校的历史短,“双师型”的教师非常缺乏,实习基地建设也落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薄弱,使得“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教学仍然是课堂式理论教学。

(三)学习方式层面,学生以被动式的学习为主

正是由于上述“重课堂、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成为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或参与性,并且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教”却不引导学生主动“学”,而学生又仅满足于通过课程考试而乐于“被灌输”,所以“教”与“学”就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仍然停留在表面,学生 “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大受影响了。

三、独立学院“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应用型”,塑造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核心诉求。针对上述所提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对改善独立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改革对策。

(一)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教材

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从宏观层面规范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等各类高校选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的类别或层次,以给各高校的教材选取工作提供参考。而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旅游景区管理”教材的使用首先必须改变使用纯粹的“管理理论”本科层次教材的理念,并组织学院或整合兄弟院校的该领域的师资力量,根据独立学院的生源情况、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以及教学重点等特征,编写特定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旅游景区管理”教材,教材内容必须注重“应用性、实操性”,并且特别是要增加“景区服务”的内容。对于旅游景区“管理”而言,游客的排队、售票检票、景点讲解、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虽属管理范畴,其实质上就是服务。所以,教材的编订必须围绕上述“服务”内容,增加“景区服务”章节,促进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全面理解,也保证教材能够将“服务”真正落地,让“管理”不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从书本到书本,只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地了解“旅游景区管理”的规律,但“应用性、实操性”更多要依赖于真正的实践。正如前所述,部分独立学院只“重课堂,轻实践”,导致学院不重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另外,从现有的课程实践层面来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设置的实践学时比较短,而景区从维护企业工作秩序角度考虑一般是不愿意接收学生短暂的实习,这也成为建设“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实习基地难度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独立学院必须从战略层面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并鼓励、引导该领域的专业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来,学院和专业教师个人都要给予强烈的责任心,并体会到严重的危机感,主动多方寻找,发挥社会公关能力,甚至可以寻求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与旅游景区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在建设实习基地的实际过程中,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学院都要从财力、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以保证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果。当然,为了学生实践和对其管理的方便性,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的旅游景区时应该尽量优先选择与学院在同一城市的旅游景区企业,这样更能有效地安排学生的短期课程实践。

(三)引入体验式教学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构建以旅游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理解上法学又不像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突出课程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1改革课程培养目标

传统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导致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印象就是纯理论,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在其旅游职业生涯中起到的作用。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革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特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作用。课改后将原课程名称更换为《旅游政策法规应用》,课程目标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拓展为若干子目标。包含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及职业素养目标几个部分。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大旅游的概念重构知识体系,传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兴趣。

2改革课程内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且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旅游活动不仅仅涉及到单一的旅游行程,打破原有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活动、旅游交通、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旅游休闲等产业群为主体将知识重新整合,力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的模拟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的合理与优化。

(1)旅游政策认知,包括国家宏观环境、旅游行业及产业政策的认知、探讨。

(2)旅游法律基础知识认知,旅游纠纷的解决途径的概括性学习。

(3)合同法。包括旅游合同的签定、变更、转让,各旅游企业间违约责任的承担,合同纠纷的解决、国内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的学习与制定等等。

(4)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旅行社的市场准入,旅行社的申办、运作,旅行社权利义务及经营、监督管理的过程。

(5)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导游人员的市场准入考试、考核,导游及领队证书的申领条件、程序,导游人员的权利义务。

(6)旅游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等条例、文物保护及世界遗产公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7)出入境检查法律知识学习。包括中外公民出入境的常识、办理出入境的手续、义务,出入境证件的办理和出入境检查的制度。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中国公民在世界旅游市场的地位及中国公民文明素养案例的探讨、辩论等。

(8)旅游交通法律知识。包括《铁路法》和《民用航空法》的学习。

(9)旅游住宿、娱乐、食品卫生方面知识。包括旅游住宿的治安管理、消防管理、行业规范和《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探讨。

(10)旅游安全救援法律知识。包括旅游安全事故及处理程序,旅游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程序,旅游保险知识的学习,事后的补救工作的处理。

(11)市场运行相关法律文本消费者权益法的学习,包括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消费霸王条款的存在、探讨、辩论,学习了解消费者的权益与经营者的义务,如何维护其权益。

重构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产业群为主体,最终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工作在各旅游企事业,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及就业方向讲清楚旅游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和旅游市场主体行为规则为重点,以及在(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各旅游活动的项目,必须让其学会各法律制度的程序和基本权利义务,保障各方面的权益及合理承担责任,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达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3改革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转变。在教法上要体现高职学生思维特点,放弃纯理论教学的思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法律理论外,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如何填写旅行社企业开办申报书、如何起草和签订旅游合同、如何关注旅游热点中蕴涵的法律问题、如何进行旅游纠纷处理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旅游政策法规的实用性和与旅游工作的关联性。同时,依托教材,建立旅游法的案例库,采用模块教学,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综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和电子教案等。在教材之外,加强媒体间的互动,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强调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设计,解决课堂内外教学的难点,适应高职学生逻辑思维相对不足,形象思维能力活跃,实践教学多、学生在校外时间长的特点。

4改革实践教学

课程实训是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熟练运用旅游政策法规法理论指导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实际工作的操作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课程实训,可以使学生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广义的旅游法的基本知识框架,了解制度背后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基本原理继续深入学习旅游法律知识,分析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二是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我国现在正处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旅游类专业学生只有从法律视角和经济视角两个角度去考虑事情,引导和规范自己的工作过程,为旅游活动保驾护航,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会旅游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应至少安排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课时来进行实训。课程实训项目设置要紧扣课程目标和内容,重点涉及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合同法、安全管理方面政策与知识。通过模拟设置旅游产业链中和旅游活动过程中及从事旅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典型的旅游纠纷案件案例,使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加深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实训过程中充分融合角色扮演、辩论、分组讨论等方法,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总之,专业特色课程改革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对旅游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的渴求,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既要体现法律的思辨性,又要体现旅游活动的实践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获得提高,更好地体现课程特色,打造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 2004(12).

篇8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日趋成熟,与旅游景区相关的饱和超载、过度开发、管理体制不顺、旅游体验欠缺、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成为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瓶颈”。突出表现在:由于景区管理水平的低下,导致部分一流的资源成为二流甚至三流的旅游产品。目前,旅游景区管理及服务人员非专业构成的特点,将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懂专业、职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将成为景区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旅游景区管理》已成为市场需求最迫切的专业课程,也是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景区管理人才。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旅游景区发展的趋势和管理理论的动态,加深对旅游景区规范化管理和高效益的市场化运作的认识,掌握现代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策略和运作技巧,培养参与现代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为学生架构现代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使学生们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动手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由于这门课程开设较晚,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因此,在景区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与景区产业互动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为需求紧迫的景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项目教学法相关理论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二)项目教学法的作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机械原理、材料处理、制造工艺以及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

3、可控性好。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订制工艺。而实践所得的结果又考问学生:是否是这样?是否与书上讲的一样

二、项目教学法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应用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通常学到的知识是间接的、理论性强的,这样就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个好的项目能够把学生带入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职场,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地扮演工作人员的角色,设身处地地进行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处的情境,考虑每一个步骤可能给旅行社运营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旅游景区开发与设计内容时,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且容易忘记。在项目进行时,学生会不断地用项目开发设计的程序来反复操作,这样一来在无形中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使得知识变得难以忘却,同时还能琢磨其中的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

(二)注意项目的确定和筛选

设计好的项目是项目实施的基础环节,我们一定要重视。一个好的项目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适当选用教学内容,要把各个知识点自然的联系起来。设计项目要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分析学校可使用的教学设施,尽可能的模拟全真的企业场景。项目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整体水平,具备一定的可发挥余地。项目结束后要进行评价的,所以设计时要注意项目的可评价性。在项目化教学中,大多的项目都是需要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最好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以5—6人为一组,并选出组长、副组长。在这里一定要赋予组长、副组长相应的权力,可以在项目结束后对自己的组员进行相应的打分评价,允许并要求他们采用公司管理方式带领组员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这样可以更深入地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业务水平,丰富专业上的相关知识,俗话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在项目教学中,更需要能够理实结合的专业教师,能够精选项目,课前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注意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协调,讲究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在平时加强专业理论的探索,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能多到相关企业去实习,接触第一手的行业相关信息和资料。

(四)项目评价必不可少

项目是分组或独立完成的,为了多掌握知识技能,项目完成后必定要进行相应的总结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先由各组代表通过PPT展示等方式来进行项目说明完成项目的步骤、方法,其他组进行点评,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欠缺,如何改进。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点。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企业为背景的系统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秦雅林.项目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6,(35).

[2]宋丽华.浅议项目教学法[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5,(S3).

篇9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日趋成熟,与旅游景区相关的饱和超载、过度开发、管理体制不顺、旅游体验欠缺、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成为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瓶颈”。突出表现在:由于景区管理水平的低下,导致部分一流的资源成为二流甚至三流的旅游产品。目前,旅游景区管理及服务人员非专业构成的特点,将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懂专业、职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将成为景区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旅游景区管理》已成为市场需求最迫切的专业课程,也是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景区管理人才。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旅游景区发展的趋势和管理理论的动态,加深对旅游景区规范化管理和高效益的市场化运作的认识,掌握现代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策略和运作技巧,培养参与现代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为学生架构现代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使学生们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动手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由于这门课程开设较晚,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因此,在景区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与景区产业互动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为需求紧迫的景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项目教学法相关理论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二)项目教学法的作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机械原理、材料处理、制造工艺以及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

3、可控性好。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订制工艺。而实践所得的结果又考问学生:是否是这样?是否与书上讲的一样

二、项目教学法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应用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通常学到的知识是间接的、理论性强的,这样就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个好的项目能够把学生带入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职场,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地扮演工作人员的角色,设身处地地进行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处的情境,考虑每一个步骤可能给旅行社运营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旅游景区开发与设计内容时,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且容易忘记。在项目进行时,学生会不断地用项目开发设计的程序来反复操作,这样一来在无形中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使得知识变得难以忘却,同时还能琢磨其中的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

(二)注意项目的确定和筛选

设计好的项目是项目实施的基础环节,我们一定要重视。一个好的项目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适当选用教学内容,要把各个知识点自然的联系起来。设计项目要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分析学校可使用的教学设施,尽可能的模拟全真的企业场景。项目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整体水平,具备一定的可发挥余地。项目结束后要进行评价的,所以设计时要注意项目的可评价性。在项目化教学中,大多的项目都是需要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最好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以5—6人为一组,并选出组长、副组长。在这里一定要赋予组长、副组长相应的权力,可以在项目结束后对自己的组员进行相应的打分评价,允许并要求他们采用公司管理方式带领组员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这样可以更深入地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业务水平,丰富专业上的相关知识,俗话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在项目教学中,更需要能够理实结合的专业教师,能够精选项目,课前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注意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协调,讲究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在平时加强专业理论的探索,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能多到相关企业去实习,接触第一手的行业相关信息和资料。

(四)项目评价必不可少

项目是分组或独立完成的,为了多掌握知识技能,项目完成后必定要进行相应的总结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先由各组代表通过PPT展示等方式来进行项目说明完成项目的步骤、方法,其他组进行点评,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欠缺,如何改进。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点。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企业为背景的系统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秦雅林.项目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6,(3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69-02

行为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它以实践为导向,以目标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旨在培养人才的全面职业能力。在世纪之交,我国引入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真正意义上进行试点工作是在本世纪初。当前,随着我国学者对“行为导向”认识的加深,其主要教学方法逐渐被迁移至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周丹,杨晓玉认为行为导向教学中常用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教学法:①模拟教学法,即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②案例教学法,即根据实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有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③项目教学法,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④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现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⑤大脑风暴法,指老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步入大学校园学习的同时,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课程的设置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类应用型课程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密切结合,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模式而来的产物,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强调学生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具有处理日常事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服务于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其课程最大特色便是与旅游市场的紧密且有机的结合。这势必对旅游管理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外,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课程便成为高年级开设的主要课程,各种实务类、运营管理类、策划类的课程学习成为了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本文选取旅游节事活动策划这门课程的一堂课为切入点,认真分析该堂课程的运作的始终,以此初步探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驱动下的旅游管理应用类课程的课堂实践。

一、该堂课主要讲授的理论知识

本堂课程为旅游节事活动策划运作流程这一章节中的“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其基本流程为:①运用头脑风暴法或资源分析法等方法,对旅游节事进行概念创意,并将所有的创意分别单列出来。②依据旅游区旅游资源、区位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客源市场环境等对方案进行充分、全面地讨论。③在对旅游节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遴选出合理而有价值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选定主题。④进一步对概念进行内涵挖掘、拓展、包装,使概念具象化,提供给旅游者满意的产品,为经营者带来效益。此部分内容之前,已经讲述过旅游节事活动策划的原则、方法和一般模式,以及策划问题界定和人员选择、相关调查与分析等相关内容。

二、课程设计

李和平,姬瑛洁提出的ID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基本流程为情景设计、资源搜集、问题设想、和谐讨论、分析评价、经验练习。汝骅指出行为导向教学的“四阶段实施模式”包括了可行性分析、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4个阶段,同时提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穿行、不断反馈与调整。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均基本流程还是要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本节课的讲述及总结这个流程,只是在教学理念上把课堂的主体还给了学生,教师从中主导,并且引入更加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此遵循一般原则,表1对本堂课程以45分钟一学时为例,进行了设计。

表1 一学时课堂过程设计表

三、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根据上述流程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格把握住各环节的重要内容、关键点及时间,力求达到教学效果,其主要步骤如下:

1.开场白。此环节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首先,此环节需要把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特别是此堂课上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如旅游节事活动策划的原则、方法和一般模式,以及策划问题界定和人员选择、相关调查与分析等相关内容复习进行再一次复习,为本堂课做好知识的储备。其次,要向学生说明此堂课将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来讲授“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这一节内容,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准备。最后,要求学生按6―9人一组自行组合成若干小组来参与此堂课程,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张A3的空白打印纸用以全程记录,并提醒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学号及姓名写在纸上,同时提醒此堂课结果将作为一次平时成绩,以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注意。

2.头脑风暴案例训练环节。此环节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头脑风暴这一方法,为下一环节正式开始课程内部作充分的铺垫。通常是用贴近生活的案例作为引入,比如说,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设想牙签的用途。等到训练结束后,请写出最多用途的一组学生代表作报告,然后请其它组的学生作补充。此环节的教师总结非常重要,将为下一环节的正式引入指明一些重要方向。总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强调头脑风暴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成功要素,热情积极、自由畅谈、延迟评论、切忌褒贬、追求数量。二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强调人员选择与分工的重要性,此环节中常见的问题是记录者未明确,每个组员都在记录,导致讨论不足、记录重复;有些记录人员位置偏离中心,客观上导致一些成员参与度不够等。三是根据学生最后报告每组数量快慢,提醒学生在记录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有编号的小组马上可以报出自己的数量,没有编号的要花大量时间重新统计。

3.提出模拟教学实例。学院将拿出5000元人民币作为活动基金,支持学生以大学生为主题开展节事活动。现将该节事活动项目的策划交由本班部分学生完成,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请每个项目小组现在进行“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提出一个简单的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方案,以此来赢取5000元活动基金。面对虚拟的5000元活动基金的诱惑并为了获得优秀的平时作业成绩,每个参与学生都跃跃欲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恰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抱以极大兴趣,但学生比较迷茫并不太清楚这一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的具体步骤,此时教师的过程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提醒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对旅游节事进行概念创意,并将所有的创意分别单列出来。此过程要求学生牢记头脑风暴的基本规则和成功要素,给予一定的时间,然后要求由提出创意数量最多的一组进行汇报、其它组进行补充,此阶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同时聆听别的小组人员的创意,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视野。

4.进一步深化主题。告诉学生现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校的操场,请各位同学利用资源分析法来筛选前期获得的概念,最终筛选出10项每组认为最有可能实施的节事活动主题,最后由每个项目组成员代表一一汇报每个小组的10项活动主要概念。

5.初步遴选方案。本环节要求学生依据资源、区位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客源市场环境等对方案进行充分、全面地讨论,再次遴选出5项每组认为最有可能实施的节事活动概念,讨论后,再次由每个项目组成员代表一一汇报每个小组的5项活动主要概念。

6.再次遴选并确定方案。在对节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遴选出合理而有价值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选定主题。此次需要认真讨论最后确定每个项目小组的主题。并将最终选定的主题由每个项目小组一一汇报。

7.教师总结。此时离45分钟的课堂结束已经不远,虽然“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的全部内容还没有结束,最关键的内部还没有涉及到,但恰恰通过之前的方法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方法,此阶段要做的就是对课堂的总结并且布置课后作业。每一个项目小组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选定主题,此时要求学生进一步对概念进行内涵挖掘、拓展、包装,使概念具象化,提供给旅游者满意的产品,为经营者带来效益。这样便将课堂学习与课后训练有了自然地延伸,这让学生将课堂与课后两个阶段通过一个案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整个过程控制显得极为重要。在课堂控制中要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此处的时间概念有两点,一是要牢记课堂时间仅有45分钟,所以每个环节应当严格按时间来推进,否则会造成课堂内容的不完整性;另外必须向学生强调往往在现实中头脑风暴的时间不会只有这么短,这只是一个实战模拟,平时这个“主题创意和开发设计”的过程长达数天是极为正常的,让学生一定要理解清楚。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对之前学到的一些原理、方法、模式的运用,让这些理论性较强的原则、方法、模式真正印在脑中,运用于创意过程始终,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在课堂中也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及集体荣誉感。最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成为旅游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DIRKS.Schlüsselqualifikationen nach D[M].Mertens-Konzept und Kritik.Germany:Osnabr,2006.

[2]周丹,杨晓玉.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优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

[3]汝骅.“行为导向”理论在营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10,(3):350-351.

[4]韩志丽.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06,(7):65-66.

[5]黄翔.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