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4 16:42: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学科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学科的特点

篇1

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从教学目标看,主要看中学体育是否完成上课内容,是否合理安排课时,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教学结果上看,是否通过“教”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检测教师的师德和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这三项的有效实施,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

一、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中学体育较之其他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更多的强调身体协调力,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兴趣爱好等,对于先天的身体条件考察更为重视。显现在成绩上表现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存在不达标现象,而有些同学不锻炼,仍然可以取得优异成绩。从这个角度看,就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鼓励并激发每一名同学对于体育的热情,并挖掘他们的性格特点,针对个性进行潜能开发,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要有全局观

在中学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全局性的特点,要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进行综合评价,要将学生的品质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同时,在规定性的动作完成后,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选择权力,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较为擅长的项目进行体检,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

(三)教学评价要有即时性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每一次动作完成进行指导和评价,这就存在评价的即时性,外显突出。课堂教学中,对于体质差,体育掌握慢的学生可能存在畏惧心理,要舒缓学生这一情绪,就要对学生的即使评价进行调整,扬长避短。

(四)教学评价要可持续发展

结果是教学评价的终结,要关注过程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机结合,观察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努力程度,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二、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依据客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整,以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态度、表现、习惯、控制力、努力程度、参与意识、动作和技能掌握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2.学生自我评价

在新课标体系中,要求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容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自省,结合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和反馈等方法,唤醒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力。小组讨论,组员互评等方式较之教师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二)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

1.即时性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是为了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存在即时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记录学生日常训练的表现,将课堂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教师记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时评价直接、具体、及时,这种教学评价形式能够有效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记录学生情况。即时性评价可以连续几次,结合期末总结性评价,给予学生整体指导,促进学生体育课堂知识的全面掌握。

2.定时性与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定量和定性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课堂讨论、师生点评、动作评述等定性评价,教师可以划定不同等级,对学生动作定级。教师也可以通过制定评价表的方式对教学进行评价,保持价值中立,客观的对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进行分数判定,以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各有利弊。定性分析更倾向于主观判断,对量的评价不够完全,建设性意见存在。定量分析更倾向于数量标准的判断,对标准化更为侧重,通过数量分析后能够为教师提供整改方向。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恰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各持所长,优势互补,使体育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全面、准确。

3.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以他人评价为主要方法。这个评价分别来自领导和同行两部分。在新课标体系下,对于体育教学也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意见,更加侧重于评价教师的参与程度,评价教师教学的多元化体系,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领导、同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考虑,有效完善评价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从全局考虑,综合评价,有效的将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全面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和新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4;K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080-04

Cultivation of master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and its inspirations

DONG Lun-hong,XU Bing,SHEN G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is oriented to cultivating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s 12 modularized curriculum structures; curriculum setup embodies “wide caliber”; teaching modes are diversified, the institut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manage student education in a cooperative way; the institute valu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German experi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China, the authors derived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s: exert the function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for sports for the aged; focus on the need of the aged society for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sports for the aged; open a major or direction of sports for the aged,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cultivates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a diversified wa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curriculum setup;talent cultivation;Cologne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2007年德国学制改革将是本科、硕士教育分开,并开设老年体育硕士专业,培养学制为2年[1],2010年改名为体育和运动老年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是德国唯一一所开设体育和运动老年学专业的高校。我国高职高专及高等教育本科与硕士专业设置中都没有老年体育专业或专业方向。本研究通过对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为我国开设老年人体育相关专业及开展老年人体育研究提供借鉴。

1 培养方案概况

1.1 培养目标及就业领域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培养目标为能运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生物学与生理学、运动和训练学相关知识分析与研究老年人体育活动,并能通过身体活力方法创新、老年社会问题分析,达到促进老年人健康与长寿、自理和生活的高质量[2]。学习的内容主要有:(1)老年体育的社会问题和政策制定;(2)体育促进单个老人的健康、长寿无痛苦基础研究;(3)整体寿命视野下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自理和生活的高质量;(4)开发老年人获得身体活力和健康的新方法和创新产品。

主要的就业领域与岗位有:高校中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大众健康促进,包括公司中工作人员的保健和退休前的积极准备;在政府公共服务或者私人服务提供商等部门从事运动指导和人力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在评估机构中从事健康项目的评估和健康质量测试;在老年人帮助中心和康复机构从事指导和管理工作。

1.2 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学制2年,学位课程在前3学期完成,由12个模块24门课程组成。第1学期为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学习生物科学、社会学、行为学以及方法论基础;第2学期为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选择社会出现的老年体育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第3学期主要为实践课程,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在科技、营养、老年病理、药理学/兴奋剂和管理等领域参与具体研究项目;第4学期主要用来完成论文以及参与一些相关的科研与实践活动。课程名称、学分与学时安排见表1。

2 主要特点

2.1 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以模块化设置课程

1)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毕业生可能在体育组织与协会、康复和治疗中心、健身馆、大众学校和旅行社等公司和企业就业,因此设置课程跨学科,体现“宽口径”,如以生物学、社会学、训练学、心理学与老年学交叉设置课程体系。

2)以模块化设置课程。课程设计采用模块课程的开发方法,即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将工作体系分解成独立的模块[4],每一个模块有自己的单独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完成各模块需要通过各模块的考试,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采用模块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体系由12模块构成(见表1)。模块课程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通过课程学习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2.2 课程量大,教学模式多样

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学生在一年半时间要完成24门学位课程(全为必修课)的学习,以30学时/学分计算,共需完成90个学分,2 700学时。

24门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授课,主要类型有讲授课、研讨课、作业练习课、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研讨与练习课程、研讨与项目课程)等,其中研讨课最多,共15门,占62.5%;讲授型课和作业练习课各3门,各占12.5%;项目课1门,综合课2门,分别占4.2%、8.3%,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

2.3 与机构合作办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除开设有方法、工具类课程外,还有很多理论应用类课程,如统计与方法,老龄化中的感知、行动条件和行动学习,老龄化的身体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身体素质的实施和评估、协调性的实施与评估,老年人移动行为研究等理论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练习课、项目课与综合课共6门,加上硕士论文及2个月校外实习,总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53学分,占总学分的44.2%。

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社会组织间多方合作,教师团队有来自于体育经济和管理学院、生物化学学院、波恩大学和老龄研究机构等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其中课程模块6(老龄化过程中的行为能力)、模块9(老龄化过程中的社会能力)及模块11(干预项目III:完善和跨学科主题选择)等课程安排到校外机构上课。

3 对我国老年体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3.1 制定《老年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标准》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于1983年,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老年人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的唯一合法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均成立相应二级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5]。但自协会成立起,其主要业务是强化举办老年人体育健身综合运动会及单项老年人体育展示比赛,虽然有效推进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没有承担老年体育指导员培训业务,使我国老年体育活动缺乏专业人才指导,不能满足特定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缺乏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标准,阻碍了老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6]。按《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应承担老年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认证与培训工作。根据老年体育活动的特点,从老年社会体育指导所应具备的从业素质、知识及能力采用模块课程形式进行开发,制定《老年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标准》和各类老年体育的培训课程,加强对老年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3.2 加强老年体育学科建设,构建多元化老年体育人才的教育体系

1)高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或方向的可行性。

专业是学科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社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依据,我国老年产业的现实需求及老年人相关政策与教育制度为高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的可行性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如相关政策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开放型人才、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各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8]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本科、专科的目录设置中没有设置老年体育专业,为适应老龄社会不同层次老年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的作用,可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或专业方向,具体在本科的休闲体育专业、高职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及研究生各专业中开设老年体育方向或专业方向,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形成学科特色。

2)加强老年体育学术机构建设,构建老年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为老年体育专业设置奠定理论基础。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对学科建设成果的延伸。开设老年体育专业必须加强老年体育学科建设,老年体育学术机构建设、老年体育学科体系构建是老年体育学科建设主要的内容。(1)成立老年体育分会。我国老年体育协会弱化了老年体育学术研究的功能,建议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老年体育分会,组织开展国内、国际老年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并与中国老年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等学术团体建立横向合作联系;(2)建立老年体育学研究机构(所或院)。在高校或体育行政部门设立与老年体育研究所或院,形成一支稳定的老年体育研究人才队伍。重点对老年体育项目的开发,体力活动的干预,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参与体力活动保持健康的晚年生活,运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现代技术环境和交通干预促进老年人体力活动(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柔韧功能),体力活动对老年人的心理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9],促进老年体育学科发展。(3)构建老年体育学的学科体系。重点对老年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内容体系上构建老年体育学[10]。

3)合理定位各层次老年体育专业,形成特色老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体系中,必须在培养模式上有明确的区分,对人才层次上作合理定位,专科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培养服务社区体育和养老机构等一线的、老年体育指导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老年体育协会或老年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实践性与服务性。

本科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掌握老年体育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老年体育服务产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11],其课程设置“宽口径”,如设置老年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老年体育实践课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12],实践课程以老年体育协会开展的综合性老年体育大会和单项体育项目为主,如开设健身球操、气排球、门球、网球、太极拳(剑)、健身秧歌(腰鼓)、健步走、乒乓球、钓鱼和柔力球等项目,其特点为宽基础与应用性。

研究生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要求在老年体育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3]。课程上强化老年体育的基础性研究和老年体育产品的开发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上产学研结合,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参与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14],其特点是学术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刘波. 德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77-79.

[2] Deutsche Sporthochschule K?ln. Studienplan M.A.Sport-und Bewegungsgerontologie (M.A.SBG)[EB/OL].

.

[6] 郝宏钟.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山东省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 微课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方案”的发展战略,而具体到教育领域,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思维和现代互联网技术武装自己,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知识传播的质量,丰富知识传授的途径,以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体育课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将微课应用于体育教学中不论是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一种利用短视频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外教学重难点知识的新型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和播放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并通过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微课视作一种具有碎片化、重点突出、交互性强并且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的教学模式。

所谓碎片化一方面是指微课的时间短,即微课视频的时间通常被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另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将微课拷贝后,可以在课后利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进行观看复习,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所谓重点突出是指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因此其讲解内容通常只能集中在某一个知识重点之上,并且教师会通过对重点知识的精心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程度;所谓师生交互性强,是指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课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确定微课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也可以利用留言评论的方式增进师生互动,改进教学质量;所谓教学资源可重复利用,是指微课是一种可以进行空间储存的数字化信息,而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如果对哪些知识点出现理解不清的情况,可以随时暂停、回放、甚至重复观看,进而实现重点知识的巩固。 二、微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课程调研中的应用

高职体育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课程调研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对本节课体育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进行整合,以确定微课的基本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当前的体育热点内容和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电视节目中的体育项目,进行微课的制作,以保证微课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进行微课宣传,并根据学生对微课的反应,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保证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二)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体育微课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补充,因此利用微课重新定义体育教学设计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改变传统体育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分离的情况,以不断充实体育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将微课视作师生交流的新途径,即利用课堂发言或微课评论等方式交流体育知识,以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师在利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利用新课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微课的观看兴趣,然后通过微课学习将体育项目中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进行视频教学,最后帮助学生完成视频的存贮,以保证学生方便课后巩固,而这样清晰的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在体育课程辅导中的应用

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一节体育课45分钟,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这也必然会给一些学习能力较差,或跟不上教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辅导时,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对运动技巧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五)在体育课程分享中的应用

资源分享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例如一些学生乐于将好的视频课程在朋友圈或微博内进行分享,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因此,教师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搭建微课分享平台,同时通过鼓励、督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微课分享意识,进而实现提高微课影响力,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目的。 三、结论

总之,微课是一种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自主完成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的学习;除此之外,微课还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教研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利用课堂翻转,将教学主体的地位归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优化课程设计,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微课的教学潜力,将互联网技术延伸到教学实践中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弊端,从而更好的提高高职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现代科技、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职业劳动正向着复杂化、节奏快、强度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对人的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虽然普通的体育教育也能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但它不适合职业教育“抑其过而补其缺”的特点。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部位、运动轨迹多是局部的、重复的,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必然会影响其劳动技能的提高。进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十八九岁的青年,身体发育的可塑性很大,如果能在体育教育中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则会有效地增强学生职业体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使职业技术的学习提高大走捷径。因为体育运动中许多运动素质可以迁移到职业体能上;如运动中的快速反应、耐久力、动作协调配合、注意力和观察视野等,正是许多职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1、紧扣职业活动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

职业体能素质是学生在基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体能素质。是今后从事职业劳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在进行“双向选择”时,职业体能素质成为职业选人和人选职业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繁多,各专业特点迥异。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分析不同的职业劳动对从业者身体素质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同时还要研究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什么不同的促进作用,结合生产劳动实践进行实用性身体训练,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有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教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

2、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融人教学内容

树立了终生体育的思想,才能自觉自愿地进行锻炼。作为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师,一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项目,并能根据职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职业病预防纠正的方法;三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科学知识,如运动创伤的预防、锻炼效果的评价、运动中的自我监督等。为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3、实用身体训练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点的体现。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人的机体有着良好的影响,系统从事身体锻炼的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强健的体格,对生产活动的适应能力也要比一般人强,能够态度明确,意志坚定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研究发现,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直线相关关系。实用身体训练的含义就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它通过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适应劳动和军事活动所必要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的效果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突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体的要求,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参加生产活动时,能够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艺,适应生产条件。这一切只有在他们具有对职业十分重要的身体训练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能够灵活节省地完成必须的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应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协调一致,把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劳动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对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提出建议

1、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用身体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职业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及相关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适应劳动所必要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的效果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心理素质的陪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意志品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为身心俱健的高素质劳动者。

2、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材,突出教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也要考虑高职设立专业的特点,突出职业特色,结合自然地理特征、人文社会风俗、高职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大限度地使人体适应职业劳动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需要,并使之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要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安排实用身体训练的内容。体育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制定必要的职业实用身体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进行职业实用身体锻炼的习惯。

4、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特点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在与时俱进,所学专业不断变化。因此,体育教师不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不行的。首先,体育教师要和专业教师互相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劳动特点,抓住体育教学与职业技术相关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内容、课程配置形式、考核方式要抛开以往强调系统性、统一性、竞技性、规范性、纪律性的陈旧模式;其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征求专业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的意见,以使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对特殊专业的课程,可自编教材,以求更好地搞好教学。

篇5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语文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在传承文明、开启智慧的同时,它是最能够陶冶情操,安抚心灵的。因此语文教学最应承担起对人生和人性的关注。它的育人功能是政治、哲学等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并将其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1.让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志向高远的人。有些语文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目标时往往“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他们重“实质性”目标,轻发展中目标;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轻社会品质的培养;重认知层面,轻情感层面。这不利与学生的心智健康、全面地发展。更不可能培养出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素质人才。在教《最后一课》时,除着眼于情节的紧凑动人,语言的朴素自然外,还应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体会其爱国主义思想。更应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热爱祖国的语言,才可能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激发起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决心。

2.让学生成为是非明确,正直无私的人。语文教材的范文,许多课文是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集中表现在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上。语文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材中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是非善恶,学作正直无私的人。

3.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保尔这段关于生命的论述,令学生们对生命有了一些新的领悟和思索。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海伦?凯勒的《生命 生命》等范文的阅读,增强了学生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令他们明白了人生价值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开发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美育与德育有着内在的辨证的关系。一方面美育受着德育的制约。一个人的审美观是受一定的立场、观点控制的,不同立场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另一方面,美育对德育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能磨炼人性。一个人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自觉生动地去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篇6

[作者简介]李养丽(1971-),女,陕西大荔人,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陕西西安710077)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JK253)和西安外事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87-02

一、前言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民办六所本科高校(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近20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管理与改革的研究,分析其体育教学的特点,探索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历史沿革及阶段特点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初级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民办高校大都是租赁校舍,采用培训班的模式教学,办学主体多元化、规模小,是无固定教室、无专任教师、基本无前期教育投入的“三无”时期,社会认同度低。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民办高校大都有独立的校舍,有学历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学科专业设置逐渐多种多样,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为高峰发展时期。民办高校基本上能做到合理规划,重视内涵建设,凝练、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制度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创建学校特色,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大。与之相对应的是,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所示)。

由右表可以看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除西安培华学院外大都在建校初期实施了体育教学;各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基本相同,虽然各阶段开始时间不同,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不同,但各校三个阶段的特点相似。第一阶段各校均表现为:教师外聘、场地不规范、器材简陋、无教学相关文件、随意性极强、游离于省教育厅统一管理之外。在第二阶段各校均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场地,器材基本满足教学,教学文件逐步完善,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管理日渐规范并开始纳入省教育厅统一管理。第三阶段各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显著改善,场地、器材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管理规范、科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各具特色。总体来说,各校在进入20世纪末之后,教学基本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以上分析表明,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与学校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市场化特点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能主动适应生源,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紧跟社会需求,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于民办高校的整体管理与运营之中,自然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征。

1.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市场化。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来源复杂,既有离退休的专家、教授,也有外单位离职人员,还有一大批应届毕业生。这些都是依据学校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而来的。在民办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初期,因为民办高校整体影响力小,社会认同度低,市场反映出供小于求的状况,民办高校无力建设自己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在20世纪末,民办高校迅速发展,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发展期。这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市场基本上处于供求较为平衡的状态,民办高校抓住市场的有利之机,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但不能完全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引进人才,教师队伍整体上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进入21世纪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在职培养上,一方面,不断提高自有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提高队伍素质;另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人力资源市场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民办高校严格根据自身体育教学需要合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队伍管理上各民办高校也按市场原则运行,建立了激励与奖惩制度和进出机制,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和教师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动态的教师队伍。

2.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市场化。目前,陕西六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各异,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在民办高校,这几个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这两个方面正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节约教育经费。只有合理设计,细化管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提供者与受教育者,即学校与学生、办学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均衡。而且,教学设计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随着市场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充满活力。

3.体育教学市场化强化了体育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民办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长者,更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消费服务的直接人员,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他们更像商场里的营业员,学校以他们能否最大满足顾客(学生)的需要,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优质的服务作为检验他们工作效率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忧患意识会比公办高校教师的忧患意识强。这种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一方面,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历练自己的职业道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利的一面,如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强等。

(二)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点

1.教育类型多元化。陕西六所民办本科院校,教育类型多元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六所高校基本都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主要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非学历教育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及自学考试助学。另外,有些高校加大和国内、国际高校联合办学,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拓宽了办学途径,使教育类型多元化特色彰显。

2.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同。六所民办高校其教学模式分别是: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为选项教学模式,西安外事学院是“计划学时+选项学时”的模式,西安思源学院是“专项课教学+目标课教学”的模式。另一方面,各高校针对本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方式。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来说明。本科一年级为计划学时,教学内容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广播操、队列队形;本科二年级为选项学时,教学内容为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擒拿与防身、健身操、体育舞蹈。专科一年级第一学期为计划学时,内容为初级长拳第三路、广播操、队列队形;第二学期为选项学时,选项包含7个项目,另含有二十四式太极拳为计划学时。以上统招学生考核按学校要求进行,缺课超过1/3以上(含1/3)无考试资格。自学考试同本科二年级,其体育课为校考课,上课出勤率过半者记为合格。联合办学同本科二年级,但可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留学生是短期兴趣班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安排,这两类学生不进行体育课考核。

(三)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点

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各校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前面在讨论市场化特征时已经说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等因素。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就是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必然方向。体育教学市场化要求要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又表现出了显著的个性化特点。现在的大学生性格迥异、个性彰显,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将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需要,彰显学生的体育个性,保障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进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建议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市场化、多元化的办学特点,依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规范民办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引入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突出民办高校个性化特性,尊重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逐步确立适应自身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市场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朝着健康、规范、不断创新的良性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钟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2]郑树山.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篇7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而且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做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只有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就在体育课上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素质规律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一场激烈精彩的篮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例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外,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们。我们应注意根据他们的不同年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外,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注意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学生会情绪低落,感到厌倦。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到最佳状态,提高兴趣。

(一)科学锻炼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中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以及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积极学习动作技术,运用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对体育课的兴趣。

四、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这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材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强化教学效果,灵活运用组织方法。

五、结论及建议

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心理特点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方法,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篇8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随着高校进行娱乐素质教育的同时,同学们的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同学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同学们个性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同学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的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体育舞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有很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由于它不受年龄、性别、体制、系别、时间及场地的限制,因此,同学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参与到体育舞蹈中来,或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为健身娱乐、医疗治病;或为社会交往获取信息等。高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新一代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以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安排

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要注重基础,突出精华。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把体育舞蹈的简单舞种(如慢三步舞、中四步舞等)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如下(见表1):

3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特点

首先,由于体育舞蹈是由两大类十种舞组成的,内容较多,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恰当合理地选择教材和运用教法,因人施教。教材内容一般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先学习单动作再进行组合动作练习。先个人练习再进行两个人的配合练习。较复杂的动作先分解教学再完整练习。

其次,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自身表现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对学生获得体育舞蹈美的直观感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应重视体育舞蹈舞姿的训练。舞姿是体现舞蹈美的最重要因素,因为舞姿是反映舞蹈者气质和舞蹈修养的外在表现,它直接给人以美感,所以重视体育舞蹈舞姿的训练,掌握正确的舞姿是学习好体育舞蹈的前提。

第四,应重视基本舞步的教学。掌握正确的基本舞步是跳好体育舞蹈的核心。因为各种体育舞蹈都是由不同的基本舞步构成的,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基本舞步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基本舞步的基础上,能较快的掌握更复杂的舞步。

第五,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音乐伴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所选配的音乐在性质、节奏、速度等方面与所学习的舞种要和谐一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激发其动作的表现力。无论单个舞步、组合舞步或综合舞步练习在初配音乐时,教师可同时辅以节拍口令。

第六,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相互观摩、评议及编舞等组织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观察、分析、纠正错误及编排简单舞步组合的能力。

4 结论

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并且作为一种有机性刺激手段,能使舞蹈者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在轻松自如的舞步中抒发内心的感情,使生活既丰富又充实,使学生得到心理与生理的平衡,从而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休闲之余的有益活动,有助于个体参与群体,满足同学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从而增加了获得各种有益信息的机会,也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体育舞蹈具有同学需要的多种功能,即: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医疗功能、交往功能。在高校健身运动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生们需要它,高校也需要它。随着社会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它需要不断地注入时代的新内容,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丰富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完善人自身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们学院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有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愉悦身心、激感、促进人际交往、强身健体、提高学生欣赏美、展现美的能力等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春红,李杰,吴海池.关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探讨[J].科学大众,2011,02.

[2] 王琛.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探析[J].新西部,2011,05.

篇9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教材中引入了许多研究生命本质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微观世界的知识。这给生命科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可视化差,仅靠现有的一些文字、挂图,甚至投影、幻灯,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极大地提高生命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实现了师生间资源共享、交流共鸣,和谐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精神。

二、多媒体技术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功能

2.1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能力

生命科学的知识内容繁杂,而教学计划安排课时较少。结果势必造成知识内容的不断增加与有限的学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迅速地了解生命科学前沿和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因此多媒体教学使得繁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加强了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丰富学习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

2.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般来说,生命科学课程繁杂,缺乏直观感,致使许多学生难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生命科学内容抽象的难点。具有图像清晰,色彩鲜艳,音质优美动静结合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重复性,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认真地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外界环境刺激与学生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实现生命科学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的意义建构,促进教学效果顺利地实现。

2.3便于教学设计,利于突出重点、难点

传统的生命科学教学多数是找一本参考书,靠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来进行讲解,教师的讲解抽象,在每次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口述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一般不会给学生留下太深的印象。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事先备课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幻灯片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能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并可用非常便捷的方式来突出重点、难点,如可用不同颜色、不同字形、不同字号的文字,使学生明白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理解的内容,哪些是重点、难点内容,这些是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的。

2.4利用网络资料,增强教学的新颖性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可供使用的图片资料十分有限,且图片质量较差,导致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因此各种示意图、清晰照片、动画和短片对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非常重要,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能非常方便快捷地获取这些资料[1,5]。对于网上一些不可以下载的flash资料,可以直接链接网址,在课堂上直接上网观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增进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启发性和直观性,能够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应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3.1要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具有的优势已非常明显,但它并非万能,教学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决定因素。如果一味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否认传统教学方式,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容易导致教学手段单一[6,7]。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坐在电脑旁只是在点击鼠标,废弃了书写板书,学生会感到记笔记困难,由于教师在电脑旁边操作边讲授,师生间就会缺乏形体语言交流,所以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并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注意形体语言,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3.2优化教学内容,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不能只是简单的文字总结,要配以必要的图片及动画;文字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发挥多媒体课件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的优势。例如,在讲授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必在课件中插入过多解释性文字,只需一边放动画,一边口头解释,就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该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内容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兼顾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3.3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篇10

对于职业教师来讲,备课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备人”则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备人”其实就是研究受教育者——我们的学生——的特点,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当下环境中的学生特点,只有抓住学生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作为一名高校人文艺术课教师,最近几年开始研究当下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下是研究心得和相关教学改革策略设想。

 

一、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一)何为“90后”大学生

 

理论上,1990—1999年间出生的年轻人我们统称“90后”,自2008年以来,“90后”们陆续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我们教育工作者称其为“90后”大学生。这批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以前的“80后”、“70后”都不一样,从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成长于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物质条件相对丰裕,信息来源渠道多样,但是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大,“90后”大学生隶属的社会阶层相对复杂;从家庭环境来看,这批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父辈多为“60后”、“70后”,这代人的父母接受的教育相对完备,思想相对开放,价值观相对多元,眼界相对开阔,他们目前正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学校环境来说,“90后”的成长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他们这代人所受教育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的改良教育。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90后”大学生所处的新媒体环境

 

“90后”成长的时期也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是新媒体快速成长的时期。“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①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除了在传播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在与用户互动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传统媒体与用户的互动往往比较单一甚至滞后,但是新媒体则进入“用户也是信息生产者”的新局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1.数码时代原住民。90后的童年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90后上小学时手机基本普及,90后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增长期。如果要给这代人画一幅漫画,可以画一个右手拿鼠标,左手握手机的形象。这代人对于电脑、网络、手机的黏合度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信息获取手段极度多样化。但是这样貌似海量的网络信息海洋,往往是碎片式的信息居多,所以这代人要想拥有系统化的个人知识信息体系仍然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不是“百度”几下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种海量的网络信息,反而会带来90后的认知“幻觉”。

 

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踏实练习专业实践技能。否则他们将成为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半瓶醋!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获得大学文凭,含金量也值得怀疑,将来发展后劲也可能不足,尤其是打算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生。

 

2.个人选择多元化。这代人在价值观、审美趣味、爱好、追求乃至职业规划方面的选择十分多样化。“古风”派可以穿着汉服到大街上玩“快闪”;“穿越”迷则会成群结队地到雍正陵前烧纸;“火车”迷则会揣着无线电追逐日渐稀少的绿皮火车……很多我们从来没想过的事情,90后认为理所当然地玩嗨天。个人选择多样化的实际反映了这代人思想的多元化,也反映了这代人对自我欲望和需求的尊重,以及他们不随波逐流的勇敢。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出了双向要求——首先,教学内容不要“一刀切”,允许学生多角度多样化的教学反馈。如果可以,尽可能调整教学内容,多准备几个解读角度。其次,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和集体意识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既应尊重个体,又不能矫枉过正,对学生放松集体意识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否则容易堕入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深渊。

 

3.感情表达更直接。90后敢爱敢恨,在感情表达方面似乎更直接——一边看电影一边用“弹幕”软件吐槽就是这代人干的事。由于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物质丰富,他们可以毫不吝啬地为喜欢的偶像买单,属于娱乐圈“粉丝”经济的基石。他们对于身边喜欢或不喜欢的人也会不吝于直接表达。这些表达很多都是通过网络或即时通讯软件来完成的,比如贴吧、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这点对于教学评估——对于任课教师要求就高了,因为表达更直接,对任课教师不满意则毫不避讳地打低分,如果喜欢任课老师则会打高分甚至直接对老师示好。比如给老师送礼物,甚至请老师吃饭等。广州某高校的一位教师因为工作原因暂时要在北京逗留一段时间,他的一个学生居然专门从广州坐飞机来北京看他。

 

4.对即时反馈要求高。电子游戏几乎是每个“90后”都接触过的,即时反馈是电子游戏游戏机制的重要特点。“对”或者“错”,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会很直接、迅速地反映出来,玩游戏长大的90后似乎习惯了这种反应机制。对即时反馈要求高成为“90后”思维的重要特点。

 

如果我们可以抓住“90后”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上进行相应调整:比如缩短教学测验和评改时间差,最好当堂给出结果,这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帮助。

 

二、新媒体环境下以90后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人文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教学过程管理

 

巧妙利用微信群社交功能,延伸课堂,比如《大学生视唱练耳》课程,可以建立该课微信群,让同学上传自己的视唱音频或视频,教师对此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过程考核,而且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否则考核会占去不少的课堂时间,尤其是对于80人以上的大课堂),同时还可以有效延伸课堂“空间”——微信可以保存交流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可供师生反复研究和学习。

 

(二)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个性化评价

 

针对当前学生爱好多元化的特点,师生既可以在课程公共社交群体里交流,也可以一对一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隐私(比如有个别学生担心自己艺术素养差怕被同学嘲笑,在课堂上不敢开口,与教师一对一交流就可以有效地免去这类学生的担忧),又可以深化教学效果。

 

(三)利用新媒体优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一门课程的学生可以有一个全教学班的微信群,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行组建小组微信群,比如喜好美声唱法的可以建立“美声群”,喜好民族唱法的可以建立“民声群”,喜好通俗唱法的可以建立“通俗群”,在这些群里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内部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分别加入每个小组群,便于巡视小组讨论情况。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具体协作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