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2: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儒家文化的传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韩国作为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最好的国家之一,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完整的集成与进一步发扬。时至今日,儒教在韩国占据主导地位,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孝忠为本”思想已融入韩国人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们正确价值观的精神能源。儒家思想对韩国当代现代化进程、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家文化在韩国发展的原因
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比其他国家更重视,韩国是儒教的“优等生”国家。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韩国得到较好传承和发扬,除地缘外,还受到本土文化影响。
1.历史背景
中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一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尤其是古代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北端,陆地与我国山水相连,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由于地缘关系,儒家学说最先传入的国家就是古代朝鲜。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中国东北各少数民族不断移居朝鲜,相互来往。《史记》中有殷末周初箕子率族人去朝鲜的记载,称其为“古朝鲜”。1 儒家思想先后传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它们都以各种形式对儒家学说进行了传承。进入李朝后,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那时,不仅创造了韩国文字,还实现了以礼乐治天下的“儒教”精神,为韩民族精神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纵观韩国历史,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儒教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儒教的基本理念,已深深根植于韩国文化中,成为韩国民族精神基石。
2.文化背景
韩国地处半岛,国土狭小,人口较少,历史上又屡遭外族入侵。保持民族团结和稳定,关系到韩国民族生死存亡。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中央集权加强了社会稳定,受到韩国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已成为韩国人救亡图存、凝聚民族精神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古代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到了近现代,又虚心学习日本科学技术和美国文化。韩国提出世界化的同时,又注重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能根据本国具体国情,把本民族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是韩国传承儒家文化的最大特点。
二、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韩国,儒教既具有官方性质,又具有民间特点,对儒学的保护和复兴起到很大作用,也促使韩国能成为儒家思想保存较为完好的国家。由于对儒教的重视,韩国政府大力倡导人们对儒学的推广应用,鼓励学者积极探索和发掘儒家思想内涵。
1.韩国对儒家文化传承的内容
韩国传承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伦理道德、社会教育、社会礼仪等,并将它应用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为促进韩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讲“仁”重孝的伦理观。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仁”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韩国把“忠恕之道”作为“仁”的准则,把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与忠孝教育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人们形成忠孝一致的伦理观。儒家文化倡导大家庭和等级制度,长幼有序的礼节,服从精神。长期以来,韩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按家族与社会等级制度形成的“君、臣、父、子”的服从关系。这是“忠孝一致”的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的体现,以此为基础强调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和对家族先辈的绝对服从,构成家族内部生活伦理秩序。儒家文化思想已成为韩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尚贤重教的教育观。儒家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等教育思想,在韩国影响深远。韩国非常重视儒家思想教育,李朝太祖六年成立的一所以教授儒教精神为办学理念的高等学校,即成均馆大学,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至今,成均馆大学在韩国依然是政府重视的教育基地。韩国儒学教育除成均馆大学、成均馆下属的地方乡校外,成均馆下属的“儒道会”等组织,还举办各种讲习班以宣传儒学思想。
1960年以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施行伦理教育,还根据各级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道德伦理科目。小学学习《家庭》科目,讲述“正经的生活之道”。培养学生养成端正、诚信、节制、尊重生命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爱家庭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初中学习“道德”科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节、重孝道、尚和平、善合作等正确的道德观。高中学习“国民伦理”科目。以培养学生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注重民本思想、重视修身养性等,以更好地传承民族的伦理传统。大学继续学习“国民伦理”科目,内容包括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实学思想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发展史,从而热爱国家,更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韩国,除了课堂教育外,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孤儿院和养老院等进行社会实践,将所学的道德科目内容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3)谦逊的礼仪观。儒家文化中“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观念已在韩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韩国父母从小就开始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礼节,学校从幼儿园开始教孩子基本社交礼仪。韩国学校礼仪教育包含在系统的道德教育中,教授系统的礼仪知识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韩国还利用政府在各个地方办乡校书院,积极向社会开展儒家文化礼节教育。如梁山乡校每年面向社会免费进行韩国传统礼仪教育,还开设书法、茶道、祭祀、韩服等礼仪。
2.韩国对儒家思想传承的方式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实现。这种教育方式既有学校的正规教育,也有社会组织的非正式教育。教育乃百年大计,横向上教育传播面广,纵向上教育影响深远,教育模式具有简约性、整体性、延续性等特点,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除正规学校教育传授儒家思想外,韩国一些非正式组织也会宣传儒家思想。如儒道会、传播媒体等。儒道会主要通过举办学术和文化交流宣传伦理道德和忠孝思想。韩国国家电视台坚持定期播放《论语》讲座宣传儒家思想。
3.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青少年的影响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讲“仁”重孝的伦理观教育,能促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的伦理观。尚贤重教的教育观,能促使青少年养成诚信、节制、热爱生命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也能促使青少年爱国家、爱社会、爱民族、有责任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谦逊的礼仪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养成懂礼貌、乐于助人、文明友善的正确道德观。
三、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儒家思想虽源于中国,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比中国还要好。韩国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使得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以一种不自觉的历史认同形式存在。儒家文化成为推动韩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精神动力。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1.正确看待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韩国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在吸收儒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探索走自己的道路。做到了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在韩国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韩国政府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积极引导。这些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
首先,我国要足够重视传统儒家文化。中国目前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我国可以借鉴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建设。其次,我国应该对儒家传统文化给予积极的探索和挖掘。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已经过时,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具有永久性的价值。我们应该挖掘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探索如何将消极的影响转化为积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扬光大。
2.学习韩国设立专门的儒教大学
近年来,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也已相继建立。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加大对以传授儒家文化为办学理念的学校的创建,尤其是孔子学院的建设。
在韩国,中央设有专门的儒教大学成均馆,在地方普遍设立公私教育机构,如乡校、书院等,主要以儒家经典教育、儒家文化传播为教育宗旨。这也是儒家文化在韩国得到普遍认同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可根据本国国情及借鉴韩国办学经验,探索建立有特色办学理念的学校,以更好、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层面增加《论语》精华部分诸如诚、信、仁、爱、孝、悌、礼、仪等“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和科目,借用儒家文化的道德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启蒙式道德教育。学校除了学习儒家思想理论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比如,到养老院、孤儿所等志愿服务,把学到的儒家思想精神应用到实践中去。
3.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
大众传媒作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最主要的渠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我国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内容可以多样化,除了《论语》《大学》等理论知识外,还可以大力宣传孔庙、孔府、孔林这些世界文化遗产。让人们通过参观,亲身感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还应该重视影视节目对人们的影响,影视题材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内容要反映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些都有利于儒家文化更好地推广与传承。
引文注释
1 文思和.世界通史:上古部分[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97-398.
参考文献
[1]朴文一,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
[2]柳承国.韩国儒学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3]蔡茂松.韩国现代的儒学[J].华学月刊,1975(10).
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会受到护理文化的深切影响,并能够从他们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护理文化可以让护理人员产生无形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护理人员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从这一层面来看,护理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具有“仁爱”“博爱”和“关怀”的精髓,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传承儒家文化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规范护理行为,还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力,更有助于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培养其人文素养,树立以“仁爱”为中心的职业信仰[3]。
二、优质护理服务是传承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
1.积极开展“专精”的护理工作
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内涵就是要对患者给予仁爱精神和诚信行为的无私关怀[4]。以老年患者的护理为例,由于年龄较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心理承受力较差,受到疾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担心增加子女的负担,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家人和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从我院住院患者的陪护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由配偶照顾。但是配偶自身的年龄也较大,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第二种,由子女照顾。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夫妻双方要承担4个老人的赡养,同时还要抚育子女,生活压力较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亲自照顾老年患者。第三种,由护工照顾。但是从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护工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法保证护理质量。因此,老年患者身边出现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尊老敬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行为端庄,和患者交流时尽量面带微笑,对其用药、饮食、运动和心理等进行全方位护理,从细节中彻底贯彻优质护理的服务理念。
2.贯彻落实中西医结合中的无痛护理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医护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著名的医药学家都认为“医是一种仁术”[5]。由此可见,中医护理和儒家文化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当儒家文化在现代护理理念中进行传承时,可以充分发挥品管圈的作用,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管理。护理人员可以采用专用的疼痛量表对其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对其疼痛级别进行准确划分,在医护合作的基础上,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同时充分发挥中医的护理技术,例如按摩穴位、针灸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从而改善患者因为疼痛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不良和其他功能障碍,尽量让患者处于一种没有疼痛的舒适状态中,这样不仅可以维护患者的个人尊严,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3.充分发扬“仁爱”精神,提高沟通效果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和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展现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患者和护理人员这两个群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导致其在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因此而导致医疗纠纷,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沟通,或沟通无效。“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内涵就是要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者爱人”[6]。在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明确了提出了如下要求:护理人员在和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首先,合理利用现代护理理论中的沟通技巧;其次,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爱”这一思想核心,让患者真切感受到温暖亲切的护理服务,促进疾病的康复,改善预后效果。儒家文化在优质护理服务的传承中,要求怀抱一颗充满仁爱的心来关怀和照顾患者,并主动进行换位思考,感受患者的痛苦和内心的需求,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儒家文化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传承
1.大力倡导并树立“和谐”意识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中,“和谐”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而“人和”则是儒家文化整体管理思想中的主要战略之一。由此可知,儒家文化的管理突出的是“以和为贵”以及“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儒家文化中,“和谐”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相互团结,进行团队合作。具体到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护士长就是最基层的护理管理者,除了要做好自己病区之内的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独立解决问题,对病区进行科学管理之外,还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关心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值班表,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每一个护理人员在这个集体中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树立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共同做好病区的护理质量管理。
2.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强调人的价值也是儒家思想主要特征之一。儒家认为,尊重贤能,善于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可以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护理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需要护士长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规范管理,和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体现比较民主的人文管理。综合来说,就是指护理管理者既要有仁爱之心,又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要转变理念,变集权式管理为参与式管理,既能引导护士自觉形成尊老爱老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也有助于在护理团队中树立威信[7]。
3.做到以“礼”服人
儒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孟子认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护士长在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特点,学会欣赏他们,让他们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同时,秉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思想,包容护理人员的过错,宽容带人。另外,对于年轻护士,努力为其创造更多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提高,快速成长起来。儒家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我们虽然不鼓励这种思想,但是可以结合当前的实际对其加以创新,促进护理人员为人之道的养成和提高,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我们可以组织专业和人文知识的讲座,鼓励大家自学,扬长避短,为护士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与同行交流,接受医疗与护理前沿的信息,不断拓宽视野,全面促进科室形成学习型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效率。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德育课程化,指的是根据当今青少年的道德精神现状,结合他们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实现教育从计划、目标、过程到评价的系列化实施,避免随意性和碎片化。本文主要从理念课程、环境课程、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等方面进行探索。
理念课程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指导学校办学的教育哲学,是学校一切行为的精神引领。多年来,由于体制变迁、校名变更等历史原因,孔子中学尚未形成较为明确且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2014年12月,在面向全体师生征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孔子中学2014年教师大会审议通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些理念全部出自儒家经典,内容积极向上,表述通俗易懂,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体现出学校的发展追求。
核心理念:仁爱
学校愿景:和雅竞进诗意校园
学校精神:贵和尚中 弘毅致远
办学宗旨:培德扬善
校训:敦品励学 日新又新
校风:和 雅 竞 进
教风:进德修业 诲人不倦
学风: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同时,受娃哈哈集团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启发,结合曲阜当地“诗礼传家”家风建设的传统,我们提出学校“家文化”的建设构想,并形成方案。从此,“家文化”成为学校这个大家和班级小家建设的文化主题。
通过印发学习材料,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习讨论、测试竞赛,开展“家味”评比等形式,“家文化”的理念植入全校师生的脑海,化为行动,真正实现了理念认同,并落地生根。
环境课程
校园,不应只是物质的居所,更应成为师生心灵的栖居地。它特有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始终如一地用心规划、精细建设能够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校园环境。
“戮力弘扬仁爱孝诚传统美德,同心构建和雅竞进诗意校园”,大门立柱上这副醒目的木刻楹联,不知吸引了多少路人的目光。学校三幢教学楼中,师生自撰自写的楹联、字幅,无不彰显出校园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校园中,高大的汉白玉孔子雕像,面容慈祥温厚,目光深邃坚定,静静地矗立在仰圣广场的中央。楼宇分别冠以“明德”“笃学”“弘毅”之名,道路则以“大成”“大同”“大学”命名。仰圣广场虽面积不大,却有4块绿地景观。古拙粗壮的栾树见证了学校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手植的楷树自然也构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一棵棵绿树枝干上悬挂的物种介绍和配以诗文的“植物名片”,为校园增添了另一种灵动。楼中墙壁系列孔子圣迹图文、儒家文化发展历史、曲阜当地文化风景名胜及师生的一幅幅美术作品,触目皆见文化。一间间教室内外,同一个“家文化”主题但风格各异的文化环境,更是充满灵动智慧的生命气息。
在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学校着意关注了两点:一是设计一定要成系列、有特色,二是不管文字还是图画,一定要体现更多的师生元素。环境总是在静静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教育着人。因此,我们会有意地引导师生关注身边的文化、身边的美,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校园,以“美丽校园我的家”为主题开展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以测试竞赛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课程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这里有一个现实问题:众多教师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单纯的学科教学,绝大部分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不够,有些还对传统文化教育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广大教师增强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将学科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培训学习,聘任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先生为我校首席国学导师,新加坡著名学者、实业家曾繁如博士为我校名誉校长,多次邀请他们来校讲课,并指导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而且,我们会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各类传统文化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学校4位对传统文化有喜好、有研究的教师备课,利用每周五教师例会对全体教师做简短而有实效的培训。二是组织赛课,明确赛课的主题是学科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容,以便促进各学科加强对此的研究。尽管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我们做了,而且在做中慢慢地改变,现在看来,这都是比较有益的尝试。
孔子中学的师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慢慢地,这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论语》成为全体师生的必修教材,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国学导师王新莹老师精选的《论语》章句被制作成手掌书,变成学生的必修内容。全校学生列队集体诵读,是每天上午大课间活动的一项固定内容。另外,通过寄宿生餐前诵读,不定期“论语考级”,期中期末考试语文学科加入10分《论语》测试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和理解。目前,学校已经着手开发编写有关儒家人物故事和曲阜当地民风民俗的通俗校本教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反思自悟,统一配发《省身集》,让他们在每天下午20分钟的统一阅读时间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体验感悟成长、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直重视开展各种活动,实施活动课程教育。
一是校本活动课程和社团活动。和许多学校一样,每周我们有两个课时的校本课程活动,开设球类、棋类、书画、舞蹈、科技等20门校本课程。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特长及学校的实际状况发动和组织的,要求各门课程必须形成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内容、课时、过程、评价等,避免活动的形式主义和随意性。此外,国学导师王新莹老师还组织了儒学研究会,带领一批批“小儒生”开展儒学研究和教育活动,每每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其中两名学生参加济宁市传统文化比赛还获得了“国学小名士”的荣誉称号。
二是仪式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一直以来,礼作为道德规范的载体,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感悟、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2015年“百姓儒学节”期间,学校隆重举行了教师“拜师礼”仪式。在仰圣广场孔子像前,21位青年教师向导师递上拜师帖,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郑重“拜师学艺”。2016年9月28日孔子2567周年诞辰日,全校师生在仰圣广场成功举办礼敬至圣先师暨拜师仪式,全体师生向孔子像行鞠躬揖礼,教师当众庄严宣誓,全体学生向自己的老师行鞠躬揖礼,击鼓明志,集体宣誓。自此,学校规定,每年9月28日举行礼敬先师仪式成为定例,每周升旗仪式都要举行学生代表宣誓和教师集体宣誓活动。对新生的入学仪式、军训开闭营仪式,学期开学典礼仪式、毕业班离校仪式、重大纪念日纪念仪式等,学校都非常重视,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师生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和氛围中感受庄严,接受教育。
《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的民族品性构成》这本书对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影响这一问题作了最全面与深刻的解读。作者尹晓丽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对中国文化对电影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剖析,并从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双重困境以及跨文化语境里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民族性建构的意义与途径。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更是海外流传,受欢迎程度不容小觑。正因如此,当代学生更应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并把它传承下去。
一、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文字是重要的载体,文字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文字的使用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古有夫子教学,现有语文课堂来传承中华文化,而在现代社会,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精神信仰。提到儒家文化,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圣人孔子,现在海外已有2000余座孔庙,而在国内就有1600余座。设孔庙的意义由数量便可浅显看出孔子对儒家文化的贡献,对中华文化甚至全世界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了,现如今不是也有来山东首选曲阜的说法吗?当然了,这也只是就表面现象得出的结论,谈起儒家文化,虽不是只有孔子一人,但孔子却早已成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说并未受到太大重视,直至汉朝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想法,儒学的影响才一发不可收拾,逐渐地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支柱。孔圣人留给中华子孙的精神遗产是不可磨灭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学说是中国学子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连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都设有专门空间来学习儒学。其实,真要仔细探究,儒学的发展也是一部曲折的历史,从春秋时期不被重视到秦朝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遭受重创,再后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占据中华文化主流地位。
后来出现的新儒学,程朱理学以及时期对儒学的批判。儒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造创新,经过一个又一个儒家学者继承与发扬,使儒学得以传承千年而不失其主流地位,可以说发展到今天,儒家文化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信仰。现如今的中国发展腾飞,国力强盛,已经成为世界认可的经济强国,更加是一个文化大国,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而相适应的,现代语文文化课程也是沿袭了这一优秀传统。所以,儒家文化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二、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儒家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在学生学习历程中,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的便是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从我们刚上学起就是一大主科。由于在学术界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说法,许多同学平常都是一头钻进数理化的题海当中,但却从未做到对语文课程如此重视和执著。
但我们知道语文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人生价值,因为语文的学习,我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如若你有很好的语文功底,没聊几句便能体现出来。有些人说话是粗大条的,一条信息的传达需要好几句话才能表达出来,而且表达过程话语只是很粗浅的话,而语文功底较好的人却可以用极尽简洁的话语将同样的信息传达,并更好的让别人理解。其实大家应该能发现这种情况,并司空见惯了,和一个陌生人谈话,有时候会发现两个人很能聊到一块去,而有些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像两个高级文化知识分子聊天,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高度,谈话内容必然比语文功底相对较低的人之间的谈话内容要更体现文明一点,当然这没有诋毁和低估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表达语文的重要性,更加体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笼统的来讲,儒家文化并不是口头风标,它是生活的向导,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而语文课程只是传承儒家文化的载体,但语文课在多数人眼中,是一门很浅显的学科,好像并不用费多大功夫就可以取得高分,这便大错特错了。语文是无时无刻陪伴着我们的,说话体现了语文,写作体现了语文,所以我认为,想要更好的传承儒家文化,就必须先改变对语文的看法。相应的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让语文课不再只是围绕高考题型来按部就班地进行,因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就可以通过语文课来让儒家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用实际行动传承儒家文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
1、儒家文化的传承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流派。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千百年间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到今天,儒家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层观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所创,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思想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由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所以给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先秦时期遭到墨家、法家、道家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更是经历了“焚书坑儒”,汉初遭到了统治者的排斥,在六朝先后受到玄学、佛学的挑战,在近代出现了五四反孔非儒,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儒家文化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做出适应,最终成就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经历了像孟子、董仲舒等孔子后学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无不打下儒家思想的烙印。
2、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中和”美学思想就是指结构和谐,内部诸因素发展适应的一种美。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反映在审美和艺术上,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风格的形成,如艺术形象的温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宁静、隐秀,表现形式上讲究委婉与比喻,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的特点。艺术思想在艺术审美上主要体现在审美的功能方面,既审美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儒家文化的艺术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礼乐”——艺术的功能;二是“成于乐,游于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三是“尽美矣,有尽善矣”——艺术的评价标准;四是“乐而不,哀而不伤”——艺术的尺度。中国艺术作为饱含着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剧本分析
1、儒家文化对国产动画剧本创作的影响
从1926年第一部国产动画《大闹画室》出现至今有近百年的时间,而国产动画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大地。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载体形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动画艺术是一种全方位的艺术载体形式,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首先需要一个出色的剧本,剧本是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学派”被世界所熟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民族文化以动画的艺术形式成功展现。从这些动画作品故事内容来看,它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等。在造型与表现形式选取了剪纸、年画和皮影等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代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学派”动画。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1964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发行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正是取自于《西游记》的一个篇章。由《大闹天宫》的故事内容所展现的哲学观、美学观和道德观可以看出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上一章本文提到儒家文化的艺术思想左右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艺术的评价标准和艺术的尺度。国产动画《宝莲灯》和《哪咤闹海》正是体现了艺术的教育功能。“孝”作为百善之首在《礼记》中亦有记载,如“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和“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979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哪咤闹海》,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陈塘关李靖之子哪吒与东海龙宫的恩怨情仇。1999年同样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宝莲灯》的剧本取自中国神话传说改编,讲的是沉香“拜师学艺、劈山救母”的故事。1960年令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小蝌蚪找妈妈》因灵动而又圆融的水墨语言表达了形式尽美,内容同一,符合儒家艺术思想的艺术评价标准,此后出品的《牧笛》和《山水情》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的意境,这种节制的情感与儒家艺术思想的艺术表现尺度相吻合。正是这些经典的作品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在新时代结合发展是二者的共同诉求和发展必然。
2、儒家文化对国产动画片剧本创作的启迪
剧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动画人在接受中高等教育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剧本作为动画作品根本的艺术基础形式对整个动画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上个世纪60—80年代“中国学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大闹天宫》和《宝莲灯》等,它们剧本都取自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从先秦时期一直流传至今,长时间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流派,所以儒家思想的一些思想理念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有着一致性。国产动画经历过起步、发展、辉煌、曲折、消沉等不同时期,现如今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于动画人来说是幸运的,动画人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发扬国产动画。国产动画汲取的营养来自于传统的民族文化,而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只有主动学习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才能使国产动画的创作选题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对于儒家文化而言,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精华的部分与当代科技动画相结合,创作出带有民族标签的国产动画作品,这样既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动画创作上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鹏.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J].新疆社科论坛.2009(04)
[2]王洋.论建构儒家文化与中国动画互促发展的动态机制[J].艺术品鉴.2015(12)
一、避暑山庄与儒家文化的联系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坐落于河北承德,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它的历史地位极高,不仅是皇帝避暑休闲的圣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避暑山庄还是实际上的第二政治中心。因此,避暑山庄还肩负着政治功能,要想巩固统一,获得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对百姓,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而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一直对百姓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并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康熙、雍正、乾隆在对避暑山庄进行修建和完善时都极为重视儒家文化的融入,以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可以说,儒家文化是避暑山庄的精髓血脉所在,它不仅体现了清朝的治国安康理念,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对草原游牧民族的重大影响。
二、儒家文化对避暑山庄的渗透
(一)儒家大一统思想对避暑山庄的浸染
在儒家文化体系中,大一统思想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历代王朝为了完成国家的大一统都在不断努力。康熙被很多人称为是千古明君,在康熙执政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稳定,奠定了大一统的格局。而避暑山庄作为皇帝避暑休闲的重要场所,它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可以说,避暑山庄的建成也是大一统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避暑山庄的修建来看,它继承了中华古代优秀的园林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同时在修建上加以创新与发扬,使得避暑山庄成为我国优秀园林景观的集大成者。这对于由一个少数建立的王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统治者大一统的决心与崇高追求。山庄中的石碑刻字也能深刻体现大一统这一理念,这些石纹刻字中有纯汉文、纯满蒙语,也有汉文与满蒙语相结合的,这些石碑也是大一统的重要见证之一。
(二)儒家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思想对避暑山庄的渗透
儒家思想中强调推己及人,这是孔子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表现。这一理念在避暑山庄中也有极为重要的渗透于展现。这是因为,避暑山庄的修建还有个重要的背景,康熙曾在《避暑山庄百韵诗》中对修建避暑山庄的目的和意义做出了阐释。建立避暑山庄不仅是为了皇帝能消热避暑,更为重要的是,将避暑山庄修建于塞外(河北),是为了帮助四十八旗减少进塞的心理压力(承德气候凉爽温和,大大减少了很多少数民族感染上天花的几率),同时也满足边疆少数民族能面见圣上的心理需求。因此,建立避暑山庄是“盖殆万世之缔构”。避暑山庄在修建时也将政治、文化因素全部考虑其中,减少了少数民族的顾虑与问题,很大程度来说这也是儒家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避暑山庄中透露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修身强调的是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养,乾隆和康熙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乾隆,他对于儒家文化更是达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不管是乾隆皇帝的题词、诗歌,还是生活喜好,都强烈地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的思想价值理念。而宫殿的命名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正宫主殿被康熙帝题名为“澹泊敬诚”,主殿内青砖灰瓦,没有华丽名贵的装饰,更多的则是淡雅古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朴实无华,远离奢华,担负起治国安邦重任的责任和使命。
(四)和而不同思想的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文化为依托和基础,需要构建文化载体并以此来推进思想政治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因为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是融入文化之中,并且是通过某种文化形式得以体现的,所以有专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还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传承性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传统,“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新时代的新产物,但它并不是凭空创造的,不是空中楼阁。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形成的,所以它必然存在对传统教育的传承与转化。
儒家文化“礼”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培养理念有助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儒家文化提倡君子应“志于道”,视“道义”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孟子也主张:“舍生取义”。儒家文化将“道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将它作为“成人”的根本标准。“使人从被世俗功利所压迫和扭曲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完善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内容,正是认识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它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蕴含的教化理念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思想主张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是道德教育,实际上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却存在诸多问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注重道德观念的灌输,对于道德实践活动就缺少督促和组织。我们今后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所要做的就是,借鉴儒家道德教育模式,将道德教育和受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相结合,将道德观念的灌输融入到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去。
第二,儒家“礼法并用”的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核心以及最具特色的内容就是“礼法结合”“礼法并用”这样一种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思想策略。形成了儒家的“礼法”并用的教化管理理念,也构成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的基本结构。这是一种双重的教育管理模式,道德教化和法律规制互相渗透,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二、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目的和价值上存在着冲突
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从其性质上来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治理国家、教育管理民众的一种政策和手段。这种政策和手段是儒家为统治阶级献出的“良策”,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等级秩序。
与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不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着眼点是受教育者,也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是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在灌输科学理论和提高人们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走向健康、科学的发展道路,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人的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形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某些腐朽和落后成分不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
首先,礼教中的专制主义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是产生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种传统思想文化,它的礼教内容不仅蕴含着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而且礼教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着专制主义的性质。时至今日,“这种专制主义的惰性因素依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的头脑中保留了痕迹,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自觉不自觉的垄断倾向。”这种明显带有专制主义痕迹的教育模式,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于教条、空洞。
其次,礼教中的等级观念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儒家所推行的礼教内容中,等级观念的灌输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种教育内容是明显带有“奴化”的性质的,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下是一种需要,在现今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则是一种腐朽、落后的思想。
三、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进行批判地继承
首先,找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传统要同现代实现有机结合,首要条件就是两者必须具有结合点。没有结合点,两者的结合将无从实现。”我们要通过批判继承儒家文化“礼”的思想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找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准确找到批判继承的路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地达到批判继承的目的。
其次,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综合创新。所谓“现代诠释”,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予以发掘提炼,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含义。要完成这个创造,必须首先实现对儒家文化“礼”的思想的现代转换。这样才能做到既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融。所谓“综合创新”,指的就是将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与当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同时,要将批判继承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论语.
[2]孟子.
[3]孔子家语.
[4]张灿耀,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任强.20世纪的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研究[J].学术研究,2001,(10):62-68.
同样都是儒教经典,看看韩国人是怎么继承、光大的:“718部书籍和文献创作于1460年至1956年”,“这些木刻板在原作者家族代代相传,少则60年,多则550年,有序传承确保了文物的真实性。”儒家文化传播竟然496年都没间断,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最能证明传承者的真诚和虔诚度。如此多的家庭将雕版印刷世代保存,儒教敬畏感达到了“庄严”和“膜拜”的程度。儒家文化已深刻印到了韩国人的内心深处,“做到了在思想上沟通前人、启发后人的作用,使朝鲜儒家思想得以有序传承和发展。”
一则新闻也证明了这一点。面对韩剧在中国的热播,说: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回归的升华。韩剧中的韩国人,多儒雅,友善,敬老,敬业,彬彬有礼,无限谦恭。他们真心把儒教文化融化到了生活和思维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文化无国界的当下,人家拿儒教文化进行“本土化申遗”,让儒家文化走向世界,有何不可?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33-02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区域的统称。它具体指的是在文化上相近、历史上曾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且曾经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领域。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以及受到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主要用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从中国历朝历代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且发展出相似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的诸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实际上就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本文仅就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作简要梳理与探究。
一、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关系
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教育就基于本源和属性而言,乃是一种以人格养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范本的教育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文化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儒家文化才在历史上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元光元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意味着以儒家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经过不断的改革,到隋唐就行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虽然唐宋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时有变化,但是在制度设置上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儒学在自汉代以后到“五四”之前的两千余年间,之所以能够一直作为文化主流,独占鳌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支持。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的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二、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的形成需要汉字、儒学、制度等因素,这些是形成儒家文化圈的牢固基础。科举制度为“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一开始产生于中国,但其声望及其影响已经发展到了世界范围。从科举制度在中国诞生之日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外国学子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很好的沟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为中国及东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相互了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儒家文化圈”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主要是通过科举制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所以科举制度是“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举制度不但从教育上、文化上影响了外国人,而且还从政治制度上影响到各国。
1.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和教育发展越来越紧密了,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唐宋时期都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尤其是宋代,不仅学校的种类与规模都远超前代,而且学校教育制度也不断更新。科举制度通过以科举为正途、以儒家学说为考试内容的做法,把封建国家政权的世俗性与儒家的意识形态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外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来自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国的外国人来参加中国的进士考试,在这些人中朝鲜人占的人数比较多。唐后期还专门为外国来的举子设置了一项专门的考试科目——宾贡科,应举者单独进行考试,登科者可以附名进士科榜尾。朝鲜有很多人来中国参加科举及第,光是姓名可考的就有53人。在当时入唐求学的新罗学子非常多,光是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达到了105人。新罗人从9世纪到10世纪期间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及第的将近百人,新罗留学生当中的不少人及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带回了许多中国的知识和文化,这又对传播中国的科举文化以及两国文化的交流起了很重要作用。在唐一代,日本派遣了12次遣唐使团到中国学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日本还陆续派遣隋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直接学习和探求中国文教制度,学成后带回了大量儒家典籍并广为传播。
各国通过对于中国科举制的学习以及模仿,增加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各国的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沟通与发展。这对于“儒家文化圈”的性成与稳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科举制度从制度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说道科举制度对各国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主要讨论对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这之中受中国科举制度影响最大并形成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则是三个国家,他们分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或长或短的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科举制,通过对科举制的吸收和借鉴,东亚各国的文化和教育有很大的发展,其影响甚至在现在还可以多或少的表现出来。
日本最早仿形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唐代时期日本受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公元7世纪和8世纪之间(公元701年),日本参照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从而引进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贡举制度,也就是科举制度,它和唐朝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从当时人们的一些诗作中,亦可看出当时日本实行科举制的影子。例如《日本世纪》卷17菅原道真《绝句十首,贺诸进士及第》中《贺和平》诗云“无厌泥沙久曝鳃,场中出入十三回。不遗白首空归恨,请见愁眉一旦开。”《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千金值,孝养何愁无斗储?”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日本实行科举制度的情形。
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在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的、最完备的科举。新罗在公元788年,模仿唐朝科举制度,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高丽朝的科举是科举从唐宋科举制借鉴而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调整和改变。公元958年,高丽国首次进行科举取士,此后交趾也相继实行科举制度。由于的开始,朝鲜才不得已在1894年中止了科举制度的实施。此外高丽朝实行的科举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也设有制述业(即进士科)、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业等科,其中以制述业为重。制述业与明经业的考试内容与中国的考试内容非常相似,也是诗赋经文之类,而且高丽所用的教材和考试的形式也与中国相类似。就拿算科为例,在太学中设立了算学博士,从而学习和研究中国的算学著作。与此同时高丽朝在科举中还设有医科,置医科博士,并不断从中国搜购医书、药品。这些均说明了中国科举制度对朝鲜的深远影响。
越南也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它在1075年李朝时才引进了科举考试制度,前后大约延续了800年,在阮朝时还仿照中国建立了规制严整的试场。是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越南科举开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但是李朝科举仅举行过四次,影响不大。到陈朝建立以后,陈太宗设立了太学生科,从太学生中考取进士,并以三甲定高下。陈睿宗于隆庆二年创设进士科,考取了五十名进士,越南进士科至此方才确立。黎朝以后,则模仿中国明朝科举。越南黎朝的科举出现兴盛局面。阮朝更是于明命十年在科场中引进八股文这一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被东亚三国所模仿,各国对科举制度加以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对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启示和思考
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科举制度不但对古代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今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一些学者还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第五大发明”,可见学者们对科举制度评价之高。
科举制度对文化思想的凝聚整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文化才能在几千年间未曾中断的持续下来,这是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所没有作到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大体稳定的维持着疆域广大的统一形态。周边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中国科举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们的科举制度是在吸收或者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但并不是直接照搬的,他们通过派学子到中国学习,都在中国科举制度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科举制度从教育,文化以及制度上对东亚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主要对“儒家文化圈”中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及后属日本的琉球地区诸国起着主导性影响,直到19世纪中下叶才日渐衰败。科举制传播了儒家文化,使儒家思想几千年绵延不断,对各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科举制被各国所模仿,各国纷纷通过科举制度对教育、文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使得各国的教育、文化以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被各国广为借鉴和传播,儒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说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2]陈玲.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J].才智,2008,(1).
[3]詹昌平.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评述[J].教育与考试,2010,(5).
[4]任筱萌.中国科举制度的对外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