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机遇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4 16:42: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业发展机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产业发展机遇

篇1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2

    第一,深港金融合作很可能步入深水区,深圳金融业将在更广阔和高端的平台实现跨越。 未来 5 年,深港跨境货币合作机制将更加成熟,两地在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将承担更大功能,这将促进内地资金的跨境流动,促进深港货币一体化市场的形成。 深港两地银行支付、外币清算系统、债券回购等交易系统的对接进程有望加快。 因而,无论是从机构互设,还是从业务合作、体制创新及管理提升方面,深圳金融业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有望取得新突破,深圳金融业在“珠三角”及全国的影响力将继续强化。笔者认为,经过准确定位和共同努力,未来五年,深圳在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基金与财富管理、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人才聚集、金融信息管理等重要方面有望取得新突破,整体金融创新能力继续提升。 深圳金融业在促进珠三角、粤港澳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乃至全国金融资源流动聚集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深圳金融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深圳经济金融开放度将继续增强,有利于深圳金融业“走出去”及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未来5 年将继续发挥体制优势, 进一步提高经济金融的开放度。尤其在金融领域,深圳除了在国内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机会,同时借助深港合作的大平台,有望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进驻深圳。 本土金融机构在积极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时,也将积极“走出去”,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更快提升。

    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深圳金融业也存在诸多挑战,深圳金融业原有的体制优势已经开始弱化,深圳在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开放程度等方面均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尤其是,深圳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不利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其突出表现在深圳的人才环境和商业环境令人堪忧,尤其是受制于相对落后的教育和医疗环境,深圳金融人才环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较后。 另外,深圳商务运营成本的上升过快。深圳的土地使用、场地租售、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等运营成本加速上升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因此,深圳加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的任务更为紧迫。

    二、“十二五”期间深圳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及策略建议

    第一,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目前国家正在全力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不仅出口额连续17 年雄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而且毗邻正在打造国际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独特优势无人可及。下一步,深圳应利用现有的基础,大胆创新,与其它城市继续拉大距离,做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 笔者建议:一是在深圳设立“金融保税区”式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在该区域内非境内居民间的贸易资金往来采用境外管理模式,但严格控制境内与离岸金融中心间的资金流动,并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开展互补合作; 二是设立深港人民币 FDI 投资目录 , 为鼓励项目设立“绿色通道 ”,加快立项审批 ,允许境外投资者在备案后直接汇入人民币投资深圳;三是促进两地银行在港合作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支持并参与港交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追踪深证成指的上市基金(ETF);合作推出可互换金融产品,在两地交易所同时挂牌交易;四是加快实现境内支付系统与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与结算系统(RTGS)的跨境联网,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及投资提供强大支持。

    第二,着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 深圳打造财富管理中心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居民财富不断增多。 目前深圳人均GDP 已接近 1.3 万美元,人均收入接近 3 万元人民币,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位居国内城市榜首;二是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CTR 市场研究公司曾对中国城市居民金融理财需求进行追踪研究显示,相较京沪等其他七大城市 ,深圳居民理财意识更强、理财需求更为旺盛和迫切;三是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深圳目前拥有3 家商业银行总部、19 家证券公司总部、10 家保险公司总部、11 家期货公司总部和全国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总部,外资金融机构约有50 家, 为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载体。深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需要在市场建设、机构发展、产品创新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市场建设方面,深圳应致力于加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柜台交易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另类投资市场的建设,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深交所打造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借鉴香港经验,建立起横跨基金专户理财、券商集合理财、信托计划、保险收益产品、银行理财的统一信息平台;加强两地交易所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深港两地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双重挂牌,促进两地公司相互上市,实现投资者的跨境交易、跨境互换和联网交易,并允许两地银行机构相互代销各种证券产品。 机构发展方面,深圳可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财富管理机构、私人银行机构入驻,加快发展信用评级、保险精算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并鼓励设立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产品创新方面,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计开发多样化的金融投资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产品标的可由目前较为常见的债券、股票、黄金等,扩展至红酒、艺术品、房地产信托,以及碳金融、水指数、气候基金等国际新型理财产品; 同时鼓励扶持大力拓展 QDII 业务,争取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开展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多品种的金融投资。 市场培育方面,借鉴香港经验加强监管,增强产品设计和销售环节的透明度;加强投资者理财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形式多样、科学有效的举措,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培训机制, 把投资者理财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篇3

一、世界钢铁产业格局演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资本市场的活跃以及区域人口的结构变化,世界经济活动的重心开始重新布局,由此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钢铁工业也自然随之发生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全球的钢铁产量增长逐步放缓,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其经济重心逐渐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直到21世纪独联体和东欧主要国家结束动荡,亚洲经济恢复,发达国家经济也开始复苏,尤其是中国进入快速工业化发展进程,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全球钢铁生产重新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在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钢铁生产重心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钢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末达到1.3亿吨,而2006年粗钢产量降至9868万吨,2007年产量不增反降,为9820万吨。美国曾经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现早已转变为最大的钢材净进口国。显然,美国的钢铁产业正逐渐向境外转移,美国国内的钢铁需求正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对世界钢铁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世界产钢量11.32亿吨,比2004年的10.67亿吨增长6.1%,2007年世界粗钢总产量比上年同比增长7.5%,其中中国内地的增量占世界总增量的73%,如果扣除中国内地的增长因素,则世界总增量仅为3.2%。

随着并购重组进程的加快,世界钢铁工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塔塔集团2006年并购了英国的康力斯之后由世界第50名一跃至第6名。2006年7月,米塔尔集团并购安赛乐集团后,彻底颠覆了世界钢铁工业格局。此次并购产生了年产钢量1.16亿吨、年营业额600亿欧元、员工数超过32万人的超级钢铁巨头,占有全球钢铁市场份额的10%,生产规模至少是最大竞争对手的3倍。可以说,米塔尔的世界钢铁霸主的地位已经确定。安米集团一枝独大,并与新日铁、浦项、宝钢、JFE、等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由此,新的世界钢铁格局正式形成。

二、制约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区域性强、企业集中度偏低

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整体粗钢产量为48928.8万吨,而仅河北省的产量就达到了10569.3万吨,占到全国比例的21.6%,我国的钢铁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钢铁是资源型行业,要想长远发展,不能仅仅将其按行政区域划分,应当考虑各种因素的结合,选取最佳组合,以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2006年,有学者对世界范围产量规模在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集中度进行了测算,2006年世界产钢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有57家,其中日本有4家,其钢产量占日本当年产钢量的75%;美国有3家,占美国当年产钢量的48%;韩国有2家,占韩国当年产钢量的83%;俄罗斯有6家,占俄罗斯当年产钢量的96%;欧盟15国有7家,占欧盟当年产钢量的74%;中国有22家,占中国当年产钢量的51%。除了美国和印度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之外,其他主要产钢国家(地区)产业集中度都达到50%以上,俄罗斯甚至达到96%的高水平,钢铁产业发展高度集中。中国和世界各国钢铁产业在集中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突出一个特点就是中国中、小型企业多,从而导致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导致中国钢铁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偏弱,竞争力不高。

2、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生产与需求不相适应。我国自1996年占据世界粗钢产量第一的宝座之后,至今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仅仅从量上取胜是远远不够的。从产品结构上看,线材、螺纹钢等低端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主要是中小企业重复建设造成的。我国现有钢铁产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明显比国外大型钢铁企业低,在出口产品中钢铁初级产品占很大比例,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如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等在生产能力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以能体现钢铁产品技术含量的“板材比”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的板材比重一般为60%以上,而我国的板材比从2001年到2003年分别仅为35.42%、34.96%、34.96%,2004更是下滑到了17.20%。而2007年该比例为34.86%,比2006年提高了2.97个百分点。我们能够看出,虽然下跌止住了,但是这个数值并没有大幅上涨,反弹点仅与2002年持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甚远。

3、体制限制、小型钢铁企业退出难

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6649家钢铁企业,在产业政策颁布后,不少企业已经选择了并购重组这条重生之路,但同时也是由于钢铁产业政策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小规模企业进入到这个产业,直到2007年,我国已经是拥有7161家钢铁企业的产钢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其中的1085家亏损企业。他们由于规模不足、生产方式不当、技术水平过低等原因,已经无力再续经营,但是政策上的扶持和地方政府的“保护”使他们不能及时退出,从而导致了大量过剩低端产能。这样不仅造成钢铁企业自身维持困难,过多小型钢企的存在也拉低了我国钢铁产业整体的集中度,从而出现越来越不合理的钢铁工业格局,给中国的产业发展增添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新格局中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对策

1、以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促进产业融合优化发展空间

总理于2009年2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部内容。对于钢铁产业来说,应该利用振兴规划提供的机遇,注重发展方式的调整和创新,可以尝试各类产业的相互融合,达到拓宽产业发展空间的目的。十大产业中,汽车和船舶业属于钢铁产业的下游产业,加强二者发展的同时,为钢铁产业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空间;对于物流产业来说,钢铁业与其有着更强的渗透性,规划中还特别提到发展钢铁物流的重要性,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随之也出现了很多物流企业群和物流园区,但是我国的钢铁物流还是明显滞后于钢铁产业的发展,因此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二者的有效融合能为钢铁产业节约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2、以组织创新为支撑力,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营

2005年出台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钢铁产业政策。但是政策中关于准入标准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进入壁垒的不断降低以及利益的导向,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但是过高的退

出壁垒以及利益关系的迁涉致使这些亏损企业难以马上退出,这就造成了低端产品的重复建设。另外,参考国际主要产钢国家的经验,我国也可以进行产业组织方面的改进和创新,打破原有的兼并方式,尝试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联合,这种在我国尚未出现的“强强组合”会造就成一个更强势的钢铁企业,就像米安集团一样,占据国际无可比拟的强势地位。因此,针对我国的特殊情况,应该按照钢铁企业的实际进行兼并重组,而不一定要按照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技术先进的企业兼并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的旧规则来进行,改变原有的兼并规则,将会给我国的钢铁产业带来一次全新的突破。

3、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

为了有效地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应该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聘用以及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专业人才的就业率低成为了这个时期普遍的问题,而这正好也是影响产业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钢铁产业就是这样的情况,它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相对素质不高,同时因为所处的资源型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矿业生产的行业性特点,使许多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就业观带有偏见。要想改变钢铁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这一状况,实现技术转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把人才放在重要地位对待。

第一,要有足够的教育培训费用于职工基本技能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训。

第二,重用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待遇方面应有合理的安排,可以考虑定期安排人员进行海外科技学习;对于在工作中有出色表现或有特殊贡献的人给予适当奖励。

4、以管理创新为向心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篇4

1、“爸爸去哪儿”与陕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首先,“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户外真实体验活动,以娱乐化的视角,传达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我国文化发展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关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它的节目录制地点一般选择在景点,从文化的导向作用之上看,就会催生此地景点知名度的显著提高。当然,“爸爸去哪儿”主要在于它的真实性,在当今文化娱乐化程度普遍高涨的态势下,节目制作只讲究收视率而费尽心思的炒作,吸引眼球而不惜东拼西凑的节目水准欺骗观众,博得观众的嘻嘻一笑相比的“爸爸去哪儿”真人真事的编制,给人以说服力,令人信服。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整天从早到晚埋头于繁杂的工作中,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娱乐,而“爸爸去哪儿”就可以提供娱乐化的性质和情感的宣泄表达,贴近人们日常的琐碎生活,是真实生活本身的一种写照。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本身具有一定的原始的宗教性质,它代表着一地的风土人情的特征,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价值。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凸显出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文化集合,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民族历史变迁中多朝代建都的重要圣地,存在着大量的古文化的遗址。陕西的体育活动具有区域特的差别性,主要有陕北的武术、腰鼓,在陕北,腰鼓具有大量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历史价值。在我国的秦汉时期,腰鼓被视为一种士兵主要佩戴的装备,后来,随着朝代的变迁,民族走向融合,在和平时代,腰鼓就作为一种民俗的活动性质被保留下来,腰鼓与民歌和秧歌的相互配合,加上武术的经典搭配,展现出一种刚劲凶猛的气概,粗犷豪放的陕西大汉将腰鼓的特有雄浑表现的淋漓尽致。陕西还有关中的红拳,陕南的游泳和赛龙舟运动等。龙舟竞赛主要是在传统的端午佳节,江面周围人山人海,大家兴致高昂,激情澎湃欢度一场,不仅仅有体育也有文化的内涵,饱含爱国文化的主题,彰显出参赛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2、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陕西民族传统旅游文化代表着当地特有的区域的物质社会文明,体育文化的形成在于体育自身极大的魅力性质,物质上来看,体现在传统的体育文化艺术载体上,有形的体育文化需要借助一些实际的外在物体,例如,安塞腰鼓,需要腰鼓的这种器具来呈现出声势的壮阔。仅仅通过单个个体身体上的表演,很难起到感染人们的力量,借助物质的自身的中介作用,将无形的文化以形式做到具体化,表演出真实性的效果。精神层面上,体育的感染力在于内在的精神品质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最大潜能,树立起坚定地信念。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依托电视媒体传播的节目,目前以电影系列的形式展现出来,其自身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再创造过程,结合古代社会发展,普遍关注血缘亲情关系,在过去一家一户单位的小农经济时代,血缘是人们存在的基础纽带,它唤醒人们重新对亲情的审视。此外,此档节目以户外为形式,实地进驻具有特色的人文气息和风光秀丽的景区,进行实际拍摄。“爸爸去哪儿”在过去的节目录制中取自于广阔的腾格里沙漠,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我国长城等,此栏目景点的选取可以发挥对景点的品牌推广功能,明星的市场号召力。进驻陕具传统体育旅游价值的地点,通过明星嘉宾的实地观赏,记录每个传统旅游项目,放大旅游资源所容纳的文化价值,一方面为节目的录制提供适合的环境场地,另一方面还可以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宣传民族文化兼顾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

二、发展对策思考

1、抓住机遇,加大知名度宣传

做好前期市场的推广工作,与“爸爸去哪儿”等电视栏目进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起品牌的营销模式,积极促进旅游模式的形成,开展游客一站式的服务体系。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移动媒体的大量出现,打破传统的家庭电视的形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视频节目。现在各大媒体不断出新,各种类型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在这些节目中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引导大量的关注粉丝。

娱乐节目中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来说,一方面它传播的文化价值,在于真实的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每天上班,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般都是隔代照顾孩子,每逢节假日,父母携孩子出去游玩,就可以通过广告的宣传,陕西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它也关注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稚嫩又具有可爱的娱乐性质。“爸爸去哪儿”的效应在于具有文化效应的体育旅游资源应该重视孩子的喜好,进行带有趣味性的宣传方式,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可以从父母的方面出发,重在知识性的引导,让父母从对孩子的教育出发,娱乐寓教,孩子在游玩中,不断丰富知识,增进感情。要立足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不断创新形式。打造具有商业价值的区域民族品牌旅游产业。

2、转变体育文化旅游体验方式

传统的旅游资源一般是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地形气候的差异化特征,有的是人工的主题公园,主要在于人工的游乐设施建设,还有的就是二者的兼而有之,自然与人工化的结合打造的旅游景点。然而依靠民族传统的文化旅游可以是一个具有内涵的游乐创意,陕西省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情怀,可以举行大型的表演秀节目,建设更加贴近孩子的游乐设施,创新娱乐的体验方式,增设亲子游项目、宝贝计划项目等针对这些具有潜在的目标游客。依托于历史传统文化,可以进行现场的知识趣味讲解,通过举办现场活动让父母与孩子都能参与其中,让游客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3、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对环境友好型的行业,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消费质量开始受到出游人普遍的关注。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从优化服务理念出发,开展一站式的服务模式。

首先,从出游的选择上,陕西省民族文化旅游应该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为进入陕西省旅游的游客进行交通便利化服务,保证游客能够顺利安全的进入旅游目的地。其次,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需要在游览区进行专门的客服讲解的服务,让游客充分了解到旅游的内容,根据游客的喜好,做好游客的旅游计划,真正站在游客的立场上,提高旅游的游览价值,节省游客的出行时间。当然从旅游资源看,也要注重资源安排上的紧凑化处理,在游览区域安排必要的指南服务,时时刻刻关注游客的行程。最后,建立客户服务档案信箱,根据游客的不同情况,进行后期的跟踪服务,积极地请游客说出旅游后感受,指出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对游客下次的重游计划做出折价的承诺。

4、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

篇5

会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在昨天的会议公报中,节能环保是唯一被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赋予了较大篇幅。事实上,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也名列之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申银万国则报告称,保守测算,2011-2015年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将高达18%。

现代农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六项任务中,“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单列一项。会议提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

据农业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不久前公开撰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他表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此外,要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服务业

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央早已明确提出把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实践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为服务业创造多领域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

篇6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车墩经济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两镇合并更极大地促进了车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规划使城镇变得更现代化、更秩序化,而一个地区的产业状态则可以体现一个城镇的独有个性。因此,在城镇规划中应将产业发展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所在区域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方面深入彻底的挖掘,引导产业的孵化、满足产业的发展。

二、车墩的区位与特点

2.1车墩区位

车墩镇,位于上海市区西南,东邻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濒上海母亲河——黄浦江黄金水道,西连松江工业区,北靠沪杭高速公路。全镇区域面积45.3平方公里,有16个村,户籍人口35000人,外来人口8万人。行政中心设在车墩集镇东侧,距松江城区6公里。车墩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高速公路、320国道、车新、车亭、北松公路、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等,320国道和北松公路交叉穿越车墩腹地,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纵横贯通,是途经浙江、江苏、上海的主要交通枢纽。

2.2城镇特点

车墩镇以工业见长,旅游业也方兴正起。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改革开放后,中外客商纷至沓来,车墩成为投资热土,逐渐成松江区外商投资企业最多、上海市台商投资企业最密集的乡镇之一。莘莘学子创业园、华阳工业B区、上海浦江源生产业功能区、以及叁零SHANGHAI创意产业园等经济园区大手笔投入,高标准推进,为接纳大、优、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发展载体。与此同时,老上海风貌镇建设的核心区域将为松江新城南部规划区域中沿黄浦江滨江休闲度假和生活区的一部分,更将形成车墩特色的产业积聚区和居住区。

三、规划与理念

3.1规划指导思想

以“打造工业重镇”为依据,适应车墩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车墩镇坚持贯彻“老上海风貌镇”的城市形态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完善,打破行政区划约束,与国家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南部新城、西北部现代服务业、南部现代农业布局相衔接,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承与发扬工业重镇优势,运用城镇设计手段,发掘、利用与有机整合自然、人工与人文要素,塑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运营高效且具有车墩特色的白领新镇。

3.2城镇规划目标

通过对车墩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要素的分析,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向东南方向发展,从城镇区域的角度展现高品质的、独具车墩地区特色的城镇风貌。设计中以“老上海”为主要元素并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在尊重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创造一个平衡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稳定且多样的城镇系统,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和发展策略。

3.3城镇规划原则

在影视乐园南北2.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以“建南改北”为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老上海风貌城镇。北面老镇区重点区域建筑以立面改造为主,商业街、医院、学校等工程也都将凸显老上海风貌。南面为新建城区,新建建筑和设施将作为影视乐园风格的延伸,处处营造老上海特有的经典风情和文化气息。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塑造老上海风貌城镇特色。

四、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随着车墩工业在松江东部经济圈日益重要作用的凸显,车墩将发挥好现有优势,让车墩众多的唯一性得以突出。力争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产业、居民落户于车墩。车墩的发展已有极好的工业基础,基于现有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展思路,发展相关的周边设施,植基产业链,做大做深。以下是基于车墩现有的产业,顺应现有市场需求,对未来城镇建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4.1工业:实现工业质量提升

至2012年,车墩工业产值已达242.7个亿,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提高现有庞大存量的效益将会较为直接、迅速地反映到整个产业的水平提升上来。因此,利用现有工业资源,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一是要提高准入标准,招商引资注重提升产业能级。二是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积极鼓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推动规模企业产品转型。四是要淘汰劣势企业,盘活存量提高产出率。

4.2房地产业:积极打造宜居新镇

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编后,将车墩轻轨22号线以西、北松公路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孕育着房地产的重大潜在机遇。作为非传统商品房开发区域,在高标准、高水平的整体区域规划下,车墩房产开发具备了后发优势。轻轨开通、土地逐步增值,无疑为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提高导入人口素质从而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层次提供了有利条件。车墩可以开创出上海影视文化独有的楼市板块,从而推动车墩楼市的城市化进程

4.3商业与旅游业:形成增长新亮点

车墩应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一镇两貌”的特色集镇。其中,车墩集镇依托上海影视乐园,以老上海特色风貌为核心,华阳老街则按照明清特色风貌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启动商业、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对接松南郊野公园、影视乐园二期开发等带来的商业和旅游业发展机遇。以松卫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带为地标,主打中高端汽车4S店走廊将是重点发展方向。

4.4生产业:不断升级配套功能

充分挖掘“园区、路带、道口”价值,发展生产业。即以浦江源服务业功能区、松卫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带、重要节点道口为载体,发展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编制好浦江源生产业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区以发展商务流程外包服务(BPO)为主要特色,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研发、后台服务、办公支持、创意产业等六个领域。

五、结语

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镇的规划和设计只有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抓住特色,才能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城镇建设重要纲领的城镇规划,要如何应对并促进地区产业发展,是规划创新与改革的新课题。车墩镇在编制城镇规划时,基于产业发展构思,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品牌塑造、文化创新、政策配套方面进行一定程度考量,将有利于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奇,孟静.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初探[J].小城市建设,2009(8):16-20.

篇7

我国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其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体育产业体制不健全、外来竞争力过大、政府的投入仍有待增加、体育经纪人才缺失等。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制,培养更多的体育经纪人才,进一步增加政府的投入,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多措并举,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改善策略

1.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制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甚至会阻碍其产业的发展,加上我国体育市场的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也相对不足,因此要尽快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提高竞争力,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2.培养更多的体育经纪人才

我国的体育经纪人才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加快体育经纪人才培养机构或组织的建设,加大体育经纪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将更多的对体育有兴趣、对体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人纳入到这一行业,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

3.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

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适当增加体育产业在同属产业支出中的比重,加大投资力度,使体育产业发展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在技术方面,要加大高科技的投入力度,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此外,还应在体育产业内部投资、消费和需求方面多做高层次的引导,不能只重视量而不重视质。

4.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其在市场经济中制胜的关键就是将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本。即要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若没有一定的规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发展。

5.推动地区平衡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繁荣;经济不发达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前者应当向后者提供发展经验,后者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平衡。

二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都是可以被克服的。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越来越显现巨大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1.中国体育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及体育消费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因此把对体育的狂热逐渐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表现出来,即体育事业正在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产业,使得体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之一。

据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体育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并正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发展,远远高出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在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0.5%,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而这一数据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9%,体育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4%。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成功地推动了我国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各项体育赛事的举行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在我国举行的各项体育盛事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就近期而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全方位发展。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增长,也创造了我国体育产业与国际体育产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体制、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品牌化进程。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也在奥运会的余温中,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进一步推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

三 结语

体育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兴增长点,并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也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5-0090-04

【作者简介】刘颖,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四川成都614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上升为国民性的普遍需求。2011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休闲的总人数约为22.53亿人次,国内旅游休闲的总花费约为16200.54亿元人民币。作为旅游大省的四川省,旅游产业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不言自明,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更将迎来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根据产业集群理论提出其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建议,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是中国西部的人口和资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它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截至2012年1月,四川共有A级景区221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83家,其排名高居全国第一位;已拥有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已在海内外旅游市场树立起九寨沟一黄龙、乐山大佛一峨眉山、都江堰一青城山和三星堆一金沙遗址等旅游精品形象,因此具有了发展旅游产业的极好的先天优势。

四川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良好,各种配套设施和机构完善。国际国内旅行社众多,导游3万余人,具备了良好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星级饭店云集,大型旅游购物、餐饮和娱乐服务企业数千家,高中低档饭店的比例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呈现出高中档次饭店数量众多的情况;四川还是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从省会成都到地方各市州均有高速或者高等级公路,对外铁路通道完善,宝成、成昆、成渝等多条铁路贯通全国,开通国际航线30余条和国内航线200多条,通达五大洲;目前主要的旅游景区都已经实现了通电、通水、通邮,大部分已建立起游人中心、咨询中心等服务机构,具有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四川省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为指导,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自1988年就开始进行旅游信息化道路的建设,开展了“金旅工程”,推出了四川旅游行业服务平台、四川旅游信息港和美景面对面3个旅游信息产品,还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以旅游发展大会为标志的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模式,此外还在探索旅游线路的政府专业化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2001到2011年10余年问,除了2008年因为地震缘故导致旅游收入下滑以外,其他年份的旅游收入一直呈现出逐年增长,节节攀升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保持了年均20%-30%的高增长率。2011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449亿元,同比增长近30%。旅游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人数总计3.5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长52%,省外游客比重回升到59.5%。由此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是比较成功的。

二、四川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浅析

旅游产业目前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明显,进入了良性的快速发展轨道,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制约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客观因素依然存在,与国内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风光为主,诸如会展旅游、养生旅游和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依然是旅游行业的主导,没有很好地起到协调职能服务的作用等等。笔者认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川旅游企业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宏观上看,目前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旅游行业集群发展的意识薄弱,制约了四川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现在四川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产业规模比较小,旅游企业的抱团意识不强,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单一,重自然生态观光而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其档次也相对较低,存在着“小、散、弱、差”的情况。这种状况导致四川省旅游企业缺乏具有实力的龙头支柱企业,现已形成的旅游集团企业也主要是通过行政“撮合”,集团企业内部并没有形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核心竞争力不高,旅游企业过度竞争、“内耗”严重。

从微观上看,根据2011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排名,四川旅游企业中仅有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和四川中国国际旅行社进入,且名次均靠后,仅排名第59位和第89位,占国内旅行社总量的不足0.5%。旅游人才是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保证,但四川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旅游企业的管理能力,因此,四川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被严重制约。四川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程度偏低,缺乏具有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真正意义上的集团企业,专业素养较高的旅游人才匮乏,必然导致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这些情况导致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削弱。

(二)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硬服务设施落后,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足

与发达旅游强省相比,四川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构建相对滞后,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也还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四川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四川省内景区分散,大多远离中心城市,而省内高速公路的规模在全国仅处于中游水平,不足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区的一半,甚至与邻省云南相比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航空方面,省会城市成都已开通国内航线200余条,但直达国际航班数在大城市中位于倒数第一,省内支线机场的建设也不够发达。此外,与之配套的城市建设和水、电、通讯等供应能力一般,导致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难以提高,严重影响四川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了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

良好的软环境也还没有形成。目前川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为:大力甚至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景点,从而吸引游客,增加游客数量。这种粗放型的经营开发的后果是旅游景点的数量盲目增加,但是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有些景点在成为热点景点一两年后就开发殆尽,游客数量急剧下降;旅游各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黑社”、“黑车”、非法“陪游”和欺骗游客等违法违规的现象屡禁不止;省内虽然星级酒店云集,但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没能和国际完全接轨,旅游配套的娱乐设施也还缺乏规模经营;四川高素质旅游人才紧缺,而政府在培训和教育方面缺乏指导和力度,使其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宣传促销工作力度不够,对客源市场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所占份额都过小。宣传促销渠道单一,内容单薄,没有进行赋有四川旅游特色和特征的针对性宣传,导致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吸引度不高,整体促销意识与国内旅游强省相比,尚有明显差距。

虽然四川旅游收入年年增长,但其客源市场结构并不合理,优势主要在于国内旅游创收增长迅速,而入境旅游则发展相对缓慢。近3年来,四川旅游的外汇创收只排名全国第20多位,省内客源占据绝对优势,对省外客源吸引力不足;入境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对欧美市场的重视和拓展力度不够,同时在入境市场的客源细分程度不够,没有针对具体的客源地进行市场研究和追踪;这些情况和国内发达的旅游地区相比,差距都较大。

(四)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协调服务职能

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宏观管理和调控旅游市场,制定科学系统、长远发展的产业规划和专向规划,完善相应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调节、规范和监督、管理,加大对基础设施及其旅游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等作用。但是,在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却没能较好地发挥其宏观领导和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反而是硬性地介入旅游市场,推行快速粗放式的经营开发模式。这导致了一方面在人为大力建设大力开采的同时,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很多自然风光和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旅游市场发展快速,但是质量低下,各旅游企业间纷纷恶性竞争,出现“低于成本价”、非法“陪游”甚至是“黑社”、欺诈顾客等违法违规现象。

此外,从四川旅游企业的角度看,由于政府对企业以直接介入和干预为主,而不是简单地调控规范,从而导致企业国有化的程度很高,旅游行业资源的主要支配权被政府把控,企业未能很好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自动有效的调节。“政企不分、条块分割”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也滋生了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匮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数量众多,但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发展等局面。

三、四川省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策略选择

旅游产业集群指的是在相邻的地理区域内,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各旅游行业及相关辅助企业以共同性和互补性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根据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新的定位,必须经历一个结构不断调整进而优化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动力系统,制度创新是条件保证,观念转变是动力源泉,旅游产业转型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增强其竞争力。

(一)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创新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激烈竞争与密切合作相结合的独特结构,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促使企业不断改变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可以集约化经营的思路为指导核心,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开展联合经营,通过充分发挥网络效应来推行多景区联网旅游服务。在经营管理上,打破互相封闭、互相压制的传统经营模式,合理整合资源,形成客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例如现在发展情况较好的黄龙-九寨沟游线、乐山大佛-峨眉山游线均体现了这一原则。

同时,旅游企业要加快向集团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的步伐,最终形成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的金字塔型结构。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组建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以切实增强四川省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对经济效益差的旅行社考虑进行重组,通过合并机构、从业人员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其焕发新的光彩,提高其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

(二)旅游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

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制定适当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升级,重点应该在加强与集群外企业的联系和提高集群内知识创新两个方面。地区产业政策必须集中在创造能够将集群内旅游企业网络和全球旅游企业相联系的旅游项目,这将有利于开拓全球市场。同时,要考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旅游产业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犍为文庙为例,可由政府负责产业软硬件环境的营造、文化保护和创新,这居于主导地位;当地组织和居民参与和支持,属于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

制度创新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保证,它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和优化升级。制度创新层面要注意融合当代文化和民族文化,最终为旅游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支持。例如,九寨沟可利用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文化和技术,创造一台像《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那样的原生态精品节目,拍摄一部像《五朵金花》、《少林寺》那样的影片,通过文化工作的打造全面推进四川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技术路径创新

技术创新是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内在优势,是旅游产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尽管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总体上仍处于高速但低质的发展模式,旅游科技基础薄弱,投入较少,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产业的程度较低,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推动作用不强。旅游产业集群为旅游产业的技术路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旅游产业经营的信息化建设,整合营销网络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目前比较可行的是加快旅游产业经营的信息化建设。旅游产业应在行业内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并积极联合计算机、电子等行业,积极开发计算机客房预订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和查询系统、饭店综合管理系统以及银行结算系统等各种服务于旅游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形成体系,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信息含量与科技含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行业转变要求和新型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完成饭店、风景名胜区、旅行社、旅游局之间的相互联结,建立起结构合理的网络体系,实现旅游信息的采集、交换和的网络化。

(四)旅游产品开发创新

在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在产品开发创新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立足自身优势,开发有鲜明区域特点、体现景区特色的旅游产品,树立旅游产业品牌,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比如举办峨眉山登山比赛,充分展示佛教文化的底蕴和美丽;配合比赛,利用山路沿途猴群较多的现象,推出相应的毛绒制品、蟠桃水蜜桃等配套产品和建立文化展示区,使单一的登山比赛充满文化内涵。又例如:利用历史悠久的自贡灯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的情况,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先进因子,在春节推出“万盏红灯耀盐城”、“民间戏剧闹新春”、“狮子龙灯游县城”等10多项迎新春民俗表演项目,以期更多地吸纳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

此外,还可考虑利用产业集群化效应来打造旅游产品体系,实现规模效应。应不断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逐步建立一个以观光产品为基础,非观光产品占有较大比重,两者相辅相成的高度化、多元化、不断推陈出新和合理分布的旅游产品体系。比如,乐山和峨眉山景区两大旅游主题片区实际上就是共生单元与共生系统的关系,共生系统的发展能带动和促进共生单元的发展,共生单元也可以推动共生系统的发展。

篇9

(一)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对服装的购买能力。消费结构升级直接导致销售模式的变化,在总量攀升的基础上,诸多企业面临的是销售模式创新的考验。

2005年1—9月人均衣着支出为599.6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32.7%,人均购买服装支出为441.8元,同比增长40.6%,占衣着支出的61.6%,其中前三个季度中服装单价比去年同期增长24.8%,价格提升令人振奋。

总量扩张与结构升级令企业有更多模式选择,有基础和有条件的服装企业一定要提前进行产品升级的战略性规划,未来中国一定能够出现自己的定级品牌,本土奢侈服装品牌诞生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中国时尚市场的不平衡特征决定了中国顶级服装品牌一定是区域性的。

销售关键日概念对高档品牌服装产品的销售作用日益彰显。从漫天撒网到精确打击,企业营销的资源匹配与战略协同模式面临巨大挑战。2005年服装购买旺季在2、5、7、9月等季节变换时节,近几个月人均购买服装的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7.4%、52.7%、92.9%和41%,黄金周的销售作用更是突出。

(二)人力资源的优势。低成本是目前行业竞争的主要方面,专业技术储备以及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将导致行业竞争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归宿。

人才的需求首先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关。在中国,目前行业竞争的驱动主要在两个方面:品牌和成本。

全国有不少服装纺织专业的高校,这些学校的存在无疑为发展服装行业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人才库。至今为止,全国设有服装科研机构104家,服装高等院校2所,并在40多所高等院校中开设服装专业(系),这些是未来支撑中国服装企业品牌战略的根基。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是支撑这个产业的关键。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2005年十大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来看,服装纺织业最低。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服装产业这无疑在服装生产成本上占有竞争优势。

(三)棉花与化纤价格影响服装的外销。中国的服装乃至整个纺织行业的国际地位的崛起,首先取决于自身产业集群的整合程度,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现状根本不会产生国际影响力,所谓的国际品牌的梦想也不会实现。

服装产业和棉纤价格息息相关,中国是棉花和化纤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棉花和化纤价格已开始影响国际价格走势,这对于中国服装外销成本和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量地位如何发展到对全球市场有影响的决定地位,中国的服装产业如何与原材料产业进行联合或者整合,达到力量的会聚,这样的前景是非常诱人的,其中行业协会与产业资本杠杆的使用将是关键的影响力量。

篇10

二、奥运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北京申奥的成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以体育为核心的奥运经济更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并不会唾手可得的,并且机遇和挑战并存。体育产业回报丰厚,进入壁垒又极低。入世后筹办奥运,西方国家将加快速度对中国体育市场“抢滩登陆”,我国体育产业同时将面临更为直接的挑战,只有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抓住奥运经济契机,找出其中所蕴涵的无限商机和巨大风险,制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良策,才能使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能最大化地变成现实。

三、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1.体育产品生产企业面临更为残酷的优胜汰劣。目前我国的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生产集中度低、资本运作差、生产规模小,其规模经济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大型的国际体育产品生产公司以其资产优势(包括经营资本、经营技术、品牌声誉)、内部化优势(全球经营网络)和管理优势使其在从事国际业务方面有极强的竞争力。入世后承办奥运,国外更多的跨国公司看中奥运商机,会更迅速、更大规模地进军中国体育市场,在非价格竞争方面不能取胜的情况下,为了努力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我国体育产品生产企业无疑会选择降低价格的手段,这无疑会削弱企业的利润,迫使国内那些严重重复建设的企业和产品自动进行清理,一些管理差、规模小的企业及质次价高的产品会更快地被市场淘汰,从而造成大量现有职工的失业。

2.体育服务市场的挑战。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的发育水平较为低下,而发达国家的体育服务业无论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服务质量、营销策略、市场管理方面均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体系。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外方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将自由进入我国的健身娱乐市场,抢占该领域的就业位置;随着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放,国外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将大量来中国“打工”,也使得我国大量需要锻炼的、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失去锻炼的机会;而体育经纪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等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相比,国外成熟的中介服务力量将趁机长驱直入,成为该领域市场的主导力量。

四、面对奥运经济,制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保持体育产业各部分之间平衡发展。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发展核心产业,才能带动中介产业和产业的真正繁荣。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根据世贸组织条款规定,有5年~10年的保护期,从我国现阶段情况看,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已具备了条件。在保护期内,国家应在提供信贷、税收、土地使用、技术力量配备、市场保证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有意识地引导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优化营销策略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我国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同国际体育产品公司相比,在资金、规模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营销策略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提高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尽量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奥运会所特有的高认知度和广告接受度,使其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我国具有一定实力的体育用品企业,应紧紧抓住奥运东道主的优势,通过赞助中国奥委会、赞助名牌运动员、举行一系列的产品展示、购买场广告等各种渠道,将优秀的产品展示在公众面前,让全世界有机会了解并接受我们的名牌。

3.加强对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极为混乱。国家要加大力度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有明确的规定。

4.激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决定了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现阶段,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一方面,通过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导向,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让人们树立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另一方面,对体育消费进行合理的定位,彻底根除我国体育产品“高档次、高层次”需求的错误定位,走出消费误区,从而激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建英陈冀杭等:论北京奥运经济和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浙江体育科学,2002.4